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575b 页
卷二 第 581c 页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萧齐沙门释昙景译
佛复惟曰:「今我法中有诸比丘,言行不同、
心口相违,或为利养、钱财、饮食,或为名誉、要
集眷属,或有厌恶王法役使出家为道,都
无有心向三脱门,度三有苦。以不净心贪受
信施,不知后世弥劫受殃偿其宿债。为是等
故,岂得不说。」
佛告王曰:「忆念过去无数劫
时,有一大国名裴扇阇,有一女人名曰提违,婆罗门种,夫丧守寡,其家大富,都无儿
息又无父母,守孤抱穷无所恃怙。婆罗门
法,若不如意,便生自烧身。诸婆罗门时时共
往到提违所,教化之曰:『今身之厄,莫不由汝
前身罪故。何谓为罪?不敬奉事诸婆罗门,又
不孝顺父母、夫婿,复无慈心养育儿子;有是
罪故,致令今身抱孤守厄。汝今若不修福灭
罪,后世转剧堕地狱中,当尔之时悔无所
及。』
「提违问曰:『当作何福,得灭罪耶?』婆罗门曰:『灭
罪二种:其罪轻者,手自髡头香汤洗浴,入天
庙中,忏悔辞谢那罗延天,请婆罗门足一百
人,施设饮食;设饮食已,以乳牛百头从犊子
者嚫婆罗门,然后罪灭。所以者何?诸婆罗
门修净梵行,不食酒肉五辛葱蒜,唯仰牛乳
以为食资,令施主檀越灭罪生福,世世所生
所愿从心。汝今罪重,应以家中一切所有诸
卷二 第 582a 页 T17-0582.png

施已,当为咒愿,令汝后生常得大富。欲灭
罪者,于恒水边积薪自烧,诸婆罗门当复
咒愿,令汝前身所造一切轻重过罪一时灭
尽,后世更生无复馀殃,父母兄弟夫婿儿子
寿命无量、快乐无极。』于是提违便许可之,决
定开心,当自烧身。便敕家奴将十乘车入山
伐樵,规以自烧。
「尔时国中有一道人,名钵底婆(齐言辩才),精进
持戒、多闻智慧,常以慈心教化天下,令改邪
就正舍恶修善。传闻提违欲自烧身,心生怜
悯,往诣其所问提违言:『办具薪火,欲何所
为?』提违答言:『欲自烧身灭除殃罪。』辩才答曰:
『先身罪业,随逐精神、不与身合,徒苦烧身
安能灭罪?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
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
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
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果报亦
尔。汝今云何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
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
「『复次提违,如困病人为苦所逼,若有恶人来
至其所,呵骂病人、以手抟耳。于意云何?尔时
病人,宁有善心,无忿恼不?』提违答言:『其人困
病,未见人时常怀忿恼,况被抟耳而当无
忿。』
「辩才告曰:『汝今如是,先身罪故,守穷抱
厄常怀忧恼,复欲烧身欲离忧恼,当可得
不?如困病人,得人呵骂,尚增苦恼百千万
倍;况自烧身,猛炎起时身体焦烂,气息未
绝、心未坏故,当尔之时身心被煮,神识未
卷二 第 582b 页 T17-0582.png

中,地狱苦恼尤转增剧百千万倍,求免甚
难,况欲烧身求离苦也。复次提违!譬如车牛
厌患车故欲使车坏,前车若坏续得后车
扼其项领,罪未毕故。人亦如是,纵令烧坏
百千万身,罪业因缘相续不灭。如阿鼻狱烧
诸罪人,一日之中八万过死、八万更生,过一
劫已其罪方毕。况复汝今,一过烧身欲求灭
罪,何有得理?』
「尔时辩才种种因缘为说正法,提违女人心
开意解,改志易操烧身意息,白辩才言:『当设
何意,令得灭罪?』辩才答言:『前心作恶如云
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闇。汝今幸有欲灭罪
意,自有方便,我能令汝不费一钱,乃至不
经毫分之苦,灭除殃罪、现世安隐,后更生处
善愿从心。』
「提违闻已心大欢喜,忧怖即除,如
重罪囚蒙赦欲出,即起修敬,礼拜问讯,即敕
婢使,为敷高座,𣰽毹毾𣰆,锦绣綩綖,严
饰第一,散花烧香,劝请辩才令登高座。辩才
受请,即升高座。提违女人即率家内奴婢眷
属五百馀人,围绕辩才,叩头恭敬,合掌而
立。
「提违女人白辩才言:『尊向所说灭罪事由,虽
怀欣庆,犹有微疑。惟愿为说除罪之法,当
如法行。』辩才答曰:『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业
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
语;意业不善,嫉妒、瞋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
受恶果报。今当一心丹诚忏悔,若于过去、若
于今身有如是罪,今悉忏悔,出罪灭罪。当自
卷二 第 582c 页 T17-0582.png

母夫婿兄弟,所有过罪,我今一心代其忏悔。
我弟子提违,以今忏悔、改恶修善福德因
缘,施与一切受苦众生,令其得乐。众生有罪,
我当代受。复立誓言,缘我今日改邪就正、悔
罪修福,从是因缘,舍身受身至成佛道,常
遭明师、遇善知识,寿无量命,常与父母夫婿
儿子六亲眷属常相保守,不经苦患,莫如
今也。』于是辩才告提违言:『悔过灭罪法皆如
是。』
「于是提违及其眷属,于辩才前长跪合掌,白
辩才言:『弟子之徒奉尊教诲,如法忏已,愿尊
更赐馀善法教,当勤奉行,增本功德。』辩才告
曰:『今当诚心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如是三说;
今当尽形受十善道。「我弟子某甲,从今尽形,
不杀、不盗、不邪淫,是身善业;不妄言、两舌,不
恶口、绮语,是口善业;不嫉妒、瞋恚、憍慢邪见,
是意善业。」是则名为十善戒法。』
「尔时辩才,教
授提违十善法已,提违眷属欢喜踊跃,尽
心奉行。提违女人为设种种百味饮食及诸
珍宝,长跪叉手白辩才言:『愿尊留神,垂悯
教化。今当为尊造立宫室,随所便宜,终身奉
事。』辩才答曰:『汝今以能舍邪就正、净修十善,
为正法子;复以十善教化天下,则为已报师
徒重恩。汝已得度,我不宜留。吾今复当往化
馀处。』
「尔时提违知师不住,运辇库藏诸珍宝物以
奉上师,冀得留意。辩才不受,辞退便去。于是
提违心自念言:『今日之济,莫不由我尊师
卷二 第 583a 页 T17-0583.png

不受珍宝之物,当如之何?』悲感伤心,涕泪交
流,叩头辞谢于是别去。
「辩才去后,提违女人与其眷属五百馀人,常
以十善法展转相化,经于多时。尔时国中,
忽遇谷贵,人民饥饿。时有五比丘懒惰懈怠,
不修学问经书义理,又不专行持戒精进,世
人轻慢不供养之,贫穷困苦无复生理。五人
议曰:『夫人生计,随时形宜,人命至重,何宜
守死?』各共乞索,办具绳床于旷野中,扫洒净
洁、华幡庄严,依次而坐,外形似禅,内思邪
浊。世人见之谓是圣人,赍持供养百种饮
食,云集供养;于是五人饱足有馀。尔时提
违闻是事已,遣人访觅,信还报曰:『有五圣
人独坐山泽,世人云集如事天神。』提违欢
喜而自庆言:『我愿果矣。』明旦即敕严驾宝
车、香华伎乐,诣五比丘。提违到已,礼拜问
讯,施设供养。饮食毕已,提违眷属恭敬合
掌,白比丘曰:
「 「『尊德至重,
无上福田,
众生蒙祐,
不宜自轻。
弟子愚意,
欲请尊灵,
临顾贫舍,
展释微诚。
唯愿慈哀,
济度群生。
弟子亦有,
清净园林,
流泉浴池,
严饰光荣。』」
「提违眷属叩头再三,时五比丘知其意至,便
许可之。
「提违欢喜,辞还家中,即遣使人庄严宝车,迎
五比丘还家供养。提违女人有好园林,去舍
不远,其园纵广足满十顷,流泉浴池、奇杂花
卷二 第 583b 页 T17-0583.png

具,香洁第一,令五比丘止住其中。提违女人
终身奉事,随时便宜,饮食汤药供给使令,
不失时节。时五比丘,既被主人恩厚供养,安
隐快乐而自庆言:『何忽如之?夫人生世,种
种方宜,求觅财利以救贫乏,虽得如意,不如
我等,都不劳身而食福禄,此岂不由智慧力
乎?』其五比丘察见主人慇勤意重,而共议言:
『虽得主人随宜供给,日富岁贫不能济人岁
寒富乐,我等今宜更施方便求觅钱财,充为
后时受五欲乐。』作是论已,更相易代,差遣一
人游诸聚落,宣语诸人唱如是言:『彼四比
丘,闲居寂静,护持禁戒,断绝酒肉,不食葱
蒜,称于梵行,修禅止观,證无漏业,不久修行
成阿罗汉,则为天下无上福田。』众人闻已,赍
持种种钱财饮食,运集来诣恭敬供养,如是
多年。
「提违女人直心敬信,随宜供养,欢喜无
厌。寿尽命终,生化乐天。其五比丘,专行巧
伪,邪浊心故,福尽命终,生地狱中,八千亿劫
受大苦报。地狱罪毕,受饿鬼形、魑魅魍魉,
如是展转,经八千劫。饿鬼罪毕,受六畜身,偿
其主人先世供养——业报因缘,或作骆驼驴骡
牛马,随其主人所受福处,常以筋力报偿
主人——如是展转,复八千世。畜生罪毕,虽获人
身,诸根闇钝,无男女根,名为石女。自尔以
来八千世中,常以筋力报偿主人,于今不
息。」
佛告王曰:「尔时提违者,皇后是也。尔时辩
才者,目连是也。时五比丘,即今皇后随从担
卷二 第 583c 页 T17-0583.png

王白佛言:「如世尊
说,五人起因;今者唯见担舆四人,其馀一人
为何所在?」
佛告王曰:「其一人者常在宫内,修
治厕溷除粪者是。」
皇后闻已,肃然毛竖,心怀
怖惧,更起礼佛,倚立合掌而白佛言:「如世
尊说,扇提罗等是我前世因缘师者,实怀忧
怖,恐犯逆罪。所以者何?夫人师者应修恭敬,
顶戴礼拜是其宜也,而反使担车舆随从不
异牛马,以是因缘,甚怀怖惧。愿佛垂哀,听我
忏悔。」
佛告之曰:「皇后福德,自无过罪,何故疑
惧?众生殊性,业行不同,善者受福、恶自受
殃。皇后本时,直心清净信乐修福,福德因
缘,自尔以来世世所生,常遭明师、信受教
悔,从善入善、从禄入禄。至于今日,食福自
然,值佛出世,前身福德,因缘力故。复闻正
法,如说修行。以是因缘,无罪咎也。其扇提罗
五人因缘,由其本时,邪浊佞谄、无有慈心,受
汝供养,罪业因缘,偿其宿债。」
皇后白曰:「今闻佛说本业因缘,弟子疑解,
更无忧惧也。此扇提罗,罪业果报何当毕
也?弟子今者放扇提罗,不敢驱使,随意东
西。唯愿世尊,说法开悟,令其心解,改恶修
善,速得免苦。」
佛告之曰:「今欲令我开化其者,
唤彼宫内除粪者来。」
皇后即时遣使令唤扇
提罗来。使者受命,须臾将来。扇提罗等五人
聚集,于佛前立。世尊大慈,先以善言慰劳之
曰:「汝等诸子,体气康和,安隐快乐,无苦恼
不?」
五人怒曰:「佛不知时。所以者何?昼夜勤
苦,鞭杖使役,不暇得息,有何乐哉?佛岂不
卷二 第 584a 页 T17-0584.png

佛告五人:
「今身之苦,皆由前世邪浊谄曲,怀不善心,受
人供养,罪业因缘,展转所生,至于今身,偿罪
因缘,犹故未毕。汝若欲求免恶果报者,今
应至心丹诚悔过,改恶修善;从是因缘,可得
免苦。」
扇提罗等闻佛语已,忿怒隆盛,反背
向佛,不欲听闻。佛以神力,令一化佛对其前
立,方便慰喻,劝令忏悔。扇提罗等又反面
向东。复有化佛,对前而立。复反向西,复有化
佛。四维上下,皆有佛对。扇提罗等见佛围
绕,五人即时称怨大唤而作是言:「我等今
者是弊恶罪人,佛今何为苦见逼耶?」尔时世
尊还摄化佛,为一佛身。
佛告大众:「国王、太后、诸比丘等,汝等见是扇
提罗不?」咸言唯然。「汝等当知,众生罪业,有二
种障:一者业障,二者烦恼障。其罪轻者,有烦
恼障;重罪业障。扇提罗等具有二障,重罪障
故,不得受化,非可如何。」
尔时皇后见扇提罗不受佛化,哀感伤心,语
五人曰:「自今以后,永解因缘,随意东西,无忧
快乐。」
扇提罗等长跪涕泪,白皇后言:「我等
五人奉事大家,有何等愆,非意今日被驱弃
捐?若有不称,惟愿弘恕,使役如前。」于是皇
后辞让再三,扇提罗等不欲离去。
皇后白佛:
「弟子至意放扇提罗,不肯欲离,当如之何?」
佛
告之曰:「扇提罗等偿债未毕,因缘系缚不令
得去,非可如何。且顺其意,复其事业,偿因缘
毕自当得脱。」
佛告王曰:「夫人修福,谦虚敬
重,直心清净,行于道业,功德无量;火不能
卷二 第 584b 页 T17-0584.png

力不能动转。如今皇后受天福也。人行恶
心,贪现前利,如扇提罗,历世受殃于今不
息,虽遇圣化如风过耳,罪业力故反生怨
嫉,窈窈冥冥,何时当免?」
尔时世尊慈悲心故告诸比丘:「如我前说,人
身难得,值佛时难,法难得闻,终寿亦难。汝等
诸子,前身微善,得生人道,遇佛在世,闻法信
受,割断恩爱,离别父母兄弟妻子六亲眷属,
出家为道;如囚免狱,应舍恶从善,中表相
应,言行无异,少欲知足,不贪世荣,忍饥耐
渴,志在无为,研精学问,弃捐众恶,庄严智
慧,修无漏业出生死海,复以智慧顺化天
下使行十善,是则名为自度度人,应菩萨
业。」
尔时会中有诸比丘闻佛说已,自忖所
行,身口意业不称道法,五百馀人即起修
敬,叩头忏悔,叉手合掌而白佛言:「如世尊
教,三不善业,我等悉有。今于佛前,发露忏
悔。惟愿天尊,表察其诚。从今以往,誓不为
非,当如法行。愿佛證知。」
佛言:「诸子!三界圣
尊、众生之父,子今悔恶修善,甚是所欣,当随
喜尔。」
复有五百粗行比丘闻说是已,即起修敬,
叩头向佛白言:「世尊!我等不堪修出家道。所
以者何?从昔以来,为利养故行于邪浊、有
虚无实,受人供养,负债滋多。为是等故,实怀
忧惧。今欲舍道还归俗缘,愿佛垂听。」
佛告比
丘:「善哉善哉!吾助尔喜。所以者何?夫人入
行,如把刃持毒,不能堪者不如不为。何以
卷二 第 584c 页 T17-0584.png

报,有惭愧心;惭愧因故,除灭过罪,增长善
根。弥勒菩萨后成佛时,初会说法当得上
度。」又告比丘:「宁割身肉以用供口,不以邪
心受人施也。甚难甚难!慎之慎之!」
尔时佛子罗睺罗等五十沙弥,闻佛说彼扇
提罗等祸所由起因缘本末,甚大忧惧,即各
修敬,头面礼佛,叉手合掌白言:「世尊!今闻说
此扇提罗等宿业因缘受苦果报,甚怀怖惧。
所以者何?和上舍利弗大智福德,为国中豪
族所见知识,众人竞共云集供养,饷致最上
甘珍美味。小儿愚痴无有福德,食人如是妙
甘饮食,后世当复偿其因缘,受苦果报如扇
提罗,是故我等实怀忧虑。彼诸长德五百
比丘,尚不能堪,退道还俗,而况小儿无智
慧者。愿佛垂哀,赐听我属舍道还家,冀免罪
酬、不经苦厄。」
尔时世尊告罗睺罗:「汝今畏
罪,欲得还家求离苦者,是事不然。何以故?
如有二人乏食饥饿,忽遇主人为设种种肥
浓美味,其人饥饿,贪食过饱。然此二人,一者
有智,二者愚痴。有智之人,自知食过,身体
沈重嚬呻欠呿,恐致苦患,即诣明医,谦虚
下意叩头求救,请除苦患。良医即赐摩檀
提药,令其服之,其人即吐腹中宿食。吐宿食
已,令近暖火,禁节消息。其人因是,得免祸
患,终保年寿,安隐快乐。其无智者不知食
过,谓是鬼魅,消费家财、横杀生命祠祭鬼
神欲求济命,唐费功夫。腹中宿食遂成生
风,生气转筋绞切心痛,因是死亡生地狱
卷二 第 585a 页 T17-0585.png

佛言:「汝罗睺罗!畏罪还家,如彼无智愚痴人
也。夫人求福欲离罪者,当谦虚精勤,亲近
明师,修习智慧,悔恶罪业,改往修来。从是渐
渐智慧成就,慧成就故消灭众罪。如我前
说日光威力能除众冥,人修智慧亦复如
是。缘汝先有善根因缘遭值我时,舍利弗等
如彼明医能济苦患而得不死,子今何为舍
明入暗?」
沙弥罗睺白言:「世尊!诸佛智慧犹如
大海,罗睺等心犹如毫末,岂能受持如来
智慧?」
佛告罗睺:「如天雨渧,后不及前,虽不
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小微
起终成大器,成大器已转成馀器,如是
展转满无量器,是则名为自利利人,自利利
人名为大士,如我今也。」
罗睺罗等闻佛说
已,心开意解无复忧虑,如世尊教,当具奉
行,不敢疑也。
尔时会中国王太子名曰祇陀,闻佛所说十
善道法,因缘果报无有穷尽,长跪叉手白天
尊曰:「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还舍受十善
法。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难持,畏得罪
故。」
世尊告曰:「汝饮酒时,为何恶耶?」
祇陀白
佛:「国中豪强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
乐以致欢乐,自无恶也。何以故?得酒念戒,
无放逸故,是故饮酒不行恶也。」佛言:「善哉善
哉!祇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
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
生福,无有罪也。夫人行善凡有二种:一者有
漏,二者无漏。有漏善者,常受人天快乐果报;
卷二 第 585b 页 T17-0585.png

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受善
果报。汝持五戒何有失乎?饮酒念戒,益增其
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胜十善报也。」
时波斯匿王白言:「世尊!如佛所说,心欢喜
时不起恶业,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
故?人饮酒时心则欢喜,欢喜心故不起烦
恼,无烦恼故不行恼害,不害物故三业清净,清净之道即无漏业。世尊忆念,我昔游
行猎戏忘将厨宰,于深山中觉饥欲食,左右
答言:『王朝去时,不被命敕令将厨宰,即时无
食。』我闻是语已,走马还宫,教令索食。王家厨
监名修迦罗。修迦罗言:『即无现食,今方当
作。』我时饥逼,忿不思惟,瞋怒迷荒,教敕傍
臣斩杀厨监。臣被王教即共议言:『简括国中
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杀者,更无有能为
王监厨称王意者。』时末利夫人,闻王教敕杀
修迦罗,情甚爱惜;知王饥乏,即令办具好肉
美酒,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伎女往至我
所。我见夫人庄束严丽,将从妓女、好酒肉
来,瞋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佛五戒,
断酒不饮,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将酒肉来共
相娱乐,展释情故,即与夫人饮酒食肉,作众
伎乐欢喜娱乐,恚心即灭。夫人知我忘失怒
意,即遣黄门辄传我命,令语外臣莫杀厨
监。即奉教旨。我至明旦深自悔责,愁忧不
乐颜色憔悴。夫人问我:『何故忧愁,为何患
耶?』我言:『吾因昨日为饥火所逼,瞋恚心故杀
修迦罗。自计国中更无有人堪监我厨如修
卷二 第 585c 页 T17-0585.png

犹在,愿王莫愁。』我重问曰:『为实如是,为戏言
耶?』答言:『实在,非虚言也。』我令左右唤厨监来,
使者往召须臾将来,我大欢喜,忧恨即除。」
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斋,一
日之中,终身五戒以犯饮酒、妄语二戒,八斋
戒中顿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轻耶重
耶?」
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
也。何以故?为利益故。如我前说,夫人修善
凡有二种:一有漏善,二无漏善。末利夫人所
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无漏善。依语
义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义语者,凡心
所起善,皆无漏业。」
王白佛言:「如世尊说,
末利夫人饮酒破戒,不起恶心,而有功德、无
罪报者,一切人民亦复皆然。何以故?我念近
昔舍卫城中,有诸豪族刹利王公因小诤
竞乃致大怨,各各结谋兴兵相罚,两家并
是国中豪种,复是亲戚,非可执录,纷纭斗
战不从理谏,深为忧之。复自念言:『昔太子
时,先王大臣名提违罗,恃其门宗富贵豪
强,而见轻慢、形调戏弄,剧于畜生。当时忿
恚,情实不分,意欲诛灭,力所不堪;诉向父
王,复不听省。怀毒抱恨,非可如何。以是因
缘,饮食损常,懊恼愁悴。尔时太后见我愁
苦,种种谏晓,愁故不息。于是太后爱子
情重,便遣使人求觅好酒劝我令饮。即白
母言:「先祖相承,事那罗延天、奉婆罗门。今若
饮酒,惧恐天怒,为婆罗门之所啧罚。」太后
当时惧子致命,于夜静时关闭宫门,不令异
卷二 第 586a 页 T17-0586.png

者,有慈悲心救一切苦,婆罗门者皆应如
是。子今愁毒,唐自失命,天神岂能救子命耶?
宁当服药,消散忧患,得全身命。诸婆罗门未
得天眼,安能知子隐密事也?」逼迫再三,俛仰
从之。既饮酒已,忘失愁恨。太后见子还复颜
色,心即欢喜,召集宫女作唱伎乐,三七日
中受五欲乐,所追忿恨从是得息。』思惟是
已,即敕忠臣令办好酒及诸甘膳,又使宣令
国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论国
中大事、诸臣诤竞。两徒眷属各有五百应
召来集,于王殿上庄严太乐。王敕忠臣办
琉璃碗受三升许,诸宝碗中盛满好酒。我
于众前先吃一碗。王曰:『今论国中大事,想
无异心坐此会也。今当人人办此一碗甘露
良药,然后论事。』咸言:『唯诺,奉大王命。』并敕
伎官作唱太乐,诸人得酒并闻音乐,心中
欢乐,忘失仇恨,沛然无忧。王复持碗白诸君
曰:『士夫修德,历世相承,遵奉圣教,不应差
违。诸君何为因于小事忿诤如之?若不忍
者,恐亡国嗣。是故重谏,幸息诤事。』诸臣白
曰:『敬奉重命,不敢违也。』因是和平。」
王白佛
言:「诸人起诤不因于酒,然因得酒,息忿诤
心而得太平。此岂非是酒之功也?
「复次世尊!察见世间穷贫小人、奴客婢使、
夷蛮之人,或因节日、或于酒店聚会饮酒,欢
乐心故,不须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时,都无
是事。是故当知,人因饮酒则致欢乐,心欢乐
时不起恶念,不起恶念则是善心,善心因
卷二 第 586b 页 T17-0586.png

「复次世尊!猕猴得酒尚能起
舞,况于世人?如世尊说,施善善报、施恶恶
报。如世间人,缘前布施福德因缘,今致大富。
贫者从乞悭惜不与,悭贪因缘,受饿鬼报。或
有世人,若男若女受形端正,男人好者为女
所爱,女人好者男情所乐。若有强力,制断男
女不令会合,不得合故则致忧苦。此之殃
罪,当归何处?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
故,今得好报。世尊云何令持五戒、月行六
斋?六斋之日,不得庄严香华服饰,又复不听
作唱伎乐,又复不听附近夫婿爱好之姿,竟
何所施,徒亡其功,岂非苦也?」
佛告王曰:「大王所难,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
年少时,若我不敕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
当有今日之德也?以能得度,复度王身,如
斯之功,复归谁也?末利夫人受我教故如
说而行,故使今日成就智慧方便解脱。复次
大王!譬如世人家有一子,欲令成故,及其幼
年将诣学堂,与师令教文艺书疏、人望礼仪,
学堂之法皆有制令,呵啧杖罚、禁节饮食、
不得睡眠,出入行来不失节度,有违犯者随
罪轻重计而行罚。儿畏杖故专心就学,至年
大时,高才博闻靡所不知,复以所知转教馀
人。末利夫人奉斋持戒,亦复如是。
「复次大
王!如富楼那,妒嫉心故,割断恩爱,辞别父
母,舍离妻子,入山习学。被服草衣,忍寒耐
苦,自立誓言:『要当讽诵九十六种经书记论
悉令通达,不尔不还与父母相见。』足二十年
一切通达,还王舍城,头戴炬火、以铜鍱腹,陌
卷二 第 586c 页 T17-0586.png

谓我言:『你瞿昙沙门,竟何所知?』我言痴人,
而说颂曰:
「 「『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时富楼那闻是语已霍然心悟,舍炬解腹,五
体投地惭愧悔过,皆由多闻智慧诸根利故。
未起之顷,断三界漏、得罗汉道智慧之力。譬
如调象随钩而转。大王当知,夫习学者皆由
禁制摄五情根,然后通达无所挂碍,名无碍
智,无碍智者具四辩也。今富楼那具四辩
才,皆由慊苦勤学所得。是故我说,夫慧解
者有七德才。何谓为七?第一信才,二精进
才,第三戒才,四惭愧才,第五闻才,六为舍才,
七定慧才;是为七才。末利夫人具此七才。大
王当知,末利夫人虽为女身,高才智博非同
凡人,皆由少来慎身口意,一心专念修习
智慧。智慧力故名为解脱,复以智慧解悟
天下。」
尔时世尊因罗睺沙弥,为诸大众而说
颂曰:
「 「闻为金翼鸟,
威势武力强,
闻为行宝藏,
所在相利益,
闻为大桥梁,
济度众苦厄,
闻为大船师,
济渡生死海。
多闻令志明,
以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闻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解甘露法,
从是得泥洹。
闻为知律法,
解疑亦见正,
卷二 第 587a 页 T17-0587.png

行到不死处。
仙人敬事闻,
诸天亦复然,
捡心不放逸,
积闻成圣智。
慧能散忧患,
亦除非邪衰,
欲求安隐吉,
当奉事明者。
盲从是得眼,
如暗中得烛,
开导世间人,
如明将无目。
是故应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明者,
是名积聚德。」」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复告王曰:「王今福德,聪
朗博义,皆由前世亲觐明师,慊苦奉侍,习
学所致;因缘果报,今为人王,智慧明达,随宜
抚接,世间难有。是故我说,般若智慧有四种
义。是故当知,求三乘人当学般若,欲离
三恶八难苦患、欲受人天快乐果报,以要
言之,求一切福德,皆应修学智慧方便。如我
前说阿逸多王,勤苦习学智慧力故,虽复失
行生恶趣中,常识宿命;识宿命故,改恶修善,
速得解脱,感致诸天济接供养,以智慧力为
诸天师。以是因缘,我说般若有四种义。」
尔时
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智慧方便功德因缘,甚
大欢喜。太子祇陀、夫人、太后、群臣士民,一切
大众莫不解悟,各各修敬为佛作礼,复座
如故。王叉手曰:「如佛所言,世人修善凡有二
种:一有漏善,二无漏善。有漏无漏,二义归
一,世尊!云何说差别耶?」
佛告王曰:「人有二
品:一者利根,二者钝根。为钝根人,说二种
善;利根之人,不说二也。所以者何?众源
泉流,终归一海。钝根之人诸根暗塞,是故为
卷二 第 587b 页 T17-0587.png

尔时国王太子祇陀白佛:「世尊!十善戒法,有
差别也?同一义耶?妄语戒义,一耶?多耶?
若一义者终不可持,若差品者愿佛说之。」
佛
告之曰:「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何谓为重?若受
戒人不修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兴隆佛
法,为是之故人所轻慢,不得供养贫穷困苦,
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展转相教宣
向诸人:『比丘苦行精进,得禅境界。』或言见佛、
见龙、见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语,犯是罪者堕
阿鼻狱。又复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复有
妄语违失期契令他瞋恨,如是名为下妄语
也。行如是者名为犯戒,堕小地狱。其馀调
戏,及诸私理匿禁之事,或有言无、或无言
有,不犯戒也。」
太子祇陀闻说是已,即于佛
前受十善道法,白佛言:「世尊!弟子今日疑
悔已除,发三菩提心,愿佛證知。」
佛言:「善哉!甚
大随喜,宜知是时。」
王白佛言:「如佛所说,十
方贤圣明达众生因缘果报者,我父先王
奉事外道,随持禁戒,绝于酒肉五辛葱
蒜,供养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
福,年年常用千头乳牛施婆罗门,计四十
年,四万头牛。诸婆罗门,食其乳、酪、生酥、熟
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愿佛垂
哀分别教示,令诸行者普得闻知。」
佛告王曰:
「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
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
之功不亡失也,罪后毕时方当受福。大王当
知,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合故要须方
卷二 第 587c 页 T17-0587.png

友?谓正见人是为善友,常以正教调伏其
心。何谓正教?谓观无常、苦、空、无我,十二因缘
缠著生死,修四真谛见苦、断习、證灭、修道,
行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为方便调伏诸根,
根调伏故定慧成就,慧成就故其心正直,心
正直故能起精进,精进心故能起戒慎,戒慎
究竟定慧明了。慧明了故游诸万行通达无
碍,行无碍故名为解脱,解脱心者即涅槃
也;是则名为善知识也。大王当知,明师善导
是大因缘不可轻也。大王今者遭贤遇圣,皆
由前世因缘果报,闻法信解,复能解人。是故
我说,明人难值而不比有,其所生处族亲
蒙庆。是故当修般若智慧。」
王白佛言:「闻世尊说智慧方便,皆已贯心。如
世尊说,祸福不同。我先帝大王,有何恶业受
苦报耶?」
佛告王曰:「先帝大王有六种罪。何谓
六种?一者傲慢妒弊,事无粗细便起鞭罚,
不忍辱故。二者贪爱宝货,断事不平,致令
天下怀怨恨故。三者游猎嬉戏,苦困人民,伤
害众生所爱命故。四者禁闭宫女,不得从意,
受大苦故。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厌旧,抚接不
平,致怨恨故。六者畏婆罗门,偷食酒肉五辛
葱蒜,恐被呵责,行诈伪故。是为六事,罪业
因缘,生地狱中。」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佛未出时,弟子亦有如
斯之罪,当如之何?修十善行,令得成就无滞
碍也?」
佛告王曰:「如我先说,日光出时众冥悉
灭,有馀暗不?」
王曰:「灯火之光,尚能灭暗,况日
卷二 第 588a 页 T17-0588.png

「今王福德,闻佛说法,成就智
慧,喻若日光灭一切暗,无馀罪也。」
王白佛言:
「我父所事婆罗门师,精进智慧、修习苦行,为
求福故不惜身命,或有投岩、五热炙身,或断
饮食求生梵天,或大积薪生自烧身,或有
翘脚张口向日,或于高树以绳系脚而自倒
悬,或卧刺棘、抱石磓胸,有如是等种种苦
行。苦行之功,福德因缘,归何所耶?」
佛答之
曰:「如吾前说,行苦苦报,行乐乐报。汝不闻
乎?」
王言:「世尊制诸弟子,令持禁戒,非为苦
耶?夫人饥时不即得食,烦恼横起,忿怒隆
盛,不自觉识,起瞋怀害杀修迦罗,如斯之
事累世受苦,岂非恶也?」
佛告王曰:「吾前所
以制中前食者,为诸比丘舍外道法,于我法
中出家为道。先习苦行,饥饿心故,得诸弟
子肥美饮食,贪食过饱,食不消故,则致众
病。是故制食,非为饥苦求福德也。又节食
者,见诸比丘纵横乞食无有昼夜、食无时
节,为诸外道之所讥责而作是言:『瞿昙沙门
自言道精,何以不如外道法也?』是故节食,非
于饥苦而求福也。以要言之,所制禁戒,正为
痴人无方便慧,非为智人知时宜也。如我前
说,般若智慧即是解脱,智者所受,圣所行
处。」
王闻是已,益加欢喜,更起恭敬为佛作
礼;一切大众皆亦如是。
波斯匿王长跪合掌白世尊曰:「今此大众,闻
佛所说,疑网结解,犹如日光消除暗冥,得见
大明。如此之功,其恩难报。诸弟子等,当以何
方施设供养,报今世尊斯重恩耶?」
佛告王
卷二 第 588b 页 T17-0588.png

人,于恒沙劫,尽心奉事佛法圣众,衣食卧
具、疾病医药。于意云何,其福多不?」
王曰:「甚
多,不可称量。」
佛告王曰:「甘露法者,精妙难
量,济无粗细,非天世人福德之力所能报
也。唯有一事,能报佛恩。何谓为一?常以慈
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转开化乃至
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转教化无有
穷尽,譬如一灯燃无量灯。如是行者,乃名
为报师徒重恩。大王当知,欲报师徒解脱
恩者,还以智慧解脱众生,如是行者则为
供养三世诸佛,非但供养报一师也。」
王叉手
白:「宣传圣教开悟群生,令行正见修习圣
道,其福云何?唯愿垂哀,开导众生。」
佛告王
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从师闻法一句一义,展
转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
功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所能知也。大王!假
使有人于千岁中,饮食医药、上妙衣服,供养
恭敬佛法圣众,其福多不?」
王言:「甚多,不可称
量。」
佛言:「大王!善男子善女人,从师闻说诸
佛正教,展转教化乃至一人,令其信解,其所
得福复过于彼,千万亿倍不及其一。何以
故?法化之功,应无量故。」
佛告阿难:「如此法教,精勤宣化一切人民,其
福无量。阿难!我今以此无上妙法,付嘱于汝,
宣布教化过度众生,则为供养一切诸佛。」
阿
难叉手白世尊曰:「佛嘱此经,当何名之?」
佛告
阿难:「此经教者,名『未曾有说因缘经』,当勤修
行。」
尔时波斯匿王、祇陀太子、夫人、后宫,四部
卷二 第 588c 页 T17-0588.png

所说,皆大欢喜,各各发心向三脱门,礼佛辞
退,如法奉行。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