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节 祠堂台寺
第二节 祠堂台寺 第 x 页
第二节 祠堂台寺
烈士祠 曾名表烈祠、忠烈祠,位于蛇山南麓。20世纪30年代,由国民革命军十三师修建,初名“表烈祠”,主要供奉十三师亡故官兵牌位。1947年,为纪念“七七事变”十周年,湖北省政府在原址重建新祠,更名为“忠烈祠”,举办游行奉安祭典,将抗日阵亡将士牌位入祀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忠烈祠一度改名为黄鹄山庄,作为现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员工宿舍和招待所。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依托忠烈祠旧址,重修翼楼,复其规制,更名“烈士祠”。
烈士祠由牌楼、甬道、神阶和主楼组成。甬道为花岗石铺设,连接三层神阶,每层有18级台阶,直通烈士祠的主楼。主楼采用传统中轴线布局,呈“王”字形结构,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主楼中央大厅为祭祀厅,正中悬“浩气长存”牌匾,供奉“铁血忠魂”牌位,以松柏壁画为背景;左右两厅分别为“辛亥首义厅”和“武汉会战厅”,各置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抗日战争武汉会战阵亡将士牌位及相关展览。
2011年,烈士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抱冰堂 位于蛇山上首义园区内,坐北面南,长约25米,宽18米,高10米,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堂名取自张之洞晚年的自号“抱冰老人”。“抱冰”典出《吴越春秋》中“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有刻苦自励以成大业之意。
抱冰堂原址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训练新军的指挥所,张之洞调任离鄂后,其门生故吏于1909年夏集资建成此堂,以纪念张之洞在鄂功绩。1911年9月,新军党人各标营代表聚会蛇山抱冰堂,确定各标及直属营党人代表名单,筹划武昌首义。民国初,原新军将士又捐修抱冰堂,并将其开放为公园。1953年曾进行修葺。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后,蛇山西头树木向抱冰堂一带移植。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进一步整修,后辟为文化活动场所,不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摄影展览。
抱冰堂为单檐斗栱,九脊四坡顶,砖木结构。檐下环以外廊,宽2米余,四周有18根(原有16根)间距相等的红色方木廊柱,立在麻石圆墩上。北面的廊柱砌在粉墙内,南面有八步麻石台阶,四扇红色大门。抱冰堂内正中八仙桌上陈列有清光绪年间制作的黄鹤楼模型。另内存有石碑一副,上有张之洞所写楹联,文曰:“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他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米(美)欧遥”。1983年书法家黄亮题写“抱冰堂”三字,其横匾曾悬于门首。现门楼匾额“抱冰堂”三字,为著名历史文化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所书。抱冰堂前有一棵粗壮的法国梧桐,是法国人捐赠给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礼物。张之洞指挥新军在蛇山栽下此树,为武汉市最老的法国梧桐。
2008年,抱冰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桂堂 十桂堂位于抱冰堂东南侧。据《续汉口丛谈》记载, “(抱冰堂)园中花木极饶风致,亭台(十桂堂、茅亭、月台)亦复参差。”张之洞曾称其为“湖北署中第一名胜之区”。
2010年,原武汉市文物商店与武汉市博物馆合并后,四万余件珍贵文物入藏博物馆,这批文物中就有张之洞的《行书七言对联》“鱼鸟亲人濠濮想;桂山留客楚骚辞。”联中小记:“请命入觐,长夏无事,因忆十桂堂为湖北署中第一名胜之区,其余小蓬壶、魁星阁不足以较其短长,而十桂之楹联清新雅饬,尤为吾惬心之作,今幸案头有残笺破纸,不妨喜为一书,以志不忘。”
民国初期,这里曾供奉过辛亥首义阵亡将士牌位。20世纪60年代,改为首义公园报刊阅览室。后又改为了武昌区园林局办公室。
房屋背后曾排列和张之洞相关的碑刻二十余通。房屋东面墙角还俯卧着两块石碑,一为禹碑,材质为红花岗岩;一为“祸福指南”碑,材质为汉白玉,碑上还有“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等字样。房屋两侧,有石象、石狮各一对(今不知属何处)。
武昌首义炮台 位于黄鹤楼东南约700米处的蛇山山脊之上,为纪念武昌起义而建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在此炮轰湖广总督署,一举奠定了胜局。现存武昌首义炮台为1993年所建,南向,红砂石砌,呈三层式圆台状,第一层圆台依山势建,南侧半圆城墙垛,高3米,上嵌青灰色大理石,阴刻郑南宣书“首义炮台”四个大字。第二层圆台为炮台主体,高3米,圆台顶部为实体平台,以条石铺面,直径约15米,沿南侧半圆城墙垛置放仿制的当年的铁炮5门,一字排开,威武雄壮,炮口均对着西南方向约2公里的原湖广总督署。第三层为观测台,置于第二层圆台中偏北,高3米,直径7米,其南侧嵌青灰色大理石,刻熊辉撰、张乃光书首义炮台碑文:
为推翻专制集权,1911年10月10日傍晚,工程营首枪发难,驻武昌城内外新军纷起响应。子夜,南湖炮队于此蛇山制高点,配合进攻部队,架炮猛轰清廷湖广督署,遂光复武昌,功垂青史。今首义公园复建此炮台,以供游人缅怀。
阅兵台 在抱冰堂北侧山坡上,为清代阅兵处。阅兵台由四根石柱支撑,其上砌四条麻石,南北向麻石上嵌有七根铁轨,在铁轨上面铺石形成台面。原有铁梯供人攀援而上到台顶,台顶四面立有约一米高的铁质围栏,今不存。台中原有一桌四凳,目前存四凳。据附近居民回忆,石柱曾用隶书写着毛泽东诗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七根铁轨中,两根有“汉阳铁厂1901”的铭文,为阅兵台的建成时间(不早于1901年)提供了佐证。
龙华寺 位于蛇山南麓,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落成于成化十三年(1477),曾经是武汉三镇最大的寺院之一。据寺内保存的一座明代石碑《重修龙华寺殿廊记》记载:“浮屠设像教以尊佛,而佛僧藉于居此,土木之工所由兴也。故舍财之主,募缘之僧,相续为之营。然后,厥功成斯寺之制:佛殿五,观音殿、天王殿、山门各三,钟楼一,东西廊舍四十有八,总二百六十四楹。始于成化十三年(1477),钦差镇守湖广、司设监太监王大本新创。继之者:御马监太监刘邦咏,弘治十三年(1500)春为之重修。助之者:承刘太监令也,工完于弘治十五年(1502)冬。巍然焕然佛僧弘治十五年壬戌十一月十五日立石,德安孙伯乐镌石。”还有《儒林外史》记载:“武昌有名的是一座龙华寺。坐落在宾阳门内,乃是个极大的丛林,听说亦有千几百年的香火了。寺里居中一座大雄宝殿,供的是释迦牟尼。此外观音殿、罗汉堂、斋堂、客堂、禅堂、僧房,曲曲湾湾,已经不在少处。另外还有精室,专备接待女客。合城文武官员,空闲时候都走来随喜随喜,就是过往的洲客亦都有慕名来的,香火旺盛……”
龙华寺曾珍藏有大批历史文物,如明代成化(1465—1487)年间铸的三尊铁佛,自然生成的神龙护墙,还有大批古碑石刻、兔儿石、猫影石等。佛寺内现保存有两通明代石碑。20世纪90年代,龙华寺的建筑面积仍有2100多平方米,但在兴建龙华大厦时被拆除。现有大雄宝殿重建于1994年,2011年武汉市对龙华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基本恢复了寺院当年的面貌。
明代古城墙基 现存主体在大东门上蛇山的山脊,长约400米,以夯土基及烽火台遗址为主。东面长春观所在的双峰山,南对宾阳门外正街,北朝忠孝门外舒家街。近年,武昌起义门、武昌中山路与得胜桥交会处等地也发现了明代城墙遗址。蛇山一带的土台曾是武昌老城墙的组成部分,仍存古城墙基和两座碉堡。民间古砖收藏者刘文斌2007年在蛇山东头山脊发现一块古砖,上有“咸淳壬申”四字,这正是南宋的纪年,即公元1272年。据《明统志》记载,在宋建炎(1127—1130)年间,蛇山上建有“万人敌城,在黄鹄山顶。寇犯城,郡守令万人登城,以强弩射之,寇退。因名万人敌城。”在一张20世纪之交的武昌昙华林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蛇山上这段老城墙,还依稀可见高耸的烽火台。从明正德十六年(1521)的《湖广经志图》、清光绪九年(1883)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以及1929年的《武昌城内马路干线及街道图》,甚至是武昌城墙拆除后的1936年的《武昌市街图》上,这一段老城墙的遗迹依然有清楚的显示。北伐军攻打武昌城,叶挺独立团作为“攻城尖刀”其主攻方向就是在长春观对面、宾阳门东北蛇山山坡上的“城墙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