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0H 页
与李晦叔(时明)论一元消长图。第一书。(癸丑)
一。序曰二十四气之分配则周谟疑问。而朱先生亦疑之。必有所以于其间。而终不为一言以定者。何也。
 以启蒙小注考之。则朱子之疑之者。非二十四气之分配。乃是辟卦相去。卦数疏密之不齐。而敬堂之言如此。何耶。
一。又曰伏羲于十二辟卦中。撮其要终一段。以见其馀。
 此以伏羲先天图之见于敬堂所作乾会图者而言耶。所谓以见其馀者。谓伏羲撮此一段。以见其馀十一图之凡例而言耶。其所谓要终者指何事。而原始者亦指何事而言耶。
一。又曰原始而推之则十有二月各有十二辟卦。随时消长。极于乾坤两卦而止。若但要其终。不原其始。则阳之长者不由其渐。而即长于长之月。阴之消者不循其次。而即消于消之月。如此则节气位置。安得而不错。(下十二字似衍)
 此所谓位置者。是指节气排置之位而言耶。抑兼指卦数疏密之不齐而言耶。其曰但要其终。不原其始者。指先天图而言有终无始耶。其原始要终之义及节气位置之错误。幸愿详细示教。
一。跋曰玉斋以十二月节气。分配一月图内。譬如一间屋子。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0L 页
欲收藏合布置十二间物事。其窄陋苟且甚矣。岂成模样。
 此所云一月图内者。未知何指而言耶。其以一间屋子。欲收藏合布置十二间物事窄陋苟且之喻。亦可得闻而知其义耶。
一。又曰朱子欲改而未改者也。
 未知欲改者。指先天图内节气分配及卦数疏密之不齐而言耶。
一。又曰古昔人皆圣智。易可无作。
 此言未安。以朱子上古人心昧然。不知吉凶所在。故圣人作易之言观之。则可知古昔人非皆圣智。亦可知不专为后世虑而作。如何如何。
一。又曰命物而成象。
 愚意物之盈于天地间者。莫不有其象。非因圣神命之后成。如何如何。
一。又曰阁正四卦不论。
 正四卦。是乾坤坎离耶。尝见京房易及修养家。皆不用四卦。各有其说。阁而不用。似无不可。而但此以卦气之消长而言。似不可不用。未知如何耶。
一。又曰且俟闻一知十者。
 此则谓伏羲只举要终一段为乾会图。而其馀十一会图则引而不发。以俟来哲于后世耶。
一。又曰阴阳迭为消长。无一息之停。无一日之间。何尝前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1H 页
疏而后密。上多而下少乎。
 未知此谓多少疏密者。以两辟卦间卦数之有疏密不齐而言耶。
一。消长图各图内月辰之数。随会各异。世之年数。月辰之分数。亦从而或多或少者何也。所谓辰。指时言耶。其于会下不录运。而于月之上下。不录年与日者何耶。亦有所以耶。各图内分数。止于三十会。会皆然而其外面所书月辰分数。则多者有至累百。亦有别义于其间耶。
一。各图下分配花甲。上一图则起甲子终癸巳。下一图则起甲午终癸亥。合二图然后六十花甲之数始足。此亦有取义之所以耶。其通一元十二会。只占六甲子。此亦有所以耶。
一。以复会观之则见其以大雪十一月节。置于子半之下。以冬至十一月中。书于午半之下。盖大雪是节之阴者也。合在亥宫坤八卦之下。而今书于子半阳生之后。非但阴阳失其位。亦不当其月分。(今此图。以大雪置子半之下故云。)至如冬至合在子半之下。而今书于午半。此已可疑。而甲子当起于子半。而差下书之。不当子半者亦何也。以乾卦起十一月初一日。而阁乾卦不用。故如此耶。然终觉未为十分稳贴。如何如何。
一。复会至夬会五图。各起某卦终某卦。而乾会则用先天本图当已会为一圈。此敬堂所谓伏羲撮其要终一段。以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1L 页
见其馀者耶。姤会以下六圈则用先天图内所谓八卦各自为一节者。排置于洛书八宫。(虚中不用)亦各起某八卦至某八卦。此敬堂所谓原始而推之者耶。其所以起所以终者。必各有所取之义。并愿详示其所以然之故如何。大抵阴阳之消长。必有所以始。亦必有所以终。前一卦之终。有以传于后一卦而为后卦之始。前一会之终。亦有以传于来一会而为来会之始。相传相承。无所间断。然后卦气流通。而造化之功成。必须先识其脉络之相为融贯。无间容息。乃可以见此图一元消长之妙。尊所谓寒暑进退。节气升降。序不可乱。数不可缺者。当于此求之。此乃大义所关。不可不详辨而细论之。令人人晓然皆知。方有受用之地。故敢请其说。幸愿一一剖析以教。
一。先天图。圆图象天。方图象地。以天地动静之体言之则方图宜若一定不易。而今见此图。各会内方图卦位。随会变迁。各相不同。此亦有所以耶。○朱子尝曰圆图象天。流行中有对待。方图象地。定位中有对待。又曰圆图象天者。天圆而动。包乎地外。方图象地者。地方而静。囿乎天中。以此两语见之。亦可以知方图之不可变动矣。如何如何。又得朱子说。在地之位。一定不易。在天之象。运而不定。观于此说。益信方图卦位之不可变动。
一。姤会则以坎八卦起北。以坤八卦次西南。以震八卦次东。以巽八卦次东南。以乾八卦次西北。以兑八卦次西。以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2H 页
艮八卦次东北。以离八卦次南。遁会则以坤八卦起北。以坎八卦次西南。以兑八卦次东。以艮八卦次东南。以离八卦次西北。以震八卦次西。以巽八卦次东北。以乾八卦次南。否会则以艮八卦起北。以巽八卦次西南。乾八卦次东。坤八卦次东南。震八卦次西北。离八卦次西。坎八卦次东北。兑八卦次南。而观剥坤三会则以艮八卦起北。次次行去。与否会同。但其卦位之次序不同。此六图果以洛书数位排卦。而但未知每宫尽行其八卦。然后移往之次宫耶。抑卦卦推去。周而复始耶。否观剥坤四会。皆以艮八卦起北者何也。其各卦消长之次序。亦可得闻其详耶。
答李晦叔论一元消长图。第二书。
批诲第一条曰辟卦相去不同。故一圈之内。分排节气则或卦气不相直。如临卦当春分之类。或多少不均齐。如两卦当一节。三卦当一节之类。朱子固尝疑之。而序文之云。亦正谓此。
 窃谓卦气之不相直。有朱子定论。朱子未尝以此为疑。亦未尝以此为误矣。周谟以先天图内各卦下分排节气。不当其月分为疑。问于朱子。朱子答曰伏羲易自是伏羲说话。文王易自是文王说话。不可交互求合。又尝曰先天图八卦。自为一节。不论月气前后。又曰先天图今所写者。是以一岁之运言之。所谓不论月气前后。所谓今所写。是以一岁之运言之者。正指其节气分排而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2L 页
言也。又朱子答叶永卿。有离兑之中为春分。坎艮之中为秋分之语。此所谓离兑坎艮者。以内八卦各自为一节者而言也。在左方则同人是离八卦之终。而兑八卦之临次其下。故曰离兑之中。在右方则师是坎八卦之终而艮八卦之遁次其下。故曰坎艮之中。此正春分当临秋分当遁之说。而朱子引之以答永卿。其不论月气前后。可见于此。而其不以两卦三卦当一节不均齐为病。亦可知矣。朱子何尝致疑于此。而乃以为误乎。大抵伏羲此图。通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而作。而一岁之运亦在其中。(此朱子说)复至乾三十二卦。固冬至至芒种十二气所行之地也。姤至坤三十二卦。亦夏至至大雪十二气所行之地也。则节气布置。安得不如此乎。先天图不可攻破。则此节气布置。亦不可攻破矣。朱子之取之。不亦宜乎。且此节气布置。虽未知作于谁手。昉于何时。而其来已久。盖自秦汉以前已然。放诸往牒。可以见矣。朱子尝曰当日诸儒。既失其传。(此指先天图而言)方外之流。阴相付受。为丹灶之术。至希夷康节。反之于易而后。其说复明于世。以朱子此言观之。则其节气之分排与先天。同时并出于希夷之所传无疑。如玉斋之生。后于朱子。而周谟已以此事问于朱子。则其非玉斋所为。亦甚明矣。○其间有以三卦配一气者。果如尊之所示矣。然反而思之。魏伯阳以乾坤为炉鼎。坎离为药物。焦贡京房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3H 页
以震离兑坎为方内监司之官。而皆以其馀六十卦为直日之说。虽其所主之卦。各相不同。然魏伯阳之说则以乾坤坎离四卦为炉鼎药物而当六十卦管领之主。焦贡京房之说则以震离兑坎四卦为二分二至。用事四时各专之气。而当二十四气总摄之主。是虽不与于直日之数。而用亦在其中。故取以为义。亦以其四卦本是图画中不可无者。而在用不用之间。自不害于两卦直一日之义。故其为说如此。而朱子不以为非。如来谕之所云耶。以此言之则其不均齐。似不为病。
第二条曰作图本意。乃谓伏羲当乾会。故作先天图一圈。文王当姤会。故作后天图一圈。以为圣人不探往不逆来。
 
愚之妄料。窃以为伏羲此图。是万世易学之祖也。伏羲作之于前。文王演之于后。伏羲之作。在已会以前。故谓之先天。文王之演。在午会以后。故谓之后天。其实先天后天。初无二义。但伏羲之易。画出天地自然之法象。生成之体也。文王之易。因伏羲之易而推明其吉凶悔吝之所由。以示天下后世。人事之纪也。先天后天。相为表里。相为经纬。其象无所不具。其理无所不该。以夫子所谓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程子所谓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万物之情。示开物成务之道。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及朱子所谓伏羲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3L 页
所画之卦。只此数画。而天下万物之理。无所不该等语观之。则可以见圣人作易之本意矣。今若如所示云云之说。则是伏羲之易。止于先天。文王之易。止于后天。而不相通也。岂为可乎。至其所示敬堂之意。以为圣人不探往不逆来者。似是敬堂以伏羲为不逆来。故只作先天图。文王为不探往。故只作后天图也。然伏羲之图。通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而作。故后天之理。已尽包括于先天图范围之内。文王因伏羲之易而演其义。故伏羲所画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理。悉具于周易一部之中。初无遗欠。其所以垂教无极者。备且尽矣。圣人岂但为目前计而已哉。易之名虽有先后之殊。而易之理初无彼此之异。前圣后圣。其揆一也。今若曰伏羲不逆来。故其图止于先天一圈。文王不探往。故其图止于后天一圈云。则恐未安。如何如何。○因窃以此言观之。敬堂以先天统体之图。认作已一会看。而以为要终者。其病根盖在于此。○文王之易。排卦次序。与先天图若不相似者何也。盖伏羲之易。举天地生成之全体而为图。而流行在其中。所谓气化者也。文王之易。就人事上主卜筮而作。而流行亦在其中。所谓形化者也。以先天后天之易。总而言之。则乾求于坤之初爻而生长女巽。求于坤之中爻而生中女离。求于坤之上爻而生少女兑。坤求于乾之初爻而生长男震。求于乾之中爻而生中男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4H 页
坎。求于乾之上爻而生少男艮。乾坤大父母相交既周。以生六子。父母退老而六子用事。长子代父。长女代母。共相递传。以成造化。则乾不得不退居于西北。坤不得不退居于西南。而六子各专其位。数亦因以变迁。莫非自然之理也。故文王之易。上经则以乾坤为主而终于坎离。父母之义也。下经则以成恒为主而终于既未济。夫妇之义也。其所取义。各有所在。故其卦之次第。自不相同。此其所以异也。观于易之序卦及伊川易序上下篇义。可以见之矣。故朱子曰文王之说。非伏羲之说。又曰伏羲文王之易。各有说话。不可交互求合。朱子此言。岂不以两易取义。各有攸当而然者耶。然则观天地运气之流行。当一依先天图以论其消长矣。妄料如此。未知如何。○文王因堂初意。推演其义。是以人事推之。若以卦气之消长而言则乾坤坎离。不应同在一处。咸恒既未济。亦不应同在一处。此其可见者也。故曰伏羲易自是伏羲说话。文王易自是文王说话。不可交互求合。
又曰愚意以为先天后天所包至广。不专为运气消长而作。不必如此说。
 窃以为运气消长。恐不可作别事看。气行而理常在其中故也。大抵易固所包至广。然其所以变易徒道者。要不出阴阳动静四字。阳长而君子道长小人道消。阴长而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吉凶由此而定。大业由此而成。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4L 页
推之大事小事。莫不皆然。观于周易卦爻彖象三圣人所系之辞。可以见之矣。故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邵子亦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天地之道。固不在阴阳动静之外矣。妄料如此。未知如何。
又曰但以运气消长之义。别为一说。则亦无推而不通之理矣。
 此条似是主一元消长图而言也。未知其果能推无不通。如来谕之所云耶。
又曰要终原始之旨。(止)不敢赘为之说。
 谨详敬堂序文。此言恐未安。愚请僭为之说。以求正焉。窃谓圣人心与天通。默契天地自然之法象。仰观俯察。远取近取。以作此图。八卦成列而体立用行。举天下万象万化。咸囿于一圈之内。本末俱举。始终毕备。初无遗欠。用之于元则为一元之始终。用之于会则为一会之始终。用之于岁则为一岁之始终。用之于日则为一日之始终。只此一理。周而复始。通古通今。运行不错。传之于百千万亿之天地而无弊。传之于百千万亿之岁与日而无弊。此乃天之意。而伏羲所画。见于图象者也。只是一圈子。而约而该𥳑而明。变化无穷。终古如一。神妙不测。有如此者。故朱子尝论之曰今先天图所写者。是以一岁之运言之。若大而古今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小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5H 页
而一日十二时。只是这圈子都从复上推起。(都从二字。更要谛看。元会岁日。莫不同然故也。)其曰今先天图所写。是以一岁之运言之者。指先天图内所分排节气而言也。其曰都从复上推起者。指先天图内大而元会小而岁与日。皆起于复以为始而言也。朱子所论之旨。丁宁如此。而敬堂以此先天统体之图。当之于已会之圈。乃以要终一段指之。无乃与伏羲之意。太相背戾耶。若如敬堂此图。则惟已会一圈用先天本图。外其馀十一圈则皆不从复上推起。不啻相反。此亦如何耶。且乾者是阳之极。而非一元之终。则谓之要终。已为不可。而至于子会。以一阳之复。置于午半。而反以六阳之乾。起于子半。使其乾不得为复之始。其下四会。一例皆然。则是乃有终而无始也。要终原始之说。亦行不得。如何如何。以先天图之始终言之。则起复终坤者。一元之始终也。起复至乾起姤至坤者。阴阳之始终也。以言其元则元有始终。以言其阴阳则阴阳亦有始终。始终之毕具如此。何以谓但要其终。不原其始也。以阴阳之所以消长者观之。则其运行次序。亦甚分明。复以一阳。由颐屯以进。历十六卦而为临。历八卦而为泰。历四卦而为大壮为夬为乾。姤以一阴。由大过鼎恒以去。亦历十六卦而为遁。历八卦而为否。历四卦而为观为剥为坤。其消长之际。亦皆一卦次一卦。一爻变一爻。其长有渐。其渐有序。正如朱子所谓其势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5L 页
若有所迫而不能自己者。按图可见。极为神妙。恐不可谓不由其渐。不循其次矣。且有一说焉。尝见朱子以扬子之易。为有零星补凑之病。经久必差。不如邵易之齐整无弊。(不记本文而大意如此)盖扬子以三起义。故不补则为欠。补之则有剩。此其所以经久必差者然也。其所差在于分数之间。初甚微细。而其终犹有此弊。若起义之初。其差已大。不但分数之间而已。则其为弊必尤甚。未知何以救之哉。且以一岁之运推之。则每当冬至子半。一阳依旧来复。其卦为复。复之所以为一岁之始者。以去岁终气大雪之坤。在前为母故也。无坤则复无由生。此非其一定不易之理乎。亦非其始复终坤之所必然者乎。故邵子大易吟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此正以一岁之运言之。非惟吟子之言为然。在易复之象曰先王以至日闲关。此亦固以一岁之运言者也。推之于元而如此。推之于会而如此。推之于岁而如此。推之于日而如此。元会岁日。皆莫不始复而终坤。以此始以此终。周而复始。贯彻古今。圆活不错。无一时之或改。前会之终。有以起来会之初。今岁之终。有以起来岁之初。今日之终。有以起明日之初。只此一理。循环不息。其分愈细。其运愈久。而其势愈顺。故终始秩然。传之无弊。其春生夏长秋遂冬成之化。万古如一。未尝有差者。实由于元会岁日。皆起复终坤而然也。苟不起复终坤。而以他物间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6H 页
之。使其有淆杂之害。则其势必至于一定之理。泯没而无归。运行之序。乖剌而失次。元不得为元。会不得为会。岁不得为岁。日不得为日。阴阳反背。寒暑易置。不但春入于夏夏入于秋秋入于冬。岁功不成而已也。天地本然之象。恐不如此。此愚所深惑而不得其说者也。如何如何。(问天心无改移谓何。朱子曰年年岁岁是如此。月月日日是如此。)
第三条曰始终。是自复至乾。为阳长阴消之始终。自姤至坤。为阴长阳消之始终。
 所论至当。今以此说律之于敬堂序文之说。所作之图。则其但要其终。不原其始之为未安。图内诸卦位置之乖牾。不待辨而明矣。如何如何。
第五条曰欲改字。似涉无稽。不若致疑字之为稳。
 示意则然矣。然致疑字亦未安。盖节气分排之不误。有朱子定论故也。其说在上。今不更赘。
第八条曰乾坤为炉鼎。坎离为药物。(止)以行运气次第者。恐无不可之理。
 窃以为炉鼎药物者。是方外家炼丹之说也。愚于数十年前。亦尝得见其书。岁月已久。不能记忆。而其立言梗槩则今可想之矣。窃意其所谓炉鼎药物。非外料。乃人身所具之物也。炉鼎者。举一身而言。而药物者。指身中水火升降者而言。如所谓河车所谓婴儿姹女之类。皆是也。故有炉鼎药物之喻。而以其馀六十卦。为火候进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6L 页
退之用。虽若不用而用在其中。其势固然也。至于先天图则乃是天地生成之体。自然之法象。而运行在其中。初不容一毫人力于其间。盖有坎离而后卦气之运行始通而无阂。有乾坤然后阴阳之大体始全而无欠。此乃大义所关。固不容阁而不用也。由此言之则炉鼎药物者。炼丹家窃造化之权。以济其私。方外之小术也。先天卦气之流行者。是天地自然之象。天地自然之运。一卦不可增。一卦不可减。易之大体也。如人之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自有见成之体。本具自然之象。其可以人力有所出入操纵。以毁伤其本然之形体乎。固不可以方外之小术。拟论于吾家大造化。取以为證矣。如何如何。
第九条曰。此指要终原始之意。
 说见第二条。
第十条曰。正以卦数多少。位置疏密而言。
 示谕之意则然矣。然愚之妄料。窃以为此不难见。无乃尊或未免有所遗察而然欤。夫先天图者。是伏羲所画。非后人议论所敢到。如此为言。无乃大未安耶。其两辟间卦数之有疏密不齐者。非圣人之见有所不逮而然也。只是天地万物之法象。本自如此故耳。盖十一月冬至子半。一阳始生于穷阴之下。其端甚微。其长甚难。故历十六卦而始为临之二阳。阳渐出地。其势浸盛。其长稍速。故历八卦而为泰之三阳。自此以后则阳日益盛。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7H 页
阴日益消。其长益速。故为大壮为夬。以极于纯阳之乾。阴长之自姤至坤亦然。此其势所必至。自然而然者也。圣人亦何容心于其间哉。至于朱子答周谟之问。见于启蒙小注者。果亦为疑之之说矣。然以朱子所云此图布置。出乎自然。不应无说。要更思之之语观之。则朱子之思之也。必将因其图内卦位。而求得其多少疏密不同之所以然。必不自立一见。创为新语。以求别义于伏羲图画之外。又可知矣。至如十二辟卦者。乃邵子别起之义。而自为一说者也。本非伏羲画卦之初。主此辟卦而为图也。只见天地万象。森然毕具。依而画之。以作此图。图成而辟卦在于其内耳。邵子于见成图内。见有此六阳六阴之象。从以拈出。指为十二月之主。其所取义。自不相同。学者当活看以通之。何可偏主此别起之义。乃反致讶于伏羲统体本然之易。议其得失于卦气疏密之间。而疑其为误乎。愚所以不释然于中。而必欲就质于高明者。实非偶然而发。未知如何如何。
第十一条曰。此图以十二与三十相乘。凡会世月辰之属于十二者。书于逐圈外面。而积数致多。故自第二圈以后。逐圈增倍。又曰其不录于会世月辰之下者。亦以其既书于内面。故不复重烦于外也。
 夫敬堂此图。于各圈内以一月之运写之。故每圈皆止于三十分。是固然也。但外面所写会世月辰之布置与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7L 页
其年数分数之或多或少。似为未尽。故敢以请问矣。盖此图既以一元十二会。分为十二圈。则似当备录其名数以示人。而于会之上下。阙元与运。月之上下。阙岁与日。殊欠周全。而至于每一会所统各三百六十世十二万九千六百月四千六百六十五万六千辰。而只以一世三十年。一月一万八百分。一辰三十分。置于复圈之下。逐圈增倍。至坤会而又只以十二世十二月十二辰终焉。见其坤会下所写年数则已足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之数。而其世下所写年数及辰下所写分数。只有三百六十。同是一元所终之数。而其多寡之悬绝。太不相称。谓之凡例则非凡例。谓之总数则非总数。略无可据意义。且以逐圈增倍之故。为病亦不少。盖各会年数皆只有一万八百年。似当于各会之下。只写当会所属之年数。不当通前并计。致有淆杂不清之弊。而以所示既书于内面。故不复重烦于外者观之。则合十二圈分数。亦只有三百六十。不足以尽一元之数。盖此数以一月之运言之则可。以一元之总数言之则不可故也。愚之妄料。窃以为如必欲为此十二图。则似当于第一圈复会之下。写本会年数。第二行书三十运。第三行写三百六十世。而以一世三十年。分注其下。岁月日辰亦仿此推之。其第二会以下各圈。皆依此例写之。则始为𥳑洁。令见者易解。如此而又别为凡例。弁之于图帖上面。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8H 页
尤似详尽。然愚意此图恐不当作。盖先天图一圈。已自完备。不待更推故也。如何如何。
第十三条曰。所谓午半子半者。指方位定体耶。图中初无此意。
 所示大雪之当子初而为朔。冬至之当子中而为十五日。谨闻命矣。然运气之流行。以程子之答康节今年雷起起处之语推之。则固难硬定其气之在某处。使有拘泥之病也。然方位亦不可掉却不论。盖气至于北而为冬。至于东而为春。至于南而为夏。至于西而为秋。如日之至子地为子时。至丑地为丑时。至卯为卯时。至辰为辰时之类。以官历论日之出入而方位在其中者验之可见。然则执方位而有所拘泥固不可。舍方位而无所指拟亦不可。其不可行均矣。此其所以不得掉弃方位。全不举论者然也。未知如何。
又曰大槩此图。以一圈当一月。前圈西边半截三十卦。合复圈东边半截三十卦。恰周一月三十日之数。
 窃观此图十二圈子。皆以一月之运写之。故尊因其所排卦位。皆于午半西初卦起朔。至子半西终卦为望。而以月之十六日。当子半东之初卦。以辟卦三十日。终于牛半东。示满三十日。方成一画之义。其意则然矣。但消长图则十二圈皆以一日一分。书于子半东为朔。写十五日十五分于牛半东为望。而置辟卦焉。更于其西起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8L 页
十六日。终三十日。于子半西为晦。与来说各异。不啻相反者何也。今以尊说言之。则所谓十二图。皆起于午而终于午。天地造化。阴阳起止。所以始终消长之理。恐不如此。以消长图言之。则每圈辟卦皆置午半而当月之望。未满三十日而一画已成。与朱子所云凡阴阳之生。一爻当一月。(以六阳六阴画言)须是满三十日。方满得那腔子。做得一画成之语相反。亦为未安。
又曰以剥上九硕果不食。十月为阳月之义推之。则剥卦上九之阳方尽而变为纯坤。坤卦下爻已有阳气生于其中夬之阴。为乾为姤。义亦同此。又曰阴阳卦画之消长。(临泰大壮遁否观)莫不皆然。此图特推其说而明其消长之次第。正如参同契朝屯暮蒙。以行其火候也。
 示谕诚然。愚窃以为若以周易序卦复之次剥者言之。则阴尽剥阳于上。而复乃复生于下。此其九月硕果不食。阳无可尽之理。亦十月纯坤。未尝无阳之说也。然以先天图阴阳消长之次细推之。则当遵朱子之言。盖复之生。不生于剥而生于坤。朱子谓一爻当一月。一月三十日。且以一月分作三十分。细以时分之。是三百六十分。如剥卦每刻渐渐剥。全一日方剥得三十分一之阳。一月方剥得尽剥卦上九三十分之阳于十月中气之小雪。而复卦初九三十分一之阳。便生于小雪剥阳方尽之后。此其所以阳未尝亡而犹未成一画。历大雪至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9H 页
子半冬至。然后始满三十分而为复之一阳。双峰饶氏亦谓十月虽当纯坤之月。而其序介乎剥复二卦之间。以言乎前半月则有剥未尽之阳。(小雪以前)以言乎后半月则有复方生之阳。(小雪以后)剥之阳尽于上。而复之阳已生于下。又曰剥之阳剥于九月之霜降而尽于十月之小雪。复之阳则生于小雪而成于十一月之冬至。夬之阴决于三月之谷雨而尽于四月之小满。姤之阴则生于小满而成于五月之夏至。此皆满一月三十日。方成一画之说也。(建安丘氏谓剥之上九变则为复之初九。又谓剥即为复。不必云自坤而复云云。此说欠子细。)今用此来谕之意。以消长图质之于先儒之说。则恐其牴牾而难合。未知尊信以为丑会临之二阳。果可指为始生于消长图在午半之师。寅会泰之三阳。亦可指为始生。于消长图在午半之升。卯会大壮之四阳始生于消长图在午半之恒。辰会夬之五阳始生于消长图在午半之大过。已会乾之六阳始生于消长图在午半之姤。果如来谕之说耶。亦以为午会姤之一阴。始生于在北之坎。未会遁之二阴。始生于在北之比。申会否之三阴。始生于在北之蹇。酉会观之四阴。始生于在北之咸。戌会剥之五阴。始生于在北之小过。亥会坤之六阴。始生于在北之旅。亦如敬堂之说。果皆不背于易。而合于朱子所言之旨耶。夫坤卦本在亥宫当小雪之气。而今置午中。乾卦本在已宫当芒种之气。而今置子中。以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99L 页
言其卦气则坤以纯阴之卦。代一阴初生之姤于南。推至三十二卦然后始得为姤之一阴于北之西。乾以纯阳之卦。代一阳始生之复于北。亦推至三十二卦然后才得为一阳之复于南之东。以言其节候则小雪以阴极之节。本属坤宫居北。而今直夏至阳盛之地于南。芒种以阳极之节。本属乾卦居南。而今直冬至阴盛之地于北。见其阴阳之生。始盛而终微。所处之地。乖牾而失所。致有本末逆施。造化难行之弊。伏羲当初作易之意。文王后来演易之意。恐不如此。未知如何。至于参同契则又其专主修养家御气调息之术。以为火候进退之用。初不取义于消长。故不用伏羲先天图卦气。而用周易六十四卦之次第。为朝暮下手之地。细看伏羲所作先天圆图及周易序卦说话。其义自见。实不难知。然则主此方外小说。欲以准圣人之易。亦无乃未得其当耶。○在先天图则截去阴一截。少向下造化。在后天八卦则又却从中半起义。欠向上根源。亦为未安。以其伏羲文王之易。各有说话。不可交互求合。亦以其两易皆始终毕具。不可一彼一此。半用半不用故也。如何如何。其说已见上第二条。
第十四条曰云云。取其大义而无泥于小数如何。
 其所以幸教钝滞者大矣。感荷千万。而但于浅陋之见。终有不释然者。故不敢有所强。亦不敢闻命。亦就正之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0H 页
意也。(大者小之积。未有不由小而能成其大。天地阴阳之运。莫不皆然。其可以小数而忽之哉。)
第十五条曰云云。
 得蒙印可。幸荷实深。
第十六条曰后天以后六图则先师累次更定。犹有未尽契合之疑。然盖尝推考。略窥其彷佛。恨未及质之师门。易大传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邵子之言曰阳在阳中。阴在阴中。皆顺行。阳在阴中。阴在阳中。皆逆行。尝以是说推之先天图。左方自震四至乾一。皆已生之卦。是数往者顺也。右方自巽五至坤八。皆未生之卦。是知来者逆也。先天图为阳。左边为阳中之阳。右边为阳中之阴。故阳顺行而阴逆行。后天图左方自坎一至巽四。是知来者逆也。右方自离九至乾六。是数往者顺也。后天图为阴。左边为阴中之阳。右边为阴中之阴。故阳逆行而阴顺行。(止)后天图各八卦相重之法。虽不传于世。而其义则未尝不具也。
 今以启蒙考之。伏羲八卦图及六十四卦圆图下所写大传两条。是以先天图而言。故邵子曰此明伏羲八卦者也。因而释之曰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故云知来也。今按震离兑乾。皆从阳仪生。故四卦皆在左为阳。巽坎艮坤。皆从阴仪生。故四卦皆在右为阴。以左为数往。以右为知来。则左右阴阳之有定体。不可互换而殊看。亦已明矣。(先儒谓横图圆图皆出于伏羲。此以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0L 页
横图生出之序言。而顺逆在其中也。)夫阳在左方而顺。阴在右方而逆。先天后天。初不异也。阳之自北而东升。若顺天而行。阴之自南而西降。若逆天而行。先天后天。亦不异也。是其阴阳顺逆之体。自然而然。左之不可为右。犹右之不可为左。决非人力所可移易。此乃一定之体。真至之理。故朱子曰圆图左属阳右属阴。又曰无伏羲底。做文王底不成。其归却在伏羲上者。实以此言也。今若以先后天异名之故。便欲差殊看。以后天图阴阳。别之于先天之图指左为知来之逆。指右为数往之顺。使其阴阳倒置。顺逆乖方。则无乃未安耶。况夫子所云数往知来者。是按横图生出之序。见其然而言。故曰已生未生数往知来。而后天八卦各得之数则是文王变置八卦之际。所值之数也。与横图各卦因其生出之序而命其数目次第者。其义各别。且其坤二之间九七。艮八之间一三。其序又杂。数往知来之说。推去不得。有违于圣人所言之旨。恐不可驱率牵合。使有苟且之弊。而至如邵子之谓阴在阳中阴逆行者。以阴爻之在阳仪边而言。阳在阴中阳逆行者。以阳爻之在阴仪边而言。朱子所谓皆以内八卦三画阴阳言者是也。其阳在阳中阴在阴中。皆顺行者。以阴阳各当其位而然也。阴在阳中。阳在阴中。皆逆行者。以阴阳各不当其位而然也。朱子所谓以顺逆之说推之。阴阳各居本方。则阳自下而上。阴自上而下。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1H 页
皆为顺。若阴阳互居其方。则阳自上而下。阴自下而上。皆为逆。此自然之势。固自有真至之理者亦是也。何尝以先天图为阳。而以阳之在左者为阳中之阳。阴之在右者为阳中之阴。如来谕之说。亦何尝以阳之在左者为知来之逆。阴之在右者为数往之顺。亦如来谕之所云乎。盖先后天图。在左之阳自是阳。不可谓阳中之阳。阴中之阳也。在右之阴亦自是阴。亦不可谓阳中之阴。阴中之阴也。阳外有阳。不成为阳。阴外有阴。不成为阴。无乃太涉穿凿而去理愈远耶。若曰先天后天。阴阳不同。运行次序。阴阳逆顺。可以殊观云。则文王演易之意。恐不如此。未知如何。大抵文王只就先天图推演其义。故其阴阳逆顺。与先天图初无异同。以朱子所谓伏羲画卦。文王周公孔子皆解当初之意。及无伏羲底做文王底不成。其归却在伏羲上两语观之。自能了然。馀外纷纷。皆可一言蔽之矣。如何如何。○阳自地而升。阴自天而降。故有阴阳上下之说。各居本方者。以阳在左阴在右而言。互居其方者。以阴在左阳在右而言。其所以有逆顺者。阴阳之所以错综而成。势所然也。故曰自然之理也。且阴阳消长之际。阳不截然为阳。阴不截然为阴。故阳在阴中阴在阳中。○天地之道。只是阴阳二字。春夏为阳而顺。秋冬为阴而逆。自有天地以来。直至会穷之辰。未之或改。此理只在眼前。举目可见。后天之易。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1L 页
果有阳变为阴。阴变为阳。顺逆易置之理耶。若然则造化不成。而天地不为天地矣。○且来谕所谓坤居二含八之云。实涉牵合。盖河图之数十。虽二与八相对为十。而不可遂以二为八矣。艮之居八对二亦同。
来谕又云先天后天。不可以阴阳言。而以消长图言之。则先天图当属之阳。后天图当属之阴。
 愚于是说。尤惑焉。即先天图而阴阳如此。即后天图而阴阳亦如此。先天后天。本无二义。是固阳为阳而阴为阴。皆有定体。何可创出别义。偏有所指。以先天图独为阳。以后天图独为阴。以论其阴阳。又何可舍羲文本根之易。而取敬堂未尽契合之图。迁就为说。以證成其误乎。(未尽契合字。本来谕之说。)
来谕又云其重卦之序。亦当以先天图为准。南方午位。皆以离坤兑乾震巽坎艮。东西挨去。则坎离皆当南北之轴。正如先天图乾坤南北之位。似非出于偶然。
 今以此所示之说。取考消长图。则惟姤会一圈之南北有坎离。遁否会二圈之南北略有外卦坎离之象。而观剥坤三会则坎离皆不当南北之轴。恐难以此取准于先天图乾坤南北之例。如何如何。
来谕又云先天之辟。进居正南午位者。阳有馀而主乎进也。后天之辟。退居鼎升大过之后者。阴不足而主乎退也。
 夫其阳主进阴主退。先儒固有此说。然此有所取之义。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2H 页
初非因论先后天运气之流行而发。何以明之。阳之长自复之一阳。推而至于六阳之乾。当正南午半者。非阳有馀而进也。其流行相传之序。自不得不然也。阴之长自姤之一阴。推而至于六阴之坤。当正北子半者。非阴不足而退也。其流行相传之序。亦不得不然也。此乃自然之势。驯成之体。一毫增不得。一毫缺不得。恐不可以阳进阴退为言矣。假如此言。辟卦亦有进退。则又何以能为各月之主。而不失其定体哉。且如此说则消长图十二圈子。皆以辟卦置午半之南。亦将皆以先天图各处其方之辟卦。取以为准。以论其阴阳之进退乎。鼎恒大过。是卦之阴者而进居午半之前。阴不足主退之说。亦行不得。至其所示蹇晋之说。未知欲以證明文王亦有重卦之图。如伏羲之圆图。故为此言耶。愚之妄料。窃以为文王之不复为圆图。非文王有所遗忘而然。亦非文王元有此图而不传于世也。盖文王只就伏羲先天图而推演其义。故不更为别样图本。恐是以为无事于图而不为图耳。未知如何。
来谕又云遁会以下。此皆先师所自立说。所谓不顾傍人是非。说出人不敢说底道理者也。
 未知敬堂此图。果能如濂溪说出无极字。以明大传太极之旨者耶。傍人是非。虽不须顾。而至于易理所在则不可不明白。盖差之毫釐。缪以千里。为害必甚故也。如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2L 页
何如何。
来谕又曰东边生养之卦。尽移于西边肃杀之方。则天地之闭塞。而万象之索灭。亦可见其大略矣。
 愚窃谓此所谕。亦恐未安。未知尊信以为天地造化。果收拾这东边阳三十二卦已过之气。另为藏置于西边。将以为来岁之用耶。抑以为必以东边生养之卦。尽为移置于西边。然后方可以见天地闭塞。万象索灭之象耶。由前之说则是乃释氏轮回之说也。由后之说则见其阴阳益乱。尤无以见天地闭塞万象索灭之象矣。天地气化。所以盈虚消息之道。岂如此乎。盖伏羲之易。只此一圈子。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此朱子说)观东边复至乾三十二卦而知春生夏长之理。观西边姤至坤三十二卦而知秋收冬藏之理。一元之始终在于此。阴阳之各有攸属亦如此。何必待易置阴阳而后可见其闭塞索灭之象乎。至如文王之易则震之一阳居东为春为生物之始。次夏次秋。以终于冬。冬尽复有春。亦只此一圈子。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此外更无馀法。又有一焉。圣人虽当阴盛之卦。到其势之已极处。亦必为扶阳抑阴之辞。一以为君子戒示其处阴之道。一以为小人勉开其向善之门。未有以阴汩阳。使阳不能制阴。而阴有以胜阳。如所视之说。殊非圣人贵阳贱阴扶植教道之意。无乃未安耶。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3H 页
又按消长图。复至乾六圈。皆主阳长为图。而见其复会。左方则起乾于子半为始而终复于午中。右方则起坤于午半为始而终姤于子中。以先天图左右诸卦。倒直而逆行之。
 先天图卦气。皆有本然之序。若倒置则其序自乱。不可谓消长之图矣。以下诸图皆然。且此圈内以六阳为一阳之始。以六阴为一阴之始。天地造化。从微至著之理。固当尔耶。一阳才成而旋以纯阴坤卦汨之。阳长之理。恐不如此。况以乾卦置之十一月初大雪之下。是在一阳未生之前。而亢阳熇赩之气已发。以坤卦置午半。是在一阴始生之初。而穷阴闭塞之候已至。先王至日闭关。以养微阳之政。圣人羸豕踯躅。系于金柅之戒。无复可施之处。无乃未安耶。
临会。以先天图左右诸卦。各分为两截。每以十六卦为一截。亦倒置而逆行之。左方则以先天图临卦后同人。起于子半而终复于卯中。次以乾起其下。终临(辟卦。下皆仿此。)于午中。右方则以先天图遁卦复师。起于午半而终姤于酉中。次以坤起其下。终遁于子中。皆逆行。
 各圈内卦气之失次者皆是。不能尽举。只就此圈内举其一。以见其馀。如乾之次复。不应以复之一阳。遽变为六阳之乾。坤之次姤。不应以姤之一阴。遽变为六阴之坤。恐不可谓之能由其渐。能循其序也。如何如何。
泰会。分先天图左右诸卦。各为四截。每以八卦为一截。左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3L 页
方则起元妄于子半而终复。次起同人终明夷于卯中。次以履起其下而终临。次起乾而终泰于午中。右方则起升于子半而终姤。次起师终讼于酉中。次以谦起其下而终遁。次起坤终否于子中。皆逆行。大壮会分先天图左右诸卦。各为八截。每以四卦为一截。左方则起益于子半而终复。次起无妄而终震。次起家人而终明夷。次起同人而终丰于卯中。次以中孚起其下而终临。次起履而终归妹。次起小畜而终泰。次起乾而终大壮于午中。右方则起恒于午中而终姤。次起升而终巽。次起解而终讼。次起师而终涣于酉中。次以小过起其下而终遁。次起谦而终渐。次起豫而终否。次起坤而终观于子中。皆逆行。
夬会。分先天图左右诸卦。各为十六截。左方则起颐于子半而终夬于午中。每以两卦互易而逆行之。右方则起大过于午中而终剥于子半。亦每以两卦互易而逆行之。
 此是阳长之会。而阳卦之在左方者皆逆行。阴阳爻之各居本方者皆顺行。此朱子说也。阳之在左。阴之在右者。皆逆行。实为未安。○已上五图。皆意之而非本然之象。盖不如此则无以充其圈数。别而异之。故其势不得不出于此。
乾会即已会。此则敬堂用先天本图。指为要终一段者是也。此图本伏羲所画。复以一阳。起于子半。渐进而长。历二阳三阳四阳五阳。有长而无消。以至于纯阳之乾。姤以一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4H 页
阴。起于午半。亦渐进而长。历二阴三阴四阴五阴。亦有长而无消。以至于纯阴之坤。是其阴阳相承。迭为始终。万古如一。未之或改。此固真至之理。不容议为者也。今敬堂只以已一会当之。致令有偏枯不通之弊。恐为未安。
姤会即午会。自此以下六圈。则主阴长而为图者也。敬堂截去先天图之下一截。以文王八卦代之。而其卦位则取先天图所谓八卦之各自为一节者而排置之。见其起坎八卦于北。坎为首。次蒙解涣未济师困。以讼终焉。起坤八卦于西南。晋为首。次坤萃否比剥豫。以观终焉。起震八卦于东。屯为首。次颐震益噬嗑复随。以无妄终焉。起巽八卦于东南。井为首。次蛊恒巽鼎升大过。以姤之辟卦终于午中。起乾八卦于西北。大有为首。次泰夬乾需大畜大壮。以小畜终于子中。起兑八卦于西。睽为首。次临兑履节损归妹。以中孚终焉。起艮八卦于东北。蹇为首。次艮小过渐旅谦咸。以遁终焉。起离八卦于南。离为首。次明夷革同人既济贲丰。以家人终焉。(敬堂以九畴数宫。分排后天八卦。正犯蔡氏所谓即象为数。反数拟象之讥。)
 伏羲该一元始终为图。则当主先天图。论其消长。而敬堂于夬会已上五图。倒置先天卦位。其数已穷。故截去先天图阴一截。而以后天八卦代之。盖出于不得已也。无乃非伏羲当初作图之意耶。且其用后天八卦。而却不用文王之易。乃取先天图八卦之自为一节者。分布于洛书八宫。越中五不用。直传于西北之乾。使其有间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4L 页
断不续之弊。亦不用大传起震终艮之说。使其春不得传于夏之南而传于秋冬。交之西北。次次皆然。以先天八卦言之则位置乖当。卦序紊乱。失消长之义。以后天八卦言之则卦气又乱。授受背戾。失四时相传之序。既非伏羲之易。又非文王之易。未知此亦如何耶。○今以此会图八卦之在各宫者观之。则此一圈所排之卦。若与文王卦位不异。而其义则顿别。盖文王之易。父母退老之后。长子代父居东。为生物之春。长女代母居东南。当春夏交长养之位。离次巽居南为夏。坤退居西南。以泄火而生兑金于西。为成物之秋。乾退居西北。连少女之金。生在北坎水。为藏物之冬。艮则以土居东北。得木成数之八。以止水而为震木之根。其所以成始成终者。是理之自然。而敬堂此图则见其驱率凑合。才得一偏之强同。而初不察天地造化本不如此。致令向不诸圈转益迷方。有非圣人当初演易之意。无乃未安耶。
遁会。起坤八卦于北。比为首。次剥豫观晋坤萃。以否终焉。起坎八卦于西南。未济为首。次师困讼坡蒙解。以涣终焉。起兑八卦于东。节为首。次损归妹中孚睽临兑。以履终焉。起艮八卦于东南。蹇为首。次艮小过渐旅谦咸。以遁之辟卦终于午中。起离八卦于西北。离为首。次明夷革同人既济贲丰。以家人终焉。起震八卦于西。噬嗑为首。次复随无妄屯颐震。以益终焉。起巽八卦于东北。井为首。次蛊恒巽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5H 页
鼎升大过。以姤终焉。起乾八卦于南。大有为首。次泰夬乾需大畜大壮。以小畜终焉。
 窃谓如必欲为十二圈。而以后天八卦为阴会之圈。则自此圈以下。亦当依姤会图所列卦例。次次挨去。以循其序。而有不然者何耶。今观此会之以坤八卦置北。以坎八卦置西南者。似是以前圈坎坤两八卦。互换逆布而然。已无可据意义。而其下所排卦位。且与前圈所列之次。出入相违。件件不一。又其至以兑八卦置东。震八卦置西。阴阳易处。不啻相反。其他各八卦。亦莫不失其本位。与后天之易。略无干涉。如何如何。
否会。起艮八卦于北。蹇为首。次艮小过渐旅谦咸。以遁终焉。起巽八卦于西南。鼎为首。次升大过姤井蛊恒。以巽终焉。起乾八卦于东。需为首。次大畜大壮小畜大有泰夬。以乾终焉。起坤八卦于东南。比为首。次剥豫观晋坤萃。以否之辟卦。终于午中。起震八卦于西北。噬嗑为首。次复随无妄屯颐震。以益终焉。起离八卦于西。离为首。次明夷革同人既济贲丰。以家人终焉。起坎八卦于东北。坎为首。次蒙解涣未济师困。以讼终焉。起兑八卦于南。睽为首。次临兑履节损归妹。以中孚终焉。
 否至坤四会。皆以艮八卦起北为始。全无造化。且其所传各宫八卦及其每一节内。各卦之所排者。举皆散乱失次。恐不可如此。如何。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5L 页
观会。起艮八卦于北。咸为首。次旅谦遁艮小过蹇。以渐终焉。起巽八卦于西南。蛊为首。次恒井巽大过鼎升。以姤终焉。起乾八卦于东。夬为首。次大有泰乾大畜大壮需。以小畜终焉。起坤八卦于东南。萃为首。次晋坤否剥豫比。以观之辟卦终于午中。起震八卦于西北。颐为首。次震屯益随噬嗑复。以无妄终焉。起离八卦于西。贲为首。次丰既济家人革离明夷。以同人终焉。起坎八卦于东北。困为首。次未济师讼蒙解坎。以涣终焉。起兑八卦于南。损为首。次归妹节中孚兑睽临。以履终焉。
剥会。起艮八卦于北。小过为首。次遁蹇旅渐咸谦。以艮终焉。起巽八卦于西南。巽为首。次大过升蛊恒姤井。以鼎终焉。起乾八卦于东。大壮为首。次乾需大有小畜夬泰。以大畜终焉。起坤八卦于东南。豫为首。次否比晋观萃坤。以剥之辟卦终于午中。起震八卦于西北。益为首。次随复颐震无妄屯。以噬嗑终焉。起离八卦于西。家人为首。次革明夷贲丰同人既济。以离终焉。起坎八卦于东北。解为首。次讼坎未济涣困师。以蒙终焉。起兑八卦于南。中孚为首。次兑临损归妹履节。以睽终焉。
坤会。起艮八卦于北。旅为首。次咸渐小过蹇遁艮。以谦终焉。起巽八卦于西南。井为首。次姤蛊升鼎大过巽。以恒终焉。起乾八卦于东。大有为首。次夬小畜大壮需乾大畜。以泰终焉。起坤八卦于东南。晋为首。次萃观豫比否剥。以坤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6H 页
之辟卦终于午中。起震八卦于西北。屯为首。次无妄颐复噬嗑随益。以震终焉。起离八卦于西。既济为首。次同人贲明夷离革家人。以丰终焉。起坎八卦于东北。未济为首。次困涣解坎讼蒙。以师终焉。起兑八卦于南。节为首。次履损临睽兑中孚。以归妹终焉。
 今见此图。他无所取之义。惟以辟卦置午位而用先天图左右诸卦。倒置而逆行之。变换为图。以充辰会以上五圈之数。见其皆出于以人力安排。而非自然之象。阴阳反背。消长不行。又其不问阴阳。一例皆逆。初无天地造化阴阳逆顺之义。又违于朱子阴阳各居本方。皆顺行之旨。至其姤会以下六图。所排卦次。亦皆颠倒反逆。无一不失其序。与先天图卦次及文王八卦。大相背戾。未知有何意而然。而且其洛书九宫。本有一定之分。与先天图用左右分阴阳之例各别。不可相搀相越。致有杂乱之弊。而今见姤会坎宫所排八卦。皆不正当所在之宫。而居其中半之东。故次宫所排之卦。皆不安其所。占夺他宫之半。宫分不明。而以下五圈。莫不皆然。先天横图自一生两。两生四四生八。而八卦之列成。人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而重卦之序亦立。二者皆乾居首。次兑次离次震次巽次坎次艮次坤。井井相次。有条而不紊。故圣人因其生出之次而命之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此其卦画生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6L 页
成之序。自然而然者也。故圆图左方之自乾至复。右方之自姤至坤。其外卦皆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象。方图亦或以内卦。或以外卦。竖看横看。斜看五看。又皆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象。皆井井不杂。有不期然而然者。是岂圣人思虑揣度之所得为者哉。乃天地万物之法象。本来如此。而圣人心与天通。故自能洞览神会。依样画出。而能不失其体之真。极为奇妙。而今消长图则一例颠错。且更散乱。使圣人观象画卦之意。索然俱尽。且以洪范九畴之数言之。则数之散居九宫者。虽亦有先后之序。而以大传所论帝出乎震及艮有成始成终之义之旨观之。则后天八卦卦气之运行。阴阳之递传。皆当始于震而不当起于坎。盖坎以在北之冬。不当传于西南夏秋交之坤。西南夏秋交之坤。不当传于东震之春。次次相违。四时之运。皆失其序矣。况大传所论之旨。不啻丁宁者耶。尝观朱子答程泰之当期之问曰。震东离南兑西坎北者为一说。(此即文王八卦)十二卦当十二辰者为一说。(此即十二辟卦之说)及焦延寿为卦气直日之法。合二说而一之。(此即焦氏易林之说)若以八卦为主。则十二卦之乾不当为己之辟。坤不当为亥之辟。艮不当侯于申酉。巽不当侯于戌亥。若以十二卦为主。则八卦之乾不当在西北。坤不当在西南。艮不当在东北。巽不当在东南。彼此二说。互为矛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7H 页
盾。不待减去四卦二十四爻而复见其失矣。(朱子说止此)以朱子此言观之。则其不可以文王八卦与十二辟卦之说。相合为图。可以见矣。而其乾坤坎离四卦。阁而不用之失。从可知矣。今者敬堂以辟卦为主。合文王八卦作图。且以先天图八卦之自为一节者。分排于洛书八宫。(虚中五不用)合四说而一之。为姤至坤六会之图。而见其姤会乾八卦在西北。坤八卦在西南。艮八卦在东北。巽八卦在东南。正如朱子所言彼此二说。互为矛盾之病。则其下五图之次次皆误。亦可见矣。在洪范九宫则弃箕子皇极之数而不用。在文王八卦则弃夫子大传之旨而不用。在辟卦则牴牾于后天八卦。在先天八卦。自为一节。则又杂乱而无章。然则敬堂所谓就先后天易推演为图之说。无乃益无所归耶。此其所以未安者也。(凡此前后云云诸条。皆姑就消长图辨其不然。非谓可作别样图本而言。盖先天图一圈之外。更无他道理。不容复赘。若强欲安排。则必至生病。不成模样故也。)大抵求之于横图生出之序而不合。求之于圆图流行之序消长之义而不合。求之于加一倍之法而不合。求之于震巽姤复从中起之说而不合。求之于都从复上推起之说而不合。求之于已生未生数往知来之说而不合。求之于阴阳逆顺之说而不合。求之于阴阳各居互居有顺无逆之说而不合。且其先天图卦位顺成之体。无一不被其毁伤。消长倒错。造化坏乱。反复推求。未见其可。此恐重误后人。流弊无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7L 页
穷。如何如何。
 朱子曰易最难看。其为书广大悉备。包涵万理。无所不有。后世妄意增减。便要作一说。以强通其义。所以圣人经旨愈见不明。又曰今人解易。却是借他做已意说了。其势不得不支离。说千说万。与易全不相干。此书本是难看底物。不可将小巧去说。又不可将大话去说。诚哉是言也。
 朱子又曰孔子逐爻解之。谓此爻所以吉者。谓以中正也。此爻所以凶者。谓不当位也。今者消长图。以伏羲图卦画。一切倒置。其无一或当其位。可以见之。然则消长图十一圈之内。只有凶而无吉。恐非敬堂当初欲因象明理。羽翼斯文之意也。如何如何。
 大抵易本自洁静精微。圣人所作之图。又已浑成广大悉备。不可更著分毫人力。故朱子尝曰某之易𥳑略者。只是略搭起兼文义。伊川及诸儒皆说了。某只就语脉中略牵过这意思。又答赵子钦先生易说太𥳑之问曰。譬如烛笼添一条骨则障了一路明。若能尽去其障。使之统体光明乃更好。盖著不得详说也。又曰某尝作易象说。以𥳑治繁。不以繁御𥳑。(朱子说止此)此著不得详说五字当谛看。盖易只如此。若更要详说。至于支蔓。则反令易晦故也。添一条障。尚云不可。况此图添却许多闲技蔓叶。蔽却先天图本来面目。不但一条骨障明而已。恐非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8H 页
朱子尽去其障。使之统体光明之意。亦非朱子以𥳑治繁之道。只令蒙学之士。转成迷惑。致有多歧亡羊之叹。无乃未安耶。愚之空疏浅陋。于易象藩篱。未尝一窥其彷佛。固不敢妄有所开口。而惟其不能无疑于心。欲得冥道之指南。亦以为此是吾家大议论。苟不讲究详问以得其归。则必至自误而误人。故敢毕其说。不得终匿。僭踰之罪。固无所逃。然平日向慕敬堂之意。则未尝以是而或改。幸愿略其辞恕其愚。不惜痛垂开释以教。是所望也。如何如何。(朱子曰絜静精微之谓易。洁静精微。是不犯手。)
 又退溪先生答黄锦溪书。论朴松堂白鹿洞规解。历举其误处以辨之。且曰夫非议前辈。固后学之不敢轻也。然至于析理论道。则一毫不可苟也。故晦庵与东莱。订定知言之醇疵也。南轩亦与焉。南轩五峰之门人也。以弟子而议师门之书。不以为嫌者。岂不以义理天下之公也。何先何后。何弟何师。何彼何此。何取何舍。一于至当而不可易耳。又曰某于花潭,南冥。皆素所慕用之深。岂敢妄肆诋斥。惟不欲阿私所好而溢为称誉。故有下帷之评。未醇之论。今数公徒以所尊所师之故。犹怀不满于此言。然则其意必欲推而上之。以跻于孔孟程朱之列而后为足耶。又曰顾既以道义论人物。不容以已之未至而少有苟且之谈。故冒发其言而不知改。此固某之罪也。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8L 页
右退溪先生之言。其大公至正。和平宽裕。出于自然如此。玆非后人所当体念处耶。先生尝论花潭南冥学术之差。两家门人闻而怒之。共为訾謷。锦溪上先生书。请勿复言以避其谤。先生以此答之。盖义理本自如此。阿私护短。实非所以尊师之道。且其毕竟为人所觑破。欲讳不得。贻累反重故也。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