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1324-061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榕村集卷七
            大学士李光地撰
 初夏录二
  通书篇
通书四十章皆错综以阐太极之蕴然其义各有攸当
 而前后诸章盖互相发首两章言诚诚即太极也所
 谓无极之真也无极之真有善无恶首章言其在天
卷七 第 1b 页 WYG1324-0616b.png
 者而一通一复为四时之纪万物之命次章言其在
 人者而一动一静为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三章四
 章兼诚几言之三章言凡人之几有善有恶所谓五
 性感动而善恶分者也四章言圣人之几有善无恶
 所谓无欲主静而天下之故常感通于寂然不动之
 中也五章又以凡人言之以明五性感动之旨也六
 章又以圣人言之以明定之以中正仁义之意也后
 九章乃言为学变化气质至圣贤之道七章言有气
卷七 第 2a 页 WYG1324-0616c.png
 质之性而师教不可不立也八章则言必闻过知耻
 以为受教之地九章则言必穷理知几以为入圣之
 门十章则遂言学圣之至必如伊尹颜渊而后可也
 十一十二十三章所谓志伊尹之所志也十四十五
 章所谓学颜渊之所学也十六章申太极前半篇之
 意动静者阴阳也化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阴阳
 互根也神也神之所以不二者以其理之一也混之
 斯为一辟之斯为万神圣之妙乎万物而不可穷也
卷七 第 2b 页 WYG1324-0616d.png
 十七十八十九章言乐乐者乐也性情之极也其本
 亦在于淡而己此中庸尚絅图说主静之指故二十
 章遂言无欲以申太极后半篇之义二十一章又言
 公明以申明通公溥之说也二十二章总理性命言
 之实太极一图之体要奥指微言至此尽矣以后杂
 申前文之意而己二十三章申志学也二十四二十
 五章申师也二十六章申幸也二十七章申思也二
 十八二十九章申务实也三十三十一三十二章皆
卷七 第 3a 页 WYG1324-0617a.png
 言易以申首章性命之源之意性命之源诚而已矣
 乾损益动章言存诚而慎其动也家人睽复无妄章
 言慎动以归于诚也此盖易忠信立诚之道敬义夹
 持之要而首数章言诚几道德慎动者皆举之矣三
 十三章又申颜子也三十四章又申文辞也三十五
 章所谓蕴之为德行也三十六章所谓行之为事业
 也三十七章又见公能生明以申三十六章之意也
 三十八三十九章言孔子者立人极之人也四十章
卷七 第 3b 页 WYG1324-0617b.png
 言蒙艮者自童蒙至圣贤皆以主静为学之本也通
 书四十章岂徒发明图说之蕴盖学庸语孟孔颜曾
 思孟氏不传之绝学存焉
周子于图说曰无欲故静于通书又曰无欲则静虚而
 动直或疑静虚之静非主静之静非也盖无欲故静
 虚静虚故动直静虚乃动直之本故曰主静也所以
 无欲者则自存诚谨几而来存诚谨几则无欲而诚
 矣一者无欲也诚也故曰一为要也圣人曰中正仁
卷七 第 4a 页 WYG1324-0617c.png
 义学者则曰明通公溥中礼也正智也中正仁义动
 静周流而以静而义正者为主此易贞中起元之意
 所谓利贞者性情也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神明
 其德者也义智所以为静者董子谓阳居大夏而以
 生育长养为事阴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当
 阴道上行之时则万物己藏敛成就是置之空虚无
 所用之也人心及乎义智之分而万事收敛则亦截
 然而止澄然无为矣明者义也通者智也公者仁也
卷七 第 4b 页 WYG1324-0617d.png
 溥者礼也此之明通公溥重在明通主静之意也至
 养心亭说所云诚立明通则又以诚立为重盖寡之
 又寡以至于无欲则诚立诚立则明通明通则公溥
 不待言矣二者文虽异而同申图说无欲主静之指
 故以周子之言前后反覆而自相證则得之矣夫动
 静时也圣人之道未有偏焉者也其所以静云静云
 者静之分虽阴而主乎阳动之分虽阳而主乎阴故
 人心寂然则神明为官动而感物则形体迭用善恶
卷七 第 5a 页 WYG1324-0618a.png
 生于形体之交而人心纷于有感之际此众人所以
 常因动而失性圣人所以必主静而立极也乾之元
 不为首坤之贞以大终皆主静之义也艮背之辞尤
 三圣之微言故周程屡述焉
邵子云天地之数五五位之中有无体之一有不用之
 一以人心言之则五者性也无体之一者信也专言
 之仁也不用之一者智也盖信土德也该五行乘生
 气其在天则太和一元之运乎四时故曰诚曰仁惟
卷七 第 5b 页 WYG1324-0618b.png
 人所以目之而已智水德也四时之运惟冬不生然
 生物之本在焉智于四德犹是也此知所以为行先
 而诚所以为知行本盖不用者用之根而无体者体
 之极也夫由邵子之言则不用者一由朱子释周子
 之说则不用者二然义犹半用而智全不用也易言
 利贞者亦曰自利以归于贞而己矣
定性书大公顺应者敬义之学也内直故公外方故顺
 而其所以能然者敬义也书虽不言然语录言之所
卷七 第 6a 页 WYG1324-0618c.png
 指系累穿凿之非而归于主敬明理者即此书之义
 疏也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乃怒时之敬义推之
 他时他事莫不皆然矣书中引艮背者言其无所系
 累也引恶智者言其不可穿凿也系累而失本然之
 心穿凿而失自然之理皆缘无敬无义故耳无所系
 累穿凿则静亦定动亦定盖无欲而静虚动直矣此
 周程相传家法也张子之问有偏于静定之意故明
 道以是发之吕与叔苏季明学横渠者也异日问于
卷七 第 6b 页 WYG1324-0618d.png
 伊川欲于未发之时求中似亦曾闻静定之说而索
 之过者故伊川之答季明以为未发不可求有心求
 之则是己发矣惟是平日以敬涵养则自能有未发之
 中而有以为发之本及季明屡问则又以为必于己
 发之际观之盖能以义制事使事事物物各得其所
 则此心自止而不动矣夫涵养久而发必中节者静
 以善动也物各付物而心自止者动上求静也敬义
 夹持动静互发而必以敬且静者为先此则主敬主
卷七 第 7a 页 WYG1324-0619a.png
 静之说也周子以仁与中为动义与正为静盖存之
 以仁而后能动而中处之以义而后能静而正故朱
 子曰廓然而大公者仁之所以为体也物来而顺应
 者义之所以为用也自周程而朱心传之要莫大乎
 是矣
自宋以来格物之说纷然捍禦外物而后知至道温公
 司马氏之言也必穷万物之理同出于一为格物知
 万物同出乎一理为知至蓝田吕氏之言也以求是
卷七 第 7b 页 WYG1324-0619b.png
 为穷理上蔡谢氏之言也天下之物不可胜穷也然
 皆备于我而非从外得反身而诚则天地万物之理
 在我龟山杨氏之言也物物致察宛转归己又曰即
 事即物不厌不弃而身亲格之武夷胡氏父子之言
 也格正也物事也去其不正以归于正则又近年姚
 江王氏之说也古注之说不明而诸家又纷纭若此
 此古人入德之方所以愈枝也程朱之说至矣司马
 氏王氏不同道而姑舍是馀诸子皆学程门者宜乎
卷七 第 8a 页 WYG1324-0619c.png
 各有所至矣然朱子之意犹谓程子之言内外无閒
 而本末有序非如诸儒者见本则有薄末之心专内
 则有遗外之失又或以外合内而不胜其委曲之烦
 皆未能得乎程氏明彼晓此合外内之意及积累既
 多豁然贯通之指也虽然程子之说则真圣门穷理
 之要矣而施之大学则文意犹隔盖大学所谓格物
 者知本而已物有本末而贵乎格之而知其本末者
 天下国家也本者身也知天下国家不外于吾身之
卷七 第 8b 页 WYG1324-0619d.png
 谓知本知本则能务本矣此古人言学之要大学之
 首章学记之卒章其致一也象山陆氏之言曰为学
 有讲明有践履大学致知格物讲明也修身正心践
 履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大学言之固先乎讲明
 矣又曰学问固无穷止然端绪得失则当早辩是非
 向背可以立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卷七 第 9a 页 WYG1324-0620a.png
 道矣于其端绪知之不至悉精毕力求多于末沟浍
 皆盈涸可立待要之其终本末俱失愚谓陆子之意
 盖以物有本末知所先后连格物致知以成文其于
 古人之旨既合而警学之理尤极深切视之诸家似
 乎最优未可以平日议论异于朱子而忽之也就诸
 家中则龟山之说独为浑全盖虽稍失大学浅近示
 人之意而实圣门一贯之传也故朱子之诔延平曰
 道丧千载两程勃兴有卓其绪龟山是承
卷七 第 9b 页 WYG1324-0620b.png
象山之学亦言志亦言敬亦言讲明亦言践履所谓与
 朱子异者心性之辩耳象山谓即心即理故其论太
 极图说也谓阴阳便是形而上者此则几微毫忽之
 差而其究卒如凿枘之不相入也近日姚江之学其
 根源亦如此故平生于心理二字往往混而为一答
 顾东桥书引虞书断自道心惟微以下而截去上一
 语晚岁遂有心无善恶之说夫心性之原既差则志
 其所志养其所养讲其所讲行其所行二本殊归其
卷七 第 10a 页 WYG1324-0620c.png
 道使然今言陆王之学者不谓其偏于德性而缺学
 问则谓重在诚意而轻格物此亦朱子论近世攻禅
 若唐檄句骊守险者类也张子言释氏就使得之乃
 诚而恶明者圣人则因诚著明因明致诚愚谓果诚
 则无恶明之理恶明者其诚非也故程子曰既无义
 即敬岂有是处然则陆王二子之弊其应辩析者固
 在心性人道本原之际不在讲学持守知行先后之
 閒也
卷七 第 10b 页 WYG1324-0620d.png
  太极篇
朱子释太极云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其训皇极曰
 至极之义标准之名词虽不同而义相贯盖凡物枢
 纽乃其至极无以复加之处而其以为根柢而生者
 必无不与相似是亦所谓标而准之者也夫天地之
 间物化同流无一不肖其所自生者故一暝寤似昼
 夜也一昼夜似望晦也一望晦似春秋也万物精魄
 似水火也水火似日月也日月似天地也蠕动吹嘘
卷七 第 11a 页 WYG1324-0621a.png
 华实琐细莫不有所类焉莫不有所像焉虽然此皆
 形气之属取则于两仪四象而有者也(两仪之为仪/四象之为象)
 (亦取仪表法象万/物所则效之义)非所谓极也极也者纯粹以精之
 理至真而无妄至善而无恶其为物也不二其为道也
 不息此所谓天地之性而万物得之亦各一其性有
 若以之为根柢标准者然比之两仪四象则无声无
 臭为之主宰纲维至极而无所加于其上故曰太极
 也皇极之为极亦以人君能尽其性而足以为臣民
卷七 第 11b 页 WYG1324-0621b.png
 则效天地圣人之性苟非极乎其至不能为万物万
 民之则不足以为万物万民之则亦未可谓极乎其
 至矣是故未论圆首方足五行之秀者也即横生倒
 生血气之伦皆有人性皆有天地之性顾人不察耳
 且夫是性之善于何验之从古及今不知其千万年
 也天地之为天地无有他事生万物而已生生也不
 生则成其所生而又以为生生之地也观天地之为
 天地者天地之情之心可见矣观天地之情之心者
卷七 第 12a 页 WYG1324-0621c.png
 天地之性可识矣邵子谓天心无改移夫其心之无
 改移者以其性之不可改移也其在人者则亦以心
 之发知其性善而已矣至于鸟兽草木良知良能之
 所发见皆足以验其区区之善与人同得之天地而
 初无殊子思子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
 也此圣人所以对时育物参天赞化与太极合德者
 也
理气虽无上下先后之可言然所谓天地之性纯粹至
卷七 第 12b 页 WYG1324-0621d.png
 善者自超然形气之表性者生物之本也气者生物
 之具也由此观之道器安得谓无上下阴阳有终始
 天地有混辟而其性终古不移故混兮辟兮终则有始
 由此观之理气安得谓无后先近代多讥朱子不当以
 先后言理气因之上议濂溪动静生阴阳之说易大传
 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然则不独上下孔子之言生阴生阳
 亦孔子之言也安可以言生言先后者为二子病也且上下
 先后皆非判然两截之谓如无性何缘而有气如无气性
卷七 第 13a 页 WYG1324-0622a.png
 亦不可得见气者性之所生因而为性之用一而二
 二而一韩子所谓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者也故孟
 子曰配周子曰妙合皆言其不离之中有不杂者存
 也以人心论之无喜怒哀乐则仁义礼智不可得而
 见故中庸言性道以四者发未发言之孟韩言性情
 表里相应此所谓不离者也仁发为喜而谓喜为仁
 不可义发为怒而谓怒为义不可情自情性自性故
 圣人言道心又言人心此所谓不杂者也迹近代疑
卷七 第 13b 页 WYG1324-0622b.png
 者之意乃以气之迭运而适中不偏者为理故罗氏
 则曰理在气之转折处见蔡氏则曰以太极为阴阳
 之本体不如以为全体之为安二者所见正同此如
 以喜怒哀乐中节为性语非不是恐未究其根尔若
 真知性之为性则知周子之书朱子之言为无弊或
 问性既善何以乘于气而有不善曰形上谓之道形
 下谓之器道者浑具之性器者发用之材也性既善
 材亦无有不善然性一而已矣材则取备焉备则错
卷七 第 14a 页 WYG1324-0622c.png
 综变化巧历不能穷也参差多寡而偏正生矣又性
 无形气有迹有迹则又有精粗醇醨之异譬之五味
 皆旨也或不备或多寡失其齐则变而为恶味五色
 之相参杂也亦然且色味既有形之物则必有菁英
 苴淤淳厚淡薄固不能以均齐也人受天地之中阴
 阳五行会萃均和得其正者也物则偏而不能全平
 天地之性然就人之中又有正而偏者为愚不肖之
 不移物虽偏而亦有偏中之正故有形类性情与人
卷七 第 14b 页 WYG1324-0622d.png
 似者又人得其秀其气清粹物得其粗其气昏驳此
 又性之通塞所自分也如四灵之属则虽偏而清粹
 者故其性特异人而得其昏驳者反之
太极犹种也二五者根干枝叶也所生之人物则榖实
 也种之中含根干枝叶今松子莲子中有松叶么荷
 者是也及果榖之成则肖其种而已矣树之道在成
 实天地之道在生人人与物同生也而种之美者尔
 故天地之性在焉惟天地之性在人故人心浑然太
卷七 第 15a 页 WYG1324-0623a.png
 极而独肖于天地自是而发之形神交五性感万物
 生焉是众人之阴阳五行万物也寂感一中正仁义
 行万事定焉是圣人之阴阳五行万物也如成实之
 后又自为种而生生不穷此人所以曰天地之子继
 其志述其事而终其功而天地万古之化舍人事则
 莫大焉者也周子之图既首尾之于一极矣然于人
 极而两之者抑以人自生于父母之后而其视天地
 也则阔乎与我其不相续是故于气化形生而两之
卷七 第 15b 页 WYG1324-0623b.png
 明乎受之于天地者此也受之于父母者亦此也受
 之天地父母同乎一性其全而归之天地父母也同
 乎一道呜呼此西铭之指之根本也二人不相见二
 书之作不相谋以其义之至者论之则西铭之作所
 以终太极之意惟其不期而同此乃所谓同也康节
 之书又曰道之道尽之于天矣天之道尽之于地矣
 天地之道尽之于物矣天地万物之道尽之于人矣
 人之道则尽之于圣人旨哉斯皆极至之论
卷七 第 16a 页 WYG1324-0623c.png
  人物篇
太极行而为一阴一阳之道所性具而有见仁见智之
 偏日用饮食蠢蠢不知则又其每下者中庸有智愚
 贤不肖之分周子有刚柔善恶之等孟子韩子有才
 品之论张子程子又有气质之说皆根原于大传之
 意而有详略贤智及刚善柔善皆才品气质之清而
 淳者但偏耳愚不肖者恶者则是得其粗而驳者足
 以蔽亏乎他端之美而不止于偏而已或有愚而稍
卷七 第 16b 页 WYG1324-0623d.png
 淳厚不肖而犹聪敏亦不足以言贤智也顾人虽有
 亏蔽而终异乎禽兽之亏蔽人于类属土土中气而
 备五行故人实受天地之中而完五德其偏极者盖
 德之甚少而未尝无禽兽则无之者也譬之烹饪五
 味全具或加醯盐姜桂少则似未尝酸辛禽兽则撤
 其一齐不特寡少而已以形体论生人之类必备五
 脏必备五官手足必备五指禽兽则不能具五趾甚
 而五脏五官有不能具者是故人虽愚可使智虽恶
卷七 第 17a 页 WYG1324-0624a.png
 可使善其蔽亏者清浊淳驳之为尔其本固在也夫
 其根伏者滋之雨露则可以繁阴其火宿者动以薪
 草则可以燎原圣贤之教人复性而已未尝使增所
 本无也禽兽则因所明者而𨗳之因所善者而顺之
 因所能者而用之偏尽者无可补完之道塞甚者无
 可终开之理盖亦不能增其本无故尔龙麟凤皇圣
 人比德焉其得气清且淳矣而以人视之犹偏故言
 与天地相似者非人莫属也
卷七 第 17b 页 WYG1324-0624b.png
草木之生子也至繁禽兽次之禽兽之小者无知者如
 鱼虫之族生子尤繁其大如犀象牛马灵如鹦鹉猿
 猴之属则不能也人之生比物类尤少此所以为最
 贵夫人物亦天地之子也惟天地能广生人物而兼
 爱之人物则不能故禽兽鱼虫之类不能笃于天性
 固其气之昏塞亦由生繁而情不专也然飞走者妪
 伏乳哺天性之爱其初不与人殊即若鱼虫之孕蕃
 矣俗谓凡鱼产子之处其所流传至生育之期必来
卷七 第 18a 页 WYG1324-0624c.png
 故处又如草木开花之候移栽则生俗谓花爱子然
 则虽至微至繁而性之不可泯乱者自在也至论其
 等则又不但人物性有厚薄爱有差分即天地生人
 物之初亦不一概故繁气之生与精气不同其爱繁
 气之所生也亦不如其爱精气之生者之厚故草木
 以食禽兽禽兽以养人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而圣贤
 莫之非神明不之恶也精气之中其禀得高厚之气
 者为尊崇富贵又可以驾使服属一切卑贱之伦尤
卷七 第 18b 页 WYG1324-0624d.png
 为天心之所眷顾然必皆能善承天意知自贵于物
 则勤修人职知尊在民上则敬代天工虽可以自肆
 于民物而能体天地兼爱民物之心必使之各得其
 性而后可耳不然则是暴殄天物害虐蒸民亦曰天
 之所厚其可乎韩退之原人篇以人统禽兽而曰主
 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是以圣人一视而同仁
 笃近而举远
草木丛生于山泽閒荣落不相侵害禽兽则有齧触争
卷七 第 19a 页 WYG1324-0625a.png
 夺比之草木不如多矣然亦饥则噬怒则争欲厌而
 弃忿平而释人则其愿无极其怨无终留赢馀于子
 孙结祸衅于数世毒积家邦害其民物其不如禽兽
 远矣然则天地之性何为以人为贵乎盖凡不善之
 端皆缘善者而反草木不能相害亦不能相利也禽
 兽之类如蜂蚁之拥其上鸟乌之哺其亲同群旅居
 之族相喔咻者比比能然此禽兽之灵贤于草木者
 也若人则自五伦亲爱推之可以睦族党恤乡邻其
卷七 第 19b 页 WYG1324-0625b.png
 大者至于泽天下其功用几与天地并岂可与血气
 之属一日而语哉惟其全能之备也故扩而充之贵
 于万物而逆而反之则其恶亦非万物比也此如富
 厚崇高之人可以远施乃为善之具而骄淫矜夸者
 藉以济恶覆不若窭人丐夫得厌而止无厉于人不
 府辜功也
禽兽性之善者终古不易人则世变风移不能常保其
 性何与曰所能者多故不专所习者速故易变禽兽
卷七 第 20a 页 WYG1324-0625c.png
 之善者终古不移一则无习化之变一则所禀偏而
 专也此如一人专治一艺一人兼通众艺其一艺自
 然历久不忘又如两人皆不纯善而一聪黠所习愈
 多其善愈损其势然矣然孟子终谓人之性善不与
 物同者物明于一而暗于他不能与天地相似则不
 足以言善不足以言善者非谓无一端之善不足以
 语于纯粹至善之本而得乎天地之性之全也由斯
 以观孟子之于性也岂所谓论理不论气者乎其论
卷七 第 20b 页 WYG1324-0625d.png
 人性也正如礼所谓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
 五行之秀气也传所谓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也正以
 其禀气赋质独完且粹所以谓之善故曰人之所以
 异于禽兽者几希恻隐辞让羞恶是非人皆有之若
 禽兽则或有其一不能皆有或稍有之而长而忘之
 久而弃之矣如谓孟子之言性也以天命之本言也
 论理不论气是以未备如是则天命之本一而已矣
 又何人物之别之有而孟子以为异于禽兽以为必
卷七 第 21a 页 WYG1324-0626a.png
 不可同于犬牛者哉独所谓智愚贤否倍蓰而无算
 者孟子不以为性似乎离气论耳孟子之意以为贤
 否智愚相差者小均是人也则皆与圣人同性者非
 若犬马之判然不与我同也若果圣人不与我同性
 则我之耳目口鼻所悦所嗜必皆不与圣人同如犬
 马之饮食居处不与我同类而后可今耳目口鼻所
 悦所嗜一一与圣人同独至其心其性而有异乎哉
 是故虽愚可使智虽恶可使善非若禽兽之愚而必
卷七 第 21b 页 WYG1324-0626b.png
 不可使智恶而必不可使善也虽降才有异而亦孰有
 能尽其材者乎苟尽其材人一之已百之人十之已千
 之则亦未见力不足者故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材善
 故性善智愚之禀其较不多故曰近也不能尽其材而
 性夺于习则有倍蓰有无算故曰习相远也是故孔孟
 之论性之在人者皆兼气禀而论者也气禀即材也韩
 子所谓有三品者盖原于孔子上智下愚之指是故以
 孟子独言善者为非圣人之言至矣故言相近以概
卷七 第 22a 页 WYG1324-0626c.png
 人性之皆善又言不移以处间生之善恶贤人之言
 则必合之而后见圣人之意孟子得其所谓相近者
 韩子得其所谓不移者夫后稷文王羊舌越椒之生
 盖间值者也乃其所谓生大圣不数生大恶亦不数
 者也欲以为常品而易性善之说则过矣虽然韩子
 虽异乎孟子之说而亦可以补孟子之意以合于孔
 子之言且其曰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明乎人虽
 下愚而与鹿豕之群不可制者异矣彼其所以可制
卷七 第 22b 页 WYG1324-0626d.png
 者则以人之为性者五虽反于一悖于四而五之为
 五自在也朱子中庸解天命之性兼人物言之其言
 气禀亦自人物之偏正通塞以及贤愚之昏明厚薄
 理虽详密而不可以是论孟子之疏略孟之所谓人
 性正以其得乎正且通者而谓之善昏明厚薄之材
 可以学变故曰非才之罪也不能尽其材者也非孟
 子不言气禀而所谓善者纯以天命之初说之也夫
 自孔子至于程朱所言详矣其閒犹有不相知而相
卷七 第 23a 页 WYG1324-0627a.png
 议者然皆得圣贤之学而无不同同乎见性焉尔所
 见同故其所以相议者不能相病而适相备然而犹
 相议者何也偶失其意于语言之表古人所以贵乎
 亲炙之欤
  人心篇
人心道心人形也道性也心居形性之閒形性妙合而
 心为之主故有道心又有人心也性者生物之本也
 故自心而上之通极于天命之德则曰道心形者物
卷七 第 23b 页 WYG1324-0627b.png
 生之迹也故自心而下之发见为耳目口鼻四肢之
 情则曰人心无两心也别为人心而曰危者盖形气
 之用徇之可以流而为恶而失心之正然亦不得谓
 之非心也故曰人心危也其后孔门谓之人欲天理
 盖人心惟有欲也是以危道者理也理原于天无声
 无臭是以微其告颜子也曰已曰礼此则又指夫人
 欲之私天理之实之所在也夫公天下之欲不为恶
 惟有已则私耳理涵于心之谓性见乎事物则为礼
卷七 第 24a 页 WYG1324-0627c.png
 而可循而理斯实矣虽然发人心道心之指未有贤
 于孟氏者也其曰仁义之心所谓本心良心也即道心
 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者也其曰口之于味鼻之
 于臭耳之于声目之于色所谓人心也耳目之官不
 思而蔽于物者也耳目之官亦心也而非所谓本心
 者故不得为大体其论消长存亡也则通论之也道
 心为主之谓存人心听命之谓长反是则消亡矣曰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非叹其不测之妙也正谓理难
卷七 第 24b 页 WYG1324-0627d.png
 著而欲易流微之至危之甚也周子曰形既生矣神
 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形生神发所
 谓心也五性感动则道心与人心并合而并发此善
 恶之所以分也故曰几微故幽非天下之至精其孰
 能与于此又曰果而确无难焉非天下之至一其孰
 能与于此哉程子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则是
 自体验而表出之盖自谓得周子之传以推明孔氏
 之意张子又曰心统性情者也此又深合虞廷之旨
卷七 第 25a 页 WYG1324-0628a.png
 一语传心之要也
自汉以下儒者以气质为性故程子为之说曰性即理
 也言气之中有亘古今不易之理是之谓性不可以
 气为性也自是至今日虽人能言理实未免于以气
 为理故宜为之说曰理即性也言气之中有亘古今
 不易之性是之谓理不可以气为理也太极图解朱
 子传道之书也其言太极动静而生阴生阳也曰是
 天命之流行也所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
卷七 第 25b 页 WYG1324-0628b.png
 之道也其言太极本无极而五行之各一其性也曰
 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故
 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诚也性也
 朱子所以言太极也即其所以言理也由是而赋于
 万物散为万事皆此理尔此性尔故中庸首章说曰
 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又
 曰道者日用事物当然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夫
 朱子之言理也如此后世犹有薄其穷理之说为支
卷七 第 26a 页 WYG1324-0628c.png
 离者
在人者率性为道天地何独不然一阴一阳之道亦天
 地率其至善之性而为之者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言道
 则可以对待言若性则不可以对待言性者浑然一
 无极之真而已然则言性以仁义以四德盖亦自发
 用之后而推原其本体分别其名状之云尔性则冲
 漠无朕乌有所谓两且四者哉是故圣贤惟以善名
卷七 第 26b 页 WYG1324-0628d.png
 之不可加一辞率之斯为道散之斯为理故有涂辙
 之可循条贯之可析此性道之说太极二五体用之
 分也
性之所以为性者善而已矣性之所以为善者仁而已
 矣在天地则为生物之本体所谓大德曰生者也性
 从心从生说者谓与心俱生非也谓心乃能生者心
 之所以能生是之谓性焉尔向与友言中庸至于天
 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人云其生物者即其为物
卷七 第 27a 页 WYG1324-0629a.png
 者叹其谈理之妙词省而意足故易言天地而曰继
 之者善又曰元者善之长也孟子言人而曰性善又
 曰仁也者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韩
 子曰性也者与生俱生者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周子曰五性感动而善恶分矣程子曰其本也真而
 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形既生矣万物触其形而动
 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朱子解中庸谓喜怒哀
卷七 第 27b 页 WYG1324-0629b.png
 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夫仁义礼智有存有感喜怒
 哀乐亦有已发未发是道心人心皆包乎动静以为
 言也而圣贤之论乃以静为性动为情则道心人心
 亦可以动静别之与曰从乎性者性情皆道心也从
 乎形者人心也可以言情不可以言性是则道心包
 动静而人心则以动言而已矣夫有形则有知有耳
 目口鼻之官则有声色臭味之好虽未接于物其本
 固在也以为动而后有何也曰人心之方其未发也
卷七 第 28a 页 WYG1324-0629c.png
 耳目口鼻之官筦于大体喜怒哀乐之用涵于一中
 是形性之未分者也人也即道也即人即道则不谓
 之人心动而以人从道则亦不得谓之人心矣惟其
 不能以人从道而并行错发于日用之閒于是乎有
 人心道心之异而危微分焉中庸所谓未发为中犹
 略言之也孟子发其指叉曰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
 其好恶与人相近者几希捁之反覆然后夜气不足
 以存夫夜气所存即未发之中也道心也至于不足
卷七 第 28b 页 WYG1324-0629d.png
 以存则未发之中亦亡矣禽兽者虽未交于物而所
 性之本已失人而如此故曰违禽兽不远矣此中庸
 所以必先于戒惧以致其中孟子言操存者虽不专
 以此言而此其要也周子之静程子之敬其原悉出
 于此
  天地篇
文中子曰天者统元气焉地者统元形焉人者统元识
 焉又曰气上形下识都其中而三才备矣邵子曰形
卷七 第 29a 页 WYG1324-0630a.png
 气交而神处乎其中三才之道也是二说者初读之
 至精之论也苟以辞害意则谓天地者徒坱然块然
 之形气而至灵之神识乃在于人之身不但于理迷
 谬且大有害于存心之事不可不知也天者气之宗
 也神者气之灵也所谓帝者其主宰也天之功见之
 于地其成形者皆天之气成形而有知识者皆天之
 神人者所生之物万类中之一尔以其得中气而最
 灵于万物天施地生其精且秀者在此故推之以配
卷七 第 29b 页 WYG1324-0630b.png
 上下而为三才岂谓其更灵于天地乎哉或曰书以
 民为天之聪明视听何说曰民者天之所生其聪明
 视听即天之聪明视听也缘此遂谓天无聪明视听
 可乎记谓人者天地之心非与曰此非以天地为血
 肉之躯之谓盖天地以生物为心所生之物因各得
 夫天地之心以为心人又万物之灵能继天地之志
 则天地之心实在于此故记又以人为天地之德孝
 经以人为天地之性盖非天地无德性但人受天地
卷七 第 30a 页 WYG1324-0630c.png
 之中与之合德而得天地之性者人为贵尔易言天
 地之心书称天心帝心不一而止张子亦曰天地之
 帅吾其性然则天地岂无心者乎周子图说以万物
 万事对盖天地之生万物也如人之生万事也天地
 生万物而一物各有一天地之心犹人生万事而一
 事各有一人之心也故曰人者天地之心
天者神也地者形也上帝者主宰照察者也地示者效
 能体事者也鬼神之在我为魂魄精神太极为性阴
卷七 第 30b 页 WYG1324-0630d.png
 阳动静之机为喜怒哀乐之情万物则为万事人类
 则为三纲五常之正
日月天之耳目也其所迫近则为发生其所远离则为
 揫敛凡地中温肃生杀之气造化万物者皆因日月
 之所加临谓如人心造化万事皆缘耳目而变苟耳
 目之所不加万念万事亦无由以起矣或曰天地自
 有生物之心人心自有应事之神如谓生物之在日
 月而万事起于耳目之官则坎离先乎乾坤且孟子
卷七 第 31a 页 WYG1324-0631a.png
 所谓小体大体者诬矣曰日月天地之精神发见者
 自然与天地之精神相应也犹之耳目人心之精神
 发见者亦自然与人心相应也日月之气因天地之
 气而有而叉能以其气为天地之气耳目之神因人
 心之神而有而乂能以其神为人心之神如雌鸡之
 暖气外气也卵气内气也内气待于外气煦伏而生
 非待于外气煦伏而有也是之谓内外相应之理孟
 子小体云者非外之也正谓耳目之与心相应恐其
卷七 第 31b 页 WYG1324-0631b.png
 诱之而化故欲人之以本心为主则耳目之用无非
 所以善养其心耳四勿九思之目皆先以视听盖谓
 此也此义不明故有谓耳目牿心而必离见闻以求
 道者
问人事之乱也天心安在哉且何以穷其流弊而不反
 之曰气之为也其有甚有不甚则人事之召也天心
 岂变哉此犹人之病也其有甚有不甚人事之召也
 人心之明岂以病为安乎诗书称眷求一德俾作民
卷七 第 32a 页 WYG1324-0631c.png
 主鉴观四方求民之莫微天心何以眷之鉴之又问
 天地之大也治乱同乎曰寒暑朝暮有不同者矣东
 方之昼西方之夜也极南之暑极北之寒也人事作
 息万种生枮岂有同者乎然同乎朝暮寒暑之理而
 已以此推之古今之治乱兴衰亦不殊是自三代至
 今地之南北东西迭王自繁盛而荒芜自阻深而开
 辟者多矣况九州之外者乎故有同体之兴衰有一
 处之兴衰未可一概论也此如人心所注其事则兴
卷七 第 32b 页 WYG1324-0631d.png
 树之生气偏灌其叶则茂要之一体中事流行变易
 不得不然岂有两心哉
或问鬼神之理曰万物之存化万事之生灭一也事虽
 往矣其迹象未尝不在于心虽久而忘矣而触之未
 尝不复记忆此岂人心又有藏往之处鬼神之为德
 固如此尔鬼神者二气之灵也人乘二气之灵故其
 生其死亦谓之鬼神然圣贤之生死则又与蚩蚩者
 存没不同凡生为人死为鬼其常也圣贤之神与天
卷七 第 33a 页 WYG1324-0632a.png
 地之神合所谓在帝左右主名山水万世无疆崇祀
 俎豆盖因此理维系天地故其神塞乎天地之閒喻
 之人身之美行善事自然与精神念虑相为固结非
 汎汎然旋起旋灭之可同也昔与友言明有圣贤幽
 有鬼神其人以为天地閒既有圣贤天地閒神明皆
 圣贤之神明也初疑其语未然既思之乃有理如五
 帝五神本五行之气而以太皞少皞诸人为之土榖
 自有神而以柱弃配之及诗书言三后在天王有丕
卷七 第 33b 页 WYG1324-0632b.png
 子之责于天周公歌咏祷祈不为虚诞盖天地閒日
 星河岳无尽之精爽然皆不能离理而孤行开辟以
 来无穷之理义皆自圣贤发之其神灵合于天地无
 足怪者至于经传儒先致有致无之说盖莫非鬼神
 也天地圣贤祖宗是当致有者淫祀怪神是当致无
 者近取诸身是谓存理灭邪之法或问常伸者为天
 地之神如耳目心思之灵日出而不穷也人虽圣贤
 及屈而归亦人鬼之类尔似不可以圣贤之神为天
卷七 第 34a 页 WYG1324-0632c.png
 地之神曰非圣贤之神长在盖圣贤之理长在也其
 理天地之理则其神天地之神虽既屈而归而与常
 伸者无异故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注言其精神上
 合于天也卒之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
 邦作孚主于理矣
韩子之原鬼也以为无形无声无气如是则所有者神
 而已然而或有形于形声于声者则有二一鬼一物
 鬼者人鬼也其降于物而有形声也皆民逆于伦感
卷七 第 34b 页 WYG1324-0632d.png
 于气召乎祸以取之物者物怪也其接于物而有形
 声也或祸或福或莫之为祸福而已矣韩子其知鬼
 神者乎谓鬼神无显然而与人交之理其或与人交
 者物也然则古今之惑于鬼神之说者其亦召致物
 怪而已故其作谢自然等诗云云
  性命篇
元亨利贞太极中之四体也纯乎善者也赋于人为仁
 义礼智亦纯乎善者也发为喜怒哀乐则不能纯乎
卷七 第 35a 页 WYG1324-0633a.png
 善矣自此而为吉凶悔吝自此而为理乱兴衰皆人
 事乘气数之所为非尽天命本然之理矣自仁义礼
 智以上属天自喜怒哀乐以下属人自元亨利贞为
 仁义礼智是由天以之人自喜怒哀乐为吉凶悔吝
 理乱兴亡是由人以之天由天以之人者天与而人
 受之故断自此谓之天理由人以之天者人感而天
 应之故断自此谓之人事
或问天之元亨利贞发为春秋冬夏亦气也阳愆阴伏
卷七 第 35b 页 WYG1324-0633b.png
 亦气之过也何为专以理言天乎曰气者理之用也
 气行而不离乎理则专言理可也阴阳愆伏暂而不
 常所谓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不足以为天地之
 病也人则过而不知节溺而不知返迷失本性故以
 是为形气之罪耳又问理乱兴亡春秋冬夏之大者
 也生民一消一息草木荣落之大者也故邵子谓元
 会运世犹之岁月日辰也奈何以理乱兴亡断为人
 事曰理乱兴亡固即春秋冬夏也惟人之所禀全所
卷七 第 36a 页 WYG1324-0633c.png
 职大其修悖之效迥然与万物殊故往往言天而以
 人对草木者顺天之序与化同流而已人则不然其
 盛也败礼败度其衰也圮类戕物以至干天地之和
 而犹不止也而生生之道几乎息矣故一年之生杀
 人运之息耗皆天也草木顺受者则谓之正命可也
 人盖有不能顺受者不谓之正命可也但泯然升沈
 如草木而已亦未尽乎顺受之道非天地所以生人
 之意不足谓之正命必也如圣人兴道致治救乱扶
卷七 第 36b 页 WYG1324-0633d.png
 衰然后合乎天地生生之心而可以作元命究于其
 本然者非有所加也故以顺为顺未尽乎顺之道而
 兴道致治救乱扶衰则顺之顺者也
世术以星盘干支推人休咎曰某度某运应凶应吉此
 于理盖有之然吾徵诸世之人矣如吉也善人则加
 修中人坐享而已恶人必恃而恣焉如凶也善人亦
 惧而加修也中人苟安而已恶人必回以避焉故善
 人之福必有馀祥而其获祸也轻不善人之福非福
卷七 第 37a 页 WYG1324-0634a.png
 而其遇灾必重或问如此则惟中人顺受焉尔不善
 人之不善而馀殃非顺也善人之善而馀福亦非顺
 也曰善者天地本然之意所谓正命也为善则适得
 其正命何不顺之有福之有馀非馀也亦天地生生
 之心也惟君子为能道迎善气焉尔中人之于分也
 则已不足不善人则又逆而悖之故孟子不但以顺受
 为顺受而必以尽其道为顺受不但曰夭寿不贰而
 而必曰修身以俟之而后可以立命也张子之言事
卷七 第 37b 页 WYG1324-0634b.png
 天也曰待烹曰从令可谓顺之至矣然苟未知命之
 为命则其待而从之也犹未尽乎顺事之理也必也
 知富贵福泽得气之厚矣而天于此将责吾以善非
 欲其坐享之也贫贱忧戚得气之薄矣而天于此将
 试我于艰非欲其苟安之也深察乎此则知所谓天
 地之命与所谓天地之性天地之心一而已矣而君
 子之顺事乎天也非底豫而全归之亦安能泰然祸
 福惟天而吉凶不乱乎
卷七 第 38a 页 WYG1324-0634c.png
耳目口鼻四肢之欲人心也非正性也质之昏明强弱
 遇之多寡厚薄气禀也非正命也世人皆以人心为
 性恣而不相非皆以气禀为命委而不自勉故孟子
 指示之曰性之真者通于命命之真者通于性言性而
 不本于命言命而不本于性非性命之真也君子不
 谓之性命也今于耳目口鼻四肢之閒极其声色臭
 味安佚之欲如世俗之论以为性或可耳敢曰天命
 使之然乎故徇性则逆天命矣君子岂以是为性哉
卷七 第 38b 页 WYG1324-0634d.png
 今于人伦天道之际能尽其仁义礼智圣之分如世
 俗之论以为天实命之亦可耳敢曰性与人异乎故
 委之命则失其性矣君子岂以是为命哉然则君子
 所谓性命者可知矣天命之谓性也物与旡妄之谓
 命也无有不善者也无有不正者也或曰嗜欲之不
 得为性则既闻之矣若夫气禀之命亦命也以为天
 命者超于气禀之外则是有两命也且天之赋人以
 性也亦言乎自然之理物各得之尔岂真有如君师
卷七 第 39a 页 WYG1324-0635a.png
 之命谆谆于冥漠之中者耶曰天之于人固不若是
 谆谆也而岂无意哉义理之命不能不行于气禀之
 命之中而非有两命也天之所以为性者即天之所
 以为命也天性至善而不杂故天命有善而无恶其
 禀之有昏明强弱之异遇之有厚薄多寡之殊此则
 气数之为有不能尽如天意者然而至善之命则未
 尝不行乎其中故昏明强弱之质未尝不欲其一之
 也厚薄多寡之遇未尝不欲其齐之也有能尽性以
卷七 第 39b 页 WYG1324-0635b.png
 一之立命以齐之然后为克当天心而于天命之本
 合矣谁谓其有二命哉或曰朱之语类似以孟子言
 有命为有定分者如何曰亦一命而已矣天之生民
 久矣偏多偏啬者有之乎贫贱者固宜守节安分富
 贵者遂无节可守无分可安乎人或赢于前啬于后
 赢于其身啬于子孙或赢于利啬于名赢于势位啬
 于德义皆有造物乘除其閒幸而多取之者谁乎此
 亦与其初至善之命通一无二者也命者令也传天
卷七 第 40a 页 WYG1324-0635c.png
 之意者也赋之初者天之成法条具也定之后者天
 之显赏明威也不滥不僭者盖与生初之命相为终
 始遏恶扬善所以顺天休命也中閒虽有气数用事
 之时然正命不存焉故君子不以知气数者为知命
 而以知定理定分者为知命也
或问长平四十万卒命耶非命也曰亦孟氏所谓非正
 命也盖天之生人原无必置之祸之理生人而立之
 上固欲其安之全之非欲其刑之杀之即时假手而
卷七 第 40b 页 WYG1324-0635d.png
 刑之杀之正所以欲其安之全之也但既假之以生
 养之权则反而为虔刘斩刈亦其势之所得为四十
 万人者固柏翳之族杀之非天地杀之审矣岂特杀
 之非天地也水旱瘥札亦人之感也得为正命也哉
 或曰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赵
 之卒岂皆抵冒桎梏而自取者乎曰尽其道者桎梏
 死者举两端言之也固有不能尽其道而亦未必其
 自取浮生浪死如草木禽兽者此则视其所遇之幸
卷七 第 41a 页 WYG1324-0636a.png
 不幸如孟子所谓岩墙之下是不幸而颓压者其大
 者如长平之事是已虽与自取有閒矣而亦未得为
 正命惟圣贤则能预远于岩墙之下顺受其正也即
 不得已而知祸不避虽凶亦吉决不与鸟兽草木者
 泯然同归矣
西铭有一直一横之理直上父母也横出者兄弟也直
 上天地也横出者民物也人能孝于父母者未有不
 能爱其兄弟者也人能善事天地者未有不能仁及
卷七 第 41b 页 WYG1324-0636b.png
 民物者也爱兄弟者父母之心也故能心父母之心
 则不患于无爱矣生民物者天地之心也故能心天
 地之心则不患于无仁矣西铭言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而后所言者畏天乐天之学不及乎博爱兼仁之
 事盖全乎其心之德则爱之理固在其中矣故程子
 以为仁体朱子以为示我广居也穷神知化知天之
 事也无忝匪懈事天之事也底豫归全待烹顺令富
 贵贫贱处之若一生顺死安浩乎无愧立命之事也
卷七 第 42a 页 WYG1324-0636c.png
 以理言之谓之天兼气数言之谓之命而要之性天
 德命天理非有二也故曰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
 于气性命于德又曰人一已百人十已千犹难语性
 可以言气行同而报异犹难语命可以言遇自孟子
 言性与命后未有西铭正蒙之深切著明者
  喜怒篇
贞元往复天也喜怒攻取人也吉凶治乱天道之常实
 人事之致也何也夫乾元资始四德迭运纯矣粹矣
卷七 第 42b 页 WYG1324-0636d.png
 善矣此之谓天德人以其元为仁以其亨为礼以其
 利为宜以其贞为智故曰命而性以其仁为喜以其
 礼为乐以其义为怒以其智为忧故曰性而情以其
 喜为吉以其乐为吝以其怒为凶以其忧为悔故曰
 情而遇命而性自天以之人情而遇自人以之天自
 天以之人者断之为天理自人以之天者断之为人
 事或曰人事之不善何从生也曰心者通极于性故
 性体者交引于物故物人者心不能主宰于其身故
卷七 第 43a 页 WYG1324-0637a.png
 五性感动而善恶判矣然自忧而喜也阳也悔而吉
 者应之自乐而怒也阴也吝而凶者应之必也有所
 吉斯为能喜矣无所吝斯为能乐矣无所凶斯为能
 怒矣有所悔斯为能忧矣必也喜其喜斯为能仁矣
 乐其乐斯为能礼矣怒其怒斯为能义矣忧其忧斯
 为能智矣必也能仁斯喜其喜矣能礼斯乐其乐矣
 能义斯怒其怒矣能智斯忧其忧矣必也能喜斯有
 所吉矣能乐斯无所吝矣能怒斯无所凶矣能忧斯
卷七 第 43b 页 WYG1324-0637b.png
 无所悔矣非独身尔在世亦然理乱盛衰者喜怒哀
 乐之象也治则盛盛则乱乱则衰衰则复治矣衰故
 忧而悔治故喜而吉盛故乐而吝乱故怒而凶乐与
 怒相反而实相生也盛与乱相远而适相因也人不能
 有吉而无凶世不能有治而无乱天行也而曰人事
 云者人事之所为可以益乎吉凶治乱之数可以移
 乎吉凶治乱之机虽春夏秋冬之为贞元往复者其
 灾祥息耗亦以治乱之大运而消长故曰天道之常
卷七 第 44a 页 WYG1324-0637c.png
 实人事之致也
忧喜有节不节而已惟乐与怒可以病已伤物而利害
 随之故言修身远怨者惩忿窒欲其要也然中庸言
 喜怒哀乐礼运叉以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言之其
 目不同何与曰此犹性之有四德四端也爱之发为
 喜恶之发为怒欲之发为乐惧之发为忧中庸目所
 发礼运则兼存发言之其言喜怒哀而无乐者筦于
 喜也乐根于欲忧根于惧此二者其属夏冬乃阴阳
卷七 第 44b 页 WYG1324-0637d.png
 之所以变易交代是故忧之继以喜也恐致福也乐
 之继以怒也欲败度也中庸戒惧以存天理之本谨
 独以遏人欲之端如是则喜怒哀乐发而中节矣此
 之谓以情治情性其情者也以情治情者何也曰惧
 亦情也而可以存理焉可以遏欲焉可以治喜怒哀
 乐之情以其为阳之始心之复也惧以终始者易之
 道也敬以成始成终者学之要也故中庸不目之群
 情之中而特以为存省之纲也义亦至矣
卷七 第 45a 页 WYG1324-0638a.png
孟子以恻隐辞逊羞恶是非言情与中庸礼运又异何
 也曰传者概言人情孟子则言其发于性者其实一
 也恻隐爱之情也羞恶恶之情也辞逊欲之情也是
 非惧之情也爱以恻隐然后喜中其节矣恶以羞恶
 然后怒中其节矣欲以辞逊然后乐中其节矣惧以
 是非然后忧中其节矣(以贪冒为欲利/害为惧者反是)四者之循环
 相生也自怵惕而恻隐爱生于惧也自羞而恶恶生
 于欲也辞而逊则爱心为之也是而非则恶心为之
卷七 第 45b 页 WYG1324-0638b.png
 也或问礼为恭敬似惧智为知觉似欲而类每反之
 何也曰性之情者天也情之情者人也欲本生于智
 之觉而情近乎仁惧本生于礼之恭而情近乎义及
 其存于人而交也不至于大惧不惧也不至于大欲
 不欲也故惧必丛于恶之极而欲必积于爱之滥君
 子之性其情也则于欲也惧之而已矣惧也欲之而
 已矣欲也惧之是谓闲邪之心所以复于性之礼焉
 惧也欲之是谓存诚之心所以复于性之智焉复于
卷七 第 46a 页 WYG1324-0638c.png
 性之礼惧而无惧也终不惧也已所谓内省不疚夫
 何忧何惧复于性之智欲而无欲也终不欲也已所
 谓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
 
 
 
 
 
卷七 第 46b 页 WYG1324-0638d.png
 
 
 
 
 
 
 
 榕村集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