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1324-075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榕村集卷十六
            大学士李光地撰
 说一
  性说一
性也者至近而难明易大传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
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所谓难明者其以此
欤释氏之言性也以为如镜之明无一物而无不照也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1324-0750d.png
程氏之言性也以为如榖之种虽未生物而生理具焉
是故由释之言无者其体也其有者虚中之象如梦如
幻者也由程之言有者其体也其无也无而涵有万象
森然者也夫榖木属也其德仁镜金属也其德智二氏
其皆有见者乎何以决其是非哉曰元统天仁统性知
元然后知天知仁然后知性由程者于经也合由释者于
圣也异吾于乾坤二卦知之矣然则仁智二欤曰不二
吾不曰无而涵有者乎程氏不又曰圣人心如止水明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1324-0751a.png
镜者乎故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曰洗心退
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仁以智为根智以仁为本释氏
之学其于寂密者几矣所谓觉者智矣而不本仁以统
之故见性物之相碍至于幻天地妄人世而不自知孟
氏言性有四德而举其纲则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
人心也此其以仁统之者也又曰天下之言性也以利为
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
矣水之凿如鲧鄣洪水遏其势而不行智之凿如告子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1324-0751b.png
止其心而不动矜其智而非性者无仁以统之则非所
谓顺其自然之故而利也循是可以定见仁见智之说
  性说二
孔子而后孟氏独出诸儒者以明性也程朱得继孔孟
之统者亦以明性也推是则由尧舜至汤以其能明维
皇降衷而己由汤至文王以其能明乾元天德而巳文
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文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不可
得而闻也故惟颜曾以至于孟子为闻道为知性千五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1324-0751c.png
百年如董扬王韩者犹离合于其说性之难明也如是
周程朱子明之矣未久而又晦其所诵说者周程朱子
之言也而未尝心知之则犹晦而己矣尝谓学者于道
不疑而诵焉者粗疑而意焉者缪缪之过大于粗何则
诵焉者其言存意焉者其指亡也元至明初诵焉者也
故无大过其后聪明之士益求所以通其指焉整庵罗
氏虚斋蔡氏则谓气外无理朱子所云有理而后有气
者非也姚江王氏则谓心外无性朱子所云性具于心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1324-0751d.png
者非也守溪王氏以心之精神言性而姚江善之其明
镜之喻与释正同也夫理犹性也气犹心也王固淫于
释者罗蔡皆据儒以抵释而论乃相似且恶其所谓精
英者而存其烬粕岂非所执又出其下者与吾故曰疑
焉意焉者之过也然则如之何曰孔孟程朱之说而必
求其指得于心焉止矣易言形上者道形下者器道不
离乎器意不离乎象而终以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
德行此之谓疑信之极粗耶缪耶夫乌得参于其间㦲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1324-0752a.png
  心性说
为释氏之学者例以鉴水喻性谓其至虚而无不照而
有无不相碍也吾读程张之书盖以水火喻之谓如种
之有生意焉含之而必发谓如日之有光精焉积之而
必䊮然则性有也此吾所以异乎彼之无与或曰五行
之生各一其性何水火金水之殊曰阳体性阴体阳水
火阳也故其所涵者性也金水阴也故其所涵者阳也
亦性也今夫石扣之则火焉今夫水滋之则木焉是其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1324-0752b.png
所以涵阳而体性者而何光景之足喻然则光景何喻
也曰生理以喻性光景以喻心性发于阳而涵于阴水
火木金之生理似之心感于实而寂于虚水火木金之
光景似之火日外光金水内光者心象也非所以语性
也然因金水之能受阳则知其中之有阳矣月所以受
日光者以其中有阳精也故指其体阳精者以为性则
可指月之魄为性则不可金水受日火之光而能返映
则知性之未尝绝也若夫约景于虚无者犹人梦寐之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1324-0752c.png
变云尔指梦寐之变以为应物而曰大地山河众生万
有皆幻也此释氏之蔽与
  仁说
性生理也心生机也生理与生机合之谓仁孔子曰仁
者人也孟子曰仁人心也然则人之为人一仁焉尽矣
大传又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孟子又曰人之有是四
端何哉夫一岁而统言之则元气而己分之则春秋也
又分之则四时也一心而统言之则生理而巳分之则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1324-0752d.png
仁义也又分之则四德也元气无不贯故春统四时生
理无不周故仁统四德天地之道始于北生于东盛于
南成于西然则智在仁之先者也礼与义在仁之后者
也仁非智无由动故曰智在仁之先非节莫行也非宜
莫止也故曰礼与义在仁之后是故君子之学始于穷
理以求知者智也谨节而熟焉者礼也守礼而安焉者
义也此谓性之德此谓为人之序也昔之言道者多矣
其专于求仁者自孔门始颜子之博文曾子之格物子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1324-0753a.png
夏之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吾所谓穷理以求知者与颜
子视听言动之力曾子容貌辞气颜色之贵吾所谓谨
节而熟焉者与夫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也曾子曰临大节而不可夺吾所谓守理而安焉者与
仁合众德而成名故德之成也则名之曰仁人求仁者
必合众德焉故智也礼也义也皆所以为仁也故曰仁
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又
曰甚哉仁之难成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巳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1324-0753b.png
  人说一
日月吾身之耳日也五行吾身之气血骨肉也风雨云
雾雷霆雪霜吾身之吹喷嘘呵汗洟涕液也稚壮老者
天地之一终一始也疾病康宁者天地之一治一乱也
昼有为宵有梦者天地之出明入幽光照灵秘也是故
世之治也三辰顺六气和岸谷高深河岳翕堕人鬼之
分判地天之通绝王道休明而怪神寥阔及其乱也日
月告凶星辰显慝湾麓交吞陵原倒易妖孽之变生而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1324-0753c.png
显道为民惑人之康也则清华上浮纯美内盎滋润营
流官骸涤荡神明舍于中宫客影没于梦寐及其病也
晻尔而晦荡然而荒火开水降精瞆魂盲虚邪盛发而
闻见不祥是故天地乱则人失其职身病则心爽其常
吁人者天地之主心者形气之君也心无病则身病何由作人
无乱则天地之乱何由根故病起于心而乱兴于人善
医者按脉引理以疗其府藏善治者揆时察变以理其
人伦人治则两仪自得心平则百体皆春故曰人者天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1324-0753d.png
地之心也又曰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身是故古之圣
者致中导和体信而达顺效斯术也谓之虞唐邹鲁以
下世传其方不明乎此则不足以建人位而称皇负大
道而佐王
  人说二
父母所生曰子草木实亦曰子说文者曰子者孳也动
植有子而生道不穷矣故人之为天地子也天地之道
所由不穷者也禽兽之生于天地也与人同然言继天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1324-0754a.png
地者不存焉譬之人则五榖也禽兽则稊秕也人则嘉
果也禽兽则酸辛也夫人者中和之气寓焉肖天地之
本然则其名天地子也宜矣人而旷乎其为人者五榖
而化稊秕者也嘉果而变酸辛者也故完之与天地相
似而失之者违禽兽不远圣贤者全体所生使之蓄其
种者也帝王者全付所覆使之广其植者也树之神尽于实
天地之神尽于人舍人而言天地之道者譬犹弃实而谭枝
华必迷其名而误其种矣是故良农善圃孜孜于美其实欲其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1324-0754b.png
植之广也又欲其种之蓄也圣人贤士孜孜于善其身
善其类欲贵天地之贵者于不毁也又欲久天地之久
者于无穷也
  鬼神说
或以梦寐言鬼神余谓非喻也鬼神与人其心思与动
作而巳矣寂记与经营而巳矣动作而经营者必有事
焉事之兴灭物之生死也于是而归于心休于寂则鬼
神之谓也动作而经营者无心乎心寄于事者也神体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1324-0754c.png
乎物者也寂记于心者无事乎事息于心者也物泯乎
神者也事巳而在物过而化乎化者其迹也存者其神
也迹则事巳而亦不复在也荣枯欣戚寻之而不可复
追也岂独生死之际神人之分哉事之灭而又兴者其
释氏回环之说乎灭而又兴非昔事也其所以事者同
而已矣如以迹则昨之饮茹者今可复蓄乎适之语言
者后可复收乎不以迹则万古同流者也又何赖于回
环之说乎是故天地山川精气之物也镇古而长存人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1324-0754d.png
事代化游魂之变也兴灭而不熄物之精为鬼气为神
魂之动为神静为鬼魂乘于气魄藏于精以是知人行
于天而鬼宅于地也言圣贤上与天合者谓其昭明与
神化长流非若凡物之泯默幽沉卒为滞魄而己矣然
则梦寐之景又何居乎曰梦寐之景亦有兴灭焉而非
其真也喻则鉴水之鉴物乎鉴水之光明者鬼神也其
所鉴之物非鬼神也然因鉴水之光明而有所鉴之物
因鬼神之灵而有变异之迹因心思寂记之神而有梦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1324-0755a.png
寐之事此非鬼神之真也是故变异之有徵梦寐之有
应古有占焉而不可与卜筮祭祀比盖此所感通者鬼
神之本体不掩而常在彼所形见者鬼神之光景或有
而或无也异氏专以梦寐言人鬼则妄矣
  魂魄说一
魂之灵喻人魄之灵喻鬼故魂返而归于魄人返而归
于鬼归于魄则无迹矣归于鬼则无形矣无形无迹则
其灵安在曰静而常在者也其有交相感通者何曰魂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1324-0755b.png
魄人鬼相依而不相离者也交则孰为主曰魂为主而
交于魄者记忆是也魄为主而交于魂者寐梦是也人
为主而交于鬼者祭祀感格是也鬼为主而交于人者
吉凶警告是也然则孰为正曰阳动而阴静阳感而阴
应故阳交于阴者正也阴交于阳者变也阳交于阴其
感通也昭明而不昧阴交于阳其感通也髣髴而无常
然则当其无感而鬼之情状何如曰如魄然静而常在而
巳其有动皆感也感皆人也人交鬼固人之为也鬼交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1324-0755c.png
人亦人之为也故梦寐亦思为之致尔有贤圣之为明
神者若何曰是之谓鬼而神者也天地曰神故常伸常伸
者无穷人死曰鬼故有归有归者不返是故鬼也者非以气
类求之则寂而已矣如其人之精神上与天地合也则鬼而
神矣夫鬼而神则亦与天地常伸而不穷人固有存记之
事与耳目心思维系凝结而昭昭然长流以终身者如
圣贤之天壤俱敝也
  魂魄说二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1324-0755d.png
或言人之死也形气既离则散而无矣鬼神之说所谓
神道设教者与曰子未知人则且以物验之夫谓神形
合而有知者不谓如草木之体质与香气也与今夫枯
槁之属虽为灰炉未有不如其本性以药于人者也是其魄
之灵不销也其香气之所触或经时而薰染是其魂之
灵不灭也魄不销魂不灭则虽无生荣之势雨露之食
而亦避风湿之漂蚀逐阴晴而燥润是其灵之离而未
散散而未尝无者也或曰此为馀气之暂然者尔岂长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1324-0756a.png
在者哉曰既为馀气而暂然则为精气而可以常存其
致一也故夫槁落之物也护之则气完弃之则气耗其
尤至精之物也久之则弥馨陈之则弥宝圣人之制为
墓藏祭享也为使人勿弃也其教人以顺事于生也为
使人可久也曰凡此所譬即以体魄喻尔吾闻古者达
人志士外形骸残肢体者则又何藉焉今有得良药者
服而吞之为可以益气得异香者聚而焚之为可以降
神夫人神之灵大矣而是物者与之合体岂不贤于敝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1324-0756b.png
簏之藏哉且夫人之道与天地同流又未可以是区区
论也作魂魄说
  后天图补说
八卦以天道言之一而己矣配之于人则有两说一在
众人者一在圣贤者在众人者阴阳之判则形神之分
也故震者道心初动时也至巽而人心始伏矣离坤兑
形气用事道心著见者此时人心显行者亦此时也人
心既盛故至乾而不能无战不能无战者天理之不可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1324-0756c.png
息也至于形气休归其日夜之所息如满水而暂澄则
为坎劳艮止而道心又将发矣其在圣贤者阴阳之性
则诚明之德也故震者戒慎恐惧以存其诚者也巽者
省察克治以谨其几者也离坤兑诚而明明而无不顺
且和也圣贤之诚不息发于外者未尝不继于中天德
之刚纯亦不己战而无不胜者也至于坎劳艮止则一
真内凝成终成始而其道不穷矣说卦以天道言而圣
人之道在其中然苟不知其在众人者同具斯义则圣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1324-0756d.png
贤之学初不得其根㩀而所谓巽齐乾战者亦不知其
何所为而然巳故复为之说如此
  诗说
诗之说为先儒所汨没至朱子而始得其意然其可疑
者犹非一而足盖先儒之说谓雅颂者朝廷之诗也宗
庙之诗也西周之诗也国风自邶鄘以下列国之诗也
东周之诗也二南文王之诗豳风则周公之诗也然如
郑卫之武公秦之襄公如序者之说固非尽东周矣小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1324-0757a.png
雅之篇所谓周宗既灭靡所底戾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此亦岂西周之词哉惟豳风之为周公可信若颂则有
成王不敢康噫嘻成王不显成康者既足以明其非尽
周公之作而鲁颂则僖公诗也亦不得谓东迁之后无
颂也且以事理揆之风者天子命太史陈诗而得者也
西周之盛巡狩庆让之典行故风谣达焉及其既东则
天子不巡狩太师不采风也旧矣今乃西京之采乐府
之藏无一篇在者而尽出于东迁之后乎则其诗又孰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1324-0757b.png
采之而孰收之也如谓夫子周游所得则季札观乐于
鲁而其篇什既备矣鲁存六代礼乐故自韶箾夏濩以
下皆具曾谓昭代乐府列国之诗太史之所掌者尽皆
亡轶而反取东迁以后不隶于乐府莫之采而莫之收
者以与易象春秋并藏而与韶夏濩武雅颂迭奏必不
然矣先儒惟局于东西周之说故于孟子所谓诗亡者
必曰雅亡也盖既以雅为西而风为东则王迹熄自既
东故曰雅亡也近代长洲顾炎武反其说曰诗亡者直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1324-0757c.png
谓风亡云尔盖西周之天子诗陈于列国察其风俗知
其政教而赏罚行焉此义明则春秋不作可也其篇什
既亡轶而无有存者则赏罚之义不明而春秋所以作
余谓先儒之说既偏顾氏殆亦蔽于先儒之说从而为
之辞而并不可信以愚论之十五国之诗必也东西周
具有焉而后可通也不独风尔夫小雅之诗亦必东西
周具有焉而后可通也西周之诗巡狩述职通于天下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故其巡狩也风诗作而庆让黜陟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1324-0757d.png
随之其述职也雅诗作而庆让黜陟亦随之凡今之风
雅云者大抵此类也其东周以后之风雅则亦列国之
遗俗时有传篇京周之故老闵时思旧各以其体附之
者也二南盖西周畿内之风而不尽出于文王颂亦西
周列庙之乐而非尽作于周公如此则风诗谓淇澳缁
衣雅诗所谓周宗既灭褒姒灭之二南所谓王姬之车
周颂所谓不显成康云者不亦释然而皆可通己乎孟
子诗亡云者盖言风雅俱亡也东迁以后巡狩述职不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1324-0758a.png
行则风雅俱亡矣纵有所谓旧俗之歌谣故老之咏慨
然皆变风变雅之馀音而无当于明时黜陟劝惩之义
则其谓之亡也固宜春秋具列国之贞淫治乱而施褒
贬焉则风之指也明王事之礼乐征伐而谨僭滥焉则
雅之指也诗亡然后春秋作意盖如此也然则其有王
风何也曰二南西周畿内之风也王风东周畿内之风
也以畿内之有东西则知列国之亦兼东西也王风列
于邶鄘卫之后何也曰无他意也卫为殷都故不夷于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1324-0758b.png
列国如颂之以啇继周者耳以服事殷革命犹尊焉文
武周公之志也曰当时纣在北方而文王之化先行于
南故其诗曰南如子之说则南之义奚取焉曰谓文王
之化行于南国者盖见诗有汉广江沱之章是亦傅会
之说云尔北鄙之风杀伐而南方之风和厚故舜作五
弦之琴以歌南风然则二南云者但取其风之和而非
以其地之限诗曰以雅以南以籥不僭雅正也南和也
二雅二南之名其以此而起与呜呼如前之说则先儒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1324-0758c.png
之义不可沿者多矣朱子之传少变序说世之诟厉者
至今未熄若如此而尽变之其不以为怪妄几希虽然
不直则道不见而古人有蓄疑之戒直其所疑以俟夫
世之君子学者之事也
  周礼三德六德记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
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至师氏以三德教国子则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1324-0758d.png
曰敏德以为行夲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则一曰
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
长保氏则养国子以道而教之六艺又大司乐以乐德
教国子曰中和祇庸孝友夫其名之若是其不同何也
曰此正成周之盛育材造士之方小大有品而先后有
伦不可不察也夫乡三物之教者乡学也所谓小学也
师氏保氏之教国子者国学也所谓大学也若夫大司
乐掌成均之法而合国之子弟则正典乐教胄之司皆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1324-0759a.png
所谓大学也小学之教则先行而后文孔子曰行有馀
力则以学文是也大学之教则先知而后行孔子所谓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也然皆以身心性情为之本故
又有养之于文行之先者所谓德也此则不以小大之
学而有殊者也乡三物之教先之以德次之以行次之
以道艺其序明矣若师氏之教大司乐之教则不离乎
三物而有深于是者其曰至德即修其知仁圣义中和
之谓也德修则有以进乎道艺矣故曰以为道本其曰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1324-0759b.png
敏德即勤于礼乐射御书数之谓也学明则有以措诸
躬行矣故曰以为行本其曰孝德即笃于六行之谓但
自民间言之则有姻睦任恤之事自国子言之则以取友
亲师为要故彼六行与此三行为不同也行笃则有以
治人之悖乱矣故曰以知逆恶然则三德即三物之事
也以其皆欲得之于心故皆贯之以德以其欲修德明
道而不徒为匹夫之行也故先道于行也凡经言道者
即谓六艺故每以德行道艺并称而保氏教之艺者即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1324-0759c.png
其养之道之实也至于大司乐之六德则正与师氏相
表里盖知仁圣义必以中和为极故中和即至德也六
艺之业在敬而有常故祇庸即敏德也六行三行皆以
孝友为先故孝友即孝德也由此言之名虽有异岂不
同条而共贯哉孔门之教文行忠信文即六艺也行即
六行也忠信即中和而所谓至德者是也异日又曰德
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又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1324-0759d.png
者过则勿惮改是皆以德为道本而以学为行地周公
孔子之道其揆一而已矣或曰圣之道大矣列为六德
以教乡民何也曰六德而充其至皆圣人之事也不独
圣之一字然也然愚尝疑圣字乃礼字之误盖不虑四
德俱全而独关一焉且循贞元之序求之亦当作礼字
四德俱备而贯之以中和中庸之蕴也
  国语伶州鸠上宫下宫说
按上宫下宫之说韦昭以夷则无射阳气在地上故谓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1324-0760a.png
之上宫黄钟太簇阳气在地下故谓之下宫似矣而非
也上下恐即谓声之高下盖黄钟太簇之声浊而下夷
则无射之声清而高也然辰在戌上而用夷则之宫亦
无义理布戎以厉六师而周钟和缓之声布宪施舍而
用无射清剽之律尤无义理也是时王方欲铸无射之
钟州鸠意在諌止顾以为周家优柔容民实以是为武
成之终无乃启之与愚谓夷则之上宫黄钟之下宫皆
无射也太簇之下宫无射之上宫皆黄钟也盖无射在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1324-0760b.png
夷则之后黄钟之前黄钟在太簇之前无射之后前者
为下后者为上故举其前后而有上宫下宫之名乾为
金气战阵所宜故毕阵布戎则用之且当癸亥夜陈之
时辰正在戌辰谓日所次地平之位也无射之律正与
戍合因而吹之以达其气既用之毕阵则遂以之而布
戎也黄钟者律之初而气之始故布令布宪与民更新
则用之管极长声极和而气极厚以是更始于民姬周
之历所以长久其以此夫然不著本律之宫而必以他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1324-0760c.png
律上下为名者盖言本律自为宫则可尔(周官黄钟为/宫之类是也)
若言本律之宫则文势不顺(吕令黄钟之宫乃别/作一器而为之名也)今言某
律之上宫某律之下宫借其旋相为宫者以命位犹之
某之商某之角之意也言无射则先上而后下黄钟则
先下而后上者夷则本在无射之前黄钟实为六律之
首故其立文之法如此也或曰子之为说何證焉曰言
夜陈则是戍而非申辰在戍而用律则为无射而非夷
则明矣此一證也司马迁曰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杀气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1324-0760d.png
相并而音尚宫夫十二律杀气并者惟无射耳此其以
无射为宫无疑又一證也大司乐合祭之乐分用十二
律独无射阙焉此与不用商声同意以此为一戎衣之
事而示天下弗服也又一證也乐废其声故器久而失
王铸之以补其失未非也而当日废而不用之旨则未
必知也州鸠述牧野之事迄于施舍此与夫子之答宾
牟贾者详其武功文德之先后以解商声武舞之疑正
同此又一證也盖无射之声杀声也周人有大事于宗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1324-0761a.png
庙当以无射者则变而用南吕若当布宪施舍之时而
用穷秋之杀声则何优柔容民之有哉昔王朴之乐清
高故武功竞而国历促艺祖下之运祚以长曾谓武王
周公之智乃出艺祖下哉独矢于牧野戎事方兴杀伐
之声于是一用偃武修文之后则大祭之乐去焉维时
景王盖亦留心于乐律者而未明其本意州鸠具以本
末言之盖缓而不迫辞命之体也
  吕览黄帝使泠纶作律说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1324-0761b.png
按黄钟长九寸寸以十分为法然史记云黄钟八寸一
者寸以九分为法也既用八十一之数则与宫声之数
合故三分损一而下生林钟五十四之徵又三分益一
而生太簇七十二之啇又三分损一而生南吕四十八
之羽又三分益一而生姑洗六十四之角于是五声穷
矣变而通之以为二变于是又三分损一而生应钟四
十二之变宫又三分益一而生蕤宾五十六之变徵由
是七声备焉此则黄钟为宫一均之声也泠纶取竹为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1324-0761c.png
管之初先定黄钟之管其长八寸一分乃以三分损益
之法而穴其旁除全管宫声之外盖自七寸二分之太
簇至四寸二分之应钟凡三寸九分之中七律咸具故
曰黄钟之宫也间三寸九分而吹之者更迭而吹不出
此三寸九分之内也其全管则黄钟其馀则黄钟之宫
所含之小声故曰次为含少也此管既得然后如其损
益之法制十二律以参验之其诸律为黄钟所生者无
以异于此管则是此管得而十二律定矣故曰黄钟之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1324-0761d.png
宫是为律本者此也吕氏作月令十二月应十二律之
外又有季夏中央土律中黄钟之宫则黄钟之宫自为
一管而非子律之黄钟无疑顾司马迁律书既未之及
班固又删其数字以为律志于是东汉以后纷纷沿谬
而真谓有三寸九分之黄钟也独朱子语类引梁武之
律通三十弦者以證吕氏中央之说可谓深得其理然
三寸九分之云则未及也予乃记其臆见如此
 予旧为此说然素不解音律未之敢信也及见琴者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1324-0762a.png
 绸弦之法其隔弦以取声者按第一弦之律位则馀
 弦之散声应之盖一弦为宫二弦为商三弦为角四
 弦为徵五弦为羽六弦为少宫七弦为少商者散声
 也其每弦按徽所定损益相生之法则律位也今如
 按宫弦太簇之位则啇弦散声应之按宫弦姑洗之
 位则角弦散声应之按宫弦林钟之位则徵弦散声
 应之按宫弦南吕之位则羽弦散声应之诸弦散声
 譬犹诸律之全律也第一弦各律位譬犹黄钟宫所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1324-0762b.png
 含之少声也而其所按之声与全弦之散声无不相
 应者然则黄钟宫之七声间而吹之其与诸律谐叶
 者信矣又记其说以俟知音者
  修德说
人生所重惟在修德德者何也吾性中自有一中庸所
谓性之德者是也其本则自天地而来与天地不相似
则谓之悖德易言天地有四德曰元亨利贞然统之者
元也其在人曰仁礼义智然统之者仁也惟其统于元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1324-0762c.png
也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惟其统于仁也故朱子曰仁
者心之德然则人而不仁者如德何哉德以仁为本仁
以孝为本凡人生来有爱父母兄弟之挚情者此其终
身立德之基也然恐自幼而长逐物变化如孟子之所
云故圣贤教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而益加以充养之道
诵诗读书欲其感发开明于此也敏行慎言欲其维持
保任于此也温恭朝夕之閒常自检省此蔼然之意常
流乎此廓然之心常在乎有乖厉辙自消磨有𥚹狭辄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1324-0762d.png
自开拓无论父母兄弟之亲故旧朋友之爱即自州里
至于行路常使矜悯含容之意多愤疾较争之事少如
此则为有德之人然后礼以节之义以成之智以通之
庶几乎可以进于德之盛矣
  气水言浮物说
韩子言言由于气孟子则先知言于养气其说同与异
与曰孟子之知言也知他人之言也韩子之所谓言则
已之言也巳之言故谓气充而后言盛他人之言故谓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1324-0763a.png
理辨而后气可充也二子之意各指所之而可以观其
学焉凡孟子之汲汲于知言者将以集义养气而治其
心也凡韩子之汲汲于养气者将以仁义诗书之积而
达之言也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说
或问太极图主静之说曰谓仁义礼智皆有动静此一
说也谓仁礼为动义智为静此又一说也即朱子亦自
分此两说故其仁说既以仁义礼智为性之具恻隐羞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1324-0763b.png
恶辞逊是非为情之发矣而图解则以中与仁属阳属
动正与义属阴属静此其二说之显然差互者也然则
二说竟不可合与曰可人心之与天地同运而并行仁
义礼智之外无所谓动静亦如天之春夏秋冬之外无
所谓动静也故其发也而蔼然周流者谓之仁发之
极也而灿然有文者谓之礼其敛也而截然断制者谓
之义敛之至也而湛然虚明者谓之智仁者由内而外
动之始而未离乎静义者自外而内静之始而未离乎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1324-0763c.png
动此二者阴阳之交也孟子所谓仁人心义人路是也
礼则动而见于外智则静而藏于中此二者阴阳之纯
也大传所谓智崇德礼广业是也圣人之心一动一静
无非中正仁义之相为体用出此四者又乌有所谓寂
然不动时哉虽然盖有之矣思虑未起事为未交即安
得不谓之静要之此即湛然虚明之极而智之德也又
岂有出乎四者之外哉如以为湛然虚明之顷专属乎
智之分而与静而仁义礼智具焉之说相害也抑以为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1324-0763d.png
仁礼动而义智则静而与动而恻隐羞恶辞逊是非行
焉之说相害也则又有说盖智之统四德也以其为静
之极而四德无不具也仁之统四德也以其为动之端
而四德无不贯也故湛然虚明之顷以为专属乎智之
分也可以为仁义礼智之性具焉也可蔼然周流之际
以为专属乎仁之分也可以为仁义礼智之用行焉也
可盖智一静则无所不静矣是四德之所归也仁一动
则无所不动矣是四德之所起也由此观之二者之说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1324-0764a.png
果相悖乎哉或曰人心介然而寂之顷甚微即安得而
以义并为静也曰吾固言之矣义者静之始而未离乎
动而智则静而藏于中者也虽然非有义之收敛安得
智之归藏如此其固哉义智之为静也明矣是故语动静
之大分则仁礼动也义智静也语其动静之交介然甚
微之顷则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之机轴四德之所成
终而所成始也于易曰乾元曰坤元是求端于动也是
孔子求仁之说也乾曰利贞坤亦曰利贞是根本于静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1324-0764b.png
也是周子主静之说也
  主静说
仁义礼智之发有就一事而四德具者则所谓其发之
也仁其裁之也义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也有因事
而发而四德行焉者则仁为恻隐义为羞恶礼为辞逊智
为是非也一事而四德具者如五行行乎天之气生长
收藏相为终始也因事而发而四德形者如五行具乎
天地之质温凉寒燠各一其性也二者之致殊矣而其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1324-0764c.png
理不殊故凡心之初发而蔼然也是恻隐者为之也发
之于事而灿然也是辞逊者为之也及其敛之而截然
也是羞恶者为之也敛之于密而湛然也是是非者为
之也若夫感于物而分应则见入井者恻隐而己矣而
可以验其心之初发见嘑蹴者羞恶而已矣而可以验
其心之始敛宾主酬酢而辞逊形焉而可以验其发之
所施见人善恶而是非定焉而可以验其存之所主此
五行之气所以播乎四时而四时之气所以寓乎五行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1324-0764d.png
也朱子所谓静而仁义礼智之体具动而仁义礼智之
用行者以因事而形者论之也所谓仁礼为动义智为
静者以一事而具者论之也一事而具者根乎心之德
所谓动静两端立天地之大义因事而形者存乎物之
感所谓游气纷扰生万物之散殊也至于四德之统夫
仁而根夫智者则合二者而皆然其一事之发敛藏之
为智显之为仁者固不容说矣若夫感物而动动于恻
隐固仁也动于羞恶若辞逊若是非无适非仁也此其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1324-0765a.png
统夫仁者也是非之极定于内者则能应于爱恶辞受
而不差此其根于智者也故明道以上蔡玩物羞恶之
心为恻隐伊川以谭虎色变恐惧之心为真知盖此意
也圣人之心湛然虚明其为大智也固不期静而自静
矣众人之心未能然也居敬穷理以至于无欲而虚虚而
明通则亦庶几乎山下出泉而圣可学矣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1324-0765b.png
 
 
 
 
 
 
 
 榕村集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