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92-A¶
492-A¶ 第 485a 页

* No. 492-A
金刚般若经疏记会编序

一切众生自性般若。与诸佛平等。众生唯妄执未谢。
故波迸六道。甘沦溺而不之返。世尊为说一切修多
罗。不过令其于巳躬下。證其本有如是之事而巳。然
诸契经。演说不同。有曲有直。有纯有杂。唯金刚般若
一经。破执断疑。最为直说纯说者也。此经总之则一。
析之有三种。一曰。实相般若。如金之坚。即理经也。二
曰。观照般若。如金之利。即行经也。三曰。文字般若。如
金之光。即教经也。利根圆获。钝者浅执。昔六祖大师。
闻客诵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峰老人。读至荷担
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豁然悟入。此顿见实相。
最上利根也。其次则明观照。又次则信文字。至于但
信文字根。斯为下矣。然末世顿入者少。故理由行證。
行藉教明。则文字实又二种般若之津筏也。是经文
则甚略。而义该大部。入位上流。乍难窥测。然自创译
巳来。此方疏释。约数百家。深经浅解。巳谓少益。况偏
辞臆说。至有不堪闻见者乎。昔佛灭后。西域有无著
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诣弥勒问此经义。弥勒以
八十偈颂之。无著出定。与其弟天亲。各禀偈造论。二
论互释。经旨弥深。仍非浅智所了。唐圭山大师。以妙
悟之姿。泳游教海。悯物兴慈。遂正本二论。旁采诸说。
492-A¶ 第 485b 页 X25-0485.png
述纂要疏二卷。辞精理极。为众释中最。然一往读之
不了者。什犹六七。石壁师别为广解。又失之太繁。长
水师复起而剪削之。成刊定记。而疏义显矣。疏义显。
而后金刚般若教行理三经。乃无不显矣。但今宇内
谬解偏多。传讲诸师。又恒习世本。各封巳见。以故鲜
知宗尚。嗟乎独不思圣凡愚智藐若云泥。无著是登
地菩萨。天亲是地前加行菩萨。二人亲禀弥勒。弥勒
是补处大士。亲禀释尊。今疏悉依二论。则疏即佛语。
佛语不宗将谁宗乎。策昔因阅藏。幸遇斯文。精研三
复。如获重宝。但以疏记别行。寻讨维艰。文义连绵。科
章间错。起止血脉。作者犹迷。于是不量庸愚。秉笔从
事。校经节疏。会记编科。缮写严覈。至三脱其稿。于中
添削釐合。殊费斟裁。俾览者无神昏目眩之嫌。有执
谢疑除之益。特授剞劂。以广流传。或曰。子禅者也。乃
事经疏之学耶。予曰。噫子过矣。请无远论。即圭山长
水二师。一则宗大鉴。而彻禅源。一则叩琅邪。而悟心
要。亦皆续教内之真传。即文字而直指。苟具正眼。岂
存二见。况此般若者。乃觉体之异名。种智之殊号。性
空缘会。法尔无差。功德发心。本无限齐。吾将流通如
是之经。以期巳他之兼利也。流通文字。用严化身。流
通观照。用严报身。流通实相。用严法身。如是则为具
足佛身。何以故。生了二因。决能成就故。经云。是经义
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诸有福智者。应作如是
观。
492-A¶ 第 485c 页 X25-0485.png

康熙甲辰岁仲夏之吉荆溪后学行策书于武林之
河渚草堂
492-A¶ 第 486a 页 X25-0486.png
* No. 492-B
金刚般若经疏记会编科文
长水沙门 子璿 录



* ○疏文分(三)

* 初标题目(二)

* 初经疏名题
* 二作者嘉号
* 二叙宗旨(二)

* 初叙赞经旨(二)

* 初通明起教之缘(二)

* 初明迷真起妄(二)

* 初真空
* 二妄有
* 二明习妄流转(由是)
* 二别明说教之意(二)

* 初叙说阿含之意(二)

* 初正叙(故我)
* 二结判(既除)
* 二叙说般若之意(二)

* 初总示大部(二)

* 初叙教释意(欲尽)
* 二显瑞彰会(三千)
* 二别示今经(二)

* 初略标指(令之)
* 二广叙赞(二)

* 初叙叹幽玄(二)

* 初具叙一经诠旨(三)

* 初正叙(句偈)
* 二反显(不先)
* 三顺结(故虽)
* 二结叹四法幽玄(三)

* 初正结叹
* 二示难了
* 三彰谬解
* 二引文结显(河沙)
* 二述造疏意(二)

* 初示疏论师承有据(二)

* 初二论师承斥他添削(且天)
* 二示今述解不攻异端(故今)
* 二示名题义意在下(纂要)
* 三解本文(二)

* 初偈文皈请(稽首)
* 二开章正释(二)

* 初标列章门(将释)
* 二依章正释(四)
492-A¶ 第 487a 页 X25-0487.png

* 初辩教起因缘(二)

* 初总论诸教(二)

* 初通赴机缘(初中)
* 二克就佛意(若据)
* 二别显此经(五)

* 初对治我法二执(三)

* 初标(后别)
* 二释(二)

* 初总标由执起障(由此)
* 二别示一障过患(二)

* 初烦恼(由烦)
* 二所知(由所)
* 三结(二执)
* 二遮断种现二疑(二)

* 初标(二为)
* 二释(遮未)
* 三转灭轻重二业(二)

* 初标(三为)
* 二释(转重)
* 四显示福慧二因(三)

* 初标(四为)
* 二释(二)

* 初未说失为凡小(佛成)
* 二巳说得为佛因(二)

* 初顺释(故谈)
* 二反显(若无)
* 三结(故须)
* 五发明真应二果(三)

* 初标(五为)
* 二释(未闻)
* 三结(故此)
* 二明经宗体(二)

* 初明宗(二)

* 初统明诸教(第二)
* 二别显今经(三)

* 初约法正立(别显)
* 二约喻释成(以即)
* 三约行结显(万行)
* 二明体(三)

* 初标立(二体)
* 二正释(文字)
* 三总结(故皆)
* 三分别处会(二)

* 初总明佛说大部处会(二)

* 初总示大部(第三)
* 二别显此经(此经)
* 二别明传译此卷时主(三)

* 初正明东土翻译前后(二)

* 初通辩诸译(后别)
* 二剋示所传(今所)
* 二因辨西方解释异同(天竺)
* 三示今科判依据差别(二)

* 初正明科释所依(今科)
* 二结成立题所以(题云)
* 四释通文义(二)

* 初解题目(疏二)

* 初释所诠(三)

* 初释金刚(二)

* 初翻名示相(金刚)
* 二约法辨义(二)

* 初引经论总彰二义(三)

* 初总标略辩(极坚)
* 二引教委释(涅槃)
* 三结显喻旨(皆以)
* 二引真谛别示六种(二)

* 初正明六种(又真)
* 二结示傍正(傍兼)
* 二释般若(二)

* 初翻名略指(般若)
* 二引教广释(二)
492-A¶ 第 488a 页 X25-0488.png

* 初引论别相释(二)

* 初明总摄三慧(若约)
* 二引论文释成(二)

* 初正释成(故无)
* 二配因果(二)

* 初双引论(又云)
* 二双解释(则闻)
* 二引经通相释(若依)
* 三释波罗蜜(三)

* 初约语对翻(波罗)
* 二约义顺释(二)

* 初释义(谓离)
* 二通难(一切)
* 三顺义通结(若兼)
* 二释能诠(二)

* 初翻名(经者)
* 二释义(契者)
* 二释经文(疏)



* ○二释经文(疏二)

* 初科分(后释)
* 二随释(经三)

* 初序分(二)

* 初證信序(疏三)

* 初明建立因(释此)
* 二明建立意(二明)
* 三正释文义(二)

* 初标列述意(三正)
* 二依科解文(六)

* 初信成就(二)

* 初合释(一信)
* 二单释(单释)
* 二闻成就(二)

* 初正释我闻之义(二闻)
* 二商较所闻之法(阿难)
* 三时成就(二)

* 初拣显释(三时)
* 二会法释(又说)
* 四主成就(二)

* 初翻名(四主)
* 二释义(二)

* 初引论正释(二)

* 初约体离念释(起信)
* 二约位三义释(然觉)
* 二引论反释(三)

* 初反显(故知)
* 二引證(起信)
* 三顺结(又云)
* 五处成就(二)

* 初释舍卫(五处)
* 二释祗园(二)

* 初总指(祗树)
* 二别释(三)

* 初释祗陀(祗陀)
* 二释给孤(梵语)
* 二释园字(西国)
* 六众成就(二)

* 初释标类(六众)
492-A¶ 第 489a 页 X25-0489.png
* 二释举数(千二)
* 二发起序(疏二)

* 初叙意(二发)
* 二随释(经二)

* 初戒(疏七)

* 初释化主(分七)
* 二释化时(二化)
* 三释化仪(三化)
* 四释化处(四化)
* 五释化事(五化)
* 六释化等(六化)
* 七释化终(七化)
* 二定(疏二)

* 初正解此文(三)

* 初并资缘(分二)
* 二净身业(二净)
* 三正入定(三正)
* 二通前表法(二)

* 初约大云广辨(三)

* 初标(然大)
* 二释(二)

* 初表通序(表本)
* 二表别序(觉心)
* 三结(欲谈)
* 二引资圣略明(二)

* 初正明(资圣)
* 二引證(故涅)
* 二正宗分○
* 三流通分○



* ○二正说分(疏二)

* 初标列章门(第二)
* 二依章随释(二)

* 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三)

* 初正示七句(七)

* 初种性(初中)
* 二发起(二发)
* 三住处(三行)
* 四对治(四对)
* 五不失(五不)
* 六地位(六地)
* 七立名(七名)
* 二总指后四(后四)
492-A¶ 第 490a 页 X25-0490.png
* 三广释第三(三)

* 初正辨十八住处(十八)

* 初发心住(十八)
* 二波罗蜜相应住(二波)
* 三欲得色身住(二欲)
* 四欲得法身住(四欲)
* 五修道无慢住(三)

* 初正示此文(五于)
* 二通叙后段(从此)
* 三别结对治(今当)
* 六不离佛世住(六不)
* 七愿净佛土住(七愿)
* 八成熟众生住(八成)
* 九远离外论住(九远)
* 十观破色身住(十色)
* 十一给侍如来住(十一)
* 十二远离退失住(十二)
* 十三忍若住(十三)
* 十四离寂静味住(十四)
* 十五證道离喜住(十五)
* 十六求佛教授住(十六)
* 十七證道住(十七)
* 十八求佛地住(六)

* 初国土净具足(十八)
* 二见智净具足(二无)
* 三福自在具足(三福)
* 四无上身具足(四身)
* 五无上语具足(五语)
* 六无上心具足(六心)
* 二重以八义相摄(又十)
* 三更约地位配释(十八)
* 二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二)

* 初牒章分文(第一)
* 二依章正释(经四)

* 初善现申请(二)

* 初整仪赞佛(疏二)

* 初释请人(长老)
* 二释请仪(二)

* 初正释经文(从座)
* 二别解菩萨(菩提)
* 二正发问端(疏二)

* 初释当机(曲分)
* 二释正问(三)

* 初释魏本(二释)
* 二会当经(秦译)
* 三引论證(故无)
* 二如来赞许(疏三)

* 初印赞所赞(曲分)
* 二敕听许说(二敕)
* 三标劝将陈(三标)
* 三善现伫闻
* 四如来正说(二)

* 初正答所问(二)

* 初举总标别以牒问(疏四)

* 初正释经文(此以)
* 二斥他谬判(有科)
* 三详定经旨(况详)
* 四牒难释通(不别)
* 二约别显总以答问(二)

* 初答安住降心问(四)

* 初广大心(疏二)

* 初释标(文二)
* 二释列(三)

* 初受生差别(二)

* 初释文(若卯)
* 二通难(卯劣)
* 二依止差别(二依)
* 三境界差别(二境)
* 二第一心
* 三常心
* 四不倒心
* 二答修行降心问(五)

* 初总标
* 二别释
* 三总结
* 四显益(疏二)

* 初科释文意(初句)
* 二别辨喻旨(虚空)
* 五结劝
* 二蹑迹断疑(疏二)

* 初约论分文(二蹑)
492-A¶ 第 491a 页 X25-0491.png
* 二依论科释(经分二十七)

* 初断求佛行施住相疑(疏一)

* 初标章叙疑(一断)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举疑因以问
* 二防相得以酬
* 三释体异有为
* 四印佛身为相(疏二)

* 初释前二句(二)

* 初正释(非俱)
* 二引證(故起)
* 二释后二句(二)

* 初正释(若见)
* 二引论释(四)

* 初引起信(故起)
* 二引肇注(肇云)
* 三引本论(偈云)
* 四依无著(无著)
*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经二断)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约无信以呈疑
* 二呵疑词以显信
* 三明能信之所以(二)

* 初明历事善友积集信因
* 二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二)

* 初明摄受得福显福德门(疏二)

* 初释佛知见
* 二释得福德(得福)
* 二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疏二)

* 初叙意(二明)
* 二科释(经二)

* 初正明巳断粗执(疏二)

* 初节释经文
* 二商较经旨(然离)
* 二因显未除细执(疏二)

* 初释总明二相(若心)
* 二释别明二相(二)

* 初正辨二相(若取)
* 二别解徵意(中有)
* 四示中道之玄门
*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三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问答断疑(四)

* 初举疑因以问
* 二顺实理以酬
* 三释无定法之言(疏二)

* 初引无著
* 二引天亲(二)

* 初释文(论云)
* 二通难(何故)
* 四释无取说所以
* 二校量显胜(四)

* 初举劣福以问
* 二释福多以酬
* 三判经福超过(疏二)

* 初正释经文
* 二别示句相(四句)
* 四释超过所以(二)

* 初正释
492-A¶ 第 492a 页 X25-0492.png
* 二转释
*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四断)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入流果(疏三)

* 初正释经文
* 二商较果證(然非)
* 三结断疑情(故知)
* 二一来果
* 三不来果
* 四不生果(疏二)

* 初辨得名(四不)
* 二分科释(经三)

* 初举所得以问
* 二明无取以答
* 三引巳證令信(三)

* 初明佛先印
* 二彰巳不取
* 三却释佛意
*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五断)
* 二依经断疑
*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六断)
* 二依经断疑(经三)

* 初举取相庄严问
* 二释离相庄严答
* 三依净心庄严劝
*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疏二)

* 初随章指疑(七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问答断疑(疏二)

* 初总释喻旨
* 二别解非身(二)

* 初牒经略指(非身)
* 二引论广释(二)

* 初引本偈(故偈)
* 二引论文(三)

* 初双标(论云)
* 二双释(以唯)
* 三双结(以是)
* 二校量显胜(二)

* 初约外财校量广显经胜(二)

* 初校量胜劣(三)

* 初约多河以辨沙
* 二约多沙以彰福
* 三约多福以显胜
* 二释胜所以(五)

* 初尊处叹人胜(三)

* 初明处可敬
* 二显人获益
* 三显处有佛
* 二约义辨名胜
492-A¶ 第 493a 页 X25-0493.png
* 三佛无异说胜
* 四施福劣尘胜
* 五感果离相胜
* 二约内财校量倍显经胜(二)

* 初校量胜劣
* 二释胜所以(五)

* 初泣叹未闻深法胜
* 二净心契实具德胜(二)

* 初正明
* 二拂迹
* 三信解三空同佛胜(三)

* 初总标信解
* 二别显三空
* 三如来印定
* 四闻时不动希有胜
* 五大因清净第一胜
*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八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明超忍以断疑(二)

* 初明忍体
* 二明忍相(二)

* 初引一生證极苦忍(二)

* 初正明
* 二反显
* 二引多生證相续忍
* 二劝离相以安忍(疏二)

* 初引论叙意(二劝)
* 二分文正释(经二)

* 初总标
* 二别显(二)

* 初对治不忍流转苦
* 二对治不忍相违苦(疏二)

* 初引无著显意
* 二约天亲释文(论云)
* 九断能證无体非因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九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断疑(疏二)

* 初略销经意
* 二广释五语(真语)
* 二离执
* 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二)

* 初随章叙疑(十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举喻断疑
* 二赞经功德(二)

* 初总标
* 二别显(十)

* 初舍命不如(二)

* 初舍命福
* 二信经福
* 二馀乘不测
* 三依大心说
* 四具德能传
* 五乐小不堪
* 六所在如塔
* 七转罪为佛
* 八超事圣尊(疏二)

* 初总叙意(八超)
* 二别科释(经二)

* 初供佛多中全具福
* 二持经多中少分福
* 九具闻则疑
* 十总结幽邃
492-A¶ 第 494a 页 X25-0494.png
* 十一断住修降伏见我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一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若名菩萨必无我
* 二若有我相非菩萨
* 三能所俱寂是菩提
*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二)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举疑处
* 二断疑念
* 三印决定
* 四反覆释
*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二)

* 初科分(十三)
* 二随释(三)

* 初断一向无佛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初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显真如是佛故非无
* 二明佛即菩提故无得
* 二断一向无法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遣执遮疑
* 二释义断疑
* 三显真佛真法体
* 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四)
* 二依经断疑(经三)

* 初遮度生念(三)

* 初明失念
* 二明无人
* 三引前说
* 二遮严土念(二)

* 初明失念
* 二释所以
* 三释成菩萨
*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疏三)

* 初随章叙疑(十五)
* 二引论明意(断之)
* 三依经断疑(经二)

* 初约能见五眼明见净(疏五)

* 初肉眼
* 二天眼
* 三慧眼
* 四法眼
* 五佛眼(疏二)

* 初局释当文(前四)
* 二通前总显(二)

* 初引无著义总释(无著)
* 二引古德偈重结(古德)
* 二约所知诸心明智净(五)

* 初约一个恒河以数沙
* 二约一河中沙以数河
* 三约沙河中沙以数界
* 四约尔所界中所有生
* 五约一一众生所有心(三)

* 初总明染净以标悉知
* 二会妄皈真以释悉知
* 三推破杂染以释非心
492-A¶ 第 495a 页 X25-0495.png
*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问福答福
* 二反释顺释(疏二)

* 初引论正释(偈云)
* 二问答解妨(问福)
*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七)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由无身故现身
* 二由无相故现相
*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八)
* 二依经断疑(经三)

* 初遮错解
* 二释所以
* 三示正见
*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證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九)
* 二依经断疑(经三)

* 初以无法为正觉
* 二以平等为正觉
* 三以正助修正觉
*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
* 二依经断疑
* 廿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一)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遮其错解
* 二示其正见
* 三反释所以
* 四展转拂迹
* 廿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二)
* 二依经断疑(经五)

* 初问以相表佛
* 二答因苗识根
* 三难凡圣不分
* 四悟佛非相见
* 五印见闻不及
* 廿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三)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遮毁相之念
* 二出毁相之过
* 三明福相不失
* 四明不失所以(二)

* 初明得忍故不失
* 二明不受故不失(二)

* 初正明
* 二徵释
* 廿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四)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斥错解
* 二示正见
* 廿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疏二)
492-A¶ 第 496a 页 X25-0496.png

* 初随章叙疑(二十五)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约尘界破一异(五)

* 初细末方便破粗色(疏三)

* 初引天亲明断疑
* 二引无著彼执法(无著)
* 三引大云示破相(大云)
* 二不念方便破微尘(疏二)

* 初约断疑释
* 二约破法释(又若)
* 三不念方便破世界
* 四俱约尘界破和合(疏二)

* 初引天亲解
* 二引无著解(无著)
* 五佛印无中妄执有
* 二约止观破我法(二)

* 初除我执(二)

* 初斥错解
* 二遣言执
* 二除法执(二)

* 初除分别(疏二)

* 初明无分别所依(二)

* 初总徵三法
* 二别释第三(二)

* 初总标(此显)
* 二别释(二)

* 初总彰三义(于中)
* 二转释后义(以三)
* 二正显无分别理(云何)
* 二显本寂
* 廿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六)
* 二依经断疑(二)

* 初明说法功德
* 二明说法不染(疏二)

* 初引无著解(二)

* 初申经意
* 二消经文(云何)
* 二引大云解(大云)
* 廿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七)
* 二依经断疑(疏二)

* 初开章指文(释此)
* 二随章辨释(三)

* 初约两论释九喻(二)

* 初约本论断疑(于中)
* 二兼无著释相(二)

* 初据论分文(二兼)
* 二随文正释(四)

* 初自性相(二)

* 初释章意(一自)
* 二别解文(三)

* 初星喻见(一星)
* 二翳喻相(二翳)
* 三灯喻识(三灯)
* 二著所住味相(二著)
* 三随顺过失相(二)

* 初释章意(三随)
* 二正解文(二)

* 初露喻身
492-A¶ 第 497a 页 X25-0497.png
* 二泡喻受
* 四随顺出离相(三)

* 初释章意(四随)
* 二正解文(三)

* 初梦喻过去(初梦)
* 二电喻现在(二电)
* 三云喻未来(三电)
* 三总结示(无著)
* 二约诸经显喻意(二约)
* 三会秦经明广略(二)

* 初指喻显法(三会)
* 二正会广略(魏译)



* ○三流通分(疏二)

* 初随经文别释
* 二引论疏赞释(无著)


金刚经疏记会编科(终)
492-A¶ 第 498a 页 X25-0498.png
* No. 492-C

** 十八住阶位图


492-A¶ 第 498b 页 X25-0498.png

** 十八住阶位图说

第一住配初发心住。并摄前十信。及馀九住。共二
492-A¶ 第 498c 页 X25-0498.png
十心。二中是六波罗蜜。故次配六行。四中法身分。
言说證得。于證得中。开智相福相。故配后三行。第
十八中。有六种具足。初一具足配二地至等觉十
位。后五无上具足。配妙觉位。其馀配属可见。
492-A¶ 第 498d 页 X25-0498.png

详夫诸教所说地位差互不同。或说五十二位。或将
十信摄入十住。但说四十二位。于中或复开前合后。
开后合前。或前后俱开俱合。开之则广。合之则狭。又
或借小明大。借权明实。名相位号。出入誵讹。徇名遗
旨。多见差谬。乃至楞伽诸典。泯之全无。缨络等经。具
说成有。若有若无。若广若狭。皆随宜之说也。惟华严
行布万殊。圆融一际。有无阔狭。悉皆无阂。方为了义
耳。所以者何。以约法则无。约人则有。今经云。一切贤
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故无。差别故有。于差
别中。不无阔狭也。论主既仰师补处。深悉经义。以宗
派兼明故。正住中道。不堕有无。以法喻齐显故。初后
中间。酌于阔狭。配十八住处。说三地五位。诚尽善矣。
记主云。然其行人。念念须冥佛境。反穷果海。自然阶
降不同。若预等级用心。毕竟障于證入。况此经宗无
相。岂合列位浅深。但约情惑渐薄。地位转高。义相稍
同。故略配摄也。斯言得之。然今之人。乃有以此而病
无著者。嗟乎不解即相离相。妄谓一向无相。所以堕
增上慢。因果不分。谬执经宗。非毁先圣。好心学般若
者。幸勿徇此一边之见。住于中道。离障證真。依无为
法。入贤圣位。则庶乎其不差矣。
492-A¶ 第 499a 页 X25-0499.png
* No. 492-D

** 二十七疑脉络图


492-A¶ 第 499b 页 X25-0499.png

** 二十七疑脉络图说

首曰主者。即不住相布施也。以此是疑主故。展转
生起。至二十七。于中第三出十疑。第十一总承前
疑。是为脉络肯綮处。馀疑可知。

佛乃不思议人。经名不思议说。不思议者。非思议能
解也。非思议能解者。无思议者乃能解也。无思议能
解者。非思议竟莫能解也。何以故。如上二十七疑。来
自经文之外。巳非思议所及。然有次序来者。有隔越
来者。有通贯来者。有分承来者。次或可知。隔即难晓。
况通贯分承乎。譬犹身中血脉。地中泉脉。经络支派。
潜伏流注。殊非寻常义。现于文易开物解者比也。况
加之以粗心浅心。徇臆见妄生穿凿。何关经义。故曰。
非思议能解也。弥勒以补处之智。冥妙觉之经。演难
思之偈。授登地之人曰断种种疑。天亲始理疑脉。以
贯经曰。断二十七种疑。故曰。无思议者乃能解也。昔
者以文求义。予盾何多。今也以脉定文。参商斯绝。违
惟见其顺。塞惟见其通。断惟见其续。暗惟见其明。细
心深心。虚所见好古敏求之力也。故曰。非思议竟莫
能解也。好心学般若者。当澄神摄虑。熟玩而细研之。
将见此经全体血脉。朗然跃现于文字句偈之表。由
是永断群疑。深解义趣。依解起行。行起解绝。不妨从
492-A¶ 第 500a 页 X25-0500.png
思议中亲到无思议处。即是亲见不思议人。亲闻不
思议说也。尚勉之哉。


* 例言


* 此经六译。秦译称最。传布既广。讹舛滋多。故校诸疏本。亦各差互。今经字句。一依北藏原本勘正。
* 此经注释。无虑数百家。虽有数家正疏。然皆互有短长。其尽善尽美。唯纂要一疏而巳。故今疏文悉遵原本。无敢移易。其刊定记文。既会归本疏下。首末开合。不无增损字面。贵使文义允当耳。
* 凡疏钞合本。多见以两文并书。而首标疏钞字者。其不便有二。一者遇条分缕析处。标字太烦。二则于义未安。盖钞不得与疏并列。犹之疏不得与经齐等。譬如经则父也。疏则子也。钞则孙也。伦次自应有别。今初二卷。以疏文顶格书。记低一字。自三卷以去。则以经文顶格书。疏让经一字。记复让疏一字。不同他本之式。又记中有释经之语。未涉疏意者。会在疏前。令不失次第。
* 此中分科。须辨四种不同。有记中所列之疏科。有疏中所列之经科。有疏中自列之疏科。并节释之经科。重繁错杂。初学多迷。今前二种。皆加圈别之。仍乃黑白。使疏记首尾血脉通贯。其后二种。准疏文一例书之。庶井然易见。
* 记中科题。有遗前失后者。窃意补之。有应立不立
492-A¶ 第 500b 页 X25-0500.png
* 经文十八十九二疑之间。有尔时慧命须菩提至是名众生一段。计六十二字。秦译原无。系后人添入。故疏不释。然魏译有之。二论亦皆释之。添亦无失。况记有补释之文。今从世本添入。如秦译法华普门品中。添入隋偈。亦无失也。
* 配十八住处断二十七疑。为两论之纲宗。一经之枢要。若阶位不明。则昧于横判。脉络不清。则迷于竖释。今各为图说。系于全科之后。使开卷按图。瞭然在目。不致寻文难了。
* 疏记两文之中。字句并多错谬。北藏且不可凭。何论他本。今则揆之文义。苟一字不安。必周遍𢯱寻。得之旧册。或深思自悟。释然无疑。具摘诸讹。附于卷末。一以见雠勘之难。一以出藏本之误。惟览者悉之。
492-A¶ 第 500c 页 X25-0500.png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卷第一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璿 录记
清荆豁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卐云。疏记会编之文。出于科会。故今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