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28c 页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三

吉藏法师撰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前品依空护佛果。即方便智实智。此品依五
忍十地化众生。即实智方便故言教化品。前
品非无因为成其果。此品非无果为成其因。
又起如幻教迹化如幻众生。故云教化品。就
此品中分为二段。初问二答。初问中三初问
十地自利行相。二问利他行化相。三问所化
众生德行相貌。

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云何行可行云何
行化众生以何相众生可化 初段中护十地
者牒所修十地位也。言云何行可行者问何
等行法可依之修行成十地得自行。第二问
云何行化众生者。问菩萨行化用何等法化
众生。第三问言以何相众生可化者。问所化
众生之体相。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
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下
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 佛言下第二
答前三问即为三段。初从五忍是菩萨法下。
说十四忍具足答初问自行。从白佛言云何
菩萨本业清净乃至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答
前第二外化行问。从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竟
品答第三问。就前自行中有二。初略说五忍
明自行体。善男子下第二广分别十四忍显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29a 页 T33-0329.png
自行相。就前略中有二意。初生起二立五忍
意。初生起者伏忍上中下即是得圣方便行。
二信忍上中下即是入圣之初门。三顺忍上
中下即是顺无生果之近缘。四无生忍上中
下即是向果之功能。五寂灭忍上下即是因
果合说。就立五忍意有三段。初五忍是菩萨
法表五忍属人。二伏忍上中下出五忍位。名
为诸佛菩萨下第三结释初文。可知第二出
位中伏忍上中下者。习忍下性忍中道种忍
上在三贤位信忍上中下初地下。二地中三
地上。顺忍上中下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无
生忍上中下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灭忍
上下十地下佛地上。

善男子初发相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
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
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
分化众生 善男子下第二广分别十四忍。
开五忍为十四忍。初明习种性名习忍。即有
三段初标修忍人。二别列十种心。三是为菩
萨下明化众生功能。文言初发相信恒河沙
众生修行伏忍者。解云。无量恒河沙世界人
天。二乘修行种种功德聚集作一分。正与信
心菩萨等也。文言于三宝中生习种性。三宝
道理即是果报立志远大故。不怯弱于三宝
勤策励。即是信习一切种智之本性十信。

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
心为圣胎也次第起于乾慧性种性有十种心
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三
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29b 页 T33-0329.png
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也 超过二乘地
者此是大乘之解故过二乘。成大乘法身种
子名为圣胎也。次第二明中忍性种性文有
三。初总举性种十心。二所谓下别列十心。三
是菩萨下明中忍功能。云次第起于乾慧者
小乘法中习种之外前。别有乾慧地未得理
解润心故。今此对初地真解名种性为乾慧
地也。第二别列十心中。四意止是四念处。三
意止即三善根。不贪善根即是施。不瞋善根
即是慈。不痴善根即是慧。下文释谓慈施慧。
三意止者过去无明行名因忍。三因五果现
在名因果忍。未来生老死名为果忍。

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
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复有十道种性
地所谓观色识想受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
忍解脱忍观三界因果空忍无愿忍无想忍观
二谛虚实一切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
无生忍 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者第三明
中忍功能。观五阴无我故已过我人等想。观
三世因果非常非断故外道等不能破坏。此
经性种性在十解十行。依华严十住为习种
十行为性种。依华严十解为十住一名发心
(乃至)十灌顶住。十行者一名欢喜行(乃至)
名真实行。第三道种性明上忍有三。初总明
五阴观。二别明十坚心。三是菩萨下结上忍
功能化众生。十坚者五分法身.三空忍.观二
谛虚实一切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是菩萨十坚心作转轮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
切众生善根。又信忍菩萨所谓善达明中行者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29c 页 T33-0329.png
断三界色烦恼缚。能化百佛千佛万佛国中现
百身千身万身神通无量功德常以十五心为
首。四摄法.四无量心.四弘愿.三解脱门。是菩萨
从善觉地至于萨婆若。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
根本种子。又顺忍菩萨所谓见胜现法 是菩
萨下结上忍功能化众生德。十坚心结自利
德。作转轮王下结化他德。此经明名道种性。
华严名十回向一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
回向(乃至)十名法界无量回向。此经作金轮
王故化四天下。依下文上品十善铁轮王化
一阎浮提。习种铜轮王化二天下。除东北二
方。性种性银轮王化三天下除北方。此处经
文略耳。又此四王在阎浮统领馀三天下与
佛相似。又信忍下明信忍有三种。一想信轻
毛菩萨二久信三贤是三證信初地已上。就信
忍文有四初标信忍名德。又信忍菩萨出名。
所谓善达明中行者出信忍德。断三界下第
二断障。能化百佛下第三明所化国土。初地
现百身二地现千身三地现万身。常以十五
心为首下第四起胜修。初出德内。善达明中
行者总标信忍等三位。善者善觉忍此在初
地。达者是观达忍在二地。明者是明慧忍在
三地。三昧照明名为明慧。断三界色烦恼缚
者。初二三地观色谛无相。不取著色法故离色
缚。道理亦观心谛无生。文隐显从多说耳。第
三所化国土中(乃至)万佛世界。此明神通化
益。依他经摄报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
化千佛世界三地化万佛世界。现身等亦尔。
依愿智果皆言不可数。第四起胜修行者初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0a 页 T33-0330.png
地行布施摄令生信。爱语摄令生解。利行摄
令起因。同事摄令得果。亦名同事谓苦乐事
同也。言四无量心者是利他心。此具三缘一
众生缘缘假名众生与乐。二法缘缘五阴法
数。三名无缘缘诸众生五阴无所得。一慈是
与乐心也。二悲是拔苦心。三喜是庆物心。四
舍是平等心。缘境无限故名无量。四弘誓愿
者是利他愿。未度苦令度苦未解集令解集。
未得安道令得安道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三
解脱门者是无漏三三昧。离缚名解脱。通人
至果名之为门。婆娑云一名无愿能厌生死。二
名无相能乐涅槃。三名空定观生死涅槃。二
俱无相如地持菩萨分品说。依下偈文初地
作四天王。二地作忉利天王。三地作夜摩天
王。初地名欢喜二地名离垢三地名明地。此
三地同在信忍位。第三解顺忍文有四。初总
标顺忍菩萨名。二见胜下举顺等三位。三能
断下明离障分齐。四现一身下明现土起用
化生。初总标可知等二明位者。见者。是第四
炎地。下文云名炎慧地。胜者是第五难胜地。
下文云名胜慧忍。现法者是第六现前地。下
文云名现法忍。第三明离障分齐。

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现一身于十方佛国
中无量不可说神通化众生又无生忍菩萨所
谓远不动观慧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现
不可说不可说功德神通 文云断三界心烦
恼缚者。此之三位能观三界心谛无生无所
得。不取心相知心无生故能断迷心烦恼。通
论亦断迷色惑。今从多故但断迷心耳。此是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0b 页 T33-0330.png
无名相中说。不可定以一文为执。而讲者须
深知此意。第四现土中文云现一身于十方国
化众生者。依地经摄报果炎地菩萨能现一亿
身。能化一亿佛国众生等。难胜地摄报果能
现千亿身。化千亿世界众生等。现前地摄报
果能现百千亿身化众生亦尔。此约阶位为
言若愿智果中皆不可计知。依此经四地为
兜率天王。五地为他化乐天王。六地为化乐
天王。若依六天次第应五地为化乐天王。六
地为他化天王。此文误也。第四明无生忍。就
文有四初总标忍名。二所谓下出位。三亦断
下治障。四现不可说下现土。初文可知。第二
出位中言远者远行地。不动者不动地。观慧
者善慧地。七地下文远达忍。八地下文等观
忍。九地下文慧光忍。三明治障云亦断三界
心色等习烦恼等者。此三位深證心色无生
故。能断色心等习。依地论七地断细相习障。
八地断无相行障。九地断不能利益众生障。
四明现土。经云现不可说神通者。依地论七
地摄报果中。现百千亿那由他身化众生亦
尔。八地摄报果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
身化众生等亦尔。九地现十阿僧祇百千佛
土微尘数身化众生亦尔。依经下文七地为
初禅王。八地为二禅王九地为三禅王。此等
皆是菩萨无生自在。不可定执也。

复次寂灭忍佛与菩萨同用此忍入金刚三昧
下忍中行名为菩萨 第五明寂灭忍。寂者是
定灭者是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名寂灭
忍。文有五初明位地分齐。二入金刚三昧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0c 页 T33-0330.png
明行差别。三共观下明因异果。四尽相无相
下彰果异因。五善男子一切众生下叹果殊
胜。初文云佛与菩萨同用此忍者。是法云
地菩萨。依地论断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为
无碍道。佛者一切智一切种智依止。智体圆
满名解脱道。前之四忍断生死未尽不得寂
灭之名。第二明行差别。入金刚三昧下忍中
行名菩萨者。此定坚固永不退名金刚三昧。
无碍道因位所摄名下忍。依地经摄报果得
十不可说佛土微尘三昧等。

上忍中行名为萨婆若共观第一义谛断三界
心习无明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超
度世谛第一义谛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
非有非无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
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 上忍中行名为萨
婆若者解脱道果位所摄名为上忍位。萨婆
若者此云一切智。此忍因果位别唯分上下二
品。前之四忍同是因位故各分三品。此无差
别中作差别名岂可定执。此处五忍是通因
果无碍解脱皆名为忍。不同小乘唯见道无
碍八忍。第三明因异果中。共观第一义者与
佛同观实谛名共观也。断三界心习无明者依
地论此断微智障名心习无明。观空谛究竟
无碍道中断心习无明尽亦断色习。文略不
论耳。言尽相为金刚者能破生死因果究竟
名为尽也。第四明果异因文云尽相无相为
萨婆若者非但尽相亦尽无相。所谓缘观
并[穴/俱]境智俱寂始是圆满显现故名尽相无
相。萨婆若者云一切智證中道一实谛故云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1a 页 T33-0331.png
出二谛之外。十地是学果佛十一地是无学
果。绝相非有备德非无离染故清净离苦故
常乐。会于无德绝妄名法身也。故云同真
际等法性。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者是应
身。

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善男子一切众生烦恼
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
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
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
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大王我常
语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者是化身又前是化他
心后是化他身。第五叹德殊胜文有六。一明
所化三界二诸佛应身下明能化应身三从三
界外下明三界摄生周尽。四我言三界外别
有一众生界藏下明非邪显正。五大王下叹
果异因。六众生本业下举因显果。初明所化
三界文言烦恼不出三界者是集谛。三界有
二种一分段二变易文言果报二十二根不出
三界者此明苦谛。二十二根者眼等六根苦
乐忧喜舍五合为十一。男女命三为十四。信
进念定慧五为十九。三无漏根未知根已知
根无知根为二十二根二十一根不出分段三
界无知根在无学出分段三界。不出者不出
四住习气三界二十二根义如别章。第二明
能化文言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者谓所
化众生故言不出三界。若举实而言三界本
来清净何出不出。第三明三界摄生周尽。文
云三界外无众生者分段变易二种三界外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1b 页 T33-0331.png
无生死众生可化也。第四非邪显正。文言三
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
佛之所说者。若依旧说流来义即同外道大
有所说。二种生死外别有生死众生藏者。即
是旧说无明义也。是外道邪说非佛正说。第
五叹果异因中言我常语一切众生断三界烦
恼果报尽名为佛者断尽分段变易二种也。

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是众生本业是诸佛
菩萨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自性清
净者烦恼既尽体无暇摷也。此是断德也。名
觉萨云若者此云一切智是其智德也。第六
举因显果文云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
行。十三忍是菩萨修名因行。第十四忍是佛
德名显果。上来至此答自利行竟。

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佛言。从一
地乃至后一地。自所行处及佛行处一切知见
故。本业者。若菩萨住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
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生。若菩萨住
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门十善道化一
切众生。若菩萨住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修十
万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 白佛言下答第
二利他行相问文有二初腾前问月光去前问
既远今更重发起。云何菩萨本业清净者十
地是菩萨本业。菩萨以慈悲智慧于生死涅
槃二处无染名本业清净也。佛言下正答问。
以显利他行相有三。初略答前问二若菩萨
住。百佛下广答。三散无量下庆蒙法利供养
赞叹。初文言从一地至后一地谓从初地至佛
地也。言自所行处者谓是因地及佛行处谓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1c 页 T33-0331.png
果地也。无缘之照因果并[穴/俱]。故云一切智见
也。若菩萨住百佛下第二广答十地为十别。
就初地文有五句。一住百佛下明所化国土。
二作阎浮王下明摄位。谓作人中四种轮王
及四天王。依地经初地作铁轮王璎珞经云
修行十信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善有三品。
上品善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善粟散王。下
品善人中王。十住铜轮王十行银轮王十回
向金轮王初地已上琉璃宝璎珞初地百宝璎
珞七宝相轮四天王万子为眷族十住为铜轮
王。若尔十住位已过初地岂可以一经执为
定解。故彼经云是诸地无名无相。但应化故
言有。三从百法门下辨所解法门此乃一念
解百法门也。四二谛已下明自行證理真俗
无相名平等心。五化一切众生明利他行相。
二地至十地例有四句。二地四者初若菩萨
住千佛下明所化土。二作忉利天王下明增
上生相。地经云二地作金轮王。璎珞与此经
同作忉利王。修千法门下明所解法门。四十
善道化一切众生下明利他行相。三地四者
初若菩萨住十万下明所化土。二作琰魔天
王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经云作忉利王璎珞
经同此经作琰魔天王。三修十万法门下明
所解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下明利他行
相以禅定益物也。

若菩萨住百亿佛国中作兜率天王修百亿法
门行道品化一切众生 四地四者初若菩萨
住百亿下明所化土。二作兜率下明增上生相
故地经云作琰魔天王。璎珞经同此经为兜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2a 页 T33-0332.png
率天王。三修百亿法门下明所解法门。四
道品化一切众生下明利他行相以道品化众
生也。

若菩萨住千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
门二谛四谛八谛化一切众生 五地四者初
若菩萨住千亿下明所化土。二作化乐天王
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经作兜率天王璎珞经亦
同此经为化乐天王。三修千亿法门下明所
解法门。四二谛下明利他行相真俗二谛。又
有作四谛无作四谛为八谛亦可修八法。为
八谛。谓无常苦空无我为四。常乐我净为四
故有八也。又云八谛者相谛差别谛说谛成
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令入道智谛菩萨及
成就如来智谛。觉有为法相续故善知生谛。
觉烦恼灭故善知尽无生谛。此之八名与璎
珞经十六谛中八名相似。未详所出。

若菩萨住十万亿佛国中作他化天王修十万
亿法门十二因缘智化一切众生 六地四者
初住十万亿佛国下明所化土。二作他化天
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作化乐天王。璎珞
经同此经云作他化天王。三修十万亿法下
明所知法门。四十二缘下明利他行相。自知
十二教化令知。

若菩萨住百万亿佛国中作初禅王修百万亿
法门方便智愿智化一切众生 七地四者初
住百万亿下明所化土。二作初禅王下明增
上生相。地经作他化天王。璎珞经千色光慧
璎珞作梵天王。三修百万亿法门下明所知
法门。四方便智下明利他行相以二智化众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2b 页 T33-0332.png
生。

若菩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国中作二禅梵王修
百万微尘数法门双照方便禅通智化一切
众生 八地四者初住百万下明所化土。二
作二禅梵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作梵王
王一千界。璎珞经梵师子璎珞光光天王。三
修百万下明所知法门。四双照方便下明利
他行相。以神通化众生也。

若菩萨住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国中作三
禅大梵王修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法门四无
阂智化一切众生 九地四者初住百万亿下
明所化土。二作三禅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
作梵王王二千界璎珞云作净居天王。三修
百万亿下明所知法门。四四无碍智下明利
他行相以四辨化众生也。

若菩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国中作第四禅大
静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得理尽
三昧同佛行处尽三界源教化一切众生如佛
境界是故一切菩萨本业行净若十方诸如来
亦修是业登萨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众生
 十地四者初住不可说下明所化土。二作
第四禅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作大自在天
王王三千界璎珞经作大净居天王。三修不
可说下明所知法门。四得理尽三昧下明利他
行相。以三昧化众生以金刚定照穷佛性名
理尽。同佛眼见名同佛地又同寂灭忍名同佛
行处善断有顶种名尽三界源。佛地有三初
十方诸如来下明自得萨婆若果。二三界王
下明增上生相。三化一切下明化益行相。第二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2c 页 T33-0332.png
广答利他问竟。

尔时百万亿恒河沙大众各从座起散无量不
可思议华烧无量不可思议香供养释迦牟尼
佛及无量大菩萨合掌听波斯匿王说般若波
罗蜜今于佛前以偈赞曰 尔时百万亿下大
段第三。大众庆蒙法利供养文五。初设供养。
二今于佛前下明月光赞佛所说十一地行相
能利众生。三时诸大众闻月光下明众闻月
光所赞获益无量。四佛告诸得道下明佛赞
月光起行长久所说不虚。亦云发月光本行。
五是十四法门下牒上法门结欢修学。亦云
三世凡圣同修。初供养先华后香赞十四婆
若。就行门是菩提心华大乘戒香。第二赞中
先经家序列后正偈赞。合五十九偈。以赞诵
上事就五十九偈大分有三。初有六行总颂
上义。二十善下四十五行别颂十四忍功德。
三从三贤下八行重结叹上五忍等功德也。
就六行总颂中有四。初三句叹佛三业初一
句叹身业次一句叹意业后一句叹口业。

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八辩洪音
为众说时众得道百万亿时六天人出家道成
比丘众菩萨行五忍功德妙法门十四正士能
谛了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佛众
法海三宝藏无量功德摄在中 八辩者依梵
摩喻经。一最好二易了三调和四柔濡五不
误六不妄七尊慧八深远。洪者大音也。第二
从时众下一行半明众获益无量。天无出家
法今言出家者必依佛出生死家。人有剃除
须发出家成比丘众。天有舍俗入道成菩萨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3a 页 T33-0333.png
僧。第三从五忍下两行总叹五忍功德。五忍
行深妙法门。十四圣人穷證不虚名谛了习
性道种调心学观名三贤。十圣者十地也。等
觉以下会真名圣。此十三人同在因位为造
修未息名忍中行。佛居果位穷證实相名尽
源。第四佛众下一行叹一体三宝。佛是佛宝
众是僧宝法是法宝。一体三宝包含蕴蓄称
之为藏。无德不备故云摄在其中。又分前六
行为二。初五行叹三宝后一行结叹也。前五
行为三初三句叹佛次三句叹僧次两行叹法。
十善菩萨下第二有四十五行别颂上十四
忍。就中分六段初二行颂上伏忍前方便第
二习种下有七行颂伏忍上中下功德。第三
从善觉下有十行颂信忍上中下功德。第四
从炎慧下八行颂顺忍上中下功德。第五从
远达下十行颂无生忍上中下功德。第六从
灌顶下八行颂寂灭忍上下功德。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
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
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
天下 十善菩萨即是第一颂外凡夫。发一
念菩提心故破无始有轮故云长别三界苦轮
海也。十信虽未出三界已发大心求出三界。
已能离三恶道文总言长别也。璎珞经尔时住
前名信根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
萨。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上品善铁轮王
中品粟散王。下品人王中具足一切烦恼。此
经中下品善粟散王此明其胜王也。习种下
七行第二颂上地前伏忍三十心为二前两行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3b 页 T33-0333.png
别叹三品为三种轮王。

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心十坚心。三世诸佛
于中行。无不由此伏忍生。一切菩萨行本源。是
故发心信心难。若得信心必不退。进入无生初
地道。教化众生觉中行。是名菩萨初发心。善觉
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权化众生游百
国。始登一乘无相道。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
行名为地。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义而不动
 伏忍下第二五行总叹三品。三十心为二
初一行列伏忍三十心三世诸佛下四行叹伏
忍功能。圣胎者与十圣为胎也。十信十心十
坚心诵上三十心也。第二叹伏忍功能中四
行分为三。初三句明伏忍能生一切诸佛贤
圣次三句明发心功能。次一行总结前三句
为二。初句明三世诸佛此举所生人。下二句
出能生之本。次三句即为三。初句明发心难
次句明第七住不退次句明不退方便所證
道。第三教化众生下两句通结因果化行。善
觉下十行第三诵信忍分为二。前八行诵上
三地三忍下二行结叹。前八行为三。初四行
诵上初地信忍下品次二行诵上二地信忍中
品。次两行诵上三地信忍上品。前四行为二。
前一行半叹初地菩萨能统化之功德。第二
有两行半明入地功能前二句叹其智慧即为
三别。初句明摄报果增上生次明地中观行。
證会无生达真化俗为双照悲智并行故云平
等。次明地中化国土广狭。第二功能中有五
句即为五别。初句越凡得圣入一乘无相道
次句明入地心所入胜利名为住。次句明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3c 页 T33-0333.png
成佛智名为地次句结满地心。次句明心相
无生悟理不动故云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二
段有两行诵上二地即为四初句释地名。

离达开士忉利王现形六道千国土无缘无相
第三谛无无无生无二照明慧空照炎天王应
形万国导群生忍心无二三谛中出有入无变
化生善觉离明三道人能灭三界色烦恼 开
士者菩萨大士也。忉利者地中王。次句明所
化土广狭。次句无缘者无有内心缘也。无相
者无有二谛相离此缘相名第三谛。又云无
缘知心无缘无相者色无相此二体空名第三
谛。此次句无无者即无真俗二谛故云无无
也。无生者即是初地无生无二照者无有真
俗二见故云无二照也。第三明慧下两行颂
上三地信忍上品即为四别。初句释地名出
地中王次句明所化土次句明信忍上品入三
谛照境穷尽色心空谛名三谛中。次句出
有入无者明三地菩萨缘有化生而不执即
是出有即有知空名入无。神通改易故云
变化生也。善觉离明下两偈总诵上信忍初
句诵前三位。觉是初地离是二地明是三地
也故云三道人第二句叹断德。能灭三界色
烦恼者明地断障此处是变化色烦恼也。

还观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无遗照炎慧妙光
大精进兜率天王游亿国实智缘寂方便道达
无生照空有了胜慧三谛自达明化乐天王百
亿国空空谛观无二相变化六道入无间法现
开士自在王无二无照达理空 身口色者变
化色也观色同法性故无遗照。炎慧下第四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4a 页 T33-0334.png
段八行诵上四地已上顺忍。就八行有二段。
前六行颂上顺忍后两行总颂结止。前六行
有三两行诵下品次两行颂中品次两行颂上
品前两行即为四句。初句名精进者四地
精进增上次句明地中王所化土也。次明
实智者四地化令證他故名实智也。清净不
著即是方便道也。此之实智是方便实地称
实故言缘实也。实智观空方便智照有故
言达无生照空有了。胜慧下二行四句即为
四别。初句地名自达三明也。次句明地中
王所化土也。次句空空者以空遣空故言空
空也。无二相者无二谛相也。次句明六道化
生也。法现下颂六地四句即为四别法现即
是现前地。开士即是地中人名为大士亦名
开士。自在王即摄报果。无二无照即理空
也。

三谛现前大智光照千亿土教一切炎胜法现
无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空慧寂然无缘观还
观心空无量报 三谛者即是第三谛现前者
即是大智现前也。照千亿土下即是所化土。
炎胜下二行四句即总诵上结句。初句四字
颂上三地名炎是四地胜是五地现是六地。
下三字难胜地功能次句断障故云能洗洗迷
心惑。次句明实智息缘缘观并[穴/俱]故云寂然
无缘观。次句还观心空非不观色从多分言
观心空。无量报者方便智无量功德报也。

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众生未度报身
一生在进入等观法流地始入无缘金刚忍三
界报形永不受观第三义无二照二十一生空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4b 页 T33-0334.png
寂行三界爱习顺道定远达正士独谛了 远
达下第五段有十行偈颂上七地已上无生忍
分为三段。前五行颂上七地无生忍下品。次
三行颂上八地无生忍中品。次两行颂上九地
无生忍上品。前五行中即为十句。初远达者
七地名远达地。大品名深入无生即是地中
行。初禅王即是地中王借相解义初禅王也。
次句万亿者明所化土分齐故言万亿土。一
生在者地前有分段生初地已上但有变易
生。今言七地一生在者借相解义故言报身
一生在。又解七地功用生即是变易生故云
一生在。八地已上无有功用生但有无功用
变易生也。双观故言等无功用水故言法流。
始入者背功用相生故言始入。息相坚固故
言无缘金刚忍。离三界习故言不受。又云不
受未来分段报故云界报形永不受。八地已
上更受二禅身者是变易也。得中道第一义
故云无二照。从初地至七地已来地别三生
故云二十一生。达法无所有故言空寂行。三
界爱习者三界无明习也。独谛了者七地菩
萨了功用无相故言独谛了。

等观菩萨二禅王变生法身无量光入百恒土
化一切圆照三世恒劫事返照乐虚无尽源于
第三谛常寂然 等观下三行六句颂上八地
即为六别。初句明二禅王者明利他人。八地
菩萨忘功息相双观二谛遍修万行。入大法
流水齐观空有故云等观。第二句明八地已
上得大法身名利他身也。第三句名入百恒
土者是利他行。第四句圆照恒劫者明利他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4c 页 T33-0334.png
智。第五句八地已上得反照智苦乐并虚而
世间人多以苦实乐虚。今此八地菩萨观虚
实平等尽于无尽源也。又解反照乐受性苦
名为虚。无始皆苦名无尽源。第六句中道第
一义谛不迁故云常寂然也。

慧光开士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时现常在无为
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慧光开士下二行
偈四句颂上九地初句三禅王者明利他人。
第二句一时者明利他身。第三句叹无功用
行。第四句叹无功用智教故云一念了。

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刚
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寂灭忍中下忍观一
转妙觉常湛然等慧灌顶三品士除前馀习无
明缘无明习相故烦恼二谛理穷一切尽 灌
顶菩萨下第六段有八行颂上寂灭忍有两
段。初五行颂十地寂灭忍下品后三行颂寂
灭忍上品。前五行十句灌顶者在十三法师
上。即是诸师顶盖故名灌顶。言五地王者欲
界及四禅王也。亦可是五净居王也此是明
利他人。第二句于亿恒土者明益他行。第三
句明金刚心初达坚固故云始入金刚一切
了。第四句明二十九生者十地应三十生。何
故但说二十九生者留一生佛地方尽。第五
句言下忍观者结十地菩萨明因分齐。第六
句一转妙觉者明得果分齐。第七句等慧灌
顶三品士者总颂结前八九十地。同得净土
故云三品士。等即八地慧即九地灌顶是十
地。第八句下三句明离障分齐。除前馀习无
明缘者八地已上唯断无明色心等习烦恼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5a 页 T33-0335.png
故云除前馀习无明缘也。无明习相故烦恼
者是诸旧烦恼四住地是客烦恼。能所并[穴/俱]
境智俱寂故云理穷一切尽。

圆智无相三界王三十生尽等大觉大寂无为
金刚藏一切报尽无极悲第一义谛常安稳穷
源尽性妙智存 圆智无相下第二三行颂佛
地上忍即为六别。圆智者境尽智无名圆智
即是一切种智。三界王者无上法王亦十三
王外佛是法轮王。三十生尽者十地各三生
尽也因成果熟故言等大觉。大寂无为即上
忍言金刚者无惑之金刚也。言一切报尽者
分段变易俱尽也。言无极悲者明其恩德即
是无缘大悲。第一义谛常安稳者涅槃佛性
理中精最名为第一。深有所以名为义知一
切法不二之相故言常安稳。穷源尽性者因
尽名穷源见终名尽性种智常凝故名云妙智
存。上来四十五行别颂五忍竟。

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一切众生
暂住报。登金刚源居净土。如来三业德无极。我
今月光礼三宝。法王无上人中树。覆盖大众无
量光。常口说法非无义。心智寂灭无缘照。人中
师子为众说。大众欢喜散金华。百亿万土六大
动。含生之生受妙报。天尊快说十四王。是故我
今略叹佛 三贤十圣下大段第三。八行总
结五忍中有三。初两行明净土分齐第二一
行叹如来三业功德后之五行叹三业益物。
初句云三贤十圣住果报者住分段变易报土
也。又三贤住分段同居报土十圣住实报无
障碍报土。第二句云唯佛者无一人住常寂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5b 页 T33-0335.png
光土。第三句云暂住报者前二士皆是生灭
无常。第四句云金刚源者唯佛一人居纯清
净土。第三一行叹三业功德中上半口业叹
下半身业叹文相显可知。就后五行叹三业
利益中初行言法王无上人中树者明身光益
物。如来无上法王道王大千阴覆一切。喻如
世间树故云覆盖大众。第二行初句叹口说。
如来说常无常一切法皆深有所以故云非无
义。下句叹意业寂如来大寂三昧不缘而照
因缘相绝故云无缘照。第三行明师子吼说
除疑令众生欢喜。第四行身通六动令众生
得果。第五行结叹天尊快说者佛出世人天
之表故云天尊快说。十四王者习种铜轮性
种银轮道种金轮王十地名十。即为十三佛
为三界王合前十三为十四王也。是故我今
略叹者月光自谦慧光微薄不能广叹如来智
故云略叹佛也。

时诸大众闻月光王叹十四王无量功德藏得
大法利即于座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
梵王十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无生法忍
八部阿须轮王现转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
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證圣人
性得一切无量果报 时诸大众下第三明大
众闻法得益。长行有三段初明诸天人得益。
乃至下第二三趣获利。三生下第三得道延
促不同获益迟疾。初明天王得无生忍。就别
七地已上名无生忍。就通初地已上名无生
忍。三趣得益生者无生通上下。三趣者人天
神三趣也。非三途三途不堪不受道故。八部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5c 页 T33-0335.png
者四天王住下有四修罗王。一罗睺阿修罗
王二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三般利阿修罗王
四毗楼阇阿修罗王。须弥山下复有四大阿
修罗一恐㝹二富楼摩三婆罗呵四兜牟楼故
云八部阿修罗也。出三藏记也。三生下第三
明入道延促有四句。三生四生五生十生经
历不同延促有异。闻法已后更经三四等生
得入也。所言正位者有二义。一人空正位十
解已上得人空二法空正位初地已上得无生
正位。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三终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四

吉藏法师撰

佛告诸得道果实天众善男子是月光王已于
过去十千劫中龙光王佛法中为四住开士我
为八住菩萨今于我前大师子吼如是如是
 佛告诸得道果实天众下第四佛述赞月光久
供多佛。文有五段第一发月光本迹。如是如
是下第二略述第三从善男子下讫有心得无
心得广述。第四从是以波若功德下讫不可
思议。叹波若忘言离著如风空中行。第五从
善男子此功德藏讫功德。狭量月光所说与
十三法师所说胜劣。第一发迹中有二初告
天上得道贤圣众。二善男子下发月光迹。四
住者十地明义即第四炎地八住即第八不动
地。师子吼者叹教是了义决定之说。如是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6a 页 T33-0336.png
第二略述中二句初述月光所说。第二引佛
證诚如是如是者述可之言。

如汝所解得真义说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唯佛
与佛乃知斯事善男子其所说十四般若波罗
蜜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
藏不可思议 如汝所解者称其义也。不可
思议者无得正观异名也。不可度量者非二
乘下位之境界也。唯佛与佛者第二引佛證
诚月光所说。善男子下第三广述文有四。初
略述十四忍二何以故下广述十四忍功能。
三一切众生下举空释成四结无心得。初略
述十四忍中所说十四波若者总牒前所说十
四忍名十四波若名异体同。下别明十四。言
三忍者伏忍中三忍一信二止三坚忍。言地
地上中下为三十忍者释有二义。一就十地
各有上中下为三十忍。二就伏忍中习种为
下性种名中道种名上。三位各十故成三十
忍。前解为正。一切行藏者即是名因藏。一切
佛藏是名果藏辨佛果地功德蕴积名藏。即
是佛圆觉忍通前十三为十四波若。因果俱
證无所得名不可思议。

何以故一切诸佛是中生是中灭是中化而无
生无灭无化无自无他第一无二非化非不化
非相非无相无来无去如虚空故 何以故下
第二广述十四忍功能文有二。初约出用次
约悟入。初约出用者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
灭。以因缘故于无分别中为众生说有生灭。
文云一切诸佛是中生者依忍化现成佛名生。
是中灭者灭惑化隐名灭。是中化者依忍化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6b 页 T33-0336.png
众生也。次约悟入明无生灭等。文云无生无
灭无化者上来为缘出用说生灭化等诸事。
若知生等即无生灭故不假言。恐众生随名
著相故还点向所说生者名无生。无灭无化
等例然。亦得用无生破前生无灭故破前灭
无化破前化生也。无自无他者自心不生名
不自不见前境故云无他。亦云不见自名灭
我不见他名灭我所。第一无二者境智俱寂故
云第一无二也。非化非不化者无得正观居
心有时说化为不化有时说不化为化。故云
非化非不化岂得以常人定执消文也。非无
相者恐众生闻悟入之言谓皆无所有故云非
无相。如大品云无所得得如是得无所得义
耳。无来无去者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乃至)无依
无得故云如虚空。

一切众生无生灭无缚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
烦恼我人知见受者我所者一切苦受行空故
一切法集幻化五阴无含无散法同法性寂然
空故法境界空空无相不转不颠倒不顺幻化
 一切众生下第三举空释成就中有五子段。
一明众生空从一切苦受下二明法空。从法
境界空下三明境空从无三宝下四明凡圣空
波若无知下五明知空。初明生空文云众生
无生灭。众生本无所得离苦故云无生无灭。
离集故无缚无解无集故非因无苦故非果。
以因缘随俗非不因果众生假名非无佛性
因非无涅槃果。众生生死名烦恼五阴中生
名我。假名行者名人意识名知者。眼识为见
者命根不断名寿者。文云受者即领违顺名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6c 页 T33-0336.png
受者。于五阴中见我所者明生空竟。第二明
法空文云一切苦受行空故者观五阴内一切
苦皆空。五阴和合名法集以无其实名幻化。
五阴本来清净故云无含无散。体知五阴即
是真如故云法同法性寂然空故。第三明境
空文云法境界空能观之心既净所观之境
亦空故云境界空。实相门中无相不相故云
空无相。相不能动故云不转离惑故以名不
颠倒。离解故名不顺知诸法空故名幻化。

无三宝无圣人无六道如虚空故般若无知无
见不行不缘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
相斯行道相如虚空故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
无心得 第四段明凡圣空。无三宝无圣人
名圣空无六道名凡空。第五段明智空。文云
波若无知波若名智慧。今言无知者绝于知
相故言无知。不可定智慧审波若下诸句例
然。无知无见忘于见知也。缘观并寂故云不
行不缘不受波若名故云不因不受。内證真
如故云不得一切照相。诸法无所有故云斯
行道相如虚空故。亦云无分别故同虚空。第
四结法相如是。尽皆空者何可有心得无心
得也。又云以离有相故不可有心得。以离无
相故不可无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众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阴
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
行是故般若不可思议而一切诸佛菩萨于中
行故亦不可思议一切诸如来于幻化无住法
中化亦不可思议 是以波若下大段第四明
波若忘言离著就中有二。初依空起行第二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7a 页 T33-0337.png
叹说。就起行中有四句。初明不可得众生中
行而行以生空无所有故。二不可得五阴中
行而行以法空无所有故。三不可得境中行
而行以境空无所有故。四不可得解中行以
而行以知空无所有故。第二叹说中有三。第
一是故波若不可思议叹十四波若。二出生
三世诸佛不可思议。三知俗虚幻而能化益。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无量恒河沙第十三灌
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亿分中如王所说如海
一渧我今略述分义功德有大利益一切众生
亦为过去来今无量诸如来之所述可三贤十
圣赞叹无量是月光王分义功德 善男子下
大段第五狭量说中有二。一正狭量第二我
今下叹说利益。初就狭量中叹月光所说功
德如大海水。十地菩萨说如海一滴。又解不
然月光所说如海一滴十地菩萨说如大海
水。以是胜故经言灌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
亿分中王所说如海一滴。不及十地菩萨说
如大海。第二利益中有三。初我今下约释迦
所说以明月光说真能益众生。二去来今下
约三世佛述印可。三三贤下约四十贤圣叹
月光分义功德挍量竟。

善男子。是十四法门三世一切众生一切三乘
一切诸佛之所修习。未来诸佛亦复如是。若一
切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萨婆若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菩萨无异路故。是故一切
诸善男子若有人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
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炎慧忍.胜慧𢖫.法现忍.
远达忍.等觉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 善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7b 页 T33-0337.png
男子是十四法门下大段第五。牒上所说结
劝修学就中有三。第一明三世同修显行要
胜。第二若有人闻下叹益劝修。第三时诸众
中有十亿下明闻说获益。就初显行要胜中
文有三。初正明三世同修同说。二若一切诸
佛菩萨不由下明上同修同说所以。三何以
故下传释上同修意以无异道故。若有人闻
下第二叹益劝修。就中有二。初更列十四忍
名二是人超过下叹经功能初列十四𢖫名。
一信忍谓习种性二止忍谓性种性三坚忍谓
道种性四善觉忍谓初地五离达忍谓二地六
明慧忍谓三地七炎慧忍谓四地八胜慧忍谓
五地九法现𢖫谓六地十远达忍谓七地十一
等觉𢖫谓八地十二慧光忍谓九地十三灌顶
𢖫谓第十地十四圆觉忍谓佛地如来万德。

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恒河沙生生苦难。入
此法门现身得报。时诸众中有十亿同名虚空
藏海菩萨。欢喜法乐各各散华于虚空中。变成
无量华台。上有无量大众说十四正行。十八梵
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
行。受持读诵解其义理。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
般若波罗蜜 是人超过下第二明叹经功能
第二叹益劝修讫。第三时诸下大众闻法获
益散华供养文有三。初菩萨欢喜供养十四
忍名十四正行。二十八梵天劝喜供养。三无
量诸鬼神下明鬼神供养。略不明馀众供养。
言十八梵者初禅有三谓一梵众二梵辅三大
梵。二禅有三一小光二无量光三光音。三禅
有三一小净二遍净三无量净。第四禅有九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7c 页 T33-0337.png
一福生二福爱三广果此三天凡圣共住四无
想天唯外道凡夫住。五无烦六无热七善现
八善可见九色究竟。此五唯那含等圣人住。
唯第四禅有色地故云十八梵不说无色界。
言鬼神现身修行者以其过去修敬故令得修
行波若。以其毁戒故堕鬼中答第二问明利
他行相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众生相可化若以幻化
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众生识初一
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
善为无量善识本 第三佛告大王汝先言下
答前所化众生问文有三。第一欲答故牒其
问故云何众生相可化。第二若以幻化下正
答。第三时众下明得益。就正答中有二。初就
悟入以答亦名略答。亦名为无所得以答。文
云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
者知身相本自不生。为化众生故名幻化身。
众生本来不有而今言化者以不有而有故云
见幻化也。知能化所化本来清净故云真行
化众生也。众生识初一念下第二广答。亦云
约出用答亦云约俗谛幻有答。文有五。初定
是善恶心异木石。第二色名色盖下出五阴
名。第三盖者下释名广解。第四大王下简凡
圣色粗细不同。第五众生者下明一切法结
属世谛。初云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
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
乃至金刚菩萨者解者不同不能具出。今且
依经以释。涅槃经云如雪山药如是一味随
其流处有种种味。其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8a 页 T33-0338.png
满月。合譬云一味者譬佛性。以烦恼故出种
种味所谓地狱畜生等。今谓一味者即是无
所得不二之真性也。复云如是一味随其流
处有种种味异者。依无所得真性起有所得
妄想。即成无明烦恼起业成六道报也。又
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有。如无所
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实相与无明住地本
来无前后。但众生于无所有中横起忆想分
别长流六道。变迷得解知烦恼本来是涅槃
有何初后。故此经云初一念识支本识解性
故异木石耳。文云生得善生得恶者缘善境
界起于识善。此识善则从自性真实善正因
所生。复缘善事而起此识则善也。若缘恶境
界起于识恶此识恶则从无明熏习生因所
生。复缘恶事而起此识则名恶也。恶为无量
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者。此初一念善恶
之识熏习之功各生无量善恶习果也。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
成众生色心是众生根本色名色盖心名识盖
想盖受盖行盖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 初
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此
意于生死内既无明缘念念起生灭心也。故
云不可说识此明成众生因也。成众生色心
者辨果。文云众生根本者结初一念识是成
众生本。又解初一念者此明相续之始。此乃
无始为始。金刚终一念者若小乘分段终大
乘变易终也。色名色盖下第二略出五阴名。
盖者下第三释名广解。盖者阴覆为用身名
积聚假名之身为五阴所成故云积聚。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8b 页 T33-0338.png

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所得为色耳所得
为声鼻所得为香舌所得为味身所得为触坚
持名地水名润火名热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
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此一色
法生无量色者依成实十四种色为色阴。阴
盖众生不能得出离生死。初明五尘色次明
四大色次明五根色。文相甚显。如是一色下
总结色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大王凡夫六识粗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
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
实色法众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无但生众
生忆念名为世谛 大王凡夫六识下第四简
凡圣色粗细分别。凡夫六识总相聚法故言
得假名上青黄。圣人分别四微等故言得实。
又云圣人缘法界六识得真实法也。众生者
世谛之名下第五明众生一切法属世谛。文
有三初总标一切属世谛。第二相续假下明
三假属世谛。第三大王下明诸佛贤圣称境
而知皆如幻有结属世谛。前总中有二。初明
一切法皆如空花悉属世谛。二无佛出世前
下明立因缘名字。就前有二。初明众生若有
若无皆如幻化名为因。

世谛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众生见幻
化幻化见幻化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神我等
色心名为幻谛幻谛法无佛出世前无名字无
义名幻法幻化无名字无体相无三界名字无
善恶果报六道名字 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
道亦如幻化名为无果。以众生虚妄忆想为
假诳所成故有人天六道之名。若达此妄本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8c 页 T33-0338.png
来不有故云幻化见幻化也。二婆罗门下明
贵贱皆如幻化悉入世谛。又解前明凡夫取
假色为实。次幻化见幻化下明圣人知假色
是虚。此文应言幻师见幻而言众生者此是
佛众生也。第二立因缘名字中有二初明无
佛出世无一切因缘名字。

大王是故诸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
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
色法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
非一非异故名续谛 二大王下明佛出世为
众生立一切世界六道无量种种色心等名
字。可知第二明三假属世谛。一相续假者与
成实师异。若见诸法是一是常见。若见诸法
念念异是断见。离此二见知前法生后后法。
法次第生法此明因缘续义。故文云一亦不
续异亦不续。绝于前后故故不相续也。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
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
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
谛众生 相待假者有二。亦名别待亦名通
待。如长短老少好恶名为别待。如长待不长
一切万物皆不定。不长外随待一物故云不
定亦名通待。缘成假者即因成假四尘成四
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众生故缘成。文云五
色者云五根为五色。亦云青黄赤白杂色为
五色。文云俱时因果现在五果三因名俱时
因果异时因果者过去二因望现在五果名异
时。又云俱时因是缘因异时因是生因。若约
外法梁椽成舍名俱时。十二时成日名异时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9a 页 T33-0339.png
因果。

大王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皆以假诳如
空中华十住菩萨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菩萨
化众生为若此时诸有无量天子及诸大众得
伏忍者得空无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思议
德行 第三大王下明诸佛菩萨五眼亦名世
谛。文云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如空中
花众生本来无所有。以虚妄而有譬如空花。
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如境而知如理而知照
缘观并[穴/(俱-≡+=)]故云为若此也。时诸有无量下答
问中大段第三闻法获益。初诸天子下明得
道人。伏忍下明得益差别地前三贤名伏忍。
空忍者四地已上顺无相空。以七地已上名
无生忍。初三地信忍略不说之。初地名一地
至法云名十地。广大如虚空名不可思议德
行也。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谛品第四

此品所以而来者。上观空教化明实智方便
皆空不二。亦可了护因护果毕竟无差。起如
幻化以化众生。化不孤起必有所观境界教。
境界教是何。所谓二谛。二谛者真俗非一名
为二。即不虚名谛故云二谛品。二谛之义佛
法大宗。若欲委论境之与教诸解非一不能
具述。今言二谛者以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
有空为真谛。至论诸法本来不二为因缘故
说言二耳。就此中一品有三番问答。论辨二
谛不二即为三别。第一问答正辨二谛不二。
第二问答明说法不二。第三问答正辨法门
不二。就前问答中有二。初问后答。就初问中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9b 页 T33-0339.png
有三一问二难三结问。正辨二谛有无。文言
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此正是问也。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
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
之义其事云何 若言无者智不应二方便智
实智。若言有者圣人智不应一。若论其理不
一不二。若定为一凡夫见俗而应见真。若定
有者智不应一此正难也。一二之义其事云
何此正结问也。但一二之言既难所以月光
有问。故言一二之其事云何。

佛告大王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汝今
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谛
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七佛偈如是 佛
告下第二佛答也。就答中有三初长行叹问
二引七佛偈为證第三大王下长行正报其
难。初长行叹问有三。初叹问二略示义宗三
诫敕。初叹问出王本行愿。先已于过去论一
二义竟。今何故更问此事。汝今下第二略示
义宗。汝今无听我今无说者。如幻无所说何
须汝闻故言无听。听者如幻人无所听何须
我说。如是无听无说而不防听说宛然。一二
之义亦尔。故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听法者
无闻。若心存听说即是二见岂得与此经相
应。谛听谛听下第三诫敕劝修。依三慧而修
行方能达解一二之义也。谛听谛听者即是
闻慧。善思念之即是思慧。如法修行即是修
慧。第二引七佛偈有八行半分为四别。第一
三偈约因缘空有以明二谛不二。第二有三
行约情解见一二以明二谛不二。第三有两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39c 页 T33-0339.png
行就譬以明二谛不二。第四半行结劝属人。
初三偈即为三别。初偈标因缘空有二谛章
门。次偈解释。第三偈结初偈上半约有空以
明真谛。下半偈约空有以明世谛。

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
他作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
假集假有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诸法因缘
有有无义如是 无相第一义者此辨真谛也。
如来说法前后不同先说世谛后明真谛。此
明从浅入深。自有先说真谛后明俗谛此明
宗归有本。无相者实相之理绝于有无名为
无相。物莫能测名第一仲[阜*责]所以名之为义。
无自无他作者本来无相岂是今无。既言本
无相何忽有造作。故云无自无他作。依如西
域九十五种外道以四作往收义无不尽。故
涅槃云非自作非他之所作亦非共作非无因
作。是故胜出诸外道。此经只有二种存略故
耳。因缘本自有者明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
本自有岂是今有。既言本有故言无自无他
作。故大智论云十二因缘是谁所作。佛言非
佛作非菩萨作(乃至)非一切圣人所作。故云无
自无他作也。法性下一偈为二。上半释前上
半下半释前下半。法性本无性者即是前无
相第一义。诸法实相名为法性。法性以无性
为法性。此是对性说无性。若无有性亦无无
性。第一义空如者即是第一义空。以无依无
得故名空如。诸有本有法者释前因缘本自
有。三假集假有者此明无体藉他故有也。第
三偈无无谛实无还结前无相第一义。寂灭第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0a 页 T33-0340.png
一空结无自无他作。诸法因缘有结前因缘
本自有。有无义如是总结前十一句也。有者
结前三偈下半。明有。无者结前三偈上半明
无。故云有无义如是也。又释无无谛实无者
二无遣二实。故云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
者有自体本无故云寂灭第一空。一切有为
法皆依六因四缘生。故言诸法因缘有。又解
无无谛实无者一无去于上诸有一无去于上
无故云无无也。谛实无智照如实智。故云谛
实无。寂灭第一空者寂灭法中最精绝四句
离百非。不同二乘断空故云第一空。诸法因
缘有有无义如是者总结上也。又解无无者
一无无世谛一无无真谛也。

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
不即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
二何可得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
二真入第一义 有无本自二下第二有三偈。
就一异约情解以辨二谛不二。初偈略明一
二第二偈解释第三偈结叹。初偈为二上半
约二情明二谛。下半约观解明不二。上半初
句法说次句譬说。有无本自二者有即非无
无即非有故言本自二。何以得知有无。下句
譬云如似牛二角。二角相别似于有无义不
相即。同在一头似有无体一。照解见不二下
下半约观解。佛菩萨心内达照诸法毕竟清
净何曾二不二。为对于二故云照解见不二。
有人云见不二即是一此是一异之见岂是照
解。二谛常不即者还约二情故云不即。第
二偈约达解之心以释前偈于缘见一二。解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0b 页 T33-0340.png
心见不二者释前偈上句。前即于缘见有无。
今辨了悟此有无之二。于解即不二。求二不
可得者释第二句譬说。但迷故说二譬之二
角。变迷成解此二本来不二。求二毕竟无从
故云不可得。非谓二谛一者释前下半初句
照解见无二。本对二说无二其二既无岂得
存一。故云非谓二谛一。以此而推无二岂得
还同一见。非二何可得者一既不可得何况
二耶。第三行结叹上半结前。于解常自一者
结前解心见不二。此一对二说一莫作一解。
于谛常自二者结前有无本自二。又解于解
常自一者二谛体一。于谛常自二者结其义
异。通达此无二者下半叹益明内外并[穴/(俱-≡+=)]。有
无双寂无依无得平等清净。故云通达此无
二真入第一义。

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如影三手无因缘故
诳有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
实则皆无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世谛幻
化起下第三有两偈。约譬明二谛为二。初一
行半明世谛人法同于幻化。后幻师下半行
约譬明真谛。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者明
世谛虚诳不实喻若空华但诳肉眼妄见为
有。如浮云电如风送火譬如空华无所有。如
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者此是无因缘。但有
虚假之名而无其实也。幻化见幻化者众生
体是其幻。复染幻尘名幻见幻也。众生名幻
谛者世谛也。上明法幻今明人化也。幻师见
幻法者下半明真谛。诸佛菩萨譬幻师三界
虚妄是幻法。谛实则皆无者迷故见有。变迷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0c 页 T33-0340.png
实照则知皆无。对有说无有息无消缘观俱
寂也。名为诸佛观下第四半偈举观结属人。
初句就果人知于二谛故云名为诸佛观。第
二句就因人知于二谛故云菩萨观亦然也。

大王菩萨摩诃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
生佛及众生一而无二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
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以一切法
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空
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 大王
下第三正释其所难明二谛不二。于中有三
初举果对因以明二谛不二。第二五眼下偏
就果以释不二。第三菩萨未成佛下双结因
果以释不二。就初举果对因中有二。初约菩
萨能化见不二照凡夫二乘所见二谛。佛及
下广明所化众生及法悉空不二。初能化文
云菩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者。于
中道一实谛内常照空有二谛化众生。所言
常照二谛者即大悲般若化众生以波若。故在
生死而不著则异于凡夫。以大悲故不住涅
槃异于二乘。不舍生死异于二乘。不舍涅槃
异于凡夫。故言常照二谛化众生。旧云第一
义不说俗是何言哉。佛及下二广明所化众
生及法悉空不二。就中有二初明生空后辨
法空。生空文言佛及众生一而无二者。佛及
众生本来寂灭同无所得故云一而无二。虚
妄分别见众生为因地佛为果地。达观之上
体知佛及众生本来寂灭。故云一而无二。此
无二者是因缘假名对破二见言一二息一
消。一药病俱遣亦是遣无遣有。何以故下释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1a 页 T33-0341.png
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众生与菩提同无所
得。众生如与菩萨如无异故言置。非是两物
相置也。次明法空文言以一切法空故空空。
一切法空者总标诸法空也。法门无量不可
具出。今总标一切摄无尽故云一切法空故。
为众生无始已来滞有情深今借空智以遣
有。复滞于空今以空治空故名空空。故智论
十八空中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竟。次明空空
以空治前三种空。故云空空。又解一空空于
智一空空二谛法也。何以故下释二空。文言
般若无相者释其智空。以智无生相名之为
空。文言二谛虚空者释其二谛法空。以一切
毕竟清净故言虚空。文言波若空于无明者。
因缘之法本性自空不须智推然后明空。但
众生虚妄不知故复假智照得空。故涅槃云
诸法虽空要因菩萨修空见空也。乃至萨波
若无自相无他相者。内尽于观名为无自。外
清诸缘名为无他也。

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
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菩萨
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
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
乃至一切法如故 五眼下第二偏就果地以
明能见所见不二。文言见无所见者此见是
无见之见。言无所见者诸法本来清净何所
见耶。而言见者随俗故无过。法华明佛眼见
六道众生。大品明五眼不见众生。法华即无
见之见大品即见之无见。此经举所见之非
无以显能见非有。行亦不受者大品无受三昧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1b 页 T33-0341.png
具有五句。此中正有四句。若将乃至一切亦
不受即是第五句。行亦不受者大智论云行
亦不受者治其有见。不行亦不受者除其无
见。说无为治有非谓有此无。说有以除无非
谓有此有。谈无未曾无说有未曾有。对治因
缘故有此说。欲使两见之徒俱诣正观夷有
无均生灭亡道俗泯二际故云行不行等皆不
受。亦不受有亦不同无无二过故。非行非不
行者有因尚不得何况无因。一切法亦不受
者依大智论即是不受亦不受也。菩萨未成
佛下第三双结因果不二。文言菩萨未成佛
时以菩提为烦恼者。譬如结巾为㝹解者见
巾妄者见㝹。亦如病者食甜为苦病差以向
苦为甜。更无别异法由妄故见不生死为生
死。烦恼亦尔。迷故菩提即是烦恼。悟之烦恼
即是菩提迷故。则四方易位悟也则廓尔无
遗。何以故下释上烦恼即菩提。于第一义而
不二者烦恼与菩提同无所有云不二。诸佛
乃至一切法皆绝心行故称为如。第一问答
竟。

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
而行诸法相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诵如受记
如不诵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
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义如是名味
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
空也 二白佛言下第二问答明说法不二。
有二。初问后答。就初问中有二意。初问
意言。云何上说菩萨于第一义谛中。常照二
谛化众生。第一义谛中。有何所化而言佛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1c 页 T33-0341.png
菩萨常说十二部经化众生。不离文字而得
解脱。文字即寂。若为行诸法相云何第一
义中化众生。二远取上问前空品明护佛果
护十地第一义中无能护所护。云何护佛
果护十地化众生也。第二答中有四初明所
说十二部经如。第二大王如如下明三种
佛性。若菩萨下第三出修之方法。大王若
菩萨护佛下第四结。就初有二前约十二部
经明二谛教如。是名味句下次劝依文字取
如莫取名字。十二部经者法轮即法本如。
西土名修多罗此名法本。谓诠理之本亦可
与十二部经为本。言法本如者明诸法本来
是如。如者不一不二之异名。非但真谛是
如只世谛亦如。今文正尔。以随俗方便故
名世谛。即此世谛体本来不可得名之为如。
馀十一部例然。不同旧说法本是世谛如是
真谛。此是真俗二见耳岂是约二谛以明
如。重诵如者此间语梵本名祇夜。以偈重
诵前长行中义。受记如者此间语外国名和
伽罗那。以记说未来世得佛果故。成实论明
解义经以其问答解释明因得果故。不颂偈
如者此间语梵本名伽陀。以汎尔偈说不颂
长行故。无问而自说如者此间语西土名优
陀那。以不待请说故。戒经如者此间语梵本
名尼陀那。此是因缘经以因事制戒故。譬喻
如者外国名阿波陀那以藉事说法故。法界
如者西土名伊帝曰多伽。此间应云本事。佛
说法界畔亦云以说过去十八界事故。本事
如者外国名阇陀伽此间名本生经。以说自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2a 页 T33-0342.png
身本生事故。前本事经说自他十八界故。方
广如者外国名毗佛略。以说法空方广理故。
未曾有如者外国名阿浮陀达摩。以说神通
变化事故。论议如者外国名忧婆提舍以问
答辨理故。是名味句下大段第二明依文字
取如不取名字也。就中有五一名味句是应
说。二音声是正说。音声者一胸二喉三咽四
舌根五齿六唇七鼻八顶。由此动方有音声
说也。三果报是能说。四一切如即是所说依
此说实无法可说。故金刚波若云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五若取文字者举失显得。以执文
字作解不达文字性离故名不行空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
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
母未得为性已得萨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
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 大王如
如文字下答问中第二明三种佛性。初现常
佛性二当常佛性三了因佛性。佛性非当现
而约缘当现不同。故有三种之说。若无依无
得随缘说者无过。若执当现是定实者即成
诤论。初现常文言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
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者。以前
闻十二部经如故知文字即是如。如即是波
若。波若为佛母。故云智母。言一切众生性根
本智母者知众生性不可得即如。故云即为
萨婆若体。达解众生与萨婆若不一不二。何
当何现破当故说现耳。诸佛未成佛下第二
明当果佛性。何以得知。文云诸佛未成佛当
佛以为智母未得为性。故知当有非现有。现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2b 页 T33-0342.png
有者有隐性当无者无当性。故知显故名当
隐故名现。论其实性体绝诸非当非现现以
因缘故说当说现耳。已得下第三明了因佛
性。明三乘波若了出不生不灭。以得波若正
观体知生者不生灭者不灭。故云自性常住。
一切众生虚妄因缘轮回六趣。体知虚妄无
从即是不生不灭。故云以此自性常住为觉
性也。

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修
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蜜大王若
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若菩
萨下答问中第三出修之方法有二。初出修方
法文言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
修为修文字者者。以知文字性离心无所依。
文理并[穴/俱]修不修俱寂。故云非非文字修文
字也。二为修文字者下明体知上修之方法。
体知波若修故得名性波若。以无得为得实
无所得也。大王若菩萨护佛果下答问中第
四结上护化众生护十地行能护所护亦同修
之方法也。护佛者护果。护十地行者护因。护
化众生者利他行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根亦无量行亦无量法门
为一为二为无最耶大王一切法观门非一非
二乃至无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若菩
萨见众生见一见二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
第一义谛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下第三问
答明法门不二。就中有二初问次答。初月光
举所化众生。无量品明其人别。根亦无量明
其根别。行亦无量明其行别。此三既异未知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2c 页 T33-0342.png
能化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也。大王一切法
观门下第二佛答中有三。第一正答法门不
二。大王七佛说下第二叹教劝修明经功德。
大王此经下第三定经名字劝令受持。就初正
答法门不二中有四。初正答前问明法门不
二。从若菩萨下二举非显是以释前问。从大
王若有若无下第三明诸谛教门摄一切法皆
归于空。从众生品品下第四结酬前问。初正
答问中文云大王一切法观门下答前三句。非
一答初问。非二答前第二问。乃至无量答第
三问。应云非无量而言乃至无量者。欲显非
无量之无量。一二义既非无量亦尔互文现
意耳。一切法亦非有相下重举绝四句释前
一切法观门。经家存略直标破有无二句馀句
可知。亦非有相者破有相。非非无相者即是
第四句。破非无相故言非非无相。有人言非
非者是误。应云非无相此是不识经耳。第二
若菩萨下举非显。是先举非文云若菩萨见
众生者即著我人也。见一见二者即同僧祛
卫世师一异之见也。次明显是文云一二者
第一义谛也。以知正因缘之一二毕竟清净
无依无得。知此一二相寂灭故云第一义谛
也。

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
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我人
知见五受阴空乃至一切法空众生品品根行
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门 第三大王下明诸谛
空中有三。初明世谛次明三谛摄法三明世
谛终归空也。初世谛文云若有若无者。此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3a 页 T33-0343.png
明凡夫定执有无故名世谛也。次明三谛摄
法文云一切法空谛者。三藏师云诸法本性
为空谛也。凡夫色粗显据色为端名为色谛。
三乘人修道无漏心名为心谛。若义论生死
涅槃各有三谛。生死三者天人四大色是色
谛。八识心是心谛。于生死上无涅槃是空谛。
涅槃三者天人真实色是色谛。二真实心名
心谛。无生死四颠倒名空谛也。教虽说三理
非三也。我人知见下第三明世谛还归于空。
众生品品下第四总结酬上问。众生品品者
酬前无量品众生。根者酬上根亦无量。行者
酬上行亦无量。非一非二法门者酬上能化
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

大王七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今说般若波
罗蜜无二无别汝等大众受持读诵解说是经
功德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一一佛教化
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是佛复
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皆得成佛 大王七佛
下答中第二段叹教劝修明经功德。文有六
别。初明诸佛道同。汝等下第二劝持。有无量
下第三别列三番佛。是上三佛下第四总牒
上三佛明说波若分教多少。况复下第五校
量时诸下第六闻法获益。第一诸佛道同文
云七佛所说我今说波若无二无别者通释释
迦为七佛。明已所说同于六佛显法真正。同
无所得故无二无别。第二劝持文云汝等大
众受持。大智论解受持云。闻而奉行为受久
久不失为持。故云受持。读诵解义可解。第三
举三番佛化众生。从无量不可说诸佛是第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3b 页 T33-0343.png
一。二从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
众生皆得成佛已来为第二番佛。从是佛复
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下第三番佛也。

是上三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八百万亿偈。于一
偈中复分为千分。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
穷尽。况复于此经中起一念信。是诸众生超百
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者功
德即十方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是人即是如来。
得佛不久。时诸大众闻说是经。十亿人得三空
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第四是上三
佛下总牒上三种多佛。一一佛各说八百万亿
偈。显所说既广今分教少多有三句。初分经
作八百万亿偈。二于一偈中分为千分。三于
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第五况复下
况信校量。文言一念信超十地者。一念无所
得波若信。胜有所得百千劫修行十地功德
也。文云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是人即是如来
得佛不久者。佛非当非现破当故云即是如
来。破现故云得佛不久。岂可执当现等当以
为诤论耶。第六时诸大众下闻法获益。文云
十亿人得三空忍者。谓空无相无作也。言大
空忍者在十地内本智證如名大空忍。亦云
无所得空故云大空忍。言十地性者在初地
已上圣种性也。

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汝等受
持般若波罗蜜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
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
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
蜜是护国土如城堑墙壁刀剑矛楯汝应受持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 第 343c 页 T33-0343.png
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大王下答问内第三
段定经名字劝持文有三。初总列经名劝人
受持。复有无量下第二显经功能。从汝应下
第三结劝受持。第一列名内云此经名仁王
问波若者。此经有二名若从能请人为名名
为仁王问经。二从功能立目名护国经。道理
通护一切衰恼等事。但护国为宗故偏名护
国也。第二显经功能令人乐持。云复有无量
功德者总显功德广多。下别显功能有四。初
护国亦护王身二明护舍亦护人身。三即此
下结波若是护国四如城下喻显护国。城堑
如戒城高显譬大乘。堑在城下外而复小譬
小乘。皆有防非止恶义。墙壁如定安身之用。
墙广譬大乘壁小譬小乘。刀剑如智慧矛楯
如戒定。第三汝应下结劝受持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