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仁王经随抄音切¶ (自动笺注)
No.519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抄卷第一
譯經證義講經律論廣演大師榮集
夫以般若宏廣經旨幽深古造疏以釋經今述抄而
贊疏釋此經疏大分為三初釋疏題目二彰造疏人
三釋疏本文疏題分二初釋一部總名後釋此卷
別目總名分二初離釋後合釋離釋分二初辨所
釋經題後辨能釋疏字且經題者梵語磨努產捺囉
䟦囉囉瑟咤囉般囉枳穰(二合)波囉弭多素呾纜華言
仁王護國慧到彼岸經今取文詞穩順諸教共談
華梵相兼仍存訛略故云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
多經釋此分二初離釋後合釋離釋分二初辨所詮
十字後辨能詮經字所詮分二初離釋後合釋離釋
分二初明能請之人後明所請之法且能請人者謂
仁王周禮云仁有六德鄭氏注云愛人及物曰仁
上下相親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人仁仁
忍也善惡含忍曰仁好生惡殺曰仁韓詩王者
天下往之善養人故人尊之善辨理故人
之善悅人故人親之善粉飾人也故人樂之具此
四德天下往謂之王矣又仁者賢也仁慈慧悟
賢德王者主也威德臨民獨尊勝故正理論說
初之時為分香共立田主三曼多王(此云共許王也)眾許
此人有賢德故所收香稻六分之一以奉於王請治
不平田農之主也亦名人王人民之主獨尊勝故
亦名天子金光明偈云雖生在人世尊勝名天由
諸天護持亦名為天子波斯匿等諸大國王久修福
慧具仁賢德故名仁王王有仁德名曰仁王分有財
釋王行仁行是仁之王名曰仁王依主釋也第二
請法者謂護國般若波羅蜜多釋此分二初離釋後
合釋離釋分二初明般若到岸通名後明護國此經
別用且初文者般慧義鑒照理事簡擇般若
有五一者實相般若真如理而與般若為實性故
名為般若下文法性不住不住非色受想行
乃至法空人空皆名般若二者觀照般若清淨
慧觀性相真俗故故下文以甚般若照見
諸法一切皆空乃至體相平等一切智智皆名般
若三者文字般若謂能詮教詮般若亦名般若故
下文般若波羅蜜文字章句百佛千佛百千萬
一切諸佛共同十二分教皆名般若四者眷
般若六度萬行玅慧相應般若亦名般若
下文菩薩摩訶薩依五忍以為修行乃至
十地一切玅行皆名般若五者境界般若二諦
三性般若境故亦名般若二諦品等廣明其相此
一部上下文義皆顯般若故以般若經總題慈
心經疏中釋五般若云福慧俱修空有齊照尋詮
會旨究理解生慧性慧資皆名般若能除障習證法
真空眾德之尊萬行之導強獨名慧攝一切法皆名
般若瑜伽云諸法同體巧相集成集成方便
智以識攝一切法故意云攝一切法同一體蓋以
巧相所集成故即巧相集成方便義巧相有三一
文巧相其語巧玅文言峭麗巧玅故二義巧相以
巧玅義顯諸法故三事相如彩𦘕等巧玅故此
義巧相略有二門謂智與識且以智為門攝一切法
智性智相智因智伴智境體即是五種般若
巧便一切法同一體皆名為智是謂巧相集
成方便以識為門攝一切法八識心王自性
五十一心所識相應故十一種色識所變故二十四
不相應行分位六種無為識實性故以五種
一切法皆名為識是謂巧相集成方便二門意者
因位識強立於識門果位強立智門故此般若
一切法波羅彼岸義古說有二謂菩提涅槃
恩說五一所知二教三理四行五果蜜多者離義到
義總此意云由行般若離諸障染境盡有無解窮六
藏義洞真俗業備二因覺滿寂圓斯昇彼岸體用
舉故立此名能到般若從所到岸以彰其名波羅
蜜多波羅蜜多依主釋也般若義通因果
般若分離障染到彼岸果位般若離障染究
竟到岸般若波羅蜜多名般若波羅蜜多持業釋
也依唯識論所修諸行具七最勝方可得名波羅蜜
多隨闕一種到彼岸在於初劫名波羅蜜多在第
二劫名近波羅蜜多在第三劫名大波羅蜜佛果
中更無異稱今包因果故舉通名五種般若通教
理行果謂依教詮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般若
詮旨分別通教及理因果分別通因及果福智分別
通福及智覺寂分別通滅道諦菩提涅槃二利分別
通於二種自利利他由行修習般若通於二智
根本後得觀於二理空法空斷於二障煩惱所知
息於二死分段變易證於二果菩提涅槃圓於二滅
無餘無住所以立此般若名者六波羅蜜多經第一
卷云諸佛世尊以八萬四千法門調伏有緣眾生
五分若有眾生樂修靜慮威儀分別性相如次
契經調伏對法若樂修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
法執分別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若不能持三
般若重罪種種不善欲令消滅悟於涅槃
陀羅尼於此經意正是四樂智慧離我法執
為說般若令離我法契無相故兼餘四分也後明護
國此經別用者國者邦域依止義理土事凡聖
依止王臣化治安身統王目之為國護者加衛覆攝
之義般若威德而加衛之而覆攝之灾害不生禍亂
不作人天歡慶龍鬼施恩般若興而不墜賢聖護而
國安法藉人以弘宣人由法而建國般若勝用其在
斯乎然此護國而有內護外護且內護者如下文云
佛告波斯匿王吾今先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十地
行護化眾生外護者如世尊言諸大國諦聽諦聽
我為汝等說護國法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灾難
賊來破壞汝等諸王應當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
嚴飾道場置百佛像菩薩像百師子座百法
解說此經乃至王大臣四部眾聽受讀誦
修行灾難即滅廣如下文能護名護是國之護名
為護國所護名護護即是國名為護國第二合釋所
請法者此通二釋若依護國依主釋者顯此般若而
衛護國土故護國即般若名護國般若波羅蜜
多攝用歸體持業釋也若依護國持業釋者能護般
若從所護國以彰其名護國之般若名護國般若
蜜多依主釋也(收科可知)第二合釋所詮十字者所請
法從能請人以彰其名仁王之護國般若仁王
護國般若波羅蜜多依主釋也(收科可知)第二辨能詮經
字者天親解云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說名
為經謂於是處由此為此而有所說名之為依真俗
諦相名之為相善巧等法名為法密意等以說
法名之為義具此四義故名為經然此經體總以
聲名句文四法為性由此四法詮義故又瑜伽
體有二一文二義文之一法進名句退攝於聲
言文義具攝聲名句文及所詮五法為體餘如
下釋(收科可知)第二合釋經題者上之十字皆是所詮
般若亦是經中所詮顯故能詮之經從彼所詮
彰其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之經依主釋也又
以教論攝五般文字能詮餘四所詮依瑜伽論經
教理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即經持業釋也(收科
可知)第二辨能釋疏字者疏猶記也纂錄之義纂錄
相應文義經意故又疏者疏(平聲)也分也決也疏
通文義分旨趣決擇性相故名為疏即以疏主聲
名句文及所詮五法為體瑜伽論說菩薩造論釋
有四意五喻造疏釋經意趣亦爾且四意一嚴
佛經莊嚴聖教深意故二摧邪顯正令解經義
邪心不生故三令久住演教利他法不滅故四佛
不斷解義修行成佛故言五喻者一如見華
蘤見雖生喜不如開敷見經雖喜不如疏開示道
理二如見他財見雖生喜不如攝為巳有三如見家
書見雖生喜不如開之知其吉事四如見金鋌見雖
生喜不如鍛為器物得其受用五如飢遇美饍見雖
生喜不如飡之得疏釋經隨文可知(收科可知)第二合釋
疏題者造疏本為釋經文故故能釋疏從所釋經以
彰其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疏依主釋也
第二釋此卷之別目者謂卷第一卷行布規矩
義目於文字然此文字墨等書之從因果說意取聲
名句文而為體也聲等為因方有字故文字為因
聲等故又卷者捲舒之義貝葉紙等而為體也若唯
文字而無紙等文字散滅若唯紙等而無文字則非
聖教由是能依文字所依紙等互相依藉捲舒規矩
目之為卷第一者初首之義一部六卷此軸標初故
名第一卷體即第一卷第一元三卷後人開成
六卷也。
【疏】青龍寺翻經講論沙門良賁奉賁述者彰造疏人
也其青龍寺長安城東南隅青龍寺記云昔隋
朝時創置長安以於城南本是戰場聚骨於此帝曰
以此處是國家青龍之首多諸墳墓子孫親戚
移葬其中無親戚者官與移之去城東南約七
里餘穿坑埋之後有鬼哭之聲有司聞奏勑令
埋骨之處與置其寺號靈感後至唐太宗皇帝
城陽公主有疾蘇州法朗持念觀音神呪而獲
疾愈公主上請所廢靈感寺地可以置寺以答聖恩
公元662年
高宗大帝龍朔二年勑旨宜令依舊置寺改名觀
公元706年
音寺後至中宗皇帝以寺標青龍之崗於神龍二年
改為青龍寺焉寺者嗣也司也治事者相嗣續於此
司也漢書云後漢第二孝明皇帝夜夢金人身長
丈六乘空西來遂問朝臣傅毅奏曰准周異記竺乾
有大聖人出現滿一千年後有聲教流於此陛下
所夢必是此焉帝遣王導一十八人西迎佛教
大月支國逢摩騰竺法蘭二僧四十二章梵本
公元64年
釋迦形相初來權止鴻臚寺永平七年乙丑歲(或云
公元67年
甲子歲也)西迎十年戊辰十二月三十日迴屆洛陽
明帝喜悅別創堂殿安之二僧移入別居不忘其本
遂標寺號又以白馬䭾經至此而死建塔於寺中因
公元424年
白馬寺僧史云至後魏太武帝始光元年
伽藍名為招提隋煬帝大業年中改為道場至唐
復為寺也西天僧伽藍摩此云眾園是出家眾所
住園故翻經者律論是經中一分之義契經具攝三
義故但言翻經也翻者倒也倒西天傳授此方
謂之翻譯沙門者具正應云沙迦懣曩此云息惡息
諸惡故亦名勤息勤修眾善不善故法華疏云
沙門息義以得法暫爾寧息亦息惡也正言室羅
摩拏或云室摩那拏此云功勞精修道業有功勞故
今存不正復略梵語故名沙門沙門有四如常可知
良賁者疏主名也賁(彼義切)疏主是河中邑縣人也俗
姓郭氏法名良賁家承官官闕而不錄歲出家長
而獨德講仁王唯識因明論內外學住青龍安
國等寺名望當時緇素仰重曾為代宗皇帝菩薩
不空三藏翻諸經論七十七部內四十餘本疏主
公元499年
筆受潤文也於永泰二年二月十一日代宗
旨在內南桃園修撰新譯仁王般若經疏至當年十
一月八日繕寫畢功文過萬言部成三卷陀羅尼
念誦軌儀一卷承明殿講密嚴經御記一卷同進
呈勑批歎譽略而不錄奉詔述者述猶敘也撰也親
奉宣敘述義理撰集聖教成此疏文名之為述唯
識疏云敘理名先來有故作故名造今新起故。
【疏】稽首等者自下釋疏本文如所釋經亦分三分
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且初序分長分四段
稽首三尊陳造疏之情懇二歎佛身說為經起之
三正顯此經彰般若幽致四釋經品題明總別
綱要然此四段文意次第者夫欲釋經先敬三寶
述造疏之情誠求聖力而加護故有初段既巳歸依
三寶便應製疏然以文字體式欲正稱揚彼事必先
汎述端由即言在於遠意在於近為引事之由漸也
第二即是汎述之詞汎述教興本末源由所謂
真理湛然性離有無報身玅智性相然後起他
化用應機利物無生說用有說生如是汎述體用
本末漸欲引至說此經事故有第二歎佛身說汎
述巳訖方辨此經靈山集示現羣祥法雨遐滋普
凡聖陳經宗旨大義所由內護佛果五忍二諦
門外仁王般若靈驗之事華飛瑞應德用難思
奉持灾消難息如來悲念垂誡付囑乃至教流此
弘闡因由褒揚稱讚意表慇懃敬仰之誠欲令學
者知其大義而生鄭重故有第三正顯此經般若
幽致顯此義巳便合次第經文義然本文前有
題目所以先釋經題後釋經文以經題者詮一部
大綱品題者顯一品要義由釋題故即顯一部
總別大意故有四段經品題故四段次第
是由此而言序者致也序致大義本末意故又序者
緒也如蠒之得緒緒盡一蠒之絲疏之得序序盡一
部之意也言稽首能敬之相也無上覺等所敬三
寶也依俗釋云稽者至也首者頭也以頭至地故名
稽首即拜跪首至地故若依經論稽首敬禮
名□□□□□□□□□禮俱舍論云稽首接足故
敬禮□□□□□□□□□□彼足故名敬禮
深故以身比語□□□□□□□□□輕可發身
由意起不說自成故唯身敬□□□□□□□□起
淨心殊勝業伸誠歸仰故名敬禮即□□□諸
聖教中或云稽首藉身語業之稽首三業敬禮
無上覺者覺體是慧覺察斷障覺照理事故名為
佛果中法覺性報身覺相化身覺用無比
通名無上覺次別示云法身遍報圓明他化
應現塵沙數身大悲拔苦玅用難思無與齊等
者也故華嚴菩薩十種大悲觀眾生一無所
歸依隨逐邪見三貧無善根四長生死五行
善法六欲縛所縛七在生死海久遠長病九無欲
善法十失佛法以此十種大悲眾生菩薩
何況如來利他中大悲最勝故此偏言大悲
與等。
【疏】所說甘露法者前能說佛此所說法也所說之法
猶如甘露世間甘露二功一能除疾病而得身
二能熱惱而得清涼佛法亦爾一能生死
疾病得聖身安二能障染熱惱涅槃清凉
涅槃世尊甘露藥以施諸眾眾生既服巳不死
亦不生(餘文易解)。
【疏】住果勝果道者聲聞四果前之三果現居有學名
為住果第四果人巳證無學自乘中最殊勝故名
勝果道麟喻部行尊者初學記中引諸家書籍明麟
相貌直敘之麟者仁獸麇身牛尾一角馬足
角端有肉音中黃鐘王至仁則出一角海內
一主也生於火游於土含仁懷義行步中規游必
擇土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不羣居不旅行不犯陷穽
公元前481年
文章彬彬軒轅麒麟之信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
獲麟以為不祥仲尼曰麟也獨一而出更無羣伴獨
聖者三千界獨一而出如麟一角麟角喻獨
覺復有一類獨覺聖者於其現身離稟至教依於
佛而自悟道名為獨覺有各部眾行行名部行
獨覺此二獨覺初皆見佛聞法修行聖果麟角
聖者不見佛部行獨覺容可見佛初是利根後是
鈍根離障染證無學果具無漏德故名尊也五忍
諸聖凡者忍謂忍可印證之義以其玅慧印證境故
公元499年
名之為忍於五忍初伏忍位在於地前名為凡夫
忍順無生忍寂滅忍此之四忍從於初地至佛
果位名為聖人寂滅忍通佛菩薩今取菩薩敬僧
故疏僧寶聲聞獨覺菩薩從劣向勝為次第
我今盡敬禮者前歸敬佛有稽首此後疏通
法僧兩度言之法及聖賢盡敬此等佛僧總指
數類下自有文此不廣敘。
【疏】三寶等者彰歸敬意也佛法眾僧如世金玉可貴
可重說名為寶唯願三寶悲智加護於我見示
愍念幸無遺弃今欲讚釋般若真文願法久住利濟
含識金剛瑜伽云歸依佛者即得諸佛五方
菩薩并諸眷屬皆來加護歸依法者即得帝釋并諸
眷屬四天王皆來加護歸依僧者即得色究竟
五淨居天并諸眷屬皆來加護三寶力善願皆成
諸惡不生故今歸敬加護我造疏釋經心玅理
語巧身安。
【疏】粵真理湛寂逈出有無之表者粵者辭也發語
端入文之辭藻也逈者孤也獨也表者外也真理
澄湛不動凝寂離喧逈然獨出有無法之外也。
【疏】智鏡澄洞鑒性相之源者鏡者鑒照之義性相
之源者水本曰源生流派故法如是約其根本
性為源生一切法無量義經云義無量從一法生
一法所謂真如從彼出生一切法故若約其末
相為源生一切法第八識含持諸法三性種子
展轉變現無量差別色心之法乃至佛果無漏第八
無漏展轉變現無量差別清淨之法故一切法
性相為源佛果四智猶如明鏡澄淨遍照洞達明鑒
性相本源善惡因果無量差別故疏云爾
【疏】德海揚波清流塵剎者此法喻合明從於德
海現他化身德海真理湛然無為之德智鏡澄
有為之德此之二德深廣無窮猶如大海揚者擊
也汩(音骨沒也又于筆切汲也今取後呼)塵剎微塵剎土世界多義
世間大海風所擊揚起波浪清泉流派遍諸川澤
益濟黎元如來亦爾德海幽深無邊由本願力
悲智相應擊於德海起他化波汲引玅用化相清流
受用身遍諸淨剎變化佛身遍淨穢剎隨應利樂
凡聖有情唯識第十云他受用身而依自土謂平
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
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小或大或劣
或勝前後改轉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
定限變化身變化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
修利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隨未登地有情
所宜變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大或小前後改轉佛變
化身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疏】牟尼大聖故現迹於王宮者梵語牟尼此云寂默
所證真理體性寂靜煩惱喧故名寂默聖者正也
無漏智正合理三乘見諦皆名聖人二乘
聖而非大十地菩薩大而未圓今明佛果廣大圓滿
故名大聖大聖釋迦寂默理故云牟尼大聖故者
所以義由前德揚波清流塵剎遂有釋迦
大聖所以示現權迹生於王宮此屬迦毗羅城
王宮也故本行悲華經等說護明菩薩兜率天
從彼天沒七月十五日乘日輪御白象摩耶腹示
凡夫十月處胎四月八日降生七歲嬰兒八年
公元427年
童子四年五明十年受欲樂二十九歲出家
公元429年
在於雪山六年苦行三十五歲成正覺四十五
住世說法金光明說釋迦牟尼佛壽八十歲。
【疏】從無生而生則生無所生者此顯如來現身之相
無生清淨法身凝然常住本無生滅名曰無生
圓滿報身不斷常住而無一期生滅之相名曰無生
從於法報無生真佛而生他化應物權身此則真佛
生彼無所生他化權身也或可唯從無生真理而生
化則真如理生無所生他化也故下經一切
諸佛於般若中生般若中化般若中滅而實諸佛生
無所生化無所化滅無所滅其疏釋云實般若
生化滅諸佛化圓應十方般若中示生示化
滅即王宮生轉法輪雙林後滅也。
【疏】演無說之說無所者此顯如來說法之相
也諸法體性本離言詮名為無一切法性離言
如來方便令人曉解遂於無名相法中強以名相
方便顯示名為之說此則以其名相開示說彼無所
說法下經云佛未出前無三界名無善惡果報
名字諸佛出現為有情故說於三界六趣染淨無
名字也
【疏】動而寂若清月陵空者動謂權身寂謂真身若者
如也陵者昇也如清月非空影隨水器月體昇空
真佛而居淨土月影千差喻於權身隨機有異影
離月無亦非即月真佛是體權身是用用離體無亦
非即體器眾生根性別水眾生信等善根
水清月影便現器破水濁月影便沉眾生根熟
水澄清身器圓淨佛現權身而利益之若根未熟
渾濁破器非根佛不現身如影沉隱月體圓而昇
月影異而任器真佛寂而端居無有異權身動
隨器用有千差總此意云由前德揚波清流
塵剎牟尼大聖故現迹於王宮無生而生則生
無所諸如是等動而寂若清月陵空
【疏】語而默等摩尼照物者語謂他化權說法默謂
法報真佛無言也等者齊等相似之義摩尼如意
珠也佛似彼珠默而利物摩尼瑩而無思流光照物
真佛默而無說現身有語應器宣揚法利含識總此
意云由前德揚波清流塵剎牟尼大聖故現
迹於王宮演無說之說無所諸如是等語而
默等摩尼照物
【疏】所以承前起後之詞由前德揚波現身說法
義故所以如來在昔居于鷲峰眾說法也於造疏
指說經時名為在昔具正梵語佶栗陀羅矩吒此
鷲峰亦名鷲臺既棲鷲鳥又類高臺故以為名住
定者安住中興悲現通集眾也如下經云入大寂
靜玅三摩地梵語三摩地此云等持定之異名離於
沉掉平等持心專注一境故名等持顯功能勝故名
為玅入大寂靜玅等持中有其二意一者興悲欲利
有情二者現通光馳聚日馳者奔馳迅速之貌佛光
迅發猶如聚日若唯一足以為明多日聚之明盛
至極放光意者有緣眾來聽法故故下文云佛
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恒沙佛土復放無量
僧祇光其光雜色一一光中現寶蓮乃至十方
皆來至此
【疏】波斯匿等者梵語鉢剌犀那恃特王此云勝軍王
云波斯匿王訛也等者等餘國王諸凡一切
大眾爭趍法會如霧競集繁盛至甚有類煙凝
【疏】亂墜天華坦夷巖谷者坦猶平也夷者等也所散
天華繽紛亂墜高巖下谷華覆坦然平等無高
下相顯佛所說平等故以供養表聞法巳修因
行華結菩提果即下文欲界諸天眾玅色界
諸天雨天華時無色界雨諸香華香如須彌華如
車輪如雲而下遍覆大眾又云十方菩薩皆來至此
種種香散種種華作無量音樂供養如來
【疏】遂得至法雨者此顯說利益之事也遂得者承
前起後之詞由前眾集機熟緣和願聞玅法如來
應機為說聞者獲益故言遂得等也淨土等者佛
靈山隨機見異若大菩薩見佛報身而居淨土
菩薩二乘等眾見佛化身居淨穢土由佛身土一
見異報化雙彰淨穢顯故然也雲有二義一能
廕覆二能雨潤草木慈心如雲廕覆有緣施玅
法雨潤益時機如雲密而彌布非卒暴雲也由此三
乘若凡若聖皆霑潤生長善根得果證故下經
中說如來品時無量大眾得法眼淨說菩薩行品
無量人天大眾得伏忍空無生忍一地二地乃至
十地無量菩薩得一補處乃至奉持品中皆有悟
得道非一。
【疏】宗陳護國者有內護外護內護者教示菩薩護佛
果護十地行護化眾生外護者示諸王等護國土
自身人民遣諸災難國泰人安內外護皆是經
宗所明之義故云宗陳護國於二護中觀如來品理
事雙彰於此理事總攝始終之位境智俱寂行
相云何此品所明觀照般若是事智實般若
理是境泯相觀性名境智俱寂下聖智現前最初
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多名歡喜地此名為始
無漏聖智初證理故又云體相平等一切智智此
佛果故名為終餘五忍取下文意略敘大義
可知
【疏】華令德力現難思者令字去聲善也不思議
中大眾散華彰於般若善玅之德如來神力變現
思之事表於般若神功叵測謂一華入無量無量
華入一華等也。
【疏】十三法師三賢十地持經菩薩也師有彼法名
為法師法即是師名為法師昭炅炅明盛之貌
也氛與芬同呼氛侵妖氣寰區宇宙帝王
普天之下封疆寬廣謂之寰區總此意云十三法
奉持般若文昭昭明顯易曉如觀指掌之內也
由於般若威德力故七難氣侵妖氣息滅般若威光
炅炅照明靜於寰區之內也故奉持云從初習忍
金剛如法修行十三觀門皆為法師依持建立
云若七難一切國王為除難故受持解說般若
波羅蜜七難滅國安樂
【疏】恐季葉等者季者末禾熟結子秋末之象也又
季者昆季兄弟枝葉子孫相繼名為季葉佛說
利益當時然恐末世遺法中王四眾子孫
漸漸凋殘致令法滅國土災興是故永言垂誡
國王諸王建立法護安民如囑累品學
者敘之。
【疏】若非等者歎佛說法能滅苦集也衢者路也生死
苦果有情依此往返三界昏迷遊歷名曰昏衢窒者
滅也慾與欲同貪愛名欲即是惑障亦攝所知障
發業皆是苦因集諦攝故愛欲過重疏偏言之故
法華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有四故言諸也瑜伽五十五云現有云何謂於
自體瞻視藏護後有愛云何謂求當來自體差別
喜俱行愛云何謂於現前色等五境起貪著愛彼彼
喜樂云何謂於未得可愛色等起希望愛總此意
云若如來大明照說法開迷何以能破生死
果昏衢者矣若非如來大振法音何以能滅生死
因諸慾者矣。
【疏】皇唐八葉者一高祖太宗高宗中宗五睿
宗六玄宗肅宗代宗金枝玉葉子孫相繼代宗
第八也造者化也玄者聖也垠者(語斤切)界也先帝
昇今帝再造子育生靈聖德聖化無窮壃界法令正
而無曲刑憲清而有截截者剪也齊如剪紙矣。
【疏】張墜網震頺綱者震者舉也頹者墜下也綱者網
之總索也欲張墜網先舉總索眾網皆張自古不行
之事猶如墜網代宗治化舉而行之有似重張墜網
再舉頹綱也重張再舉意者何駈黔庶福壽
場導蒼生無為之宅黔者(琴劒二音)黑黃色也黑黃
眾庶人民謂之黔庶福壽之場者之是語助也場
處所依止之義一切庶民皆依福德壽命而住福
壽如場名福壽場今之主上德化民令於萬姓
修福壽言含緊切之意有似駈物上場故疏云爾
生者生靈類似於蒼草謂之蒼生無為宅者
語助也為者作也真理凝然無造作故名曰無為
宅者依止居處之義如人舍宅外障風雨內去毒蟲
居之安隱若有證得無為理者外障六塵風雨內去
三毒諸蟲處之安隱無為如宅名無為宅今之主上
德化導引生靈入聖安樂之處故疏云爾
【疏】廣運明德國語廣運百里東西為廣南北為
運意仁君廣運聰明聖德光顯發揚佛法聖旨
不空三藏重譯仁王經也。
【疏】三藏言善兩方者不空三藏善解西天此土兩方
之言也三密者謂即三業說法語密現通等為身密
入定等為意密如來三業隱秘知故三密不空
三藏獨善持呪秘密法門故云教傳三密。
【疏】龍宮奧䆳聞天者以其天子龍威之德從
喻名龍彼所居宮故名龍宮此指大明宮仁王
處也於此龍宮演奧梵語譯成華言以顯此經幽邃
玅旨聞奏天庭也。
【疏】佛日再中者昔魯陽公共韓遘戰午時為期魯陽
午後方至公責魯陽公戈揮日却令正
如來在世佛法熾盛猶日正中滅度後教漸微
午後日今翻經聞奏王臣欽尚佛法增暉似佛
在世教法熾盛故云佛日再中真風永扇者爾雅
說東為谷風南為凱風西為泰風北為涼風草木
如次四時谷風生之凱風長之泰風結實涼風調
熟今明佛法異世俗名為真一切眾生生善
根扇之令生巳生善根扇之令長增長者扇令趣
果巳趣果者扇令圓滿長時不息云真風永扇。
【疏】學孤先哲學而無友名曰學孤孤無先哲指訓
也以其學孤少見少聞凡事鄙陋點污釋子清淨
流叨接者叨濫接承次也膺者當也親也文意可知
【疏】幸揚天闕爾雅云幸謂非分而得自惟無德
分舉揚在於天子闕庭也宸者天子所居室也避席
者從座而起也總此意云幸得舉揚在於天闕親奉
德音令於大明宮內南園中修述義疏贊演新經
實謂宸中出光而埀曲照王意親切不容避席退讓
也。
【疏】竊玄珠玄玅寶珠喻於聖教涅槃經云諸行
常是生滅法名如意珠法華云解髻上之明珠
葉者經也天竺經書貝多樹葉故以為名私竊
取彼教義玄珠釋此貝葉自惟寡學唯但增益慚耻
兢惶也捧白璧丹墀國史卞和者楚人也於
荊山得玉璞獻楚厲王王使相者看之不別曰石也
厲王以和為慢遂刖其左足厲王武王立和又獻
武王使相者看之還不別曰石也武王以和為慢
刖其右足武王文王立和乃抱玉璞哭於荊山
文王召之問曰刖足者眾何獨怨乎和曰臣不敢
恨於刖足所恨真玉以為忠士以為所以悲耳
文王使人剖其璞果得真玉文王曰昔乎先君
難剖石而易刖足失之何甚乃謝於和而重賞之丹
墀者往古天子堦墀丹漆之謂之丹墀寧勝報効
者力小不任名曰寧勝賀酬恩德名曰報効總此意
云親奉德音宸光曲照如斯恩澤難以酬之若如
和心懷忠刖足不辭捧彼白璧詣此丹墀奉獻
不任報德矣。
【疏】仰酬等者俯者俛也低首之貌課者課虗成疏
既者巳也竭者盡也誠者情也庶者冀也玄造者聖
化也總此意云仰酬皇澤俛首課疏唯忠唯勤巳盡
愚情庶冀昭代光聖化矣。
【疏】釋經等者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者總宏綱
極唱一部通名品第一者義類之鴻標
顯異詮之別目
【疏】明境智之幽玄者五般若觀照眷屬是智餘三
是境波羅彼岸義是所到境蜜多離到義攝劣從勝
則能到智若境若智幽深玄玅也。
【疏】仁者五常之首者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仁居其
好生惡殺曰仁知恩報恩曰義長幼恭勤曰禮敏
達多知曰智立行可依曰信又曰不殺為仁不盜
義不亂為禮不淫為智忠實為信由此五行王者
立國君子以之立身不可亡謂之常也王者
文云德貫三才曰王才之言氣天地人三是陰陽
秀氣也橫三為才竪一為德一貫於三故為王也。
【疏】破識浪煩籠有漏心識煩惱相應漂溺有情
生死海故言識浪煩惱拘繫不可出離籠籠
飛禽故言煩籠清涼室宅菩提涅槃生死
熱惱自性清涼眾聖所依喻如室宅菩提如室有為
別故涅槃如宅無為總故。
【疏】序者由也始也陳教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品
者類也別也區玄旨異類幽筌而彚別第者次
也居也一者極也首也經有八類條貫真宗品次
居極首故名序品第一序即是品名為序品或序之
品名為序品序品即第一名序品第仁王護國等
一部通名品第一是此品之別稱仁王護國
般若波羅蜜多經之序品第一依主釋也。
【疏】將解等者門者收攝無擁趣入之義欲釋經文
大意凡所解釋義行相有所歸故以四門
大義收攝一部經文意趣綱要令其學者依此義
門入解經宗達其理趣然此四門次第意者夫欲釋
經先須知佛說本意為何事故佛說此經故有
敘經起之意既知此經起之所以由為如是如是
事故此經得起次應總相一部根本宗趣體性
行相故有第二明經宗體宗者崇尊主義聖教所崇
所尊所主名之為宗此經即以般若宗旨也令其
學者知此經中凡所說義皆歸般若寂照雙彰遣相
談性既知此義然未委經藏乘時如何收攝
何等故有第三所攝所被顯於此菩薩藏攝廣
乃至大乘經也被三乘如是三門總陳大義
綱要故第四門科經釋義由此四門如是次第
【疏】根緣感赴者受法根熟緣感佛佛慈悲赴感
說法所說諸經隨其一處一會各對機緣合宜聞者
佛有多意令其獲益巳下引經但取大意子細義理
至文釋之。
【疏】廣明外護者文云應當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
嚴飾道場置百師子座請百法師解說此經乃至
四眾聽受讀誦如法修行災難即滅。
【疏】有如等者靈猶神也逮者及也至也誕者育也育
者長也六義意云有似世人慈母所生從初降質神
異常及至長養勝德超群修學資德仁賢行自
幼及長次第積德更藉師友教誨遂乃立身為
極品揚名播美為眾所欽般若亦爾。
【疏】明佛母者下引經文雖顯般若通為佛菩薩母出
國王無上法等有多義意然於其中唯取佛母
義歸此初意也。
【疏】全身等者涅槃經云諸行無常生滅法生滅滅
寂滅為樂雪山童子捨於全身供養夜叉求下半
偈廣如彼說。
【疏】外道等者諸國外道種種異見或有一類行苦
拔髮自餓或有一類邪見捨身厭苦投巖或有一
類五熱炙身四邊火頭上日炙雖大劬勞徒抂功
不能免苦如拘逐塊塊折轉邪見苦行欲求
苦苦果轉多也。
【疏】諸佛等者佛利有情略有二門謂語及默宜聞說
法而得道者佛便與語說諸忻厭宜默然得道
者佛便默然令生忻厭又說法名語所餘身意入定
現通皆名為默此等語默雖殊然皆不離般若妙用
若無般若於其語默不自在故是故諸佛同說般若
勸物修學
【疏】果位菩提等者佛果菩提種生現是生因得一
得巳後相不斷涅槃之果從了因得聖智了證自
凝然從生因了因得佛二果如何此說般若
佛母出生佛果耶。
【疏】由斷等者二障二果各別為障由煩惱分別
業俱生潤生發潤既備續於後有生死不絕名續生
煩惱障由斷此障而不發潤生死永息證真解脫以
解脫棄背之義棄背煩惱真理故名得真解脫
所知障礙於智解於境不達名礙解所知障由斷
此障得大菩提一切境以所知障正障智故障者
礙義覆義礙智不生覆理不顯說名為障由煩惱障
覆理義勝故說斷彼得真解脫所知障礙智義勝
故說斷彼得大菩提理實通斷二障通證二果因此
經說十三法師皆由般若斷彼二障當得二果故此
般若為諸佛母也。
【疏】由斯等者由斯六義大覺世尊現化利生說斯般
若。
【疏】翻譯年代者前辨西天經起此顯此土經起此經
唐時不空三藏之所譯也三藏灌頂道場灌頂
戒以華擲佛擲得北方不空成就佛因以為號謂之
不空不空三藏行記及彼本傳其文極廣今略要
灌頂大師法名智藏號不空也輔於三朝向三十載
傳法利人大師本北天竺婆羅門族也幼失父母
遊方因到此土時年十三事金剛智大弘祖師
師導梵本悉談章及聲明論等不經旬日洞悟
祖師驚異之十五落髮三十具戒一切有部解
國語異國先師翻經常令譯語對唐梵之義
公元69年
詞辯清巧聲明十二年六日告畢誦文殊
賢行一年之限再夕而終後於祖師處求新瑜伽
五部三密(東方金剛南方寶部西方蓮華北方羯磨中方如來部)巳經三載
不遂所求為求法故欲歸天竺師感靈應知是法器
所持法藏盡總付之後他日傳授五部之法餘可
傳法盡付之後數十祖師奉詔歸於本國不空
侍奉河南府祖師示疾終大師承事凡經二十
公元741年
四年是時開元二十九年仲秋月矣影塔既成而奉
先師遺言令往天竺南天師子國後至南海郡
採訪使劉巨鄰三請大師哀祈道場灌頂大師許之
權住法性寺由劉公所四眾咸賴度人百千萬億
採訪使追集蕃客首領舶主設會諸蕃
大唐帝師不空三藏和尚奉勅南天師子國汝等
好將和尚弟子含光三七人國信物到師子
國劉公巳下舉州仕庶大會陳設香華等送數百
里是歲開元二十九年歲次辛巳十二月五日於嶺
廣州崑崙舶入於南海風飄舶經於諸國後
師子國住經三年師子國西行十五日兼夜
好風便達西岸至東天竺國界此國西北行三
公元746年
月至大菩提樹成道遍歷五天後至天寶五載
還歸西京奉勅權住鴻臚寺尋後詔請入內建曼荼
羅為玄宗帝五部灌頂歲移住靜影寺又請入內
祈雨傳法皇帝大悅賜紫袈裟并絹三百疋後詔
公元765年
大興善寺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大師
試鴻臚卿號大廣智三藏肅宗皇帝內外侍臣
公元774年
高品宰相百官並入灌頂學法受緣至大曆九年
公元534年
甲寅六月十一日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
邑三千戶至六月十五日午香湯浴身換新衣
居正容具表辭帝北面瞻望東首倚臥而滅行年
七十僧臘五十聖上輟朝三月中使勅葬凡所破用
並是宣賜七月六日荼毗賜贈司空謚曰大辯正廣
不空三藏荼毗火滅得舍利數百粒進呈入內
大興善寺住院內置舍利塔大師將終諸僧
千仞寶幢無故倒文殊閣壞師所居荷池
迴數十畝傍無灌注中涌直泉冬夏常滿遷化
先夕而涸諸異相事近數十條略而不敘然以三藏
親遊五天求所未受并諸經論重廣學習凡得梵本
公元746年
瑜伽真言經論五百餘部天寶五年歸於上都奉玄
公元771年
皇帝恩命翻諸經論歷於肅宗代宗大曆六年
十月十二日代宗降誕之晨總錄三朝翻經論始
開元年至大曆凡一百一卷計七十七部并都
公元765年
一卷進請入錄流行仁王經於永泰元年
乙巳夏四月一日宣詔三藏義學沙門良賁
十四人於南桃園大明宮建置道場仁王護國
般若經不空出梵本譯語良賁筆受潤文建宗等
證義一日起首十五日譯畢繕寫進呈尋至
月詔資聖西明兩寺五十人百座敷闡下紫微
千官作禮出內百姓觀瞻遂感卿(去聲)雲呈瑞
氣浮空兩街緇侶威儀整肅幡華前引音樂後隨內
外咸歡京城共喜千郭充滿牆堵焉。
【疏】周星漢日者星辰日月皆取時景之義謂周穆王
西天佛滅慈光隱耀漢明帝時遺法流通津潤
公元前982年
此土有緣者也漢書引周書異記云周昭王即位
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汎漲井水滿溢
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振動其夜有五色光入貫太
微遍於西方盡作金色昭王問太史蘇由曰是何祥
瑞由對曰西方大聖人生現此瑞矣王曰於天下
如何由曰即時無事一千年後聲教當流於此王遣
鐫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祀之前即佛生之瑞也異記
公元前912年
又云周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
平旦寅時暴風起發拔樹山川大地悉皆震動
午後天陰黑雲四起白虹一十二道南北通貫連
夜不滅穆王太史扈多扈多對曰西方聖人
衰相現耳穆王大悅朕常恐此人來侵我國今既
入滅朕何憂哉即佛滅之瑞也後漢法本內傳云後
公元64年
第二孝明皇帝永平七年甲子歲(或云乙丑歲也)帝夢
丈六金人頂佩日輪光明赫奕飛空而至光明
異色無比明帝寤巳而不自安至旦大集群臣以
占所夢通人傅毅奏曰臣聞西域有神人號之為佛
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國子博士王導對曰臣按周
書異記周昭王時聖人出在西其時史蘇
奏於昭王一千年後聲教被此陛下所夢必是此焉
明帝信然即遣中書侍郎蔡愔秦景國子博士王導
一十八人往於西方訪尋佛法中天竺國遇摩
竺法蘭二三藏愔等求之東行二人乃誓至弘通
不辭疲苦冐涉流沙達于洛陽明帝大悅極重
別立精舍安止白馬寺是也漢地僧之初寺之
始也白氎上𦘕釋迦形相四十二章一卷即佛
公元前963年
法之始也今依六十甲子算之自周穆王即位五十
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釋迦入滅至今大宋
公元1018年
天禧二年歲次戊午凡經一千九百六十七年也。
【疏】重昌堯化者堯王治化風雨順時五穀豐熟人民
康樂庸宗亦爾故曰重昌革者改也黎元眾庶
急改姧弊救火焚至憂眾蔗如念赤子澡心齋戒
者周易注云洗心曰齋防患曰戒。
【疏】乾坤者乾天也坤地也禮樂惟新者孝經注云風
移易先入樂聲變隨人心正由君德正之與變因
樂而彰也禮者治民大節所以君臣父子
道明男女長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明白四達
聖君德化絕於淫蕩謂之明白遐方歸順謂之四
達。
【疏】凡諸等者法苑云宗崇尊主義聖教所崇所尊
所主名之為宗機所聞領解各異隨機敬立
為宗而非一轍無量義經眾生性欲無量故法
亦無量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義無量從一法生
一法者謂真如無垢稱云佛以一音演說眾生
隨類各得解所以然無上法王昔於曠劫修習
悲喜隨順眾生智解淺深應機設化利益之修
圓滿巳至果位不加功用任運起心運大慈悲
一切機演微玅法由任運力發一語言含種種義隨
諸眾信解淺深領受各異對小機宜即此一言
小乘法令悟入大機即此一言顯大法令
悟入頓悟機即名頓教漸悟機即名漸教
乃至其所對治貪治嗔淺深性相等義隨機
各各不同一切契經大義如此
【疏】維摩經等者如彼疏云此經以不思議解脫為宗
然不思議略有五種一理真如法性二行般若
方便三報謂淨土佛身四用謂神通變化五教謂聲
名句文正真理為不思議依理起行依行得報
起用依用起教是故五種皆不思議故以為宗經
上下顯用思議眾生故法華經以一乘
宗彼云今此經中唯說一乘又云唯有一乘無二
亦無三對聲聞獨覺一乘義破彼執二以為
極立一乘極會彼二乘學教理行果皆是入一乘
漸次故故一乘以為經宗楞伽經以如來藏為
宗彼云阿耶識名空如來藏(新云阿賴耶識翻為藏識)具足
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慈恩云藏識有漏虗
不實故名為空能含一切無漏種故名如來藏(空體
藏名為空藏如來之空藏名如來藏也)四智種子體是無漏虗妄
法名為不空由近善友多聞重習漸次生長當成
四智之因名不空如來藏藏是含藏因性故(含藏義釋
前空如來藏因性義釋此不空如來藏不空即藏名不空藏如來之不空藏名不空如來藏也)涅槃
佛性為宗彼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
阿耨菩提譬如虗空過去未來現在佛性亦爾
三世也非佛性者謂牆壁無情物意佛性
有二一理性二行性理性遍有行性或無以涅槃
一性宗攝顯理佛性諸眾生性是因義在纏真如
理性因故出纏真如為法身是佛之性名為佛性
涅槃佛性為宗。
【疏】此諸經宗約對待立者隨諸有情機性樂欲對待
立宗形待思議立不思議形待二乘一乘等也由
法王於法於根得自在故對機遣病立宗有異逗
令修學。
【疏】對治心量立宗之失者眾生心識度量境界起善
染等種種差別為欲對治心量故立能治宗教
修斷隨此立宗而有其失其失者何楞伽云隨
所立宗即有眾雜義謂隨宗所顯善無記無漏
等眾雜之義令人曉解立相故是立宗失若不
宗而無有失其相云何頌等觀自心量言說不可
得能觀所觀兩相稱可名為等觀平等觀察自巳心
量法離言言說不及不可得故離言法體差別
所以無失何不普等教示眾生觀心何用
立宗義類差別翻成失耶答不然立宗不立宗佛有
意略三義一者廢詮談旨法體離言不可說於
立宗之相若約將旨就詮依詮顯示善染因果有漏
無漏權實等相義理差別隨經立宗也二者對於
位諸大菩薩令彼遣相契無相故故不立宗若對下
位初機小器未能亡相佛為顯示斷行相由機性
隨機立宗故說一乘為宗佛性為宗等若不立宗
彼不曉解修斷意故三者依大智門智證法性豁虗
湛寂無相凝然故不立宗依大悲為利有情顯示
諸法有忻有厭有淨有染世出等差行相令其
修學對機設教隨教立宗由此廢詮談旨對於上位
智證真理勝義無相非宗絕待也將旨就詮對初小
悲心利物是故立宗皆是對治心量治大病立
小失也。
【疏】若宗不生宗還生矣者離言真理緣生名為
不生宗還生者帶詮宗旨藉教生故若以言教宗於
不生真如之理隨其言教還生矣故淨法界性
言詮無宗無不宗。
【疏】依三等者多說有教多說空教非空非有教也此
三種教詮三種宗及下所明三時之教立意異文
大同所詮宗定三種教隨其宗教三時異欲
學者於此義意差別識知如來說法意也。
【疏】謂佛等者佛初成道觀眾生機未任大法若說大
公元前952年
乘彼不信誹謗墮落故初成道十二年中多說小
乘顯法有教於此時中顯多分說不遮其間亦說大
乘遇大機故此小乘文言不了義亦不了隨機
說唯小乘教也於此教中亦說三乘即是小乘教中
三乘義應於小機權宜說之如大乘因位三無
數劫猶是凡夫三十四心方成聖者佛果位亦說
三身即以戒定慧解脫五分功德法名為法身丈
金身為報身隨形六道名為化身大乘位有
此行相由此第一說有雖說三乘不了義小
乘諸師二十部宗皆依此教也。
公元前948年
多明空宗者佛成道巳十二年後四年之中多說此
教唯是大乘諸眾生巳依於前多說有悟解
果然多著有未契中道佛欲令彼漸悟理信向大
乘為欲除彼著有病故故說此等遣相之教而多隱
相說法空文言隱密義亦隱密隱密者含隱之
不顯了義為除有病故說空不違前多說有
前言有者總相說有其意但顯依圓是有言空
總相說空其意但顯遍計所執我法是空故解深
密經云諸說空教皆依遍計所執說諸法空雖說
不違前有非空非有宗者佛成道巳十六年後至
般涅槃多說此教遠除有病近除空病顯示中道
了之教文言了義亦顯了具顯諸法非有非空依
三性門聊簡說之謂遍計非有依圓非空故。
【疏】自雙等者前引三教三種宗唯是佛經此下所
明佛滅度後聖賢造論釋三種教顯三宗義也天親
傳云佛滅度後三百年中有阿羅漢名迦旃延子先
於薩婆多部出家後往罽賓國與五百阿羅漢共撰
薩婆多部阿毗達磨秘不流行經多時五天不起
後東天竺阿瑜闍國有婆羅門子名婆須䟦陀羅
明大智往彼習學記後流行眾生聞者多執著有大
乘之教而多隱沒三百年外有南天竺龍猛菩薩
大智度論釋大般若經造大無畏論滿十萬偈龍猛
弟子提婆菩薩造百論等為小乘及諸外道執我
執法說法為空時多著空後九百年北天竺境富樓
國有國師婆羅門姓憍尸迦彼有三子同名伐蘇
畔度此云世親同一名號各別第三世親於薩
婆多部出家得無學果其第一菩薩之性亦於有
出家後得離欲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欲自殺身有
頭盧阿羅漢在東毗提訶觀見此事從彼方來
小乘空觀意猶未安謂不應心樂故因此乘通往
覩史多天諮問彌勒菩薩彌勒為說大乘空觀還下
思惟即得悟入因名無著爾後數往覩史多天諮問
彌勒大乘經義為餘人說聞聞不信自發願請
彌勒下為說大乘見聞者皆同信受即如其願於
分時放大光明有緣眾於阿瑜闍國為說瑜伽
論總一百卷無不窮事無不文無不釋無不
詮雙離有空契會道正菩薩於諸乘境行果
等而得善巧兼為餘乘令於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
即是大乘中說三乘義也時阿瑜闍國大講堂
無數億人同一會唯有無著得近彌勒自餘但
遙聞其聲或見異由是眾生皆得遠離有空之
病契於中道此等諸論佛滅後造也據實亦有佛在
世時所造之論但隨所依之經三種不同三種
由此判教攝盡一切經律論也。
【疏】初小等者婆沙論九十九云末羅國賣主有子
名曰大天出貨易子長大情染於母後父歸家
大天與母遂殺其父事彰露將母逃避波吒
城逢本供養無學苾蒭恐事彰露設計之後復知
母與餘交通大天怒曰我為此事造二重流移
國今復捨我而更好他遂殺其母雖造三逆不斷
根深生憂悔自惟罪重何緣當滅傳聞釋子有滅罪
遂往雞園僧伽藍所見一比徐步經行伽陀
云若人造重罪修善滅除彼能照世間如日出
大天聞巳歡喜踊躍知歸佛教定當滅罪便求出
家時彼比丘不審驗問遂度出家還名大天天聰
出家未久便能誦持三藏文義言詞清巧善能
波吒釐城無不歸仰無憂王聞巳召請入內
供養而請說法後歸伽藍不正思惟夢失不淨
彼先稱是阿羅漢令弟子洗所污衣弟子白言
羅漢諸漏巳盡云何有此大天告曰天魔所嬈汝
不應漏失有二一者煩惱漏失羅漢無二者不
漏失如便唾等羅漢猶有有諸天魔常於佛法
生憎嫉見修善者便往壞之故我漏失是彼所為
疑恠一事也二者時彼大天令弟歡喜
附矯設方便次第記別沙門弟子白言阿羅漢
應有證知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得果之相大天
阿羅漢等亦有無知不應疑無知有二一染污
無知羅漢無二不染污無知羅漢猶有由此汝輩
不能自知三者時諸弟子而白師言曾聞阿羅漢
巳度疑惑如何等於諦寶等猶懷疑惑大天告言
疑惑有二一隨眠疑羅漢巳斷二處非處疑羅漢
獨覺於此猶未能斷況汝聲聞於諸諦寶豈無疑
惑四者弟子白師我讀諸經說阿羅漢有聖慧眼
自解脫能自證知不因師言我等既得阿羅漢果
自證知云何等由師令都無智能自證知大
告言羅漢有二一鈍根二利根鈍羅漢由他令
不能自知舍利子智慧第一若佛未記彼不自
況於餘人而能自知故汝於此不應窮詰五者然
大天雖造眾惡不斷善根復於中夜自惟罪重必
受苦憂惱所逼數唱苦哉近事弟子聞巳驚恠
參問如何昨夜唱苦哉耶大天告言我呼聖道不
應有恠謂諸聖道若不志誠苦言者終不現前
昨夜唱言苦哉呼苦聖道於後鷄園寺中諸上座
苾蒭多皆入滅十五日夜伽陀時次當大天陞座
說戒彼便自誦所造伽陀(頌云餘所誘無知猶預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
佛教)爾時眾中有學無學多聞持戒淨慧者聞彼所
無不呵咄愚人自作是說此於三藏教中曾
所未聞咸即對翻彼所頌曰餘所誘無知猶預他令
入道因聲故起汝言非佛教於是竟夜鬪諍然乃
終朝朋黨轉盛城中仕庶乃至大臣來和諍皆
不能息時無憂王聞巳自至僧中時兩朋各執巳
頌王聞說巳亦自生疑尋問大天孰是孰非我等今
者當寄何朋大天白王戒經中說若欲滅諍依多人
王遂令僧兩朋別住賢聖眾內耆年雖多而僧數
大天朋內耆年雖少而僧數多王遂從多依大天
訶責眾事竟還宮爾時鷄園諍猶未息時諸賢
聖知乖違捨於鷄園欲詣餘處國王知之勅令
殑伽河邊載以破舡中流墜溺以驗斯輩是凡
聖時諸賢聖各起神通猶如鴈行飛空而往復以神
接取舡中同捨鷄園未得通者現諸神變種種
形相次乘西北去時王聞巳深生悔恨悶絕
地水洒乃甦速即遣人尋其所趣使還知在迦濕彌
羅國王固請還僧皆辭命王於彼國造僧伽藍安置
聖眾王復遣使多賷珍寶營辦捨物而供養於是
佛法初分二部一上座部住迦濕彌羅二大眾部
住本鷄園宗輪論云佛涅槃後百有餘摩竭陀國
俱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贍部是時佛法大眾初破
分為兩部大眾中分九部上座中分十一部
總二十部廣如彼說。
【疏】馬鳴無常中前頌文起信論等皆馬鳴
起信疏云菩薩生時馬嘶故以為名摩耶
云佛滅度後六百年間一比丘名曰馬鳴說法
要降外道西域記第七卷說北天竺月支國王
兵事伐東天竺國國人困乏王欲請和月支國王
乃索金錢三億如無金錢者請以佛鉢一億金錢
馬鳴菩薩一億金錢餘任多少不獲王遂
之北天竺國大臣咸言佛鉢貴當一億金錢可爾
馬鳴菩薩一億金錢王甚不明爾時國王欲令臣
等知菩薩聰明神異取馬七疋不與巳經六日
至第七日大集群臣請菩薩說法談吐流明經辨
理洗悟人心王於眾中令人以草等飼前餓馬諸
不食但唯悲鳴垂淚聽法於是國中咸知菩薩
神異無比龍猛者順中論序云梵語那伽夷離
淳那此云龍勝亦名龍猛云龍樹訛也十卷楞伽
經偈云於我滅度南天竺國內大德比丘號名
龍樹住初極喜地善大乘法能破有無往生
安樂國廣如龍樹本傳說
【疏】洎千等者佛地論第四卷說其聲聞藏佛去世
一百年外即分多部而菩薩千年前清一味
無有乖諍千載巳後乃與空有兩宗異論是故如來
正法但經千載清辯西域云南印度大案
羅國城南不遠有大山巖婆毗吠伽(唐言清辨)論師住阿
蘇洛宮待見慈氏菩薩成佛之所論師雅量弘遠
幽邃外示僧法之服內弘龍猛之學聞摩竭提
護法菩薩宣揚教學徒數千有談論杖錫而往
波吒釐城知護法菩薩菩提樹論師命門
人曰汝行詣菩提樹護法菩薩所如我詞曰菩薩
遺教導誘迷徒仰德虗心為日巳久然以宿願
果遂乖禮菩提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天人
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幻身命若浮渴日
未遑談議人倍往復竟不會見論師還本國靜
而思曰若慈氏成佛誰決我疑觀音菩薩像前
隨心絕粒飲水時歷三歲觀音菩薩乃現玅色
身謂論師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
音曰人命危脆世間浮幻宜修勝善願生覩史多天
於斯禮覲當速得見論師曰志不可奪心不可二觀
曰若然者宜往䭾那羯磔迦國城南有山巖執金
剛神所志誠誦念金剛呪者當遂此願論師於是
往而誦焉三歲之後神乃謂曰伊何所須若此勤勵
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音菩薩指遣來請成
我願者其在神乎神乃授祕方論師曰此巖石
阿素洛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開即入中可以
見論師曰幽曠無覩詎知佛興執金剛神慈氏
世我當相報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復歷三歲初無異
相呪白芥子以擊石壁豁然洞開是時百千萬眾觀
忘返論師跨其戶而告眾曰吾久祈請待見慈氏
聖靈警祐大願斯遂宜可入此同見佛興聞者怖駭
莫敢履戶謂是毒蛇之窟恐喪身再三告語乃有
六人從入論師[(厂@((既-旡)-日+口))*頁]謝時眾即入石壁入巳石壁還合
眾皆嗟恨前言之過也護法西域記說護法菩薩
達磨波羅波國建至城中大臣之子幼懷雅
量長而弘道學乃深於海𤀹解又朗於曦明天親之
一人而巳年三十二卒於菩提寺空中響告波羅
門曰此賢劫千佛一佛也此二菩薩初是勝義
空宗主後應理圓實宗主各依大乘了義之教明
空明有謂清辯菩薩般若等經以為了義勝義
中一切皆空名勝義空宗三種教中多說空教三
時教中第二時護法菩薩依解深密經等以為
具明諸法其中有為無為依圓是有我及我所
計非有名應理圓實三種中非空非有教三時
中第三時也又前所指馬龍猛所造諸論各隨
自意定是空宗般若等經是佛所說但文含隱義
兩宗勝義空宗龍猛提婆清辯等隨文釋
義謂法皆空即屬勝義空宗攝顯此等經為不了
文言不了義亦不了應理圓實宗主慈氏菩薩
無著天親亦各造論釋般若等經弘於此等多說空
教即顯般若經文隱密義顯是故般若
經通兩宗兩宗如次第二第三時教攝也。
【疏】言空有等一切法總二類一者空二者有空
法無差別遍計所執性周遍計度名為遍計此遍
計心妄所執著法性故名遍計所執性有法有差
別總為二類一者無常法謂有為法二者常法謂無
為法復有二類一者依他起性二者圓成實性依他
起性者依他眾緣所起之即是有為有體性法因
所生依他起性此有二類一者有漏根隨
十六惑無想無想事異生性睡眠惡作計三十一
法全并餘遍行別境等六十二法一分有漏者二
無漏謂滅盡定全及餘六十二法一分無漏
此等九十四法皆是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者此復有
二一者無為唯識論云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
性名圓成實顯此遍常體虗謬簡自共相虗空
等此有三義一體遍遍一切處故即圓滿二體
生滅故即成就三體虗謬真性故即真實
義具此三義圓成實性二者有為即前無漏有為
淨分依他亦名離倒圓成實性故唯識無漏有為
離倒究竟勝用周遍亦得此名亦具三義離倒故實
究竟故成勝用周遍故圓論文實成如次三義
就義便名圓成兩宗所諍依他起性依常無常
門也。
【疏】瑜伽學徒天親護法朋從慈氏深密等經造
弘法皆名瑜伽學徒其中難陀安慧等或有偏
未契正理第二清辯等師朋輔龍般若經意說一
切法勝義中一切皆空世俗諦中可說是有第三
護法菩薩破此兩宗說有說空皆未盡理故立中道
非有非空。
【疏】今且等者法苑章說於大乘中顯了言教了義
隱密言教名非了義經解深密世尊在昔第二
時中以隱密相轉正法輪猶未了第三時中以顯
相轉正法輪是真了義意說法性皆是空三無
教言非顯了所詮不究竟名不了義謂若顯了詮
究竟理名了義護法依此明於二諦辨正義指
中道息諸諍論執有執空。
【疏】此世俗諦亦有亦空者依他是有緣生性故遍計
是空妄所執故。
【疏】此據等者此依般若親證真理離言絕相故此
真性虗融寂然無礙真理名空非是無體空也。
【疏】三無性論等者一分無相性二依他無生性三
真實無性性立此意者一切眾生無始巳來虗妄
別執人執法為遣彼病故依真如立此分別無相
真理湛然無彼相故復有眾生妄執色心從緣生法
謂是實有為遣彼病故依真如立依他無生真性
常住無生相故復有眾生知遍計無依不實然謂
真理而是實有起執著故為遣彼病故依真如立真
實無性性上言性者無彼所執真實體性下言性者
離執。
真性不無令眾生泯一切相契無相
所以一真如立三無性遣彼三性也。
【疏】論頌等者唯識頌云即依此三住立彼三無性故
密意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
遠離前所執我法性先明三性後三無性故指前
云即依此也密意者含隱之義不顯了義一切法
性皆是空三無教名了義治眾生執病故
密意說此三無性義一者相無自性謂遍計所執全
體是空無體相故二者生無自性依他起性仗因
有無自然生性故三者勝義自性圓成實性
勝義圓成真理勝義諦故勝義之上無彼所執
我法自性名勝義無自性復有顯了三無性義如下
敘之。
【疏】於如是等者心經疏中明空有巳總評議云觀
聖意空有無乖法離智詮何空何有對機遣病假
有空後諸學徒文起執巳之所解謂契中宗他之
所知將為謬說今贊經義伸其兩端玅理是非智者
當了(兩端勝義空宗應理圓實宗同此下疏性相二宗也)。
【疏】幸而等者義淨三藏云所大乘不過二種一者
中觀二者瑜伽中觀即俗有真空體虗如幻瑜伽
無內有事唯識斯遵聖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
何真何偽意在斷障利濟眾生豈欲廣致紛紜重增
尤結依行即俱昇彼岸棄背即並溺迷津西國雙行
無乖諍既無慧目誰鑒是非但切勤修無勞自害
矣。
【疏】生空法根本後得無漏本後正是經宗遠加
行智近加行智為本後之方便助成觀照故亦是
宗資粮位忍為遠加行四善根位為近加行無漏
故。
【疏】有義此二合為經宗者合以實相觀照為此經宗
宗者崇尊主義此經所崇所尊所主正顯此二般若
法故題云般若符順經宗所崇意故三義如疏今又
云隨別所明以般若為宗護國為旨宗如疏說旨
意旨旨趣佛說此經別顯二護是正所為旨意
趣故於題中標云護般若如下文明般若
而結說云菩薩摩訶薩護佛果十地行護化有情
若此也外護可知
【疏】經體有二一文二義者此言文進為所依攝所
名句退為能依攝所依聲故但言文具攝四法并所
詮義五法為經體也。
【疏】成所引聲意說諸聖及聖弟子成立教理所引
發聲名成所引聲是故聖教以聲為體。
【疏】唯識至能詮者此破小乘名句離聲有仍
是能詮大乘正義名句文三依聲假立不離聲故難
小乘云聲上屈曲表詮諸法生物情解唯聲之用我
說名等不離聲體故是能詮汝宗所說名句三離
聲實有應如色等非是能詮並曰色等是有色
非能詮名等亦實有名等非能詮由此應許等是
有色等非能詮名等非實有名等是能詮。
【疏】謂名至連合者婆沙俱舍皆有此語名身次第
列諸名但詮自性未顯差別安立義故句身次第
施布差別義門文身次第連合上下令義不散故
佛教名句文三為體。
【疏】皆以二事而得究竟者此言究竟滿足義以聲
及字二事滿足名為聖教即是文進名句故聲
及字具攝四法問相攝建立行相云何答謂於聲上
屈曲差別有能顯義假立為文若顯自性義轉名為
名若顯差別義轉名為句梵語那(上聲)摩此翻為名是
隨義歸義赴義謂隨音聲歸赴於境呼名法故如言
色時詮色自性即是一字成名若言阿難羅睺
羅等即是二字多字所成名攝皆目法體自性
梵語鉢陀義翻為句正翻為跡象有四跡如頌四句
尋跡見象尋頌解理如言諸行無常等詮於諸行差
別義故此詮義差別句也復有攝法滿足長句
短句等(如別處說)。
【疏】文即是字為二所依者梵語便繕那此云文文者
顯義顯名句遠顯於義通顯自性差別義故
惡剎那此云字如啞啊(上入下上聲)等字即以此字若
詮表令物生解者名之為文即是字也若無詮
表不生物解者唯字非文文字寬名句二種
文而成是彼所依故云文即是字為二所依然聲字
文名五法相望寬狹不同謂若有聲字其文名
不定有如徑定聲無屈曲故但有聲字無文名句
若成字時文不定詮表不成於文有詮表字
成文故若成文時名不定言去言來非名句故
若以名句相望互有寬狹言色言聲是名非句去來
坐立終不疲厭是句非名如言眼耳鼻舌身色聲香
味觸是名亦句餘一切法例此應知今明教四中
聲實名句假合此假實四法為體此三離聲至詞
緣於聲者此唯識文也因破小乘名句三離聲實
有彼反詰云若名句依聲假立無實體者應不異
若不異聲即法詞二無礙解境無差別若無差別
如何能緣成四種異故此釋云此三離聲雖無別體
而假實異亦不即聲名句文假實既異由此法無
礙解緣於名等義無礙解緣所詮義詞無礙解而緣
於聲辯才無礙應機所以法詞二無礙解境有
差別引此意者聲名句文假實有異以此四法為教
體也。
【疏】清淨等者無量義經眾生性欲無量故法亦無
量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義無量從一法生一法
即是無相真如玅理乃至云從一法生百千義
百千義中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無量
邊之義此所生法皆名為末就事相中一切諸法皆
從心生心為本也今明教體復有本末若就根本
說者心若取於末能聽者心謂如佛言諸行無常
悲願擊動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現文義相玅觀察
智託此為質變於影像文義相觀說之即以鏡
智所變文義而為本質教體玅觀察智所變文
義而為影像教體若諸凡聖託佛所變文義為
各自識變有漏聲而為聽者本質教體各自
意識影像聲而為聽者影像教體聽者意識
變於聲聲上屈名句相及所詮義皆為教體然
說者教質正影兼為利有情從於淨識現文義故聽
者教體影正質兼耳識意識能聽法故上明說者唯
佛說其餘凡聖皆能說聽但以說者為本聽者
末類可知
【疏】世親等者頌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論曰如
疏展轉者更互之義二識者佛識眾生識也謂諸眾
有信決定由此信解如來所說為增上緣有增
上力擊動如來本願慈悲如來悲願決定愍念
生於佛識上現文義相由悲願力為增上緣有增上
力令諸眾生識心之上文相生相續者身義身有
三義謂體義名身積集義名身相續義名身今取相
續義前滅後生相續上言餘者佛是眾生之餘
下言餘者眾生是佛之餘為由於佛相續身中現差
別識令餘眾生相續身差別識生何以故佛與眾
展轉互為增上緣故差別識者即是直非直
文義相見相分名識故名差別識。
【疏】攝相歸性者有為法事相差別皆是真如上之
用故攝於相用歸真如性故一切法皆以真如
體今明教法是真如上一分之義用也故慈恩云攝
法歸有為主故言諸法皆是唯識攝法歸無為
主故言諸法一切如是故立此唯識真如門也。
【疏】總別淺深者總分二類謂文與義別開為五文
義二也就文義中文淺義深詮旨異故所詮義中識
淺如深相性異故皆是從淺至深為次第矣。
【疏】瑜伽等說者藏體是教含持之義以教對機而含
其理立於二藏菩薩故名菩薩藏對聲聞名聲
聞藏由彼獨覺煩惱障證生空理與聲聞同能詮
少從多為名名聲聞藏故顯揚等但立二藏
【疏】諸教說三者以教詮行而含其理立三藏異顯三
學故素怛纜者舊名修多羅修妬路皆訛也此云契
經契理契根故能契即經所契之經名為契經契經
藏名契經藏毗奈耶者舊名毗尼毗尼皆訛也此
調伏調和控禦身語意制伏滅除煩惱故亦
調亦伏名為調伏通於教行謂佛所說調伏藏名
調伏藏若凡聖調伏藏名調伏阿毗達磨
舊名阿毗曇訛也此云對法以清淨對向對觀涅
四諦出世法法之對故名為對法對法之藏名
法藏
【疏】三四五藏等者問經律論三藏為同為異答法苑
二師一云經律論三各別部類各立一藏二云無別
部類文殊問經等多詮戒學名調伏藏楞嚴經等多
詮定學名契經藏解深密經等多詮慧學名法藏
隨多所詮以分三藏云若唯詮定或詮三學名契
經藏若唯詮戒或詮戒定調伏藏俱是福故若唯
詮慧名對法藏若詮定慧通經論藏福慧異故或契
經藏契經寬故若依初師此經題標般若顯由勝定
般若正顯定學意令修引發般若由此此經
契經藏攝若依後師此經正顯學教修習遣相
空觀令其忻趣教示修習離執有觀令其厭捨又滅
妄想空門真心於有觀修此二觀引勝般若
故題標般若之名又修定慧必離殺等亦具戒學由
此此經具顯三學然以正顯定學兼顯戒慧依正非
兼依總非別契經藏攝。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抄卷第一
**仁王經隨抄音切
枳穰
(注云二合指枳穰二字切脚也仍上聲呼之)。
弭多
(上名婢切)。
(余亮切)。
(音患
官也亦音䆠)。
(古患切)。
(居筠切鹿屬也)。
(音靜坑也)。
(書救切冬獵也)。
(巨乙切)。
繽紛
(上疋賓切下芳文切)。
(古逈切)。
(陟切塞也)。
(杜迴切俗作頹)。
(古候切)。
(苦海樂和也)。
(疋角切)。
(普口切破也)。
(直尼切堦墀也)。
(於往切濫也亦作狂)。
(知亮切)。
(音蘇)。
(張格切)。
(苦化切越也)。
(私潤切)。
(許宜切日光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