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869a 页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八

天台沙门湛然述

次释后五重,文自为五:初明别入中云
「因于拙教果复不融」者,次第为拙,教门所
说果理不融,以果隔越不与因理融通故
也。馀四如文。次开中四:初略以劣况胜,次
「故大经」下引證,三「凡夫」下释《大经》文以合今
意,四「如此」下结归。初二如文。第三文中二:
先以凡况小,次以小况大。

五约一实智为
三:释、判、开。初释中立譬合结。判中云「若待
十智为粗」者,《大品》十一智,十智同小乘,第
十一如实智属大乘。今文大小通立如实,
于诸如实中唯圆如实为妙。次开显者,唯
开显如实方成妙实。次明对无谛中三:谓
立、判、开。初立。次「若历」下判,三「若以」下开。

二展
转,又二:初明来意,次「思议」下正展转相照。六
境既展转开合,故须六智随其开合亦随
境转照,若智随境得名,是则诸智亦义同名
异;名异故各照,义同故传照,是则不可思议
境智,一境一切境、一智一切智。如可思议中
尚六界十如结摄一切异名诸境,诸境亦尔、
诸智亦然,况不思议大小偏圆互相摄耶?故
下结云谛融智融圆成开显法华妙旨,若不
见始终妙意,徒自云云何益者乎?于中又
四:初正明传照。次「如此等」下义当于判开,
卷八 第 869b 页 T33-0869.png
传照如判,俱融如开。三「如此等」下义当开
教见理,若见理时一切俱开。四略以智例
境也。初文者,秖是以后智传照前境,十如
居初故不论智,据理亦应以十如智照
于五境,是则六智一一皆能照于五境。如文
可见,不须委论。若不解此,诸境诸智若
大若小更相间入,若判若开互为法界,如何
能识《法华》所宗?岂能了于一心妙境境智相
称,如何能见下诸妙文所依所发乃至化他
不思议用?妙感妙应乃至眷属并从此生,乃
至本證亦不出此,人不见之谓为烦芿。

次明行妙中,文自为二,今又为三:标、列、
释。释中初略简粗显妙,次「前对」下次依章
解释。初文又二:初对前境智举粗,次「妙行
者」下显妙。初文又三:初明三法次第相须,
次明三法更互相显,三「如此」下结。初文者,
行假智、智假境,智行是能到、理境是所
到,到清凉池也。次文者,「解」即智也。智为
行本则行藉智生,行能成智则智藉行成,
智能显理智生则理生,理未穷故则智未
息,故理生则智生。结文可见。

问:
若一心三
智为妙行本,乃至一心三智照中道理到
于初住清凉池者,何粗之有而斥为非妙
耶?

答:
似如所问,今云粗者,未见一理而三
理乃至一行而三行,乃至六即初后俱三,三
一不殊,初后不二,乃至修德性德一念三
身等。若如是者方名妙行。

「妙行者」下释其
相也。次释妙行中,初标,次释。初言「一行一
切行」者,须约六即以明三德,今言行者多
卷八 第 869c 页 T33-0869.png
在住前,三法妙显多于初住故也。

问:
一行
一切行其相如何?

答:
如四三昧是菩萨行,一
一三昧无非法界诸度具足,故一施一戒皆
具三谛三智三德,成波罗蜜,摄诸善法,是
故名为一切行也。

次释又二:先正释,次与
境智互融。初又二:初引经,次结成三德。初
如文。次文言「深尽」等者,「尽」即法身,「具」即解
脱,「深」即般若,如此三德在一心中,境即理
性三德,智即三德之解,行即三德之观,始从
观行,终至六根,无非妙法。次文又三:先总
明,次「前境说」下别明,三「若三」下结。初言「与前
境智一而论三」者,「一」谓涅槃,「三」谓三德,「境」
是法身,「智」是般若,「行」是解脱,当知秖一涅
槃而论此三。又境即理三,智即名字三,行即
观行相似三也。当知九秖是三,三秖是一,一
尚无一,岂有九三?二三如文。次正释中二:
先叙来意,次「若直」下正释。释中先释通途,
次释约教。言通途者,还依向妙以立通途,
未判属一教故也。随教各别自明增数,故
曰「约教」,如诸部中有共教者,即其事也。所
谓华严共二,乃至般若共三,于诸部中复
有同听异闻自成约教,故须有此二种释
义。所以列此增数行者,为知行妙遍收诸
行,摄一切教所明诸行。相须之行正在别
教,藏通二教亦有此义,而理浅近置而不论。
今明圆人境智行三,一一具三方名行妙,如
行即有具深尽三,依理起解名为智三,理
体即是理性之三,此之三三不假相须。复
以境智行三,用对三德,不纵不横。

问:
何故
卷八 第 870a 页 T33-0870.png
不名增一?如《增一阿含》《毗尼》等,而言增
数耶?

答:
其义实通。若言增一者,恐滥增法,
谓以一法增而加前法。今言增数,但是数
增,法体无定,或是一法离开增数,或以异法
数增前故亦名增数。通途、约教二义咸然,是
故唯著增数之言,总论秖是法界大体离出
万行。

初通途文为四:初先叙意,意在略举
知其大纲;次「释论」下正释;三「行虽」下明不思
议相导相发等;四「若得此」下结叹。初二文者,
但可以列数,不可以名具。第三文中云「针
导线」者,《大论》三十三文。「御导牛」者,《大论》二十
文。谓得前意,以不思议智,显不思议行,至
不思议理,故后文云「智如导主」等,但约不思
议异前耳。

次约教中二:初通约四教明
增数相,次广明别圆两五行相。为别圆二教
行法该广,别虽次第,證道是同,是故行门
可以相例、可以相显。初文三:初正释,次判,
三开。初又三:标、释、结。释中自四:初三藏中
二:初增一至三,次广指诸数。初文初者
明一法为行者,谓不放逸及他物莫取。于
中二:先引经,次「所言」下释中,前之二文俱
有所作已办而不释者,此是果法故不复
释。今意明行故但释不放逸。言「护心不放
逸行」者,《增一》第四佛在给孤独告诸比丘
当修一法,广演一法修行广布已便得神
通诸行寂静得沙门果至泥洹果。云何一
法?谓不放逸行。云何不放逸?所谓护心。云何
护心?于是比丘当守护心?有漏心有漏法
欲得悦预,未尽欲漏便不生,已生便灭,无
卷八 第 870b 页 T33-0870.png
明亦尔。问静一处便自觉知,而自游戏便得
解脱,四智具足。「所作」等者,一切罗汉皆具四
智,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
后有。今文略举一焉。

增二法中具如《止观》
三记。今止谓戒门,观谓四谛慧。又止谓
苦谛,观谓馀三。言「怛萨阿竭」者,古译经论
如来三号云「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初句谓如来,次句谓应供,后句谓正遍知。
晋宋已来译经皆尔。晋安帝隆安年中僧伽
婆译《增一》云:「此之止观,佛及弟子皆悉修习。」
即此意也。如《婆沙》中五百比丘皆云所修
止观,展转相赞云:「善哉!善哉!如来弟子所修
皆同,佛亦如是。」

次增三中二:先对,次引教
中先引、次释。言「五部」者,弥沙塞、昙无德、迦
叶遗、婆粗富罗、萨婆多,具如《止观》第六记,
馀数略如文。

通教增数行为二:初叙意,次
正释。初文中云「不定部帙」者,不同三藏四
《阿含》等别有部帙。今以诸部方等诸般若中
但是三乘共行,即判属通。次释中二:初释
一法,次馀数,并略。初文又二:初正释,次指
广。初文又三:初标,次释,三「如是」下结。初如
文。次释中二:先出论文,次「云何」下释论
意。又二:初引论文自释,次「今观」下正释论
文。初又二:初论文自标,次「所谓」下论中自释。
释中二:初略释,次「如四大」下举类。一切诸
法无不于一和合法中观众多性,以多破
一名为一相,以无破一名为无相,故举四
大以例知。次正释中三:先法,次譬,三合。法
中四:先略释,次「若言」下纵徵,三「如是」下例
卷八 第 870c 页 T33-0870.png
破诸法,四「此以」下结成观相,此即性相二空
之相也。一相是性空,无相是相空,是则一
大之中馀三为他、一大为自,既破自他,共
则不立。初文中推四大相,如《止观》第二观
音观门,但彼兼破转计,于一一大开为四
句,如因事坚以破情坚,乃至四句皆是坚
义,馀大亦然。此文依《大论》,但破四大实法,
故于四大更互推捡,地中无三名为一相,
地亦自无名为无相,故一相亦无,馀大亦尔。
次譬中云「如前火木」,如《止观》第三记。此之譬
意通于偏圆,今唯在通也。

次别教增数行者,
又二:初广,次略。初文亦应云不定部帙,指
华严方等般若中历别行法即是其相,然方
等中多以别行斥于小行,般若中多以别
法展转融通,华严正当历别之行,故今略出
以为行相。又二:初正释,次「是一一」下功能。
初云「指华严善财入法界」者,彼经一一善知
识皆言「我唯知此一法」故也。言「或如幻三
昧」者,彼〈法界品〉善财至摩耶夫人所获是
三昧,广如经说。「投岩赴火」者,善财南行有
聚落名伊沙那,有婆罗门名曰胜热,善财
见彼婆罗门修行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
犹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无极,登彼山上,
投身火聚,善财云:我已先发等(云云)。婆罗门
言:汝今若能上此刀山,投身火聚,诸菩萨行
悉皆清净。善财念言:人身难得,脱诸难难,诸
根具难,值佛闻法遇善知识逢善友难,受
如法教得正命难,此将非魔所使耶?此非
险恶徒党诈称菩萨善知识耶?尔时十千梵
卷八 第 871a 页 T33-0871.png
王空中告言:善男子!莫作是念。今此圣者
得金刚焰三昧光明法门,度诸众生。十千诸
魔空中劝,十千自在天空中散华,乃至他化
天龙八部各有十千修供养已,婆罗门为
善财说法,善财闻已心大欢喜,于婆罗门
所,起真善知识心,说偈赞叹。善财投火,未
至火间即得菩萨善住三昧,触火得寂静
三昧。善财言:刀山大火触我身时,安隐无患。
婆罗门言:唯我行此菩萨无尽轮解脱,火
烧诸众生见惑无馀,必不退转。见通深
浅。「算沙」者,善财南行至名闻国,于自在主
善知识所,得算沙法门。自在主言:我已先
于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书算印等法门,
入工巧神通知一切法门,常与十千童子
在河渚上共围绕聚沙为戏,因此法门得
知世间书算界处等法,亦能治病,一切世法
皆知,乃至菩萨算法一百落叉为俱胝,俱胝
俱胝为一那庾多,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转等
三十重算法。以此算法,知无量由旬广大沙
聚,悉知内外颗粒多少,乃至亦知十方沙
数,知众生数法差别数法名数,如来名数
皆能知能说,成就大愿。旧经中云:文殊已教
我如黡子法门沙聚法门印法门,馀同新经。
今文依旧经,故云「相黡」。「发菩提心等」者,善
财至一一善知识所,皆言圣者,我已先发
阿耨三菩提心,而未知圣者云何修菩萨
行等?次功能中,言「皆破无明入深境界」者,
今文通论一教不分贤圣之位,若于诸善
知识所但得俗谛三昧,则但破无知,名为
卷八 第 871b 页 T33-0871.png
无明;若入实相则破障中微细无明,多分
并约教道不融破无明惑,故云「我唯知此
一法门」耳。證道无隔岂得不知?若菩提流
《法界性论》以诸知识用对四十二位,则皆
破无明。但今一家据唯知一法及以普贤、弥
勒意望之,则自成次第不相摄故,此则全
如今家所判。

圆教增数,亦先广,次略指。初
文且增至十法者,为取十乘观法故也。馀
行并是当门得益而为始终,今此十法始终
具足将送行者至初住故。初一行中若始
终论之亦须具十,且以法界为正未及
馀行,法界即是十中不思议境。言「系缘」等及
「一切无碍人」等,如《止观》第一记。此圆增数其
名乃通、体必异渐,《止观》文中虽以止观释
系缘义,今取所系所念即实相境为一法
也。言「一切无明等」者,释上能系能念之功
用也,止故永寂,观故如空。「此之」下重明行
之功能,一切菩萨无异行故,皆悉由之出
于二死,从因至果,唯用一法,智无异照名
为等观,行无异趣名为等入,解慧观成寂
然止成,两处三界无复过上。「匹」谓匹类。「增
二法」等者,寂照止观,无作三学无作道品。初
四念处言「五门禅」者,如《净名》迦旃延章五
门是也,取结成双非以显中道,为圆五
门。如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非常非无常
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非苦非乐义,
诸法毕竟无所有,是非空非有义,于我无我
而不二,是非我非无我义。寂灭之义名通大
小,不须双非,即名以显中道之义,即圆五
卷八 第 871c 页 T33-0871.png
门也。「亦名五行」等至第六卷更释。六波罗
蜜,于一心中以六即位度二死岸。七善者,
疏云「夫七善之语通于大小」,今局在圆七善
也。一、初中后善是序正流通时节善,二、其义
深远名为义善,三、其语巧妙名为语善,四、纯
一无杂名为独一善,五、具足名为圆满善,六、
清白名为调柔善,七、梵行之相名为慈悲善。
亦应细分诸教七异,以显《法华》独显圆七
是今文意。始四念至八道,具如《止观》道品
中。九种大禅唯在别圆,今意非别,列释具
在法界次第,彼亦未分别圆之异,若欲分
之约境约智以分行相。十种境,如《止观》。阴
等十境唯在三教,今是圆人所观境界,故云
「十境」,观已俱成不思议故。「十乘」者,亦义通
四教,今非前三,乃至百亿例此判之。次「然
增数」下判前约教又二:先约四教以判粗
妙,次约今经重显妙行。前四中圆已属今
经,为明行相故重别辨,如前境智皆引当
文为證故也。始从一法终至六法,皆是四
安乐之相状也,为成增数故以四法同共
列之。又四安乐行中,止观应属二法,三业
应属三法,誓愿亦属四法。又前所列圆教
十数总在今经,然名义等尚通诸部,是故
更对增六之法,名之与义全属此经。三开
如文。

次明二教五行,五行具在《大经》十一,
经初云:「佛告迦叶菩萨:应当于是大乘大般
涅槃专心思惟五种之行。何等为五?一者
圣行乃至病行。善男子!菩萨常当修习是五
种行,复有一行是如来行。」今家判前所列
卷八 第 872a 页 T33-0872.png
名次第行,复有一行名不次第行。又前五
中通于两义,證道通圆,教道唯别。今释五
行,先列章,次解释。释中二:先释,次料简
释疑。初释中三:先释两五行,次判,三开。初
释中二:先次第,次不次第。先次第中二:先列,
次释。释中二:初正释,次问答料简。初文释中,
五行自为五文。初圣行中二:先列,次释。释
中二:先引经立意,次正释。初文者又二:初
「如经」下经文,次「从此」下是文中结示。次从「若
闻」下解释,又三:初明依经立信,次明依信
立愿,后方依愿立行。初立信者,信于果
头灭理及以缘修之行,行要不出三学,先
知苦集,信此道灭以破苦集,故菩萨发心
须以四谛为愿行之本,具如《止观》第一及
第五明发心中辨。次「自伤」下依信立愿,又
为二:先自悯悲他,次正明愿相。唯有苦集
无复道灭,是则四谛俱无故也。以不了苦
集,即名为无。次「菩萨」下正明发愿,即四弘
也。具如《止观》发心中明。今是次第弘誓之相,
应与前两后一子细以境智相对辨别,今
文中总略无复委悉。三「发誓愿已」下正明行
相以填前愿,至无作慧行,断十二品无明,
愿方满也。行相为三:先戒,次定,三慧。初戒
中三:谓释、判、开。初释中为二:先正释,次结
劝辨位。初又二:初明持根本白四羯磨以
为远因,次「因是」下明由是因本,次出生五
支诸戒。初文者,若不尽寿净修梵行,则常住
远果何由可剋?言「尽寿」者,且顺白四所受势
分为言,故于二百五十中,性遮两戒等持
卷八 第 872b 页 T33-0872.png
无缺,而世大乘语者乃根本先坏。何者?谓
證真如则大妄居首,三宝交互盗用为先,
未善媒房安疑衣钵,受食受药讵思益方,
屏坐露坐曾无介意,说法岂求男子,宿载
无间女人,如斯等类不可具载。爱见罗刹
全损浮囊,身尚叵存利他安在?言「罗刹乞
浮囊」等,广如《止观》第四持戒犯相等文。「因是
持戒具足根本」乃至「无上道」者,明定慧圣行
并由事戒而得成就。于中先列,次释。初云
「具足」等者,五八十等未名具足,至此白四
方名具足。言「根本」者,由此能为道定根本,
若此具足复由五八以为根本。言「前后眷属
馀清净戒」者,舍堕已下及诸经所制皆名馀
戒。经列五支戒,前二支戒圣行摄,次一定圣
行摄,馀二慧圣行摄,故文且通列,同名戒故。
「絓」者卦也亦预也。「后三非作法是得法」者,经
列五支戒竟,云复有二种戒:一者受世教
戒,二者得正法戒。得正法戒终不为恶,受
世教者谓白四羯磨然后乃得。得正法戒者,
通于大小及定慧等。从受得戒边,戒圣行摄,
又有二种:一者性戒,二者息世讥嫌戒。经文
释讥嫌戒,具如《梵网》列诸轻戒及诸愿等。
「非诸恶觉」等者,戒体是觉,离恶觉故名觉
清净,故名「定共」。既云「发得根本」,通指欲散,
俱名「恶觉」,与色定俱,故名「定共」。「护持」等者,
种种方便令入无漏,故名「护持」。初离邪见,
故名「正念」。无诸见秽,故名「清净」。从相似来
通属此戒,故指软等名虽未发,乃至罗汉
通名道共。「复次」下寄此位中判道定属戒,
卷八 第 872c 页 T33-0872.png
以止行二善俱是戒故,故先判已。结云「动
不动俱是毗尼」,道定是不动,律仪名为动。「何
者」下释。

次「回向具足」者,能回己与他、回因
向果,至此方得名为具足。先标名,次「即是」
下释,中二:先略举愿行,次释愿行。初文以
愿行具足得大乘名,前四滥小,是故此中偏
名大乘。次「弘誓」下释,释中三:先总愿指前,
次明事行,三广明别愿。初如文。次文者,
虽列六度犹戒中摄,故六全成戒。言能忍
身苦名为生忍,忍心违顺名为法忍,八风
秖是利衰等八,不出违顺。「鸡狗等戒」者,此诸
外计并属勒沙婆宗二十五谛中,彼云苦
行有六:一自饿,二投渊,三赴火,四自坠,五
寂默,六持牛狗等戒。谓得宿命智,见从牛
等中来得生人身,便谓修牛等行而得人
身,即便啖草及啖粪等。不知牛等于彼业
谢,往胜因牵生于人天,亦如《婆沙》。屠儿伽叱
缘及六十二见,如《止观》第二记。

次别愿,文三:
先举菩萨戒中一十二愿,次列《大经》防护十
愿,三对《大论》十戒以辨同异。初如文。次文
二:先列,次与根本五支辨同异。初文二:先
列,次结意又二:先标意,次会同。次与五支
辨异中云「如医疗病」等者,菩萨医王疗众
生病不为病污。三与《大论》十戒对辨者,《大
经》十戒对《大论》十戒,文稍参互,今具对录。论
不缺,即《大经》禁戒,属根本业支。论不破不
穿,即《大经》清净戒善戒,属前后眷属支。故文
中云「从根本眷属等两支中出禁等三」。论不
杂戒,即《大经》不缺戒,属非诸恶觉觉清净支。
卷八 第 873a 页 T33-0873.png
论随道戒、无著戒,即《大经》不析戒,属护持正
念支。论自在戒智所赞戒、随定戒、具足戒,即
《大经》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诸
波罗蜜戒,属回向无上道支。从五支出文
虽如前,若但以论十对大经十者,论不缺
戒即《大经》禁戒。论不破戒即《大经》清净戒,论
不穿戒即《大经》善戒,论不杂戒即《大经》不缺
戒,与论不缺,名同意别。论取缺坏不任故
对根本,经取微有缺损故对不杂。论随道
戒、无著戒即《大经》不析戒,论智所赞戒即《大
经》大乘戒,论自在戒即《大经》不退戒、随顺
戒,论随定戒即《大经》毕竟戒,论具足戒即《大
经》具足波罗蜜戒,但依此对自见,误文亦
不须改。次「涅槃」下结劝辨位如文。

次判中
初云「戒圣行」等者,以有浅深故,于浅深
判其粗妙;以證道同故,故随顺等亦得名
妙。今复于次第分对四教者,以次第行竖,与四教行相同故。于中二:先约教判,
次约五味。初约教中「律仪通摄众」等者,大小
乘众通用律仪摄其分位,故各依律仪以
定位次,是故菩萨在大则大、在小则小,故
知菩萨在小乘众,还依小乘位次而坐,在
大乘众,则依大乘位次而坐,故云用律仪
定之,故不别立三乘位次。此语藏通菩萨,
故云戒法是同。言「亦兼通」者,但兼通教出
假菩萨随界内机顺真谛理耳,别人以中理为真。释具足中先释,次引多文證,
其能如是,是名奉律者。观心无生究竟持戒
具如波离章中,心无内外及以垢净名真
卷八 第 873b 页 T33-0873.png
奉律。「久修梵行」等者,此以久在二乘位中,
名为久修。今闻开权,一切万行同归佛乘,
名为果报。「罗睺罗密行」者,小乘亦云罗睺
罗密行与《法华》何别?然大小不同,小乘以
微细护持为密,如云罗云比丘不曾倚树
倚壁,不曾顾视,不曾与女人一言等。今《法
华》中约其发迹,即以迹覆本名之为密,此
语本在开权文中。引證意者,谓罗云比丘本
持圆妙、迹示为粗,故但属判粗妙中摄。「复
次」下约五味判者,若约五支,即以初支以
为初味,后支为后味,中间为三味。若束十
戒为四教、四教为五味者,即以三藏为
初味,圆教为后味,通别为三味,即通教如
酪,别如二苏,应以十行为生,十向为熟。

开粗显妙者又二:先更寄相待重问答释疑,
次「开粗」下正明开显。初文即应开粗令显
妙戒,先问答料简者,简出粗戒即为所开,
乃是重料简。于判粗妙文以显开粗,故下
结云「此说犹是待粗之戒」,他既不曾分于四
菩萨别,今问三祇菩萨及《大品》中三乘共位
菩萨为持何戒?若持梵网,何故重仍存四、
轻分四篇?今小吉既与僧残共篇,忏法一
概对首,况夷愆许忏,许增益受,如是等异
不可具之。故知前之二教三乘共行,别圆
两教专于梵网,若出家菩萨全用白四,而为
护他加制六夷,与小异耳,馀诸轻重各随
其教。次文云「彼若答云」乃至「戒何得异」者,
藏通两经不别列众,但出家者在出家二
众,在家者在在家二众,故知还依小乘二
卷八 第 873c 页 T33-0873.png
众律仪次第,是故二教无别菩萨戒。故《大论》
三十八云:「以释迦无别菩萨众,故弥勒、文殊
在声闻中次第而坐。」次「答云无别缘觉众」
者,意明三乘同禀律仪,式又等如《止观》
四记。「第一义光」等者,心非色故戒亦非色,
故心无尽戒亦无尽,故使一切皆摩诃衍。


明定圣行中三:标、列、释。释中三:释、判、开。释
中自三:初释世禅,又自为二:初列,次释。释
中初根本味中,先总释,次别释。初文二:先释
总名,次释通体。初又三:初释名,次「大品」下
引證,三「若能」下功能。「若能深观根本」等者,此
已明开权之始见禅实相乃名深观,此本
菩萨圣行得作此说;无观慧者尚无念处,
况生妙定?次「隐没」下释通体,通论禅体无
念处观故,地地须忻厌故,所證不分明故。
次正释中二:先标三品,次「初修」下释。初文
言「禅也等也」者,「禅」谓四禅。「等」谓四等,即
四无量。「空」即四空。此中明禅乃是菩萨定
圣行法,故须明修。不同《止观》但辨发得
略明相者示发不迷。今文修相亦具在修
證中,始从根本乃至无漏。又今定圣行亦
不须辨理定之相,谓非漏非无漏等义在慧
圣行故,故今出世亦且辨观练熏修。初数
息,依《婆沙》,其相具如《止观》第七记。言「转缘」
者,依细心中转粗入细,粗细住前之方便
也。六行者厌下苦粗障、攀上胜妙出,忻三厌
三各随用一,展转皆以自地为下,厌自地
故名为「厌下」。「八圣种」者,具如《止观》第六记。「二
法动乱」者,觉观二法也。「一知遇不受,二诃责」
卷八 第 874a 页 T33-0874.png
者,知觉观是妨乱之法,故云「知过」,既知过
已应求胜定,如何以此二法为妙?是为
「诃责」。即以四句捡之,名为「破析」。若修根
本亦不须识三假四句,但灭坏觉观亦名
破析。「内外皎然」者,「内」谓定法,「外」谓欲身。
「一识处」者,既离觉观,得入二禅与内净相
应,即以内净为一识处。「不依内外」者,「内」谓
内净,「外」谓觉观。「若能知乐患」者,知第三禅乐
过患也。「见不动大安」者,得第四禅也。「忧喜
先已除」者,喜在第二,得第三时已离忧喜,
故云先除。「苦乐今亦断」者,乐在第三,今得
第四则离第三。

次修四等,言四无量四法
平等,于中二:先标修意,次释。释中三:先
明摄所,次办修相,三「发时」下隐没等。广明
在修證及阿毗昙,如《止观》第九略记。

次四
空处为五:先标修意,次「灭色」下略出定体,
三「方便者」下明修相,四「复次」下明所离相,
五指广。根本净禅有三者。

问:
《止观》中明根
本净禅,何故无六妙门?

答:
此六妙门非发
得相,是故彼无。

言三根者,明此三法所被
之人非关发得,正明修相故今明之。如
欲界散地属慧性故,上界诸禅属定地故,
自下升上皆能发者名定慧等。于中三:
先结前总标,次列,三释。初文中云「相违」者,
谓暗證不暗證等三相违故也。次释中,初
释六妙为四:初释名,次对馀二以明行
相,三「若广」下功能,四正释。初如文。次行相
中二:初标,次释。释中二:先便宜,次略指对
治。慧能断惑故能发无漏,若定性多遍修
卷八 第 874b 页 T33-0874.png
诸定方能断惑。次「若作对治复别途」者,具如
《禅门》。「若广明修习」等者,大小偏圆皆习此定,
但方便各别、期心不同、次第亦别,故一一禅
摄一切禅。今但次第,故没诸意。四正释中为
二:初总释,次别释。初文三:初略举数,次引
證,三示相。初如文。次引證中言「游止三四
出生十二」者,三四谓十二门禅,出生十二
谓六妙门修證各六,加功为修、任运为證。
今文存略但云游止等。若《婆沙》中能缘念出
入息有六事不同。初数有五:一者满数谓
从一至十,二者减数谓从三至一,三者增
数谓从一至三,四者聚数谓出入各六,五
者净数谓出入各五。问:先数何息?答:先数
入息,以人生时息初入故。随者,觉入至咽
至脐乃至脚指,心皆随至。止者,入至咽、出至
鼻,心亦随止。观者,不但观风息等,亦观四
大差别之相,乃至都观五阴五相也。转者,还
也,转此息观起念处观乃至世第一也。净
者,苦法忍去。论次文有料简。问云:属何性等?
答云:属慧性,依于欲身通三禅三未至。《大
论》二十一云:「以有漏禅治欲,如以毒治毒,
不获已而用之。」今用亦尔。次别释中二:先
释,次「佛坐」下引證。初文自六,但释四文,馀
二略无,具在修證。言释四者,应为四文,
随、止复略。初释中,先修,次證,随、止可见。次
释观中三:初通标,次料简,三释。通言观者,
文中标三,通摄一切不出此三,此是通标。
今此门意不须假想,是故次简,故云「初实
后慧」。次「修实」下释中二:先修,次證。初修中
卷八 第 874c 页 T33-0874.png
二:初释,次功能。释中二:先总,次「皮肉」下别。
别中即为四文,初不净,次「复观」下苦,次「又观」
下无常,次「复观」下无我。初言「内外」者,且约
三十六物分之,具如《止观》第九记。下三悉是
观于定心,皆苦无常等。次功能中二:先别明
破四倒。次「不得」下总明除我,虽四不同
皆为除我,故总别明之。次「如是」下證相者
二:先释相,次「是名」下结。释中亦二:先正释,
次「心生」下功能。初释中亦四,即四念成也。初
「心眼」下不净成,次众苦逼迫苦观成,刹那变
易无常观成,「一切」下无我观成。次功能中亦
二:先总,次「得」下别相成。故与修中前后互
列,特胜通明在《法界次第》委释,亦如《止观》
第九记。于中又为三:初释名,次得名,三正
释。释中二:先竖,次横。竖中二:初正释,次「观
弃舍时」下功能。初释中自为十六,一一皆有
修證,不复别论。次通明中二:先正释,次指
广。初又二:先修,次證。修中二:先正明,次「如
是」下功能。初修中二,先总举三事,次「谛观」下
别观三事。初文观息,次「息本」下观身,三「观身」
下观心,此中不复观四念处,故但观三。初
观息如文。次观身中云「四微」者,是所造四
大,谓色香味触,是四细色共为报身,故
名为微,为地等四之所造故。声非报法、不
恒有故,是故不论。三观心,如文。次功能,如
文。次證中二:先正證,次「能具」下功能。初中
初文心證,次文身息證。初文中云「内證真谛
空如观解」者,如前六妙门中第四观门所解
离四颠倒。「知天文地理」等,如《止观》第九略
卷八 第 875a 页 T33-0875.png
记。次指广如文。

次明出世禅,先结前,次释。
释中三:初标名数,次列,三释。释中自四,今
又为三:初正释四相,次明此四观练熏修
于八背等一切诸禅,三「大经」下结地功能。初
文自为四别,初明观禅,又二:初自列四门
以结名,九想等四通名为观,四皆观于不
净境故。次「行人」下正释。先释九想,于中四:
先明观意,次「必须」下劝修,三「随所」下能所对
辨,四「此九」下明功能。初如文。次文者从一
至九,故云「增想」。三能所中又二:初略明能
所,次「破六」下广明能所。初文二:初文能治,
次「能除」下所治,亦是略明功能。次广明中亦
二:初明所治,次「能修」下明能治。初文三:初
标数,次「有人」下释名相,三「此六」下过患。言
「六欲」者,如《止观》第六记。次能治中二:初通
标,次「死想」下别对。四功能中二:初明治惑
功能,次「虽是」下明入大功能。初文中九十八
使,如《止观》第五记。次文二:法、譬。法中云「初
门」者,九想居背舍胜处等初故云「初门」。「能
成大事」者,菩萨圣人求大涅槃。次八背舍中
二:初释名,次正明修。如《禅门》《止观》。次胜处,
一切处并如禅门,非此可具。次练禅者为
三:初立名,次「上来」下立意,三「阿毗昙」下辨
异。初如文。次文云「上来虽得八禅」者,根本
味禅为一,根本净禅中有三,谓妙门、特胜、
通明。观禅有四,谓九想、背舍、胜处、一切处。
此四并前故成八禅,此八有间故更修九
次第定令八无间。上来八中唯至背舍,方
始具于九地,自馀七门摄在背舍,故练背
卷八 第 875b 页 T33-0875.png
舍则诸地无间,故云「令九次第无间」。次熏
禅中三:初立名,次「前是」下辨异立相,三「除
粗」下功能,有二法二譬。初一法譬除垢功
能,次一法譬自在功能,除诸间尘得自在
故。次明修禅者又二:初立名,次辨相。次
「九次第定善入熏练背舍」等者,即以《法华》
方菩萨善入出等释此中意。于中三:法、譬、
合。此中意者,以诸禅中唯八背舍诸地具足。
何者?根本味禅但至非想,九想但见欲界依
正,胜处但在第三背舍,一切处但在第三四
五背舍,唯背舍禅过非想处至灭受想,故
知若练背舍则兼馀禅,始从初禅终至灭
受想定,次第而入故云「善入」。「奋迅善出」者,定
法转深出入自在,复从初禅不假方便即
入二禅,如是乃至灭受想定;复从灭定从
上向下逆次而出还至初禅,其实出入从
胜为名,故云「善出」。「超越善住」者,以心常住
上下诸地,故能超越逆顺,今从胜说故云「善
住」,是故经中「地涌菩萨善入出住百千三昧」
即此禅也。入一一禅名一三昧,故云「百千」。
此观等四名及相状并在《大品》《大论》。「譬如画
师如世间果」等者,由练熏修使背舍深细,
犹如淡彩;由观练等大小诸乘一切万行从
禅而生,故如四大。三「大经」下结地名,以显
功能。于中四:初引经结名,次「地能」下明地
功能,三「一一禅中」下结归,四「是故」下结得名。
初二如文。第三文二:初总标,次「何者」下释。
释中二:先明观禅具法,次例练等亦然。初
观禅中二:先明具三种念处,次「又不净」下
卷八 第 875c 页 T33-0875.png
明具四念处。初文者,且指观禅以之为
定,及作法戒名之为戒,以得念处复得
观禅并作法戒,故名为「共」。若究竟论,共必
得灭定及无漏道,方乃受名。今此为以义
立禅中诸法,故对观禅等以立共名。缘中
云「境」等者,诸戒各有所对持犯等境,分别
智解故名为「智」,戒定之教名为「文字」。次明
此中具四念处,于中二:初略立念处,次「复
次」下明念处具法。此之念处非关报阴,故
一一文皆著禅心之言,于中二:初明横具
观练熏修,次「问诸禅」下明竖具道品。初文又
二:初正明具四,次「二乘」下斥小立名结成
地相。言「五禅」者,世根本禅及观等四。故知
菩萨以大悲愿熏根本禅,亦成四荣,况复
熏等耶?三「问」下料简。问如文。答中又三:初
引二论明有无,次引證,三结难。初又二:初
正引论文,次举况。初言「无漏缘通」者,通九
地也。既通九地,岂隔无色?「当知」下引小况
大。小乘尚云无色有色,故知始自根本诸
位乃至观练等四无不具四念处。次引《大
经》證无色有色。第三结如文。次明念处竖
具道品,中二:初问,次答。答中二:先明念
处具,次以煖等例。初文二:先略立,次引论
示相。又二:先示,次「初善」下以下位况上,
次例煖等可知。次例练等三,中二:初略例,
次「然菩萨」下明例诸禅具诸法意,中二:先
誓愿,次明行相。初誓愿中二:先明誓境,菩
萨为此境故,故以誓愿而熏诸禅,使具
诸法。次「悯伤」下正明起誓,于中三:先悲,次
卷八 第 876a 页 T33-0876.png
慈,三「有四」下结。次「又诸禅」下具六度行,又
二:初正明行,次「一切」下结归。四结得名,如
文。

三出世上上禅中四:初立名,次「地持」下
《地持》,三「自性」下略释初自性一禅,四「此九」
下略况结。初二如文。第三中言「自性」者,自
性居初,是故文中略举初一,彼文六度一一
皆九、名字并同,如云「自性施」等。次「前根本」
下判,又二:先约法,次约心。初文可知。次文
言「根本爱味心中修」等者,前以约次第法
以判五味,此中若约人判五味可然?如何
九种大禅得以爱味心中修等耶?答:名同义
异。如六度名本在于大,名下之义亦遍世
间及界内外巧拙不同,六中禅度岂局于
大?故使九禅爱味心修便成有漏,虽用九
意,不能利他即成自度,故知非但令法体
不同,亦乃由心而有差别,以此差别,是故
从心更判五味。次开中三:初正明开,次「故
知」下结示,三「四禅中」下举况结。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