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876a 页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九

天台沙门湛然述

次明慧圣行,中二:先标列,次释。释中但
释四种四谛、不复判开者,前之两行并在
外凡,虽辨浅深,初心立信须明浓淡以
标远志。今慧圣行始从初住终至初地,行
自亲證故不劳判,况历位竖深义同四教已
卷九 第 876b 页 T33-0876.png
当于判,初地證同义当于开,是故此行不
复辨开。若欲判之,住前如乳,生灭等四如
后四味。所言开者,至初地时,地前诸行皆
入初地萨婆若海,变为无缘一切法相,具
如后辨。今此四四谛虽并在别教,既约生
灭等四竖判一教,别教菩萨即此自行而用
化他,故十行中横辨此四全为利物,所以
四相各附彼教而为相状,故初用生灭教
慈悲六度在道谛中明,次无生无量中慈悲
六度在灭谛后明,次无作中于四谛后略
言无缘慈悲及明摄诸度及离怖畏得二
十五三昧。又复四中皆以苦集二谛并苦前
集后,道灭并以道前灭后。所以尔者,生灭
等四智虽巧拙,莫不发足皆知苦断集,先
广习道法后取涅槃,故与常仪所列稍
异。生灭菩萨既不断惑,故道谛中具诸愿
行无生无量,并断惑已方乃赴难。无作既
在初地已證,以愿满故且略不论。真如分
满分具诸行,是故于此但明广摄。若通论
愿始并在戒圣行初,此中分进,分论故尔。
今初明生灭四谛,自为四文不同。初苦谛
者,苦体常作逼恼迫窄之事不自在故,三
苦八苦广如《大经.圣行》中明。皆可见故,是显
了法,故云「现相」。三界皆苦不出此三,故云
「三苦」。三苦如《止观》第七记。「以不起迷著依正」
者,此中恐剩「不」字。此集谛慧中先明三恶
由迷依正,次明三善由达世间因果过故
不行十恶及以十善,善之与恶俱是生长之
相,故知剩「不」字。「终不」下至「邪僻失真」,明
卷九 第 876c 页 T33-0876.png
十善业道,以一「终不」字冠下诸句,终不杀
他活己,不杀也。终不夺彼润身,不盗也。终
不耽湎不净,不淫也。终不隐曲求直,不妄
也。终不离合至荣辱,不两舌也,谓离亲合
怨间荣搆辱。终不内谄外佞,不绮语也。阙
不恶口,以两舌兼之。终不引纳无度,不贪
也。终不纵毒伤道,不瞋也。终不邪僻失真,
不邪见也。「生长等相」者,以由集故复至来
世,故名为「长」。由集轮回,故名为「转」。遍起有
因,故「云二十五有相」。道灭谛慧中俱云「除
相」者,除是灭家之相,苦集是所除,道是能除,
灭是除已,故无能字。从所灭为名,故云「除
相」。

次无生中文二:先四谛,次愿行。初四谛中
自四,并有标结,文相易知。从此下不复分
出,一一并有法譬等,可见。灭中云「若有一
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之如幻如化」者,《大论》
五十先引经云:「诸天子心念:应何等人听
须菩提所说?须菩提知诸天子心念,语言:
如幻人听法,我应用如是人听,无听无
闻,无知无證。须菩提云:我如幻化乃至知
者见者如幻如化,历一切法乃至佛亦如
幻化,涅槃法亦如幻化。」论释云:「一切众生
中佛第一,一切法中涅槃第一,闻是二事如
幻惊疑,谓须菩提错说为听者误,是故更问
须菩提。须菩提言:以二法皆从妄法生故,
法属因缘,无有定实。须菩提作是念:假令
有法过胜涅槃,能令如幻,何况涅槃?涅槃
是一切法灭,是故无有法过涅槃者。」

问:

无有法过涅槃者,何以说若有法过涅
卷九 第 877a 页 T33-0877.png
槃,亦如幻化耶?

答:
凡譬喻法,或以实事、或
以假设。如佛说言:若令树木解我语者,我
亦说令得须陀洹。但树木无解语者,佛为
解语人引此喻耳。又须菩提欲引般若之
力大故,故云设有法过涅槃者,以智慧力
亦能破之,故云如幻。

弘誓约道中云「如空中
种树」者,《大论》引经云:「舍利弗白佛:是诸菩
萨所说,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是诸菩
萨乃至得闻其名得大利益,何况闻其所
说?世尊!如人种树不依于地,而欲令得
其根茎枝叶成其华实,是难可得。诸行性
相,亦复如是。不住一切法而住生死,不住
如空,住生死如种。」今文亦尔,虽知道无
能治所治、能度所度,而常修道以治苦集、
以利众生,能所俱空,而治而度俱如幻化,故
无所得。是故菩萨以幻法门破彼幻惑,以
幻大悲利幻含识,自他功毕于幻涅槃,得
无所得。

次无量中二,先四谛,次弘誓。先四谛
中三:先与小对辨,次「此慧」下正释,三「二乘」下
对斥二乘以显真正。初文二:先引经,次「若
是」下释经意。初文者,先迦叶难,次佛答。难中
云「所不说者如十方土」者,如《止观》第七记。
次四谛如文。显正中,「脉」是苦,「病」是集,「药」是
道,「差」是灭。又言「诊脉」者,总举治病之方。「识
病」如《止观》中知病,「精药」如《止观》中识药,「得差」
《止观》中授药。次弘誓等诸行中成种种众
生净种种佛土,如《止观》第二记。总而言之,
无量四谛慧具如从空入假破法遍。

次无作
中但言苦集即道灭者,发心之来谁不为
卷九 第 877b 页 T33-0877.png
断烦恼生死,广集佛法求无上道,但此教
意达道灭体,于生死烦恼之中,故云众生
心行中求。此则实知真断妙修理證,故知竖
行住行犹迷,回向薄知,初地少證,即其意也。
于中二:初正释四谛慧,次「如此」下明观成,
具行愿等。初文二:先总立,次「大经」下释。释
中又三:先释解惑因缘,次「若是」下释成四
种,三「大经」下释无作。初文二:先释,次相即。
初又二:先迷,次解。初文者,即苦集。言「宝珠在
体」等者,《涅槃》第八〈如来性品〉云:「譬如王家
有大力士,眉间有金刚珠,与馀力士捔力
触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
有疮命医欲治,医善方药知疮因珠入,
其珠入皮即便停住。医问力士:额珠何在?
力士惊答:额珠无耶?将非幻化?即便啼哭。医
慰力士:不应愁苦,因斗入体,今在皮中,
影现于外,斗时毒盛,不觉珠入。力士不信,
反怪医欺。医令执镜,乃自见珠。」斗疮如集,
入体如苦,镜喻于道,珠喻于灭;唯有忧悲,
如但有三苦,无复欢喜如无圆解。若解疮
体即是珠体者,即知苦集即是法性,以不
知故唯有苦集。「道灭」下相即可知。迷解在
人,体恒相即。次释四者,体既相即,虽复名
四体实非四,故言「四非四」也。圆融四谛
秖是一实,于中二:初正明四谛体即,次「四
既非四无量」下融通地前。初如文。次文者又
二:先融,次结成三谛。初文者,收地前诸行
无量亦非无量,何但无量亦非无量,则住
中空亦非空。次「何但」下结成三谛,先结,次
卷九 第 877c 页 T33-0877.png
引證。初文者,揽前二谛非二谛,故成中道。
双亡双照即结成三谛也。双非即亡空亡
假,故名为「寂」。正入秖是入中,故名为「照」。而
亡而照,故曰「双流」。不同通教但空偏假立
双流名,与而言之四教俱有双流之位而行
相各别。次引《大品》文者,先引,次「寂灭」下释
经意。初文者即是三智显前亡照,经文初总
标一切种智即寂灭相,从「种种」下论文释
也。「名一切种智」者,结。次从「寂灭相」去今文
释经意也。遮流约智用,亡照约智体。从「无
心」下转释智体,智体成就不须作意,亡照而常、任运而寂,而知寂即是亡、知即是照,
依次第义即在初地,不次第义应明六即。
「大经云」下释无作中言「无苦无谛是实」者,
《涅槃》十二云:「真实之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
文殊问言: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
有何差别?佛言:有苦有谛有实(乃至道亦如是)。善
男子!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佛性亦尔)。」苦秖是俗,
谛秖是真,实秖是中,今从胜说但云「是实」,
诸法皆尔是名无作。故经又云:「复次善男子!
言真实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实
者即是虚空,虚空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
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实。」故知虚空佛性秖是
中道异名耳。四谛俱实故名无作。

次明愿行
观成具法中三:先略引,次引《地持》等广释
离五怖畏等,三约《大经》广明二十五三
昧。初文又七:初明得无缘慈悲,次「修色」下
明具道品,三「遍舍」下明具诸波罗蜜,四「修
此」下结地名离五怖畏,五「得入」下明具二
卷九 第 878a 页 T33-0878.png
十五三昧,六「我性即实性」下明具真应二身,
七「此地」下明具四德。初文言「无缘慈」者,慈
具三种,亦从胜说故云「无缘」,具如《止观》
六记。次文云「一切道品无不具足」者,但具
不思议念处,一切诸法于念处中无不具
足,今此四念处中但举身念,馀三念处及六
科皆略。「枯荣」如《止观》第七记。三具诸度中
若合十为六成无作六度,如《止观》第二记。
彼修此證首楞严者,具如《止观》第一第二记。
八自在者,《大论》名八神变,《大经》名八自在
我。言神变者,无而歘有,有而歘无。言自在
者,不谋而运一切无碍,故与《大论》义同而名
小异。今略出经论,以显相状。言八神变
者,一能小,二能大,三能轻,四能自在,五能
有主,六能远至,七能动地,八能随意所作。
言作小者,令自他身及世界等极如微尘。
大及轻举,准说可知。言自在者,谓大小长
短等。言有主者,现为大人心无所下。言
远至者,有四种:一飞到,二此没彼出,三不
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言地动者,谓六
及十八。言随意者,一身多身、山壁直过、履
水火蹈虚空、四大互为等。八自在者,《大经》
二十云:「一者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以
尘身满大千界,三以大千身轻举远到,四
现无量类常居一国土,五诸根互用,六得
一切法而无法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
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可穷覈。」

四明得名
中初结地名,次离五怖畏中又二:先略标
列,次「大经」下释。用《大经》等意,以申此文,然
卷九 第 878b 页 T33-0878.png
离畏之名实通大小,以三菩萨至圣位时
皆能离五怖畏,三藏菩萨至第三僧祇即能
离畏,是故此言通于大小。如《杂含》中亦云
「成就四力离五怖畏」,五怖畏名与《地持》同。
言四力者,一觉力,二进力,三无罪力,四四
摄力。言觉力者,善不善、罪不罪、习近不习近、
卑法胜法、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
皆如实知,是名觉力。精进力者,谓四正勤。
无罪力者,谓三业无过。四摄力者,谓爱语
等。若辨异者,其名虽同,宽狭巧拙长短曲
直不无差别。次释《大经》意者,一一皆先举
经,「若言」者并是引经,「即无」等言即是解释,
并可见。下文复有《地持》及章安私释,故不复
委论三昧三身四德等。次引《地持》等广释
中又二:先引《地持》,次私释。初文又二:先《地
持》,次引《地经》、《地论》同。初文中言「众具」者,谓
资身所须。夫有恶名者于他有求不能益
他,故无求益彼常离恶名。「我见」是见惑,「我
想」是爱惑,二惑若无故离死畏。此位必在实
报土生,尚无方便及小乘恶道,况有界内
四趣恶道?大众畏可知。次《地经》同者又二:初
引同,次「十地」下以论三业料简。初言「同」者,
《华严.十地品》同也。经释初欢喜地中离五怖
畏云「是菩萨离我相故,尚不贪身,况所用
物?故无不活畏。复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
必见诸佛菩萨。故无恶道畏。我所志乐无
与等者,何况有胜?故无大众威德畏。心不
希望恭敬供养,我当供养供给一切众生,
故无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我想,故无有死
卷九 第 878c 页 T33-0878.png
畏。」又广发诸愿,一一愿下皆云广大如法
界,究竟若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然此
诸愿以十大愿为首,又以十不可尽法与
众生愿。何等为十?一者众生不可尽(下九略不可尽字)
二世界,三虚空,四法界,五涅槃,六佛土,七
佛智,八心所起,九起智,十世间转法轮。若众
生等尽,我愿乃尽(上九句皆尔),而众生不可尽乃至转法轮不可尽,我诸愿善根亦不可尽。
乃至第十地,一一地中皆是解脱月请乃说。
第二地说观十善。第三地说观多闻。第四
地说作循身观四住处乃至八道。第五地
说知四谛及知诸世间法。第六地说十二
缘观。第七地说观佛功德起方便行。第八
地说一切佛现身观,莫舍忍门劝观常住,
入无功用心,是菩萨现十种身,谓于众生
身、作己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
菩萨身、佛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次国土身作
头亦如是,乃至虚空身作头亦如是,乃成
百身。第九地说知一切法差别,知四乘相
为众生说。四乘相者:谓声闻乘相,支佛乘
相,菩萨乘相,佛乘相。第十地亦云知四乘
相,乃至差别乐说一切法门无边法门。以
此验知是别教地相,故至第八地始观十
种身。今文依《地论》略释,与《大经》初地离五
怖畏、得二十五三昧同。次料简中二:先引
论文,次解释。言「爱善道等及无爱憎身」者,
不于善道起爱、恶道起憎,名无恶道畏;
不于善恶身起爱憎,名无死畏。

「私谓」去章
安三释,初一番约离五怖畏,故无作苦集
卷九 第 879a 页 T33-0879.png
坏,为显圆道灭故,故云无作。纵使地前行
次第行,至此据位亦是无作苦集谛坏。准此
应云离界内外两五怖畏,同体我想不生,无
界内外依报爱,故离两处不活畏。既得常身,
欲常饶益十界众生,故离九界恶名之畏。
于同体我见我想不生,故离分段、变易二死
畏。于实报土中受生,必常与舍那佛法身
菩萨共会故,无方便教恶道畏也。既得法
身无过上者,故离大众威德畏。次番约坏
二十五有因果,故苦集坏、道灭立。后番约
四谛立,故四德成。此之三番宛转相成。离五
怖者,由有因果坏,有因果坏故四德成就。又
应约分段三有乃至因缘三有,方称文意。
又作此释者,意显怖畏不可孤离,四德不
可孤立,乃并由于无作四谛,亦由破于三
有因果。

三从「今释」去引经广释,即大师自
释。此二十五三昧即《大经》释圣行文末在第
十三卷中具足列名,于中二:先正释,次释疑。初又二:先通释别名意,次「通释」下正
释。初文中二:初正明四意,次「虽有」下简示。
初文四义即四悉意,次第对四意如文。言
「随时」等四名者,此二十五名皆是随时趣尔
而立,即是通意;故世界义通下三悉,已下三
名即是别意。言「随义便」者,如月光日光青黄
白等。言「对治」者,如热焰不退欢喜等。言「依
理」者,如常乐我等。故知四义即是四悉意也。
次简示中言「多用对治」者,于前四义对治
意多,如随便及理犹兼对治。如日光三昧,
初出于东,即是随便;日能破暗,即是对治。
卷九 第 879b 页 T33-0879.png
月光青等,准此可知。唯有注雨一向纯是
生善意也。常乐我等名虽似理,义而求之,
既三谛常破于三常,以三谛乐破于二苦,
以三谛我破不自在,故知此三亦兼用对
治,是故云「多」。

次正释中又二:先释通意,次
各各别释。以通冠别令别可解。初言「二十
五名各四意」者,此之四意不出五行从始
至终。初意者,菩萨发心本破自他诸有过患。
过患者何?谓一一有各有三惑及以业相。第
二意者,菩萨为破自他过患,最初发心脩
习梵行起四弘誓。第三意者,发弘誓已,脩
于圣行以填弘愿,至初地时圣梵两行一
分成就證第一义天,从是已后方名天行。
第四意者,自行既成,以本梵行利益于他,
即病、儿两行。次二十五相者,为欲别别销
名示相重广释耳。言「一一皆尔」者,且约教
道历有示相。菩萨元初委知诸有诸过患
已,而达诸有四德妙理,总起四弘修于五
行,自观三谛行成化物。若得此意,以总冠
别文义冷然。

次广释二十五相中,言「其一至
其四」者,即向通释四意次第对之,至下渐略
以广照之,或两字三字以示一意,寻之可
见。故初注云「不委记」也。于正释中三:初
广释二十五相,次「此二十五皆称」下释通名,
三「无畏地」下总以妙用结之。初文自为二
十五段,初地狱中云「婆薮」者,《方等陀罗尼经》
第一卷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
亿诸罪人辈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尔时
文殊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
卷九 第 879c 页 T33-0879.png
行经历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从
于阿鼻狱出。舍利弗言:久闻佛说此婆薮
仙作不善行入于地狱,云何今说出于
地狱,得值如来?佛言:为欲破一切众生
计定受果报故。善男子!勿谓婆薮是地狱
人。何者?婆者言天,薮者言慧,云何天慧之
人地狱受苦?又婆者言广,薮者言通,广通
一切究竟,住于地狱受苦,终无是事。又婆
者言高,薮者言妙,婆言断,薮言智,婆言
刚,薮言柔,婆言慈,薮言悲等,广如初句。」
经仍广明杀羊初缘,当知婆薮非聊尔人
也。调达者,示造三逆现堕地狱,令无量人
不敢造逆,当知并是无垢之力也。又示逆
中诸行不同,有示不回心者,如调达、伽离,
或示回心如阇王、央掘,又回心中有障动
机发如阇王,有障不动而机发如央掘,示
不回心中有发迹如调达,有不发迹如伽
离。又发迹中有与记如调达,有不与记如
婆薮。婆薮虽不与记,引地狱众听方等经,
当知皆非实恶人也。馀例可知。下去一一
文中言「过患」者,若以三惑为过,二十五有
无殊,若委论之,从人性行即诸地不无
差降,于见思中见无差降,思惑稍殊,从初
禅去地地渐轻,如初禅人无欲思惑,乃至
非想无八地欲。若论恶业其名更近,据理
秖应在于四趣,今文通至东西二洲,北洲
已去但名果报,报名则通,恶业名重,故至北
洲舍别用通,通名轻故。又准下感应妙
中,机名应名各有三义,今且从略各存一
卷九 第 880a 页 T33-0880.png
义。至下二十五感应中,则一一言之,可发关
宜赴对应之。又菩萨三业无非益物,今文
但云「示身说法」,不云意者,用彼二业不差
物机,即意之善巧也。故妙音观音中云「应以
何身而得度者,即现其身而为说法。」又云:以
应以之言为意业者,应以秖是与机不差
故也。又下感应中料简慈悲三世不同,应
有法应不同,机复善恶差别,今但直列,当
知意通,乃至十界文互亦尔(云云)。文虽在
下应预知之,于一有中广思其相,开拓演
布使听者旷怀,则二十四有冷然自照。若
不尔者,将何得名学无缘慈?将何以为圆
破有行?义虽次第,依于證道,预说何妨。一
一皆言「破」者,次第在初地已上,初地分成,
成遂初心,故云「本法功德」。「为龙」者,如输皮
全蚁,如《止观》第七记。亦如难陀、娑竭之流,
并是大权菩萨。「为象」者,如菩萨昔为㹀象,
自折己牙以惠猎者。「鵽鸟」者,鵽鸟名也。的刮反,亦笃括反。其状如雉,《尔雅》云「状如鸽,
鼠脚无后指,啖母鸟,出沙漠。」《大论》十四
云:「迦频阇罗鸟有二亲友,谓猴及象,递推为
(云云)。相载游行见者生愧。」广如论文。「大鹫」
者,《大经》第四如来于阎浮提示作五逆天魔
外道及女人等,又我示现久住冢间,作大鹫
身度诸飞鸟,众生谓我实是鹫身,为欲度
脱诸鹫鸟故如是示现。「鹫」者,《说文》云:「黑色,
多子」。「手出香色乳」者,《请观音》云:「现身作饿鬼,
手出香色乳等,乃至游戏于五道」。故彼经
五道偈后总结云:「大慈大悲心,游戏于五道,
卷九 第 880b 页 T33-0880.png
恒以善习慧,无上胜方便,普教一切众,令
离生死苦,常得安乐处,到于涅槃岸,饿鬼
饥渴逼,施令得饱满,或游戏地狱,或处畜
生中,化作畜生形,教以大智慧,令发无上
心,或处阿脩罗,较言调伏心,令除憍慢习,
疾至无为岸。」《大论》第十云:「饿鬼常食粪尿
洟唾呕吐荡涤馀汁」。言「净于三毒根」者,亦《请
观音》偈。「破四动」者,谓果报及三惑。「成三不动」
者,动则兼业,谛但有三,业及见思同入俗
谛所破故也。诸有皆是。「二禅用双三昧」者,
寄此两支以立双名,双空谓见思俱空,双
假谓入见假思假,双中谓于见思同入法
界。又以中道双照双亡,故名双中。

次释通
名中又二:先释,次「大经」下引《大经》意释成。
第三文者,无畏地中云「种种力用」者,明不
思议用,如《止观》第五记。释不思议境中「不
动而远即其妙义」者,指别初地證法性理,名
之为妙,乃成教行粗而證妙,义似开显,非
开权显实之妙。

次料简中二:先问答料简,次
融会。初文又二:先问,次答中引《法华》云「四
意具足」者,第三卷经破有已下四行偈文四
意具足,初破有等二句对治意,「随众生」下一
行二句世界意,「有智」下一行为人意,「是故」下
一行第一义意,是故前文四悉立名。「又以此
文销诸三昧四种义」者,所破之有即是诸有
过患,能破即是本法功德,法王即是结行成
就,随众生欲即是慈悲破有。次引《涅槃》
菩萨破有等以融会者,一者佛与菩萨因果
之别,二者菩萨显次第行,佛即显于不次第
卷九 第 880c 页 T33-0880.png
行。

问:
菩萨在因,法王是果,菩萨是果即是
法王,何足显于圆别两义?

答:
虽是因果,彼
是别因,此是圆果,借人标教定非圆因,况
以义推及经部验?别圆自显何须致疑?何
者?《涅槃》义通方便,别以如来标圆;此经显
实开权,更无三教方便,以此推验圆别自
分,是故菩萨从初地来分分破有,如来究
竟故名法王。

次明梵行者,始从初心发大
慈悲以行填愿,来至初地方一分成,尔时
慈悲方名梵行。于中为九:初释名,次「以此」
下功能名立,三「菩萨」下得名之由,四「非馀」下
简非破邪,五「以今」下结归正体,六「大经」下
引證无缘,七「若依」下显圆辨异,八「慈若不
具」下反以偏显圆,九以功能结名。此之九
文一一皆须约中理破无明,无缘慈悲为利
他故而为拔与,方应此文。经释圣行尽第
十三至第十四卷初,明梵行品尽第十八
卷,品初释七善,次广释四无量心,既以众
生缘等三释慈无量,馀三准例亦应具三,
故此中所引并在梵行品内,显次第边判
属福德,故云法聚。若无缘慈称三谛理,则
非复福德,约与拔边仍属福德,故今文中
须且属福。然体是中道,故初文云「无二边爱
见」等,爱见是有边,證得是无边,从初以来缘
于中净而起慈悲故名梵行。言「喜舍」者,
见诸众生已离二死得中道乐而生欢喜,
恐坠二边,常于众生起法界想,名之为
舍。

三天行者,《涅槃》不释指在杂华,即《华严》
也。若《大论》中指《华严经》名不思议经,当知
卷九 第 881a 页 T33-0881.png
并是随翻译者取名各别其义不殊,所以
彼经从初地已上并是天行所摄。若从初
住得二十五三昧,即从此位皆天行摄,经
兼二意,故初后更显。若次第意,至初地时
方證无生,于中为三:初约释名辨位,次「菩
萨」下明天行所到,三「天行」下对馀四行以
辨有行之由。初文言「道前」等者,道谓自行
真实之道,未契实道、真如在缠故名为理,
故以地前名为道前;初地已上已證实理,
复由此理成于后行,初證已后究竟已前并
名道中。由此地行理究竟显,已显之理名
为道后,自行證后故名道后。今以初地所
显之理,复结成于第二地行,故云「天行」。次
文破十重已天行方息。第三文言「慧庄严」
等者,一一地中皆以中慧庄严中理依真
修行也。

第四婴儿行者,在第十八文末,今文
所列具如经文,但《大经》文先列不次第行,
次明次第。今文先明次第者,为成前渐后
顿故尔。虽前后不同,并是为显不次第耳。
于中为三:初正释,次判,三开。初文为五:初
正明行体,次「天行」下与天行对辨冥显不
同,三「众生」下明用行意,四「慈善」下明机感
之相,五「渐修」下正出行相。初文者,「福」谓梵行
位位慈悲,「慧」谓天行地地观照。二三四文可
见。五行相者,彼经初列圆教,文云「言婴儿
者不能起住去来语言」,章安释云:「不起即
常,不住即净,不去来即我,不语言即乐」,即最
后文是。次明次第,具如此文,先渐、后顿。渐
中二:先列,次引经释成。初文二:先释、次结。
卷九 第 881b 页 T33-0881.png
释中初人天、次藏、次通、后别。结文中言「俯同
群小」等者,肇云「仰攀玄根俯提弱丧」,初句
是上求,下句是下化,理为道本,故云「玄根」。
婴儿失故乡,故名为「弱丧」。方便善微名为
婴儿,本有真如名为故乡。今用彼意,故云
「俯提」。次引经释成中,先藏、次通、次别等菩萨。
又次人天后二乘,疏释意同。后文又云又
婴儿者,厌生死苦则为说二乘乐,以是故
知有断不断、真不真、得不得、脩不脩。后文无
譬,观文似如用前所释随机而说,故知乃
取别教初地已前、圆教初住已前,皆名婴儿。
初言「嘙啝」者如前释。次云「判开例可解」者,
例前诸文,约教约味前粗后妙开粗即妙,亦
应可解。慧圣行及梵天行不云判开,若至
其位,即云用者何耶?圣行如前说,梵天并
是初證法无浅深,故无判开。若判者且
约梵行从因为论,诸地慈悲递判可尔。今
云同小,既从人天终至圆教,初心行者同
名婴儿,故得于兹以用判等。

五明病行者,
婴儿行后无病行文,自古讲者指前第十卷
中〈现病品〉文以为病行,彼文具释三障三
毒。次明作五无间,毁谤正法作一阐提,
后广比决如来具足常乐我净,迦叶次引诸
力为难,小大及青牛凡野二四牙雪山香青
黄赤白山优钵拘物分陀利(已上是象),人中之力士
并及钵揵提,八臂那罗延如是十十增劣十
住一节,云何如来如彼婴儿?如来因为迦叶
广说我无始来已离病身等。下文又列三
种病人,谓五无间、诽谤正法、作一阐提。又有
卷九 第 881c 页 T33-0881.png
五种病人,谓八六四二及十千等,并是示为
恶行故也。故与渐次婴儿行同。若准今意,
例婴儿行既遍大小,病行同恶理亦应遍。
于中为二:先释,次「是故」下结。初文为五:初
明行之所依,次「若始」下明有行之由,三「今
同」下与婴儿行对辨,四「以众生」下明有病之
缘,五「或游戏」下正明行相。前四如文。行相
中云「金锵」等者,《大论》中如来示有九恼,四
如今文。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衣,热
病求乳如《乳光经》,具如后。又有调达出
血,旃遮女谤,乞食不得空钵而还,琉璃害
释佛时头痛,及双林背痛等,若《兴起行经》
有七宿缘,谓金锵、马麦、头痛、背痛、出血、女谤、
苦行,广如彼经。

次料简中二:先问、次答。初
「问圣行證三地」等者,经中戒圣行文末结云
「即得證于初不动地」,定圣行文末结云「證堪
忍地」,慧圣行文末结云「證无所畏地」,故今判
云从浅至深。若不次第一心中證,故非条
然。梵行者慈悲喜文末结云「證一子地」,次
舍文末结云「證空平等地」,前三是事,后一
是理,故今判云行有事理故證二地,故以
为难。次答中为三:初约因果别故有證无
證,次「又有」下约别圆以判,三「又地前」下明
圆别互融。初二如文。互融中二:初明互融
以显文意,次还约别释以辨文相。初言地
前非不脩圆,显圆义也;登地非无有别,显
别义也。仍依教道故登地犹别。次仍依文
别判者,又二:初明地前显别,次明登地同
圆。初文者如向问中所释,从浅至深三地至
卷九 第 882a 页 T33-0882.png
果各得其名,是故圣行三地各證,当知地
前戒定两行虽复立名,未若初地与无畏
同结,故云「至深」。次明登地同圆者,即是融
前地前诸行,又为四:初融前三地,至初地
时并从果摄,从胜立此三地之名。次「无畏
地」下,即此三地得名之由,至初地时具四
德,故得三地名。得非前后,故三地同时。
三明别圆之意,为二:先法、次譬。譬中云「朝
三暮四」者,庄周明狙公赋杼,「杼」字似与反,亦可甚与反,即斟酌也。非今所用,字即从
手,今所用者字应从木,亦云栗也。「狙」者猿
也。《说文》云「玃属」。「赋」者布与也,亦平量也。朝三
暮四众狙皆怒,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司马彪
曰:「三升四升,数则不别、用时不同。」今地前地
上明圆明别亦复如是,赴机说异理实无
差。四从「登地」去融前五行自他因果各别,
今至初地前次第行至此同成地地中法,
尽成地地五行之相。又三:初融自行,次融
化他,三诫劝。自行是圣行天行,至初地时
同成初地天行故也。次融化他中二:梵行
是化他根本,病儿是化他之相,亦是体用,故
此三行至初地时同成初地化他体用也。
三「佛地」下诫劝。

次明圆五行中二:初约教,
次观心。初文又四:初引经立行,次「此大」下
判因果,三举此斥偏,四「若圆行」下正明圆
行。初二如文。三斥中云「过茶可说」者,别妙
觉后犹有实位,故可说也。四正明中四:初
略立,次「如大论」下引證,三「此经」下引同,四
「今依」下依今经广释行相。初如文。次引二
卷九 第 882b 页 T33-0882.png
文證者,初《大论》如文。次《大品》文中云「行生
脩」者,《大论》八十先举经云「须菩提白佛,菩
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
云何修般若波罗蜜?佛言:色是寂灭故、色是
虚诳故、色不实故,应行应生应修般若波
罗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须菩提又问:行生
脩为几时?佛言:初发心乃至坐道场行般若
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既
言初后俱行生脩,即圆义也。故知即行时生、
生故复脩,故经复云「须菩提言:次第心中
应行生脩等耶?佛言:常不离萨婆若心,不
令馀念得入,为行为生为脩。若心心数法
不行,为行为生为脩。」有人释云:行在乾慧
地,生在无生忍,脩在无生忍后。此通意耳。
若准通意,例别可知,并非今所用。三引同
中又三:初就因果互现故义同,次「入室」下人
法互举故义同,三「涅槃」下次不次互现故义
同,如前所会。四依今经中三:初标,次「文云」
下略对,三「云何」下广释。初如文,次对中二:
先略对,次「此五行」下融通显妙。既同一实五
一不二故不相作,五一灼然故非合,其体无
二故非离。不见此意,云何欲脩四安乐
耶?法华三昧行实无凭。

三广释中为二:初
引文以释五行,次「又复观」下例以五行用
销诸文。初文者,五行自为五文。初圣行中
亦三,谓戒定慧。初戒圣行中云「以圆心离
十恼乱」者,安乐行中脩止观安乐行应离
十恼乱:一者毫势,谓国王王子;二者邪人
法,谓路逆路;三者凶戏;四者旃陀罗;五二乘;
卷九 第 882c 页 T33-0882.png
六欲想;七不男;八危害,谓独入他家;九讥
嫌;十畜养。所离虽近,能离妙故。天行中言
「观一切空」等者,彼第一安乐行疏以十八空
销十八句,故知毕竟中空即是所观、即天然
理也。次婴儿病行中,忍恶名病,柔和名婴
儿。「遮喧遮静」等者,喧静譬二谛,二谛望中
犹名为辱,中忍能遮故云忍辱,辱即病也。
「文云」下重引文證二行。言「能为下劣」等者,
能为二乘下劣不弊不净垢衣,故云忍于
斯事。方便附近同其事业,即是同二乘小
善也。次以五行用消诸文者,并是初地所
用所證所照法门,又为二:初正消初地诸法,
次消前来诸境。初文又二:初正消,次「若
渐引」下与别对辨。初文又为三:初消十界,
次「又一心」下消三谛三昧,三「又如来」下消慈
悲破有。初文二:释、结。初文者,十界皆理故是
天行,九界犹苦故起悲,唯佛界乐故起慈,
同九恶示九善名病儿两行;圣行可知。当
知秖是一心十界即空假中五行具足。次消
三谛三昧,又二:先正对五行,次以三谛以
对二十五有过患。初文者,次第行中既至初
地成王三昧,今一心中亦三昧具足。次消
自行圆破二十五有过患者,故能于一心
中圆破众生二十五有,能令众生所见不
同,虽复不同不出三谛。三消慈悲破有
中,皆有引经对释可知。言「示种种身」至「如
痴」者,病行同恶,始从阿鼻乃至等觉一品
无明,皆名病行。能于其中现极恶身,故云
「如聋如哑」,说极恶法,故云「如狂如痴」。言「踞
卷九 第 883a 页 T33-0883.png
师子床」等者,圆满报身安处空理,无复通
别之惑,亦无八魔等畏,名「师子床」。「宝几承
足」者,定慧为足,实谛为几,即无生定慧依
真如境也。经又云「婆罗门」者八地已上,「刹
利」者七地已还,「居士」者凡夫,「商估」者诸菩萨
等现于三土,此往他方他方来此。「出入」者,
二而不二是入,不二而二是出,又不二而二
是入,二而不二是出。又无量还一为入,一中
无量为出,应释出所以(云云)

次对教以明
机,见别故令法不同,故与圆对辨。「入圆」等證
者,前文渐引,今明顿入,教道虽有初地之
殊,證道无别同成一圆。「为显别圆初入之门」
者,地前仍存权说,故立前后二文,依前则
次第修于二观,依后则三观圆修,有此不
同,故成二别。次消前来诸境智者,亦应消
前增数等行,文无者略,亦可已在五行中
收。今始从因缘终至一谛,前诸境智若开显
已同成一法,故今明行还消前来诸境诸智,
对今不可思议之行一行一切行,令使同与
境智俱成一切行一行。初对因缘者,戒是
色故,以不思议色对不思议戒,不思议业灭
成不思议定,不思议惑灭成不思议智,理
无异相,故名天行。圆真圣行者,且以毕竟
空边,名圣行也。即空即中,故云圆真之理。
俗谛中具一切法,且取善边属戒圣行,摄
真谛中禅意亦如是。馀文细思,对之可见。

次约观心中为七:初明来意,次「即观」下正
释,三「初心」下称叹即五品位,四「初心」下况叹,
五「地持」下引《地持》释入位相,六「当知」下结
卷九 第 883b 页 T33-0883.png
位,七「是为」下辨异。初二三四如文。五引《地
持》中云「自性」等者,九种大禅自性居初,于
此禅中能发第二一切禅也。自性位在地
前,一切禅位在初地,三昧具足,三昧是总
行,五行是别行,五行皆依三谛三昧,故至
初地三昧满也。言「现法乐」者,现受法性之
乐。种种事禅同一真性,故云「种性三摩跋提」,
利生属俗,故引此文證三谛也。次「当知次
第」下判。三「若开」下开,还望次第若判若开,
此中无可开也。次料简中言「扶戒定慧」者,
事戒、事定、前三教慧,并为扶事法故,具如
《止观》对治助开中说。今时行者或一向尚理
则谓己均圣及执实谤权,或一向尚事则
推功高位及谤实许权,既处末代不思
圣旨,其谁不堕斯之二失?得《法华》意则初
后俱顿,请揣心抚臆自晓沈浮。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