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72b 页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上)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迦叶缘起,《传》中最广,岂可具书?迦叶是姓故
云氏也。负图者,如此方河图。《十二游经》云:
「佛成道第三年始度五人,第四年化大迦叶
及三兄弟,第五年化目连、身子。」「聚落」,多人所
居,但胜人当名。「畏胜王」者,民物不合胜
王耳。「三舍」者,舍此已下是也。「后时佛语」等者,
《增一》云:「佛在迦兰陀与五百比丘俱,时迦
叶乞食前至佛所,却坐一面。佛言:汝年老
长大志衰根弊,可舍乞食及十二头陀,亦
可受请并受长衣。迦叶曰:我不从佛教,若
如来不成佛,我作辟支佛,辟支佛法尽寿行
兰若行。佛言:善哉!善哉!多所饶益。若迦叶
行头行在世者,我法久住增益人天,三恶
道灭成三乘道。」《十住婆沙》十二头陀一一各
具十种功德,广在第十四卷〈十二头陀品〉中。
《增一》四十六在增十一文中,树下、露坐合之
为一,故知法相不可一准。《大论》四十九,说
无生忍为十二头陀,属通非藏,故今约教
极在涅槃。有无同异具如《止观》第四记。「四神
三昧」者,四神足定也,由四神足有此四用。「无
形」者,能隐没故。「无量意」者,知他心故。「清净
积」者,能变秽故。「不退」者,能入恶故。言四定
者,此是必定定得诸禅及以无漏,能善简择
戒法具足,由是诸事得无退转。「文陀竭王」
者,顶生王也。「天人咸等」者,《增一》云:「迦叶闻
卷二 第 172c 页 T34-0172.png
天人称为佛师,起鸣佛足云:佛是我师,
我是弟子。」「又迦叶」下,如《别译阿含》第二十云:
「佛在迦兰陀,迦叶共阿难入城乞食。阿难
云:日时未至,且往比丘尼精舍。迦叶如言,
诸尼遥见来,欢喜敷坐具竟,迦叶即为尼
说法。时偷罗难陀心不甘乐,即私云:长老
迦叶在阿难前说法,如贩针儿至针师门
求欲卖针,终不可售。迦叶亦尔,在阿难前
而说于法。迦叶天耳遥闻,语阿难言:何足
可怪?迦叶于比丘尼前作师子吼,从座而
起即还所止。」今文从「迦叶语尼言」去文,即
迦叶师子吼文也。又《别译阿含》乞食法,从家
至家不足便止。有云:至七家,不足便止。「四
大弟子」者,迦叶、宾头卢、罗云、军屠钵汉。文
列七大,若并本族大及诸天恋慕为慈悲
大,合为九大。若以此为四悉者,姓及舍受
即世界;三行大即为人,闻名睹行皆生善;
故第四印可即是对治,以佛印可息疑怪
故;位与慈悲即第一义,见理入位故。集法
持法并入位之功。集法中引肇公者,明集
法功多。又文中「位大」者,不独论无学位也,
以德高望重所掌职大。「云云」者,因缘纵多并
为四悉摄尽。
次约教中先约事境,次「且约」
下乃约谛观以分教别。事境中云「离五怖」
者,王、贼、水、火、恶子。「二是衣」等者,从初次第以
数对之,但文中阙次第乞。下之三教并以
初事为境,说者须委。解十二头陀各作八
十八使、三十七品等,头陀既尔,况馀劣行。忝
预道流,闻此胜法而不自省心行耶?「相似
我是弟子。」「又迦叶」下,如《别译阿含》第二十云:
「佛在迦兰陀,迦叶共阿难入城乞食。阿难
云:日时未至,且往比丘尼精舍。迦叶如言,
诸尼遥见来,欢喜敷坐具竟,迦叶即为尼
说法。时偷罗难陀心不甘乐,即私云:长老
迦叶在阿难前说法,如贩针儿至针师门
求欲卖针,终不可售。迦叶亦尔,在阿难前
而说于法。迦叶天耳遥闻,语阿难言:何足
可怪?迦叶于比丘尼前作师子吼,从座而
起即还所止。」今文从「迦叶语尼言」去文,即
迦叶师子吼文也。又《别译阿含》乞食法,从家
至家不足便止。有云:至七家,不足便止。「四
大弟子」者,迦叶、宾头卢、罗云、军屠钵汉。文
列七大,若并本族大及诸天恋慕为慈悲
大,合为九大。若以此为四悉者,姓及舍受
即世界;三行大即为人,闻名睹行皆生善;
故第四印可即是对治,以佛印可息疑怪
故;位与慈悲即第一义,见理入位故。集法
持法并入位之功。集法中引肇公者,明集
法功多。又文中「位大」者,不独论无学位也,
以德高望重所掌职大。「云云」者,因缘纵多并
为四悉摄尽。
次约教中先约事境,次「且约」
下乃约谛观以分教别。事境中云「离五怖」
者,王、贼、水、火、恶子。「二是衣」等者,从初次第以
数对之,但文中阙次第乞。下之三教并以
初事为境,说者须委。解十二头陀各作八
十八使、三十七品等,头陀既尔,况馀劣行。忝
预道流,闻此胜法而不自省心行耶?「相似
卷二 第 173a 页 T34-0173.png
相续」者,念念生灭迷谓相续,凡夫不了妄谓
为常。三受俱苦,适意之受其实苦也。动非
自在,动故无我。通教者,事境指前,但约行
相以辨谛观,亦应可见。别教,法身为所依
者,期心法身修二德故。文后「云云」者,不委
明横竖位位抖擞,别位横竖自他门户不可
卒备故也。圆教既云住处即二,验知即是本
有三德,修得亦然。「一即一切」等者,不出三
德:一即一切行,衣也;一切即一慧,食也;非一
非一切身,处也。「云云」者,未明行相,且对头
陀。
约本迹中云「舍法爱」者,既云与如来
同得,即舍真似两爱也。乃至随在何地,地
地离爱,故论久本本地三德,迹示五味头
陀事中衣等。凡释本迹大旨,如前明数中
辨。
「观」下「云云」者,亦不暇具述诸观次第。圆
头陀者,正当不生不生之三德也。故下三人
复对三德,其理宛同。
「刹」者,应云刹摩,此云
田,即一佛所王土也。今名「刹柱」者,表田域
故,故诸经中多云「表刹」。若欲明四悉者,初
是世界,族姓住处不同故;「毗婆尸」下为人也,
共立刹柱以为善因;「佛作」下是对治,见佛
即能除恶故也;「佛即语云」下第一义,能于小
乘见真理故。「佛作十神变」者,文中一往且
列十事,然《律》、《论》文不专此十。又文中虽列,事
未委悉,《增一》、《瑞应》广明其事,今略出之使文
可见。《增一》云:「佛入迦叶窟,毒龙放火等,佛
收毒龙住于钵内,至迦叶所。迦叶请住,三
月供养。时至请食,佛言:前去。便往阎浮树
取阎浮果。乃至云:沙门虽神不如我道真。
为常。三受俱苦,适意之受其实苦也。动非
自在,动故无我。通教者,事境指前,但约行
相以辨谛观,亦应可见。别教,法身为所依
者,期心法身修二德故。文后「云云」者,不委
明横竖位位抖擞,别位横竖自他门户不可
卒备故也。圆教既云住处即二,验知即是本
有三德,修得亦然。「一即一切」等者,不出三
德:一即一切行,衣也;一切即一慧,食也;非一
非一切身,处也。「云云」者,未明行相,且对头
陀。
约本迹中云「舍法爱」者,既云与如来
同得,即舍真似两爱也。乃至随在何地,地
地离爱,故论久本本地三德,迹示五味头
陀事中衣等。凡释本迹大旨,如前明数中
辨。
「观」下「云云」者,亦不暇具述诸观次第。圆
头陀者,正当不生不生之三德也。故下三人
复对三德,其理宛同。
「刹」者,应云刹摩,此云
田,即一佛所王土也。今名「刹柱」者,表田域
故,故诸经中多云「表刹」。若欲明四悉者,初
是世界,族姓住处不同故;「毗婆尸」下为人也,
共立刹柱以为善因;「佛作」下是对治,见佛
即能除恶故也;「佛即语云」下第一义,能于小
乘见真理故。「佛作十神变」者,文中一往且
列十事,然《律》、《论》文不专此十。又文中虽列,事
未委悉,《增一》、《瑞应》广明其事,今略出之使文
可见。《增一》云:「佛入迦叶窟,毒龙放火等,佛
收毒龙住于钵内,至迦叶所。迦叶请住,三
月供养。时至请食,佛言:前去。便往阎浮树
取阎浮果。乃至云:沙门虽神不如我道真。
卷二 第 173b 页 T34-0173.png
次往东弗婆提,取毗梨勒果;次往瞿耶尼,
取呵梨勒果;次往郁单越,取自然粳粮(皆如
前云沙门等)。又于阎浮提,取呵摩勒果。欲作大
祀,五百弟子欲破薪斧举不下,迦叶问佛,
佛言:欲得下耶?斧即下。下又不举(如前)。欲
然火,火不然;欲灭火,火不灭(如前)。迦叶念
欲大祀,必有诸王贵人来,瞿昙端正,若人
见者令我失利;若明日不来我则大幸。佛
知已,且往北方取粳粮,瞿耶尼取乳汁,往
阿耨池食。暮还石窟中,迦叶问:昨何不来?
佛言:我知汝心,我不来。具为说前事。又因
四天王来听法夜有光明,明日问佛,佛具为
说。次帝释、梵王来亦尔。迦叶问:能令我祖父
来听法不?佛便令来(云云)。恒水卒长,迦叶恐
佛为水所溺,使弟子往看,水不没足,在水
上行(如前)。佛言:汝是盲人,目无所睹如是神
变,固云道真。佛云:汝能水上行不?今方共水
上行(云云)。汝若不舍邪见,令汝长劫受苦。
闻已头面礼佛求悔,乃告弟子:合随所宜,
我师世尊。语弟子言:我见降龙时已有心
归佛。乃至五百弟子皆闻善来得成沙门
果,并以术具投之于水,随流而下。二弟复
有五百弟子,见火具下(云云)。亦皆善来以成
沙门。佛欲至迦毗罗卫,问佛:何以至彼?佛
言:一切诸佛俱有五事,一转法轮,二为父
说法,三为母说法,四当导凡夫立菩萨
行,五授菩萨记。是以至彼为父说法。父王
因令千释出家,以自围绕。」
约教者,亦应具
列四教解三人行德,而列五味者,味摄教
取呵梨勒果;次往郁单越,取自然粳粮(皆如
前云沙门等)。又于阎浮提,取呵摩勒果。欲作大
祀,五百弟子欲破薪斧举不下,迦叶问佛,
佛言:欲得下耶?斧即下。下又不举(如前)。欲
然火,火不然;欲灭火,火不灭(如前)。迦叶念
欲大祀,必有诸王贵人来,瞿昙端正,若人
见者令我失利;若明日不来我则大幸。佛
知已,且往北方取粳粮,瞿耶尼取乳汁,往
阿耨池食。暮还石窟中,迦叶问:昨何不来?
佛言:我知汝心,我不来。具为说前事。又因
四天王来听法夜有光明,明日问佛,佛具为
说。次帝释、梵王来亦尔。迦叶问:能令我祖父
来听法不?佛便令来(云云)。恒水卒长,迦叶恐
佛为水所溺,使弟子往看,水不没足,在水
上行(如前)。佛言:汝是盲人,目无所睹如是神
变,固云道真。佛云:汝能水上行不?今方共水
上行(云云)。汝若不舍邪见,令汝长劫受苦。
闻已头面礼佛求悔,乃告弟子:合随所宜,
我师世尊。语弟子言:我见降龙时已有心
归佛。乃至五百弟子皆闻善来得成沙门
果,并以术具投之于水,随流而下。二弟复
有五百弟子,见火具下(云云)。亦皆善来以成
沙门。佛欲至迦毗罗卫,问佛:何以至彼?佛
言:一切诸佛俱有五事,一转法轮,二为父
说法,三为母说法,四当导凡夫立菩萨
行,五授菩萨记。是以至彼为父说法。父王
因令千释出家,以自围绕。」
约教者,亦应具
列四教解三人行德,而列五味者,味摄教
卷二 第 173c 页 T34-0173.png
故。约本迹中以三人对三德者,圆德必一
人具三,但一人偏从所表一德为名,既是
共表体同性一故也。观中亦尔,初得中道、次
遮边倒、后照边谛,故知三德即不思议圆无
生也。
释舍利子引《生经》等,亦具四悉,初是
世界,以明宿世及胎中故;「难陀」下生善,以
令国人生信及见頞鞞能生善故;「调达」下
对治,能治调达及度差故;「中含」下第一义,
叹与佛等故。「昔者」等者,彼经五卷,出第一
卷,今更略出令文可见。彼释著我所中云:
「昔无数劫,甥舅俱为官御织师,见藏中好物
便生贪心,即共议云:吾等织作勤苦,具知藏
物好丑,宁可共取用解贫乏。后人定间盗
得无赀。监觉白王(下如疏文)。后时复来,甥语舅
言:舅年衰弱恐为守者所得,令从地窟却
入,如他人见,我力强壮便能济舅。果如甥言,
甥知不济恐明人识,辄截头留身而去。王
令弃尸(如疏)。王令微伺,伺之不密,甥因教
童儿执火舞戏猥闹投火,伺者不觉(如疏)。王
复出女严饰玑珠,安置房舍于大水边(如疏)。
王先教女(如疏),女执其衣,其曰:用执衣为?
汝执我手。其甥凶黠先备死人(如疏)。王曰:如
此方便无双,当奈之何?女妊娠十月,生男
端正,使乳母抱周遍国界,令有鸣者捉之。
终日不获。甥为饼师住炉下,小儿啼哭,饼
师与饼而鸣。乳母白王。王云:何不缚来?乳
母曰:儿饥,饼师与饼,不意是贼。王又令如
近儿者捉来。甥又沽醇酒,唤乳母及伺者
饮,伺者大醉,盗儿而去(如疏)。前后各二百五
人具三,但一人偏从所表一德为名,既是
共表体同性一故也。观中亦尔,初得中道、次
遮边倒、后照边谛,故知三德即不思议圆无
生也。
释舍利子引《生经》等,亦具四悉,初是
世界,以明宿世及胎中故;「难陀」下生善,以
令国人生信及见頞鞞能生善故;「调达」下
对治,能治调达及度差故;「中含」下第一义,
叹与佛等故。「昔者」等者,彼经五卷,出第一
卷,今更略出令文可见。彼释著我所中云:
「昔无数劫,甥舅俱为官御织师,见藏中好物
便生贪心,即共议云:吾等织作勤苦,具知藏
物好丑,宁可共取用解贫乏。后人定间盗
得无赀。监觉白王(下如疏文)。后时复来,甥语舅
言:舅年衰弱恐为守者所得,令从地窟却
入,如他人见,我力强壮便能济舅。果如甥言,
甥知不济恐明人识,辄截头留身而去。王
令弃尸(如疏)。王令微伺,伺之不密,甥因教
童儿执火舞戏猥闹投火,伺者不觉(如疏)。王
复出女严饰玑珠,安置房舍于大水边(如疏)。
王先教女(如疏),女执其衣,其曰:用执衣为?
汝执我手。其甥凶黠先备死人(如疏)。王曰:如
此方便无双,当奈之何?女妊娠十月,生男
端正,使乳母抱周遍国界,令有鸣者捉之。
终日不获。甥为饼师住炉下,小儿啼哭,饼
师与饼而鸣。乳母白王。王云:何不缚来?乳
母曰:儿饥,饼师与饼,不意是贼。王又令如
近儿者捉来。甥又沽醇酒,唤乳母及伺者
饮,伺者大醉,盗儿而去(如疏)。前后各二百五
卷二 第 174a 页 T34-0174.png
十骑,甥在中央不下,王因往入骑中捉
之,云:汝是前盗不?前后捉汝何不得耶?稽
首答曰:乞此馀命。王曰:卿聪黠天下无双,
随卿所愿(如疏)。」「兼则相不祥」者,在道以相
则之,所则之相凡属己者皆悉不祥。「师事
沙然梵志」等者,《增一》云:「舍利子与目连二人
求道无剋,乃问师。师云:我自历年求道无
剋,为道无耶?他日师疾,舍利弗在头,目连
在脚,命欲终时乃笑,二人俱问笑意(如疏)。
二人笔受(如疏),由是发誓,若得甘露必与共
尝。」「中含第二至宁可尽」者,彼《七车喻经》云:
「舍利子见满慈子」(如疏)彼第二〈七法品〉中,广
述缘起。言「生处安居」者,经云「生地」,即本生
处也。生处诸比丘白佛,称说满慈子等(如疏)。
「白晢」(音析)光悦也。若析音,美色也。二义俱通。「戒
净」等者,准《净名疏》云,戒净者正语、业、命,心净
者正精进、念、定,见净者正见、正思惟,断疑净
者是见道。知道非道净者亦名分别净,道迹
知见净者亦名行净,此二是修道。道迹智断
净亦名涅槃净,即无学道。至约教中方分
教别,后二须用同体见思,此以「有馀称无
馀」者,七净始从事戒终至智断皆是有馀,
报终入灭方證无馀。七净乃是无馀之门,若
即以七净为无馀者,故知乃以有馀称无
馀耳。无馀必假七净方至,故云离七亦无。
「拘萨罗」者,舍卫。「婆鸡帝」者,地名,未知里数。
「作师子吼」者,《杂含.舍利子师子吼经》中,佛说
一句义,三问身子,三不能答。佛少开已入
于静室,舍利子集诸比丘,语言:佛未示我
之,云:汝是前盗不?前后捉汝何不得耶?稽
首答曰:乞此馀命。王曰:卿聪黠天下无双,
随卿所愿(如疏)。」「兼则相不祥」者,在道以相
则之,所则之相凡属己者皆悉不祥。「师事
沙然梵志」等者,《增一》云:「舍利子与目连二人
求道无剋,乃问师。师云:我自历年求道无
剋,为道无耶?他日师疾,舍利弗在头,目连
在脚,命欲终时乃笑,二人俱问笑意(如疏)。
二人笔受(如疏),由是发誓,若得甘露必与共
尝。」「中含第二至宁可尽」者,彼《七车喻经》云:
「舍利子见满慈子」(如疏)彼第二〈七法品〉中,广
述缘起。言「生处安居」者,经云「生地」,即本生
处也。生处诸比丘白佛,称说满慈子等(如疏)。
「白晢」(音析)光悦也。若析音,美色也。二义俱通。「戒
净」等者,准《净名疏》云,戒净者正语、业、命,心净
者正精进、念、定,见净者正见、正思惟,断疑净
者是见道。知道非道净者亦名分别净,道迹
知见净者亦名行净,此二是修道。道迹智断
净亦名涅槃净,即无学道。至约教中方分
教别,后二须用同体见思,此以「有馀称无
馀」者,七净始从事戒终至智断皆是有馀,
报终入灭方證无馀。七净乃是无馀之门,若
即以七净为无馀者,故知乃以有馀称无
馀耳。无馀必假七净方至,故云离七亦无。
「拘萨罗」者,舍卫。「婆鸡帝」者,地名,未知里数。
「作师子吼」者,《杂含.舍利子师子吼经》中,佛说
一句义,三问身子,三不能答。佛少开已入
于静室,舍利子集诸比丘,语言:佛未示我
卷二 第 174b 页 T34-0174.png
事端即不能答,我于七日七夜演其法而
不能穷。「佛命目连往祇洹唤身子」等者,
佛在阿耨达泉五百比丘俱,阿难侍佛坐金
莲华,七宝为茎,五百皆集。时龙王云:此众
空缺不见舍利弗,愿佛遣一比丘唤。时舍
利弗在祇洹补故衣(五纳祇是杂色)。舍利弗曰:汝先
去至彼,我即来。目连云:汝神力可胜我耶?
乃令前去。目连曰:若不时去,吾捉汝臂将
向彼泉。舍利弗言:目连试弄我。舍利弗即
解衣带著地,语目连言:汝能举此衣带
不?然后捉吾臂将去。于时目连念:舍利弗
轻弄于我。目连曰:此必有意事不徒然。申
手取带不动一毫,尽其神力亦不能动。舍
利弗取带系阎浮树枝令举,时阎浮提地
一切皆动。舍利弗言:目连尚能动阎浮提地,
何况此带?今当系馀天下。乃至三天下皆
能动之如动轻衣。次系须弥山小千中千
大千,皆能动之。是时天地大动,唯佛座及
阿耨达池不动。龙王问佛:何故地动?佛答
(如疏)。龙王曰:谁神力胜?佛言:舍利弗胜。龙王
曰:前何故云目连神通第一?佛言:目连能
住一劫,舍利弗住多劫。他云边际定者,秖
此定耳。舍利弗入三昧,目连不知名。舍利
弗复作是念:目连动于大地,蠕动死者无数,
我躬闻佛说如来座者不可移动,今以此
带系之。目连复举所以不动,今云他方佛
座脚小异耳。目连自念:不于神力有退乎?
欲往佛所而问其事。目连舍至世尊所,遥
见舍利弗在佛前坐。又念:佛弟子中我神
不能穷。「佛命目连往祇洹唤身子」等者,
佛在阿耨达泉五百比丘俱,阿难侍佛坐金
莲华,七宝为茎,五百皆集。时龙王云:此众
空缺不见舍利弗,愿佛遣一比丘唤。时舍
利弗在祇洹补故衣(五纳祇是杂色)。舍利弗曰:汝先
去至彼,我即来。目连云:汝神力可胜我耶?
乃令前去。目连曰:若不时去,吾捉汝臂将
向彼泉。舍利弗言:目连试弄我。舍利弗即
解衣带著地,语目连言:汝能举此衣带
不?然后捉吾臂将去。于时目连念:舍利弗
轻弄于我。目连曰:此必有意事不徒然。申
手取带不动一毫,尽其神力亦不能动。舍
利弗取带系阎浮树枝令举,时阎浮提地
一切皆动。舍利弗言:目连尚能动阎浮提地,
何况此带?今当系馀天下。乃至三天下皆
能动之如动轻衣。次系须弥山小千中千
大千,皆能动之。是时天地大动,唯佛座及
阿耨达池不动。龙王问佛:何故地动?佛答
(如疏)。龙王曰:谁神力胜?佛言:舍利弗胜。龙王
曰:前何故云目连神通第一?佛言:目连能
住一劫,舍利弗住多劫。他云边际定者,秖
此定耳。舍利弗入三昧,目连不知名。舍利
弗复作是念:目连动于大地,蠕动死者无数,
我躬闻佛说如来座者不可移动,今以此
带系之。目连复举所以不动,今云他方佛
座脚小异耳。目连自念:不于神力有退乎?
欲往佛所而问其事。目连舍至世尊所,遥
见舍利弗在佛前坐。又念:佛弟子中我神
卷二 第 174c 页 T34-0174.png
力第一,然今不如舍利弗耶?便往问佛:将
无不失神力耶?我前发今在后到。佛言:
汝神力不退,但舍利弗所入汝不识耳。龙王
闻此甚大欢喜。诸比丘私论:佛弟子中目连
神力第一,今不如舍利弗。便于目连起轻
薄心。佛告目连:汝现神力。目连礼佛,即于
佛前,往东方七恒沙界,佛名奇光,往钵缘
上行。彼众见谓虫,示彼佛。彼佛云:西方七
恒沙界(云云),彼佛令现神力,莫令诸比丘起
轻想。乃至令钵囊盛五百等著梵天,一足
蹋梵天、一足蹋须弥,说偈声满祇园。诸比
丘闻,不知所在。问佛,佛言:在彼界(云云)。诸比
丘白佛,令目连归(云云)。彼比丘欲来,佛令将
来,佛为说六界法令还,目连送归(云云)。
「如般
若中说」者,彼经富楼那说破菩提见,故是
通意。「诸贤圣自说己法」等者,此中释通教,
因引《般若》共菩萨行必破菩提法轮等见,方
名菩萨。故引诸大乘经中凡诸菩萨自说己
證,皆为利生或对佛述解,非如凡夫自
谓己见而称己能,故云「妄有所说」。
释目连
中「吉占」等者,父名吉占,其父初生时,相者占
之言吉,因以为名。「目伽略兮度」五字,并是
西音,故论第十释如来语密中,引目连寻
声,彼佛告云:目伽路子度何故来此?目连乃
答言等。乃是彼佛称此五字而命目连,即
是二土音轻重耳。文中「路」字者误作「略」字,「子」
字误作「兮」字。「同名者多」者,如《中含》三十五
云:「有算数目连,善知算法」。彼经佛在舍卫
鹿母堂,算数目连中后仿佯至佛所问讯,
无不失神力耶?我前发今在后到。佛言:
汝神力不退,但舍利弗所入汝不识耳。龙王
闻此甚大欢喜。诸比丘私论:佛弟子中目连
神力第一,今不如舍利弗。便于目连起轻
薄心。佛告目连:汝现神力。目连礼佛,即于
佛前,往东方七恒沙界,佛名奇光,往钵缘
上行。彼众见谓虫,示彼佛。彼佛云:西方七
恒沙界(云云),彼佛令现神力,莫令诸比丘起
轻想。乃至令钵囊盛五百等著梵天,一足
蹋梵天、一足蹋须弥,说偈声满祇园。诸比
丘闻,不知所在。问佛,佛言:在彼界(云云)。诸比
丘白佛,令目连归(云云)。彼比丘欲来,佛令将
来,佛为说六界法令还,目连送归(云云)。
「如般
若中说」者,彼经富楼那说破菩提见,故是
通意。「诸贤圣自说己法」等者,此中释通教,
因引《般若》共菩萨行必破菩提法轮等见,方
名菩萨。故引诸大乘经中凡诸菩萨自说己
證,皆为利生或对佛述解,非如凡夫自
谓己见而称己能,故云「妄有所说」。
释目连
中「吉占」等者,父名吉占,其父初生时,相者占
之言吉,因以为名。「目伽略兮度」五字,并是
西音,故论第十释如来语密中,引目连寻
声,彼佛告云:目伽路子度何故来此?目连乃
答言等。乃是彼佛称此五字而命目连,即
是二土音轻重耳。文中「路」字者误作「略」字,「子」
字误作「兮」字。「同名者多」者,如《中含》三十五
云:「有算数目连,善知算法」。彼经佛在舍卫
鹿母堂,算数目连中后仿佯至佛所问讯,
卷二 第 175a 页 T34-0175.png
却坐白佛:愿有所问,佛言:恣汝所问。乃至
云,我以算法存命,归佛出家存本俗业故
云也。瞿墨善知法相。目连不一,故别标大。
见贵与取重,文语从异,其义一也,皆以德
行重之耳。舍利弗才高而智明,目揵连族豪
而神爽,爽亦明也。艺谓六艺,略如《释签》,然
西方智艺有殊此土,以有得禅者故,故四
韦陀所摄甚广。此中因缘亦具四悉:初是世
界,「释论」去为人,「外道」下对治,「涅槃」下第一义。
「左面弟子」者,所以以身子、目连为转法轮
左右弟子者,通因定生即定慧一双,以此
二法为一切法之根本,亦是福慧一双;悲多
现通,亦是悲智一双,成破法轮准此可知。
「簸峨」者,倾侧貌也。有作「𧿽𨁟」、有作「𧿽𨁟」,并
不见所出,准《文选.江海赋》云:「阳侯砐硪以
岸起」,砐字(五合切)今作簸者,扇动意耳。「难陀」等
者,《增一》二十八云:「佛在给孤独园,帝释白
佛:如来在世应行五事,母在三十三天
须行说法。佛默然受(云云)。于是便往(云云)。龙嗔
放火大风,阎浮提洞然,阿难白佛:云何有此
大烟火耶?佛具答。迦叶、那律等各起白佛,欲
降此龙,佛皆言:此龙力暴难可化度,卿可
安坐。目连白佛,佛亦止之。又问:汝云何降?
答言:先以极大身恐怯,次以极小身钻齧,
然后以常身降之。佛言:善哉!汝能堪任。佛
复诫言:固心勿乱,恐为所娆。目连礼佛足
至山上,现十四头,绕山十四匝。龙见恐怖,
自相谓言:我今试降为胜我不?二龙即以
尾掷大海水,不至忉利;目连以尾掷水,水
云,我以算法存命,归佛出家存本俗业故
云也。瞿墨善知法相。目连不一,故别标大。
见贵与取重,文语从异,其义一也,皆以德
行重之耳。舍利弗才高而智明,目揵连族豪
而神爽,爽亦明也。艺谓六艺,略如《释签》,然
西方智艺有殊此土,以有得禅者故,故四
韦陀所摄甚广。此中因缘亦具四悉:初是世
界,「释论」去为人,「外道」下对治,「涅槃」下第一义。
「左面弟子」者,所以以身子、目连为转法轮
左右弟子者,通因定生即定慧一双,以此
二法为一切法之根本,亦是福慧一双;悲多
现通,亦是悲智一双,成破法轮准此可知。
「簸峨」者,倾侧貌也。有作「𧿽𨁟」、有作「𧿽𨁟」,并
不见所出,准《文选.江海赋》云:「阳侯砐硪以
岸起」,砐字(五合切)今作簸者,扇动意耳。「难陀」等
者,《增一》二十八云:「佛在给孤独园,帝释白
佛:如来在世应行五事,母在三十三天
须行说法。佛默然受(云云)。于是便往(云云)。龙嗔
放火大风,阎浮提洞然,阿难白佛:云何有此
大烟火耶?佛具答。迦叶、那律等各起白佛,欲
降此龙,佛皆言:此龙力暴难可化度,卿可
安坐。目连白佛,佛亦止之。又问:汝云何降?
答言:先以极大身恐怯,次以极小身钻齧,
然后以常身降之。佛言:善哉!汝能堪任。佛
复诫言:固心勿乱,恐为所娆。目连礼佛足
至山上,现十四头,绕山十四匝。龙见恐怖,
自相谓言:我今试降为胜我不?二龙即以
尾掷大海水,不至忉利;目连以尾掷水,水
卷二 第 175b 页 T34-0175.png
至梵宫,并洒二龙。二龙知劣,极大嗔恚,雷
电霹雳放大火焰。目连自念:夫龙斗者皆以
烟火霹雳,设我亦尔,阎浮叨利悉皆被害。乃
化为小形(云云)。二龙伏退,念言:四生龙中无
出家者,此龙威力乃尔,身毛皆竖。尊者知龙
心伏,乃复常身于龙眼𥇒上行,二龙于是
始知非龙。叹曰:甚奇!甚奇!白目连曰:何为
相恼?何所诫耶?目连曰:汝昨有念云:此秃
沙门恒飞我上耶?龙曰:如是。目连曰:须弥
山者是诸天路,非汝居处。龙曰:愿恕其过,
从今已去愿为弟子。目连曰:汝莫归我;归
我所归。龙曰:我归如来。目连将二龙至舍
卫。目连曰:世尊今为无量大众说法,莫作
汝形。龙曰:如是。乃作端正人,佛为说法,为
优婆塞。时波斯匿王来问烟火事(云云)。佛具答
(云云)。王见二龙不起,二龙嗔,复念:国中人民于
我无恶(云云)。二龙便于匿王宫上现大霹雳
等,尊者变为优昙华;龙嗔复雨大山,复变
为饼食;龙倍嗔而雨刀剑,复变为好衣;龙
更嗔,复变为七宝。匿王不知,便云:阎浮有
德不过于我,宫内常有如是等物,当作轮
王乎?龙又自念:何无势力一至如斯?念已
始复知是目连之力,见已便去。王得七宝饭
等不敢自受,将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令
供养目连,王得目连力。王问:何故尔耶?佛
具答。王方知(云云)。」
「调达引五百」等者,《增一》四
十七云:「佛在拘留园,时提婆达兜三白佛
欲出家,佛再不许,便作是言:此沙门怀嫉
妒心,我今宜自剃头修梵行,何用是沙门
电霹雳放大火焰。目连自念:夫龙斗者皆以
烟火霹雳,设我亦尔,阎浮叨利悉皆被害。乃
化为小形(云云)。二龙伏退,念言:四生龙中无
出家者,此龙威力乃尔,身毛皆竖。尊者知龙
心伏,乃复常身于龙眼𥇒上行,二龙于是
始知非龙。叹曰:甚奇!甚奇!白目连曰:何为
相恼?何所诫耶?目连曰:汝昨有念云:此秃
沙门恒飞我上耶?龙曰:如是。目连曰:须弥
山者是诸天路,非汝居处。龙曰:愿恕其过,
从今已去愿为弟子。目连曰:汝莫归我;归
我所归。龙曰:我归如来。目连将二龙至舍
卫。目连曰:世尊今为无量大众说法,莫作
汝形。龙曰:如是。乃作端正人,佛为说法,为
优婆塞。时波斯匿王来问烟火事(云云)。佛具答
(云云)。王见二龙不起,二龙嗔,复念:国中人民于
我无恶(云云)。二龙便于匿王宫上现大霹雳
等,尊者变为优昙华;龙嗔复雨大山,复变
为饼食;龙倍嗔而雨刀剑,复变为好衣;龙
更嗔,复变为七宝。匿王不知,便云:阎浮有
德不过于我,宫内常有如是等物,当作轮
王乎?龙又自念:何无势力一至如斯?念已
始复知是目连之力,见已便去。王得七宝饭
等不敢自受,将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令
供养目连,王得目连力。王问:何故尔耶?佛
具答。王方知(云云)。」
「调达引五百」等者,《增一》四
十七云:「佛在拘留园,时提婆达兜三白佛
欲出家,佛再不许,便作是言:此沙门怀嫉
妒心,我今宜自剃头修梵行,何用是沙门
卷二 第 175c 页 T34-0175.png
为?有一比丘名修陀,头陀乞食,达兜往彼
头面礼足,愿教威仪,比丘便教。次从学通,
此比丘教云:当知心意识轻重,知已复知
四大轻重,知已当修自在三昧,次修勇猛
三昧,次修心意三昧,次修自识三昧,如是
不久便得神足。依言修习名称远闻,至三
十三天,采优钵罗华上太子膝上(云云),广受
供养。」欲破僧行舍罗等,具如《止观》第一记。
时舍利弗、目连自相谓曰:试共往彼听说何
等?彼见欢喜谓来归之,一切诸人咸有此念。
语舍利弗:汝能为诸比丘说法不?我今背
痛。便累足而卧。舍利弗为说法已,目连将
诸比丘去(云云)。后因造逆(云云),为火所烧遂入
阿鼻。阿难问佛:当生何处?佛答(云云)。
「杂含二
十九」等者,彼文甚广。又《增一》四十四亦云:「佛
在给孤独,阿难问佛:如毗婆尸佛弟子几
时生瑕秽?佛言:初八万四千年,后八十七六
三二十至十二,次第对七佛。」「帝释与修罗
战」,具如《止观》第五记。「佛梵声深远」,如《止观》第
一记。「佛求侍者」,如《止观》第六记。
约教中「十
四变化」者,具如《释签》,故以十四变化释四
禅耳,此乃一切罗汉并得。次「观」等,四俱解脱
人方乃具之,以具观禅必得灭受想定。次
「十一切」,欲令神通广普故耳。「练熏修」如《止
观》第九及法界次第中,十一切具如法界次
第。「事禅」具如《玄》文及《次第禅门》。「十八变」如《止
观》第十记。又有人云:十八变者谓震动等,今
为颂曰:震动及炽然,流布与示现,转变及
来往,卷舒众像身,往同趣隐显,自在并制他,
头面礼足,愿教威仪,比丘便教。次从学通,
此比丘教云:当知心意识轻重,知已复知
四大轻重,知已当修自在三昧,次修勇猛
三昧,次修心意三昧,次修自识三昧,如是
不久便得神足。依言修习名称远闻,至三
十三天,采优钵罗华上太子膝上(云云),广受
供养。」欲破僧行舍罗等,具如《止观》第一记。
时舍利弗、目连自相谓曰:试共往彼听说何
等?彼见欢喜谓来归之,一切诸人咸有此念。
语舍利弗:汝能为诸比丘说法不?我今背
痛。便累足而卧。舍利弗为说法已,目连将
诸比丘去(云云)。后因造逆(云云),为火所烧遂入
阿鼻。阿难问佛:当生何处?佛答(云云)。
「杂含二
十九」等者,彼文甚广。又《增一》四十四亦云:「佛
在给孤独,阿难问佛:如毗婆尸佛弟子几
时生瑕秽?佛言:初八万四千年,后八十七六
三二十至十二,次第对七佛。」「帝释与修罗
战」,具如《止观》第五记。「佛梵声深远」,如《止观》第
一记。「佛求侍者」,如《止观》第六记。
约教中「十
四变化」者,具如《释签》,故以十四变化释四
禅耳,此乃一切罗汉并得。次「观」等,四俱解脱
人方乃具之,以具观禅必得灭受想定。次
「十一切」,欲令神通广普故耳。「练熏修」如《止
观》第九及法界次第中,十一切具如法界次
第。「事禅」具如《玄》文及《次第禅门》。「十八变」如《止
观》第十记。又有人云:十八变者谓震动等,今
为颂曰:震动及炽然,流布与示现,转变及
来往,卷舒众像身,往同趣隐显,自在并制他,
卷二 第 176a 页 T34-0176.png
施辨与忆念,施安及放光。又有人云:身上出
火等。「依空起慧」者,空即谛境,依境生智通
属智性,故云「以空慧心」。「次第」等者,三谛功
用通名神通,初地已去别名感应,三谛次第
故云深入,独菩萨法故且云「过于二乘」,其
实超于两教三乘。言「不以二相」等者,不二即
实相,见土即神通,依理而见故云不二相
见也。言「云云」者,令分别之,前二修得、后二
发得,藏依事禅、通依真理,别地前助、圆任
运发。前二名通名化,后二名密名应;前二
调伏物,后二见物机;前二可破坏,后二不
可坏;前二在教道,后二在證道;前二身通
唯现在,后二通三世;前二圣位方修通,后
二凡位俱修通;前二随依皆可修,后二必
须有胜依。「愿得通」应在前文因缘释中,然
亦可以四愿表教。今文中初教从事、通教
从真,后二在理故从容在此。言「云云」者,更
有多缘皆在愿得,亦有不愿任缘得者,即
如那律箭挑灯缘。「引令入极云云」者,分别
五味如前。
观心中「欻有」等者,三观意也。实
相是中境,无有无心契中境,故云「通至」。
次
释旃延中,初因缘具四悉者:初是世界,「增
一」去为人,「与外道论」,对治及第一义,断见及
世典各有破邪及得道故也。言「文饰」者,善
赞咏故。言「扇绳」者,若作「肩乘」二字并误,以
其生时父已去世,此儿碍母不得再嫁,如
扇系绳,亦可言好肩,好肩胛故。言「思胜」者,
思是慧数,论义功强得思胜名。所引《长含》十
重问答者,借彼迦叶童女比丘破弊宿文,
火等。「依空起慧」者,空即谛境,依境生智通
属智性,故云「以空慧心」。「次第」等者,三谛功
用通名神通,初地已去别名感应,三谛次第
故云深入,独菩萨法故且云「过于二乘」,其
实超于两教三乘。言「不以二相」等者,不二即
实相,见土即神通,依理而见故云不二相
见也。言「云云」者,令分别之,前二修得、后二
发得,藏依事禅、通依真理,别地前助、圆任
运发。前二名通名化,后二名密名应;前二
调伏物,后二见物机;前二可破坏,后二不
可坏;前二在教道,后二在證道;前二身通
唯现在,后二通三世;前二圣位方修通,后
二凡位俱修通;前二随依皆可修,后二必
须有胜依。「愿得通」应在前文因缘释中,然
亦可以四愿表教。今文中初教从事、通教
从真,后二在理故从容在此。言「云云」者,更
有多缘皆在愿得,亦有不愿任缘得者,即
如那律箭挑灯缘。「引令入极云云」者,分别
五味如前。
观心中「欻有」等者,三观意也。实
相是中境,无有无心契中境,故云「通至」。
次
释旃延中,初因缘具四悉者:初是世界,「增
一」去为人,「与外道论」,对治及第一义,断见及
世典各有破邪及得道故也。言「文饰」者,善
赞咏故。言「扇绳」者,若作「肩乘」二字并误,以
其生时父已去世,此儿碍母不得再嫁,如
扇系绳,亦可言好肩,好肩胛故。言「思胜」者,
思是慧数,论义功强得思胜名。所引《长含》十
重问答者,借彼迦叶童女比丘破弊宿文,
卷二 第 176b 页 T34-0176.png
以之为例。计断者计死后神灭,故以不灭
为难,若计常者反增其计,故应别以念念
不住破之。第一重中言「今之日月」等者,初
反质答者,如今日月为自立耶?为为他
耶?若为他者,为天为人?秖缘天人他故,故
有明日。若无他世应唯今日,若无明日亦
无昨日,以今日即是昨之明日。言「析薪」者,
具缘有火如有神,缘谢无火如无神,岂
析无神之身而能见神?如析阙缘之本
而欲见火者,远矣。言「贝声」者,人身是色为
眼所见,神则非色云何可见?如贝可见声
不可见,若欲于可见中求不可见者,须
更具缘。缘既阙已更反转求,终无得理,神亦
如是,缘具在身缘阙神去。至第八番无理
可难,但云执久拒而固违。第九答中「两商
人」者,正邪二见,鬼如汝师,汝师虽僻亦假
称智,故诈为人像说邪干正,以邪涅槃
而云安乐,故云前路丰米草也。旧米草者,
世正见也。新米草者,出世正见。人是能乘行
者,牛是所乘之智,信邪师鬼言,如汝弃旧,
尚失人天况复涅槃?故云人牛皆死为邪
所啖,坏世出世故云皆啖。次一商者,世正
见人,得出世正见方弃人天有漏诸法,我
说正见汝何不弃,辞理既穷固拒亦息。又
「世典」者,《增一》第八云:「佛在释翅尼拘留园与
五百人俱,集普义堂。时世典婆罗门往释
种所,作如是言:诸君颇有人能与我论不?
诸释言:此中二人正觉众中无黠无闻,言语
丑拙不别去就,若与论者当供与千两纯
为难,若计常者反增其计,故应别以念念
不住破之。第一重中言「今之日月」等者,初
反质答者,如今日月为自立耶?为为他
耶?若为他者,为天为人?秖缘天人他故,故
有明日。若无他世应唯今日,若无明日亦
无昨日,以今日即是昨之明日。言「析薪」者,
具缘有火如有神,缘谢无火如无神,岂
析无神之身而能见神?如析阙缘之本
而欲见火者,远矣。言「贝声」者,人身是色为
眼所见,神则非色云何可见?如贝可见声
不可见,若欲于可见中求不可见者,须
更具缘。缘既阙已更反转求,终无得理,神亦
如是,缘具在身缘阙神去。至第八番无理
可难,但云执久拒而固违。第九答中「两商
人」者,正邪二见,鬼如汝师,汝师虽僻亦假
称智,故诈为人像说邪干正,以邪涅槃
而云安乐,故云前路丰米草也。旧米草者,
世正见也。新米草者,出世正见。人是能乘行
者,牛是所乘之智,信邪师鬼言,如汝弃旧,
尚失人天况复涅槃?故云人牛皆死为邪
所啖,坏世出世故云皆啖。次一商者,世正
见人,得出世正见方弃人天有漏诸法,我
说正见汝何不弃,辞理既穷固拒亦息。又
「世典」者,《增一》第八云:「佛在释翅尼拘留园与
五百人俱,集普义堂。时世典婆罗门往释
种所,作如是言:诸君颇有人能与我论不?
诸释言:此中二人正觉众中无黠无闻,言语
丑拙不别去就,若与论者当供与千两纯
卷二 第 176c 页 T34-0176.png
金。世典心念:此国中人多诸虚伪,设得胜
者何足为奇?或得我便,乃为愚者所伏。
思是事已。乃云:我不论。语已便去,道逢槃
特。世典念言:我今当往问彼人义。便往问
曰:汝字何等(如疏)迦旃延天耳遥闻,作槃特
形而语之曰:汝若言我但有神足不堪论
者,吾当报汝向义,更引喻汝汝字何等?世
典曰:梵天。又问:丈夫乎?答丈夫。又问:人乎?
答是人。又问:人亦丈夫岂非繁重,盲与无
目此义不同。世典曰:何名为盲?答:犹如不
见。今世后世生者灭者,善业恶业不如实
知,永无所睹称之曰盲。云何无目?答:即是
无有如上智眼。世典曰(如疏)。又问:五阴有缘
生无缘生?答:有,非无缘。又问:五阴何缘?答:
爱为缘。又问:何者是爱?答:生是。又问:何者
是生?答:爱是生(如疏)。世典闻已得果,命终,槃特
报诸释,令办薪而阇维之,为起偷婆。」又《长
含》中外道诸计甚广,如云:不得手障形,不
得两臂中间食、二人中间食、二刀中间食、二
杵中间食、二家中间食。又云:先言义者不
得食,不得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
更益不过三度,或一日一食二日,或至七
日一食,食米食菜牛粪鹿粪树根华果等,自
落者食,或草衣树衣毛衣皮衣莎衣、留鬓留
须等,当举一足、常坐座(今世已有)、常蹲卧棘卧
粪卧瓜,三日一浴、一夜三浴,如是等于我
法中名不净法。如是等略须识之。比有执
专坐者,未契大道。言专坐者,以不卧为
功,不以不行为德,岂有居暗室,乃四仪
者何足为奇?或得我便,乃为愚者所伏。
思是事已。乃云:我不论。语已便去,道逢槃
特。世典念言:我今当往问彼人义。便往问
曰:汝字何等(如疏)迦旃延天耳遥闻,作槃特
形而语之曰:汝若言我但有神足不堪论
者,吾当报汝向义,更引喻汝汝字何等?世
典曰:梵天。又问:丈夫乎?答丈夫。又问:人乎?
答是人。又问:人亦丈夫岂非繁重,盲与无
目此义不同。世典曰:何名为盲?答:犹如不
见。今世后世生者灭者,善业恶业不如实
知,永无所睹称之曰盲。云何无目?答:即是
无有如上智眼。世典曰(如疏)。又问:五阴有缘
生无缘生?答:有,非无缘。又问:五阴何缘?答:
爱为缘。又问:何者是爱?答:生是。又问:何者
是生?答:爱是生(如疏)。世典闻已得果,命终,槃特
报诸释,令办薪而阇维之,为起偷婆。」又《长
含》中外道诸计甚广,如云:不得手障形,不
得两臂中间食、二人中间食、二刀中间食、二
杵中间食、二家中间食。又云:先言义者不
得食,不得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
更益不过三度,或一日一食二日,或至七
日一食,食米食菜牛粪鹿粪树根华果等,自
落者食,或草衣树衣毛衣皮衣莎衣、留鬓留
须等,当举一足、常坐座(今世已有)、常蹲卧棘卧
粪卧瓜,三日一浴、一夜三浴,如是等于我
法中名不净法。如是等略须识之。比有执
专坐者,未契大道。言专坐者,以不卧为
功,不以不行为德,岂有居暗室,乃四仪
卷二 第 177a 页 T34-0177.png
同凡,睹来众则端拱若圣,君子之行尚阙,
菩萨之道永亏,自任胸襟无教可准,使后
辈不鉴者许之尚之,睹行动者轻若刍芥;
佛犹四仪动作,岂未学者过之?夫道在心不
在事法、由己非由人,既不能缩德露疵
且显晦均等。
约教释中皆云「破断常」者,凡
云论者,以破邪为先,故各于当宗以立
能破。「依总持四辩」者,且以俗谛三昧而为
总持。「四辩」者,具如《法界次第》,以药逗病。「破
断常」者,入爱见假先破断常故。又破断
常有二种义:一以诸观共破界内见惑断
常,则四教皆以见惑为境,具如《止观》第十。
二者展转长短不同,则三教皆破界内见惑,
唯有别教先破界内断常,次破空有断常,
后破空假断常,圆教一念破三断常。
观心论
义中言「往复」者,智研境为往,境发智为
复,数观数发数往数复。
释阿㝹楼驮中,种
姓等广在《贤劫》等经。《大论》亦广释,姓刹利也。
若言「瞿昙」者,具如下述。若作四悉者,初
是世界,「仁贤劫」下为人,「那律」下对治,「佛广」下
第一义。言「无猎」者,免非猎得故云也,具如
后文。稗饭虽轻,以尽所有及田胜故,故得
胜报,亦可于此广明施相,但于此中非
急。始「民主」至「善思」者,善思生懿摩并及四
铁轮,合八万四千二百一十王,具如《律》中。言
「草创」者,草亦初也。如布衣初遇,汝当解王
衣者,令脱王服被瞿昙衣,使随师姓。此
方古俗皆从师为姓,如竺道生本不姓竺,
但事竺法汰为弟子耳。自安公来,令同一
菩萨之道永亏,自任胸襟无教可准,使后
辈不鉴者许之尚之,睹行动者轻若刍芥;
佛犹四仪动作,岂未学者过之?夫道在心不
在事法、由己非由人,既不能缩德露疵
且显晦均等。
约教释中皆云「破断常」者,凡
云论者,以破邪为先,故各于当宗以立
能破。「依总持四辩」者,且以俗谛三昧而为
总持。「四辩」者,具如《法界次第》,以药逗病。「破
断常」者,入爱见假先破断常故。又破断
常有二种义:一以诸观共破界内见惑断
常,则四教皆以见惑为境,具如《止观》第十。
二者展转长短不同,则三教皆破界内见惑,
唯有别教先破界内断常,次破空有断常,
后破空假断常,圆教一念破三断常。
观心论
义中言「往复」者,智研境为往,境发智为
复,数观数发数往数复。
释阿㝹楼驮中,种
姓等广在《贤劫》等经。《大论》亦广释,姓刹利也。
若言「瞿昙」者,具如下述。若作四悉者,初
是世界,「仁贤劫」下为人,「那律」下对治,「佛广」下
第一义。言「无猎」者,免非猎得故云也,具如
后文。稗饭虽轻,以尽所有及田胜故,故得
胜报,亦可于此广明施相,但于此中非
急。始「民主」至「善思」者,善思生懿摩并及四
铁轮,合八万四千二百一十王,具如《律》中。言
「草创」者,草亦初也。如布衣初遇,汝当解王
衣者,令脱王服被瞿昙衣,使随师姓。此
方古俗皆从师为姓,如竺道生本不姓竺,
但事竺法汰为弟子耳。自安公来,令同一
卷二 第 177b 页 T34-0177.png
释种,译《十诵律》乃见其文。《律》云:「四河入海
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释种」。四子被猜者,
是次母之子为长母所猜。「贤愚经」者,彼经具
列宿昔施食遇兔等缘,略如今文。「眠是眼
食」者,如《止观》第四记。「佛与八百为作衣」者,
佛在舍卫,那律语阿难言:「倩诸比丘作三
衣,我衣坏。」阿难房房语诸比丘。又往娑罗
逻岩中,俱萨罗,梵音不同。
诸比丘如言。佛见阿难问言:「汝作何事?」阿
难具答。佛言:「汝何不倩佛?」佛与诸比丘为
舒张截割,诸比丘缝一日即成,因说迦絺那
(云云)。约教中两重者,初重论发,次重论修。四
教通论发者,意明修成,虽少不等大体不
殊,肉眼虽失天眼复成,望后故论次第不
次第,具如《止观》第五记。亦应明开显等,此
中正明天眼兼明四眼耳。观心中不云慧
眼者,阙耳。应云「观因缘定心即天眼,空心
即慧眼」。
释劫宾那中,初是世界,「是比丘」下
为人,「中夜」下对治,「豁然」下第一义。「祷星」等者,
《尔雅》云:「天驷房」。注云:「龙为天马,故房四星
谓之天驷星也。」即东方七宿中第四宿也。若
准西方宿复不定,具如《止观》第十记。约教
中皆云「栖」者,依如来所證处以释宿也,则
当教明佛分齐不同。
释「憍梵」中,初文含四
悉故不分之,至后自结。「翻牛呞」者,过去
世时曾作比丘,过他粟田摘看生熟,后五
百岁作牛偿之,今得无学尚有馀习。结四
悉名在中间,总释前后文也。故「又云」去,重
释前四悉意也。次「佛灭」去,重更别释第一
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释种」。四子被猜者,
是次母之子为长母所猜。「贤愚经」者,彼经具
列宿昔施食遇兔等缘,略如今文。「眠是眼
食」者,如《止观》第四记。「佛与八百为作衣」者,
佛在舍卫,那律语阿难言:「倩诸比丘作三
衣,我衣坏。」阿难房房语诸比丘。又往娑罗
逻岩中,俱萨罗,梵音不同。
诸比丘如言。佛见阿难问言:「汝作何事?」阿
难具答。佛言:「汝何不倩佛?」佛与诸比丘为
舒张截割,诸比丘缝一日即成,因说迦絺那
(云云)。约教中两重者,初重论发,次重论修。四
教通论发者,意明修成,虽少不等大体不
殊,肉眼虽失天眼复成,望后故论次第不
次第,具如《止观》第五记。亦应明开显等,此
中正明天眼兼明四眼耳。观心中不云慧
眼者,阙耳。应云「观因缘定心即天眼,空心
即慧眼」。
释劫宾那中,初是世界,「是比丘」下
为人,「中夜」下对治,「豁然」下第一义。「祷星」等者,
《尔雅》云:「天驷房」。注云:「龙为天马,故房四星
谓之天驷星也。」即东方七宿中第四宿也。若
准西方宿复不定,具如《止观》第十记。约教
中皆云「栖」者,依如来所證处以释宿也,则
当教明佛分齐不同。
释「憍梵」中,初文含四
悉故不分之,至后自结。「翻牛呞」者,过去
世时曾作比丘,过他粟田摘看生熟,后五
百岁作牛偿之,今得无学尚有馀习。结四
悉名在中间,总释前后文也。故「又云」去,重
释前四悉意也。次「佛灭」去,重更别释第一
卷二 第 177c 页 T34-0177.png
义也。「水说偈」者,论云:「憍梵般提稽首礼,妙
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
去象子随」。约教中皆著「示」者,若作垂示义
兼本迹,若作教示正当约教。约观心中正
用丈夫牛王,而通取白牛引驾。
释「离婆多」
因缘中,初是世界,「假和合」去为人、对治,「增一」
去第一义。故且约争尸一缘秖具二悉,若
依争尸缘自具四悉者,「假和」合世界也,「易
度」即为人,「问人」即对治,「闻说」即第一义。二
鬼争尸缘在《止观》第七记。引《增一》,重證第
一义耳。有口失缘在金藏经。约教中还寄
争尸,以为义本。别教云「非己有」等者,凡
别教中立佛界者,有其三意:一者以理性
为佛界,二者以果头为佛界,三者以初地
去分名佛界。今言十界皆非己者,指初地
去分佛界耳;若指果头应云九界非己有
耳。圆教中「非我非他」者,非真非缘复非共
离。又非己有不同前两,非他有不同别
教,前约教则寄假合,今本迹观心并约星宿,
皆随便耳。「见佛如星」,《般舟》中意。「观心」下「云
云」者,应广引《般舟三昧》(云云)。
释「毕陵伽」广明
慢缘,在《止观》第二记。若约此为四悉者,「五
百世」世界也。「忏悔」具二悉,引《增一》即第一
义。「观心」后「云云」者,三观总别俱是第一义,所
破之惑俱得是粗说等也。
释「薄拘罗」因缘
中,初文是世界,「年一百六十」去生善,「身乐」去
是对治,故「增一云寿命」等是第一义。「昔施呵
梨勒」者,过去毗婆尸佛时,以呵梨勒施一
头痛比丘,自是已来而常无病。言「持一戒
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
去象子随」。约教中皆著「示」者,若作垂示义
兼本迹,若作教示正当约教。约观心中正
用丈夫牛王,而通取白牛引驾。
释「离婆多」
因缘中,初是世界,「假和合」去为人、对治,「增一」
去第一义。故且约争尸一缘秖具二悉,若
依争尸缘自具四悉者,「假和」合世界也,「易
度」即为人,「问人」即对治,「闻说」即第一义。二
鬼争尸缘在《止观》第七记。引《增一》,重證第
一义耳。有口失缘在金藏经。约教中还寄
争尸,以为义本。别教云「非己有」等者,凡
别教中立佛界者,有其三意:一者以理性
为佛界,二者以果头为佛界,三者以初地
去分名佛界。今言十界皆非己者,指初地
去分佛界耳;若指果头应云九界非己有
耳。圆教中「非我非他」者,非真非缘复非共
离。又非己有不同前两,非他有不同别
教,前约教则寄假合,今本迹观心并约星宿,
皆随便耳。「见佛如星」,《般舟》中意。「观心」下「云
云」者,应广引《般舟三昧》(云云)。
释「毕陵伽」广明
慢缘,在《止观》第二记。若约此为四悉者,「五
百世」世界也。「忏悔」具二悉,引《增一》即第一
义。「观心」后「云云」者,三观总别俱是第一义,所
破之惑俱得是粗说等也。
释「薄拘罗」因缘
中,初文是世界,「年一百六十」去生善,「身乐」去
是对治,故「增一云寿命」等是第一义。「昔施呵
梨勒」者,过去毗婆尸佛时,以呵梨勒施一
头痛比丘,自是已来而常无病。言「持一戒
卷二 第 178a 页 T34-0178.png
四戒庄严」者,少分优婆塞受时俱五,期心多
少。增一云:「佛语优迦尼:夫食者长善灭恶
可以食之;若长恶灭善则不可食。持戒破
戒亦复如是。」「多毁犯」下「云云」者,应分别之。
如云:若破一戒当堕地狱,若持一戒得
生人中。再三问能持不者,令三自归,故
持一戒得名少分,乃至满分。《报恩》第六,五
戒不许五种贩卖:一、畜生直卖者得,二、弓箭,
三、沽酒,四、压油,五、五大染色。罽宾已来麻中
无虫处听,流沙诸国染多杀生,秦地染青
亦多杀虫,前四皆云不贩者得。藏中有一
卷《五戒经》,分为五品,甚是持五戒者所要。
「塔犹有是力」者二义,一者舍利之力,二者护
塔神力。本迹中「大寂定」者,秖是大般涅槃。「长
寿」去,寄迹事以立本德,本住真常迹现长
寿,本居极乐迹示无病,本八自在迹居不
夭,本住圆净迹示闲静。
释「俱絺罗」因缘中,
虽对身子为成舅德且从舅说,族姓即世
界,「见姊」即为人,「弃家」至「堕负」对治,「即低头」
去并属第一义。《中含》五十八,舍利子与俱絺
罗论有多番。初舍利子问:云何不善?云何
不善根?俱絺罗答:身是不善,贪等是不善根。
问:何者是智慧?答:四谛是。问:何者是识?知色
声香味触法者是。问:识何所依?答:依寿。问:
寿何所依?答:不别有依。依寿有燸如因
油有灯。更有多番。
释「难陀」因缘文甚略,「亦
云放牛」者,《大论》云:「频婆娑罗王请佛及比
丘僧三月安居,语放牛人令近处住,令日
日送乳酪酥等。终竟三月,王甚惭之令其
少。增一云:「佛语优迦尼:夫食者长善灭恶
可以食之;若长恶灭善则不可食。持戒破
戒亦复如是。」「多毁犯」下「云云」者,应分别之。
如云:若破一戒当堕地狱,若持一戒得
生人中。再三问能持不者,令三自归,故
持一戒得名少分,乃至满分。《报恩》第六,五
戒不许五种贩卖:一、畜生直卖者得,二、弓箭,
三、沽酒,四、压油,五、五大染色。罽宾已来麻中
无虫处听,流沙诸国染多杀生,秦地染青
亦多杀虫,前四皆云不贩者得。藏中有一
卷《五戒经》,分为五品,甚是持五戒者所要。
「塔犹有是力」者二义,一者舍利之力,二者护
塔神力。本迹中「大寂定」者,秖是大般涅槃。「长
寿」去,寄迹事以立本德,本住真常迹现长
寿,本居极乐迹示无病,本八自在迹居不
夭,本住圆净迹示闲静。
释「俱絺罗」因缘中,
虽对身子为成舅德且从舅说,族姓即世
界,「见姊」即为人,「弃家」至「堕负」对治,「即低头」
去并属第一义。《中含》五十八,舍利子与俱絺
罗论有多番。初舍利子问:云何不善?云何
不善根?俱絺罗答:身是不善,贪等是不善根。
问:何者是智慧?答:四谛是。问:何者是识?知色
声香味触法者是。问:识何所依?答:依寿。问:
寿何所依?答:不别有依。依寿有燸如因
油有灯。更有多番。
释「难陀」因缘文甚略,「亦
云放牛」者,《大论》云:「频婆娑罗王请佛及比
丘僧三月安居,语放牛人令近处住,令日
日送乳酪酥等。终竟三月,王甚惭之令其
卷二 第 178b 页 T34-0178.png
见佛,其乃与诸同辈议云,曾闻一切智人
即净饭王子,彼生在王宫颇知放牛事不?
乃入竹园端坐问佛,佛为说十一事等。」具
如《止观》第二记。因发心出家成无学果,从
本为名故云放牛。言「善欢喜」者,从初慕
道为名,欢喜中胜,故云善也。「欣乐」是善喜之
别名耳。若以此义立四悉者,翻名即世界,
十万释即为人,佛说放牛事即对治,得果即
第一义。约教中云「欢喜住」者,住无欢喜之名,
但约别地,證道既同故借地以名住。
释「孙
陀罗难陀」因缘中,初是世界,「四月」下为人,「妇
即」下对治,云云者,文略,义当后时得道是
第一义。「弥沙塞」者,彼《律》乃是跋难陀,且以名
同释之,俱端正故。「地狱天堂」已后文,广如
《止观》第二记。本迹观心如前者,如前难陀中。
释「富楼那」因缘中,初是世界,「是人」去为人,「增
一」下第一义,「欲还」本去对治。叹满者,重举第
一义。
「须菩提」中,初文,世界,「常修」下为人。空是
最胜行即业也。现报复胜故云善吉。「住无诤」
去对治,「佛忉利」下即第一义。观心中列四句
者,虽通诸观,于修空行其义更便。言「法
身」者,且顺前第一义中意,非独此中必云
法身。
释「阿难」因缘中,初是世界,「中含」下为
人,「自誓」下对治,「育王」下第一义。「宗社」者,具
如《止观》第四记。本迹中约欢喜地以释本
住,地即住也。约观中「相似」乃至「相应」者,亦
可通取名字。言「云云」者,具述观相。
释「罗睺
罗」因缘中,约往世今世及祖王欢喜,并世界
也;诸能破障边多是为人;诸所破障边多是
即净饭王子,彼生在王宫颇知放牛事不?
乃入竹园端坐问佛,佛为说十一事等。」具
如《止观》第二记。因发心出家成无学果,从
本为名故云放牛。言「善欢喜」者,从初慕
道为名,欢喜中胜,故云善也。「欣乐」是善喜之
别名耳。若以此义立四悉者,翻名即世界,
十万释即为人,佛说放牛事即对治,得果即
第一义。约教中云「欢喜住」者,住无欢喜之名,
但约别地,證道既同故借地以名住。
释「孙
陀罗难陀」因缘中,初是世界,「四月」下为人,「妇
即」下对治,云云者,文略,义当后时得道是
第一义。「弥沙塞」者,彼《律》乃是跋难陀,且以名
同释之,俱端正故。「地狱天堂」已后文,广如
《止观》第二记。本迹观心如前者,如前难陀中。
释「富楼那」因缘中,初是世界,「是人」去为人,「增
一」下第一义,「欲还」本去对治。叹满者,重举第
一义。
「须菩提」中,初文,世界,「常修」下为人。空是
最胜行即业也。现报复胜故云善吉。「住无诤」
去对治,「佛忉利」下即第一义。观心中列四句
者,虽通诸观,于修空行其义更便。言「法
身」者,且顺前第一义中意,非独此中必云
法身。
释「阿难」因缘中,初是世界,「中含」下为
人,「自誓」下对治,「育王」下第一义。「宗社」者,具
如《止观》第四记。本迹中约欢喜地以释本
住,地即住也。约观中「相似」乃至「相应」者,亦
可通取名字。言「云云」者,具述观相。
释「罗睺
罗」因缘中,约往世今世及祖王欢喜,并世界
也;诸能破障边多是为人;诸所破障边多是
卷二 第 178c 页 T34-0178.png
对治;后得道是第一义。准《杂宝藏经》,罗云
是佛得道夜生,以罗云六年在胎,若佛十九
出家,乃成二十四得道;若三十成道,乃成二
十五出家。不同见别不须和会,乃至诸释起
谤及息谤等,具在彼经事不可具,《未曾有
经》复甚委悉。「宝女等」者,瞿毗罗云:「我常与耶
输进止共俱,未曾有过。」言「宝女」者,是天种
不孕,佛不出家当为轮王,天送宝女以
为侍者;或云是罗刹女。如天帝释亦妻修
罗女。《大论》十九云:「耶输陀罗,菩萨出家时自
觉有娠,菩萨六年苦行,故怀妊亦六年,乃
令诸释有疑。因佛还国,罗云以一器百味
饮食及欢喜丸以上于佛,佛变五百罗汉
与佛不殊,罗云送食直至佛所,诸比丘空
钵而坐。」章安云:「宝女能生千子。《法显传》云:
『王妃生肉团如瓜,瓜有千㼑,㼑生一子,
有千子。』此与《大论》文复小异。」「而佛索令出
家」者,《未曾有经》佛令目连从瞿姨索,瞿姨
不肯,空声告曰:「汝遇定光佛世买华之时,
愿为他妻好丑不离,所有尽舍唯留父母。
今何以惜子?」
问:
文中何故不云瞿姨,但云
耶输?
答:
昔时瞿姨是今日耶输,今日瞿姨乃
是天女故。
「罗云以沙弥之年」者,《中含》第三
云:「佛乞食讫至温泉罗云住处,罗云为敷坐
具汲水洗足,佛取水器泻留少水。问罗
云:见不?答:见。佛言:我说彼道少亦复如是。
次令水尽,次令器覆,皆答佛。佛言:彼道尽,
彼道覆。皆语罗云:当作是意不得戏笑妄
语。而说偈言:人狂一往谓妄语是,不畏后
是佛得道夜生,以罗云六年在胎,若佛十九
出家,乃成二十四得道;若三十成道,乃成二
十五出家。不同见别不须和会,乃至诸释起
谤及息谤等,具在彼经事不可具,《未曾有
经》复甚委悉。「宝女等」者,瞿毗罗云:「我常与耶
输进止共俱,未曾有过。」言「宝女」者,是天种
不孕,佛不出家当为轮王,天送宝女以
为侍者;或云是罗刹女。如天帝释亦妻修
罗女。《大论》十九云:「耶输陀罗,菩萨出家时自
觉有娠,菩萨六年苦行,故怀妊亦六年,乃
令诸释有疑。因佛还国,罗云以一器百味
饮食及欢喜丸以上于佛,佛变五百罗汉
与佛不殊,罗云送食直至佛所,诸比丘空
钵而坐。」章安云:「宝女能生千子。《法显传》云:
『王妃生肉团如瓜,瓜有千㼑,㼑生一子,
有千子。』此与《大论》文复小异。」「而佛索令出
家」者,《未曾有经》佛令目连从瞿姨索,瞿姨
不肯,空声告曰:「汝遇定光佛世买华之时,
愿为他妻好丑不离,所有尽舍唯留父母。
今何以惜子?」
问:
文中何故不云瞿姨,但云
耶输?
答:
昔时瞿姨是今日耶输,今日瞿姨乃
是天女故。
「罗云以沙弥之年」者,《中含》第三
云:「佛乞食讫至温泉罗云住处,罗云为敷坐
具汲水洗足,佛取水器泻留少水。问罗
云:见不?答:见。佛言:我说彼道少亦复如是。
次令水尽,次令器覆,皆答佛。佛言:彼道尽,
彼道覆。皆语罗云:当作是意不得戏笑妄
语。而说偈言:人狂一往谓妄语是,不畏后
卷二 第 179a 页 T34-0179.png
世无恶不作。说是颂已,问罗云曰:如人
照镜,欲见其面见净不净。如是罗云,将
己身业观于彼净及以不净、善不善、已作当
作,皆当受善恶果报,乃至口意亦复如是
一一观察。」四大罗汉名,如前。佛敕云:「吾法
灭尽然后涅槃。」准《宝云经》第七,佛记十六罗
汉令持佛法,至后佛出方得入灭。彼经一
一皆列住处人名众数等,故诸圣者皆于佛
前各发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护是经
不般涅槃。宾头卢、罗云在十六数,却不云
迦叶。
本迹中云「八种障」等者,意云,本住无
障迹示十障。「障涅槃」者,谓生死障使不
得入涅槃故,即前文中初八番是。「一种障
生死」者,障使不得至于生死,即第九是。次
被佛敕不得涅槃,故障无馀即第十是。又
前八文障义小异,一二三兼六年在胎,为胎
等障故云覆障;第四谓宿世常障故云覆
障;第五为疑所障故云障;第六约父不许,
为父所障故云障,馀准可知。「观心例前」者,
具如诸文,今应云「即假故障涅槃,即空故
障生死,即中故障非生死非涅槃,乃至三
惑,能障三观所障之惑,有思议不思议等。」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上)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中)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次释少知识众中,非但不叹又不列名,以
照镜,欲见其面见净不净。如是罗云,将
己身业观于彼净及以不净、善不善、已作当
作,皆当受善恶果报,乃至口意亦复如是
一一观察。」四大罗汉名,如前。佛敕云:「吾法
灭尽然后涅槃。」准《宝云经》第七,佛记十六罗
汉令持佛法,至后佛出方得入灭。彼经一
一皆列住处人名众数等,故诸圣者皆于佛
前各发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护是经
不般涅槃。宾头卢、罗云在十六数,却不云
迦叶。
本迹中云「八种障」等者,意云,本住无
障迹示十障。「障涅槃」者,谓生死障使不
得入涅槃故,即前文中初八番是。「一种障
生死」者,障使不得至于生死,即第九是。次
被佛敕不得涅槃,故障无馀即第十是。又
前八文障义小异,一二三兼六年在胎,为胎
等障故云覆障;第四谓宿世常障故云覆
障;第五为疑所障故云障;第六约父不许,
为父所障故云障,馀准可知。「观心例前」者,
具如诸文,今应云「即假故障涅槃,即空故
障生死,即中故障非生死非涅槃,乃至三
惑,能障三观所障之惑,有思议不思议等。」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上)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中)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次释少知识众中,非但不叹又不列名,以
卷二 第 179b 页 T34-0179.png
少人知。而云「圣与凡」等者,释少知识所以,
凡不测圣故云「绝交」。非圣全不交凡名
之为绝,如以凡望凡交者方识,况以凡望
圣理合绝交,交好既绝,岂以识之多少言
耶?「特以」等者,今圣为引凡发彼同类,机缘
不等随类接之,故现少识之迹以接隐德
之徒,故不以凡夫能知能识而判所知所
识位高下也。故言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
本,故不可以多人知识为本高、以少人
知识为本下。又不可多知识者为有实本、
少知识者为无实本,故知多识少识俱迹而
别有理本,若久本者自有实成。若欲此中
辨四悉者,「多少异故」,世界;「随顺物机」为人;
「藏名隐德」,对治,「高下莫测」,第一义。「三藏十
八种学人」等者,具如《止观》第六记。通教学无
学位两节判者,前约二乘,后约菩萨。又前
约三乘共位,后约独菩萨位。约别圆中亦
两节判者,前云「功用无功用」,即约地住前
后,次「具不具」即等觉妙觉,初入无功用亦
得名为无学,但是分得故更约具足。引《阿
含》意者,为开第三句义端故也。外人所以
作此问者,汝云罗汉既云无学,何故更须
随逐世尊?「若尔」下假问徵起,答中即成第
四句也。凡言学者,为进断故,如七反、一来、
不还皆不复学,若历果进者义属前句,况
已所已断不复更断亦当第四句也。更加
双非即五句也。两教声闻悉皆如此。四教例
者,通教更约菩萨者,前两句如前,后两句
者学无学当地住故,无学学者无学在佛不
凡不测圣故云「绝交」。非圣全不交凡名
之为绝,如以凡望凡交者方识,况以凡望
圣理合绝交,交好既绝,岂以识之多少言
耶?「特以」等者,今圣为引凡发彼同类,机缘
不等随类接之,故现少识之迹以接隐德
之徒,故不以凡夫能知能识而判所知所
识位高下也。故言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
本,故不可以多人知识为本高、以少人
知识为本下。又不可多知识者为有实本、
少知识者为无实本,故知多识少识俱迹而
别有理本,若久本者自有实成。若欲此中
辨四悉者,「多少异故」,世界;「随顺物机」为人;
「藏名隐德」,对治,「高下莫测」,第一义。「三藏十
八种学人」等者,具如《止观》第六记。通教学无
学位两节判者,前约二乘,后约菩萨。又前
约三乘共位,后约独菩萨位。约别圆中亦
两节判者,前云「功用无功用」,即约地住前
后,次「具不具」即等觉妙觉,初入无功用亦
得名为无学,但是分得故更约具足。引《阿
含》意者,为开第三句义端故也。外人所以
作此问者,汝云罗汉既云无学,何故更须
随逐世尊?「若尔」下假问徵起,答中即成第
四句也。凡言学者,为进断故,如七反、一来、
不还皆不复学,若历果进者义属前句,况
已所已断不复更断亦当第四句也。更加
双非即五句也。两教声闻悉皆如此。四教例
者,通教更约菩萨者,前两句如前,后两句
者学无学当地住故,无学学者无学在佛不
卷二 第 179c 页 T34-0179.png
可更学,还应退取六地为无学,出假名
为学;若准罗汉,佛亦住于善法,为无学学。
别圆后位唯不得令佛更有所学,则阙第
三句,准通可知。并以凡位为第五句,则后
三教并有两节,皆成五句。
本迹中云「居满
字学无学」者,别圆两教皆取未足位,其中不
妨亦有古佛,即是第二节无学人也。又「满」
字者,满通三教简二从圆。「众生应以半字
学无学庄严双树」者,初从半字引入圆满,
即鹿苑示枯、方等示荣,尔时已是庄严不
二,始行执迹而暗其本,来至法华、涅槃方
始显说,即《大经》中举因六人,既见佛性同
于如来,二而不二故云庄严。观心中已立学
无学二句,应更立二句,不缘而缘名无学
学,常如是观名学无学,对未修者成第五
句,亦可约理为第五句,亦得三观各为五
句,思之可见。
约观为数中云「界如互论即
具二千」者,百界千如但成一千,即十界百
界界界十如,复应更以百如千界。又名一
千,且如十如初后相在则十如为百,用对
十界岂非千界?此且一往论其单数,若百
如中之千界界界十界,百界中之千如如如
十如,何但界如各一千耶?是则重重无尽不
可数知,将何以为二千定数?故云「不可思
议」。诸境皆然且随便说,故云二千。因缘约
教中并但列数,于义即足不须别求,故前
二文直列而已。若欲义立闻数欢喜生善
破恶入真,诸教用观对数解异,即其意也。
「举迹」下,本迹也。「举迹」等者,即此迹法是本法
为学;若准罗汉,佛亦住于善法,为无学学。
别圆后位唯不得令佛更有所学,则阙第
三句,准通可知。并以凡位为第五句,则后
三教并有两节,皆成五句。
本迹中云「居满
字学无学」者,别圆两教皆取未足位,其中不
妨亦有古佛,即是第二节无学人也。又「满」
字者,满通三教简二从圆。「众生应以半字
学无学庄严双树」者,初从半字引入圆满,
即鹿苑示枯、方等示荣,尔时已是庄严不
二,始行执迹而暗其本,来至法华、涅槃方
始显说,即《大经》中举因六人,既见佛性同
于如来,二而不二故云庄严。观心中已立学
无学二句,应更立二句,不缘而缘名无学
学,常如是观名学无学,对未修者成第五
句,亦可约理为第五句,亦得三观各为五
句,思之可见。
约观为数中云「界如互论即
具二千」者,百界千如但成一千,即十界百
界界界十如,复应更以百如千界。又名一
千,且如十如初后相在则十如为百,用对
十界岂非千界?此且一往论其单数,若百
如中之千界界界十界,百界中之千如如如
十如,何但界如各一千耶?是则重重无尽不
可数知,将何以为二千定数?故云「不可思
议」。诸境皆然且随便说,故云二千。因缘约
教中并但列数,于义即足不须别求,故前
二文直列而已。若欲义立闻数欢喜生善
破恶入真,诸教用观对数解异,即其意也。
「举迹」下,本迹也。「举迹」等者,即此迹法是本法
卷二 第 180a 页 T34-0180.png
也。本自有迹故云本迹,非迹无以显本,此
迹即是本家之迹,非本无以垂迹,故二千
迹中之迹即二千本中之迹,上下悉然。释妨
如前多知识中。
列尼众中破旧解云「又复
无文」等者,比丘众末结云「如是众所知识
故可云多」,学无学文末无此结故,故望前
多得云少耳。尼众二文前无众所知识之
言,后无可望以之为少,故云无文。「义不
可」者,比丘众约叹德不叹德、列名不列名及
数多少,并有结无结,以判多识少识。今尼众
中但标二众主名,二人之后但云六千及亦
与眷属俱,并无结列,岂有六千为他所识、
直云眷属不为他识耶?尚不例上藏名
隐德,岂得云少?「大小」者,旧呼大小名闻等,
已如前破。又复「耶输」此翻名闻,岂得却以
为无名闻(云云)。二尼并阙约教者,准例合有,
亦应约僧具有四教五味。
问:
大爱道之名何
故用智度以消本耶?复非佛母,何以引佛
母释之?
答:
以有智故方能爱道,既爱大
道智度亦大,况凡女人皆能生子,故借净
名法门之母,令生己心导师之子,数无约
教大意如前。观解数中以六根为六千
者,虽借下文〈法师功德品〉文,今此并是义
通初后,若的属尼众并是圣位六根,已于
三周得记,故正用《华严》十种六根表本法
门者,兼本迹义也。耶输中「以子标母」者,凡
以子标父母,或以父母标子,皆有德业
为他所识者可以相显,比丘皆然。「或云无
翻」者,非独耶输,一切未翻者多具有翻无
迹即是本家之迹,非本无以垂迹,故二千
迹中之迹即二千本中之迹,上下悉然。释妨
如前多知识中。
列尼众中破旧解云「又复
无文」等者,比丘众末结云「如是众所知识
故可云多」,学无学文末无此结故,故望前
多得云少耳。尼众二文前无众所知识之
言,后无可望以之为少,故云无文。「义不
可」者,比丘众约叹德不叹德、列名不列名及
数多少,并有结无结,以判多识少识。今尼众
中但标二众主名,二人之后但云六千及亦
与眷属俱,并无结列,岂有六千为他所识、
直云眷属不为他识耶?尚不例上藏名
隐德,岂得云少?「大小」者,旧呼大小名闻等,
已如前破。又复「耶输」此翻名闻,岂得却以
为无名闻(云云)。二尼并阙约教者,准例合有,
亦应约僧具有四教五味。
问:
大爱道之名何
故用智度以消本耶?复非佛母,何以引佛
母释之?
答:
以有智故方能爱道,既爱大
道智度亦大,况凡女人皆能生子,故借净
名法门之母,令生己心导师之子,数无约
教大意如前。观解数中以六根为六千
者,虽借下文〈法师功德品〉文,今此并是义
通初后,若的属尼众并是圣位六根,已于
三周得记,故正用《华严》十种六根表本法
门者,兼本迹义也。耶输中「以子标母」者,凡
以子标父母,或以父母标子,皆有德业
为他所识者可以相显,比丘皆然。「或云无
翻」者,非独耶输,一切未翻者多具有翻无
卷二 第 180b 页 T34-0180.png
翻,例修多罗等。佛妻者,果中说因也。则出
家之时已舍耶输,故有佛号时无复妻也。
观解以表三夫人者,鹿野不生故表空,耶
输有生故表假,复居三观之中,昙姨位大
表中明矣。「上当分」下,合明本迹观心,于中
先明来意,次正释。初又二:初总,次别。初二
句总明者,「当分」两字皆去声呼,所以共明本
迹观心者,以因缘不可合释,约教理应互
通,今欲主伴共论,本迹观心便故。然菩萨
杂众各有本迹,观心不共明者,形服疏故、
无始终故、非物重故、非经别为故。又因
缘教相不别明者,从本垂迹秖是感应,感
应所为不过教相,故但本迹自摄馀两。
若
尔,上文已有,此两何须重明?
答:
由化缘不
同莫非益物,因缘相关须共设迹,或一人
关多人、多人关一人,或一人关一、多人关多,
故使始终亲疏主伴显密共成一化。又诸圣
观行,能观所观一刹那顷含纳一期,事理权
实人法主伴隐显善恶,无不为此心观摄
之,是故须约王所以明。
次「显善权」下别述
来意。初句明本迹来意,次句明观心来意。
权中之最故名为善,无一圣者不顺机缘
故云「曲巧」,无一心所不成妙观故云「精微」,
随机故曲、诱进故巧,无杂故精、理极故微。从
「夫首楞严」去,先总释本迹为三,先叙垂迹
总论利物之道,次「今且」下明主伴同怀化
方,三「以此」下总结三昧之功。初文明本迹所
依,本地所依,首楞本也,示现迹也。「称适」者,
明垂迹意。「靡所」者,明垂迹相。诸大小教明
家之时已舍耶输,故有佛号时无复妻也。
观解以表三夫人者,鹿野不生故表空,耶
输有生故表假,复居三观之中,昙姨位大
表中明矣。「上当分」下,合明本迹观心,于中
先明来意,次正释。初又二:初总,次别。初二
句总明者,「当分」两字皆去声呼,所以共明本
迹观心者,以因缘不可合释,约教理应互
通,今欲主伴共论,本迹观心便故。然菩萨
杂众各有本迹,观心不共明者,形服疏故、
无始终故、非物重故、非经别为故。又因
缘教相不别明者,从本垂迹秖是感应,感
应所为不过教相,故但本迹自摄馀两。
若
尔,上文已有,此两何须重明?
答:
由化缘不
同莫非益物,因缘相关须共设迹,或一人
关多人、多人关一人,或一人关一、多人关多,
故使始终亲疏主伴显密共成一化。又诸圣
观行,能观所观一刹那顷含纳一期,事理权
实人法主伴隐显善恶,无不为此心观摄
之,是故须约王所以明。
次「显善权」下别述
来意。初句明本迹来意,次句明观心来意。
权中之最故名为善,无一圣者不顺机缘
故云「曲巧」,无一心所不成妙观故云「精微」,
随机故曲、诱进故巧,无杂故精、理极故微。从
「夫首楞严」去,先总释本迹为三,先叙垂迹
总论利物之道,次「今且」下明主伴同怀化
方,三「以此」下总结三昧之功。初文明本迹所
依,本地所依,首楞本也,示现迹也。「称适」者,
明垂迹意。「靡所」者,明垂迹相。诸大小教明
卷二 第 180c 页 T34-0180.png
诸罗汉但得四智,直被弹斥洮汰而已,不
明化意,尔时谁云生阴未尽、梵行未立、所
作未办,仍有变易,故知但约界内明尽。若
开显已本是大权,所以先外次小传引入圆,
故非首楞之本无以垂于化迹,故云「靡所
不为」。次明主伴化方者,为六:初、主伴降
神;次、「若三十二」下明师资诞质;三、「若皇皇」下
明共禀世道;四、「若法」下明能所生熟,即指
鹿苑小乘;五、「共辅」下更熟未熟,即指方等、般
若,六、「次闻法华」下,明主伴功毕。初又二:初
主也,次「法身」下伴也。次文又二:初师也,次「诸
大」下资也。第三文亦二:初师示禀世道,次
「诸大士」下次示受邪化。第四文亦二:初知
所化尚生,次「若所」下鉴所化机熟。第五文又
二:初方等,次般若。第六又二:初正明功毕,
次「法王」下重述半满以显化功。分文竟,次略
释之。
言「近论」者,且舍中间以述伽耶。「圣后」
者,圣皇之后,后亦德政故。「法身」等者,亦有古
佛且云菩萨,主既降神伴亦在迹。「金姿」者,
金色美容也。「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
亦曰开士。士谓士夫,凡人之通称,以「大」、「开」
简别,故曰大等。如世云仁士志士等,亦以
仁等简之。今人中发大心者名大,开是发
之异名,引物不同故诸相各异。「空室」者,须
菩提,生时室内一切皆空,表解空故。「雨宝」
者,楼那。「寄辨通梦」者,舍利弗。「太子」等者,初
同后异,欲夺先与故为皇等,处其极尊而
为先导,如《因果经》云:「佛将降此阎浮,时
有九十九亿众」,弃斯大众及忘四天下,故
明化意,尔时谁云生阴未尽、梵行未立、所
作未办,仍有变易,故知但约界内明尽。若
开显已本是大权,所以先外次小传引入圆,
故非首楞之本无以垂于化迹,故云「靡所
不为」。次明主伴化方者,为六:初、主伴降
神;次、「若三十二」下明师资诞质;三、「若皇皇」下
明共禀世道;四、「若法」下明能所生熟,即指
鹿苑小乘;五、「共辅」下更熟未熟,即指方等、般
若,六、「次闻法华」下,明主伴功毕。初又二:初
主也,次「法身」下伴也。次文又二:初师也,次「诸
大」下资也。第三文亦二:初师示禀世道,次
「诸大士」下次示受邪化。第四文亦二:初知
所化尚生,次「若所」下鉴所化机熟。第五文又
二:初方等,次般若。第六又二:初正明功毕,
次「法王」下重述半满以显化功。分文竟,次略
释之。
言「近论」者,且舍中间以述伽耶。「圣后」
者,圣皇之后,后亦德政故。「法身」等者,亦有古
佛且云菩萨,主既降神伴亦在迹。「金姿」者,
金色美容也。「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
亦曰开士。士谓士夫,凡人之通称,以「大」、「开」
简别,故曰大等。如世云仁士志士等,亦以
仁等简之。今人中发大心者名大,开是发
之异名,引物不同故诸相各异。「空室」者,须
菩提,生时室内一切皆空,表解空故。「雨宝」
者,楼那。「寄辨通梦」者,舍利弗。「太子」等者,初
同后异,欲夺先与故为皇等,处其极尊而
为先导,如《因果经》云:「佛将降此阎浮,时
有九十九亿众」,弃斯大众及忘四天下,故
卷二 第 181a 页 T34-0181.png
云「舍国」,弃金轮位故曰「捐王」,示习世定
故云「学道」,诸大士等亦示受邪化故云「请
业」,过其所习故曰「兼通」,却摄彼众故曰
「宗匠」。如身子十六声振五天,与目连共师
沙然梵志,未经旬月沙然徒众尽以付之。
大法欲启先为开辟,如陈如等;知所化既
生,能化犹与分庭抗礼,如迦叶等。「抗」者,《易》
云:「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亡」。亦「对」也,
未肯为臣故分庭不退。「崇我道真」者,具
如迦叶。缘中机熟可化,故云「易染」等。诸大
士各掌一职,智慧身子,神通目连,辩才迦旃
延,三昧富楼那。「更度未度」者,虽师徒受化
化道未休,度兼二义,若全未受化则方等
中更令入小,若诸菩萨但令尽无明。言「重
熟已熟」者,大小两熟位既未终,理须进入。
释慕大中云「不知」者,秖此不知之言即大
机冥发,下云「机情二索」,即此意也。「含挟」等
者,谓般若中通教二乘,故彼部中通教真中
具大小故,名之为含;大带于小故名为
挟,从始至终通大小故。「出内」等者,明领
业也,自他之法皆令知故。出内具如下疏
中说。「出内」两字,江南多分去声呼之,非无
所以。若人之出入,「出」字可从入声,人之所
运可从去声;「内」字南北二音义同,但恐滥
内外故从南音。「共」谓通教。
若尔,何不付藏?
答:
先已得之。别即别圆,偏圆具如《玄》文分
别。
被加为「奉命」,所说名「领知」,名说为领,
无别领也。犹住小果名「无希取」,转成熟
酥名「未顿舍」,望后极教故名为「虽」,被加
故云「学道」,诸大士等亦示受邪化故云「请
业」,过其所习故曰「兼通」,却摄彼众故曰
「宗匠」。如身子十六声振五天,与目连共师
沙然梵志,未经旬月沙然徒众尽以付之。
大法欲启先为开辟,如陈如等;知所化既
生,能化犹与分庭抗礼,如迦叶等。「抗」者,《易》
云:「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亡」。亦「对」也,
未肯为臣故分庭不退。「崇我道真」者,具
如迦叶。缘中机熟可化,故云「易染」等。诸大
士各掌一职,智慧身子,神通目连,辩才迦旃
延,三昧富楼那。「更度未度」者,虽师徒受化
化道未休,度兼二义,若全未受化则方等
中更令入小,若诸菩萨但令尽无明。言「重
熟已熟」者,大小两熟位既未终,理须进入。
释慕大中云「不知」者,秖此不知之言即大
机冥发,下云「机情二索」,即此意也。「含挟」等
者,谓般若中通教二乘,故彼部中通教真中
具大小故,名之为含;大带于小故名为
挟,从始至终通大小故。「出内」等者,明领
业也,自他之法皆令知故。出内具如下疏
中说。「出内」两字,江南多分去声呼之,非无
所以。若人之出入,「出」字可从入声,人之所
运可从去声;「内」字南北二音义同,但恐滥
内外故从南音。「共」谓通教。
若尔,何不付藏?
答:
先已得之。别即别圆,偏圆具如《玄》文分
别。
被加为「奉命」,所说名「领知」,名说为领,
无别领也。犹住小果名「无希取」,转成熟
酥名「未顿舍」,望后极教故名为「虽」,被加
卷二 第 181b 页 T34-0181.png
领法其心不惊名为「通泰」。故渐已之言通
昔,通泰唯在熟酥。「次闻法华」明至第五
时,具如〈信解〉中广说。显真遗体故会天性,
天性定故父子义成。昔结大缘名为真体,
得受记莂父子义成。定昔二万佛所,方乃
堪为记莂。孤调涅槃故云「独灭」,尚无一人
独灭,岂留多人?「法王」下更述一代化意。「初
用」下借半满枯荣以成化事,释上方便权
巧之言。大化功毕故曰「身子」等,不待涅槃
故云「息化」,「赎命」如《释签》。若此释者,方释法
华经众,总别两重消释本迹,尚恐失旨,直
尔一句翻名而已,何异诸教声闻众耶?「唱
灭」等者,正由功毕唱灭言兴,故唱灭之缘
正在斯典。「二万灯明」等者,准文殊答问引
往所见,皆无后教,当知即于法华讫化,若
东方所见具见法华、涅槃,是则引同今佛
故也。若迦叶出世其土犹净理同往见,虽涅
槃有无不同,并于此经显实。「为学」等者,男
如宝积、善德等,女如月上、无垢施等。「道」谓出
家二众,「俗」即在家二众,发起等四皆悉有之,
乃至良贱人畜亲疏恭慢瞋喜凡圣,其相非
一故注「云云」。
次「总明观者」,总别大旨委如
前说,以二十心所共辅心王而缘善境,如
初起观不离王数,通数犹通通至善所,以
此大善历缘对境,其善转深如至今经,故
此善数无别心体,还秖转其恶数而生,故
从外入小、从小入大,自始归终方名善极,
善行虽多不出此十,故云「十心为本」。转既
极已,还同心王无善无恶,如诸弟子得授
昔,通泰唯在熟酥。「次闻法华」明至第五
时,具如〈信解〉中广说。显真遗体故会天性,
天性定故父子义成。昔结大缘名为真体,
得受记莂父子义成。定昔二万佛所,方乃
堪为记莂。孤调涅槃故云「独灭」,尚无一人
独灭,岂留多人?「法王」下更述一代化意。「初
用」下借半满枯荣以成化事,释上方便权
巧之言。大化功毕故曰「身子」等,不待涅槃
故云「息化」,「赎命」如《释签》。若此释者,方释法
华经众,总别两重消释本迹,尚恐失旨,直
尔一句翻名而已,何异诸教声闻众耶?「唱
灭」等者,正由功毕唱灭言兴,故唱灭之缘
正在斯典。「二万灯明」等者,准文殊答问引
往所见,皆无后教,当知即于法华讫化,若
东方所见具见法华、涅槃,是则引同今佛
故也。若迦叶出世其土犹净理同往见,虽涅
槃有无不同,并于此经显实。「为学」等者,男
如宝积、善德等,女如月上、无垢施等。「道」谓出
家二众,「俗」即在家二众,发起等四皆悉有之,
乃至良贱人畜亲疏恭慢瞋喜凡圣,其相非
一故注「云云」。
次「总明观者」,总别大旨委如
前说,以二十心所共辅心王而缘善境,如
初起观不离王数,通数犹通通至善所,以
此大善历缘对境,其善转深如至今经,故
此善数无别心体,还秖转其恶数而生,故
从外入小、从小入大,自始归终方名善极,
善行虽多不出此十,故云「十心为本」。转既
极已,还同心王无善无恶,如诸弟子得授
卷二 第 181c 页 T34-0181.png
记已,分同法王故云「立」也。又渐转者,如诸
声闻,若顿转者,如顿菩萨,无非实相,使王
成究竟法、王子成法王真子,咸堪补处转
化馀生,是故于中先取善心,然今所列并
准旧译。新云: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
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初三句一字列,后四
字结,若欲对旧名略辨同异者,新云信,谓
于三宝所忍许故也,与旧名义同。新云不
放逸者,谓修诸善专注为性,旧名为念,念
谓忆持,名异义同。新云轻安者,谓轻利安
适堪任为性,旧名为喜,喜悦安快,亦名异
义同。新名为舍,谓离沈掉,与旧名义同。新
云惭愧,旧云猗觉,名义俱异。新云二根谓
无贪无嗔,旧云定慧,名义亦别而道理大同,
以无此二定慧方成。定慧亦深浅不同,二
根非无优劣。新云不害,谓无损恼为性,
旧名为戒,名异义同。新云勤,旧名进,名义
大同。其名义全不同者,译人意别不须和
会,今此贵在从名入观,故善王善数共导
诸恶以成妙善,故通心所辅王亦然,以数
对人随其行相,亦应可解。十人既尔,以十
望诸乃至无数,不出心所,何但一万二千
乃至未受化来,以恶心所摄之亦尽,何但
善及通耶?「十人各备」等者,寄本迹以明观
心,本乃已成法王,迹示善通心所,以示入
道不同故也。言「一一心中皆有王数」者,既
二论不同,今言相扶即是同时,亦应更云
「次第相生」。非但同时异时,亦乃诸数互有,信
具诸数从信为名,馀九亦然。从强而说故
声闻,若顿转者,如顿菩萨,无非实相,使王
成究竟法、王子成法王真子,咸堪补处转
化馀生,是故于中先取善心,然今所列并
准旧译。新云: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
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初三句一字列,后四
字结,若欲对旧名略辨同异者,新云信,谓
于三宝所忍许故也,与旧名义同。新云不
放逸者,谓修诸善专注为性,旧名为念,念
谓忆持,名异义同。新云轻安者,谓轻利安
适堪任为性,旧名为喜,喜悦安快,亦名异
义同。新名为舍,谓离沈掉,与旧名义同。新
云惭愧,旧云猗觉,名义俱异。新云二根谓
无贪无嗔,旧云定慧,名义亦别而道理大同,
以无此二定慧方成。定慧亦深浅不同,二
根非无优劣。新云不害,谓无损恼为性,
旧名为戒,名异义同。新云勤,旧名进,名义
大同。其名义全不同者,译人意别不须和
会,今此贵在从名入观,故善王善数共导
诸恶以成妙善,故通心所辅王亦然,以数
对人随其行相,亦应可解。十人既尔,以十
望诸乃至无数,不出心所,何但一万二千
乃至未受化来,以恶心所摄之亦尽,何但
善及通耶?「十人各备」等者,寄本迹以明观
心,本乃已成法王,迹示善通心所,以示入
道不同故也。言「一一心中皆有王数」者,既
二论不同,今言相扶即是同时,亦应更云
「次第相生」。非但同时异时,亦乃诸数互有,信
具诸数从信为名,馀九亦然。从强而说故
卷二 第 182a 页 T34-0182.png
受别名,十通心所准此可知。是故展转相
扶攻恶,若一心改、馀者相从,若相扶转尽同
入实境,无非真王非王非数,故知随人
何者偏强,强为观境、弱者随去,妙得此意,
四仪三业修观有托,况复能观须辨异同?
言「共攻」者,通心善心即能攻也。言「不行」等
者,指馀恶等,能攻属智故云「行般若」也。引
《普贤观》者,能所尽故,故心无心、法不住法,
计有能观名为我心,有我心故能所不亡;
我所若空,罪福无主。「无心无数名正观」者,
故云「若不尽者观则不讫」,故至妙觉方名
为讫。所言「尽」者,因心所尽、果心无尽,犹如
五阴因果名同而其体永别。通引诸经意云
「众生不度」等者,借事證理,若所观之心众
生不转,则能观王数师弟不息。「云云」者,广
明王数能观所观,讫与不讫、成不成相,正
觉之名又通诸地等。
次「列菩萨众者」,《大论》
第四先问:何名菩提萨埵?答:一切诸佛法,戒
定及智慧,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
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名为
萨埵。应约三教以释答文,对小成四。「菩
萨为出家」等者,《论》有二问,初问:声闻经中
有四众,无菩萨者何?答:有二种道,谓声闻、
菩萨,四众是声闻道,故声闻经无菩萨众。次
问具如今文,答云:通虽如此,别则不然,具
如今文。《论》问:若尔,衍经何不独列菩萨?此
问意者,小乘教中菩萨非正,但列声闻及以
四众,菩萨入在四众中摄;衍中声闻非正,
亦应但列菩萨,四众摄在菩萨中耶?《论》答
扶攻恶,若一心改、馀者相从,若相扶转尽同
入实境,无非真王非王非数,故知随人
何者偏强,强为观境、弱者随去,妙得此意,
四仪三业修观有托,况复能观须辨异同?
言「共攻」者,通心善心即能攻也。言「不行」等
者,指馀恶等,能攻属智故云「行般若」也。引
《普贤观》者,能所尽故,故心无心、法不住法,
计有能观名为我心,有我心故能所不亡;
我所若空,罪福无主。「无心无数名正观」者,
故云「若不尽者观则不讫」,故至妙觉方名
为讫。所言「尽」者,因心所尽、果心无尽,犹如
五阴因果名同而其体永别。通引诸经意云
「众生不度」等者,借事證理,若所观之心众
生不转,则能观王数师弟不息。「云云」者,广
明王数能观所观,讫与不讫、成不成相,正
觉之名又通诸地等。
次「列菩萨众者」,《大论》
第四先问:何名菩提萨埵?答:一切诸佛法,戒
定及智慧,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
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名为
萨埵。应约三教以释答文,对小成四。「菩
萨为出家」等者,《论》有二问,初问:声闻经中
有四众,无菩萨者何?答:有二种道,谓声闻、
菩萨,四众是声闻道,故声闻经无菩萨众。次
问具如今文,答云:通虽如此,别则不然,具
如今文。《论》问:若尔,衍经何不独列菩萨?此
问意者,小乘教中菩萨非正,但列声闻及以
四众,菩萨入在四众中摄;衍中声闻非正,
亦应但列菩萨,四众摄在菩萨中耶?《论》答
卷二 第 182b 页 T34-0182.png
云:是乘广大诸乘皆入,如恒河中不受大
海,大海即能受于恒河。论答意者,实如所
问,但为摄取渐令归大如恒入海,彼存方
便,若依今文先识诸部共别有无,方识今
经列众之意,非关列众离合能辨大小偏
圆,如《金刚经》唯列小数及《金光明》大小俱
无,岂可能判大小别耶?故知先以教定,以
教辨人则百无一失。「故今」等者,言通意别。
「若具存」等者,先辨存略。「菩提」下正释名,先
约上求,又成下约化他。摩诃比前亦大等
三,具有四教道知用三,故云多种,具如《玄》
等及《止观》中。一一四弘即其始也,一一利生
即其用也,一一道品即其行也,一一法门即
所知也。四弘若别四三必殊,及简五味,方是
今经圆妙菩萨也。
如「释论」下至「醍醐」也,寄五
味名以辨四教菩萨。《论》又云:「凡称善法皆
名为萨,善法体相名之为埵」,故知菩萨自利
利他皆是善法及善体相,即是四种阿耨菩
提之道,一切贤圣之所称叹,是为四种菩提
之萨埵也。又《论》云:「通论三种皆称菩提,所
谓三乘,前二乘人虽称菩提,非佛功德,故
不名萨埵,凡为杂血调成三祇百劫净乳」。
引《大品》三文證四味者,且以三教义摄四
味,况今五味皆判菩萨,故以酪对通,二酥
对别,醍醐对圆,以诸菩萨历此四味入不
定故义当三观:即三藏菩萨转入通时,义
当于酪,据时并在方等已前;转入别时在
二味者,以二味中皆有菩萨不思议事。引
《净名》者,已入实者于二味中心称脱理,八
海,大海即能受于恒河。论答意者,实如所
问,但为摄取渐令归大如恒入海,彼存方
便,若依今文先识诸部共别有无,方识今
经列众之意,非关列众离合能辨大小偏
圆,如《金刚经》唯列小数及《金光明》大小俱
无,岂可能判大小别耶?故知先以教定,以
教辨人则百无一失。「故今」等者,言通意别。
「若具存」等者,先辨存略。「菩提」下正释名,先
约上求,又成下约化他。摩诃比前亦大等
三,具有四教道知用三,故云多种,具如《玄》
等及《止观》中。一一四弘即其始也,一一利生
即其用也,一一道品即其行也,一一法门即
所知也。四弘若别四三必殊,及简五味,方是
今经圆妙菩萨也。
如「释论」下至「醍醐」也,寄五
味名以辨四教菩萨。《论》又云:「凡称善法皆
名为萨,善法体相名之为埵」,故知菩萨自利
利他皆是善法及善体相,即是四种阿耨菩
提之道,一切贤圣之所称叹,是为四种菩提
之萨埵也。又《论》云:「通论三种皆称菩提,所
谓三乘,前二乘人虽称菩提,非佛功德,故
不名萨埵,凡为杂血调成三祇百劫净乳」。
引《大品》三文證四味者,且以三教义摄四
味,况今五味皆判菩萨,故以酪对通,二酥
对别,醍醐对圆,以诸菩萨历此四味入不
定故义当三观:即三藏菩萨转入通时,义
当于酪,据时并在方等已前;转入别时在
二味者,以二味中皆有菩萨不思议事。引
《净名》者,已入实者于二味中心称脱理,八
卷二 第 182c 页 T34-0182.png
千受屈,示同钝根及二乘人弹斥洮汰,方并
入别。准《玄》文意,即离二味以对通别,进退
盈缩并有二意。故入实者,皆自立身如彼
座像,座高四万二千由旬,身亦称之。借本
迹中意以助约教。「菩萨疑除」等者,并證四
菩萨中权者须开,故至今经方除三菩萨
疑,方是善行菩萨之道。「又涅槃等」者,然二经
同味咸息希望,是故引同。言「略有」者,今昔
合指。
「本迹者」为三:先明本迹莫测,次、「所以」
下明施迹意,三、「然其」下正示本拂迹。初文
中云「或齐法王」者,如文殊本是龙种上尊
王佛,馀并准知。「散影垂容」等者,同前声闻
总明本迹。次施迹意中有法、譬、合,譬中云
「槌砧」者,化主为槌,辅者为砧,乃至互为皆
为成器,本以古质为淳朴,今以未治为
淳朴,令其成器,故名为器。淳朴不一故名
为诸。观中名破为成。观后「云云」者,五住对
三次与不次,观亦如是思之可知。「同谋」下
「云云」者,应合喻云,今开秘藏不涉权下,
故證信之人皆非率尔,故今文列不必在多。
列众虽尔,本门得道数倍诸经,即先得无
生增道者是,故知复是随要列耳。此明数
中已当因缘,虽即不明约教本迹,因缘之
人既预密谋,必是圆人及有远本。「八正即八
万」者,既是无作,道品八正无不观彼百界
千如,十善既为所观,八正即是能观,能所相
从各有八万。次明位中,初是因缘,次「应四种」
下约教。初文中云「无上道如境妙中」者,六
境初四菩提是也。境咸妙道之所趣,以所显
入别。准《玄》文意,即离二味以对通别,进退
盈缩并有二意。故入实者,皆自立身如彼
座像,座高四万二千由旬,身亦称之。借本
迹中意以助约教。「菩萨疑除」等者,并證四
菩萨中权者须开,故至今经方除三菩萨
疑,方是善行菩萨之道。「又涅槃等」者,然二经
同味咸息希望,是故引同。言「略有」者,今昔
合指。
「本迹者」为三:先明本迹莫测,次、「所以」
下明施迹意,三、「然其」下正示本拂迹。初文
中云「或齐法王」者,如文殊本是龙种上尊
王佛,馀并准知。「散影垂容」等者,同前声闻
总明本迹。次施迹意中有法、譬、合,譬中云
「槌砧」者,化主为槌,辅者为砧,乃至互为皆
为成器,本以古质为淳朴,今以未治为
淳朴,令其成器,故名为器。淳朴不一故名
为诸。观中名破为成。观后「云云」者,五住对
三次与不次,观亦如是思之可知。「同谋」下
「云云」者,应合喻云,今开秘藏不涉权下,
故證信之人皆非率尔,故今文列不必在多。
列众虽尔,本门得道数倍诸经,即先得无
生增道者是,故知复是随要列耳。此明数
中已当因缘,虽即不明约教本迹,因缘之
人既预密谋,必是圆人及有远本。「八正即八
万」者,既是无作,道品八正无不观彼百界
千如,十善既为所观,八正即是能观,能所相
从各有八万。次明位中,初是因缘,次「应四种」
下约教。初文中云「无上道如境妙中」者,六
境初四菩提是也。境咸妙道之所趣,以所显
卷二 第 183a 页 T34-0183.png
能故须指境。若辨四悉者,三不退异,世界
也;入位功德,生善也;必治无明,对治也;證
一分真,第一义也。下去准知,不能具记。「具
此名跋致」者,阿者无也。跋致者退也。第三
祇时横得三不退故,离五障时三义俱得,
即是第三僧祇通至百劫,通是三不退也。至
此名为上忍故也。次通教位引六心者,通
教地前无位可论,借别位名以通其位,即
指别教七信已上入乾慧也,故云初地至
六地方名位不退。或指地前假立七贤,即
以忍位为第六心,依小乘位虽云忍位
名位不退,望菩萨乘犹名为退。次别教中
许地论师故不破。圆位者,诸教圆位不过
华严,馀文虽有位义不彰,或略举初住阙
后诸位,初住既尔行向岂殊?岂得同其地前
伏惑?然又华严住后兼别,或便一向作次第
解,或以一向作圆顿解,一何误哉!具三不
退者,若先以不次寄次第说者,则七信名
位不退,八信已去名行不退,初住已去名念
不退,今从初住已具三德,名三不退,故云
具也。般若是位,离二死故;解脱是行,诸行
具故;法身名念,證实境故。彼经第七〈贤首
品〉中广明其相,卷初帝释问法慧云:初住
成就几法、几功德藏?法慧答云:此处甚深,难
信难知、难说难解、难通难分别。然承佛
力具足演说,仍先较量云:供养十方阿僧祇
众生乐具,经于千劫复令證支佛,百千亿
分不及其一。又云:欲知十方世界一即多、
多即一,一念无量念等,望法华中施四百万
也;入位功德,生善也;必治无明,对治也;證
一分真,第一义也。下去准知,不能具记。「具
此名跋致」者,阿者无也。跋致者退也。第三
祇时横得三不退故,离五障时三义俱得,
即是第三僧祇通至百劫,通是三不退也。至
此名为上忍故也。次通教位引六心者,通
教地前无位可论,借别位名以通其位,即
指别教七信已上入乾慧也,故云初地至
六地方名位不退。或指地前假立七贤,即
以忍位为第六心,依小乘位虽云忍位
名位不退,望菩萨乘犹名为退。次别教中
许地论师故不破。圆位者,诸教圆位不过
华严,馀文虽有位义不彰,或略举初住阙
后诸位,初住既尔行向岂殊?岂得同其地前
伏惑?然又华严住后兼别,或便一向作次第
解,或以一向作圆顿解,一何误哉!具三不
退者,若先以不次寄次第说者,则七信名
位不退,八信已去名行不退,初住已去名念
不退,今从初住已具三德,名三不退,故云
具也。般若是位,离二死故;解脱是行,诸行
具故;法身名念,證实境故。彼经第七〈贤首
品〉中广明其相,卷初帝释问法慧云:初住
成就几法、几功德藏?法慧答云:此处甚深,难
信难知、难说难解、难通难分别。然承佛
力具足演说,仍先较量云:供养十方阿僧祇
众生乐具,经于千劫复令證支佛,百千亿
分不及其一。又云:欲知十方世界一即多、
多即一,一念无量念等,望法华中施四百万
卷二 第 183b 页 T34-0183.png
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乃至令得无学,不
如初随喜人,彼经仍易彼是圣位,故云十
方等。望此第五十人一念功德,方显圆位不
可思议,此经为难,既俱是圆初后不二,亦
何彼此?「尚非初住」者,此诸菩萨皆是一生补
处,尚是古佛,况复初住?自新译来但以瑜伽
唯识之位,掩蔽华严圆常之说,谁知唯识等
文但明别位?后代谁肯见兹同异?又复有人
全毁唯识论之权宗,此则全迷方便之路。「不
识迹」者,迹居诸经之首,来至《法华经》初,验
知可是浅位人耶?既失其本、理迷其迹,况
从部判?部妙人尊,诸师既不晓于五时,安
知菩萨本迹?故云「所叹既谬」等。以藏叹通
尚已成失,以偏叹圆过莫大矣。「还成增减
两谤」者,秖此一谬义招二失,经无三教苦
欲增之,抑圆成偏减岂过此?三观即三不
退者,空位假行中念一心者,还约妙三一
观悉具。「云云」者,委释次第不次第相,及以一
念须约六即。「极有眉眼」者,纵而夺之,虽有
眉眼大体全无。从「覈论」下,夺也。「无趣向」者,
此现德等何教无之,虽云法报不简圆别,
傥分圆别为初为后,乃至诸句为横为竖?
故总破云无宗体也。若有宗体故證位人
依经立位,位之所依名为位本,本即是体、
位即是宗,况复今经特出诸教诸位之上,准
教叹德意则可知。故始自不退终于度生,
先定体宗方可叹德。
问:
此经何以竖叹十
地别教位耶?
答:
一者寄本,二者證同,三者
顺论。
「云何七地」等者?古人所判云七地恐
如初随喜人,彼经仍易彼是圣位,故云十
方等。望此第五十人一念功德,方显圆位不
可思议,此经为难,既俱是圆初后不二,亦
何彼此?「尚非初住」者,此诸菩萨皆是一生补
处,尚是古佛,况复初住?自新译来但以瑜伽
唯识之位,掩蔽华严圆常之说,谁知唯识等
文但明别位?后代谁肯见兹同异?又复有人
全毁唯识论之权宗,此则全迷方便之路。「不
识迹」者,迹居诸经之首,来至《法华经》初,验
知可是浅位人耶?既失其本、理迷其迹,况
从部判?部妙人尊,诸师既不晓于五时,安
知菩萨本迹?故云「所叹既谬」等。以藏叹通
尚已成失,以偏叹圆过莫大矣。「还成增减
两谤」者,秖此一谬义招二失,经无三教苦
欲增之,抑圆成偏减岂过此?三观即三不
退者,空位假行中念一心者,还约妙三一
观悉具。「云云」者,委释次第不次第相,及以一
念须约六即。「极有眉眼」者,纵而夺之,虽有
眉眼大体全无。从「覈论」下,夺也。「无趣向」者,
此现德等何教无之,虽云法报不简圆别,
傥分圆别为初为后,乃至诸句为横为竖?
故总破云无宗体也。若有宗体故證位人
依经立位,位之所依名为位本,本即是体、
位即是宗,况复今经特出诸教诸位之上,准
教叹德意则可知。故始自不退终于度生,
先定体宗方可叹德。
问:
此经何以竖叹十
地别教位耶?
答:
一者寄本,二者證同,三者
顺论。
「云何七地」等者?古人所判云七地恐
卷二 第 183c 页 T34-0183.png
起二乘心者,此似通位,是故难其不成别
义,难圆亦尔。若言七地始入无功用道,此
是别教教道明义,故不成圆。言「进退」等者,
斥进不成圆、退非通别。今文「横竖」者,竖叹赴
情意本在圆,先正释,次料简。然初竖中初文
虽借离二之名,须异《璎珞》二为方便,还依
一念具三不退以为初地,圆离三垢、圆发
三智,圆明圆转,一念供养,圆植德本为佛
圆叹,具圆三慈不二佛慧下去准知。若不
开等觉则四句同叹十地,今从开说,故后
三句叹于等觉。文云二句者,指第十一、十
二句,为十地内外德者耳。但不从初即具,
故似别耳。次横叹中初句亦云「过二边」者,竖
尚俱圆,况此横叹离二边耶?但约非竖而
竖,如前所说。「过二边」者,粗惑前去,又从胜
说从中立名,下去诸句准此应知。「阿字」者,
今师承用,具如《止观》第五记。
问答者,初问中
初句立宗,「三藏」下纵许,「声闻」下立例,「迹为」
下立难。立宗意者,断惑也。地住已上皆约
圆教断位叹德,三藏菩萨始终不断,容不
彼叹。于断惑中尚叹二乘,迹为通别断惑
菩萨何得不叹,而横竖二叹悉唯叹圆。答
意者,义通本迹、意唯在圆,竖文似叹于别,
依部唯叹于圆,借迹消文经意从本,故准
叹声闻从迹,亦应菩萨四教俱叹,但欲知
圆旨故亡迹以存本及去初而取后。次问
可见。答中为三:初、正答。次、「旧云」下引别位
为例,八地位既未极,旧释尚具德不疑,何
妨圆人诸位位位具足诸德。三、《法华论》去引
义,难圆亦尔。若言七地始入无功用道,此
是别教教道明义,故不成圆。言「进退」等者,
斥进不成圆、退非通别。今文「横竖」者,竖叹赴
情意本在圆,先正释,次料简。然初竖中初文
虽借离二之名,须异《璎珞》二为方便,还依
一念具三不退以为初地,圆离三垢、圆发
三智,圆明圆转,一念供养,圆植德本为佛
圆叹,具圆三慈不二佛慧下去准知。若不
开等觉则四句同叹十地,今从开说,故后
三句叹于等觉。文云二句者,指第十一、十
二句,为十地内外德者耳。但不从初即具,
故似别耳。次横叹中初句亦云「过二边」者,竖
尚俱圆,况此横叹离二边耶?但约非竖而
竖,如前所说。「过二边」者,粗惑前去,又从胜
说从中立名,下去诸句准此应知。「阿字」者,
今师承用,具如《止观》第五记。
问答者,初问中
初句立宗,「三藏」下纵许,「声闻」下立例,「迹为」
下立难。立宗意者,断惑也。地住已上皆约
圆教断位叹德,三藏菩萨始终不断,容不
彼叹。于断惑中尚叹二乘,迹为通别断惑
菩萨何得不叹,而横竖二叹悉唯叹圆。答
意者,义通本迹、意唯在圆,竖文似叹于别,
依部唯叹于圆,借迹消文经意从本,故准
叹声闻从迹,亦应菩萨四教俱叹,但欲知
圆旨故亡迹以存本及去初而取后。次问
可见。答中为三:初、正答。次、「旧云」下引别位
为例,八地位既未极,旧释尚具德不疑,何
妨圆人诸位位位具足诸德。三、《法华论》去引
卷二 第 184a 页 T34-0184.png
證。《论》云:「彼菩萨德,十三句、二文摄取,应知一
者上支下支门,二者摄取事门。」初上支下支
谓总相别相,应知初至不退转是总,馀者是
别。彼《论》云:「不退有十种示现」,具如今引,但
除初总句犹有十二句,乃以供养、植德二
句合为第四示现,名称、度生二句合为第十
示现,故但成十示现,皆以不退为名。故知
圆释句句互通,一一示现具十示现、具一切
诸句,何但十示现十二句耶?此与四十二字
门意同。又经云以慈修身句中,论文具修身
心二业,经文所以略修心者,慈即是心,心
熏于身故不别说;乃至依我空法空不退,
故知地住俱證二空。所以竖释文虽别对意
非别者,一者以有次文横释是约竖论横,
二者依《论》句句义意以对诸地,如初地云不
堕二边三观具足,自利利他有无双照。若福
若智不离一心,内因外缘何尝不具?初地
既尔后去悉然,即此地中横竖具足,为对次
第权借地名,为显唯圆彼须横释。故《论》中
摄取事门即当竖释,是故今文具用《论》中二
门解释,但今文中准《论》,于何等境界下剩「何
等」二字。《论》但云:「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论》
自释云:「地清净者,八地已上三地无相行寂
静清净」,今文意以彼《论》三何等言,一一皆属
诸地,清净即诸地惑断,方便即诸地进趣,境
界即诸地所依,应作等即诸地功用。《论》云:「方
便者,有四种:一者摄取妙法方便,任持妙
法以乐说力为人说故」,即初四句随义
思之。
者上支下支门,二者摄取事门。」初上支下支
谓总相别相,应知初至不退转是总,馀者是
别。彼《论》云:「不退有十种示现」,具如今引,但
除初总句犹有十二句,乃以供养、植德二
句合为第四示现,名称、度生二句合为第十
示现,故但成十示现,皆以不退为名。故知
圆释句句互通,一一示现具十示现、具一切
诸句,何但十示现十二句耶?此与四十二字
门意同。又经云以慈修身句中,论文具修身
心二业,经文所以略修心者,慈即是心,心
熏于身故不别说;乃至依我空法空不退,
故知地住俱證二空。所以竖释文虽别对意
非别者,一者以有次文横释是约竖论横,
二者依《论》句句义意以对诸地,如初地云不
堕二边三观具足,自利利他有无双照。若福
若智不离一心,内因外缘何尝不具?初地
既尔后去悉然,即此地中横竖具足,为对次
第权借地名,为显唯圆彼须横释。故《论》中
摄取事门即当竖释,是故今文具用《论》中二
门解释,但今文中准《论》,于何等境界下剩「何
等」二字。《论》但云:「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论》
自释云:「地清净者,八地已上三地无相行寂
静清净」,今文意以彼《论》三何等言,一一皆属
诸地,清净即诸地惑断,方便即诸地进趣,境
界即诸地所依,应作等即诸地功用。《论》云:「方
便者,有四种:一者摄取妙法方便,任持妙
法以乐说力为人说故」,即初四句随义
思之。
卷二 第 184b 页 T34-0184.png
「二者摄取善知识方便,以依善知识应作所
作故」,即第五六七八句随句思之。
「三者摄取众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即第
九一句也。
「四者摄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
故」,即后四句。
既诸句各对,复云何等。何等者,辨别之辞。
今亦互通,一一方便通约十地,顺诸经论。及
《璎珞》中,初地已上入法流水,念念趣故入證
道也。《论》中复有摄取事,示现诸境地等,于
经非要故不更述。言「八地」者,虽不同《璎
珞》,诸经非无,复是别中教道异义,去取俱得,
今且依《璎珞》,于《论》既非大违,且依一家承
用。言「何等境界」者,利物处也。
次约观心者,
此中前文叙古破旧义当因缘,今文二释
义当教观,虽阙本迹,德随于人故不重明,
三观无殊随事名异,若尔亦是诸句展转互
具,以得不退一心三观,方得乃至度生一
心三观,乃至以得度生一心三观,故方得乃
至不退转一心三观,中间诸句准此可知。当
知百句秖是一句,故初住去位位圆融,句别
义同不须曲释。小乘之中佛为身子开一
句义端,身子尚说无穷尽,况此圆菩萨德欲
分张之令楷定耶?况复观门即是其德,观
融德妙何可疑耶?故应约诸句自在说之。
有人问:何故此中文殊居首?答:序中既能释
于弥勒之疑,乃是一经发起之首,况二万佛
所咸为众启疑,是故列在八万之首。「法门」
等者,依此名义例应四释,而今少者,一者
卷二 第 184c 页 T34-0184.png
准例可知。又菩萨事迹或隐或显、或真或俗、
或主或伴,不同声闻事迹显著,虽非显著
必具诸教,而今开显义必在圆,况复如前
约诸声闻总别广释,因已具知菩萨本迹,
本迹既尔因缘教观准类可知,故不委述
菩萨总别。
今初文殊中引五文者,初三辨
名,《思益》举说明行,《悲华》论愿益物。初「大经」
者,从德立名,即以见性立妙德名,此准第
十七阇王悔后发愿文也。次二经但举梵音
不同耳。《思益》明如说而观,观谓不起法非
法想,观即行也,即言行相称而得妙名。《悲华》
因取妙土,益物事广所化位高,高广愿行一
切皆妙,名为妙德。菩萨利生迹因何定?于
此文中亦可义立四悉释者,即以妙德若
名若体无非四悉,取土即世界,说法即为
人,立行即对治,佛记等即第一义,此是圆人
复当约教,从「北方」去即本迹也。又如《楞严
经》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
亦文殊是。
观音中作四悉者,名即世界,思益
即为人,称名即对治,「宝藏佛」去即第一义。又
《思益》见得菩提亦第一义。「下文」指〈普门品〉。
注「云云」者,亦阙约教及以本迹,教即圆人
本是古佛。观心中释初二字与下不殊,但
第三字与下稍别,下约事释以所被为音,
此约能观,以所宣为音,由观故设教,故
云「观是语本」。
次大势至者,《思益》约行,《悲华》
约愿,《思益》约威势以释势,正当字义。「取
大千」者,以世释势,势力取世不违其志,
以志大故,故佛记之。志取世故亦名世志。
或主或伴,不同声闻事迹显著,虽非显著
必具诸教,而今开显义必在圆,况复如前
约诸声闻总别广释,因已具知菩萨本迹,
本迹既尔因缘教观准类可知,故不委述
菩萨总别。
今初文殊中引五文者,初三辨
名,《思益》举说明行,《悲华》论愿益物。初「大经」
者,从德立名,即以见性立妙德名,此准第
十七阇王悔后发愿文也。次二经但举梵音
不同耳。《思益》明如说而观,观谓不起法非
法想,观即行也,即言行相称而得妙名。《悲华》
因取妙土,益物事广所化位高,高广愿行一
切皆妙,名为妙德。菩萨利生迹因何定?于
此文中亦可义立四悉释者,即以妙德若
名若体无非四悉,取土即世界,说法即为
人,立行即对治,佛记等即第一义,此是圆人
复当约教,从「北方」去即本迹也。又如《楞严
经》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
亦文殊是。
观音中作四悉者,名即世界,思益
即为人,称名即对治,「宝藏佛」去即第一义。又
《思益》见得菩提亦第一义。「下文」指〈普门品〉。
注「云云」者,亦阙约教及以本迹,教即圆人
本是古佛。观心中释初二字与下不殊,但
第三字与下稍别,下约事释以所被为音,
此约能观,以所宣为音,由观故设教,故
云「观是语本」。
次大势至者,《思益》约行,《悲华》
约愿,《思益》约威势以释势,正当字义。「取
大千」者,以世释势,势力取世不违其志,
以志大故,故佛记之。志取世故亦名世志。
卷二 第 185a 页 T34-0185.png
若作四悉者,思益世界,悲华为人对治,「宝
藏佛」去第一义也。亦阙约教。本迹例前拟
后可知,文阙。
常精进,如《大宝积经》云:「是菩
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
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故。」义通四悉,
教迹观心准例可知。
不休息者,与常精进
义意略同。欲辨别者,无间趣入名为精进,
长时无废名不休息,是故观解名为不住,
故释不休息亦约长时,但得记与利生不
同耳。教迹准知。
释「宝掌者」,先释掌,次「令释」
下释宝。掌谓身分,既被上铠身分坚固,以
其固掌法身之分,尚出无上出世之宝,况复
世宝?故此两宝必具四悉,于中云「不志二
乘」者,简法宝滥。「通慧心」者,从实起通,通是
慧性故云通慧。约教本迹等(云云)。
释「药王」中,
三缘从后医王义当于药,前二虽别,是则
佛世灭后皆立行生善。「火净」者,从烧身立
名,文中且以世治表出世治(云云)。「欠七菩
萨」,未检经。
跋陀婆罗中,初句是世界,次「思
益」下第一义。此菩萨名在《般舟经》中亦名贤
护,善即贤也,善巧将护令其不退。
弥勒中
初句是世界,思益是为人,贤愚是对治,悲华
第一义。「又云」去,应合在因缘中。「贤愚」等者,
彼经第九,佛在迦兰陀,阿难忽然思惟:弥勒
世尊往昔云何发此慈悲之心,得是妙益?
从禅定起而白佛。佛言:过去久远此阎浮
提有一大王,名摩诃波罗婆,主五百小国,
与群臣出猎,王所乘象欲心炽盛,因见象
师调象,而便发心,今为补处。又经亦有末
藏佛」去第一义也。亦阙约教。本迹例前拟
后可知,文阙。
常精进,如《大宝积经》云:「是菩
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
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故。」义通四悉,
教迹观心准例可知。
不休息者,与常精进
义意略同。欲辨别者,无间趣入名为精进,
长时无废名不休息,是故观解名为不住,
故释不休息亦约长时,但得记与利生不
同耳。教迹准知。
释「宝掌者」,先释掌,次「令释」
下释宝。掌谓身分,既被上铠身分坚固,以
其固掌法身之分,尚出无上出世之宝,况复
世宝?故此两宝必具四悉,于中云「不志二
乘」者,简法宝滥。「通慧心」者,从实起通,通是
慧性故云通慧。约教本迹等(云云)。
释「药王」中,
三缘从后医王义当于药,前二虽别,是则
佛世灭后皆立行生善。「火净」者,从烧身立
名,文中且以世治表出世治(云云)。「欠七菩
萨」,未检经。
跋陀婆罗中,初句是世界,次「思
益」下第一义。此菩萨名在《般舟经》中亦名贤
护,善即贤也,善巧将护令其不退。
弥勒中
初句是世界,思益是为人,贤愚是对治,悲华
第一义。「又云」去,应合在因缘中。「贤愚」等者,
彼经第九,佛在迦兰陀,阿难忽然思惟:弥勒
世尊往昔云何发此慈悲之心,得是妙益?
从禅定起而白佛。佛言:过去久远此阎浮
提有一大王,名摩诃波罗婆,主五百小国,
与群臣出猎,王所乘象欲心炽盛,因见象
师调象,而便发心,今为补处。又经亦有末
卷二 第 185b 页 T34-0185.png
济跛兔缘,而立慈称,以本愿力熏,见苦生
慈。前《悲华》中乃以拔苦而释与乐,故圆拔
与而无别体(云云)。「云云」者,约教本迹观心乃
至迹门发起众等。释「导师」中文舍四悉,导
师是舍婆提国人,是白衣居士,「令入正道」
释导字,「不求恩报」释师德,以亡怀故方
应师位。
具名之外但列数者,因缘观等具
如前意,但名不可尽陈,故但标大数。总而
言之,但由国人旧多知识者,则先列之。證
信为易,一代教中诸大菩萨宿缘获记,多在
《悲华》第二卷中。经云:「有菩萨名曰寂意,白
佛言:诸佛皆有净土,如来何故取此秽土?
佛言:本愿故取。我于过去恒河沙阿僧祇劫,
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轮王名无诤念,主
四天下,王有千子。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梵
志,唯有一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有诸
天而来供养,国为作号名曰宝藏,出家成
道亦名宝藏,说法度人其数无量。其王千子
各各供养经于三月,过三月已欲为授记,
先入三昧现十方佛土,集诸菩萨,先授宝
海。十方世界众生宝海教化者,一时成佛。次
授轮王千子,授第一子云,汝观六道起大
悲心,断诸烦恼令住安乐,今当字汝为观
世音,阿弥陀佛般涅槃后,二恒阿僧祇劫于
夜初分正法灭时,于夜后分其土转名一
切珍宝之所成就所有庄严胜安乐界,于一
念顷便成正觉,号一切功德山王,寿九十六
亿那由他百千万亿劫。第二太子名大势志
(如疏),第三名文殊(如疏),第四名普贤,在东
慈。前《悲华》中乃以拔苦而释与乐,故圆拔
与而无别体(云云)。「云云」者,约教本迹观心乃
至迹门发起众等。释「导师」中文舍四悉,导
师是舍婆提国人,是白衣居士,「令入正道」
释导字,「不求恩报」释师德,以亡怀故方
应师位。
具名之外但列数者,因缘观等具
如前意,但名不可尽陈,故但标大数。总而
言之,但由国人旧多知识者,则先列之。證
信为易,一代教中诸大菩萨宿缘获记,多在
《悲华》第二卷中。经云:「有菩萨名曰寂意,白
佛言:诸佛皆有净土,如来何故取此秽土?
佛言:本愿故取。我于过去恒河沙阿僧祇劫,
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轮王名无诤念,主
四天下,王有千子。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梵
志,唯有一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有诸
天而来供养,国为作号名曰宝藏,出家成
道亦名宝藏,说法度人其数无量。其王千子
各各供养经于三月,过三月已欲为授记,
先入三昧现十方佛土,集诸菩萨,先授宝
海。十方世界众生宝海教化者,一时成佛。次
授轮王千子,授第一子云,汝观六道起大
悲心,断诸烦恼令住安乐,今当字汝为观
世音,阿弥陀佛般涅槃后,二恒阿僧祇劫于
夜初分正法灭时,于夜后分其土转名一
切珍宝之所成就所有庄严胜安乐界,于一
念顷便成正觉,号一切功德山王,寿九十六
亿那由他百千万亿劫。第二太子名大势志
(如疏),第三名文殊(如疏),第四名普贤,在东
卷二 第 185c 页 T34-0185.png
方十恒沙世界微尘世界,名不瞬,乃至第九
名阿閦,如是次第授千太子。中有愿取五
浊成佛者,以大悲故其土名娑婆。何以故?
是诸众生忍于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
名忍土。是千人中唯除一人,馀并于贤劫
而得成佛。」
法华文句卷第二(中)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下)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次「列杂众者」,「旧云凡」等者,如八龙多是八
地菩萨,乃至华严中并得不思议解脱,此中
有道者,如阇王所将岂独俗众。「五道」者,无
地狱,即乘戒俱缓。「二界」者,无无色,即戒急
乘缓。「八番」者,欲天、色天、龙、乾、紧、修、迦、人,具如
下列。「方等列地狱」者,具如《释签》第四戒缓
乘急。「中阴花无色」者,《中阴上卷.分身品》,定
化王菩萨白佛言:快说斯义,晓了众生闻
法易悟。复有难悟者,或在有对,或在无
对,或可见,或不可见。前有对有可见、不可
见故,可见有对如前,不可见有对如臭毛
鬼所至闻气,不可见无对即馀鬼神,或在
有色,或在无色,或在非有想非无想,有色
即欲色二界,无色即下三空处。虽复难化,佛
或至彼或摄到此。此经无者或略等耳,故云
「不可一例」。又准乘戒细论,具如《净名疏》。「旧
云人是土主」者,意指八番中阇王众也。今
名阿閦,如是次第授千太子。中有愿取五
浊成佛者,以大悲故其土名娑婆。何以故?
是诸众生忍于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
名忍土。是千人中唯除一人,馀并于贤劫
而得成佛。」
法华文句卷第二(中)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下)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次「列杂众者」,「旧云凡」等者,如八龙多是八
地菩萨,乃至华严中并得不思议解脱,此中
有道者,如阇王所将岂独俗众。「五道」者,无
地狱,即乘戒俱缓。「二界」者,无无色,即戒急
乘缓。「八番」者,欲天、色天、龙、乾、紧、修、迦、人,具如
下列。「方等列地狱」者,具如《释签》第四戒缓
乘急。「中阴花无色」者,《中阴上卷.分身品》,定
化王菩萨白佛言:快说斯义,晓了众生闻
法易悟。复有难悟者,或在有对,或在无
对,或可见,或不可见。前有对有可见、不可
见故,可见有对如前,不可见有对如臭毛
鬼所至闻气,不可见无对即馀鬼神,或在
有色,或在无色,或在非有想非无想,有色
即欲色二界,无色即下三空处。虽复难化,佛
或至彼或摄到此。此经无者或略等耳,故云
「不可一例」。又准乘戒细论,具如《净名疏》。「旧
云人是土主」者,意指八番中阇王众也。今
卷二 第 186a 页 T34-0186.png
亦不用,故引《无量义》破之。岂有鬼神等必
须外客耶?言「未详」者,虽望《无量义》人不
必在后,或恐有意。「鬼神重出」者,即紧、乾、脩。
「机杂」者,亦应更云诸机不同,析与体杂、偏
与圆杂(云云)。「此是约教释」者,二乘即两教二乘,
菩萨即三教菩萨,三教皆有出假智故,佛道
既云一摄一切唯得是圆,二乘菩萨并是
从初,佛道即是元初修圆者,不从渐来。
三
十三天及三光四天王者,《俱舍》云:「妙高层有
四,相去各十千,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
坚首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
住馀七山,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
四峰,金刚首所住,中宫名善现,周万逾缮
那,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喜。」若作四悉者,
住处得名世界,能施为人,思义对治,天主第
一义。约教者,《阿含》證三藏,《般若》證通。别圆
者,《华严经》帝释在第二地,故知两教并得首
楞严定明矣。「过贤劫」等者,具如《般若》。「云云」
者,得记义当三教菩萨。本迹中云「共服甘
露」者,《大经》第六〈四依品〉云:「如三十三天有
妙甘露不死之药」,譬初住已上理同也。「名月」
等,本迹并出《正法华》,本必有教。「观解意」者,
三谛即第一义天,谛即是境,境生于智,智如
子也。「云云」者,境别智别生子不同。「居四宝
山」者,秖是须弥,《正法念》云:「四级各有十住
处」,具如《玄》文。「广二十四万里」者,未知所出,
若《俱舍》,依妙高半腹而住,有四级,颂云:「旁
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向上一一各半减
故。
「东提头」等者,名在《金光明》第二〈四天王品〉,
须外客耶?言「未详」者,虽望《无量义》人不
必在后,或恐有意。「鬼神重出」者,即紧、乾、脩。
「机杂」者,亦应更云诸机不同,析与体杂、偏
与圆杂(云云)。「此是约教释」者,二乘即两教二乘,
菩萨即三教菩萨,三教皆有出假智故,佛道
既云一摄一切唯得是圆,二乘菩萨并是
从初,佛道即是元初修圆者,不从渐来。
三
十三天及三光四天王者,《俱舍》云:「妙高层有
四,相去各十千,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
坚首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
住馀七山,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
四峰,金刚首所住,中宫名善现,周万逾缮
那,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喜。」若作四悉者,
住处得名世界,能施为人,思义对治,天主第
一义。约教者,《阿含》證三藏,《般若》證通。别圆
者,《华严经》帝释在第二地,故知两教并得首
楞严定明矣。「过贤劫」等者,具如《般若》。「云云」
者,得记义当三教菩萨。本迹中云「共服甘
露」者,《大经》第六〈四依品〉云:「如三十三天有
妙甘露不死之药」,譬初住已上理同也。「名月」
等,本迹并出《正法华》,本必有教。「观解意」者,
三谛即第一义天,谛即是境,境生于智,智如
子也。「云云」者,境别智别生子不同。「居四宝
山」者,秖是须弥,《正法念》云:「四级各有十住
处」,具如《玄》文。「广二十四万里」者,未知所出,
若《俱舍》,依妙高半腹而住,有四级,颂云:「旁
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向上一一各半减
故。
「东提头」等者,名在《金光明》第二〈四天王品〉,
卷二 第 186b 页 T34-0186.png
尔时提头赖吒天王,毗留勒叉天王,毗留博
叉天王,毗沙门天王,始自东方终于北方。
第三〈鬼神品〉列二十八部。「不令」等者,迹防四
树,四树既表于四德;以迹表本,本护四德
双树,虽复四枯四荣,然非枯非荣之理,亦不
出于常乐我净,故护八树是护四德。护四
德者有其二义:一者不许偏取,偏取成邪;
二者不许全取,全取成执。须知其理谓
非枯荣。今言「枝叶」者,以一德中皆具四德,
若偏取一名不知具德,名取枝叶等,故
外教中并有其名,是故文云「枝干喻常」等,
正显一德各具四德。「护八爱见」者,一一谛
下各一爱见,四种四谛各随其教除其爱
见,故四王各领不令脑人,如各护见爱不
令取境。若从后说,「王」即王三昧也。当教教
主亦可皆王,各破爱见。「他化五欲」下「云云」
者,应具明欲天身量寿命。《俱舍》云:「赡部洲
人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
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色天逾缮那,初四增
半半,此上增倍倍,唯无云减三,人间五十年,
下天一昼夜,承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色无
昼夜殊,劫数等身量,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
增,少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若论高下于
一一天,如去下量去上亦然。《别译阿含》第
六,广明诸梵来下,第八、第十一广明诸天
赞佛,诸天若来并同人形,第四云:「梵王来礼
佛,佛入火光三昧,不能得前,因往瞿伽
离门唤之。瞿伽离问:谁唤?答:梵王。又问:佛
记汝得阿那含耶?答:如是。又问:阿那含名
叉天王,毗沙门天王,始自东方终于北方。
第三〈鬼神品〉列二十八部。「不令」等者,迹防四
树,四树既表于四德;以迹表本,本护四德
双树,虽复四枯四荣,然非枯非荣之理,亦不
出于常乐我净,故护八树是护四德。护四
德者有其二义:一者不许偏取,偏取成邪;
二者不许全取,全取成执。须知其理谓
非枯荣。今言「枝叶」者,以一德中皆具四德,
若偏取一名不知具德,名取枝叶等,故
外教中并有其名,是故文云「枝干喻常」等,
正显一德各具四德。「护八爱见」者,一一谛
下各一爱见,四种四谛各随其教除其爱
见,故四王各领不令脑人,如各护见爱不
令取境。若从后说,「王」即王三昧也。当教教
主亦可皆王,各破爱见。「他化五欲」下「云云」
者,应具明欲天身量寿命。《俱舍》云:「赡部洲
人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
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色天逾缮那,初四增
半半,此上增倍倍,唯无云减三,人间五十年,
下天一昼夜,承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色无
昼夜殊,劫数等身量,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
增,少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若论高下于
一一天,如去下量去上亦然。《别译阿含》第
六,广明诸梵来下,第八、第十一广明诸天
赞佛,诸天若来并同人形,第四云:「梵王来礼
佛,佛入火光三昧,不能得前,因往瞿伽
离门唤之。瞿伽离问:谁唤?答:梵王。又问:佛
记汝得阿那含耶?答:如是。又问:阿那含名
卷二 第 186c 页 T34-0186.png
为不来,汝何以来?梵王言:如是之人不应
与语。」故知一同人法,还有违情而诫伽离。
「例有教门」等者,既为一代请法轮主,请大
则大,请小则小。本迹者,本住清净一实妙
境,观除惑秽并得名净。又文中从释诸
天来唯帝释具四释,三光、四王、自在等色天,
虽有因缘并阙约教者,然诸天常随世尊
处处闻法,亦应随诸教味以判浅深及开
显等,如引身子得记之流,但弘教事薄举
例而已。故八龙下多然,唯紧有教,以义便
耳。「无量法门」下「云云」者,从多头故,且以假
观为首,即是一假一切假。若通说者,一空
一切空、一中一切中亦多头也。
「长阿含」等者,
彼经具明池出四大河,如《疏》。「阿」者无、「耨达」
者患,无彼三患故也。「本住法华三昧」者,实
道所證一切皆名法华三昧,今且以华释华
耳。「四紧」者,《杂心》云:「是畜生道摄,紧那一角,
乾闼无角,身相略同。」今言「奏四教」等者,既
历五味皆有紧等,当知所奏亦偏圆别,来
至今经独显实谛。如《大树紧那罗经》中,大
树紧那罗王与无量紧及无量乾、无量诸天,
奏八万四千净妙乐音,来至佛所,弦歌一动
声震大千,须弥山王踊没低昂,一切声闻皆
从座起犹如舞戏。天冠菩萨问迦叶言:少
欲知足头陀第一,乃于今日犹如小儿。迦
叶答言:非本心也。故知彼经属方等部以
大斥小,紧那奏于别圆之乐,故使声闻不
能自安,故至法华理合纯妙。「十宝山」者,《华
严》具列,已如《止观》第五记。若《俱舍》中先列七
与语。」故知一同人法,还有违情而诫伽离。
「例有教门」等者,既为一代请法轮主,请大
则大,请小则小。本迹者,本住清净一实妙
境,观除惑秽并得名净。又文中从释诸
天来唯帝释具四释,三光、四王、自在等色天,
虽有因缘并阙约教者,然诸天常随世尊
处处闻法,亦应随诸教味以判浅深及开
显等,如引身子得记之流,但弘教事薄举
例而已。故八龙下多然,唯紧有教,以义便
耳。「无量法门」下「云云」者,从多头故,且以假
观为首,即是一假一切假。若通说者,一空
一切空、一中一切中亦多头也。
「长阿含」等者,
彼经具明池出四大河,如《疏》。「阿」者无、「耨达」
者患,无彼三患故也。「本住法华三昧」者,实
道所證一切皆名法华三昧,今且以华释华
耳。「四紧」者,《杂心》云:「是畜生道摄,紧那一角,
乾闼无角,身相略同。」今言「奏四教」等者,既
历五味皆有紧等,当知所奏亦偏圆别,来
至今经独显实谛。如《大树紧那罗经》中,大
树紧那罗王与无量紧及无量乾、无量诸天,
奏八万四千净妙乐音,来至佛所,弦歌一动
声震大千,须弥山王踊没低昂,一切声闻皆
从座起犹如舞戏。天冠菩萨问迦叶言:少
欲知足头陀第一,乃于今日犹如小儿。迦
叶答言:非本心也。故知彼经属方等部以
大斥小,紧那奏于别圆之乐,故使声闻不
能自安,故至法华理合纯妙。「十宝山」者,《华
严》具列,已如《止观》第五记。若《俱舍》中先列七
卷二 第 187a 页 T34-0187.png
山,并妙高八。《论》云:「苏迷卢处中次逾健达
罗等,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
成,苏迷卢四宝,并雪香山合十山也。」既云为
天奏乐,天亦诸机不同。「歌咏十力」者,既云
不起灭定,即初住已上也。故迹中弦管亦
应歌于四教,各有十力,若《大树经》中于香
山南请佛供养,佛受供已,记其当得作佛,
号功德王,理应法身记也。若在初住八相
之记,犹在迹中,今经所将不及《大树经》中
多者,以闻实经不易故也。又今经龙王举
八、紧等各四者,有所表故,八拟八正,诸教
各有八正故也。紧既四教,大旨可知。馀者
俗乐以俗表真,四乾对教随义释出。「幢」谓
缘幢,即竽木也。「倒」谓掷倒等。四脩亦云无天
者,无天德故,《佛地论》属天种,《正法念》鬼畜
种,大权示现往缘何定?准《阿含》等,四脩次第
住于海底,各二万由旬。言「畜天等种」者,并
据元祖。「五系系魔外道」者,具如《止观》第五
记。「五住」者,他解秖是界内见思,若尔与四
住何别?他云:三界见为见一处住地,欲思
为欲爱,色思为色爱,无色思为无色爱,三
界无明为无明住地,然依五性宗中以见
疑无明等种子为无明住地。今意不尔,五
住为二死作因,即以三界通惑为四住,更
加别惑为第五住,故别惑中总含内外无
知及以障中无明故也。望唯识等但加种
子为异耳。「正本」者,《正法华》耳。「水精入身」者,
或是有情,或是非情,若是非情义同湿生而
兼胎藏,如《阿含经》有女人向火,煖气入身
罗等,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
成,苏迷卢四宝,并雪香山合十山也。」既云为
天奏乐,天亦诸机不同。「歌咏十力」者,既云
不起灭定,即初住已上也。故迹中弦管亦
应歌于四教,各有十力,若《大树经》中于香
山南请佛供养,佛受供已,记其当得作佛,
号功德王,理应法身记也。若在初住八相
之记,犹在迹中,今经所将不及《大树经》中
多者,以闻实经不易故也。又今经龙王举
八、紧等各四者,有所表故,八拟八正,诸教
各有八正故也。紧既四教,大旨可知。馀者
俗乐以俗表真,四乾对教随义释出。「幢」谓
缘幢,即竽木也。「倒」谓掷倒等。四脩亦云无天
者,无天德故,《佛地论》属天种,《正法念》鬼畜
种,大权示现往缘何定?准《阿含》等,四脩次第
住于海底,各二万由旬。言「畜天等种」者,并
据元祖。「五系系魔外道」者,具如《止观》第五
记。「五住」者,他解秖是界内见思,若尔与四
住何别?他云:三界见为见一处住地,欲思
为欲爱,色思为色爱,无色思为无色爱,三
界无明为无明住地,然依五性宗中以见
疑无明等种子为无明住地。今意不尔,五
住为二死作因,即以三界通惑为四住,更
加别惑为第五住,故别惑中总含内外无
知及以障中无明故也。望唯识等但加种
子为异耳。「正本」者,《正法华》耳。「水精入身」者,
或是有情,或是非情,若是非情义同湿生而
兼胎藏,如《阿含经》有女人向火,煖气入身
卷二 第 187b 页 T34-0187.png
有孕。父疑责女,乃至达王,王欲罪之。女
云:何有此无道之王欲治无罪之人,请王
试验。王知无罪乃纳为妃。具如《止观》第四
记。「色心本净」者,对迹丑嫉也。本住色净故
般若净,般若净即心净。「此云障持」者,谓能
障持,世云常持者无凭。「日蚀」者,若全不许
俗有计者,然依历数亦可预算知之,何耶?
以器世间法尔,与人阴阳理合,故人身中五
行与天地数合,故亏盈之法须应历数,岂
妨正业耶?言「种种邪说」者,然日月照四天
下,四天下亦阴阳不同,不可亏盈则令一
切王等尽皆衰耶?水旱灾变亦复如是。故
知虽一分与阴阳理合,而一分须依众生
业力。故凡诸依土皆顺正报,如华藏土必
顺报佛,及诸菩萨,依正自在,方便亦然。「怖日
月时」等者,《大论》十一云:「罗睺欲啖月时,月
天子怖疾走诉佛而说偈言:大智精进佛世
尊,我今归命稽首礼,是罗睺罗恼乱我,愿
佛怜悯见救护。佛为罗睺而说偈言:月能
照暗而清凉,是虚空中大灯明,其色白净有
千光,汝莫吞月疾放去。尔时婆雉见罗睺汗
出放月,以偈问曰:汝罗睺罗何故战慄,犹
如病怖不安乃尔。罗睺答曰:我若不放月,
头破作七分,设得生活不安隐,以故我今
放此月。」「昔为婆罗门」等者,如《俱舍》云:「欲天俱
卢舍四分,一一增至第六天,但一俱卢舍半,
既云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尚可得于色天第
一,以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劫,身长一万六
千逾缮那,应是变身能为八万四千。」「好斗
云:何有此无道之王欲治无罪之人,请王
试验。王知无罪乃纳为妃。具如《止观》第四
记。「色心本净」者,对迹丑嫉也。本住色净故
般若净,般若净即心净。「此云障持」者,谓能
障持,世云常持者无凭。「日蚀」者,若全不许
俗有计者,然依历数亦可预算知之,何耶?
以器世间法尔,与人阴阳理合,故人身中五
行与天地数合,故亏盈之法须应历数,岂
妨正业耶?言「种种邪说」者,然日月照四天
下,四天下亦阴阳不同,不可亏盈则令一
切王等尽皆衰耶?水旱灾变亦复如是。故
知虽一分与阴阳理合,而一分须依众生
业力。故凡诸依土皆顺正报,如华藏土必
顺报佛,及诸菩萨,依正自在,方便亦然。「怖日
月时」等者,《大论》十一云:「罗睺欲啖月时,月
天子怖疾走诉佛而说偈言:大智精进佛世
尊,我今归命稽首礼,是罗睺罗恼乱我,愿
佛怜悯见救护。佛为罗睺而说偈言:月能
照暗而清凉,是虚空中大灯明,其色白净有
千光,汝莫吞月疾放去。尔时婆雉见罗睺汗
出放月,以偈问曰:汝罗睺罗何故战慄,犹
如病怖不安乃尔。罗睺答曰:我若不放月,
头破作七分,设得生活不安隐,以故我今
放此月。」「昔为婆罗门」等者,如《俱舍》云:「欲天俱
卢舍四分,一一增至第六天,但一俱卢舍半,
既云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尚可得于色天第
一,以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劫,身长一万六
千逾缮那,应是变身能为八万四千。」「好斗
卷二 第 187c 页 T34-0187.png
战」等者,此四修罗与帝释战时,次第布军
具如今列。《长含》十八,南洲有金刚山,中有
修罗宫,所治有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
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属
四恶趣者良有以也。《别译阿含》第三,广明
脩罗与帝释共战,须者往检。
若约教者,亦
可随名立义,今为作之。初五系者,初教菩
萨具足五住故;次广肩者,通教三乘通观稍
广故;次净心者,别教菩萨初知真净故;次
云障持者,圆教菩萨障惑持理故。「本观云
云」者,略不暇论,亦可云,本住第一义天,迹
示无天,能观即空故无三界之人天,即假
故无方便土之义天,即中故无实报土之义
天,一心三观常住寂光非人非天之人天。
四
迦中云「已住处有宫」等者,《长含》十八云:「大
海北面有大树名究罗睒摩罗,围七由旬、高
百由旬,枝叶五十由旬,树东有卵生龙宫,又
有卵生金翅鸟宫,南胎、西湿、北化,各有其龙
鸟之宫,并有七重行树众鸟和鸣,取龙之
时翅搏海水,卵生搏开二百由旬,胎四百、湿
八百、化一千六百,胎卵湿化如是次第,啖一
二三四龙。」如是恶道住处,欲比西方安乐
世界,故知福易而戒难,戒易而乘难,以不
来者众故。又如《阿含》云:「香山有象名善住,
常住树下,有六牙,牙上有池等,与普贤象
相貌几同,一树一象其数八千,善住为王馀
皆眷属,或持盖扇瓶,或作倡妓乐,或为王
洗等(云云)。」其如犹是恶道何?「嗷(五刀切)嘇(思刀切)」啖
嘇物也。啖(徒滥切)。「金刚山」者,此洲之南。「将烧
具如今列。《长含》十八,南洲有金刚山,中有
修罗宫,所治有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
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属
四恶趣者良有以也。《别译阿含》第三,广明
脩罗与帝释共战,须者往检。
若约教者,亦
可随名立义,今为作之。初五系者,初教菩
萨具足五住故;次广肩者,通教三乘通观稍
广故;次净心者,别教菩萨初知真净故;次
云障持者,圆教菩萨障惑持理故。「本观云
云」者,略不暇论,亦可云,本住第一义天,迹
示无天,能观即空故无三界之人天,即假
故无方便土之义天,即中故无实报土之义
天,一心三观常住寂光非人非天之人天。
四
迦中云「已住处有宫」等者,《长含》十八云:「大
海北面有大树名究罗睒摩罗,围七由旬、高
百由旬,枝叶五十由旬,树东有卵生龙宫,又
有卵生金翅鸟宫,南胎、西湿、北化,各有其龙
鸟之宫,并有七重行树众鸟和鸣,取龙之
时翅搏海水,卵生搏开二百由旬,胎四百、湿
八百、化一千六百,胎卵湿化如是次第,啖一
二三四龙。」如是恶道住处,欲比西方安乐
世界,故知福易而戒难,戒易而乘难,以不
来者众故。又如《阿含》云:「香山有象名善住,
常住树下,有六牙,牙上有池等,与普贤象
相貌几同,一树一象其数八千,善住为王馀
皆眷属,或持盖扇瓶,或作倡妓乐,或为王
洗等(云云)。」其如犹是恶道何?「嗷(五刀切)嘇(思刀切)」啖
嘇物也。啖(徒滥切)。「金刚山」者,此洲之南。「将烧
卷二 第 188a 页 T34-0188.png
宝山」者,火欲至馀金山。若约教者,初云胜
群辈者,过诸外道故;次云大身者,亦大乘
始故;次大满者,出假足故;如意者,如理满故。
次列人众,「韦提希」者,亦云思胜。言「未生怨」
者,母怀之日已常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
已恶故因为名。「无指」者,初生相者云凶,王
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
「八法」者,或八邪或八风或八倒。「普超经」者,第
三〈决疑品〉云:「佛因为阇王破计定有杀父
之罪,广说三世三心叵得,令住法界。阇王
闻已得柔顺忍。」「说法华时」者,据得柔顺在
法华前故,在法华为清净众,至涅槃时身
疮始发,悔得初果,故知为引逆罪者耳。此
乃全作大权释,故引迦叶为例。若作实
行者,在法华会虽云清净未见获益,准
理应云障未除机未动,至涅槃时障欲
除机已动,故闻佛记领解欢喜,次说偈赞
佛,故第十七云:「父王无辜横加逆害,乃至
心生悔热遍体生疮,世无良医治身心
者,不信六臣六师之言,禀受家兄耆婆之
教,闻佛说法获记发愿。」当知二处并是迹
为,于其本地有何逆顺?又如有婆罗门名
曰不害,以杀无量诸众生故,故名央掘。以
见佛故发菩提心。又波罗奈有长者子,名
阿逸多,杀父害母、杀阿罗汉、焚烧僧坊,后
欲出家,诸比丘不度,自发菩提心,并是其
例。观心者,害「贪爱母」等,如《止观》记引《楞伽》。
言「行于非道」等者,逆即是顺、非道即道。又
道以通达为义,所觉之理能通观智,从因
群辈者,过诸外道故;次云大身者,亦大乘
始故;次大满者,出假足故;如意者,如理满故。
次列人众,「韦提希」者,亦云思胜。言「未生怨」
者,母怀之日已常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
已恶故因为名。「无指」者,初生相者云凶,王
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
「八法」者,或八邪或八风或八倒。「普超经」者,第
三〈决疑品〉云:「佛因为阇王破计定有杀父
之罪,广说三世三心叵得,令住法界。阇王
闻已得柔顺忍。」「说法华时」者,据得柔顺在
法华前故,在法华为清净众,至涅槃时身
疮始发,悔得初果,故知为引逆罪者耳。此
乃全作大权释,故引迦叶为例。若作实
行者,在法华会虽云清净未见获益,准
理应云障未除机未动,至涅槃时障欲
除机已动,故闻佛记领解欢喜,次说偈赞
佛,故第十七云:「父王无辜横加逆害,乃至
心生悔热遍体生疮,世无良医治身心
者,不信六臣六师之言,禀受家兄耆婆之
教,闻佛说法获记发愿。」当知二处并是迹
为,于其本地有何逆顺?又如有婆罗门名
曰不害,以杀无量诸众生故,故名央掘。以
见佛故发菩提心。又波罗奈有长者子,名
阿逸多,杀父害母、杀阿罗汉、焚烧僧坊,后
欲出家,诸比丘不度,自发菩提心,并是其
例。观心者,害「贪爱母」等,如《止观》记引《楞伽》。
言「行于非道」等者,逆即是顺、非道即道。又
道以通达为义,所觉之理能通观智,从因
卷二 第 188b 页 T34-0188.png
至果故名为道,乃至九界心皆名非道,何
况逆心耶?有人问:《法华》一乘,低头举手皆成
佛道,何得阇王重罪不灭?但须依向机动
障除四句等,判时熟前后,化缘随机不须
此问。次问可知。答中虽引《无量义》,准理更
应引《分别功德》,以四天下乃至大千尘数得
道,其内岂无人众类耶?故知但略。「一句开
为四句」至「如净名疏」者,彼以七义解释
四句,一、明乘戒值佛不同,二、信法二行不
同,三、大小乘别,四、根性渐顿,五、应迹,六、观
心,七、化他。初云乘戒者,有乘则值佛,无
乘则不来。信法者,坐禅听学讲说皆得值
佛,但随所习大小耳。渐顿者,大小皆有渐
顿故也。应迹者,已得二十五三昧应二十
五有,引实行者来至佛所。观心者,但随观
行以判见佛。化他者,见与不见皆约利他。
大权现迹略如今文。「若得」等者,以此四句
能辨自他值佛时处、得道奢促,诸经例众多
少有无,以验己身当来生处,如印不差,揣
心自责于经序,岂不怀惭于正宗。
次释别
序(入第三卷文句)。「别序」者,望通得名,且约当教相
望为言。佛及弟子经前经后二文可知。又若
从如来最后遗嘱,则通序唯通、别序唯别。若
如来出世来至今经对昔辨者,此之别序意
别而兼通,通叙昔故唯在今经;通序文通
而意别,别在今故诸经通尔。若直就昔论
通别者,通序文通而义通,部含诸教故,亦
有义通而意别,别在诸味故;别序文别而
义别,不关他部故,如持钵合盖事在当经;
况逆心耶?有人问:《法华》一乘,低头举手皆成
佛道,何得阇王重罪不灭?但须依向机动
障除四句等,判时熟前后,化缘随机不须
此问。次问可知。答中虽引《无量义》,准理更
应引《分别功德》,以四天下乃至大千尘数得
道,其内岂无人众类耶?故知但略。「一句开
为四句」至「如净名疏」者,彼以七义解释
四句,一、明乘戒值佛不同,二、信法二行不
同,三、大小乘别,四、根性渐顿,五、应迹,六、观
心,七、化他。初云乘戒者,有乘则值佛,无
乘则不来。信法者,坐禅听学讲说皆得值
佛,但随所习大小耳。渐顿者,大小皆有渐
顿故也。应迹者,已得二十五三昧应二十
五有,引实行者来至佛所。观心者,但随观
行以判见佛。化他者,见与不见皆约利他。
大权现迹略如今文。「若得」等者,以此四句
能辨自他值佛时处、得道奢促,诸经例众多
少有无,以验己身当来生处,如印不差,揣
心自责于经序,岂不怀惭于正宗。
次释别
序(入第三卷文句)。「别序」者,望通得名,且约当教相
望为言。佛及弟子经前经后二文可知。又若
从如来最后遗嘱,则通序唯通、别序唯别。若
如来出世来至今经对昔辨者,此之别序意
别而兼通,通叙昔故唯在今经;通序文通
而意别,别在今故诸经通尔。若直就昔论
通别者,通序文通而义通,部含诸教故,亦
有义通而意别,别在诸味故;别序文别而
义别,不关他部故,如持钵合盖事在当经;
卷二 第 188c 页 T34-0188.png
亦有义别而意通,通诸教故。又亦可通序
文通而义别,随部对教多少别故;别序文别
而义通,通叙部内教多少故,为欲遍通通
别故尔。二序相对其名自分,于今经中言
通叙昔者,说法则重叙出生,放光则渐顿俱
照,唯有华地专表斯典意密未宣,入定乃
义兼开合,众喜则悦动殊昔约昔异今,疑
念乃双缘过现犹预于当,答问则广叙三
同通收一代,经意既远序亦异常,是故他
经直尔发起。
「尔时」者,欲现六瑞时也。古人
云众集时者,不体言旨。凡云尔时,皆指
前事之末、后事之始,此指现六瑞之前,欲
说《无量义经》时众初围绕。若云众集时者,
不可云众集时众绕,如〈方便品〉初,即指文
殊答问竟时,不可云佛从三昧起时;从
三昧起,如云尔后尔乃等,皆是尔时之后。
若集众竟,可云尔乃说《无量义》,故知别论
即是欲说《无量义》时,通论可指佛未定起
之时。初则四众围绕乃至雨华地动,故云「是
时天雨」等也。所以重云「是时天雨」者,别指
入定后时也。此虽小事其例实多,事还不
轻故令遍识。「翻覆」者,结前逆顺也。从前向
后名顺,翻覆向前名逆。言「生起」者,从前
向后则前生而后起,从后向前则后生而前
起,即答生由于问起,亦可云答起由于问
生,乃至集众亦尔。虽许其逆顺,意斥其无
旨,故云「未显」。其旨者何?谓表四一,一经所
显不出四故,此亦以光宅义而破光宅。若
依今家应表十一。「直是」等者,斥其消文,
文通而义别,随部对教多少别故;别序文别
而义通,通叙部内教多少故,为欲遍通通
别故尔。二序相对其名自分,于今经中言
通叙昔者,说法则重叙出生,放光则渐顿俱
照,唯有华地专表斯典意密未宣,入定乃
义兼开合,众喜则悦动殊昔约昔异今,疑
念乃双缘过现犹预于当,答问则广叙三
同通收一代,经意既远序亦异常,是故他
经直尔发起。
「尔时」者,欲现六瑞时也。古人
云众集时者,不体言旨。凡云尔时,皆指
前事之末、后事之始,此指现六瑞之前,欲
说《无量义经》时众初围绕。若云众集时者,
不可云众集时众绕,如〈方便品〉初,即指文
殊答问竟时,不可云佛从三昧起时;从
三昧起,如云尔后尔乃等,皆是尔时之后。
若集众竟,可云尔乃说《无量义》,故知别论
即是欲说《无量义》时,通论可指佛未定起
之时。初则四众围绕乃至雨华地动,故云「是
时天雨」等也。所以重云「是时天雨」者,别指
入定后时也。此虽小事其例实多,事还不
轻故令遍识。「翻覆」者,结前逆顺也。从前向
后名顺,翻覆向前名逆。言「生起」者,从前
向后则前生而后起,从后向前则后生而前
起,即答生由于问起,亦可云答起由于问
生,乃至集众亦尔。虽许其逆顺,意斥其无
旨,故云「未显」。其旨者何?谓表四一,一经所
显不出四故,此亦以光宅义而破光宅。若
依今家应表十一。「直是」等者,斥其消文,
卷二 第 189a 页 T34-0189.png
逆顺但得因缘中世界一意,馀三全无,故云
「尚自不明」。「况二三四」,即约教等三。「今明」下于
四悉中直对四一者,表四一当同,故知一
家始末得旨,人一是世界,多人和合至今同
故;理一是第一义,此名最顺六瑞一一无不
表中;行一是为人,修行之来为生物善,构
疑兴念令众行成;教一是对治,由答问故
疑除教兴,问答即是除疑教也。此且一往论
其大旨,然集众等各具四一,有此表彰方
可生起,逆顺有由。若不尔者,何大乘经不
集众放光雨华动地,但无生于大疑,请答
不必妙德,答问不引三同。今虽未正说,
但因疑请问答而后知,则使华地之前既说
定异常,说定之前众不孤集,虽曾闻《无量
义》,既定不散知向闻未卒,故知华地之后定
起所说不轻,以前后准中应华地亦异,由
是闻法表一乘人,人由现瑞表一乘理,为
显斯理生疑问答,教行斯在人理宛然。又
由瑞中说开经表合教,入合定表中行,
放中光表中理,雨中华表中位,中地动中
惑除,总成人一,良有以也。故天表第一义
天,地表实相之地,虽并有表兆而时众莫
测,故纵闻开经尚不知开本表于合,况
复能知定理等耶?故待文殊引往,方知化
道不殊,故知生疑本为立行,疑决行称引
古教同,乃知今佛方说教一,而令时会成
一乘人,如是乃可为今经由渐,作显实先
萌。若不尔者,徒云释序,表法华意终自未
彰,如此犹是因缘释耳。
约教中应明施开
「尚自不明」。「况二三四」,即约教等三。「今明」下于
四悉中直对四一者,表四一当同,故知一
家始末得旨,人一是世界,多人和合至今同
故;理一是第一义,此名最顺六瑞一一无不
表中;行一是为人,修行之来为生物善,构
疑兴念令众行成;教一是对治,由答问故
疑除教兴,问答即是除疑教也。此且一往论
其大旨,然集众等各具四一,有此表彰方
可生起,逆顺有由。若不尔者,何大乘经不
集众放光雨华动地,但无生于大疑,请答
不必妙德,答问不引三同。今虽未正说,
但因疑请问答而后知,则使华地之前既说
定异常,说定之前众不孤集,虽曾闻《无量
义》,既定不散知向闻未卒,故知华地之后定
起所说不轻,以前后准中应华地亦异,由
是闻法表一乘人,人由现瑞表一乘理,为
显斯理生疑问答,教行斯在人理宛然。又
由瑞中说开经表合教,入合定表中行,
放中光表中理,雨中华表中位,中地动中
惑除,总成人一,良有以也。故天表第一义
天,地表实相之地,虽并有表兆而时众莫
测,故纵闻开经尚不知开本表于合,况
复能知定理等耶?故待文殊引往,方知化
道不殊,故知生疑本为立行,疑决行称引
古教同,乃知今佛方说教一,而令时会成
一乘人,如是乃可为今经由渐,作显实先
萌。若不尔者,徒云释序,表法华意终自未
彰,如此犹是因缘释耳。
约教中应明施开
卷二 第 189b 页 T34-0189.png
废会,方显序中所表,而云「非藏」等者,且
约废权故并云非,先废后开理数然耳。故
历教简三尚未名一,若开显已无非经王。
又开已唯圆故云非也。故预辨能开不论
藏等,五味四味义亦如然。如此释者,仍属迹
门。「约本迹」下表本门者,须至〈寿量〉亦可
预表,故知此序显表迹四、密表本四,久成
不逾此四故也,久近虽殊四一理等。「观心
可解云云」者,以皆表一理观易彰,然须
略知以示云尔。一心三谛理一也,一心三观
行一也,作是观者人一也,能诠观境教一
也。又常观三德能所皆四,法身理也,般若
教也,解脱行也。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即观
行如来也。约六即位位位四一,于念念中
念念四一,一色一香无非四一,如此观行
真法华之三昧也。心境互发即因缘观之四
一也。不同三教即约教观之四一也。久远
已得即本地观之四一也。向因破光宅以
立四一耳。总释五章竟。
次「众集」下,正别解。
初释威仪中先引论者,论文有四成就:一、
围绕,二、前后,三、供养,四、尊重赞叹。经文阙
前后,应云围绕前后。涉公云:「虽是论文不
顺经义」,涉公犹疑译者故也。然今家多依
论文,但一两处不全用耳。论以四释三不
须此斥,如惟忖五句以八句释之,叹罗
汉德五句以十五句释之,如难解难入加
难悟等释之。故加之无咎。曾寻彼疏三二
卷来,可畏处多于兹息矣。四威仪中简馀
三仪,欲有所闻异非时住,故云如法,况必
约废权故并云非,先废后开理数然耳。故
历教简三尚未名一,若开显已无非经王。
又开已唯圆故云非也。故预辨能开不论
藏等,五味四味义亦如然。如此释者,仍属迹
门。「约本迹」下表本门者,须至〈寿量〉亦可
预表,故知此序显表迹四、密表本四,久成
不逾此四故也,久近虽殊四一理等。「观心
可解云云」者,以皆表一理观易彰,然须
略知以示云尔。一心三谛理一也,一心三观
行一也,作是观者人一也,能诠观境教一
也。又常观三德能所皆四,法身理也,般若
教也,解脱行也。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即观
行如来也。约六即位位位四一,于念念中
念念四一,一色一香无非四一,如此观行
真法华之三昧也。心境互发即因缘观之四
一也。不同三教即约教观之四一也。久远
已得即本地观之四一也。向因破光宅以
立四一耳。总释五章竟。
次「众集」下,正别解。
初释威仪中先引论者,论文有四成就:一、
围绕,二、前后,三、供养,四、尊重赞叹。经文阙
前后,应云围绕前后。涉公云:「虽是论文不
顺经义」,涉公犹疑译者故也。然今家多依
论文,但一两处不全用耳。论以四释三不
须此斥,如惟忖五句以八句释之,叹罗
汉德五句以十五句释之,如难解难入加
难悟等释之。故加之无咎。曾寻彼疏三二
卷来,可畏处多于兹息矣。四威仪中简馀
三仪,欲有所闻异非时住,故云如法,况必
卷二 第 189c 页 T34-0189.png
待此经方云如法。若通论者,当部当机围绕
住者,咸皆如法。正释中先斥古,直云比丘等
四,有云:天龙等四、梵魔等四,大小客旧虽有
此列,不判凡圣逆顺权实说默,今昔微著共
别兼独,施开本迹都无旨归。今所列四乃
遍诸四收向十双,凡圣乃至本迹不滥。又
涉公云:「天台立影响等众,有义无文未可
依信。」若尔,有义无文而不依信,应当有文
无义则可依耶?今谓有文有义常人用之,
无文有义智人用之,有文无义暗者用之,
无文无义迷者用之。故经云「依义不依语」,
即此意也。故外小权迹望内大实本,并有名
无义,故佛斥迦叶,汝昔但闻涅槃之名,未
闻其义。法师自立声闻菩萨二圣、众龙神人
主二凡众,今问此四为复有于天台四不?
若其无者何关《法华》?尚无当机得益之人,况
发起等?无则未可,若其有者,有文有义,何
谓无文?故今经列众必具此四,即其文也。
义须必有发起等四,即其义也。有文有义
甚可依承;法师所立无义有文,反当斯责,
况复四义仍遍诸经,在今须云发起本迹
约教因缘,此四次第者,机虽可发必藉先
导,导机既发影响扶疏,三利全无结缘众也。
若言无文,文殊、弥勒岂非发起?三周获记
岂非当机?除发起外诸大菩萨岂非影响?
除当机众如起去等岂非结缘?况杂众中
虽无击动亦能引导,通名发起;虽非镇严
亦能辅佐,通名影响。《净名》云:「而生五道」,以
现其自,并其所引四众义足。
初释发起中
住者,咸皆如法。正释中先斥古,直云比丘等
四,有云:天龙等四、梵魔等四,大小客旧虽有
此列,不判凡圣逆顺权实说默,今昔微著共
别兼独,施开本迹都无旨归。今所列四乃
遍诸四收向十双,凡圣乃至本迹不滥。又
涉公云:「天台立影响等众,有义无文未可
依信。」若尔,有义无文而不依信,应当有文
无义则可依耶?今谓有文有义常人用之,
无文有义智人用之,有文无义暗者用之,
无文无义迷者用之。故经云「依义不依语」,
即此意也。故外小权迹望内大实本,并有名
无义,故佛斥迦叶,汝昔但闻涅槃之名,未
闻其义。法师自立声闻菩萨二圣、众龙神人
主二凡众,今问此四为复有于天台四不?
若其无者何关《法华》?尚无当机得益之人,况
发起等?无则未可,若其有者,有文有义,何
谓无文?故今经列众必具此四,即其文也。
义须必有发起等四,即其义也。有文有义
甚可依承;法师所立无义有文,反当斯责,
况复四义仍遍诸经,在今须云发起本迹
约教因缘,此四次第者,机虽可发必藉先
导,导机既发影响扶疏,三利全无结缘众也。
若言无文,文殊、弥勒岂非发起?三周获记
岂非当机?除发起外诸大菩萨岂非影响?
除当机众如起去等岂非结缘?况杂众中
虽无击动亦能引导,通名发起;虽非镇严
亦能辅佐,通名影响。《净名》云:「而生五道」,以
现其自,并其所引四众义足。
初释发起中
卷二 第 190a 页 T34-0190.png
有法、喻、合。初法者,先明内德。「击扬」下,外用
也。应物施设故名为权,顺宜制立故名为
谋,有权之谋故云权谋。实智内融无谋而
当,故云智鉴。鉴其宿善可生可成,故名知
机。逗会无舛故名知时。击扬之言义当发
起,用以释名,发机令起故云发起。初文释
发,「成办」下释起,亦可前四字正释,次四字
功能。动亦起也。又剖之令开故名为发,因
击扬者启之而动故名为起。义兼能所通
及自他。又击平等之大慈,发时众之一善,
扬不二之大慧,动禀益之三业。又击大会
之宿因,发当机之妙益,扬如来之大教,动
时众之固执。又扣佛大悲故名击,咨启圣
旨故名扬,令闻所未闻故名发动,使闻
者果遂故云成办,遂必获悟故云利益。次
举喻者,大权象王躄法身树,至起应地,演
一乘之实唱、饱妙行之机缘,次「所谓」下合中
云发起五序咸益物机,故知集必不孤大
权作命,由集故瑞乃至问答。「等」者,等取正
说,序意既彰正说垂启,故序中发起元期正
宗,验知此序未通于本,虽冠经首本由别
故,而两处发起俱在逸多,然迹事非远可
寄文殊,久本难裁故唯托佛。
释当机者亦
有法、譬、合。初法者,由有发起当机可成。「当」
者当也。下字去声。「宿」往也。「植」种也。「德」众善也。
众善之本故云「德本」,以善有本故得成机,
大权作用利圣益凡,如来三达说称宿种,
故初成道护其没苦,方等、般若虑彼机生,故
至此经先略次广,三周容预摄无不该,乃
也。应物施设故名为权,顺宜制立故名为
谋,有权之谋故云权谋。实智内融无谋而
当,故云智鉴。鉴其宿善可生可成,故名知
机。逗会无舛故名知时。击扬之言义当发
起,用以释名,发机令起故云发起。初文释
发,「成办」下释起,亦可前四字正释,次四字
功能。动亦起也。又剖之令开故名为发,因
击扬者启之而动故名为起。义兼能所通
及自他。又击平等之大慈,发时众之一善,
扬不二之大慧,动禀益之三业。又击大会
之宿因,发当机之妙益,扬如来之大教,动
时众之固执。又扣佛大悲故名击,咨启圣
旨故名扬,令闻所未闻故名发动,使闻
者果遂故云成办,遂必获悟故云利益。次
举喻者,大权象王躄法身树,至起应地,演
一乘之实唱、饱妙行之机缘,次「所谓」下合中
云发起五序咸益物机,故知集必不孤大
权作命,由集故瑞乃至问答。「等」者,等取正
说,序意既彰正说垂启,故序中发起元期正
宗,验知此序未通于本,虽冠经首本由别
故,而两处发起俱在逸多,然迹事非远可
寄文殊,久本难裁故唯托佛。
释当机者亦
有法、譬、合。初法者,由有发起当机可成。「当」
者当也。下字去声。「宿」往也。「植」种也。「德」众善也。
众善之本故云「德本」,以善有本故得成机,
大权作用利圣益凡,如来三达说称宿种,
故初成道护其没苦,方等、般若虑彼机生,故
至此经先略次广,三周容预摄无不该,乃
卷二 第 190b 页 T34-0190.png
至本门位登无垢,不差毫末称其往因,中
我可发故曰「当机」。今据释众,「当机」二字并
属所化,而须机应合论,理合义兼能所,今
且从所以应所化。「宿植」下先释机字,「缘合」
下次释当字。次喻中「如痈」者,譬有机也。「欲
溃」者,譬可发也。为佛大圣及发起众不谋
而捺,烦惑分破、机缘分熟,智德分成、法身分
显。「不起」下合也。不合往机但合现发,现发
即成现机故也。故不起于从一以出无量
之座,即时闻于收无量以归一之说,咸登
初住故曰「得道」。此约剋体论当机也。通收
乃摄六根五品。
次释影响众者,然化主形
声必资伴以影响,方令发起击动事遂,如
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亦法、譬、合。初法者,初
两句明影响之本,次「隐其」下明能辅之迹,所
辅唯一故云「法王」。而能辅者,示因示渐示始
示终,众圣之威仪也。示因故古佛隐极而现
修行,示渐故法身潜圆以现偏小,此皆匡
辅释迦法王。「匡」正也。谥法曰:贞心大度曰匡。
「辅」者毗助也。贞心助主知物机有在,让正
化之功,故云「影响」。次喻者,如星晦独照之
用,但建辅月之功,显德冥扶故云虽无为
作而有巨益。《大论》问:诸比丘何故常随世
尊?答:如病差随医,显医功也。此举实行者
尚有影响之仪,况法身古佛垂形助化,故
知四众如轻病者差,八部如重病者差,轻重
俱有权实影响。
次释结缘者,「结」谓结构立
机之始,「缘」即缘助能成其终,则为未来修
得三德之先萌也。无前三益故云「结缘」,即
我可发故曰「当机」。今据释众,「当机」二字并
属所化,而须机应合论,理合义兼能所,今
且从所以应所化。「宿植」下先释机字,「缘合」
下次释当字。次喻中「如痈」者,譬有机也。「欲
溃」者,譬可发也。为佛大圣及发起众不谋
而捺,烦惑分破、机缘分熟,智德分成、法身分
显。「不起」下合也。不合往机但合现发,现发
即成现机故也。故不起于从一以出无量
之座,即时闻于收无量以归一之说,咸登
初住故曰「得道」。此约剋体论当机也。通收
乃摄六根五品。
次释影响众者,然化主形
声必资伴以影响,方令发起击动事遂,如
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亦法、譬、合。初法者,初
两句明影响之本,次「隐其」下明能辅之迹,所
辅唯一故云「法王」。而能辅者,示因示渐示始
示终,众圣之威仪也。示因故古佛隐极而现
修行,示渐故法身潜圆以现偏小,此皆匡
辅释迦法王。「匡」正也。谥法曰:贞心大度曰匡。
「辅」者毗助也。贞心助主知物机有在,让正
化之功,故云「影响」。次喻者,如星晦独照之
用,但建辅月之功,显德冥扶故云虽无为
作而有巨益。《大论》问:诸比丘何故常随世
尊?答:如病差随医,显医功也。此举实行者
尚有影响之仪,况法身古佛垂形助化,故
知四众如轻病者差,八部如重病者差,轻重
俱有权实影响。
次释结缘者,「结」谓结构立
机之始,「缘」即缘助能成其终,则为未来修
得三德之先萌也。无前三益故云「结缘」,即
卷二 第 190c 页 T34-0190.png
此众会前三之馀。故此一缘兼具二义,谓助
现、助当。于中先对前三辨无,「力无」下简异
发起,「德非」下简异影响,「而过」下明非当机。
凡发起众皆具二义:一者引至会所,二者扣
佛成机。而法身菩萨具斯二用,故云「之能」。
而结缘者阙其胜利,故曰「力无」。「镇」谓镇重,
即内德也。「严」谓庄严,即外仪也。内德既高外
仪必整,严饰化事光荣主用,故结缘者于
其所无,故云「力无」等也。又镇以肃之,严以
伏之,既肃既伏化道可行,故云「之用」。此结
缘者自益尚薄,安肃伏他?故云「德非」也。「覆
漏」等者,覆字入声,无闻慧故如器现覆,阙
思慧故如器已漏,无修慧故如器污杂,如
器虽仰而全,以污杂故为用者弃,故总结
云「三慧不生」。「现世」等者,现虽得闻而不名
慧,闻慧尚无思修安有?此即通取六根五
品,别则五千起去之流,故起去者虽无三
慧,然纳种在性得为系珠,故知亦无观行
位中世界益也,故云「无四悉益」。准此分位,
四悉俱得名为当机,故五品已来世界益也;
六根已来为人对治益也;初住已去第一义
益。是故下文随喜品末尚成当机,一句一偈
结缘众耳。然闻略说则有过于一句一偈,
是则不论闻之多少,但未入品俱名结缘,
故五品前无复三慧、四悉益也。无闻故无
世界,无思故无为人,无修故无对治,无證
故无第一义。故第一义有通有别,通于五
品、别在初住,故得度之言亦有通别,即是
第一义之通别也。是则虽复四悉义通,终成
现、助当。于中先对前三辨无,「力无」下简异
发起,「德非」下简异影响,「而过」下明非当机。
凡发起众皆具二义:一者引至会所,二者扣
佛成机。而法身菩萨具斯二用,故云「之能」。
而结缘者阙其胜利,故曰「力无」。「镇」谓镇重,
即内德也。「严」谓庄严,即外仪也。内德既高外
仪必整,严饰化事光荣主用,故结缘者于
其所无,故云「力无」等也。又镇以肃之,严以
伏之,既肃既伏化道可行,故云「之用」。此结
缘者自益尚薄,安肃伏他?故云「德非」也。「覆
漏」等者,覆字入声,无闻慧故如器现覆,阙
思慧故如器已漏,无修慧故如器污杂,如
器虽仰而全,以污杂故为用者弃,故总结
云「三慧不生」。「现世」等者,现虽得闻而不名
慧,闻慧尚无思修安有?此即通取六根五
品,别则五千起去之流,故起去者虽无三
慧,然纳种在性得为系珠,故知亦无观行
位中世界益也,故云「无四悉益」。准此分位,
四悉俱得名为当机,故五品已来世界益也;
六根已来为人对治益也;初住已去第一义
益。是故下文随喜品末尚成当机,一句一偈
结缘众耳。然闻略说则有过于一句一偈,
是则不论闻之多少,但未入品俱名结缘,
故五品前无复三慧、四悉益也。无闻故无
世界,无思故无为人,无修故无对治,无證
故无第一义。故第一义有通有别,通于五
品、别在初住,故得度之言亦有通别,即是
第一义之通别也。是则虽复四悉义通,终成
卷二 第 191a 页 T34-0191.png
结缘位别。「但作」下正示结缘众相。「比丘」下结
数为十六者,若据文殊、弥勒但在比丘众
中,诸尼虽无请法之文,下文亦有请记之
相,但俗二众虽无正文,准例合有,既至会
所必为权者之所引导。二众既尔,八部亦
然。今从总相但云四众,故知但云比丘等
四所摄未周,云无文者深成不达。次「此
是」下次「约三教」者,兼论昔教,五味传引准
上可知。「本迹可解」者,若且约体用则本住
尊极,或深位法身,迹为四教一十六众。观心
明位取五品为结缘者,且约观行为言,
故以名字观行而为结缘,以当机中初住
即入影响故也。应知初住具有二义,若旧
入者唯名影响,乃至闻经超入后位意亦
如是。若新入者得是当机亦是影响及以发
起,即如发誓弘经之徒。言「云云」者,分别
此四为成观行高下不同,至此位时并堪
为此四众故也。五千起去尚得结缘,故知
不专名字五品,故约观行从容而释「围绕」。
初文具有四悉,文不彰灼,准上言之。「净居
天下」即世界,「化为人像」即为人,「人以为楷」
即对治,「礼已听法」即第一义。「表四门」去约教。
若直就当教论众,自有诸教中佛,今从围
绕圆极义边,乃表三教四门机动,动故见
理。无量义时仍是偏小,预表当闻圆四门
也。今昔相望四教义足,故但云「例」。故知昔教
非无四门当教机动,但小钝未融至此方
名大机动也。若本圆人至此增进亦名为
动,但不别而别得四门名。
约观解者,三教
数为十六者,若据文殊、弥勒但在比丘众
中,诸尼虽无请法之文,下文亦有请记之
相,但俗二众虽无正文,准例合有,既至会
所必为权者之所引导。二众既尔,八部亦
然。今从总相但云四众,故知但云比丘等
四所摄未周,云无文者深成不达。次「此
是」下次「约三教」者,兼论昔教,五味传引准
上可知。「本迹可解」者,若且约体用则本住
尊极,或深位法身,迹为四教一十六众。观心
明位取五品为结缘者,且约观行为言,
故以名字观行而为结缘,以当机中初住
即入影响故也。应知初住具有二义,若旧
入者唯名影响,乃至闻经超入后位意亦
如是。若新入者得是当机亦是影响及以发
起,即如发誓弘经之徒。言「云云」者,分别
此四为成观行高下不同,至此位时并堪
为此四众故也。五千起去尚得结缘,故知
不专名字五品,故约观行从容而释「围绕」。
初文具有四悉,文不彰灼,准上言之。「净居
天下」即世界,「化为人像」即为人,「人以为楷」
即对治,「礼已听法」即第一义。「表四门」去约教。
若直就当教论众,自有诸教中佛,今从围
绕圆极义边,乃表三教四门机动,动故见
理。无量义时仍是偏小,预表当闻圆四门
也。今昔相望四教义足,故但云「例」。故知昔教
非无四门当教机动,但小钝未融至此方
名大机动也。若本圆人至此增进亦名为
动,但不别而别得四门名。
约观解者,三教
卷二 第 191b 页 T34-0191.png
观行犹如行旋,皆成圆观犹如念佛。又观
秖是念,以观转故,故云增也。「若观」下寄观
以论本迹。若约体用及久近者,本住非动
非不动之法身,迹示诸教机动绕佛。
释「供
养」者,犹在彼众为闻《无量义经》,众集之时
而修供养,故释「尔时」不得云众集时也。
彼经所列凡诸来者咸持供具,有引《华严经》
诸供养云从十方来,亦未全然。若大庄严
所献供养,此例似尔,若国人所置并凡力所
为。
若尔何故并云天厨等耶?
答:
从胜而说
赞以天名,故知影响、发起二众供具必异,当
机、结缘复应料简,诸位不同供具亦别。上位
尚非二乘所识,何止天供。
「俨然不散」者,说
经才竟即入彼定,当时放光天便雨华、地
即六动,时众睹此便生疑念,乃至问答,由
此迁延俨然不散,同座复说故名为「仍」。须
全指彼故云「不得有异」,文虽广略事无
别途。
问:
于三业中二业事毕,意业如何?答:
专
注之言言通事别,若以始终专注由此而
生疑念,则意未休。若且以身口赞叹供养,
则一期事毕,意具斯二不可一向。
释「现相
序」者,于中三:先示文,次破古中先叙古,次
「今谓」下略破,然亦许其文仍破其义,义即
表报。言表报者,瑞是能表,表即报也。云「未
彰」者,光宅虽即彼此同六,皆云三双全无
所表,故知动静之言太浅。上下之语既彰,况
内怀欢喜非唯睹光,是故今不存其立称。
况度人观理何教无之?所以吉相预报令
知当善,故先示奇特警悟物情,名为表
秖是念,以观转故,故云增也。「若观」下寄观
以论本迹。若约体用及久近者,本住非动
非不动之法身,迹示诸教机动绕佛。
释「供
养」者,犹在彼众为闻《无量义经》,众集之时
而修供养,故释「尔时」不得云众集时也。
彼经所列凡诸来者咸持供具,有引《华严经》
诸供养云从十方来,亦未全然。若大庄严
所献供养,此例似尔,若国人所置并凡力所
为。
若尔何故并云天厨等耶?
答:
从胜而说
赞以天名,故知影响、发起二众供具必异,当
机、结缘复应料简,诸位不同供具亦别。上位
尚非二乘所识,何止天供。
「俨然不散」者,说
经才竟即入彼定,当时放光天便雨华、地
即六动,时众睹此便生疑念,乃至问答,由
此迁延俨然不散,同座复说故名为「仍」。须
全指彼故云「不得有异」,文虽广略事无
别途。
问:
于三业中二业事毕,意业如何?答:
专
注之言言通事别,若以始终专注由此而
生疑念,则意未休。若且以身口赞叹供养,
则一期事毕,意具斯二不可一向。
释「现相
序」者,于中三:先示文,次破古中先叙古,次
「今谓」下略破,然亦许其文仍破其义,义即
表报。言表报者,瑞是能表,表即报也。云「未
彰」者,光宅虽即彼此同六,皆云三双全无
所表,故知动静之言太浅。上下之语既彰,况
内怀欢喜非唯睹光,是故今不存其立称。
况度人观理何教无之?所以吉相预报令
知当善,故先示奇特警悟物情,名为表
卷二 第 191c 页 T34-0191.png
报。但众既未了,知决在文殊。文殊决已,知
定起所说不出一多相即,从因至果感应
道交,故以三双而先表报。既列教首教须
殊常,上下等言事则易了,何须文殊靳固
弥勒慇勤耶?三「今明」下正释,中三:初略列释,
次「此六」下辨二名同异,三「略明」下以瑞对
妙。初文者,六中除说法馀五同时,虽复异
同共显一致。然于六中虽前二后二正为
时众,以中二为表,正在因果故也。所以
华表真因、地兼分果,说且显露从多、定乃
密意从处,圆机当发圆应照之,故知六瑞
并异诸经,不同光宅。次明同异中先引文
明同,「人情分别」去辨异。虽以异为相、表报
为瑞,异瑞之相本报妙理,从同义强复有
文据,故顺人情未为尽理。「玄」者黑色,义同
幽也。「颐」即深也。「说之」等者,诸佛出世本为
佛乘,四十馀年抑之在怀,圆音将兴虑不
尊重。又复以瑞而抬掣之,令钦渴信生、疑
去解明。「表报十妙」者,若准前文秖应表报
四一而已,以四一文略顺光宅。若准令文
广则无量略则但十,极略秖可云表一乘,
今虽云略乃成处中。又十妙者,此经既以
妙报释瑞,妙义既十,六之所表道理应然,
故近则表迹、远表于本,具如《玄》文开合者
是。若且表迹亦如《玄》文引经六瑞。言「感应
中已说」者,恐文误也。《玄》文列在神通妙中。
言「更道」者,为辨异故,故更说之。今具录
《玄》神通妙文对今辨别,以各有所以故也。
《玄》文云:「地皆严净表理妙,放眉间光表智
定起所说不出一多相即,从因至果感应
道交,故以三双而先表报。既列教首教须
殊常,上下等言事则易了,何须文殊靳固
弥勒慇勤耶?三「今明」下正释,中三:初略列释,
次「此六」下辨二名同异,三「略明」下以瑞对
妙。初文者,六中除说法馀五同时,虽复异
同共显一致。然于六中虽前二后二正为
时众,以中二为表,正在因果故也。所以
华表真因、地兼分果,说且显露从多、定乃
密意从处,圆机当发圆应照之,故知六瑞
并异诸经,不同光宅。次明同异中先引文
明同,「人情分别」去辨异。虽以异为相、表报
为瑞,异瑞之相本报妙理,从同义强复有
文据,故顺人情未为尽理。「玄」者黑色,义同
幽也。「颐」即深也。「说之」等者,诸佛出世本为
佛乘,四十馀年抑之在怀,圆音将兴虑不
尊重。又复以瑞而抬掣之,令钦渴信生、疑
去解明。「表报十妙」者,若准前文秖应表报
四一而已,以四一文略顺光宅。若准令文
广则无量略则但十,极略秖可云表一乘,
今虽云略乃成处中。又十妙者,此经既以
妙报释瑞,妙义既十,六之所表道理应然,
故近则表迹、远表于本,具如《玄》文开合者
是。若且表迹亦如《玄》文引经六瑞。言「感应
中已说」者,恐文误也。《玄》文列在神通妙中。
言「更道」者,为辨异故,故更说之。今具录
《玄》神通妙文对今辨别,以各有所以故也。
《玄》文云:「地皆严净表理妙,放眉间光表智
卷二 第 192a 页 T34-0192.png
妙,入于三昧表行妙,天雨四华表位妙,栴
檀香风表乘妙,四众有疑表机妙,见八千土
表应妙,供表感应妙也。地动表神通妙,天
鼓表说法妙,众喜表眷属妙,修行表利益
妙。」《玄》文通收香风地净彼此六瑞,故遍取之。
今文不列他土文者,此土自足故也。凡诸
取文皆有通别,况香风地净但是开合,至
下释文更有料简。又他土中上圣下凡义
同感应,人法复与说法义同,唯始终中终
同应息,菩萨行行复同因果,故行行文宽总
摄于渐,凡所表语意并含弘,是故下文多番
释之。古来诸释都无此意,光等徒施浪疑虚
答,状若炫耀时众,何殊精魅外通。故一家
释瑞必有所表,是则大事大人作大感动,
大机大益显于大理,须大眷属以辅大会,
俱感大时大运成熟,自非灵山共禀、此世
亲承,焉能契之曷有测之。
释说法瑞中复
更分经为四:初列所说法体,次列体上之
名,三明菩萨所依,四明佛之所护。初文者,
先略引经释,次「今将」下以「十妙捒经」等者,
且将迹妙十中五来。「捒」字,色喻反,谓庄捒
也。既引彼经以此庄之,令成今妙,以彼
善戒但从自行因果,故无馀五,法大境也。
通是教法,别以十二部中毗佛略部,是方等
理。心、解,智也。净、严,行也。净应具七,即始终行
也。时,位也,亦始终位也。具足是三法妙也。由
因有果能岂无所,故但有前五必兼后五,
况复且以因果名同、义理犹别,兼独开等思
之可知(云云)。况复三祇义涉三藏,数有大小
檀香风表乘妙,四众有疑表机妙,见八千土
表应妙,供表感应妙也。地动表神通妙,天
鼓表说法妙,众喜表眷属妙,修行表利益
妙。」《玄》文通收香风地净彼此六瑞,故遍取之。
今文不列他土文者,此土自足故也。凡诸
取文皆有通别,况香风地净但是开合,至
下释文更有料简。又他土中上圣下凡义
同感应,人法复与说法义同,唯始终中终
同应息,菩萨行行复同因果,故行行文宽总
摄于渐,凡所表语意并含弘,是故下文多番
释之。古来诸释都无此意,光等徒施浪疑虚
答,状若炫耀时众,何殊精魅外通。故一家
释瑞必有所表,是则大事大人作大感动,
大机大益显于大理,须大眷属以辅大会,
俱感大时大运成熟,自非灵山共禀、此世
亲承,焉能契之曷有测之。
释说法瑞中复
更分经为四:初列所说法体,次列体上之
名,三明菩萨所依,四明佛之所护。初文者,
先略引经释,次「今将」下以「十妙捒经」等者,
且将迹妙十中五来。「捒」字,色喻反,谓庄捒
也。既引彼经以此庄之,令成今妙,以彼
善戒但从自行因果,故无馀五,法大境也。
通是教法,别以十二部中毗佛略部,是方等
理。心、解,智也。净、严,行也。净应具七,即始终行
也。时,位也,亦始终位也。具足是三法妙也。由
因有果能岂无所,故但有前五必兼后五,
况复且以因果名同、义理犹别,兼独开等思
之可知(云云)。况复三祇义涉三藏,数有大小
卷二 第 192b 页 T34-0192.png
故使之然。
问:
以十妙拣经,乃成粗妙不别。
答:
从名同边可对十妙,若从序表,实如所
问,故须别释以对序文。
次列体上之名者,
先破古。涉法师云:「论采诸经名有十七,慈
恩广释乃为过分。」今先破生观,于中先述
彼所立,次「若尔」下今文难者,《般若》、《净名》无相
非序,安得以《无量》无相为序?次救意者,五
时相生次第别故,虽俱无相前后有殊,二
经之后方《无量义》,《无量义》后方是《法华》,故唯
《无量》为《法华》序,馀二远故序义不成。「若尔」下
更难者,始自华严,后后教起以至法华,此
则通途,前经生后乃成次第,展转为序别义
不成。若诸经不然,岂独《无量义》为《法华》别
序耶?次基师所立不殊生观,破准前说。次
「印师」者,印受于龙,龙受于远,所计既等破
立一同。言「无相善有成佛义」者,意云:十二
年前是有相教非成佛因,指无相善有成
佛义。意云:至法华中一切无不皆成佛道。
所言义者,谓可成也。故以成佛义为一乘
经序。「又云」等者,若尔,方等、般若亦明无相,
亦应以方等、般若为《法华》序。印师防此伏
难,故更述《无量义》与《大品》对辨,《大品》无相
犹说有三无三,《无量义》中无相不说三之有
无,故《大品》无相非《法华》中《无量义经》,《无量义
经》未翻译故。此有三失:一者错解《无量义》
云不说有三无三失,二者谓《无量义》未翻
译失,三者妄破古师以《大品》为《无量义》失。
然初失者,彼《无量义》既说二三从无相出,何
名不说有无之异?次「今谓」下今文破也。但
问:
以十妙拣经,乃成粗妙不别。
答:
从名同边可对十妙,若从序表,实如所
问,故须别释以对序文。
次列体上之名者,
先破古。涉法师云:「论采诸经名有十七,慈
恩广释乃为过分。」今先破生观,于中先述
彼所立,次「若尔」下今文难者,《般若》、《净名》无相
非序,安得以《无量》无相为序?次救意者,五
时相生次第别故,虽俱无相前后有殊,二
经之后方《无量义》,《无量义》后方是《法华》,故唯
《无量》为《法华》序,馀二远故序义不成。「若尔」下
更难者,始自华严,后后教起以至法华,此
则通途,前经生后乃成次第,展转为序别义
不成。若诸经不然,岂独《无量义》为《法华》别
序耶?次基师所立不殊生观,破准前说。次
「印师」者,印受于龙,龙受于远,所计既等破
立一同。言「无相善有成佛义」者,意云:十二
年前是有相教非成佛因,指无相善有成
佛义。意云:至法华中一切无不皆成佛道。
所言义者,谓可成也。故以成佛义为一乘
经序。「又云」等者,若尔,方等、般若亦明无相,
亦应以方等、般若为《法华》序。印师防此伏
难,故更述《无量义》与《大品》对辨,《大品》无相
犹说有三无三,《无量义》中无相不说三之有
无,故《大品》无相非《法华》中《无量义经》,《无量义
经》未翻译故。此有三失:一者错解《无量义》
云不说有三无三失,二者谓《无量义》未翻
译失,三者妄破古师以《大品》为《无量义》失。
然初失者,彼《无量义》既说二三从无相出,何
名不说有无之异?次「今谓」下今文破也。但
卷二 第 192c 页 T34-0192.png
破第二馀二可知。故具叙经来翻译年代,
《注无量义经序》云:「此《无量义经》虽《法华》首载
其名目,而中夏未睹,每临讲肆,未尝不废
谭而叹。忽有武当山惠表比丘,自伪帝姚秦
略从子,略是苌子,因为晋军何澹之所得,
养为假子,俄放出家勤苦求道。以齐建元
三年,至广州朝廷寺,遇昙摩伽陀耶舍,欲
传此经,表乃致请仅得一本,仍还武当。永
明三年九月十八日始传于世。」「经既已来」等
者,笑印师也。次破光宅中亦先依彼立。彼
立意者,以同归与《法华》仍有二异:一者同
归非无二无三,二者同归非破三与一。虽
有二异,由同归故可成此二,故以万善
同归为无二三等序。「若言」下先破初句,问
《无量义》中同归万善,何异《法华》所无二三?两
处若同,破则俱破、归则俱归。「二三」下结难。次
「若言」下破其次句,前举其《无量义》难其《法
华》,今举其《法华》难其《无量义》。此难意者,前
破语存略,破三正是破二破三,故今牒言
破二破三,但加与一异于上句,故先将破
以难同归,故云「何不破万」。次「破二」下双牒
两难,初难唯正无序,破即是无,故破二三
是无二三,文中语略,亦应更言「若破二三
即是破万,既其破万是则无序」。若以低头
举手为万善者,二三尚无,万善何有?若其
俱无,序义安在?次「取经」下即纵难也。若言二
经俱归俱破,但此经举破、彼经举归,今亦破
云「不成异也」。既云互举,归必有破、破必有
归,互举一边岂得为异?次「异意」下结难
《注无量义经序》云:「此《无量义经》虽《法华》首载
其名目,而中夏未睹,每临讲肆,未尝不废
谭而叹。忽有武当山惠表比丘,自伪帝姚秦
略从子,略是苌子,因为晋军何澹之所得,
养为假子,俄放出家勤苦求道。以齐建元
三年,至广州朝廷寺,遇昙摩伽陀耶舍,欲
传此经,表乃致请仅得一本,仍还武当。永
明三年九月十八日始传于世。」「经既已来」等
者,笑印师也。次破光宅中亦先依彼立。彼
立意者,以同归与《法华》仍有二异:一者同
归非无二无三,二者同归非破三与一。虽
有二异,由同归故可成此二,故以万善
同归为无二三等序。「若言」下先破初句,问
《无量义》中同归万善,何异《法华》所无二三?两
处若同,破则俱破、归则俱归。「二三」下结难。次
「若言」下破其次句,前举其《无量义》难其《法
华》,今举其《法华》难其《无量义》。此难意者,前
破语存略,破三正是破二破三,故今牒言
破二破三,但加与一异于上句,故先将破
以难同归,故云「何不破万」。次「破二」下双牒
两难,初难唯正无序,破即是无,故破二三
是无二三,文中语略,亦应更言「若破二三
即是破万,既其破万是则无序」。若以低头
举手为万善者,二三尚无,万善何有?若其
俱无,序义安在?次「取经」下即纵难也。若言二
经俱归俱破,但此经举破、彼经举归,今亦破
云「不成异也」。既云互举,归必有破、破必有
归,互举一边岂得为异?次「异意」下结难
卷二 第 193a 页 T34-0193.png
也。凡言序者,须与正殊,殊又表同方可为
序,异同既混序义如何?「刘虬」下破注家也。
亦先依其所立,次「若含」下破其「不赀」,与其
无相自语相违,故将其不赀难其无相。
「寻
诸」下总览破之。先总破,次「若言」下去取也。破
序不成为去,判属方便为取。初判印先
对彼无相,况立有相判入三藏,次「若言无
相」下,正判印师,次「若言」下破注家。此二既
然,馀例可见。故诸家所释不出三教,故指
权教通名为他。次「若法华论」下今文消论,
既云法华是无量义异名,故知无量义亦是
法华异名,则序中立名于理无咎。前说《无
量义经》以为《法华》序竟。更依论意即是先
说《法华》异名,还入法华之妙定。
若尔,前已
说竟今何重说?
答:
前所说经灼然成序,重牒
其名义兼于正,故使论引今为异名,名义
两兼序正双得。
次「大品」下引證序中立名无
失。故《大品经.序品》云:「释迦牟尼佛今既现在,
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经。」《金光明经.序品》
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涅槃.纯陀品》中纯陀
自叙云:「我今所有智慧微浅,何能思惟如来
涅槃之义。」古经此文元属〈序品〉,谢公治定乃
加纯陀哀叹品名。「又云」下重引者,异名同名
俱序中唱。「今案」下依经重释无量义名,以證
成序,先列经文以辨今意。次「复次」下,以《无
量义》对《普贤观》以破旧师。初文先出能生,
次「所谓」下所生。「今释」下解释中有法、譬、合。初
先释上无相。
问:
经中亦以无相释之,与他
何别而苦破他?
答:
不同他也。旧以所生无
序,异同既混序义如何?「刘虬」下破注家也。
亦先依其所立,次「若含」下破其「不赀」,与其
无相自语相违,故将其不赀难其无相。
「寻
诸」下总览破之。先总破,次「若言」下去取也。破
序不成为去,判属方便为取。初判印先
对彼无相,况立有相判入三藏,次「若言无
相」下,正判印师,次「若言」下破注家。此二既
然,馀例可见。故诸家所释不出三教,故指
权教通名为他。次「若法华论」下今文消论,
既云法华是无量义异名,故知无量义亦是
法华异名,则序中立名于理无咎。前说《无
量义经》以为《法华》序竟。更依论意即是先
说《法华》异名,还入法华之妙定。
若尔,前已
说竟今何重说?
答:
前所说经灼然成序,重牒
其名义兼于正,故使论引今为异名,名义
两兼序正双得。
次「大品」下引證序中立名无
失。故《大品经.序品》云:「释迦牟尼佛今既现在,
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经。」《金光明经.序品》
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涅槃.纯陀品》中纯陀
自叙云:「我今所有智慧微浅,何能思惟如来
涅槃之义。」古经此文元属〈序品〉,谢公治定乃
加纯陀哀叹品名。「又云」下重引者,异名同名
俱序中唱。「今案」下依经重释无量义名,以證
成序,先列经文以辨今意。次「复次」下,以《无
量义》对《普贤观》以破旧师。初文先出能生,
次「所谓」下所生。「今释」下解释中有法、譬、合。初
先释上无相。
问:
经中亦以无相释之,与他
何别而苦破他?
答:
不同他也。旧以所生无
卷二 第 193b 页 T34-0193.png
量为无相,经以能生一实为无相。从实生
诸诸名无量,无量是相何名无相?故经云:
「言无量者从一法生」,故不同旧所生无相。
注者直云「含法不赀」,但得所生失于能生;
经从能生于所以题目人,师将能为所以
释题,故云「从此实相生无量法」,故今更释
能生,故知能生中道实相,与今经实相不
别。「二法」者下更释所生无量,虽曰所生义
兼于能,从多名所。「顿谓」等者,即顿部中具
有渐顿,能生所生亦指所生,故云「顿中一
切法」也。「渐谓」等者,次举三味,此三味中亦
有能所,例顿可知(云云)。「三道」等者,此中三四
亦具能所,圆菩萨及佛以为能生,三菩萨二
二乘以为所生,故此三四摄法亦遍。例如
渐顿亦具能所,是则凡一实理皆诸教流出,
《无量义》中述其意耳。故三乘中二乘含四、菩
萨兼三,若作三四义通四教如向所对,若
作三四并是所生,则菩萨及佛但在三教。从
教判权,《玄》文复以四佛为四果者,则圆佛
为一而生权三,能所相对故云四佛。是则
菩萨名通于义无失,故于独一生于兼一,
思之可见。「此等」下更结所生以示能生,能
生义处《法华》别名,所生无量为《法华》序,故序
中一名义兼两向,然应知从一以出无量,
虽举能出通皆属序。若无量入一虽涉所
生通皆属正,故义处一法亦成两向,出生
之义处属序,收会之义处属正,即从「一义处」
已下两句文,是其两意。故佛入义处义兼
二途。「譬」者,序如下从一出多,正如除从多
诸诸名无量,无量是相何名无相?故经云:
「言无量者从一法生」,故不同旧所生无相。
注者直云「含法不赀」,但得所生失于能生;
经从能生于所以题目人,师将能为所以
释题,故云「从此实相生无量法」,故今更释
能生,故知能生中道实相,与今经实相不
别。「二法」者下更释所生无量,虽曰所生义
兼于能,从多名所。「顿谓」等者,即顿部中具
有渐顿,能生所生亦指所生,故云「顿中一
切法」也。「渐谓」等者,次举三味,此三味中亦
有能所,例顿可知(云云)。「三道」等者,此中三四
亦具能所,圆菩萨及佛以为能生,三菩萨二
二乘以为所生,故此三四摄法亦遍。例如
渐顿亦具能所,是则凡一实理皆诸教流出,
《无量义》中述其意耳。故三乘中二乘含四、菩
萨兼三,若作三四义通四教如向所对,若
作三四并是所生,则菩萨及佛但在三教。从
教判权,《玄》文复以四佛为四果者,则圆佛
为一而生权三,能所相对故云四佛。是则
菩萨名通于义无失,故于独一生于兼一,
思之可见。「此等」下更结所生以示能生,能
生义处《法华》别名,所生无量为《法华》序,故序
中一名义兼两向,然应知从一以出无量,
虽举能出通皆属序。若无量入一虽涉所
生通皆属正,故义处一法亦成两向,出生
之义处属序,收会之义处属正,即从「一义处」
已下两句文,是其两意。故佛入义处义兼
二途。「譬」者,序如下从一出多,正如除从多
卷二 第 193c 页 T34-0193.png
归一,故知昔教赴机益物如用钱市物,而
皆未知其大数。「从一」下合喻。「如此」等者,结
前能所以成两解,能生不违论,所生不违
经,但依两解经论理存。消释既尔得意者
何?即所生为能生方是异名,能生家之所
生此乃成序。若也专能,何殊生等及昔一
圆?若专论所,何异注者及昔三教?是故各存
还成双失,所以今家能所相从二义俱立。若
专序者,则《法华》已前非但未论会多归一,亦
未曾说从一出多,故《无量义》唯今经序。
「复次」
下,以前后二文对破古者,此非正破。于馀
文中光宅等师云:法华经不明常住。今因明
《无量义》序异,便救《法华经》正常。《无量义经》在
《法华》前,《普贤观经》在《法华》后,序结并常,中何
容别?何故乃云神通延寿是无常耶?故引
彼经偈云:如来清净妙法身等,岂非常耶?
言「百非」者,彼偈略列三十四非,以之为式,
诸非准知。此明法身性离诸非,故总举百,
然绝四离百之语犹通浅深,节节比之。今
应从深。「观经四波罗蜜」者,经云:「释迦牟尼
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
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
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
心相处。」既以此四成身成土,尔前理合身
常土常,故大师追括五时悉皆有结,具如
《玄》文。「他难」下他难今家。序中能生已明常
住,则序已是正,正何所说?今反质之云,序
正俱常,于理何失?「又例」去,他人滥引云,例如
《净名.序》中说常正不明常,即是无常,故
皆未知其大数。「从一」下合喻。「如此」等者,结
前能所以成两解,能生不违论,所生不违
经,但依两解经论理存。消释既尔得意者
何?即所生为能生方是异名,能生家之所
生此乃成序。若也专能,何殊生等及昔一
圆?若专论所,何异注者及昔三教?是故各存
还成双失,所以今家能所相从二义俱立。若
专序者,则《法华》已前非但未论会多归一,亦
未曾说从一出多,故《无量义》唯今经序。
「复次」
下,以前后二文对破古者,此非正破。于馀
文中光宅等师云:法华经不明常住。今因明
《无量义》序异,便救《法华经》正常。《无量义经》在
《法华》前,《普贤观经》在《法华》后,序结并常,中何
容别?何故乃云神通延寿是无常耶?故引
彼经偈云:如来清净妙法身等,岂非常耶?
言「百非」者,彼偈略列三十四非,以之为式,
诸非准知。此明法身性离诸非,故总举百,
然绝四离百之语犹通浅深,节节比之。今
应从深。「观经四波罗蜜」者,经云:「释迦牟尼
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
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
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
心相处。」既以此四成身成土,尔前理合身
常土常,故大师追括五时悉皆有结,具如
《玄》文。「他难」下他难今家。序中能生已明常
住,则序已是正,正何所说?今反质之云,序
正俱常,于理何失?「又例」去,他人滥引云,例如
《净名.序》中说常正不明常,即是无常,故
卷二 第 194a 页 T34-0194.png
将《法华》以例彼经,应当《法华》序常正应无
常。他云净名序常正无常者,彼《净名经.弟子
品》中呵阿难云:「金刚之体当有何疾?乃至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古人判〈弟子品〉、〈菩萨
品〉并属序故。又取通序叹菩萨德,深信坚
固犹若金刚。今亦反难意者,若以《法华》例
于《净名》,亦应以《涅槃》例于《净名》,则《涅槃》序
常正无常也。故知秖可以《净名》例于《涅槃》,
序正俱常,汝自不了《净名》宗体,谓正无常
而为例耳。当知《净名》亦序正并常,故〈问疾品〉
中明第一义空,空即常也。〈不二法门〉正明中
道常也。〈不思议品〉明常家之用,观众生佛道
以空假显中,〈香积佛品〉明香饭体常,菩萨
行去复宗明常,故知正宗始末俱常。「今论」下
结难。
若尔,诸部何别?
答:
言序正俱常从极
理说,若须辨异五时自分,具如《玄》文第一
卷辨。
若尔,序正何别?
答:
各有其致,且论今
经序中虽常,未明会所,正中须以会所
乃常,常外无馀序正仍别,馀经例之各有
其致。
法华文句说卷第二(下)
常。他云净名序常正无常者,彼《净名经.弟子
品》中呵阿难云:「金刚之体当有何疾?乃至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古人判〈弟子品〉、〈菩萨
品〉并属序故。又取通序叹菩萨德,深信坚
固犹若金刚。今亦反难意者,若以《法华》例
于《净名》,亦应以《涅槃》例于《净名》,则《涅槃》序
常正无常也。故知秖可以《净名》例于《涅槃》,
序正俱常,汝自不了《净名》宗体,谓正无常
而为例耳。当知《净名》亦序正并常,故〈问疾品〉
中明第一义空,空即常也。〈不二法门〉正明中
道常也。〈不思议品〉明常家之用,观众生佛道
以空假显中,〈香积佛品〉明香饭体常,菩萨
行去复宗明常,故知正宗始末俱常。「今论」下
结难。
若尔,诸部何别?
答:
言序正俱常从极
理说,若须辨异五时自分,具如《玄》文第一
卷辨。
若尔,序正何别?
答:
各有其致,且论今
经序中虽常,未明会所,正中须以会所
乃常,常外无馀序正仍别,馀经例之各有
其致。
法华文句说卷第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