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信解品¶
释信解品¶ 第 274b 页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上)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 释信解品

有人以信解相对为四句,钝根正见信而不
解,利根邪见解而不信,利根正见有信有
解,钝根邪见无信无解。初二二句依何得
名?若第三句当此品者,若约小乘得作
此说,不合释此。若法执中见等,声闻领时
合入七地,云何犹在初信心耶?有人以通
大地信数慧数为信解体。今问,体是何义?
指心所耶?如此心所圣位摄耶?凡位摄耶?
若圣位者大小圣耶?小非今意大深浅耶?况
今闻实而领解耶?故信解今经已入初住,
则非小乘心所所摄,举一例诸馀皆准此。
有人云对前七异不成异也。一所从异,今
谓不然,三根闻略悉生疑动执,但信解前
后何得云身子从疑,此中从执有疑必执
有执必疑,况疑执名通而须简小,小乘疑
释信解品¶ 第 274c 页 T34-0274.png
执见道已除,安隔二酥仍须互立?二广略
异者,此亦不尔,但文异义同,故身子云将
非魔等,及述五佛言略意广岂名略耶?三远
近异,此亦不尔,文义俱同,非但此文述道
树前,身子述本著邪见时亦过道树,故无
异也。四通别异者,此亦不尔。文异意同,身
子既云我等不预,又云我等同入法性,又
云若我等待说所因,又云我等不解方便,叙
失之文四度云等,岂有述得别在一身?此
虽列四僧首又局,是则身子通及一切,迦
叶别在四人。
若尔,初周何不多记声闻?

答:

四众八部即其人也。

第五不论。六欢喜异者,
此亦不然。若言身子独有先忧后喜,前置
等言则忧通一切,故知喜虽前后忧无等
降。七云一四不同,不尔之意亦如向破。


《婆沙》云:身子上、目连中,馀皆下者,其语似
同彼小今实,文意永异不可雷同。《正法华》
名「信乐品」,其义虽通乐不及解,今明领解
何以云乐?

今未释品名,便引古人判品意
者,释题失所由失文意。于中初通列三时
云一往等者,以此品内具领始末,退大之
后更以小起,以为一往,中间为随逐,最后
为毕竟。古人但得三时之名,不了其意。今
为五时,加于探领法身之化,尚恐不了四
圣之情,但作一往等名焉消此品?故须引
破方识正理。总有六师。「僧那」者,此云弘誓。
次「私谓」下破。初总斥者,书云:「剉丝盈箧不
可织为绮绶,玉屑满匣不可琢为圭璋,诸
解碎乱不堪依准。」「夫一往」下别破,仍先标
释信解品¶ 第 275a 页 T34-0275.png
初、后略出大旨,中间例知。次正别破中,初
两句纵而破之,乃许第二第三一往,故以
其一往而破初师及第五师。次「若法华」下复
以第五师一往对第二一往而为例并。次
「又二乘」下以第三师一往破第一师一往,于
中先并破。次「若一破一不破」下立例。次「又父
子」下单破初师毕竟,遥见其父即名相见,
名毕竟者,华严教时已应得记,则法华无
用。「若后毕竟」下倒并,若后是者前无复用,
若无复用昔日闻大结缘不成。又若第二
三四师所立毕竟皆在法华,意则可尔。一
往随逐近远难依,第五师一往既同前破,随
逐毕竟非释《法华》,岂有现在一化必令至
于金刚?第四师章安无破,但是略耳。其云一
往在于转教,则转教已前向非一往,为何
所名?以得悟为毕竟,五品六根复非一往
及以随逐,为名何等?然诸师毕竟皆不破
者,前四及第五多分皆至法华,云至佛果,
纵有小失而无大过,但不可定以金刚心
为毕竟耳。今师意者,一往等言待至下根
论宿世时方可商度,以人天乘及以说大
在往昔故,往昔已后皆名随逐。如何二三
四师以今世三味而为随逐?故不用之。次
「私谓」下破本迹者,若指此为迹,应当已是
本门动执;若预说后品,乃是此中成显本
竟。后文无用,故不可也。

「今释品者」下,今意且
论中根信解,故先以三周之初十义中五而
判其意。夫根有利钝,即前转根。不转根感
有厚薄,即前惑有厚薄。说有法、譬,即前通
释信解品¶ 第 275b 页 T34-0275.png
别。悟有前后,即前悟不悟及悟有浅深,馀
意非正。以是义故,所以三根前后领解,何
须于此立一往等?「豌豆」者,若作「剜」,刀剜字
耳。二乘之人于法华前,如生豌豆钻刺不
入。「但念空无相愿」者,是其当教入无漏门故
常思之。「欢喜踊跃」等者,文中虽以信等四
字用对信解以为为人,此善必藉初欢喜
也。况理善生破恶获證,圆融四悉一时俱
得,即分證之第一义也。馀之三悉当位为名
相从云分,故此四悉发必俱时,但以信解
对为人便,且别言之,此乃通中之别耳。此
中何故四悉俱实?以从闻法得解故也。不
同前文列众带小三悉在事,第一义悉仍
须教分,五时之终方辩今意。

次「禀小」下约教
释,此欲约位以释信解,应具列四教,但总
标云「禀小大教」,小即三藏、大须指圆,且略
中二,以大小教无不皆立二行二道,故先
明小,次「准小」下以大望之,乃分两字以属
二道,破疑故信、进入名解,信通二道、解唯
在修,故云「修道名解」。若准此意,但应初住
以为见道,初见理故;初住加功名为修道,
依理修故。文中不云二住已去但云进入,
即从初住必有增进,故诸声闻闻法已后多
入修道,今从闻法增进边说,故云信解。亦
如十六心名为修道,若昔密入至此灼然全
成修道,从显露说信解同时。次「文云」下且
通證入位,不分信解。「近领火宅」等者,闻譬
解已必解于法,岂有悟后而更迷前?是故
皆须法譬双领。「慧命」二释者,前是因缘,次「诸
释信解品¶ 第 275c 页 T34-0275.png
慧」下约教。三一对辩从事行异,故属因缘。
「佛命转教」属约教者,此有二意,属熟酥教
已名约教,至熟酥时冥成别人,复名约教。
亦应具对五味四教,思之可知。「三弟子」下
释疑,非全不转多少论耳。新名具寿,具不
及慧,寿岂过命。譬喻四番者,长行偈颂各
有总别,亦可各有开譬合譬,二途四番各
有开显。然前释胜则应后文二十二番。「心发」
至「意也」者,准此但以闻譬信生入位,即初
住去不论见修。「例身子」等者,发希有心,心领
解也;即从座起,身领解也;而白佛言,口领解
也。应注云云,令如向对,具如身子领偈,
文无者略。

述僧首等三不求者,述昔失也。
初失者,执小腊则大法全阙,不弃小由未
识开三,自固则小执未移,护彼乃迷于大
轨。第二失者,一生断證,是故自鄙年高,败
种未袪,不任之见仍在。第三失者,昔迷义
旨徒计正位之功,由斯固情大心难发。「高
原」下引譬自斥,先譬、次合,已有得故所以不
求。《经》云「但念」等者,亦可具依《俱舍》,出十
六行以为所思。十六行对三空,如《止观》
七记。「或指」至「为僧首不求」者,由居僧首,故
于小大诸座久闻。「无量珍宝」者,昔般若领
教谓为菩萨,岂图于今全蒙等赐。「咨发」下
「云云」者,应如世礼,欲有所决,须先咨发。

譬文为五,始自相失,即结缘已后终至等
赐,即闻譬之时,若合四五秖成四段,故光
宅十譬不应今文,故前文云「于四人乖离」,
离破光宅、乖斥馀师,馀师虽不离为十譬,
释信解品¶ 第 276a 页 T34-0276.png
对当文相又亦乖张,具如前斥。「西方」等者,
弥陀、释迦二佛既殊,岂令弥陀隐珍玩服,乃
使释迦著弊垢衣,状当释迦无珍服可隐,
弥陀唯胜妙之形,况宿昔缘别化道不同,结
缘如生、成熟如养,生养缘异父子不成,珍
弊分途著脱殊隔,消经事阙、调熟义乖,当部
之文永无斯旨。「舍那著脱」等者,迷于舍那不
动而往,弥陀著弊诸教无文,若论平等意
趣,彼此奚尝自矜,纵他为我身还成我化,
我立他像乃助他缘,人不见之,化缘便乱。
故知夫结缘者并约应身,如云我昔曾于
二万亿等,况十六王子从始至今,机感相成
任运分解,是故不可以彼弥陀为此变换。
「非结缘已界」等者,本结大缘寂光为土,期
心所契法界为机,退大已来机土全失,今
流五道望本为他,方便有馀尚非己界,况
复五道流转者耶?

今穷子所居现处五浊,且
以所住望本为他,自尔已来常在三界,故
云「久住」。「此缘」至「长大」者,机中稍厚且与著
名,仍未复初但云「三十」。「缘既」下以苦为机,
故知犹在小化前也。到而不识故名为「遇」,
是昔曾见故名为「本」。「苦为机」者,既失大小
唯有生死,于生死中有机可发,冥扣妙应
大悲之城,大应尚疏机且对苦。「一念失子苦」
等者,以念子苦思种种门,念令得乐复
思一门,虽复双念二俱未剋,今忽得之从
本志说,当宣佛道且云一门。「子既」下释上
两意,初弃大善而入生死,故云「不当」,前释
譬中门有入义良由此也。故动父忧释初
释信解品¶ 第 276b 页 T34-0276.png
意也。离种种诱,父意元以圆门通之,当
有得义预动父喜,释第二意也。「初譬如」至
「领耳」者,第三经初述领不及,意在此也。十
界七善进退等中,菩萨最难,以兼三故故别
语之,菩萨尚然佛界永绝。「解心无力」至「长
大」者,昔修观行虽观理即,未入似解不
能除浊,故云「无力」,义之如幼。退大已后名
字全迷,义如厚重,内熏如加故名为「被」。大
仍未遂但可先小,大善当遂名「稍欲著」,此
探后说也。「逃逝」等者,佛岂舍物?隔故不见,
义当于逃。

言「生死五欲以为他」者,既大涅
槃方成自国,故且以五道流转为他。「或十
至五十」者,自退大来升沈不定,故著「或」
言。「幼有二义」至「耽述不返」者,初标二义,「则
不」下结成,次「譬」下合譬中云「结缘已后」一句
总合,通贯下二。次「大解」下合初义,「尚有」下
合次义。由发大已来三惑全在义之如痴,
解心虽薄冥资远渍密益不轻,以缘微故
挫言残福,自尔已后未坠三恶名未遭苦,
但保世乐故未复初。次「今习」下反上二义,
初文反前初义,既微向道有断惑义,义似
免痴。「遭苦」下反前次义,纳种在内故曰「冥
熏」。复被中间外缘击之自尔微发,复由遭
苦为助发缘,故善恶两途冥显熏被。「此二为
机」者,若宿无大缘及中间小熟,借使遭苦机
感不成,秖由大小两业冥熏成机感佛,佛
居本国义当向国。「若以人天」等者,若无大
种单人天善无感佛义,不独为人天垂八
相故;若有出世机缘,诸佛菩萨尚入恶道,
释信解品¶ 第 276c 页 T34-0276.png
况人天耶?「在三界」下明诸子等大善未熟,纵
生人天亦未感佛。

「今佛」下以有斥无具指
四见,明机成感佛及佛出机成。若通论机
虽通十界,终于十界取出世机;今从别置
通用消此品,是故下文东南方梵云「一百八
十劫空过无有佛」,乃至上方云「于无量亿劫
空过无有佛」,大通出世乘光而来,当知中
间皆蒙冥被。「于中求正道」等者,以计常等
而为正道,种种苦行以为助道,虽思惟邪
理堪为正机,然由久远大种熏被。「大经云
谛观四方」者,《大经》三十「如恒河中七种众生,
第一人者入水即没,譬一阐提。第二人者出
已复没,有信故出、不修故没。第三人者出已
不没,即内凡人。第四人者入已没,没已出,
出已住,遍观四方;身重故没,有力故出,习
浮故住,不知出处机,遍观四方,譬于四果
观于四谛。第五人者入已没,没已出,出已住,
住已观方,观方已行,怖故即去,譬支佛也。
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浅处即住。何以故?观贼
近远故。譬菩萨也,不住生死故去,安心
故住浅处。第七人者即至彼岸。」外道得度皆
由观谛,与观方义同,是故暂引。

「本国如上」
者,上以佛已界为本、馀皆属他。「下文」下问
下城舍与上国何别?「一切」下欲辩同异重
释出国,一切佛法与上佛界语异意同,城
舍亦尔。断德还须具足佛法,大悲亦从断
德而成,此二咸收一切佛法,但约取机以
国望城、以城比舍,义立疏密,但由一切佛
法义宽。断德禦恶似狭,大悲对子更近,同
释信解品¶ 第 277a 页 T34-0277.png
是长者实慧所依,同是应身权智所托,起应
之前机先扣此,故云「至国城」等、「止国城」等。「中
止一城」等者,且以一方一类而为一子,故
次合云「不为一处」,处必在人秖是同居,人类
未熟且止方便不废化仪。娑婆指彼以为
馀方,若准馀方之言,应指十方国土设十
界化,具如妙音。娑婆既然,他方准此,此中
仍存思此同居得子便故,且语「有馀」,若云
垂形六道事则不便,流转之后岂不然耶?
今机既亲须从胜说。
若尔。何不云在实报
土耶?

答:
理非不然,实报义对发大心时,
故退大后思同居机,复消中字,义便故也。

「旧云」下叙旧,「今谓」下破,「今取」下正释。还于
有馀国中涅槃,名国中之城,亦住此涅槃之
中,名之为「止」。又依此涅槃而为所居,故名
为「家」。

问:
向答问云以此城为断德,以下
含为慈悲。何以至此云城是有馀家亦依
此涅槃?

答:
国城家舍虽宽狭异,并是所依有
馀不逾断德,今家对珍宝故云实境,下舍
对子机,故云慈悲。故知云无缘慈悲,必须
等于实相,故二舍义一随所对耳。

上句既
云求子不得,即依自受用土一实慈悲求
子不得,故今止于自他中间住于方便,还
用本所依慈悲而思于子,故国为居民,城
元安主,家本养性。为未入圆者,即七方便
民,垂形方便,住彼有馀思求圆机,是故居
彼化事无废,思同居机其义文成。家既是
舍,于彼有馀运无缘慈,故云处此。所以止
于无缘慈家,起于胜劣偏圆两应。然彼秖应
释信解品¶ 第 277b 页 T34-0277.png
但用胜应。言胜劣者,胜兼两处,劣唯鹿园,
小机若起理当赴之,始末双明故云胜劣。
既云五人彼土生者,皆为菩萨,故八六等
至彼土时不须小化,渐趣圆实岂仍滞
偏?习方便者多迷其教。《止观》第七判八六
等教道须废,法华开显方堪此闻。菩萨机成
所应何别,五人即是四果、支佛,从本立名,
云须陀洹乃至支佛。断尽乃云断通惑者,
或取三藏二乘及通三乘为断通惑者,此
亦可尔。三藏五人自摄通五,通教菩萨先
名菩萨,不可更云至彼皆是菩萨,当知全
指两教二乘兼通菩萨。若以四人例通菩
萨名皆为菩萨,有何不可?但彼对胜应其
义不成。但两教二乘彼尚回心,通教菩萨岂
应守旧?若准改观通别菩萨并须发心,故
云「训令修学」。不云别者,以此五人證同故
也。若也通论方便人数,则应云九,藏二通
三别三圆一,不得云五,今且对小故云五
耳。

「大富」至「无量」者,土虽有馀亲所依家,不
违实相。言「无量」者,具足六度。大富总称财
宝是别,虽分财宝,般若导五无不成实,
况一切行皆成珍贵,故云「无量」。「金银」等者,
等及馀宝即馀助行道品故也。宝不出七,
可譬七科,是故七科、六度收尽,故《大集》中三
十七品以为菩萨宝炬总持,其贵如宝,其明
如炬破暗中最,具一切法名为总持。言
「大乘」者,应云圆乘,文从便耳。言「禅生百
八」者,达禅实相故也。「自资」等者,智定各有
自他故也,具如前释。「僮仆」等者,方便波罗
释信解品¶ 第 277c 页 T34-0277.png
蜜约自行权满,屈曲去明利他权用,并僮仆
之功也。如布衣所使共至贵位,同成体内
权也。事理不二故俱云「称」。「就位」等者,向通
约方便但云僮仆,从位别判摄藏通别,望
实望正义当贱役,通论亦可收得人天,以
异方便即此意也。「别圆十地」者,仍存教道
故立别名,以无两重十地故也。向僮仆中
已有别三十心,今臣佐位是圆四一心也,兼
收别教十地而已。「率土」下释臣位等深浅之
意,所收既多名为率土。虽同佛家不无等
级,初通皆圣故。「虽得」下即是十住得入圣
位,同王所居真实土境,而位最下故也。始从
十行终至如臣,并是圆渐故须圆释。

次「一
心三观」至「二乘之法」者,次明僮仆臣佐吏民
所乘,所乘不出诸观故也。随教用观即当
所乘,然此境智虽即随教,同为圆人所用
驱策,虽通因果不同历位别别当分,故此
因果并是圆家之所用也。「无数」者,以此诸法
不出权实臣佐吏民所用实也,僮仆等所用
权也。此亦一体权实也,并皆长者之所有故。
「非但」下结摄前释不出教观,教观多故教教
四门门门有观,虽复无量被物无馀。入出
两字文中四释,初三自行、后一自他。于自三
中初以双非为入、双照为出。次番者,出入
相对本相即故,出入之名亦更互得,故此智
体出入互照。此之两释约三谛说。

次「无量」去
约二谛说,二三开合具如《玄》文,第四还用
向之三二自利化他,故知此皆圣位自他义
含意富,故须众释。此是观谛复唯在实,对
释信解品¶ 第 278a 页 T34-0278.png
权义立有何不可?但以二对不二,二已摄
权故不劳也。「行于非道」者,理通三土,法性
之外皆名非道,从法性出益三土生,功归
于佛故云「归己」。此但功归法性佛道。「商估」
等者,应作「贾」字,谓居卖曰贾,通物曰商,
若作「价」字非文正意。非但佛自化物无边,
亦令菩萨化境周遍,菩萨化利犹资佛本,
往来诸国具如诸经,十方菩萨来往受益,
《华严》《大集》即其例也。

「如世间」下譬向二释,令
他如菩萨亦自如二身。初「内合」等者,初通
谭大意。次「观」下明邪慧所观。云「观察五阴」
等者,还以邪观观阴断常,以此邪慧冥
资于正,成见佛由。「苦境为机」者,牒向邪慧
助正成机,然外道苦因应招苦果,故云「苦
境」。由带正种熏邪慧心,故得成机感佛
正慧。「涅槃通半满」者,名同体异并现所居,化
物名殊佛境无别,故子所到二义双成,机
熟若證證父所證,名到父城,此乃小机先
扣大应,义立穷子已到父城,故使城名涅
槃;大小双得,故以半满共收物机,机既不
同收亦先后。「父母念子」等者,前虽机渐扣
圣,今明圣渐收机,化道之仪且云「忧念」。

「未
曾向人」等者,文约两意以申此义:先方便,
次此土。初方便者,彼方便中非但唯有地前
住前,亦有垂迹登地登住,即臣佐等岂全不
知穷子机性,但约穷子说时未至,主伴相
与覆实未宜,权从物机故云不说;以由
界内五人断通惑者,未堪影灼闻如是言,
故云不向臣佐等说,以为臣佐意在僮
释信解品¶ 第 278b 页 T34-0278.png
仆故也。于中指小故云「不向」。所以在长者
心无非己子,从机异故立以小名,渐渐诱
之方成臣佐,故知法身本自悬鉴。「又应世已
来」下第二意者,进明此土昔教显露未说,对
此蔽彼故云不说。是则前立胜应之义,义
兼两处,劣应之语逗彼偏机,故不说之言通
及四味,四味之内具足臣佐及僮仆等。「既非」
下释第二意中小乘人也。「如聋哑」等,指华
严席;「或华著」等,指方等也。不逮之言兼于般
若,而无希取即其事也。华著即身子,弃钵即
空生,故知不说之言何关法身菩萨。「心怀」下
却释远由,远由即是不说之缘。良由昔结
大时未入相似,省己斥彼故云「不勤」。由
此退大失中途调熟,故云「无训」。背自向他
故云「逃走」。逃走三义:一机息应谢,二背自
向他,三居不得所即五道也。故使如来无
缘而忆。「恨子」下专斥于子,非但悔应早息,
亦乃恨子机生致令疏我正法亲他六尘。
「内合」等者,为论免难须净六根,准理退
者多在五品位前,为对不退位且以五品
为退位耳。文释悔恨分对自他,准意亦
可并对彼此。「化期」等者,约后意释,即应
世来至法华前,故云「老朽」。「亦不约此」等者,
不约应化声闻故也。

「胤」者,嗣也、继也。「若身
子受决」至「不断」者,验知授记为引物机,
权实皆然,故云「后来众生」等也。更修净土
与物结缘,身子成时开权显实,则佛种
不断于彼方,机缘成熟于其土,其中亦
有种在释迦、脱归身子,故须此会彰灼发
释信解品¶ 第 278c 页 T34-0278.png
言。「若身子无可化」下,反以无释有。若身子
自无成佛之机,则身子所化安得成耶?故
以此显今令有寄也。《经》言「终没」者,指涅槃
时也。

「复作」下第二意者,前明失苦本显得
乐,故著「我若」之言,以现说当举生领熟,总
譬具论始末权实,故得双辩胜劣两应及以
劣应化道始终,故譬本中前一行实、后一行
权,况开六义权实相对。

「法譬」至「互举」者,感
应道交不前不后,但随文便互举一边。先
出不同,次「就佛」下约生佛互论,如《止观》
感应意中先凡圣相望互为因缘,次感应道
交自他破已方乃名为不思议发。「今取文便」
者,今此虽有三文,且依二文消便,非即二
文使见有前后,故别譬之。初还从退大之
后在五浊时,故有三文也。「见父之由」至「展
转」者,由厌苦等,见修二性俱有厌义,修推
理弱、见生夺钝,诸见互兴皆能推理。佣赁
之法以力易财,本起邪见还希脱苦,虽复
邪求冥资正道,故使世间厌苦遂成出世
善机。世易出世故云「佣赁」,从一至一故云
「展转」。言「善根」者,犹是可生之义,故有转至
之理,故云以此乃至父舍,不期而会故名为
「遇」。不意因于世法,忽感出世慈悲;又不意
世间邪推而生正见感佛;又不意小善之
内,冥入大乘圆门。「大小二机双扣此舍」者,大
机未熟正见而遥,小感稍亲门侧而近,所以
从退从末义当双扣,从本从大独在于圆,
从近而谭偏机先遂。「见父之处即门侧」者,前
则大小双扣,处乃独指门侧者,以小亲故。
释信解品¶ 第 279a 页 T34-0279.png
言「二观为方便」者,二边俱有得见之义,故总
借證之。二边并偏,偏真最僻。「正见有二」至「为
遥」者,于正见中又分此二,近即华严中诸
菩萨众,远即二乘。二俱未合但在门侧,文
中二释,先机、次应,俱名为「遥」。

踞师子床作
所表释者,事师子座亦无师子之形,但有
所表。故《大论》云:「佛为人中师子,故佛所坐名
师子座,佛之所说名师子吼。」诸声闻人述佛
所说,尚得名为作师子吼,部虽兼别从胜
从本,故曰「圆报」,此乃取机之本,故此下去
皆须圆释。「宝几」等者,一几承于二足,定慧
所依无殊,从定名谛、从慧名境,具如《止观》
第三。故合云「无生定慧依真如境」,即定慧力
庄严法身,从所名能故云「无生定慧」。言「依
真如境」者,托境成观故名为「依」,果体起用
复名为「依」,又从因说因性有修故名为「依」。

「旧云」下出古释,稍似别义非今所用,准例
易知故不须破。次「旧云此经」下,古有四失:
一法身非常,二他方为此,三以应为法,四
对面违教。「今谓」去破中言「父子」等者,父子
譬机应,先譬后法;著脱譬体用,先法后譬,
二俱不成著脱义异,前文已破。

从「又不容」
下更破他方,自有三节。此师亦以他方为
弥陀。若以尊特为弥陀者,此有三失。大
小两机并在今佛,乃成见垢衣为扣此、
见璎珞为扣彼,结缘亦尔。又往昔大小两
缘俱在释迦,今尊特垢衣俱在弥陀者,更
成可笑。故第三重立难难之,往缘大小定
在今佛,岂应今日双应他方,又何得大应
释信解品¶ 第 279b 页 T34-0279.png
在彼、小应在此?平等意趣义亦未成。具如
前破。

「今明」下正释,此则续前应世已来释
耳。故知胜应在华严也。「今经」下破非常住。
古人皆云:涅槃明常华严法界,法华不明者,
不晓部类兼但对带。垢衣乃是叙昔之说,
在昔尚无垢衣之言,何有常住?「所说法相」
至「无别」者,今经意在结会始终,设论法相
如彼圆说,今非全无文相存略。华严部内
不出四十二位,依正自在近善知识。今经明
位,具如四华,开示悟入,知识具如观音、妙
音、药王、严王,依正具如分别功德、宝塔、神力,
但广略少异举一例诸,故下疏文十义辩异,
且如十方之言,何所不摄?实相之理无事
不收,岂迷广略而失大体?总如《玄》文十妙
引诸文證,即其相也。人不见之妄生去取,
故此经空无所有等言、诸法实相之说,见佛
常在等人、此土不毁等事,堂阁种种庄严、众
生种种游乐,乃至迹门因果诸相,多以《华严》
文消,算数孔目藏在此典,行头取与散在
诸经,大本若亡徒论小利。

「居士」至「即三十
心」者,中止中以民为十住、臣为十地,今居
士是民,以文狭故不分臣等,亦圆四十一位
也。「真珠」至「法身」者,并究竟戒、楞严定、一切种
慧、法音陀罗尼,庄严圆因四十一地。地是所
阶、身是能阶,四是能严、身是所严,若用远因
亦以初心圆戒定等以严性德,若从因说亦
四十一位之所服也,至果同皆严极法身。言
「价直」者,有贵贱故如诸位也。「吏民」者等,向
列围绕不云吏民,今明侍立则与僮仆
释信解品¶ 第 279c 页 T34-0279.png
共列,故知立名随义不可一定,元譬事理
何得守株?故前以吏民在实,今此吏民权
摄故在,同异二门,跨节为同、当分为异,是
则同为同体、异为异体,异约施权、同约开
显,秖一吏民义当两属。「内与」等者,释向「同」
字,同从内、同得名外、同为显于内。「喻如」下
喻向二义,犹如良吏内应主意、外用驱使,
亦如要臣于内则为国股肱、于外则民之
主长。臣体无别,所对不同。

问:
此中虽是华
严座席,胜应相状与前中止义意大同,何故
前以僮仆为别教贤位,吏民为圆教圣位
耶?

答:
言虽少别意亦不殊,随其言势逐便
消之,前僮仆之外有臣等四,故别分之。此
中但云吏民僮仆,共为一位以为所使。又
此中意断别惑者,即入地住非驱使人。又
此与中止虽即同是他受用报,此既示入
忍界为菩提场、为诸教之始,故加之以破
尘白拂、覆之以慈悲宝帐。前叙长者所居
所有,今明穷子所见所有。所有既同,广略转
用。「侍立」下「云云」者,此中既为中道方便,并
宜地前以释吏民,中正二旁民主异故,准
部应明次及不次,乃至两教教主不同,各
有侍立拂尘相异。

「垂诸华幡」者,四摄现通利
下为垂,虽华幡并垂,而华严于幡,如通
有四摄见者生喜。又虽幡华俱动,得名处
殊,幡寄翻转,华约端美。神通下化令物欣
悦,运此二者必上等无缘,故并悬之于帐,
用称于体如遍覆佛上。「香水」等者,若约自
行如第二释,若不洒以香水于地,则帐幡
释信解品¶ 第 280a 页 T34-0280.png
华为尘所坌,故以智香水洒实相地,除三
惑尘,则如来长者慈等俱净。若约初释香水
洒于菩萨心地,既从利他修因以释,故知
七净须从菩萨行因以释。名虽同小此即
圆教,故举三聚及楞严等。若依方便随教
义别,今依圆心皆由此七布于诸地,自行
行此令他修此,是故文中并依圆释。「罗列」
等者,华表因严、宝表果德,因果万德皆严
实理,故使布列皆在于地。地非华宝而布
列华宝,理非因果而修證因果。「出内如前
释云云」者,指前四重,但前唯在果、今或通
因。「相海」者,全指《华严.如来相海品》,及以〈随
好光明品〉中明毗卢遮那具足十莲华藏世
界海微尘数相,一一皆以妙相庄严,故云
「须作舍那释之」。

「四见父畏避」者,父子相见
虽譬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然约化事渐教
以论,若云父先见子是如来鉴机,道理如
此。今云子先见父相及处等,非即已见,并
是约机,应具述始末受化元由。「或是王王等」
者,既云见父畏避,即在顿渐教初,若据顿
渐之前,未有畏魔之虑,约渐机对大论畏
避等,故曰「未曾见闻」等也。从「略开」已下以
后验前,验昔可中初与于大过于身子
闻略说时,故云「有过今日」。

「复次」下重释意
者,小机尔时岂知二身,故是述于机中不
受,犹如穷子见王王等。

问:
法是报师,师弟
义别,如何齐等?

答:
此是等师之子,如法报相
称。

「诸经多名经王」等者,重约教释,诸经有
明法身义者,即名经王。智契于法相称名
释信解品¶ 第 280b 页 T34-0280.png
等,故约机中对法对智名王王等,即诸部
大乘与小相对,世人不了见诸大乘皆称
经王,乃谓《法华》与诸教等。今谓乳及二酥
皆谭法报,虽俱称王非诸经王,纵有经云
诸经之王,不云已今当说最为第一,兼但对
带其义可知。「肆」者,放也、泄也、申也。

次「时富」
下见子譬者,然诸声闻向施子见父譬,巧喻
领小遇大而机中不受,今设父见子譬,妙
喻领佛见机而不谋恒了。「见子处」者,如来
不起空座欢喜适愿,故但约化仪言父
见子,岂以佛眼必待子见后父见耶?「今机
来称慈」者,大小并得名为来称。「彼明拔苦」等
者,譬品也。亦应云前譬如来与慈惊其堕
苦,此譬诸子领受荷佛与乐,如来拔苦本
在与乐,子领乐已知拔苦,二处义同随文
互出。「即作是念」至「不得」者,此亦述于退大已
来,既入五尘大法非治,寻谋用小小又来
遂,今机渐来方施小化。言「取小」者,非谓
往时已得于小,亦非今世渐初之小,是故往
日不名机来、谁论付财,亦无欢喜故但云
「昔见欲与」等也。「今日」至「有所付」者,见小机
至知大非遥,是故喜其是付财地。「我常」下
却释向来退大已后、顿渐之前,无时不思
大小二化。虽大小并失,以流转对悲,故使
今时付财有在。「今有可度机生」等者,

问:

生由佛,那云自来?

答:
虽机生由佛,感亦由
生,且寄世长者叹子自来,昔机不生望今
可发,应叹机发称为自来。若机尚生追犹
不至,安能自来?

「我虽」下探说后期,傥一期
释信解品¶ 第 280c 页 T34-0280.png
报谢无付故惜,如唱灭度法皆随灭垂灭
尚惜,故名为「虽」。「即遣旁人」等者,从此方领
施顿渐化,故知尔前譬顿渐前若大若小。
「但方便品」至「并领」者,意云:文虽增减意必
俱存,方便既为上根,是故不须别说;譬说
既为中品,故须离总出别;合及颂中虽复
阙略,以譬为正馀并互兼,今既领譬应须
遍述。言「但方便品总诫劝」等者,恐寻者纷
纭,更重疏出,〈方便品〉文释迦章中但云「寝大
施小」,虽不云劝诫之别,语意在劝,故云「于
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即大拟也。「众生诸
根钝」即无机也。「如斯之等类」即息化也。「即趣
波罗奈」等即施小也。虽不云诫,义含二门。「火
宅开劝出诫」者,故从法说于劝开诫。

「释各
三」者,劝门中三:初云「长者作是思惟」等,拟宜
也。「复更思惟是舍」等,即无机也。「或当堕落」等,
即放舍也。诫门三者,初云「我当为说」等,即
拟宜也。「父虽怜悯」等,即无机也。「东西驰走」等,
即放舍也。「长行合劝不合诫」者,劝中有三:初
云「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等,即拟宜也。「所
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等,即不受也。「如彼长
者虽复」等,即息化也。言「息化文广」者,先牒
前后三譬,次方以三合正明息化。初如彼长
者,牒初不得一譬,正帖息化。次「但以慇勤」
下牒施小,「然后各与」下牒等赐,此两旁合
息化。次「如来亦复」下一十六字,始正合息化,
故云广也。「偈中但诫」者,亦具有三:初「方宜
救济」下四行半,颂拟宜。次「诸子无知」下三句,
颂不受。「嬉戏」一句颂息化。已下属用车文
释信解品¶ 第 281a 页 T34-0281.png
也。此颂譬文则具有三,但颂合中亦但合
诫,有一行长颂仍进退二释,初释亦具有
三,「虽复教诏」一句拟宜,「而不信受」一句无机,
「于诸欲染」二句息化。又云「或可」下二句亦颂
无机,依第二释故云「不颂息化」。「即遣旁人」
下出并领也。然义则有六,文但有五:先劝
诫各二,谓拟宜、无机;次劝诫合一,即二门息
化。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上)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中)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次「遣旁人」者,约教约人,约教则理教相望,
约人则师弟相望,人必指教、教必待人,二
释方周不可偏显。初约教者,理即法身、智
即报身,由智故说智为能遣,智虽能遣所
依者理,能遣如臣、所依如王,所遣者教故理
正教旁,故报望教报亦名正,然报由理成、
理亲报疏,故二正中从亲以说。「又旁人者」下
约人释者,〈贤首品〉后〈十住品〉在忉利天,十慧
菩萨法慧为首,馀之九慧各以偈赞,次法慧
菩萨广说十住;次〈夜摩天自在品〉有十林菩
萨,九林亦各以偈赞已,功德林广说十行;
次〈升兜率品〉有十幢菩萨,九幢亦各以偈赞
已,次金刚幢广说十向;次〈升他化品〉有三十
六藏菩萨,金刚藏为首,有菩萨名解脱月
请说十地,是四菩萨说此位时,并云佛力
释信解品¶ 第 281b 页 T34-0281.png
故说,故名「所遣」。

次释疾走中亦约人教,先
约教中但以显露为疾,「若以菩萨」下重述
约人,菩萨自有神通,又被佛加故名为「疾」。
「乖心」等者,乖必不识、惊必愕然,如睹不意
乖心不识,此教于彼亦复如是。「称怨大唤」
者,《经》但云「怨」而不云「苦」,疏文释中即以大
唤为苦痛,所以具有二义者,逢怨必苦故
以大唤拟之,义理合然。「若令烦恼即菩提」
者,即是令其不断烦恼,烦恼不断必招苦
报,岂有生死即涅槃耶?是故称怨大唤义
当因果,文意两申。「自念无罪」等者,自省未
能同物入恶起贪欲等,今若为之名为罪
行。菩萨必入生死牢狱,故云「囚执」。「无大方
便」者,无入假智令起贪欲入生死,名「失
慧命」。「必堕」下二释,堕三途苦则大小咸失,
溺无明地,地须义兼界内界外。「约人为使
者」者,取机之法须同类身。「净名」等者,遣化
菩萨往取香饭,彼菩萨见问化菩萨,化菩
萨答。以彼菩萨闻说秽土佛及菩萨能此
劳谦,彼闻欲来成双流行。彼佛诫曰:摄身
香等。彼来于此亦令此土未发心者发心,
已发心者修行,故令摄胜从劣现同类也。
「普贤入此」等者,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
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乃以自在神通之
力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
力化乘白象。亦为不宜见于胜应者故,
菩萨胜报亦不可令二乘见之。

问:
若尔,经
何不云汝勿令见威德之身,而但云勿彊
将来耶?

答:
身若同类诱之必来,汝身犹胜必
释信解品¶ 第 281c 页 T34-0281.png
令彼惧,故告使言不须彊以胜身化之,
故云「勿彊」。

勿彊之言释成前句。「私谓」下此中
虽无思惟之言,譬文诫劝并有此语,劝门
拟宜云「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诫门拟宜云
「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故私引之。须即生善故
云不须,即息劝善,彊即诫恶故云勿彊,即
息诫恶。「宜以」至「如而也」者,观其秖宜闻生
灭教,取灰断理说有理之教,故云「理水」。「面」
者以向释之,有背生死向涅槃机,故名
为面,非谓洒彼涅槃名面。「莫复与语」语秖
是教。「不语他人」至「菩萨也」者,此中一往但
云昔小,然法华前诸大乘经不说二乘是菩
萨者,将护二乘岂关菩萨。覆实护权故
云「覆护」。亦是覆阴将护不彰其实,故法华
前一实之外皆名随他,且隐四味之言,通
云小乘教耳。以昔二味犹有小教、定无小
乘作佛之语,故乳及二酥并对小机云不
说耳,乃由弹斥加说得二味名。「即是息化」
至「从地而起」者,此中二释,两地不同、二起
无别,故息一大化离二种地,赞大坠苦故
有前释,用小取得故有次释。次释中云「无
明地」者,若云「卧地」则譬二无明,若言「而起」,
则且从界内,故知不解大小具二无明并
名为「卧」。今逗小法先治界内,故且云「起」。「于
四谛中」至「衣食」者,宜趣所对之境故云「往
至」,小仍在机故以欲释求,下句方云「长者
将欲」故也。境摄法狭故云「贫里」,欲趣小果
还须正助故云「衣食」。「又以他日」下「取意领法
身地」者,言中且云「在道树前」,意则俱指渐
释信解品¶ 第 282a 页 T34-0282.png
顿教前,以云「致难尊特」,故知通至顿前。

「问
四大弟子」等者,答中意者,既闻譬已,具领二
周、入大不虚,故自推云「若始」等也。纳法既
重必有此知,约化仪说从容进退,故先齐
后探耳。岂有自获小来方五十载,具睹菩
萨难思境界,遍闻诸法一切融通,非全不
知,然未测本源省己绝分,今蒙法譬分
染圆常,推知如来往日先照,故下佛叹甚
为希有,故以二味所睹验先见非真。「脱大
小相」者,相为大相海、好为小相海,全隐无
量相好海身,故譬云「脱」。相好难量喻之于
海。「密遣二人」者,于中先释二人,次「初拟」下
方释密遣。人是所遣,密是遣意。初文先明但
二之意,故对菩萨且通指二人。次「约法」下
约法约人以分二也。次释密遣者,先对旁
人以辩异,即之与密显覆异耳。今明密遣
者,覆实名密、用小为遣,覆满明半准例
可知,即是分字解也。亦是从大施小故云
遣,小不测大故云密。然半满字不同古
释,今须在圆,具如《玄》文,约人准知。

「形者」下
次释形色,亦具二意。初直约小教,百劫所
种虽在小论,不在二乘,故二乘教无好形
色。又说无常名为憔悴。次「约人」下隐本为
密、现迹为遣,具如下文富楼那中。

问:
若准
下文,唯发满愿及阿难等迹,为诸声闻亦
有本耶?

答:
《入大乘论》云:「不但罗云独是菩萨,
如诸童子阿难、难陀及调达等,皆是不退菩
萨。」
若尔,唯权无实。

答:
以权引实,岂此等外
悉是权耶?此亦义当本迹释也。若释无威
释信解品¶ 第 282b 页 T34-0282.png
德者,随于形色以释。

「大教」等者,前大教疾
故云「即遣」,将护小志故云「徐语」。「倍与」等者,
于中二释,初以戒善谛缘相对为一倍,戒
善在欲、谛缘出界。「又外道」下漏无漏相对为
一倍,亦是内外二治不同名为一倍。六行
非永断,故且云「伏」耳,略如《止观》第六记。「穷
子若许」等者,对彼不许故须云「若」,化仪容
与苟顺物情,故云「也」。「不论净佛国土」者,净
佛土义略如《净名.佛国品》中横十七句、竖十
三句,广如《华严》回向中说,《涅槃》《大集》《智论》
文,并皆具明,小乘无此但令除粪,故得记
已方乃造修,与物结缘非关行具。「二乘」至
「先取」者,先问价直故云「先取」,非谓已领
故云「慕果」。「其父见子」等者,

问:
若悯而怪者,何
故密遣教其取果?

答:
旁追不来事须密遣,
虽教除粪非父永怀,欲有彰言委付,故
先悯而怪之。

「齐此是领法譬」至「其文竟」者,
此是寝大施小二处并有。前段文竟。自此文
后法说但有开权,譬说唯有等赐,并阙中
间二味。若论探领,法譬二处虽无正文,但
指法譬能见之眼,即法身也。故齐教领且领
渐初,以所禀小名为「齐教」,别有探领故
云「又以」。于中先总述来意,次列章文,开四
段。云「拟宜」等者,意云:佛在法身,预知我有
大小四意,故云「拟宜」等也。次释「又」字,先释
字,次释义。次释「他日」者,释「他日」两字,于
中先离释两字,次「齐教」下约齐探二领合
判两字。初离释中其义则总,以未分于齐
教探领;次合判中其义则分,别自他等三为
释信解品¶ 第 282c 页 T34-0282.png
教探故。

初文释「他」为二,先释、次判。先释者,
约二乘人以小望大为他。次判者,向约二
乘虽以大为他,未知此大元用何身?今
故判之即法身也。次释「日」者,于法身地以
用权实,实自、权他,二乘法中无法身之智,
故名为他。「若从」下判,若从法身用于权智
望二乘人,亦名为「他」,此「他」须指佛之权智。

次合字释者,于中三释,即依《大经》随他语
等及化他等语有为法式,仍对齐教探领
二时。文为三:初释三相,次「若从」下判今所
属,三「今从」下用今意结。初又二:初约化他
即指齐教,次约自行及以自他即指探领。
言「齐教」者,即法譬二文但至鹿苑,依教所
以故云「齐教」。所言「探」者谓过探也,探向道
树寂场之前。初「齐教」者,既属初义先约机
说,是故齐教但领化身,即非化身时为他
日。

次从「若就」去探领者,又为二:初正明二
义,次「此之」下结也。初文者,虽是法身既以
自行对他,故以化他权实俱他,所以二乘
昔亦不测其旨。此中自行之语似于自他,
以对自辩他俱有权实,故双言之。次自他
中自之与他各单语权实者,准理合双,此
中语似自行,为对化他成自他也。所以
自行亦指化他为他,自他亦指化他为他,
故知探中皆指法身时权。二乘于彼虽禀
小化,同体之权二乘不晓,于佛二自皆指
同体法身时权,虽有两意他日皆成。次结
中云「若有若无」等者,结于法身权智所照,
若有机若无机也。言「可否」者,明法身用智
释信解品¶ 第 283a 页 T34-0283.png
逗物称机为不、可称机为否,时至为可、
待时为否,虽有有无可否,皆是权智权机
得他日名。

次判中云「若从」等者,判向齐探。
「探领自他」者,自是第二自行、他是第三自他,
应重云自方显第三义也。并是对法身为
他,故非二乘事也。「虽有两意」者,齐探两
中俱有他义,故云「俱成」。齐中则以法身照
机为他。探中二义则以如来自行之中皆
权为他,他即二乘所用,虽有二乘所用及
非二乘所用,两意不同皆得他名。「今依」下
属对文意,今依二乘所领即齐教探领也。「又
逐他日」者,探及齐教二处三他,故二乘领己
望佛,又领如来用他。言「探领」者,亦应云
齐教,但是文略,是故二领皆指法身之取机
也,但从义别二他不同。

「窗牖」者,《说文》云:
「在屋曰窗,在墙曰牖。」非户故偏,明处仍
彼。今亦如是,非中故偏、不遍故狭,故法身
地观无大机,唯见偏狭先熟故也。乃由子
隔窗牖之外,何关长者偏视之非?况是长者
欲取偏机,于圆仍远故名为「遥」。「脱妙」至「之
具」者,如前已释。「生忍法忍」等者,忍有情恼
名为生忍,忍无情恼名为法忍,谓寒热风
雨等属法故也。「左手」等者,小中权实。「状有所
畏」者,「状」似也,权以实也,具如《释签》《成论》
文。「又有寒风」等者,《大论》第九佛有恼,谓六年
苦行、孙陀利谤、金锵、马麦、琉璃杀释、乞食
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加双
树背痛为十;若依《兴起行经》但有七缘,无
孙陀利谤及乞食不得。《大论》直列,《兴起行经》
释信解品¶ 第 283b 页 T34-0283.png
委悉释之。次「语诸作人」下「譬四念处」去,即
对位也。今但略对无复行相,七觉在八正
前,《婆沙》中具有料简,略如《止观》第七记。不
云五停者,停心但是对治除障,令堪修
观故,从念处正修以说,虽云约位须兼
相生,方堪消此,故下文云「勤修念处」等。「生
空如来」等者,此教作法所有生法不涉大乘,
《阿含》中是老死谁老死,故生法二空并属
正道,具如《止观》第三记。「无常等为助」者,若
谛观中云无常者,乃是正观,今以二空望
于事中对治无常,但得名助,况复更以一
期念念以之为助?如《大经》中大乘治门,乃
至用常何但无常。「近指煖等四位」者,外道求
理在此位前,故名为「远」。应云念处等四但
是随便为言耳。「此文」等者,以世第一是五
力位无五过也。「下忍十六刹那」下至「世第
一法位」者,忍应上下各十六行,乃成三十
二观。今文且以四谛言之,于三十二渐减
缘行,二十四周减行,七周减缘,乃至最后
唯留一行,观一刹那入世第一,略如《玄》文、
《释签》略引《俱舍》文也。「阿含」至「子义未成」者,
《阿含》中亦明不断结惑菩萨,而《大论》
权非谓全无,《论》云「迦旃延造」者,从所造论
及所计者说,岂以会二还归《阿含》《法华》
旧十二年前,一何可笑。「若得初果」至「大乘」
者,意云:从见道后不发大心,还令小乘道
中断结,故云「由是之故」。若准《大论》,至初果
已名之为死,不任复发。大师从容于《止观》
中进退二释,所以初果亦名死等,故可发
释信解品¶ 第 283c 页 T34-0283.png
心。

「二十年」者,文存七释,初一合数为二十,
次六释但立二名,如断见为一、断思为一。
初文者,见断与伏无复前后,即以八忍通
伏、八智通断,修道九九通为一九,故但总立
九无碍九解脱。「五上分」者,谓掉举、慢、无明、色
染、无色染。「五下分」者,谓身见、戒取、疑、贪、嗔,
五上分中色染无色染一向唯上,掉慢等三
虽复通下,不能牵下故云上分。言「下分」
者,贪虽通上不是唯上,嗔一唯下不通于
上,馀三遍摄一切见惑,虽复通上而能牵
下,故名为下。故《俱舍》云:「由二不超欲,由
三复还下」,纵断贪等至无所有,由身见等
还来欲界,广如《俱舍》。言「犹于二乘法中断
思惑」者,前见道中不发,犹令断尽残思。言
「共断馀结」者,或在外道中断少思惑,更依
权行断令无馀。

「第四领付譬」者,是第四五
合为一段,则使鹿苑文后不入方等之文。
大章虽尔,细开仍有免难等文,以应一代
五时之说,今犹存开标领及付。领谓领业,
指方等般若中,付即付财在法华中。譬文开
为等赐四章,即今文中初二后二者是,即免
难索车等赐欢喜。以方等般若为索车者,
彼二周文免难之后,即云索车。但索车文促,
既不对二味,故以口索对之。今以二味
为索,亦秖且对机情,索名虽同不无少别,
况前索文义非局口。今言索者,不局机情。
「亦是方便品显实四意」者,上方便偈颂释迦
章显实文中长行,但云「如是皆为得一佛乘
一切种智故」,颂譬本中开则为四意,初从
释信解品¶ 第 284a 页 T34-0284.png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下二行明大机动,
为今索车譬本;二从「我即作是念」下二行一
句明佛欢喜,为今免难譬本;三「于诸菩萨
中正直舍方便」下三句,正是显实,为今等赐
譬本;四从「菩萨闻是法」下一行,明受行悟
入,为今得车欢喜譬本,「由心相体信」下生起
四譬。次「内合」下预合向来生起四譬文也。
即是始从方等终至法华,譬中秖是一等赐
耳。若开十譬不应信解,良由此也。「又前诱
引壁」至「思尽」中,言「诱引」者,密遣二人也。
言「出宅」等者,出宅与思尽两终义同,法身
与道树远近不等。「今领亦二」者,今至领等
赐中总合前文两个始终为一始终,故云
「远近始终」。是则齐教为近始,探领为远始,
二终但共为一,望诱引等中终则极于等
赐,故云始四味终付财;既以四味为始,验
知探领至寂场前。次「何者」下释也。释出共
为一始终相,即五味也。「旁人譬牛」者,

问:

以旁人即华严中四大菩萨,《大经》中云「从
牛出乳」,譬从佛出十二部经,今何得以
牛譬菩萨为旁人耶?

答:
佛加菩萨与佛
不别,虽主伴异俱是能说,所说义当俱从
牛出。

「褒」扬也。「贬」挫也。「既领知」至「岂不乐哉」
者,据无希取未名欣欲,既已领知增后慕
乐,机近付财故云「脱更」,机已冥会故云「乐
哉」。「判天性」者,理性同故。「定父子」者,会结缘故。
二乘在昔天性父子二义俱迷,至法说时
开其知见,是会天性,天性若会父子义成,
示其中迷故名为「会」。中根尚昧,至譬说已
释信解品¶ 第 284b 页 T34-0284.png
方定所生,是故四人今方信悟。「菩萨疑除」者,
故法说中为令一切岂独二乘,譬中等赐非
唯根败,但由领者力未及他,故使词中不
涉馀众,己正他旁未遑馀及,己难他易故
且从难。又己别在今、他通昔教,故且从别。
己死他生且从初活,他从昔显己唯今显,故
且从今。见此多意,馀则可知。「是从般若」至
「第五味」者,

问:
前会三云说《法华》,今还引《大
经》云出《涅槃》,云何得同?

答:
一家明义多处
说之,无烦广辩,欲重论者更述大猷,判味
同时而有部异,约理名别咸归常住,约机
彼称捃拾,约法彼存三权,论意彼带律仪,
语證彼兼小果,受益彼无广记,说时长短
永殊,谭常过未不同,论譬大阵馀党,现瑞
表彰各别,破执难易不同,领解近远迹乖,
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嘱有下
有此,得十六意准此略知。事异意同不可
失旨,失斯同异讲授殊难,岂唯两经,馀亦
不易。

今初「相」者,若不互释相义不成,然子
体父以大而比小,父体子以小而无违,始
终而论子未体父,故见尊特睹而不受,见
身既尔诸例可知。「由此见尊特身」者,如《净
名》中「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
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药师》中「巍巍堂
堂如星中之月」,《大集》中「集二界中间」,诸方等
经是例非一,乃至闻说大法见大神通,睹
大菩萨难思大事等,皆由已得阿罗汉果,斥
夺不疑故云「由此」。「金即别教」等者,

问:
《大品》
圆,何故但云不出通别?

答:
一者但语通别
释信解品¶ 第 284c 页 T34-0284.png
理已摄馀二,论能诠教必须具四,金且从
理故云不出此二,兼复二乘至此多成通
别,亦且言之。通别仓库准此可知。

「其中多
少」至「广略相」者,第二十一〈方便品〉云「须菩提
白佛:如佛所说若广若略,诸菩萨云何求
耶?佛言: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学是广
摄般若,则知一切法广略相。」又说般若时前
后二周,即广略相。「又二乘」下重释意者,密示
知同,故云「体意」。言「体法空」者,实理无二,
此有三者,初一正是般若中意,次一据理者,
于般若时密明不二,而二乘不知,谓在般
若意通法华。第三就今意者,于佛即是付
财,二乘自谓加说,故《般若》中云「岂声闻人敢
有所说?有所说者皆是佛力。」由机未转且
言被加。「宜加用心」等者,述佛元意不出此
二,显在菩萨、密被二乘,然领上四时皆具
二意:一述佛化意,二已纳密机,是则我身
领佛二义,是故名「领」。若至法华佛意亦尽,
机显非密。

「问何时名少时」,答中分二:先约
二经中间,次约无量义时。初文即是情口二
索两楹之际,般若非一故其间时宽,总名少
时望后逼故,随领一时一会咸有思量。「失
不失」者,失则于己无分,不失复未同菩萨,
踟蹰之际即机欲发时,正发乃在三请时也。
次约无量义者,去法华极近,时极少也。既
闻从一出多,义必收多归一,四味之终故
云「渐已」,机无隔异故云「通泰」。发在须臾故
名为「即」。

「二正付业」者,前云「付财」,今云「付业」,
财从所营,业即造作,皆是菩萨修得三因之
释信解品¶ 第 285a 页 T34-0285.png
作业也,名异义同故得互举。「灵山八载」者,菩
提流支《法界论》云:「佛成道后四十二年说法
华经。」「北人」者,诸文所指多是相州北道地论
师也。古弘《地论》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计
不同,南计法性生一切法,北计黎耶生一
切法,宗党既别释义不同,岂《地论》令尔耶?
「若尔」下双破二家。言「迹门说法」者,秖是三
周。「彼解云」下地论师救。「今谓」下重破。自古不
知开近显远永异诸经,谓迹说竟无可證
也。若云言不叠安,即向〈法师品〉后,方便品
前何以不著?若云佛定已起不得说者,经
家何事不先著耶?若得迹门竟,何不更待
本迹后耶?睿公生起便为无用,一家次第道
理冷然。「依萨云」者,如下〈多宝品〉中所引,若
三请之时佛未说经,何得经云「佛说无央
数偈时」,故知无数之言即〈宝塔〉已前经也。既
言无央数偈,岂唯三卷半经?况〈地涌〉赞偈之
文其数甚多。古传《法华》西方犹广,准此文
也。

「今明」等者,意云虽非亲生,既迹中同业
非无相关,故是父之流例,义当伯叔。当知
今日影响,在昔不无高下,是则昔示高位
如伯,示下位者如叔,并是父族故云「亲族」。
「并」「会」字贯下。「国王」至「是王」者,前约昔教诸
部为诸王。言「兴废」者,委论兴废具如《玄》
第九卷明。今欲略论对部说者,则华严二
兴二废,乃至法华一兴三废,今乃废诸小王
唯立一主,是故《法华》名王中王。次「有此经」下
约此经会教,以今经中部无馀教,部即部
释信解品¶ 第 285b 页 T34-0285.png
中尊极为王,教即部内教主为王,既教分大
小王亦尊卑,国界宽狭、民有多少、资产各异
所出不同,故部内教通别二辙,别则当界施
恩、通乃须归大国,故知部教俱须会通,故
前云「部」后乃云「教」。在昔未会,如一国内二
三小王各理苍品未归大国,故方便教主
王名不无,但兼部中圆极主弱;若会已后同
沾一化,民无二主国无二王。自尔已前或
归不归,不归仍是小王被辅不获已而统
之,小王本无背长,良由民心未归,民若归
从王本一统。以此会法,义可比知。「无量义
中先已收集」者,虽云从一出多,密拟多皆
属一,故云「收集」。又乃由先说一出于多,方
可定起收多归一,故知尔前当机益物,虽
于一施三而三掩其一,欲说收入故预谭
开。「彼云」下引彼《无量义经》示相,如何得知
收集诸经,彼经既云「诸经无量皆从一出」,
故指前经以为无量。四谛因缘即鹿苑也,
方等般若次第宛然。言「华严」者,具有二义,
已在《玄》文。「弥勒」等者,昔教既偏圆未融人亦
权实不一,今教已会,补处岂多?补处既然,馀
下准此。民归王顺如向所论。「初地」等者,为
会偏教故不云圆。

「某城」者,王本亦秖云居
一城。「遁」义通逃隐,今「逃」即是隐。「今我」至「一
切所有」者,所付般若有共不共,不出因果,
因为万行、果为万德,行即谛缘十八空等,
德谓十力四无所畏不共法等,具如广乘无
非衍也。此我之德既云子有,当知汝等并
释信解品¶ 第 285c 页 T34-0285.png
有如来因果之藏,故加说之即是领口。又
般若中数见放光,睹难思身即令领身,般
若方便即是领意,故知知之与见并是所有,
所以《法华》但总说云「佛之知见」。「而今忽闻」等
者,以他准己,既法譬俱解,必知定同身子
得记。嘉祥至此更却结前都为五双十只,
一从旁人指华严为顿,从水洒去至法
华为渐,即渐顿一双。今问适作三种法轮,
今但判为二教,则自言相反归顿不成,如
何以舍方便唯佛乘会万善显久本之教
而为渐耶?二从洒面去为世间,从除粪去
至法华为出世,世出世一双。今谓诸子不
禀人天之乘,故知人天非渐教始。若以除
粪去为出世者,未审鹿苑之后说戒善耶?
况将十二年首讫至法华,同立出世之言,
安显法华之别?三就出世中大小一双。未
审方等般若有小乘不?三味之大同为一
判,如何能显妙法之能。四就大中自他一
双,即指付财为化他,领业为自行。未审诸
部般若有自行不?声闻在昔谓为菩萨,佛
化元意正付令知,况领业之时本在自利,自
尔已后未改小途。五从二使来是密、领业
是显,显密一双。若微密为密,则法华为密;若
以显密为密,今此声闻自鹿苑来,皆禀显
教何名为密?尔前得记乃名为密,至此方
索验非尔前,况三种与五双理自相反(云云)
若以五只同在法华,如向所破,若从广之
狭,以最后一只为法华者,全不云开还
释信解品¶ 第 286a 页 T34-0286.png
同昔大,致令后学对数而已,不求教旨用
教何耶?

「贵在得意」者,譬中已委故不更论。
「似有二义」者,由结缘不坏,虽大小俱似,虽
贬曰似,子义不亡。次「子既」下举正因况,若
论正因不似亦子,况复似耶?既曾结缘,谁
非真子?据曾逃走父且贬之,由位浅迷深
斥之云似。「云云」者,如上分别。

「问初释品云
信解入真」等者,真是修位即初住已去,品初
又云「年既朽迈」,小尚非似位,今那云似?


意者,若据子逃父后大小俱非似位,何况
真耶?仍指结缘之时,于今稍得名似。而「但
合见子便识」者,上见父有四,谓由、处、相、避,见
子亦四,谓处、识、喜、适,今见子便识一句,即含
前来八文,文虽前后意必同时,岂非子见
父时,即父见子见故便识,虽复逃走机在
不久,故父亦喜,故知一文即摄于八。「我等
以三苦故」等者,譬中劝诫两门,先各论拟宜
无机,后合论二门息化。今三双合领,初从
「上初」下先腾前三意,「旁追」即劝中二意,「再追」
即诫门二意,「放舍」即二门息化。言「三苦」者,
由三苦故五浊加重,所以二门并无大机
但堪小化。五浊逼故即是三苦,无明覆故即
是无知。「今合」下正合。「二门无机」者,「何为见捉」
即劝门无机,「自念无罪」即诫门无机。不云二
门拟宜者,即以二门无机兼之。次「乐著小
法者合有小志」者,即二门息化。言「不合放舍
者」,舍即是息。但上譬文息化有四:一思惟
息化,二释息化,三正息化,四息化得宜。上
初思惟又二:一知大弱,二知小彊。今言「有
释信解品¶ 第 286b 页 T34-0286.png
小志」者,即第二文也。言「不合放舍」者,不合
第三正息化也。是则但合初文第二,即摄
下三及初第一,故上文正放舍云「我今放汝
随意所趣」,已知有小志,故于大放舍。

「上有
齐教探领今合二意」者,上二文各四,小拟宜
知先心、叹三车、适所愿,今齐教中但合第三
具陈上事即叹三车也,及第四先取其价即
适愿也。阙第一第二文也。此二任运兼得
馀二,思之可知。上有四文,今但三者,阙适
愿一,馀三次第对拟宜等,具指齐教文也。
「教作」即是探领文也。「合付家业譬上有由有
付」者,上由有远近,即小果为远、体业为近,
今但合近。上有命有受,今但合受者不合命
也。既有于受必知已命。「而自」等者,兼得馀
二。上付业有四者,一时节,二命子聚众为
證,三结会父子,四正付家业。今既付与仍
兼上三,须出其意。

「上开譬有四相失」等者,
此四标文,文似四章但成三段。「乃略追诱」
下释具有。「造立舍宅」者,有馀之土非寂光自
然,现胜应身非法身本有,于彼更运依空
慈悲,故云「造立」。《经》云「顿止一城」者,「顿」谓顿
乏,示迹之相义同于之。又「顿止」即不行也,
秖于此中求觅子机。「超颂第四忧念」等者,
但颂子背父去,即失子之苦而无得子之
乐,失苦得乐俱在父怀,是故失时已怀于乐,
必知后时还来故也。远鉴机缘未若于佛。
《经》云「夙夜」者,有人云:自行为夜、利他为夙。
此不应尔,「夙」早也,谓晨起;「夜」暮也,谓黄昏。
夙即化初、夜即化末,大化始末准说可知。若
释信解品¶ 第 286c 页 T34-0286.png
丈六佛常说无常,化欲终时节节唱灭,若
言自行为夜,不可自行亦云死时将至。「有
无善上」等者,虽复时缘无所得善未能断
结,故此体上仍有见思。「法身是师是王」等
者,此文合在次文畏避段中,若准上文秖
应法身如王,加著「师」者重加一譬耳。「报应
是长者」者,秖应云报如王等,兼语应身者,
报是胜应故也。以长者如王王等,故便言
之。「私谓以广显略」等者,如《华严》中广明身
相国土行愿,本欲以此广佛知见显实相
体,故云「以广显略」。「授决」者,《华严》前文无授
记语,〈入法界品〉旁论授记,亦得名为授记
故也。「弘誓及行」者,彼最委悉。又「誓为券」者,
誓许利他有如券约,随修随偿如疏随还,
讫至菩提偿之方毕。又《华严》中菩萨行愿多
明事数,名算计也。

「上旁人追文有三」者,初
唤为劝门二义,次唤为诫门二义,次「是人」下
第三二行颂无机,即放舍。无机者,重牒二门
无机,以无机故方乃息化,故云释放舍也。
「初三行颂顾作」至「教作譬」者,「顾作」即上齐教,
「教作」即上探领,齐教文意自道树来,以取
小机义为顾作,探领文意法身地时无时
不悯,何尝不教岂待顾耶?故云教作。「油涂
足」等者,有人云:外国下湿,使作之人足多龟
坼,故以油涂。此语甚鄙,于今经中坼譬河
等,何油涂之?「上受命有四今但颂三」者,初
如文,第三是第四大机将动也。但阙第二
而无希取。「初二十年」等者,上文具引此中二
十年,已辩异竟。今言转教者,前云住二乘
释信解品¶ 第 287a 页 T34-0287.png
位中转教,今以别惑见思名二十也。合譬
中「佛亦如是合相失」者,上相失有四,知我乐
小合父子相见。上相见文有二,先子见父
又四,父见子亦四。今复应知若单以佛亦
如是一句合父子相失,意仍未显。次知我
乐小一句合父子相见,意亦未显。何者?上
句借下句成,知乐小故义当相失;次下句
借上句成,佛知乐小故得相见。乐小由
退大所以相失,退大由乐小所以相见,故
二句相成摄八句也。知乐小句义当便识。
「未曾」至「其意」者,秖一追唤即具二义,故云
「总」也。上文譬中齐教、探领各有四段,拟宜有
机、欢车、适愿。既但说于成就无漏,小乘教中
无漏之言通于诸果,言成就者唯在后位,
故亦总摄二四文也。上合有二:相信、委业,
今不合体信者,验知相信为旁、委业为正。
言「委业」者,委即是命。「今初一行长颂受命领
知上颂所无」者,上颂譬中全无命知,但有
受命中三耳。

「初一行标断德」者,以云内灭,
内即惑体,三界惑尽故云内灭,故属断德
也。「次标智德」者,既云若闻,闻教属智,故云
智德。以小智具故不欣大智,此二并举失
显过。次「所以者何下六行双释智断」者,初二
行释断,次一行半释智,次一行半重释断,
次一行重释智,故知初二行明自住小断,
次一行半明失大智,次一行半重释小断,
次一行释失大智。「分得大乘习果也」者,
得初住时破一品无明名为习果。言「牛头」
者,《华严》云:「出离垢山,若用涂身火不能烧。」
释信解品¶ 第 287b 页 T34-0287.png

十恩文者,文中自对室、衣、座三。初室有三恩,
初一是通遍被之恩,次二是别拔与之恩,通
被是四弘之始,别被是填愿中终,则发心后
起行之来,自成道前处处蒙益,蒙益之相
不出与拔,与拔之泽知何可报。所以难报
者,初以自行之真令我修习,自禀教后退
大轮回,慈悲不离处处与拔。次衣恩有四
者,我受教已大小并忘,处处调停知我机
遂,即于此界顿渐道成,虽先正为大机,兼
亦忧我善种,故于顿后便垂小化,弹斥淘
汰锤砧锻鍊,贬之以贫事草庵,诱之以富
豪家业,宿萌稍剖尚未敷荣,长远之恩何由
可报?是故四中初以人天,次及三味。如来
座恩有三者,至法华时始获妙益,兼能利
物,化道初成,难报之恩良有以也。所以第
八是授记恩,九十令我能利物恩。所以室得
衣故有覆育之恩,室有座故成与拔之用,
座假衣室令自他行成,衣假座室今初后
理显,是故三义合成大恩,此始终恩将何以
报?注家但云物不答施于天地,子不谢生
于父母,以感报斯亡。今意正论荷恩难报,
何得以亡报释之?况复秖缘令我报亡,斯
恩巨报,故不得直以亡报释之。凡言亡
者,治彼不亡,今非领亡但领难报,二时既
别且释荷恩。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中)
释信解品¶ 第 287c 页 T34-0287.png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下)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 释药草喻品

《法华论》以七譬立七对治,一颠倒功德增上
慢烦恼炽然,求人天果报说火宅治。声闻
人与如来乘等,说穷子治。大乘上慢人谓
无二乘,说云雨譬治。实无涅槃生涅槃
想,说化城治。不求大乘,以虚妄解脱为
第一义,说系珠治。有大乘人取非大乘,
说髻珠治。无功德人不取第一乘,说医师
治。若但依此七各有对治,则为法作譬说
譬领解,佛以譬述等理似不成。应知论意,
火宅则不指大车边穷子,正用领付之意,
云雨令开权二乘故,化城以宝所引之,馀
则可知。他若云今品唯出生者,全达经旨,
况复论文从于能润以雨为名,经从所润
故云药草。药草则二乘不无,一雨则述其
归大。嘉祥云:「草木有二,一不知同,二不
知异。」若有瑞草,即能知同以喻迦叶,此则
但从迦叶所领可尔。若从佛述,岂可馀之
药草悉云不知?又亦不知三草二木是瑞
非瑞,是故须云今昔方显瑞之是非。今谓
至此法华,何得更有非瑞之草?应云是诸
草木虽元一地所生一味一泽,而不自知,忽
蒙开显莫非祥瑞,乃使弹指合掌通成妙
因,生无生慧咸成种智。

然文中四悉且从
迦叶领述边说,于中先总徵起,次「土地」下别
释信解品¶ 第 288a 页 T34-0288.png
释四悉以酬向徵。初世界中二,先譬、次合。
譬中土地约今,草木兼昔,故云「通皆有用」,
药草在今,药之草故,名为「药草」。「所生」等者,
若从如来所述义边,无非是药,故云「通皆
有用」;若从能领中草为名,则秖应云中草
品耳,故云「药草用彊」。「有漏」下合,先合昔,次
「无漏」下合今,于中先合,次引證,三「述其」下
结意。初文者,

问:
若从佛述,应云草木及以
地雨,今品既是述成之文,如何但指声闻中
草云四大弟子等耶?

答:
实如所问,言通意
别故云药草,言别意通且指声闻。佛意虽通
述,其得解别在迦叶,述其不及及以复宗,
若别若通皆成药草;地雨复是述其领实,
故不别说。

「佛赞」下證者,《经》「告摩诃迦叶」者,
迦叶居僧之首故别告之,故知信解虽具
列四人空生居首,然自陈之唱属在迦叶
故今别告。又言「及诸大弟子」,信知得悟不专
四人。「述其」等者,悟必通该、领述从别,佛双
述善哉及迦叶领通名药草,并与欢喜意
同,及领兼述同名世界,故可从通。

次文二:
先譬、次合。譬中云「丛有」等者,譬昔各有积
习,故名为「丛」。「育」养也。「日久」者,经二万亿犹
在方便,今始开显故曰「一蒙云雨」。此下次喻
今,「云雨如」下释。言「扶蔬」者,「扶」谓扶助。《尔
雅》云:「林有草木曰蔬。」以昔助今堪可与
记。言「炜晔」者,明盛貌也。一蒙云雨使草木
敷荣,无始性德如地,发大乘心如种,发二
乘心如草木芽茎,今入初住如同成佛乘
芽茎等。内具十力名「力」,力有胜能为「用」,
释信解品¶ 第 288b 页 T34-0288.png
对于芽茎故具名「内」,小果得记如芽丰等。
「譬诸」下合昔,「今得」下合今,先合、次證、后结
意。初文者,既开显已自利兼物,从于自他
受益得名,名为为人。次对治、第一义中二
譬合。譬中亦初譬昔,「今蒙」下譬今。言「四大」
等者,世药三品俱非药王,下治四大、中益
五藏、上可还年。言「风冷」者,略标二大,昔
除四住病,但养五分身,还真理年、驻变易
色,今荫以无缘慈云、洒以无私法雨,使其
远种获益无偏,使无常微草乃成常住药
王,自行兼人悉除三惑,故云「遍治」。当知自
他并成常身佛大仙也。次「譬诸无漏」四字合
昔,从「闻经」不合今,亦合證结意。言「嘉著」
等者,「嘉」善也。「著」漏也。「称」字去声。善始令终
名为「嘉著」。闻契理故曰「称微」。且寄二乘领
解以说,故皆云「无漏」,此并成于佛乘。四悉
言是对治第一义者,从遍治边即对治义,
从成仙边即第一义。「馀约教等三不记云
云」者,草木即是三教,地雨即是圆教,即为约
教。若本迹者,本住智地曾施云雨,迹为草
木引彼增长,观心具如《玄》文利益妙后。又
约药为观者,如《止观》第十。四药治见备述
权实,思亦例然,旧师虽云述佛恩深,无十
恩意述亦不遍。古师亦不以教作而为探
领;纵立探领,此亦秖如下文南岳所判权
功德耳。「师云」者,正指南岳。二乘虽复自领
己界,既云善说,即是具领一代权实,今佛委
悉述其所领。「十三偈」下,文将古所引还破
古人,迦叶虽自领佛恩深,其如佛述善说
释信解品¶ 第 288c 页 T34-0288.png
如来真实功德,岂独二乘法耶?「教作譬是佛
权功德」者,亦斥古人述不周遍,教作人譬是
权法中少分而已。具如前释。他日即是二他
义也。他即是权,应云此实我子,岂独教作人
耶?

「今言」下今师释也。「始天性」等者,天性即指
大通佛所,如十恩中初恩意也。「中间」下具
如已下九恩意也。天性犹通、结缘从别。「自
微」等者,「自」从也,从小之大至第十恩,故云
「诸」也,岂止一代教耶?「双述」等者,两处谓方
便、火宅也。以信解中双领两处,今亦双述
二处所领。若不尔者,徒述何益?「善说」下述
其具领如来权实教法,此约因缘释也。故
不同他引论破无小也。「又华严云」去,遍述
所领即约教也。前释尚总,此释则别,总别义
一,本即观心大意同前。

「领所不及」者,举迦叶
之不及,显馀类之有分。又出迦叶之不及,
示迦叶之遍领。又示迦叶之遍领,则知一
摄一切。于中先列,次「所以者何」下释。释意
者,若但述二乘,秖应从中草题品,于所
领外更述不及,令知如向所例意也。又
说不能尽之言,寄之以明不尽,佛说不尽
况迦叶耶?此中先叙佛意,佛意既遍验领有
穷。次「那忽」下责其齐教通贯诸句,「不道」下
正述不及。「退进」等者,以二乘位望上为进、
望下为退。十界各各自有因果,不由次第
故名为横,一人渐起亦得为竖,今取杂起
及具有边,但得为横。又以多人次第相望
及法浅深亦得为竖,人人各住亦得为横。
「七方便竖」者,若七人各七先后相望,七人各
释信解品¶ 第 289a 页 T34-0289.png
一大小相望,七人传入七人入实俱得名竖。
「又三世名亦横亦竖」者,世世遍于十方十
界亦名为横,如是品类皆从诸味八教调
熟,方于今日与迦叶等或同或别,未闻遍
领故佛示之。

「夫山川」至「不及」者,此非横非
竖不及,如下诸文结差无差、无差即差,差即
无差不当横竖,无差即差而横而竖,今从
无差名非横竖,从而差边如前横等。初山
川下具对诸法,皆与理等同以一地而总
贯之。初有人以地譬赖耶常住,其理不成,
对五阴世间以明一实,差无差等无非实
相,故「总言地」。次「草木」下约五乘七善习因,
对于一实明差无差等。次「一云」下至「初三
末一」,约五时教对今一实,明差无差等。先
喻,次「如来」下合。生公以云喻法,注家以云
喻应,奈何道中天真而谢俗子,笃论其理
何道俗哉!「如龙兴」下譬佛身中能被法体。总
譬「是为」下总合,更无进退横竖等也。虽具
横竖及亦横竖对于一实,任运施设论非横
竖,约开显说,结差无差则开前一切皆成
无差。次「不及」下明佛斥不及意,二乘初闻
始入初住,且自述己所入之法,佛欲委述
所不领者其法尚多,二乘若闻亦成遍领,
具如前说。言「未穷」者,极指后地竖入边说,
若欲遍述未暇穷终,所以迦叶述己者是。
初是因缘释。又「初悟」下约教,若迦叶领己即
摄一切,以圆对偏即遍领教也。迦叶所證
即「初阿」也。既即后荼遍领无别。「又权行」下
本迹,唯阙观心,具如《玄》文释法中说。若依
释信解品¶ 第 289b 页 T34-0289.png
今领者,即空故差即无差,即假故无差即差,
即中故非差非不差,横竖例知。

广述成中二
段,初文具述三草二木差无差等,即是广释
领所不及。既责迦叶领所不及,所以下文
仍叹迦叶者,明其虽复有领不及,纵领
诸意不出权实复接引之,故结叹云「汝等
能知如来功德」。劝信者,此不及等既唯如来
能知,故举法王以劝迦叶所不及者弥须
信受,若依此领已是能知。「为下大云譬本」者,
大云普覆于一切,大雨普润于三千,受益既
实能被不虚。「于一切」等者,非智无以说,非
教无以诠,欲知智在说观、教而知智,今从
述教故先教也。若〈方便品〉初欲引五佛所
说,则先叹二智,既是相成前后互举。「一切法」
等者,

问:
何故前文领不及中七方便是竖,今
那云横?

答:
约人故竖,约法故横。又人法各
有横之与竖,具如前说,不可定判,故更以
横对实亦名为竖。

「若言不尔」下释此横竖。
初释竖中云「若言一切法不是七方便以
对一实为竖」者,如二万亿佛所初发大心,
即是一切法实,中间流转或复发心不出七
法,故七法是横、对一实为竖。「又十法界」下
释横也。一人身中尚具于十,况不具七?一
人既尔多人亦然,一趣既尔馀趣亦然,故七
法是横。如来身中若十若七,一念洞照横竖
无遗。「此法虽多」等者,七摄权尽,一切逗机不
出七故。「为人天」等者,明佛能照,是故能说
此中既别列二乘,故三藏事度即菩萨,通无
生名通于三乘。「述其开三」者,具叙七善而
释信解品¶ 第 289c 页 T34-0289.png
云三者,三从出世但开菩萨,加于人天义
须通七。「究竟」等者,此明诸权皆归实相,是
故三教教智未会不名为一。又非明示此
法从于无住本立,故不得云究竟不二,今
言不二者始终一也。「其性」等者,广博之一故
名为「切」,切字(七计切,七结切)并通,训众也。共显不
二是一家之切,名一切智。「寂而常照」者,智
所依地能生诸智,故名「智地」。此从境说,若
智即地能所不二,故智亦得名无住本,是
故亦得名智为地,正显能立,立亦生也。故
此智地能生诸法,故双名智地为无住本。
「云何」等者,斥古师也。降此之外馀解不当,
暗而复寱迷深故也。于无明夜寱解圣言,
何能当理?「例大品」下引證智地,故先翻名。
实相是体、智即是用。若智家之地即指实相,
一切皆大,由智显地由乘至极,亦是从始
至终依地至极,大事大乘皆须简于庄严
白牛。「馀二」等者,但是不一皆名为二。「此约」
至「开权显实也」者,以渐顿中不出七方便
故,故渐顿中有权咸开。「如来」下至「释教也」
者,权教咸成实教者,良由以不二智而同
照之。「知所归趣」至「各有归趣」者,能有所趣
故,故名「所趣」。「戒善」下明七方便法皆有远
近者,当位名近、趣极名远,当位名权、趣极
名实,权药所治故名权病,关中唯远是亦
不然,善无自性远近在人,于中先举戒
善近在人天。言「作缘」者,从远得名故云
「若作」。「念处」下言「福德」者,《大经》意也。《经》云「声
闻」者,福德庄严有为有漏,亦由在法华后,
释信解品¶ 第 290a 页 T34-0290.png
故说开相可严法身,念处兼于两教二乘,
今且在于三藏声闻,中越三人故云「乃至」。
六度通别一一善根皆有二趣,如来善知。

问:

别趣已远,如何亦二?

答:
十二品惑及以我之
果为他之因,岂非近耶?

「又近远」者,近从物
情,远有三意:一者善体,二从本期,三从佛
意。佛意又二:一者顺机,二者从体。唯有如
来善知体性,体性之语还通二途,接近令
远体性俱存,此于权中取意实释,即是今
经权实正意。「又戒善」下重释者,单从药边释,
七方便名为识药,深心所行名为知病,能
知即是识药故也。言「二种」者,所执兼细惑,
依正唯粗惑故。「障人天」者,且从近说,著所
执者以四倒等各对诸乘,然粗惑亦非全
不障乘,但不执理障乘义弱;著所执者
非无十恶失人天乘,随其浅深皆名计
故,故以计等随义对之。「一智遍照」等者,应
非但照一切而已,须于一药一病见一
切药一切病。下文既云「一切法者」,即是十界,
故一药一病皆具十界,知诸法尽名知病者,
寄药显病。「知一切深心」等者,若无识药不
知深心,寄病显药。「若干」者,「若」如也。如彼
法体法体本空,故若干无若干。「又如」下举
心法尘,譬差无差。初二句明法相,约心所
缘法尘以辨。次「心有」下辨别,次「心不」下辨即,
次「无数」下辨即相,「权实」下合譬。真法本无,
由心有数,名法为数,全心是法、全法是心,
不能具合但令述之,故注「云云」。

「譬如」下第
二譬说,文为二,初譬、后「复宗称叹」者,准前
释信解品¶ 第 290b 页 T34-0290.png
初开云,初述开显,次结叹。于初文中自分
为三,谓法、譬、合。今至譬中又云「先譬次复
宗」者,以由汝等迦叶以下文具二义,亦名
结前开显,即如前所开,亦名复宗称叹,
如后所开。言「复宗」者,此中大意本述迦叶
于中广叹如来二智,似如唯叹如来不关
述成,故后文云「汝等迦叶甚为希有」,此则更
复前宗以述迦叶,此中以述迦叶为宗,
故云复宗。以叹如来是叹迦叶,故云「称
叹」。「三草二木」下述譬释差无差,次「若观」下
辨譬差无差所以,若观草木之末派,则有
差别。「内合方便」下合权智,「实智」下合实智。
「差别」下「云云」者,皆应细说以差无差用对
一实及以七五,植种由如来智地,物情自
谓之差别,敷荣由如来法雨,法不由情而
能差,众生所受亦是智地,地亦是法,但植种
时智地义兼众生心地,故初心名地。释差
别譬者,

问:
土地与下一地何别?而此中譬
差下譬无差。

答:
用譬各别,下譬实理、今譬
报阴,故不同也。

此中先破旧者,习因、报果
二义不同,故知古人不应以山川等而譬
习因,习因必须增长故也。故此下文三草二
木各有增长,即习因也。今文正释但以山川
等用譬众生五阴二种世间假实不同,故
「今引」下二文,俱證人天等报果义也。「又更
下别譬」者,前通为五乘五阴作譬,今各譬
五乘五阴。「如山虽高峻亦有洿隆等五相」者,
「洿」字(乌花切)若依今义应作「窊」字,凹也。亦应作
「洼」深也。「隆」高也。谓山川溪谷土地一一相中
释信解品¶ 第 290c 页 T34-0290.png
复有五相,如地虽平亦有高下似山等也。
「川」者穿也,水大能穿通者曰川,潘岳《关中记》
曰:「水有八川,谓泾、渭、灞、浐、澧、滈、涝、潏(音决)(音浩)。」
当知通水之处俱名川也。「溪」者穷渎,源出
于山故云穷也。「谷」者,水注于溪;又泉之通
川者曰谷。何妨此等皆有五相,故以譬于
五乘五阴。「山川依世界」下「云云」者,细合阴入、
习因、法性三法展转相依之相,应云习因开
为缘了,与彼阴入不即不离,阴习与正法
性不即不离。「六文宛然」者,责于古人不立
第六为习因增长义也。所言六者,一土地,
二草木,乃至六增长,故知初义但当山川,未
关种子、增长二义也。「又次等如此」至「前后
耶」者,古师以今家第六安置第一,是故责
云「抄著前后」;又以最后土地及最初三千为
总,而以溪谷等为别间之,故云「间糅经
文」。

「治病力用胜」者,若分「药」「草」二字,则以小
草偏受草名,馀通名药,即指无漏,且从所
述二乘人说,是中草故,故称下草治病力
弱,上草同凡治病亦劣,从发大心故亦名
药,二木复从覆阴为功,故知通题别在中
草,通论皆药,但略「木」字耳,具如品初分别
可见。「质干」法体也。「覆荫」慈悲也。「器用」利物
也。「喻二菩萨」者,通别菩萨望两教二乘及三
藏菩萨,且云「大」耳。然通菩萨若望三藏,弘
誓之境虽无优劣,以通菩萨一者衍门通
圆、二通于别,故云「广」也。「七善」秖是七方便
耳。若从修习,当体为名;方便进趣,功能立
称。

「密云即三密」者,凡云三密必约应化,自
释信解品¶ 第 291a 页 T34-0291.png
受用报平等法身何所论密?「覆荫譬佛慈悲」
等者,荫广则质大、荫狭则质微,质微则利近、
质大则利远,远密近疏赴物各异,随其用
智化境不同。「不雨」下「云云」者,因将云等以
譬三密,便引云色不同、电师名异,有雷之
由雨缘不等。今以云譬应身,雷譬名称,雷
譬放光,雨譬说法。长行无雷电,颂中具有,
电必有雷,雷必有云,云必霔雨,今不取无
电无雷之雨、无雨之云为譬,须以此意
合身云等,应色非一,且汎举五以应五乘,
佛为教主譬如电师,众生机缘亦如电师,
感应相扣犹电师斗,随机有感应之以光,
又四大斗亦譬机应。言「五事无雨」者,总以
无五乘机用释有机,以无机故法雨不
降,凡引事譬皆有近远,此中不须用《华严》
中六天四域,秖借《阿含》意为譬耳。又《杂含》
云:「风云天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游戏。作
是念时风云即起,电天雷天晴寒热天亦复
如是。」

问:
此六譬者本譬差别,何以密云一
雨为无差别譬?

答:
下文云雨秖是此中云雨
譬耳。但今从所雨得差别名。
若尔,与草木
何别?

答:
草木唯从草木立名,云雨乃从所
显为能,是故不同。

「八音四辨」如《法界次第》
应分教别,今从极说。「普洽」等者,虽说五
乘本被一实,岂受润时离实地耶?「信戒」等
者,五乘皆藉此之四法,唯有人乘阙于定
慧,以心所当之。「明其草木随分」至「两因」者,
习因增长以成报因,故习因增长即报因增
长,具如《止观》第八记略述诸论习报因等,
释信解品¶ 第 291b 页 T34-0291.png
但彼明发相此辨修习,彼六蔽度此七方
便,以此为异耳。「华果敷实」至「二果」者,华如
习果、果如报果,此隔字为对,应言华敷果
实,亦有华而未敷、果而未实,亦可譬二因
也。今取已敷已实者也,故至果时依正明
了。「道前心地」至「智地」者,此道前后之名名有
通别,道后定在果后、道前通至凡夫,故〈方
便品〉中亦以等觉已前为道前,此中须以
博地凡夫无戒善者为道前,以五乘为道
中,所以道前道后真如之理等皆是地,地体
无别然皆能生,故知众生道前心地奚尝不
有能生性耶?而不能生不能成者,必假
道后极果智地令生令成,发心已后究竟已
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开发道中」者,且以
初望后五乘居中,非谓五乘即有真如。「五
种善根」即五乘也。并约如来化意边说,故
云「终是一音」。言「终是」者,终无定五故云也。
被物虽五化意唯一,从权宜边须名四味。

合譬次第者,此中但明合中相生,准理亦应
明譬相生。譬相生者,由有五阴众生,故有
五乘草木;有五乘种子,故密云应世;应必
说法,说必有润,润必增长。「云云」者,应以差
别对润同说差无差等。

「章门」者,十号如《止
观》第二记略释。「四弘」者,肇云:「发僧那于始心,
终大悲以赴难」,《本业》《璎珞》具对四谛,然彼
属别,今须在圆。「知道」等三不护者,常与智
俱,六种法门始自十号终至三业,诸教所
明一切果地神用法门,此六摄足故略举之,
况此六门一一互摄。此六次第者,由具十
释信解品¶ 第 291c 页 T34-0291.png
号故有四弘,故云「未度令度」等;虽用四弘,
若无三达照机不遍,三智具足方乃名达;
智必有眼,三法既以定慧为因,而获眼智
两果,故有智必有眼。如此五料无不三业
随智慧行,故略举六科以示能应,佛自称
此以显能注。「即是十法界」至「差别」者,虽通
十界四趣,无增长义也。「于时」者,观机时也。
言「若论」者,且置华严故,利钝之言通三四
味十界故也。「通别圆云云」者,应须此三迭明
利钝,然初句云「声闻观生灭,菩萨观不生
灭」,已是通竟,下又具列通等三者,但重举
对别圆耳,即以声闻遍收藏教。「为进」下「云
云」者,须约三教菩萨求佛者傅明进怠。

「随
其」至「无增减之失」者,称五乘机故无增减,
如人机授以十善为增,天机授以五戒为
减,如是乃至菩萨展转相望亦然。「报因」至
「习果」者,前文但云华果敷实以譬二果,今
合中乃以华合报果、果合习果;若不依此,
合即准前文,或别有意。「如说般若方等明
地狱」众者,《大品》中如来放光照诸地狱,具
《释签》所引,说方等经亦如《释签》。此中引
三恶者,经中但云善处。今取恶道者,一者
为欲摄十界故,二者三恶有七善机,今云
「亦」者取意释耳。生身菩萨且指地前,然准
权教地前不可一生,故须依实教以说。「后
生净满界」者,「舍那」彼音,此指实报土为净
满界也。「菩萨乘出内无利智」者,且指三藏菩
萨。「问」下现文都有八重问答,意欲如问。而
不别云但注「云云」者,约义仍有八中初者
释信解品¶ 第 292a 页 T34-0292.png
但应以出世方乃名乘,何故须列人天乘
耶?故广列诸意以辨随宜逗物之相。又「人
天」等者,准此亦应云菩萨亦断亦不断,但
是文略。次云「二乘亦断亦不断」者,二乘虽
断,断仍未尽,故云亦断亦不断。馀悉可见。
以此为例,取诸经意自在作问,乃至具历
四教七方便为问,此并一家依义假说问
答耳。

次「大论」去更引文设问,出离合之式
通前诸意。《大论》即于五乘为五善根,故得
对于藏等为问,人天下答,于五乘中合二
乘开佛菩萨为二也。此以五善望五乘
说。「四藏合凡开圣」者,将四藏以望五乘,是
故四藏合人天在二乘中,开二乘为两,佛
菩萨为两。若以五乘望四藏,即是俱开人
天二乘各二,仍合佛菩萨为一。既云为缘
不同,所以亦得为三乘,但是凡圣俱合耳。
但以名狭,摄法不周、明类不显,故不得
但以二乘为摄;若直论乘,何法不得?具准
上意,思之可知。

「雨于一切帖合六章门」者,
六章正出注雨相故。「一相者」至「一地也」者,
真如秖是一实相耳。「七相」秖是七方便,以实
相对七相是故云「相」,即行相也。「七教」秖是
七方便教,以教对教是故云「教」。「所谓」下双
释者,初双标理教也,次「众生」下先释性对
理德之相,初总举,「解脱」下列结。此性三德虽
有三相,秖是一相。「如来」下释一味,由佛说
故,此性可修,性本无名具足诸名,故无说
而说,说即成教,依教修习,方名修三。比读
此教者,不知修性,如何消释此中疏文?敬
释信解品¶ 第 292b 页 T34-0292.png
请读者行者思之!照之!「此三相」下重指性三
以为修境。「缘生」下重举修相,故名为「行」,行
即因也。「终则」下举果地三,三智满故从智为
名,即是智三、行三、性三,开合多少准望可知。
「有时」下举分文不同。「解脱」下广释相味,先相、
次味。初释相中性德秖是本有三道,解脱相
者即于业道是解脱德,离相者即于烦恼
是般若德。寂灭相者即于苦道是法身德。
「无生死」等,寄修以释。「唯有」下结,故云「实相」。

「一
相」下转释一相,即无住本立一切法,理则性
德缘了,事则修得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
果中胜用,如是四重并由迷中实相而立。
此无住本具如《释签》第七已释,故无明、实相
俱名无住。今以无相对于差别,专指实相
名无住本,无住即本名无住本,随缘不变理
在于斯,起住二门义准可识,染净二类具
在十门。

「一味」下约教释者,上相但云无生
死耳,约后乃云无二死者,教在分别故
也。前相但云离相者无涅槃相,此教乃云
得中道智慧,乃至离于二边著也。前相但
云无相亦无相,今教中云二边因果灭者,
应云通别二惑内外二死灭也。今对中道,
中道从理,故此因果名离二边,此二涅槃
永殊小典,小典二灭必不同时,此中二灭更
无前后。「句句例作差无差」者,既句句约教,
教亦须显差无差等,故应具如前一相中,
即无住本至即是无差别文是也。故今对教
明差无差若不尔者,徒开浪会虚说漫行,
空列一乘之名,终无一乘之旨。禀权教者
释信解品¶ 第 292c 页 T34-0292.png
尚须识权,对此终穷安得昧实,忽都未
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究竟」等
者,前总释中已略明竟,今于广释理教双
结所归,能诠所诠咸资果智,故究竟之言通
论理教。具有三法而但云「种智」者,从智
取境故也。

「七种」等者,亦有人言,此中诸句何
意节节皆云五乘七善,太烦重耶?今请离此
释外与今经合者,无有是处,故知不以
七善简之无由显实。「第二」等者,前六科显
能知之人法,今减辨所知之人法,故举此
十摄诸法尽。又前乃唯约于能、今则约能
论所,故种等四三慧所取,所取四法不出
因果,因果之体体唯实性,一一对辨他经十
法。「三道是三德种」者,即性种也。有生性故
故名为种,生时此种纯变为修,修性一如无
复别体。言「相对」者,且从当体敌对相翻,即
事理因果迷悟缚脱等始终理一,故名为性。
波水之义准望可知,波是水种岂可不信。
若就类者,类谓类例,即修德也。众生无始恒
居三道,于中谁无一毫种类?「夫有心者法
身种」者,合彼性三为一法身,对修方合、约
性恒开,此三从别一一各异。

问:
若尔,般若
解脱有于种类及以对论,法身类种与对论
种为同为异?

答:
理一义异。言理一者,秖
缘理一是故性修相对离合。言义异者,对
生死边名为相对。理体本净名为种类。又
闻能观智名为了种,闻所缘理名为正种,
即是理净与事净为类。

「诸种差别」等者,须
约诸教诸界广说,不可具述,唯是理体一
释信解品¶ 第 293a 页 T34-0293.png
三德种如来能知,若约教者,别教唯有种类
之种而无相对,于中法身类种仍别始终
常净,唯不从覆故得种名。藏通两教全无
此义,但约当教其名非无,因时三学为五
分种,达分即为二解脱种,念处即为般若
种也。隐显并别,具如《止观》第三记。故三教教
道之有差,本在圆实之无差,相体性三既通
始末,所以须约十界十如释者,向释种
字既以相对及种类释,今此三法亦应例
之。又前种中不云十界取极下界,类中自
云世智等也。故此十界不出一念,如彼广
释十如中明。又前释种不约十界者,欲
明三德义便故也。此相等三亦是三德,已
有种义不须依前,约界则便,故十界中有
佛与凡论差无差,或对三谛。次约「三法即
是三慧」,于三重中皆初云「念」者,念所取境,
思修亦然,境即所闻所思所修。皆言「何」者,指
所取境。「所念」等者,教下所诠向之四法,随教
则有思修不同,对界为境多少增减,观体
巧拙随义应知,为差无差以权对实。初言
「用」者,有取境慧方有所取,举事显慧故
曰用也。所言「体」者,即当体也。境中举事事
是所取,念等居先取所取事。今先言「云何」,
指能念体,思修亦然。故知即是三慧当体,此
体即是能闻能思能修,故云「记录所闻等法」。
言「因缘」者,谓以何之言须所闻教,念等即
是能闻等也。不由能取令殊而为别相,乃
由所闻法异分五乘七善,能所和合即闻思
修之因缘也。言「取境闻法为因缘」者,所取能
释信解品¶ 第 293b 页 T34-0293.png
取并名为因,闻法为缘生慧,即是所生法
也。又「取境」者,取境必须闻法为因,且先标
之,故三境为因、闻法为缘,即初虽有闻等,
更须闻法以为良缘,故云「因缘」。应知三慧
境体及以因缘,虽三而二。

重释因缘者,合
向境体,体即是智,境必从体得名,体必由
境立称。重云因缘者,既加闻法防自他
计,及立更互因缘故也。三义具足方乃成
慧及成所为。「如此三乘」等者,五除人天,以
人天乘未名慧故。

问:
前云十界,此中何以
但云三乘?

答:
广略虽殊其理一也。但种通乘
局,合大开小故但三乘。又种等四必遍十
界,于中起慧必唯三乘,三乘通于四界故
也。

「五乘之因」等者,慧必唯三,因果通五,离七
准释可以意得。不云四起者,且从升出,
生公具约诸度等法辨闻思修,然六度未
能分于三乘,六则通漫、三则摄六。「是约一
法」者,故四意中前三约所辨能,此约能论
所,所中无差即一法故,故前三意如来并有
一法无差,但且约所以对能知。「无差别」下
「云云」者,秖是如前差无差等而为分别。

「一
中无量」者,意云是一家之无量耳。一一德中
皆可为缘分别无量,如云「多诸名字」等,无
量中一准此可知。「何者」去对小辨别。何者?
以二乘人亦有,二既离著入寂,名同体异
重对释之。「常寂灭」等,更以无差结二乘差
终归于空,准例可见。「郑重抵掌」者,「抵」吴也,
吴手于掌表勤勤也。向已释竟今复释者,
此事不易故重勤勤,佛世尚然,何况末代。
释信解品¶ 第 293c 页 T34-0293.png
「斥旧云」至「若佛等」者,古人以此释下寿量,
失旨逾甚,今复以此释常住教,故云「苦经」;
不生不灭而云夹断,故言「苦佛」。经佛无苦,
加之者过,故云「苦佛」等耳。光宅有馀未足
辨异,然光宅诸文皆破三祇菩萨不知何
事,至此即以小乘有馀之名消毕竟空。「有
人」去,他难光宅,诸古尚有不许斯释,何况
今师。「经文」下今师正解。前对二乘重释者,良
有以也。「龙印」去引旧诸释以责光宅。一往
且尔,然亦不知旧第一义空与小何异?「随
三悉」者,亦以一实为第一义,对权为三,即
昔日随欲顺权机也。

次复宗释疑者,「虽未」
之言许为俦类,得受记已即分真佛,自鹿
苑后具领权实,至醍醐时领业不虚,当
知前叹释迦,本欲称叹迦叶所领。言释疑
者,恐此时众闻佛述其领所不及,不晓佛
旨,而谓迦叶所领不当,故述己权实以叹
迦叶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虽自领已实兼
一切。

问:
何不释探疑耶?

答:
齐教显露虚实
易辨,故佛且约齐教述叹。
若尔,探最可疑,
何独齐教?

答:
虽难而易,时众闻说如来二
智,知佛法身恒思大小,秖恐领教未必尽
善,故佛以二教二智述其齐教无差谬也。
又齐教述尚自不虚,验知探领亦应非谬。

「释述意」者,向适斥其所领不及,岂至此中
即云所领甚为希有?故知前文但是如来自
述能知,何关迦叶?故今释云:世尊虽即自
述,理当迦叶一切皆领,迦叶既其始末自领,
而亦经涉五时权实,义舍一切,故亦堪叹
释信解品¶ 第 294a 页 T34-0294.png
甚为希有。然章安重释但作述前品一十三
偈叹佛恩深,即是当界能知随宜,当界事理
遍收一切。

问:
此中述前叹佛恩深,与古人
何别?

答:
古人直云恩深,不辨恩之近远,故
前以十三偈具领始末,今佛具述方名述
成。此是章安之助见,依大师意自成深
致。「岂有」等者?即指迦叶等以为一机,指此
娑婆以为一方,馀机不领故云「说不能尽」。
迦叶等四于前品未但云「如来大恩」,如来遥
鉴迦叶既能教探二领,岂不能知初四弘
恩,乃至最后令我化他,十方仪式亦不出
此,故今此中长行偈颂通遍述之,则三草二
木一地一雨尽述迦叶始末之解。「身心法财」
者,身得受记、心获法财,已證第一义一实
空座。若依此义,佛本遍述迦叶始末,时众
不解故须除疑,是故释云「迦叶能知」。若寻
此意,何得以四伏难与此同言耶?若不尔
者,大恩之言何所主耶?述恩不周翻成背
义,若也出生还应自鄙,何以佛叹能信能
受?次颂中不颂略但颂广者,广摄略故。次
「有智」下约权智者,

问:
既云有智若闻,此必
属机,云何属佛?

答:
若非有智人说,云何能
令有智人信?

「自此之前皆名邪」者,迦叶等四
未闻譬前义当邪见,见未正故,故别《大
经》迦叶童子自述为例,彼亦未闻《涅槃》已
前自称邪见。「应身」至「含润」者,凡说法之言
乃对应身,故胜劣应皆是色身口业宣辨,新
经乃以他受用报而为遮那,尚非自报岂
不说耶?若言体即,十身俱即,何独应耶?乍
释信解品¶ 第 294b 页 T34-0294.png
可云三身即一说默无殊,安弃丈六偏尊
相海,如空为华华外无空。「能具」等者,故知
说昔偏小典藉不降开显十二部中佛性圆
常之雨,故云不含润。前二味中虽说不受
虽有不遍义非含润。「须扇多佛不说法」者,
此以全不说为不含《大论》文也。多宝不说,
义如下文。九十八使,初断见爱得真谛益。
而云「地上清凉」者,六根净位亦且除之。「百
谷语通」至「百善也」者,五乘各以百善为本。
言「能生」者,从果以说,若从因说乃是百善
生于五乘,大小乘因岂过十善,故以十善
更互庄严。「若不能修互严因」者,今所不
论。
若尔,人乘无百。

答:
酒防意地,通说非无。

「甘蔗」等者,既举二物应有属对,今试对之,
甘蔗质一可以譬定,蒲萄形多可以譬慧,
慧约所破、定约所缘,且分多一。「既出下三
行颂十号」者,文略义合,出世即无上士及佛。
「于」于也。为说即正遍知、明行足,世尊即第十
号;于天人中即调御丈夫及天人师,如来即
第一号;来善去善兼于善逝,又出于世即世
间解。「充润」下「四弘」者,充润众生即初弘誓,皆
令离苦即第二誓,皆令离于因果苦故得安
隐乐即第三誓。及涅槃乐即第四誓。五乘咸
有世间之乐,皆令得于第一之乐。

「劝听受」
中又更为二,初二行先叹佛,次「为大众」下能
说人尊,故所说法妙,七善无不皆归一乘,
故劝听受,此举无差以释于差。「佛平等说」
等者,有爱憎故则有彼此,不于佛机者爱、
馀机者憎。贵贱上下约位,持戒毁戒约行,
释信解品¶ 第 294c 页 T34-0294.png
利根钝根约习,亦须具历五乘七善,展转
说之。「有人」去次释三草二木者,古师不同,
但于大草二木不定,以名合故,小中二草
经自结名必无违诤,仍不知有二种二乘,
是故初师具列五位,第二三师但列三位,
以二草意同三皆未称。「然三草」下今释,先总
非云「师心反佛违经」者,无禀承故即「师心」,
佛意不尔即「反佛」。「违经」者,经明受润不同
以对五乘差别,如何三位并同在一教?「别受
润中」进退两解者,初正消经文,次以木例
草,准义以释,草既有三木亦应例。人见大
草中云求世尊,谓义亦通后;见小树中云
专心佛道,谓通初后;见大树中云度无量
亿,谓通前二,便作一种历位解释。以近代
来弃旧经论诸教菩萨,此为消释之大患
也。故今别释冥顺经文。「上草为六度」者,既
云行精进定,于六度中精进为最,故《大论》
云:「施戒忍世间常法,欲修定慧必须精进」,
况复通进遍入五中,为是义故举进摄六,
故不可二木唯在三秖。小树中《经》既云常
行慈悲自知作佛,六度菩萨第三僧祇方乃
定知,故不及通,但过二地必知作佛,故与
前异乃从胜标。大树中既云转不退轮,别
人初地能转法轮,是念不退,藏通至果方转
法轮,岂得名为如是菩萨,故知在别。次义
立三木通三菩萨,令识通方故更释之。
《正法华》初例则云「三木二草」,以小草为悠
悠药,以上草为上尊药,颂文乃云「三药二
木」,是故今文通别二解。

释增长中,二乘增长
释信解品¶ 第 295a 页 T34-0295.png
二解不同,并今师意。前释得小乘尽生死,
方名「最后」。次释大乘中,方名「后身」。大小两
种并名增长,增长皆由值佛。众生自谓当
分增长,今准佛意莫非地雨,故令当分远
有增长,所以至此方知合一,无后之言且
任小教,权名为无非永无也。若得法身等
觉一转当入妙觉,乃云最后。《论》云:「罗汉发
心已,后边际定力令分段身延至变易」,不
复改报成无上果者,此多属通义,以通菩
萨过二乘地,惑润生身或不经生而成正
觉,岂华王佛果而用二乘边际定身?故应问
言:此定与彼首楞严定同耶异耶?诸论皆
云舍分段身而入变易,天亲论主意未必
然,但恐论释义不正耳。故知最后增长之言,
大小各别,无人有教深可为规。

问:
若尔,馀之
三位皆应两释,一者三位若不值佛各不
增长,若得值佛当位增长;二者于法华前
住四位身被佛调熟,若至法华得入一
实,方名增长。

答:
然五位中二乘执彊谓为
最后,故须二释;馀三已有彰灼明文,上下
文意一切皆尔。

问:
二乘同云住最后身必
须见佛,缘觉不然者何?

答:
虽生佛后、元因
佛世,思之可见。

「增长」后「云云」者,具述大小
今昔之意,五位虽即自谓增长,萌动之初莫
非地雨,说虽地雨居后、长必始在初毫,今
始示于地雨初后耳。亦应委说通别增长
之意。

「问一云一雨与一音同异」者,问意以一
地一雨与一音教,为同为异?答意者,今一
云一雨别譬开显,彼一音之教通于因果及
释信解品¶ 第 295b 页 T34-0295.png
以偏圆,于中先分因果、次辨偏圆。先因果
别,别意虽尔,亦随诸教二种云雨以譬诸
教因果随分一音,今从究竟云雨以问,答中
别申二种一音。言「下地」者,或指圆教六根,
或指别教地前,若指初住已上等觉已前,岂
可全无随类一音?次辨偏圆中先出旧非,
次正解中三:先圆、次偏、后明自报。先圆中
《大论》者,破上三师。所言「报」者,即酬答也。
如此一音亦通下地,但不关六根。次「婆沙」
去引偏拟圆,类例欲同,然其秖是三藏教
佛之一音耳。若不尔者,能以《婆沙》《华严》
不?五百罗汉有七菩萨见解以不?瑜伽尚别,
同异永乖。

「迦叶当知」者,开譬颂初已云汝等
迦叶及当知等,故颂文后不更复宗重称叹
者,良由此也。隋朝笈多所译,名「添品法华」
者,自馀诸文全依妙本,彼见正本偈后,更
有一长行偈颂,乃重译之。添此文后,又移
〈嘱累〉安〈劝发〉后,自馀先译并无所改。重译
言辞多似正本,其所添者,初长行中,先以
日月譬用叹佛智(此与前文重故什师不译)。次明五趣中
有三乘,于三乘中而说平等(亦与前文似重)。次迦
叶问,何故施此三乘教耶?佛以瓦器譬之,
所盛不同非关泥异。迦叶又问,彼种种解
出三界外,为一为二三耶?佛答,若觉体
等无复二三(此亦同于第一经中灭度想者也)。次因此后佛
为迦叶说生盲喻,初不见色譬诸凡夫,次
以眼开譬于二乘,次天眼开譬大乘也。偈
重颂耳。故知无此添文,大旨无阙,若其有者
述成又剩,什公不译意不烦文。南山云:「笈
释信解品¶ 第 295c 页 T34-0295.png
多辄移〈嘱累品〉也」,准此亦应云「移品法华」。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