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譬喻品¶
譬喻品¶ 第 57b 页

天台法华疏义缵卷第四
东春沙门 智度 述

* 譬喻品

【记】有云大九者出圆镜疏凡言有云者皆是圆镜疏
延秀法师释也。

【记】若今若昔者四悉中皆对今昔昔三车今一车。

【记】多门者八万四千法门法门皆有譬亦圆镜耳。

【记】前广下明来意中云机虽无巳还待不巳悲智者
恐倒应云中下二周机于上周不悟于前名巳佛智
未息更为中下二周作动树举扇喻其教理是佛不
巳故疏云使其悟解是也此之教理于上根名显于
中下名隐理教本无隐显约机有隐显耳虽单言教
譬喻品¶ 第 57c 页 X29-0057.png
理亦具人行二也。

【记】断證既同略无形斥者通教三乘名断證同唯斥
二乘不言菩萨者断證既同理亦同斥今文略耳问
三藏菩萨既未同證何不云斥答同二乘四善根位
未断惑故所以亦略。

【记】未穷馀香者虽知华严与法华为广略未穷法华
会三乘开远本之馀香也。

【疏】释三喜中文皆有悔初身喜感徼伤叹悔失知即
失大生悔二口喜中是我等咎者悔我取小若不取
小而无有过即是恶前所作名悔第三释意喜中悔
不待说所因也言疑者唯从于小文云何如来以小
乘法而见济度是也今谓经云断诸疑悔不唯于小
生疑也。

【疏】内疑外鄙者外见佛不思议身及菩萨不思议事
鄙而不受经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者疏云方等中记
云通大小经一从般若至法华前皆授菩萨记二阿
含经记弥勒作佛身子见此生悔也。

【疏】常独处约能处为名若从所住应名为处(去声早)
昔疑也前明在会之时今明独处之日每作是念正
出所疑也言同入法性者问身子何处入法性答有
三处一遇頞鞞闻空法故云息心达本源本源即法
性也二身子得初果巳闻长爪论议得罗汉也三得
罗汉巳历方等大品皆闻三乘同得法性但法名同
大小有异不自省过而疑佛遍。
譬喻品¶ 第 58a 页 X29-0058.png

【经】初闻佛法者问佛初度五人转四谛何故言身子
为初闻耶答非是五人之初但是初闻頞鞞所说耳
问疑悔通今昔不答疑通今昔悔但据昔昔失大故
悔今明不失无悔也疑通今昔者以理教相疑理既
唯一教不应三今昔雨教相疑破(云云)

【经】金色三十二下二行明失自德果有两偈为果者
初偈小乘生法二身次偈举佛大乘生法二身引智
论云小乘中生身不说八十种好法身不说十八不
共法今以大小为类明身子俱失也。

又云初举三十二相为外德十力为内德略叹佛内
外二德次八十种好为外十八不共为内是广叹佛
内外。

【疏】又世人等者记引如香积菩萨更学双流者维摩
经云上方世界过四十二恒沙佛土有国名众香皆
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等佛名号香积其国香气比
于十方最为第一彼土无声闻支佛名唯有清净大
菩萨众彼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人天得
入律行乃至功德皆悉具足彼土九百万亿菩萨因
见净名遣化菩萨至取香饭俱随到此供养释迦及
维摩诘闻说此土五道诸难愚人生处刚强难化心
如猿猴说于十恶等彼诸菩萨叹未曾有加习化道
及空观门名双流行。

【经】偈云初闻佛所说者谓初闻略开三显一动执生
疑时也将非魔作佛者心既生疑意中密谓佛是魔
譬喻品¶ 第 58b 页 X29-0058.png
也魔之为性有性有而言无无而言有一而言三三
而言一今开三是方便昔说三是真实与魔说同问
新疑类与旧疑何异他答旧就正生疑新就邪正合
生疑旧就正生疑者昔理教俱是佛说而用理教互
疑故名正中生疑也今邪正合生疑者身子谓三乘
教是佛说今一乘教是魔生死外有涅槃演三教皆
生死中即涅槃也。

【经】其心安如海者谓如山之安如海之旷心神既同
山海则知非魔故疑断也。

【经】闻佛柔软音者下三句结口喜梵音圆唱名为柔
软竖辙三谛名深横周法界名远横竖不二名微妙
无明不染名清净即说一乘微妙之理也。

【经】我定当作佛者颂前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文结身
成也为天人所敬者是颂前从法化生由内无疑惑
外为天人所敬即结意成转无上法轮是颂从佛口
生结口成也得佛法分总结證初住分也。

【记】云所成感报作用所成是我定当作佛感报是为
天人所敬作用是转无上法轮也。

【经】华光者有云目睹雨华放光耳闻法华智光若尔
馀人亦睹光闻法何不名华光耶答身子从最初得
名馀人后悟别受异名例阿若无生馀人不尔注云
众宝所因曰华万品皆照曰光。

【经】国名离垢者有云然土未曾净土秽由众生心有
净秽故净秽耳身子昔无凡夫之秽心今悟一乘复
譬喻品¶ 第 58c 页 X29-0058.png
离二乘之垢既双离二垢得佛之时土名离垢(巳上土名)
其土平正是土体离高下称平非小大斜名正无秽
恶为清净有众宝为严饰安稳下明人物离刀兵劫
故安稳离饥饿劫故为丰乐离疾疫劫故为炽盛琉
璃为地者别明地庄严有八交道别明道庄严从广
之狭初总明土次别明地后别明道。

【经】以本愿故说三乘法者释迦浊世说三为除浊故
彼土无浊但愿说三问何愿耶答身子于三乘中悟
一乘学释迦说三乘也劫名大宝者不以珠玉为珍
用哲为宝也。

【经】彼诸菩萨至国者初有十德一下地难思德文云
彼诸菩萨至非佛智力无能知者是二瑞华承足德
即七净华是三大心久发德此诸菩萨下是四内行
无瑕德于无量下是五外为佛叹德恒为下是六恒
求实慧德如文七神通外化德具大神通是八义教
遍通德善知一切诸法之门是九性纯无曲德质直
无伪是十心坚不退德志念坚固是不为烦恼所动
名坚固也大意不出发愿及修定慧行也。

【经】云佛寿十二小劫众生八小劫者问娑婆何以佛
寿短众生命长离垢何以故佛寿长众生命短耶答
娑婆众生感得秽土当由生灭之惑既重叩圣之机
不浓故佛寿短众生寿长离垢众生感得净土必由
存亡之心既薄恋道之情弥厚故人命促佛寿延应
迹之终夭乃由众生之厚薄耳。
譬喻品¶ 第 59a 页 X29-0059.png

【经】华足安行者众实所因为华万行皆满为足品物
不差为安众化流通为行又云彼土菩萨行时宝华
承足故曰华足梵本云牛王天竺贵牛故以为喻此
土不贵牛故改为安行。

【疏】婆伽婆者龙树释一能破烦恼二有功德三巧分
别四好名声大论第二云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
德是第二又婆伽名分别婆名为巧巧分别诸法总
相别相故是第三又婆伽名声婆名有无有得名声
如佛者是第四又婆伽名破婆名为能能破淫怒痴
故称为婆伽婆也是第一。

【经】最大法轮者如玄文第二云通约诸经明待半论
满如净名云始坐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即
对昔半明满也般若云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亦
待鹿苑为第一对般若为第二也涅槃法华并云昔
于波罗柰初转法轮今于𤘽尸城转法轮今经如文
总于昔望当部为半满也。

【疏】未愈云云者具释诸土如同居有见思方便土有
尘沙实报土有无明权人皆示同彼有疾有愈也且
一往敌对耳若竖论者同居有见思尘沙无明三病
方便有二除见思实报有一除见思尘沙唯无明也
上品寂光明佛所居故无疾也。

【记】获记云云下遣见腾于此是譬周四段及下周四
段故云皆约譬是譬周四段及因缘四段皆约因缘
耳非谓阙领解述成故注云云。
譬喻品¶ 第 59b 页 X29-0059.png

尔时舍利弗白佛下第二周初自述有无二见有无
是断常边见等取邪见见取戒取又等馀钝使。

【疏】若国邑等者有云若国邑聚落者所言若字杂心
云若是其事也又若者如也如其而说之也封疆墟
域为国邑引释论云一佛所王凡有四处初谓一世
界二明世界海三明世界种四一世界所度之分言
一世界者百亿日月等名一大千如是十方各一恒
沙大千名一佛世界也言世界海者如是一佛世界
数如一恒河沙名世界海言世界种者如是世界海
数如十方恒沙名一世界种言世界所度之分者如
是世界种十方无量名世界所度之分总此四种合
为一佛王化之城国是其大喻世界分域也邑是其
次拟世界种落是墟畔之远拟世界海聚是村位之
近拟一世界今谓此四初一是同居次三是实报由
阙方便土故不用也言聚落者广雅云聚落居也聚
众也人所聚居落亦庭院也言人呼县为邑内村伍
聚外墟畔为落今言邻闾为聚落者总外墟畔为聚
落也。

【记】云横竖相带者如同居中具馀三土横即带竖不
二而二同居之外别有方便等三寂光唯极此则名
竖遍于三土皆即寂光即是竖中带横名二而不二。

【记】左辅等如止观第七记检(云云)

【疏】左貂右插者应劭汉官仪曰侍中金蝉左貂金取
竖刚百陶不耗蝉高居食洁貂内劲悍而外温润宋
譬喻品¶ 第 59c 页 X29-0059.png
文帝元嘉中王昙首殿置仁等并为侍中仕亲密置
仁帝接膝共语貂拂帝帽帝手拨貂置案上语讫还
复手插之。

【经】德有内外等者初标德业谓叹德业是次释又二
初释德次僮下释业初德又二初标内外次释释又
二初略释次广释初略云内则至赀财是也次广释
又二初内次外初内者先释其年云年高博达今古
释经中年字谓世间长者年既深远博识坟典古今
史籍喻佛智德权实二智若事若理事则三千理则
空中无不了知名智德次释衰迈云根志纯熟者根
志释衰纯熟释迈迈远也谓朽遇远归寂灭也喻佛
断德涅槃理性清净也次从财富下释外德又二初
总次别如文。

【经】多诸人众至中者三界含识品数滋繁故云多诸
人众唯识云五趣种子名言所熏业招各异类别名
五随其所应各为有友善恶业种者谓名种子即五
蕴种子五趣不殊由善恶业所招令异故五道别也
言五百者有云十种业道之所招感名五百谓十业
道中各有自他教他赞励庆慰少分多分全分少时
多时及与寿尽各别老十修作资感立五百名此等
诸种处本识内名住宅中由此种子以为故五趣轮
回众苦不息今谓三途因者十恶业招一业为本馀
九助之成十馀九各尔即成一百若破戒业是地狱
百无惭是畜生百悭贪是饿鬼百人天修罗从三品
譬喻品¶ 第 60a 页 X29-0060.png
十善互严各百非谓教化等问但举五百即是何故
言一二耶答一对天二对人堪受化故别举耳三途
受化事少故通对之故云乃至百越修罗故名乃至
言止住者总即五趣别亦是四十居止八狱与鬼畜
为十四州六欲为十色界十六处无色四处合四十
也。

【经】堂阁至倾危者有云喻五蕴堂朽故者色蕴身根
为主如堂诸根依附身如阁生灭名朽朽烂也墙壁
颓落者譬想蕴外却为墙内捍为壁外变相像如墙
内变为像如壁虚而不实远自迁谢名颓落解云外
变若山河大地及与众生见净生贪见秽生厌内变
为像者缘内身生贪生厌是也柱根腐败者譬行蕴
行蕴中有四类法命根是最胜身之主故又是不相
应行法如舍之柱朽故名腐败也又云舍之所立为
柱之所驻果报所存以命之所持命将欲终报身将
坏如柱根败堂舍将倾也梁栋倾危者栋者竖杖梁
者横譬内熟受为本如栋外增上果受为末如梁梁
栋依柱有如受依命根业故有临将崩落故名倾危
维持一身必在于心识纲维一屋必假于梁栋今疏
意者初墙壁四大次观解中用譬皮肉无色一界约
小乘异部有色大乘有定果色皆可为皮肉故通三
界若尔能烧既遍三界所烧宁局欲色耶今墙壁喻
四大外诸院为墙内别障为壁喻四大皮为外肉为
内成于身色也今准大乘能烧所烧尚至等觉微细
譬喻品¶ 第 60b 页 X29-0060.png
之惑岂唯欲色二界无色无所烧耶又今文虽阙受
想二蕴若譬三蕴亦顺蕴之次第四大是色蕴命根
是行蕴意识是识蕴故以三句喻其三蕴既有识蕴
心王必有心所五蕴亦足又今意者四大是色及命
识三是初托胎时暖识命三种子故以此对三也有
云堂阁者公集之舍为堂舍而重累称阁三界果报
是众生具有而同聚其中譬之如堂三界果报高下
不同如舍之重累喻之如阁此约所依三界如堂能
依果报三界重累如阁此约依正二报释也。

【记】引有人具依正二报者难云如人及地居天正不
称依如人死去依报不灭若唯识依报是第八识相
分正报灭时依报亦灭相分不离见分心故今依小
乘不灭耳欲界空居及色无色界并地狱界鬼界等
依报土皆随正报而有可云相摄人既不尔如何相
摄今解约唯识相分不离心即是摄也故今文并从
正报(云云)

【疏】周匝下明能烧之火者有人问云常有三界常有
众苦亦常有火宅常有火燃何故前明火宅后明火
起耶他答云具通别二义通论三界普论变息受众
苦二者别论贪会三根者曰禀化苦有暂息之义佛
既去世还起烦恼故前明宅后辩火起问知以此譬
具通别二义耶答初列五百人次明三十子五百是
通三十子是别又云此经令一切众生离凡夫地后
离二乘地故说三界过患令勿贪著是离凡夫地后
譬喻品¶ 第 60c 页 X29-0060.png
明诸子出门求车不得便赐大车令离二乘地也今
谓火宅本为中根法说不悟佛为作譬广明火宅五
趣轮回举五百人以譬轮回之所本是正因之子复
是生机之处苦出火宅以离凡夫之地得出分段今
令离二乘地得出变易故等赐大车也非是令一切
众生离凡夫地傍为有之。

言周匝至四生者三门分别一辩相二通局三宽狭
一辩相中言四生者胎卵湿化也言胎者今人等禀
托精气而受报者名胎生卵生者如诸鸟等依卵㲉
而生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化生
问若无依托云何得生答如地论释依业生生相如
向说次就五趣辩通局者四生中化生一种全摄二
趣及三少分全摄二者诸天地狱一向化生三少分
者人鬼及畜生少分有之如劫初时人鬼及畜一切
化生今时多无故曰少分胎生一种人鬼及畜少分
有之馀趣无卵湿二生唯在人畜馀趣皆无人中卵
生如毗舍祛母其由卵中有三十二儿如是等类是
卵生人人湿生者如顶生王过去有王名善住顶生
肉胞十月满足中生一儿因字顶生如是等类湿生
人也畜生道中卵湿可知次辩宽狭者如杂心问为
生摄趣为趣摄生论自释云四生摄趣非趣摄生何
故一切五趣不出四生故生摄五道中阴皆是化生
五趣不摄是故五趣不摄四生也故俱舍云人傍生
具四等如下随喜释(云云)
譬喻品¶ 第 61a 页 X29-0061.png

【经】若十二十或至三十者有云若十是菩萨出华严
贤首品问子有定数何故云或耶答有三义一或开
二乘或合为小乘开合不定二就昔三乘根性不定
大品六千菩萨退罗汉迦叶本是缘觉值佛成声闻
三昔虽三乘根性终成菩萨故云或也。

【疏】欻然譬本无今有者引涅槃一句彼经四处出之
第九释菩萨品差别无差别理事相对十五梵行品
明得即无得无得即得约修因證果之得二十五师
子吼品明有不定有无不定无约真俗相对二十六
破定性明无性今初释本无今有本有今无等者烦
恼即真如于烦恼边名本无于真如边名本有本无
即带本有今从无烦恼边名本无也言今有者即真
如为烦恼于烦恼边名今有于真如边名今无今有
亦即带今无今从有烦恼边名今有也故烦恼即本
无今有真如即本有今无真如即烦恼即真如三世
有法无有是处也将此释经差别无差别者差别本
是真如于差别边是本无于真如边是本有今从差
别本是真如故于差别名本无也言今有者迷无差
别为差别于无差是无边于差别是有边今从迷起
差别故名今有也故结云差别即本无今有无差别
即本有今无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三世有法无有是
处馀皆准此。

【记】地论师云常法体用者章安难云本隐今显者真
如体昔在无明故云隐令无明既成真如故云显显
譬喻品¶ 第 61b 页 X29-0061.png
名常用隐名常体今若显巳亦应更成无明故云显
巳后没。

【记】云应言烦恼无始体即菩提故名无终者若云别
说者烦恼是本者故名无始今日断之故名有终菩
萨初證是有始尽未来际不灭是无终今相即说离
菩提无烦恼故烦恼是菩提之无始离烦恼无菩提
故菩提是烦恼之无终生死涅槃例然即常住之法
也。

【记】云引章安五解初三谛者应云真俗是本无今有
中道是本有今无真俗即中中即真俗名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馀四释例然思之判释不称经文初二句
相即故不可也(思之)

【疏】身受心法即宅等者准俱舍论四念住前有五停
心位颂云。

「 为通治四贪
 且辨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
 名为巳熟修
 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


论曰修不净观正为治贪然贪差别略有四种一显
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缘青瘀等修不
净观治第一贪缘食等修不净观治第二贪缘虫蛆
等修不净观治第三贪缘尸不动修不净观治第四
贪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治如是四贪以骨锁中
无四贪境者解曰此明治四种贪等缘青瘀境翻美
妙青等缘被豺狼等食翻端正相故缘虫蛆翻美妙
譬喻品¶ 第 61c 页 X29-0061.png
触缘尸不动翻供奉事等此四不净观各治一种(释治
四贪讫)若观骨锁能治四贪见骨锁时时无妙显色及
形色妙触妙威仪等(释颂一句云且辨观骨锁)初观骨锁乃至海
际从海际复至一人名初习业位次观自身从足至
头半皆见自骨名巳熟修位次系心在眉间发八色
光明名超作意位(云云)颂曰。

「 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论曰能正入修略说二要门也入修要门有多种故
诸有情类行别众多故入修门亦有多种一广即众
多次有五种谓多贪不净多嗔慈悲多痴缘起著我
六界寻伺持息然从多分最略二门一不净观二持
息念故唯此二名曰要门不净治贪持息治寻从多
分说各能治一正理论云就近治门说不净观能治
贪病非不治馀息念治寻应知亦尔故颂云贪寻增
上者从强而说不净治贪记引颂别释论又略所言
贪下释颂不净观三字数息等下释颂数息二字(思之)
论如是巳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
巳复何所修下三颂明四念住也前两颂别相念住
故一颂偈总明想念住初两颂明别相者颂曰。

「 依巳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馀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论曰依巳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钵舍那修四念住
譬喻品¶ 第 62a 页 X29-0062.png
者此总释念住意奢摩翻止毗钵翻观正理云巳修
成止以为所依为观速成修四念住非不得定者能
如实见故详此论意释五停心观为心敬勤修于止。

尔时假想观骨锁等一相住心名为止四念住观取
身受心法差别之相又于身中而取种种差别之相
除其四倒生如实见故名观论如何修四念住耶问
也论谓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
名为自相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苦性及
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正理释云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谓修观者慧心一境以自相于身境中
一一别观修四念住分别此法与所馀法有差别义
名观自相分别此法与所馀法无差别义名观共相
且身念住观自相者谓观察身内十处自性各别从
眼至触一一皆有处自相故如是于彼各别中有正
智生名观自相此自相观得成满时有道色起尔时
方立自相种性身念住名此亦遍知彼法自相由此
各别有正智生非于诸境中总生一智(云云)次身念
住观共相者谓观察身一一处相虽有差别而身相
同又于尔时观十一切处俱是色相无有差别谓皆
不越大种所造于彼一类法中有正智生名观共相
此相观得成满时有道色起尔时方立共相种性身
念住名此亦遍知彼法共相由此总有一正智生非
诸境中各生一智(言道色者是定境也)论身自性者大种造色
受心自性如名自显法自性者除三馀法者此出身
譬喻品¶ 第 62b 页 X29-0062.png
受心法自性也(云云)又云于身计净贪为自性受计
乐我取为自性于心计常边见一分为自性于法计
我萨迦耶见为自性除此四巳馀或为等流也解曰
正理以自相共相观身等四至一一别观者自相别
观共相别观初身念住自共别者先观色境与馀十
色别乃至无表亦馀十别观此十一相各不同名自
相别观次观彼十一种色总用色碍以为其相名共
相别观又次观身非领纳等与受等三体相各异名
自相别观又次观身与馀受等总总用无常以为其
相名共相别观受心法三各有自共二相广如俱舍
(云云)颂总相杂所缘者论云四中三种唯名不杂
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若于身
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解曰或二合缘有
六句或三合缘有四句或四合缘有一句总十一句
从不杂缘法念住后无间引起杂缘念住论生复何
缘次第者问次第也论随境粗者应先观故或诸贪
欲于身处转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
受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惑未断故观受
等如是次第解曰于四中色粗先观于后三中受粗
先观于后二中心粗先观法最细故所以后观问五
蕴次第相行为粗心为细何故念住想等为细心即
细为粗答想行为法念住虽粗兼涅槃法极微细故
粗细合论法念故在后说(云云)颂曰治倒故唯四者
论曰此四念住如次治彼净乐常我四种颠倒唯有
譬喻品¶ 第 62c 页 X29-0062.png
四不增不减。

【记】望大论至姿态者一色欲二形貌欲三言语欲四
细滑欲五姿态欲六人想欲此显形二是彼色欲摄
此妙触是形貌细滑二摄此供奉是言语音声摄阙
恣态人想(云云)

【记】大小应法须释出之者悲小应鹿苑拔苦慈兴法
华大悲应而与其乐。

【经】或当堕落者问佛知彼谤大乘即定堕落何言或
耶答昔二万佛所闻大乘竟今日起恶乐著三界佛
初成道即拟大乘大机未熟闻必生谤谤即堕苦初
不为说现无谤过摄以小乘且除其著后方说大得
入一乘必无堕三途义堕与不堕不定名之为或初
后皆大中间趣小根根性不定复名为或。

【疏】五浊火烧五蕴舍者问五浊能烧火者见浊烦恼
浊可名能烧众生命劫三浊与五蕴无别何名能烧
答众生是假名命是色心上假立劫亦是假立故十
四不相应中一命根二异生性三时此三为假能烧
通于假实所烧唯实也又能烧五浊通于内外所烧
不浊蕴唯在于内又能烧之火通于因果所烧之舍
唯在于果又能烧之火通于二性烦恼见浊是不善
性馀三是无记性所烧五蕴唯是无记性故有别也。

【经】此舍巳烧至害者问既言巳烧复云无令为害者
何耶答为说怖事是五浊火著此五浊与五阴舍合
名为巳烧耽著未久一乘善根未为火害故今诫云
譬喻品¶ 第 63a 页 X29-0063.png
无令为害也。

【经】具告等者问昔日为告为未告耶若巳告者巳说
一乘竟如何第一经云我宁不说法今何以言具告
耶答云欲说一乘教皆是心念拟宜而救不得所以
息化实未告也故云诫门拟宜等。

【疏】不识八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
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释此八苦有三门分别
一释名二辩相三对三苦共相收摄初释名者一生
苦者报分始起谓之为生生时有苦就时立称故名
生苦衰变名老老时有苦就时为目名为老苦四大
增损谓之为病病时有苦就时彰名阴坏名死死时
有苦亦就时立目爱别离者所念分张名爱别离缘
离生恼就缘立称怨憎会者所苦强集名怨憎会因
生恼亦就缘立称求不得者所悕不称名求不得因
求生恼亦就缘立称五盛阴苦者五阴炽盛名五盛
阴阴盛是苦就体立称亦可盛者受义五阴盛受前
七苦应言五盛阴苦也次辩相何者生苦如五王经
说始从识支乃至出胎名之为生涅槃经中生通始
终不同经分为五一者初出所谓识支报始名初初
起名出二者至终谓名色支色心具足对前说终三
者增长谓前名色增为六入四者出胎五者种类谓
出胎后乃至老死于中连连刹那新起名之为生何
者老苦如涅槃经中释有二义一者终身所谓发白
形枯色变名老二名念念老始从识支乃至老死连
譬喻品¶ 第 63b 页 X29-0063.png
连迁变名之为老始终念念始终为二一者增长谓
从识支乃至盛年念念迁变二者灭坏年衰巳后念
念老也何者病苦如涅槃中释两义一者身病所谓
四大增损不调及馀客病二者心病所谓欢忻忧恐
怖愚痴等也何者死苦如涅槃中说死有三一者放
逸死谓谤大乘方等经典二破戒死谓犯三世诸佛
禁戒三者坏命死谓身尽命终经分二一命尽死二
外缘死命尽中经说有三一者命尽而福不尽正报
虽灭依报犹存二者福尽而命不尽依报虽亡正报
犹存此亦通名命尽死也三者福命俱尽依正俱灭
外缘死中经谓有三一者自害二者害他三者俱害
何者是爱别离苦所别有二一内二外内者是亲戚
眷属外谓资产何者怨憎会苦怨憎有二一内谓恶
道报二外谓刀杖等缘何者求不得苦有二一因二
果因中有二一者恶法求离不得二者善法欲求不
得果亦有二一苦事求离不得二乐事求欲不得苦
事有二一内二外三途苦报求离不得名内刀杖等
缘名外乐中有二一内二外人天乐果求欲不得名
内五尘妙境求欲不得名外何者五盛阴苦如涅槃
说通摄前七为五盛阴苦三对三苦相摄者八中前
七别配三苦后一总摄三苦就前七有通有别即坏
即苦即行即苦义通前七生老病死苦苦所收若缘
老失状色病失强力死失寿命而致恼害坏苦所摄
爱别离者坏苦所收怨憎会中有两三涂苦报刀杖
譬喻品¶ 第 63c 页 X29-0063.png
外缘而强集会苦苦所收涉求之行而强现前行苦
所摄求不得中义具三苦于恶求离不得苦苦所收
于善求合不得坏苦所摄涉求行心求离不得即行
苦也五盛阴具前八苦。

【经】而告之言等者希有之言即是叹也难得之语即
是劝也汝若不取等者若不依我劝出火宅取三果
车复必为渴火所烧而生忧悔。

【经】种种珍玩奇异之物者三方便法于小乘为珍玩
于一乘为奇异注云三车为珍玩人天为奇异。

【经】如此种种羊车等者三乘之下亦说人天戒善果
报不同故云种种菩萨化世声闻从师并居人间之
类故譬羊缘觉进不化世退不从师喻之如鹿以表
山林又羊性迟钝譬声闻鹿性劲疾譬缘觉牛强壮
譬菩萨又羊形小譬小乘鹿处中譬中乘牛形大譬
菩萨。

【疏】从尔时至适子所愿等者称悦忻心名为适愿既
云闻父所说故是闻所生慧也心各勇锐者勇进也
锐利也三乘不同故名为各思心动虑者释思所生
慧前方便也勇锐是初虑互相推排者推谓观四谛
理十六行相初践四圣谛迹故名为排邪正未决名
互相者如观苦谛境苦无常无我不净名为正常乐
我净名为邪于此未审或不净排净或净排不净名
为互相由观未熟故三谛准知(云云)

【疏】观三十二谛等者记指释签广明今略知大意有
譬喻品¶ 第 64a 页 X29-0064.png
三品忍下品具观八谛下各四行相初观欲界苦次
观上两界苦乃至欲界道次上两界道上下各十六
名三十二谛观次中忍二十四周减行七周减缘各
三行名减行各一行但名为缘减复七谛名减缘八
谛下各三行相名减行皆从退向前减也至欲界苦
谛下二刹那心观一缘一行名中忍满文云缩观是
也次一刹那心观一缘一行名上忍满馀如签释(云
云)。

【疏】上法说中先机发次障除佛喜无畏者经云志求
佛道者是大机发也次说障除佛喜者障若未除不
免火难佛即生忧起于怖畏诸子障断至法华会说
佛慧时佛生欢喜而无所畏故佛欢喜显子障除也
今譬中先免难者经云无复障碍是先免难欢喜踊
跃是子欢喜各白父言下即是索车约经文相两处
前后若约于人必先障除后机发也。

【疏】无索小者此师意云今法华中言愿赐我等三种
宝车是索小果此师不知在鹿苑时巳得果竟非昔
未得今日索也只由略开权时斥方便今虽索小意
求于大故云大乘机发也。

【疏】四二乘果门外者正使是烦恼障断烦恼障尽得
小果佛果在习气无知门外者习气是正使之馀习
无知者尘沙障于俗谛三昧理不了名为无知。

【疏】今当为尔至圆教菩萨是者此四教菩萨各得一
句具足而论一教菩萨各具四句谓索不索亦索亦
譬喻品¶ 第 64b 页 X29-0064.png
不索非索非不索也藏教四者一三祇百劫位名不
断二三十四心位名断三双取名亦断亦不断四除
前相约理名非断非不断此四对昔皆不索是一句
在今皆索是二句今昔相对名亦索亦不索是三句
除前相约理名非索非不索是四句即成十六句也
通教四断者一乾慧性地名不断二八人至八地名
断三菩萨地侵习未尽名亦断亦不断四除前相约
理名非断非不断此四在昔名不索在今名索今昔
双取名亦索亦不索除前相约理名非索非不索成
四四十六句也别教四断者一十信名不断二十住
入空名断三十行出假断尘沙未断无明名亦断亦
不断四十回向修中十地證中名非断非不断此四
对昔名不索对今名索双取名亦索亦不索除前相
约理名非索非不索成十六句圆教四断者一名字
位是不断二观行位名断三相似位名亦断亦不断
四十住巳上名非断非不断此四对一不索约性得
二索约修得三亦索亦不索双取四非索非不索除
前相约理即成十六句圆人约当教进后位名索也
若藏历四教索成四个十六句通有三别有二圆有
一或渐入或顿入或不定入此四教菩萨通五时鹿
苑密馀显露以论故云宏纲大统也二乘在昔密入
亦有顿渐不定思之。

【疏】世人执等者记云并由不说佛菩萨乘离合初后
至不会者谓鹿苑中因名菩萨果名佛乘故云初合
譬喻品¶ 第 64c 页 X29-0064.png
方等巳去名为后离即演门三教菩萨也问圆乘云
一乘大乘上乘菩萨乘佛乘有何同异答名异体同
所对别故若对三乘故名一乘文云从一佛乘分别
说三是也对小名大乘通四教菩萨对中下名上乘
对佛名菩萨乘对因名佛乘皆通四教今简前三唯
圆不会也。

【疏】华严第八云下等者记云初三从应第二从机恐
误观文皆从机说如云下劣厌没者是机钝根利等
皆从机也。

【疏】三解脱法出声闻乘等者出是因义谓从因至果
名出也又云声闻乘相者即行行之相也。

【疏】光宅取尽无生二智为体者俱舍云尽无生智二
相何别颂曰。

「 智于四圣谛
 知我巳知等
 不应更知等
 如次尽无生」


论曰如来论说云何尽智谓无学位若正见知我巳
知苦我巳断集我巳證灭我巳修道由此所有智见
明觉解慧光观是名尽智解曰此总别智之异名决
断名智推求名见离闇名明悟理名觉了达名解择
法名慧光谓照观谓察此即名异其体一也论云佛
无生智谓正见知我巳知苦不应更知乃至我巳修
道不应更修乃至名无生智正理云谓非择灭有无
生故此智得生智托无生名无生智(云云)若单取无
生智则通大乘今言尽等唯局于小不可为体又因
譬喻品¶ 第 65a 页 X29-0065.png
不含万德故而独言果耶。

【疏】果正因傍者若从亲修因正果傍今从慕果行因
故云果正耳。

【疏】若内因断结等者问有为能断断即断结断结得
名乘外果巳證极何得名乘摄答有为藉理体能运
得名乘真如是乘性亦得名乘摄问佛果既运息运
息不名乘如何至果时犹得名乘摄答至果虽运息
自行达到得名乘化他尽未来令他增进名乘摄。

【疏】云运入无馀者般若云我皆令入无馀涅槃即令
众生入无馀也又大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皆是
其例问定性声闻入无馀自證许可名乘摄利他门
中永入灭如何亦得名乘摄答大乘二利俱名运是
故化他得名乘彼无化他之能运为是自行种类名
乘摄。

【记】云三车容上下者是圆镜疏释二乘宅内名上车
至宅外不见名下车如记(云云)

【疏】第二车等者法华前车虽等而子不等犹子不等
令车不等若至今经车子俱等也言佛性同者若法
华前约理镕融无时不得等何待今日若约机说法
华前教未言性等今日开会教行人理皆名等也。

【疏】以法等故者约五乘七方便皆圆融法界无不平
等止观云观念念心无非法性实相名等。

【经】云其车高广者此四字正明车体是性德三因高
广不二是正因不二而二即非高而高是了因非广
譬喻品¶ 第 65b 页 X29-0065.png
而广是缘因即三而一是性德三因也若对修德但
总名正因也即是车体众宝下是修德缘因有大白
牛是修德了因若明体与具度别应从众宝下点今
文合者缘因与正因俱因是所导白牛是能导故今
点开则修性各三合则修二性一故合为大车也。

【疏】广叙车等者有人取后得智为车体根本智为白
牛不说现为车体若取理与下宝所无别故不取也
即用根本无分别智为能导后得智为所导今谓作
此解者与光宅尽智无生智为车体何异故为章安
所破。

【疏】譬如来知见深远者实相非知非见而知见法界
横周十界故广广远也竖彻三谛之源即三而一故
深深高也。

【疏】众宝庄校至四辩者譬万行修饰止观譬无量道
品名众宝是万行异名耳。

【疏】四辨下化者四辨如记释今明意者谓从初凡心
时修此四辩至初住位时即能下化众生。

【疏】真实万善者此约果时名真实为在因时用无缘
慈熏法性至分果初住时即能布施化也止观云道
品所摄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之法不与他共名珍奇
严饰。

【疏】四弘坚固大慈者四弘即四无量心慈无量即众
生无边誓愿度是苦谛悲无量即烦恼誓愿断是集
谛喜无量即是法门无数誓愿学是道谛舍无量即
譬喻品¶ 第 65c 页 X29-0065.png
是平等舍慈悲之心即是佛道誓愿成是灭谛如下
妙庄严品释(云云)

【记】四摄者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云云)

【记】指止观云道品调适即无作道谛七觉也除觉分
者除身口之粗达粗言及软语也舍觉分者圆舍十
界依正达九界皆佛界名舍定觉分者即照而寂精
进觉分者三业念念趣三德也择觉分者择是慧性
简权入实喜觉分者喜于自行化他皆得入实念觉
分者明记为性不为惑染。

【疏】七觉者取定慧庄严车体也。

【疏】观练熏修者此约正助合行也由因时修三观心
为正行未能相应即因观练等禅助之令速入理三
观理心融彼事禅俱成实相名曰合行止观云诸禅
三昧起六神通名重敷今疏阙神通通是定用故不
说。

【记】丹枕至即三而一者喻中动静相即实体与用亦
复如是者体是静用是动如云自因之果是动法性
无动是静而动故云而到是法身德也万行是动无
作是静于正行时而达理故名无作也即解脱德众
智是动莫观是静用处达体名为莫观即般若德止
观云四门归宗体息诸行名丹枕。

【疏】白是色本者是修德了因名修德般若与本净了
因合故云相应止观譬四念处破八倒之黑名白牛。

【疏】体具万德者谓性德了因体非前车体也。
譬喻品¶ 第 66a 页 X29-0066.png

【疏】又念处下约无作四谛也念处境是苦谛苦即有
因即集谛四正勤至五力是无作道谛七觉八正是
无作灭谛若准馀文三十七品总是道谛今无作四
谛一中具四故且对之(云云)

【疏】仆从等者仆使之人从在后傧在前侍卫左右此
约助道法门也两教二乘为从三教菩萨为傧众魔
乐生死为左外道乐诸见为右皆是扶车法门正助
不二权即实也馀如记释(云云)

【记】粗点十观者其车高广即不思议境张设幰盖是
发心内枕是安心风即破遍外枕通塞白牛即道品
仆从即助开游四方是次位位中具安忍离法爱也。

【疏】一切法趣等者记指止观第二引云大品中始自
色心终至种智并明趣也大论释云云何菩萨为世
间趣故发菩提心菩萨为众生说色趣空乃至种智
为众生故说色非趣非不趣乃至种智故解曰能趣
色为假所趣空为真非趣非不趣为中若馀文一切
法趣色能所皆假色尚不可得能所皆空云何当有
趣非趣正显中道前能所为开次总能所为合也。

【疏】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者有二意一是少分二是全
分若执三为究竟即是少分若约如来本意是如来
藏法即是全分也。

【疏】若富而非子是子而贫者应具四句一父富非子
谓华严方等般若中圆佛名父富前三教机名非子
二父贫非子者前三教佛父贫对圆教机名非子三
譬喻品¶ 第 66b 页 X29-0066.png
父贫而是子者三教佛对当教机名父贫而是子也
四父富而是子者今经圆佛名父富开三教机是圆
人名是子故等也。

【疏】所以至释两等者记云恐误但财况子耳准左溪
文句云心等子等则是心等由财富故其心则等不
言误也言一国者以寂光望同居也寂光遍益十界
三因之子犹尚不尽况同居中昔日结缘了因二乘
众生也。

【经】舍利至虚妄不者问也众皆疑云始则许三终遂
不与似若虚言初不许一后即赐大岂非虚妄问何
故许而不与不许而与答权言接引故许理本无三
故不与初若许大机缘不受无由出宅故不许也大
机既发称佛本心是故与也。

【疏】第三叹述者经云善哉善哉是叹如汝所言是述。

【疏】得无生智名自在者我见苦巳不复更见乃至我
修道巳不复更修作是念时无漏智慧见非觉也尽
智名无系者苦我巳知集我巳断乃至道巳修名为
尽智。

【经】求一切智等者有云观空智三乘同有今谓不尔
是如来果地一切智也佛智者他云观有事智唯佛
独成由自觉生此二智故名自然智不从他闻名无
师智今谓从佛果说名佛智智从理说名自然果极
名无师。

偈经其宅久故者有云竖论识蕴无始念念生灭名
譬喻品¶ 第 66c 页 X29-0066.png
久故今云三界者从所变说三界及有情皆是第八
识相分相不离心心外无境心无始故三界无始故
云无始为久也非近变趣名非今所造为故无常卑
鄙名顿蔽者即第八识能变所变念念无常非常是
住法名卑鄙非渐灭故名顿蔽也堂舍高危者有云
色蕴无常高必易倾危必不安今文二释一约正报
二约依报即是因缘观心二义今约正报即是色蕴
念念相续故高无常故危二约依报土不免堕落者
举依取正有情虽生上界寿尽还堕三途生上故高
还堕故危柱根摧朽者有云行蕴今云命根即是行
蕴摄念念迁谢故名摧朽摧折朽坏也言支持者由
过去行业未谢命即连持不断业谢故命即断绝如
世柱根由基陛故基陛若毁柱根即坏梁㨂倾斜者
有云受蕴无常既失正受何可安哉今云意识维持
一身由于意识为主纲维一屋由于梁栋居先梁栋
无柱而不存譬意识无命根而不住。

【疏】印师三十六物者发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汗大小
便皮肤面肉与骨髓肪膏脑膜筋脉连脾肾心肺并
淡脓肝胆胃胞肚肱。

【疏】因缘观心两释者记云从命根巳下皆属观心者
恐文不然文皆有二释故如命支持是因缘亦云两
足是观心梁栋二释初是因缘次是观心墙壁二释
亦然周障二释三十六物是因缘今家释是观心思之。

【疏】禽兽喻五钝在前鬼神喻五利在后与入道不同
譬喻品¶ 第 67a 页 X29-0067.png
何耶答众生有二种使一钝使粗属爱魔利使细属
见魔故爱前见后今佛法正道缘理断结于见道中
有二种人钝人用无常苦二行相入见道故先断爱
利人用空无我二行相入见道故先断见也故不同
也。

【疏】八鸟譬八慢者盛壮憍是对我慢性憍是大慢富
憍是过慢自在憍是邪慢寿憍是增上慢聪明憍是
憍慢行善憍是卑慢色憍亦是过慢同前富憍故俱
舍等七慢同也言雕者此鸟有力能取獐鹿如势人
能取人财言鸱者鸱鸟力强诸鸟不犯如人盛壮无
敢以欺言枭者自贵其身反食其母如人未贵反害
贫儿言鹫者昼食死尸夜归山宿自在往来适悦于
常如人有自在力愚智并欺言乌者此鸟寿长故俗
云千年老鸿也如人长寿从少至老无有衰横故以
生憍言鹊者于鹊鸣行人至除凶示吉皆是鹊怀如
人聪明博学今古而生憍也言鸠者性虽是贪而不
敢食如人齐菜而生于憍故喻其善言鸽者姓好淫
爱堕此鸽身如人身端互相爱惜。

【经】搏撮者搏击打也撮持取也手击曰打也言撮者
手少取也释名撮卒也谓暂卒取之玉篇云四圭曰
撮谓三指取也手把作𢸥(子活反)非今所用揸者释名
揸叉也谓五指俱往叉取玉篇五指投擎也。

【经】啀龇嗥吠者聚唇露齿名啀龇出声大吼名嗥吠
(五佳反)犬斗也龇(士佳反)齿不正也又嗥者玉篇咆鸣
譬喻品¶ 第 67b 页 X29-0067.png
也经魑魅者(上刃知切下美秘切)说文玉篇老精物也通俗文
山泽精谓之魑魅谓山神曰魑泽神曰魅魍魉者通
俗文云木石变怪名魍魉春秋及玉篇云水神也。

【经】孚者(抏夫反)信也即母伏卵时侧听闻卵中[唶-日+月](子猎反)
声母即啄卵破子即得出若不啄穿子即闷死有此
之应谓之信也玉篇姥(莫古切)伏也即是老母伏养名
孚通俗文孚(疋附切)卵化曰孚广雅云孚生也方言鸡
伏卵未孚生苍颉玉篇云乳者谓养子也言产生者
产亦生也。

【疏】从自类因者俱舍颂曰。

「 同类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
 道展转九地
 唯等胜为果」


论曰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论疏
云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者准此论文若是
与相似法为因名同类因似相同类之因名同类因
(云云)论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染污
与染污无记与无记五蕴应知亦尔疏云此中染言
通其不善有覆无记以三十二法互为因故言无记
者谓唯无覆无记法(云云)自部地前生者部五部即
见所断乃至修所断也言地谓九地即欲界为一地
四静虑四无色为八此中见苦所断法还与见苦所
断法为同类因非馀乃至修所断还与修所断为同
类因又二欲界地还与欲界初静虑与初乃至有顶
与有顶为同类因(云云)然唯得与等胜为因非为劣
譬喻品¶ 第 67c 页 X29-0067.png
因加行生故且如巳生苦法智忍还与未来苦法智
忍为同类因是名为等又即此忍复与从苦法智至
无生智为同类因是名为胜(云云)

【经】鸠槃荼鬼者喻戒取戒取有二一善法戒取二恶
法戒取执十善为因名善法戒执鸡狗等为因名恶
法戒取故疏云初十善次云外道也。

【经】蹲踞者有云重执随顺诸见戒生不缘馀法如踞
土埵踞者垂足实坐倚也埵山土聚隅也述曰外道
执断常见如平地更于其上执戒禁取如土埵问戒
禁何别答持鸡狗等戒名戒如性戒也裸形自饿等
名戒禁如遮戒也此戒禁缘诸见起犹如土埵等言
一尺二尺者若单执戒为胜因生取名离地一尺双
执顺戒禁为缘因生取名二尺又或执为胜如一尺
者述曰令戒禁为缘缘馀戒故名一尺也更执为因
如二尺者述曰得五现涅槃果(五现涅槃如前六十二见中)戒取
心须具二不然邪见所收今解如疏具善恶二戒故
(云云)

【疏】谤无因果者执恶禁戒非因为因谤无五戒十善
有漏之因如捉狗两足横计非想为解脱名果拨无
有漏人天之果如以脚加颈望拨世间因果似邪见
断见自执非因非果为因果是戒取见及常见集本
得果下释所拨因果五戒十善之因本得人天之果
如捉狗足及不朴失声是喻有漏之因声即喻果利
见拨者外道执自戒取名利见拨有漏苦因不得有
譬喻品¶ 第 68a 页 X29-0068.png
漏苦果名捉狗两足扑令失声也若不作此解便同
邪见(云云)次观解者有三初解两句次又云下广释
第二句加第三句次又云下重释第二第三句兼第
四句初解疏云修六行观伏贪者外道六行始观之
时六行俱观修成之时于上各观一行不具观六六
行名为等智以近分有漏定离昏沈掉举名之为等
厌下欣上目之为智此六行是近分定不得言别起
近分别生六行然六行通佛弟子外道共修俱名等
智六中前三无间道断故云厌下苦粗障后三解脱
道證故云攀上静妙离问佛弟子既修等智何故六
行不名为暖答良以厌下欣上有漏等智伏惑而非
见道方便不名为暖暖等善根三界皆厌无欣生处
以增背有故又观谛理故不同也又问六行生上色
界得根本定不答若利根人身在欲界六行伏惑即
引得根本定若钝根人有不染无知以为定障于欲
更作意断定障始得耳又问生上界得彼定时为是
有漏为无漏耶答通漏无漏若有漏定入亦有漏若
得无漏者入即无漏出定即有漏也贪欲为狗觉观
心为两足数息观止觉观心如捉两足不净观伏贪
欲如扑狗贪欲因既被伏果必不生如不能声第二
释第二句扑如前能生禅定等者由伏欲界贪即能
发色界诸定于欲界贪更不复起如扑令失声以能
生显所不生故也第三释一往制心者最初用不净
观名一往未能得伏名未失声不净观常在贪境无
譬喻品¶ 第 68b 页 X29-0068.png
有间念名常系在缘如脚加颈者脚喻不净观颈喻
贪欲观在于境如脚如颈也贪不得起方是失声。

【疏】身见竖入者俱生我见通于三世故云竖也计我
自在者计我为主为宰主有自在宰有割断是分别
起我轻拒贤善崇重暴恶故云不修善等即是轻拒
贤善裸形无耻即是崇重暴恶名惭愧无明覆闭名
为黑。

【经】四面一时者有云生老病死等为四面与八苦中
四能烧火同故今但为四念处起四倒五浊八苦也
问四倒可然五浊八苦如何答于身受等计我是我
见计断常是边见拨无出世因果是邪见持鸡狗戒
是戒取妄计非想为涅槃是见取即是见浊于身受
等起贪嗔痴等是烦恼浊计有众生为实是众生浊
有连持命是命浊四在时中名劫浊由此五浊今身
受心法念念无常故名为火八苦者即于别等有生
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盛阴八苦所煎今身等四
念念无常故云火也问八苦前后何名一时答身受
等四俱生老等故名一时也。

【经】爆声震裂者疏不释栋梁椽柱者前意识及脊骨
为栋梁筋骨及支节为椽命根及两足为柱故此不
释也初解约死苦命根断四大离名爆裂次解病苦
名为爆死苦名裂也。

【疏】非想亦有八苦等者言心生异念者谓欲界身修
无色界悲想地定即心异缘无所有处乃至空处等
譬喻品¶ 第 68c 页 X29-0068.png
名为异缘念只是缘耳言念念不住者谓相续至后
名老苦又八六四二长时名老苦言行心扰扰者得
彼定由被十通心所动乱行人名为妨是行阴摄故
名行心文欠一苦谓别离即失彼定名别离也。

【经】毒害火等者毒害譬见思火灾譬四倒八苦故云
非一。

【经】在门外立者一将行之时将入宅救子又立者不
行之缘譬佛待机方入生死度物而不他行也又立
者诸子背化流转生死如来众德久立也又立者不
安之皃圣人虽复息迹世外欲应生死乐习系安也
此诸解不及疏中(云云)

【疏】先因等者约理释中因无明故而有戏论无明是
界外惑戏论是界内见思惑无明是疏因见思是亲
因即感分段生死苦名入宅也。

【经】此苦难处者有云利钝恼他况大火者即四倒八
苦也谓因苦尚难处况果苦耶今疏意无无漏定慧
如饥渴因有漏定生上二界细苦尚自难况遭欲界
五浊大火苦耶。

【经】益我愁恼者如来本拟无缘大悲教化众生今但
用法缘众生缘教化故益我愁也。

【疏】行具一切法名藏者低头弹指小善皆是法界具
一切法此善难见如地中藏六根具一切法示人易
信如库也。

【经】生育等者令发菩提心为生发修菩萨行为育记
譬喻品¶ 第 69a 页 X29-0069.png
云中间方便化为育育养也。

【经】以众宝物至车者说如来万德作大乘之名故云
以众宝物造诸大车问三乘是方便可名造一乘是
本有云何名造答三乘本来无方便说三故名造今
大乘本性具众德今约修亦名造也二义异又据理
而论者三一本来无假说三一者皆是言诠即无名
相中假名相说俱名造此就果车说之若就因车者
以由用也藉三乘善根之宝以成今唯一之解故以
众宝物而造作之此二解者前约假名次约言诠其
义无别前约理三一本无此虽有异俱是性德理乘
之体今言造者不同他解本有性德三一显修德三
一性具众德名众宝依性起修名为造随其本习各
得大乘故名为诸约本习示佛乘故名为大。

【经】上妙细氎者他有二义一用遮垢二用严饰一乘
亦二义一能忘世禅之著名遮垢二即具一切三昧
名严饰此解犹未出小乘遮垢之言应具五住方显
一乘之用耳今是无缘大慈以覆一切名严饰譬禅
自在一行三昧定散无碍故名上妙微密叵知名细
积功方證如积华用功成氎具诸功德聚林名价直
千亿自性无昏闇名鲜白离三惑垢名净洁。

【经】安处林野者无生死喧动称寂然闲居智德森繁
如林箫然放旷譬如四野如来居之恬静名安处此
解亦未知无何生死之喧今大师意无二边之喧名
寂即无二死也(思之)
譬喻品¶ 第 69b 页 X29-0069.png

【经】其中众生子者有引光宅学士和阇梨云凡夫识
能更生识所生之识即是巳儿故名为子得无漏竟
识不复生成论师云众生从无明识窟流来为佛所
爱念故名为子有云子有二义一与佛同源众生本
性清净如涅槃皆一味故二诸佛复此众生本无六
道谓计为六道以慈念之故称为子此之四释但得
正因子义阙缘了二子故不可(云云)

【经】具足三明者宿命知过去天眼知未来漏尽知现
在除愚故称明也馀三天耳他心神境不除三际愚
故不称明也问俱舍云五识唯缘现天眼何得缘未
来耶答与第六意识同时起即缘未来为第六缘三
世境故。

【疏】略不合知子先心者既用三车拟宜即知子先心
竟故不颂也。

【疏】去取终成二文者长行开譬有四一免难二索车
三等赐四欢喜名取合譬但合免难及等赐不合索
车及欢喜名去颂中颂譬具颂四义名取颂合譬但
颂等赐及欢喜不颂馀二名去故长行与偈终成有
二文也。

【疏】今合又略等者一开譬等赐文中一标等心文云
各赐诸子是二标等车文云等一大车是三广大车
文云其车高广下是四释有车之由文云所以者何
是大长者财富下是五广等心文云而作是念我财
物无极不应以下是六释广心所以者何以我此物
譬喻品¶ 第 69c 页 X29-0069.png
巳下是今颂中对长行又前后长行中初合标等心
文云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是次合等车文云诸
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是颂中第一标等车第二
标等心故前后也又颂合大车长行云皆是一相一
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今颂云是乘微妙
等者一微妙颂上妙字二清净颂上净字三第一字
颂上第一字四于诸世间为无有上颂上皆是一相
一种圣所称叹言无上者法身过世间故馀例释之
次无量颂有车之由者上合譬文在第一文云如来。

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
法藏即是释有车之由今颂在第四读者应知。

【经】又舍利弗下疏释云行人可通不可通章先引恶
数不应为五种人说又二初偈三人一憍慢如五千
之徒二懈怠三计我见次偈二人一浅识博学世俗
人二深著五欲人(初三小乘后二大乘)巳上五人经云闻不能
解亦勿为说。

【经】若人不信下第二明五人名起恶谤者一毁谤是
口业二嚬蹙是身业三疑惑是意业四毁法人从若
佛在世下是第五谤人从见有读诵下是于四法师
一读二诵三书四受持名为经者者是人故云谤人
于读等四人而生轻贱憎恶嫉妒结恨也。

【经】其人命终下第三明五人获恶果又二初明得果
次告舍利弗下二行结初又二初明堕恶次如斯下
明不得值佛初又三初地狱次畜生三贱人次明不
譬喻品¶ 第 70a 页 X29-0070.png
值佛又三初明不值佛次明后堕恶道三明复得为
人今疏总云获恶果报是也次结如文问上来皆言
莫为说似若无慈何名菩萨答有三意一闻必起谤
无益有损故不可说即是慈也二者从果识因谤即
致苦可不慎哉三者谤既有重罪信必有深福即劝
信也初三报从重至轻上品地狱中品畜生下品人
间受苦言地狱者他立一章今不要经云须弥山下
有一百三十六地狱如下随喜品说(云云)问何故谤
经入无间耶答一乘是极乐经谤极妙法故感极苦
处也问何故法华令谤者受苦耶答夫罪福从于理
生顺理万恶永消违理众苦并集故佛说法华示人
罪福耳。

【经】具足一劫者小劫也。

【经】云若狗等者堕下贱兽中有四种一若狗野干二
若作馲驼三有作野干四更受蟒身初谤极法及以
尊人故堕在贱兽报二谤平等大慧之经故受愚兽
报三佛有权实二教执权而破实故得一目报四谤
法毁人之时心生嗔恚故受蛇身报。

【经】为诸童子至掷者信经之人扶理利他谤则乖理
损他损他故还得损报故有打掷也。

【经】其形长大者嗔大法故受大苦身报不对闻法故
受聋病报愚痴谤经故受于愚騃报不受行法故受
无足报多令众生不信故受为诸小虫之所唼食报。

【经】若得为人第三明馀报智论云谤法人非悭贪业
譬喻品¶ 第 70b 页 X29-0070.png
故不生饿鬼中愚痴谤故得暗钝报亦谤智慧经故
得暗钝报憍慢心谤故得矬陋报谤微妙法故得丑
陋报谤开方便门法故得𤼣躄报谤正直经故得背
伛报。

【经】贫穷下贱为人所使者经备万德为富贵谤富贵
经故得贫贱报乘于一乘而游四方得大自在今谤
自在经故得不自在报故云为人所使此经能破凡
夫二乘菩萨之病下经云若人有病病即消灭谤无
病经得多病报。

【经】若修医道者即顺方治病今谤顺理法故得违理
报。

【经】常处下第二重明三品罪以生人中谤法馀业续
更受毁经故堕地狱馀如文。

* 信解品

有云同异有八一生信处异身子从疑生信四十馀
年怀疑故云欲以问世尊为失等中下根人从执生
信四十馀年执小究竟执破生信今谓不然经云尔
时大众中至于千二百阿罗汉皆言动执生疑不合
偏执也二广略异身子述解则略中根陈悟则广记
云此不尔但是文异义同故身子云将非魔等及述
五佛章等岂是略耶三远近异者身子近序现世迦
叶远陈往昔现世但从鹿苑至法华往昔从华严讫
一乘之说记云身子序我本著邪见时亦过道树故
不异也四通别异者身子自一身迦叶通四人记破
譬喻品¶ 第 70c 页 X29-0070.png
云文异意同身子云我等不预又我等同入我等待
又我不解四度言等叙失既然序得宁唯身子四众
八部即其人也五有无异者上无譬说今则有之此
亦不可上有昙华但傍正耳六多少异上序三乘今
述五乘此亦不尔上四部中亦有人天也七欢喜异
者身子昔忧今喜迦叶昔不怀忧但今非意所求忽
得大宝故喜今谓不然方等经中迦叶自悲败种泣
动大千宁于法说而得无忧耶八约人异上根一人
中根四人下根无数者今谓根虽不同开示等无别
亦如四众八部上亦不少。

【记】绮绶圭璋者朝服带也圭是炎头玉也璋是方玉也。

【疏】善吉独称慧命者问何故于四人中在初耶有答
云或可当时超席善吉在初或可善吉有转教之功
故故初列也今释如疏。

【经】偏袒者注云偏袒右肩名未起之时正被袈裟外
国依律不著正背及偏袖衣著者得吉罗罪。

【疏】僧首不求者执臈高而秀晚学不弃小而避所嫌
自固全迷于一乘说彼乃存于三教故不求也。

【经】但念空无相无作者唯念小乘三空门也一空摄
二行谓苦谛下空无我行观苦也二无相摄四行谓
灭谛四行灭静妙离观涅槃无相也三无作即是无
愿摄馀十行谓苦下二苦无常集下四集因生缘道
下四道如行出观诸有为一切无愿也此通有漏无
漏三三慧所摄。
譬喻品¶ 第 71a 页 X29-0071.png

【疏】相失譬近领火宅等者问略颂长行权实即是释
迦施渐顿化正是当机如何对父子相失答上文云
今我亦如是即释迦昔日王子既背王子名之为失
安稳对不安稳子住不安稳处等名为相失也众生
即六道乃至知性欲等并是失也。

【疏】大经观方者记云不修故没者即退大也入巳没
者未断见思为没发自度心为出入巳即度者譬观
或名入巳或是佛性名即彼岸云即度也行有浅深
故名烦恼为贼有远近依初弘誓故安浅处有云空
观为浅恐误思之。

【经】遇向本国者不期而会名遇法华三昧经云反源
尽欲令人还故乡故乡名无为号字清净室佛答婆
罗门云般若郡本际县超入城绝勿里萨婆若树下
止。

【疏】中止者此中有傍正人法因果傍有通别正唯有
圆人是臣佐法是金银等因是三教初心果是三教
之果。

【记】家本养性者喻也无缘慈悲为家养法身自利利
他之性居方便土中法身为慈悲熏之欲垂迹取同
居土中子圆机也。

【记】但彼对胜应其义不成者五人界内熏劣应出界
即见胜应通别菩萨界内见胜应出界亦只见胜应
其义不成准小例大通别菩萨界外亦应更见圆胜
应也故云岂应守旧(思之)
譬喻品¶ 第 71b 页 X29-0071.png

【经】商估贾客者此中估贾两字同作估音上估税之
估切韵云估市税也又云此估云贾如书云既我得
贾客不是侬商功估也说文云行贩曰商玉篇云坐
贩为贾贾亦举下反贾亦训买又贾者固也固物以
待宾来求其利也喻舍那禀教之人他方菩萨禀教
还他方教化如行贩此间菩萨禀教于此间教化如
坐贩禀教非一故云众多(思之)

【疏】或华著身者如观众生品天女散华至菩萨悉皆
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时舍利弗神力去华不能
令去故天女呵云勿谓此华为不如法仁者自生分
别想耳若能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观诸
菩萨华不著者巳断一切分别想故故知身子具于
别惑名为分别华著身也。

【疏】拜座者即不思议品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虽复
念座皆不能升维摩诘云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
可得坐也。

【疏】弃钵者弟子品中时须菩提入维摩诘舍从其乞
食时维摩诘取其钵盛满饭以敬田难之须菩提若
能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不断淫
怒痴亦不与俱乃至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
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次将悲田难之为未见中
实理平等义非敬田不合受食既非敬田具足界外
无明烦恼一体三宝未显一德三德莫知与外道六
师等无差别岂悲田若其伏是悲田亦而与食故云
譬喻品¶ 第 71c 页 X29-0071.png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
师所堕汝亦随堕乃至入于邪见不到彼岸谤于佛
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时须菩提既是小圣闻彼大法悲敬两呵口讷心醉
遂乃忙然不识以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
舍故云弃钵。

【记】以现说当等佛居法身地名以现说降世后名当
诸子背大后名生受付财之化名熟今日四大弟子
领佛此意也。

【记】四见父等者始是过去受之时末是降世说鹿苑
化故云始末也。

【疏】宝机承足者二足喻定慧宝机喻一理依理起定
慧如机承足修定慧皆约理如足依机言无生定慧
者即理之定慧也即照而寂故一谛而三谛即寂而
照故一境而三境以理对慧即一观而三观以理对
定即一心而三止(云云)

【记】问四大弟子至纳法既重者一既闻法譬二周二
又闻方等般若诸菩萨不思议事皆名重也言验先
见非真者既见如来不思议身说不思议法等验前
见鹿苑垢衣不是真实也。

【疏】遣傍人者文引华严四菩萨者引此为例耳初出
世拟遣菩萨说法华如华严遣四菩萨亦不受也。

【疏】净名至惑著者彼香积佛品身子心念日时欲至
当于何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
譬喻品¶ 第 72a 页 X29-0072.png
未曾有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诸大众见上界分
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
菩萨方共坐食问诸菩萨谁能致彼佛饭诸菩萨等
咸皆默时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
好光明威德殊胜令往上方问讯彼气力安不愿得
世尊所食之馀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等无令起惑
著者身香是胜妙五尘即别惑恐彼生著故令摄之。

【记】不论净土至十七句者净名云宝积当知直心至
来生其国有二别一横明十七句谓一直心二深心
三大乘心此三从解得名四施五戒六忍七进八禅
九智此六从修行明净土因十四无量心十一四摄
十二方便十三三十七品十四回向十五说除八难
十六自守戒行十七十善(巳上横讫)言竖者有十三句谓
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
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
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
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巳上
竖讫)。

【疏】信力故不欺者信谓信教故不欺禀教修行故不
怠由念力故不违其教故不嗔由定力故决知禀教
获利故无恨由慧力故知法无私受故不怨又欺怠
是身恶嗔恨是意恶怨言是口恶离三之过故。

【记】若得初果至名之为死者止观二释一约七方便
譬喻品¶ 第 72b 页 X29-0072.png
名与死等四果俱名为死二约初三果名与死等罗
汉名为正死。

【记】是从般若至馀亦不易者记结十六意也恐人不
悟更略释之一同味易知(云云)二约理名别者法华
名实相涅槃名佛性三约机者此如大获谓三周受
记彼如捃拾谓五千起去及人天被移四约法彼存
藏通别名权此正直舍方便名实五论带律仪者彼
扶五篇七聚明常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六语證
彼兼小果者十仙外道皆得罗汉此经證唯开示悟
入七受益彼无广记者彼但有五万五千无迹本二
门授记此经则有八说时长短者彼是一日一夜此
经八年九谈常过未者此经五百尘点明过常未来
但云常住不灭彼明未常经云云何得长寿等十论
辩此如大阵谓迹门一代声闻尽破本门三世垂迹
尽破名大阵彼但破阐提及五千名馀傥十一现瑞
别者彼面门是口表说教流至未来此眉间表中道
会权归实之理十二破执难易者二乘难破如此经
阐提易破如彼十三领解近远者彼观现在经文中
事名近此探领至法身时齐教至鹿苑时名远十四
述成不等者彼四教及外道等解其常住故云善哉
善哉此述唯解于圆十五用治生死者此治败种名
死彼治有性阐提名生十六付有下有此者此经付
下方涌出彼但付此土通。

【记】子体父以大而比小者子信父疏云于三藏中得
譬喻品¶ 第 72c 页 X29-0072.png
涅槃是不虚今为菩萨说大宁为虚妄故云以大比
小也佛知此等下是父信子言无违者初受小化虽
乖父心因小入大故名无违文云见思巳断是初乖
闻大必不谤是后闻法华名无违也。

【记】傍论授记者如善财寻善知识云于佛处发菩提
也得授记并是傍也。

【经】字某者注云众生本名真如也我名某甲者即我
是实际实际与真如无二即众生与佛无别也故大
品云众生即性空佛亦即性空众生如即佛如佛如
众生如无二无别也今谓此但约理而失事若从理
说理无处所若从事者初发心时闻法结缘定有处
所经中间略故言某也偈者问何故长行初敕善吉
今辨迦叶说偈耶答善吉迦叶各有一能善吉有转
教之功迦叶有持法之用以二人前后互出问大品
不令迦叶转教今偈何故云佛敕我等说最上道答
异口同音迦叶说偈即是善吉说也注云须菩提发
譬举其始迦叶说偈理其终既同解递唱明德齐行
等。

【疏】十恩中初三恩是应身谓约慈悲室故次四恩是
法身著如来衣故约所覆也后三是报身如来座故
约能座也亦是三德异名又初三是因时荫益众生
次四是果时荫益后三是如来自行满起化他用也
若从能对室等三即名大恩初双标恩次双释恩深
若从所对即差别恩也。
譬喻品¶ 第 73a 页 X29-0073.png

* 药草喻品

论七治中一颠倒功德者修五戒十善名颠倒谓是
究竟不信佛果名上慢具九十八使名烦恼炽然一
声闻人谓与如来等者昔在鹿苑谓与如来皆是罗
汉故涅槃云大罗汉佛与迦叶等五人是也三大乘
上慢人谓无二乘者论意于前法譬二周会二归一
上慢人便谓无二乘故说两譬润三草二木即是有
也有人云此品是出生经今家释皆开方便无更出
生若尔火宅亦云是名羊车等应亦出生四实无涅
槃者小乘执有馀无馀二种涅槃是极今说是化不
名为极故云治也五不求大乘以虚妄者小乘解脱
名虚妄但脱界内见思未脱果外无明名未得一切
解脱故说内衣里有无价宝珠为治六有大乘人取
非大乘者谓取非为是故今说佛果开权显实之珠
方是大乘为治七无功德人者见佛常在而生憍慢
永不修道名无功德佛留经教名曰医师治有人依
法华论明此品来意云火宅譬破凡夫病穷子譬破
二乘病云雨譬破菩萨病为菩萨问上说唯有一乘
便谓毕竟无三乘方便得实失权存体亡用然识权
即实达用即监体既不识权亦不悟实为治此病故
说草木差别也今问此是述成二乘何关菩萨之病
(云云)又药草者药是草木中治之通称草形木之别
名药草即通别俱举木即一向不言者何答木少草
多废少从多也。
譬喻品¶ 第 73b 页 X29-0073.png

【记】引嘉祥云不知同者一二乘不知圆归一地一雨
名不知同二不知异。

【记】言通意别者三草二木通名药草故名言通别在
中草故云意别言别意通者疏云无漏众中即是言
别通三草二木名为意通。

【疏】补养等是对治还年等是第一义饵之下是对治
变体下是第一义譬诸下是对治开悟下是第一义。

【疏】嘉著称微者嘉在初缘时著在今得记时满称微
终称始俱是佛乘因果故也。

【记】观心如玄文等者即空摄中草及小树即假摄小
上二草及大树小上二草是赖缘假大树是施权假
即中摄一地一雨也又止观第十者四教药各能治
见惑之病观各不同见惑无别亦三观为四教摄三
草二木及地雨思之(云云)

【疏】咸令世间皆知见者且对譬大雨所沾故云世间
若从一大圆法雨沾润七方便者即出间皆得见也。

【疏】又三世利下记云迦叶或同者十方四大弟子我
与迦叶同或别者馀四果或与迦叶别。

【疏】初心望后心者初住心亦应尽知今言不知者且
让佛位故云未穷。

【记】云一者善体者体是实相善是七方便总名为善
别言但在人天名善从二乘至别菩萨应言法体无
漏法故今言若善若法皆是实相故喜即体言俱存
者七方便法本是体内如三百由旬即是宝所之路
譬喻品¶ 第 73c 页 X29-0073.png
故云俱存。

【疏】此圆教实说者对别教菩萨别人以法性之无明
生一切法今圆人以无明之法性生一切法故名实也。

【疏】此三法不相离者揽五阴色心为众生名理如揽
山川为世界草木依山川如揽集因成异熟五阴果
因通善恶果是无记五乘集因是修德缘了人天是
缘三乘是了依阴界阴界入是性德缘了识色二阴
了三阴是缘此之修性皆依性德正因之理如山川
草木皆依世界故云不相离也又假名生空喻正因
五阴法空喻了因草木喻缘因故不相离也。

【疏】三达者此与小乘异罗汉人但宿命知过去八万
劫天眼知未来八万劫漏尽知现在三千今三世尽
知无量故不同也。

【疏】知道者知权实之法开道对身业者谓能开十界
之化以一身无量身故云开也说道者谓说五味之
法也。

【疏】合凡开圣者问人天是有漏二乘是无漏何故合
有漏在无漏中耶答不从漏无漏名合取三藏教明
世间布施持戒禅定即是人天之教并是正因缘所
生善法故合在藏数中圣也如言阿含明人天因果
也此中大小相对有三句一开大合小如五善根二
开小合大如五乘三大小俱开如四藏若凡圣相对
有四句一开凡合圣如五善根二开圣合凡如四藏
三凡圣俱开如五乘四凡圣俱合如三乘。
譬喻品¶ 第 74a 页 X29-0074.png

【疏】如来一音说此三法者问双中经文唯约相释疏
中何得言双释耶答疏取上标云如来说法一相一
味即冠于下即是说三种相之教为一味也。

【疏】缘生中道之行者喻如来发心前如水上波发心
巳后亦如水上波退大巳后亦如水上波水喻理性
中道未发心波与退后波喻染缘发巳后波喻净缘
缘虽染净中道常寂举体为用即水为清浊波全用
即体二波俱是水举水为波时水性未曾坏故以波
是水故全波为水时波性亦不失以水是波故若云
相即不相是相即无不是不是无相即不得六根意
途自(云云)

【疏】无生死相者问与下释解脱等三何别答此中但
释经中一相即是中道实相离生死因果俗谛边名
为解脱离真谛边名无涅槃中道亦无彼无相故云
无相亦无相即中道无生死涅槃二边有相亦无无
相故云灭相虽有三相但是实相能离三种故结云
唯一实相也下文即是对三道是三德皆是约修辨
相离合有殊二处大意无别。

【疏】二边业缚者分段俗边为有漏业缚变易真边是
无漏业缚中道无二边缚名解脱相言离二边无所
著者谓界内涅槃集为一边界外涅槃集为一边名
二边无所著中道离之名为离相灭相者中道双无
因果二灭之相名为灭相言句句例作差无差者解
脱句所离边是差别界内外故能离是无差别差别
譬喻品¶ 第 74b 页 X29-0074.png
同一坚性是权中有实若知无差即差是识实中有
权离相灭相二句准说。

【疏】发心毕竟二不别者若唯识资粮位初十信心名
发心果位名毕竟今意从圆一回心入大初住发心
与妙觉不别證道同故初住但分證名前难二从未
回心前无始巳来巳心与毕竟无别理性始终圆故
即理发名未回心前也。

【疏】念何事下释三慧者婆娑四十二云闻所成慧于
一切时依名了义思所成慧有时依名了义有时不
依名了义修所成慧于一切时不依名了义故俱舍
二十二云将趣见谛道应住戒勤修闻思修所成谓
名俱义境论曰诸有发心将趣见谛应先必住清净
尸罗尸罗即戒学如是住戒勤修依闻所成慧起思
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若闻所成慧唯缘
名为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思所成慧缘名及义为
境有时因闻引义有时由义引闻未全文而观义故
若修所成慧唯缘义境巳得舍文而观义故若准瑜
伽深密等三慧者初依听闻以文为先而观义者名
为闻慧次依思择以义为义而观文者名为思慧次
依于思择于文义證解明了名为修慧此在因位七
地巳前一体义分有三体别在佛无闻思唯有修慧
唯此是菩萨辩三慧也又云三慧体者别境慧摄通
种及理又婆娑四十云欲界有闻思无修慧是不定
地非离染地故色界有闻修无色唯有修是定是修
譬喻品¶ 第 74c 页 X29-0074.png
离染地故若欲思时即堕修中故无思慧也无色无
闻慧者无耳根故俱舍论云生得慧与身俱生用生
得慧闻教巳因有慧生闻教后慧方名闻慧若准般
若论广多习读多释义理是闻慧若少读少解是生
得慧两宗小别。

【疏】以何法至因缘者言三慧取境者牒前第二体是
能取三慧第一境是取五乘法也言闻法下正释因缘。

【经】云以何法念等者法是五乘所闻所思所修教法
也念是能闻思修等三慧体也能所并是因言闻法
者假佛说佛说五乘为缘或闻法为因能所念为缘
从强互说。

【疏】又三慧至合故者慧是能念境是所念俱为能生
因所生三慧现行是所生法为缘亲辩自体名因缘
不从互说(云云)

【疏】复宗称述者谓约如来身广开权显实而迦叶未
知今闻开显竟迦叶即尽知故云复宗又由迦叶未
暇领于馀人则为如来所责非谓求闻如来广开显
前而不知也。

【疏】若究其根荣者根因于地而生荣因一雨茂也。

【疏】释疑者疑云无量功德既不能领齐巳所證岂应
实耶答云未及等者未闻广显前虽不及佛然于巳
證领实不虚岂闻广显竟而不知耶。

【疏】引发下根者非谓引下根令成中根但令下根人
见生希慕心耳。
譬喻品¶ 第 75a 页 X29-0075.png

【疏】凡夫反复者谓法华前处处能入本迷真起妄未
断烦恼今于三道能反生三德复本归真缘于二乘
故云奇也二乘断尽回心则难。

【疏】佛述至叹十恩者问十恩之中坐座恩对法华是
无差别何得总言是差别耶答若约能化衣室座三
本无差别今从所化机说故云十恩皆差别也能化
即大恩也。

【疏】百谷等者释名云谷者续也杨泉物理论云梁者
黍稷之总名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此
三各二十合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是为百
谷周易百谷丽于地是也又五谷者一房谷谓麻是
二甲谷甲豆是三角谷角豆是四芭谷谓稻麦是五
穗谷谓粟是言苗稼者说文云草生田曰苗苍颉篇
云禾之未秀曰苗苗而不秀是也禾之实曰稼茎即
为禾又云在野为稼。

【疏】初一行总明受润者经文言一切众生及诸地者
不出七方便各各之地故总云诸也。

【疏】有云内凡为小树者唯有漏故初地至七地为大
树者有功用故八地巳上无功用故但成别义有云
初地至六为小树者三昧乐意生身故七地去为大
树者约觉法自性意生身故亦是别义或可初地见
道二地至六地修道合为小树七地巳上无学道为
大树也。

【经】或处人天者或表不定非唯局人天之民人天之
譬喻品¶ 第 75b 页 X29-0075.png
王亦是小草故云或也。

【疏】大品有法者菩萨诸行未息名有法是因也无法
者菩萨證理行息无法即极也。

* 授记品

【记】云破方便之近记者在昔教中三教菩萨当教佛
果记名近二乘记得罗汉果名近今经记者为破近
记故二破始记著心者如上根中根正记人断烦恼
尽者即无著心若八部上中二根者未断烦恼得记
生著故须破也三为显衍门记无记相者正是今经
名衍虽有劫国而无记相也。

【疏】迟速记者涅槃经云迟者以其人闻速得佛心生
轻贱故与迟记若闻道长远便生退者为此人故授
以速记又乐久住世化物授迟记厌生死欲早成佛
与速记有云劫国长远名迟者恐不然(云云)

【疏】但记男不记女者约大乘方便经上卷云佛告阿
难汝今谛听以何缘故众尊王菩萨与此女人同一
床坐乃至劝彼女人发菩提心记彼女人于此命终
得转女身当成男子于将来世九十九劫供养诸佛
具足佛法得成为佛号无烦恼如来故知他经亦记
女人今言不记者无记龙女之文耳。

【疏】发心记者诸凡夫始发心即闻三周说法得记者
是现前者如诸声闻人是无生者證初住巳上人是。

【疏】璎珞第九八种记者彼经第八今云第九恐误也
彼经第八无著品云尔时众会一切众生见如来授
譬喻品¶ 第 75c 页 X29-0075.png
明观菩萨决乃至有觉知者不觉知者有八因缘云
何为八善男子善女人得如来决当成无上平等正
觉一切众生无能知者是诸如来授众生决巳身自
觉馀人不知复次明观若男女等在大众中为如来
所见授决馀人尽见巳不觉知复次明观乃至汝当
成佛巳知受决馀人亦见复次明观乃至授决自不
觉知馀人亦不知佛复告明观善男子等在大众中
受决然此受决之人乃至未行不近如来近如来者
自谓受我决是谓如来授众生决远者觉知近者不
觉解曰近者自谓受记如来实不与记名近不觉复
次明观乃至近如来者便自觉知今日如来而授我
决远如来者便自觉知今日如来而授我决远如来
者复自称说如来今日授我等决为此众生未应受
决解曰远者亦是自谓如来实不能记名远不觉复
次明观乃至近者不觉远亦不知是谓如来授众生
决佛复告明观乃至近者亦觉远者亦知是谓如来
八因缘法授众生决此前八种如疏先列是也次尔
时世尊告四众等下经自释前八种记也。

经云汝等颇见明观菩萨受记莂乎对曰非也世尊
佛复告强姓子若有菩萨摩诃萨受如来决初发道
心受莂不同今此明观菩萨受如来决巳自觉知馀
人不觉如此等人未获如来四无所畏发心自誓未
广及众生亦复未得善权方便是故受决巳自觉知
馀人不觉佛复告乃至受如来决众人尽见自不觉
譬喻品¶ 第 76a 页 X29-0076.png
知如此等人发意弘普广及众生得四无畏发心广
大有善权方便教化众生是故受决(解曰菩萨以增悲故自未取證
名自不觉知能化生故他人尽见)。

佛复告乃至受如来决巳身自知馀者亦见如此等
人在七住地分别空观不计众生有染著想初发道
心不生此念我后成佛度尔所众生不度尔所众生
心如虚空不可俎坏以获如来四无所畏得空观三
昧善权方便是故受决(解曰七住地者住是能依地是所依义当通教第七地也
犹證空故名不可坏从空出假名善权方便此从菩萨从二乘也)。

佛复告乃至受如来决巳身不觉馀者不知如斯等
人未在七住不退转地虽有善权方便信乐三尊供
养承事诸佛然未得如来无著之行未能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是故受决(解曰未在不退地者未證第七地未得位不退由信乐承事诸
佛故得受记未得无著之行名巳不觉言无著行者證空行也未净佛土名馀者未知)。

佛复告乃至受如来决远者得决近者不得如此等
人弥勒身是何以此善男女等诸根具足不舍如来
无著之行(解云准前列中在于未行名为远者云云)

佛复告乃至受如来决近者觉知远者不见亦非众
会所能测度如此等人在菩萨位未能演说贤圣之
行今师子膺菩萨是也众相具足不舍法本于无想
法中不坏法性是故受决亦非众会所能测度(解云不舍
法本名为近觉未能演说贤圣之行名为远不觉)。

佛复告乃至近者亦知远者亦见此等人众行具足
不思议无量佛事超生死海渐至无为何以故此善
譬喻品¶ 第 76b 页 X29-0076.png
男女等诸根具足不舍如来无著之行遍游十方无
量世界作不思议显佛神德今柔顺菩萨是也(解曰诸根
具者信进念定慧也超生死海名为近觉遍游十方名为远觉)。

佛复告乃至近者不知远者不见如此等人众行未
具未得善权方便虽复去离五欲之中未能备悉如
来法藏今等行菩萨是也(解曰众行未具名近不觉未得善权名远不觉犹离
五欲故堪受记也)此璎珞皆论菩萨今经亦尽具之。

【疏】如佛语蔽魔者亦是璎珞文彼蔽魔波旬云释提
桓因是我部内何以得记而我不得耶佛语蔽魔弥
勒当与汝记又法华论明此六种受记一者舍利弗
等五人众所知识名号不同故与别记二者富楼那
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时与记三学无
学等俱同一号非众所知识故一时与记四与提婆
达多记示现如来无怨恶故五与比丘尼及诸天龙
女记示现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萨行皆證佛果此如
来自与记故。

【疏】云或佛记者是所记之人亦名发心现前无生等
六常不轻菩萨与四众记示现众生有佛性故如疏
正因等记又四句一同时得记成佛有前后五百罗
汉是二同时得记同时成佛如学无学二千人是三
前后得记前后成佛四大声闻是四前后得记同时
成佛阙此一句。

【疏】见佛性见佛法者三佛性至初住时名见佛性开
一切法皆是佛法名见佛法也。
譬喻品¶ 第 76c 页 X29-0076.png

【经】记迦叶章长行中行因有三句一奉觐诸佛者是
亲觐佛因也二供养下三业种福因三广宣下明弘
经种智因。

【经】云坑者虚也堑也坎者埳也堆者聚土也阜者陵
也。

【经】虽有魔皆护佛法者问既云护佛法何以称魔答
魔佛未曾有二乖故为魔如故为佛既是净土魔即
是佛也但顺秽土故有魔佛之名耳偈中初颂行因
又二初一行半标与记次二行半颂行因又三初一
行颂亲观佛次从为佛智下一行颂三业供养修福
三从修习下半行颂弘法种智也。

【疏】云三弟子中复二一请记二与记初请中又二意
初长行明请之威仪言悚慄者自谓所解大乘未蒙
别记恐所解非实畏堕增上慢故悚慄也悚谓悚惧
悚谓战慄次一行颂正请上半叹佛故云大雄等下
半请故云哀悯次若知下二行半名开譬者问二譬
何别答前甘露譬但譬中周现记音起后大王譬譬
于今昔次我等下二行半合譬文但合譬耳言饥国
等者在小乘涅槃名为国无常住三德名为饥昔无
求大之心今不期而会名为忽遇初周说法名大王
膳我未蒙记名怀疑惧复未有行名未敢食今蒙记
名得王教即修一乘名为敢食次合譬中初一行合
饥国次半行合忽遇大王膳一句次半行合前心犹
下两句次半行合前若复得王教下两句次记善吉
譬喻品¶ 第 77a 页 X29-0077.png
中三百万亿那由他者天竺数以百万为阿由他千
万为那由他。

【经】名相者有云无形可名无体可相非名非相故曰
名相者一切皆然何但名相但是通方耳。

【经】劫名有宝等者云劫内七贤圣大士故曰有宝国
中是贤圣所出故云宝生有云空理为宝偈中十二
行初一行诫听次十一行颂长行就长行中有七一
行因第三行云当供无数下是也二得果第二行云
我弟子及第三行云最后是次得果三其佛下一行
颂国净四佛于其中下三行半颂众数五其佛说法
下二行颂说法长行中其佛常处下是六其佛下半
行颂佛寿七正法下一行是法住久近授迦旃延中
经云以金银至塔庙者注云夫珍砾由心轻重在行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故一香之气变成四柱宝台一
钵之施重于百车珍货凡殊丽供养之名峻极宏壮
之目心以状物非贵物而贵心行者也宜取诸供养
以义忘财报之名此但得理而忘事恐未全然。

【经】过是巳后至作佛者注云夫以成佛之远近住世
之脩夭皆以遂通为义耳在感而不在应不宜就佛
行求情横起滞释此解胜思。

【经】当得至阎浮者梵语不同瞻部那提是树名在此
州无热池岸侧有经云此州北岸近树下有紫金光
映蔽日月注云阎浮树生那提河际此河出真金万
国所重以无上宝而吐奇光犹此佛居至理而含极
譬喻品¶ 第 77b 页 X29-0077.png
智故供养以立名。

【经】如来至欢喜者注云地或异宝树亦珠珍者盖互
名以表国土之净无丽而不尽未必由义殊故名差。

【经】无四恶道者注云此既不叙劫名国号而云无四
恶道但有天人当知前无四趣与此佛同此佛劫名
与前佛等亦互表存没。

【经】多摩罗跋栴檀香者有云多是性义阿摩罗是无
垢义声势合故遂略去阿字跋陀罗是贤义略但云
跋栴檀香是唐音即是性无垢贤栴檀香佛烦恼轻
微名性无垢仁德如香可重多贤注云多摩罗跋香
草也栴檀木香也前取树事阿金之耀今譬草上木
香之气。

【经】各起塔庙者注云前二记直供养诸佛后二记兼
崇造塔庙此亦互举相显非前佛功玄后觉业浅所
以供养不同。

【经】劫名喜满国名意乐者注云劫内喜心所期宿因
皆满国中意业所招脱苦受乐故劫以满为名国以
乐为称。

* 化城喻品

【疏】化城喻者若望前譬喻品彼题名从通而意别有
三车一车长者火宅故名为通信解品有齐教领探
领复名为通譬喻意在大车信解意在付财故云意
别化城喻题别而意亦别今唯说圆得名故也文云
以权智至教为化者本无二乘方便说二名无而歘
譬喻品¶ 第 77c 页 X29-0077.png
有有无异故是世界义依教修行得入内外凡位是
生善义至见修二道所断见思名对治义所證涅槃
是第一义准疏文意化唯从佛三悉从机记中所明
机应各四。

【疏】领解述成得记前后者如五百弟子品得记在前
领解在后经云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
为足学无学品世尊慧灯明下一行是领解此并领
解在后也富楼那述成在前者经云佛告诸比丘汝
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

【疏】一出所见等经有五意一从初至劫明时节二尔
时明佛名号三其国下明国名四劫名下明劫名五
诸比丘下正明久远但言所见事者不出佛及时节
国劫等言国名好成者注云国中众中皆指佛好以
立业然后封坛得成故曰好成劫名大相者劫内万
品皆修开士之业并有大人之相故曰大相所以明
佛久远者一为示声闻根钝退大巳后经尔许时时
犹住小果二示生死长远声闻曾发大心尚流浪生
死凡夫未发宁免轮回三示如来能知久远犹如今
日二乘不知自鄙欣慕四为将明十劫坐道场及入
定八万四千劫故须长寿小乘闻说不合生疑五为
本门密开寿量由此五意所见久远也。

【经】云地种至墨者种音(之龙反)即是种类谓三千世界
种类不同也。

【疏】云三结者如今经云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
譬喻品¶ 第 78a 页 X29-0078.png
远犹若今日者佛地论云佛智有三一第一义清净
智谓断惑空智二一切智知有法也略知四法一者
知一切时谓三世也二知一切界谓世界及众生界
三知一切事谓有为无为事也四知一切种智谓世
出世因果种别也三无碍智亦是有智于上四法欲
知则知而无有碍今谓与智论三智同初是一切智
次是道种智具知四法后是一切种智犹无碍故皆
入中道今文如来知见者知是道种智也见是法眼
也问经前云佛灭度来甚大久远后文何故云观彼
久远犹若今日答有二意一显知见之力见昔事分
明如现在所见知见无异故犹若今日非谓远劫成
近如今日也二谓如来密意显于寿量故迹中远劫
近也有人问释迦修行不越三祇何故尘劫极多彼
时犹为王子答意趣有四一平等二别时三别义四
众生意乐述曰庄严摄论广释有三门一立意二出
体三释初意者以此四种决了如来秘密言教令生
开悟故对法云由此意趣故方广中一切如来所有
秘密应决了二体性者皆以如来后智为体由缘一
切差别义理为利众生安立处故云无性云远观于
他欲作摄受名为意趣摄受之意趣名为意趣三正
释者先总后别言总者思量名意趣谓理趣思量理
趣故名意趣有财释也趣谓其境意是相应智用斯
二法以得名故四别释者一平等意趣此约佛身身
功德等悉皆相似名为平等据斯相似言过去佛即
譬喻品¶ 第 78b 页 X29-0078.png
是我等身非实佛即定是此故楞伽经大慧菩萨白
佛言世尊我是过去一切诸佛佛言以四等故一字
平等过去及我同名佛故二语平等谓三世佛皆有
六十四种美妙梵音言语说法我亦同彼三身平等
我及诸佛法身色身相好庄严无异无别四法平等
我及诸佛皆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力无畏诸功德
故作此四种唱言我是拘留孙等又无性释云谓一
切佛由资粮等并相似故作如是言彼即是我然非
昔时毗钵尸佛即今释迦问本以意趣决诸秘密即
如实言彼佛即是我身有何秘密复如何决答胜观
释迦本非一体经言彼佛即是我身道理有乖故云
秘密谈佛意趣据平等理言彼是我以会相违馀三
准此二别时意趣者言虽说此意在他时言说与意时
分有异故名别时故无性释云谓观懈怠不能于法
精进勤学者故说是言若诵多实如来名者便得涅
槃若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此意长养先时善
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于千意云最初一钱是
彼后时得千之因于一因中说千之果法亦如是问
持名愿往何秘密耶答持名发愿皆是其因后时方
得决定菩萨往生净土经依今因说于当果言特名
等即是决定生安乐因故名秘密今以别时意趣通
之故无妨也虽即持经决定意本在后时方得三别
义意趣者虽谈此义意主别义言说与意义有不同
名别义意故摄论云若巳逢事尔所殑(渠京反河名)伽沙
譬喻品¶ 第 78c 页 X29-0078.png
等佛所于大乘法身能解其义无性释云谓證相大
乘法义与教相大乘法义其有差别由此故言于河
沙佛所方能解义意云解义有二一證理之时名为
解义即證相大乘在初地巳上菩萨所證二听法闻
思之时亦名解义即教相大乘在十信前凡夫得闻
圣凡阶位而有不同故言差别问言逢多佛方能解
义何秘密耶答据教中义解实非难言逢多佛方能
悟解岂非秘密故以别义意趣通之佛虽说于教相
中义本意在彼所證之义事多佛方能解之故涅槃
经云初依菩萨供五恒河沙佛方解十六分之少分
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虽于一法赞毁不同为对
所作意乐故尔若众生意乐意趣故摄论云谓如一
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呰如前布施尸罗亦尔
无性释云先为悭贪赞叹布施后为著乐毁呰布施
故为令修胜善故赞毁戒等准施可知问此赞毁教
何名秘密答于施中闻赞而后毁定岂非是自语相
违故是秘密观所化器意乐不同对彼而说故不相
违今此答中依于平等意趣说馀佛事即是我身身
平等故意谓但是相似名平等非谓唯一佛也(云云)

【疏】其本坐道场者问何名道场答有二种一法身道
场二应身道场法身者谓三菩提果果名道万行名
场净名经说由万行故能成菩提道是故因行为果
道之场也应身道场者摩竭提界元吉树下起道之
处称为道场问若因行为道场者如何净名经云一
譬喻品¶ 第 79a 页 X29-0079.png
切智等为道圣人所践为场有四句一道而非场无
上果是二场而非道即树而非道即树下起道之处
是三亦场亦道如前说谓果道是四非道非场泯上
三句归乎寂忘言绝虑。

【经】智积者平等大慧皆以积聚故也。

【经】涕(他礼反)目出泪曰涕无声出泪曰泣言诸母者爱
结未断是故涕泣道缘巳会而随送之。

【经】到巳头面礼足者是三业供养以偈颂曰下是口
业称叹有四句一敬而不叹二叹而不敬三亦敬亦
叹四非叹非敬今是第三句也。

【经】其佛未出家下言一坐十小劫者华严十种坐一
转轮坐与十善故二四天王坐欲于一切世界教化
正法行自在故三帝释坐于一切众生行自在故四
梵王坐自心他心得自在故五师子坐分别演说甚
深义故六正法坐欲明总持法力故七坚固三昧坐
究竟大菩提故八大慈坐令恶心者悉皆欢喜故九
大悲坐能忍一切诸烦恼故十金刚坐降伏众魔诸
外道故今是坚固金刚耳。

【经】静然安不动者身得定也憺怕者心定也(徒监反)
文安也静也玉篇云憺音(徒敢也)静安也今依上反读之。

【经】众生常苦恼者是苦谛音冥是集谛尽道是道谛
解脱是灭谛。

【经】百福自庄严者十善一善五心下中上上中上上
始心有五终心有五一善有十十善即百也。
譬喻品¶ 第 79b 页 X29-0079.png

【经】世尊知众生至行业者有云所念即欲乐胜解二
所行道遍趣行三智慧力即根胜劣四宿命即宿住
力五业智自业智力其欲乐即所念修福即自业今
准所请大小法轮故知众生深心所念不离先小后
大为念也念准思之。

【经】佛告诸比丘下疏分为二一威光照动文有三意
初动地次其国下放光三又其国下明二瑞所至所
以动地者偈释云为觉悟群生故言放光者一表智
炬将晖故身光先曜如来采䌽菩萨舒晖二欲灭众
生暗故三为召有缘令知佛出故言别明二瑞所至
者前二为利益馀众今的召集梵王。

【经】尔时东方下十方梵请所以明梵请者十六王子
为近众请今列十方梵王明远众请举初后中间例
知又十二明人请今辩天请人天是受道之器故又
十六是内眷属请天明外眷属请有此不同今谓王
子请顿诸梵请渐故不同也。

【经】绕百千匝者形者心所运华者实之所因形绕千
匝以心不违宗华散如山表深行方积。

【疏】五三业供养者经从即时诸梵天王下有二初长
行次偈颂长行明财供养次偈明法供养又前是身
业供养后是口业供养又前是供养后是称叹长行
有二菩萨辩恭敬即以天华下明供养初华表欲行
因次奉宫殿表欲来果就供养中而散佛上是正报
供养菩提树是依报又前表人尊后表处重奉宫殿
譬喻品¶ 第 79c 页 X29-0079.png
舍身之所极欲求初之所宅偈如文。

【经】圣主天中王者七方便圣人之主六道人天之王。

【经】迦陵频伽声者鸟名驎凤五灵之中此鸟有清音
施响响发则众禽遐赴譬如来有极智妙法法唱则
万法争欢。

【疏】文请法经尔时诸梵天下是前供养祈福今请法
求慧前叹佛福田今叹佛为施主又前是自行今请
法明利他。

【经】默然许之者注云泥洹以默然为违此经默然为
顺两默不殊而违顺硕反通者或云光明上下以标
其相或云颜色舒叙以示其机或云成道之初自宣
威号则人天之供不言而为顺化周之后广唱灭谢
则道俗众献亦不言为违两默虽同而亦唱义殊故
违顺之旨以此而求也。

【经】善哉见诸佛等者上方梵说偈称叹有十行半偈
开为二初八行半叹佛次两行请受供养就初八行
半叹中又二初二行叹佛慈悲德(所偈叹慈次偈叹慈)次六行
半叹佛难值又二初四行半明昔不值佛次佛为下
两行明自庆今得值佛初又二初三行半明起爱众
生不值佛次住于下一行明起见众生不值佛问东
南梵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南方云过百三十
劫此文云于昔无量劫何故三处不同耶答由机有
利钝惑有厚薄之异非佛道有难易之殊上根一百
三十劫方得见佛中根一百八十劫下根无量劫也。
譬喻品¶ 第 80a 页 X29-0080.png

【经】失乐及乐想者乐者形事所得乐想是心神所游
形事既恼心神亦苦故曰失乐及乐想也又云乐是
乐具想即乐受于生死中无有实乐故称想也。

【疏】三转至对见谛思惟无学者有二初二小乘次大
乘初又二初见道次通三道初见道者俱舍论二十
四说所说沙门性亦名婆罗门亦名为梵轮真梵所
转故于中唯见道说名为法轮由速等似轮或具辐
等故即于此中唯依见道世尊有处说名法轮有速
等相见道似彼故名法轮谓见谛道速疾行故有取
舍故降未伏镇巳伏故上下转故具此五相似世间
轮释曰初举颂略标次即于此下依标略释初举颂
标中二颂又二初颂释轮具名后颂叙轮处所初颂
异名者然法轮名虽即无量今且叙三种一沙门性
二婆罗门三名梵轮虽有三名体唯是一初二约所
断立名言沙门性者谓是道中欲界四谛为四上二
界各有四谛合为四上下各四即成八谛于此八中
作八忍八智其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此无
间等息烦恼竟故名沙门言婆罗门者此云净行净
行及前沙门虽说所转之法推功归本说为能转即
是如来真实梵王为能转也故名梵轮二依标略解
中云世尊有处说法轮者即杂集俱舍皆说见道名
为法轮有五种相一速疾行故者即十五刹那一入
观巳所有分别烦恼总皆断尽不同修道入巳还出
断惑容预故言似彼二取舍者谓舍前谛取后谛也
譬喻品¶ 第 80b 页 X29-0080.png
即是舍苦境等取集等是三降未伏者谓由见道能
断未断所未降者皆悉降故四镇巳伏者谓巳见断
者更不复生悉巳断之亦不生退五上下转者谓先
断下界苦集灭道烦恼巳次断上界苦集灭道亦复
如是以上二界类下断之故言上下转也显宗论云
如圣王轮取前舍后见道亦尔舍苦等境取集等此
意显示见四谛理必不俱时如圣轮降未伏故尊者
妙音作如是说如世间轮有轮等故八圣道支似彼
名轮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间轮正语正业
正命似毂正定以辋故名法轮问曰何以得知法轮
唯是见道答憍陈如等见道生时说名巳转故唯见
道也。

次通三道名法轮者有四意一总斥前非二别申正
义三引證四诸部同异初总斥者天亲依经部宗破
萨婆多云三转行相非唯见道如何别说唯于见道
立法轮名次别申正义又二一叙正义云唯应三转
十二行所有法门名为法轮可应道理二释名者云
何名转由此法门于他相续见道生时巳至转初故
名巳转言相续者身也往身中四圣道转又云或诸
圣道下天亲再释通三道故名法轮于所化生身中
转故总取见修无学三道名为法轮以此圣道令所
化生次第入故又大乘云一名梵轮如来应供是梵
僧语彼所转故名为梵轮二名法轮可轨可持义故
又有四义一圆满义具毂轮辋故二摧坏义未断烦
譬喻品¶ 第 80c 页 X29-0080.png
恼皆能摧故三镇过义巳伏烦恼令势远故四不定
义从自见至自修从自修至无学从无学起言教化
(云云)前言巳至转初者天亲云非但我自取三道
婆沙本意亦总说一切圣道皆名法轮也问曰有宗
还说三道何故前云唯见道名法轮耶答若据有宗
三道俱名法轮前唯见道者从初立名以见道是三
道之初耳三引證者见道唯名法轮非萨婆多正义
也杂心亦叙不正义云牟尼说见道速疾名法轮俱
舍正义云或说诸圣道皆是法轮显宗亦云毗婆沙
本意总说一切圣道皆名法轮以三说转三道摄故
即是正义四诸部同异者成论说初转生闻慧在本
五停心位第二转生思慧在总别相念位第三转生
修慧在四善根位或除四善根取外凡三位如次对
之为顺解脱今善故亦无十二行相唯作一空行也
故疏云为生三慧是成论文言眼智明觉者一云照
境分别名眼对治无知名智对治无明名明对治非
觉名觉又云眼者照烛谛故智者了别谛故明者见
明白故觉者觉察谛故问见道名法轮可有十二行
修与无学名法轮如何得有十二行耶答见道断惑
上下八谛各各别断则有十二行修与无学但作九
无间九解脱通断三界惑既非别断唯有法忍智即
无类忍类智故阙十二行也。

【疏】三根三道者婆沙大论云有三根上中下为三转
又初转生未知欲知根次转生知根后转生知巳根
譬喻品¶ 第 81a 页 X29-0081.png
又对见修无学三道也若依大乘明法轮体者有四
一通明轮体二别明轮体三简异小乘四遮外难初
轮体者择法觉支正见正智是法轮体者谓此法轮
若在见道即七觉支中尅取择法觉支为体若在修
道即成八正道中尅取正见为体若在无学道中即
以十智中尅取正智为体问何故不取七觉支中馀
六八圣道中馀七十智馀九耶答能断惑者方名法
轮此之三种体是慧性亲能断惑故得名体馀六七
九但是助断非为正断故不取之问何名十智答世
法类苦集灭道他尽生为十也此小乘十耳大乘无
十智大乘转八识成四智耳又云大乘有十智一通
二别言通者七觉支八正道皆通见修无学三道唯
无学道有十智不通见修二道也二别者七觉在见
道八正在修道十智在无学道即大乘通别相也若
小乘中通者与大乘同别者八正道在见道七觉在
修道十智在无学道今大乘通别体者意在于此若
准四教但在藏别则阙通圆法轮体也二明法轮体
中正见等二为轮毂者体是定故问何故前言体唯
正见今总取八为轮体耶答前约尅体此约相从眷
属谓正见是体思惟是用前举其体不取其用据实
此二体总是慧既有慧简择除恶取善方能持戒故
有正语等三次第而起戒既清净定次现前故正念
等三次第而起念能住持勤能遍策定能专一故此
三种体皆是定分也三简异者问何因八正道配毂
譬喻品¶ 第 81b 页 X29-0081.png
辐辋大小不同耶答小乘定中以戒为本定慧方生
即正语等三体是其义为轮毂也故遗教经云依因
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尸罗不清净三昧不
现前大乘中先有慧简择是非方能持戒戒既清净
定方现前故六度中前五不得智慧不成其度菩萨
发心先学般若也四遮难中问大乘八正道在修道
位何因今说通三道耶答八正道支通于三道约通
相说若不尔者世尊既是无学应无八正道支佛既
具有本知八正通三道有此中意说大乘见道唯一
刹那时节既促未能进修所以不立夫道通因趣向
之义进修相显言在修位据实而言通于三道若约
别相唯在修道也问八圣道小乘别修在见道大乘
别在修道何耶答小乘见道十五刹那时节稍长故
在见道大乘唯一刹那时节极促故在修道。

二法轮因者于五位中前前与后后为因后后是前
前之果言五位者唯识云一资粮是十信二加行是
四善根位三通达是初地位四修习是初地二地巳
上位五无学究竟是佛位如资粮与加行为因加行
是资粮之果乃至无学位亦尔问前之四位可名为
因第五无学位何名为因答无学身中有菩提涅槃
二种即菩提为因涅槃为果菩提名有上涅槃名无
上故又无学具有眼智明觉后一是果前三为因诸
经论中说佛教法名法轮者即上经云今乃复转无
上最大法轮前为后因名果为因者即见道为修道
譬喻品¶ 第 81c 页 X29-0081.png
因修道为无学因望前为果望后为因。

第二释名言梵增语者如来有梵得故名为梵言增
语者法性离言为众生故于无言处强增名相说名
梵增语也又增是胜义梵是寂静义色界诸天亦名
为梵如来是二梵中胜故名增语佛得应供之名梵
天不尔。

第三轮相者所缘境者即涅槃为所缘境又云所知
四谛能知四智四智者菩萨入彼真见道中即初地
分别烦恼一百一十二悉皆断尽亲證无漏二空真
如即此能證二空理理之智名为法眼此眼为总能
观三世四谛之境即缘过去四谛之时此能缘智名
之为智缘未来四谛之时此能缘智名之为明缘现
在四谛之时能缘智名之为觉初一是总后三是别
总别合论故云眼智明觉此说智总名法眼者为异
二乘也谓眼智明觉四法同时执于四谛别起四智
者谓明于四谛之上一一别起法忍法智类忍类智
也由真如见道唯一刹那者释无别起四所由也大
乘见道总有四种一无间道二解脱道三真见道四
相见道初二道约所断惑后二道约能證智就能證
智中真见道一刹那顷唯證真如若相见道證此真
如后重起一智更缘前境见道中一刹那顷虽有四
断一一谛下分别烦恼尽共證一真如名为法眼同
缘三世名智明觉小乘上下别观于见道中先断欲
界四谛下分别烦恼尽證四无为上下各四成八无
譬喻品¶ 第 82a 页 X29-0082.png
为即八忍八智中唯取八智所證名无为也是上下
别观义大乘一刹那便断四谛惑證一无为故不同
也。

天台法华疏义缵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