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1c 页


法华义疏卷第十二

胡吉藏撰

*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苦行弘经有二品,今是第二。上明闻经得益,
以身命财报恩供养;今明分形六道宣通一
乘。前则是功德业,今明智慧业。前多是自行,
今多是明外化行。又上明过去本事弘道利
物,今说大士现德通法益缘。又此下诸品多
是根缘次第,不必须依义生起也。言「妙音」者,
此菩萨过去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于佛,故得美
妙音声,因以立名,旧经称「师子吼菩萨」。今
可得两音会之,即以妙音作师子吼。又众生
乐闻称为妙音,音能显理伏物名师子吼也。

此品六章:第一、佛放光召彼妙音;第二、妙音
奉命而至;第三、正明妙音弘经模轨;第四、说
品利益;第五、妙音事毕还归本土;第六、重明
往来之利。

就初又三:第一、明佛放光遍照有
缘;第二、遍照净光国土;第三、的照妙音之身。
放光为二:前、放肉髻光;次、放眉间光也。所以
放二光者,一乘妙理踰空有之顶,故放肉髻光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2a 页 T34-0622.png
明;极智不偏能发中道之照,故又放眉间光
也。又顶光表一乘,为尊众圣所重;眉间光明
一乘不偏中道圆正,欲以此法付嘱其人,故
放此二光以召之也。又上品云法华第一,持
经之人亦复第一,今表其人行高故佛放顶
光,表其人解正故放眉间光,所以放二光表
其人者,欲令大众于此菩萨深起敬心受其道
法得益也。

「过是数已」下,第二、别照净光土也。

「尔时一切」下,第三、的照妙音身也。又开三别:
一、列名。「久已殖众德本」下,第二、叹德。良由有
此胜德,故为佛光所召。叹德有二:前、叹往因;
二、叹现德。各开二章。往因二者:一、殖众德本;
二、供养诸佛。现德二者:一、成就甚深智慧;二、
得诸三昧。三昧中有二:一者、别明;二者、总结。
「得妙憧相三昧」者,入是三昧,于诸三昧中最为
尊长,譬如军将得憧,表其大相也。「法华三昧」
者,《法华三昧经》云「如树华开敷令树严丽,得
此三昧,诸三昧中开诸功德华以自庄严」。依
此经意释者,于三一自在、长短无碍,道法华三
昧也。「净德三昧」者,令诸三昧清净,如焚石练
金令金清净。「无缘三昧」者,即灭尽定。又得此
三昧,于三受中不起三毒缘。「宿王戏三昧」者,
于诸三昧观达自在故名戏,非爱结戏。「智印
三昧」者,般若是智,相应三昧是印也。又如人
入安稳国,有印得入、无印不得入,菩萨得是
三昧能入实相。「解一切语言三昧」者,得是三
昧,解众生语而为说法。「集一切功德三昧」者,
得是三昧菩,萨功德皆悉具足也。「清净三昧」
者,如有如意宝珠能净诸宝,是三昧能净诸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2b 页 T34-0622.png
三昧垢,烦恼垢易治、三昧垢难断。「神通游戏
三昧」者,入是三昧,能八相成道。「慧炬三昧」者,
如执炬夜行不堕险处。「庄严王三昧」者,如恒
沙等国土皆以七宝庄严,佛处其中,得是三
昧,一时能庄严诸功德。又观此庄严空无所
有,于空有二庄严得自在,故名为王。「净光明
王三昧」者,入是三昧,能放光明令诸众生心得
清净。「净藏三昧」者,入是三昧能净诸功德藏。
「不共三昧」者,二乘无分。「日旋三昧」者,如日天
子乘日宫殿照诸众生周而复始,旧经名「日
轮三昧」也。「得如是」下,第二、总结。「释迦牟尼」下,
第三、的明光照其身。

「即白净花宿王智」下,第
二、明妙音奉命而来。又开二别:初、明欲来之
意;第二、正辨从彼国来。初有十句:第一、明妙
音咨彼佛欲来之意。「尔时净花宿王」下,第二、
彼佛诫许。又开三句:初、总诫。「善男子」下,释
诫。释诫中,前明娑婆之劣;「而汝身」下,辨净土
之胜也。「是故汝往」下,第三、总结。

问:
前云初分
经在秽土中说,后分经居净土中说。妙音来
时正游净土,何故诫之?

答:
此经始末土有三
异:一者、初分经在秽土中说;二者、后分经在
净土中说;三、从〈药王品〉来还在秽土中说。所
以知尔者,为集分身是故变净土,分身已散
故土还复秽,妙音来时正游五浊,故佛诫之。

「妙音菩萨白佛言」下,第三、明妙音受旨。明妙
音既承佛力为弘道利人故来,岂生劣想也?
故受佛诫敕。「于是妙音」下,第四、将欲发来先
现瑞。于此土所以现瑞者,令此土众生起尊
敬心也。「化作莲华」者,一、即欲以莲华为座;二、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2c 页 T34-0622.png
表妙音弘《妙法莲华》。「化作八万四千」者,一、欲
拟八万四千菩萨座故;二、表八万四千法藏
皆入一乘《妙法华》故。「白银为叶」者,即是显此
经题是白莲华,开二实二权则八万四千法
藏义皆明白也。「甄叔迦宝」者(此云鹦鹉,此宝似鹦鹉鸟嘴而赤色)。「尔
时文殊」下,第五、文殊问瑞所由也。「尔时释迦」
下,第六、佛答现瑞意。「文殊」下,第七、文殊重问
妙音之德。凡有三问:一请、初问种何善本,二、
问修何功德,此二问过去往因;三、问行何三
昧,此问现在所得之果。「唯愿世尊」下,第四请、
佛欲见妙音。「尔时释迦」下,第八、释迦推于多
宝令见妙音,但詶其后请、未答前三问,下华
德菩萨重牒三问佛方解释。所以推多宝者,
盖是随俗之事,俗人之礼推贤让长,多宝既
久已成佛,故释迦让之。二者、欲显多宝不灭
故能现妙音,故推之也。「时多宝佛」下,第九、多
宝命令来,即詶文殊请。「于时妙音」下,第十、正
明妙音来。又开十章:一、明于彼国没。「与八万
四千」下,第二,明与眷属俱共发来。「所径诸国」
下,第三、明现瑞相。「是菩萨」下,第四、赞叹妙音。
「那罗延」者(真谛云:「那罗翻为人,延云生本,梵王是众生之祖父,故云生本」。罗什云:「天力士名那
罗延,端正猛犍也」。《俱舍论》云「持大千世界风轮名那罗延,那罗延应云天力也」)。「入七宝台」下,
第五、叙妙音升空而至。多罗树似此土宗卢
树,一多罗去地七刃也。「到已」下,第六、明见佛
仪则。「而白佛言」下,第七、奉宣圣旨。又开三别:
初、问释迦。「众生易度」下,第二、问所度众生。「久
灭」下,第三、问讯多宝。「世尊」下,第八、妙音请见
多宝。「尔时释迦」下,第九、释迦语于多宝。「于时
多宝」下,第十、多宝赞叹妙音。从问讯多宝至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3a 页 T34-0623.png
多宝称叹,皆是显多宝不灭,斥凡夫二乘无常
之执。

「尔时华德」下,第三、论妙音弘经。前章则
是弘经之人竟也,即人法一双。又上明妙音
之果,今出其往因,谓因果一双也,即是显妙
音二世之德。又开二别:初一问答,论妙音神
力;第二问答,论妙音三昧。神力是智慧、三昧
是定,略论菩萨定慧也。又神力是果、三昧是
因,由三昧之因故能现神力,所以前论果后
论因者,由妙音现神力而来故前问也。寻华
德两问皆是牒文殊上三问,以释迦上未答
之,故今重牒而问。初问又二:前问神力之因,
「有是神力」,正问神力之果。善根与功德异者,
善根就始、功德为终,故分为二问。就答中又
开为二别:第一、答因问;第二、答神力果问。答
因问为二:初、答种何善根问。又开六别:一、明
种善根之佛。「国名」下,种善根之处。「劫名」下,种
善根之时。「妙音」下,正种善根。「以是因缘」下,明
善根得果,结詶其问。「华德」下,结会古今。「华德
是妙音」下,第二、答其修何功德问。「华德汝但
见」下,第二、广答神力果问。又开二别:第一、叹
妙音于此土弘经;第二、叹妙音十方通法。二
文各三。初文三者:一、总标;二、广释;第三、结叹。
「或现梵王身」下,第二、广释。开为五类:一、现天
身;二、现人身;三、现八部身;四、救济八难;五、于
后宫变为女身。现天身中二对:梵王、帝释欲
色之初,自在、大自在二界之后,此四名君。后
一双为臣,天大将军是梵辅天,梵王之臣;毗
沙门,帝释之臣。现人身中亦开二对:初一双
谓人君身,「或现长者」下,明人臣身。又为四类: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3b 页 T34-0623.png
初四是豪杰身,次四受佛戒身,次四现妇女
身,后二现童真身,后八部身,如文。「诸有地
狱」下,第四、叹救八难。不言说法者,一者苦重,
二者障深,故但明救济。「乃至于王」下,第五类。
「是妙音」下,第三、总结称叹。又开二别,初叹所
化有益;「是妙音」下,次叹于能化无损。

「是菩萨」
下,第二、叹妙音于十方弘经。亦开三别:一、总
叹;二、别叹;三、结叹。三门各二。初门二者:前
结一土益物;「十方」下,次叹十方弘经。「若应
以声闻形」下,第二、别叹。又开为二别:初、现存
身;次、现亡身,文处易知。「华德」下,第三、总结。神
通结现身,智慧结说法。上一土中广现凡夫
身,十方化中略现圣身,此欲明凡圣广略互
现也。又前凡身中有五类,今圣身中亦有五
身。

问:
前凡中五类何故云说《法华》,今但称说
法?

答:
说法语通,欲以通别互现故也。又上正
明弘通《法华》故明说一乘,若有众生不信一
乘则说五乘之法,同上〈嘱累品〉中佛令菩萨
知大小机也。此品从凡至圣,故先示凡后示
圣,〈观音〉前圣后凡,从胜至劣。又〈妙音〉前一后
三,〈观音〉前三后一。

「尔时华德」下,第二、问答论
妙音所得三昧,亦前问后答。「说是妙音」下,品
中第四段,明彼此蒙益。

「尔时妙音」下,品第五
章,明所作已竟还归本土。此为秽国故彼佛
有问讯,彼为净土故此佛无暄凉也。

「说是妙
音」下,品第六、明利益。

问:
见菩萨来往何以得
无生忍也?

答:
利根之人悟菩萨不来相来故
来无所来,不去相去故去无所去,则入实相,
故得无生。

问:
无生法忍、普现色身法华三昧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3c 页 T34-0623.png
有何异耶?

答:
心无所依犹如虚空,不生心动
念故名无生法忍;虽空而有,纵任自在处处
现身,即是普现色身三昧,三一开会无所染
著即法华三昧也。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上二品明苦行弘经有功德、智慧二业,故有
〈药王〉、〈妙音〉两品;今第二,次明护难弘经。初明
人护难弘经,次明法护难弘经,亦有二品。又
根缘次第者,灵山之会八万四千人应闻观
音得发菩提心故说此品。二者、十方国土及
来世有缘众生应蒙利益故说此品。开此品
章段不同,今一往分为四双:一者、双标;二者、
双释;三者、双叹;四者、双益。言双标者,观音为
名、普门为德,故双标名德。夫胜人为理有名
有德,是故双标以名「观音普门品」。言双释者,
初一问答释观世音名,次一问答释观音德。
言双叹者,持地菩萨叹闻此名德功德无边。
言双益者,八万四千人闻此名德并发道心
也。此四次第者为解义故,初略后广,故前略
标、次则广释,标释既竟名德显彰故菩萨称
叹,叹释既竟听者欣仰故减发道心。

初双标
中凡有十对:一者、人法一双。观音为人,普门
为法,然人法是因缘之义,非人无以御法、非
法无以成人,故前明御法之人,后辨成人之
法,谓人法一双也。二者、真应一双,观世音即
是法身,普门谓应身也。前以法身观机,然后
垂迹普应,谓真应一双。三者、观音谓菩萨意
业,普门即身口二业,前以意业观察,然后身
现神通、口业说法,谓内外一双也。四者、观音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4a 页 T34-0624.png
谓大悲拔苦,普门即大慈与乐,故后释观音
名明拔苦之义,释于普门即显与乐之功,所
化众生但有苦无乐,能化菩萨有大慈大悲,
谓慈悲一双。五者、菩萨有二种身:一者、药树
王身,二、如意珠王身。药树王身者,根茎枝叶
能愈众病,菩萨亦尔,故三业皆能济物。如意
珠王身者,如摩尼宝能与一切乐,菩萨亦尔,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释观世音名叹药树王
身,释普门名明如意珠王身,故珠药二王为
一双也。六者、释观音名显众生感义,标于普
门明菩萨应义,初感非无应、后应非无感,但
初举应以成感、后则标感以成应,谓感应一
双也。七者、标观音名叹菩萨能与众生世间
之乐,标于普门显菩萨能与众生出世间之
乐,故前文明七难消除、二求愿满,即知是世
间乐;后三十三身十九说法皆称得度,故知
与出世乐,此皆大判为言,非别相说。前与世
乐、后与出世乐,此是次第法门,谓世出世一
双也。八者、标观音明神通,以察物音声即天
耳通,题普门谓示现,六通之中三是神通非
示现,谓天耳、天眼、宿命也;三是神通亦是示
现,谓他心、神足、漏尽,漏尽说法,神足转变,他
心知机,即以事令人信验故名示现。谓神通
示现一双也。九者、标观音名谓明密利益,标
普门明显利益,后现身说法故称为显,前不
显身说法而能令物免难故称密益。菩萨济
物不出显密二义,谓显密一双也。十者、标观
音明菩萨名,题普门显大士德,谓名德一双
也。然此品内义虽具十双,今以名德为正,如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4b 页 T34-0624.png
《大品》亦以二门说于波若:一者、就菩萨字义
门说波若,二者、就菩萨所行门说波若。以菩
萨字义门说波若者,解释菩萨摩诃萨字,此
字有无量义,故即是说波若。次明菩萨所乘
叹释大乘,即是说波若也。今亦尔,叹释观
音字义即是说法华,叹释观音德亦是说法
华。

问:
此与波若何异?

答:
波若释通字义通所
行,菩萨摩诃萨是通字义故释通名也。此经
释观音字义,故是释别名也。波若通释诸菩
萨所乘,此经别释观音三密之德。又波若通
释自行化他,今但释化他门。又波若具就二
慧门释,今但就方便门释也。所言「观音」者,外
国名阿梨耶婆楼吉氐税,此翻观世音。菩萨
有多种名,今依此品佛答中略辨三名:一、观
世音;二、观世意;三、观世身。圣人无名为物立
称者,欲生众生三业善也。立观世音名令物
称名生口业善,立观世意名令物存念生意
业善,立观世身名令物礼拜恭敬生身业善,
以备生三业善故立此三名。

问:
既具三名,何
但称观世音?

答:
三名不可具题,趣标其一。二
者、观世意名但生意业善,观世身名生身意
二业善,生善义局故不标之。若口称名必备
三业,以生善多故立观音名也。三者、意业存
念、身业礼拜,但得自行不得化他,故不立身意
二名。口称观音具得自行化他,故立观音名
也。四者、娑婆国土以音声为佛事,义既显彰
故立观音之名,馀义不尔故不题馀称。五者、
观音之名有行愿,过去世时值空王观世音
佛发愿名观世音,故依愿立名。又观音昔在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4c 页 T34-0624.png
此土行菩萨道以受观音之称,馀二名阙斯
二义故不题也。别有经云「观世自在菩萨」,此
名备含三业,于名义最胜。复有经云「光世音
菩萨」,或可是翻之不正。《华严经》云「此菩萨住
大慈法门光明之行,从此立名云光世音」也。
又此菩萨住普门光明三昧,从所住法门为
名。下复云「施无畏者」,此名总含,从功用受称。
所言观世音者,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
之境,境智合题名观世音也。观具三观,境备
三境,境备三境者,众生发声因咽喉舌齿和
合有声,谓因缘声,名为世谛。因缘所生法即
是寂灭性,称为真谛,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
义,即是非俗非真中道第一义谛,故此一音
声具足三谛,菩萨观此三谛,即三种观也。二
者、观是菩萨之应,世音是众生口业之感,感
应具题故立观世音也。

问:
云何名世音耶?

答:

三种世间中正是众生世间也。外书云「以声
成文谓之为音」;佛法不分音与声异,如《杂心》
云「声有三种:一、因受四大声,谓众生音声。二、
因不受四大声,谓非众生声。三、因俱声,如人
与外物合共出声,谓打钟等,三种声中可通
馀二也」。

所言「普门」者,普以周普为义,门是开
通无滞之名。又门是法门,如《华严》云「观音住
大慈法门」。又能通道令物悟入故称为门。普
义有三:一、他心普,谓不虑而知照穷法界。二、
神通普,谓不动而应十方现前。三、说法普,无
言可陈而声教弥八极也。

「尔时无尽意」下,第
二、明双释。初一问答释观音名,次一问答释
观音德。又初问答为二。

初问有三:一、能问之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5a 页 T34-0625.png
人;二、问之仪则;三、正问。后答亦三:能问之人
即是意业,问之仪则所谓身业,正发问即是
口业。三章合有十句。「尔时」者,问时节也。以
众中八万四千人应得发心,是故应时而问。
「无尽意」者,第二、能问之人。有二句:一、别名;二、
通号。外国称阿差末,此云无尽意。《大集经》
「初发心时已不可尽,况复智慧神通慈悲说
法而可尽耶?」正意而言,众生无尽故大悲无
穷也,故言无尽意。「菩萨」者,第二、通号也。《大集
经》云「其人是东方不眴世界普贤如来一生
补处大士」,若论其本乃是十方诸佛师,所化
之人皆已成佛。

「即从坐起」第二、问之仪则。凡
有三句:初、明从座而起。《孝经》云「曾子避席」,《礼》
云「请益则起」。次、「偏袒右肩」者,外书云「劳而无
袒」,内教请道袒肩者风俗不同,其犹彼国露
顶为礼,此土冠帽为恭敬也。次、「合掌向佛」者,
袒肩用显形恭、合掌以表心一,如掌本在异
处今合而为一,心本他缘今敛而不散,心既
冥漠难睹,故假外事以显内心。

「而作是言」下,
第三、正发问也。凡有四句:初、经家叙其口业。
「世尊」下,第二、正发言问。问有三种句:初句、仰
举尊号,即表能答之德,非是世尊不能释补
处之疑,将欲申疑故显质疑之主。「观世音」
下,第二、出所疑之人。「以何因缘」,第三、正明疑
也。因谓因由,缘是缘藉,以何因缘受此名
耶?名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如身子因
母、目连因姓,此有因缘;低罗婆夷实不食油
强名食油,此无因缘。今未知为有因立目、无
因立名,是故问也。有因立名略有四种:一、从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5b 页 T34-0625.png
趣立名,如生天趣故名为天。二、从相立名,如
身有异相因以立名。三、从过立名,如盗贼等。
四、从德立称,如诸贤圣。今未知以何因缘有此
名也。

问:
无尽意何因缘故问观世音菩萨名
耶?

答:
菩萨三业皆为利缘,以众中八万四千
人应闻名得益是故问也。二者、欲为未来苦
恼众生闻名脱苦是故致问。三、欲显观音德,
即是说《法华经》。观音即是能乘之人,三轮之
德谓所乘之法。问于名德具能乘所乘,是故
说一乘也。四、为憍慢之徒自举陵他,今欲显
无尽意不自尊高,故问他德行。又嫉妒众生
隐他之德、扬他之过,菩萨之法隐他之过、扬
他之德,令一切众生仿而学之是故问也。又
示有疑未了,一切菩萨皆观世间音声,今以
何因缘独受斯称?又三世诸佛发言有二:一
者、自开,如前从三昧起无问自说。二者、因他,
要待无尽意问后方说也。

佛答有四:一、释其
名;二、劝持名;三、格量持名功德;四、总结称叹。
以问名故前须释名,释名广有利益故劝持
名,一人名福等多菩萨名,故格量之来成劝
持义。初又三别:一、释观世音名;二、释观世意
名;三、释观世身名。一一中皆先释、后结叹,即
三释三叹也。无尽意但问一名,佛答多者,问
略答广,如上释之。又具释三名者,欲显所观
境周、能照观足,境不出三业故唯观三业,故
立三名也。所观之境具有三业,菩萨能观唯
意业也。又立三名,自有众生称名得度,自有
众生口不能言但能心念,自有众生口不能
言心又散动但身能礼拜。又众生忌讳不同,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5c 页 T34-0625.png
故须立多名。

就释观世音名中又开为二:一
者、略答;二者、广答。初略后广为解义故。又前
名总答,后名别答。前总答即名遍拔三界六
道众生之苦,后别答中但拔欲界,于欲界中
多拔人中苦,于人中多拔阎浮苦,馀方不必
有王贼等难。前总后别欲显感应义周,故开
为二也。「善男子」者,《华严经》称为佛子,馀经多
云善男子,有绍继义故名为子,纲干之能故
称为男,所行有利他符理清升感乐之义目
之为善。「若有无量」下,正答其问。凡有四句,束
为两双:一者、众生受苦,此是感缘,即是称名
之意。二者、称名,正是感体。三、菩萨观机,四、皆
得解脱,即辨应义。束为两双者,前两为感、后
二为应,应感为一双也。又前两为感,即是世
音;后二为应,释于观义。具此二双名观世音,
以答无尽意问也。初有二句,「若有无量百千
万亿众生」,此明受苦众生多也。所言亿者,此
土云万万为一亿,《智度论》云千万为一亿,盖
是风俗不同也。「受诸苦恼」,第二句,明受苦非
一。苦为八苦,亦有无量苦;恼谓九恼,亦有无
量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下,第二、称名,即是感
体。亦有二句:前明闻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谓
未受苦时曾闻菩萨名,或从经卷中闻,或从
人传闻也。「一心称名」下,第二句,今日受苦时
求救称名也。言一心者,为释疑故来,自有称
名不得解脱,盖是不一心故也。「观世音菩萨
即时观其音声」下,第三、观机,即为应缘。自有
人执此文属上,而兴皇法师更足一观世音菩
萨字,今谓足亦无失,但此文属下。何以知之?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6a 页 T34-0626.png
上既云「闻是观世音名」,又云「一心称名」,已再
言名毕,是故属下明观音应也。「皆得解脱」者,
第二、正明应,即是脱苦也。

问:
称名何故有
脱苦不脱者?

答:
一意如上。有至心不至心故
有脱不脱。二者、脱有利益是则救之,脱无利
益故不救也。三者、与观音结缘有厚薄,薄者
善少故不脱,厚者善多是故得脱。四者、众生
业有定不定,不定可救、定不可救。所言定者:
一、重心作已心无惭愧,二者、覆藏,三者、作已
更作,四、起愿扶之,故决定得报,不可救也。

问:

若不可救,应称名无利益耶?

答:
今虽无益,作
后世因。

「若有持是」下,第二、别明救难以释观
音之名。凡有七难:一、救火难;二、救水难;三、救
风难;四、刑戮难;五、罗刹难;六、幽系难;七、怨贼
难。此并是诸难中至急,故略叙之。馀有疾病、
虎狼、雷电、迷失道路,《请观世音经》并具说之。
七难为二:初三是无情难,后四是有情难,此
二略摄诸难。无情难不可请救故难免,所以
前说有情可得请救,是故后明。又无情难是
三大灾,广而且长,长即能至三禅,广则大千
并坏,是故前说有情难不尔。鬼难云设满大
千而不至于上界,有情难短又狭故在后说。
就此二难各开为三。无情三者,谓火、水、风。有
情三者,谓命、身、财。无情三有二种次第:一、从
急至缓;二、依三灾次第从小以至大也。有情
难从重以至轻,故前命次身后财;二者、从难
至易,以命难难免乃至财难易脱也。就无情
难又为二:第一、明救三难;第二、结观音名。然
一一难中例应有四:一、遇难;二、称名;三、观机;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6b 页 T34-0626.png
四、免难。初二句释世音以辨境,后二句释观
义以明智。又初二明感,后二辨应,但前后互
现不同。今文为四:初、持名;二、遇难;三、免难;
四、结神力也。

问:
上前遇难、后称名,今何故前
持名、后遇难?

答:
火事为急。若身居火内方复
称名则已受其弊,是故前辨持名、后明遇难
也。应验记非一,会稽高士谢敦、字庆绪,吴郡
长影、玄陆璒等,并撰《观音验记》,宋临川王刘
义庆撰《宣验义记》,太原王琰撰《冥详记》,皆出火
事。昔有西域人竺长舒,居住茅屋,忽值邻人
失火,又正在风下,便诵念观音,四邻荡尽其
舍犹存。尔时有诸年少不信此事,仍于风下
数夜以炬火掷其屋上,三掷三灭。

问:
称名云
何免火?

答:
以菩萨力令火自然灭,或回转风
势令火不烧,或接此人置火外,或注雨令灭,
或火自然不烧如耆婆入火,或以异物遮火,
或令得禅定空三昧门,随根所宜也。

问:
何故
云入火火不能烧也?

答:
若未入火而称名得
脱者,或谓不必是观音力;今入火不烧,必知
是菩萨力。

问:
小火亦能烧人,何故言大火?

答:

或谓火少故不能烧,或谓禁咒力故令小火
不烧,今入大火不烧则知是菩萨力。

次、水难。
文三意二。文三者:一、遇难;二、称名;三、则得浅
处。前二明世音以辨感,后一释观以明应。大
水方能为害,小则不能,故火急在前,水缓为
次。

问:
火难何以前持名、后遇难,水难何以前
遇难、后持名?

答:
触火则害人故前须持名,水
则不尔;二者、自有人前持名而后遇难,自有
人前遇难后称名,所以两存也。

「若有百千」下,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6c 页 T34-0626.png
第三、明风难。所以知是风难者,一、依三灾次
第故明火水风;二、由风故飘堕鬼国故。火以
能烧为难,水以能溺为难,风以能飘为难。就
文为二:初、明世音以辨感;二、释观以明应。


又二:一、遇难;二、称名。遇难为二:初、明遇难
缘;次、正遇难也。「若有无量」者,遇难人不一也。
「为求七宝」下,明遇难缘也。七宝不同,《涅槃经》
以金、象、马、神珠、玉女、主藏臣、主兵臣为七宝,
此是轮王之七宝,不通馀人也。又《恒水经》
世有七宝,谓金、银、珊瑚、白珠、车渠、明月、摩尼。
佛法亦有七宝,谓四果、菩萨、辟支及佛。《智度
论》第十六卷云「金、银、琉璃、车渠、码碯、珊瑚、真
珠为七」,此经所列第七是琥珀,真珠非七宝
数,故言等也。又〈宝塔品〉云「金、银、琉璃、车渠、码
碯、真珠、玫瑰」。又经云「正宝有七,杂宝有百二
十种」也。「假使黑风」下,第二、正明遇难。依《华严
经》有十种风,依《仁王经》有五种色风、青风、赤
风等,《成论》明风无色。论又云「风中或多触无
香,或有香触必无色味」。即彼品又云「有旧师
云,风黑色。是事不然,此风与黑色为因,非黑
色也」。今言「黑风」者,一解云:此风起时前有黑
云,故云黑风。又云:此风欲起时,海上有黑气,
仍以为名。又云:吹海岸黑沙故名黑风。「吹其
船舫」者,书云:自开已西称船,开已东谓之舫。
「飘堕罗刹鬼国」者,由风力故令堕鬼国,非鬼
难也。

「其中若有」下,第二、称名。如人共船忧喜
义同,应俱称名,而言一人者显心同义也。又
一人称名、众人免难,显菩萨力大也。「是诸人
等」下,第二、释观明应义也。「以是因缘」下,第二、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7a 页 T34-0627.png
释无情难竟,故总结之以詶其问也。

「若复有
人」下,第二、明有情难。此望前即是地大难。所
以三灾无地灾而有地难者,地以秉御成难、
不御非难,灾任运起不须人御故无地灾。又
四禅无有内灾患故外无地灾。今有人御故
有地难,望后即是有情难也。合四难为三,如
上释之。初、二辨命难,以命最重故在前;火、水、
风并皆害命,接此文生故前明命难。命难之
中前人后鬼者,人难显现、鬼难幽隐,故从显
至隐。又接火水风次明于地,故前人后鬼也。
「设复有人」下,第二、明身难,即系闭于身故名
身难。三世往论皆悉有罪,而言无罪者就现
前不作故言无耳。经云「大横有九」,亦就现在
不作故言横耳。若无罪而受苦者是无因有
果,是事不然。「若三千」下,第三、辨财难。既云「赍
持重宝」,故知是财难。亦前释世音辨感,次释
观辨应。初文又二:一、遇难;二、称名。「其中一人」
下,第二、称名。为二:初、劝导;二、受劝导。劝导为
四:一、诫;二、劝;三、释诫;四、释劝。「汝等」下,第二、
劝。「是菩萨」下,第三、释诫。「汝等」下,第四、释劝。「众
商人闻」下,第二、受劝称名。「称其名故」下,第二、
释观明应义。

「无尽意」下,大段第二。前释名竟,
今叹名德。「若有众生」下,第二、释观世意。内心
常念,观察其意得离三毒,故是释观世意;二
者、上拔苦果,今拔苦因;三者、上拔身难,今拔
心难;四者、上拔肉身难,今拔法身难;五者上
拔世间难,今拔出世间难;六者上拔报障业
障,今拔烦恼障;七者上拔一世难,今拔三世
难;八者上拔人中难,今拔三界难;九者上为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7b 页 T34-0627.png
浅行人,今为深行人;十者上暂拔难,今永拔
难。就文亦二:初、释观世意名;「无尽意」下,第二、
称叹名,劝物常念。就救三毒即为三别,一一
中前释世意,明感便得离欲,释观辨应。

问:念
观音云何得离三毒?

答:
以常念故三毒不起,
及常念观音,实相法身即生,如实观故三毒灭
也。又此即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遍治一
切障故。又常念故,观音现身为其说法令三
毒不起。又常念故,观音能转前境,如净居天
变覆诸采女以为不净。

「若有女人」下,第三、释
观世身名。礼拜供养即是身业,观察身业名
观世身。又上拔其有难,有难有二:七难是身
难,三毒为心难。今拔无难,拔无难亦二:一、无
男;二、无女。三者、上来是大悲拔苦,今是大
悲与乐。四者、上来与众生行果,今能满众生
愿果。行有二行,愿亦有二愿。

问:
释三名有何
次第?

答:
七难苦重故在初,三毒恼心为次,无
男无女奢缓故居后。

问:
七难何故称名;三毒
常念;无男无女供养礼拜?

答:
七难时短急,不
暇礼拜供养,亦不暇𣫍心静摄,但得称名;三
毒时长难断,必须治道故常念;无男无女异
上二种,故礼拜供养。又观音名具行愿,故初
令称名,馀二名有行无愿故居后。二名之中
意为本、身为末,复有次第也。

就文亦二:一、释
名;二、叹名。

问:
无男无女云何得生?

答:
观音菩
萨托生为子,故下现童男女身。又母子之业
虽由宿缘,而不决定,今修福力,故令好人托
生。

问:
何故男称福德智慧,女称端正有相?

答:

男有百行,智为其端;女有七德,容居其首也。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7c 页 T34-0627.png

此文前明世身辨感,便生下释观辨应也。「是
故众生」下,第二大段释三名竟,结劝受持也。

「若有受持」下,第三大段,次辨格量。又开为四:
第一、举持多名问无尽意;第二、奉詶;第三、正
格量;第四、结叹持名。所以有格量来者,时众
疑云:但受持观音名有此功德,受持馀名亦
有斯利?故格量优劣也。又受持观音与六十
二亿等,则持多名为难、持一名为易,欲释成
上劝持,故格量也。初问三意:一、辨持多名。「复
尽形」下,第二、明时久。「供养」下,明供养广。次无
尽意答,如文。「佛言」下,第三、正格量。又开二别:
前明观音三事:一、持名少;二、时短;三、供养狭。
「是二人福」下,第二、正格量。

问:
格量有七:一、凡
不及圣,如《大品》云「教一人得初果,胜教阎浮
提人行十善」。二、少不及大,如二乘不及菩萨。
三、浅不及深,如浅行不及高行。四、因不及果,
如菩萨不及佛。五、有所得不及无所得,如世
间六度不及出世间六度。六、末不及本,如五
度虽是无所得,终不及波若,波若是本故。七、
无缘不及有缘,如佛化须拔不及阿难。今是
何格量?

答:
有人言:六十二亿是因位,观音是
古佛,即是因不及果也。难曰:一切因不及果,
岂六十二亿与果等耶?有人言:六十二亿是
浅行,观音是深行。难曰:经不言六十二亿是
浅行、观音是深行。又浅行不及深行,云何六
十二亿与观音等耶?有人言:观音是教主,六
十二亿是听众。难曰:必以听众故不及者,非
但六十二亿不及,一切听众亦不及也。今所
明六十二亿与观音位行是齐而不及者,众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8a 页 T34-0628.png
经有二种门:一、平等门,二、不平等门。平等
门者,如妙音得普现色身三昧,八万四千菩萨
亦得是门,则妙音与诸菩萨平等门,供养、
持名平等无异。二者、不平等门,六十二亿实
与观音等,今欲令人尊重观音,故于等作不
等说之也。例如《称扬诸佛经》说,礼宝光明
佛止灭二十一劫生死之罪,礼𤘽留孙佛却
无量劫罪。此示不平等门,故令众生生高下
心。若实是平等而作平等说者,则不得偏于
观音起尊重心。《法华论》云「受持观音名及
受持六十二亿恒沙诸佛名」。《论》云「佛者皆是
等觉地菩萨,既称等觉,即是等觉佛也」。《论》
云「彼福德平等有二义:一者、信力;二、毕竟
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观音自在无异,毕
竟信故。二、谓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
亦如是毕竟得故。次言毕竟知者,决定知法
界,故法界名为法性,彼法性入初地菩萨
能證入,一切诸佛菩萨平等身故,平等身者
谓真如法身,是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佛名、
受持观音名,功德无异」。此论大意就平等不
二门辨无差别,初是信不二,后是悟不二也。
然与前释亦不相违。

「无尽意受持」下,第四、结
叹。

「无尽意白佛」下,第二、释普门明观音德。又
上虽叹观音能拔苦与乐,未知以何济拔?故
今释言。一一难或用身业神通拔,或口业
说法拔,或意业密拔,亦前问、次答。问亦有三:
一、标能问人。「白佛言」下,第二、正问。「观世音菩
萨」下,第三、明所问人。亦有三别:「云何游此」下,
问身业,次问口业,「方便之力」问意业。「佛告」下,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8b 页 T34-0628.png
第二、答。答中亦有三:一、正答问,辨三轮德;二、
劝供养;三、总结称叹。初正詶三问故明三轮
德,既有胜德即是福田故须供养,明三轮德
即是施主。次辨供养显于福田,福田施主既
彰,故总结称叹。初文又二:第一、别明三十三
身十九说法;第二、总结一切身教及方便也。
初文又三:一、现圣方便;二、示凡方便;三、示非
凡非圣方便。初门明三乘圣,即为三别,一一
中皆答三问,「应以之言」答意业问,「即现佛身」
答身业问,「而为说法」答口业问。上从显至隐
故云身口意,今从本至末故意身口。前意业
知机、次现身、后说法。

问:
此经会三归一,何故
更示三乘?

答:
虽明会三归一而不失开一为
三。从经初以来明于正说,谓摄用归体,故会
三归一;今辨流通从体起用,故于一说三。

问:

〈妙音品〉有菩萨身,今何故无耶?

答:
彼不明三
乘义故有菩萨身,今欲辨三乘之义,菩萨身
摄入佛乘,故不说也。

问:
观音为是佛现佛身?
为非佛耶?

答:
经出不同。《观音三昧经》云「观音
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
又云「我与观音俱时成正觉」。又《观音授记经》
云「观音于金光游戏佛所初发道心,彼国王
名威德王,威德王入禅定,二童子忽左右两
面生。王起定问其名字,二童子说偈答。初就
第一义门答无名,次就世谛门答有名。弥陀
佛灭后,世界出法音不断,彼佛于中夜入灭,
观音补处,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号普
光功德山王;大势至补观音处,佛号善住功
德宝王也。金光师子佛及弥陀佛皆有三乘,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8c 页 T34-0628.png
后二佛唯菩萨乘,闻此二佛名者得转女身
却四十劫生死之罪。」

问:
观音云何于此土有
缘?

答:
《弘猛海慧经》云「昔此阎浮提有王名善
首,有五百子,第一子名善光,值空王观音佛
发十大愿:初愿得一切法,次愿得波若船,三
愿值智慧风,四愿得善方便,五愿度一切人,
六愿使超苦海,七愿得戒足,八愿登涅槃
山,九愿会无为舍,十愿同法性身,皆以大悲
观音为首也。观世音发愿,愿我未来作佛字
观世音,三称我名不往救者不取妙色身。」持
此愿者清净庄严一室,以于此土行菩萨道,
故此土有缘。

问:
而为说法,说何等法?

答:
说法
不定,一者、一身说一法门;二者、一身说一切
法门;三者、一切身说一法门;四者、一切身说
一切法门。《华严经》中善知识但说一法门,今
观世音现一切身说一切法门。

「梵王」下,第二、
示凡方便。又开三别,一、天;二、人;三、杂类。天
有三双:第一双、欲色两界初王,第二双、欲色
两界后王,第三双、欲色两界之臣。虽有三双。
不出君臣也。有人言:天大将军是天力士,如
钵建提之类,亦如那罗延之流。有人言:是鬼
神,如《金光明》散[日*旨]大将,散[日*旨]大将属毗沙门,
《大集经》。有人言:是韦陀天、毗纽天也。毗沙
门是北方天王,此云多闻,恒护佛道场,常闻
说法,故云多闻也。「小王身」下,第二、明人方便。
亦开为二:初一、示王身;次、示臣身。臣身中有
四:初、示豪杰身;二、示四众身;三、示妇女身;四、
示童真身。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
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即今文是也。「婆罗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9a 页 T34-0629.png
门」者,此云外意,亦名净行。次示八部身。

问:

故受龙身等不得道耶?

答:
乘急戒缓四句:一
者、乘缓戒急者,生天人中不得道;二、乘急戒
缓者,生鬼龙趣而得道;三、乘戒俱急者,生天
人而得道;四、俱缓者,生馀趣不得道。「金刚神」
下,第三、示非凡非圣身。既为鬼神属四天处
住,是故非圣;身实是楼至佛,故非凡。「楼至」此
云啼哭佛,独住半贤劫度众生。「无尽意」下,第
二、总结。

「是故汝等」下,第二、劝供养。又开六别:
一、劝供养;二、受旨;三、观音不受;四、重请;
五、佛命;六、受施回奉二尊。

问:
无尽意是出家
菩萨,云何有璎珞?

答:
虽是出家,不拘小道。二、
云是在家菩萨。《涅槃》云「入无供众列者,此是
他方在家菩萨,本非娑婆旧住,故不持供来
也」。而言「法施」者,如法布施也;又为法故施也;
又达财法不二也。观音不肯受者:一、欲生施
主慇重心故;二、欲让二尊故;三、示少欲知足
故。后明观音受者:一、上顺佛旨;二、下悯群生。
分作二分者,欲展转生施主福故。举二尊者,
示生灭平等不二故。释迦现生为智,多宝涅
槃为断,示智断为福田故。「无尽意」下,第三、前
既明施主福田竟,今第三总结称叹也。

「尔时
持地」下,第三、明双叹。就文为三:初、明能叹人。
言持地者,即地能持故名持地,以其人得此
三昧故以为名。「即从座起」下,第二、明叹之仪
则。「前白佛言」下,第三、正叹。持地去佛座远,今
起近佛前,故云前白。「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
业」者,即牒初名也。以三业自在故,故称自在
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牒普门三轮德也。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9b 页 T34-0629.png
「当知是人」下,正称叹也。

「佛说是下」第四、双益。
初列得益之人,「皆发无等等」下,第二、正明得
益。佛道无等,唯佛与佛等,故名此道为无等
等。所以名佛为无等等,复云无等等者,佛具
二义:一、下有所异;二、上有所齐。下有所异名
为无等,上有所齐云无等等。以佛名无等等,
今发佛心故云发无等等心也。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护难弘经二品,一以人护难,如〈观音品〉说;今
欲说神咒法护难,故有此品来也。二者、有多、
一两门,上来明诸菩萨各各弘道利物,名为
一门;今品明众人说神咒,谓多人共弘道利
物,故有此品。三者、说《法华》有种种门,或法或
人、或显或密,如上说因果即就法门说《法华》
说诸菩萨德行即是就人门说《法华》,此人法
二种即显现门说《法华》;今明神咒,谓秘密门
《法华》

问:
何以知神咒是《法华》耶?

答:
下云「闻
神咒悟无生忍」,岂非一乘耶?

问:
但是一《法华》
何故作种种名字说?

答:
虽是一《法华》,随众生
取悟不同,故作种种名字。如论云「波若是一
法,佛说种种名」。论又云「波若在声闻心名道
品,在菩萨心名陀罗尼,在佛心名萨婆若」,故
知陀罗尼即波若、波若即一乘。

问:
在声闻心
何故名道品?菩萨心中名陀罗尼耶?

答:
论云
「道品但为趣涅槃,声闻但厌生死、乐于涅槃,
故在声闻心名道品;声闻法中不说陀罗尼,
菩萨欲遍持一切行,令经身不失历劫逾明,故
在菩萨心中名陀罗尼。」陀罗尼有无量门,今
是咒陀罗尼,故举通以取别。

问:
咒是何物耶?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29c 页 T34-0629.png

答:
诸佛菩萨说法有二:一、显现;二、秘密。咒即
是秘密法。如世人有二种法:一、显现,谓世俗
之常法;二、秘密术,谓禁咒等。今随世俗亦作
此二法。有人言:咒所论不出三义,一、说极果
胜德,或因中万行,故闻者发心。二、说三宝名
字,或诸佛菩萨之别名,或大力鬼神之名,召
呼此名使魔耶闻者惊退。三、说诸法深理无
相,使闻者悟道得无生忍。

问:
诸经中何故不
翻咒耶?

答:
咒语多含,此间无物以拟之;若欲
翻之,于义不尽,又失其势用。如此间禁咒之
法,要须依咒语法而诵之则有神验,不得作
正语而说。

问:
云何得陀罗尼令人不忘?

答:
一、
以过去修习所得;二、因咒术得;三、因服药得,
如诸仙等;四、因现在修习得;五、因禅定得;六、
深入实相故得也。

问:
陀罗尼与三昧云何异?

答:
三昧多以定为主,总持以念为主。二者、三
昧唯心相应,总持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三、
始修名三昧,久习名总持,如习欲不改说名
性。四、本末异,三昧为本,三昧与实相合出生
功德名之为总持,如坏瓶以火烧方堪持水。
五、失不失异,三昧转身或有退失,持则不失
也。

问:
修习何因而得持耶?

答:
有四种因得持:
一、不习爱欲;二、不嫉妒;三、等施无悔;四、乐法。

问:
咒云何能除患?

答:
一切法中各有增上,如
水力增上能灭火,火得增上复能消水,今神
咒力能除诸恶亦尔。恶有二:一、有情恶鬼等,
二、无情谓恶风雨等,如是内难外难悉名为
恶。《地持论》明有四持:一,法持,谓闻慧;二、义持,
谓思慧;三、咒持,因禅起咒,谓修慧;四、忍持,是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0a 页 T34-0630.png
入證行慧。四持位者,《地持》云「闻、义、咒三,初地
成就者必不退,尔前得者不定,忍持起自解
行地,成在初地」。

品开为三:第一、对药王说经
福重;二、众人说咒拥护;三、时众得益。初文又
二:前问、后答。所以说经福重者,有二种义:一、
欲令人欣福持经;二、明持经福重,故次说咒
护之。

「尔时药王」下,第二、明五人说咒。药王、勇
施二是菩萨,次两是天,后一是鬼神也。药王
说咒有五:一者、请说;二者、正说;三者、叙说咒
之人,即是六十二亿恒沙佛说;四、明咒力用;
第五、释迦称叹也。案尔者咒不可翻,如前说,
但读诵之人闻之茫然不解,遂都不留心,今
《正法华经》髣髴翻之,多是明实相秘密法。

安尔(《正法华》云此云奇异)曼尔(此云所思)摩祢(此云意念)摩摩祢(此云无意)
(此云永久)遮梨弟(此云所行奉修)赊咩(此云寂然)赊履多玮(此云澹泊)
(此云志默)目帝(此云解脱)目多履(此云济度)沙履(此云平等)阿玮沙履
(此云无耶)桑履(此云安和)沙履(此云普平)叉裔(此云灭尽)阿叉裔(此云无尽)
耆腻(此云莫脱)膻帝(此云玄默)赊履(此云澹然)陀罗尼(此云总持)阿卢伽
婆娑簸蔗毗叉腻(此云观察)祢毗剃(此云光耀)阿便哆罗
祢履剃(此云有所依倚恃怙于内)阿亶哆波隶输地(此云究竟清净)
究隶(此云无有坑坎)牟究隶(此云亦无高下)阿罗隶(此云无有回旋)波罗隶
(此云所周旋处)首伽差(此云其目清净)阿三摩三履(此云等无所等)佛驮毗
吉利[厂@(失/衣)]帝(此云觉已越度)达磨波利差帝(此云而察于法)僧伽涅
瞿沙尼(此云合众)婆舍婆舍输地(此云无音)曼哆罗(此云所说鲜明)
曼哆罗叉夜多(此云而怀止足)邮楼多(此云尽除节限)邮楼多憍
舍略(此云宣畅音向)恶叉罗(此云晓了众声)恶叉冶多冶(此云而了文字)
摩卢(此云无有穷尽)阿摩若(此云永无有力势)那多夜(此云无所思念)

次、明
勇施说咒。为三:一、说咒意;二、正说咒;三、辨说
咒之人。

罗刹(此云可畏)吉遮(此云起尸鬼)鸠槃荼(《正法华》云厌鬼亦云冬菰)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0b 页 T34-0630.png
富单那(此云热病鬼)座隶(此云晃耀)摩诃座隶(此云大明)郁枳(此云炎光)
目枳(此云演晖)阿隶(此云顺来)阿罗婆第(此云富章)涅隶第(此云悦喜)
涅隶哆婆第(此云欣然)伊致抳(此云住止)韦致抳(此云立制)旨致
(此云永住)涅隶墀抳(此云无合)涅梨抳婆底(此云无集)

次、明毗
沙门说咒。亦三:初、明说咒意;二、正说咒;三、结
说咒意重发誓拥护。

阿梨(此云富有)那梨(此云调戏)[菟-(色-巴)+(〦-一)]那
(此云无戏)阿那卢(此云无量)那履(此云无富)拘那履(此云何富)

持国
说咒。为三:一、说咒意;二、正说咒;三、明说咒之
人。

阿伽祢伽祢(此云无数)瞿梨(此云有数)乾陀利(此云曜黑)栴陀
(此云持香)摩登耆(此云凶祝)常求梨(此云大体)浮楼莎抳(此云千器顺述)
頞底(此云暴言至有)

罗刹女说咒。为四:一、说咒意;二、
正说咒;三、结誓拥护;四、佛叹述。

蓝婆(此云结缚)
蓝婆(此云离结)曲齿(此云施积)华齿(此云施华)黑齿(此云施黑)多发(此云被发)
无厌足(此云无著)持璎珞(此云持华)皋帝(此云何所)

夺一切众生
精气,众生心中有七滴聒水,取一滴二滴令
人头痛,三滴令人心闷,四滴五滴已下则死。

伊提履(此云于是)伊提泯(此云于斯)伊提履(此云乎尔)阿提履(此云
于民)伊提履(此云极甚)泥履(此云无我)泥履(此云无吾)泥履(此云无身)泥履
(此云无所)泥履(此云俱同)楼醯(此云已兴)楼醯(此云已生)楼醯(此云已成)楼醯
(此云而住)多醯(此云而立)多醯(此云亦住)多醯(此云嗟叹)兜醯(此云亦非)兜醯
(此云消头大疾无得加害也)毗陀罗(此云青色鬼)建陀(此云赤色鬼)乌摩勒
(此云食人精气鬼,亦云大杀也)阿跋摩罗(此云影形鬼,亦云无铠。《注经》云转筋鬼)

「如阿梨树枝」者,此树枝堕地即破为七分,《正
法华》云「华,藜剖也」。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论》是第三过去胜功德力,能回父邪见使
发心得记,即是善知识力弘《法华经》。此品犹
述药王弘经,但流通《法华》凡四处辨于药王:
一、〈法师品〉因药王告八万大士,明二时弟子、二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0c 页 T34-0630.png
世法师叹人美法示弘经方法。第二、〈药王品〉
述药王本缘,明因《法华经》得悟,以身命财报
恩,供养弘道利人。第三、〈陀罗尼品〉明持经功
德,说咒拥护法师。第四、此品叹药王是众生
善知识,能令父王回邪入正受记成佛。第二、
第四明药王过去世事,第一、第三辨药王现
在世事,所以偏说其人两世事者,以于《法华》
重因缘,故为宣通之主,亦是根缘所宜也。应
言「药王本事品」,但立名相避,从所化之人立
名,故云「妙庄严王本事品」。所以共为父子者,
过去世时有四同学入山修道,一人往聚落
求供养给之,于路见国王富贵荣华心自念
言:「未得道中间,宜受此胜乐,不亦快乎!」三人
得道,一人作国王。于是三人欲度脱之,而自
念言:「天下亲爱莫过儿妇。」一人作妇,二人作
儿,共化度之。以此本缘,今世同为眷属。

品开
为二:初、明缘由;二、正述本事。初文有五:一、过
去时节;二、化主;三、国土;四、列劫名;五、述父
子,文处易知。「尔时彼佛」下,第二、正述本事。为
二:初、子化父令回邪入正生信心,二、子化父
令见佛闻法得正解。善知识力唯有此二,此
二因二轮生:初、明子以神通轮化父令生信;
后、佛以说法轮化王令得解。又化父得信是菩
萨为众生善知识,化王得解明佛是众生真
善知识。二章各十句。初章十者:一、佛说经;二
者、二子劝母往见佛;三、母令化父;四、子自悲
伤;五、母令悯念父;六、子正化父;七、父受化;八、
许到佛所;九、子求出家;十、母听出家。文处易
知。「于是二子」下,第二、化父令得正解。亦开为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1a 页 T34-0631.png
十:一、劝父母往到佛所。「于是妙庄严王」下,第
二、父母受劝至佛所。「尔时彼佛」下,第三、明佛
为说法。「尔时妙庄严王」下,第四、明闻法悟解。
「时云雷音」下,第五、明佛受记。「其王即时」下,第
六、明王及眷属出家得益称叹二子。「尔时云
雷音」下,第七、佛述其所叹。「妙庄严王」下,第八、
辨王辞退。又开四句:一、叹佛;「尔时」下,次、叹法;
「我从今日」下,第三、发誓;「说是语」下,第四、辞退。
「佛告大众」下,第九、结会古今。「佛说」下,第十、明
时众得道。法眼净有二:一者、小乘是初果;二
者、大乘是初地,此难知也。但众经多明法眼
是小乘,而闻大乘悟小果者,有人钝根虽闻
大法,无巧方便故證小果。但證小果凡有二
种:一者、本是大乘人,闻说大乘退證小果,如
《大品》六十菩萨。二者、本学小乘,闻说大乘證
于小果也。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论》云「此品是第四、护法流通」。故下文云
「我今以神通力守护是经,于佛灭后广宣流布
令不断绝」,即其證也。又时众应闻说普贤事
得道,故有此品来也。又行一乘者即是行普
贤行,故普贤来劝发也。又诵持此经者既是
行普贤行,行与普贤相应,则感普贤必来教
其忏悔,六根清净见十方佛及灭五逆十恶等
罪,如《普贤观》说。又《华严经》七处八会,普贤、
文殊善其始;〈入法界品〉流通之分,此二菩萨
又令其终,所以此二人在彼经始终者,世相
传云,究竟普贤行、满足文殊愿。故普贤显其
行圆、文殊明其愿满,故于诸菩萨中究竟具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1b 页 T34-0631.png
足显《华严》是圆满法门。今说《法华》,亦明文殊
开其始、普贤通其终,亦显《法华》是究竟法。所
以二经皆明两大士者,欲显《华严》即是《法华》
为直往菩萨说令入佛慧故名《华严》,为回小
入大菩萨说令入佛慧故名《法华》,约人有利
钝不同、就时初后为异,故两教名字别耳,至
论平等大慧清净一道更无有异,是故两经
皆明二菩萨也。「普贤」者,外国名三曼多跋陀
罗,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罗」,此云贤也。此
土亦名遍吉,遍犹是普,吉亦是贤也。所以言
普贤者,其人种种法门,如观音总作慈悲法
门名,今作普遍法门。普有二义:一者、法身普,
遍一切处,故总摄三世佛法身皆是普贤法
身。如《华严》云「普贤身相犹若虚空,依于如如
不依佛国」也。二、应身普,普应十方作一切方
便,故十方三世佛应身皆是普贤应身,皆是
普贤应用。故《智度论》云「普贤不可说其所住
处,若欲说者应在一切世界中住」,即其證也。
《注经》解云「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贤,劝
是奖劝,发是发起」,以诸胜事奖劝发起持经
人心,故云劝发。依下文,普贤以七事劝发:一、
为问四法为劝发;二、现瑞相为劝发;三、说神
咒为劝发;四、以通经力为劝发;五、叹持经为
劝发;六、说持经果报为劝发;七、护法为劝发。

品开五段:第一、明普贤来问佛;第二、明佛答;
第三、正明普贤发誓护人护法;第四、明佛称
叹;第五、时众悟道。初章又五:一、明来方;二、现
神力;三、眷属现神力;四、到已修敬;五、咨问于
佛。

问:
《华严经》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1c 页 T34-0631.png
如不依佛国」,今云何言从东方来?

答:
《净名经》
叹佛身云「不在方不离方,以离三界故不在
方,无感不应故不离方」。今东感之则见在东,
若西感之则见在西。所以有此去来,《华严》
其法身,此经明应迹,故不相违也。《普贤观经》
云「普贤身无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
促身令小,故从东至西也。

「所经诸国」下,第二、现
神通力。「又与无数」下,第三、与眷属俱各现神
变也。「到娑婆」下,第四、明到已修敬。「白佛言」下,
第五、明咨问。初叙来意;「唯愿」下,正请问。云「得
是法华经」者,此明解悟为得也。

「佛告」下,第二、
明佛答。为三:谓标、释、结。释中明四法者:一、外
为诸佛护念,护令恶不侵、念令善根成就。二
者、内殖德本,明初发一念不二正观为众善
之本,以得此观行与佛应故为佛护念。三
者、入正定聚。聚有三种:一者、邪定聚,谓必入
地狱;二者、正定聚,必得解脱;三者、二楹中间
名不定聚。约位明者,旧云:内凡夫性种菩萨
得生空解名为定聚。今谓十信第六心称不
退信,亦得名为入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
心,如《金刚般若论》四种心:一、广大心,遍度众
生故;二、第一心,与众生大涅槃乐故;三,常心,
常不离是心故;四、不颠倒心,知众生本来常
寂灭故。佛答四法次第者,初一为外缘,次一
为内因,谓因缘一双。次一明位,后一明行,
谓行位一双。

「尔时普贤」下,第三,发誓拥护。初
既出所护人德,今正明拥护其人。就文为二:
第一、明普贤护人劝发;第二、次明护法劝发。
护人中为二:第一、广举众事劝发;二者、结劝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2a 页 T34-0632.png
持经。初又开四别:一、护难劝发;二、现身生善
劝发;三、叹自行劝发;四、举果报劝发。此四略
举灭恶生善、行因得果两双以劝发也。初、护
难,如文。「是人若行若立」下,第二、现身生善劝
发。此中凡有三感三应,第一、明读诵法华故
感普贤现来,安慰人心及供养经法;第二、思
惟此经感普贤来,授其文句令得总持之益;
第三、教其行法释成上感见之义。初章以读
《法华经》为因故见普贤来,《智度论》云「有一比
丘读《法华》,有国王见一金色人乘白象来,住其
人前立听《法华经》也。所以乘六牙白象者又
二:一、明菩萨仪则,二、欲以灵兽伏诸魔毒」。《普
贤观经》云「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足,七
支跓地表七觉分」。经云「阎浮提人三障重故,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于
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颇梨雪山不得
为比。象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于
六牙端有六浴池,池中生四莲华,华上有
一玉女,手中化五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
属。象鼻有华,华中有化佛及化菩萨,放金色
光照象顶上,化成金台。象头有三化人,一捉
金轮,一持摩尼珠,一执金刚杵,举杵拟象象
即浮空离地七尺,而印文现,于印文中千辐
毂辋皆悉具足,一一辋中生一莲华,莲华上
有一化象。如是举足下足生七千象以为眷
属,随大象行化佛放光,至象背上化成金鞍,
金鞍四面有七宝柱以成宝台,台中有七宝
华,百宝为须,有大摩尼为台,普贤端坐其上,
身白玉色有五十种光,光中有五十种色以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2b 页 T34-0632.png
为顶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有无
量化佛及化菩萨,雨大宝华至行者前象即
开口,诸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
一实之道,行者见已欢喜顶礼。」如《普贤观经》
中广说也。「是人若坐」下,第二、明思惟经时普
贤来也。「旋陀罗尼」者,得此总持故知十方诸
佛菩萨所说皆能忆持也。以解一法门即解一
切故名为旋。「法音方便」者,解诸佛一切方便
门,如三乘之流也。「世尊若后世」下,第三、示其
行法。依《普贤观经》行法五品,一、三七日即见
普贤来;二、七七日见;三、一生得见;四、二生得
见;五、三生得见。今但明上品人得见,故三七
日必见也。

问:
修何法耶?

答:
今依《普贤观经》
明六法:一、在静处庄严道场烧香散华等,二、
洗浴内身著净洁衣,三、六时礼十方佛,法身
佛遍一切处,应身佛在净土,化身佛处于秽
土,六时至心礼拜,对十方佛及对普贤忏悔
六根罪也。无始已来至此生内,于一一根生
六种烦恼:一、见好色生贪,二、见恶色起瞋,三、
见不好不恶色起痴,四、见色起断常等,成诸
见外道,五、见有无堕二乘地,六、见色作有所
得心成烦恼障。以起此六种烦恼,故起结业,
不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障菩提心,障于
菩萨道及障佛果。一根既尔,五根亦然。深自
呵啧、起重惭愧,于一一根三过对十方佛及普
贤说之,请诸佛菩萨慈悲受其忏悔,及请六
道众生受其忏悔。四、于静处请释迦为和上,
文殊为阿阇梨,弥勒为教授,此三人即是三
世佛,释迦为现在佛,文殊为过去佛,弥勒为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2c 页 T34-0632.png
当来佛,故请为三师。次请十方佛为證人,十
方菩萨为善友,请普贤为忏悔主,于此六师
前自受三归,受三归竟自受三戒:一、从今身
尽未来劫誓息一切恶;二:从今身尽未来劫
誓修一切善;三:从今身尽未来劫誓度一切
众生,此三摄一切法皆尽也。五、昼夜读诵大
乘经。六、端坐思惟第一义甚深空法,达此六
根如幻如梦从因缘生,因缘生即是寂灭相,
寂灭相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身。作此观时,
念念见十方佛法身及普贤菩萨,于一弹指
顷能灭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问:
前直
云后五百岁,今云后世后五百岁,何异?

答:

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前明正法灭竟入初
像法五百年也,今是像法第二五百,即是两
后,故云后世后五百年也。

说神咒劝。

阿檀地
(此云无我)檀陀婆地(此云除我)檀陀婆帝(此云方便)檀陀鸠赊隶
(此云宾仁和除)檀陀修陀隶(此云甚柔软)修陀隶(此甚柔弱)修陀罗
婆底(此云句见)佛驮波膻祢(此云诸佛回)萨婆陀罗尼阿婆
多尼(此云诸总持)萨婆婆娑阿婆多尼(此云行众说)修阿婆
多尼(此云盖回转)僧伽婆弥只尼(此云尽集会)僧伽涅伽陀
(此云除众趣)阿僧祇(此云无央数)僧伽婆伽地(此云计诸句)帝隶
阿惰僧伽兜略(此云世)阿罗帝波罗帝(此云三世数等)萨婆
僧伽三摩地伽兰地(此云越有为)萨婆达磨修波利
刹帝(此云学诸法)萨婆萨埵楼驮憍舍略阿兔伽地(此云
晓众生音)辛阿毗吉利地帝(此云师子娱乐)

「若法华经」下,第三、
举自行劝发。「若但书写」下,第四、举果报劝发。
「是故智者」下,第二、结劝。「世尊我今」下,第二、护
法劝发。

「尔时释迦」下,第四、释迦称叹。又开二
别:初、叹能护之人;第二、叹所护之者。初叹能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3a 页 T34-0633.png
护人中即叹前二事:一、叹其护人,「而能作是
神通之愿」下,第二、叹其护法。「普贤若有受持」
下,第二,叹所护之者。又开五别:第一、为佛护
念叹。「如是之人」下,第二、离诸恶叹。「普贤若如
来灭后」下,第三、就后报得佛叹。「普贤若于后
世」下,第四、就现报及得失门叹。「是故」下,第五、
结叹。

「佛说是普贤劝发品」下,第五、明说品利
益、又开为二:初、明得益;二、欢喜辞退也。
法华义疏卷第十二

自去永仁元至同三年送首尾三个年之星
霜,开《义疏》十二卷之印板讫,即就澄禅宗师
之讲肆事讨论,因聚南都北岭之旧疏,加刊
定加以择统略新选之相乱,紏文字点画之
纰缪,傥有宋本岂加旃新雕木联尔哉!尚恐
庸愚揆文,英贤察是。风闻马鸣、龙树负贝叶
于五天也,八不正观之月独辉震岭,提婆罗
睺洒法雨于三国也,絁待妙法之华盛薰金
陵,从尔以降汉家本朝专弘此宗,异乡边方
虽玩斯教,代属末法钻仰无人,时覃季浇书
写莫处。呜呼从推古天皇御宇至当代七百
馀年,相承仅传、宗纲将乱,三论章疏一无印
板。爰素庆幸逢难逢大乘、忝闻难闻宏宗,宛
似雪山上士为半偈兮投身,相同香城萨埵
求般若兮洒血,冀结缘缁素同志兄弟早驾
非三非一之妙乘、速到非近非远之宝所。殊
当卷檀那清原氏女拟七,又逆修显如,又妙
理七世恩,所通自他三界群生岂差别,然则
发破邪显正之觉、成革凡入圣之妆也。

      都干缘沙门 素庆虔跋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第 633b 页 T34-0633.png

      再入宋桑门 慧海谨书

      雕刻诸人等 胜弘明眷

              父信

            伐祐快贤

            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