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随喜功德品¶
随喜功德品¶ 第 836a 页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十(本)

沙门大乘基撰

* 随喜功德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
三:一者七品学行流通中,后六品明能行人,
随喜功德品¶ 第 836b 页 T34-0836.png
分四:自下第三有二品,明傍修行及正依
行功德多少。此品明傍修行之福,故此品兴
也。二者一乘果中,上二品明已满果,自下三
品明未满果,分二:此品明傍修随喜福果
多小,后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故此品兴。
三者论云法力有五,前已明三,此为第四闻
法,指如〈随喜功德品〉说。由从他闻能生随
喜,故名闻法。此品广明,故品来也。

释名
者,「随」者顺从之名,「喜」者忻悦之称,身心顺从
深生忻悦,以此为因生功德果。此品广明,
故名彼品。随所闻思修皆生随喜心,论经
从初,但说闻故。

解妨者,此品不但自生
随喜,亦教劝人,何故不名劝人之品?答:从
本为名,因自随喜方劝人故。又二俱是随
喜所摄,故合为名。

经「尔时弥勒(至)为得几所福」。

赞曰:品文分
二:初弥勒请,后世尊答。此初。有二:长行、颂
故。

经「尔时佛告(至)汝当善听」。

赞曰:下世尊答。
分三:初挍量为问,次弥勒答,后佛告成。初
文复分三:初明能随喜者,次明所挍量境,
后「于汝意云何」下正以为问。初文有二:一
明初首随喜者,二指所挍量后随喜者。初文
有三:一明初者,次明往处,后明展转。「巷
陌」者,《玉篇》云「东西为陌」。陌,道也。

经「若四百万亿(至)满八十年已」。

赞曰:下所挍
量境。中有四:一生数类,二所施具,三年岁,
四得道。此初三也。生类中有二:一别示,有五:
一六趣,二四生,三形类,四想殊,五足异。此
随喜功德品¶ 第 836c 页 T34-0836.png
等义门如别章说。「阎浮提金」者,瞻部树名,此
洲之北岸近树水下有紫金,光映蔽日月,
故以为名。二「如是等」结。

经「而作是念(至)具八解脱」。

赞曰:此令得道。
有二:初起念,后化导。

经「于汝意云何(至)宁为多不」。

赞曰:正以为问。

经「弥勒白佛(至)阿罗汉果」。

赞曰:此弥勒答。
世果已多,况令得圣。

经「佛告弥勒(至)所不能知」。

赞曰:下佛告成。
有二:初成第五十,后成第一者。此初也。随
喜一念当得菩提,所化众生倍于上数,故
福为多。令得阿罗汉,不能成佛广济众
生,故福为劣。如挍量佛梵音声相。

经「阿逸多(至)不可得比」。

赞曰:下成第一者。
文分为五:初总明初人随喜功德胜前无
比,二往听闻随喜之果,三劝听分座随喜
果,四受教往听随喜果,五举劣成胜。此初
也。

经「又阿逸多(至)所坐之处」。

赞曰:此第二听闻
随喜果、第三劝听随喜果,亦得六通、金刚
宝座。此据世果,非出世故。病得卧听,此据
非病。处宽但劝坐,处窄分坐劝。

经「阿逸多(至)共生一处」。

赞曰:下第四受教往
听随喜果。有三:初明得好善友,次明福慧
庄严,后见佛闻法。此初也。得解法伴为
善友也。

经「利根智慧(至)无诸可恶」。

赞曰:下福慧庄
严。利根,智慧也,馀皆是福摄。福中有五:一
声相,二口相,三鼻相,四面相,五众相。百千
随喜功德品¶ 第 837a 页 T34-0837.png
万世通下诸果。口相有五:一气,二舌,三龈
腭等无病,四齿无六恶,五唇无十恶。「不褰
缩」者,「褰」举也,「缩」短也,或作「莤」字。「不粗涩」者,
有细润也。「不疮胗」,「胗」音居忍反,唇上疮谓
之胗;又之忍反。今从初。有作「紧」,紧缦,非疮
胗也。「不喎」者,口不戾也。「喎」音苦蛙反。

经「鼻不䐔䏲(至)不可喜相」。

赞曰:此鼻及面相。
「䐔」音方显反,应作「匾」字。「䏲」音汤嵇反,应作
「𠥶」字。匾𠥶,薄也。「曲戾」鲁帝反,乖也。「窊曲」者,
「窊」音《玉篇》「于瓜、乌瓜二反,凹也耶下也」。「曲」枉
也细小也。

经「唇舌牙齿(至)人相具足」。

赞曰:众相有六。

经「世世所生(至)信受教诲」。

赞曰:见佛闻法。

经「阿逸多(至)如说修行」。

赞曰:五举劣成胜。

经「尔时世尊(至)不可为譬喻」。

赞曰:十八颂,为
二:初八颂傍随喜,后十颂正随喜者。此初。
有三:初二颂标随喜者,次五颂挍量,后一
颂结成。

经「如是展转闻(至)常从其口出」。

赞曰:下十颂
正随喜者。分五,此有二:一颂总明初人随
喜,五颂受教往听随喜。

经「若故诣僧坊(至)其福不可限」。

赞曰:此有
三:初二颂听闻随喜,一颂劝听分坐随喜,
一颂举劣成胜。

* 法师功德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
三:一者六品能行人中前明傍人能修行者
福,未明正能行法师之福,今正明之,故此
品来。二者下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中初
品总明得果多少,后品引已證成得者,故
此品兴。三者论解法力有五,第五读诵持
说〈常精进品〉示现,此品佛告常精进持说等
随喜功德品¶ 第 837b 页 T34-0837.png
功德,故此品来。

释名者,依法修行可为
轨范,故名法师。唯能行者,非所行法。此品
明法师之功德,故名法师功德品。

解妨
者,何故前〈法师品〉佛告药王,〈宝塔〉、〈天授〉告诸
菩萨并天人四众,〈安乐行品〉独告文殊,〈如来
寿量〉、〈分别功德〉、〈随喜功德〉独告弥勒,此法师
品告常精进不告馀耶?答:〈法师品〉明人、法
二师。药王过去不吝躯命以弘经法,以法
为师身为法师,是故偏告。〈宝塔〉法證、〈天授〉
人證,劝示众人故总告之。〈安乐行品〉明离
毁伤三业善行,文殊每劝修行,多为众生善
友,自亦以行为先,故偏告文殊。〈寿量品〉明
三佛菩提,〈分别功德〉明道證阶降,〈随喜功德〉
挍量劝示希求佛果,自非位齐正觉、智阶
大圣,何由识真化之幽微、察道德之圆證?
故此三品独告弥勒。此之一品亦合告之,
以常精进名、行双符,故唯偏告。行五师之
妙行,获六千之胜德,非直自行修成,曩劫
亦复非常精进而不可證,岂由懈逸之所
剋成?故偏告于常精进也。

经「尔时佛告(至)若书写」。

赞曰:大文分三:初
告修行法师差别,次显所得功德多少,后
显六根殊胜果用。此初也。据实法师总有
十种,此略说五:一持,二读,三诵,四说,五写;
例馀供养、施他、听闻、思惟、修习,亦皆法师。
初三易而不论,后二难而不说,举中五种
例难、易故。

经「是人当得(至)皆令清净」。

赞曰:此显所得功
德多少。初辨、后结。古有二解:一云,十善为
本,一善皆有九善助成,各成十行。十行各
有自作、教他、赞叹法胜及赞行十善者,合
成四百。此四各有上、中、下修,合千二百。耳、
随喜功德品¶ 第 837c 页 T34-0837.png
舌、意三,听闻、谈说、心得法义,修行力胜,具
足三品各千二百。馀三根劣都无上品,故唯
八百。若依十善为首修成此德,馀经亦尔,
六根功德亦应如是,何但此经?二云,六根各
有百福,一一皆以十善庄严,合成一千。六
根合此总有六千,三根胜故增得二百,三
根劣故各减二百。古解引《正法华》《庄严论》
六品各一千,眼、鼻、身三并与二百,其数何也。
又百福者,十十善因所感之果。今以因助,未
见所由。今正解者,本论之中唯说三根各
千二百,馀三各八百,不得将《庄严论》例同
此经。又未勘彼二文,今且为四释:一者于
此经中修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
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演,八讽诵,九
思惟,十修习。于此十中一一相资转成百
行,百行各四: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合成四
百。各有三品而修习之、成千二百。三根胜
故具千二百、三根劣故而无上品各唯八
百。二者因于此经十法行中、一一皆以十
善资助、如是十十具足成百。自作、教他、赞
励、庆慰合成四百。三品修习成千二百,三
根胜劣增减同前。此经胜妙独成此德,馀经
不然故无此德。此文略故说五法师,其实
十种,一一为首,馀行助成,皆获尔德。又依
此经,六根皆唯说五法师非十种者,今有
二解:一云,此五法师一一兼修十善,即成五
十。自作、教他、赞励、庆慰,五十各四即成二
百。一一根门虽皆二百,眼、鼻、身劣,并有耳、
舌、意三助之。自类不相助,故并本成八
百。耳、舌、意胜故能引三助,故耳、舌、意成
千二百。二云,未见文说,不可虚卜。经云「以
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论云「诸凡夫
随喜功德品¶ 第 838a 页 T34-0838.png
人以经力故得胜根用,未入初地位」。如
经以父母所生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等故;有解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非
于十信,力犹弱故。今解唯在四善根位,以
其肉眼见大千故,解脱分位未能如是。解
脱分位见一洲之化佛,决择分位见大千之
化佛,即如经云「三千大千一化佛境」,故知决
择分方见大千界。不尔,一化佛境说谁所见
耶?论云「又六根清净者,于一一根中悉能
具足见色闻声知香味触等,诸根互用故。」
眼见者闻香能知,如经释提桓因在胜殿
上,五欲娱乐在殿上坐。色应眼见鼻能知
故,乃至说法故闻香知者,此是智境鼻
根知故。说法应智知,以鼻根知故,此义有
二:一云,诸根互用唯在十地。《唯识》等云「得自
在位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故非
地前可名自在诸根互用。其前所说见闻
大千通地前位,初地已上见百世界,非唯
三千故。又初地上实见一百三千大千,据
一化佛境且言见大千,于理无爽。二者,诸
根互用得大自在唯在十地。《唯识》等是。若
加行力分亦得者,地前亦得。故此本论说地
前得,在凡夫言,许通于下互用中故。前凡
夫位得前功德,今初地上诸根互用,故非地
前有互用也。

经「是善男子(至)悉见悉知」。

赞曰:下第三段别
显六根殊胜作用。初眼。长行有三:一肉眼非
通,下皆准知;二所见近远;三见业报。

经「尔时世尊(至)肉眼力如是」。

赞曰:五颂,分
随喜功德品¶ 第 838b 页 T34-0838.png
四:一敕听,一数,二近远,一众生及结。小教
说二乘天眼见大千,今说持经力凡夫眼
见大千,初地菩萨见一百大千世界,六根功
德多少不同,所得境界大千无别。修因胜劣
果德不同,识用不差大千咸等。又德是内成,
由因增咸;境是一化,外取量同。只如二乘
傍取,遂有二千三千。宿命、天眼,所知过、未俱
成八万。又如初地天眼见百大千,胜二乘
等;宿命、生死但知百劫,劣二乘等,不可一
例。

经「复次常精进(至)而不坏耳根」。

赞曰:耳。长行
有四:一德量,二境量,三所闻差别,四结胜。
差别有七类:初十二杂起声,次十二六对声,
次八八部声,次三三灾声,次三恶趣声,次二
出家声,后四圣人声。〈菩萨地〉说「胜解行位久
修菩萨,无验咒术用皆验」,故六根清净必
在地前凡夫上位,非于下中。

经「尔时世尊(至)三千世界声」。

赞曰:十八颂,分
三:初一标,次十四颂上,后三结胜。此初也。

经「象马车牛声(至)悉皆得闻之」。

赞曰:第二颂
上。十四颂,分四:初八颂欲界声,次一颂半
色界声,次一颂半出家声,后三颂贤圣声。「十
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者,依一三千界中十
方四天下世界,非数大千界为十方。又得
三千是凡夫耳,此是十地乃至佛位,故得十
方亦不相违。

经「三千大千界(至)功德已如是」。

赞曰:结胜也。

经「复次常精进(至)种种诸香」。

赞曰:鼻。长行有
四,此中有二:一德量,二境量。上下既远,云
随喜功德品¶ 第 838c 页 T34-0838.png
何能知?若根遥知,不至取故。坏根不坏境,
若至能取,岂一切香皆就根耶?论云「此是智
境鼻根知故。定智遥知,依鼻根取,故名闻
香,非鼻实能离中取境。又诸根互用,鼻尚
见色,况依眼耳之智不取大千香耶。得
假似香非得实体,许离取体坏境性故。」

经「须曼那华香(至)忆念不谬」。

赞曰:此中有
二:第三差别;第四结成,「虽闻此香」下是。差
别有二:初凡、后圣。凡中复二:初欲界,后色
界。欲界复二:初非天,后天。非天有二:一境物,
二生身。天亦有二:初境物,后天身。色界云
何有香?此通果香,非业果也。《华严经》云「菩
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此据依形通力
所变,彼据似形定力所变,故不相违。然《瑜
伽》云:「胜定果色当知唯有显色等相,以彼
香等生因阙故、又无用故者,依托色界为
定本质,变定境者即无香、味,依欲境有。
又加行心劣生因阙无,因强则有。菩萨有,二
乘无。圣人有,凡夫无。佛弟子有,外道等无,以
劣弱故。」然《瑜伽》云「胜定果色于一切色皆
得自在」,故知定果通变一切。

经「尔时世尊(至)先得是鼻相」。

颂曰:三十颂,
分三:初一颂标,二十八颂上,后一颂结。二
十八颂上,中分二:初二十三凡香,后五圣
香。凡香复二:二十一颂欲界香,二颂色界香。
欲界分二:初七略明人天香,后十四颂广
明人天香。初复有二:五颂略颂人中境物
及众生香,后二略颂天中众生及境物香。十
四颂广明香中分二:初九人中香,后五天中
香。人中有三:初二境物香,次五众生香,后二
伏藏香。五颂众生中,初二现生香,后三隐生
随喜功德品¶ 第 839a 页 T34-0839.png
香。五颂天中分四:一华,二宫,一天,一戏。五
颂圣中分四:二比丘,一菩萨,一佛,一众生。

经「复次常精进(至)无不美者」。

赞曰:舌。长行
有三:一德量,二根用,三舌具用。此初二也。
此无境量,何故不同鼻根能知三千?既不
能知,云何功德成千二百?舌根应亦得尝
三千界味,但以颂文说舌具用声遍大千,
故不说尝味。香离质而可有,味离质而便
无,故不说得三千界味。经中亦说佛有鼻、
舌通过于眼、耳。

经「若以舌根(至)深妙法音」。

赞曰:下舌具用。
分五:一巧说法,二多众来听,三得供养,四
近贤圣,五拥护说法。多众来听有三:一天,
二龙等,三四众来听。

经「尔时世尊(至)或时为现身」。

赞曰:八颂半,
分二:初一舌根用,馀舌具用。舌具用分四:
一半巧说法,三众来听,一供养,二贤圣护。

经「复次常精进(至)现其色像」。

赞曰:身。长行
有四:一德量,二喜见,三境量,四差别。差别
有三:一器界,二上下,三贤圣。

经「尔时世尊(至)一切于中现」。

赞曰:七颂半,分
五:一喜见,一半独见,一半境量,二半差别,
后一结胜。差别有二:一半境,一贤圣。

经「复次常精进(至)经中所说」。

赞曰:意。长行
有七:一德量,二远广,三无穷,四顺理,五境
量,六显胜,七真实。无穷中一月四月等,且举
月时之分齐。差别中心之所行所取境界,心
所动作三性行相,心所戏论言说分别诸法
性也。或身语意如次配之。
随喜功德品¶ 第 839b 页 T34-0839.png

经「尔时世尊(至)一时皆悉知」。

赞曰:十一颂,
分五,此中有三:初一颂半远广,半颂无穷,
二颂差别。

经「十方无数佛(至)于众无所畏」。

赞曰:第四有
四颂颂真实。分四:一能持,一不忘,一如说,
一无畏。

经「持法华经者(至)持法华经故」。

赞曰:第五有
三颂显胜。分三:一显胜,一喜敬,一巧说。
恐文繁广,大分科判与长行别,应各配悉。

* 常不轻菩萨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
四:一者能学行人虽有六品,分为四段,此
为第四,明佛自身往居因位行安乐行、修
忍辱等,流通此经,当得安乐;今说此经,劝
励时会,故此品来。二者三品明未满果中,
前明行行六根清净,未知得者实谁是耶?
今说自身往行彼行得六根净,劝励时会,
故此品来。三者欲显行安乐行威势无比,
我为不轻行安乐行,众生于时行损害我,
初虽受苦还由我力并得佛道,况亲自行
而不作佛?今说此缘以利时会,故此品来。
四者论说六种记中,此明具因菩萨与记,
故此品来。

释名者,「常」者恒义,「不轻者」恭敬
义。观他四众具佛性因,劝他修行必得作
佛,三业恒时虔恭敬仰,故名常不轻。

解妨
者,何故此品独告得大势?欲明经之威神,
能令顺修行者疾得作佛,违经恶人亦能
速拔其苦,故唯告彼不告馀人。问:此品亦
明威音王佛,何故唯以不轻为名?答:佛因
随喜功德品¶ 第 839c 页 T34-0839.png
彼说,非正明故。

经「尔时佛告(至)身意清净」。

赞曰:品文分四:初
牒前违顺所生罪福以示众人,第二别显
于说经持经之人违顺人相,第三结会今
古以示众人违顺之相,第四结劝众人除
违行顺。此初也。罪如前〈譬喻品〉,功德如次
前品。

经「得大势(至)皆同一号」。

赞曰:下第二别显于
说经人违顺人相。有三:初标时节,次所遇
佛,后显能行违顺人相。此初二也。所遇佛中
有二:一初佛,二后佛。初佛有六:一名,二劫,
三国,四说法,五寿住,六涅槃。「诸佛同名威
音王」者,显说《法华》音声如王尊胜,有大威
势,能令众生获大利乐,即常不轻临终所
得。此《法华经》广饶益是。

经「最初威音王如来(至)有大势力」。

赞曰:下显
能行违顺人相。中有八:一恶人益势,二善
士增勤,三语加能忍,四身害能受,五善名既
起,六胜果遂生,七恶人从化,八善士增道。
此即初也。

经「尔时有一(至)当作佛故」。

赞曰:第二善士增
勤。有三:一标名;二释名;三彰行,「而是比
丘下」是。「菩萨比丘」者,显是菩萨而非比丘;若
是比丘而非菩萨,皆非此行,初不可怪,后
犯戒故。「我深敬汝等不轻慢」者,有佛本性,
住种姓故,此敬报身如来藏也。「皆行菩萨
道当得作佛」者,有种姓者若起习性,发心
修行必得佛故。又依法身如来藏故,一切
皆有我深敬汝。若行菩萨道,发起修习报
随喜功德品¶ 第 840a 页 T34-0840.png
身如来藏者,当得作佛。《无畏德女经》说:「菩
萨为度憍慢瞋恼诸众生等,令彼得起回
向之心,又为长众生诸善根本,是故菩萨
礼诸众生。」

问:
此初四众凡逢皆礼,礼比丘尼
及与白衣,岂不犯耶?

答:
菩萨比丘不作是
礼,礼即有犯。今作是礼,所以不犯,菩萨于
性罪必持、遮罪有犯,劝利大故。若但比丘
非菩萨者,礼即有犯、不礼无犯。又礼四
众而不犯,独礼一而便亏。又敬佛性非礼
身故,既不专读诵,亦不专礼拜,二事兼故。
新学比丘礼维摩足,未有知故、非旧学故。
然有解言,其此比丘不行读诵,但为礼拜。
若尔,应言不读诵经,何用「专」字?故知不
专读诵,亦不但行礼拜,是此中意。

经「四众之中(至)汝当作佛」。

赞曰:第三语加能
忍。初语加,后能忍。

经「说是语时(至)为常不轻」。

赞曰:第四身害能
受、第五善名既起。此上正是四十心位。

经「是比丘(至)是法华经」。

赞曰:第六胜果遂
生。有三:一闻法能持,二六根清净,三增寿
说法。若常不轻不先披读像法之中法华
经者,岂于临终闻即能持?先不修因,果如
何起。已前礼拜是四十心位,闻法根净四善
根位。增寿命故得大善寂,渐为理观观
真理故。

经「于时增上慢(至)三藐三菩提」。

赞曰:第七恶
人从化。有二:一恶人从化,二所化转多。大
神通力增寿根净,乐说辨力忆偈说法,大善
寂力渐为谛观闻法解理。

经「命终之后(至)心无所畏」。

赞曰:第八善士增
道。有五,此文有四:一遇佛说法,二遇佛
持诵,此二在凡四十心位。由如此故,三得
随喜功德品¶ 第 840b 页 T34-0840.png
六根常净,便入初地;四除五怖畏,得四无
畏。故知常得六根清净,入初地中。菩萨理
应住生死以化物,常值佛者未入十地,
不遇诸佛如破漏船,自不能度安能度
人。如以少汤投大冰池,初虽少消后还
冰积,烦恼未离不遇佛者利生亦尔,故增
自行必须遇佛。《华严经》说十地中言:「是菩
萨得欢喜地,所有怖畏即皆远离,所谓不活
畏、恶名畏、死畏、堕恶道畏、大众威德畏。何
以故?是菩萨离我相故尚不贪身,况所用
物,是故菩萨无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
养,我应供养一切众生供给所须,是故菩
萨无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我相故无有死
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见诸佛菩
萨。是故无有堕恶道畏。我所志愿无与等
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也。」若
依论释,无畏有二:一菩萨无所畏,二佛无
所畏。佛无所畏,正等觉等是。今是菩萨无所
畏,一为众生说法无所畏,一切闻能持
故、得诸陀罗尼故、常忆念不忘故。后三并
名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一、知一切众生
欲、解、因缘,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故。二、不见十方有来问难,令我不能如
法答者,不见如是少许相故。三、一切众生
听受问难,随意如法善能决断一切疑故。
离前五怖畏,得此四无畏入于初地,后入
八地方离怖因。

经「得大势(至)当得作佛」。

赞曰:第五缘修道
满入诸地后,更得见佛说是经典。

经「得大势(至)三藐三菩提」。

赞曰:下第三大段
结会今古以示众人违顺之相。分二:初会
不轻,后会四众。此初。有二:初会身,后会法。
随喜功德品¶ 第 840c 页 T34-0840.png

经「得大势(至)不退转者是」。

赞曰:此会四众。
有三:初会初行恶行果;二会中途从化
果,「毕是罪」下是;后会古今众。

问:
善现声闻犹
住无诤之行,将护众生而为利益;何故菩
萨强记四众令他打骂招斯罪报?

答:
〈菩萨
地〉言「菩萨常以安隐乐教化众生,非安隐
乐如实知之,随力方便教令断除。若初苦
而后安,彼虽忧恼要当饶益,是则菩萨依
巧方便。若初虽乐而后不安,彼虽忧苦不
欲去之,以方便力要为断除。何以故?后
必乐故。」今者不轻观初虽苦,后还化导令入
道故。如大良医观病重者,要先发其病,后
与药令差。亦如捕鱼师巧出泉鱼,如大猎
师巧出熊罴。知因瞋有益,令彼瞋度之。
知因贪有益,令彼贪而度之。如化淫女
恣而后度。二乘不能,故住无诤;现虽除诤,
不能究竟除他诤故。菩萨自證无诤真如,
拔彼诤根,毕竟还令彼亦證此真理无诤
故。初虽起诤,后还令灭诤,是行大无诤。不
同二乘现小无诤,故无妨也。

经「得大势(至)书写是经」。

赞曰:第四大段结劝
众人除违行顺。有二:初经利大,后劝流
通。

经「尔时世尊(至)疾成佛道」。

赞曰:十九颂半颂
后三段。分三:初十颂于说经人违顺之相,
次三颂半结会今古以示众人违顺之相,后
六颂结劝众人除违行顺。此初。有二:初
一半所遇佛,后八颂半行违顺者。行违顺
者中分五:初三恶人益势善士增勤,次一语
加能忍身害能受,次二胜果遂生,次一恶人
从化,后一半善士增道。不颂善名既起。「罪
毕已」者,恶骂、加害转重令轻,先业罪故。
随喜功德品¶ 第 841a 页 T34-0841.png

经「彼时不轻(至)听法者是」。

赞曰:结会今古。
分二:初半会身,后三会众。

经「我于前世(至)疾成佛道」。

赞曰:结劝众人除
违行顺。有四:初二前化诸人,一是经难闻,
一此经希说,后二劝勿生疑。

* 如来神力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
三:一者三流通中此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
付嘱禀命行故。〈神力〉、〈嘱累〉付嘱令行,馀之
六品受命流通。付嘱分二:一作神通令信
付嘱,二手摩顶令行付嘱。今此即初。付嘱
于他恐不生信,故作神通放光等示,令知
世尊有大神通,久不妄语、出言谛实,令生
信解方以言付,故此品来。二者依第二科
中上来初一品是序分,次十九品为正宗
讫,自下八品是流通分。〈神力〉、〈嘱累〉劝信付
授,后之六品禀命流通。势与前同,下更不
述。三者论云「修行力有七,第二说力有三种
法门。〈神力品〉中示现,显佛世尊有此神力,
故能说法皆实不虚,劝示众生,故此品来。」

释名者,分身能寂俱号「如来」,妙用无方
曰「神」,威势能摧为「力」。分身等佛各现妙用
莫可方比,威势能摧邪见不信以劝生信。
如来神力此品广明,名如来神力品。

解妨
者,问:〈涌出〉佛曾所化,何假现通信生?答:〈涌
出〉久信不假神通,劝发初机须现神力。又
信有浅深、付有轻重,若不现通以付,恐付
犹轻;若不更令信深,彼信尚浅。希法易行,
故现神力。问:何故此经付属要现神力,馀经
付属无此事故?答:此经秘密会二归宗,馀
随喜功德品¶ 第 841b 页 T34-0841.png
经不然,故现神力。

经「尔时千世界(至)而供养之」。

赞曰:品文分
二:初涌出请,后如来付。此初。有二:初标、后
释。不但欲以济他,兼希自行,故请当说。
不尔,「亦言」便为无用。「真」谓真实,「净」谓离染,
「大法」谓一乘。身恭、语演、述心三请。

经「尔时世尊(至)现大神力」。

赞曰:下文有二:
初长行,后偈颂。长行中复二:初现神力,后言
付嘱。初文有七:一标现神力,二出舌放光,
三謦欬弹指,四地皆振动,五彼见归依,六
合盖成帐,七世界通一。此初也。略为三义
故现神力:一为显经胜德以劝流通,此下
长行「佛告上行等菩萨」是。二为悦众生令
生信故,初一行颂是。三见诸菩萨发愿流
通,顺诸佛心故现神力,第四颂是。

经「出广长舌(至)放无量光」。

赞曰:下第二段出
舌放光。有三:一释迦出舌放光,二分身出
舌放光,三明时节。此初二也。古德相传有
七神力:一出舌,二放光,三謦欬,四弹指,五
地动,六合盖,七变土。今加为八,谓示现,即
令他方遥见于此。六通之中初神境通,有
二:一能变,二能化。能化谓无而忽有,谓化
身、化语、化境。能变谓转换旧质,此谓十八
变:一震动,地六动等也;二炽燃,身之上下
出水火等;三流布,放光渐照此彼展转等;
四示现,示现他方诸界趣等种种事物,令诸
众会皆悉遥见;五转变,转地为金、水为酪
等;六往来,于一切处纵身往来一切无障;
七卷、八舒,能卷大入小、舒小令大,以一
芥纳于须弥、展一毛充于法界等;九众像
随喜功德品¶ 第 841c 页 T34-0841.png
入身,能以诸世界内身毛孔等;十同类往
趣,应物现形为说妙法,事讫还没令不识
知;十一显、十二隐,于大众中隐没自身复
令显现;十三所作自在,谓转有情令其
往来,及己身等默语一切皆得自在;十四制
他神通,谓佛、菩萨、二乘圣凡,渐次皆能制
伏下位所现神通;十五能施辨才,施七四辨;
十六能施忆念,于法失念能施忆念;十七
能施安乐,为说法等拔除危怖、疾疫、灾患,
得诸安乐;十八放大光明,能放一光顿照
无量国作大利乐事。此八神力,第一出舌
是第八舒,第二放光是第十八放大光明,第
三謦欬此即能化,无而忽有故非十八变。或
此及第四弹指是第十三所作自在,第五地
动是第一震动,第六令他方见此是第四示
现,第七合盖是第七卷,第八通为一土是
第五转变,转多为一转秽为净故。今佛出
舌者,论云「令忆念故,信佛所说。如佛入
婆罗城乞食不得,后出城已逢一女人施
佛臭饭[米*定]汁。佛记当果。时有婆罗门深生
不信,佛出舌示,彼方信佛所记不虚。」凡舌
至鼻际尚不妄语,况覆面轮。广如经说。
「至梵世」者,有语表故,上无语故更不至
上。「放光」者,警觉有缘破痴暗故。「一一毛孔」者,
表此经慈悲、一乘平等显皆备故。「无数光」
者,具万德故。「遍十方」者,覆一切故。由多
宝佛已證经讫,更不现通,但化佛示现。

经「释迦(至)还摄舌相」。

赞曰:此明时节。愚者
心迷谓是小时,智者情解满百千岁,转换
其心令彼不觉。又报化之利有殊,圣凡之
随喜功德品¶ 第 842a 页 T34-0842.png
见有别。又佛现神力实百千岁,佛神力令
众生不觉。然促不延时为论,但说世尊八
十入灭。又圣凡众所闻虽同,经时證道获
悟全别,亦不相违。

经「一时謦欬(至)地皆六种震动」。

赞曰:第三段
謦咳弹指,第四段动地也。论云「謦咳者说
偈令闻故。既闻声已,如实修行,不放逸
故。」论云「弹指令觉悟者,令修行者觉悟进
修故。」「地动」者,警策十方未发心者令发心
故。「謦」音去挺反,《玉篇》「咳也声也」。「欬」音苦爱
反,《玉篇》「逆气也」。

经「其中众生(至)牟尼佛」。

赞曰:第五彼见归
依。有三:一睹见生欣,二空声教示,三依言
敬礼。

经「以种种华香(至)如一佛土」。

赞曰:第六合盖
成帐,第七世界通一。初散华,后成帐。「散华」
者,闻《法华经》。「合成盖」者,三乘初殊,后成于
一,覆盖一切此界生故。「世界通一」者,智心
无碍,净土不殊,唯有一乘更无馀故。上表
神力八种不同,论唯解三:出舌、弹指、謦咳之
义,馀经有五,非胜不释。三多馀经无,从胜
释之。又此三种正付嘱用所以偏释,馀通
非正故不说之。

经「尔时佛告(至)如说修行」。

赞曰:下言付嘱。
有五,此中有四:一结前神力无量难思;二
为嘱累说德难穷;三显四种皆此经说,一
权实之道、二神通之力、三佛所藏理、四智慧
深事;四结成劝授。

经「所在国土(至)而般涅槃」。

赞曰:第五劝随喜
供养。初标、后释。释由四义故应供养,法身
随喜功德品¶ 第 842b 页 T34-0842.png
妙理此中具故,蕴道处名道场,成道处、得
菩提处、说法处、涅槃处,道场总也。下三别
释。

经「尔时世尊(至)现无量神力」。

赞曰:十六颂,分
二:初四颂神力,后十二颂付嘱。此初。有三:
一颂标现意,二颂五神力,一颂顺佛心。

经「嘱累是经故(至)不可得边际」。

赞曰:下十二
颂付嘱。中分三:二标无穷,八半别叹,后一
半结劝。此初也。叹持经者福以劝众人。

经「能持是经者(至)毕竟住一乘」。

赞曰:此别叹。
为五:一半见佛,二叹喜,一得法,一半能说,
二半能益。能说之中,诸法义者,义无碍;名字,
法无碍;言辞,词无碍;乐说,辨才无碍。四无碍
满,如风无碍。

经「是故有智者(至)决定无有疑」。

赞曰:下结
劝也。

* 嘱累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
二:一依今时经品次第者,付嘱有二:
上已神力令信付嘱,此是摩顶令行付嘱,
故此品来。二者依本论,此品于〈普贤品〉后
说,故论云「护法力者,谓〈普贤品〉及后品示
现。」此手摩顶,佛自护法令其流行,故此品
来。

释名者,「嘱」谓付托,「累」谓重叠,再三付托令其
护持,故名嘱累品。托应作「噣」。付应作「嘱」。

解妨者,为以一手摩诸菩萨顶,为诸菩萨
各一手摩耶?答:一手一时,神力大故。各一
手摩,妙用周故。然诸菩萨各见独摩,由此深
心依言领受。
随喜功德品¶ 第 842c 页 T34-0842.png

经「尔时释迦(至)广令增益」。

赞曰:品文分四:
一如来付嘱,二菩萨敬受,三令塔等还,四众
皆欢喜。初中有三:初三业加持,付嘱令行
此经;二「若有众生不信受者」下,若不信受
此经,令行馀经;三「汝等若能如是」下,结成
劝意为报佛恩。初文又三:初以手摩顶付
令流布,广作饶益;次复摩顶付令受持,普
令闻知;后释所以,劝令演说。此初也。初二
段以身语加,后一段意业加。此初。「以右手
摩」者,示大吉祥故。龙树解云:「馀经非秘密,
《法华》秘密说二乘作佛,唯大菩萨能用行
之,如大良医方能用毒。」

经「如是三摩(至)普得闻知」。

赞曰:复手摩顶付
令受持普令闻知。至三摩者,令受殷勤,
法皆三故、传灯之法必重付故。

经「所以者何(至)自然智慧」。

赞曰:下释所以
劝令演说。意业加持有三:一明已三不善
根已尽,能施智慧;二显佛能为大施主,劝
随勿悭;三教以施化,令得佛慧。此初也。慈
悲故无瞋,与乐故拔苦,无悭吝故无贪,何
曾惜法?无所畏故无痴,作决定说故能
与。佛智,种智也;如来智,一切智也。此二任
运,无师而得,名自然智。或前二有为智,后一
无为智名自然智。

经「如来是(至)勿生悭吝」。

赞曰:显佛能为大
施主劝随勿吝。《成实论》说:「悭有五种:一住
处悭,二家悭,三施悭,四称赞悭,五法悭。住
处悭者,于已住处生悭念言:我独住此令
我自在,不用馀人。此有五种:一于未来诸
善比丘不欲令来,二于已来诸善比丘瞋
恚不喜,三欲令早去,四藏僧施物不欲与
随喜功德品¶ 第 843a 页 T34-0843.png
之,五于僧施物生我所心计为恩德。是人
于彼共有法中尚不能舍,何况自身所有
诸物?故于解脱终无有分。家悭者,于往
还家生悭想言:我于此家常独入出,不用
馀人;设有馀人,令我最胜。此亦有五:一白
衣有不吉事与之同忧,二彼有利事与之
同喜,三喜白衣有胜富贵,四断受者令不
得施,五生其家为厕中鬼及诸恶处。施悭
者,于他施物生悭吝想:令我于此独得施
物,馀人不得;设令与之,勿复过我。此亦
有五:一常乏资生;二令施者不得为福;
三令受者不得财利;四毁訾善人;五心常
忧恼故当生地狱,设生人天常处贫薄。
称赞悭者,于他称赞生悭吝心,令独赞我
莫赞馀人,设赞馀人莫使胜我。此亦有
五:一闻赞馀人心常忧动,二訾毁善人,
三自高卑他,四常被恶名,五于未来百千
世中无有净心。法悭者,于正法中生悭吝
想:令我独知十二部经,莫使他知;设令
他知,莫使胜我。又自知义秘而不说。此
过有七:一所生常盲,二常愚痴,三多怨中
生不得自在,四退失圣胎,五诸佛怨贼,六
善人远离,七无恶不造。」由有如是种种
过失故,劝勿悭也。世尊能行三种舍故,与
一切生是大施主,故应学我。

经「于未来世(至)得佛慧故」。

赞曰:教以施化
令得佛慧。

经「若有众生(至)示教利喜」。

赞曰:若不信此
经令行馀经。谓遇二乘化此妙法,如其不
信,且说般若大乘深法调伏其心,后化此
法。
随喜功德品¶ 第 843b 页 T34-0843.png

经「汝等若能(至)诸佛之恩」。

赞曰:结成劝意。
佛意欲令人作佛,故设种种门。

经「时诸菩萨(至)愿不有虑」。

赞曰:第二大段菩
萨敬受。分为二段:三业、敬领。

经「尔时(至)还可如故」。

赞曰:第三大段令塔等
还。自此已后更无还处,故知此品应在经
终。

经「说是语时(至)皆大欢喜」。

赞曰:第四大段众
皆欢喜闻赞法胜。付授丁宁,所以欢喜,非
见遣化佛等还所以欢喜。准此故应席便
散也。天亲菩萨释《伽耶山顶经》「欢喜奉行」
有三义:一说者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
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證知清净法体
故;三所依说法得果清净,以得净妙境界
故。如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药王菩萨本事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者,
上之二品既明付授,下之六品受命流通。准
本论文分之为五,药王自行苦行力以流
通,妙音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以流通,观音、
陀罗尼护众生诸难力以流通,妙庄严王功
德胜力以流通。普贤、嘱累护法力以流通。嘱
累既在前陈,护法但唯有一。药王时虽在
会,说其过去烧身燃臂自行苦行以流通
正法,利益时会,故此品来。

释名者,「药」者能
去疾之神功,「王」者有自在之威力;「本」者因
由,「事」者体业。今此菩萨愿为药树,疗八尘
之痼疾、除七漏之深痾,势力无双威神罕
匹,故名药王菩萨。今此品中叙彼本因修
行之事,以利时会,名药王菩萨本事品。

解妨者,问:菩萨愿力神功皆等,何故唯此
随喜功德品¶ 第 843c 页 T34-0843.png
独名药王?答:论功据行、果实无差,愿利、修
因昔亦微别。只如救生拔苦行愿菩萨皆
同,观音独得救名,药王何妨偏胜。

经「尔时宿王(至)闻皆欢喜」。

赞曰:此品之中大
文分六:初宿王华发问;二如来为答;三「若
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下,赞经妙德;四
「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下,
叹胜付授;五时众获益;六多宝赞扬。此二
俱在品末。此初文有三:初问,次请,后辨请
意。宿王华问者,宿世已来持《法华经》,如王
自在。故《宝云经》说:「菩萨有十法名大药树,
譬如药树名曰善见。若有众生得其根茎
枝叶华果,亦有见色闻香尝味得触,遇
此十法病皆除愈。菩萨亦尔,从初发心,为
诸众生有种种烦恼病,有依施戒忍勤定慧
而得活者,有依见法、有闻声、有知味、有
同事而得活者。菩萨随应导利令益,故说
菩萨名为药树,能除烦恼病得慧命活故。」
「游」者游化,利益方法、济利众生是。「若干等」者,
问苦行差别,烧身燃臂供养正法是。

经「尔时佛告(至)说法华经」。

赞曰:下如来为
答。有四:一叙时,二明佛,三显修行,四会
古今。此初二也。佛中有七:一名号,二眷属,
三住寿,四无恶,五土相,六庄严台树,七所说
经法。

经「是一切众生(至)色身三昧」。

赞曰:下第三修
行。有三:一精进得定,二供养佛法,三供养
舍利。此初也。得此定已能随乐现身,初地
即得、八地自在。十平等中能随众生所乐示
现,初地得故。《无垢称经》亦有此菩萨。

经「得此三昧已(至)及法华经」。

赞曰:下第二供
随喜功德品¶ 第 844a 页 T34-0844.png
养佛法。有七:一喜念供养,二入定起通,三
又思不足,四燃身供养,五光明远照,六诸
佛同赞,七燃身时节。此初也。

经「即时入是(至)以供养佛」。

赞曰:二人定起
通。有三:初入定雨华,二雨栴檀,三雨海
此岸香。

经「作是供养已(至)以身供养」。

赞曰:三又思不
足。

经「即服诸香(至)而自燃身」。

赞曰:四燃身供
养。有三:一服香油,二明年岁,三正燃身。

经「光明遍照(至)诸如来故」。

赞曰:此中有二,
第五光明远照、第六诸佛同赞。同赞中有三:
一标真赞,二比挍赞,三结成赞。

经「作是语已(至)其身乃尽」。

赞曰:第七时节。
有二:初默、后时。

经「一切众生(至)忽然化生」。

赞曰:明修行中
下第三供养舍利。有十四:一生处,二说法,
三启白,四诣佛,五付嘱,六入灭,七起塔,八
思告,九燃臂,十利益,十一众生悲恼,十二
自誓,十三愿满,十四感生瑞应。此初也。

经「即为其父(至)舍所爱之身」。

赞曰:二说法。

经「说是偈(至)供养此佛」。

赞曰:三启白。初白
前事,后白请往。初文有三:一论佛在。二得
总持三闻胜法。「甄迦罗」等者,《俱舍论》第十
二卷说「数有六十,忘失馀八。以十渐积至
第十六名矜羯罗,第十七名大矜羯罗,第
十八名频跋罗,第十九名大频跋罗,第二十
名阿刍婆,第二十一名大阿刍婆。」此总三
种,即是十六、十八、二十数也。

经「白已即坐(至)犹故在世」。

赞曰:四诣佛。有
三:初往,次赞,后白。
随喜功德品¶ 第 844b 页 T34-0844.png

经「尔时日月(至)若干千塔」。

赞曰:五付嘱。有
四:一唱灭,二法付,三界付,四体付。依《僧
祇律》有舍利者名为塔婆,无舍利者说为
支提。《瑜伽》等中若有舍利名窣堵婆,若无
舍利但名制多。无「塔婆」称,讹也。

经「如是日月(至)入于涅槃」。

赞曰:六入灭也。
《华严经》云:「究竟佛事已,有十种义示现入
大涅槃:一明一切行悉无常故;二明一切
有为非安隐故;三明涅槃趣最安隐故;四
明般涅槃远离一切诸怖畏故;五以诸人
天乐著色身明色身无常是磨灭法,令彼
求住净法身故;六明无常力强不可转故;
七明有为法不自在故;八明三界法悉如
坏器无坚牢故;九明般涅槃最为真实不
可坏故;十明般涅槃远离生死非起灭
故。以此十义示现涅槃。」

经「尔时一切(至)悬众宝铃」。

赞曰:七起塔。有
三:一悲恋,二烧身,三起塔。此他受用,故量
极高。

经「尔时一切(至)明德佛舍利」。

赞曰:八思告。
有二:初思、后告。

经「作是语已(至)自然还复」。

赞曰:此中有五,
九燃臂、十利益、十一众生悲恼、十二自誓、
十三愿满。

经「由斯菩萨(至)得未曾有」。

赞曰:第十四感生
瑞应。有三:一因由,二瑞应,三得未曾有。

经「佛告宿王华(至)而供养者」。

赞曰:下第二大
段如来答中第四会古今。有三:初会,次叹,
后劝。
随喜功德品¶ 第 844c 页 T34-0844.png

经「若复有人(至)其福最多」。

赞曰:下品第三大
段赞经妙德。有四:一挍量胜,二「譬如」下比
喻胜,三「此经能救」下作用胜,四「若人得闻此
法华经若自书」下无边胜。此初也。

经「宿王华(至)诸经中王」。

赞曰:第二比喻胜。
文中有十:一幽广胜,二高显殊胜,三了达
胜,四除惑胜,五威势胜,六自在胜,七出生
胜,八契理胜或名人法胜,九二利胜,十圆德
胜。其契理胜中有法有人。计此人文应
最后说,文便故来。「须陀洹」云预流,预圣流
故。「斯陀含」云一往来,唯有一生往来生死,
便成应果,名为一来。「阿那含」云不还,欲界
业尽,必不还生于欲界中,故云不还。

经「宿王华(至)充满其愿」。

赞曰:下第三作用
胜。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有三句:初能
除惑业,次能除苦果,后能满善愿。又发心
修行得果为三,又总别离恶摄善为三。

经「如清凉池(至)如炬除暗」。

赞曰:此喻说。有十
二:一充愿,二道成,三具惭愧,四得导师,五
得归趣,六越生死,七除烦恼,八得智慧,九
获圣财,十有承禀,十一知宝所,十二破痴
暗。随其所应,配前三句。

经「此法华经(至)生死之缚」。

赞曰:此合说也。
离苦痛、除众苦,为初句。解生死缚谓除
惑业,为第二句。不合于前充满其愿。或除
当苦、现苦、苦因,如次配之。

经「若人得闻(至)亦复无量」。

赞曰:第四无边胜。
有二:一闻书功德无边,二供养功德无边。
得无边边,不得有边边,故名佛不得。
随喜功德品¶ 第 845a 页 T34-0845.png

经「宿王华(至)后不复受」。

赞曰:下品第四段叹
胜付嘱。有七:一标闻胜,二转女身,三生
净土,四随喜获福,五正明付嘱,六令守护,
七劝供持。此初二也。

经「若如来灭后(至)与汝等者」。

赞曰:三生净
土。有五:一生净土,二离烦恼,三得神通,
四见多佛,五佛遥赞佛。遥赞中有五:一叹
福无边,二叹德无边,三能破烦恼,四共为
守护,五明最胜方便摄引,云菩萨慧无与
汝等。

经「宿王华(至)如上所说」。

赞曰:四随喜获福。

经「是故宿王华(至)不老不死」。

赞曰:此中有
二,第五正明付嘱、第六令守护。守护中,初
标、后释。「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云:「佛灭度后初
五百年解脱坚固,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第
三五百年多闻坚固,第四五百年福德坚固,
第五五百年斗诤坚固。」皆以五百年为类记
之,故言灭后后五百岁。或正法五百年、像法
一千年,于像法后其初末法五百年中。

经「宿王华(至)恭敬心」。

赞曰:第七劝供持。有
三:一散华,二心念,三结成。

经「说是药王(至)一切众生」。

赞曰:品第五段时
众获益,第六段多宝赞叹。
法华玄赞卷第十(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以兴福寺圆如房
本法隆寺僧觉印移点已了。

(ト)者皆此点本也,高名书也云云。为令法
久住、往生极乐也。

随喜功德品¶ 第 845b 页 T34-0845.png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十(末)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 妙音菩萨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者,
论云「教化众生行苦行力者,妙音品示现。妙
音现居东土、密在此方,本传法华教行苦
行,今放光召集以示众人,劝发胜心弘通
经法,故此品来。」

释名者,「音」谓音声,「妙」谓殊
妙。昔住因中好设乐以供佛,今居果位
善说法以利生,双彰业、德以标其名,故
称妙音菩萨。此品明彼事,故名妙音菩萨
品。

解妨者,何故须召妙音以为此品?
答:药王此方苦行自劝众生,未有他土上人
他方劝说,故召妙音远方行法劝他苦行,
故须召之。

经「尔时释迦(至)白豪相光」。

赞曰:品文分四,
一神光往召、二妙音来至、三事讫还国、四时
众得道。初文有二:初放光,后所至。此初也。
放肉髻之光,彰召大人之相;放眉间之光,
表为此经故命。

经「遍照东方(至)遍照其国」。

赞曰:此所至。有
三:一方处,二佛国,三结照。佛国有三:一
国名,二佛号,三化利。

经「尔时一切(至)甚深智慧」。

赞曰:下品第二大
段妙音来至。有三:一彼来;二「于是妙音不起
于座」下,至此;三「尔时华德菩萨白佛」下,化行。
初文复四:一叙德,二请来,三佛诫,四承敕。
叙德复四:一胜因早植,二善友夙逢,三般若
随喜功德品¶ 第 845c 页 T34-0845.png
先圆,四等持已满。此即初三。

经「得妙幢相(至)诸大三昧」。

赞曰:四等持已
满。有二:初列十六等持,后结无量。一「妙幢
相」者,如幢高显众德庄严。二「法华」者,达一乘
理。三「净德」者,断障染得胜德。四「宿王戏」者,
宿谓星像,王谓自在,戏谓游乐。谓得自在
能现众像,犹如星宿常入游戏以利众生。
五「无缘」者,谓灭尽定或无所缘定,离攀缘故。
六「智印」者,谓真如空理为智印故,或以智
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七「解众生语言」
者,发词无碍解定。八「集一切功德」者,谓集福
王定。九「清净」者,能生七净、九净、四净等故。
四净者,所依净、所缘净、心净、智净。十「神通游
戏」者,能起大神通故。十一「慧炬」者,照明真俗
诸境界故。十二「庄严王」者,能具内、外二庄严
故。十三「净光明」者,放神光故。十四「净藏」者,
含众德故。十五「不共三昧」者,不共二乘得
故。十六「日旋」者,如日明朗巡照四生故。此
皆第十地菩萨之所游履,多第四定,以殊
胜故。

经「释迦牟尼佛(至)药上菩萨」。

赞曰:二请来也。

经「尔时净华(至)生下劣想」。

赞曰:三佛诫。有
四:一总诫,二叙他劣,三彰自胜,四结诫。此
中但论自胜、他劣以为诫之。如《思益经》
思惟梵天菩萨欲来娑婆世界,日月光佛
告思益言:汝应以十法游于彼土。一于
毁于誉心无增减,二闻善闻恶心无分别,
三于愚于智等以悲心,四于上下众生意
常平等,五于供养、轻毁心无有二,六于他
阙失不见其过,七见种种乘皆是一乘,八
闻三恶道亦勿惊惧,九于诸菩萨生世尊
随喜功德品¶ 第 846a 页 T34-0846.png
台佛诫大势类同。

经「妙音菩萨(至)智慧庄严」。

赞曰:四承敕。有
三:如来之力,总也;后二别也。

经「于是妙音(至)以为其台」。

赞曰:下第二至
此。文有十一,此初,豫来华现。

经「尔时文殊(至)以为其台」。

赞曰:第二文殊问
由。

经「尔时释迦(至)听法华经」。

赞曰:第三佛说所
以。

经「文殊师利(至)令我得见」。

赞曰:第四文殊问
行。有三:一问福慧,二问入何定,三依定
方能见。请通力加被,来令我得见;示相不
知,实久已识。

经「尔时释迦(至)而现其相」。

赞曰:第五释迦垂
答。

经「尔时多宝佛(至)欲见汝身」。

赞曰:第六多宝
召命。

经「于时妙音(至)不鼓自鸣」。

赞曰:下第七妙音
至此。有四:一来数,二所经,三身相,四至此。
即初二文。

经「是菩萨目(至)坚固之身」。

赞曰:第三身相。有
八德:一目净,《无垢称经》云「目净修广妙端严,
皎如青绀莲华叶」;二面圆皎;三身色;四庄
严;五威德;六光明;七相具;八坚固。

经「入七宝(至)耆阇崛山」。

赞曰:第四至此。

经「到已下华(至)堪忍久住不」。

赞曰:第八下台
礼问。有二:初礼献,后请问。请问有四:一问
佛身有五句;二问众生有七句;三问魔随
化有一句;四问多宝有二句:一问来,二
随喜功德品¶ 第 846b 页 T34-0846.png
起居。

经「世尊我今(至)示我令见」。

赞曰:第九请见
多宝。多宝、释迦虽同塔坐,神力映蔽令其
不见,故请见之。

经「尔时释迦(至)故来至此」。

赞曰:第十释迦
为请,十一多宝赞扬。

经「尔时华德(至)有是神力」。

赞曰:下大段第三
明化行。有五:初华德问因,二如来具告,三
赞问修定,四佛后答之,五时众获益。此初
也。

经「佛告华德(至)有是神力」。

赞曰:下第二如来
具告。有五:一示往因,二会今果,三久遇
诸佛,四广行利行,五结答所由。此初。有三:
一佛,二行,三结。

经「华德于汝(至)摩诃萨是」。

赞曰:二会今果。

经「华德是妙音(至)那由他佛」。

赞曰:三久遇诸
佛。

经「华德汝但(至)无所损减」。

赞曰:下第四广行
利行。有二:初在此方,后在十方。此初。有
四:一标现身说法,二别显现身说法,三
结成化者,四智慧无损。别显现身说法中
有二:一随宜现十八类身说法,二为拔
苦难现身说法。

经「是菩萨以若干(至)示现灭度」。

赞曰:此在十
方现身说法。有三:初标例在十方利益,
二随根所宜现身说法,三结成身说。

经「华德妙音(至)其事如是」。

赞曰:第五结答所
由。

经「尔时华德(至)无量众生」。

赞曰:第三赞问修
定,第四佛复答之。

经「说是妙音(至)及陀罗尼」。

赞曰:明化行中
随喜功德品¶ 第 846c 页 T34-0846.png
第五时众获益。由闻化行,曲获胜利。

经「尔时妙音(至)色身三昧」。

赞曰:品第三段事
讫还国。有三:一标还国,二所经相,三至已
白益。

经「说是妙音(至)法华三昧」。

赞曰:品第四段时
众得道。都闻一品,遂获胜益。

* 观世音普门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者,
论云「救众生诸难力者谓观世音,〈陀罗尼品〉
示现。观音救未发心众生难,令离众苦发
心持经。陀罗尼救已发心持经者难,令离
苦持经。又观音以天眼、天耳、他心三通护
持经者难,陀罗尼二圣二天十神以明咒
护持经者难。又观音念人救难,陀罗尼诵
法救难。持经之力已离众难,若不加以易
救之方,恐难修持经之业,故以易功助
成难业以劝持经,故此品来。」

释名者,「观」
音古宽反,又古段反,今从初。「观」者察义,俯
救悲慧。「世」者可破坏义,体即生死有情世
间。「音」谓音声有情语业,世间有情起音
声以归念,菩萨以大悲慧俯观随救,名观
世音。正义应云观自在。诸三业归依,必六通
垂化,无暇危苦飞轮摧拔,作不请友为
应病医,摄利难思,名观自在。「菩萨」如前。「普」
者平等遍满义。「门」者入出之由处。诸三业归
依,必六通垂救平等,示此出苦入乐所由
处所,故名普门。神通、记说、教诫三轮,为离
苦之处所作入寂之因由,是普门体。然有
苦者多发声以归念,大悲者必应念以临拯,
故名观音。此品广明,故名观世音普门品。

解妨者,问:菩萨大悲观苦即救,何故待念
随喜功德品¶ 第 847a 页 T34-0847.png
后方垂悯?答:生无心而佛救,大圣之所不
通;自发意而悕缘,群圣之所同范。先因
自业后方藉缘,自既不修缘何所作?故待
归念方始救之。设虽自脩未解方便,要
假良友示苦方灭。问:一切菩萨皆有此能,
何故观音独包彼号?答:本愿不同,利事别
故。绍继无量寿佛,当作宝光功德山王佛,
故偏举之。

经「尔时无尽意(至)名观世音」。

赞曰:品文分
四,一问答名因、二问答化行、三持地赞叹、
四结成时益。初二文有颂。初文有三:一问
名因,二答字义,三挍量持名功德胜劣。此
初也。「无尽意」者,《阿差末经》说「行六度四摄等
种种行,誓度众生。众生界尽,菩萨之意乃
尽;众生未尽,菩萨之意无尽,故名无尽意。」
《十地经》中以十尽句成诸大愿:一一切众
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尽,四法界尽,五
涅槃界尽,六佛出世界尽,七如来智界尽,
八心所缘界尽,九佛境界智入界尽,十世
界转法轮智转界尽。且如众生界尽我愿乃
尽,如是众生界不尽我愿亦不尽。乃至第
九佛智證入一切境界都尽、第十转法轮智
转诸法尽,我愿亦不尽。《无垢称经》云:「虽
得佛道转于法轮,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
名菩萨行。」故此菩萨名无尽意。虽诸菩
萨愿行皆同,诸号有殊,愿各别故。欲明此
经能令行愿皆亦无尽。问名者欲令凭念
以息苦,问行者欲令修行以希乐。

经「佛告无尽意(至)皆得解脱」。

赞曰:下答字
义。有三:初语业归依,以天耳通寻声拔济;
随喜功德品¶ 第 847b 页 T34-0847.png
次「若有众生多于淫欲」下,意业归依,以他
心通观心拔济;后「若有女人设欲求男」下,
身业归依,天眼通观色拔济。初文有三:初
总标有苦称名即脱,次别显有厄称名皆
脱,后结告威神巍巍若是。此初。即是三途
八难一切苦难,只如法琳归命免七日之刑、
济[悾-工+隹]归依脱三刀之害。《瑜伽》第九说业有
二:一定异熟业,谓故思业若作若增长业;二
不定异熟业,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八十
九说诸作不增长业,若无追悔不修对治,
尚可受果名增长业;若追悔等名不增长
业。或先增长业由追悔等名不增长业,如
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增长业,追悔已后名不
增长业。第六十说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业
故。言解脱者,谓世道伏断,乃至得圣成无
学等。即同《涅槃经》未入佛法名决定业,若
入佛法名不定业。《对法》第七说有五故思造:
一他所教敕;二他所劝请;三无所了知;四
根本执著,谓三毒蔽心猛利执著所起诸业;
五颠倒分别,谓胜无罪所行恶业。于此五
中后之二种若作若增长,非不受异熟,以
思重故;前三虽作而不增长,不必受异熟,
以思轻故。此言作者,谓起作诸业令其
现行。增长者,谓令习气展转增长。由此但
说故思业唯有五。《瑜伽》第九说除十种,馀
名故思:一梦,二无知,三无故思,四不利不
数,五狂乱,六失念,七非乐欲,八自性无记,
九悔所损,十对治所损。除此十外,馀皆增
长。即《瑜伽》第九说增长业有六者是。其十不
随喜功德品¶ 第 847c 页 T34-0847.png
增及六增长,不越《对法》三不增、二增,离合依
位分多少故。《对法》又说决定有三:一作业
决定,由宿业力感决定身,于此生中必造
此业,朝限决定终不违越,佛等神力亦不能
救。二受异熟定即顺定受业,果定当受时
未定故,不尔佛出应无造恶恶趣众生。三
分位定,谓顺三时分位定业,若业道摄者名
顺定业,加行、后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对
治等名决定业,已悔已对治等名不定业。
《瑜伽》第十说三业:顺现、顺生、顺后受业。第六
十说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
四二俱不定。《唯识》亦说四,谓三时及不定。《显
扬》第九说五种,谓顺三时及受报定、作业
决定。皆如《瑜伽》第九略纂说,恐繁且止。


念观音良缘滋润,自心悔愧苦恼皆脱。亦有
释言,其不增长及不定业可得转灭;其三
时决定业及报定时不定者,但能令轻非全
令灭尽。《金刚般若》云:「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由持经故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即为消灭,
当得菩提。」不云全灭。又《贤愚经》鸯掘摩罗
虽得阿罗汉,为现业有果故为火所烧。又
说迦毗罗城除一童子,自馀男女尽是初果
圣人,不应为彼琉璃所杀。其决定造业,佛
尚不排,况受果耶。在解脱人名不定者,
依不定业说。此亦不然。若得阿罗汉一
切不善尽,何业受果耶?在初二果不善未
尽,不障彼果,何妨亦受。《般若经》中不说
灭尽举心微者,至诚恳切受持彼经一切
不受。若不尔者,五无间罪皆决定业,未生
怨王如何悔已一切不受?《十地论》云「一感
随喜功德品¶ 第 848a 页 T34-0848.png
报定、二作业定,诸佛威神所不能转」者,说
自不发悔愧之心、不入圣道者,业果决定,
非悔愧已可名定业。《法句经》言:「非空非海
中,非入岩穴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难。」
亦据不逢佛菩萨等起悔愧心而入道
者决定业报。由此《业报差别经》说:「若业增上
心作无惭无愧,作已更作无心改悔,是业
决定。若业非增上心作,虽作恶业常怀惭
愧,是业不定。」但知诸业非悔非道之所损
伏,可有受果;被损便无受果之义。然经说
指鬘及阿罗汉犹受业果者,时犹住凡或
初二果,今身必定得阿罗汉从当为名,非
受果时名阿罗汉。又遇良缘,要自发心、悔
愧入圣道,罪业方排。虽遇良缘,无心悔愧
亦不入圣,乃至诸佛亦不能转。迦毗罗城
释种被杀,虽得初果,别报业在初果不排。
又非听闻大乘悔愧恳切深心,故受先业;
脱闻大乘励恳深悔亦不被杀。得阿罗汉
一切不受,设有被杀非业果故,不尔指鬘
杀人满千唯少于一,云何得圣?又无悔愧
及伏断灭诸罪业者,有情便无得受圣期。
由此故知初说为善,应同《涅槃》《瑜伽》为正。

经「若有持是(至)名观世音」。

赞曰:下第二别显
有厄称名皆脱。有七段,分二:初三,火、水、
风三灾;后四杂灾。此初也。火大小俱伤,念
名一切不烧。水深方可损,故得于浅处。轻
风不损、重者方伤、黑风必损于人,所以偏
说逢遇,设风非黑何妨亦损。风中有四:一
求宝遇风,二善人教念,三免灾难,四结名
因。「船」舟也。「舫」音有二,府妄反、补浪反,《玉篇》
「亦舟也」。并两舟为舫。
随喜功德品¶ 第 848b 页 T34-0848.png

经「若复有人(至)即得解脱」。

赞曰:此四杂灾。
一刑罚不伤,二非人不害,三捡系解脱,四
怨贼不损。在手曰杻,在脚曰械,即桎梏也。
木在项名枷,铁在项、腰名锁。「捡」者摄录。「挍」
也察也。「系」者牢,「闭」拘也缚也。《智度论》云:「如
风不入实,如水不上行,虚空不受害,无
业亦如是。」如何无罪横被囚殃?此据现在
不作名为无罪,非先不作。火宅颂言「谤
经之人,若他返逆、抄劫窃盗,如是等罪横罗
其殃。」由先谤经故知有罪。怨贼不损中有
四:一经难处,二劝念名,三依命,四解脱。
《首楞严经》「佛告坚意:有一药树名曰灭除。
大军斗时有无量人为毒箭中,是时良医
持药王树用涂鼓面,于众人中击之出
声,无量毒箭一时自拔。」诸佛菩萨住首楞严
三昧力故,有人称名忆念之者,无量罪垢
自然除灭,如一醍醐能愈众患。

经「无尽意(至)巍巍如是」。

赞曰:结告威神。「巍
巍」大貌。

经「若有众生(至)常应心念」。

赞曰:此意业归
依,以他心通观心拔济。有二:初观三意,后
结威神。且举三毒,非唯尔所,一切烦恼念
皆灭故。

经「若有女人(至)菩萨名号」。

赞曰:此身业归
依,以天眼通观色拔济。拔济有二:初观
二身业,后结福劝持。非唯尔业,且逐情举。

经「无尽意(至)福德之利」。

赞曰:第三挍量持名
功德胜劣。有四:一问,二答,三成,四结。本论
挍量六十二恒河沙佛,此经复云「六十二恒
河沙菩萨」。此有二解:一云,经是论错。菩萨、菩
萨而为比挍,何得以佛比量菩萨?只如《十
随喜功德品¶ 第 848c 页 T34-0848.png
轮经》中但以地藏比量弥勒、文殊、观音,亦
不比量诸佛。若不尔者,应佛功德少于菩
萨。二云,依论亦无爽。观音久已成佛,不舍
菩萨行故示为菩萨,何得不比如来?只
如观音成佛,功德国土胜无量寿,一切佛
身岂胜劣耶?故知但是劝信之语。虽经比
挍菩萨,论解设比诸佛,亦无过咎。二俱无
失。论解成中有二释:一信力,二毕竟知。信
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观音,毕竟信故。谓求
我六十二亿恒河沙佛身与观音,信心无异,
所求圣数多少虽殊,功德无别,因心等故。
二者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毕竟得故。
谓如彼观音身久已成佛,故智慧功德。我六
十二亿恒河沙佛亦毕竟得此诸佛功德,信
佛菩萨功德不异故。此二是信力。初不观
境多少胜劣但信心等,后观境多少虽殊、
功德无别,恭敬信心亦无有二,故福无别。
第二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此由观音已
得毕竟知法界,故与佛无异。能證法界
平等无二,故成福等。法界即法性,入初
地菩萨能證一切佛菩萨等平等身故,平
等身者谓真如法身。况十地满,是故受持
观世音名,与六十二亿恒河沙佛功德无
别。不尔,菩萨岂胜佛耶?且将尔许赞劝发
心。《十轮经》第一卷说:「假使于弥勒、妙吉
祥、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
诸大菩萨,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
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念
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
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又复如是末代
随喜功德品¶ 第 849a 页 T34-0849.png
众生于诸有缘所宜闻故,所以偏赞。不尔
菩萨亦应胜佛、等位菩萨应有胜劣。

经「无尽意(至)其事云何」。

赞曰:下第二大段问
答化行。有四:一问,二答,三奉献,四结告。此
初也。「游」者自利,即是神通。「为说法」者,教化
他利。「方便之力」者,谓上二种是。智慧巧用,应
物心以济拔。

经「佛告(至)而为说法」。

赞曰。下第二答。有三:
初身化说法,次结前劝示,后能济急难。此
初也。合十九种分为八类:应圣身有三,应
天身有六,应君臣有五,心平性直、语实行
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守道自恬、寡欲蕴
德,名为居士。处位莅人,名曰宰官。应四
众有一,应妇女有一,应童男女有一,应
八部有一,应执金刚神有一。手执金刚,
观音异像。

经「无尽意(至)施无畏者」。

赞曰:此中有二,一
结前劝示、二能济急难。檀度有三:一财,
二无畏,三说法。说法,法施也;济难,无畏施
也;令得珍宝等,财施也。

经「无尽意(至)多宝佛塔」。

赞曰:第三奉献。有
七:一白佛,二奉献,三观音不受,四申白请
受,五佛敕令受,六观音受之,七转施供养。
福田难遇故、施顺道理故、真正行故、求菩
提故,名为法施。不受有三:一少欲,二法尔,
三转施。恐乖彼心,所以不受。《大庄严论》
曰:「若能展手施, 此手名严胜, 受者能
缩手, 严胜复过彼。 若言我施与, 是语
价难量, 受者言我足, 难量更过彼。」
随喜功德品¶ 第 849b 页 T34-0849.png
《天请问经》佛亦说言:「施者名得利,受者名
失利。」是故菩萨不为受之。悯四众故为受
之者:一令随喜,二令学行拔苦恼故,名
为悯之。

经「无尽意(至)娑婆世界」。

赞曰:第四结告也。

经「尔时(至)名为观世音」。

赞曰:下重颂前名、
行二义。分二:初一颂问,后二十五颂答。此
初也。但问名因,兼答化行。

经「具足妙相尊(至)能灭诸有苦」。

赞曰:下佛
告。中分四:初三颂总标许说,次十二颂正
答名因,次三颂答化行,后七颂叹德劝归。
此初。分三:初一颂叙答总标应诸方所名、
行双说;次一颂谈往因行、发愿,逢缘长劫
修行不思议行也;后一颂许陈名、行。耳目
曾经,心念无谬,定能灭苦。

经「假使兴害意(至)应时得消散」。

赞曰:此十二
颂正答名因。分九:一除火难。一除水难。二
除山难。二除刀难。一除拘挚难。一除诅詈
难,「咒」嘱也,以善恶之辞相嘱曰咒;「诅」阻也,
使人行事阻限于言,有作「咀」,咀嚼也,非此
义。如巧医师初动其病后令痊瘉,故初著
本人后令发胜意。一除非人难。二除恶
兽难。一除天灾难。「云雷鼓」,雷鼓西域呼为云
声。「掣电」此方解云阴阳激耀。《释名》云「掣,引也。
电,殄也。」谓乍见即殄灭。关中名覢电,吴人谓
䃱磾。上息念反,下大念反。「雹」者,郑玄注《礼记》
「阳为雨,阴气胁之,凝而为雹。」

经「众生被困厄(至)以渐悉令灭」。

赞曰:此答化
行。一颂总标除苦,一颂能现诸身,一颂别
示除苦。
随喜功德品¶ 第 849c 页 T34-0849.png

经「真观清净观(至)是故应顶礼」。

赞曰:此后七
颂叹德劝归。分六:一标五观劝愿常瞻。
有本作「当」非也,现常愿之,非当始愿。一明
大智能灭灾难。一明法施能除烦恼。大悲
制戒如似雷震,言警劝也。《方言》戒备也。古
文作「诫」。慈意普覆如妙大云。有本作「慈音」
者,此写错也,梵云梅呾利末那故。一无畏施,
能除怖畏。一明财施能除贫苦,犹如海潮
必定应时,能灭诸苦。因经起念此有五音:
妙音与乐,观音拔苦,梵音深净,潮音应时,
胜音出世。后二劝念(礼能灭苦厄也)

经「尔时持地(至)功德不少」。

赞曰:品第三段持
地赞叹。《宝云经》「菩萨有十法名为持地三
昧:一如地广大无量无边;菩萨亦尔,功德、
智慧、庄严、愿行无量无边。二如地众生依
止,各随所欲称意拯给周济无碍;菩萨亦
尔,六度众具皆悉与之心无限碍。三如地
无好恶加报不忻无恨;菩萨亦尔,育养众
生如不望报。四如地天注云雨普皆容受
无不堪持;菩萨亦尔,一切诸佛兴大悲云
普澍法雨,如其所说悉能容持。五如地一
切草木丛林及与众生行住坐卧皆悉依之;
菩萨亦尔,一切众生修行善趣、二乘学法、涅
槃,皆因菩萨而有。六如地一切种子依生;
菩萨亦尔,一切善业天人种子皆依菩萨而
得生长。七如地能出一切众宝;菩萨亦尔,
功德善宝一切乐具皆出菩萨。八如地出众
妙药能疗众病;菩萨亦尔,能出一切法药,
能除一切诸烦恼病。九如地风不能动,绳
蚋蜂蝎不能亏损;菩萨亦尔,一切内外诸缘
随喜功德品¶ 第 850a 页 T34-0850.png
逼恼不能扰动。十如地师子哮吼龙象雷电
不能惊怖;菩萨亦尔,一切外道九十五种所
不能动。具此十事,菩萨名为持地三昧,得
持地三昧故名为持地。」或修持十地名为
持地。言「自在」者,《摄论》《华严》皆说十种。《华严》
云:一寿自在无,边劫住故。二心自在,出无数
定入深智故。三庄严自在,能严一切刹土
故;《摄论》名众具自在。四业自在,随时受报
故。五生自在,于一切刹示现生故。六解脱
自在,见一切界诸佛满故;《摄论》名胜解自在。
七欲自在,随时刹土成菩提故。八神力自在,
示现一切神变故。九法自在,示现无量无边
法门故。十智自在,于念念中示现觉悟如
来十力无所畏故。然与《摄论》解释小殊。行
六度得,广如《摄论》。今此即神力自在,普示
诸门故。

经「佛说是(至)三菩提心」。

赞曰:第四段结成
时益。

* 陀罗尼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者,
论云「为护众生诸难」,如前已释。

释名者,
梵云陀罗尼,此云总持,念、慧为体,以少略
密无义文字,神力加持威灵莫匹,摧邪殄
恶、树正扬善,故名陀罗尼。此品明之,故名
陀罗尼品。

解妨者,问:总持有四,为得法、
义、辨才、词无碍解。如次说四,此说何者?
答:上来长行法、义持,今此咒持,为护前二
所以明之。无得无生忍,总持也。

经「尔时药王(至)功德甚多」。

赞曰:品文分三:
初明持经之福,次明神咒之方,后明时众
随喜功德品¶ 第 850b 页 T34-0850.png
获益。此初。有二:初问、后答。答中有三:一返
问,二直答,三佛说。

经「尔时药王(至)多所饶益」。

赞曰:下明神咒之
方。有五,合为三类:初二圣,次二天,后十神。
此初圣。有四:一标,二说,三结胜,四佛赞。

经「尔时勇施(至)是诸佛已」。

赞曰:第二圣。有
四:初标,二功能,三正说,四结胜。

经「尔时毗沙门(至)无诸衰患」。

赞曰:下二天。
中初文有三:初标,次说,后结胜。「毗沙门」者
此云多闻,四天王中北方之天也,常赞佛
法。

经「尔时持国(至)是诸佛已」。

赞曰:第二天王。
有三:初标,次说,后结胜。此即东面天王。

经「尔时有罗刹女(至)如是法师」。

赞曰:此十
神。有七:一标名,二请说,三正说,四劝勿
恼法师,五更说偈喻罪,六请身护,七佛赞
扬。有三:初总赞,次别赞,后劝赞。

经「说是陀罗尼(至)无生法忍」。

赞曰:品第三段
时众获益。

* 妙庄严王本事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
二:一者论云「功德胜力者,〈妙庄严王品〉示现。
此明净藏、净眼持《法华经》,因圆道著,功德胜
力回邪见之父王,得当来之佛记,皆由《法
华》功德之力。说彼本缘利益时会,故此品来。」
二者前〈妙音品〉明华德菩萨请问妙音所得
三昧,因此自得法华三昧。今妙庄严王即是
华德,未得三昧已前为妙庄严,本著邪见。
今明二子劝说父王,为善知识不简怨亲,
以示众人令弘此经,故此品来。

释名者,
随喜功德品¶ 第 850c 页 T34-0850.png
在俗皇贵,妙珍绮以饰容;回邪入正,胜法宝
而莹体,故名妙庄严王。宿世因缘,故名本
事。

解妨者,问:此品正明净藏、净眼为善知
识,何故不以为品名耶?答:由功德胜、回邪
入正,妙庄严王身非二子故,虽为善友,父
藉功德身入正故。又前华德即妙庄严,欲
会彼身,故以为品。又净藏、净眼即药王、药
上,前已明药王,恐题名滥故不说之。

经「尔时佛告(至)劫名喜见」。

赞曰:品文分四,
一叙本缘、二会今古、三劝人归礼、四结成
众益。初文复四:一叙时,二标佛,三明菩萨
父子,四广显由绪。此初二也。

经「彼佛法中(至)二名净眼」。

赞曰:三明菩萨父
子。

经「是二子(至)亦悉通达」。

赞曰:下第四广明
由绪。分四:一赞二子之德,二明时佛说法,
三「时净藏净眼」下二子化父。四「其王即时以
国付弟」下出家获益。此初。分三:初标成福
智,次别列四德,后列七定。四德者:一六度。
二方便善巧,有十二:悲心顾恋、了知诸行、
欣佛妙智、常处生死轮回不染、炽然精进,
此六为内。令以少善感无量果、令以小
力摄大善根、憎圣教者除其恚恼、处中住
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
令得解脱,此六为外。三四无量。四三十七
道品。「诸三昧中净」者,断障證真故。「日星宿」者,
如日大破、如星种种破诸暗故。「净光」者,放
大光故。「净色」者,现诸妙色故。「净照明」者,照
佛法故。「长庄严」者,證得功德无萎歇故。「大
威德」者,起神通故。
随喜功德品¶ 第 851a 页 T34-0851.png

经「尔时彼佛(至)是法华经」。

赞曰:第二明时佛
说法。

经「时净藏净眼(至)宜应听受」。

赞曰:第三二子
化父。有五:一启母请诣佛,二母令子化
父,三禀教行化,四「彼时妙庄严王后宫八
万四千人」下信心归佛。五「尔时彼佛为王说
法」下佛应导利。此初。有二:初标、后释。「爪」音
侧挍反,正应作「爪」。又作「抓」者,《玉篇》「搯也刮
也。」爪之搔物曰抓,虽声同,非指爪。

经「母告子言(至)与共俱去」。

赞曰:二母令子
化父。

经「净藏净眼(至)此邪见家」。

赞曰:第三禀教行
化。有九:一二子恨生,二母令念父,三顺
言即化,四父见喜问,五二子具答,六父陈欲
往,七报母请出,八母遂许之,九白亲诣
佛。此初也。

经「母告子言(至)往至佛所」。

赞曰:二母令念
父。

经「于是二子(至)心净信解」。

赞曰:第三顺言行
化。初标,次释,后结。

经「时父见子(至)我是弟子」。

赞曰:第四父见喜
问,第五二子具答。

经「父语子言(至)愿听我出家」。

赞曰:第六父陈
欲往,第七报母请出。报母请出有二:初
报父信心,后请出家。出家宽旷,喻虚空也。
如契经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
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
胜。」《十轮经》说「瞻博迦华虽萎悴,犹胜诸华鲜
洁时,破戒恶行诸苾刍,犹胜精进诸外道。」
由此二子请母出家。
随喜功德品¶ 第 851b 页 T34-0851.png

经「母即告言(至)时亦难遇」。

赞曰:第八母遂许
之,第九白亲诣佛。有三:初标请,次释请,
后结请。

经「彼时妙庄严王(至)好乐佛法」。

赞曰:子化父
中第四信心归佛。有三:初明道器堪成,次
二子善化,后诸人诣佛。此初二也。道器成中
有四,一后宫,二净眼,三净藏,四夫人。

经「于是妙庄严王(至)却住一面」。

赞曰:此诸人
诣佛。

经「尔时彼佛(至)放大光明」。

赞曰:二子化父
中,下第五佛应导利。有四:一佛善说法,二
王解珠施,三王念佛色,四佛问记成。此初
二也。

经「尔时妙庄严王(至)功德如是」。

赞曰:第三王
念佛色,第四佛问记成。佛问记成中,初问、后
记。记中有六:初因,二体,三国,四劫,五众,六
土。

经「其王即时(至)庄严三昧」。

赞曰:广明由绪
中下第四出家获益。有六:一出家,二修行得
定,三升空白佛,四叹印广陈,五下空赞
愿,六说已而出。此初二也。

经「即升虚空(至)来生我家」。

赞曰:第三升空白
佛。有三:初升空,次正白,后结叹。

经「尔时云雷(至)得善知识」。

赞曰。第四叹印广
陈。有三:初明宿因方遇善友,次释善友利
益之义,后彰善友二子之因。此初也。

经「其善知识(至)三菩提心」。

赞曰:此释善友利
益之义。有二:初彰示教利喜令證大菩提
果,后显令得见佛发菩提心因。《善戒经》
〈菩萨地〉云:「亲近善友者戒无穿缺。多闻、修
随喜功德品¶ 第 851c 页 T34-0851.png
證、哀悯、无畏、堪忍、无倦、言词辨了,名善友
相,求施利乐于此正知。有力、善权、饶益
不舍、大悲无傥,名为善友。所作不虚、威仪
圆满、言行敦肃、无倦无嫉、俭畜随舍、谏举
令忆、教授教诫、能为说法,是名善友,可
为依信。有病无病爱敬供侍,翘问迎礼修
和敬业,四事什物不阙应时,谨敬承事问
听无动,名为亲近。」《涅槃经》言:「善知识者,
谓佛、菩萨、辟支佛、声闻人中住方等者。何故
名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
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
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
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生,
乃至自行正见教人行正见。若能如是则
得名为真善知识。善男子!如空中月,从初
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者亦复如
是,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依《华严
经》「菩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一能令
安住菩提心,二能令修习善根,三能令究
竟诸波罗蜜,四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五
能令安住成热一切众生,六能令具足辨才
随问能答,七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八能令
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九能令安
住普贤行,十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又善知识
是我父母,生长一切诸善根故。又为良药,疗
众病故。又为眼目,作导明故。又为日月
开照出世正觉路故。乃至广说是全梵行化
令见佛,名是大缘。令发无上大菩提心,
名是大因。由此因缘令證佛果,名作佛
事。
随喜功德品¶ 第 852a 页 T34-0852.png

经「大王汝见(至)令住正见」。

赞曰:此彰善友二
子之因。

经「妙庄严王(至)如频婆果」。

赞曰:第五下空赞
愿。有二:初赞五德,后发六愿。此初也。「绀」
音古暗反,青赤色也。皎如青绀,莲华叶故,
红环绞饰故言青赤。「频婆果」者,色丹且润,故
以为喻。

经「尔时妙庄严王(至)诸恶之心」。

赞曰:下发
六愿中,初总赞佛法、后别发六愿。若教若
诫二种所行处所皆悉安隐,众生离恶而摄
善故。

经「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赞曰:第六说已而
出。

经「佛告大众(至)菩萨是」。

赞曰:下第二段会
今古。

经「是药王药上(至)亦应礼拜」。

赞曰:下第三段
劝人归礼,初叹、后劝。

经「佛说是(至)得法眼净」。

赞曰:品第四段结成
胜益。《对法》第九等云:「无间道能远尘,解脱道
能离垢,由二满故,得法眼净,證初果也。」

* 普贤菩萨劝发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者,
论云「护法力者,〈普贤品〉及后品示现。〈嘱累品〉
佛自三周付嘱护法,此品菩萨劝发众人护
法,故此品来。」

释名者,仁慈慧悟曰「贤」,德利
周备名「普」,此由内證一真、外成万德,所以
德利周备、仁慈慧悟,故名普贤。《般若理趣》云:
「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遍自体故。」由
證普遍贤善之理,能證之道名为普贤。故《华
严》云:「普贤身相依于如如,不依佛国。」或由
随喜功德品¶ 第 852b 页 T34-0852.png
内證此普遍贤理,外彰三业无所不贤,故
名普贤,此乃自利德为名也。诱奖名劝、导
生为发。训诱奖导令信导生,名为劝发,此
乃利他德也。此品之中明普贤菩萨劝发信
心持经入道,故名普贤菩萨劝发品。

解妨
者,何故普贤来劝,非馀来耶?答:欲明信顺
道證一乘,三业举措无不贤故。

经「尔时普贤(至)右绕七匝」。

赞曰:品文分六:
初普贤来轨,二启白闻经,三佛告四法,四
普贤劝发,五释迦赞劝,六时众获益。此初。
有四:一从东而来,二所经之相,三从来徒
属,四到已归礼。《华严经》云「普贤身相依于如
如,不依佛国」,《智度论》云「普贤菩萨一一毛
孔,常出诸佛世界及诸菩萨,遍满十方以
化众生」。无的住处,今云从东方来者,就一
化身所应见闻众生为论。《宝云经》说:「菩萨
摩诃萨有十种法名善能作化:一于一佛
国身不动,而能遍诸佛刹咨请说法。二于
一佛国不动,能遍一切佛国听受深理。三
于一佛国不动,能遍供养十方诸佛。四于
一佛国不动,能遍诸佛国庄严菩提悉皆
具足。五于一佛国不动,而一切佛国初成
佛时坐于道场菩提树下,恭敬供养尊重赞
叹。六于一佛国不动,能以自身现一切佛
土,坐于道场现成佛道。七于一佛国不
动,能现一切佛土转于法轮。八于一佛国
不动,能现一切佛土入于涅槃。九于一佛
国不动,能为一切佛土应受化者悉现其
身。十菩萨得无作神通,于一切十方佛土
不作变化想、不作神通想,随诸众生所应
随喜功德品¶ 第 852c 页 T34-0852.png
现者悉皆现之。」验此普贤久已成佛,示现
为菩萨劝修妙行。《无垢称》云:「虽得佛道
转于法轮,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名菩萨
行故。」

经「白佛言(至)是法华经」。

赞曰:第二启白闻
经。有二:初来意,后请疑。谓佛在日法尚难
得,灭后无主如何得经?得闻、思、修生信
顺故。又佛在,众生惑轻业薄,可得是经;灭
后,众生业厚惑重,如何得经?由难信难闻、
难思难修故。

经「佛告普贤(至)必得是经」。

赞曰:第三佛告四
法。有三:初标,次显,后结。一「为诸佛护念」者,
谓要根熟。《般若论》云「善护念诸菩萨,为根熟
菩萨说,根未熟者闻名未得,根熟便能得
教及理。」二「殖众德本」者,要先双修福、慧二
因,起信等根方得闻等。三「入正定聚」者,正
见决定。四发大悲心救济众生。初是资粮
道,能闻能思;次是加行道,能修定观;次是见
道,能證深理;后是修道,能习能證。依此四位
各增上故。又外遇佛护、内修善本,决定不
谤、慈悲广大,并在地前,方能于经教、理双
得。然依《瑜伽》,正定聚者要入初地。此说不
尔。

经「尔时普贤(至)浊恶世中」。

赞曰:下第四普贤
劝发。有四:一明护持,二与现益,三「若但书
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下与后益,四「有
如是等功德利益」下结劝发心。此初也。《大集
经.月藏分》说「佛灭度后初五百年解脱坚固,
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第三五百年多闻坚固,
第四五百年造塔寺等福德坚固,第五五百
随喜功德品¶ 第 853a 页 T34-0853.png
年斗诤坚固。」此有三释:一云,今当第三五百
年多闻坚固,依于大乘正法一千年,正法之
后故言后五百年。二云,今当第五五百年,此
中所言后五百岁,当最后故。依上二解,此
前此后有受持经,虽非不护,此后时中人
多弊恶,信者为难,故须拥护。三云,世尊记
别时分,一一种类各五百岁,皆名灭后后五
百岁。于此诸时菩萨皆护,由拥护中《十地
论》说有三护法:一护教法,书写读诵为他
演说故;二护行法,思惟修习于修行时,有
诸障难摄受救济故;三护證法,三佛菩提
摄此證法,教化转授故。即显菩萨正法之时
护此三法,犹有證故。像法之中护教、行法,
更无證故。末法之后但护教法,又无行故。
《禅法秘要》非大乘宗,不须和会。《悲华经》
真谛所云「如来灭后后五十年」,理恐文错。
有云,灭后人年五十岁时,故不相违。

经「其有受持(至)皆不得便」。

赞曰:下第二与现
益。有三:初明三品修与益异;二「若法华经
行阎浮提」下,明经行于世是普贤力;三「若
有受持读诵等」下,能行之者与普贤行合。初
文之中,初下品受持为护;次「是人若行」下,中
品受持为护;后「世尊若后世」下,上品受持为
护。此初。有二:初标一切恶法恶人不得其
便,后别明十二非人亦不得便。「伺」音相吏
反,《玉篇》「[口/└/日]釐反,奄也候也」。「𨶳」觇,「伺」视也。

经「是人若行(至)陀罗尼」。

赞曰:此中品受持为
护。有四:一读时为护,二思时为护,三忘者
令忆,四见者增进。增进有三:一见而喜进,
二得定,三得总持。「法音方便」者,说法之加行
智定。

经「世尊(至)神通之力」。

赞曰:此上品受持为
随喜功德品¶ 第 853b 页 T34-0853.png
护。有五:一教其轨则三七日精通,二令见
授道闻法得总持,三恶者不损,四正说神
咒,五结己之力。「求索」者,须《法华》人,或凡所
善愿有规求者,于三七日一心精进者。《普
贤观经》明行法有五:一三七日即见,二七
七日得见,三一生得见,四二生得见,五三
生得见。此中古说上品精进一七日见,乃
至第五品修三生方得见。又此不定,初见劣
身可一七日,乃至三生得见胜身,修异长
时方见胜故。「精进」者,彼说六法:一庄严道
场,二洗身净洁,三六时礼拜,四启请六师,
五昼夜读诵大乘经典,六思惟甚深空法道
理。作是观时即见普贤,能灭百万亿阿僧
祇生死重罪。未见六师文,今且释者,释迦
佛为和上、文殊师利为阿阇梨、弥勒菩萨
为教授师、十方佛为證者、十方菩萨摩诃
萨为同法侣、普贤菩萨为忏悔戒主,方可
忏悔受三聚戒等,如此启请方见普贤。

经「若法华经(至)威神之力」。

赞曰:第二经行于
世是普贤力。

经「若有受持(至)手摩其头」。

赞曰:第三能行之
者与普贤行合,故佛摩顶。

经「若但书写(至)娱乐快乐」。

赞曰:下第三与后
益。为三:下品修生忉利等天,中品修受持
等生夜摩等天,上品修千佛授手等。此初。
有三:一但书生处,二迎相,三身状。生下四
天亦下品生,略而不举。

经「何况受持(至)如说修行」。

赞曰:此中品。修
受持等,生夜摩天及上二天,不见佛故。文
略无果。

经「若有人(至)而于中生」。

赞曰:此上品修。「千佛
授手」等,有四:一千佛授手,二令无怖畏,
随喜功德品¶ 第 853c 页 T34-0853.png
三往生处,四见菩萨。前来所说三品修生,且
举一相非尽实理,实理十法行一一之中
皆有三品,只如中品已有受持乃至解义,
上品亦有随自修习有上下故,如说而行
各有下上,今但于中品说有、上品便无,据
一相说。上十法行,《辨中边》说前八是闻慧为
下品,第九是思慧为中品,第十是修慧为上
品。于闻慧中书写供养施他为下,易故;听闻
披读讽诵为中、受持开演为上,难故。又修
一二三行为下,二四五六行为中,三七八
九十行为上,类望异故。

经「有如是等(至)使不断绝」。

赞曰:普贤劝发
中第四结劝发心。有二:初显胜劝行,后护
法令行。

经「尔时释迦(至)菩萨名者」。

赞曰:下品第五段
释迦赞劝。有三:初赞美普贤,次赞持经者,
后于行者违顺之相。此初。有三:一赞护助
经,二叹其愿行,三护持名者。叹愿行有三
因:一自利,二利他,三叹修人。

经「普贤若有(至)衣之所覆」。

赞曰:下赞持经
者。有四:一顺佛行,二离众恶,三当得出
世,四定厌生死。此初。有六:一为见佛,识
理、智、化三种身故;二为亲闻法,解教意
故;三为供养佛,法供养故;四为佛赞,契佛
本心佛随喜故;五为佛手摩,佛教被心为
授记故;六为佛衣覆,则为具足惭愧柔和
忍辱等故。

经「如是之人(至)普贤之行」。

赞曰:离众恶。有
五:一厌世荣乐,二不好恶缘,三心善调净,
四灭除烦恼,五少欲修行。不好恶缘中有
三:一邪行,二恶业,三外道手笔伎艺也。心
善调净有三:一质直,二正念,三福德。灭除
随喜功德品¶ 第 854a 页 T34-0854.png
烦恼中有三:一除三毒,二灭嫉妒,三去三
慢。少欲修行中亦三:一少欲,二知足,三修
普贤行。

经「普贤若如来(至)法座上」。

赞曰:第三当得
出世。有五:一向道场,二破魔众,三登正觉,
四转法轮,五升法座。

经「普贤若于(至)得其福报」。

赞曰:第四定厌生
死。有二:一不贪资什,二得现果报。

经「若有人(至)得现果报」。

赞曰:品第五段释迦
劝赞中,下第三段于行者违顺之相。有五,
此中有二:一毁者无眼,毁净法眼故;二叹
者现报,心、田俱胜故。

经「若复见受持(至)当如敬佛」。

赞曰:此中有
二:一说过者癞病,二轻笑者得罪。三劝
生恭敬心。轻笑得罪有十病,如文可知。
「缭戾」者,「缭」音力小反,绕也,《说文》唯有了达、蓼
菜、目精、朗瞭,更无了音字。有二「燎」字,一燎
炙、二缭绕。今从力小反。「角睐」者,「睐」音洛代
反,《玉篇》「童子不正也,视也、内[目*(弓/一)]也。」

经「说是普贤(至)作礼而去」。

赞曰:品第六段
时众获益。有二:初获益,后奉行。

基以谈游之际,徒次博陵,道俗课虚,命讲
斯典,不能脩诸故义,遂乃自纂新文。夕
制朝谈,讲终疏毕,所嗟学寡识浅、理编词
殚,经义深赜拙成光赞,兢兢依于圣教、剽剽
采于玄宗,犹恐旨谬言疏,宁辄枉为援据。
此经当途最要,人谁不赞幽文?既不能默
尔无为,聊且用申狂简。识达君子幸为余
详略焉。仍为颂曰:

「 「已采众经要行、理,
 略赞一乘真法义,
 片言契实施群生,
 愿共速成无上果。」」

随喜功德品¶ 第 854b 页 T34-0854.png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十

调露贰年九月,在西京大慈恩寺翻经院
智论师房写落后之书,弘绎师之雅迹、势
大王之高操、美小王之媚好,在书数定,仍
不在心。别未期间忽焉迁化,神虽逝矣馀
风尚存,每讲疏给屡伤追念。唯愿乘斯福
善三会初登,藉此熏修方上品汎真如海、
游波若船,悲苦有情智涅槃乐,穷无穷界、
尽无尽生,咸灭苦因俱登乐果。

保安三年(壬寅)七月十一日(丁卯)申剋书写了,法
隆寺住僧觉印之。

「 愿以书写妙法华,
 所释大乘慈恩记,
 大师父母并七世,
 乃至法界速成佛。」



天承元年(辛亥)六月二十一日(丙戌)摄见。

始自去年正月下旬之比,药师寺善明房得
业□□□□了为往生极乐利益□□□。

保安三年腊月十三日以兴福寺圆如房之
本移点已了,为令法久住、利益人天为之。

此点本(ハ)高名本也,又本(ト)者皆点本也,
以朱付之,墨皆书也,可悉之,末学迷欤。

大正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对照觉印五师之
点本加一交了,此日讲寿量品了。 夏安居
讲三经,末学法隆贯主定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