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631a 页
天台法华玄义科文第四
天台沙门释 然湛 述
* ○第十利益妙(二)
* 初释名
* 二此为下正释(二)
* 初开章
* 二一利下依章解释(四)
* 初利益来意(二)
* 初总标益意
* 二释论下别明益(二)
* 初引他经得益不同(二)
* 初一论
* 二净名下三经
* 二今经下明今经妙益(二)
* 初信解
* 二佛言下述成
* 二正说中利益(二)
* 初列
* 二远益下释(三)
* 初论远益(二)
* 初通叙(四)
* 初略述益由
* 二善生下明益相(二)
* 初标
* 二始人下释相
* 三死之下结示
* 四故文下引證
* 二破有下别释(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略为下列释(二)
* 初七二(二)
* 初大师(二)
* 初列
* 二若二下却以益反释眷属
* 二私谓下私释
* 二巳略下十(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一果下正释(二)
* 初列
* 二果益下正释(二)
* 初释(二)
* 初正释(十)
天台沙门释 然湛 述
* ○第十利益妙(二)
* 初释名
* 二此为下正释(二)
* 初开章
* 二一利下依章解释(四)
* 初利益来意(二)
* 初总标益意
* 二释论下别明益(二)
* 初引他经得益不同(二)
* 初一论
* 二净名下三经
* 二今经下明今经妙益(二)
* 初信解
* 二佛言下述成
* 二正说中利益(二)
* 初列
* 二远益下释(三)
* 初论远益(二)
* 初通叙(四)
* 初略述益由
* 二善生下明益相(二)
* 初标
* 二始人下释相
* 三死之下结示
* 四故文下引證
* 二破有下别释(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略为下列释(二)
* 初七二(二)
* 初大师(二)
* 初列
* 二若二下却以益反释眷属
* 二私谓下私释
* 二巳略下十(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一果下正释(二)
* 初列
* 二果益下正释(二)
* 初释(二)
* 初正释(十)
卷四 第 632a 页 X27-0632.png
* 初果益(二)
* 初标
* 二有八下释(三)
* 初释(八)
* 初地狱(二)
* 初八热
* 二八寒
* 二畜生
* 三饿鬼
* 四阿脩罗
* 五人
* 六六欲
* 七色界
* 八无色界
* 二此清下明益由
* 三大经下引经结益
* 二因益(二)
* 初与果益对辨难易同异
* 二云何下正释(三)
* 初正释(二)
* 初正释(二)
* 初总释
* 二若无下别释(二)
* 初四因坏益(二)
* 初释(二)
* 初地狱(二)
* 初正明恶有
* 二欲离下立机缘
* 二若悭下馀三趣(二)
* 初正明有相(三)
* 初鬼趣
* 二若无下畜生
* 三若嫉下修罗
* 二欲离下辨机缘
* 二此明下结益
* 二若坚下二十一因成益(二)
* 初人(二)
* 初正释因相(三)
* 初总标人因
* 二人业下列
* 三若就下判
* 二或时下明机感
* 二若修下天(三)
* 初六欲(三)
* 初总辨因
* 二故云下与四趣四人对辨同异
* 三若修下别明因相
* 二四禅下四禅(三)
* 初略释
* 二问无下问答
* 三若旧下引旧
* 三四空下四空
* 二如是下结(二)
* 初正结
* 二此如下引證
* 二合而下明益由
* 三大经下结
* 三声闻益(二)
* 初明修因意
* 二若持下正释(三)
* 初正释(二)
* 初释(二)
卷四 第 633a 页 X27-0633.png
* 初明破见(二)
* 初释(二)
* 初明所修之法通伏爱见以为机缘
* 二若均下行相(三)
* 初五停心位
* 二贤名下四善根位
* 三一刹下初果位
* 二是为下结
* 二次入下明破思(二)
* 初超果
* 二若钝下次第
* 二此中下结位
* 二合而下益由
* 三大经下结益
* 四缘觉益(三)
* 初略明行相
* 二此人下略明机应
* 三此犹下结位
* 五六度益○
* 六通益○
* 七别益○
* 八圆益○
* 九变易益○
* 十实报益○
* 二若粗下结○
* 二问初下问答料简○
* 二论近益○
* 三论当文益○
* 三流通中利益○
* 四观心中利益○
* ○五六度益(二)
* 初释(二)
* 初释(四)
* 初总
* 二若行下别明行相
* 三六蔽下指教
* 四以伏下功能
* 二此即下结位
* 二通应下由
* ○六通益(二)
* 初释(三)
* 初总标三乘
* 二若乾下释(二)
* 初二乘(二)
* 初破见
* 二从薄下破思
* 二又侵下菩萨
* 三是名下结
* 二总别下由
* ○七别益(二)
* 初释(二)
* 初总
* 二入十下别
* 二总别下由
* ○八圆益(二)
* 初明总别(二)
* 初总
* 二若历下别
* 二可发下明机缘
* ○九变易益(五)
* 初辨人类
* 二故下下引證(四)
* 初此经
* 二胜鬘下胜鬘
* 三楞伽下楞伽
* 四故论下大论
* 三是人下辨利钝
* 四是为下明益相
* 五若分下辨土体一异
* ○十实报益(三)
* 初总举人类
卷四 第 634a 页 X27-0634.png
* 二但无下明益相
* 三若分下正辨土体一异
* ○二若粗下结(三)
* 初总结文旨
* 二是为下结益由
* 三故令下结正益人
* ○二问答料简(三)
* 第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第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
* 第三重(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简二文
* 二今论下取后文(四)
* 初示远相
* 二从是下明远益由
* 三彼之下明益相(二)
* 初明巳入实益(二)
* 初正明(二)
* 初得入自满
* 二咸至下益他
* 二净名下引證
* 二于时下明未入实者(五)
* 初标忘不忘
* 二忘者下明忘者须熟
* 三或多下明成熟不同
* 四生方下明入实之处
* 五如千下示入实之人
* 四斯等下结前生后
* ○二论近益(二)
* 初正释(二)
* 初释(二)
* 初释(二)
* 初约教(二)
* 初释(二)
* 初总明诸教益相(二)
* 初通标一期深浅
* 二何者下释
* 二又大下别明十益(二)
* 初约诸教辨因果二益(三)
* 初引他经明因果益
* 二又佛下此经明果益
* 三此因下辨依教通别
* 二别论下别对诸教以明八益
* 二复次下判
* 二又历下约味(二)
* 初列
* 二前诸下判
* 二近从下明益不同
* 二始从下结
* 二问法下料简(二)
* 初两重问答(二)
* 初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二一重(二)
* 三若分下正辨土体一异
* ○二若粗下结(三)
* 初总结文旨
* 二是为下结益由
* 三故令下结正益人
* ○二问答料简(三)
* 第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第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
* 第三重(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简二文
* 二今论下取后文(四)
* 初示远相
* 二从是下明远益由
* 三彼之下明益相(二)
* 初明巳入实益(二)
* 初正明(二)
* 初得入自满
* 二咸至下益他
* 二净名下引證
* 二于时下明未入实者(五)
* 初标忘不忘
* 二忘者下明忘者须熟
* 三或多下明成熟不同
* 四生方下明入实之处
* 五如千下示入实之人
* 四斯等下结前生后
* ○二论近益(二)
* 初正释(二)
* 初释(二)
* 初释(二)
* 初约教(二)
* 初释(二)
* 初总明诸教益相(二)
* 初通标一期深浅
* 二何者下释
* 二又大下别明十益(二)
* 初约诸教辨因果二益(三)
* 初引他经明因果益
* 二又佛下此经明果益
* 三此因下辨依教通别
* 二别论下别对诸教以明八益
* 二复次下判
* 二又历下约味(二)
* 初列
* 二前诸下判
* 二近从下明益不同
* 二始从下结
* 二问法下料简(二)
* 初两重问答(二)
* 初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二一重(二)
卷四 第 635a 页 X27-0635.png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现病非实
* 二又若下化功皈巳
* 二今作下两重句数(二)
* 初两重四句
* 二自有下七重二句
* ○三论当文益(二)
* 初标
* 二虽复下释(二)
* 初总开
* 二诸经下别开(二)
* 初正开(二)
* 初略开
* 二或进下更借待妙对绝以辨(三)
* 初双标
* 二进入下释
* 三进入下结判
* 二诸粗下借益相以判眷属(二)
* 初判眷属
* 二进入下约妙
* ○三流通中利益(二)
* 初标列
* 二弘经下释(三)
* 初出师(三)
* 初法身
* 二生身
* 三凡夫师(二)
* 初正释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出法(二)
* 初正释(三)
* 初明双用(二)
* 初释(二)
* 初正释以三助一
* 二但菩下明助意
* 二此则下结
* 二安乐下明唯实
* 三又云下释疑
* 二今时下破立(二)
* 初破
* 二善弘下立
* 三出益(四)
* 初出法(二)
* 初明正宗中亦有流通之益
* 二展转下正明流通益
* 二初品下出人
* 三凡师下出益(二)
* 初明七益
* 二复次下明穿凿助显七益
* 四后五下举况
* ○四观心中利益(二)
* 初正明观心(三)
* 初明观境
* 二若能下劝须起观
卷四 第 636a 页 X27-0636.png
* 三净心下正明起观(二)
* 初正明观相
* 二以是下结益
* 二夫一下破性过(二)
* 初立性计
* 二自性下破(二)
* 初破自(四)
* 初立事破
* 二又汝下立道理破
* 三又三下约法相破
* 四经曰下引證
* 二他共下三句例(二)
* 初例
* 二即假下结成
* ○五结权实(二)
* 初破古(二)
* 初出古人意
* 二今不下破(二)
* 初破三三(四)
* 初直破
* 二彼救下明光宅救
* 三若尔下重难
* 四又权下重并难
* 二实有下破四一(三)
* 初难
* 二经云下引證责
* 三若尔下重难
* 二又今明下正释(三)
* 初约法(二)
* 初直就十妙中结
* 二复次下约施开相对以结(三)
* 初正结
* 二肇师下引他同
* 三今亦下例
* 二约下约五味(五)
* 初乳味
* 二若约下酪味
* 三若方下生苏味
* 四若约下熟苏味
* 五若至下醍醐味(二)
* 初法华
* 二若约下涅槃(二)
* 初与方等辨异
* 二因中下正约涅槃
* 三故知下结判(二)
* 初约教结
* 二令总下更约教判(四)
* 初约四教
* 二又诸下独约一圆用法华待绝以判
* 三若就下独约圆教以判
* 四若取下约悟以判
* ○二本门十妙(二)
* 初列章
* 二释本下随释(二)
* 初释本迹(二)
* 初列
* 初正明观相
* 二以是下结益
* 二夫一下破性过(二)
* 初立性计
* 二自性下破(二)
* 初破自(四)
* 初立事破
* 二又汝下立道理破
* 三又三下约法相破
* 四经曰下引證
* 二他共下三句例(二)
* 初例
* 二即假下结成
* ○五结权实(二)
* 初破古(二)
* 初出古人意
* 二今不下破(二)
* 初破三三(四)
* 初直破
* 二彼救下明光宅救
* 三若尔下重难
* 四又权下重并难
* 二实有下破四一(三)
* 初难
* 二经云下引證责
* 三若尔下重难
* 二又今明下正释(三)
* 初约法(二)
* 初直就十妙中结
* 二复次下约施开相对以结(三)
* 初正结
* 二肇师下引他同
* 三今亦下例
* 二约下约五味(五)
* 初乳味
* 二若约下酪味
* 三若方下生苏味
* 四若约下熟苏味
* 五若至下醍醐味(二)
* 初法华
* 二若约下涅槃(二)
* 初与方等辨异
* 二因中下正约涅槃
* 三故知下结判(二)
* 初约教结
* 二令总下更约教判(四)
* 初约四教
* 二又诸下独约一圆用法华待绝以判
* 三若就下独约圆教以判
* 四若取下约悟以判
* ○二本门十妙(二)
* 初列章
* 二释本下随释(二)
* 初释本迹(二)
* 初列
卷四 第 637a 页 X27-0637.png
* 二一约下释(二)
* 初释(六)
* 初理事(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由实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故文下引文證
* 二理教(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若无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三教行(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由教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四体用(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由于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五实权(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非初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六今巳(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非今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二若约下结摄(三)
* 初正明相摄
* 二最初下简示
* 三若无下总明相显理融
* 二二明下十妙(二)
* 初列
* 二释此下释(二)
* 初列章
* 二略下随释(十)
* 初略释十意(十)
* 初本因妙(三)
* 初举本
* 二若十下举迹比决
* 三若留下拂迹显本
* 二本果妙(二)
* 初立妙
* 二不取下拂迹显本
* 三本国土妙(二)
* 初立妙
* 二按此下拂迹显本
* 四本感应妙
* 五本神通妙
* 六本说法妙
* 七本眷属妙
* 八本涅槃妙
* 九本寿命妙
* 十本利益妙
* 二生起次第(三)
* 初标来意
* 二所以下正生起
* 三义乃下结意
* 三明本迹开合(二)
* 初立
* 二作此下释(二)
* 初明开合意
* 二迹中下正明开合(四)
* 初明迹中因开果合
* 二感应下明感应等不开不合
* 三本开下明本中因合而果开(三)
* 初释开意
* 二又往下约事巳定正明开出
* 初释(六)
* 初理事(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由实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故文下引文證
* 二理教(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若无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三教行(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由教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四体用(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由于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五实权(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非初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六今巳(三)
* 初释本迹相
* 二非今下明本迹相显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二若约下结摄(三)
* 初正明相摄
* 二最初下简示
* 三若无下总明相显理融
* 二二明下十妙(二)
* 初列
* 二释此下释(二)
* 初列章
* 二略下随释(十)
* 初略释十意(十)
* 初本因妙(三)
* 初举本
* 二若十下举迹比决
* 三若留下拂迹显本
* 二本果妙(二)
* 初立妙
* 二不取下拂迹显本
* 三本国土妙(二)
* 初立妙
* 二按此下拂迹显本
* 四本感应妙
* 五本神通妙
* 六本说法妙
* 七本眷属妙
* 八本涅槃妙
* 九本寿命妙
* 十本利益妙
* 二生起次第(三)
* 初标来意
* 二所以下正生起
* 三义乃下结意
* 三明本迹开合(二)
* 初立
* 二作此下释(二)
* 初明开合意
* 二迹中下正明开合(四)
* 初明迹中因开果合
* 二感应下明感应等不开不合
* 三本开下明本中因合而果开(三)
* 初释开意
* 二又往下约事巳定正明开出
卷四 第 638a 页 X27-0638.png
* 三迹中下重释迹中不用所以
* 四利益下利益一亦同感应等意
* 四引文證成(三)
* 初引文意(三)
* 初略示引文处所
* 二然先下明本文略意
* 三今就下明文略而义周
* 二文云下正引十(如上)
* 三十据下结
* 五广解(二)
* 初总明本妙意(三)
* 初略明来意
* 二但本下明本远难知
* 三虽然下明不可不知
* 二本因下正释(十)
* 初本因妙(二)
* 初释(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文
* 二慧命下释
* 三一句下结本因四义
* 二迹因下引迹辨异(三)
* 初藏佛因
* 二或言下通佛因
* 三或言下别圆因
* 三以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今世下释拂迹方法意
* 三若执下斥执迹之失(三)
* 初明执迹迷本
* 二如不下准下知上
* 三呜呼下叹责
* 二若得下融通
* 二问经下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总答
* 二又中下举果况因
* 二本果妙(三)
* 初立本(二)
* 初引经立本
* 二我者下释
* 二迹成下引迹辨异(四)
* 初藏佛果
* 二或言下通佛果
* 三或言下别佛果
* 四或言下圆佛果
* 三有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若是下释上三义
* 四利益下利益一亦同感应等意
* 四引文證成(三)
* 初引文意(三)
* 初略示引文处所
* 二然先下明本文略意
* 三今就下明文略而义周
* 二文云下正引十(如上)
* 三十据下结
* 五广解(二)
* 初总明本妙意(三)
* 初略明来意
* 二但本下明本远难知
* 三虽然下明不可不知
* 二本因下正释(十)
* 初本因妙(二)
* 初释(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文
* 二慧命下释
* 三一句下结本因四义
* 二迹因下引迹辨异(三)
* 初藏佛因
* 二或言下通佛因
* 三或言下别圆因
* 三以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今世下释拂迹方法意
* 三若执下斥执迹之失(三)
* 初明执迹迷本
* 二如不下准下知上
* 三呜呼下叹责
* 二若得下融通
* 二问经下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总答
* 二又中下举果况因
* 二本果妙(三)
* 初立本(二)
* 初引经立本
* 二我者下释
* 二迹成下引迹辨异(四)
* 初藏佛果
* 二或言下通佛果
* 三或言下别佛果
* 四或言下圆佛果
* 三有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若是下释上三义
卷四 第 639a 页 X27-0639.png
* 三若执下斥执迹之失
* 二迹本下融通
* 三本国土妙(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经立本
* 二娑婆下释
* 三此指下结本土四义
* 二迹中下引迹辨异(二)
* 初约他经(四)
* 初同居秽土
* 二或言下同居净土
* 三或言下实报土
* 四或言下常寂光土(二)
* 初标
* 二寂光下释
* 二复次下约今经迹门
* 三有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若是下释上三义
* 三从本下斥执迹之失
* 二迹本下融通
* 四本感应妙○
* 五本神通妙○
* 六本说法妙○
* 七本眷属妙○
* 八本涅槃妙○
* 九本寿命妙○
* 十本利益妙○
* 六三世料简○
* 七论粗妙○
* 八结成权实○
* 九利益○
* 十观心○
* ○四本感应妙(二)
* 初释(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经立本
* 二众生下释
* 三此指下结本二义
* 二迹应下引迹辨异(四)
* 初析空感应
* 二或言下体空感应
* 三或言下次第感应
* 四或言下圆感应
* 三有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寂场下释上三义
* 三从本下斥执迹之失
* 二本迹下融通
* 二复次下粗妙广狭料简
* ○五本神通妙(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经立本
* 二云巳下释
* 三此指下结本通二义
* 二迹通下引迹辨异(四)
* 初藏佛通
* 二或言下通佛通
* 三或言下别佛通
* 四或言下圆佛通
* 三以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又四下例上料简
* 三然从下斥执迹之失
* 二本迹下融通
* 二迹本下融通
* 三本国土妙(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经立本
* 二娑婆下释
* 三此指下结本土四义
* 二迹中下引迹辨异(二)
* 初约他经(四)
* 初同居秽土
* 二或言下同居净土
* 三或言下实报土
* 四或言下常寂光土(二)
* 初标
* 二寂光下释
* 二复次下约今经迹门
* 三有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若是下释上三义
* 三从本下斥执迹之失
* 二迹本下融通
* 四本感应妙○
* 五本神通妙○
* 六本说法妙○
* 七本眷属妙○
* 八本涅槃妙○
* 九本寿命妙○
* 十本利益妙○
* 六三世料简○
* 七论粗妙○
* 八结成权实○
* 九利益○
* 十观心○
* ○四本感应妙(二)
* 初释(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经立本
* 二众生下释
* 三此指下结本二义
* 二迹应下引迹辨异(四)
* 初析空感应
* 二或言下体空感应
* 三或言下次第感应
* 四或言下圆感应
* 三有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寂场下释上三义
* 三从本下斥执迹之失
* 二本迹下融通
* 二复次下粗妙广狭料简
* ○五本神通妙(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经立本
* 二云巳下释
* 三此指下结本通二义
* 二迹通下引迹辨异(四)
* 初藏佛通
* 二或言下通佛通
* 三或言下别佛通
* 四或言下圆佛通
* 三以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又四下例上料简
* 三然从下斥执迹之失
* 二本迹下融通
卷四 第 640a 页 X27-0640.png
* ○六说法妙(二)
* 初释(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经立本
* 二我所下释
* 三此指下结
* 二迹说下引迹辨异(二)
* 初略例涅槃三味出牛
* 二何者下释(二)
* 初释(二)
* 初举譬(二)
* 初总别举譬(二)
* 初总
* 二若啖下别
* 二若牛下略以三教结
* 二佛亦下正合(二)
* 初总
* 二善趣下别(二)
* 初人天四教
* 二又两下五味(二)
* 初约部从教
* 二复次下略对四教四佛
* 二问大下问答料简(二)
* 初第一重
* 二第二重
* 三例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
* 二非迹下融通
* 二复次下复以四句料简
* ○七本眷属妙(二)
* 初释(三)
* 初立本(二)
* 初引经立本
* 二下方下释(二)
* 初正释
* 二所以下释疑
* 二文殊下引迹辨异
* 三若拂下拂迹显本
* 二问迹下问答料简(三)
* 初一重
* 二二重
* 三三重
* ○八涅槃妙(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经立本
* 二非实下释
* 三悉本下结本涅槃二义
* 二迹者下引迹辨异(二)
* 初明迹意
* 二或取下正明不同(二)
* 初约两经释相(二)
* 初明不同以申此经(二)
* 初藏通(二)
* 初略标二异
* 二生身下更释二别(二)
* 初释三藏涅槃
* 二若释下释通涅槃
* 二若地下别圆(二)
* 初别(二)
* 初引地人
卷四 第 641a 页 X27-0641.png
* 二大经下正释
* 二大经下圆
* 二经曰下引与大经明同(二)
* 初列
* 二此明下结
* 二大经下结会两经意同(四)
* 初略标同
* 二大经下正会
* 三二经下结同从根利钝
* 四又此下会明常文同
* 三以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
* 二非迹下融
* ○九本寿命妙(三)
* 初立本(二)
* 初立
* 二经处下引经(二)
* 初引本文
* 二年纪下释
* 二迹不下引迹辨异(二)
* 初藏通(二)
* 初略释
* 二此两下判无法身之本
* 二别教下圆别(二)
* 初略释
* 二此等下况结
* 三如此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
* 二亦识下融通
* ○十利益妙(三)
* 初立本
* 二若迹下引迹辨异
* 三以迹下拂迹显本(二)
* 初重举本益之相
* 二故本下明相显融即
* ○六三世料简(二)
* 初略立(三)
* 初引经示相
* 二若过下释
* 三三世下结(二)
* 初法
* 二如百下譬
* 二问现下问答料简(十五)
* 初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三下第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引大论
* 二师云下引南岳释
* 三如入下兼明法华是圆是常
* 三问三下第三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四问若下第四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五问佛下第五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六问若下第六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七问破下第七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八又问下第八重(二)
* 初问
* 二大经下圆
* 二经曰下引与大经明同(二)
* 初列
* 二此明下结
* 二大经下结会两经意同(四)
* 初略标同
* 二大经下正会
* 三二经下结同从根利钝
* 四又此下会明常文同
* 三以三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
* 二非迹下融
* ○九本寿命妙(三)
* 初立本(二)
* 初立
* 二经处下引经(二)
* 初引本文
* 二年纪下释
* 二迹不下引迹辨异(二)
* 初藏通(二)
* 初略释
* 二此两下判无法身之本
* 二别教下圆别(二)
* 初略释
* 二此等下况结
* 三如此下拂迹显本(二)
* 初拂
* 二亦识下融通
* ○十利益妙(三)
* 初立本
* 二若迹下引迹辨异
* 三以迹下拂迹显本(二)
* 初重举本益之相
* 二故本下明相显融即
* ○六三世料简(二)
* 初略立(三)
* 初引经示相
* 二若过下释
* 三三世下结(二)
* 初法
* 二如百下譬
* 二问现下问答料简(十五)
* 初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三下第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引大论
* 二师云下引南岳释
* 三如入下兼明法华是圆是常
* 三问三下第三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四问若下第四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五问佛下第五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六问若下第六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七问破下第七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八又问下第八重(二)
* 初问
卷四 第 642a 页 X27-0642.png
* 二答
* 九又问下第九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十问中下第十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十一问既下十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十二问二下十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十三问应下十三重
* 十四问亦下十四重(二)
* 初问答
* 二通论下广分别
* 十五问本下十五重
* ○七论粗妙(二)
* 初以本对迹相望判之
* 二又迹下约前六门以判(三)
* 初释
* 二又若下况
* 三若发下亦明本迹六门相显相融之相及不思议一等(二)
* 初约事理二双略释
* 二理教下五双例知
* ○八结成权实(三)
* 初本迹目对为权实(二)
* 初正明
* 二迹权下明融通二理不可思议
* 二复次下更约本迹相望论自行等三
* 三复次下更约本迹各有三义(二)
* 初释(二)
* 初正释迹(三)
* 初施权
* 二若废下废权
* 三若开下开权
* 二迹中下略例本
* 二本迹下融通结皈
* ○九利益(二)
* 初正说益(二)
* 初双标
* 二生身下双〔标〕(二)
* 初释(二)
* 初释(二)
* 初生身(二)
* 初闻迹门(四)
* 初明十妙中益
* 二若于下明六即中益
* 三如身下略示其类
* 四即是下结
* 二发本下闻本门(三)
* 初明十妙益
* 二六即下六即益
* 三损生下明增道损生
* 二从二下法身(三)
* 初明益相
* 二何以下明益所以
* 三故分下引證
* 二即是下结
* 二若论下校量(四)
* 初略辨同异
* 二喻如下借小为譬
* 九又问下第九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十问中下第十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十一问既下十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十二问二下十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十三问应下十三重
* 十四问亦下十四重(二)
* 初问答
* 二通论下广分别
* 十五问本下十五重
* ○七论粗妙(二)
* 初以本对迹相望判之
* 二又迹下约前六门以判(三)
* 初释
* 二又若下况
* 三若发下亦明本迹六门相显相融之相及不思议一等(二)
* 初约事理二双略释
* 二理教下五双例知
* ○八结成权实(三)
* 初本迹目对为权实(二)
* 初正明
* 二迹权下明融通二理不可思议
* 二复次下更约本迹相望论自行等三
* 三复次下更约本迹各有三义(二)
* 初释(二)
* 初正释迹(三)
* 初施权
* 二若废下废权
* 三若开下开权
* 二迹中下略例本
* 二本迹下融通结皈
* ○九利益(二)
* 初正说益(二)
* 初双标
* 二生身下双〔标〕(二)
* 初释(二)
* 初释(二)
* 初生身(二)
* 初闻迹门(四)
* 初明十妙中益
* 二若于下明六即中益
* 三如身下略示其类
* 四即是下结
* 二发本下闻本门(三)
* 初明十妙益
* 二六即下六即益
* 三损生下明增道损生
* 二从二下法身(三)
* 初明益相
* 二何以下明益所以
* 三故分下引證
* 二即是下结
* 二若论下校量(四)
* 初略辨同异
* 二喻如下借小为譬
卷四 第 643a 页 X27-0643.png
* 三前迹下辨多小浅深
* 四当拣下示文判位
* 二又流下流通益(二)
* 初正释
* 二疑者下释疑(二)
* 初疑
* 二但弘下释
* ○十观心(三)
* 初释(二)
* 初境(二)
* 初不可观
* 二虽不下明可观(二)
* 初立
* 二何者下释
* 二佛既下观(三)
* 初不可观
* 二我如下可观
* 三亦愿下弘誓
* 二故文下引證
* 三此即下结益
* ○二问大下对大义料简(六)
* 初第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相即一双
* 二大品下相破一双
* 三如大下相修一双
* 二问若下第二重
* 三问大下第三重
* 四并云下第四重
* 五又并下第五重
* 六又并下第六重
* ○二释莲华(二)
* 初列章
* 二定法下解释(四)
* 初定法譬(三)
* 初明约譬
* 二又解下明法理(三)
* 初法
* 二如蛛下譬
* 三今莲下合
* 三馀经下和会二释(二)
* 初略明融会意
* 二问莲下正会(二)
* 初问起
* 二答(三)
* 初正明用法譬
* 二利根下明法譬言所以
* 三如此下结
* 二引旧释(二)
* 初叙诸师(二)
* 初别叙三师
* 二他解下通叙诸师(二)
* 初叙前十义(二)
* 初列
* 二此十下略破
* 二莲华下叙后六义(二)
* 初列
* 二此六下略破
* 二如光下叙光宅(二)
* 初引
* 四当拣下示文判位
* 二又流下流通益(二)
* 初正释
* 二疑者下释疑(二)
* 初疑
* 二但弘下释
* ○十观心(三)
* 初释(二)
* 初境(二)
* 初不可观
* 二虽不下明可观(二)
* 初立
* 二何者下释
* 二佛既下观(三)
* 初不可观
* 二我如下可观
* 三亦愿下弘誓
* 二故文下引證
* 三此即下结益
* ○二问大下对大义料简(六)
* 初第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相即一双
* 二大品下相破一双
* 三如大下相修一双
* 二问若下第二重
* 三问大下第三重
* 四并云下第四重
* 五又并下第五重
* 六又并下第六重
* ○二释莲华(二)
* 初列章
* 二定法下解释(四)
* 初定法譬(三)
* 初明约譬
* 二又解下明法理(三)
* 初法
* 二如蛛下譬
* 三今莲下合
* 三馀经下和会二释(二)
* 初略明融会意
* 二问莲下正会(二)
* 初问起
* 二答(三)
* 初正明用法譬
* 二利根下明法譬言所以
* 三如此下结
* 二引旧释(二)
* 初叙诸师(二)
* 初别叙三师
* 二他解下通叙诸师(二)
* 初叙前十义(二)
* 初列
* 二此十下略破
* 二莲华下叙后六义(二)
* 初列
* 二此六下略破
* 二如光下叙光宅(二)
* 初引
卷四 第 644a 页 X27-0644.png
* 二今谓下破(二)
* 初正破
* 二且助下借彼语助显正
* 三出经论(二)
* 初法华论(三)
* 初列十七名
* 二馀名下引论解释
* 三今解下今解论意(二)
* 初正释
* 二何者下重释
* 二大集下大集经
* 四正解释(二)
* 初重叙法喻意(三)
* 初更叙经论意(二)
* 初叙经论意
* 二当知下明法喻意
* 二然经下释疑
* 三夫喻下明体不同(二)
* 初叙涅槃通论八喻
* 二今法下明经论分喻非极
* 二夫华下正解(二)
* 初更通叙用喻意(二)
* 初示前文
* 二唯此下出今喻意
* 二又馀下正释(二)
* 初总(二)
* 初释(二)
* 初略
* 二又以下广(二)
* 初对六喻(二)
* 初标
* 二喻迹下释(二)
* 初迹(二)
* 初释
* 二此三下结
* 二又二下本(二)
* 初释
* 二此三下结
* 二二门下以十如结成(二)
* 初举前生后
* 二初重下释(二)
* 初释(二)
* 初迹(二)
* 初结成十如
* 二若得下例馀境馀妙
* 二第四下本
* 二终始下始
* 二是为下结
* 二多分下别(二)
* 初叙意(二)
* 初引二譬
* 二今亦下结意显同
* 二譬如下广释(二)
* 初喻(二)
* 初正破
* 二且助下借彼语助显正
* 三出经论(二)
* 初法华论(三)
* 初列十七名
* 二馀名下引论解释
* 三今解下今解论意(二)
* 初正释
* 二何者下重释
* 二大集下大集经
* 四正解释(二)
* 初重叙法喻意(三)
* 初更叙经论意(二)
* 初叙经论意
* 二当知下明法喻意
* 二然经下释疑
* 三夫喻下明体不同(二)
* 初叙涅槃通论八喻
* 二今法下明经论分喻非极
* 二夫华下正解(二)
* 初更通叙用喻意(二)
* 初示前文
* 二唯此下出今喻意
* 二又馀下正释(二)
* 初总(二)
* 初释(二)
* 初略
* 二又以下广(二)
* 初对六喻(二)
* 初标
* 二喻迹下释(二)
* 初迹(二)
* 初释
* 二此三下结
* 二又二下本(二)
* 初释
* 二此三下结
* 二二门下以十如结成(二)
* 初举前生后
* 二初重下释(二)
* 初释(二)
* 初迹(二)
* 初结成十如
* 二若得下例馀境馀妙
* 二第四下本
* 二终始下始
* 二是为下结
* 二多分下别(二)
* 初叙意(二)
* 初引二譬
* 二今亦下结意显同
* 二譬如下广释(二)
* 初喻(二)
卷四 第 645a 页 X27-0645.png
* 初喻迹(十)
* 初喻境妙(七)
* 初喻十如境(二)
* 初总(二)
* 初释
* 二莲华下结
* 二譬如下别(十)
* 初喻如是相(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净名下引證
* 二喻如是性(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故言下引證
* 三喻如是体(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大经下引證
* 四喻如是力(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经言下引證
* 五喻如是作(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华首下引證
* 六喻如是因(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经言下引證
* 七喻如是缘(三)
* 初譬
* 二菩萨下合
* 三经言下引證
* 八喻如是果(三)
* 初譬
* 二菩萨下合
* 三经言下引證
* 九喻如是报(三)
* 初譬
* 二菩萨下合
* 三经言下引證
* 十喻如是本末究竟等(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经言下引證
* 二次用下喻因缘境
* 三次用下喻四谛境
* 四次用下喻二谛境
* 五次用下喻三谛境
* 六四微下喻二谛境
* 七劫初下喻无谛境
* 二次更下喻智妙
* 三莲子下喻行妙
* 四莲譬下喻位妙
* 五莲有下喻三法妙
* 六莲成下喻感应妙
* 七若风下喻神通妙
* 八华合下喻说法妙
* 九从一下喻眷属妙
* 十鱼鳖下喻利益妙
* 二次譬下喻本十
* 二若非下结
* ○第二释通名(二)
* 初略对别名重辨
* 二修多下正释(二)
卷四 第 646a 页 X27-0646.png
* 初列彼音轻重不同有翻无翻此方不定
* 二释此下开章(二)
* 初列章
* 二言无下解释(五)
* 初明无翻(二)
* 初列无翻(二)
* 初立无翻
* 二而言下述他解
* 二既不下开五义(三)
* 初标
* 二一法下列(二)
* 初列
* 二今于下列今家义开为三通释五义
* 三今广下释(二)
* 初正释五义(二)
* 初释(五)
* 初释法本(二)
* 初散释(二)
* 初通释
* 二世界下别释(二)
* 初略对
* 二所言下广解(三)
* 初约教本(三)
* 初明佛言还以佛言为本
* 二若后下明佛经为论之本
* 三诸外下明斥外道无佛经本故法本义不成
* 二经是下约行本
* 三经是下约义本
* 二束此下束为法门
* 二释微发(二)
* 初通
* 二闻教下别(二)
* 初散释(三)
* 初约教
* 二初闻下约行
* 三初闻下约义
* 二束此下束为法门
* 三释涌泉(二)
* 初散释(二)
* 初通
* 二若闻下别(三)
* 初约教
* 二若闻下约行
* 三若闻下约义
* 二束此下束为法门
* 四释绳墨(二)
* 初散释(二)
* 初通
* 二初闻下别(三)
* 初约教
* 二若闻下约行
* 三若闻下约义
* 二束此下束为法门
* 五释结鬘(二)
* 初散释(二)
* 初通
* 二世界下别
* 二束此下束为法门
* 二旧云下结
* 二训者下释训
卷四 第 647a 页 X27-0647.png
* 二明有翻(五)
* 初翻为经(二)
* 初由义
* 二又言下纬义
* 二翻为契
* 三翻为法本
* 四翻线
* 五翻善语教
* 三和融有无(二)
* 初斥(三)
* 初双斥二家
* 二释论下二家引證
* 三旧云下重斥无翻(二)
* 初立旧无翻家
* 二此未下斥(四)
* 初总举大经
* 二此经下引今经并折
* 三若谓下纵折(二)
* 初直以灭度名折
* 二又大下按经题以大灭度名折
* 四若执下以失意折
* 二今和下正融通(三)
* 初以今家如前所释融通
* 二大经下引證融通
* 三复次下助一家用义处中而立共翻为经(二)
* 初明翻意
* 二何者下释所以(三)
* 初略立
* 二若馀下重略斥二家
* 三诸大下重立
* 四历法明经○
* 五观心明经○
* ○四历法明经(二)
* 初历法(二)
* 初略明经体(二)
* 初明此土三法(二)
* 初通立三法(二)
* 初略徵起
* 二旧用下释三法相
* 二三尘下明利钝互非(二)
* 初总标
* 二耳识下别释三文
* 二若他下明诸土六尘(二)
* 初总立
* 二如净下通释(二)
* 初释六相
* 二此土下明此土不用之意
* 二问根下正明历法(二)
* 初假问徵起
* 二答六下正释(二)
* 初通辨六尘皆具诸法
* 二何者下别释(二)
* 初翻为经(二)
* 初由义
* 二又言下纬义
* 二翻为契
* 三翻为法本
* 四翻线
* 五翻善语教
* 三和融有无(二)
* 初斥(三)
* 初双斥二家
* 二释论下二家引證
* 三旧云下重斥无翻(二)
* 初立旧无翻家
* 二此未下斥(四)
* 初总举大经
* 二此经下引今经并折
* 三若谓下纵折(二)
* 初直以灭度名折
* 二又大下按经题以大灭度名折
* 四若执下以失意折
* 二今和下正融通(三)
* 初以今家如前所释融通
* 二大经下引證融通
* 三复次下助一家用义处中而立共翻为经(二)
* 初明翻意
* 二何者下释所以(三)
* 初略立
* 二若馀下重略斥二家
* 三诸大下重立
* 四历法明经○
* 五观心明经○
* ○四历法明经(二)
* 初历法(二)
* 初略明经体(二)
* 初明此土三法(二)
* 初通立三法(二)
* 初略徵起
* 二旧用下释三法相
* 二三尘下明利钝互非(二)
* 初总标
* 二耳识下别释三文
* 二若他下明诸土六尘(二)
* 初总立
* 二如净下通释(二)
* 初释六相
* 二此土下明此土不用之意
* 二问根下正明历法(二)
* 初假问徵起
* 二答六下正释(二)
* 初通辨六尘皆具诸法
* 二何者下别释(二)
卷四 第 648a 页 X27-0648.png
* 初寄历十八界(二)
* 初广约六尘(三)
* 初色(二)
* 初约色立相(二)
* 初举一黑色(二)
* 初一字历于有翻无翻及和通等(二)
* 初总引大品色具诸法
* 二此色下正借色能诠诸义(三)
* 初诠无翻(五)
* 初法本(二)
* 初积黑字为诸法本
* 二略而下正诠法本
* 二黑墨下微发
* 三又从下涌泉
* 四又约下绳墨
* 五又约下结鬘
* 二又色是由下有翻诠由义及训等
* 三又色不可下和通(二)
* 初正和通
* 二见色下具结成三谛
* 二黑色下正以黑字为法界遍摄诸法(二)
* 初释(十)
* 初境妙
* 二若知下智妙
* 三雪山下行妙
* 四我解下位妙
* 五我得下三法妙
* 六若忘下感应妙
* 七依文下神通妙
* 八依字下说法妙
* 九说字下眷属妙
* 十勤学下利益妙
* 二如此下结功能
* 二青黄下以馀色例
* 二非字下结成立谛(四)
* 初结三谛
* 二不可下历事双非
* 三能于下劝诫(二)
* 初劝
* 二若于下诫
* 四若于下结示(二)
* 初结
* 二此即下示今经意
* 二声尘下声(二)
* 初诠诸法
* 二耳根下略示三谛相
* 三香味下馀四尘例
* 二外入下略例根识(二)
* 初引例
* 二经云下引證
* 二是则下总结(三)
* 初结三谛
* 二自在下叹
* 三若欲下结用义势
* 二历诸下约教
* ○五观心明(二)
* 初标
* 二类下释(四)
* 初类无翻(三)
* 初来意
* 二心是下正约十五义
* 三是为下结
* 二类有翻(二)
* 初释(二)
* 初类有翻五义(五)
* 初类经由义
* 二心是下经纬义
卷四 第 649a 页 X27-0649.png
* 三又心下类契义
* 四心为下类法本及綖二义
* 五心为下类善语教义
* 二心是下类训释
* 二随诸下结
* 三类和融
* 四类历法为观(三)
* 初略举大小两乘明大有多含
* 二观一下总具法
* 三如此下正历有翻无翻等
* ○第二辨体(二)
* 初总明来意(二)
* 初正明来意(二)
* 初对上名以明来意
* 二真性下对下宗用以明来意
* 二体者下正明说体意(四)
* 初约部叹
* 二非但下约行解叹
* 二文云下引两文證不可说
* 四又云下正明被机名为因缘
* 二今略下开章正释(二)
* 初开章
* 二正显下随释(七)
* 初正显经体(二)
* 初开章
* 二北地下随释(四)
* 初出旧解(二)
* 初出六师(六)
* 初北地师
* 二又有下第二师
* 三又有下第三师
* 四有人下第四师(二)
* 初出旧解
* 二私问下章安破
* 五有人下第五师(二)
* 初出旧解
* 二私谓下章安判
* 六有人下第六师
* 二中边下章安引五论(二)
* 初释(五)
* 初中边分别论
* 二唯證论
* 三摄大乘论
* 四法华论
* 五十二门论
* 二此五下结
* 二论体意(四)
* 初徵起
* 二释论下引论明体意
* 三何故下释疑
* 四此大下结
* 三正明体(三)
* 初约法(三)
* 初指体
* 二三轨下约三轨简
* 三十法下历诸妙简(二)
* 四心为下类法本及綖二义
* 五心为下类善语教义
* 二心是下类训释
* 二随诸下结
* 三类和融
* 四类历法为观(三)
* 初略举大小两乘明大有多含
* 二观一下总具法
* 三如此下正历有翻无翻等
* ○第二辨体(二)
* 初总明来意(二)
* 初正明来意(二)
* 初对上名以明来意
* 二真性下对下宗用以明来意
* 二体者下正明说体意(四)
* 初约部叹
* 二非但下约行解叹
* 二文云下引两文證不可说
* 四又云下正明被机名为因缘
* 二今略下开章正释(二)
* 初开章
* 二正显下随释(七)
* 初正显经体(二)
* 初开章
* 二北地下随释(四)
* 初出旧解(二)
* 初出六师(六)
* 初北地师
* 二又有下第二师
* 三又有下第三师
* 四有人下第四师(二)
* 初出旧解
* 二私问下章安破
* 五有人下第五师(二)
* 初出旧解
* 二私谓下章安判
* 六有人下第六师
* 二中边下章安引五论(二)
* 初释(五)
* 初中边分别论
* 二唯證论
* 三摄大乘论
* 四法华论
* 五十二门论
* 二此五下结
* 二论体意(四)
* 初徵起
* 二释论下引论明体意
* 三何故下释疑
* 四此大下结
* 三正明体(三)
* 初约法(三)
* 初指体
* 二三轨下约三轨简
* 三十法下历诸妙简(二)
卷四 第 650a 页 X27-0650.png
* 初广约境
* 二若得下略指馀九妙
* 二若譬下譬(二)
* 初譬(二)
* 初第一重(三)
* 初正譬体(二)
* 初譬
* 二柱梁下合
* 二屋若下譬体功能
* 三释论下引證
* 二又譬下第二重
* 二为此下结
* 三如三下约诸三法
* 四引文證(二)
* 初正引證
* 二故知下结意
* 二广简伪○
* 三一法异名○
* 四入体之门○
* 五遍为众经体○
* 六遍为诸行体○
* 七遍为一切法体○
* ○二广简伪(二)
* 初叙来意
* 二即为下广简(二)
* 初列章
* 二一就下解释(六)
* 初就凡简(二)
* 初通列(二)
* 初列
* 二如是下结
* 二何者下解释(二)
* 初明世间邪恶(二)
* 初释(三)
* 初略判
* 二或触下行相
* 三内则下明过患
* 二此乃下结
* 二若周下明世间清正(二)
* 初杂明
* 二金光下引经
* 三此亦下结斥
* 二就外简(二)
* 初通叙不实
* 二若此下别出相状(二)
* 初此方(二)
* 初明见相
* 二直是下结斥
* 二若外下西方(二)
* 初明见相
* 二如斯下斥(三)
* 初总斥
* 二或时下历诸句斥
* 三大经下引證
* 三就小简(二)
* 初示小乘名同
* 二然小下释其体异(三)
* 初释初句
* 二真无下释大集经意
* 三对前下结非真体
* 四就偏简(二)
* 初明简意
* 二如摩下正简(二)
卷四 第 651a 页 X27-0651.png
* 初约教(三)
* 初空对不空简(二)
* 初引大品示相(二)
* 初正释
* 二共实下还引大品斥
* 二大经下引大经證成
* 二见不下直就不空简
* 三释论下约一相摄无量相简(二)
* 初正对教简
* 二如此下结成圆意
* 二华严下约五时(二)
* 初正约五时
* 二大经下更独明一实(三)
* 初独明一实(二)
* 初正释(二)
* 初约对所破以说
* 二异则下约能对德体以说(六)
* 初明无二
* 二若有下无虚伪
* 三若异下无颠倒
* 四异者下一乘无异
* 五魔虽下明即义非魔所说
* 六若空下重释具德之相
* 二一实下结示正体
* 二如是下约待对说(二)
* 初明对破
* 二无复下显一实相(二)
* 初显一实
* 二亦具下更明一实摄法(二)
* 初明摄法
* 二何以下释摄法意
* 三又开下约开显说(二)
* 初开(二)
* 初正开说
* 二一切下结束开意
* 二即绝下结
* 五就譬简(二)
* 初叙傍正意
* 二一譬下正明用譬(二)
* 初正释三譬(三)
* 初借三兽渡河譬(三)
* 初正释(二)
* 初取象不空为今经体
* 二到又下圆教不空方名大象
* 二如是下示体
* 三此约下结示
* 二借二珠譬(二)
* 初正约二珠(二)
* 初正释
* 二今经下结示经体
* 二又但下复独约一如意珠譬(二)
* 初释
* 二今经下结
* 三借黄石中金譬(二)
* 初约机异(三)
* 初譬
* 二野人下合
* 三今经下结示经体
* 二就同下判同异(二)
卷四 第 652a 页 X27-0652.png
* 初判
* 二此就下结意
* 二引此下明用三譬意(三)
* 初正明三意(三)
* 初三兽譬
* 二次喻下二珠譬
* 三第三下石金譬
* 二今明下结成三法
* 三如此下结成一乘三轨
* 六就悟简(二)
* 初斥非(二)
* 初总斥
* 二徒劳下别明非相(二)
* 初别明非相
* 二情闇下重斥(二)
* 初譬
* 二执巳下合
* 二若欲下显是(二)
* 初明位未悟(二)
* 初法
* 二尔时下譬
* 二若能下明圣位方悟(四)
* 初通明智断(二)
* 初法
* 二如明下譬
* 二清净下明境智(三)
* 初智
* 二金錍下境
* 三尔时下功能(二)
* 初立
* 二云何下释
* 三论云下引證(二)
* 初引论明所通之实
* 二如舍下明能见之人(三)
* 初引此经正明见体
* 二故涅槃下引涅槃明得体行息(二)
* 初引
* 二约理下释
* 三如是下总指广
* 四略而下示经体(二)
* 初正示体
* 二当以下历诸法
* ○三一法异名(二)
* 初列章
* 二一出下随释(四)
* 初出异名(三)
* 初来意
* 二亦名下列
* 三无量下破计(二)
* 初总破
* 二小乘下示偏计之失(二)
* 初斥大小两乘各于其教法门互非
* 二皆不下以失佛法大意斥之
* 二解释(三)
* 初去小乘八门
* 二今所下列四句
卷四 第 653a 页 X27-0653.png
* 三初句下正解(二)
* 初释(四)
* 初名义体同(二)
* 初释
* 二如是下结
* 二名义体异(二)
* 初释
* 二如是下结
* 三名义同体异
* 四名义异体同
* 二前三下判前所列(二)
* 初前三句属别(二)
* 初斥
* 二初句下判(二)
* 初略明诤由
* 二或小下示诤相(二)
* 初略明诤相
* 二何者下释诤意(二)
* 初明半夺
* 二若知下明俱夺(二)
* 初正明俱夺
* 二又大下俱夺意(二)
* 初释
* 二野干下譬
* 二三句下第四句属圆(二)
* 初明诸名诸义并是实相之名(三)
* 初略标门意
* 二其相下略释门相(二)
* 初引经立体
* 二实相下列前十二名并是实
* 三如是下结皈经体
* 二复次下互为名体(四)
* 初略示互立
* 二妙有下略示互立之相
* 三随以下例结
* 四大经下引證(二)
* 初正引證(二)
* 初證诸名并是解脱之别名
* 二大论下明诸名并是涅槃之异称
* 二若得下结引證意
* 三譬显○
* 四约四随○
* ○三譬显(二)
* 初释(四)
* 初譬初句
* 二譬如下譬第二句
* 三譬如下譬第三句
* 四譬如下譬第四句(三)
* 初举事(二)
* 初引事
* 二随处下结同
* 二经言下引證
* 三工遍下以所引事而示圆相(二)
* 初总示
* 二是不下历十二名
* 二譬显下判同异
* ○四约四随(二)
* 初问起
* 二答(五)
* 初总出四随明如来赴机之法
* 二例如下引例示失(三)
* 初通举异执之相
* 二既不下示失四悉之相
* 三各于下结失成得
* 三如来下正明佛赴机异名之相(三)
* 初总举说法之相
* 二为有下别名四门四悉之相(四)
* 初有门
* 二为空下空门
* 初释(四)
* 初名义体同(二)
* 初释
* 二如是下结
* 二名义体异(二)
* 初释
* 二如是下结
* 三名义同体异
* 四名义异体同
* 二前三下判前所列(二)
* 初前三句属别(二)
* 初斥
* 二初句下判(二)
* 初略明诤由
* 二或小下示诤相(二)
* 初略明诤相
* 二何者下释诤意(二)
* 初明半夺
* 二若知下明俱夺(二)
* 初正明俱夺
* 二又大下俱夺意(二)
* 初释
* 二野干下譬
* 二三句下第四句属圆(二)
* 初明诸名诸义并是实相之名(三)
* 初略标门意
* 二其相下略释门相(二)
* 初引经立体
* 二实相下列前十二名并是实
* 三如是下结皈经体
* 二复次下互为名体(四)
* 初略示互立
* 二妙有下略示互立之相
* 三随以下例结
* 四大经下引證(二)
* 初正引證(二)
* 初證诸名并是解脱之别名
* 二大论下明诸名并是涅槃之异称
* 二若得下结引證意
* 三譬显○
* 四约四随○
* ○三譬显(二)
* 初释(四)
* 初譬初句
* 二譬如下譬第二句
* 三譬如下譬第三句
* 四譬如下譬第四句(三)
* 初举事(二)
* 初引事
* 二随处下结同
* 二经言下引證
* 三工遍下以所引事而示圆相(二)
* 初总示
* 二是不下历十二名
* 二譬显下判同异
* ○四约四随(二)
* 初问起
* 二答(五)
* 初总出四随明如来赴机之法
* 二例如下引例示失(三)
* 初通举异执之相
* 二既不下示失四悉之相
* 三各于下结失成得
* 三如来下正明佛赴机异名之相(三)
* 初总举说法之相
* 二为有下别名四门四悉之相(四)
* 初有门
* 二为空下空门
卷四 第 654a 页 X27-0654.png
* 三为亦下亦空亦有门
* 四为非下非空非有门
* 三随此下结意
* 四故求下引證
* 五放四下结意
* ○四入体之门(二)
* 初明来意(二)
* 初正明来意
* 二下文下引證(三)
* 初證教门
* 二佛子下明行门功能
* 三门名下结名
* 二略为下正开章解释(二)
* 初列章
* 二示门下随释(四)
* 初略示门相(二)
* 初总释(五)
* 初释门名
* 二大论下总示四相
* 三又云下明功能(二)
* 初明能摄根性功能
* 二又云下有能通至实相功能
* 四又云下明门中得失
* 五若以下辨教行不同(二)
* 初通立教行二门
* 二籍教下明根性悟入不同(五)
* 初明一向根性
* 二若闻下明回转根性
* 三闻教下相资根性
* 四教观下明门数
* 五经云下明门意
* 二今且下历教别释(四)
* 初藏教(二)
* 初标
* 二初明下释(四)
* 初有门(二)
* 初明门中四谛(二)
* 初苦集(二)
* 初破邪
* 二乃是下立正(二)
* 初略举烦恼及业
* 二烦恼下明三道结成有门
* 二一切下灭道(二)
* 初道谛(三)
* 初明门观
* 二能发下明门中功能
* 三此则下结门
* 二子果下灭谛(三)
* 初正明灭
* 二故大下引證
* 三此则下结门
* 二此是下明申门之论
* 二二空下空门(三)
* 初正明四谛(二)
* 初四谛(二)
* 四为非下非空非有门
* 三随此下结意
* 四故求下引證
* 五放四下结意
* ○四入体之门(二)
* 初明来意(二)
* 初正明来意
* 二下文下引證(三)
* 初證教门
* 二佛子下明行门功能
* 三门名下结名
* 二略为下正开章解释(二)
* 初列章
* 二示门下随释(四)
* 初略示门相(二)
* 初总释(五)
* 初释门名
* 二大论下总示四相
* 三又云下明功能(二)
* 初明能摄根性功能
* 二又云下有能通至实相功能
* 四又云下明门中得失
* 五若以下辨教行不同(二)
* 初通立教行二门
* 二籍教下明根性悟入不同(五)
* 初明一向根性
* 二若闻下明回转根性
* 三闻教下相资根性
* 四教观下明门数
* 五经云下明门意
* 二今且下历教别释(四)
* 初藏教(二)
* 初标
* 二初明下释(四)
* 初有门(二)
* 初明门中四谛(二)
* 初苦集(二)
* 初破邪
* 二乃是下立正(二)
* 初略举烦恼及业
* 二烦恼下明三道结成有门
* 二一切下灭道(二)
* 初道谛(三)
* 初明门观
* 二能发下明门中功能
* 三此则下结门
* 二子果下灭谛(三)
* 初正明灭
* 二故大下引證
* 三此则下结门
* 二此是下明申门之论
* 二二空下空门(三)
* 初正明四谛(二)
* 初四谛(二)
卷四 第 655a 页 X27-0655.png
* 初若集
* 二三假下道灭
* 二发真下功能(二)
* 初明功能
* 二因空下结门
* 二故须下引證(二)
* 初正引
* 二因空下结门
* 三恐此下明申门之论
* 三三明下亦有亦空门(四)
* 初略明四谛
* 二亦有下略结门
* 三若禀下明门功能
* 四此是下门中通门之论
* 四四非下非空非有门(五)
* 初略明四谛
* 二非有下略结门
* 三若禀下明功能
* 四恶口下通门之论
* 五有人下斥第四门中异解
* 二通教○
* 三别教○
* 四圆教○
* 二示入门观○
* 三示粗妙○
* 四示开显○
* ○二通教(二)
* 初总(二)
* 初明衍门所通长远
* 二今约下与三藏辨异(二)
* 初体折不同
* 二三藏下明观生法二空不同(二)
* 初正明二空不同
* 二有人下破古释疑(二)
* 初破古
* 二大品下释
* 三秪约下引论重立门(三)
* 初略总立
* 二论云下正引论意
* 三佛于下明四门通意
* 二一切下别(四)
* 初释(四)
* 初有门(二)
* 初正释
* 二譬镜下结门
* 二诸法下空门(二)
* 初释
* 二如镜下结门
* 三诸法下亦空有门(二)
* 初释
* 二如镜下结门
* 四幻有下非空非有门
* 二是通下结
* 三若三下明根性不同
* 四故青下引證
* ○三别教(五)
* 初总依教建立(二)
* 初依中论第三句
* 二而辨下明亦用大论一切实等四句
* 二所言下释名立相辨异
* 三此意下别依教立门(二)
* 初总明门相
卷四 第 656a 页 X27-0656.png
* 二文云下别释(四)
* 初有门
* 二若明下空门
* 三又云下亦空亦有门
* 四若明下非空非有门
* 四别教下判功能
* 五一往下判圆别
* ○四圆教
* ○二示入门观(二)
* 初标章门
* 二略示下随释(二)
* 初略示入门处(二)
* 初释(二)
* 初略立所通偏圆三理
* 二何故下以理问门(二)
* 初问
* 二三教下释(二)
* 初释所通偏真八门(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别教下释所通圆真具八门(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问小下料简(二)
* 初第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第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譬
* 二摩诃下合
* 二略示入门观(四)
* 初藏教(二)
* 初广明有门(二)
* 初立信法两行
* 二且约下于法行即立观法(三)
* 初列
* 二阿毗下称叹以斥旧
* 三一明下正释(三)
* 初正释十观(十)
* 初识所观境(五)
* 初略立
* 二若谓下简邪滥(二)
* 初明邪(二)
* 初列邪境(二)
* 初邪因
* 二若言下无因
* 二无因下总非
* 二数存下明滥(二)
* 初略斥
* 二何者下释滥意(二)
* 初正释
* 初有门
* 二若明下空门
* 三又云下亦空亦有门
* 四若明下非空非有门
* 四别教下判功能
* 五一往下判圆别
* ○四圆教
* ○二示入门观(二)
* 初标章门
* 二略示下随释(二)
* 初略示入门处(二)
* 初释(二)
* 初略立所通偏圆三理
* 二何故下以理问门(二)
* 初问
* 二三教下释(二)
* 初释所通偏真八门(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别教下释所通圆真具八门(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问小下料简(二)
* 初第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第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譬
* 二摩诃下合
* 二略示入门观(四)
* 初藏教(二)
* 初广明有门(二)
* 初立信法两行
* 二且约下于法行即立观法(三)
* 初列
* 二阿毗下称叹以斥旧
* 三一明下正释(三)
* 初正释十观(十)
* 初识所观境(五)
* 初略立
* 二若谓下简邪滥(二)
* 初明邪(二)
* 初列邪境(二)
* 初邪因
* 二若言下无因
* 二无因下总非
* 二数存下明滥(二)
* 初略斥
* 二何者下释滥意(二)
* 初正释
卷四 第 657a 页 X27-0657.png
* 二无明下斥结
* 三故大下正出正境之相
* 四如阿下指论
* 五是名下结显正辨异
* 二真正发心(三)
* 初重明境
* 二欲休下明能发心
* 三其心下简邪
* 三遵修定慧(六)
* 初总明不安
* 二为修下略明治法
* 三又定下依德立名(四)
* 初略出法名人
* 二如世下举世贤为例
* 三若多下非贤
* 四贤名下结得名
* 四行者下正明用治(二)
* 初重总举
* 二云何下别明(五)
* 初数息
* 二又若下不净
* 三厌观下慈悲
* 四因缘下因缘
* 五诸障下念佛
* 五是名下结功能
* 六不同下简斥邪伪
* 四能破法遍(五)
* 初立二根性(二)
* 初正立
* 二破见下指教可凭
* 二佛初下引佛化仪明观功能
* 三今阿下救彼论师误被他破
* 四故五下引人證正
* 五当知下结正斥邪
* 五善知通塞(四)
* 初略示通塞意
* 二若有下示通塞法
* 三若不下斥失以示通塞之观
* 四如是下结正辨非
* 六善用道品(七)
* 初略明须道品意
* 二谓观下正明道品
* 三今非下简示
* 四若一下略例
* 五阿毗下示教门
* 六此三下明道品后三空门
* 七故佛下辨正简邪
* 七善修对治(三)
* 初明须助道意
* 二论云下示对治相
* 三如是下显正辨非
* 八善知次位(三)
* 初明须次位意
* 二今明下略辨位及功能
* 三不同下辨非
* 九善能安忍(四)
* 初正明转外凡入内凡
* 二大经下引證
* 三又若下明须意
* 四不同下辨非
* 十法爱不生(三)
* 初明须无法爱意
* 二是则下正明观法
* 三若利下判至第十之人
* 二阿毗下重指本论
* 三五百下破计
* 二馀空下略例馀三门
* 二通教○
* 三别教○
* 四圆教○
* 三故大下正出正境之相
* 四如阿下指论
* 五是名下结显正辨异
* 二真正发心(三)
* 初重明境
* 二欲休下明能发心
* 三其心下简邪
* 三遵修定慧(六)
* 初总明不安
* 二为修下略明治法
* 三又定下依德立名(四)
* 初略出法名人
* 二如世下举世贤为例
* 三若多下非贤
* 四贤名下结得名
* 四行者下正明用治(二)
* 初重总举
* 二云何下别明(五)
* 初数息
* 二又若下不净
* 三厌观下慈悲
* 四因缘下因缘
* 五诸障下念佛
* 五是名下结功能
* 六不同下简斥邪伪
* 四能破法遍(五)
* 初立二根性(二)
* 初正立
* 二破见下指教可凭
* 二佛初下引佛化仪明观功能
* 三今阿下救彼论师误被他破
* 四故五下引人證正
* 五当知下结正斥邪
* 五善知通塞(四)
* 初略示通塞意
* 二若有下示通塞法
* 三若不下斥失以示通塞之观
* 四如是下结正辨非
* 六善用道品(七)
* 初略明须道品意
* 二谓观下正明道品
* 三今非下简示
* 四若一下略例
* 五阿毗下示教门
* 六此三下明道品后三空门
* 七故佛下辨正简邪
* 七善修对治(三)
* 初明须助道意
* 二论云下示对治相
* 三如是下显正辨非
* 八善知次位(三)
* 初明须次位意
* 二今明下略辨位及功能
* 三不同下辨非
* 九善能安忍(四)
* 初正明转外凡入内凡
* 二大经下引證
* 三又若下明须意
* 四不同下辨非
* 十法爱不生(三)
* 初明须无法爱意
* 二是则下正明观法
* 三若利下判至第十之人
* 二阿毗下重指本论
* 三五百下破计
* 二馀空下略例馀三门
* 二通教○
* 三别教○
* 四圆教○
卷四 第 658a 页 X27-0658.png
* ○二通教(二)
* 初明有门(二)
* 初标列
* 二体解下正释
* 二馀三下例馀三门
* ○三别教(二)
* 初明有门(二)
* 初标列
* 二一观下正释(十)
* 初识所观境(二)
* 初辨非显正
* 二如此下结功能等
* 二二明下真正发心(四)
* 初明所缘境
* 二菩萨下明发心
* 三思益下引證誓相
* 四如是下结
* 三既发下遵修定慧
* 四还以下能破法遍
* 五于一下善知通塞(三)
* 初总标
* 二菩萨下明通塞法
* 三于苦下明通塞观
* 六善修下善用道品(三)
* 初总标
* 二破倒下正明道品
* 三离十下明三脱
* 七若修下善用对治(三)
* 初总标
* 二所谓下正明治相
* 三常乐下明开三脱
* 八徒初下善知次位(二)
* 初正明
* 二终不下功能
* 九内忍下善能安忍(二)
* 初正安忍
* 二以忍下功能
* 十设證下法爱不生(四)
* 初正明离爱
* 二生名下明离意
* 三破无下功能
* 四是为下结
* 二馀空下例馀三门
天台法华玄义科文第四
左街僧录主管教门公事住持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传天台宗教特赐慧光法师臣若讷上进
卷四 第 659a 页 X27-065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