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26-A¶ (自动笺注)
*No.626-A
粵自震旦
蒙漢庭。
兆發大賢
乘運繼軌
貝葉重譯
雲臻
有四依。
愍彼五濁
頻擊三空法鼓
丕震一極
宗雷
迷途得附指南
造修開覺路。
是以賢首祖翁
法圓頓而立教。
遍攝羣經
不有注。
天台尊者
秉破
異以提綱
高懸金鏡
拂彼遺塵
其如遠人湮。
微言
就墜。
既乏台賢之實。
虗麗講演之名。
以致執塵時。
無所據。
負笈者又將安歸
幸際先師崛起
一令法運
重興。
上承列祖嘉謨
抉開攝生慧目
性相始焉不紊。
台賢於是攸分。
第以法華流通
獨乏本宗著述
復原
釋尊降靈本致。
再考諸佛說通規根源
檢在華嚴
宗趣。
巳明大鈔
爰採彼旨。
為判此經。
自令大窾全彰。
誰云科含半意。
嗚呼
正欲洪敷演義。
豈料忽命傳真
四十年來寂寂
那言手澤百千。
口內嘖嘖祇羨風規
嗟我不辰及門也晚。
進退幾親道範
往來四炙講筵
獨聞見未多。
亦復荒庸特甚
第既側法壇之末。
木本之恩。
每眷遺文
未合璧。
弗揣謭陋
妄為
貂。
恨述義未工。
徒罹著糞之誚。
落筆滯響。
實少振
玉之聲。
謬充寶所初階
乃為吾儕作俑
罪難逭矣。
實無之。
願得高明
大為更訂
務令輔教罔戾。
期與科
章併垂云爾。
公元1705年
康熈歲在乙酉菊月望秣陵後學智一謹識
*妙法蓮華經科拾目次
*懸談卷首
*弘傳序略義
*科文
*卷第一之
*序品第一
*卷第一之
*方便第二
*卷第二
*譬喻第三
*信解品第
*卷第三
*藥草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
*化城品第
*卷第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
*法師品第
*見寶塔品第十一
*提婆達品第十二
*持品第十三
*卷第五
*安樂品第十四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卷第六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如來神力品第廿一
*囑累品第廿二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廿三
*卷第
*妙音菩薩來往品第廿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廿五
*陀羅尼品第廿六
*妙莊嚴本事品第廿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廿八No.626
妙法蓮華經科拾懸談卷首
西蜀沙門佛閑勖𠁼大師立科
門人智一雪墩拾遺
稽首上尊
 蓮華修多羅
 文殊普賢
 舍利迦葉
 我以微劣
 釋彼深固
 回此功德
 普願受尊記」
將釋此經。
以懸敘義門及釋各解文總科為七門
一教起因緣。
二藏分攝
三義分劑
四能詮教
體。
五宗趣被機。
六總釋名題
別解文義
○問。
賢首宗
注經家皆用十門分別
今何惟七。
答。
祖注華嚴時。
因見一文一句
悉為結通十方
以顯
教主具足之無盡。
故於注中。
乃用圓數。
以附
本經
結通無盡之旨。
不共義也。
著述者。
如不
暇深詳。
請閱藏祖心經及起信二疏
懸示可知矣。
因緣者。
聖人設教
有由致。
須彌巨海
因方搖動
今搖如來融金之德山。
深廣之智
海。
非小緣矣。
故經云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
所謂開示悟入
佛之知見也。
今將大事
因緣
開七義。
略示其槩。
而言七者
為順七軸
喻義故。
先因七者
法應爾故。
二酬宿因故。
三順
機感故。
四為攝末歸本故。
五開因性故。
六顯果德
故。
七利今後故。
初言爾者
聖智懸鑑。
十界
齊收。
事縱未然
終始巳判。
是以乘逐機投。
益隨教
異。
故我世尊
大願輪。
身現五濁
而以十儀五教
廣被一切
同登覺岸
無奈別有一類機宜
初雖預
入根本一乘法會之內。
却如聾如盲。
無聞見。
是故世尊
從本垂末。
初以三乘引攝。
待至成熟
以破異一乘
開其知見
令入佛慧
故經云。
諸眾
生。
以是法。
漸得入道
又云。
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
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出現於世等。
皆法爾義也。
二酬宿因者。
夫法運之開端
由曩修之篤厚
苟悟
佛性之至同。
自愍羣蒙之忽異。
非憑先覺
曷拔後
昆。
是用大悲流演
巧為導引
以酬宿因
宿因雖多。
不出願行二種
初願力者。
經云。
如我昔所願
今者
滿足
一切眾生
皆令佛道
此正以說法華。
為酬宿願耳。
二行力者。
經云。
我所佛道
普欲令
眾生
亦同得此道。
又云。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皆以今之所說
而酬昔
行也。
順機感者夫聖無常應享於克誠雖曰應由於
感而必能應體中先具一種隨緣勝用方不虗其
所叩故經云佛知彼心行故為大乘則知彼為
說即順感意也。
四攝歸本者。
謂攝末由於垂末。
而垂末必有能
垂之本。
五經云。
始見我身
我所說。
正指在昔曾
華嚴
以為教本
次為未解者。
以同教一乘
融實
為權。
三乘法。
調其劣根。
成熟位。
引入佛慧
則今經。
自具一種攝末之力。
牽起自體。
以為親因。
其垂末之功。
亦自屬於同教矣。
統論此經力用
應有二種
一者望前
能攝在昔枝末法輪
所被之
機。
令同於巳得聞此經。
二者望後
由攝末已。
即隱
已力。
與被初入。
同為所引。
隨彼能同能引。
入於華
佛慧
此即歸本力也。
問。
法華自有佛慧
何以
指。
答。
此彼佛慧
本無二致
由經云我今亦令得入
佛慧語意
則明是率後歸前。
如同路者。
有後
至。
不隨前導者來。
是故華嚴猶大海。
能納眾流
而此經如大海口
能攝眾流
復能令有所歸
收功
勝大
五開因性者。
謂如經說佛知佛見。
廣大之壽量。
皆緣眾生本自具。
若性非金玉
雖琢不成寶器
良以眾生抱性德而為體。
依智海以為源。
但相變
體殊。
情生智隔。
今令知心合體
達本忘情
故談斯
經。
以為顯示
所謂諸法。
有如是性。
如是相等
故須
開也。
開示義下法說中
當為廣顯。
六顯果德者。
凡情未盡。
聖境難窺。
一遇非常
無措
剎那內。
八歲之疾成。
伽耶中。
昧久
如之遠證。
不蒙聖諭
曷曉玄微
況加王子覆講
燃燈之得記。
不直覆遠本。
是故地湧多耆。
真同
少子老。
無怪補處之猶迷也。
聞說廣大之壽
量。
方悟果德難思
其領益者甚。
得一生速
無上者。
以一四天下微塵數計
遂令會眾發願
七利今後者。
諸眾生。
既等有佛之知見
佛之壽
量。
是故現未廣利無邊
然在法會聞說者。
固巳得
益。
至佛滅度後。
並今之見聞全經下至一偈一句
者。
悉入如來懸記光中。
咸由經功之所致也。
第二說經緣者。
一切經首。
說時方人等。
皆是
緣也。
亦有七種
一者依時。
二者依處。
三者依主。
三昧
五依現相
六依請者。
七依聽者
今初。
夫聖本無生。
應成嘉會
必大有所益
此彼緣
熟。
然後乘時啟運
羣生咸趨矣。
是以大通十劫
靜坐
我佛三七思惟
待時也。
時至教興。
偶然
矣。
故云。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又云。
正是
時。
決定大乘等。
問。
真文不泯
靈境恒存。
故顗大
師。
得法三昧時。
靈山一會
儼然未散
復何興
廢之有。
答。
此乃深信解相。
若論釋宮之一降
鷲嶺
三週
自屬告成
非所類也。
第二依處者。
夫證窮真際
能所雙亡。
俯應羣機
則依正宛爾
曰染曰淨。
乃自乃他。
涉世芳規
度生之善巧也。
何則現身
無以歸來之志。
嚴土。
無以趨向之踪。
故必控馭靈境
乃可托其
跡。
而怡其神也。
故經云。
我從成佛巳來。
常在靈鷲
等。
明依處也。
問。
大經云。
佛身充滿法界
何云
靈鷲
答。
豈不見。
即此下句云。
普現一切羣生
前乎。
須知
佛身雖周法界
攝機常在此山。
且如
此土。
清凉一山
因大孚靈鷲
尚得稱為三千之最。
況今正屬佛土乎。
又可為未能直解唯心者。
示有
定之趨也。
問。
今說此經處。
為染為淨。
答。
就佛而
言。
優劣齊。
隨機而見。
則染淨殊分。
經云。
眾生
見劫盡。
天人充滿等。
亦如六道
同見一水
知。
忘染淨見者。
始能具見染淨。
其隨染淨中者。
不能此彼互見矣。
私謂。
無論大小二乘
凡未得變
易身巳前。
其所見之土。
大約所居之同分而見
故。
三根所見
同是五濁
聖道
但能滅惑。
不滅報
故。
須知
三變淨土
非待佛來正應機耳。
通論
所見應有四句
一唯見染。
即未離分段。
大小二乘
所見者。
二唯見淨。
即巳得變易
大小二乘人所
見者。
三染淨具見。
即佛應身
隨機同見之土。
四俱
泯。
即約佛自分言。
以染淨相盡故。
又上二句
且據
權教未回心未入實者言之。
若巳入正定聚者。
得少分同佛所見
以能知法如幻故。
然亦有二種
若未斷結者。
當於入觀時
得同佛見。
若巳斷正使
者。
無論出觀入觀。
俱可少分同佛所見
有四句。
一唯染。
娑婆覆淨相故。
二唯淨。
三變所見
故。
三亦染亦淨。
謂於三變處。
復見大海龍女故。
非染非淨。
法性土中
無有淨。
復何言穢。
若再
鷲嶺一山言之。
應更有通局四句
一唯局。
謂具
五濁所見故。
二唯通。
謂佛之常隨眾。
能知此處
法界性故。
三亦局亦通。
即約一人
於未開解
開解時。
所見廣狹故。
四非通非局。
性相
來交徹故。
若更約成壞言。
亦應復具四句
可以
得。
共有一十六句矣。
第三主者
真身無身
妙相無相
摩尼之本
淨。
靈鑒多含
故得同時別見。
優劣齊彰。
或次
隨緣
殊方各見。
則所陳所見
悉緣機解之來
儀。
欲擬大聖應作是說。
今說此經。
自應隨機
身。
乘身辨教。
始無差舛
若約八相始終
正屬化。
據理進論。
雖非圓滿十身
亦是真應相融。
三身
圓現之化佛也。
大抵餘經被機。
莫不小則始終
小。
如四含等所見化佛
大則終始定大。
如梵網
所見報佛
獨今法華
迥異餘教。
以未開解前。
始自鹿園
迄至鷲嶺
其所見者。
不啻天淵
如經云
即脫瓔珞
更著粗弊
其隱勝現劣之旨。
張於云脫
云著之間矣。
及開知見授記時。
委付家業
長者
仍是在昔著弊之前身。
了不見有脫弊著
御之文者。
法眼清明時。
便見真應無礙。
何處
有弊御之狂華哉。
故經云。
法住法位。
世間相
世相得常
何況佛身。
又云。
三十二相
莊嚴法身
非真應鎔然之謂歟。
三身料簡
應有
四句
一化非真。
八相化佛
經云。
皆謂今釋迦
牟尼佛
釋氏宮。
伽耶城不遠等。
二真非化。
法性身。
法性土者是。
經云。
無有生死
若退
出等
三亦真亦化。
開解所見真應相即之身。
四非真非化。
經云。
遙見長者
於其門內
大寶帳。
師子牀者。
是指勝應言也。
四依三昧者。
聖人說法
必先入正受者。
略有
三義
一示軌後徒
明將有說。
靜鑒前理。
使受者
心篤。
三緣眾生翳塵勞。
非先蒙正受
冥加俾聽
者。
洞契真源
烏能截其流妄。
故定後之言。
能令疑
網。
迎刃而解
問。
今說此經。
端依何定
為勝增上。
二義
一云大疏指為無量
一云法華三昧
謂此一經
統以破異為宗。
所說者。
既是實相
法。
其所依者。
必是實相妙定中。
一如
夫復何疑。
是故得此三昧者。
便見靈山一會
儼然未散
今經
雖無入定明文
然引理據事。
除此之外。
無可憑。
問。
世尊既巳出定說經
復何知其更入。
答。
極果
人。
離散動。
其見有出入者。
因機設。
出入
礙。
動靜一源乎。
第五現相者。
法性寂寥
本無諸相
無相之相。
不礙繁興
起教多端
相非一准
放光動地
或花
雨香雲。
皆為發起
今經發起
自有二種
一以說經
入定
雨花動地
為遠發起
二以所放白毫相光。
大士問答
為近發起
故經云。
今佛放光明。
助發
實相義等。
第六依請者。
謂若約慈悲深厚
無問自說。
經云。
無問而自說等。
若約尊法重人
篤其誠信
須待
請乃說。
經云。
汝以慇懃三請
豈得不說。
七依聽者
說法者。
皆因人而篤。
然在當機
因。
為眾咨詢
是以說者請者。
端為聽者
弄引作緣
雖曰緣有近遠
益有淺深
其實塵勞業惑。
終因斯
脫。
經云。
乃至能聞此經一偈一句者。
我皆與授阿
菩提之記。
知今日之記莂
固是智勝之遺塵
須知
今日之餘績。
又是他日首出
上因緣。
雖有親疎
併皆有力。
發起聖教
知因親
增長實智
自利益。
知增上之能助
發權智。
成利他益。
內外障寂。
永得見佛聞法矣。
第二藏教所攝者。
初明藏攝。
明教攝。
初中復二。
先藏後攝。
先明藏者。
含藏義也。
以能含攝所詮
不散故。
然藏有多種。
略而言之。
則唯二三。
二藏
者。
世尊應機說法
根雖無量。
統而為言
不出大
小二乘。
結集家。
乘從人。
名曰小乘大乘藏。
三藏者。
聖教所詮
不出三學
則詮戒者。
名毗
耶藏。
定者
修多羅藏。
詮慧學者
名阿毗達
麼藏。
雖皆各有兼正。
結集者。
並以少從多。
各歸
能詮。
第二明攝。
亦二者。
教法
二教儀。
言教法者。
謂諸
立教不同
具如大疏所詳。
今以賢首大師所立
五教
為所宗尚者。
以其理致圓備故。
即小始終
頓圓之五也。
其釋名意義
亦如大疏所載。
並不繁
述。
次明攝者。
今此一經
能罄如來出世本懷
正明
終教極則妙旨
若教若理。
若行若果
盡撤底蘊
言教
則曰。
若聞此經一偈一句
皆當與記作佛。
理。
世間生滅相。
當下常住
言行
舉首低頭
成佛因。
言果。
八難性空
龍女入證。
要之得理
融。
並皆稱實。
是為極則
若以兼涉而論。
如言小。
出諦緣於化城
言始。
則智積執相疑人
言頓。
則龍
女入證。
直廢階差。
言圓。
如龍女之變相速證。
圓融中。
不廢行布矣。
又云。
我有無量無邊佛智
慧樂。
喻中又云。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
於法喻中。
略示主伴之旨耳。
第二教儀者。
儀乃有十。
列名釋義
亦如大疏彼判。
說今經儀。
以先後大故。
正在攝末歸本門中收。
所說者。
是破異一乘故。
亦分屬本末無礙門。
如聞提婆達多品。
時由三與一相和合故。
無量
眾生
阿羅漢果
無量眾生辟支佛
恒河沙
眾生
無上道心等。
此由如來法雨難思
實無
礙故。
令聞隨分受潤。
或作三解
或為一取
乃是
本末此彼無礙
第三義理分劑者。
巳知此經正屬終。
實兼詮餘四。
何以得知此中之分限
一雨普滋。
則諸乘並作。
日輪返照
則異轍同歸
是以本末交映
權實雙施。
一佛乘。
分別說三。
雖復說三。
常為一事
斯則義
無量
咸由此法妙於隱顯所使然。
今以管見
仰承理教。
擬開三門
舒光發軔
問答智境。
頓示
始終門。
二約近跡垂化
開權顯實。
令悟一乘門。
本果顯德
拂跡入玄
令廣流通門
初中復二。
擬張教網。
承光歷示。
今初。
擬示能化之法。
由經
云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雖未明指何等法門
但以
佛佛道同
得以我佛所說者。
准而擬之。
謂諸如來
應如我佛初成正覺時。
即以廣狹無礙
染淨相融
一處
舒卷自在
念劫圓融一時
於此時處。
演梵音流出。
若顯若密。
無邊契經海。
廣被一切
會眾
然密部中。
應有五教之別。
非今所論。
於顯教。
略示二門
以見種種
初分相門
該攝
門。
言分相者
先將如來一代所說
小始等五教
總合一乘法門
以皆是諸佛一大善巧。
攝生
便之所流故。
次約增數漸開者。
從一開之
二。
此復有三。
一對顯大
則初是小乘
半字教。
後四大乘
滿字教也。
二對權顯實。
則前小始
二。
三乘教。
後終頓圓。
一乘教。
三終二教
則泯二異前。
而皆對三顯一。
順機宜。
後一直顯
本法
乃名一向不共
此則初約半滿。
次約權實
曲直
分為二。
類三或分為三。
初一小乘
次一
三乘
後三一乘。
後一
不共一乘
若合初二
三乘
一乘便順四乘
許光宅之判。
分為四。
此復有二。
一中三教
由始存三
終教泯二別
故。
開之為四。
一別小乘
如四含等。
二同教三乘
深密等。
三同一乘
如法華等。
四別教一乘
華嚴等。
二歷無位
漸及頓。
分為四。
一小
教。
漸教始終也。
三頓。
四圓。
此上初約存泯義
為四。
二約頓漸亦開為四五。
分為五。
即藏和上
所立之教。
以於漸中開始終
故有五也。
該攝
門者
謂諸三乘
本來悉是一乘故。
何則若以三一。
互相望。
便成二門
不一不異也。
問。
若彼三
與一不一者
未知。
彼三為存為壞。
若存。
如何唯一
若壞。
三乘機。
更依何法。
而得進修
答。
有四句故。
一由即一故。
不待壞。
二由即一故。
不礙存。
三由即
一故。
無不壞。
四由即一故。
無可存。
初二句。
彼三
乘機
得有所依。
後二義。
彼方入一。
由此四句
即一故。
是故唯有一乘
更無餘乘。
上分該攝
二而不二
是為頓彰教網義。
大經云。
張大教網於
生死海
人天魚。
涅槃岸。
又經云。
一味雨。
於人華。
各得成實。
皆其意也。
於光中。
擬諸如來
所說種種法門
能令諸菩薩聞之。
有種種因
緣。
種種信解
種種相貌
菩薩道。
及彼三乘
並皆
攝入一乘
以示出定一之前兆
二乘光歷示者。
世尊欲於上教網。
所被機內。
一種漸機。
巳經多方調攝
成熟位。
應得
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是故先現希有光瑞。
以發其
軔。
俾生渴仰
進祈有聞。
文殊大士
乃先於答問
中。
悉將古佛顯授記唱滅等事
以擬今佛之當
同。
在昔正宗
轉為今日發起
是故定後所
有開顯等事
並不出於答問之外。
茲為略示光中
圓現之旨。
而有其三。
初直示本光
二含攝正宗
映帶流通
今初直示者。
謂諸二乘
高推聖境
卑視
巳靈。
三界畏途等。
二利於他有。
是故世尊
示妙光。
從一毫現
令悟無邊剎海
不離毛端。
聖凡
因果
不出自心。
而又承佛威神
得遠瞻見種種
特。
皆在當下
其迷之者
猶謂是佛神力
殊可慨也。
二含攝正宗者。
謂如點能詮之名。
則曰。
是時日月
燈明佛。
大乘經。
妙法蓮華
又曰。
以是今佛
說法華經。
豈不正宗之汝當宣說妙法華經
之名。
兩相符合
其點所詮云。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柔軟音。
正宗舍利弗言。
聞佛柔軟
音。
深遠微妙
又云。
能生淨妙第一之樂等。
又云。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皆巳含
正宗之旨矣。
映帶流通者。
謂如云佛滅度後。
菩薩
妙法蓮華經。
滿八十小劫
為人演說
藥王等諸菩薩之流通。
正相等矣。
是知此經三
並重
頗異餘教。
特緣此耳。
所以必分三者。
令知
始末故。
各有所顯故
初中後皆善故。
豈非一經
始終
不離一光耶。
問。
光有幾種
答。
二種
名常光
此從如來全體金剛
內外明徹
清淨所生
不須放。
故世行住坐臥
有常一尋也。
二是
所放之光。
若以今經比推。
應有二。
一是神通
光明
凡諸佛菩薩
為度善根成熟眾生
即放此光。
能令見者。
滅罪增福
徹通障外。
雖遠如近。
所有
事業
僅在初三界攝二。
如今經所放之光。
即可稱
希有
尋常所放者。
大有同處
何則凡諸世
尊。
身現五濁
化緣將畢
始放此光。
令於一根全領
六根
所得之境。
希有心。
大歡喜。
言得六境者。
如見生死所趣。
天眼所得之境。
今於肉眼見之。
善惡業緣
宿命所得
得之肉眼
種種因緣
佛道
乃屬他心
得之肉眼
能令即遠即近。
如意通。
得之肉眼
補處法門
增進漏盡
矣。
使非以不思議神智加之於內焉。
能令諸法會
一光之照。
一眼根。
而兼六通三明之用耶。
希有光也。
二約近果垂化
開權顯實。
令悟一乘門者
如經云。
如來為太子時
釋氏宮。
不遠坐道場菩提
過四十餘年。
此近果也。
而為一類漸機。
初以一乘
三乘說。
成熟位。
仍復攝三。
歸於一乘
所謂
顯也。
然欲知開顯義者。
使弗先達權實雙融。
本末
無礙之旨。
則權自權。
本自本矣。
更何開顯之有。
今略明之。
文三。
約法說。
直顯一乘
二約喻。
明本
三乘
為止息示說三。
所以初二
初明權實
融。
二正明開顯。
今初雙融者。
上教網內。
一種
為實施權。
從本垂末。
小大互陳。
半滿疊凑之教。
不寓實於權。
以成三乘
然在小乘
俱然易了。
而大
乘中。
則有多種分別
且如一般會上
或時
雙明
或時權說實。
以本欲說實。
猶根尚劣故。
或時帶實明權
此垂一於三。
漸引成根故。
又或於
思議淨名中。
㡿權贊實。
熏染成性
令其思齊
嗚呼
自責
又勝鬘之開顯。
小似今經。
坐而不進者。
不滯於權。
亦先為今經弄引也。
上法門。
並皆融
實於權。
開導依。
破其沉寂
待至靈山
易於融會
使其一蒙開顯。
便知昔三本一實
則於不一
異之旨。
其猶氷水渙然
故經云。
一佛乘。
分別
說三。
又云。
雖復三乘
但為化菩薩
皆融實於權。
會權於實意也。
此外復有一種
不滯方便
深明
相。
平等之教。
亦傍為此經。
作引攝緣者。
更有始終
俱大。
首楞嚴。
終始俱小。
如四含者。
皆緣機有奮
超越之異。
即與此經。
了不相蒙
各是一類
二正明開顯者。
謂今一乘體上
自具一種破異殊
力。
能令教理行果四法
各具開顯等義。
迴異餘經
故古疏約廢立開顯會為會歸八字
以論通局。
二義
泛論通局。
次尅定去取
泛論中。
復有
初通後局二義
言局者。
如初約廢立義
望教法上
明廢三立一者
謂以今經。
昔日實教外。
種能廢昔三。
別立今日一乘之旨。
以昔之三乘
假名故。
經云。
但以假名字。
引導眾生
又云。
尊法久後
要說真實
故又此教上。
自含二義
一局
定可廢義。
故今廢之。
二能為因義。
則不可廢。
下文於開字能通四義中收之。
二約開顯義
望理
法上
明開三顯一者
若言有三。
一極之理自
隱。
若開無三理
一極自彰矣。
三約會為義。
望行
法上
明會三為一者
在昔之行。
各趣自果。
今則
融會
同為佛因。
舉手低頭
尚為佛因。
而況諦緣
度等。
約會歸義
望果法明三歸一者
三乘
斷惑所得之果。
但是三昧
今則會通同歸一乘
極果之因。
又上廢義。
若望果法。
亦有二義
一約
果相虗設
則可廢。
二約奪果成因。
則不可廢。
今用
後義
奪權以為一乘因也。
次言通者。
唯廢一種
則止於教。
其開顯會為會歸等。
並通教等四種
明開字通四者。
約教則昔為三人
三乘法。
無二無三。
昔言有三。
方便門閉於一實
今無
二三。
一乘自顯。
故云此經開方便門
真實相。
此約上為因能詮不可廢。
明開也。
世諦語言
得不實相
三乘教耶。
若約理者。
昔說三理
各別證。
示法身是同。
更無異味
昔言有三。
方便門閉於一實
今云無三。
一理自顯。
開方
便門
真實相也。
若約行者
昔說三乘行行
不同
諦緣度等。
隨修各異。
今得並為佛因。
三乘
行別。
方便門閉於一實
今會為一。
方便門開。
一實自顯。
故云。
汝等所行。
菩薩道。
若約果者。
說三果不同
方便門閉於一實
今云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心生歡喜
自知作佛。
實相顯矣。
上釋
開字竟。
例會通三者。
則會三種別理別行別
果。
皆為一理一行
而三果即轉。
為能成一果之因。
例會通三者。
則會昔三之理行果。
歸今之一。
咸成妙理妙行妙果矣。
二尅定去取者。
又二。
約簡理行
明會三為一。
二簡去教果。
明會三歸一。
初言會三者。
昔說三
理。
各別證。
三行亦各趣自果。
今為會云法身
是同。
無別異味
一理自顯。
汝等所行。
菩薩道。
一道出離之因。
亦得自顯。
詎非指權即實。
而會
為之功。
非他經所能有也。
上皆約三乘一乘
論會三為一也。
此外大乘諸教。
若未經會。
雖實
亦權。
以實外有權故。
若巳經會。
雖權亦實。
以權外
無實故。
二簡去教果。
明會三歸一者
又二。
初會
成今。
以明四乘
二彰今異昔。
以明四乘
初言
昔者
由昔之三教
互不相見
名為權
則三外之
實教大乘
雖亦深明實相佛性等旨。
而不兼會昔
權。
故教可廢。
設許二乘
依此取證作佛。
亦不兼權
故果可廢。
但如𠁼字中之一點斷。
非是伊之全體
故皆可去。
今經不然
而能約教。
則收盡世諦語言。
理則世相皆常。
約行則聚沙畫葦。
皆為佛因。
果則八難性空
龍女速證。
斯又何止指權為實
窮盡法界
無非第一義諦矣。
故此會取之功。
誠如
攬點成𠁼。
三之外。
別無一實
雖說四乘
而實義
說為四。
但三為別
而一為總耳。
此約三乘自體。
論互望處以各別者。
名權可廢。
其能互望者。
方為
所立之實也。
二明彰今異昔者
謂前但合三為一。
以明有四
其實一無別體
今辨一乘
別有法門
四義昭著
是故經云。
昔所未說。
而今說之
能令法
會。
聞所未聞
得未曾有
以至三根
皆得授記甚之。
不在會者。
亦令轉為宣說
一切眾生
皆是吾子
偏黨
則唯實無權。
而另顯實。
一乘之體之旨
乃足。
所謂三所立之一。
行者直悟一乘
後巳。
光宅四乘之旨。
亦不越此。
火宅門外
唯見
大白車耳
為止息。
申明說三。
所以者。
世尊昔於智勝所
自與諸子覆講
令發大心
結緣巳來。
無奈旋發旋
退中間止得。
復以種種方便
將之護之。
不令散失
師弟常俱。
今雖相值
復隨先心所好。
授以權小法
門。
令先成熟
未敢直陳所懷
是以抑鬱於四十餘
年之久。
開顯於五千退席之後
無奈會眾逾恒
沙。
領解得記悟本心者。
僅唯五人
餘仍執曰。
實無三乘者。
我等何以得出火宅
安隱地洵非。
虗也。
又既無彼三昔者。
何不直顯一乘之為快也。
於是內懷疑惑
坐而不進。
是故世尊
為說在昔
大心
熏巳成種因緣
須知
此等種子勢力
如被
吞之金剛
不但不與五濁雜穢同居
且要透過
十聖之異熟。
至坐道場
而後巳。
自爾巳來。
宿緣
所追。
互相冥感
中雖退大。
此種不失
加以歷劫
外熏淘之力。
既成熟。
合為開顯。
俾其仍歸一乘。
副本懷。
復次三果。
雖似實有。
但以爾等
受熱
惱。
出火宅。
三昧力。
法爾自當
頓獲清凉
似涅
槃界。
若以極果望之。
不過但離界內虗妄。
名為解
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正如導師為欲止息疲勞
以巧方便
而於中途
無為有。
示現城郭
令其暫
息。
意在更令前進
珍寶處。
而後巳。
庶不負發足
初心耳。
故經云。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
汝說實。
乃至云。
具相三十二。
乃是真實滅。
又云。
知是息巳。
引入佛慧
千年積暗。
一燈頓破。
三乘之果。
豈真有哉。
三約遠果顯德
拂迹入實。
以廣流通門中二。
初約
正報拂顯。
以廣流通
二約依報拂顯。
以廣流通
初夫理智合。
體用融。
佛道成。
身雲現。
故身恒
之壽。
亦豎窮於三際矣。
伹以能見之眼根
有圓有
缺。
便謂佛壽有脩有短。
有生有滅。
是故世尊
於開
之後
復恐執今日入塔唱滅之迹。
便以為實真
滅度
藉地湧多眾。
以為發起
師子吼
顯廣
大之壽量。
其略曰。
本行菩薩道時。
所成壽命
倍上數。
又況果中之所得者。
詎不湛然常住
直窮
三際
由此便拂入塔唱滅之迹。
令知雙林之取滅。
非實滅也。
不獨聞者。
發願思齊
更興起弘經之
大願矣。
本師入塔分坐。
可拂生滅隔世之迹。
三際平等
古今一如矣。
亦可表始本不二
深之體用
召集分身
可拂娑婆一化之迹。
以顯
妙應週普之實。
龍女之作佛。
調達之得記。
則男
女相怨親想。
不可得矣。
妙音之於事畢唱散
之後
娑婆仍是木樹草座穢土
乃以四萬二
由旬大身
丈六金身
而却兩不相妨
拂勝劣小大之迹。
顯如理之佛身非小。
如幻之報
體非大。
非法無定性之所使耶。
多寶塔
閉後。
妙音來求見。
止聞贊善之聲。
並不開塔令
見者。
可拂六根一向別緣之迹。
而顯六用圓融
覺。
即在妙音一耳之內。
六塵亦不越乎。
多寶
聲塵之外。
蓋由根塵悉從緣現。
所現依他。
本無
自性
加持經之力。
六根巳得清淨
塔戶何能隔
越。
故根之與境。
同得即一即六。
即色即聲。
即耳即
眼。
此彼無礙而諸法平等之旨。
躍然而出矣。
約依報拂顯。
以廣流通者。
多寶塔
本地大攝。
留礙
今從地湧
兩不相妨
非性色真空
法性
通之德相耶。
三變淨土之後
經中自云。
無有
海江河。
龍王女。
却從海湧
靈鷲山
可拂實有
淨土之迹。
而顯土體自在無礙之德矣。
地湧
士。
贊佛時劫經五十。
可拂說經九載之迹。
而顯
無別體。
隨處融通之實矣。
上若依若正。
若時
若處。
所以有如是之難思難議者。
祇緣動靜
源。
性相離之所使
持經勝力所致也。
問。
何不
三變淨土
神力等品義。
而說拂顯。
答。
今所明者。
惟約法當體。
所具之德相而言。
若約三變神力
等者。
則凡具定通力者。
皆能少分。
無示有。
化有
為無。
業用邊事
故弗取也。
四教淺深者。
謂如大疏所明。
無盡教海。
體性
難思
從淺之深。
十種體。
以為能詮。
則一大藏
玄妙理。
並為所攝。
今經於彼。
應取何法。
為能詮之
體。
中有二。
總攝
二蘊次句數圓融
今初。
謂無
如來在世滅度後。
取名文聲四法
以為
能詮。
上之義理
並為所詮
此則通取假實。
以為
體。
雖如聞香。
悉能知等。
亦具諸法顯義之旨。
要非
此中正義
故弗取也。
用大小二乘同所許者。
為教體。
大乘內。
析有三義
一云攝假從實
則唯
音聲為體。
離聲外。
別名等故
云名等為
體。
以體從用故
以能詮諸法。
自性差別
二所
故。
三云四合為其體。
前二說。
皆有理教。
為定
量故。
淨名云。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
而作佛事者。
本經云。
我以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演說
諸法。
又云。
若有忘失一句一偈
我當教之。
與共
誦。
一經始終
皆以名句文聲
以為體耳。
二約句
圓融者。
梵行品云。
一切法
即心自性故。
上四
法皆唯心現。
然以諸教相對
則有本影四句
一唯
本無影。
謂諸小乘
見佛從外來
不達唯識
故唯有
本質
二亦本亦影。
大乘初教。
以佛自所說
若文
若義。
皆是如來觀察智。
淨識之所顯現
本質
教。
於聞者識上所變文義。
影像教。
三唯影無本
大乘實教。
離眾生心
無別佛果色聲功德
唯如
如及如如智獨存。
大悲大智
但為增上。
所化
成熟
眾生心中
現佛色聲說法。
聞者識上。
自然
影像顯現故。
靈鷲一會
所見所聞
善根成熟
眾生心中
所現之大用也。
華嚴云。
諸佛無有法。
於何有說。
但隨其身心
謂說如是法。
即其義也。
非本非影。
頓教說。
非直心外。
無佛色聲。
眾生
心中
影像亦空。
華嚴云。
法性空寂
無取亦無見。
此上四句
由淺之深。
攝末歸本
其第四句
即以無
遣之遣。
而為其本也。
又若正約今經。
說聽全收者。
亦有四句
一唯無聽
謂佛真心外。
無別眾生
眾生真心
即佛真心故。
第二唯聽無說句。
返上
可知
三說聽雙存者。
謂佛真心現時
不礙眾生
心現故。
四雙泯者。
謂佛即眾生故非佛。
眾生即佛
故非眾生
此則互奪雙亡。
說聽俱泯矣。
淨名云。
說法者。
無說無示
聽法者。
無聞無得
初四句。
三乘權教
得有所依。
後四句。
一乘實教。
得有所
依。
是故此經。
正屬終實兼詮頓旨。
皆能詮之力也。
第五宗趣被機。
中分二。
明宗趣。
次明被機。
今先
明能被之宗趣者。
謂語之所尚曰宗。
宗之所歸
趣。
大疏總立十種宗。
以收一代聖教
第一我法
有宗
二法有我無宗。
三法去來宗。
四現通假
實宗。
五俗真實宗。
六諸法但名宗
七三性空
宗。
八真空絕相空。
九空有無礙宗。
圓融具德宗。
然此十宗。
後後深於前前。
以前四唯小。
五六通小
大。
後四大故
又七即法相
即無相。
後二即法
性宗
又七即始教。
八即頓教
九即終教。
十即圓教
今經正屬二諦無礙宗。
如經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
常住
又云。
諸法寂滅相。
不可言宣
當又云。
以方
便力故。
五比丘說。
無相不礙相。
無言不礙言。
空有無礙義也。
上即通義
若就今經別言者
開示悟入為宗。
令乘一乘為趣。
若以開權顯實
為宗。
則以授記作佛為趣。
或以攝末歸本為宗。
以令入佛慧為趣。
又若以拂迹顯實為宗。
則以令
流通為趣。
二明所被機宜者。
夫教因機設。
乘逐機投。
離機說
無所用。
故上之宗趣。
未知。
何等法器
乃能堪
受。
故今直顯所被。
通有十類。
中前五。
揀其非器。
後五其所為。
前五者。
一揀無信非器。
聞生謗故。
二揀違真非器。
依傍此經。
貪求名利
不淨說法
積邪善。
成魔業故。
乖實非器。
言取文。
超情至
理。
不入心故。
狹劣非器。
謂諸二乘五守權非器。
三乘共教諸菩薩等。
隨宗所修行位。
解理事
無礙法門
不得為真菩薩
後五明所被者。
一正為。
現前廻小向大。
聲聞眾。
二兼為。
即於
此經。
雖有見聞
不能當下悟入
亦得仰信。
熏染
種。
成熟位。
在海水。
劫火不為障。
如龍女等。
三引為。
即前權人
不信實法故。
將實教行位名字
寄於權教之內。
引攝成根。
經云。
所出內是子所
知等。
四權為。
即是二乘
謂既不聞。
況於受持
故諸
菩薩
外示凡小
或臨聞退席
或被移他土。
或被斥
慕大等。
五遠為。
謂諸凡夫外道闡提
悉有佛性
不信
後必當入。
華嚴云。
如來智慧
大藥樹王
二處
不能為作生長利益
所謂二乘無為坑。
及壞善根非器眾生
溺大邪見貪愛之水。
然亦與
彼曾無厭捨。
又彼明不信毀謗
亦種善根
謂謗雖
墮惡。
由聞歷耳。
終有省悟
不輕所化之輩是也
第六總釋名題
中二。
初經題。
二人題。
今初。
古注云。
此題法喻合名。
直詮諸佛出世本懷
眾生本心
有生以來
便有此名。
過去世
無立此名者。
未來際。
此名不可廢。
不過相傳受。
諸佛以此
示。
眾生以此悟入三週之義。
悉攝於此
妙法
法說。
蓮花是喻說。
法喻中。
皆含因果
因緣說等。
塵餘云。
法該教理行果四法
圓融故。
稱云妙。
諸佛
如來
時乃說之
教法也。
乃至治世語言
順正
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由教之妙。
而妙於理行
也。
道成久遠
即燃燈亦屬中葉
而今復以釋迦
設。
果之妙。
而妙於教理行也。
四種之教。
豈可
議哉。
天親菩薩
大乘有十七種。
妙法蓮華
十七之一。
二種義。
一出水義。
謂出小乘泥濁水。
如諸菩薩蓮華上。
聞說如來無上智慧淨境
得證如來深密藏故。
開敷義。
諸眾生。
大乘
中。
心怯弱。
不能生信。
是故開示諸佛如來淨妙
法身
令生信心故。
此法之妙。
蓮華足以況之
妙法
喻若蓮華等。
大鈔引叡公序云。
華有三時
之異。
華而未敷。
名屈摩羅
彫而將落。
名迦摩羅
中盛時。
名芬陀利。
生公亦云。
器像之妙。
莫踰蓮華
蓮華美榮在始敷。
始敷之盛。
則子盈於內。
色香
味足。
謂之芬陀利等。
大經十地品。
蓮華出現
具明
十相中。
其第七相云
華恒放光明。
普照法界
第一義相。
正觀普照
法界現事故。
如世蓮華
敷。
菡萏第一
故鈔
華有三時之異。
今非初後。
處中盛時
正觀普照等。
流光法界現事
如開
菡萏披敷蓮華雙美
理事昭著
權實開榮
妙法
取喻蓮華
第一相。
與彼無異等。
宗鏡引
法華相云
涅槃
受想行識涅槃
此中亦
然。
法華
受想行識法華
色非染非淨。
色生
般若生。
色性虗微。
名妙色
體自離假。
為法色。
塵垢
借喻蓮華
文字性空
目之為經。
經者。
身心
為義。
如來在乎陰界
陰界即如
何異有等
拾云。
大凡諸佛出於五濁
為欲引攝先小後大之機。
妙法
令入佛慧
但由機有利鈍故。
三番開顯。
又此三中。
初即為實施權義
如為蓮故華。
二即開
權顯實義。
如華開蓮現。
三即攝末歸本義。
花落
蓮成。
故說妙法
取喻蓮華
上開顯。
並屬所詮
能詮體上
以能具足貫攝常法四種勝用。
乃名能
妙法蓮華之經也。
二人題。
麈餘云。
姚秦代名前有嬴秦
苻秦後有乞
伏秦。
故以姚姓別之。
姚興時也。
正統東晉
什公譯經
在於後秦境內。
法王一界唯一
位稱至
尊。
法師隨時隨處
隨人隨位。
可為之。
所以助佛
行化
能師於法。
而師一切眾生也。
龜茲國名。
在焉
耆國西南
沙門云勤習。
三藏經律論三。
師皆能通
之。
具云鳩摩羅什婆。
云童壽。
什者。
文擅兩方義通。
公元406年
華梵美稱也。
公以偽秦弘始八年夏
草堂寺
奉秦王詔
翻梵成華故曰譯。
緣起如本傳。
妙法蓮華經科拾懸談卷首(終)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略義
終南山沙門道宣
秣陵後學智一
【經題如前釋。
序名弘傳者。
弘廣也。
傳轉也。
意謂
支那受持聖教者。
未若此經之廣布。
以故轉述
序其盛傳
俾諸後知宗尚流通無盡
今但
釋本義。
凡舊注之偶失。
惟詳對者自辨。】
妙法蓮華經者(至)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一序大段有三。
今先明傳譯時年者。
以見若人
法。
皆可考也。
首句總挈一經大綱
妙等六字牒召
體之名。
下九字顯所詮之用。
能於一代教中。
統述
諸佛用權本意
佛言諸者。
本師是諸佛中之
一故。
舉諸言。
即該釋尊。
大凡諸佛。
降靈五濁
莫不
種種機。
種種法。
於中自有一類三乘
須先以
相權說調攝。
善根令熟。
以此經。
開顯在昔
教本致。
蘊結下槩論兩土流通也。
蘊結結集義。
大夏天竺美稱
震旦乃彼土目此方也。
樓炭經
公元1705年
云。
葱河以東。
名為震旦
以初日出
耀於東隅故。
如來滅後。
阿難尊者
將佛世所聞之法。
蘊聚
著於心書之貝葉
而出流通大夏
千餘齡。
及騰
蘭東傳。
除未翻前。
從初譯後。
迄作序時。
流通震旦
又三百餘載矣。
西晉別序此方三譯也。
西晉
公元265年
武皇帝司馬炎
受魏禪即帝位
乙酉改元泰始
號晉都洛陽
建康東望之。
故曰西晉
惠帝
公元290年
武帝第二子。
庚戌即位
元凡七。
永康第三
元也。
長安古稱咸陽
漢高帝
見其山河
百二子
可以長享平安
建都而改今名。
青門長安
東壩城門
邵平瓜處
燉煌境屬雍州
漢為燉
公元266年
煌郡。
曇摩羅剎云法護
月支國人
泰始二年
戌。
天竺玉門關
來居於此
時人尊其德。
諱其
名故
所居而稱曰燉煌菩薩
初譯此經。
名正法
十卷
一百八十九紙。
東晉者。
五胡亂華元帝
江都建康
洛陽在西
故曰東晉
凡十一主。
安帝
公元276年
乃第十主
諱德宗
丙申繼孝武。
即位次年丁酉
隆安
秦言後者
緣前有氐人苻堅之父蒲洪擁
師十萬。
自稱秦王
長子健背有草苻字改姓苻
公元350年
孝宗七年辛亥
即位長安
改元皇始
國號
次年
公元352年
稱帝
其子苻生繼立不道
堅與王猛謀置之別
公元386年
室。
而堅立。
改元建初
後秦羗人姚萇子興
率眾
公元1354年
伐之。
秦主登大敗
次年甲午
即位
改元皇初
弘始
史因二氏皆以秦名國故
前後以別之。
龜茲國名在焉耆西南
沙門云勤息。
鳩摩羅什
公元406年
童壽。
於偽秦弘始八年
長安草堂寺
譯出今經。
卷一百四十八紙。
必先東晉者。
存正統也。
隋高
祖姓楊名堅。
弘農華陰人
大建十三年辛丑。
周禪都長安
國號隋。
因父忠累官國公故。
名氏
仁壽文帝年號也。
天竺正音印度
云月
以此賢聖繼軌
導凡御物
如月照臨故名。
云北者。
以竺有五國故別之。
闍那笈多。
法師
也。
闍那具云闍那崛多
志德
天竺人
笈多具
達摩笈多
法密
南天竺人。
二師大興善寺
再得梵篋。
遂成後譯。
因見秦本立題括無遺
移易
所以同名妙法
八卷一百五十五紙。
一經
三譯。
不勝重沓
文言旨趣
交互陳列
共贊大猷
優劣
但時之所宗。
人之所尚。
維秦本為多。
互陳
者。
略如秦譯云。
唯佛與佛。
能究盡。
諸法實相
謂諸法如是相等
晉譯則云。
如來皆了諸法所由
何所來。
諸法自然
分別法貌。
眾相根本
知法
然。
校什譯。
不逮
旨實陳也。
上序三譯之大槩
如此
然自此經外所有品別偈。
齊達摩摩提
譯出提婆達多品經一本
晉祇密帝譯出普門
一卷
隋闍那崛多譯出普門重頌一卷
是品之與偈等。
莫不各有源流
具如彼經本序紀
其所自故所非述。】
「夫以靈嶽降靈(至)拯昏迷失性。」
【此下第二大段。
正明乘時啟運
而有三週之開顯。
初聯約理正明。
靈嶽等者。
借詩維嶽降神生申
及甫意。
而言靈鷲雲集之眾。
皆蘊英靈之秀。
而降
生者。
自非吾佛大聖
曷能開化於彼。
下句所化
雖是羣哲。
苟非昔有勝緣
亦必不能引導其心。
成師能所化導
下聯承上。
約事申明
仙苑者。
仙居得名
亦即鹿苑
金河是產閻浮檀金處。
顧命者。
鄭玄尚書顧命篇云。
臨終出命
故謂之
顧。
顧將去意也。
釋尊捨苦行道樹
乳麋成正
覺。
後即來仙苑
遂以所成告五比丘
特以緣熏機
殊致萬差
束而言之。
不出大小二類
故曰仙苑
告成等。
此顯機由緣異也。
次言因機之別故。
世尊
金河顧命
涅槃時。
一代聖教
分同長者
半字教與滿字教故。
金河顧命等。
顯教由機
異也。
豈非下結成也。
謂如原始要終
統論能化
所化
能被所被。
既皆有所以
知今若非乘時
啟運
縱是英靈
倘乏昔緣。
亦無足考覈參預於法
華之高會
是知下釋疑也。
靈山一會
雖無凡材
而見退席者。
須知會內必具影響法當結緣
四眾
是知五千輩。
乃釋尊為欲䇿進座中懷上
慢者。
示有退席
不堪進聞微妙
乃顯法眾也。
至滿
慈五百同蒙記莂者。
正顯往昔曾受如來密化。
崇高之迹。
更令增道損生
影響眾。
所以
行化者。
所以下承上。
明開顯。
經初所以放光
現瑞者。
剏開發起敦請大教
會眾弄引作源
也。
出定稱揚二智難思之德。
上根捨權證實。
而久默之。
佛慧通方大略
至此始暢。
朽故火宅
一喻初長者誘子。
三車出宅。
出後不見有三。
各賜以一大車
三車之名。
亦有誘出之功通乎。
大白文軌矣。
如如來為諸權小。
初說三乘
苦。
出界後。
惟授以一乘佛記
故喻約果智及
道。
作開顯說
中根之得記。
化城導師
眾人
聞有寶所
欣然發足
之而過五百次。
因愍其中
退。
為化一城
止息巳。
復滅所化
使其前進
以赴
初心
如如來為退大者
於界外說涅槃
暫解
疲勞
仍進以佛慧
而令昔緣不墜
故喻約理果。
顯說
下根之得記。
繫珠喻困乏人。
至親友家。
醉臥未起
親友愍之。
乃以明珠
乘醉繫其衣內。
事他往。
後見此人。
還因窘迫馳騁四方
不知衣內
有珠。
旋為指出
而令五欲自資
從王所聞
悟本有。
雖蒙繫以佛記
旋又廢忘。
今承內熏增
長。
得記。
始知一切智願猶在。
理性常恒
鑿井
渴乏須水者。
若鑿高原
但見乾土。
知水尚遠
權教修行
由詮理未至故。
行不契真
去道甚遠。
若於所穿。
得見濕土。
知水必近矣。
如依此經聞
解修習。
即近阿耨菩提
此明處處悟物顯有多種
方便也。
以上所詮
若詞若義。
宛然在目
似可盡知。
及詳喻意所陳。
始知經旨之深遠
殊非淺陋
所可
一窺
此結能被之教也。
自非下結所被之機。
謂諸
眾生自無始來。
滯溺於生死海中。
無異沉流昏迷
第一義天。
遺失真性
使非釋尊興大哀憐
以曠
遠之濟渡
至一竣極之悲心
焉能拔出蒙佛授記
又焉能拯之愚癡暗。
朗悟於佛之知見哉。】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至)永貽諸後云爾。」
【自漢下。
第三結示勝因
祈願流通也。
謂自漢永平
至唐貞觀中
歷晉宋齊梁陳隋。
於此六百餘年。
總論所譯諸經。
卷帙雖有四千餘軸。
受持之盛
者。
法華耳。
下聯承上。
所以有如是之盛者。
將非在昔於智勝所
同結良緣
故得如是機教相
扣。
寧非塵點前之遺塵乎。
至聞而深敬。
了不生
疑。
此亦威音不輕攝受之餘勣所使也。
予見所
弘多故。
不揆鄙拙
輙於經首
述而序之。
綜括
其要。
受持者。
未入文前。
先悟一經大旨
庶令
早淨六根
仰慈尊之嘉會
而見本尊常住耆闍
山。
速成諸佛護念四德
進趣樂土玄猷
法華
三昧
而悟靈山一會
儼然未散
此聯首句。
既用本
經。
六根若更遠指
恐不宛切。
末結謂我縱博大其
辭。
深長贊歎
亦莫能窮其萬一。
上之數言。
不過
盡。
區區永貽諸後。
流通無盡云爾。】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