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329a 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一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明破思假。初列思假名。云亦名正三毒
者。思惑有四慢入痴摄。故但云三。一非背
使二非习气。故名为正。历三下头数也。三
界九地下品数也。欲四上二各三。上界无瞋
故三界但十。欲界六天地狱洲异。同是散地。
故但为一。四禅合处大意亦尔。无色无处
由生有四。言九品者。以智断惑智分分明
惑渐渐尽。何啻有九。立教判果且略为九。
如判往生据行优劣。何啻九品。亦为接凡
大略而说。皆能等者明惑功能。于未断位
一一皆能与力润生。随其何果断尽不生。
初果七反者与见辨异。极至于七定不至
八。故名七反。不必一切尽至于七。故楞伽
第三云。下者至七中者三五上者即生入般
涅槃。成论云。于七世中无漏智熟。如服
酥法七日病销。如迦罗逻等七日一变。如
亲族法限至七代。如七步蛇四大力故行至
七步。蛇毒力故不至八步。惑力至七道力
非八。婆沙云。应云十四何故云七。答。中
有本有数不出七。故但云七。又七处生故
人及六天。又修七道故断七使故。言七
使者。一欲爱二恚三有爱四慢五无明六见
七疑。又总论生。应云七人七天。十四中有。
合二十八生。且依前说不出七故。故但云
七。如灯灭方盛者。如前随自意中引出曜
卷六 第 329b 页 T46-0329.png
经。虽复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离邪行。他境
自妻一切不犯。以于自妻亦离非时非处
等故。虫常任运离刃四寸。已断见惑得
人空智。虽有事中独头相应。了法从缘不
计性实。以于三毒无邪曰正。虽能润生
不招四趣。不同下简异见惑。见是著心随
境生著。以能造四趣因故。故正三毒在于
具缚圣者身中。非但不为四趣作因。起亦
离合有取有舍。故不同见澜漫生著。称思
惟下释名也。此惑因于重虑思惟。方能断
故。故名思惟。数人下明二部同异。成论难
数人者。初以上贪下爱相对并难。次若言
下以名异义同为难。不应轻重而分贪爱。
言一并者。准彼论师复应更以瞋恚为
并。上界既以轻贪名爱。何不上界轻瞋名
恚。而言上界不行恚耶。故彼阿毗昙心使
品中。亦列七使如前所列。唯改第一名
贪。此之七使界行分别有九十八。贪恚二使
界种分别各有五使。谓欲界五部各有一故
(贪不通上)爱以界种分别有十。谓上二界五部
各五(爱不通下)慢及无明界种分别各有十五。谓
三界五部各一故也。见使种有五。谓五利
也。四谛分别合有十二。谓苦下具五。集灭
各一。道下有三。合有十二。三界合三十六。
疑四谛各一三界有十二。都成九十八。以
明贪爱上下互不相通。故招论师二并难
也。但佛有时下和通。但令下明立名之意。
为令识境何劳苦诤。举譬示本论结本
意并如文。

○二明体观者。空兼析体故
卷六 第 329c 页 T46-0329.png
须标列。破见亦尔衍门初故。今复更明析
门用智者。明彼始终俱是析故。辩异故来
非正用也。正明观法中初标。欲惑下且总
标一品各有三假。初释因成。引女六欲以
为外缘。对心为因。所起欲想名所生法。六
欲境者。大论二十一。释九想中云。此九种
者。能治行人七种染欲。一或有人染著于
色。谓青黄赤白。二或有人纵不著色。但染
形容细肤纤指修目高眉。三或有人不著形
容。著于威仪进止坐起行住。礼拜俯仰屈伸
扬眉。顿𥇒亲近案摩。言恣态者。美容貌善
进止。四或有人不著威仪。但著言语软美
辩捷随时而说。应意承旨能动人心。五或
有人都不著此。但著细滑柔肤软肌。热时
体凉寒时体温。六或有人皆不著如上。但
著人相若男若女。七若有人虽得上六无
所著人犹无所解。舍世所重五种欲乐而
随其死。此中第七所著人欲。既总于六求
所著人。今置总存别故但云六。以九治七
具如禅门。此六下至贪相外现。即是向六
对内意根成所生法。举初果况及无学况
如文。难陀欲习如前所引。法华欲想等者。
为欲深防欲过故也。尚不起想况复形交。
言欲相者。俱舍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
淫。地居形交。但忉利天。以风为事。夜摩抱
持。兜率执手。化乐视笑。他化但视。尚不生
想况复视笑。乃至婆沙又辨四洲人欲轻重。
此洲最多不复可数。东洲极至十二度中
下或十。西洲多至七八少者四五。北洲极多
卷六 第 330a 页 T46-0330.png
至五少者三四。亦有修梵行者。故多欲者
不及畜生。此洲亦有少欲之人乃至梵行。
如是多少粗细想相。若取下正明因成。取
前六相内动意根。即是所生。相续中云致
行事者。为防行事制内相续。非谓相续已
有行事。假虚下总知不实。言道理者。对境
生心尚知虚假。岂更计于以礼婚聘还精
益寿。一月二时通神养生。西方外道为求
非想无想等定。尚除下界一切贪欲。况计此
理以为正道。次正修观推因成中亦先
例四句。若从下用观推。四句下断惑證真
结成二空。无欲性空无句相空。利根下结
利钝根二行不同。利根二行如上破见中说。
上根之人破有见竟即得入真。若未相应
亦须用于六十四番。从设未下明六十四
番。若钝下标相续示观法。例因成说。次二
空中云四句无欲即性空。亦无于四即相
空。前破见中破三假后各结二空。此中一
一假后。亦皆结无生及以二空。文异意同。初
品下明馀品亦有三假。例初品说。破贪下
馀使亦例。九品下结成无生破遍也。问下料
简。初问如文。答中明两论判品。由用道
异故品不同。故阿毗昙造论缘起中云。问。
何故名阿毗昙。答。谓分别未分别者故也。
是方便道是胜进道。是无碍道是解脱道。下
诸楗度文中但云两道伏两道断。若从下判
两道不同。次破色界思中先明所用智不
同。言世智者。依于世禅六行欣厌。依无
漏理名无漏智。俱解脱人俱得二智。断惑
卷六 第 330b 页 T46-0330.png
之时随用一智。若初习下判事性两障。如
欲入初禅。若犹见有欲界定中床铺等事。
名为事障。欲惑未除性障仍在。此惑若破即
发初禅。二禅亦尔。觉观未除不发中间。初
禅惑破方发二禅。三四两障准说可解。于
初禅中初文即是初禅发相。次其中下明初
禅惑相。次品品下明初禅中三假之相。若不
下明破意。今用下亦明六十四番。次二禅去
明因成者。并以下地定体为因。相续相待
比初禅说。第三禅中云此乐乃至为难者。
圣人及佛弟子修此禅时。于地地中有圣
种观。故舍为易。凡夫以于诸地生爱故舍
为难。无想定至禅境中略释。五那含者。若
以地为名但名第四禅。此禅九处。五是圣
居名正含天。无想唯凡。三通凡圣。生五含
者。然由修熏禅有五阶差。大品九定通熏
九地。此中唯熏第四禅地。先修得已更以多
念无漏相续现起。从此引生多念有漏。从
此复生多念无漏。如是后后渐渐减少。乃
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复引生二念有漏。无
间复生二念无漏。名熏加行成相。次唯一念
无漏。次复唯有一念有漏。无间复生一念无
漏。名根本成。故俱舍云。成由一念杂。言五
差者。谓下中上上胜上极。一品有三后品
兼前。故第五品合成十五。如是五品如其
次第。三六九等生五净居。言夹熏者。谓前
后无漏中间有漏。使多念等漏俱成一念无
漏。故名夹熏。言五天者。谓无烦无热善现
善见色究竟。从此已上皆无烦杂。无烦之始
卷六 第 330c 页 T46-0330.png
得无烦名。伏烦恼故名为无热。果易彰故
名为善现。见清彻故名为善见。色中无上
名色究竟。下之三禅复各三天。若依有宗
但十六处。于初禅中高胜之处名为梵王。
故不别立。次破无色中言有对等三种色
者。从第四禅欲入空处。必作方便灭三
种色。大论二十一四十一云。三种色者。一可
见有对。二不可见有对。三不可见无对。大品
云。为过一切色相灭有对色相。不念种种
相。入无边空处。过一切色灭可见有对色。
灭有对色灭不可见有对色。不念种种色
相灭不可见无对色。一切色法唯十一种。
谓五根尘法入少分。少分者无表色也。阿毗
昙云。一可见。谓色是。二有对有十。谓五根
尘。若云不可见有对。应但云五根四尘。三
不可见无对。谓法入少分。大经二十一云。眼
见色坏名为过色。五根尘坏名过有对。于
二种馀及无教坏名过异相。此之三色并
在色界。欲入无色故灭此三。今此应云
及背舍胜处一切处中八色等也。若无表色
虽非今文空观所过。得空观时必定离于
表无表色。又于可见有对等中。复应明于
三有对义。非今正意是故不论。灭色方便
具如禅门。先想此身如甑。如笼如网乃至
渐空。大论十九云。如鸟在瓶瓶破得出。问。
无色界中为定有色为定无色。具如释签。
又曾闻有一比丘得无色定定起摸空。他
问。何求。答。觅我身。旁人语言。身在床上。于
此得定尚不见身。故生彼界于小乘定
卷六 第 331a 页 T46-0331.png
判为无色。若大乘中如大经诤论中云。无色
界色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今且依小。是时
下正修观以入空处识处。次无所有处中先
破古谬。如禅门中。问。彼无所有处取少许
识缘之入定。此事云何。答。不然。应云一
切时中但缘无所有处。说有少识者。但以
意根对无所有法尘。生少识想。非取少识
缘之入定。今文因此便破所有及有用等。
先识处下次明非想非非想处。依八圣种此
中文略。应云空处如病识处无所有处如
文。非想非非想处如刺。今不云者且寄有
漏。谓此为极故云胜定。若其通途依圣种
观。用病等四及无常等四。前四对治后四缘
谛。故以此八缘于无色有总有别。总者。
总以八观观彼四阴和合不实。别者。前之
四种治四阴事。受如病想如痈。行如疮识
如刺。以无常等治四阴理。无常观识苦观
于受。空观于想无我观行。以有此八心易
生厌。疾能舍离修习无漏。问。四禅但以苦
粗障三而为方便。空等四处何须用八。答。
空处定细不说八过。过患难识。凡夫亦有
依六行者。不及圣种离之速疾。阿毗昙下
释非想名。引文存略。立世云。非如四色及
以三空故名非想。非无想天及无心定。名
非非想。文引婆沙仍不尽语四禅。人师尚
不许引色无想天。况总引四禅。既是论文
取亦无失。人师释义亦未全非。今家俱存故
无破斥。望前三空展转离患。以为释名。故
知非想。依同界释不无其义。不破人师
卷六 第 331b 页 T46-0331.png
意在于此。大论云一常有漏者。小乘经论非
想一地并唯有漏。故婆沙云。漏是何义。答。住
是漏义。凡夫至此被留住故。浸渍是漏义。
至三有顶常浸渍故。流出是漏义。垂尽三
有还出下故。持义醉义在内义放逸义并是
漏义。准初意释。是故有顶专受漏名。论云。
何故非想及以欲界无无漏耶。答。非由
器故。无漏之法住中道故。又欲地不定非
想愚騃。圣法反此故二处无。若准大论成
论。非想同无欲界则有。此定下明非想具
惑。言细法者。彼地犹有四阴二入三界故
也。所言十种者受乃至慧。受谓识之所受。
想谓识之所想。行谓法行。触谓意触。思谓
法思。欲谓欲入定。解谓法胜解。念谓念
三昧。定谓心如法住。慧根慧力。此之十法
及无色爱无明掉慢。心不相应诸行。苦集因
缘和合得生于彼。欲入灭定先灭此等。应
知下明用观意。既知彼地具细烦恼即有
三假。用观破之使入无生。烦恼尽故名事
无生。真谛理穷名理无生。故不由地而住
有漏。若用下次判二智得名不同。是名下
结遍也。此即破思假遍也。

○三明破假
位中初明三藏位。先出异部者。成论之外
并属异部。诸阿毗昙并明见道在十五心。
次正释中先释声闻。且依修道至尽等者。若
释家家应须先辨欲惑九品能润七生。断
品多少对果高下。谓上上能润二生。上中
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
之三品共润一生。断多少者。俱舍云。断欲
卷六 第 331c 页 T46-0331.png
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至五二向。断六一
来果。释曰。断上三品则损四生。馀三生在
为六品润名三生家家。进断中上又损一
生并前损五。馀二生在名二生家家。更断
中中未损一生但名二向。更断中下兼
前中中成损六生。馀下三品但润一生名
为一来。问。何缘无断一品二品及断五品
名家家耶。答。必无断二不至第三而命
终者。亦无断五不至断六而命终者。谓由
圣者起大加行。必无不断大品惑尽。而命
终者。言大品者谓三品也。离三成九故三
名大。若断至二必至于三。是断初大品也。
若断至五必至六者。是第二大品。又无一
品能障于果。是故断五必至于六。此次断
义与今文同。问。若无不断大品而命终
者。何故断八不至于九而有命终。答。断
九二义故异三品。一者得果。二者越界。第
九一品以有障果及能越界。故断至八有
命终者。六唯得果无越界义。是故断五必
至于六。二三品中全无二义。断二必三于
理不疑。今文中言超断者。即是下文小超
之人。本在凡地未得色定。或修欲定欲惑
未断。此人至十六心超断五品。名为家家。
此之五品同四品故。随其本断品之多少。
而得名为家家种子及以无学向果等名。然
大师所用并准旧婆沙。若欲知者更检彼
文。又家家者。有二不同谓人及天。天谓欲
天二三家生而證圆寂。人谓人处或三二
家或三二洲而證圆寂。若天三生天三人二。
卷六 第 332a 页 T46-0332.png
若天二生天二人一。人生三二反此可知。故
天家家先于人中得见道已。若超若次进
断三四。后于天中三二处生。人中反此。天
家家者。于最后生天中馀残结断名得圆
寂。人中家家准此说之。六种那含位在其中
者。大论三十三云。五那含者。谓中。生。行。不
行。上流。复有六种。五如上加现。复有七
种。六如上加无色。俱舍不立现般但取
无色般并五为六。颂曰。此中生有行。无行
般涅槃。上流若杂修。能往色究竟。超半超遍
没。馀能往有顶。行无色有四。住此般涅
槃。释曰。不还有五。一中。谓欲界没于色中
阴而般涅槃。二者生般。生色界已而般涅
槃。三者有行。生色界已长时修行方般涅
槃。但有勤修无速进道。四者无行。生色界
已不经久修无功用行而般涅槃。勤修速
进二道俱无。五者上流。于色界中要转经
于四禅天处方般涅槃。上流又二。一者杂
修。即乐慧是。二无杂修。即乐定是。有杂修
者往色究竟。无杂修者往于有顶。颂中馀
字是不杂修。又有三种。一全超者。谓在欲
界于四禅中已遍杂修。遇缘退失。从梵众
没生色究竟。中间尽越故名全超。二者半
超。梵众没已中间渐受十四天处。或超一二
乃至十三。后乃方生色究竟天。皆名半超。
非全超故通受半名。全不能超名为遍没。
无杂修者生无色界。唯不能生五净居天。
从广果没生三无色。后生有顶方般涅槃。
故此那含纵生无色犹属色摄。若欲界没
卷六 第 332b 页 T46-0332.png
生无色天即无色摄。复有九种中生上流
各三种故。如释签引。此六九中未入般前。
或得名为罗汉向摄。在色界时或有勤修
速进故也。第九无碍等者。从断九惑各一
无碍及一解脱。断名无碍證名解脱。阿毗
昙中加二如前。三界下结成无生。言尽无
生者。毗昙云。尽智者。谓我知苦乃至知道。
无生智者。言我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我
修道已不复更修。又云。我漏已尽不复更
生。又云。世智无漏智断。又云。慧解脱人俱解
脱人。并从此等得二智名。分别相状等
广如诸论。次释通位中初列经正判。言共
声闻等者。通教二乘七地已前与菩萨共
名共声闻。若尔。八地已上过二乘地。何故
亦名共菩萨耶。答。以初名后从本立名。
不同别圆始终别故。三藏教中虽有二乘
菩萨行远。始终伏惑永异二乘。故不名共。
不闻别理复非不共。问。七地思尽何故六
地名共声闻。八名支佛地何故七地名共
支佛。答。通位从容具如后简。所言下略释
也。此意正言三乘共地。何故诸教判断惑位
高下差别。何故三乘惑断前后。智行不同。虽
复不同而涉共位。以由此故而得共名。乾
慧下正释也。初释声闻中五停四念。略如
玄文及释签引。并望三藏立内外凡。若论
观行巧拙虽别。总别等相何妨稍同。未有
理水故名为乾。薄有理解故名为性。忍者
因也。见谓见谛。欲惑稍轻故名为薄。欲惑
全亡故名为离。智断功毕故名为办。三别名
卷六 第 332c 页 T46-0332.png
名通位中。先破立序旧明断见思位皆
不同。今覈下先总破其断见位殊。秖是不
解通教义耳。何者下别责也。通位断见两
地不同。断见复应不出入观。人师下人师
不晓推过与经。故今折言不解经意。今言
下略示。别见下略释。然名下判断。例如下
引例。此十六心同是一位。尚判两道。何妨
断见二地不同。问。当通教中判断见位。自
分二地。何须破他自立借别。立断见位还
同通教。答。秖缘同通故得名通。通虽二
地断时仍促。三乘共故虽促复长。是故须
分三地四地。或时借别别见更长。仍有二
意。若约理说通至佛地。若约教道云三四
地。虽二意各别见义并长。以别长故故借
教道用判两地断见无爽。若依通义云不
出观。若依别义但云地地皆能破见。以
此为异。以别长故故后两番。通用四地皆
断见位。人多不见谓通义足。何须借别。此
是大师通申经论。有此判者属借别名名
通位也。何者。若定属通不应地前而立伏
位。若定属别不应行向属四善根。乃至四
地共断见惑亦复如是。故立北式示后
学者。使古今异说冷然可见。言借别下正明
借位。先借别教始终名通。通教地前无位
可论。故借别教内外凡位。但名通教初地
二地。通教地后亦无复位。故但以别教法云
佛地。以名通教九地十地从容不定。故有
或言。大品既云十地如佛。当知即是别名
名通。故楞伽第七偈颂品云。远行善慧法云
卷六 第 333a 页 T46-0333.png
地是佛种性。馀者悉是二乘种性。此亦别名
名通位也。若是别位岂远行已前属二乘
耶近代释位地前伏惑正是斯例。若借下次
单借别十地名通十地。则彼此地前通为
伏惑。通虽无位即未断惑不入地故。四别
名名通菩萨位者。此单约菩萨故。修观断
见不定。如此下。略以菩萨断见之位。斥前
旧师三地四地断见义也。薄即去菩萨断思
位。旧云下重序旧师六七两地为断思位。但
六地下今家难也。先难六地。六地离欲。止
离欲惑。如何即云与罗汉齐。次纵云。纵带
三果行四果向。馀一品在亦名为向。如何
复得与罗汉齐。若七地下次难第七地。若
最后品尽名第七者。此则可然。前六地中
既但名离欲将向来属果。初禅初品亦属
已辨。断初一品实未办故。故亦不可与
罗汉齐。今若下。今为申之则不取通十地
之名。但用十度对果名便。以别教义多以
十度对于十地。故亦依此以申今意。立此
意者。亦恐后人不晓经论对果高低不
识别教名通之意。次此皆下谦退推功。次
问者。三乘共位借义已成。别立菩萨恐无
诚證。次答意者。经论各有两处明文。意并独
语菩萨智断。初引大论三处焦炷者。意引
乾慧别在菩萨断惑之位。若共二乘不名
初焰。初焰即是断位故也。论别立菩萨故
以初地而为断位。故大论七十八灯炷品
云。十地有二。一菩萨初地为初焰。二声闻
见地为初焰。若独菩萨地即欢喜地为初焰。
卷六 第 333b 页 T46-0333.png
论文既以菩萨初地而为初焰。故今取之
以为况释。于共伏道尚得以为菩萨初焰。
今但退取共断位者。为独菩萨初焰。有何
不可。故知此文别判通教菩萨位也。下文自
有独菩萨位。即别菩萨位也。所言三种菩萨
者。即共地菩萨中根之人。亦同二乘三四地
断。又大品下次引大品况释也。第十佛地尚
名菩萨。况前诸位无菩萨耶。故云岂得无
中及以初耶。言邻极者。以别佛地过十地
故。今借别名乃云十地邻极故也。若无下
重引大品。从初地来。皆云菩萨修治地业。
故大品云。初十。二有八。三五。四有十。五十
二。六六。七二十。八五。九十二。十佛(今略为颂)
文一一具列释之。当知此亦独开菩萨。次
引大论。于菩萨边别得忍名乃至游戏神
通等名。故知此名别属菩萨。大品忍名亦复
如是。如此下正申今意。依向所引尚得别
开菩萨地位。准此以为借别名通。别对菩
萨何咎。次问者。断欲九品那制两果。答意
者。圣制果名休息疲怠。散地惑重名为多
难。恐为难退立两果名。次问者。凡禅为治
散。欲散既多应多立治。答意者。禅从地立
定散相违。岂可于欲而多立禅。次问意者。
前别为菩萨立忍名者。六七地前所有智
断与二乘同。何故菩萨别立忍称。答中有
三义故菩萨名忍。初引十五十六心例。如
十五心。虽已有于七智八忍。未入果位故
道比忍犹名为因。菩萨虽断诸地见思习
未尽故。位未满故。故但名忍。馀二意可
卷六 第 333c 页 T46-0333.png
见。次约别教破思假者。前借别名但显
通义。今正在别复显竖义。故次明之。问。开
章之初不列别圆。何故至此便释别圆。答。
但论空位正在藏通。为显通义更借别
名。若论始终竖义似别。若论文旨须知
圆融。故于此中明别圆位。言十行出假不
复关前者。此中竖意从假入空。故别十行
不关前空。但列藏通意在于此。故显体中
云。若论三人则有诸位大小。次圆位中。但
云八信至第十信断习尽者。习通界外尘沙
无明。例亦应云不复关前。此不云者。从
初已来三谛圆修。与次第义永不相关。此
论粗惑任运断处与次第齐。是故不须云
不相关。引华严者。恐人不了粗惑先除。
初證初住却望十信故云界内习尽。次华
严下證初住位。近代释义地前咸伏。云何
销通住过牟尼。此是第二番示文圆旨。云
何下释华严意。初文略释。若尔下徵难。既
有菩萨过佛。岂无声闻过菩萨耶。然以下
答。佛道属于别圆地住。尚能过于藏通牟
尼。灼然过于藏通菩萨。此约当分作此比
决。复次下辨同异。同断见思得名功用。巧
拙不同。此虽辨前破思假位智用各别。亦
是遥判诸经论中智断异同。初文且列四教
断思智用各别。次若言下判向所辨同异
文也。初文是当通教三乘自相比望。次若言
下即以别圆菩萨比望。通藏二乘同断见
思而智各异。亦可云智断俱异。即是通教
不断别惑。此中未论断于别惑。故不论
卷六 第 334a 页 T46-0334.png
也。又通三乘自相望者。亦可云智同断异。
习有尽与不尽异也。次问下料简超果等
四。初问可解。答中初明有超。虽不下明果
虽超而品数不失。如神通人及常人行迟
疾不同。岂无里数。次问者。夫论超者。应是
利根。身子利根何不超耶。初闻三谛但得
初果。答中言七日或十五日者。大论三十八
云。身子见舅与佛论议。有云。闻頞鞞说三
谛。或云。经七日。或云。经十五日得无学
果。阿难为侍者者。大论云。佛求侍者心在
阿难。如东日照西壁。至结集时至法会中。
迦叶诃云。汝如驴入马群。阿难闻已。于闲
静处精勤修习。未得无学。放身欲卧将头
就枕。未至枕间得阿罗汉。故知尔前非无
智力。以阿罗汉不合为侍。故不取證。如
罗什入天竺。国人敬重以沙弥五人为侍。
据此降佛已还。并不应以大僧为侍。通
教菩萨下一往且明不超之义。故云亦应有
超。菩萨无不荷负众生故不论超。论超
自约人行不同思假不得不破故也。超果
下四种论超。言本断者。本在外道修世
禅时已断思惑。名为本断。随本时断品数
多少。故使于今入十六心超果不同。本
得非想即是已断下八地思。至十六心应
名阿罗汉向。但名那含者。以凡地时用有
漏智智力弱故但名那含。得那含时此十
六心起无漏得替前有漏。名印持定。本得
初禅至二三四。比说可知。欲界九品随以
世智断之多少者。若本断九今名三向。若七
卷六 第 334b 页 T46-0334.png
八品得名二果。断六品等名二果向。断五
四等但名初果。不同次断意如向说。或三
两品名家家者。应云三四品。或恐文误。或
婆沙不同。善来者如第四说。正习尽者秖是
三藏佛耳。圆人云最超者。问。前云荷负是
故不超。云何不同。答。此言超者。以圆望别
故得超名。故引璎珞證超不超。彼本业经
敬首菩萨白佛言。诸佛菩萨以大方便平等
大慧照诸法界。为顿等觉为渐渐觉。佛言。
我昔法会有一亿八千无垢大士。即于法会
达法性源顿觉无二。一切诸法皆一合相。
各于十方说此璎珞。大众皆见一亿八千
顿觉如来。故知彼经唯有顿觉。玄文第五判
为初住。龙女亦尔。并名顿觉。言无垢者。且
约六即以明无垢。净名者。虽成佛道。明初
住超。行菩萨道。此即不超。实相理下即第四
句。

○三四门料简者。初文者明须门意。为
通理故故十六门并破见思。今明入空破
见思竟。应须更简能入之门。为是义故须
明诸门。诸门虽即俱有智断有次不次。见
思并障故须明门。若即门通中是今文正
意。馀三能所为显圆极。彼此乃成一十六
门观于是思。又若识诸门。观诸经论冷然
可见。以诸经论不出十六故也。初释三藏
四门。初明有门中。初引论起观。如此下
用观破惑。鹿苑下明得益之人。言俱邻五
人者。谓陈如頞鞞跋提十力迦叶拘利太子。佛初成道欲度二仙。以初出家于二仙
所习世间定。欲报往恩故欲先度。空声报
卷六 第 334c 页 T46-0334.png
曰。二仙已死。次思度五人往到其所。五人
立制。佛到制破。五人恭敬为敷具等闻法
得道阎浮提中五人得道。最在一切人天之
前。并是有门之力故也。又頞鞞说三谛者。
如论偈曰。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
舍利弗。智慧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
及一。因见頞鞞威仪庠序而就问之。汝师
是谁。谁之弟子。頞鞞答曰。悉达太子舍生老
病死出家修道得三菩提。是吾师也。身子
又问。师说何法。答。我年尚幼稚。学戒日初
浅。岂能演至真广说第一义。身子言。略说
其要。頞鞞曰。诸法从缘生。是法说因缘。是
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身子闻已而得初
果。初頞鞞晨出佛已告之。今日所见必是利
人。应略说法。是故略说四谛中三。诸法从
缘生苦谛也。是法说因缘集谛也。是法缘及
尽灭谛也。身子闻已还其所止。目连见之先
起迎逆而谓之曰。汝得甘露应可共尝。身
子便为如闻而说。目连闻之亦得初果。二
人见佛。佛命善来并得罗汉。千二百人者。
三迦叶千人。优楼迦叶五百。二弟各二百五
十。目连身子二百五十。今文阙五十。大论问
曰。此诸比丘何故常随世尊。答。如病者得
差常随大医。如众星绕月显佛德尊高。大
论下明用门者善须方便。言方便者。般若
以无著为宗。若无方便于门起著。用有
则堕有中。乃至诸门亦复如是。大集下引
佛世人依门得益。次明空门。故彼下證门
体。云是老死谁老死者。大论引杂含云。十
卷六 第 335a 页 T46-0335.png
二因缘从无明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
若言谁老死。皆生邪见。乃至无明亦复如
是。若说无谁老死当知虚妄。是名生空。
若说无是老死当知虚妄。是名法空。乃至
无明亦复如是。彼经佛在调牛聚落。告诸
比丘。初中后善乃至梵行清净。所谓大空经。
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即言。我
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若无明离
而生明者。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老死则断。
断其根本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诸行灭。具
二空故名为大空。故知小乘空于我所。名
为法空。空于我人名众生空。若诸菩萨以
空涅槃恒沙佛法。名为法空。人谓小乘不
明法空者。未晓经意。纵有诚教云声闻
人但得生空。且让菩萨与夺之言。

须菩提空智偏明等者。虽得罗汉何废
偏长。石室观空者。佛在忉利一夏安居。佛
以神力制诸人天。不知处所。夏受岁已。佛
摄神足欲还阎浮。尔时须菩提于石室中
住。自思惟言。佛忉利下当至佛所礼佛耶。
为不至耶。复自思惟。佛常说法。若人以智
慧力观佛法身。是名见佛中最。佛时已从
忉利下阎浮提。四众皆集人天相见。座中有
佛及转轮王诸天大集。众会庄严先未曾有。
须菩提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
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
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證。
时一切众皆欲先见如来礼拜供养。有莲
华色比丘尼。常为他人呼为淫女。欲除恶
卷六 第 335b 页 T46-0335.png
名便化为轮王。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悉
避座。化王见佛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先
礼佛。佛告尼言。非汝先礼我。唯须菩提最
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为见
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供养生身名
供养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二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大品被加等者。凡言加者加于可加。以
须菩提空与般若空相应相似。是故佛加令
其说空。般若是智故亦加身子。所以但加
此二人也。故云欲以大空并小空等。以般
若中盛明此二。是故但加此二人也。法华
云。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大品中
佛告须菩提。汝当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
蜜。如诸菩萨所应成就。须菩提说已。时诸
菩萨声闻四众天龙八部作是念言。为须菩
提自力。为是佛力。须菩提知大众心念语
身子言。岂佛弟子有所说法。皆是佛力。佛
说法相不相违背。二乘之人无力能说。大
论五十三云。尔时须菩提作是念。三世诸佛
从般若波罗蜜生。须菩提小人。佛云何赞
言欲说般若。当如汝所说。答。须菩提说皆
承佛旨。正使诸大菩萨大梵王等不承佛
意。尚不能说。况须菩提在于佛前能自恣
卷六 第 335c 页 T46-0335.png
说。身子有说亦复如是。大论下善用方便。
意亦同前有门中说。斥非中荡(狄朗切)第三门
比说可见。第四门中言车匿者。引人简滥。
佛临涅槃阿难心没忧海。阿泥楼豆言。如
来不久当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何
以忧愁以失法利。阿难因是前白佛言。一
切经初安何等字。乃至恶口车匿云何摈治。
佛言。一切经初皆安如是我闻等字。恶口车
匿依梵法治。若心调柔软当为说那陀迦
旃延经。离有离无乃可得道。言离有无
者即是双非。若观境者。亦应云假无同前。
非前实法有无俱是。是故双非此即境也。
作此观者即名为观。如此下明门中得益
之位。言沟港者。古来翻译方言未通。便以
预流译为沟港。通水曰沟隈水曰港。四门
下明门异理同。初正明门异理同。有法譬
證。依理通诤中初正通。跋摩者。宋文帝时
来至此土敕住祇洹。临终遗书自说已證。
传与此土及外国僧众。偈有四十六行。先
归敬三宝已。次说不净观。后说得二果。末
后云。那彼阿毗昙说五因缘法。实义修于
智名者莫能见。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
等。求那依毗昙得道。故斥成论不得道
者。但计异端无行契理。然真谛寂寥等非
偈文也(寥亦寂也。空无人也)。袪者去惑也。论主者。诃黎
跋摩造成实论。何故下辨诤有无。论文虽
分大小辨诤今通用之。顺理必无失理故
诤。菩萨无诤中。释迦初值至三祇等者。俱
舍云。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如次供
卷六 第 336a 页 T46-0336.png
养五六七千佛。释曰。初僧祇初供养七万五
千佛。二僧祇七万六千。三僧祇七万七千。颂
曰。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初
释迦牟尼。释曰。第一僧祇初值释迦牟尼。第
一僧祇满值宝髻佛。第二满值然灯佛。第三
满值胜观佛。大论第二僧祇名罽那尸弃。第
三名毗婆尸者。彼此音异。六度具如第三
卷引。论因则指释迦等者。彼婆沙中释菩萨
义。明因则指释迦三祇百劫。明果则指弥
勒当成。何故尔耶。释迦果已成是故指因行。
为令慕果而行因故。弥勒因已满是故指
当果。皆使观因以知果故。故诸圣教并明
释迦之因。如说菩萨昔苦行等。并明弥勒
之果。如说弥勒下生经等。龙树难云等者。
大论二十七问。观诸法实相及修慈悲令
三毒薄。薄故能集清净功德者。如离欲人
断下地结犹有上惑。故名为薄。又如初果
见尽思存。尚未名薄。如佛所说断淫怒
痴名斯陀含。故名为薄。如是等义薄即是
断。汝何未断而名为薄。论云。若得无生忍
时断正烦恼。得佛果时断馀残习。是真实
说。此仍存通以破于藏。又大论第五。广斥
六度菩萨云。是迦旃延子辈不读衍经非
大菩萨。不知实相。自以利根于佛法中
作诸论议。作结使智根等楗度。尚处处失况
菩萨论。故此初文云释论引迦旃延子明
菩萨义。当知大论为破故引。故论斥云。如
小人尚不能跳小渠。况度大河岂不没
失。云何没失。如云昔菩萨。为大萨他婆度
卷六 第 336b 页 T46-0336.png
大海水恶风吹船。语贾人言。汝捉我发我
当度汝。诸人捉已以刀自杀。大海水法不
宿死尸。即时疾风吹至岸边。大慈如是而
言不是菩萨。受然灯记身升虚空见十方
佛。于空立赞。然灯记言。汝于来世作佛号
释迦牟尼。得记如是如何言未是菩萨。三
僧祇未有相好。亦无种相因缘。见然灯佛
身升虚空见十方佛。岂非大相。为佛所
记当得作佛。亦是大相。舍此大相而取三
十二相。三十二相轮王魔罗亦能作之。调达
亦有三十相。馀人各有少。多如青目长臂
等。汝何以重相。何经说三祇菩萨不种相
好因。如难陀因浴毗婆尸佛。以青黛涂
支佛塔作支佛像。愿得端正金色之身。世
世受乐处处受生。恒得端正。是福之馀。生
迦毗罗释种之中。得三十相出家得无学。
佛说五百比丘中难陀第一。是相易得。云
何九十一劫中种。馀一生中得。是为大失。又
初僧祇不知作佛不作等者。若藏若衍何
处说是语耶。迦旃延子言。佛口虽三藏中
不说。义理应然。毗昙婆沙作是说耳。如首
楞严说四授记中。有未发心与记。有适发
心与记。他人尽知己不知。有他己尽知。云
何二僧祇不知作佛。又云。种相好唯在欲
界。色界何故不得种耶。如诸梵王常请佛
转法轮。云何言上界不得。又不惜身命名
檀。不知三空故不名净。乃至般若亦须
知三事皆空。言分地息诤者。云二乘及菩
萨尚不能分。分地为七分是算数法。是世
卷六 第 336c 页 T46-0336.png
俗般若中少许耳。又云。要在人中种相因
者。如婆伽度龙十住菩萨。阿那婆跋达多龙
王七住菩萨。罗睺阿修罗王亦是大菩萨。何
故云馀道不种相耶。言一思一相者。是心
弹指顷六十生灭。一心不住不能分别。云
何能种大相。不应不了心中种。多心和合
乃能种。犹如重物多人能担。一人不能担。
若云释迦弟子机熟者。藏衍等经亦无此
说。出自汝心。如是种种破三藏相好。若尔。
衍相云何。答。大论二十九云。云何名为衍中
相好。十方三世诸佛皆悉无相。何故说相。一
相尚无。何故说三十二相。答。佛法二种世谛
第一义谛。世谛有相。第一义谛无相。又福
道慧道。又生法二身。又相好严身无畏不共
严众生。又为二种众生故现二身。著名字
者为说相好。知法假名不为说三十二相。
问。力无畏亦有相好。云何说法身无相。答。
一切诸法悉皆无相。现色身者为见色生
喜发道心者。说相无咎。于前多解一一
皆开为三教意。以斥三藏方称经旨。问。何
故不多不少。唯说三十二相耶。答。丈六
身边少则庄严不周。多则杂乱。问。何名为
好。答。相大庄严身好小庄严身。若说大者
则已说小。复次相粗好细。众生见佛则见
佛相好则难见。问。佛断众生吾我。何故相
好自严其身。答。既有妙法庄严其心。身无
相好或恐度者心生憍慢。谓佛身相不具。
不能一心受道。如器不净盛好美食人所
不喜。如臭皮囊盛好宝物。取者不乐。是
卷六 第 337a 页 T46-0337.png
故相好自严其身。又心庄严开涅槃道。相好
庄严开人天路。又心庄严三界心息。身庄严
者三恶心息。然此中明三祇百劫。与俱舍
小异。俱舍则道树已前四波罗蜜满。至佛果
位二波罗蜜满。故颂云。但由悲普施。被析
身无忿。赞叹底迦佛。次无上菩提。六波罗
蜜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
满。初一谓布施。次二谓戒忍。次一谓精进。
次二谓禅智。如次对四句。由赞叹底迦其
超九劫。故从毗婆尸佛九十一劫禅智二波
罗蜜满。若准大论三阿僧祇六波罗蜜满。
不相违耶。亦无相违。大论三僧祇但是事
禅事智满耳。若至树王下亦是缘理禅智始
满。俱舍云。因时已断八地惑者。既未断有
顶但用有漏。故大论没前有漏之名至树
王下。方云用三十四心断三界见修之惑。
故知尔时方得无漏。今文且以大论所斥
立三藏菩萨义。故且存之名为伏道。半字
者。引證唯小。第五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
心常爱念。将诣明师。惧不速成。寻便将还。
以爱念故昼夜慇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
毗伽罗论。力未堪故。合喻云。言半字者谓
九部经。毗伽罗论谓方等典。释云。此论是
字本。河西云。世间文字之根本也。典籍音
声之论宣通四辨。诃责世法赞出家法。言
辞清雅义理深邃。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
是善权大士之所为也。故以此论喻方等
经。法华称二十年等者。约人即权同二乘。
约理即真俗二谛。约惑则见思俱破。问。二
卷六 第 337b 页 T46-0337.png
义可尔二十云何。答。二乘各有十智。又断
见一无碍一解脱。断思九无碍九解脱。贫所
乐法等者。如耕夫无帝王之念。织妇绝皇
后之窥。二乘亦尔。法华已前虽闻虽说。自
鄙绝分而无希取。次通教四门。初是有门。
云而有幻化即有门正体。如是下破惑结
成。若言假实下空门正体。如此下破惑结成。
若明一切法下空有门体。如是下破惑结成。
既言下非空非有门体。如此下破惑结成。初
有门中云诸法不生而般若生者。大论六十
二先引经云。身子白佛言。云何生般若波
罗蜜。佛言。色不生般若波罗蜜生。乃至一
切种智不生般若波罗蜜生。身子问。云何色
不生等。佛言。色不起不生不得不失。乃至
种智亦如是。是为般若生。生即是有故證
有门。虽具三教今意在通。空门中云乃至
涅槃亦如幻化者。大论五十三引经云。诸天
子念。谁应闻须菩提说。须菩提知诸天子
念。语诸天子云。如幻如化如是闻法。乃
至涅槃亦如幻化。论释云。佛于一切众生
中第一。涅槃于一切法中第一。以二法名
字从因缘生故。假令有法胜涅槃者能
令如幻。何况涅槃。以无有法胜涅槃故假
设言之。斥三藏如文。体而论破者。此通伏
难。难云。通人既观诸法如幻。幻本不生今
无所灭。名之为体。体则非破。今何故云
体破见思名破法遍。答。此约即体而论破
也。不破而破故云体破。次引證中云火焰
等者并證四门不可取也。乃至释第一义
卷六 第 337c 页 T46-0337.png
中。云一切实等四句。四门入池等。并此意
也。故赞般若偈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
聚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一切取悉舍。
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为取。释
曰。初句明实相般若。即是所通。次句譬所
通也。第三句譬能通不可取也。第四句门
观俱亡。第五句能所俱亡。第六句总结。第
七八句明无取故名为得八义亦兼三且
释成通。若不下明门体离诤。问答下与三
藏辨异。挡字(丁朗切)谓朋挡也。有门挡有而
拨空。空门挡空而拨有。亦名如实巧度等
者。大论第七作巧拙二医譬云。如用针药
名为拙度。用咒术者名为巧度。亦如二渡
若用草筏名为拙渡。用方舟者名之为
巧。双舟曰方。声闻化人苦行头陀。初中后
夜勤心禅观。苦而行道名为拙度。菩萨化
人观诸法实。无缚无解心得清净。名为巧
度。巧如喜根拙如胜意。巧拙相形虽复若
是。揣心量行无令滥非。此斥小宗事相
头陀专根本禅无常等观。苦励身口不知
诸法毕竟清净。此以衍教用斥拙度。行道
之人善自斟酌。三兽渡河者大经譬也。三人
如兽真如水底。象虽得底仍分二别。小象
得泥通菩萨也。大象得实即见不空。见不
空者。复有二种。谓但不但。今文且用得泥
菩萨以共二乘。次别四门中初略辨异。大
经下辨行相。经云闻大涅槃有无上道
等。具如释签明圣行中。今云事相次第不
殊三藏者。且如戒定及生灭慧。此三圣行全
卷六 第 338a 页 T46-0338.png
如三藏。若无生等三慧圣行则异三藏。今从
初说故云不殊。复约教道初不知圆。馀如
释签次第五行也。初门中云解脱者即是不
空等者。是大经第五百句解脱中文。彼百解
脱总而言之不出四门。而多明非有非无。
当知百句是能通门。三德涅槃是所通理。以
彼百句义兼圆别。故使今在别门引之。如
来藏十喻者。二文不同。诸文引用。或云佛
藏者随语便耳。文在方等如来藏经中。彼
经一卷佛为金刚藏菩萨说。文虽有十义
但似九。以初二文同一义故。初文云。我以
佛眼观一切众生。诸烦恼中有佛智眼有
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譬如
天眼观未敷华中有如来。除却华已便得
显现。佛见众生亦复如是。已下九譬总有
九番长行偈颂各四五行。今略从要各取一
行令知喻相。初云。譬如萎变华其华未开
敷。天眼者观见如来身无染。二云。譬如岩
树蜜无量蜂围绕。善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三云。譬一切粳粮皮糩未除荡。贫者犹贱
之谓为可弃物。四云。如金在不净隐没
莫能见。天眼者乃见即以告众人。五云。譬
如贫人家内有珍宝藏。主既不知见宝复
不能言。六云。譬如庵罗果内实不毁坏。种
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七云。譬如持金像
行诣于他方。裹以弊秽物弃之于旷野。八
云。譬如贫女人色貌甚丑陋。而怀贵相子
当为转轮王。九云。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
像。愚者自外观但见焦黑土。文中各以佛
卷六 第 338b 页 T46-0338.png
性合喻。若尼楗经云。有城名郁阇廷。王
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其
见王已坐一树下。王见致敬。因为王说治
国之法。乃至为王说佛身相及种性等。乃
至令王观如来身云。大王当知依烦恼身
观如来身。依阴界入观如来身。何以故。此
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
满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
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云中
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尼楗经
中虽亦有于如来藏名。十喻亦与今文大
同。然既引弊帛萨遮中无。故知应是引方
等经也。涅槃非有等者。涅槃非是能名所
名。故云非有。因俗施设名涅槃有。既非色
声云何而言见妙有色闻涅槃名。如水酒
酪瓶等者亦百句文。彼文云。又解脱者名曰
不空。如水酒酪苏蜜等瓶。无水等时犹故得
名为水等瓶。如是等瓶不可说空及以不
空。若说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说不
空而实无有水酒酪等。非有非无门中言
绝四等者。意指中为所證之理。理无四故。
尚无四句焉有百非。此第四门虽四句摄。
今约理说故云绝四。乃至有门亦复如是。
故引大经非常非断名为中道。以證于理
复是双非。如此下判得失也。若得意者得
入初地名为见实。若不得意但成地前方
便位耳。若准前明三藏四门。一一门后各
明得失。为离烦文于此总明。次明圆四
门中初辨同异。云何下总徵起。观见思下正
卷六 第 338c 页 T46-0338.png
释也。初明有门。即指见思为不思议因缘
生法。生法即假。假是有门。以无空中而不
假故。故云乃至第一义亦是因缘。大经下引
證也。三菩提法尚是因缘故知一切无非有
也。次空门中云三谛者。亦是三谛皆空故
也。亦是假中皆空故也。言我及涅槃此二皆
空者。我即是俗涅槃即真。二谛俱空唯有中
空。中空亦空故云空病亦空。此即三谛俱空
故也。次亦空亦有门者。一中一切中约双照
说名第三门。无有真实亦空也。分别不尽亦
有也。次引多文以为證也。一微尘中亦空
也。大千卷亦有也。第一义亦空也。善分别
亦有也。大地一亦空也。种种芽亦有也。无
名相亦空也。假名相亦有也。乃至佛亦空也。
但有字亦有也。既约中道双照二谛。一切无
非亦空亦有。次非空非有门者。亦是一中一
切中约双非说名第四门。空有乃至非空非
有馀三门中。皆云一有一切有等。唯第三门
言虽稍隐意实周具。云何下明门互融。且
寄四门别说其相。三谛之理一一无亏。所
以者何下释也。何以故。一门即是三门故也。
初举因缘。因缘即空。空即是假。假即法界。
今论行相四悉随便根性各别随依一门。
初依教门途辙大体。一切且以无生为首。
今明教旨辨十六门俱断见思。故料简之
出其元意。意在圆门故通列四。又教教虽
四随教曲论。一一教中初入复别。故四念处
云。藏多用有通多用空。别教多用亦空亦
有。圆教多用非空非有。又但以空有相对
卷六 第 339a 页 T46-0339.png
说者。藏别两教多依有门。通圆两教多依空
门。但须分别界内界外。偏用虽尔复顺大
途。是故今文无生为首。文中复须具足列
四。为偏简故是故通列。如上下结成无生。
若尔下开权也。先徵起。次正开。三引證。若
尔。秖应引法华文以證显实。何须复引大
品净名。答。彼部中实不殊法华。所显实同
故得为證。既引法华开诸权已。净名大品
何权不开。故开彼权还入彼实。即是法华
权意本实。他人不说此十六门。将何以为
能通之路。破假不同混然难晓。将何以简
诸空诸有。乃至诸教非空非有。如上所说且
寄一法以之为式。若睹诸教准例可从。
又此十六门藏通圆三。随所列门即可为
观。唯别闻门稍异前后。如今所列。但是
且论初心断见思异。若论远理直在教道。
期心极果缘理生信。即以所信立为四
门。众生理具为惑所缠。初心顿闻而修渐
行。至十行后方始造修。向末地初薄證少
分。信后习观初断见思具如藏通。故云次
第不殊三藏。从初至后历十六门。自行化
他或横或竖。若得下开说即理以结门意。引
證如文。上无生下总结用门本意。此言依
无生门者。即前大经圆无生门竖破见思。即
竖而非横竖皆摄一切。若秖竖破未涉馀
惑。若得元意本在圆融。故于此中具列诸
门破见思位。先简后会。故圆四门皆达见思
即是法界并具三谛。恐人迷旨故于此中
即示门意。若得意者。终日次第意非次第。
卷六 第 339b 页 T46-0339.png
故云非方便门。此即第三示文旨归。若销
文势不可于一一句见。一一品思频论文
旨。若修观者。及寻文旨。不可一句迷于妙
体。故四念处中问曰。若尔。应直说大何故
先小。答。经具二意。若先大者如照高山
纯被于大。仍兼利钝二机不同。若先小者
如初鹿苑。然今先小其意有十。一为用故。
亦如净名中先为俗众。二为破故。先弟子
之砧。后净名之椎。三为摄故。如净名室内
先说无常。四为会故。大品会宗皆摩诃衍。
五为开故。如法华中决了诸法。六为学者
识内外典离邪曲误。七为知故。知佛方便
不应辄破。八示末代坐禅内證。邪正空别。
九为学者识于内外孟浪行说。十为学者
识大小门成遍习故。今约自行似阙前
三。兼于利他全须十意。为此意故应遍
立门。应以此意该通上下。

○次明入假
破遍。初文意者大悲利物。是故二乘但住于
空。不能从空出假利物。简小正明出假
意如文。善巧下示假观相。空中种树者譬
出假相。既以大悲为利众生。应于生死
善巧方便。如空中种树知病识药。大论二
十八引网明菩萨经云。舍利弗白佛。是菩
萨所说有能解者。得大功德。何以故。是菩
萨乃至得闻其名得大利益。何况闻其所
说法耶。世尊。如人种树不依于地而欲
令其华果枝叶成果实者。是难可得。诸法
行相亦复如是。不著一切而得菩提。今亦
如是。菩萨證空而不住空。能于空中分
卷六 第 339c 页 T46-0339.png
别药病。虽知不实而常运怀。筈筈相拄者
大论云。菩萨虽行诸法未具佛法故不取
證不取證者谓不住空。如佛所说。譬如
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令堕地。菩萨摩诃
萨以般若箭射三空门。后以方便箭射般
若箭。不令堕于涅槃之地。大悲心厚为利
众生。此即入假之本意也。若住下结意。

○次
入假缘中初云同体哀伤者。且约出假。见
众生苦同于己苦。名为同体。非谓无缘同
实体也。忆本誓者。本拟利生策发令忆。
故引二乘以励先志。利智者。应知住空有
弃他过不习法过。善巧者。既出假已不为
假污。令假智牢彊。精进者。誓填本愿无
使一念生畏惮想。次引净名三慰喻者。此
是大师判释净名问疾品中为三慰喻。所
言三者。亦名三观亦名三教。言入空者
彼经云说身有苦等。此约通教。亦以三藏
助成于通。于两教中但在菩萨。二乘无悲
将何慰喻。于彼文中初约果次约因。初约
果中谓苦下四行。说身无常不同凡夫计
之为常。不说厌离不同二乘自谓满足
于身生厌。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
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
竟寂灭。并如初释。次约因者即约集谛。说
悔先罪者。菩萨为他理须悔罪。二乘抵债
不同凡夫顺罪不悔不同有部计于罪性
从现入过。故云不说入于过去。令诸众
生观此因果。并是三假俱顺入空。下入中文
云。今我病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
卷六 第 340a 页 T46-0340.png
有。入假文在空中中间。故云中间即是入
假慰喻。亦名别教慰喻。彼入假文五意具足。
故引别教證次第假。彼文三观并约利他。
是故三观皆云慰喻。今入空即属自行。虽
不引彼意亦大同。言入假五意者。经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證今文中同体大悲
等者。自悲悲他。我昔有惑生死轮回。是故
起悲利彼含识。同体义者具如前释。若以
文旨释同体者。见诸众生体性同己。与
十方佛体性无殊。我既知已众生不知。非
誓而誓观己利彼下之四意准此应知。问。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自既有疾何能利他。
既先入空复不应有。如其无者以己悯彼。
义云何通。答有二意。一四住已断犹有无
明故生念云。我无明尚尔。况众生见思。四
轻悯重是故出假。二者无明轻四住重。何
得以轻而悯于重。但以昔苦悯彼今苦。
故第二意引经云。当识宿世无数劫苦。第
二意者。如布衣登极知人苦乐。忆昔四弘
以饶益彼。故第二意正当今义。次引经云
当念饶益诸众生者。入空则弃他。人假则
念彼。次引经云忆所修福念净命者。此语
明具福慧二严。福是福严。净命是慧。言净
命者。无四邪五邪。乃至不见中理。皆名邪
命。故以慧严判属净命。当念于慧忆福
利生。次引经云勿生忧恼等者。劝起勇健
心也。应如经云。菩萨于生死而有勇。若
有忧恼或堕二地。故劝勿忧常起精进。若
无精进则生退没。从空下料简也。有法譬
卷六 第 340b 页 T46-0340.png
合。初法中云利根钝根住空出假等。四句不
同。譬与法文前后互列。法中利钝两根。入
空在前入假在后。譬中入假在前入空在
后。又法说中入空入假。并利前钝后。譬中入
空利前钝后。入假钝前利后。随文语便应
无别意。又法说中乃以利根对于住空。而
料简五事者。利根即是利智。住空即无四
事。故将利根以对四事而为料简。有阙
四事。未必钝根。具四事者未必利根。次譬
中身力譬利智。胆勇譬精进。馀之三事并须
有进。故且举进以摄馀三。亦可胆勇总譬
四事。以对身力五譬具足。何能有功者。秖
是钝根声闻五事都无。何能有利他之功。今
住空下合五缘也。还牒向譬来此帖合。初
文总云住空出假各两种者。具如法譬即
以利智对四事说。次具五缘者。释第二句
五事具足。若对前五少不次第。有亲如天
性即同体也。有约谓要约即本誓也。有策
谓奇谋即善巧也。有力谓勇健即利智也。
有胆谓勇捍即精进也。

○次入假观中列
三法者。阙一不可。如大经二十三释第七
功德中云。善男子。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
善知识。何以故。知病知药应病授药。譬如
良医善八种术。先观病相后授以药。大经
教道真位故在七地。今论似位故在地前。
释知病中初列。次释。释初根本先起次息。
初又三。初明见根本。次从此下明从本起
见。三从为此下起成苦集。自上沈下名
为堕坠。升沈更互名之为回。结业为集堕
卷六 第 340c 页 T46-0340.png
坠为苦。苦集更互如旋火轮。如旋火轮下明
息。先譬。知心下合。知起因缘中初标。次释
中先以能辨所。所谓内外相。次正释。先释
外相。产者养也。育者收也。蓄字应作蓄谓
积也。散弃也。贫者无福无财也。富者福也。
周礼云。丰财也。形貌下内相。伟大肥也忽
荣弃位者。如诸经中舍国城妻子及此方先
代。若庄子云。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
谓也。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
在身非性命之有。物傥来寄不可却。其去
也不可止。故不可以轩冕肆其意。破曰。
庄斥今人庄岂非今犹云来寄而不可
却。虽似斥彼意在苟求。求之未会反斥
求者。与负鼎等曲直天别。与忽荣等是非
倍隔。樵渔自乐者。樵如郑弘。渔如渔父此
则安贫以自处也。叩牛干相者。非理造求
为干。辅佐王者曰相。如宁戚邀齐桓公。
乃于城旁饭牛。至夜叩牛角而歌曰。南山
岸白石璨。下有寒泉文章焕。中有鲤鱼长
尺半。生不逢尧与舜膳。短褐裈衣齐至骭
(故旦切。亦下晏切胫也)从朝守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
时旦。黄犊黄犊伍官。何时用汝为国相。桓
公夜闻之召为国相。负鼎等者。指事求利
曰邀。亦古尧反。伊尹邀相常负鼎而语
曰。若使以我为国相者。如鼎调味。鼎者。
说文云。三足两耳调五味之宝器也。尔雅
云。绝大者曰鼐(奴戴切)汉书郊祀志云。昔太
昊兴一鼎象一统。黄帝作三鼎象三才。夏
禹作九鼎象九州。故伊尹负之以邀汤也。
卷六 第 341a 页 T46-0341.png
太公亦以钓而邀文王。专文专武等者。嗜好
不同。俗古贤良偏嗜非一。文武可知。如尼
乾经云。有黑王子多财疾妒。有胜仙王
子为性多杀。有无畏王子大悲太过有婆
薮天子行事太迟。有天王子轻[跳-兆+参]戏笑。波
斯匿王为性贪食。有严炽王子为性大暴。
严炽问尼乾子云。有谁无偏过耶。答。唯佛
无过。出假菩萨应须渐习。使知众生偏病
不同。设药治之。如此下结意。如文。久近如
文。知重数中本文多有不同。但依算法合
之。应知文中。有直尔合数。有带根本数
合。寻之可知。派者别水也如于大水派为
小流。今亦如是。此见思重数。文文皆有止
观信法等者。正是出假六十四番。但文存略
无相资耳。病相下结苦集。言此彼者。以
有望无乃至无言。言深浅等者。从有乃至
非有非无。单复乃至绝言故也。言轻重者。
于一一见皆有轻重。又诸重中皆由能治
治于所治。所治未破。破法未尽。有诸重生。
又入空下于成入假方便。初正示。言薄修
则明者。由初有方便及见思已破。下诸意
例然。二乘下斥小。而菩萨下观成破遍。知
思病中初列。次略例。释重数中初正释。次
举广况略。三准例。并如文。此缘一谛。谛字
应从言。四十里水既是四谛下惑。断思但
直缘一真谛。或四谛中随缘一谛。如十里
水故。称之一谛者字应从水。故大经云。
须陀洹所断如四十里水。其馀在者如一毛
渧。思惑虽多不横起故。二乘直入等者。次
卷六 第 341b 页 T46-0341.png
明入假方便。并须先预分别。以作后时出
假方便。诸教皆尔。但要期剋果。长短不同。而
分教异。如此习者岂与习法相者意同。故
先总知之。后以观助发。别修各有方法者。
修观结成。于一一法通以止观研之。况复
俗谛恒沙三昧。修各不同。如此修习助开法
眼。岂与扶顺宿惑苟遂现情。读春秋诵
左传。终朝心游战阵口演诈谋。云助佛法
者远矣。又如向说者仍顺教道。若从实义
略此预知。但专三昧至六根净。则遍见闻
三千色声。欲说一偈不可穷尽。况至初住
不思议发。上见思下结劝。五部不填胸者。
劝令预作助法眼因。举知五部以为况
喻。言五部者。若遗教三昧经。因罗旬喻比
丘乞食不得。佛令分僧五部以验僧福。与
佛灭后五部名同。其事则别。一昙无德部法
名四分。二萨婆多部法名十诵。三弥沙塞部
法名五分。四婆粗富罗部律本未来。五迦叶
遗部法名解脱。僧祇为根本部。分出前五。
如是五部习之在心。岂填胸臆。习止观者
亦复如是。广习诸句作不思议开发之由。
于理弥明于智弥显。

○次明识法药者。楞
伽亦云。智有三种。第五又云。五度有三。并
云世间乃至上上。但彼经分属三人。大品
明逗机设药。即如下文授药是也。此中令
习之在心。故与二经为异。初明世间法
药中。初引大论。次引大经金光明。并云世
法即出世法。然两经语同而有显密。大经在
法华后。已开权竟。是故显说。金光明中但
卷六 第 341c 页 T46-0341.png
云世间皆因此经。此乃密示。又大经虽云
是佛所说。仍不云所说即是妙理。显密虽
尔顺次第意。且引文證世法是药。亦为治
于众生世病。以为出世之梯渐也。深识世
法即出世法。一一世法无不为令众生出
世。以五戒为出世法者。以佛出世方制
此戒。世即出世。故引五行五常及十善法。即
是五戒。问。知病中但云见思不说尘沙无
明之病。次识药中何故乃云出世及以出世
上上法耶。上上法药应治尘沙无明之病。
何故药病不相对耶。答。通论药病应如所
问。今明知病识药及授药法。并是菩萨从空
出假破尘沙惑。应须遍识世法等三。故此
菩萨初入空时。先用一门破见思病。后出
假时亦先分别众生见思。令其先破。破已
亦令广习法药。后入中道。方复自以上上
法药。治无明病。故无明病非入假正意。若
众生有宜用上上药。亦应为说此上上法。
令修假中二种观法。中道亦属假观摄也。
言五常似五戒者。如提谓经中长者问佛。
何故但五不说四六。佛言。但说五者。是天
地之根太乙。之初。神气之始。以治天地制
御阴阳成就万物。众生之灵。天持之和阴
阳。地持之万物生。人持之五藏安。天地之
神万物之祖。是故但五。又云。所持五戒
者。令成当来五体顺世五常五德之法。杀
乖仁盗乖义淫乖礼酒乖智妄乖信。悯伤
不杀曰仁。清察不盗曰义。防害不淫曰
礼。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五
卷六 第 342a 页 T46-0342.png
不可造次而亏。不可须臾而废。君子奉之
以立身用无暂替。故云五戒。又云。不杀过
于二仪。不盗如太素。不邪行如虚空。不妄
语如四时。又五行似五戒者。略以白虎通博
物志意。会释其相。木主东方。东方主肝。肝
主眼。眼主春。春主生。生存则木安。故云
不杀以防木。金主西方。西方主肺肺主鼻。
鼻主秋。秋主收。收藏则金安。故不盗以防
金。水主北方。北方主肾。肾主耳。耳主冬。
淫盛则水增。故不淫以禁水。土主中央。中
央主脾。脾主身。土王四季。故提谓经云。
不妄语如四时。身遍四根。妄语亦尔。遍于
诸根违心说故。火主南方。南方主心。心主
舌。舌主夏。酒乱增火。故不饮酒以防于火。
五经似五戒者。已略如前释。此中开礼乐
为二。不语春秋。又与提谓对义少别以
五行名与五经不同。故使尔也。礼云酒者
因祭祀而用之。非谓常饮。非祭而饮尚
违世礼。况佛制耶。古制礼乐以防淫乱。今
习郑卫反增邪浊。故古乐器但吹[(大/云)*包]击缶
叩磬鸣钟而已。故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
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
不知倦。敢问。古乐于彼如何。新乐于此如
何。子夏曰。夫古乐者始奏以文复乱以武。
修身及家均平天下。此古乐之发也。夫新
乐者獶杂子女不知子父。此新乐之发也。
夫乐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
疾疹不作而无妖祥。故曰乐以防淫。诗防
杀者。谓毛诗刺上专防暴杀。谓上以风化
卷六 第 342b 页 T46-0342.png
下。下以风(去声)刺上。尚书防盗者。专明帝
王义让之德。故防于盗。易测阴阳等者。如
孔子有三备卜经。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
知地理。使诈者不行。如是下结劝。入假下
示修观处。欲知此法等者。如向所对未为
善修。若通明观以三昧力。知此身中具仿
天地。知头圆像天足方像地。身内空种即
是虚空。腹温法春夏。背刚法秋冬。四体法
四时。大节十二法十二月。小节三百六十法
三百六十日。鼻息出入法山泽溪谷中风。口
息出入法虚空中风。眼法日月。开闭法昼
夜。发法星辰。眉法北斗。脉法江河。骨法玉
石。肉法地土。毛法丛林。五藏在天法五星。
在地法五岳。在阴阳法五行。在世法五
常。在内法五神。修行法五德。治罪法五
刑。谓墨劓剕宫大辟。主领为五官。五官如
下第八卷引博物志。谓句芒等。升天曰五
云。化为五龙。心为朱雀。肾为玄武。肝为青
龙。肺为白虎。脾为勾陈。又云。五音五明六
艺皆从此起。亦复当识内治之法。觉心内
为大王居百重之内。出则为五官侍卫。肺
为司马。肝为司徒。脾为司空。四支为民子。
左为司命。右为司录。主司人命。乃至脐为
太乙君等。禅门中广明其相。大悲下明眼
智开发。然世下次判浅深中。云漏器等者。
禅法如水。心性如器。心行如漏。世禅如䌽
衣。心行如雨雨。退失如色脱。次识出世法
药者初通列诸法。意通两教。次又如下约
增数。具如玄文约教增数中前二教数。即其
卷六 第 342c 页 T46-0342.png
相也。今文无约教。但有通途以教判之便
同约教。此中人天亦可三藏摄。如增一中
亦以增数明人天教。今且不论。今增数法
遍大小教。且如增一阿含偈云。以此方便
了一法。二从二法三从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十一之法无不了。从一增一至诸法。义
丰慧富不可尽。一一契经义亦深。是故名
为增一含。三藏教化无差别。乃至一切诸大
乘经。亦从一法增至无量。又如大经二十
八文。亦从二法乃至十法。是一一下明习
法药意。为欲下破惑结成。次出世上上法药
中有法譬合。初明法中凡约增数者。文
遍摄故。一一数中虽至无量。该摄行要莫
过二法。如即行人若能总识十重二法始
终无阙。方可论道。谓真俗教行信法乘戒
福慧权实智断定慧悲智正助。此之十双阙
一不可。以摄一切诸增数尽。应细思之以
为行相。然此法药文相名目。虽与出世法
药名同。释义皆须归于圆别。如四念处六
念等文。文相自显自馀诸文名犹兼含。如八
正九想十智等文。不可聊尔违于深致。如
九想中即以四见为污秽阴等。如是四见。
凡夫之人谓之为净。得观而变名为不净。
乃至白骨即是见真。进至烧想实相无相。
初后既然中间比说。十智亦尔。必不可依
小乘十智而销此文(云云)。譬如下譬知法药
之相。初总譬增数也。为病用药故有增减。
又世出世莫不皆为治见思病。故言近而
意远。入假下合如文。又如下别譬也。初譬
卷六 第 343a 页 T46-0343.png
依于佛经以明法药。皮肉汁果如其次第
以对四悉。根茎枝叶如次以对信戒定慧。
山海水陆以譬四门。以四门中各有四悉及
信等故。四方土地以譬四教。于一一教各
四门故。如一一方各有山等。釆掘乾湿。通
譬四教各有权实真俗定不定等。有定如
顿渐。不定如秘密不定。有入假菩萨用佛
正教于定不定用与不同。用苗为采。用
根为掘。用权为苗用实为根。根苗各有
乾湿不同。用真如乾用俗如湿。又知下明
用药所治不同。善知授法适时不差。入假
菩萨虽未能作真秘密化。相似位中亦有
分似秘密之义。如一卷明或得不得等是
也。入假菩萨下合中。但合四悉。四悉在初
遍入诸教。举初摄后咸在悉中。故下信等
略而不合。欲治下明法药体遍。大医者别出
假位。即十行是。又如大下次譬开权。即是菩
萨法药所依依于大地。以随病故。故有增
减。地无分别而用药不同。法药下合也。文
似于一说多。正当于多会一。何者。若未开
权不说多一。观合大地。止合大河。又如下
复以四谛譬者。止观所开不出四谛。乃至
前来世出世及上上等。不出四谛。故一一谛
皆云种种。汤饮等者复譬四谛设治不同。
一一四谛各有定慧。即是止观。定慧是道。举
道即知具足四谛。谓慧汤定饮。生灭中二。
慧吐定下。无生中二。定炙慧针。无量中二。定
丸慧散无作中二。则应须以教意释出。入
假下合。合中先合四谛。苦集不同集谛也。
卷六 第 343b 页 T46-0343.png
苦家之集名为苦集。苦果不同即苦谛也。道
灭如文。种种下合四止观具四四谛。设治
不同故云种种。复次下明出假菩萨造论
通经。先譬。次合。譬中先总举譬。所以者何
下释。初文云神农者。是黄帝时医。后虽有
妙医并则于神农。华他者。列传云。字文化。
沛国谯人也。专游学举孝廉。避而不就。晓
养生之术。时人以其年且百岁。貌如二十。
精于方药心解分剂。不假秤量。若针药不
及则饮以麻汤。须臾如醉开腹取病。若在
肠中则便断肠湔洗缝肠。膏傅二三日便
复。此例甚众。扁鹊者。后语云。越医也。因过
齐见桓侯云。王有疾在腠理。桓侯曰。寡人
无疾。如何欲治无疾为功。五日后复见王
云。有疾在血脉。五日后见云。有疾在肠胃。
五日后扁鹊退走。桓侯使人逐之问其故。
扁鹊云。疾在腠理可汤熨。在血脉可针
炙。在肠胃可酒药。过此后在骨髓。司命所
及不可治也。神农如佛。华他等如出假菩
萨。依经造论名为作方。次释中乡土等者。
诸土不同设药亦异。如似中边机见各别。
西方则大小乘局诸部抗行。此土则所习互
通以小助大。行事不壅稍顺化仪。人有儜
健等者。利钝根也。诸土各有利钝故也。儜
病也。食为病缘故咸淡各异。利根钝根病因
各别。如大经云。或因解义而生憍慢。或因
读诵而生憍慢。贵性颜貌。饮食利养。住处
新友。生慢不同。生慢既然。诸惑亦尔。药
有浓淡者。顿渐也。渐中圆浓三淡。亦可展转
卷六 第 343c 页 T46-0343.png
迭为浓淡。病有轻重者。一贪一瞋各有厚
薄。良由过现缘习不同。此中并释造论意
也。佛初出下合神农。后代下合华他等。释
论下引證造论意也。菩萨下明请佛加意。
为成法眼大悲利物故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二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三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三授药中。亦先总举药病。众生下别明授
药。先明授世法药中。如孔丘等者。姓孔名
丘字仲尼。周公姓姬名旦。制礼作乐五德行
世。佛教流化实赖于兹。礼乐前驱真道后
启。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者。佛教明劫不须
此名。且寄此土化初而说。我遣三圣等者。
亦云震旦具如前说。清净法行经云。月光
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
萨彼称老子。天竺指此震旦为彼。准诸目
录皆推此经以为疑伪。文义既正或是失
译。乃至今家所引像法决疑妙胜定等意亦
如是。如涅槃后分本在伪目。至大唐刊定
始入正经。岂以时人未决便推入伪。大师
亲證位在初依不应错用。次授出世中。初
总明随根授药。乃与上上法药合说。虽
合二文仍离四教。故知应以藏通而为
出世法药。别圆以为上上法药。故销前文
须用四教一十六门。门门四悉。若不尔者
卷六 第 344a 页 T46-0344.png
将何授人。次明别中以四教相望。作下中
上上上之名。如大经中四人观因缘智。于
一根中皆具四义。秖是四悉。初三藏中初
明佛经。虽是下明菩萨论。并有标释结。馀
之三根准此可知。菩萨论中乐闻即世界。生
善即为人。破浊即对治。见真即第一义。下
之三教准此可知。下去文略但有二段。先
明四悉即是佛经。次明四门即是论也。纵
无偏申一门之论。或兼或具。比望可知。若
入下总明授药当宜中。初法。云十六道灭
者。一十六门。门门四谛。故有一十六道灭。
治一十六苦集。门门之中论四悉者。以十
六门有佛本经。菩萨出假更于四门。各申
佛意以利于他。即是假智之正意也。言随
其类音等者。且以出假赴机善说名为妙
音。非谓法身一音异解。乃至一云亦复如
是。若从文意则是妙益。此之妙益。犹在下
文利益中明。是故此文且从竖说。如一云下
云现身也。雨说法也。天雨无私所禀各异。
三草二木得益不同。随其见闻莫不蒙
益。故云生长。应知此中若全不兼文之元
意。如何次第出假之位。即能授他圆教四门。

○次明入假位者。释中先明位意。若专用
前三教下根破假之位。则使凡夫望崖自绝。
入空之时先见后思位行长远。如七生思尽
若一往来。乃至如上破见破思重数无量。
则入空之位尚不可至。何况入假。故云迢
递。是故须识诸教明位。权位下根入假未
期。实位上根一生可到。一思一见尚即法
卷六 第 344b 页 T46-0344.png
界。况出假耶。崖者岸也。尔雅云。水滨也。又
云。崖重者曰岸。今当下正释。初明三藏。于
中先二乘。次菩萨。初文先法。如文。譬如等
者譬二乘人。故大经二十六。师子吼难云。众
生若有佛性。何故有退有不退耶。佛以喻
答。譬如二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山有清
泉其味甘美。若有能到永断贫苦。饮服其
水增益寿命。唯路崄难。其二人者一则庄严
一则空往。路值一人多赍七宝。二人便问。
彼方审有七宝山耶。答言。实有。我已获得。
唯患路崄多有贼盗砂砾荆棘乏于水草。往
者千万达者甚少。闻是事已一人即悔。一人
复言。有人能到我亦能到。如其不达以死
为期。于彼多获如愿服水。多赍所有还
其所止。供养父母供给亲族。时悔还者见
彼心热。彼达已还我何为住。便涉路去。行
人下合。涅槃之山有佛性水。二人者。如二
菩萨行行不同。生死如崄。逢人如佛。贼如
四魔。沙如烦恼。乏于水草如不修道。还
喻退转。往喻不退。退者二乘人是。退大已
后鹿苑取小。至方等中见诸菩萨不思议
事。皆应号泣声振三千。于此大乘已如败
种。至法华中方生忧悔。悔不对前悔不
待后。匆匆取證今方得闻若依此义法华
已前无出假事。但于般若义似出假。次明
菩萨中。云心又一转者。不待经历渐教座
席。本习所熏即能修习。次明通教中破
他解云一途之说者。于诸经中有此一往
随机之说。未可遍该通方之意。古人不达
卷六 第 344c 页 T46-0344.png
是故偏执。但佛下正释也。谓二乘人钝根菩
萨。至法华中方开入实。入实已后方运大
悲。名为出假。若不来至法华座席。如是之
人多取灭度。唯识所计即是其流 而于彼
土求佛智慧。则非彼论之所修也。若复有
人谓此法华偏被下根。判为渐教。若尔法
华玄文释用中云。迹门正为生身未入者入。
旁为生法两身已入者进。本门正为生法两
身已入者入。旁为生身未入者入。又本门
增道损生文后。有八世界微尘数人。初始发
心。既未游渐此即顿人。岂从数千二乘之
人及钝菩萨。而判妙教。况两门得益数倍馀
经。何不推寻经之本文。正直舍方便。但说
无上道。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已今当
说最为第一。不闻此经不名善行。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等赐诸子各一大车。草木
皆依一地一雨。如是等文不可具述。何不
凭兹为顿教耶。若七地下引经斥下根人。
大品所诃何必思尽方始出假。思尽即与第
七地齐。故引大品。若入七地已堕二乘。故
为诸佛菩萨所诃。有大鸟下举譬也。大论
七十二问云。行空无相愿。何以一人作佛一
作罗汉。答。所谓萨婆若心行于空等。是故
作佛。自度心修故成罗汉。言大鸟者金翅
鸟也。能从一须弥至一须弥。在于诸天如
人间孔雀。所以不来人间者。翅有毒风
令人失眼。是鸟初出两翅未成。意欲飞去
堕阎浮提。若死若死等苦中道心悔我欲
还天奢摩黎树。以身大故翅翼未成不能
卷六 第 345a 页 T46-0345.png
自举。论合云。鸟身者菩萨也。身大者多习六
度。无翅者无方便智。须弥山者三界也。虚
空者无量佛法也。未应飞而飞者。功德未
满欲从菩萨三解脱门。游于无量佛法空
中而欲退没。虽欲作佛而不能得。若死
者。罗汉果也。死等苦者。支佛也。痛恼者。失
菩萨本功德也。今文两释并是大师随义转
用。谓苦等于死名为死名为死等。而犹未
死故名为等。故以方便及断见位。名为死
等以初果之人思惟全在。义同未死。是鸟
下借譬帖合。如人下重举譬以显法华之
功。先序所治病重。言不能五欲者。以不能
男者。通为不能五欲。用譬二乘根败心死。
阉者掩也。掩闭门也。亦曰黄门。黄者主
中。中谓圣人居天下中而通理万民。主黄
家之门故曰黄门。亦曰黄昏闭门故曰黄
门。华严下欲显法华。先序馀经。华严已来
至于大品。如世间药不能治于被阉之人。
诸大乘经融通诸法。菩萨观门愿行该括。而
不能令二乘发心。等是融通何不融令二
乘作佛。但云在座如聋如哑乃至自悲败
种渴仰上乘。而不为我说斯真要。唯至法
华得记生喜遍寻法华已前诸教。实无二
乘作佛之文。及明如来文成之说。故知并
由带方便故。若不尔者。岂部圆妙独隔二
乘。问。若言方等不记二乘。何故楞伽第二
变化品中。大慧问佛如来何故授声闻记。佛
言。三意故记。一为入无馀界者。密劝修菩
萨行故。二为此界他土菩萨乐求声闻涅
卷六 第 345b 页 T46-0345.png
槃者。劝舍此心修大行故。三变化佛授声
闻记非法性佛。大慧。授声闻记是秘密说。
判曰。今闻法华是显露记。不同方等隐密
与记。若据斯理净名大品皆应有之。何独
楞伽。故方等云。第二第三授我等记。初意自
为已入灭者。次第二义但为斥于钝根菩
萨。对彼说记何关二乘。第三判非法性佛
者。此是以实而隔于权。未若法华显久远
本。我土不毁而众见烧。况法性之佛尚不
记菩萨。何独声闻。故知三义并异法华。当
知大慧发起密说。是故发问授记之事。故
知彼经义属方等。与法华异岂待固论。数
数斥夺二乘等故。故法华中三周授记偏语
声闻者。为显馀经所不说故。是故委授劫
国之名。菩萨授记处处有文。故但通途云当
作佛。乃至本门某生当得。法华称妙斯言
可凭。又阐提下更将涅槃对法华教。彼亦
能治断善阐提。而但名大不名妙者。一有
心易治无心难治。难治能治所以称妙。二
者法华已开功非彼得。大阵既破馀党不难。
虽同醍醐非无斯别。然复涅槃偏被末代。
带方便说故复稍殊。别教可见。圆教六根
名下根者。出假名同功逾十向。此是相似
圆融三谛。不同次第出假之位。又五品下中
根也。又初心下上根也。初心即是五品之初。
大品下引大品文證上根者。且约通说。五
品之初亦约观行论坐道场度众生等。更
约六即良由于此。上来下结判如文。次料
简中五重问答。初问意者。以空例假。谓情
卷六 第 345c 页 T46-0345.png
下答中。先分别三根以例出假。以情为上
似中真下。情在五停四念处位。似在燸等四
善根位。真在见道已上位也。情入者下重
释上根。言触人者。于似真前念处位中缘
苦谛观。未发相似。所缘之境全同法尘。与
此空想法尘相尘。亦得名为情入空也。非
谓尔前凡情名入。然此四念人皆能入。故
曰触人。恐滥外凡已前。故云非谓散情。或
云发八触人方名情入。未审此意(云云)。若
尔下更难。但是情入于空何益。此有下答。亦
但情益。虽未證空与散情异。即此名益何
必似真。为通前难以辨三根。于实入空未
为真益。若益下更难。凡云益者。应异退
人。既云有益应当不退。不并退者答也。虽
未名为不退之位。此位何必一切尽退。设
下纵释。设使有退亦能数修。何以故。是人
以用五停治法。深重惑谢。故能数修四念
处观。次问者。通别上根初心之时。即能入
假。当知即假复能入空。是则空假二观相
即。以圆空假相即何别。答中列出三人不
同。通人虽即正出假时似即入空。此教始
终不能入中。故知不同圆教相即。别人虽
亦初心出假复即入空。教体终须先空次假。
习佛法备后方修中。故名次第。故此两教
与圆永乖。况通别入空但照六界。两教出假
长短不同。尚未能出佛法界假。岂能九界
见即中耶是故两教与圆不同。况复初心
空假并用。一往似即二俱未满。纵带此
空即十界假。既无法性的非圆融。何须难
卷六 第 346a 页 T46-0346.png
云与圆何别。从圆人去辨圆异别。而言
一心亦能作别者。谓胜能兼劣能别能圆。
谓多入下次释圆人次第之相文列五句但
成四句。以第五句与初句同。但是文误应
无别意。义推应有六句不同。前四如文。
除初同句更加假中与空相对。以为两句
谓多入空少入假中。多入假中少入空。
文无者略。若尔下难向六句。虽有多少三
观俱时。何名圆人能观次第。故云则非次
第之别。然下答。如向六句即是胜别。别教
次第名为劣别。圆观自在胜劣俱能。是故以
胜而况于劣。二明出假利益者。欲明出假
真实利益。必在别圆初地初住。是知三根虽
益而微。此是第四示文妙旨。故知明益正
示文意。次第假相利益非无。于中且先总
序真应。于中先明真应之由。文云真应
复云法眼。故此法眼必非地前。以不思议
假为法眼耳。次应以下略明应益以格藏
通。验知此益定在法身。三藏下历教正释。
判前两教菩萨之人。非真起应。纵约佛者
尚非真应况复菩萨。言佛非者。亦且约于
当分教道。准彼教门未明法身。是故当教
无真应义。若开显说即是法身。与谁相形云
无真应。即是玄文跨节义也。应有下明真
应相以斥藏通。如释迦过去过去久得法
身。于六道中与物结缘。今于王城出家成
道。是故名为应有始终。别教地前尚非真
应况复藏通。别教下正明真应。即登地已上
乃至妙觉。深水曰渊。水本曰源。见众生
卷六 第 346b 页 T46-0346.png
病知病根本。如人见水知水源底。睹诸法
药识药内实。如人见药知药体性。印谓符
印。以铜为之使天下同。今亦如是。使用
诸教与机不差。故名为同。是则无明为病
渊源。中道为药府藏。真种智知如印不差。
不思议眼所见无失。和光下释现身也。同
四住尘处处结缘。作净土因为利物之始。
众生机熟八相成道。见身闻法终至实益。
仍存教道以约初地。次明圆教。證道不别。
是故但云乃至亦复如是。若得下对邪料简。
魔亦能为故须决择。所以者何下释简邪
也。言以有漏形作无漏像者。如优波鞠多
调伏魔竟。欲见如来在日之形。谓魔曰。汝
为我现。魔曰。如教。但现相之时莫为作
礼。便于林中放大光明。八部导从乘空而
出。鞠多见已生希有心。不觉作礼以偈赞
曰。快哉清净业。能成是妙果。非自在天生。
亦非无因作。面如紫金色。目净若青莲。端
正超日月。奇妙胜华林。湛然若大海。不动
逾须弥。安步犹师子。顾视同牛王。无量百
千劫。净修身口意。以是故获得如此殊妙
身。怨见尚欢喜。况我不欣庆。魔被作礼更
复本形。大经四依品云。若魔变为佛形。三
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
当检挍定其虚实。世尊。魔等尚能化作佛
形。况不能作阿罗汉像。邪正品云。天魔波
旬为坏法故。作四众像四果佛像。老子等
者。彼化胡经乃是道士王浮伪造今且纵之。
借使老子化作佛者。亦是以有漏形作无漏
卷六 第 346c 页 T46-0346.png
像。亦同天魔化身之例。况复彼经自化十
胡。何关五印。变释为羊等者。大经三十
五文。具如释签第三所引。尚非三藏五通
者。未断惑故无无漏通。所得神通亦依根
本期心异故通用亦胜。彼诸外道尚无念处
煖顶等法。故云世智。如是现者。但是如意
身通少分。如何得比三藏五通。尚劣三藏
岂同别圆。化语下责夺也。雷同者。如阴阳
发雷同生万物。亦作雷字字义同前。故知
下示真应益。三结破法遍者。准文次第
破无明尽方可云遍。亦是取意不次第说。
先寄三谛以意斥文。次举要以结示。初三
谛中先约真谛。前明文相。于文相中又先
出凡情。未破见位尚未次第入真。况不次
第入实。初独举见意则兼思。故此次文见
思并举。譬中略引三譬。如盲问乳。具如前
引。若绳若杵者。大经如来性品云。譬如有王
令一大臣牵一白象示诸盲人众盲各各
以手触象。王问众盲象为何类。其触牙者
言象如莱茯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
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
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
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次合喻云。或有
说言色是佛性或有说言受是佛性。想行识
我亦复如是。各执俱非故云何关。离此无
象方知各是。是故总云不即不离。不即故凡
夫岂是。不离故离凡复无。是故各计皆名为
见。以色等六合牙等七。故七喻通不须的
对。呓言等者应作此寱。睡中言也。大经第
卷六 第 347a 页 T46-0347.png
十八云。譬如二人共为亲友。一是王子(能化)
是贱人(所化)如是二人互相往反(感应相)是时贫人
(邪我名贫)见是王子有一好刀净妙第一(佛性)心中
贪著(爱乐佛法)王子后时执持是刀逃至他国(菩萨舍应
也。感应事密故云逃至。转化馀方故云他国)贫人于后寄宿他舍
(受五道身)即于梦中寱言刀刀(无明暗寱妄谓有我。从此已下声闻施化。
即以似一名为旁人)旁人闻已收至王所。时王问言。汝言
刀者。为何所似可以示我。是人具以上
事白王(初果)王今设使屠割臣身分裂手
足欲得刀者。实不可得(析观)臣与王子素
为亲友(曾受小化)共在一处(机感相应)虽曾眼见
(闻慧)乃至不敢以手棠触(思慧)况当故取(修慧唯得
闻慧无思修故)王复问言。卿所见刀相貌何似。答言。
大王刀者如羖羊角(刹利计神黄色)王闻是已欣然
而笑。语言。汝今随意所趣勿生忧怖。我库
藏中都无是刀。况汝曾于王子边见。王问
群臣汝曾见不言已便终。寻立馀王绍继
王位。复问诸臣汝于库藏曾见刀不。臣答。
曾见。问言。何似。答言。如羖羊角。如是展转
至第四王登位(即第四果)复问诸臣皆答言见。
王复问言。相貌何似。答言。如优钵罗华
(婆罗门计神白)复有说言其色红赤如火聚(毗舍计神赤色)
有言。犹如黑蛇(首陀计神黑色)王闻大笑。卿等悉皆
不见我刀真相。已上注文并是章安疏释。
经自合云。说已舍去如王子逃。凡夫说我
如彼暗呓。声闻缘觉问诸众生我有何相。
或有说言如母指。或言如粟米等住在身
中炽然如日。如来出世为断我相言无是
刀。贝粖雪鹤摸象呓言并喻邪常。虽云佛
卷六 第 347b 页 T46-0347.png
性而皆执我故属见摄。故今引之。破见思
遍但是入空。就文字下说意也。附文但是
破见思遍故云如此。若论元意一见一思
无非法界。不同次第故曰意则不然。见思
即是下正出文意。若从文说见思障真无明
障中。若从意说。见思之外无别无明。无明
体性既即法性。当知见思亦即法性。若见见
思无明法性。是约名等五即论遍。若取见
性应唯第五第六。今通论破何须必至分
證究竟名遍。次寄从空出假者。亦先明文
相次显文意。故云亦尔。初文相中既是次
第。且约法眼论遍不遍。六根已下次明文
意。文意本在不次第假。不次第假虽即从
初不次第破。复约不次而论次位。即是六
根粗惑先除。发得相似不思议假。相似即是
中道前相。即是遍位之气分也。障通下约中
道观以示破遍。中道既是破遍之法。是故直
约双照论遍。不须复于文外论意。即指
无明为障不思议化道神通之惑。此惑若
破任运双照。虽复文中不论文相。然此中
道居二观后。复当次第文相故也。故举要
下更总明文旨。谓不次第。具如前文。即观
见思即见法性。不复更论三惑三观前后
次第。如此结要乃名遍耳。前观法下示结
遍意。结遍应在中道文后。如何于此预明
破遍。但后文明遍理数而然。秖恐见前空
假二观观法重沓。迷于文旨。言文旨者。向
之重沓不出一心。故于此中且先略示。见
思尚乃即是法性。岂有尘沙在见思外。岂
卷六 第 347c 页 T46-0347.png
有无明在二观后。三惑既即三观必融。此是
第五示文旨也。

次释中道四门不同。于中先更牒前空
假举后入中。三文相对以显圆妙。生不生
等者。次第非实并云一往。自他及以双照
自他。并非文旨。言同意殊故皆名似。生
不生更牒前从假入空。即不生生等是述文
意。自即不自等者。重述前文次第行意。意
本在于不次第也。依文次第空是自行。即
此自行即是化他。即非自他。不生生更牒
前出假。不生不生引后入中。假中二文比
入空说。可以意得。故以三文展转相即。
使空成妙空乃至假中成妙假中。此即第
六示文旨也。种种下结前说意 意虽若
是还且附文次第而说。故释中道复开四
章。四章初文明中观意者。于次第中初
文复先说于文旨。今虽次第即是圆教二惑
先除。除非本意意在初心圆修三观。故历
四教简其观相前之两教但中尚无。何况圆
妙。别虽闻中如眼暗者。是故三教非今所
论。三藏可见。次通教中初明理同三藏故
无别理可观。虽无等者。此教无中假立中
号。亦云不生不灭故也。故知他约缘生色
心作三谛名。不能出此。亦得下虽明远
通论被接者。是故当教终无第三。次别教
中初约谛离合中。言元知中者。但知而已。
初虽未观然异通教后心方知。故云元知。
照此二谛等者。既以有无止为俗谛以佛
法中而为真谛。有异于小故曰从容。虽
合真俗以之为俗真谛不出中道理体。通
卷六 第 348a 页 T46-0348.png
教虽作三谛之名。实无中体。此理下约观
譬显真因分齐。初法。次譬。如眼暗等者初
标也。云何下释也。亦是合喻。虽标心本眼。
以眼暗故但穿旁眼。旁实无眼谓旁有眼。
别教菩萨亦复如是。虽初知常而行次第。中
理之外实无真俗谓有真俗。名为旁眼。是
故此教先破二惑。边外无中期心边外。当
知三谛俱名旁眼。例如下举例也。方便如
二谛见谛如见中。次明圆教有法譬合。初
法中云。先破两惑等者。秖是圆观粗惑先
除。故知一生初住可获。故南岳云。望入铜
轮领众太早。但净六根。次第行者。借使一
生两惑先除。虽不经历亦成次第。或圆接
别或别圆接通或解圆行渐。并两惑先除俱
非今意。今意一向专在于圆。次譬中初约
用兵以譬能所。次以治铁别譬于能。器械
譬止。身力譬谛。智谋譬观。械者兵器通名。
兵即五兵也。设弓刀槊戈殳也。殳音殊。长
丈二两刃。戟有柄也。故淮南子云。用兵如
决积水于千刃之堤。转圆石于万丈之壑。即
兵利也。今以身壮譬圆三谛。兵利譬圆三
上也。权多譬圆三观也。智械并依身力
故也。一日者一生也。两铁譬者。约教说之
乃有种种烧治故也。次修中观缘者。初正
释五缘。五名虽同义与假异。一者假中五
事具足方能出假。今此为具五事应须入
中。又期心五事方可修中。入空五缘意亦
如是。次释中初云无缘慈悲者。具足三慈
方名无缘。此慈下结成双非三谛相也。大
卷六 第 348b 页 T46-0348.png
经十四梵行品文。品初云。慈有三种。一缘
众生。二缘于法。三者无缘。众生缘者。缘一
切众生如父母亲想。法缘者。见一切法皆
从缘生。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大论
二十亦云。慈有三种。众生缘者。谓缘十方
无量怨亲中人。法缘者。谓缘无漏罗汉支
佛诸佛圣人。破吾我相。但观四缘空五众
法。无缘者。不住有无唯诸佛有。与大经文。
文意大同须释出之。大论第五明悲亦有
众生等三。故知将三慈悲以对三谛义甚
显子。今从胜说但云无缘。若得无缘必
具前二。故知明于究竟慈悲。不辨此三实
未周具。上两与菩萨共者。比斥。乃与藏通
两菩萨共也。法缘亦与二乘共也。是故更
须第三观也。慈若有无等者。结成三谛。大
经梵行品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
非诸声闻缘觉境界。非不异于诸偏菩萨。
但偏菩萨闻法易转仍有少分。二乘全阙故
独对之。乃至十二因缘七觉八正。十力无畏
诸佛神通。无不皆以慈为根本。是故经中
遍历诸法皆悉结云。慈即如来如来即慈。迦
叶下明慈具德。上慈下结成。手出师子等
者。明慈有折伏之用。梵行品云。提婆达多
教阿阇世。放护财醉象。欲害如来及诸弟
子。尔时踏杀无量众生。象闻血气狂醉倍
常。见我翼从被服赤色。谓呼是血。复来奔
趣我弟子中未离欲者四散驰走。城中人民
谓我终没。调达欢喜快哉适愿我于尔时
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
卷六 第 348c 页 T46-0348.png
子。是象见已而生怖畏。失大小便投身礼
我。善男子。我于尔时手指实不出五师子。
慈善根力令彼调伏。乃至下文举石空中。力
士惊怖。现作庄严降诸外道。令狂女人见
如己子。患疮女人得药平复。如是皆是
无缘慈力。如磁石等者。明无缘慈有摄受
用。故大经三十师子吼中。明无缘慈任运能
吸犹如磁石任运吸铁。经举六譬以譬慈
义。犹如猛火不能烧薪。火然薪坏故名为
烧。葵藿随日芭蕉因雷等。其义不别。即是
异法相应如磁能摄。夫铁下释修中意。今
明慈等具破立义。所言破者。石本不吸火
本不烧。如来亦尔本不度生。所言立者。无
情尚能异法出生。况复法身依本誓力。不能
任运吸众生耶。若无明未破。理虽具足如
石隔障不能吸铁。如水生火等者。明慈有
能断惑之用。大论三十五释火性不定中云。
若火实热云何有人入火不烧。人身中火不
烧人身。云中起火以龙力故。水不能灭。
以火照之其火则灭。今无明亦尔。因于二
观而生无明。二观之水所不能灭。还用中
道智火灭之。为灭无明。是故须明第三
观也。又大论四十九云。若心著善破者则
易。若心著空破者则难。是故著空还须有
破。如火起草中得水则灭。若起水中无
物能灭。是故还须以火灭之。今亦例尔。若
著二惑二智能灭。若著二边二智所不能
灭。又律云。本谓水能灭火。不意水中生水。
今亦如是。本谓二智灭惑。不意二智生惑。
卷六 第 349a 页 T46-0349.png
是故须用中智之火灭二智火。次满本誓
誓即四弘。四弘亦依四谛而起。枝叶即譬
前之二观所断苦集。所未知断即是无明。故
以无明譬于根本。次以灯炬譬前二观所
修道灭次虽修下。斥遍四谛以显无作。百
川者如前二观所修四谛。娑伽下显正。一霔
者如今无作所修四谛。中道下合譬无作体
遍义也。三求佛智中初明智体。智必有眼
故兼明眼。眼智即是能显广大。能显既广所
显必深。深竖远横皆以眼智觉了周遍。从
因至果究竟具足。上两下以譬比斥。若修
下以譬兼合。即是中观之功能也。目足者譬
圆解行也。形前两观眼智盲跛。解行阙故终
不契中。到池等者。解行所契形前堕坠等
也。饮服等者。亲餐理味四德之水。水体不
异而有冷等四性不同。佛性理一而有常
等四德差别。见池相等者。遍池是水全水是
池。池涅槃也。尽果德边穷佛性底。名见池
相。见法横周名见方圆。见理竖极名见
深浅。同体权实名为方圆。四即不同故云
深浅。见即佛眼见也。饮即佛智知也。知见体
一。池水不二。法性无染名为清净。四学大
方便者。初文通序依体起用。无谋等者大
智也。不假先念故曰无谋。住首楞者。大定
也。不可思议下总叹智定善巧之用。善巧秖
是体内方便。应理称机适时化用。示空风
等者。借事显用。风界无色示令可见。世间
之火尚能烧草。能入劫火而令不烧。得中
体故有斯巧便。故此方便名之为大。为大
卷六 第 349b 页 T46-0349.png
用故学斯方便。如弥勒下寄于二圣以显
善巧。净名弹诃弥勒受折。二圣皆依同体善
巧。何者弥勒蒙佛授一生记。若记一生定
生兜率。故彼天子预来修敬。弥勒位居偏
教不退。天子宿发圆菩提心。弥勒以偏诫
诸天子。不鉴天子圆机方成。故感净名正
熟诸天。旁折弥勒。先约三世折云。过去耶
未来耶现在耶。三世无住。如何自谓得一
生记。净名次以如理而诃。如无生灭云何
言得菩提记耶。注云云者。经中有并。谓
以众生草木圣贤而为并诘。如通凡圣及
情非情。若弥勒如得授记者。一切众生小乘
贤圣无情草木。亦应记耶。若众生等不得
记者。弥勒亦然。何独众生及贤圣等有得不
得。如不应同。如体既同记何不等。却覆并
决理妙辞穷。所化机成能化久鉴。默受弹折
状似招讥。是故讥云。勿起此见。三教菩提
见心既破。净名为说圆实菩提。随要略明
二十五句。遍一切法无非菩提。故云寂灭
是菩提等。应约六即以释发心。而明寂灭
及不二等。是诸天子闻菩提已。咸悟无生。
是二大士更叩等者。弥勒用权以隐实。大士
用实以隐权。故弥勒以说不退转行。如槌
叩净名之砧。净名以诃一生补处。如槌叩
弥勒之砧。互为槌砧成天子器。故得法忍
由闻菩提。令难悟者等者。诸天著乐名难
悟者。妙理微密。名难悟法。难悟之人悟偏
渐法已自为难。闻圆菩提得无生忍。若非
二圣槌砧之巧。焉令天子妙位斯获。岂独
卷六 第 349c 页 T46-0349.png
高位初心例然。以此而观弹诃不易。泛尔贬
挫伤他善萌。等不知机应顺安乐行。犹须
待问答以大乘。深爱法人尚诫多说说必
有轨无违化仪。初寂忍衣。居大慈室。坐
妙空座。方可能为善巧利他。如是利他名
字位中已有巨益。何待五品乃至无生。又如
来等者。次寄佛化小以明善巧。且据鹿苑
而为渐初。一往称为不即说大。言种种
者。四时七教盈缩不同。引导皆令离偏小
著。无不咸使归会一乘。乃可名为大巧方
便。文中语略但云种种。意该鹿苑至法华
前。离著之言通七方便。故云然后开佛知
见。是故已下更述化意。种种方便意在真
实。真实得显方有所归。更以等者重述善
巧用权之意。故前三教是异方便。莫不皆
为显于法华。佛智等者。叹佛同体权谋叵
测。权中之实难可思议。实权体融无能逮
者。故以去重牒前文用方便意。结令钝根
菩萨来至法华皆悉入实。是则弥显善巧
之功。言寰中者。谓法界为域法王所都。
法王无偏理性无外受化契理。名悟寰中。
若作此环如庄子注。以圆环内空体无际。
名为环中。今亦如是。如理无相无始无终。
会此环空故云妙契。上二下。次寄文殊化
外以明善巧。宝箧经下卷。因舍利弗叹文
殊师利神力智慧不可思议。时富楼那语舍
利弗。我亦曾见彼之所为。一时佛在毗舍离
城。时尼乾子有六万眷属。我入三昧见百
千尼乾应当受化。往为说法。反见轻笑出
卷六 第 350a 页 T46-0350.png
粗恶言。于三月中无受化者便舍之去。尔
时文殊化为五百异道师徒。往尼乾所顶礼
白言。我承名德自远而至。汝是我师我是
弟子。愿。见哀纳。令我不见沙门瞿昙。不
闻彼法。答言。善哉。汝已纯熟不久当解我
调伏法。尼乾告众。与此摩纳和合共住。互
相问讯。彼有所说汝专听受。次第而坐用
尼乾法。文殊师利威仪殊特。于时赞说三宝
功德。亦赞尼乾所有功德。令彼亲附。后于
异时知众已集。即便语言。我等所行咒术
经书。若赞诵时瞿昙所有功德。入我经中
来者。是瞿昙实功德。何以故。是瞿昙父母
真正转轮王种。百福严身。生时地动梵王扶
侍。自行七步口自宣言。一切众中唯我为
尊。乃至广赞一代化物。渐次开解示其正
法。五百外道得法眼净。八千外道发无上
心。时文殊所化五百弟子五体投地言。南谟
佛陀南谟佛陀。彼外道中未信解者。亦皆相
效供养文殊。文殊领来至佛所已。佛为说
法无不得益。如文殊鉴机先同后异。方得
名为大巧方便。五明大精进者。初文略出。
即以佛乘名为佛事。依乘起行名大功力。
法华下引證也力能趣实故云勇健。依理
起进故云难事。令佛轮王解权赐实。不动
下引金光明果上精进。以况于因。不为二
边所动。永不退入三恶不失实相正理。
方名菩提萨埵。萨埵者。萨埵王子也。彼经本
缘能投身饿虎不惜身命。况馀财物以此
为因成无上道。虽得佛果精进不休。故
卷六 第 350b 页 T46-0350.png
于众中起礼身骨。故云虽得菩提犹尚不
息。况馀凡下端拱成耶。故不共法中有精进
无减。上两观下。重约赐珠比决开权以明
精进妙功能也。故佛轮王见小乘众破见思
贼有微功者。赐事禅定无漏田宅。若见大
士应破大惑获大智勋。故云功盖天下。于
实法界顶开同体权髻。与实相明珠得法
王记莂。法赐之极极在佛记。故云赏穷。施
化之意意在开权。故云解髻。如此皆由大
精进力。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三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四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第三正修中观者。初文先举难知难观。
若云初心直令观中。破细无明显于实相。
凡尚不识欲界无明。故云悬绝。非前四眼
二智所及。岂肉眼见情虑知耶。文中隔字故
云眼虑见知。二智四眼既未知见中道之
理。是故斥之非眼虑等。例如下例释。例易
况难引难从易故以空假二观况于中观。
何但中道难观。二观应知不易。虽曰不易
亦由观成。故知中观亦可例之。初举真况
云。观真之时。亦无色像方所可观。但观现
在粗阴入心。止观研穷三假四句。渐生燸
解发真无漏见真分明。名真智发。如是所
见良由观阴。次以假况者。恒沙佛法无量
卷六 第 350c 页 T46-0350.png
三昧。云何可观。为发眼智但观真空。于
空心中渐思诸法。诸法渐发渐深渐广渐利
渐明。洞晓药病种智开发。故俗智发但由
研真。今观下正举中观。例前二观今使
可观。但研二智渐见中理。何者。夫见中
道须识无明。二智之体既是无明。以观研
之中理可显。即下三重观法是也。但观二
智体是无明。无明法性非一非异。观之不
已。自然双亡自然双照。如此竖说。中尚非
遥。况观阴入一切皆实。故知二智能破所
破。并是中道所观之境。于中先释智障。言
智障者。有三重释。初重释者。二智即是中
智家障。故名智障。次又此智障下。明中智
被障名为智障。次又能障下。明能所相对
得智障名。初重释者。智障两字全属能障。
次重释者。智障两字全属所障。后重释者。障
字属能智字属所。至此卷末引达磨郁多
罗虽有多解不出此三。准文合在此中
引释。彼解稍烦恐妨文旨。故在后明。云何
下欲观中道先审观意。云何观此二智无
明。以观审之知非智相。既非智相即是无
明。故下用观虽分三别。秖是为破无明
显中。观此下正明用观。先列三番。三番秖
是三假异名。一一假中亦用四句推检研覈。
初观无明即成因成假。言空假之智与心相
应者。法性为因二智为缘与心相应。名所
生法。法即无明。即重立无明以为观境。观
此下正用观也。四句推检二智叵得。问。既
云二智即是无明。应以自他推此无明。何
卷六 第 351a 页 T46-0351.png
故复云为从无明为从法性。答。中智望
之名为无明。今观无明但推二智。为从法
性为从无明。乃至共离复推双责。具如破
见因成中说。作此等者。次明能推止观之相。
初明观相有法譬合。法说可见。至此亦应
结成二空二谛等也。止文亦尔并是文略。
次譬如下譬说中。云遥望等者。大论十四
云。如夜见杌谓之为人。是不实中能令心
生谓之为人。人又疑无六分动相。杌如法
性人如无明。人之与杌俱未审定。故云不
了。起四句下合。既云起于四句执等。故知即
是初心观中为成次第。故二观后明于中
也。若执四句不会中理。故成无常。若离
性执即于无明见于中道生法二空。故名
为常。前见思等者。更重述于所破不同。二
观但破见思尘沙。故今所破唯二观智。即是
无明。言金刚者。亦用大经利钁斸地。唯至
金刚不能穿彻。即喻无明非前二观之所
能破。能破即是中智龟甲白羊角也。观破下
结名也。二观如文。此理不可下即不观观。
故云非智非不智。复次下明三止也。初总
明用止。亦用四句推检无明。乃至二空与
观不别。故略引而已。但体是即寂与前为
异。故须辨相。如持下举譬也。故大经第八
云。譬如持戒比丘观无虫水见尘似虫。即
作是念。此中动者虫耶尘耶。久观不已虽
知是尘亦不明了。十住见性亦复如是。今
全未见义同不了。故得借用彼十住喻。无
明如虫法性如尘。虽用四句推检叵得。亦
卷六 第 351b 页 T46-0351.png
未了了见于法性。前人杌喻意亦如之。若
谓下合喻可知。前生死下结名。可知。复次
下用六十四番。如是下重示四句方法之相。
句即是门门名能通。由一一句皆能通理。
随用一门咸应见实。为不了者及以多人
施设多门。虽立多门见必随一。即以四
句为修观处。非所观理名之为处。故第五
卷中正以四句为修观法。法谓方法。即是
能通入理之法。是故此法亦可名处。因能
通处至所通处。故云因门。二处名同能所
别也。随用一句既得见理。无复馀句故
名为融。自行既尔化他亦然。他机不同随
句见理。即名得入。以之为融。故须诸句
一一研试。会有相应相应即融。若执等者更
判用观得失之相。虽破四句必离能执。执
即门坏故名为烧。次观法性即相续假。何
者。由观无明谓无明灭但有法性。虽作
此解未破无明。当知此是情想之解。是故
更观法性之计为从何生。无明为前念。法
性为后念。于中先牒前法性解。此解成惑
为所观境。先法。次譬。譬中云尘杌等者。双
指前来观无明譬。前观无明即是法性。如
观尘杌虫人叵得。今观法性如观尘杌
复非明了。即当下正示观法。应须观破不
了之相。所以移观而推法性。具如破见相
续假中。准前亦应结成三观三止等相。文
略不说。如是下用六十四番。亦应如前
明得失等。文略不说。虽未等者劝于行
者勤用止观。虽六十四不出止观。故劝常
卷六 第 351c 页 T46-0351.png
学不得馀途。三观真缘即相待假。初明自
行。先出待相为所观境。即前观于无明法
性之观智也。为智为非智者总立也。应知此
智未见中理即是无明。无明非智。此之非
智待谁得名。故有自他横竖二待。诸佛在
现对我为横。我悟在当望今为竖。如是下
次列句观法。若缘修下约句破执。但破真
缘共离自坏。缘在地前故云无常。非谓分
段生死无常。若言缘修生智明者。义当无
常生于常也。无此理故故云云何生常。若
彼诸佛及我将来是真修者。真即是證證不
名修。释此下寄彼异释以辨性过。真自下
正判。四句下略明观成无四句计。求横竖相
皆不可得。故智障亦不可得。何以故下释
也。何故无明体不可得。待诸佛智说为无
明。佛智本无无明叵得。所观无明既不可
得能观观智亦复非有。故云亦无。若执下
辨得失也。初判属智障即是失也。次若不
执下即是得也。初云四门即能通门。以成
门故名能通得。若得契下明所通理。契此
理。故名所通得。虽观四句理实非四。此
中阙六十四番者但是略耳。若有下次明化
他。问。观前二假何故不明化他相耶。答。
前观法未周自行未满。是故至此方名利
他。初文总举。所谓下别释。初释缘修中。先
法次喻。初法中云无常生常如前所说。前
为破故故云不应无常生常。今明随机
宜闻得益。语同意异不可一准。无常望常
无常是他。故大经破十仙中云。如汝法中
卷六 第 352a 页 T46-0352.png
因是常果是无常。何妨我法因是无常而果
是常。今亦如是。因于缘修无常因故。生于
真修常住果也。又云下譬他生。伊兰如无
明栴檀如法性故。是故大经阇王闻法
得授记已。自述叹云。我见世间从伊兰子
生伊兰树。不见伊兰生栴檀树。我今得见
从伊兰子生栴檀树。栴檀树者。即是我心
无根信也。言无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来。
今蒙生信故曰无根。如来望我如来为他。
法王种性自也。从谷生谷故名为种。谷种
不变。故名为性。从我身中法性而生义之
如种。无始至今其种不变。故名为性。不
同从佛而生信心。故名为自。因灭等共生
也。由内法性及外观智无明灭已。即得菩
提。故名为共。或言下离生也。非内谓非法
性。非外谓非缘修。离此二故名为无因。而
得是等者。虽非内外不无所得中道之智。
言云云者。一一句末皆应结云得是智慧。
以离执故名为得智。无得等者结释前文
以成三观。离性过故名为无得。离过得智
故云之得。證无得故名得无得。即此无得
假名为得。得与无得皆不可得。义兼双遮
复能双照得与无得。诸菩萨下次明菩萨作
论利他。即是菩萨作论申门。天亲地论法
性依持。即属自生。是论正意故云正主。他
共无因例此可知。中论申空。空为正主。馀
有等三准此亦尔。岂离四门者摄教显门。
一切诸教四门摄尽。四门虽殊通理不异。
若得此意无所乖违。牟楯者。牟字应作
卷六 第 352b 页 T46-0352.png
矛。或作𨥨。兵器也。长二丈建于兵车。楯字
应作盾。亦是兵器。即旁牌也。此楯是栏楯字
耳。此牟是牛鸣也。并非文意如楚有卖矛
及卖盾者。有来买矛。语买者言。此矛坏千
盾。有来买盾者语买者言。此盾坏千矛。
买矛者犹在。买盾者复至。买矛者语卖者
言。还与汝矛而坏汝盾为得几盾。卖者无
答自相违故。若用下用四门中四论四悉。以
修止观。经论下明门功能。如此下明门中
观行之功能也。允亦合也。明眼下举得辨
失。问下料简也。初问中无明法性既其相即。
法性即无明。故应当俱破。无明即法性故应
当俱显。二法不二故俱破显。二法若二为理
不成。答意者。二法无体但有假名。虽俱假
名必无并住。故法性显无明已倾。无明倾时
法性尚无。况复更立无明之名。故无破显
而破而显。次问意者。如向所答。无明既其
即是法性。但唯法性何有无明。而前文云。二
法相即。若相即者。何但无明即是法性。复有
法性即是无明。今文但举一边为问。故云
无复无明与谁相即。亦应更云。法性即无明。
无复法性与谁相即。所以不论后一边
者。于迷示理明理不二。是故相即。推不二
理一对即足。何须重并下一对耶。若示迷
性应存后对。答中二喻。初喻意者具用二
对。无明如水法性如冰。如为不识一句冠
下两句。为迷冰者指水为冰。为迷水者
指冰为水。如迷法性即指无明。如迷无
明即指法性。若失此意俱迷二法。故知世
卷六 第 352c 页 T46-0352.png
人非但不识即无明之法性。亦乃不识
即法性之无明。犹如湿性本无二名。假立
二名以示迷者。为计二名不了无二。故
以二法更互相即。恐迷冰水更引珠喻。珠
非水火遇缘故生。理性非二从缘故说。次
明位者。初释中位修相證相。亦为且存次
第文故。故云两观以为方便。地相体真及
以随缘。能为入地双遮方便。故至初地任
运双遮。地前空假能为入地双照方便。故至
初地任运双照。故体真止以止见思。即以
空观。而照真谛。假观随缘准此可知。是故
初地名中道位。次修此下斥权位也。先立
三位。谓通教八地别教初地圆教初住。若别
接下兼序通别修證之位。欲斥于权。是故
重序。初明通教以别接者。方乃得云七地
论修八地论證。问。第三卷明别接通中。何
故乃云八地闻中道。九地伏无明。十地破
无明。方得名为佛。以何义故。与此不同。
答。始从四地终至九地咸受接名。三根
不同故位不等。四地为上六七为中八九
为下。文从中说故云七地。前为销经故从
下说。故大品云。十地菩萨为如佛。经从下
者其位定故。故诸经论多从下说。言如佛
者。通第十地名为佛地。被接之人能破无
明。无明破已。如彼佛地同得八相。故名为
如。如此下斥权位也通别二意虽破无明。
权位犹高故须斥破。问。乾慧正是初心所
修。云何斥言初不得修。答。举劣况胜一
往斥之。如乾慧中总含三贤。初心但可修
卷六 第 353a 页 T46-0353.png
五停心尚无念处。况有八地道观双流。即
今被接破无明耶。又初心下次斥别教
初立信心。尚未入信岂论回向。文中但云
至回向者文略故也。故彼权位凡夫无分。
言修中者亦寄次第。实而言之三观圆修。
以二观心修于中道。是故至此即名圆修。
故四念处云。别向圆修即此意也。次今明下
正显圆位。初立五品。引法华经释成三观。
空座中衣假室。复以定慧助释忍衣。座毕
竟故所以空圆。衣寂灭故所以中圆。室慈大
故所以假圆。又室衣座三皆云如来。是故圆
也。始从下相似位也。见鹤下举譬似也。大经
十四云。见有二种。一相貌见二了了见。相貌
见者。如远见烟名为见火。虽不见火实
非虚妄。空中见鹤便言见水。若见莲华便
言见根。篱间见角便言见牛。见女怀妊
便言见欲。若见身口便言见心。一一句
下广如初句。如是并名相貌见也。了了
见者。如眼见色菩萨见道。菩提涅槃亦复
如是。及观掌果义亦同之。如是并名了了
见也。若相貌见名相似见。了了见者名究
竟见。分證亦得分了之名。故此似位引彼相
貌者相似见。实非见性。虽未见性不
同凡夫虚妄称见。故诸譬云。实非虚妄。五
品尚得观行名见。况复相似而非见耶。例
如下次引例释成。今五品下正明中位。次
引华严以證初住。六根净位界内惑尽。且
名无馀。进破无明方过牟尼。三藏牟尼未
断别惑。教门观行复劣于圆。故初住心过
卷六 第 353b 页 T46-0353.png
牟尼也。始自下显观功能。不待等者。重斥
通教七地方接。何暇欢喜者。斥别初地始證
中者。故楞伽第五云。菩萨摩诃萨住如如
已升欢喜地。如是次第乃至法云。故知并是
初地已上教道之说。前教下正判权实。教弥
实。位弥下。教弥权。位弥高。故通在八地别
在初地。圆在初住。法华下引證权实也。方
便證权实事證实。我即释迦。诸谓十方三
世等也。借彼发迹之语。以成开权之文。复
次下更历教判也。前但列二双流入中。今
更通说故兼三藏。其教更下其位极高。故双
流位唯在于佛。应明当分跨节二义。虽言
去至略语者。明圆实位。其位虽下破惑功
多。至初住时一摄一切。虽云一品品实无
量。次举譬如文。次又下引例释也。如四
禅是一入者不同。以是而言。品不啻九。故
知初住破品应多。前两观后等者。准文次
第。至此方可结竖破遍恐迷远文。故预
于前二观后结。今至此中正当结处。故但
略结还却指前。今中道观下更略结前三番
中观。以成二空。名破法遍。无明是结前初
番。法性是结前次番。不依等结前第三。不
依四句结成性空。无倚无著结成相空。
准前破见在三假后。方结二空。故今亦应
然。次引净名以證二空。佛具二空故稽首
礼。具二空故尽净诸法。以空喻空故曰如
空。无复性相故曰无依。若入初住摄一切
住。住既破惑是故一破摄一切破。从初至
后皆除一分。故名一破一切破也。次约横
卷六 第 353c 页 T46-0353.png
门者。初明来意。先法。次譬。从浅至深故
名径直。门门意等故名为齐。俱列意等故名
为并。若横等者次说门意。横竖虽异无不
见实。亦是类通。通一切行皆至于极。


横门者下正释横门。先列八不。一论具列故
先明之。故论第一归敬序云。不生亦不灭。不
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
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法中第
一。此之八不。明佛所说第一义谛。一论下
举例指广。中论下引论摄相。以二摄六及
垢净等。论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以此八
破耶。答。法虽无量此八破尽。当知诸文所
列门相不出此八。赴缘名异是故广明。故
论云。言不生者一切邪计及四性等。生与
无生皆不可得。不生无生何得有灭。灭无
生故。故生本无。馀之六句准此说之。问。不
生不灭既已总破一切诸法。何须更列馀六
句耶。答。为成初二故列馀六。又信乐不
同随宜说异。故本业璎珞下卷。大经大论第
六。明破诸法并列八不与中论同。故璎
珞云。八不相即圣智不二。不二故是诸佛菩
萨母。诸佛皆说八不故也。故知八不摄门
义尽。又今竖门三谛义足。度入横门门门
三谛。故使横门无横不竖。以竖望横无竖
不横。从始至终并有横故。如一无生一切
无生。乃至不出亦复如是。摄此横竖皆入
一心。具如后说。此八既尔诸门例然。是故今
文度入诸门。具如中论初二入六。是故今
文先以诸法悉入无生。馀七展转更互相
卷六 第 354a 页 T46-0354.png
入乃至一切横门亦然是故且明无生度入。
初云若无生门至亦如是者。是将无生门
中阴入界境十双互发。来入诸门。次若无生
门观心下。是将无生门中十法成乘初文。及
不思议境。境中十如十界三千。来入诸门。此
中存略但云种种五阴。即是略举五阴世间。一性相等即是略举三世间中十如文。来
入诸门。次若无生门发真正等。是将无生
门中发菩提心。来入诸门。若无生门安心下
是将安心止观来入诸门。此前法三列文
并略。唯至破遍文相稍广者。正约破遍明
度入故。自馀诸文相承来耳。既相承来。无
住无行理亦应具。彼二门中或时无者是阙
略耳。次若无生门识有无等下。是将破遍中
竖三观中入空文来。但是空中破见文耳。犹
略破思及以诸位四门料简等。若无生门破
见等下。是将入假中知病。知病中重数。重数
中知见重数文来。馀知病中诸义及识药
授药等文并略。若无生门观智障等下。是
将入中初观无明文来。前文既以四句推
破。破已乃云。若于一观得悟。馀句即融。故
知一句得悟。悟即三观现前。带前二观修中
故也。馀三句如文。从自灭下是将入中观
法性文来。从自待下是将入中观真缘文
来。初无生门中明因成假。约无明法性以
为自他共无因等。今入中道。中道文初揽
前空假与中相即。已具三谛。故今四句一一
句内皆结三谛。相续相待亦复如是。又一一
假中皆初明自生次明三句。在文可见。相
卷六 第 354b 页 T46-0354.png
续文中言自灭等者。前观法性中云。为当
无明灭法性生等。故此文中以灭为名。无明
灭生。无明即是自灭。法性生。即是他生。不
灭而生。即是他灭。法性名自。灭不灭生。
即是共。灭离灭不灭。即是无因。法性亦尔。
何者。不灭生是自。不灭望灭灭即成他。今
通无明言之。故皆云灭。相待中云自待等
者。前相待中。云待智说无智待于诸佛。名
为他待。待我当来名为自待。共与无因例
此可知。若无生门三观结成下。是将结破
法遍文来。前于二观后结竟。至第三观后。
但指前结之。今度入文。既于第三观后说
之。第二观后故略不出。故知结遍正应合
在第三观末若无生门如上等者。总结若得
下次明二经。初通明入相。次所以者何下正
明二经。先明无行。次明金刚。初无行中云
谛无行者。即是妙境。智是依境起解。菩提
是发心。安心如文破见思等者即是破遍生
死涅槃中间即是通举始终。行位教等指下
文中通塞道品及以正助。位是次位。通摄安
忍及以离爱。并在位中。过离爱已入初住
位。必有起教故云教也。次金刚者。初且引
经六尘不住。次境智下明十乘也。不住境智
乃至见思无明等者。且举十乘初三文也。
以破遍文是元度入故也。不住地等者。更
引经中不住之文。入地尚乃云不应住。以
未极故。况复住于初心境智。乃至若未破
遍故不应住。即是无住而住。是则亦名不
应住。故云虽诸法不住以无住法住般若
卷六 第 354c 页 T46-0354.png
中。是则三谛复通初后。六即皆得名无住
住。此无住下更判位也。故仁王下释判也。
通途言之。此之三处皆破无明。是故分得
金刚无住。释迦下明究竟金刚。若尔下释
疑常途所释但云金刚唯在伏道。故云断
道无金刚耳故以等觉为金刚位。妙觉唯
断无金刚也。仁王既云释迦所入。故今引
之。佛有金刚通至初住极在于佛。无非
金刚不住义也。为破他解故引佛有从容
释之。有无无在用在等觉。功归妙觉。二论
所说亦不出于十乘不住。言度曲者。曲谓
音曲。以无生义度入馀门。如世弦管。弦管
不殊而曲各异。弦管如横。诸曲如竖。初章
根本妙慧旨归。度曲之功旷大若是。入道为
理馀三属事。千从之解少分为言。次更料
简者。初问可知。答意者。无生对馀名为二
义。初正示自行能通之门。故云三十二菩
萨。各各说己所入之门。若言下出他解。今
解下出今家正解。初示能通之门。此菩萨下
明自行。又他缘下次明化他。前明诸菩萨
各自说己所入之门。故成自行。此中明三
十二菩萨各各说者。非独述己亦为利他。
他缘不同故须各说。是则等者。叹门无量
无不益他。云何等者。结酬前难。复次下更
于门门以明四悉。得四悉益即是其宜。若
无四悉应须度入。叹喜即世界。信善即为
人。执破即对治。欲悟即第一义。当更下次明
无灭等门有四悉益从喜生下八字即四悉
门也。譬结如文。

○次明一心者。初明来
卷六 第 355a 页 T46-0355.png
意。始从外外终至佛法。皆有邪执及以诸
思。并皆观破。破立兼申一切经论。故见思破
位大小不同。四门料简所入各异。出假药病
及授药等遍历一切。入中复有诸位不同。
度入横门门又无量。是故一一皆云一切。
其相既广。欲修观者厝心难当。故须结撮
示其正意。名为一心。此即正明一心无生
门之来意也。从若无生门千重等者。次明
横竖诸门。度入一心。虽种种下结成一心。
但一心下分门解释。先释总门。对下贪等
一一相别。故名为总。利者举总已了于别。
为未了者下更别云。于中初略示观法。
若不得等者。次明度入意。寻文可见。言悬
超者。一心中具无复次第。不同前竖故曰
悬超。出假度入中云复疏到入者。自行虽
破未委分别。故名为疏。次为利他更广分
别。故名为复。破已复来故名到入。亦名却
入。未前进故。如是等相亦入一心。故云
妙空乃至双照等。一切双非意亦如是。言双
照二谛之假者。以假即中故也。何以故下
释结。如是等者。次约一心开佛知见。既于
念念止观现前。约此心念名为众生。何者。
总撮前来若横若竖既入一心。凡一念起
不离于我。我即众生。违念念心而寂而照。
寂故名止照故名观。一心既尔。诸心例然。
止观为因眼智为果。一一念中无非止观
眼智故也。何必初住方名开耶。如开三乘
但是开彼执近之谓。谓即众生亦是点示谓
情寂照。即是三乘佛知见开。今此但是开许
卷六 第 355b 页 T46-0355.png
开通之开。未是开发开见之开。故下文云此
观成等。以判开位。故法华云下引證六根
净中。但引意根者。由意净故诸根清净。故
但引意以摄馀根。三贤十圣等引仁王者。
贤圣居因故有果报。佛无报故。故名为净。
今通论之净秽既殊。有报义别可證究竟。
大经亦云下借小明大證妙觉报。小乘亦以
有现报故。名为有报。故二十七云。众生
系缚名色。名色系缚众生等。师子吼难言。
若有名色是系缚者。诸阿罗汉未离名色。
亦应系缚。佛言。善男子。解脱二种。一者子
断。二者果断。言子断者诸阿罗汉已断烦
恼诸结烂坏。未断果故名果系缚。不得说
言名色系缚。虽未断果必定断故。烦恼即
是果家之子。阴果即是子家之果。大乘虽不
同彼小乘入无馀时永断于果。但有现报
无生后报。其义稍同故得相显也。有报身
故同于子果。不招后报名无果子次引金
光明亦證报身虽同名报报义复别。不同
小乘隔世报故。故重引之。境名法身。智名
报身。境智相应能起化用。名为应身。准彼
经意应字平呼。智应于境名为应身。彼经
即以报身为应。起化用者可去声呼。即化
身是。故彼经三身品云。化身应身法身。随诸
众生现种种身。名为化身。相应如如如如
智愿力故。得现具足相好。名为应身。断一
切烦恼具一切法。唯有如如如如智也。如
如法身为如如智所应依故。次引宝性释
金光明。

○次历馀一心者。以向横竖不二
卷六 第 355c 页 T46-0355.png
一心。历于诸心。一切诸心无非无明。是故
初且总观无明。总既非宜开总出别。无明
心中具诸心故。问。前文但云观于识阴。何
故得有欲等心耶。答。一者诸心不出于识。
二者为对便宜之人。故须兼列。问贪等即
是烦恼所摄何名观阴。答。虽是烦恼善恶
阴摄。况此但观欲等心王。若尔。与烦恼境
有何别耶。答。此是烦恼非烦恼境。彼由观
发昔此过现习生。与下不同故合在此。其
实烦恼非报阴也虽即属阴摄阴不尽。是
故下文复例馀阴。所言历者谓巡检也以
别望总故名为馀。不出无明故云一心。

○次前来下例馀阴入等者。问。应在第七
卷末明十乘竟例馀阴入皆修十乘。何故
于此即例馀耶。答。以义便故。从初至此
单约识心。从此已去乃至离爱。具约五阴
方成法相。故通塞中既检校谛缘。谛缘必
须具足五阴。道品念处不可独明一识阴
故。正助秖是助于道品。下三秖是明于观阴
次位等耳。故须于此例馀阴入。将馀阴入
共为观境。问。历馀一心与四阴何别。答。
有同有异具如向简。又历馀一心。以心对
心而论总别。若例馀阴以阴对阴而论
粗细报非报异。法相别故。故须别明。虽复
别明应知同异。阴不出心心不离阴。阴
从能覆。心从能造。造亲覆疏并心为境。次
问答料简。问如文。答中先答入空因缘。于
中先总答。何者下别列。夫生死下释也。初文
释为自脱。自既有下释为脱他。贤圣以下
卷六 第 356a 页 T46-0356.png
释为慧命。诸神通下释为无漏。又法位下
释为法位。然须思择例同出假因缘相者。
自脱同大悲。脱他同本誓。慧命同利智。无
漏同方便。法位同精进。一一细会令义相
当。假在空后故云例后。欲以前后一例五
缘故亦五耳。夫空观下次答入假无四门。
意。空通大小等者。小藏大衍偏三圆一。此等
皆破见思入空。能破之观依门不同。故列
十六门使析体不滥。如体空中诸空复别。
见思断处三乘共有。别教入空虽独在菩萨。
智断复同。标心永异。今文明竖相似别教。
文意复殊。故今文云所为处别。故对别简
使与别异。以立次第本显不次。故云料
简闲也。恐人迷故寄四教简。文意本在唯
一圆融。智障者下寄此文后以引达磨郁多
罗释智障义。达磨郁多罗此云法尚。佛灭
度后八百年出。是阿罗汉于婆沙中取三百
偈以为一部。名杂阿毗昙。此论主凡有释
义文多委悉。大师引用全无破斥。亦如玄
文释十二部经。虽不正用具存彼意。今文
初从烦恼至云何说智为障。即徵起也。智
有二种云。答也。既述彼义且顺彼宗。勿
将今文以杂彼意。初徵可解。答中言證智
者。是佛菩萨智。言识智者是二乘智。二乘
之智虽得智名未顺实相。义当于识。能
破烦恼义当于智。言体违等者释识智。识
顺于想性是分别。此智违体故曰体违。此
智顺想故曰想顺。顺二乘智违于佛智。与
佛菩萨智而作障故。故云智障。又佛于二
卷六 第 356b 页 T46-0356.png
障等者。佛烦恼障先已除竟。无明复尽名离
二障。故引涅槃證二解脱。心谓无漏智谓
證智。智不被障名智解脱。次引地持释涅
槃意。地持名慧涅槃名智。名异义同。次若
以下转释地持慧解脱也。地持中云。于一
切所知知无障碍。名为智净。故释云。以无
明故于知有碍。若破无明知无障碍。即
是无明障于證智。名为智障。破无明故得
智无障。次引入大乘。以證无明是智障义。
然无明名同是故须简。出世无明方名智障。
二障俱是烦恼下。更转难也。无明与爱俱是
烦恼。何故独以无明烦恼。而为智障。从无
明下释也。爱是烦恼烦恼异智。无明虽亦名
为烦恼。烦恼即智。是故无明不同于爱。所
以分于二障不同。次引例释智障。分段是
生死生死非无为。若无为生死生死即无为。
无明亦如是。即体得名智。是故说无明
得名为智障。爱即四住下释烦恼非即智
之惑。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
无智慧。是故文云。解惑不俱。烦恼即障名
烦恼障。言无为生死者。摄大乘立七种生
死中。有方便生死即无为生死。有因缘生
死即法界生死。此二生死在变易土。故彼生
死即是无为。故借例今即智之惑。复次爱能
令诸有相续去。更重释出爱与无明。其体
不同。爱从果起能续后果。故云能令诸有
相续。此明爱之功能。能令心烦下释爱功能
秖是烦恼。虽无明覆蔽下。出无明功能以
望烦恼。招生彊者不过于爱。故从彊受
卷六 第 356c 页 T46-0356.png
名。是故爱但名为烦恼。不名智障。无明不
了下。正释无明功能是智障义。无明与爱俱
违解脱。而无明与爱枝本不同。无明为本
正违解脱。违即是障。次爱性下明爱是枝。
本既已受智障之名。是故爱但名为烦恼。次
无明性迷下。重释无明亲能障智。体性复
迷。迷即是障。亲障智故。是故名为障智义
显。次无明有二种下。重简无明名同体异。以
辨二障体相不同。先问云。虽有迷事迷理
之殊。二既同得名为无明。云何无明得名
智障。次引地持答。若通论者。所障既其俱
名智。故使能障俱名障。今别论者。所障智
体既不同。故令能障无明别。是故二乘人无
我智。而为所障。即以烦恼而为能障。诸佛
菩萨法无我智。而为所障。人无我智而为能
障。以二乘之所障。为佛菩萨之能障。于二
乘人得名为智。于佛菩萨但名为障。此亦
即智是障名为智障。若尔下判向地持。人
法无我俱是所迷。人法无我二俱名理。二无
我智俱名净智。烦恼及智俱是理智家障。从
又智所知去。即是事智被障为智障。次若
尔下徵向所解。迷事迷理俱名智障。何者为
定。从照事照理去。会向二解并有道理。
以古人释有二不同。或以诸法被障。名为
智障。或以无明障于佛智。名为智障。论主
俱许故云虽二二无二也。何者。秖是一智能
照事理。事理虽殊智体无别。又心智为障
下又出异解。有人云。心智为障者。心是分
别。分别为事。事碍如实。此释即取以迷理
卷六 第 357a 页 T46-0357.png
者。名为智障。以灭想灭心去。举小乘法对
释于大。如小乘人入灭尽定灭想灭心。亦
名灭智。此是断灭。今灭智障心不可灭。即
舍分别入无分别。故知分别实不可舍。又
非条然下重释智障与中道智。非条然别。
智障是无明无明是法性。是故智障不可断
也。次是以下引经为證。福尚一毫无不趣
极。当知分别智体无舍。为助道故先破烦
恼。烦恼若破。此破惑智。体是證智。是故无
失。人作一向下次破执见。见者自谓有断
不断之别。论其智体体本无殊。如上众释
意显无明虽云智障。障体即智。又前来诸解
亦不出前释中观初明智障义。开为三释。
初云说智为障。即是智为能障。智障两字俱
属能也。次云从所障故。名为智障者。即
是證智被障。名为智障。智障两字俱属所
障。次云又智所知碍。名为智障者。即障字
为能智字为所。次问答者重释妨也。初问
意者。璎珞经中列位始终。唯云初地三观现
前前双流文。何故得有三处双流。答意者。
借义相成于理无失。借别八地成通教下。
借别初住成圆教高。不可专执璎珞别位
定在初地。明位委悉不过璎珞。是故借
之以成高下。此一问答拾遗故来。文亦非
次。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之四
卷六 第 357b 页 T46-035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