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第 433b 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之一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初释见境中。先总释。次开章别释。初言
诸者。自解云非一者众也。所起虽多不
出一百四十。起不当理名之为见。又解知
下重释见字。于一百四十中。各起一见皆
推理不当。故名为邪。夫听学等者。辩失
非见。听学之人自谓有凭。义之如生。斥修
观者名为无證。义之如死。庄子云。有说则
可。无说则死。夫习禅下明习观者内观观
理。自谓情通以为妙悟。斥学问者名为
守株。彼言情者所谓情性非谓妄情。言守
株者。如宋有耕者。于野有兔触株而死。
后遂废耕恒守此株。冀复有兔。旁人喻之
逾不肯止。故俗相传以执迷者谓之守株。
此之二人本是信法二种根性。以不晓通
意而互相非。复未成见。故判被破及能破
者。并非见发故各有滞。今乃评之谓为俱
失。若见解去。略示见发。问之与答并无穷
尽。初是问无穷也。若解释下是答无穷也。言
曲射者喻发问无穷。书云。如羿善射。尧九
年洪水。七日并出。羿射落其六。此亦书家过
分之说。又云。如养由基善射。去树叶百步
射之百中。与楚襄王出猎见群猿绕树。王
命左右射之。群猿腾跃更甚。王命由基射
之。猿乃抱树长啼。见解是禅所发见。名字
是闻所发见。具此二故。故不同前学问坐
卷十 第 433c 页 T46-0433.png
禅无见之辈。是故问他如曲射绕鸟。随文
语便且举一边。具足应云如曲射以绕禽
兽使飞禽走兽无不失路。以此发见谙名
之人。能破习禅无见之人。如令飞者失路。
能破学问无见之人。如令走者失路。一百
四十一一皆然。绰者。郭璞云。宽裕也。诗云。
绰绰有裕。如射太虚喻答无穷尽。此即
辩异无见之人。坐禅学问之人并由学成。
不同发见从定而生。此见下明所因不同。
例如下举例。信行如因闻。法行如因禅。闻
思准知。聪辩问答者。发见之人善能问答
全似四辩。有如妙达者。所有破会如达妙
理。此二属见不关辩悟。南方习禅者寡等
者下。正辩非。旧陈齐地隔指陈为南。此
约处辩发见之人多少有无。言真道者。因
禅发见者滥也。言陀罗尼者因闻发见者
滥也。闇于知人等者。彼无识辈为闇于知
人。判发见者以著高位。乃至谓为无生佛
地。或复不信判为鬼狂。二判俱非。今言下
判结非狂非圣。从夫鬼著下释非狂非圣。
见属慧性故云见慧。通论下正明见境来
意中。言两义则多者。禅已发见及禅见俱
发。此两则多。若先发见后方发禅。此义则
少。不是全无故但云少。今此文意不论前
后。是见皆观兼辩不同。故云多少。例如诸
禅下例释禅见前后不同。所言诸禅通发等
者。通举欲色无色。即六地九地发者。如前
两义。未到亦有发无漏义。但不及依禅发
多。是故云少。故将此例见已发禅。六地者。
语便且举一边。具足应云如曲射以绕禽
兽使飞禽走兽无不失路。以此发见谙名
之人。能破习禅无见之人。如令飞者失路。
能破学问无见之人。如令走者失路。一百
四十一一皆然。绰者。郭璞云。宽裕也。诗云。
绰绰有裕。如射太虚喻答无穷尽。此即
辩异无见之人。坐禅学问之人并由学成。
不同发见从定而生。此见下明所因不同。
例如下举例。信行如因闻。法行如因禅。闻
思准知。聪辩问答者。发见之人善能问答
全似四辩。有如妙达者。所有破会如达妙
理。此二属见不关辩悟。南方习禅者寡等
者下。正辩非。旧陈齐地隔指陈为南。此
约处辩发见之人多少有无。言真道者。因
禅发见者滥也。言陀罗尼者因闻发见者
滥也。闇于知人等者。彼无识辈为闇于知
人。判发见者以著高位。乃至谓为无生佛
地。或复不信判为鬼狂。二判俱非。今言下
判结非狂非圣。从夫鬼著下释非狂非圣。
见属慧性故云见慧。通论下正明见境来
意中。言两义则多者。禅已发见及禅见俱
发。此两则多。若先发见后方发禅。此义则
少。不是全无故但云少。今此文意不论前
后。是见皆观兼辩不同。故云多少。例如诸
禅下例释禅见前后不同。所言诸禅通发等
者。通举欲色无色。即六地九地发者。如前
两义。未到亦有发无漏义。但不及依禅发
多。是故云少。故将此例见已发禅。六地者。
卷十 第 434a 页 T46-0434.png
四禅中间欲定。九地者。于前六上更加三
空。此依成论以判。非今文意。若准毗昙则
取未到而除欲定。应云六地九地通发无
漏。而未到发少。馀地则多。然此引例稍似未
齐。若云禅与无漏俱发。及禅后发无漏。此
两义多。若云得无漏后发禅此义则少。则
稍似齐。义虽似齐亦是一往。禅与无漏虽
有先后。亦不全同禅与见发。定有多少前
后不同。若人下明损益。能自裁整等者。谓
寻经论遇善知识。皆能自整执见之过。但
除执性非除见体。见既因禅发禅者寡。得
禅发见又能自裁。故云难得。养见研心即
此意也。真法等者。引大论文證难得之人。
真法證所寻经论。说者證善知识。听众證
自裁之人。真法说人已自难得。况著见者而
为听众禀受真法。以邪入正改执研心。
是名难得。稠林等者曳牵也。亦可作拽。字
林云。卧引也。生死如稠林。邪画如曲木。由
不值师又不自整。见心不息难出生死。
如曲木也。故大论三十八云。心若邪曲难
得免济。如稠林拽木曲者难出。次开章解
释中。三人宗计者。一切外人所计不过二
天三仙。言二天者。谓摩醯首罗天毗纽天。
亦云韦纽天亦韦糅天。此翻遍胜亦遍闷
亦遍净。阿含云。是色天。俱舍云。第三禅顶天。
净影云。处住欲界之极。大论云。遍净天者四
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有大神力而多恚
害。时人畏威遂加尊事。劫初一人手波海
水千头二千手。委在法华疏中。疏云。二十四
空。此依成论以判。非今文意。若准毗昙则
取未到而除欲定。应云六地九地通发无
漏。而未到发少。馀地则多。然此引例稍似未
齐。若云禅与无漏俱发。及禅后发无漏。此
两义多。若云得无漏后发禅此义则少。则
稍似齐。义虽似齐亦是一往。禅与无漏虽
有先后。亦不全同禅与见发。定有多少前
后不同。若人下明损益。能自裁整等者。谓
寻经论遇善知识。皆能自整执见之过。但
除执性非除见体。见既因禅发禅者寡。得
禅发见又能自裁。故云难得。养见研心即
此意也。真法等者。引大论文證难得之人。
真法證所寻经论。说者證善知识。听众證
自裁之人。真法说人已自难得。况著见者而
为听众禀受真法。以邪入正改执研心。
是名难得。稠林等者曳牵也。亦可作拽。字
林云。卧引也。生死如稠林。邪画如曲木。由
不值师又不自整。见心不息难出生死。
如曲木也。故大论三十八云。心若邪曲难
得免济。如稠林拽木曲者难出。次开章解
释中。三人宗计者。一切外人所计不过二
天三仙。言二天者。谓摩醯首罗天毗纽天。
亦云韦纽天亦韦糅天。此翻遍胜亦遍闷
亦遍净。阿含云。是色天。俱舍云。第三禅顶天。
净影云。处住欲界之极。大论云。遍净天者四
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有大神力而多恚
害。时人畏威遂加尊事。劫初一人手波海
水千头二千手。委在法华疏中。疏云。二十四
卷十 第 434b 页 T46-0434.png
手千头少一化生水上。齐中有千叶莲华。
华中有光如万日俱照。梵王因此华下生。
生已作是念言。何故空无众生。作是念时
他方世界众生应生此者。有八天子忽然
化生。八天子是众生之父母。梵王是八天子
之父母。韦纽是梵王之父母。远推根本世
所尊敬。故云世尊。譬喻经云。诸外人计梵
王生四姓。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利。胁生毗
舍足生首陀。中含云。刹利梵志居士工师。
名为四姓。长含云。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事
业皆同名少异耳。摩醯首罗天者。此云大自
在色界顶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
大威力能倾覆世界。举世尊之以为化本。
大论云。大自在天有菩萨居名摩醯首罗。
华严云。是第十地菩萨。乃至四天王天是初
地菩萨。当知诸天迹为凡下本是大权。言
三仙者。第一迦毗罗此翻黄头。头如金色。
又云。头面俱如金色。因以为名。恐身死往
自在天问。天令往频陀山取馀甘子食可
延寿。食已于林中化为石如床大。有不
逮者书偈问石。后为陈那菩萨斥之。其书
偈石裂等。得五通前后各知八万劫。遍观
世间谁堪度者。见一婆罗门名修利人间
游行。问言。汝戏耶。答曰。然。又过二千岁。问。
能修道不。答。能。因为说三苦。一者内苦谓
饥渴等。二者外苦谓虎狼等。三者天苦谓风
雨等。说经有十万偈名僧祛论。此云数术。
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是果。计一为宗。言
二十五谛者。一者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
华中有光如万日俱照。梵王因此华下生。
生已作是念言。何故空无众生。作是念时
他方世界众生应生此者。有八天子忽然
化生。八天子是众生之父母。梵王是八天子
之父母。韦纽是梵王之父母。远推根本世
所尊敬。故云世尊。譬喻经云。诸外人计梵
王生四姓。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利。胁生毗
舍足生首陀。中含云。刹利梵志居士工师。
名为四姓。长含云。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事
业皆同名少异耳。摩醯首罗天者。此云大自
在色界顶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
大威力能倾覆世界。举世尊之以为化本。
大论云。大自在天有菩萨居名摩醯首罗。
华严云。是第十地菩萨。乃至四天王天是初
地菩萨。当知诸天迹为凡下本是大权。言
三仙者。第一迦毗罗此翻黄头。头如金色。
又云。头面俱如金色。因以为名。恐身死往
自在天问。天令往频陀山取馀甘子食可
延寿。食已于林中化为石如床大。有不
逮者书偈问石。后为陈那菩萨斥之。其书
偈石裂等。得五通前后各知八万劫。遍观
世间谁堪度者。见一婆罗门名修利人间
游行。问言。汝戏耶。答曰。然。又过二千岁。问。
能修道不。答。能。因为说三苦。一者内苦谓
饥渴等。二者外苦谓虎狼等。三者天苦谓风
雨等。说经有十万偈名僧祛论。此云数术。
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是果。计一为宗。言
二十五谛者。一者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
卷十 第 434c 页 T46-0434.png
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
力恒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
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
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是中
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者。此是我慢之我
非神我也。即第三谛从我心生色声香味
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粗
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大生多少
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
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五尘生
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
尘少故其力最彊。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
下。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
谓眼等根能觉知故。故名为根名五知根。手
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平等
根。合十一根。心能遍缘名平等根。若五知根
各用一大。谓色尘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
根还见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
鼻。水成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
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
即二十五。二者优楼僧祛计云遍造。但眼根
火多乃至身根风多。具如金七十论说。此外
道中有一众首至金地国。头戴火盆铁叶
其腹。声王论鼓命僧论议。有东天竺僧与
彼论议。彼立世界是常。僧难云。今必有灭
以世界坏时世界必灭。故證知今灭。彼云。
必不灭如金山等。彼王彼时朋彼外道。遂
令此僧乘驴受辱。王重外道以七十斤金
遗之。因此造论名金七十。后世亲造七十
力恒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
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
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是中
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者。此是我慢之我
非神我也。即第三谛从我心生色声香味
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粗
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大生多少
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
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五尘生
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
尘少故其力最彊。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
下。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
谓眼等根能觉知故。故名为根名五知根。手
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平等
根。合十一根。心能遍缘名平等根。若五知根
各用一大。谓色尘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
根还见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
鼻。水成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
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
即二十五。二者优楼僧祛计云遍造。但眼根
火多乃至身根风多。具如金七十论说。此外
道中有一众首至金地国。头戴火盆铁叶
其腹。声王论鼓命僧论议。有东天竺僧与
彼论议。彼立世界是常。僧难云。今必有灭
以世界坏时世界必灭。故證知今灭。彼云。
必不灭如金山等。彼王彼时朋彼外道。遂
令此僧乘驴受辱。王重外道以七十斤金
遗之。因此造论名金七十。后世亲造七十
卷十 第 435a 页 T46-0435.png
论广破其宗救前僧义。王重前僧复令国
人广行世亲所造之论。发外道尸及證义者。
以鞭其骨。彼宗又计自在天有三身。具如
第三卷引。优楼僧祛此云休留仙。其人昼藏
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犹如
彼鸟故得此名。亦云眼足足有三眼。其共
自在天论议。彼天面有三目以足比之故
得其名。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亦得五
通。说论亦有十万偈。名卫世师。此云无胜。
以六谛为宗。一陀骠谛此云主谛。谓五大
及时方神意。此九为万物所依。故名为主。
二者求那此云依谛。谓色等五尘一异离合
数量好丑愚智爱憎苦乐勤堕。此二十一依
前九法。故名依谛。三者羯磨谛此云作谛。
谓俯仰屈伸出入去来等。故名为作。四者三
摩若谛此云总相谛。谓总收万法为一大
有。故名总谛也。五者毗尸沙谛此云别相
谛。谓森罗万像各各不同。故名别相。六者
摩婆夜谛。谓尘成瓶不相妨碍。于求那中
计一日三洗再供养火。以为善法。又计恒
水能灭罪障。故须三洗。又谓火为天口。天
因此食故云天口。两时烧香苏等。令气
上天以为供养冀求福灭罪。三者勒沙婆
此云苦行。未知出时节。以算数为圣法。
造经亦有十万偈名尼乾子。此人断结用
六障四浊为法。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亦
一亦异为宗。大论中具四计。三如前更加
若提子。末知出世时节及所造经多少。计
因中非有果非无果。非一非异为宗。尼乾子
人广行世亲所造之论。发外道尸及證义者。
以鞭其骨。彼宗又计自在天有三身。具如
第三卷引。优楼僧祛此云休留仙。其人昼藏
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犹如
彼鸟故得此名。亦云眼足足有三眼。其共
自在天论议。彼天面有三目以足比之故
得其名。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亦得五
通。说论亦有十万偈。名卫世师。此云无胜。
以六谛为宗。一陀骠谛此云主谛。谓五大
及时方神意。此九为万物所依。故名为主。
二者求那此云依谛。谓色等五尘一异离合
数量好丑愚智爱憎苦乐勤堕。此二十一依
前九法。故名依谛。三者羯磨谛此云作谛。
谓俯仰屈伸出入去来等。故名为作。四者三
摩若谛此云总相谛。谓总收万法为一大
有。故名总谛也。五者毗尸沙谛此云别相
谛。谓森罗万像各各不同。故名别相。六者
摩婆夜谛。谓尘成瓶不相妨碍。于求那中
计一日三洗再供养火。以为善法。又计恒
水能灭罪障。故须三洗。又谓火为天口。天
因此食故云天口。两时烧香苏等。令气
上天以为供养冀求福灭罪。三者勒沙婆
此云苦行。未知出时节。以算数为圣法。
造经亦有十万偈名尼乾子。此人断结用
六障四浊为法。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亦
一亦异为宗。大论中具四计。三如前更加
若提子。末知出世时节及所造经多少。计
因中非有果非无果。非一非异为宗。尼乾子
卷十 第 435b 页 T46-0435.png
云六障者。如方便心论云。一不见障。二愚
痴障。三受苦障。四命尽障。五性障。六名言
障。言四浊者。谓瞋慢贪谄。又方便心论云
优楼僧祛迦毗罗所计。与此不同。彼论复
有那耶摩计十谛。又约闻思二慧。闻慧有
八。一天文。二算数。三医方。四咒术及四韦
陀。是为八。思慧有八。一长寿天。二星宿天。
三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是为八。苦行即
是长寿天行。五热炙身等总有六行。一自
饿。二投渊。三赴火。四自坠。五寂默。六持鸡
犬等戒。有人云。意谓胜沙门故有苦行。沙
门袒肩其即裸形。沙门剃头其即拔发。如
此说者深为不鉴。彼以苦行为宗是苦皆
行。不论胜彼沙门等也。今言自相胜。以
见诸师苦未切故。故拔发等。彼未投岩故
我投岩。见彼三洗故我赴火。见彼五熟故
我自坠。若准外道元由经说。有一比丘遇
贼偷衣。有婆罗门见皆效之。裸形乃至自
坠等。如后说。因此故成外道宗也。又计马
祀以为常福等。故文殊问经云。杀马四千
除去五藏。内以七宝施婆罗门。杀人内宝
亦复如是。又箭射四方若走马极处布宝以
施婆罗门。若杀尔许地内众生。若烧一切。
若礼一切树木。若礼一切山神。如是总有
二十六邪。又外人有计五种为常。一空理
非无故常。二时非生灭故常。三者方谓十
方皆有故常。四者微尘以极细故不可分故
常。五者涅槃以无变故常。问。何故不计非
数缘灭。答。是佛法内义。以小乘中有三无
痴障。三受苦障。四命尽障。五性障。六名言
障。言四浊者。谓瞋慢贪谄。又方便心论云
优楼僧祛迦毗罗所计。与此不同。彼论复
有那耶摩计十谛。又约闻思二慧。闻慧有
八。一天文。二算数。三医方。四咒术及四韦
陀。是为八。思慧有八。一长寿天。二星宿天。
三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是为八。苦行即
是长寿天行。五热炙身等总有六行。一自
饿。二投渊。三赴火。四自坠。五寂默。六持鸡
犬等戒。有人云。意谓胜沙门故有苦行。沙
门袒肩其即裸形。沙门剃头其即拔发。如
此说者深为不鉴。彼以苦行为宗是苦皆
行。不论胜彼沙门等也。今言自相胜。以
见诸师苦未切故。故拔发等。彼未投岩故
我投岩。见彼三洗故我赴火。见彼五熟故
我自坠。若准外道元由经说。有一比丘遇
贼偷衣。有婆罗门见皆效之。裸形乃至自
坠等。如后说。因此故成外道宗也。又计马
祀以为常福等。故文殊问经云。杀马四千
除去五藏。内以七宝施婆罗门。杀人内宝
亦复如是。又箭射四方若走马极处布宝以
施婆罗门。若杀尔许地内众生。若烧一切。
若礼一切树木。若礼一切山神。如是总有
二十六邪。又外人有计五种为常。一空理
非无故常。二时非生灭故常。三者方谓十
方皆有故常。四者微尘以极细故不可分故
常。五者涅槃以无变故常。问。何故不计非
数缘灭。答。是佛法内义。以小乘中有三无
卷十 第 435c 页 T46-0435.png
为。如是等计不可不识。若不识者自行难
分。秖如虚空及以涅槃与佛法计。有何殊
异。次明入大乘论四宗。作与作者一者。大论
云。身手足等名之为作。妄计神我能有所
作。名为作者。若计手等与神我一。是计神
与作业一也。义同计于色即是我。相与相
者一等者。相谓身色四大生等四相。相者即
是神我。此计神我与四相一。分与有分一
者。分谓手足头等身之少分。有分谓身身
有手足等分故也。计身即是头手足等。虽
有前来三种不同。前二秖是计身与神一。
后一秖是计于身分与身一耳。若优楼祛计
异。乃至泥中有瓶等。亦复如是。细历四见
(云云)。秖是神与身异。相与分等准前可知。三
四两句例亦可知。又破四宗论云。僧祛计一
毗世计异。尼乾计一异。若提计非一非异。
又准破涅槃论。有二十师所计不同。各计
一种而为涅槃。此之二论若提所造。准殃
掘经明立异元由者。佛问文殊。汝闻有
外道不。过去时有佛名俱留孙。彼佛出时
无有外道唯一佛乘。佛涅槃后有一比丘
住阿兰若。名曰佛慧。有人施其无价宝衣。
为猎师所劫夺。将此比丘去至山中。坏
身裸形悬首系树。有婆罗门见而叹曰。先
著袈裟而今裸形。必知袈裟非解脱服。因
此效之自悬裸形。以为真道。此比丘自解
得身。以赤石涂身。树皮自障结草以拂蚊
虻。见者复谓著如此衣捉如是拂。是解脱
道。即便效之。出家外道婆罗门因此而起。
分。秖如虚空及以涅槃与佛法计。有何殊
异。次明入大乘论四宗。作与作者一者。大论
云。身手足等名之为作。妄计神我能有所
作。名为作者。若计手等与神我一。是计神
与作业一也。义同计于色即是我。相与相
者一等者。相谓身色四大生等四相。相者即
是神我。此计神我与四相一。分与有分一
者。分谓手足头等身之少分。有分谓身身
有手足等分故也。计身即是头手足等。虽
有前来三种不同。前二秖是计身与神一。
后一秖是计于身分与身一耳。若优楼祛计
异。乃至泥中有瓶等。亦复如是。细历四见
(云云)。秖是神与身异。相与分等准前可知。三
四两句例亦可知。又破四宗论云。僧祛计一
毗世计异。尼乾计一异。若提计非一非异。
又准破涅槃论。有二十师所计不同。各计
一种而为涅槃。此之二论若提所造。准殃
掘经明立异元由者。佛问文殊。汝闻有
外道不。过去时有佛名俱留孙。彼佛出时
无有外道唯一佛乘。佛涅槃后有一比丘
住阿兰若。名曰佛慧。有人施其无价宝衣。
为猎师所劫夺。将此比丘去至山中。坏
身裸形悬首系树。有婆罗门见而叹曰。先
著袈裟而今裸形。必知袈裟非解脱服。因
此效之自悬裸形。以为真道。此比丘自解
得身。以赤石涂身。树皮自障结草以拂蚊
虻。见者复谓著如此衣捉如是拂。是解脱
道。即便效之。出家外道婆罗门因此而起。
卷十 第 436a 页 T46-0436.png
比丘至暮入水洗疮。以衣覆头取牧牛人
弊衣缠身。见者复效。一日三洗被发苦行
外道。因此而生。此比丘洗己身疮复为
蝇蜂所唼。白土涂疮。见者复效。涂身外道
从此而起。此比丘然火炙身。见者复效。
五热炙身外道因此而起。炙身转痛不能
堪忍。投岩自害。见者复效。投岩外道从此
而起。乃至九十五种皆是诸婆罗门。效此比
丘至今未绝。次列七师者。元祖即是迦
毗罗等。支流分异遂为六宗。今先列什公
所释。次列大经辩异。初言富兰那者。什
曰。迦叶母姓也。富兰那母字也。计一切法
犹如虚空不生不灭肇云。其人计一切法
断灭如空。无有君臣父子忠孝之道。末伽
梨者。什曰。末伽梨字也。俱赊梨母也。计众
生罪福无有因缘。肇云。其计众生苦乐不
由因断。自然而尔。删阇夜者。什曰。删阇夜
字也。毗罗胝母也。计要经生死弥历劫数。
然后任运自尽苦际。肇曰。计其道不须求。
如缕丸转于高山之上。缕尽则止。何假须
求。阿耆多翅等者。什曰。阿耆多翅舍字也。
钦婆罗粗衣也。非因计因著粗衣拔发烟
熏鼻等。以诸苦行而为道也。肇曰。今身苦
行后身常乐。迦罗鸠等者。什曰。外道字也。
其人应物起见。若人问言有其即答有。无
等皆然。肇曰。迦旃延姓。馀是字。计诸法亦
有亦无。尼乾陀等者。若提母也。计罪福苦乐
尽由前世。要必当偿。今虽行道亦不能
断。此之六师皆悉裸形。自称一切智人。又
弊衣缠身。见者复效。一日三洗被发苦行
外道。因此而生。此比丘洗己身疮复为
蝇蜂所唼。白土涂疮。见者复效。涂身外道
从此而起。此比丘然火炙身。见者复效。
五热炙身外道因此而起。炙身转痛不能
堪忍。投岩自害。见者复效。投岩外道从此
而起。乃至九十五种皆是诸婆罗门。效此比
丘至今未绝。次列七师者。元祖即是迦
毗罗等。支流分异遂为六宗。今先列什公
所释。次列大经辩异。初言富兰那者。什
曰。迦叶母姓也。富兰那母字也。计一切法
犹如虚空不生不灭肇云。其人计一切法
断灭如空。无有君臣父子忠孝之道。末伽
梨者。什曰。末伽梨字也。俱赊梨母也。计众
生罪福无有因缘。肇云。其计众生苦乐不
由因断。自然而尔。删阇夜者。什曰。删阇夜
字也。毗罗胝母也。计要经生死弥历劫数。
然后任运自尽苦际。肇曰。计其道不须求。
如缕丸转于高山之上。缕尽则止。何假须
求。阿耆多翅等者。什曰。阿耆多翅舍字也。
钦婆罗粗衣也。非因计因著粗衣拔发烟
熏鼻等。以诸苦行而为道也。肇曰。今身苦
行后身常乐。迦罗鸠等者。什曰。外道字也。
其人应物起见。若人问言有其即答有。无
等皆然。肇曰。迦旃延姓。馀是字。计诸法亦
有亦无。尼乾陀等者。若提母也。计罪福苦乐
尽由前世。要必当偿。今虽行道亦不能
断。此之六师皆悉裸形。自称一切智人。又
卷十 第 436b 页 T46-0436.png
此四宗六宗并不出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
等六十二句。具如第五中说。比之可知。肇
曰。尼乾是出家外道总名。如佛法中沙门名
也。此之六师佛未出时。皆道王天竺。至佛
出世其宗已盛。故云至佛出时。次引大经
以辩同异中。言出罗什疏等者。什公无
别净名疏。但有与生肇等诸德注经。今文
所用义兼生肇。将彼所释以望大经。六人
名同所计则有三同三异。三异者。谓二四
五彼此文异。言三同者。谓大经初与什公
初同。三与六同。六与三同。经中因阇王
障动遍身生疮。又无良医能治身心。有
六大臣各白王言。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
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今
有大师各在某城。为诸弟子说如斯法。
富兰那说无黑业无黑业报。无有上业及
以下业。此与注经初文同也。注经云。一切
诸法犹如虚空。无有业报等。二者末伽梨
说一切众生身有七分。谓地水火风苦乐寿
命。如是七法不可毁害。安住不动如须弥
山。投之利刀亦无伤害。无有害者及以死
者。故大经文与注经第二异。彼注经第二
云。苦乐无有因缘等。三者删阇夜说。诸众
生中。王者所作自在如地净秽等载。三大亦
然。等洗等烧等吹。如秋髡树春则还生。以
还生故当有何罪。此间命终还生此间。苦
乐等报不由现业。由于过去。现在无因未
来无果。以现持戒遮现恶果。此与注经第
六文同。彼注经第六师云。罪福苦乐皆由前
等六十二句。具如第五中说。比之可知。肇
曰。尼乾是出家外道总名。如佛法中沙门名
也。此之六师佛未出时。皆道王天竺。至佛
出世其宗已盛。故云至佛出时。次引大经
以辩同异中。言出罗什疏等者。什公无
别净名疏。但有与生肇等诸德注经。今文
所用义兼生肇。将彼所释以望大经。六人
名同所计则有三同三异。三异者。谓二四
五彼此文异。言三同者。谓大经初与什公
初同。三与六同。六与三同。经中因阇王
障动遍身生疮。又无良医能治身心。有
六大臣各白王言。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
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今
有大师各在某城。为诸弟子说如斯法。
富兰那说无黑业无黑业报。无有上业及
以下业。此与注经初文同也。注经云。一切
诸法犹如虚空。无有业报等。二者末伽梨
说一切众生身有七分。谓地水火风苦乐寿
命。如是七法不可毁害。安住不动如须弥
山。投之利刀亦无伤害。无有害者及以死
者。故大经文与注经第二异。彼注经第二
云。苦乐无有因缘等。三者删阇夜说。诸众
生中。王者所作自在如地净秽等载。三大亦
然。等洗等烧等吹。如秋髡树春则还生。以
还生故当有何罪。此间命终还生此间。苦
乐等报不由现业。由于过去。现在无因未
来无果。以现持戒遮现恶果。此与注经第
六文同。彼注经第六师云。罪福苦乐皆由前
卷十 第 436c 页 T46-0436.png
世。四者阿耆多翘舍钦婆罗说。若自杀若教
人杀。盗淫妄等。亦复如是。若杀一村一城
一国恒河已南布施众生。恒河已北杀害众
生。无罪无福。此与注经第四异。彼注经第
四云。今身受苦后身受乐。五百迦罗鸠驮
说杀害一切。若无惭愧不堕地狱。犹如虚
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堕地狱。一切
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瞋众生苦
恼。自在天喜众生安乐。此与注经第五异。
彼第五云。亦有亦无随问而答。六者尼乾陀
若提子说无施无受。无今世后世。经八万
劫自然解脱。有罪无罪悉皆如是。如四大
河悉入大海。更无差别。此与注经第三同。
彼第三云。计一切众生道不须求。如缕丸
极。又饰宗所引律文与此复异。而开为十
人宗但有六。一迦叶富兰那。二末伽梨。三
劬奢离。四阿夷头。五翅舍钦婆罗。六牟提
移婆休。七迦旃延。八训若。九毗罗吒。十尼
乾子。乃会云。涅槃第一当此第一。涅槃第二
当此二三。涅槃第三当此八九。涅槃第四
当此四五。涅槃第五当此六七。涅槃第六
当此第十。然罗什三藏亲至五天。翻译焕
然流行当世。如何以母显子。饰宗分为二
人。未审此意。又诸外道姓虽多种。多在婆
罗门中。通计婆罗门姓。姓中最胜。如长阿
含第十云。有梵志名阿昼。与五百弟子来
至佛所。作如是言。刹利等姓常尊敬婆罗
门。佛念言。当调伏之。便语言。汝姓何。答。姓
声王。佛言。汝是释奴种。五百弟子皆举手
人杀。盗淫妄等。亦复如是。若杀一村一城
一国恒河已南布施众生。恒河已北杀害众
生。无罪无福。此与注经第四异。彼注经第
四云。今身受苦后身受乐。五百迦罗鸠驮
说杀害一切。若无惭愧不堕地狱。犹如虚
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堕地狱。一切
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瞋众生苦
恼。自在天喜众生安乐。此与注经第五异。
彼第五云。亦有亦无随问而答。六者尼乾陀
若提子说无施无受。无今世后世。经八万
劫自然解脱。有罪无罪悉皆如是。如四大
河悉入大海。更无差别。此与注经第三同。
彼第三云。计一切众生道不须求。如缕丸
极。又饰宗所引律文与此复异。而开为十
人宗但有六。一迦叶富兰那。二末伽梨。三
劬奢离。四阿夷头。五翅舍钦婆罗。六牟提
移婆休。七迦旃延。八训若。九毗罗吒。十尼
乾子。乃会云。涅槃第一当此第一。涅槃第二
当此二三。涅槃第三当此八九。涅槃第四
当此四五。涅槃第五当此六七。涅槃第六
当此第十。然罗什三藏亲至五天。翻译焕
然流行当世。如何以母显子。饰宗分为二
人。未审此意。又诸外道姓虽多种。多在婆
罗门中。通计婆罗门姓。姓中最胜。如长阿
含第十云。有梵志名阿昼。与五百弟子来
至佛所。作如是言。刹利等姓常尊敬婆罗
门。佛念言。当调伏之。便语言。汝姓何。答。姓
声王。佛言。汝是释奴种。五百弟子皆举手
卷十 第 437a 页 T46-0437.png
言。此摩纳真族姓子。颜貌端正辩才具足。
能与瞿昙共论。佛告五百弟子。若汝师不
如汝当舍师与汝共论。若师胜汝汝当默
然。于是五百弟子便默。佛告摩纳。过去久
远有懿摩王生四子。一名光面。二名象食。
三名路指。四名庄严。四子少有所枉摈出
雪山。懿摩王有青衣名曰方面。与一婆罗
门交通。遂便有娠生一摩纳。堕地能言故
名声王。从是已来婆罗门种。遂以声王为
姓。又问摩纳。汝昔曾闻先旧大婆罗门说
种姓因缘以不。彼便默然。再问皆默。佛言。
吾三问不答。密迹持金刚杵在汝左右。即
当破汝头为七分。时力士持金刚杵。在摩
纳顶上虚空中立。若不时答即时下杵。佛
告曰。汝仰头看。即便仰看便见。见已恐怖。即
移座近佛依怙世尊为救为护。即白佛言。
世尊。当问我当答。佛即问。答言。亦曾闻先
旧诸婆罗门说。五百弟子皆举手大声言。摩
纳是释奴种。佛复作是念。恐五百弟子憍慢
称彼为奴。今当方便灭其奴名。即告五百
弟子。汝等诸人勿谓摩纳以为释奴种。婆
罗门是大仙人有大威德。伐懿摩王索女。
王以畏故以女与之。由此佛言得免奴称。
次明附佛法外道者。亦因佛经以为生计
之由。此二宗计出大论第一。二宗通云龟毛
兔角无常无我。方广复计空幻为宗。言犊
子所计我在第五藏者。出四句外。问。论明
四句何故与今文异。今文与五阴各四合
二十句。即是外计二十身见。先列四句竟。次
能与瞿昙共论。佛告五百弟子。若汝师不
如汝当舍师与汝共论。若师胜汝汝当默
然。于是五百弟子便默。佛告摩纳。过去久
远有懿摩王生四子。一名光面。二名象食。
三名路指。四名庄严。四子少有所枉摈出
雪山。懿摩王有青衣名曰方面。与一婆罗
门交通。遂便有娠生一摩纳。堕地能言故
名声王。从是已来婆罗门种。遂以声王为
姓。又问摩纳。汝昔曾闻先旧大婆罗门说
种姓因缘以不。彼便默然。再问皆默。佛言。
吾三问不答。密迹持金刚杵在汝左右。即
当破汝头为七分。时力士持金刚杵。在摩
纳顶上虚空中立。若不时答即时下杵。佛
告曰。汝仰头看。即便仰看便见。见已恐怖。即
移座近佛依怙世尊为救为护。即白佛言。
世尊。当问我当答。佛即问。答言。亦曾闻先
旧诸婆罗门说。五百弟子皆举手大声言。摩
纳是释奴种。佛复作是念。恐五百弟子憍慢
称彼为奴。今当方便灭其奴名。即告五百
弟子。汝等诸人勿谓摩纳以为释奴种。婆
罗门是大仙人有大威德。伐懿摩王索女。
王以畏故以女与之。由此佛言得免奴称。
次明附佛法外道者。亦因佛经以为生计
之由。此二宗计出大论第一。二宗通云龟毛
兔角无常无我。方广复计空幻为宗。言犊
子所计我在第五藏者。出四句外。问。论明
四句何故与今文异。今文与五阴各四合
二十句。即是外计二十身见。先列四句竟。次
卷十 第 437b 页 T46-0437.png
引论證。论文并与毗昙不同。答。文异义同。
论第一释犊子中云。如犊子阿毗昙四句
云。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
众是人。不可说人是五众。人是第五不可
说藏中所摄。故知毗昙前之二句。即摄身
见二十句。二十句秖是四句。约于五众成
二十耳。毗昙后之两句。明我在于四句之
外。故云不可说五众是人等也。今犊子下
辩同异。今犊子计我与外外道总有四
异。一外外计我在四句内。今犊子在外。二
者外外从本四人开成二十。今犊子计但是
一人。三者外外计我为真或常或断。今犊子
计仍为俗谛。四者外外计于神我。今犊子但
是人我。为是义故名附佛法。异于六师。所
以今文引二十身见。正当犊子所破之我。
我即四句一异大小。又云三世及无为者。三
世可解。无为即是虚空无为。以外道亦计
虚空是常等。故今犊子谓我过于四句之外。
必不以数缘为第四句及不可说藏。犊子
亦用数缘而破于我。次释方广道人者。初
出所计。言读佛十喻等者。前犊子所计依
于小乘。今方广所计依于大乘。故因十喻
而生计也。十喻如前释。应知方广亦具四
义非大乘门。一者不识所依真理。二者不
识所起惑相。三者不识能计生使。四者观
法不能破计。是故宗虽附于佛法犹名外
道。故龙树于大论中引来斥之。三学佛法
中先小次衍。初引大论不得般若方便等者。
犊子失于小乘方便。方广失于衍门方便。论
论第一释犊子中云。如犊子阿毗昙四句
云。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
众是人。不可说人是五众。人是第五不可
说藏中所摄。故知毗昙前之二句。即摄身
见二十句。二十句秖是四句。约于五众成
二十耳。毗昙后之两句。明我在于四句之
外。故云不可说五众是人等也。今犊子下
辩同异。今犊子计我与外外道总有四
异。一外外计我在四句内。今犊子在外。二
者外外从本四人开成二十。今犊子计但是
一人。三者外外计我为真或常或断。今犊子
计仍为俗谛。四者外外计于神我。今犊子但
是人我。为是义故名附佛法。异于六师。所
以今文引二十身见。正当犊子所破之我。
我即四句一异大小。又云三世及无为者。三
世可解。无为即是虚空无为。以外道亦计
虚空是常等。故今犊子谓我过于四句之外。
必不以数缘为第四句及不可说藏。犊子
亦用数缘而破于我。次释方广道人者。初
出所计。言读佛十喻等者。前犊子所计依
于小乘。今方广所计依于大乘。故因十喻
而生计也。十喻如前释。应知方广亦具四
义非大乘门。一者不识所依真理。二者不
识所起惑相。三者不识能计生使。四者观
法不能破计。是故宗虽附于佛法犹名外
道。故龙树于大论中引来斥之。三学佛法
中先小次衍。初引大论不得般若方便等者。
犊子失于小乘方便。方广失于衍门方便。论
卷十 第 437c 页 T46-0437.png
文意云。学佛法者尚堕有无。乃至衍门失
意亦为邪火所烧。况复犊子方广等耶。言
方便者。谓通真之门计以为实。失能通门
名失方便。况犊子等能所俱失。宁非外道
耶。中论云执非有非无等者。引大喻小。衍
门虽胜若执双非以破空有。尚成愚痴。况
复小乘执第四门而非见耶。故百论等者。
此中诸意正斥论师破小为外。若生执见
大亦成外何独小乘。若无执见小门亦是何
独大耶。如何顿破同彼外人。初明百论正
意。大乘论师下明谬破之失。所言炎者。如
火之炎炎即是旁。立大破小为正。破小为
外是旁。亦云。论师名炎作如是破。若破二
论师能计之心。起爱起恚。实同外道。今大
乘论师直破他二论为计有无外道。故成
失也。所以下文救云。论起之处人皆得道。
乃至不可雷同迦毗罗等。若大破小秖可
巧拙偏圆相形。一往贬挫引进而已。不应顿
尔同彼外道。故大乘师此破成谬。从然成
论云下。引论文救。实是空义不同外计。
言似无者。正空之无似于无见。而实显理
永异邪无。若以小无似于邪无。而便破者。
大乘亦似何独小乘。又同百家之是等者。次
评家判于论师与百论宗破立同异。二家并
以论宗为是所破为非。论师与百论同宗
大乘。故云同百家之是。论师破小百论破
外。故云异百家之非。次出破宗似小似
外。捉义出没等者。若论大体百家破外亦
应破小。今但破外。即是没于破小而出破
意亦为邪火所烧。况复犊子方广等耶。言
方便者。谓通真之门计以为实。失能通门
名失方便。况犊子等能所俱失。宁非外道
耶。中论云执非有非无等者。引大喻小。衍
门虽胜若执双非以破空有。尚成愚痴。况
复小乘执第四门而非见耶。故百论等者。
此中诸意正斥论师破小为外。若生执见
大亦成外何独小乘。若无执见小门亦是何
独大耶。如何顿破同彼外人。初明百论正
意。大乘论师下明谬破之失。所言炎者。如
火之炎炎即是旁。立大破小为正。破小为
外是旁。亦云。论师名炎作如是破。若破二
论师能计之心。起爱起恚。实同外道。今大
乘论师直破他二论为计有无外道。故成
失也。所以下文救云。论起之处人皆得道。
乃至不可雷同迦毗罗等。若大破小秖可
巧拙偏圆相形。一往贬挫引进而已。不应顿
尔同彼外道。故大乘师此破成谬。从然成
论云下。引论文救。实是空义不同外计。
言似无者。正空之无似于无见。而实显理
永异邪无。若以小无似于邪无。而便破者。
大乘亦似何独小乘。又同百家之是等者。次
评家判于论师与百论宗破立同异。二家并
以论宗为是所破为非。论师与百论同宗
大乘。故云同百家之是。论师破小百论破
外。故云异百家之非。次出破宗似小似
外。捉义出没等者。若论大体百家破外亦
应破小。今但破外。即是没于破小而出破
卷十 第 438a 页 T46-0438.png
外。论师破小亦应破外。今但破小。即是
没于破外而出破小。所以楞伽宗于大乘。
文中处处破外破小。即是双存双破故也。又
似因中等者。此责大乘论师。破他二论同
彼外道。何异勒沙破于因中有果无果。自
立亦有亦无计耶。亦非全同故但云似。又
似昆勒者。重更与之。何但似于勒沙所计。
亦似小乘第三门计。亦非全小故亦云似
也。当时下正斥炎师谬破之失。正救二论
不同三外。流行论处。入道者众。如何顿斥
同彼外宗。纵执者成非何关正法。故云此
应从容。有执则非。无执则正。住小则非。通
入为正。故云不可雷同等也。等取优楼。若
以大破小等者。此通伏难。难云。若云二论
不同外计。何故净名斥须菩提云。外道六
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是故通云。
此且斥其不见中道挫同六外。非是夺其
小为大门。次明邪人执法不同中。初引关
中疏云一师各有三计者。什曰。一师有三。
谓一切智神通韦陀。六师各三合成十八。一
切智神通如前三仙及第五卷本劫本见等
说。又神通中言变城为卤等者。卤咸土也。
扪手摸也。馀如释签第二卷记。言韦陀者。
即是外人一切典籍。如摩蹬伽经上卷云。有
旃陀罗名帝胜伽。求婆罗门女以为子妇。
诸婆罗门及诸人等悉皆毁訾旃陀罗姓。帝
胜伽言。汝婆罗门姓。若因韦陀名婆罗门
者。如昔梵天修学禅道。有大知见造韦陀
论流布教化。其后有仙名曰白净。造四韦
没于破外而出破小。所以楞伽宗于大乘。
文中处处破外破小。即是双存双破故也。又
似因中等者。此责大乘论师。破他二论同
彼外道。何异勒沙破于因中有果无果。自
立亦有亦无计耶。亦非全同故但云似。又
似昆勒者。重更与之。何但似于勒沙所计。
亦似小乘第三门计。亦非全小故亦云似
也。当时下正斥炎师谬破之失。正救二论
不同三外。流行论处。入道者众。如何顿斥
同彼外宗。纵执者成非何关正法。故云此
应从容。有执则非。无执则正。住小则非。通
入为正。故云不可雷同等也。等取优楼。若
以大破小等者。此通伏难。难云。若云二论
不同外计。何故净名斥须菩提云。外道六
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是故通云。
此且斥其不见中道挫同六外。非是夺其
小为大门。次明邪人执法不同中。初引关
中疏云一师各有三计者。什曰。一师有三。
谓一切智神通韦陀。六师各三合成十八。一
切智神通如前三仙及第五卷本劫本见等
说。又神通中言变城为卤等者。卤咸土也。
扪手摸也。馀如释签第二卷记。言韦陀者。
即是外人一切典籍。如摩蹬伽经上卷云。有
旃陀罗名帝胜伽。求婆罗门女以为子妇。
诸婆罗门及诸人等悉皆毁訾旃陀罗姓。帝
胜伽言。汝婆罗门姓。若因韦陀名婆罗门
者。如昔梵天修学禅道。有大知见造韦陀
论流布教化。其后有仙名曰白净。造四韦
卷十 第 438b 页 T46-0438.png
陀。一名赞诵。二名祭祀。三名歌咏。四名攘
灾。一一韦陀各四万偈。偈三十二字。复有婆
罗门名曰拂沙。有二十五弟子。于一一韦
陀广分别之。遂成二十五韦陀。于后展转
弟子别造。遂成一千二百一十六韦陀。当知
韦陀分散之时。婆罗门种亦应分散。若韦陀
坏时。婆罗门种不散坏者。如何得名婆罗
门种因于韦陀。今言韦陀且从根本以四
为定。谓赞诵等。星医等者。说文云。万物之
精以为列宿。多在攘灾祭祀二韦陀中。此土
亦有。彼如摩蹬伽中。又有莲华实婆罗门。
问帝胜伽言。汝知星不。答言。密要尚知。况
此小术。广说二十八宿及七曜等。然经列四
方七星与此方稍异。此方者。西方七。奎娄
胃昴毕觜参。南方七。井鬼柳星张翼轸。东
方七。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斗牛女虚危
室壁。经所列者。西方从昴星起。终至柳星。
如是递迁一方各七。应是地异故星移三
座。经中一一各出其星名数。星之形状及以
星姓。祭法所须。日行度数。又有六宿一日
一夜共月俱行。谓毕井氐翼牛壁。言七曜
者。日月及五星。五星者。谓荧惑星镇星岁星
太白星辰星。复有罗睺星彗星通为九星。
复云因于星行离日近远。辩所生人善恶之
相。复占诸宿离月近远。辩于起立成坏之
相。复占月在某宿。天雨多少并日月薄蚀所
主诸事。复占日月所在地动吉凶之相。后
乃为佛广破其相。大论第十亦略辩星法。
谓若月至昴张氐娄室胃地动。属水地神。
灾。一一韦陀各四万偈。偈三十二字。复有婆
罗门名曰拂沙。有二十五弟子。于一一韦
陀广分别之。遂成二十五韦陀。于后展转
弟子别造。遂成一千二百一十六韦陀。当知
韦陀分散之时。婆罗门种亦应分散。若韦陀
坏时。婆罗门种不散坏者。如何得名婆罗
门种因于韦陀。今言韦陀且从根本以四
为定。谓赞诵等。星医等者。说文云。万物之
精以为列宿。多在攘灾祭祀二韦陀中。此土
亦有。彼如摩蹬伽中。又有莲华实婆罗门。
问帝胜伽言。汝知星不。答言。密要尚知。况
此小术。广说二十八宿及七曜等。然经列四
方七星与此方稍异。此方者。西方七。奎娄
胃昴毕觜参。南方七。井鬼柳星张翼轸。东
方七。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斗牛女虚危
室壁。经所列者。西方从昴星起。终至柳星。
如是递迁一方各七。应是地异故星移三
座。经中一一各出其星名数。星之形状及以
星姓。祭法所须。日行度数。又有六宿一日
一夜共月俱行。谓毕井氐翼牛壁。言七曜
者。日月及五星。五星者。谓荧惑星镇星岁星
太白星辰星。复有罗睺星彗星通为九星。
复云因于星行离日近远。辩所生人善恶之
相。复占诸宿离月近远。辩于起立成坏之
相。复占月在某宿。天雨多少并日月薄蚀所
主诸事。复占日月所在地动吉凶之相。后
乃为佛广破其相。大论第十亦略辩星法。
谓若月至昴张氐娄室胃地动。属水地神。
卷十 第 438c 页 T46-0438.png
是岁无雨不宜麦。若至柳尾箕壁奎危地
动。属龙神。灾同前。若至参鬼星轸亢翼地
动。属金翅鸟。灾同前。若至心角房女虚井
毕觜斗地动。属天帝。安隐丰乐宜五谷。馀
如星书非今所要。医法者。如此方华他岐
伯。扁鹊神农。黄帝葛仙。公张仲景等所集。
西方如耆婆持水流水等。兵法者。如黄石
公太公白起等六韬所明。次对三种念处。
文在大论二十一三十七广明。共谓事理俱
得。事谓得灭尽定。理谓无漏缘理断惑。缘
谓当教四门文字教法。教法皆以所诠为
境。境即所念之处谓身受等。故云境法。次
引如毗昙云烦恼障解脱等者。烦恼是能障。
解脱是所障。禅定障解脱者。禅定即解脱解
脱是所障。一切法亦如是。若障破已。即得
禅定及一切法。是故云也。且寄三藏分别如
是。次执下衍门三种。准四念处四教各三
种念处。三藏如前。正是今文三宗翻对。若
通教者。以自他等四句观破爱见四倒。皆
如幻化。名为性念处。亦以九想等一切事
禅。名共念处。见生无生等四谛。一切佛法。
名缘念处。别教三种有通有别。通则位位
皆有三种。别则十住为性。十行为共。十向
为缘。登地三种分分而发。性显法身共显
般若缘显解脱。圆教三者。性谓观十界色
一色一切色一切色一色。了达色中非净非
不净性。馀三亦如是。名性念处。观十界色
非垢非净双照净不净。其性不二。不二之
性即是实性。馀三亦尔。是名共念处。观此
动。属龙神。灾同前。若至参鬼星轸亢翼地
动。属金翅鸟。灾同前。若至心角房女虚井
毕觜斗地动。属天帝。安隐丰乐宜五谷。馀
如星书非今所要。医法者。如此方华他岐
伯。扁鹊神农。黄帝葛仙。公张仲景等所集。
西方如耆婆持水流水等。兵法者。如黄石
公太公白起等六韬所明。次对三种念处。
文在大论二十一三十七广明。共谓事理俱
得。事谓得灭尽定。理谓无漏缘理断惑。缘
谓当教四门文字教法。教法皆以所诠为
境。境即所念之处谓身受等。故云境法。次
引如毗昙云烦恼障解脱等者。烦恼是能障。
解脱是所障。禅定障解脱者。禅定即解脱解
脱是所障。一切法亦如是。若障破已。即得
禅定及一切法。是故云也。且寄三藏分别如
是。次执下衍门三种。准四念处四教各三
种念处。三藏如前。正是今文三宗翻对。若
通教者。以自他等四句观破爱见四倒。皆
如幻化。名为性念处。亦以九想等一切事
禅。名共念处。见生无生等四谛。一切佛法。
名缘念处。别教三种有通有别。通则位位
皆有三种。别则十住为性。十行为共。十向
为缘。登地三种分分而发。性显法身共显
般若缘显解脱。圆教三者。性谓观十界色
一色一切色一切色一色。了达色中非净非
不净性。馀三亦如是。名性念处。观十界色
非垢非净双照净不净。其性不二。不二之
性即是实性。馀三亦尔。是名共念处。观此
卷十 第 439a 页 T46-0439.png
身受心法。起无缘慈悲。寂而常照不动而
运。普覆法界名缘念处。三种念处一心中
具。以智慧观名为性念处。定慧均等名为
共念处。所有慈悲缘九念处名为缘念。后
三即是衍门三种破见。后三教四门是也。前
言唯佛得第三者。问。前何故云千大罗汉
并是无疑。今云唯佛。答。罗汉非不得。但
推佛为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之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之二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明见发中有标。有双释两因。有开
释两缘。有譬有合。初双譬两因。决却下双
譬两缘。浚者深也。暗障下合。不合两因但
合两缘。如是下明见发之由。次明见发之
势举譬。次明见成不。从此下正明见发。外
等六人并三藏四门及结。并如文。骏者马之
美称。亦速疾也。何但下衍门中。初生起引
同。今于下正释。初通教见真四门。初释。次
结。次若于下明入中四门。正门既有利根
见中。今明发见亦有利根生于中见。此见
起时亦谓障中幻化。从障中无明眠法而
生。此之无明亦即法性。或言下别教。初正明
四门。次结。初圆发中初正明四门。次明互
融。所破下重明见发之相以简滥云谓
是无生忍者。得未到定尚谓无生。况圆门起
运。普覆法界名缘念处。三种念处一心中
具。以智慧观名为性念处。定慧均等名为
共念处。所有慈悲缘九念处名为缘念。后
三即是衍门三种破见。后三教四门是也。前
言唯佛得第三者。问。前何故云千大罗汉
并是无疑。今云唯佛。答。罗汉非不得。但
推佛为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之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之二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明见发中有标。有双释两因。有开
释两缘。有譬有合。初双譬两因。决却下双
譬两缘。浚者深也。暗障下合。不合两因但
合两缘。如是下明见发之由。次明见发之
势举譬。次明见成不。从此下正明见发。外
等六人并三藏四门及结。并如文。骏者马之
美称。亦速疾也。何但下衍门中。初生起引
同。今于下正释。初通教见真四门。初释。次
结。次若于下明入中四门。正门既有利根
见中。今明发见亦有利根生于中见。此见
起时亦谓障中幻化。从障中无明眠法而
生。此之无明亦即法性。或言下别教。初正明
四门。次结。初圆发中初正明四门。次明互
融。所破下重明见发之相以简滥云谓
是无生忍者。得未到定尚谓无生。况圆门起
卷十 第 439b 页 T46-0439.png
如文。大乘下总结成内邪。实语是虚语等
者。大乘实教本是实语。以其依语各生见
故。故成虚语。涅槃是生死等者。举例以释
语见之相。生死之法本是涅槃。今成生死
者。由生著故。多服甘露等者。举譬重释语
见之相。佛教如甘露起见如多服。失理如
夭命。夫四见为诸见本等者。明破立枝本。
如单四见并为复具无言等本。但破于单
复等自破。如单四句中有见若破。馀三自
破。故第五破见中云。此见破已一切皆除。自
他复为共无因本者。然自等四句亦与有等
四句义同。亦与因中有果等同。是故今文
彼此互用。如计泥中有瓶。亦名为有。亦得
名为因中有果。亦名计自。初句既尔馀句
亦然。是故今文约自等四而为破立。既识
自等四句枝本。馀二四句准此可知。何故自
他为共等本。由自他合故得有共。由破
共故故立无因。故知自他为共等本。次引
龙树證者。但广破自他。共生既以自他为
本。若破共生是故但云若言共生。俱有自
他二过。是故不可复计自他。无因既以共
生为本。若破无因是故但云从因缘生尚
不可。况无因缘而有生。所以但云无因则
不可。当知单四但破自他。共无因见。随例
而破。本倾枝折即此意也。今大小乘下次以
佛法例释。内外虽殊枝本义一。若欲推破。
但破根本枝条自去。此但通例。次若三藏下
约教释相。于中先明藏通。次明别圆。初藏
者。大乘实教本是实语。以其依语各生见
故。故成虚语。涅槃是生死等者。举例以释
语见之相。生死之法本是涅槃。今成生死
者。由生著故。多服甘露等者。举譬重释语
见之相。佛教如甘露起见如多服。失理如
夭命。夫四见为诸见本等者。明破立枝本。
如单四见并为复具无言等本。但破于单
复等自破。如单四句中有见若破。馀三自
破。故第五破见中云。此见破已一切皆除。自
他复为共无因本者。然自等四句亦与有等
四句义同。亦与因中有果等同。是故今文
彼此互用。如计泥中有瓶。亦名为有。亦得
名为因中有果。亦名计自。初句既尔馀句
亦然。是故今文约自等四而为破立。既识
自等四句枝本。馀二四句准此可知。何故自
他为共等本。由自他合故得有共。由破
共故故立无因。故知自他为共等本。次引
龙树證者。但广破自他。共生既以自他为
本。若破共生是故但云若言共生。俱有自
他二过。是故不可复计自他。无因既以共
生为本。若破无因是故但云从因缘生尚
不可。况无因缘而有生。所以但云无因则
不可。当知单四但破自他。共无因见。随例
而破。本倾枝折即此意也。今大小乘下次以
佛法例释。内外虽殊枝本义一。若欲推破。
但破根本枝条自去。此但通例。次若三藏下
约教释相。于中先明藏通。次明别圆。初藏
卷十 第 439c 页 T46-0439.png
通中先明两教。次判自他界内外别。若通而
言之。四教各有四性义也。若别论者。如第
三卷即以四句各对一教。三藏为自乃至
圆教以为无因。今此文中复非通别。即以
四句中之二句。约枝本说。故以四教但对
界内界外自他根本。根本若破界内外破。共
及无因例亦可知。故搜前后诸文。不出此
之三意。然知所对虽即不同。名下之意各
有所以。次释别圆先正释。次判君臣。言彊
弱等者。君者可以理天下。亦尊也。即是教
主可理万机。臣者助也。下也。今言互有彊
弱者。藏别两教方便道中主未有功。故云
君弱。主既无功功归于臣。故云臣彊。通圆
两教生之与灭并由法性。法性是君故云君
彊。生之与灭非关方便。方便是臣故云臣
弱。此中且判别圆二教。前谓别教。别教人
谓生之与灭。既由黎耶及缘修智。缘修黎
耶既非正主。名之为臣。虽非正主生灭
由彼。故云臣彊。真即是君既不由真。故
云君弱。今即圆教。圆教人谓迷悟由理。不
关黎耶及缘修智。故云臣弱。生灭由真故
云君彊。言馀二者谓藏通两教。虽不见
中以真为君。三藏生灭既不由真。故云臣
彊。通教君彊比圆可见。君臣彊弱虽即若
是。判自他性意则少殊。由界内外对惑对
真自他翻倒。故使所对自他交互。次从夫
因闻下略明多少。次明发异所伏。结前生
后如文。次行者下正明见发。虽云因闻必
须先有禅定。禅定未能发见。于此禅后
言之。四教各有四性义也。若别论者。如第
三卷即以四句各对一教。三藏为自乃至
圆教以为无因。今此文中复非通别。即以
四句中之二句。约枝本说。故以四教但对
界内界外自他根本。根本若破界内外破。共
及无因例亦可知。故搜前后诸文。不出此
之三意。然知所对虽即不同。名下之意各
有所以。次释别圆先正释。次判君臣。言彊
弱等者。君者可以理天下。亦尊也。即是教
主可理万机。臣者助也。下也。今言互有彊
弱者。藏别两教方便道中主未有功。故云
君弱。主既无功功归于臣。故云臣彊。通圆
两教生之与灭并由法性。法性是君故云君
彊。生之与灭非关方便。方便是臣故云臣
弱。此中且判别圆二教。前谓别教。别教人
谓生之与灭。既由黎耶及缘修智。缘修黎
耶既非正主。名之为臣。虽非正主生灭
由彼。故云臣彊。真即是君既不由真。故
云君弱。今即圆教。圆教人谓迷悟由理。不
关黎耶及缘修智。故云臣弱。生灭由真故
云君彊。言馀二者谓藏通两教。虽不见
中以真为君。三藏生灭既不由真。故云臣
彊。通教君彊比圆可见。君臣彊弱虽即若
是。判自他性意则少殊。由界内外对惑对
真自他翻倒。故使所对自他交互。次从夫
因闻下略明多少。次明发异所伏。结前生
后如文。次行者下正明见发。虽云因闻必
须先有禅定。禅定未能发见。于此禅后
卷十 第 440a 页 T46-0440.png
复藉少闻力。故云因闻。非全散心得为因
闻。以散心中无发见义。初外外中云馀三
亦如是者。依初三祖但云馀二。依入大乘
故云馀三。次附佛法中应具列二人文但
列一。所言等者等取方广。第五不可说是
犊子法。及以幻化是方广法。次明佛法。先
小。次衍。衍中初正明发。虽发此解下判见
体性。此见虽依大乘门发。见生执盛。不成
大乘入道方便。故云非大方便。故知此见不
名衍门三教贤位。亦复不入三藏内外凡
中。故云不入小贤中耳。震旦有二福者。一
无罗刹二无外道。傥使此土有得通外道。
此方道俗谁不归之。如姚秦时有天竺外
道。来至此土。颜容可畏眼光外射。姚主见
已请求角试。帝问什公。什公曰。恐此土无
人能对此外道。又云。于此众中融公应得。
命来问之融受斯命。乃令姚主请此外道
师徒。七日入内供养。融窃读其书七日之
内究其宗旨。便剋日论议。才登论席。融先
叙其宗而广破之。次引此土经书问之。默
无言对。什公嘲之曰。君不闻大秦学海而
欲以蚊嘴倾之。于是外道便还天竺。若
使此时不破其宗。此土学宗皆为所坏。验
知此地有不受邪人之福也。又西方外宗
及大小乘经论所载。此土咸谙。故彼方外宗
多不敢至。次寄此以辩于彼者。此方既
无外道宗计。泛将庄老以例韦陀。次结数
者。一种有三约人成七合二十一。准入大
乘亦应合有二十八人。次依佛法不同中
闻。以散心中无发见义。初外外中云馀三
亦如是者。依初三祖但云馀二。依入大乘
故云馀三。次附佛法中应具列二人文但
列一。所言等者等取方广。第五不可说是
犊子法。及以幻化是方广法。次明佛法。先
小。次衍。衍中初正明发。虽发此解下判见
体性。此见虽依大乘门发。见生执盛。不成
大乘入道方便。故云非大方便。故知此见不
名衍门三教贤位。亦复不入三藏内外凡
中。故云不入小贤中耳。震旦有二福者。一
无罗刹二无外道。傥使此土有得通外道。
此方道俗谁不归之。如姚秦时有天竺外
道。来至此土。颜容可畏眼光外射。姚主见
已请求角试。帝问什公。什公曰。恐此土无
人能对此外道。又云。于此众中融公应得。
命来问之融受斯命。乃令姚主请此外道
师徒。七日入内供养。融窃读其书七日之
内究其宗旨。便剋日论议。才登论席。融先
叙其宗而广破之。次引此土经书问之。默
无言对。什公嘲之曰。君不闻大秦学海而
欲以蚊嘴倾之。于是外道便还天竺。若
使此时不破其宗。此土学宗皆为所坏。验
知此地有不受邪人之福也。又西方外宗
及大小乘经论所载。此土咸谙。故彼方外宗
多不敢至。次寄此以辩于彼者。此方既
无外道宗计。泛将庄老以例韦陀。次结数
者。一种有三约人成七合二十一。准入大
乘亦应合有二十八人。次依佛法不同中
卷十 第 440b 页 T46-0440.png
初小次衍。初云通慧自在者。通谓通神慧
谓一切智。下通韦陀等者。迦毗罗见尚自窃
读三藏及行。今人信他所引经论。谓为有
凭。不寻宗源谬误何甚。次别明不同中。
初一切智中云论力者。大论云。有外道名
论力。自谓论议无与等者。其力最大故云
论力。受五百梨昌募撰五百明难。来难世
尊。来至佛所而问佛云。为一究竟道为众
多究竟道。佛言。唯一究竟道。论力言。我等诸
师各说有究竟道。以外道中各各自谓是
毁訾他人法互相是非故有多道。世尊其
时已化鹿头成无学果。在佛边立。佛问论
力。众多道中谁为第一。论力云。鹿头第一。
佛言。其若第一云何舍其道为我弟子。入
我道中论力见已惭愧低头归依入道。神通
中引大论云所因处等者。如禅境中根本
九地。并有通用。以诸外人不得特胜等故。
依所因地用通则广。非所所因处用通则
陜。九地展转迭为彊弱。此则从禅以判彊
弱。乃至佛法内邪或因特胜等。但发轻举身
通等。具如第九卷中简。韦陀中云治家济世
等者。如孔丘姬旦经籍三皇五帝之书。孝以
治家。忠以治国。辅国利民。故云济世。结
会中先叙意。次如迦罗下出法相。次正示。
云验之以元始等者。问一切智由何而得。
观其所计从何宗来。故云元始。观其所
引为證何等。以此而推识其归趣。故云察
之以归宗。复以旧惑新惑勘之。则正之与
邪宛然可识。菽豆也。清浊自分如菽麦异
谓一切智。下通韦陀等者。迦毗罗见尚自窃
读三藏及行。今人信他所引经论。谓为有
凭。不寻宗源谬误何甚。次别明不同中。
初一切智中云论力者。大论云。有外道名
论力。自谓论议无与等者。其力最大故云
论力。受五百梨昌募撰五百明难。来难世
尊。来至佛所而问佛云。为一究竟道为众
多究竟道。佛言。唯一究竟道。论力言。我等诸
师各说有究竟道。以外道中各各自谓是
毁訾他人法互相是非故有多道。世尊其
时已化鹿头成无学果。在佛边立。佛问论
力。众多道中谁为第一。论力云。鹿头第一。
佛言。其若第一云何舍其道为我弟子。入
我道中论力见已惭愧低头归依入道。神通
中引大论云所因处等者。如禅境中根本
九地。并有通用。以诸外人不得特胜等故。
依所因地用通则广。非所所因处用通则
陜。九地展转迭为彊弱。此则从禅以判彊
弱。乃至佛法内邪或因特胜等。但发轻举身
通等。具如第九卷中简。韦陀中云治家济世
等者。如孔丘姬旦经籍三皇五帝之书。孝以
治家。忠以治国。辅国利民。故云济世。结
会中先叙意。次如迦罗下出法相。次正示。
云验之以元始等者。问一切智由何而得。
观其所计从何宗来。故云元始。观其所
引为證何等。以此而推识其归趣。故云察
之以归宗。复以旧惑新惑勘之。则正之与
邪宛然可识。菽豆也。清浊自分如菽麦异
卷十 第 440c 页 T46-0440.png
一一见别如清浊异。故云殊类。何意下结
责邪正。既以混和等者。邪正尚自不分何能
简大异小。拔谓简出不令混同。
○次明过
失中先释。初约此方。言周弘政释三玄者。
广雅云。玄黑色谓幽寂也。此三似幽而不
出阴阳等道。初易中云易判阴阳等。约有
明玄者。如云太极生两仪。分而为天地
变而为阴阳。故曰是生两仪。两仪既立变
化生乎其中。又云。天地变化能生能成。君臣
变化能安能理。故知君臣父子之道不出于
阴阳。八卦六爻亦不出于阴阳变化。变化相
易吉凶生焉。吉凶虽生穷理尽性。以至天
命。故知即是约有明玄也。又复周易但论
帝王君子之道。卜筮阴阳之理。故并不出于
有。老子守雌保弱去泰去甚。如云有生于
无不可名焉。复归于无。如是等并约无明
玄。庄子内篇自然为本。如云雨为云乎。云
为雨乎。孰降施是。皆其自然。又言有无者。
内篇明无外篇明有。又内篇中玄极之义皆
明有无。如云夫无形故无不形。无物故
无不物。不物者能物物。不形者能形形。
故形形物物者。非形非物也。夫非形非
物者。求之于形物。不亦惑乎。以是而言
虽有变非之言。亦似四句而多在不形而
形等。即有无也。又云。有信有情无为无形。
如此等例其相非一。故知多是约有无明
玄。礼制下明破果不破因。许有卫身
安国等。是不破因。但立德下释不破因。
但立德卫身不言招报。即是亦无。庆流后
责邪正。既以混和等者。邪正尚自不分何能
简大异小。拔谓简出不令混同。
○次明过
失中先释。初约此方。言周弘政释三玄者。
广雅云。玄黑色谓幽寂也。此三似幽而不
出阴阳等道。初易中云易判阴阳等。约有
明玄者。如云太极生两仪。分而为天地
变而为阴阳。故曰是生两仪。两仪既立变
化生乎其中。又云。天地变化能生能成。君臣
变化能安能理。故知君臣父子之道不出于
阴阳。八卦六爻亦不出于阴阳变化。变化相
易吉凶生焉。吉凶虽生穷理尽性。以至天
命。故知即是约有明玄也。又复周易但论
帝王君子之道。卜筮阴阳之理。故并不出于
有。老子守雌保弱去泰去甚。如云有生于
无不可名焉。复归于无。如是等并约无明
玄。庄子内篇自然为本。如云雨为云乎。云
为雨乎。孰降施是。皆其自然。又言有无者。
内篇明无外篇明有。又内篇中玄极之义皆
明有无。如云夫无形故无不形。无物故
无不物。不物者能物物。不形者能形形。
故形形物物者。非形非物也。夫非形非
物者。求之于形物。不亦惑乎。以是而言
虽有变非之言。亦似四句而多在不形而
形等。即有无也。又云。有信有情无为无形。
如此等例其相非一。故知多是约有无明
玄。礼制下明破果不破因。许有卫身
安国等。是不破因。但立德下释不破因。
但立德卫身不言招报。即是亦无。庆流后
卷十 第 441a 页 T46-0441.png
世即是亦有。次斥行相中初斥善行。于中
初如云下明行相。次得有下斥。斥中初判属
初禅。次以小涅槃难。又法下大涅槃难。云
妙此等者。即以此妙妙此诸欲。唯妙无欲。
是欲皆妙。妙不可得。故云皆无。妙谓涅槃。
欲即界系。故證真者欲妙皆无。不得彰言了
义说者。纵是菩萨迹在彼教。未得彰灼显
了而说。说彼教主即是大权。世人常云。孔子
是儒童菩萨。故三教殊途而同归。此约释
教开迹而说。方有此言。若开未开。教终是
俗。秖缘教法犹是有漏世间之法。是故教主
未得彰言名为殊途。但息下结行相。诐者
险也。佞谄不忠也。次明无记中先明行相。
次斥。如文。明恶行中初明行相略斥。次
引例。云如庄周斥仁义等者。庄谓孔子为
仁义贼。以行仁义虽防小盗。不意大盗。
大盗者谓竭仁义以谋其国。竭字非应作
揭(去列切)高举貌也。如负建鼓而求亡子。
讵可得乎。亡者逃也。负鼓击之以求逃者。
未之得也。谓孔子负仁义而求自然。未可
得也。本以下结斥。斥孔子揭仁义为恶。不
意庄周揭自然而为恶也。次明西方。初
叙来意。次例外见为三者。破因不破果者。
不说往因名为破因。犹存现果名不破
果。立现因故名不破因。不言当果名为
破果。第二俱破不破一切法者。往因现果现
因当果。并破云无故云俱破。而不能破三
无为法。名不破一切法。以外道中立虚空
常。若择灭非择灭。外道法中本无此二。犹存
初如云下明行相。次得有下斥。斥中初判属
初禅。次以小涅槃难。又法下大涅槃难。云
妙此等者。即以此妙妙此诸欲。唯妙无欲。
是欲皆妙。妙不可得。故云皆无。妙谓涅槃。
欲即界系。故證真者欲妙皆无。不得彰言了
义说者。纵是菩萨迹在彼教。未得彰灼显
了而说。说彼教主即是大权。世人常云。孔子
是儒童菩萨。故三教殊途而同归。此约释
教开迹而说。方有此言。若开未开。教终是
俗。秖缘教法犹是有漏世间之法。是故教主
未得彰言名为殊途。但息下结行相。诐者
险也。佞谄不忠也。次明无记中先明行相。
次斥。如文。明恶行中初明行相略斥。次
引例。云如庄周斥仁义等者。庄谓孔子为
仁义贼。以行仁义虽防小盗。不意大盗。
大盗者谓竭仁义以谋其国。竭字非应作
揭(去列切)高举貌也。如负建鼓而求亡子。
讵可得乎。亡者逃也。负鼓击之以求逃者。
未之得也。谓孔子负仁义而求自然。未可
得也。本以下结斥。斥孔子揭仁义为恶。不
意庄周揭自然而为恶也。次明西方。初
叙来意。次例外见为三者。破因不破果者。
不说往因名为破因。犹存现果名不破
果。立现因故名不破因。不言当果名为
破果。第二俱破不破一切法者。往因现果现
因当果。并破云无故云俱破。而不能破三
无为法。名不破一切法。以外道中立虚空
常。若择灭非择灭。外道法中本无此二。犹存
卷十 第 441b 页 T46-0441.png
不破故云不破一切法。若复不许立三无
为。名破因果及一切法。第三外道与佛法何
异者。以第三师难佛法。佛法亦破世间因
果。如断三界一切见爱。亦破三无为。何者。
数缘灭处尚自非真。但因此灭而会于真。
證位非数亦复如是。此二尚非况复馀一。故
知佛法亦破因果及三无为。又大乘亦破小
乘因果及三无为。当知第三与佛法不异。
大论去。答邪正不同。我正法中虽体析殊。
并是正法。外道亦有下重难。外道邪因缘下
重答。邪正既别体析不同。有人下复出他
难。他人云。外道但云破因破果破但是析。
不名为体。当知外道唯析无体。今明去正
释也。破语意通兼于体析。若邪若正俱有破
名。如佛法中大乘名体。中论大乘首尾皆
破。岂以名破则非体耶。故知破名兼于体
析。是故但依大论邪正因缘。以判大小及邪
正等。次明行相自三。初释恶行。先举况。云
真观空人等者。出世观于无漏真空之人。
尚不作于有漏诸善。况作有漏三途恶耶。
故知作恶非出世士。起空下明空见为惑
所依。同我下正释空见三法。初一切智中初
明空见生使。云人不知空等者。见他一切
不解空人。慢他如土。次引六师为例。云
若有惭愧等者。此指六宗迦罗鸠驮。具如
前说。背脍等者。无惭之人以木像背用切
鱼脍。将佛经论用糊屏风。天雷之时而井
中尿。佛法因果隔世方现。岂以现在未报
而谓无碍。次自行下斥失。次是人直发下
为。名破因果及一切法。第三外道与佛法何
异者。以第三师难佛法。佛法亦破世间因
果。如断三界一切见爱。亦破三无为。何者。
数缘灭处尚自非真。但因此灭而会于真。
證位非数亦复如是。此二尚非况复馀一。故
知佛法亦破因果及三无为。又大乘亦破小
乘因果及三无为。当知第三与佛法不异。
大论去。答邪正不同。我正法中虽体析殊。
并是正法。外道亦有下重难。外道邪因缘下
重答。邪正既别体析不同。有人下复出他
难。他人云。外道但云破因破果破但是析。
不名为体。当知外道唯析无体。今明去正
释也。破语意通兼于体析。若邪若正俱有破
名。如佛法中大乘名体。中论大乘首尾皆
破。岂以名破则非体耶。故知破名兼于体
析。是故但依大论邪正因缘。以判大小及邪
正等。次明行相自三。初释恶行。先举况。云
真观空人等者。出世观于无漏真空之人。
尚不作于有漏诸善。况作有漏三途恶耶。
故知作恶非出世士。起空下明空见为惑
所依。同我下正释空见三法。初一切智中初
明空见生使。云人不知空等者。见他一切
不解空人。慢他如土。次引六师为例。云
若有惭愧等者。此指六宗迦罗鸠驮。具如
前说。背脍等者。无惭之人以木像背用切
鱼脍。将佛经论用糊屏风。天雷之时而井
中尿。佛法因果隔世方现。岂以现在未报
而谓无碍。次自行下斥失。次是人直发下
卷十 第 441c 页 T46-0441.png
明神通。空见既盛但成鬼通等三。又广寻
下明韦陀以韦陀见广破于他。啀犬斗也。
喍者齿不正也。嗥者犬怒也。吠者犬鸣也。兼
略释疑使。次明化他亦三不同。自恶劝善。
既以恶为实以善为权。下文自行善自行
无记。还以善及无记。以之为实馀则为权。
次明内邪。先小次大。初文先标门相。次明
四门行相。初明有门自行中。初略明三行。
九十下引證邪门。次明正法本意。次斥人
成失。次略例化他。次例三。次大中初自行。
次化他。次斥失总结。并如文。并决中初举
四譬。初云金铁二锁者。大论二十五云。譬
在囹圄桎梏所拘。虽复蒙赦更系金锁。人
为爱系如在囹圄。虽得出家更著禁戒
如系金锁。今借譬此内外生著。在狱铁锁
如外计。逢赦金锁如内计。金铁虽殊被缚
义等。佛法虽胜见系无差。玉鼠二璞者。璞
者玉也。郑重玉璞。若有得者与其厚赐。周
人闻之规其厚赐。周人风俗名死鼠为玉
璞。乃将诣郑。郑人笑之。其人悟已答郑人
曰。楚人凤皇其实山鸡。以楚王重凤有不
识凤者。路行见担山鸡者。问之曰。此何
鸟。担者知其不识。乃戏曰凤皇。其人谓
实便问担者。贩耶。答。贩。问。几钱。答。万钱
用价买之。拟欲上王得已便死。楚王闻之
愧而召问。王亦谓实乃以十万赐之。故知
周郑之体净秽永殊。无著如郑起见如周。
名同体异。此之谓也。有于三藏乃至圆教四
门之名。义之如璞。起于见爱其如死鼠。牛
下明韦陀以韦陀见广破于他。啀犬斗也。
喍者齿不正也。嗥者犬怒也。吠者犬鸣也。兼
略释疑使。次明化他亦三不同。自恶劝善。
既以恶为实以善为权。下文自行善自行
无记。还以善及无记。以之为实馀则为权。
次明内邪。先小次大。初文先标门相。次明
四门行相。初明有门自行中。初略明三行。
九十下引證邪门。次明正法本意。次斥人
成失。次略例化他。次例三。次大中初自行。
次化他。次斥失总结。并如文。并决中初举
四譬。初云金铁二锁者。大论二十五云。譬
在囹圄桎梏所拘。虽复蒙赦更系金锁。人
为爱系如在囹圄。虽得出家更著禁戒
如系金锁。今借譬此内外生著。在狱铁锁
如外计。逢赦金锁如内计。金铁虽殊被缚
义等。佛法虽胜见系无差。玉鼠二璞者。璞
者玉也。郑重玉璞。若有得者与其厚赐。周
人闻之规其厚赐。周人风俗名死鼠为玉
璞。乃将诣郑。郑人笑之。其人悟已答郑人
曰。楚人凤皇其实山鸡。以楚王重凤有不
识凤者。路行见担山鸡者。问之曰。此何
鸟。担者知其不识。乃戏曰凤皇。其人谓
实便问担者。贩耶。答。贩。问。几钱。答。万钱
用价买之。拟欲上王得已便死。楚王闻之
愧而召问。王亦谓实乃以十万赐之。故知
周郑之体净秽永殊。无著如郑起见如周。
名同体异。此之谓也。有于三藏乃至圆教四
门之名。义之如璞。起于见爱其如死鼠。牛
卷十 第 442a 页 T46-0442.png
驴二乳者。大论二十云。馀处或有好语。亦
从佛经中出。若非佛法初闻似好。久则不
妙。譬如驴乳其色虽同抨但成粪。故佛法
外语同有不杀慈悲之言。搜穷其实尽归
虚妄。今此亦尔。外计虽有有无等言。研覈
其实尽归虚妄。佛法大小一十六门。虽云
有无。但破执心自归正辙。故云有成不成。
于外起计如驴乳。藏等起计如牛乳。乳名
虽同其体永别。见名虽等所执各异。外虽
除执无理可成。藏等离著自入正辙。研练
者谓覈归本宗。迦罗镇头等者。大经第六四
依品简田中云。善男子。如迦罗林其树众
多。唯有一株镇头迦树。二果相似。是果熟
时。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镇头迦果唯有一
分。迦罗迦果乃有十分。女人不识持来诣
市。凡愚不识买迦罗迦。啖已命终。有智人
辈闻是事已。问是女人。汝于何处得是
果来。女人示处。诸人即言。彼方多有迦罗
迦树。唯有一株镇头迦树。诸人知已笑而舍
去。经譬僧蓝恶众清众。今借以譬内见外
见。二见名同有害不害。如外见发说无因
果。归于邪无。若内见起。犹执大小经论所
诠。害谓损其善根。次广斥中初约神我斥。
各执下总斥非谛。自谓下斥有苦集而无
道灭。自言下斥非正解。虽起下约愿行斥。
次约三法斥。根本变化者。依于根本十四
变化。所谓初禅初禅化。初禅欲界化。二禅三
变化。三禅四变化。四禅五变化。上能兼下
通成十四变化不同。十八变者亦属身通。一
从佛经中出。若非佛法初闻似好。久则不
妙。譬如驴乳其色虽同抨但成粪。故佛法
外语同有不杀慈悲之言。搜穷其实尽归
虚妄。今此亦尔。外计虽有有无等言。研覈
其实尽归虚妄。佛法大小一十六门。虽云
有无。但破执心自归正辙。故云有成不成。
于外起计如驴乳。藏等起计如牛乳。乳名
虽同其体永别。见名虽等所执各异。外虽
除执无理可成。藏等离著自入正辙。研练
者谓覈归本宗。迦罗镇头等者。大经第六四
依品简田中云。善男子。如迦罗林其树众
多。唯有一株镇头迦树。二果相似。是果熟
时。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镇头迦果唯有一
分。迦罗迦果乃有十分。女人不识持来诣
市。凡愚不识买迦罗迦。啖已命终。有智人
辈闻是事已。问是女人。汝于何处得是
果来。女人示处。诸人即言。彼方多有迦罗
迦树。唯有一株镇头迦树。诸人知已笑而舍
去。经譬僧蓝恶众清众。今借以譬内见外
见。二见名同有害不害。如外见发说无因
果。归于邪无。若内见起。犹执大小经论所
诠。害谓损其善根。次广斥中初约神我斥。
各执下总斥非谛。自谓下斥有苦集而无
道灭。自言下斥非正解。虽起下约愿行斥。
次约三法斥。根本变化者。依于根本十四
变化。所谓初禅初禅化。初禅欲界化。二禅三
变化。三禅四变化。四禅五变化。上能兼下
通成十四变化不同。十八变者亦属身通。一
卷十 第 442b 页 T46-0442.png
右胁出水。二左胁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
火。身上下出水火为四。并前为八。九履
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中没而复
现地。十二地没而现空中。空中行住坐卧为
四。十七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十八大复现
小。凡如意通皆名变化。又瑞应经中佛为迦
叶。作十八变。亦是如意通相。所读韦陀至
非法界流等者。既是世智则非法界任运流
出陀罗尼总持之力。非不思议三轮化益。虽
断钝使下。通约邪道斥。既计非想等以为
涅槃。但能断于下八地惑。厌下欣上犹如
屈步。非想寿尽。顺后受业之所牵生。随道
受报。二约所依中。初三外下斥失。此虽下
开权。次引况。举无情华叶尚悟支佛。故如
发见能助正道。所以见发不须卒断。然支
佛下比所依法邪正不同。华叶虽非正法
能令悟理。外见亦尔。纵因外见令入正
法。然所依见体终是邪。末代痴人闻密得见
意。复闻华叶为支佛因。便以己见谓为真
实。故重斥云。皆由著心故法非正。若三藏
下次内法中。先约四教。初三藏中先经。次
论。引妙胜定经等者。彼经佛告阿难。吾却
后二月于拘尸城灭度之后。八十年中多有
众生端坐树下。观除入舍。十亿众生九亿
得四果。二百年时百亿众生十亿得四果。三
百年后五百年前。我诸弟子渐著恶法。心怀
嫉妒邪命自活。五百亿人作沙门。一亿人
得沙门果。五百年后我诸弟子身著俗服。
畜养猫狸驴马积聚谷米。自作自啖畜养
火。身上下出水火为四。并前为八。九履
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中没而复
现地。十二地没而现空中。空中行住坐卧为
四。十七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十八大复现
小。凡如意通皆名变化。又瑞应经中佛为迦
叶。作十八变。亦是如意通相。所读韦陀至
非法界流等者。既是世智则非法界任运流
出陀罗尼总持之力。非不思议三轮化益。虽
断钝使下。通约邪道斥。既计非想等以为
涅槃。但能断于下八地惑。厌下欣上犹如
屈步。非想寿尽。顺后受业之所牵生。随道
受报。二约所依中。初三外下斥失。此虽下
开权。次引况。举无情华叶尚悟支佛。故如
发见能助正道。所以见发不须卒断。然支
佛下比所依法邪正不同。华叶虽非正法
能令悟理。外见亦尔。纵因外见令入正
法。然所依见体终是邪。末代痴人闻密得见
意。复闻华叶为支佛因。便以己见谓为真
实。故重斥云。皆由著心故法非正。若三藏
下次内法中。先约四教。初三藏中先经。次
论。引妙胜定经等者。彼经佛告阿难。吾却
后二月于拘尸城灭度之后。八十年中多有
众生端坐树下。观除入舍。十亿众生九亿
得四果。二百年时百亿众生十亿得四果。三
百年后五百年前。我诸弟子渐著恶法。心怀
嫉妒邪命自活。五百亿人作沙门。一亿人
得沙门果。五百年后我诸弟子身著俗服。
畜养猫狸驴马积聚谷米。自作自啖畜养
卷十 第 442c 页 T46-0442.png
奴婢。当知尔时十万亿人出家。一万人得沙
门果。八百年后千年之前。亿亿人出家作沙
门。百人得四沙门果。今初举百即八十年
也。总举大数故云百年。故知去佛世远。
人根转钝得道弥少。若以著心闻无著法。
亦皆起著。如辟支佛以无著心缘于华叶。
尚得悟于无著之果。当知下结意。譬如下
斥依法起计。知门下合。速出下劝进。复次
下斥能计者阙行之失。初法。如文。譬云久
住城门等者。正法所都为城。通法之教曰
门。四门相望互有精粗及巧拙等。巧拙秖是
重明精粗。以著心故习四门法积岁方成。
修习时过第一义谛。此生非冀。谓南是北非
者。略举二门。即是四门互相是非。不能入
道。著者下合。媒者和合之主。衒者行卖其
身。今以自身为主行卖其见。自媒自衒以
求显达。宣媒衒言故云打自大鼓。处众自
高故曰竖我慢幢。方等问桥等者。譬长时之
失。彼方等陀罗尼经第三云。我于往昔作
一居士。受性憍慢不求出世之典。有一比
丘来诣我所。从我乞求济身之具。我时问
言。沙门释子汝从何来。何所求索。为姓何
等。学何等律。习何等经。三业之中常求何
业。如是重重问无穷已。得患便死。是故施
时不须分别莫择上下。又我于往昔作
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施于一切沙
门婆罗门贫穷下贱。所须珍宝衣服饮食。我
时贫穷故诣会所。于其中路见有大桥。于
其桥上见众多人匆匆往来。时诸人中有一
门果。八百年后千年之前。亿亿人出家作沙
门。百人得四沙门果。今初举百即八十年
也。总举大数故云百年。故知去佛世远。
人根转钝得道弥少。若以著心闻无著法。
亦皆起著。如辟支佛以无著心缘于华叶。
尚得悟于无著之果。当知下结意。譬如下
斥依法起计。知门下合。速出下劝进。复次
下斥能计者阙行之失。初法。如文。譬云久
住城门等者。正法所都为城。通法之教曰
门。四门相望互有精粗及巧拙等。巧拙秖是
重明精粗。以著心故习四门法积岁方成。
修习时过第一义谛。此生非冀。谓南是北非
者。略举二门。即是四门互相是非。不能入
道。著者下合。媒者和合之主。衒者行卖其
身。今以自身为主行卖其见。自媒自衒以
求显达。宣媒衒言故云打自大鼓。处众自
高故曰竖我慢幢。方等问桥等者。譬长时之
失。彼方等陀罗尼经第三云。我于往昔作
一居士。受性憍慢不求出世之典。有一比
丘来诣我所。从我乞求济身之具。我时问
言。沙门释子汝从何来。何所求索。为姓何
等。学何等律。习何等经。三业之中常求何
业。如是重重问无穷已。得患便死。是故施
时不须分别莫择上下。又我于往昔作
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施于一切沙
门婆罗门贫穷下贱。所须珍宝衣服饮食。我
时贫穷故诣会所。于其中路见有大桥。于
其桥上见众多人匆匆往来。时诸人中有一
卷十 第 443a 页 T46-0443.png
智者。我以愚意问彼人言。是桥何人之所
作耶。是河从何来。今向何处去。此木何林
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此木为是青松
白松。如是次第设于七千八百问已。尔时
智者便语我言。咄痴沙门。居士请汝但涉
路去。至于会所可得悦意。汝今徒问如
是等事。于身无利。咄痴沙门。今且速去。还
当语汝。我时闻此便到会所。食已荡尽财
物无馀。见已懊恼结恨嗥叫。是何苦哉。却
到桥上见向智人。智人问言。汝为憔悴多
不吉耶。答言。我向徒问无益之言。使我果
不值于饮食财物。智人语我。夫为沙门。于
身无益理不应问。应观诸法于身利者。
宜应须问。云何为利。谓不赞己不毁他。
观平等法。自既利己复能利他。是时有九
十亿诸忉利天。听智者说发菩提心。是故
当知正法四门皆可入道。然于一门为己
所入。三门非宜尚非己利。况复世间有漏
法耶。人亦下合。老无三味者大经十一云。譬
如甘蔗既被压已。滓无复味。壮年盛色既
被老压。无三种味。一者出家。二者读诵。三
者坐禅。次通教中先判同异。有法譬合。天
门直华等者。以直对曲以华对陋。此以通
教为直为华。不假观于无常苦等。径观
于理故名为直。巧拙如前二医之譬。华谓
华整。观幻空等不同析有龟毛之拙。别圆
相望亦复如是。天门者皇城正门。馀门者偏
门也。前之两教见真谛王。后之两教见中道
王。若法华玄中。则以真谛如见使君。复次
作耶。是河从何来。今向何处去。此木何林
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此木为是青松
白松。如是次第设于七千八百问已。尔时
智者便语我言。咄痴沙门。居士请汝但涉
路去。至于会所可得悦意。汝今徒问如
是等事。于身无利。咄痴沙门。今且速去。还
当语汝。我时闻此便到会所。食已荡尽财
物无馀。见已懊恼结恨嗥叫。是何苦哉。却
到桥上见向智人。智人问言。汝为憔悴多
不吉耶。答言。我向徒问无益之言。使我果
不值于饮食财物。智人语我。夫为沙门。于
身无益理不应问。应观诸法于身利者。
宜应须问。云何为利。谓不赞己不毁他。
观平等法。自既利己复能利他。是时有九
十亿诸忉利天。听智者说发菩提心。是故
当知正法四门皆可入道。然于一门为己
所入。三门非宜尚非己利。况复世间有漏
法耶。人亦下合。老无三味者大经十一云。譬
如甘蔗既被压已。滓无复味。壮年盛色既
被老压。无三种味。一者出家。二者读诵。三
者坐禅。次通教中先判同异。有法譬合。天
门直华等者。以直对曲以华对陋。此以通
教为直为华。不假观于无常苦等。径观
于理故名为直。巧拙如前二医之譬。华谓
华整。观幻空等不同析有龟毛之拙。别圆
相望亦复如是。天门者皇城正门。馀门者偏
门也。前之两教见真谛王。后之两教见中道
王。若法华玄中。则以真谛如见使君。复次
卷十 第 443b 页 T46-0443.png
下依门起见。有法譬合。利根下叹失。别圆
中先辨同异。次斥失。并如文。以此而观下
结劝。须辨内外大小能所是非巧拙曲直。能
知此者。如明眼人自晓清浊。清浊者。诸教
诸门有著无著展转相形。次明见起所由。
初通标头数。云五番者。总以外见及犊子
等。为邪宗一番。四教为四。言广论无量者。
如上九禅禅中地地皆能发于一百四十。又
因禅发为百四十。若更因闻又百四十。是
则无量二百八十。良以下判所因通别发法
不同。云通修止观者。观阴入境也。通修之
时止观体一。凡有所发必有所依。故见是
慧性。发必依观。禅是定性。发必依止。次判
难易中初法。次譬。如人久别等者。名如一
切智。智则难忘。面如通等故事易忘。若
先世下明邪正。有鬼缘等者。发心邪僻与鬼
交往。名为鬼缘。是故今世鬼则加之。则能
发鬼神通。圣加亦尔。可以比知。复次先未
识下。明见境意。初法。次譬。初法者。恐不识
之随见造行。或匆匆卒断失于方便。如蛊
等者。蛊字应作蛊。谓事毒也。谷之久积变
为飞蛊。因食入腹而能害人。如本有蛊病
复患寸白。则不须先治寸白。且养之以啖
蛊病。其虫色白身长一寸。故曰也。蛊病差
已方治寸白。钝使如蛊见如寸白。养利啖
钝钝尽方更治于利使。翰珠者薏苡子也。
以根为汤可泻寸白。亦可治螝。所以下
合。先明所以。次正合。雷者阴阳荡动也。震
者霹雳也。今以法音如彼雷震。而无机钝
中先辨同异。次斥失。并如文。以此而观下
结劝。须辨内外大小能所是非巧拙曲直。能
知此者。如明眼人自晓清浊。清浊者。诸教
诸门有著无著展转相形。次明见起所由。
初通标头数。云五番者。总以外见及犊子
等。为邪宗一番。四教为四。言广论无量者。
如上九禅禅中地地皆能发于一百四十。又
因禅发为百四十。若更因闻又百四十。是
则无量二百八十。良以下判所因通别发法
不同。云通修止观者。观阴入境也。通修之
时止观体一。凡有所发必有所依。故见是
慧性。发必依观。禅是定性。发必依止。次判
难易中初法。次譬。如人久别等者。名如一
切智。智则难忘。面如通等故事易忘。若
先世下明邪正。有鬼缘等者。发心邪僻与鬼
交往。名为鬼缘。是故今世鬼则加之。则能
发鬼神通。圣加亦尔。可以比知。复次先未
识下。明见境意。初法。次譬。初法者。恐不识
之随见造行。或匆匆卒断失于方便。如蛊
等者。蛊字应作蛊。谓事毒也。谷之久积变
为飞蛊。因食入腹而能害人。如本有蛊病
复患寸白。则不须先治寸白。且养之以啖
蛊病。其虫色白身长一寸。故曰也。蛊病差
已方治寸白。钝使如蛊见如寸白。养利啖
钝钝尽方更治于利使。翰珠者薏苡子也。
以根为汤可泻寸白。亦可治螝。所以下
合。先明所以。次正合。雷者阴阳荡动也。震
者霹雳也。今以法音如彼雷震。而无机钝
卷十 第 443c 页 T46-0443.png
使如聋不闻。若入下明教观不同。初观次
教。初文先明养见意。小乘卒断名为动见。
大乘达见即是道品。且养见惑以啖钝使
如由破贼。后方达见即是道品。名为勋成。
是故达见即道品也。故举譬云如对寇破
贼等。勋者功也。是为下结。以见为侍者。夫
为侍者出入随人。今以养见如出。观成
如入。此养外见为侍。外见尚然。况佛内见
不为侍耶。次历教。初三藏及通教中。先
明见境助道力大。次引證。先引大论。三恶
亦有得道等者。论第三释天人教中。如来
为度诸道众生故。亦在馀道中生。何故但
云天人师耶。答。馀道少天人多。如白人黑
黡不名黑人。三恶如白人得道如黑子。三
恶得道良由有慧。见属慧性故悟道甚疾。
诸经不说三恶道中有慧性者。以少故耳。
福德生天不悟道者。良由无慧。故知带见
沈沦。纵堕三恶闻法易悟。胜于人天。如诸
下引佛化仪。䝖䝤等者。此则通举边鄙无
礼教者。尚不解于人间世语。何况出世妙
理之教。故佛于此等则未出世。䝖䝤等类
亦堪感佛。况复西方本无䝖䝤之名。但是
举此以拟彼耳。今文意者举于四远。如前
所引。分形等者。佛既未出。明如来权巧尚
教其见。令诸菩萨先同其见为师为导。后
示受破俱入正道。法华下引證权人先同
后异。引况如文。若先下约别圆教断不断
以判。言过同三外者。但谓所起之见增长
新惑。云同三外。非谓所依别圆之门言
教。初文先明养见意。小乘卒断名为动见。
大乘达见即是道品。且养见惑以啖钝使
如由破贼。后方达见即是道品。名为勋成。
是故达见即道品也。故举譬云如对寇破
贼等。勋者功也。是为下结。以见为侍者。夫
为侍者出入随人。今以养见如出。观成
如入。此养外见为侍。外见尚然。况佛内见
不为侍耶。次历教。初三藏及通教中。先
明见境助道力大。次引證。先引大论。三恶
亦有得道等者。论第三释天人教中。如来
为度诸道众生故。亦在馀道中生。何故但
云天人师耶。答。馀道少天人多。如白人黑
黡不名黑人。三恶如白人得道如黑子。三
恶得道良由有慧。见属慧性故悟道甚疾。
诸经不说三恶道中有慧性者。以少故耳。
福德生天不悟道者。良由无慧。故知带见
沈沦。纵堕三恶闻法易悟。胜于人天。如诸
下引佛化仪。䝖䝤等者。此则通举边鄙无
礼教者。尚不解于人间世语。何况出世妙
理之教。故佛于此等则未出世。䝖䝤等类
亦堪感佛。况复西方本无䝖䝤之名。但是
举此以拟彼耳。今文意者举于四远。如前
所引。分形等者。佛既未出。明如来权巧尚
教其见。令诸菩萨先同其见为师为导。后
示受破俱入正道。法华下引證权人先同
后异。引况如文。若先下约别圆教断不断
以判。言过同三外者。但谓所起之见增长
新惑。云同三外。非谓所依别圆之门言
卷十 第 444a 页 T46-0444.png
先世已断通惑等者。或是断见或侵少思。
云同二乘。若见思都尽亦不生此。既分断
见思。当知起见不同凡下。外外见等尚养。
况二乘见耶。净名乃至进退解之等者。引證
二乘不可一向名见。挫同诸见为进。依
本二乘为退。二乘被斥同诸见者。取其
不见中理边。外见尚以为侍何况二乘。若
拨若取。乃是抑扬之言。是故不可一向名
见。今生下明功能如文。
○若作宗等者。比
决宗途。今之见境有一百四十宗。且依佛法
内门。亦有一百一十二宗。比地摄等论彼
论但是当教一门。如中论中。虽具大小两
乘观法。委论其门门则不足。言邪正途辙
等者。今家所辨若邪若正。邪是见正是观。
邪正各有一百四十。如是途辙与彼诸论
优降天殊故云几何。夫佛下引佛化为例。
两说等者。谓摄及折。摄谓养见研心。折谓
破无遗芥。故引二经以證折摄。大经执持
刀仗等者。第三云。善男子。护正法者不受
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矛槊。护于
清净持戒比丘。文中广说觉德比丘昔缘。于
过去欢喜如来灭后。此比丘广说九部制诸
比丘。不许畜八不净物。为破戒者执持刀
剑之所逼切。尔时有王名曰有德。往说法
所共破戒者极生斗战。命终生于阿閦佛
国。觉德亦同生于彼国。而为彼佛声闻弟
子。下文又云。护法优婆塞应持刀仗。拥护
如是持戒比丘。若有受持五戒不得名为
大乘人也。不受五戒执持刀仗为护正
云同二乘。若见思都尽亦不生此。既分断
见思。当知起见不同凡下。外外见等尚养。
况二乘见耶。净名乃至进退解之等者。引證
二乘不可一向名见。挫同诸见为进。依
本二乘为退。二乘被斥同诸见者。取其
不见中理边。外见尚以为侍何况二乘。若
拨若取。乃是抑扬之言。是故不可一向名
见。今生下明功能如文。
○若作宗等者。比
决宗途。今之见境有一百四十宗。且依佛法
内门。亦有一百一十二宗。比地摄等论彼
论但是当教一门。如中论中。虽具大小两
乘观法。委论其门门则不足。言邪正途辙
等者。今家所辨若邪若正。邪是见正是观。
邪正各有一百四十。如是途辙与彼诸论
优降天殊故云几何。夫佛下引佛化为例。
两说等者。谓摄及折。摄谓养见研心。折谓
破无遗芥。故引二经以證折摄。大经执持
刀仗等者。第三云。善男子。护正法者不受
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矛槊。护于
清净持戒比丘。文中广说觉德比丘昔缘。于
过去欢喜如来灭后。此比丘广说九部制诸
比丘。不许畜八不净物。为破戒者执持刀
剑之所逼切。尔时有王名曰有德。往说法
所共破戒者极生斗战。命终生于阿閦佛
国。觉德亦同生于彼国。而为彼佛声闻弟
子。下文又云。护法优婆塞应持刀仗。拥护
如是持戒比丘。若有受持五戒不得名为
大乘人也。不受五戒执持刀仗为护正
卷十 第 444b 页 T46-0444.png
法。乃名大乘。乃至下文仙豫国王等文。又新
医禁乳云。若有更为当断其首。如是等
文并是折伏破法之人。一切经论不出此
二。见心亦尔。如前进退二种解者。亦是折
伏摄受二义。又一切圣教不出四悉。故四悉
中世界为人即摄受意。对治即是折伏意也。
药珠二身破法立法二种方便。如是等例即
此二义。若诸见下次以今文破见例之。约
多下明见不俱起。唯一事实者。空见既成谓
已为实。约一一见等下今家分别见相。如
上百四十见。一一各作十乘观法。种种巧说
皆可经夏。次束成观门。一一见等者。束向
百四十见。共作一番十乘观法。亦不可尽。
诸见下正示观境。次正明修观自具十法。
境中初思议境。先标空见为十界因。次引
二论。次以见境例论。今此空见亦具二义
者。亦似成实毗昙两门意也。何者通论秖是
不善。义同成论。别论亦得名为因等起心。
一切善恶因之而起。能生十界义同毗昙。
由空造恶即三途界。义同成论。由空下正
示境中十界。地狱中云阐提尚存等者。犹
有怜妻爱子之善。不同空见逆父慢母。
故知空见不及阐提。尚不及极恶阐提。况
大经通明一阐名信。提名不具等悭贪破
斋等者。因无净命果时啖秽。因时破斋果
常饥饿。次声闻界中初总斥空见云其实不
识等者。先举不识。以显于识。凡夫于见增
长流转。非唯不识道灭二谛。亦乃不识苦
集二谛。所以者何下释出四谛相也。初文先
医禁乳云。若有更为当断其首。如是等
文并是折伏破法之人。一切经论不出此
二。见心亦尔。如前进退二种解者。亦是折
伏摄受二义。又一切圣教不出四悉。故四悉
中世界为人即摄受意。对治即是折伏意也。
药珠二身破法立法二种方便。如是等例即
此二义。若诸见下次以今文破见例之。约
多下明见不俱起。唯一事实者。空见既成谓
已为实。约一一见等下今家分别见相。如
上百四十见。一一各作十乘观法。种种巧说
皆可经夏。次束成观门。一一见等者。束向
百四十见。共作一番十乘观法。亦不可尽。
诸见下正示观境。次正明修观自具十法。
境中初思议境。先标空见为十界因。次引
二论。次以见境例论。今此空见亦具二义
者。亦似成实毗昙两门意也。何者通论秖是
不善。义同成论。别论亦得名为因等起心。
一切善恶因之而起。能生十界义同毗昙。
由空造恶即三途界。义同成论。由空下正
示境中十界。地狱中云阐提尚存等者。犹
有怜妻爱子之善。不同空见逆父慢母。
故知空见不及阐提。尚不及极恶阐提。况
大经通明一阐名信。提名不具等悭贪破
斋等者。因无净命果时啖秽。因时破斋果
常饥饿。次声闻界中初总斥空见云其实不
识等者。先举不识。以显于识。凡夫于见增
长流转。非唯不识道灭二谛。亦乃不识苦
集二谛。所以者何下释出四谛相也。初文先
卷十 第 444c 页 T46-0444.png
明苦谛。五阴具足故名为苦。初文是色。纳
受是受。取空是想。缘空起行是行。分别空
心是识。次从空见是瞋处等下。是集谛先
明五钝。五钝阙痴应云不了空见因果
名痴。次明五利。非鸡狗等戒者。简戒取不
同。谓空为道岂同啖粪等。次结成八十八
使。集迷下举过劝识。次道谛文中四念为
四。初身念。如文。次受念文中。云受第二句
者。依大品中受有四句。谓受不受亦受亦
不受。非受非不受。既受不受即是受于四
句之中第二句也。但诸下总明念处。从勤
破下略明馀品。小乘亦得通约观行而论
道品。如第七卷初。相生相摄等文是也。灭
谛中先灭五钝。次灭五利。次灭八十八。次
灭果缚。若于下结成功能。云单复等者。此
见若破。第五卷中诸见皆破。缘觉文中初略
明十二支灭。言毕故不造新者。以不造新
能所故毕。若造新者新还为故。中论云。云
何声闻观十二缘乃至不相应等者。彼中论
观十二缘中。初文设问。即问十二因缘。至
答文中。即答六十二见。何故问答殆不相
应。殆者滥也。此问意者问彼论文。论文初十
二因缘品。及下文观因缘品。并指云如毗昙
中广说者。广说破六十二见。故邪见品属
观因缘。一往观之似不相应。是故问出令
知不别。令云秖此是答者。正以邪见答
观因缘。非不相应。即破三世二世并是邪
见。故净名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故因缘
观正为破邪。故非不相应。从又观刹那空
受是受。取空是想。缘空起行是行。分别空
心是识。次从空见是瞋处等下。是集谛先
明五钝。五钝阙痴应云不了空见因果
名痴。次明五利。非鸡狗等戒者。简戒取不
同。谓空为道岂同啖粪等。次结成八十八
使。集迷下举过劝识。次道谛文中四念为
四。初身念。如文。次受念文中。云受第二句
者。依大品中受有四句。谓受不受亦受亦
不受。非受非不受。既受不受即是受于四
句之中第二句也。但诸下总明念处。从勤
破下略明馀品。小乘亦得通约观行而论
道品。如第七卷初。相生相摄等文是也。灭
谛中先灭五钝。次灭五利。次灭八十八。次
灭果缚。若于下结成功能。云单复等者。此
见若破。第五卷中诸见皆破。缘觉文中初略
明十二支灭。言毕故不造新者。以不造新
能所故毕。若造新者新还为故。中论云。云
何声闻观十二缘乃至不相应等者。彼中论
观十二缘中。初文设问。即问十二因缘。至
答文中。即答六十二见。何故问答殆不相
应。殆者滥也。此问意者问彼论文。论文初十
二因缘品。及下文观因缘品。并指云如毗昙
中广说者。广说破六十二见。故邪见品属
观因缘。一往观之似不相应。是故问出令
知不别。令云秖此是答者。正以邪见答
观因缘。非不相应。即破三世二世并是邪
见。故净名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故因缘
观正为破邪。故非不相应。从又观刹那空
卷十 第 445a 页 T46-0445.png
见去。正明起于十二缘观。先明十二缘生
中。初推现三因。有支中云有能含果等者。
且约初迦毗罗等说。亦应遍约附佛法起。
乃至佛法一十六门随所计者。皆是有支。次
推现五果。次推往二因。无明下推往至现。
若知下推灭。初明灭十二支。次例灭诸见。
若于下明得失。先得。次失。鼻隔者。无深观
行唯止心鼻隔。因此观故发得空见。此人
尚不识小乘真谛。岂能观于空见之心令
成妙境但随见转堕于见网。散心法师置
而不论。暗證等者。尔雅云。龟有十种。一神。
最神明故。二灵。边如玳瑁可卜者是。三摄。
腹下折食蛇者是。四宝。五文。甲有文负河
图。六筮。在蓍丛下。七山。八泽。九水。十火。其
犹火鼠。故知摄山水泽等皆凡龟也。暗證
无智其犹凡龟。散心不了其犹盲吠。故知
散心尚自不能善分别空见相状。及空所
起苦集无明。岂论发得。故云稆吠。稆者野
也。菩萨界中初三藏文。先明起誓之由。誓
即愿也。既识空见谛缘即知病识药。识苦
集是知病。识道灭是知药。因缘六度准此
可知。虽自欣识药悯彼有病。然须入三
昧修习令知。既识空见谛缘者。牒前二乘
所观之境。以为起誓之由。即以此由用为
誓境。次明四谛誓境。如一空见等下。正约
空见而起弘誓。文自为四。此中四弘义兼
内外。内即内心。约一空见刹那之心。名为
五阴。五阴即是众生故也。一人一生凡几刹
那。此约内也。一人尚尔去。约一有情以为
中。初推现三因。有支中云有能含果等者。
且约初迦毗罗等说。亦应遍约附佛法起。
乃至佛法一十六门随所计者。皆是有支。次
推现五果。次推往二因。无明下推往至现。
若知下推灭。初明灭十二支。次例灭诸见。
若于下明得失。先得。次失。鼻隔者。无深观
行唯止心鼻隔。因此观故发得空见。此人
尚不识小乘真谛。岂能观于空见之心令
成妙境但随见转堕于见网。散心法师置
而不论。暗證等者。尔雅云。龟有十种。一神。
最神明故。二灵。边如玳瑁可卜者是。三摄。
腹下折食蛇者是。四宝。五文。甲有文负河
图。六筮。在蓍丛下。七山。八泽。九水。十火。其
犹火鼠。故知摄山水泽等皆凡龟也。暗證
无智其犹凡龟。散心不了其犹盲吠。故知
散心尚自不能善分别空见相状。及空所
起苦集无明。岂论发得。故云稆吠。稆者野
也。菩萨界中初三藏文。先明起誓之由。誓
即愿也。既识空见谛缘即知病识药。识苦
集是知病。识道灭是知药。因缘六度准此
可知。虽自欣识药悯彼有病。然须入三
昧修习令知。既识空见谛缘者。牒前二乘
所观之境。以为起誓之由。即以此由用为
誓境。次明四谛誓境。如一空见等下。正约
空见而起弘誓。文自为四。此中四弘义兼
内外。内即内心。约一空见刹那之心。名为
五阴。五阴即是众生故也。一人一生凡几刹
那。此约内也。一人尚尔去。约一有情以为
卷十 第 445b 页 T46-0445.png
况释。别别有情众生尚多。况复刹那为一众
生。即是约外。若内若外众生无量。下三弘誓
准说可知。烦恼为因众生为果。因果无量
对治法门理须无量。一一刹那一一无不
开佛知见成无上道。问。因之与果既约
刹那。如何分于二弘誓别。答。空见依色领
纳取像行空了别。揽此五法以成众生。一
人既尔多人亦然。还约多念论此众生而
为弘誓。有空见故违瞋顺喜等。乃至生于
八十八使六十二见。名为烦恼。此则因中一
人尚尔。多人亦然。还约多人辨此弘誓。此
则自成两弘誓别。若众生下明誓愿之意。观
空下约空起行。即是六度。初结前生后。若
执下释。自为六文。初言魔施者。空心虽即
属于外道。以此施心顺生死故。故名为魔。
此诸境中修观之文。唯至此中一时总明
三藏三乘。方明通教。是则三藏三乘通属声
闻界也。与上诸文欲辨总别二种对十法
界。俱通故也。若有下结果满。观空见即是
无明去。明通教二乘界也。无明标缘觉法
界。生苦集标声闻法界。谛与因缘但开合
异。准第一卷。是故今文得作此说。次从二
乘知空下。次明通教菩萨。于中重牒二乘
与菩萨辨异。次虽度下正明菩萨依境行
愿。言如前如后者。前谓前境中及第三前
诸圆文等。后谓此文不思议中圆教是也。
从复次见惑下。因此广明四教之人治见
不同。当知见惑是一。能治四异。前诸文中四
教之人皆治见惑。即是此意。次示任运者。
生。即是约外。若内若外众生无量。下三弘誓
准说可知。烦恼为因众生为果。因果无量
对治法门理须无量。一一刹那一一无不
开佛知见成无上道。问。因之与果既约
刹那。如何分于二弘誓别。答。空见依色领
纳取像行空了别。揽此五法以成众生。一
人既尔多人亦然。还约多念论此众生而
为弘誓。有空见故违瞋顺喜等。乃至生于
八十八使六十二见。名为烦恼。此则因中一
人尚尔。多人亦然。还约多人辨此弘誓。此
则自成两弘誓别。若众生下明誓愿之意。观
空下约空起行。即是六度。初结前生后。若
执下释。自为六文。初言魔施者。空心虽即
属于外道。以此施心顺生死故。故名为魔。
此诸境中修观之文。唯至此中一时总明
三藏三乘。方明通教。是则三藏三乘通属声
闻界也。与上诸文欲辨总别二种对十法
界。俱通故也。若有下结果满。观空见即是
无明去。明通教二乘界也。无明标缘觉法
界。生苦集标声闻法界。谛与因缘但开合
异。准第一卷。是故今文得作此说。次从二
乘知空下。次明通教菩萨。于中重牒二乘
与菩萨辨异。次虽度下正明菩萨依境行
愿。言如前如后者。前谓前境中及第三前
诸圆文等。后谓此文不思议中圆教是也。
从复次见惑下。因此广明四教之人治见
不同。当知见惑是一。能治四异。前诸文中四
教之人皆治见惑。即是此意。次示任运者。
卷十 第 445c 页 T46-0445.png
且约见断不入三恶。非谓初地初住任运
之位。成论去。斥成论文空能治见。今见从
空起则空不能治。当知此见则非成论之
所能治。故云当设何治。从如水生火去。举
喻斥论不能治空。从今知空见去至治
之。即是今文四教治见不同。成论但是三
藏一门而已。三藏下明四教治见前后。藏
通两教智虽小异缘谛同故。是故结云皆
先除见。别缘谛异故云别亦先除。圆教可
知。然教虽有四。若辨初心不过有二。一
者前三教人治见入空。二者圆人见为法
界。二意自显勿生异途。更于二外别立疣
赘。除坚牢见去。结四教文以斥成论。云何
四教共治一见下释疑。如何一病而设四治。
从如患冷去引世治释。先譬。次合。一理如
身力。空见如冷病。姜桂如无常。见真如复
力五石如即空。见色即空名为益色。言
五石者。白𤤠紫英石膏钟乳石脂。故神农经
曰。上药养命谓五石鍊形六芝延年。中药养
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下药治病谓大
黄除实当归止痛。重娄如观法。加寿如假
智。能飞如入假本草云。重娄者蚤休也。亦
名黄精。博物志云。皇帝问天老曰。天地所
生有食者。令人不死乎。天老曰。太阳之草
名曰黄精。食可长生。太阴之精名曰钩吻。
入口则死。钩吻者野葛也。若不信黄精之
益寿。亦何信钩吻之杀人。金丹者圆法也。
初发心时成佛大仙。准龙树法飞金为丹。
故曰金丹。治见既尔下举例。且以思及界
之位。成论去。斥成论文空能治见。今见从
空起则空不能治。当知此见则非成论之
所能治。故云当设何治。从如水生火去。举
喻斥论不能治空。从今知空见去至治
之。即是今文四教治见不同。成论但是三
藏一门而已。三藏下明四教治见前后。藏
通两教智虽小异缘谛同故。是故结云皆
先除见。别缘谛异故云别亦先除。圆教可
知。然教虽有四。若辨初心不过有二。一
者前三教人治见入空。二者圆人见为法
界。二意自显勿生异途。更于二外别立疣
赘。除坚牢见去。结四教文以斥成论。云何
四教共治一见下释疑。如何一病而设四治。
从如患冷去引世治释。先譬。次合。一理如
身力。空见如冷病。姜桂如无常。见真如复
力五石如即空。见色即空名为益色。言
五石者。白𤤠紫英石膏钟乳石脂。故神农经
曰。上药养命谓五石鍊形六芝延年。中药养
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下药治病谓大
黄除实当归止痛。重娄如观法。加寿如假
智。能飞如入假本草云。重娄者蚤休也。亦
名黄精。博物志云。皇帝问天老曰。天地所
生有食者。令人不死乎。天老曰。太阳之草
名曰黄精。食可长生。太阴之精名曰钩吻。
入口则死。钩吻者野葛也。若不信黄精之
益寿。亦何信钩吻之杀人。金丹者圆法也。
初发心时成佛大仙。准龙树法飞金为丹。
故曰金丹。治见既尔下举例。且以思及界
卷十 第 446a 页 T46-0446.png
内尘沙。故云亦然。若界外尘沙及障中无明。
则不关前二。此四下总明念处有出宅之
功。举佛遗嘱通四治故。所以者何下释
遗嘱意。四人有见不出六道。故举见所造
果名为苦具。见之结业以譬鬼神。故法华
中以虫鸟譬钝鬼神譬利。竞共下通举三
车皆能出宅。三车下历教以释三车同异。
此中四教总有九种念处。三藏三一乘各。以
谛缘度不同故也。支佛束十二缘为四念
处。菩萨行虽六度。观念伏惑还用二乘所
观念处今从人别故成三种。故玄文云三
因大异。故得为三。通教三乘同一念处。
同观无生故也。故玄文云三因大同。故得
为一。别教地前名为方便。入空位中体析
二种。入假位中但用无量。初地入中名为
真实。圆教始终唯用一种。故如三车义兼藏
通及别方便。经文出宅正指三藏。故云即
是。三乘义通通于通教。故云亦是。别教方
便无三乘名。观行不殊藏通两教。故云又
是。故知即亦又三不无亲疏。故对三教示
不同相。别教入地即是真实。圆教始终与前
永乖。故亦云又而不言是。若将别教入地
證道。及以圆教始终。名同大车。故下文从
但释迦去。约化仪释一代教门。祇是先与
三车后赐一大耳。次明广略不同。言略说
为念处者。念处即是道谛。三十七品七科之
一。故云略也。全说七科即是道谛。故名为
中。既有能治必有所治。能所俱举即是四
谛。故云广也。结意如文。从释迦去。更叙
则不关前二。此四下总明念处有出宅之
功。举佛遗嘱通四治故。所以者何下释
遗嘱意。四人有见不出六道。故举见所造
果名为苦具。见之结业以譬鬼神。故法华
中以虫鸟譬钝鬼神譬利。竞共下通举三
车皆能出宅。三车下历教以释三车同异。
此中四教总有九种念处。三藏三一乘各。以
谛缘度不同故也。支佛束十二缘为四念
处。菩萨行虽六度。观念伏惑还用二乘所
观念处今从人别故成三种。故玄文云三
因大异。故得为三。通教三乘同一念处。
同观无生故也。故玄文云三因大同。故得
为一。别教地前名为方便。入空位中体析
二种。入假位中但用无量。初地入中名为
真实。圆教始终唯用一种。故如三车义兼藏
通及别方便。经文出宅正指三藏。故云即
是。三乘义通通于通教。故云亦是。别教方
便无三乘名。观行不殊藏通两教。故云又
是。故知即亦又三不无亲疏。故对三教示
不同相。别教入地即是真实。圆教始终与前
永乖。故亦云又而不言是。若将别教入地
證道。及以圆教始终。名同大车。故下文从
但释迦去。约化仪释一代教门。祇是先与
三车后赐一大耳。次明广略不同。言略说
为念处者。念处即是道谛。三十七品七科之
一。故云略也。全说七科即是道谛。故名为
中。既有能治必有所治。能所俱举即是四
谛。故云广也。结意如文。从释迦去。更叙
卷十 第 446b 页 T46-0446.png
化仪以判权实。且从渐至顿诸教念处虽
复不同。各有其意。鹿苑正用三藏。方等旁
用三藏。正用三教以斥二乘。令二乘人密
成通教故云三人同一念处。次至般若旁
用通教。正用别圆加于二乘。密成别益。故
指大品名为不共。来至法华会八归一。
若除教道但须会七。约此空见去。至不违
背者略示妙境。不思议治一治一切治。不
违诸教从一开诸。如思议中亦不违诸
教。故以一尘喻不思议兼于思议。空见如
尘诸治如经。不思议中初总立。从净名去
正證。空见心中十界五阴。名为众生。众生即
解脱。解脱不出六十二见。是故三法不得
相离。一切众生下释上解脱心行中求。谓三
解脱。佛解脱下释上诸佛解脱。又观下复释
上心行中求。求谓用观观见心已。唯有
法性无复见心。能一色下结成不思议境。
即是五阴众生两世间也。但阙国土准例可
知。不纵不横结成三谛。乃至如意珠等譬。
此境下发心。从究竟说。故但举无明法性。
亦应悯伤事中苦乐。观此下安心。本性空寂
总相止也。净若虚空总相观也。善巧下别相
六十四番也。见阴等者破遍也。祇此八字摄
得横竖及一心等。单复下通塞。唯出别相通
塞故云句句。文列似横。实摄横竖及一心
等。若不入下正助。昔以空见而行六蔽。今
须舍空见复修事度。方乃成治。故一一文
中皆举空见及以一蔽。如桥地海等者。具如
大论屈如桥梁人马践之等。地海例此亦
复不同。各有其意。鹿苑正用三藏。方等旁
用三藏。正用三教以斥二乘。令二乘人密
成通教故云三人同一念处。次至般若旁
用通教。正用别圆加于二乘。密成别益。故
指大品名为不共。来至法华会八归一。
若除教道但须会七。约此空见去。至不违
背者略示妙境。不思议治一治一切治。不
违诸教从一开诸。如思议中亦不违诸
教。故以一尘喻不思议兼于思议。空见如
尘诸治如经。不思议中初总立。从净名去
正證。空见心中十界五阴。名为众生。众生即
解脱。解脱不出六十二见。是故三法不得
相离。一切众生下释上解脱心行中求。谓三
解脱。佛解脱下释上诸佛解脱。又观下复释
上心行中求。求谓用观观见心已。唯有
法性无复见心。能一色下结成不思议境。
即是五阴众生两世间也。但阙国土准例可
知。不纵不横结成三谛。乃至如意珠等譬。
此境下发心。从究竟说。故但举无明法性。
亦应悯伤事中苦乐。观此下安心。本性空寂
总相止也。净若虚空总相观也。善巧下别相
六十四番也。见阴等者破遍也。祇此八字摄
得横竖及一心等。单复下通塞。唯出别相通
塞故云句句。文列似横。实摄横竖及一心
等。若不入下正助。昔以空见而行六蔽。今
须舍空见复修事度。方乃成治。故一一文
中皆举空见及以一蔽。如桥地海等者。具如
大论屈如桥梁人马践之等。地海例此亦
卷十 第 446c 页 T46-0446.png
应可见。释文略讫。故序中云。才至见境法
轮停转。后之三境比望可知。增上慢者。如
得未到谓无生忍四禅比丘等。乃至遍于
大小诸位。未得谓得并名增上。两教二乘
三教菩萨。前诸文中处处有之。即后两境一
一皆以十观观之。后三大章具如五略后
三是也。既云将送行者至彼萨云。后三大
章并无生忍已后之相。故略不论。大品法施
品云。化恒沙众生令得六通。不如书般
若令他读诵。又以此令他读诵般若之福。
不如正忆念般若波罗蜜。又此忆念般若之
福。不如为他说令易解。云何易解。谓不
二相观不入不出。说不共般若波罗蜜功
德尚尔。况说法华开权妙教。况复今文即是
法华显实妙观。故法华云。施四百万亿阿僧
祇世界六趣四生。以四事供养令得四果。
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是故愿说令他
得闻。生随喜心其功若此。此第五十人随
喜之心。亦何必须即是五品之初随喜位耶。
准大品文说犹胜于自生忆念。况复能说
而能修行。以如说行起于多闻。即此意也。
故劝后学勤说勤行。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之二终
轮停转。后之三境比望可知。增上慢者。如
得未到谓无生忍四禅比丘等。乃至遍于
大小诸位。未得谓得并名增上。两教二乘
三教菩萨。前诸文中处处有之。即后两境一
一皆以十观观之。后三大章具如五略后
三是也。既云将送行者至彼萨云。后三大
章并无生忍已后之相。故略不论。大品法施
品云。化恒沙众生令得六通。不如书般
若令他读诵。又以此令他读诵般若之福。
不如正忆念般若波罗蜜。又此忆念般若之
福。不如为他说令易解。云何易解。谓不
二相观不入不出。说不共般若波罗蜜功
德尚尔。况说法华开权妙教。况复今文即是
法华显实妙观。故法华云。施四百万亿阿僧
祇世界六趣四生。以四事供养令得四果。
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是故愿说令他
得闻。生随喜心其功若此。此第五十人随
喜之心。亦何必须即是五品之初随喜位耶。
准大品文说犹胜于自生忆念。况复能说
而能修行。以如说行起于多闻。即此意也。
故劝后学勤说勤行。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之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