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769a 页
卷一 第 769a 页
No. 1930
天台八教大意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前佛后佛。自行化他。究其旨归。咸宗一妙。佛
之知见。但机缘差品应物现形。为实施权故
分乎八。顿渐秘密不定化之仪式。譬如药方。
藏通别圆所化之法譬如药味。初言顿者。从
部得名即华严也。佛垂迹化尘劫叵量因。寿
倍之果宁可喻。且从今日一期降生托阴摩
耶。主伴互为唯资大法。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机不经历故名为顿。约譬次第。以初譬初名
为乳味。故涅槃云。从佛出十二部经。譬从
牛出乳。又二乘机生未受大化。虽复在座如
聋若盲。初会俱无见闻之益亦名为乳。故迦
叶领解云。即遣傍人急追将还。迷闷躄地等
即第一时也。次从鹿苑至于般若名为渐教。
既二乘全生贵药非贱治。不动九会脱妙著
粗。贯日托阴纳妃生子。示成鹿苑转生灭四
谛法轮。小乘生信先度五人。约譬次第名为
酪味。故迦叶领解云。密遣二人方便附近等。
故涅槃云。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譬从乳出
卷一 第 769b 页 T46-0769.png

圆叹大折小弹偏自悲败种。约譬次第名生
酥味。故涅槃云。从修多罗出方等典。譬从
酪出生酥。故迦叶领解云。过是已后心相体
信出入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即第三味
也。次说诸部般若转教付财虽通洮汰。约譬
次第名熟酥味。故迦叶领解云。长者自知将
死不久等即第四味也。此等四味对顿名渐。
法华涅槃非顿渐摄。开前顿渐归会佛乘。约
譬次第名醍醐味。故涅槃云。从摩诃般若出
大涅槃合于法华。譬从熟酥出醍醐味。故迦
叶领解云。临欲终时而命其子等即第五味
也。馀之六教遍在渐顿之中。同听异闻互不
相知名秘密教。同听异闻彼彼相知名不定
教。秘密不定名下之法。只是藏通别圆佛世
逗机。一音异解从化仪大判且受二名。略明
化仪四教义竟。次明藏通别圆四教。亦遍顿
渐二味之中。华严顿部圆教兼别。鹿苑初成
十二年前说戒定慧三。并属小但三藏教。十
二年后般若之前大集宝积楞伽思益净名金
光明。除般若外并属方等。对半明满具有四
教。诸部般若带半明满具通别圆无三藏教。
法华会竟。无三唯一圆教。涅槃最后谈常四
教并知圆理。所以二经同醍醐味。第一明三
藏教者。仍于法华及大智度论。对斥小乘得
此名也。论云。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于
婆沙中明三藏义。不读衍经非大菩萨。广破
三祇六度。权义建立衍门通别圆三大乘观
行。谓四阿含即修多罗藏。俱舍婆沙即阿毗
卷一 第 769c 页 T46-0769.png

须戒防身口。经多诠定。论多辩慧。声闻观
于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菩萨修事六度。二
乘则自调自度。菩萨乃弘誓。与拔因虽小异
俱析实阴而归但空。声闻阶位立于七贤七
圣不同。种福乃三生六十劫。次明支佛者。支
佛此翻缘觉。若出无佛世观华飞叶落。顿悟
支佛名为独觉。生于佛世闻说因缘顿悟支
佛名为缘觉。并福厚根利谓四生一百劫所
修因也。三明菩萨乘者。从初发心缘生灭四
谛。发四弘誓愿一味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
誓愿度。谓度天魔外道。爱见二种六道众生。
此缘苦谛境而发心也。二未解者令解。即烦
恼无数誓愿断愿断。爱见六道众生二十五
有。见思之缚令得解脱。即缘集谛境而发心
也。三未安者令安。谓法门无尽誓愿知。即
令爱见六道众生。知三十七品道谛。自安此
缘道谛而发心也。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令六道爱见众生。灭
二十五有因果證灭谛理。此依灭谛境而发
心也。既以发心须行填愿行。即三祇百劫所
修六度。从初值释迦牟尼。至罽那尸弃名初
僧祇。从此常离女人身。亦不自知当得作佛。
即是外凡五停心总别念位。从尸弃至然灯
佛。用七茎莲华供养布发掩泥。受然灯记当
得作佛号释迦文。尔时自知口亦未说名二
僧祇。此是煖法修事六度。次从然灯至毗婆
尸佛为第三僧祇。亦知亦说此是顶法之位
修行六度。若过三祇百劫。种福三十二相百
卷一 第 770a 页 T46-0770.png

南洲男身佛出世时。缘佛身相故得种也。一
云。轮王于四天下自在为一福。有云。如帝
释于二天下自在为一福。有云。大千人盲治
差为一福。有云。一切人破戒能为说法。令
舍毁禁为一福。有云。不可譬喻唯佛能知。入
第三僧祇修行大行故福难量。问几时种三
十二相因。答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故弗
沙佛观见释迦弟子根熟宜在前度。于宝窟
中放光远照。菩萨寻光至弗沙所。七日七夜
一心观佛。目不暂眴。苦行赞叹。超弥勒前
九劫获證。修行六度。各有满时。凡有所施而
无遮碍。如尸毗王代鸽是檀满。如须陀摩王
舍国。获偈护不妄语是名尸满。如羼提仙人
为歌利王割截无恨。身体平复是忍辱满。如
大施太子为诸众生。入海求珠充足穷乏得
珠入手。海神见其睡即藏其珠。太子觉已。誓
将此身抒海令尽。天帝感见诸天助之海水
减半。乃至七日翘足偈赞。弗沙即精进满。如
尚阇黎仙人入定鸟巢髻中。待子能飞方乃
出定是名禅满。如劬嫔大臣分阎浮提地而
为七分。息国仇诤是般若满。此讫前百劫并
下忍位也。次入补处生兜率。托母胎出生出
家降魔。魔军散已安坐住禅即中忍成就。次
一刹那入上忍。次一刹那入世第一。次一刹
那发真无漏。三十四心断惑證果。十力无畏
等皆成就名佛。转于法轮缘尽入灭。舍利住
世广福人天。此是三藏三乘之相。问何故二
乘即生断结。菩萨从初乃至降魔仍未断耶。
卷一 第 770b 页 T46-0770.png

慈悲先物后己。设乃因时断思未得无漏力
弱。从其元意亦名未断。问三乘所修凡具几
法。答大而为论并用十法能通之门有四随
入咸然。今约有门略明十义一明所观之境。
即是识正无明因缘生一切法也。故大论云。
色若粗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悉是颠倒。
如阿毗昙广说。不同外道计微尘世性及自
然等。二真正发心者。既识无明乃至老死。正
求涅槃发三乘心。出离见爱不要名利唯志
无馀。三遵定慧者既誓求出有。依木又住
修道。但遮障纷驰道。何由剋为修四念学五
停心。破五种障名停。事观名定念处即慧。慧
定均停故名安心。四破法遍令见有得道。以
无常等慧遍破见爱也。五知通塞者。前虽知
见等是过未见其德。过即是塞。德即是通。通
谓道灭无明灭等。及于六度塞即集因缘生
等。及于六蔽节节检校是通须护塞。即须破
六道品调适。既识通塞进修道品。所谓观身
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勤修念
处名四正勤。定心中修名四如意。五善根生
名五根。根增长名五力。定慧调停名七觉。安
隐道中行名八正。若一停作三十七品。馀停
心亦如是。此三十七是行道法。将入无漏城
有三门。谓空无相无作。苦下空无我二行为
空门。集道各四及苦下苦无常十行为无作
门。灭下有四为无相门。故知三乘莫不依谛。
七修对治者。若利人即入。钝人不入当修助
道。故论云。贪欲心起教修不净。及背舍等
卷一 第 770c 页 T46-0770.png

修正助等法明识。真似阶降不同。令无上慢
九善修安忍。总修四念入于煖法似道烟生。
若不安忍不至煖顶。顶法退为五逆。煖退为
一阐提。忍世第一后入真无漏。由能安忍内
外诸障。十无法爱者上安忍。策进外凡令入
内凡。令无法爱策内凡位。而入见谛断于见
惑。或超或次得成无学。利人节节得入。钝
人具乘至十。阿毗昙中所明虽广不出十意。
名为十法成乘。有门既尔空门亦有亦空门
非有非空门亦如是。广如大本三藏教竟。次
明通教。通者同也。此教三乘因果大同故名
通教。故经云。欲得三乘当学般若。论云。声
闻及缘觉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三人共
行十地。三人同断见思。前无七贤之名。后
无等觉妙觉。所證虽同三藏观法巧拙有殊。
通教体阴则真名巧。三藏析阴方真名拙。即
是界内巧拙相对。相对虽尔。此去三教并属
大乘。大名虽同若地若行。名数多少深浅天
隔。初乾慧地即是外凡。体阴界入如幻如化。
总伏见爱八倒名四念观。住是观中修正勤
如意根力觉道。虽未得煖法相似理水。总相
智慧深利故称乾慧地。二性地者。得煖法理
水沾心。增进顶忍及世第一。见无漏性皆名
性地。即内凡也。三八人地。四见地此两地
不出入观。共断见惑发真无漏。见于谛理即
初果位。八人者。八忍也。即无漏一十六心。
亦应云八智。智少一分文略从因故云八人。
五薄地者。体破欲界六品思惑。故名为薄。即
卷一 第 771a 页 T46-0771.png

阿那含果。故云离欲。七已办地者。三乘进断
色无色界八九七十二。品思惑。即罗汉果。名
为已办。声闻行极八支。佛地虽同断见思福
厚根利能除习气也。九菩萨地。从初发心缘
无生四谛。发菩提心至六七地。从空入假。假
谓化道。空即空观。道观双流誓扶习气还生
三界。用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或就众
生。三乘机熟。即坐道场。用一念相应智慧
进断馀习及界内无知。得一切种智。名第十
佛地。转无生四谛法轮。化三乘众入无馀涅
槃。如火烧木无复灰炭。香象度河到于边底。
故经云。诸法实性相三乘。亦皆得而不名为
佛。三乘观行亦有四门。今亦约有门明于十
法成乘。初明观境。即六道阴入。能观所观
皆如幻化。二明发心二乘缘真自行。菩萨体
幻兼人与乐拔苦譬于镜像。三安心定慧前。
虽止观并空如空。而安二法。四破法遍用幻
化之慧。破幻化见思。五识通塞。虽知苦集
十二缘生及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
灭十二缘灭及六度等。通之节节检校皆如
幻化。六道品调适者。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
品也。七对治者。体三藏法无常苦空如幻而
治。八识次位者。了乾慧等十地因果。三人
殊途而不谬滥。九令安忍乾慧外凡内外诸
障而入性地。第十速令内凡性地。不著相似
法爱。而入八人见地證真馀三门亦如是。广
如大本通教竟。三明别教者。此约界外独菩
萨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二教别后圆
卷一 第 771b 页 T46-0771.png

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
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并此教也。华严
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
佛。璎珞明五十二位前加十信。仁王不论等
觉但五十一位。金光明经但出十地佛果。胜
天王但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十功德。既是界
外菩萨行位。随机利益岂得定说。今约璎珞
总明七位。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
向。五十地。六等觉。七妙觉。初十信者。十心
之中以信为本。故云十信。十心者。一信。二
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
法。九戒。十愿。即是外凡伏忍位也。住行向。
三并属内凡柔顺忍位。二明十住者即习种
性。从信入住习。从假入空。断界内见思。故
名习种。一发心。二持地。三修行。四生贵。五
方便具足。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
十灌顶。三明十行者。性种性也。从十住空性
而入十行假性。名性种性。一欢喜。二饶益。
三无瞋恨。四无尽。五离痴乱。六善现。七无
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实。四明十回向道种
性者。修中道观伏界外惑。故名道种。一救护
众生。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遍至一切处。
五无尽功德藏。六随顺一切坚固平等善根。
七等观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
脱。十入法界无量。五明十地圣种性者。證
中道观。故名为圣。一欢喜。二离垢。三明地。
四焰地。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
善慧。十法云。此之十地破界外十品无明。更
卷一 第 771c 页 T46-0771.png

但破十二品无明。乃与圆教第二行齐。以我
之因为汝之果。教权位高者。譬如边方未静。
高位目之定爵论功其官则下。此教缘无量
四谛发菩提心。苦集灭道皆无量相。若论自
行随一门竖入化他。始终横破故。十住自行
从假入空。用生无生观六界空。十行入假广
集四四十六门法。知十界假回向后心灭九
界假。證佛界中地前。缘修两观经劫无量。为
中道方便登地三观现前。与圆初住无二无
别。名为證道。若有宜闻地上历别。亦作一
地不知二地说之故得诸大乘经。或明七地
之前犹居方便位也。此则始终约教不同。缘
修地前对地名为教道。且约自行四门之中
有门所修十法成观。初明境者。缘于登地中
道妙有之境。而为所观局出空有之表。二明
发心者。缘此妙有起四弘誓。故华严云。菩
萨不为一人一国一界微尘人。乃为法界众
生发菩提心也。三安心者。既发心已安心进
行。修诸定慧定爱慧策耳。四破法遍者。用
妙有慧遍破空有也。五识通塞者。次第三观
为通见思尘沙无明为塞。传传检校是塞令
通耳。六道品调适者。三十七品是菩萨宝炬
陀罗尼。念处破倒正勤如意。能生五根力必
增长七觉八正。定慧均平入三解脱门證中
无漏。七对治助开者。用前藏通助开妙有实
相中道。八知次位者。善达七位终不谓我叨
极上圣。九安忍者。策十信位入于十住。令
离违顺强软二贼。十无法爱者。策三十心令
卷一 第 772a 页 T46-0772.png

如是。广如大本。别教竟。次略明圆教者。圆名
圆妙。华严法界广大。净名入不二法门。般
若最上之乘。涅槃一心五行等。并圆妙法也。
此等圆妙一理无他兼带半满。权覆于实旨
趣犹隐。今从佛意卷权归实。开显之圆粗腾
纲要。即以法华分别功德品末。明本迹流通
如来灭后。五品闻经转说起观行成。以为凡
地措心之首。经云。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
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从会而出聚落田里。
为父母宗亲随力演说。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人闻而随喜。其福超胜于四百万亿那由他
恒河沙等众生令得罗汉。百千亿分不及其
一。则初随喜品也。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
即第二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即
第三品。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此经。兼行布
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是兼行六度即
第四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持
戒忍辱无瞋精进勇猛得诸深定智慧。问答
则是具行六度第五品也。初品之初校量叵
测。馀之四品非凡小所知。略如经文不能具
述。初言随喜者。随喜妙法也。法即心法及生
佛法。此法即心此心即法三无差别。凡圣一
如如即实相。实相遍相百界三千。百界三千
无非实相。故经云。诸法实相即指诸佛权实
法也。所谓如是相性体力等。即百界三千也。
妙心体具具不出心。犹如金体具足众器具
不出金。故名具心以之为妙。妙心是境妙智
是观。观境不二能照能遮。所言境者。具三
卷一 第 772b 页 T46-0772.png

也。具心即中中道第一义谛也。知真即空观。
知俗即假观。知中即中观。常境无相常智无
缘。无缘而缘无非三观。无相而相三谛宛然。
初心此知庆己庆人故名随喜。即第五十人
也。会初闻说即五品之初观念无间故有异
也。一一品中以五悔为本故。弥勒因时无别
苦行但修五悔。日夜六时无时有须臾废成
等正觉。次以圆解观心修行五悔。更加读诵
善言妙义与心相会。如膏助火。是时心观益
明名第二品也。次以增品胜心修行五悔。更
加说法转其内解。导利前人。以广济故。化
功归己心倍胜前名第三品。次增进心修行
五悔。傍行六度福德力故。倍助观心更一重。
深进名第四品。次以圆心修行五悔正行六
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心观无碍。转胜于前
不可比喻。名第五品。此等五品并外凡位假
名五品。既转明静豁入闻慧。通达无滞深信
难动。即入十信六根清净内凡位也。见思之
惑任运先除。如冶铁作器粗垢先尽。故仁王
般若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与三藏通教佛果位齐。与别教十回向齐也。
信名虽同别教。人之与行深浅永殊。住行向
地亦复如是。圆贤位竟。次明圣位。四十二
品并破界外微细无明。初入十住破十品无
明。證圆佛性开佛知见。故华严云。初发心
时便成正觉。真实之性不由他悟。即此意也。
證初一位即能分身百佛世界。为十界像普
现色身。随机设化二住已去。十位加前乃至
卷一 第 772c 页 T46-0772.png

行更破十品示佛知见。次入十回向更破十
品悟佛知见。次入十地进破十品入佛知见。
竖论虽尔横论一一皆具开示悟入佛知见
也。次破一品入等觉。后破一品入妙觉。妙觉
无上。无所复论。始终理等故名为圆。约事
仍殊乃分诸位。譬如湿性冰水无殊。融冰成
水初后宛然。应明六即方显圣理。圆性恒遍
生佛咸如。理即佛性如理而知。名字佛性如
知修观。刹那无间。观行佛性获净六根。相
似佛性破界外惑。證真初住乃至等觉四十
一位。分證佛性妙觉一位智断俱圆。究竟佛
性理同故即。事异故六。故名六即。如诸大教
有即名者。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等。并判
六即方免滥非。问华严经云。初发心住便成
正觉。何须更因馀之位耶。答正觉分成名成
正觉。非即发心成究竟正觉。譬如闇室分四
十二分。一炷之灯即名室明可同于二三乃
至四十二炷。若了此喻一成一切成不失。初
后明昧宛然应知。圆人四门并位位十法浅
深有异。今且总明十法名相一观不思议境
者。谓观一念所具之心。即无作四谛达此具
心无非众生。生佛一如涅槃无二。即苦灭谛
不可思议。达此具心无非烦恼。烦恼即般若
即集道谛不可思议。惑智相即因果宁殊。一
一无非空假中。境即空故方便净。即假故圆
净。即事故性净。三净一心中得名大涅槃。故
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名不思议境。境
法非一名广。无非实相名高。故法华云。其
卷一 第 773a 页 T46-0773.png

四弘誓。缘前若境誓度众生。故法华云。未
度者令度。缘前集境誓断烦恼。故法华云。未
解者令解。达惑即智则法门无尽誓愿知。故
法华云。未安者令安。生死即涅槃则佛道无
上誓愿成。故法华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四谛是所缘之境。四弘是能发之誓。誓若无
境名为狂愿。境不发誓名为顽谛。依谛发心
离于邪小偏伪之过。故名真正。故法华云。又
于其上张设幰盖等。三巧安止观者。体境法
界法界寂然名止。止即定也。寂然常照名观。
观即慧也。此即总安。若分止观逗四悉机名
为别安。若总若别无非圆观故名善巧。故法
华云。安置丹枕即车内枕也。四破法遍者。以
圆三观遍破三惑。惑智俱圆一心中破名破
法遍。故法华云。其疾如风五识通塞者。苦
集无明见思尘沙为塞。道灭无明。灭即空即
假即中等为通。是通须护有塞须破。于通起
塞亦复如是。节节检校名识通塞。即车外枕
也。六道品调适者。无作七科一一调试。随
宜而入。四念为本双非枯荣。馀品例之无非
中道名道品调适。故法华云。有大白牛等。七
对治助开者。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
助事即五停及三藏六度等事成理显。事理
咸如名为合行。故法华云。又多仆从等。八
知次位令无上慢。九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
十信。十无法爱策于十信入證初住。故经总
譬乘是宝车游于四方。乃至直至道场等。故
知中下修观十法。具须上根体境含诸。或一
卷一 第 773b 页 T46-0773.png

岂徒设。以法对譬出自一家。本迹所归圆理
无二。不别而别。位位增明广如馀文。非此
可具依文判义。若四若八目击道存。更引涅
槃證成其理。故第六云。凡夫如乳。须陀洹如
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罗汉辟
支佛佛如醍醐。大论云。声闻经中称阿罗汉
名为佛地。故三人同是醍醐。此譬三藏教五
味也。涅槃三十二云。众生如杂血乳。须陀洹
斯陀含如净乳。阿那含如酪。阿罗汉如生酥。
辟支佛如熟酥。佛如醍醐。此譬通教五味。支
佛侵习小胜声闻。故与菩萨同为熟酥。佛正
习俱尽名醍醐。涅槃第九云。众生如牛新生
血乳未别。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
熟酥。佛如醍醐。此譬别教五味。十信轻毛菩
萨如杂血乳。九住已前断通见思名乳比拟
声闻。十住小深故比拟支佛如酪。十行十向
如生熟酥。十地之初已名为佛故如醍醐。涅
槃二十七云。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
即成醍醐。草喻八正。能修八正即见佛性。此
譬圆教不历四味即成醍醐。又涅槃二十七
云。置毒乳中遍于五味皆能杀人。譬于秘密
及不定教。毒譬佛性了因种子。五味譬受报
五道。杀人譬值佛闻法断惑。不明诸教经不
可通。无彼经譬教何能显。问别具五味亦具
四教。及方等涅槃四教何别。答涅槃四教俱
知常住。方等四教隔别不融别。具四教法四
人。一谓菩萨人知四种法。虽四不同善须得
意。故知禀教自行化他。暗于八教旨归行解
卷一 第 773c 页 T46-0773.png

在于权。权实虽殊不思议一。本迹久近妙理
恒同。十方佛化无他。戒定智慧人人备足。汝
等所行是菩萨道。五篇何局自度心修。无二
无三之谈方便焉不归实。得法华意冰冶云
销。古今失意之人。咸招打脚之喻。执实谤
权尚违安乐之行。执权谤实愆逾七逆者哉。
谨案天台一宗略论旨趣。究其始末馀文广
寻可谓习义观之初章。辩偏圆之妙慧。终朝
结舌。遍诵众经。八音掩扇。常闻梵响。灵山
亲證语不徒施。发陀罗尼言可验矣。顷因好
事者直笔书之。傥有见闻者咸资种智自他
功德。冀必由兹法界。怨亲俱沾愿深。天台
释明旷于三童寺录焉。
天台八教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