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科金刚錍序¶
科金刚錍序¶ 第 781a 页

No. 1932

* 科金刚錍序

宋云间沙门净岳撰

科分大经章段。起自关内凭小山瑶。前代未
闻也。吾祖章安作疏益详。至荆溪将迦叶品。
分正缘了别指方隅。则权实进否晓然而明。
可谓善乎派深。良哉析重也。余复以佛性周
遍三千具摄而分。今文分而又分宾主问答。
引文释义略无混乱。虽短胫亦可以厉法流。
孺子敢当荷负矣。或曰犹牧女之添水。将非
浇漓于乳味乎。不然乳益乳也。苟能钻摇醍
醐可获。岂仍乳而已耶。


金刚錍(圆伊金錍。以抉四眼无明之膜。令一切处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偏权疑碎加之以刚。
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自滥沾释典。积有岁年。未尝不以佛性义经
怀。恐不了之徒为苦行。大教斯立功在于兹。
万派之通途。众流之归趣。诸法之大旨。造
行之所期。若是而思之。依而观之。则凡圣
一如色香泯净。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
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曾于静夜久而
思之思之未已。恍焉如睡。不觉寱云无情有
性。仍于睡梦忽见一人云。仆野客也。容仪
粗犷进退不恒。逼前平立。谓余曰。向来忽闻
科金刚錍序¶ 第 781b 页 T46-0781.png
无情有性。仁所述耶。余曰然。

客曰。仆忝寻释教薄究根源。盛演斯宗岂过
双林最后极唱究竟之谈。而云佛性非谓无
情。仁何独言无情有耶。余曰。古人尚云一
阐提无。云无情无。未足可怪。然以教分大小
其言硕乖。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性。若云有
性即不合云无情。

客曰。涅槃部大。云何并列。余曰。以子不闲
佛性进否教部权实。故使同于常人疑之。今
且为子委引经文。使后代好引此文證佛性
非无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知余所立善
符经宗。今立众生正因体遍。经文亦以虚空
譬之。故三十一迦叶品云。众生佛性犹如
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
有。请观有之一字。虚空何所不收。故知经
文不许唯内专外。故云非内外等及云如空。
既云众生佛性。岂非理性正因。次迦叶问云。
何名为犹如虚空。佛乃以果地无碍而答迦
叶。岂非正因因果不二。由佛果答。迦叶乃
以权智断果果上缘了悉皆是有。难佛空喻
法喻不齐。故迦叶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
虚空应当亦是有耶。佛先顺问答。次复宗明
空。

先顺问云。为非涅槃说为涅槃。非涅槃者。谓
有为烦恼。为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
阐提二乘。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
墙壁瓦砾。今问若瓦石永非。二乘烦恼亦永
非耶。故知。经文寄方便教说三对治。暂说三
有。以斥三非。故此文后便即结云一切世间。
科金刚錍序¶ 第 781c 页 T46-0781.png
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佛意以瓦石等三。以为
所对。故云对于虚空。是则一切无非如来等
三。迦叶复以四大为并。令空成有。故迦叶云。
世间亦无非四大对四大。是有虚空无对何
不名有。迦叶意以空无对。故有之大也。佛于
此后舍喻从法。广明涅槃不同虚空。若涅槃
不同。馀二亦异。故知。经以正因结难。一切世
间何所不摄。岂隔烦恼及二乘乎。虚空之言
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

佛后复云空与涅槃。虽俱非世摄。涅槃如
来有證有见。虚空常故是故不然。岂非正与
缘了不同。

次佛复宗显空非有。故恐世人以邪计空为
佛性喻。更以一十复次。而遮其非。

初云。世人言虚空者。名为无色无对不可见。
佛言此即心所三世所摄。语似心所。故佛破
之。世言身内。何殊心所。复次外道言。虚空
者即是光明。佛言亦是色法。世言身内。何殊
色法。有云住处。世言身内。岂非住处。有云次
第。世言身内。必须随身刹那时运。有云。不离
三法。一空二实三者空实。佛言若言空者。有
处无故。若言实者空处无故。若言空实二处
无故。世言身内犹阙外计空及二俱。有云。作
法。如去舍等。

世言身没与真相应。即同作法。有云。无碍
处。佛言有分。有具馀处无故。世言身内。馀
处则无。有云。与有并合。佛言合有三种。一如
鸟投树。二如羊相触。三如二指已合。世言
身内。如二指合。有云。如器中空。世言身内。
科金刚錍序¶ 第 782a 页 T46-0782.png
何异器中。有云。所指之处。佛言。则有方面。
世言身中。岂非方面。佛总结云。从因缘生
皆是无常。故此一十邪计虚空非佛性喻。是
无常故。三世摄故。虚空异彼遍一切处。此
违迦叶问。复宗符空。以喻正因。

世人何以弃佛正教。朋于邪空。云何乃以智
断果上缘了佛性。以难正因。如来是智果。
涅槃是断果。故智断果上。有缘了性。所以
迦叶难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世人多引涅
槃为难。故广引之以杜馀论。子应不见涅槃
之文。空敩世人瓦石之妨。缘了难正殊不
相应。此即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况复以空
譬正缘了犹局。如迦叶所引三皆有者。此乃
涅槃带权门说。故佛顺迦叶三皆是有。若顿
教实说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
亦遍。欲示众生本有正性。且云正遍犹如
虚空。欲赴末代以顺迦叶。岂非迦叶知机设
疑。故佛覆实述权缘了。此子不知教之权实。
故涅槃中佛性之言。不唯一种。如迦叶品下
文云。言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
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子何不引此文。令一
切众生亦无。何独瓦石。若云此是果德。众生
有此果性者。果性身土何不沾于瓦石等
耶。又若许因有果性者。世何但云十方诸
佛同一法身力无畏等。而不云生佛亦同法
身力无畏等。使一尘一心无非三身三德之
性种也。若言但有果地法身性者。何故经
云。十力无畏乃至相好。又复经中。阐提等
人四句辩性。子云众生有性。为何众生有何
科金刚錍序¶ 第 782b 页 T46-0782.png
等性。瓦石为复无四句耶。又第六第九及三
十二。皆以杂血五味。用对凡夫三乘及佛。何
故佛性在人差降不同。又二十七云。若修八
正即见佛性。婆沙俱舍悉有八正。乃至诸经
咸有道品。为修何八正见何佛性。故子不知
佛性进否。

客曰。何故权教不说缘了二因遍耶。余曰。众
生无始计我我所。从所计示未应说遍。涅槃
经中带权说实。故得以空譬正。未譬缘了。若
教一向权则三因俱局。如别初心闻正亦局。
藏性理性一切俱然。所以博地闻无情无。依
迷示迷云能造是。附权立性云所造非。又复
一代已多显顿。如华严中依正不二。普贤普
眼三无差别。大集染净一切融通。净名不思
议毛孔含纳。思益网明无非法界。般若诸
法混同无二。法华本末实相皆如。涅槃唯防
像末谬执。分正缘了别指方隅。若执实迷权
尚失于实。执权迷实则权实俱迷。验子尚
昧小乘由心。故暗大教心外无境。

客曰。涅槃岂唯兼带说耶。余曰。约部通云
一切兼带。部中品内或实或权。如申迦叶
难。别为末代一机而已。则权实并明。若一向
权。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若一向实。如三点
二鸟三慈十德等。他皆准知不可具述。如云
色常。色言岂不收于一切依正。何故制空令
局限耶。此世人不知教之权实。如二乘人处
处闻大。尚至法华方信己性。悔来至此财非
己有。此岂非子不知父性耶。闻开权已。方
云口生化生有分。故涅槃中犹恐未来一分
科金刚錍序¶ 第 782c 页 T46-0782.png
有情不信己身有如来性及谓阐提未来永
断。示令知有及以不断。岂部内诸文全无顿
耶。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不弊性无。但困
理壅故于性中点示体遍。傍遮。偏指清净真
如。尚失小真佛性安在。他不见之空论无情
性之有无。不晓一家立义大旨。故达唯心了
体具者焉有异同。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
为无用。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信
唯心具。复疑有无。则疑己心之有无也。故知
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何独自心之
有无耶。以共造故。以共变故。同化境故。同
化事故。故世不知教之权实。以子不思佛性
之名从何教立。无情之称局在何文。已如前
说。余患世迷恒思点示。是故寱言无情有性。
何谓点示。一者示迷元从性变。二者示性令
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若分大小。则随
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
小宗。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犹螳螂乎。
何殊井蛙乎。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
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
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
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有无
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
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
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复
云无情有无。岂非自语相违耶。故知。果地依
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故也。此乃事理相对
以说。若唯从理。只可云水本无波。必不得
云波中无水。如迷东为西。只可云东处无西。
科金刚錍序¶ 第 783a 页 T46-0783.png
终不得云西处无东。若唯从迷说则波无水
名。西失东称。情性合譬思之可知。无情有无
例之可见。

于是野客恭退吴跪而咨曰。波水之譬其理
实然。仆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
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仁何故立
佛性之名。余曰。亲曾委读细捡论文都无此
说。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之。汎为通
之。此乃迷名而不知义。法名不觉。佛名为
觉。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
智。故且分之令觉不觉。岂觉不觉不觉犹不
觉耶。反谓所觉离能觉耶。

客曰。若尔至佛方会。凡离何乖。余曰。子为
学佛。为学凡耶。理本无殊。凡谓之离。故示
众生令觉不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故知。觉
无不觉不名佛性。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
不觉佛性宁立。是则无佛性之法性。容在小
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故今问子。诸
经论中。法界实际实相真性等。为同法性在
无情中。为同真如分为两派。若同真如。诸
教不见无情法界及实际等。若在无情。但名
法性非佛性者。何故华严须弥山顶偈赞品
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若能如是解。
则见卢舍那。岂非诸法本有舍那之性耶。又
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
可得思量。又精进慧云。法性本清净。如空
无有相。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岂于无
性又云无修能见牟尼。又真实慧云。一切
法无相。是则真佛体。既真佛体在一切法。请
科金刚錍序¶ 第 783b 页 T46-0783.png
子思之。当免迷教。及迷佛性之进否也。故真
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
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故佛性论第一云。佛
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当知真如即
佛性异名。华严又云。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
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言众生非众
生。岂非情与无情。二俱随缘并皆不变。故俱
非有。所以法界实际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
名不专无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
相名异体一故也。然虽体同不无小别。凡有
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
性实性等。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果事理。如
云法界及实相等。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等。
则唯在于果。所以因名佛性等者。众生实未
成佛得理證真开藏。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
示令修习名佛等性。而诸教之中诸名互立。
涅槃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
生皆有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
从果。云众生有故失体遍。又云遍者。以由
烦恼心性体遍。云佛性遍。故知。不识佛性遍
者。良由不知烦恼性遍故。唯心之言岂唯真
心。子尚不知烦恼心遍。安能了知生死色遍。
色何以遍。色即心故。何者。依报共造正报别
造。岂信共遍不信别遍耶。能造所造既是
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土皆
有众生理性心种。以性喻空。具如涅槃一十
复次。故知。不晓大小教门名体同异。此是学
释教者之大患也。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
及亦得解脱等。子初不达余之义旨。故闻之
科金刚錍序¶ 第 783c 页 T46-0783.png
惊骇。为子申已理合释然。故知。世人局我
遮那唯阴质内。而直云诸法是无情者。则有
二种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遍虚
空。又外道犹计众尘所成。亦不直云无情而
已。又有二种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犹业力造
造遍三界。又小乘犹知诸法无常。亦不直
云无情而已。又有二种不如共乘。共乘尚知
造心幻化幻遍三界。又知诸法体性即真。若
次第乘故非所拟。子闻是已。亦合薄知教法
权实佛性进否。

客曰。仁善分别实坏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
性。而云正中三因种遍修遍果遍。又云一尘
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情犹未决。余曰。
良由自昔不善遍揽因果自他依正。观于己
心心佛众生。亦由不阅诸教大旨。不晓佛
说果德之意。不达佛现互融之由。余欲开导
子之情怀。更以四十六问而问于子。子若能
晓余之一问。则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
大观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
亏。

问佛性之名从因从果。从因非佛。果不名性。
问佛性之名常无常耶。无常非性。常不应
变。问佛性之名共耶别耶。别不名性。共不可
分。问佛性之名大小教耶。小无性名。大无
无情。问佛性之名有权实耶。对体辩异其相
何耶。

问无情之名大小教耶。大教大部有权实耶。
问无情无者无情为色为非色耶。为二俱耶。
问无情色等佛见尔耶。为生见耶。为共见耶。
科金刚錍序¶ 第 784a 页 T46-0784.png
问无情败坏故无性者。阴亦败坏性亦然耶。
问无情是色。法界处色为亦无耶。为复有耶。

问唯心之言子曾闻耶。唯只是心。异不名唯。
问唯心之言凡圣心耶。若圣若凡二俱有过。
问唯心名心造无心耶。唯造心耶。二俱有过。问唯心唯心+(邪)【甲】心亦唯色耶心亦唯色耶。若不唯色。色非
心耶。问唯心所造唯依与正。依正能所同
耶异耶。

问众生量异性随异耶。不尔非内尔不名性。
问众生惑心。性遍不遍神我四句。为同异耶。
问众生有性唯应身性亦法性耶。亦报性耶。
问众生本迷迷佛悟耶。佛既悟已。悟生迷耶。
问众生一身几佛性耶。一佛身中几生性耶。

问佛国土身为始本耶。始本同耶。为复异耶。
问佛土佛身为一异耶。一无能所。异则同凡。
问佛土界分生亦居耶。为各所居佛无土耶。
问佛土所摄为远近耶。何土与生一异共别。
问佛佛土体为同异耶。娑婆之处为共别耶。

问佛成道时土亦成耶。成广狭耶。不成有过。
问佛成见性与生见处为同异耶。离二不可。
问佛成土成。与彼彼成。彼彼不成为一异耶。
问佛成三身。与彼彼果及彼彼生为一异耶。
问佛成身土成何眼智。见自他境初后如何。

问真如所造互相摄耶。不相摄耶二俱如何。
问真如之体通于修性。修性身土等不等耶。
问真如随缘变为无情。为永无耶。何当有耶。
问真如随缘随已与真为同异耶。为永随耶。
问真如本有为本无耶。与惑共住同异如何。

问波水同异。前后得失。真妄同异。法譬如
科金刚錍序¶ 第 784b 页 T46-0784.png
何。问病眼见华华处空处。同异存没法譬如
何。问镜像明体本始同异。前后存没法譬
如何。问帝网之譬唯譬果耶。亦譬因耶。果无
因耶。问如意珠身身有土耶。唯在果耶。通因
如何。

问行者观心心即境耶。能所得名同异如何。
问行者观心一耶多耶。一多心境同异如何。
问行者观心为唯观心亦观身耶。亦观土耶。
问行者观心在惑业苦。内耶外耶同耶异耶。
问行者观心心内佛性为本净耶。为始净耶。
问行者观心心佛众生因果身土法相融摄一
切同耶。

如是设问不可穷尽。为断子疑且至尔许。

客曰。何以不多不少。唯四十六。余曰。攻惑。
攻疑。攻行。攻理。通教通义。通自通他。一问
亦足。为对钝根故四十六。及对六即分證离
为四十一位。兼前及后故四十六。应知一问
亦皆能攻馀四十五。馀一一位仍须皆具
四十六。问乃至无量亦复如是。

客曰。仁所立义灼然异仆于昔所闻。仆初闻
之。乃谓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
因果具足缘了。若其然者仆实不忍。何者草
木有生有灭。尘砾随劫有无。岂唯不能修因
得果。亦乃佛性有灭有生。世皆谓此以为无
情。故曰无情不应有性。仆乃误以世所传习
难仁至理失之甚矣过莫大矣。余曰。子何因
犹存无情之名。

客曰。乃仆重述初迷之见。今亦粗知仁所立
理。只是一一有情心遍性遍。心具性具犹
科金刚錍序¶ 第 784c 页 T46-0784.png
如虚空。彼彼无碍彼彼各遍。身土因果无所
增减。故法华云世间相常住。世间之言凡圣
因果依正摄尽。余曰观子所见。似知大旨。何
不试答向之一问。

客曰。仁向自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仆若答
者即以一答遍答众问。何一问之有耶。余
曰。请述其旨。

客曰。仆还揽向诸问意。若消众滞即名为答。
何假曲申一一问耶。何者众问岂不由仆不
受无情有性之说。仆今受之此即是答。余曰。
大略虽尔未晓子情。

客曰。仁所立义关诸大教难可具陈。仆略论
之冀垂听览。岂非晓最后问三无差别。即
知我心彼彼众生一一刹那。无不与彼遮那
果德身心依正。自他互融互入齐等。我及众
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变遍摄。
世人不了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
故须云无情有性。了性遍已则识佛果具自
他之因性。我心具诸佛之果德。果上以佛眼
佛智观之。则唯佛无生。因中若实慧实眼
冥符。亦全生是佛无别果佛。故.生外无佛。
众生以我执取之。即无佛唯生。初心能信教
仰理亦无生唯佛。亡之则无生无佛。照之则
因果昭然。应知众生但理诸佛得事。众生但
事诸佛證理。是则众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诸
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虽殊事理体一。故
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尔
诸佛咸然。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殊见苦
药升沈。一一皆计为己身土。净秽宛然成坏
科金刚錍序¶ 第 785a 页 T46-0785.png
斯在。仁所问意岂不略尔。余曰。善哉善哉。
快领斯旨。实可总知诸问纲格。此即已答百
千万问。何独四十六耶。

客曰。几不遇仁此生空丧。必依此见获胜果
耶。余曰。必欲修习教法未周。若不善余一
家宗途。未可委究行门始末。安能遍括教行
事理惑智因果依正心法。用为凡夫初心观
首。然子所领似虚其情。计子观道犹为罔象。

客曰。观道者何。仁师谁耶。法依何耶。余曰。
子岂不闻。天台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是
余师也。摩诃止观所承法也。以二十五法为
前方便。十法成乘观于十境。十境互发观
时进否。此观道之大略也。诸问且令识十乘
初妙境而已。馀乘诸境不暇论之。客曰。善
哉。仆当慕之。以为永劫之仗托也。

客曰。屡闻讲说。大乘诸师犹以无情佛性。为
一别见何耶。余曰。此有由也。斯等曾睹小乘
无情之名。又见大乘佛性之语。亡其所弘融
通之谭。而弃涅槃虚空之喻。不达修性三
因离合。不思生佛无差之旨。谬敩传习无情
之言。反难己宗唯心之教。专引涅槃瓦石之
说。不测时部出没之意。如福德子而无寿
命。弱丧徒归○犹迷本族。如受贵位不识祖
宗。亦如死人而著璎珞。用是福为用璎珞为。
法相徒施全迷其本。忽遇斯等应以如上诸
意问之所弘之典大小乘耶。尚失小乘已如
前说。

客曰。斯失者众。闻仁所宗四教释义可得闻
耶。余曰。此之四释关涉五时牢笼八教。十
科金刚錍序¶ 第 785b 页 T46-0785.png
方三世大小乘法咸摄其中。岂可率尔谭其
始末。

客曰。若尔可能以四教。略判佛性无情有
无心造心变具不具耶。余曰。略示方隅斯亦
可矣。何者自法华前藏通三乘俱未禀性。二
乘惮教。菩萨不行。别人初心教权理实。以
教权故所禀未周。故此七人可云无情不云
有性。圆人始末知理不二。心外无境谁情无
情。法华会中一切不隔。草木与地四微何殊。
举足修途皆趣宝渚。弹指合掌咸成佛因。与
一许三无乖先志。岂至今日云无情无言心
造心变咸出大宗。小乘有言而无其理。然诸
乘中其名虽同义亦少别。有共造依报各造
正报。有共造正报各造依报。众生迷故或谓
自然梵天等造。造已或谓情与无情。故造名
犹通。应云心变。心变复通。应云体具。以无
始来心体本遍。故佛体遍由生性遍。遍有二
种。一宽广遍。二即狭遍所以造通于四。变义
唯二。即具唯圆。及别后位。故藏通造六。别
圆造十。此六及十括大小乘教法罄尽。由观
解异故十与六各分二别。藏见六实。通见无
生。别见前后生灭。圆见事理一念具足。论
生两教似等。明具别教不诠。种具等义非此
可述。故别佛性灭九方见。圆人即达九界三
道。即见圆伊三德体遍。

客曰。如何能摄依正因果。余曰一家所立不
思议境于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曰念中具有
因果凡圣大小依正自他。故所变处无非三
千。而此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有无自尔。
科金刚錍序¶ 第 785c 页 T46-0785.png
何以故。俱实相故。实相法尔具足诸法。诸法
法尔性本无生。故虽三千有而不有。共而不
杂。离亦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

客曰。其理必然。仆深仰之。此为凭教为通依
诸部。为专在一经。余曰。斯问甚善。能使其
理永永不朽。虽则通依一切大部。指的妙境
出自法华。故方便品初。佛叹十方三世诸佛
所得微妙难解之法。所谓诸法实相如是相
等。当知如是相等即是转释诸法实相。以诸
法故故有相等。以实相故相等皆是。实相无
相相等皆如。

客曰。云何三千。余曰。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
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又依大经及以
大论。立三世界故有三千。具如止观及广记
中。故知。因果凡圣恒具三千。是故叹云。唯
佛与佛乃能究尽。十方世界稻麻二乘如恒
河沙。不退菩萨并不能知斯义少分。即指前
之七种人也。是故身子三请慇勤。十方三世
诸佛开显。释迦仰同无复异趣。大车譬此。
宿世示此。寿量久本唯證于此。根败适复获
记由此。菩萨疑除损生增道。始初发心终讫
补处。岂有馀途并托于此。由前四时兼但对
带部非究竟。故推功法华。涅槃兼权意如前
说。当知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也。普
现色身之所依也。正因佛性由之果用。缘了
行性由之能显。性德缘了所开发也。涅槃真
伊之所喻也。法华大车之所至也。诸大乘意
准例可知。子得闻之。可谓久种勤而习之无
使焦败。愿未来世诸佛会中与子相遇。
科金刚錍序¶ 第 786a 页 T46-0786.png

于是野客悲喜交集曰。投身莫报粉骨宁酬。
唯以此义随方转说。以报所闻如何。余曰。佛
有诚诫自可为规。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
在苦。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思方便
先小后大。此乃以偏助圆方可为说。又云。当
来世恶人破法堕恶道。志求佛道者广赞一
乘道。此即简人方可为说。然末代施化复
未知根。亦可如安乐行中但以大答。亦可如
不轻喜根而强毒之。故首楞严中闻生谤者
后终获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应运大悲无
恼他说。子应从容观时进否。将获彼意顺
佛本怀。若有众生未禀教者。来至汝所先
当语云。汝无始来唯有烦恼业苦而已。即此
全是理性三因由未发心未曾加行。故性缘
了同名正因。故云众生皆有正性。既信己
心有此性已。次示此性非内外遍虚空。同诸
佛等法界。既信遍已次示遍具。既同诸佛等
于法界。故此遍性具诸佛之身。一身一切
身。如诸佛之感土。一土一切土。身土相即身
说土说。大小一多亦复如是。有彼性故故名
有性。若世人云。众生唯有清净之性。加修
万行为功用体。故至果时方有大用。此乃佛
有众生之性。不名众生有佛性也。三无差别
斯言有徵。寄言说者勿负斯教。若言众生有
正因性与法身等。不与报化等者。还成众生
与众生等。何者若除报化犹是众生。若言
等于有报化之法身。其如法身非报化外。以
是言之故须悉等。今此示有是示种性。示遍
是示体量。示具是示体德。既示三已。次令缘
科金刚錍序¶ 第 786b 页 T46-0786.png
于一体三宝发四弘誓。进受菩萨清净律仪。
一一缘向理性三因。修行填誓。如向所闻种
必相续。世世生处以人天身。佛会再闻而得
解脱。若已禀方便教者。若闻若行若伏若
断。随其所得点示体具。故经云。汝等所行是
菩萨道。故法华中五章开权。一一但云是法
皆为一佛乘。故众生闻已皆得种智。散心讲
授者。随宜设化。一种观心者。从心示之。若
惮教生诤竞者。应当语云闻已成种不敢轻
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故大师判教末云。佛
法不思议。唯教相难解。二乘及菩萨。尚所不
能测。何况诸凡夫。而欲判此事。譬如生盲人。
分别日轮相。欲判虚空界。一切诸色像。而言
了达者。毕竟无是事。是故有智者。各生惭愧
心。自责无明暗。舍戏论诤竞。大师亲證判
已尚自谦喻后辈。余今准此一家宗途。奖导
于子。非师己见。子亦顺教如是流行。

野客于是欢喜顶受。自尔永劫唯奉持之。所
在宣弘不违尊命。敛容再拜安庠而出。忽然
梦觉。问者答者。所问所答都无所得。
金刚錍(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