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故明州延庆寺法智大师行业碑¶ (自动笺注)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宋故明州延慶寺法智大師行業
明州延慶寺天台教觀故法智大師塔銘
四明法智尊者實錄
不二門指要鈔序天竺(遵式)
四明法智大師同前
四明師大師同前
四明法智尊者門人(僧江)
明州延慶法智大師真贊御史(駱偃)
延慶始祖法智大師畫像太師(史浩)
四明法智大師雪溪(希顏)
延慶法智祖師齋忌疏陳(天俞)
四明法智大師諱日雪溪(希顏)
延慶始祖法智大師忌疏此山(可壽)
重修法智尊者志銘柏庭(善月)
*宋故明州延慶寺法智大師行業
推誠保德功臣資政殿大學士太子
少保
致仕上柱國南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五
百戶食實封六百戶賜紫金魚袋趙(抃)撰
法智大師名(知禮)。
字約言金姓。
世為明人
奇偉
恬而器閎。
初其父母禱佛求息。
夢神僧携一童遺之曰。
佛子羅睺羅也。
既生
以名焉。
毀齒出家
十五落髮受具戒。
二十從
本郡寶雲(義通)法師
天台教觀。
三日首座
僧謂曰。
法界自有次第
若當奉持
師曰何謂
法界
僧曰大總法相圓融無礙是也
師曰
圓融無礙矣。
何得次第耶。
是僧無語
一月自講心經
人皆屬聽
驚傳之。
教法
有賴矣。
三年
常代通師講。
入文銷義。
益闡
其所學。
後住承天
遂徙延慶
德望寖隆。
道法
大熾。
所至為學淵藪
日本國師。
甞遣徒持
二十問。
詢求法要
師答之咸臻其妙。
天台
教莫盛此時
真宗皇帝
知名中貴人
至其
居。
命修懺法
厚有賜予
偶歲大旱
師與遵式
異聞法師
同修金光明懺。
用以禱雨三日
雨未降。
於是徹席伏地
自誓於天。
曰茲會佛
事。
儻未降雨
當各然一手供佛
佛事未竟
雨已大浹。
甞與錢唐奉先(清源)梵天(慶昭)孤山(智
圓)數人。
為書設問
往復辨析
雖數而不屈
門人神照大師(本如)。
與之講論其說。
卒能取
勝。
製指要妙宗二鈔大悲懺儀別行疏記
光明二記之類。
後悉流傳
甞偕十僧修妙
公元999年
三年
且約以懺罷。
共焚其軀。
庶以激怠惰
而起精進
翰林學士楊公億駙馬都尉李遵
勗。
嘗薦師服號者。
其心尤所愛重
知有自焚
意。
書勸止弗從。
又致書天竺慈雲式師。
自杭至明面沮其義。
不聽
群守直史舘
公(夷庾)。
密戒隣社。
常察之。
母容遁以焚。
師願
既莫遂。
復集十僧
大悲三年
又以光明
懺中七日
順寂期。
五日
結跏趺坐而逝。
公元1028年
天聖六年正月五也。
亨年六十有九。
為僧
五十有四期。
其亡經月發龕以視。
顏膚如生
爪髮俱長。
既就荼毘
舌根不壞。
舍利不可
勝數。
三主法會
唯事講懺。
四十餘年。
脇未
始至席。
當時之人。
從而化者。
千計
授其教
唱道於時者。
三十餘席。
如則全覺琮本如
崇矩尚賢仁岳慧才梵臻之徒。
為時之聞
人。
江浙之間。
講席盛者。
不傳師之教。
公元1080年
於開人之功。
亦已博矣。
元豐三年冬十月
(余)
謝事經歲。
自衢抵溫。
法明院[虫心]講師
其行
解俱高者。
頓甞游衢。
乃(余)未第時。
與之接者
也。
一日斂裓而前曰。
(繼忠)於法智師。
為法
孫。
惜其示寂六十有三年。
其所峻特
而所
學為來者
師固釋門木鐸哉。
自昔達官
士。
其言可信後世者。
無述焉。
其徒竊羞
之。
既而狀其行。
請(余)作碑。
以為無窮之傳。
(余)
乃歎曰。
人生之初。
虛一而靜。
本無凡聖之別。
交戰事物之境。
而莫之能返。
此諸佛不
得已
而來震旦
煩其名相以化之。
豈苟而已
哉。
設之以法而可行
示之以戒而不可犯。
目之有花。
他人莫得見。
如耳之有磬。
他人
得聞。
欲其自降迺心而求復初地
其後導師
繼繼而興。
智慧辯才
真實妙義
使人
離當念超圓頓一乘
不離文字
解脫諸相
要其究竟
則無一法可說
一字與人
法智師既達乎此。
則何假於言而後傳哉。
重違勤懇
姑閱其所紀。
皆眾所共聞者。
為摭梗概
實錄之。
仍讚之以文曰。
大雄覺世垂微言
 磅礴日月乾坤
 智者才辯化元
 時為演說迷昏
 八萬總結沙塵
 俱入天台止觀
 法智遠出揚清芬
 游戲三昧軼群
 志堅氣直貌且溫
 少而敏悟老益勤
 遺旨從衡討論
 消文釋義繽紛
 辭淳理妙簡不煩
 或懺或講忘晡昕
 邇遐學徒駿奔
 成等正覺波旬
 俾諸佛祖道彌尊
 如流已清濬其源
 如葉已茂培其根
 行高名重上國
 天子遣使來中閽
 賢豪勳戚固所忻
 命服錫號天恩
 知身變滅浮雲
 誓勇棄舍甘趨焚
 素願莫適仍修熏
 眾生嗜好貪瞋
 三塗轉徙如膏輪
 有能頓悟報施
 罪福苦樂岐以分
 說本無說誰其人
 師心了了所夙敦
 言能破妄寧非真
 身雖云亡今常存
 江淅蕃蕃其子孫
 詔億萬世斯文
*明州延慶寺天台教觀故法智大師
塔銘(并序)
溫州軍事判官將仕郎祕書省
校書郎前監昌國東監胡(昉)撰
天欲久其道。
世必生其人。
帝德去。
姬公
孔子
無以百世常行之典。
佛道衰非思
師智者。
無以五時所說之文。
孔子後為
儒席宗匠者。
曷甞無人
智者作法師表
者。
故必生德。
大師諱(知禮)字約言
俗姓金氏
四明人也。
初其父以枝嗣未生。
誠志頗切。
李氏
相與祈佛。
因而有妊。
及師之生也。
乃以佛子羅睺羅而名之。
神情湛寂
骨狀
英粹。
及在童齓
絕非眾倫。
七歲屬母喪。
謂劬
勞匪易報。
號泣而不絕。
由茲厭俗急於
家。
其父撫而異之。
遂不奪其志。
始事平興
國寺(洪選)為師。
十五受具戒。
而專探律部。
二十
天台教法寶雲(義通)法師之席。
護珠
心。
堅如鍛金。
瀉瓶之解。
了若觀晝。
由是勤大
精進
大智慧。
安然露地
煥若彌天
一徒
人。
必謂之登龍析一義眾
必謂之伏鹿。
故道
不求揚。
四方盡聞。
不待召而千里自至。
公元996年
至道丙申秋七月
承天道場。
延慶法席
一心講懺。
幾四十餘載。
未嘗有時香火
之供。
未甞一夕茵蓐之溫。
其勤也。
川競。
注而不息
其利也。
日居中。
遍照
上則真宗皇帝
遣使加禮異。
遠則日本國
師。
命徒來。
法要則其餘嚮慕
可知矣。
紀元初年
耳順謂其徒曰。
半偈亡軀
一句投火。
聖人之心。
為法如是
矧其去佛滋
久。
道者眾。
不能捨壽命以警發懈怠
勇猛精進
足言矣。
於是十僧
而入懺。
公元997年
三載以共焚。
是時翰林學士楊公()駙馬
尉李公(遵勗)。
絕世文雄
當朝勳盛。
每嚮師
通悟
望風推挹
其年詔賜紫袈裟
勅賜
法智號。
二公論薦之所授也。
及聞師誓真
法之供懷安養之國。
楊公專勤置郵
確請
住世
復以忻厭之意。
而興疑難之辭。
故師答
終日破相
而諸法皆成。
終日立法
纖塵
必盡。
楊公不可以義屈亦不可以言留。
專委州將諸曹吏
俾其遍家安護。
長慕
保存
于時太守主客員外郎史舘李公夷庚
郡邑僚屬
信重彌篤。
懇請共勤
錢唐
有(遵式)法師者。
名重當世
絕眾流。
素與師
交游
最以法相契。
楊公寓書於式。
俾共請
於師(書見蓬山集)式乃親涉大江
躬趨丈室
由是
大師行願
不得已而止焉。
大師之歿。
式甞作詩以悼之。
其句曰。
天上雙月
人間
一僧
議者不以式之言過。
而謂師之道然
矣。
大師道德
大師誠信
為時賢同
公元1027年
道。
愛慕推重如此
天聖五年冬忽示身有
疾。
行道愈勤。
門人少息
師體輒復康。
公元1028年
六年正月五日
跏趺之次泰定而絕。
涉日既
久。
而開龕若生。
報年六十九。
夏五十四。
二十有四日
闍維本郡南門之外。
對栴
檀之𧂐。
將致於焚。
然而瞻蔔之香。
先聞其馥
郁。
得舍五色者。
故不知其數。
而緇俗求取
公元1033年
者。
又不知其幾干。
明道二年七月二十有九
日。
靈骨葬于崇法院之左。
本教法也。
大師
天稟圓照
神賦精力故。
其遍發大經
增進
昧。
古師所未諭。
今學未詳者。
師必炳然
記釋之。
往哲所難履。
來裔所難繼者。
師必確
然。
進趣之。
萬仞獨起。
可仰其峻。
而不
可躋其高也。
百谷皆下。
可目其廣。
不可
量其深也。
故傳大師筆者
凡四十餘軸。
大師之堂者。
一千餘人
其間覩奧特深。
徒繼盛者。
當州開元寺則全越州圓智
覺琮台州東掖本如衢州浮石崇矩見。
嗣住大師之院尚賢等。
二十二人卓爾
具體
超然悟心
堅摧眾峯
利及群彙。
所謂
上中下性普潤
由乎一雲
數百千輝散。
照元
一矩
大師之道。
盛乎世。
利于眾。
昭昭
然不可窮而絕也。
又可得而知焉。
事備全師
所著實錄
此得而略。
公教主。
將以大師
之道勒銘于塔。
損書紫言見紀。
嗚呼大師
出世也。
豈無謂乎。
得不祇園之法屬于
澆季而師扶樹之乎。
台山之教。
當于流布
光大之乎。
門外有車。
諸子不復乘。
師使
乘之乎。
衣中有珠。
醉人不復悟。
師使
之乎。
化城於險道乎浮浮囊於大海乎報
諸佛之恩乎為如來使乎
不然精心
道。
亡身為眾也。
若是之甚哉。
梁補闕謂。
台等覺歟妙覺歟。
不可得而知。
裴相國謂。
峰其四依之人乎。
十地之人乎。
則今之談
大師者。
又焉得不以梁裴之言而作於稱歎
乎。
(昉)故不敏
敢拒來誨。
焚香稽首
謹作銘
曰。
道行于世
 久之其天
 教敷于聖
 翊知其賢
 皇矣真覺
 始垂化緣
 開顯一性
 周流大千
 異人間出
 宗風迭宣
 洪惟智者
 妙達金僊
 真乘顯暢
 法炬光筵
 鄞江嗣
 四海昭然
 紫宸加異
 外域申虔
 三觀獨照
 萬行彌堅
 玉性本潔
 珠形自圓
 安步覺地
 亡軀講筵
 法不我悟
 善期眾遷
 汝曹尚怠
 吾軀可捐
 冀人警悟
 奉誨周旋
 朝賢眷眷
 道友拳拳
 咸懷戀
 不許焚然
 其利日廣
 其心益專
 化無不至
 教無不
 報靈藉世
 慧日沈淵
 師之道機
 靡得而言
 師之化迹
 可得而鐫
 銘之于塔
 芳香永傳」
*四明法智尊者實錄
開元三學院門人(則全)編
大師諱(知禮)。
字約言
金氏
前漢金日磾
裔也。
後子代為明人
父經母李氏
七歲
所怙。
為報鞠育
急於出家
即從故里平興
寺僧選手
下為弟子
十五祝髮受具
十從寶雲法師
天台教觀。
始及二載
父偶夢。
師跪於通之前通持瓶水
注其口。
後圓頓之旨。
一受即了。
即代講。
僅乎數載。
殆通之滅。
禮復自夢。
貫師之首。
擐于左臂
行。
自解曰。
將非初表受習流通。
次表操持
公元991年
種智之首化行於世也。
至淳化辛卯歲
受請
乾符寺(乾符中間改曰承天今為能仁)。
綿歷四祀
諸子悅隨
公元999年
堂舍側陋
遂遷于保恩院(今延慶也)師自咸平二年
已後
專務講懺。
常坐不臥。
無外涉。
修謁
盡遣。
前後講法玄義七遍
法華文句
遍。
摩訶止觀八遍。
般涅槃經疏一遍
名經疏二遍。
金光明經玄疏十遍
觀音
玄疏七遍
無量壽佛經疏七遍
金剛
錍。
止觀義例
止觀大意
不二門
始終
心要等。
講說不計其數
著述光明玄續
三卷
金光明文句記六卷
觀經妙宗鈔
三卷
觀音玄疏記共四卷
不二門指要
二卷
觀經融心解一卷
輔行傳弘決題下注
一卷
義例境觀互照一卷
天台教與起信
融會一卷
別理隨緣二十問一卷
釋請
觀音消伏三用一卷
對闡義鈔辨三用一
十九問一卷
光明玄當體章問答偈一卷
難扶宗記二卷
觀心二百問一卷
十義書三
卷。
謗書三卷
日本國信禪師二十七
一卷
答楊文公三問并書一卷絳幃三十
問答一卷
開幃試問四十二章金光三昧
一卷
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一卷
菩薩
戒儀一卷
放生一卷俞殿頭作修懺要
一卷
司法祝坦作發願一卷
法華
懺法三十晝夜五遍
金光明懺法一晝夜
二十遍。
彌陀法一晝夜五十遍。
觀音
懺法四十九晝夜八遍。
大悲懺法三七晝夜
一十遍。
年至五十七。
位同一十人
誓願
公元1000年
要期
修法華懺。
三年期滿日共焚身
供養
經。
求生淨土
行法將圓無何
名達朝彥
翰林
學士楊公億
連書住世
郡守直史舘
夷庚
同倅眾官僚。
曲加敦請
咸乞住世說法
利生
以是志願
不得而施。
復偕十僧
大悲
佛事三年
以堅志行
師自三十二。
出世住持
一心講懺。
共三十八年。
嘗然三指
供佛
院宇
一所大小三百間。
彌陀觀音勢至
聖像
總一十二軀。
普賢菩薩一軀
大悲菩薩
一軀
天台祖師六軀。
即寫天台教乘
僅一萬
公元1017年
卷。
天禧元年
翰林楊(億)申奏賜紫衣。
天禧
公元1020年
四年
駙馬李(遵勗)委曲奏請師號真宗特賜
公元1027年
大師
至天聖五年冬
臥疾粗用醫治
公元1028年
而不替說法
六年正月五日戍時。
跏趺
坐。
大眾說法
最後言曰。
竭力盡心
建此
道場
誓願通天台教觀。
汝等善自檐。
最後佛種人。
吾祖至訓
汝其思之。
夫生
必有死猶旦暮。
然汝等當勤精進修無間
世世生生
相逢有在矣。
語畢驟稱阿彌陀
尊號
奄然而逝。
露龕示身。
二七日
爪髮俱
長。
顏貌如在
過七日
遷于南門郊外
將致
闍維
先聞異香馥郁
火滅烟消
得舌根不壞。
舍利五色
不可勝數
而多為宮裳士庶得之
公元1033年
五載明道二年癸酉歲七月二十九日
門弟子靈骨
瘞于崇法院之左。
立塔以識
之。
春秋六十九。
僧臘五十四。
稟法領徒者。
十餘人
所謂(則全覺琮本如崇矩尚賢梵臻仁岳慧才)等也。
登門入室
者。
納計四百七十八人
餘之務學方不可
勝紀。
手度弟子(立誠又玄)等七十人
每歲仲春
菩薩戒會。
其被化者。
常滿五千大眾
其餘密
潛德
殆難概見
上之所錄。
悉眾所知聞。
庶幾後賢咸仰上德云爾
時明季秋十八
日門人(則全)謹錄。
*指要鈔序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
諸祖既往玄化幾息。
大教者。
此非教門體析偏圓等義對分
小。
茲約內外二宗
以論之。
如釋籤解章安
東漸
云通佛教大法是也
文選曰。
隆夷
注云。
隆盛也。
夷平也。
盛平高下
義耳。
周易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諸祖者。
荊溪
已下諸師也。
太玄經曰。
遠而有黑色者。
謂之
玄。
今以台宗幽遠微密之旨。
玄化矣。
幾音
機文。
選作其音並近也。
不可久替
有間世者出焉。
四明傳教
師禮公。
教門偉人也。
童子受經
便能
義。
天機特發。
不曰生知之上性者乎。
爾雅曰。
替廢也。
間世者。
名德人間生也。
子曰。
一時也。
一時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
興。
其間有名世者。
四明慶元府南面
名。
陸龜蒙曰。
有峰最高。
四穴在上
澄霽
望之。
戶牖
相傳謂之石窓
四明之目迴
神仙所居處也。
四明圖經
禮記十歲為幼
學。
二十為弱冠
凡言童子
十歲以上至二
十。
弱冠中間
太和未散者。
總稱童子
七歲
出家
正童子時也。
天機者。
莊子曰。
嗜欲
深。
大機淺。
語曰。
生而知之者上。
學而知之
者次。
進具稟學寶雲通師
初預法席
厥父夢。
其跪于師前。
師執瓶水
注於口中。
其引若泉。
其受若谷。
於是乎
天台大教圓頓之旨。
一受
即了。
不俟再聞。
師謂之曰。
子於吾言。
無所
達。
非助我也。
準塔銘。
師年十五祝髮
具足戒
二十從寶
雲師學。
四明迴父金氏
諱經
水若泉。
喻教
源源之有本也。
孟子曰。
源泉混混
不舍
夜。
盈科而後進。
放于四海
有本者如是
爾雅
曰。
水注溪曰谷。
子於吾言等。
論語夫子曰。
也非助我者也。
於吾言無所不說。
疏解曰。
面於夫子之言。
皆默而識之。
即無發起之益。
故曰非助我也。
逮師始滅。
公復夢。
貫師之首。
擐于左臂而行。
得非初表受習。
阿難水分瓶。
莫二
也。
後表持操種智之首。
行化也。
公元988年
公示滅于真宗端拱改元
貫謂貫穿
擐音
患出左傳
彼曰。
擐甲執兵擐甲帶甲也。
論此
夢之相狀
四明右手
穿通之頭。
復以左
臂。
帶通而行此固異夢也。
嘻嘆聲也。
大經
明。
阿難侍佛。
十二部經
如瀉水分瓶置之
異器
種智二字
言約意豐。
一切智
道種
智。
一切種智
一心三智。
本出摩訶般若經。
大論解釋
見第三十卷
北齊此以修心
觀。
口授南嶽
南嶽天台
天台之後
凡十三
傳。
而至四明
一家宗法要。
唯此矣。
淳化初
郡之乾符寺。
開講席。
諸子悅隨
眾流會海。
繇是堂舍側陋
門徒漸繁。
未幾
遷于保恩院焉。
法華止觀金光明諸部。
連環
講貫
歲無虛日
乾符居明之市心。
續改承天
今為能仁寺
所住者。
法華附庸院也。
保恩今延慶
是悅
隨者。
周易曰。
隨剛而下
柔動而悅隨
孔注尚
書曰。
百川以海為宗也。
楊子曰。
終則始。
始則
終。
連環之無端。
甞勗其徒曰。
吾之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未始
不以教觀權實之旨。
為服味焉為杖几焉。
無怠也。
勗勉勵也。
尚書
夫子勗哉。
是也出處
語默
全用易繫辭彼明君子之道。
四儀中。
甞忘也。
教觀權實者。
一家入道樞機也。
則被身。
味則充飢
杖則手凭。
几則身倚。
以喻
教觀等法朝夕受不可無也。
大哉若夫被寂忍之衣。
據大慈之室。
循循
誘人
不可得而稱矣。
此以法華三法
稱嘆利他之行。
經曰入如來
室。
如來衣。
如來座。
普被名室。
惡名
衣。
不著名座。
備乎此三。
而揚聖化。
即世間之
依止也。
語曰夫子循循善誘人。
注曰循循
次序貌。
誘進也。
釋籤十不二門者。
今昔講流。
以為一難文也。
或多注釋
各陳異端
孰不自謂握靈蛇之珠
彌天之筆。
思夫一家教觀。
殊不知其啟
發之所。
公覽之再嘆。
豈但釋文未允。
柰何
大綱
山隤角崩良用悲痛
或多注釋
蓋指荊溪之後奉先珠指孤山
義之類也。
二事諸家各擅其美。
昔隋侯
出行
牧童打傷蛇腦
侯憐之用藥塗。
治而
去。
一夜偶見庭中
有光燭之
一蛇銜珠
地。
自言我本龍子
變形游戲
牧童所傷
君以救。
故今携珠為謝。
得珠楚王
王置
殿上
發光如晝
準梁僧傳
安法師
文理
經。
德望隆重
習鑿齒鋒辯天垂
特往謁
見。
既坐稱言
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
人稱賞其答
禮記檀弓曰。
泰山其頹乎。
木其壞乎。
尚書泰誓曰。
百姓懷懷。
若崩厥角
二文嘆人之興亡
此中擬法凋弊
將欲正舉捨我
而誰遂而正析斯文
旁援顯
據。
有餘刃。
兼整大途。
教門權實
今時
昧者。
於茲判矣。
別理隨緣其類也。
觀道所託
連代共迷者。
於茲見矣。
指要所以其立也。
孟子紀。
孔子曰。
當今之世。
舍我其誰
正析之
言。
如楞嚴曰。
披剝萬象
析出精明
援引也。
綽猶寬緩之貌。
軻書曰。
豈不綽綽有餘
哉。
莊子明。
庖丁為文惠君
解牛數千而刀
若新發硎
恢恢乎其於游刃
有餘地
別理
隨緣者。
通則教理俱權。
圓則教理俱實。
三易曉。
唯別教權理實。
蘊乎隨緣之義。
意稍
難明。
四明能顯述之。
天竺可觀道。
連代
共迷者。
山外諸師建言玄句不通修。
復云
觀真不觀妄故。
指要斥之曰。
有人解今一念
云是真性
未稱文旨等是也。
至若
法華止觀綱格之文。
隱栝錯綜
無不
在。
後之學者
足以視近見遠染指知味。
易不
云乎
通天下之志。
天下之業。
天下之疑。
實此一二萬言得矣。
綱格者。
輔行曰。
綱謂綱紀
如網之外圍
格謂
格正
如物之大體
彼以八教。
判釋如綱格。
隨機異如網目
則不然。
隨文用與也。
隱栝
荀子二出。
一曰府然
渠堰隱栝之於已也。
注曰渠堰所以制水。
隱栝所以制木。
一曰
枸木
必將待隱栝。
鈍金必將礱厲
注曰
讀為鈎。
曲也。
隱栝正曲木之具。
廣雅。
錯廁
也。
綜總也。
說文謂。
機縷持絲交者。
即錯要其
文。
綜理其義也。
視近見遠中
庸言。
君子
道。
知遠知近。
染指者。
左傳說。
楚人献[元?]於鄭
靈公
家將見。
子公食指動
以示子家曰。
他日如此
必甞異味矣。
及入宰夫將解[元?]。
相視而笑。
公問之。
子家以告。
及食召子公
與也。
子公染指於鼎
之而出。
今以指要
為鼎。
若人研覈則為染指
由此得諳教觀等
味也。
不下雖用彼言。
不用彼意。
彼意□天
下之志未通。
易能通之。
天下之業未定
易能
定之
天下之疑未斷。
能斷之。
迴此三義
指要
誠謂窮理
盡性之書矣。
式恭遵同學
觀者無謂吾之亦有黨乎。
取長
其理。
無取長其情。
文理明白
誰能隱乎云也。
懺主單著名諱。
古今皆然。
僧祐弘明序云。
末學
涅槃緣起
章安自敘云。
頂滯於
豫章
亦有獨書上字者。
君山籤序云。
普早
歲在是也
二師同學
同氣連枝
真難弟難
兄也。
石塔記云。
通居寶雲
敷教觀。
逾二
記(知禮遵式)子衿之高者黨類也。
釋名曰。
五百家
為黨。
論語孔子曰。
吾聞君子不黨
君子亦有
黨乎。
疏曰相助匿非曰黨。
孔子既答陳司敗
而退。
司敗復楫弟子巫馬期
進而問曰。
我聞
君子阿黨
孔子言。
昭公知禮
君子
有黨乎。
取長其理者。
孝經序曰。
在理或當。
求人
大哉指要之作。
文理既正。
是誠不可
匿者也。
*祭四明法智大師同前
公元1028年
維天聖六年歲。
戊辰正月丁酉朔某日。
天竺同門法弟。
慈雲大師(遵式)謹遣學徒
送香燭。
靈山
雲厨齋食
食味
品。
恭薦于。
四明延慶寺法兄法智大師尊靈
伏惟
天生懿德
來輔法王
殆將絕紀。
奚振
頹綱章安既往
荊溪次亡。
誕此人師
紹彼烈
元。
一家大教
鍾此三良三。
友謝其博識
八俊
甘以退藏四十餘載。
教網大張。
慈悲之室。
法空之床。
寬以居眾。
謹以化方。
是乎金玉
市貴。
李蹊香。
蜂屯蟻慕
入室升堂
濟濟
其徒。
甡甡惟良
可以千燈
可以四方
若乃運如椽之筆。
麗藻之房。
十不二之
義。
我得而詳。
十六妙之淵旨
我得而敭。
至於
觀音別品金鼓舊章
或闡其幽。
或補其亡。
義泉
解我智囊
先覺之製。
後學之望。
嗚呼何期
忽隨世態
奄爾無常
顧有河之渺
瀰。
俄折橋梁
欲海浩漫
忽喪艅艎
痛兩
楹之愕夢
雙樹悲涼
且夫世人啟手
足。
纏痛寢床
唯兄告終
與物返常。
加趺面
西。
稱佛洋洋
良久泊然
高騖淨方。
如此則天
遐睠
神力隼翔
必願臨弟斯食。
鑒弟斯章。
嗚呼哀哉
詩有伐木
易稱斷金
唯弟於兄。
同心
塤篪合韻
笙磬和音
有法
共議
有過相箴。
如切如磋
博我良深。
有始有
卒。
唯天是沈。
偶因化緣
自此分襟
阻越
山。
隔吳之潯。
蹤跡滯夢。
夢亦相尋
日飛盡於
東箭
情有斷於南金
嗚呼嗚呼
今則已已
何可任。
理合便離鷲嶺遠度山陰
老怯
春冷亦路阻於霖霪
劣弟年過耳順
齒逼
縱心
行坐几杖
起臥呻吟
與兄暫隔。
送窮
林。
只期生於安養
願永作於追尋
嗚呼嗚呼
伏惟尚饗
*悼四明法智大師詩(并序)同前
予與四明法智大師
為友四十餘年。
及終不
得一哭於寢門之下。
由路有五六百里。
春有
飛霰累旬
身有六十六歲。
故杖屐不利收往
也。
嗟歎不足
詠歌之句云。
天上雙月
人間一僧
覽者無謂予厚於所知薄於所
不知。
但見其解行。
卓卓出人之異。
極言
以暢其所懷耳。
異者何也一。
家教部。
毘陵
所未記者
悉記之。
四三昧人所難行者
悉行
之。
寒暑相代。
不至席。
六十有九而終。
疾且頓。
行道講訓
無所閒然門。
徒請宴不
從。
逮加趺氣盡
後及火化
舍利莫知其幾千
數矣
噫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也。
二章章八
句。
「誰乎喪我朋
 誰復繼毘陵
 天上雙月
 人間一僧
 遺文禪次集
 講座病猶陞
 今也挂空影
 紗龕籠夜燈
*其一
江上傷懷
 斜陽
 君為出世
 我亦謝時
 貝葉同年
 蓮華異日
 法門弟子
 何啻百千燈」
*其二
*四明法智尊者
門弟子(僧江)稽首
堂堂我師
 法苑英才
 子生皇宋
 獨步天台
 荊溪往沒
 鄮嶺重來
 教門久塞
 我師洞開
 義雷迅發
 迷蟄春迴
 繪儀罔及
 奮藻難裁
 煥然睟容
 孰不欽哉
*宋故明州延慶法智大師真贊
節度判官朝奉郎大理
直兼監察御史雲騎尉駱(偃)
「道以功振
 化以行施
 識貽所導
 解貽所規
 信者興仰
 學者興隨
 遠則聽範
 邇則觀儀
 影響相契
 聞見交馳
 德兮斯茂
 教兮斯滋
 示順世
 存乎所表
 流繼裔兮
 存乎所師」
*延慶始祖法智大師畫像
會稽郡王文惠公史(浩)
予昔與覺雲連公游。
因綴其語。
法智大師
贊。
歲久不能記。
今為延慶詢師得之
乾道
中元東湖隱齋(浩)。
靈山一席
 儼在天台
 後十三葉
 復生奇才
 唱道四明
 講肆宏開
 溥海聲聞
 𧮯𧮯雲雷
 章聖在御
 中使鼎來
 得法大旨
 皇心恢恢
 錫號法智
 宸章昭回
 抵今後學
 咸仰崔嵬
 蘭馨菊芳
 本一根荄
嗚呼為法宇之柱石教鼎之鹽梅
宜茲幻
影歷千古無塵埃。
*四明法智大師贊(并序)
四明延慶道場教主
法智大師
皇宋四葉
六年示滅
殆今紹興甲戌一百二十有九
年矣。
月溪癡絕
道人(希顏)頓首為之讚曰。
行天台所難行
而為二浙師。
毘陵所未記。
而為百世法。
智者教門由此。
光明孔碩
道場因之。
聲聞維揚
矯矯摩雲之標。
堂堂不世之器。
考之擊之。
而隨大隨小。
之仰之。
而彌堅彌高。
於戲天台之有師也。
泰山之有𣏌梓豫章
巨海之有珠璣大貝
東魯仲尼之門而有顏子閔子
西晉印手
室而有汰師遠師
苟非積世願力慈心
豈能
一朝開物成務
稽首四明中興之祖。
*延慶法智祖師齋忌疏陳(天俞)
右伏以。
法體如如
本無出沒
世緣冉冉
乃有
會離。
智者示寂天台
道若懸絲而引石。
通師流芳甬水
聲如出谷遷喬
寥寥
像法之餘。
渺渺荊溪之下。
南輝台嶺。
東紹
麗師。
作者篾以加。
於若住世
無異此也。
中興教主法智大師
生由佛孕。
幼自天成
戒瑩淵珠
南山之律部。
辯傾海浪
衡嶽
心宗
可謂人間一僧
天下大士者也。
然則五時八教。
孰為中興
百界千如。
世皆弱
喪。
所以真宗皇帝
遣使以加異。
日本國師。
徒而就詢。
一世儒宗
同年法席
不傳上意
留住世趨丈室以免焚軀
得一千眾皆
預於陞堂四十軸率歸於秉筆
遂令三觀
美。
四明赫日中天
迅雷出地
草木
瓦礫
盡演真詮
鳥獸蟲魚
咸通妙教
惜乎出
已還沒。
化身本然
會必有離。
世相如是
但某
等叨霑法乳幸駕宗乘。
況嗣凡筵。
斯揚講貫
大師靈骨有在。
大師神容可瞻。
化往無方
依棲絕跡
遙想鶴林之逝。
梁木之悲。
今茲日應跏趺
情存薦設。
敢効
純陀之供。
追宗廟之祠。
伏乞
大師無所
而來
以本非食而食。
所冀冥符台嶺。
永耀
鄞城。
使彼諫書成輔及今禪學無謂
傳。
萬劫孫謀
一人睿算
庶協祖道
忘孝思。
謹疏。
*四明法智大師諱日雪溪(希顏)
右伏以。
大道欲行。
方假待時之器。
斯文
喪。
生命世之師。
佛日而躍虞淵
障狂瀾
而之東海
網羅台嶺之三軌
鼓吹鷲峯之一
乘。
豈止百世之唯新。
要當千載而無古。
不有
大士
孰能中興
恭惟四明教主法智大師
難名
大璞不硺。
受佛付託
扶教顛危
濟巨
川。
萬斛之舟。
大廈
十圍之木。
四十年
不至席。
豈徒苦行之勞。
三妙觀身
獨枝
梧。
正欲窮玄理之奧。
楊墨之徒既闢。
佛祖
大通
鉢裏針投。
絳紗負笈輻湊
戶外
滿。
青襟克家子來。
風獨高於四明
草爭靡
二浙
可謂
白日一出浮雲四空
人間第一
之僧。
諒無慚德
天上無雙之月。
孰不包羞
等謬意慈風。
澡身學海
雖不忘於附驥
絕有
愧於續貂
般若明珠邀所輕。
而用所重。
提妙種拔之易。
而樹之難。
既虧染指之功。
疚心之歎。
今則式屆陽春之節。
俯臨圓寂
之辰。
輒彈罄竭之誠。
用伸菲薄之供。
衡鑒
往。
雖無生滅之痕。
霜露既零。
自罹怵惕之感。
伏乞
深慈無礙
不離當處而現來儀
利生
方。
初無動相。
而施妙應
沃乾地雨。
膏腴解脫
之床。
垂義天雲
[申*并]幪涅槃之海
然後一家
觀。
百代兒孫
流通無壅塞之悲。
講唱獲傳持
之志。
三諦三觀華屋
得所入之門。
十境十乘
故鄉
了還歸之路。
平意如同平掌
摧魔壁
似等摧枯
佛日而光末時。
頹波而旋往
古。
功霑九有
利洽四生
煩惱網。
而同登解
脫之舟。
生死河。
而俱達菩提之岸。
謹疏。
*延慶始祖法智大師忌疏此山(可壽)
右伏以。
雙林滅而德音絕。
諸祖往而了義乖。
駕說之攻其中
而暗證者之亂於外。
所以
圓頓之旨。
將遂寢微。
庸昏之徒。
莫知所嚮
非翼傳己心之法。
孰能一洗名相之悲。
恭惟
山門始祖天台記主法智大師
法胤儲佛子
靈悟
自神童之歲。
受經即誦。
思義能通。
志學染衣
弱冠具戒五年依止
擬兼
公元1154年
善於律乘
一月麾談終大弘於教觀。
非分
別而能了是法。
說解脫。
而無離斯文
俾濟
行之有宗
建言指要
學窮內外
雅重
於楊文公。
絕異同。
推許雪竇顯。
使聖主命修而加號國師
馳問以詢疑。
且欲
身赴於焚。
何緣至於席。
天台所履之道。
修四三昧。
有恒毘陵未記之文。
諒十九
祖而無愧
學者之思為愈己嗟天下之莫
能宗予。
安禪不還。
泣盡青襟之淚。
遺編
在。
信同白雪之歌。
爰想慈風。
俄臨諱日
況恩
均於成我。
而憂比於終身
西隣受福之時。
敢陳礿祭
前生行道之處。
庶追昔緣。
某等
叩鐘芳塵
謬參蓮社
知名識字
未逃終日
寶之譏。
討疏尋經。
始納入海算沙之責。
徒勞
點示。
實負傳弘。
伏願。
慧眼豁開。
法門洞發
萬品自融於三觀
千如妙顯於一心
篤志
通。
顧非第二法輪
永言化導
肯為最後
佛種人。
輒露精誠
俯垂昭鑒
某等無任
拜手歸依懇惻之至。
謹疏。
*重修法智尊者志銘柏庭(善月)
公元1200年
維時慶元歲在庚申
月朔日
山門恭嗣祖。
比丘(善月)敬修像事。
厥工告成
謹熏滌書銘
誌。
內于我中興始祖法智尊者大宗師之藏。
恭惟
我祖以佛子孕靈。
篤生皇宋。
本願
力。
志在傳洪。
爰念山門一家教觀。
遭厄運。
掃地矣。
寔繄我祖。
稟承有在。
源流正傳
四方
知有我四明之道。
及我此道場。
綿綿
傳演
似續無窮
皆我祖中興之功。
誓願之力
也。
是用奉遺像。
供事有日矣。
閒甞一再
彩。
時有董溪信士
先得我祖靈骨之餘。
藏久矣。
一夕感夢
罔容私留。
復歸于我祖。
公元1047年
諸像內。
慶曆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公元1157年
而重飾於紹興之丁丑
亦其月日也。
茲又歷
年之久。
夾紵弊穿。
非所昭示先德垂範
後世
於是再命工。
加修彩飾焉。
尚幾我祖
神靈不泯
誓力彌新。
永鎮此山。
相與終始
也。
奉安之日。
謹與山眾拜手稽首
敬系之銘
曰。
於戲我祖
 法身圓具
 非生非滅
 示有新故
 即事而真
 不離當處
 我作是銘
 如是安住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
台州白蓮教比丘(元悟)謹募同志將舊本重
公元1226年
開以續流通寶慶丙戌解制日畢工謹題
螺溪振祖集
目錄
吳越錢忠懿王賜淨光法師制(三道)
本朝寺額
傳教碑銘
淨光法師行業
傳教院建育王石塔
淨光法師塔銘
丞相李公讚
知府鄭公讚
通慧僧統
光仁文德大師
査菴法師
柏庭法師
淨光法師移塔記
*螺谿振祖集
住持天台傳教比丘(元悟)編
**吳越錢忠懿王賜淨光法師制(三道)
禪林寺僧羲寂
大師子玄等奏。
於本寺
為國講法經文句疏等具悉
蓋精名德
功勤
閱覽之時尤多嘉媿。
故茲詔示想。
知悉
遣書指不多及。
十三日。
僧羲寂
久居名山
恒看大藏
國朝欽若
真教
志重高人
今賜師號紫衣細絹十疋綿
十屯
至可領也。
故茲詔示想。
知悉
書指
不多及。
二十九日。
羲寂勾當所申。
昨委。
汝為天界講金光明
經。
一會圓滿
備已知悉。
汝早揮麈柄
載演猊
音。
識心達本之餘。
律虎義龍之稱。
遠茲
景仰
因命闡揚
已聞講唱告成
尤見精修
而戒意。
再披申舉
深所媿稱。
今賜汝乳藥
絹二十疋二百角。
至可收領
遣此示諭
具(花押)付九月日。
**本朝賜額勅黃
中書門下兩浙轉運司
兩浙轉運司奏。
中書劄子分析轄下
諸州軍偽命宮觀寺院
未曾賜額
如後台州天台縣傳教院宜賜定
慧院為額。
奉勅如前。
宜令轉運司遍牒。
處及更切子細勘會
如內有承天節已曾賜
名額者
更不行。
下牒至。
准勅。
故牒。
大中
公元1225年
元年七月三日牒。
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兵部侍郎參知政事
工部尚書平章事
**建傳教碑銘
忠果雄勇功臣金州管內觀察使判和
軍州光祿大夫特進檢校大傅
御史大夫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
邑六千戶食實封一千一百戶錢(儼)撰
聖人垂文設教
所以舉綱維而示軌轍
使
後世之人至乎聖賢之道也。
若夫天地
陰陽
吉凶消長
莫尚乎易。
伏犧始之。
仲尼述之。
垂美利於天下也。
以日繫月。
往考來。
正王道紀人倫
莫尚乎春秋
而夫
子經之。
丘明傳之。
申明誡於萬世也。
敢問
聖人垂文設教
於是乎
殊不知
褒貶
之文。
不能冤親生滅
否泰之術。
不能
暢妙性括真機
為人天之津蹊。
生死
淵奧
大雄氏之法。
不大乎。
莫不聖乎。
鷲嶺之韜玉音
龍藏之傳寶典
去聖逾遠
垂裕後昆
所以香海波瀾壯大車之輪
轂。
又莫盛乎天台之教者。
故陳國師智者
大師
法名智顗
一花大旨
八柱
華宗
以明破昏
太陽之開氣霧。
以靜抳動。
龜之抃重溟
藏通別圓四教斯闡。
醍醐乳酪
五味相宣
般若燈光
開方等之門閾
破浪
群魔不二之門。
大山出雲。
茂正
法於說三之圃。
垂為妙典
揚我真風
由是
王大臣延首丹丘講肆
城邑聚落傾心
地之道場
智者化人其利博哉。
不可
而言也。
傳教院者即今淨光大師寂公住持
之所。
法名羲寂
俗姓胡氏
永嘉人也。
先是
周顯德初
螺谿居民彥安
來詣師曰。
居寺之東南
有隙地。
一里餘。
陰晦之夕
有鬼吟嘯之聲。
亦有鍾磬考擊之響。
甞夢。
龍遊其地。
故非愚民所可有也。
願奉
以為僧事。
師約之。
親往閱視
歎其山水
異。
因謂眾曰。
伽藍地也。
常以傳續真乘
講唱之所。
天台一宗稟於龍樹
彼夢神
龍之兆豈非此耶。
然而財施不供。
莫能遽成
其志。
但納所捨而營蔬圃耳。
尋而法華巖
門人齊公(願齊公後亦署崇法禪師
師傳弟子)。
以其事聞于本
禪師
禪師大可其議。
遂輟所得眾施錢三
十萬。
以資經始
師雖聆喜捨
頗懼重勞
乃誡
齊公曰。
今之所營。
蓋以學徒為念。
非欲芘風
雨以移冢間樹下之志。
汝體乃意當勉成之。
齊公乃鑿山肇基
度木興搆。
建法三間
厨屋數舍。
累塊。
悉尚朴素
以稱師心
甲子秋八月堂成
乃請師居之。
默然
學徒二十人
以之俱往。
點頭之石行列
巘。
雨新花飛寶几
師又覩其朴野
協彼
安栖。
至心之餘歡喜無量
其後魚門宇日
充盈
放鶴園林人患襞積
師聞之沮。
其說
數四
雲居韶公禪師
以其傳燈之地未
函丈之規。
乃疏于今漢南國王
智者大師
位登諸地。
跡示四依
總持門。
無礙辯。
教法數百卷
淨光大師羲寂傳而講之。
如水分器(已上八句並載上書之文)而所居精舍棟宇未豐。
願許經營
用安樞衣之眾。
王從之乃命愛子
襄華二師
洎干宗藩各施錢粟以助之。
師以
草堂之居雅得便穩。
不聽命者久之
五年
公元1267年
丁卯歲
剏始畢。
凡重構懺堂法堂禪室
室。
及隸寺宇制者。
罔不畢備
中間內外總一
百三十餘間。
林泉相輝。
金碧明媚
瓶錫
至。
寒暑忘歸
其年國王復命講法華經一
座。
追福王妣恭懿太夫人吳氏。
自是神龍
喜於聞法。
鳥獸樂於𠾑花。
供飽純陀。
席嚴布
薩。
隱几捉拂。
翼翼小心
福田衣
濟濟
公元977年
眾。
太平興國二年
元帥府都押衙王君承益
內知客余君德徽。
同議本院建造彌陀佛殿
王復命施錢八十萬。
又請師講金光明經
座。
飯僧三萬人
香華旛蓋供佛之具一皆
公元978年
足。
明年彤矢常參
金輪大統教法愈盛。
莊嚴
益專。
像設未周。
眾望斯欝。
乃遣僧重雲
遠來京師
請於襄師。
襄師因以陳國夫人
徐氏漢南國王別駕君貴安共捨錢二十
萬。
副以金帶
又募郡人李從遇。
眾率淨財
十萬。
同就厥工。
於是孔雀頂螺尊臨中扆
蓉冠葉翊輔崇臺
環衛以之雄稜
侍從以之
柔悅。
沈沈金口深類無言。
爛爛青眸真符
瞬。
三寶既具。
百楅可量。
而聞。
師妙行孔修
慈心止足
衣惟大布
臥止一床
杖頭但掛於
缾囊。
庭內不施於局鑰。
談女亹亹五十席。
該通
樂道熈熈
三重閣未為高邁
今俗年
六十有八。
僧臘四十有九。
春秋已高。
而誨
誘無懈。
僧史一奇士也。
天台教者。
覺王說之義。
包括寧遺。
眾生有趣之源。
環循莫盡。
由是三乘迭駕。
方析假以入空。
地宏超。
遂即凡而成聖。
豈必蓮華水上
先示從權
自當蝴蝶夢中
了無別體
此義者孰不宗之
而師之學徒通鑑師知
廉。
以師崇佛宮祠開法庠序將求歲寒之績。
請以刊勒為期
而(儼)念。
天台山素足名儒
聖教
竽難濫吹
硯合先焚。
然思。
句偈
因。
敢以謏辭為避。
所願草藩肥膩善本
常新。
風動毘藍。
慧光而不滅。
謹即齋戒
之銘曰。
伏犧往兮仲尼不興易經爻象何明
 宣父亡兮丘明不出爾魯史篇題
皇皇真教超生洋洋梵音兮總
權實鶴樹圓寂兮玉偈祕密螺谿不談
兮花編誰帙傳光析派兮有赤城植柰
揮兮宜萬齡
系曰。
台山巖巖標幾尋
 傳教孜孜寶林
 寒猿野鶴念法
 猊座無言揚妙音
公元986年
時雍熙三年丙戌歲十一月十日
**淨光大師行業
朝奉大夫尚書戶部即中知制誥
賜紫金魚袋錢(易)撰
南山奇甚東西北
其高深幽遠。
便釋者
栖鍾于台。
連四去千萬山。
復又宏閟窈窕
非人可以止者。
昔我智者坐此山以著書
得名教。
智者沒釋。
來習其教得其旨者累
累有之。
易生于越
聞師之事甚異。
師胡氏。
家溫求嘉。
三世習釋書。
母鄭氏。
既娠不食肉
生五六歲與群兒戲于門。
會三釋者被遠游
具。
由是道而遇群兒
一者撫師之頂曰。
汝有
奇相
當為吾門之達者
既去三願有羡聲。
復授釋書。
釋像
如無為人事者心。
年甫
十二。
溫之子安
浮屠氏。
勤謹明利
弟子禮。
安器之授經
所謂法華者。
朞月
誦。
起居宴坐也。
綽綽有古佛之威儀
十九
始去鬚髮
為比丘具矣。
乃之毘尼於清
律師
三載極其道。
又南之天台
通智者教。
師承聳廣二公
一旦手法華本迹不二門
法性之與無明遍造諸法。
名之為染。
無明
法性遍應眾緣。
號之為淨
頓悟佛心
如雨
不數登座衍說
二師於聽徒中。
無媿色
每入大藏一經
未嘗別考科疏。
隨意而講。
渙然水釋。
尋有去山意
止者盡台
人皆不能
時廣順中也。
忠懿叔父大元
開府浙水
聞之堅止勿他往。
授以釋署
淨光大師
三讓授受不施
建法道場
時行釋事
晝夜不怠
甲子螺溪
講導
公元1027年
道場
吾叔大元帥供施日至焉。
丁卯下台
開元東樓
春雨連日
一夕有夢。
若告樓
垝。
及旦遷他所。
夜大山頹擊樓墮。
免者將
百人
早歲吳越雨久
而吾叔命使求禱之。
師領其徒。
詣巨潭覆鉢作檮。
而暗有呪語
潭中為風所激。
怳有物。
水中起。
迴不半
道。
大雨連下。
周境謝足。
又嘗危坐居室
有童
子。
山人衣。
形體瘠陋。
竹器以土養小
跪於室前。
師徐詢之。
爾何來也。
答曰。
華頂
松栽
言訖竹器於地。
忽爾不見
師潛謂
其徒曰。
山神也。
吾當別住道場
後剏螺溪
教院之前讖也。
道南險者首稱天台石橋
下臨萬仞
飛泉四射
危滑欹側
狀如橫虹。
甞夜度。
有光前導
列炬擲火。
皆不知其來。
好修壞像。
多獲古物
若有符契
因得咸通
六年
中書當時僧希皎誓文
復生此。
童子出家
大法首眾。
謂師之前身。
如許
元度事。
師昔在四明育王寺
夢登上方
寶幢高座
大署曰文殊臺。
闌楯圍絡。
趨不
能入。
上有菩薩
自相引。
坦然可登。
復覺是
公元1043年
身與菩薩之體。
泯合無二
癸未年
上使內
省官與台守。
入山謀建釋舍。
堅請師受菩
薩戒。
自稱弟子
師凡與台人授戒。
有捨屠
宰而執經論者。
不血食者。
至死不言
者。
有投高死而發願者。
棄妻子而求為浮
屠人者。
入山一步一禮血垂于額者。
有火
一臂一指供佛者。
嗚呼大音一舉
應者千
公元1047年
谷。
非發有所躋。
其孰能通其大小乎。
丁亥冬
十有一月四日疾。
右脇而臥。
神往形具端
有生
其徒樹龕室方丈
台人之慟若喪
公元1052年
所親
後五年易葬地。
身體不壞。
芳香蓊然。
非釋中達而異者乎。
師名義寂
字常照
俗壽
六十九。
僧臘五十。
先是太平興國中
詔今左
首座西京教門事寧公手傳高僧
狀師
之迹。
夙昔好善
常欲筆奇。
聞以申誨。
始熟
師之事。
績而又得之
門人仲休授書一通
辯正皆符舊文
無似人耳。
三為休之
立師之碑。
退以書讓不克
又慮好事因循
紀述
稽首作禮謹著是辭銘曰。
「教敷徒儀
 徒為教主
 徒徹愈明
 徒誕自侮
 明則契聖
 感以從真
 侮則徒咎
 咎非教淪
 偉哉吾師
 達明契聖
 坐台指人
 學及古性
 生異其迹
 死奇其屍
 南嘩是聞
 俾徒勤思
 師徒伊誰
 克完厥守
 佩于永年
 勿誕以咎」
**傳教院新建育王石塔
當院徒弟(如皎)撰并書
世雄化緣告息。
韜形祕藏塔像存焉。
或封
玉㲲金骨
標幟高顯
回眸舉手咸成妙
機。
率然也。
有守上人
內習禪那
外營
梵福。
有年數矣
凡曰善利。
知無不為
一旦
然而來。
議及勝概
乃曰。
殊特者難偕聖塔。
者莫貞珉
命愚同力營茲巨善。
愚聞之。
敢不稱讚
於是共募緇俗。
泉貨六萬餘。
石工
匠成四所
逾載𣏌。
能事告圓。
其二
所對高五尋
立于院之庭。
其次立于普賢
院。
蓋擇其勝地
咸得其宜也
質狀擬于
育王。
鎔範眾寶。
無漏略。
中寘鷲峯談妙
經。
不須復安舍利者。
所謂已有如來全身
也。
矧復以實相為道
金石鴻纖之殊也。
火燒空。
風動地。
其可壞乎。
不揣斐然
于此
公元975年
大宋開寶八年歲在大淵献八月八日
**淨光大師塔銘
門人澄彧撰
師諱羲寂
字常照
俗胡氏。
永嘉人也。
削染于
本郡開元寺
年十九受具
業律于會稽
依國清習天台教。
智者師迄湛然師。
燈燈
相續
遍布寰宇
唐武宗焚毀
微言暫污。
持中廢。
而能苦心研味
在處宣通
科考
文。
誨人無倦
居山四十五載。
稟學二百餘人
鄧王錢氏有國之日。
欽其道德
紫衣師號。
樹宇以安之。
齎臘供以延之
今天下郡府匡
紹隆
多其弟子
與人菩薩戒。
數十
公元987年
萬。
德行事狀備載僧史
雍熈四年丁亥
十一月四日
遷化丈室
春秋六十九。
僧臘
公元988年
五十。
明年改元端拱歲次戊子季夏十六日
建塔亭。
葬于國清寺東南隅
善來弟子二十
餘人。
長曰令餘令繼。
箕裘者曰皎如。
實克
負荷
事之以禮。
葬之以禮。
如是
又何憾
焉。
愚忝傳後焰
備熟前蹤
乃為銘曰。
智者圓宗
 然師後躅
 代產奇士
 溫其如玉
 興教劬勞
 誨人委曲
 法海揚帆
 昏衢秉燭
 錫振何處
 塔局深谷
 法子法孫
 燈燈相續
**淨光法師
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沆
徐陵師顗。
道以尊賢
梁肅師然。
勤以周旋
子幸聞。
師言宣。
洒滋慧露。
清彼心蓮
我師
淨光芳聲在焉。
無說無示得之
又玄形儼丈
室。
化流後天
台厓不移
清風綿綿
**淨光大師
宣德郎左拾遺權知台州軍州
元龜
如雲不定
 合浦光。
 崑丘玉瑩
 順化遺形
 示空達性。
 萬古千秋
 瞻仰彌盛。」
左街僧錄應史館編修通慧大師(贊寧)
伏承淨光大師親禮令咸旋附一
偈上。
「出懺爐煙篆字
 訓徒言語隔溪聲。
 山遮水遶應難見。
 長把高名頂上擎。」
杭州內真寶塔寺講經光仁文德
大師(常泰)攀和僧錄高唱螺溪
大師伏惟釆覽。
「幸聞智者教重興。
 講外金經晝夜聲。
 又侶南山行道處。
 足間應有鬼神擎(師與徒眾常誦金光明經晝夜經聲不絕)。」
**査菴法師
有嚴不量蹇拙
來講雄詮。
迹寄紺官。
心服至德
肖像之斯在。
伸俚詠而
敢無嗚呼
伏惟昭鑑
「憶昔昏霾萬里開。
 德星一點耀南台
 修真
 慕法僧多日本來
 道樹幾將巨蠧
 慧燈相次寒灰
 當時不假扶持力。
 塵劫茫茫可哀。」
**柏庭法師
淨光法師中興教觀之裔祖也。
塔濱于澗壑
泥潦浸淫榛莽蕪穢
住持元悟更諸爽塏作亭以覆之。
方丈正寢
經始起廢
厥惟艱哉。
遺德德稱頌。
不可以不廣。
謾繼
前韻毋誚狂斐特差住持天竺
觀音教寺法孫(善月)稽首拜手
祖禰圖中迹有開。
 重光高塔應三台
 教流海國推原委。
 藍染宗風有自來。
 戒瑩淵珠清澈底。
 道參玄造律飛灰
 千載螺溪一陳遮。
 法門堪歎亦堪哀。」
**螺谿移塔記
死而葬古也
易葬非古也
易葬而非古也
從權濟事歟。
昔者先主謂夫葬也者
也。
也者欲人不見也。
為之棺槨衣衾以舉
之。
卜其宅兆安厝之。
於是有葬焉。
螺谿
者既沒。
門弟子奉其全身
以藏國清寺之東
南。
用世禮也。
蓋二百餘年矣。
歲月既久。
水失
故道壅沒。
墊陷行道興嗟
(元悟)繆茲承乏
流泉
觀其陰陽
得地方丈之後
以紹
公元990年
庚寅十一月四日
易葬而樹塔石焉。
夫掩
骼埋胔。
未達者設也。
尊者在時。
其視此
身。
已同幻化
今其云亡
一性真無不在
何惡於水。
又焉用移。
雖然學者信之篤。
思之
焄蒿悽愴
若或見之。
以為
如是
無以
安其尊師重道之意。
而壽其脈於無窮也。
夫究傳授顛末
載德行之全備
感應
公元1231年
禨祥
則有史氏傳在。
昔聖宋紹定辛卯正月
望日
繼代住持法孫比丘(元悟)拜手稽首記。
螺溪振祖集
*寶雲振祖集(并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所傳莫越乎道。
能弘必藉乎人。
不為有人
存。
不為無人而亡。
固常自若也。
然不得其
人而弘之
則道奚益於生靈哉。
得人以弘
其道不絕。
則此道昭著
日月嗣照於無窮
者也。
寶雲(義通)法師高麗君族。
樂道厭世
從佛薙
落。
首傳華嚴起信
眾已悅隨
洎壯滄溟
中國
初訪雲居
契悟南宗
重念
台衡教觀經
五代離亂
僅存一線
遂挺志造螺溪寂公之
室。
頓受其傳。
具體之學聲聞四方
已而誓返
本國敷揚法化
因挈錫附舶四明
郡守
大王錢公(惟治)請問心要
為戒師。
自是
傾嚮固留演法
漕使顧公(承徽)捨宅創寺。
命師開山
龍象雲會
講貫二紀
遂以大法
法智禮公。
是曰四明尊者焉。
法智延慶
四十年。
此道遂大振於天下
茲非所謂得傳
弘之人而致然乎(宗曉)比乘夙志
編鏤四明
文。
再惟。
寶雲鼻祖與吾四明
為賢父子
像運
中興一家
若其德業不傳於世。
則教
宗元
後昆奚究。
考覈碑實洎諸簡編
得師事跡厥後之者
凡二十篇
別為一
帙。
詺題寶雲振祖集。
蓋取是院祖堂之扁曰
振祖故也。
斯文者當知。
吾祖遺德之美不
公元1203年
可以釆摭人微而見棄焉。
嘉泰癸亥仲春
比丘(宗曉)敬序。
目錄
勅額奏文
省牒
勅黃
使帖
四明圖經紀造院事跡
台州螺溪定慧淨光法師傳(附行)
明州寶雲通公法師石塔
寶雲法師移塔記
草菴紀通法師舍利
紀通法師著述遺跡
寶雲法師真贊
詩寄贈寶雲通公法師
明州寶雲四祖師贊
寶雲公教真贊
寶雲始祖通公法師真贊
寶雲開山法師忌疏
南湖師祖寶雲尊者齋忌疏
四明法師稟學寶雲尊者
慈雲懺主稟學寶雲住持
明智法師寶雲住持
史太師請瑩講師住寶雲疏
寶雲利益長生庫
建法堂慶筵致語法雨題名
**請勅額奏文
明州傳教院(臣)僧延德
右以輒具丹誠上干
天聽
退量踰僭。
頓抱憂惶
切念(臣)師授和
公元968年
尚傳天台僧義通所住當院是。
開寶元年
福州轉運使顧承微經淮海大王申請
住持
國長天台教。
聽徒六十餘眾。
宇一百來閒。
統眾安居二時供應
雖蓮臺登
陟。
宣揚久贊於皇風。
且華社莊嚴輝煥
霑於勅額
恭惟皇帝陛下應天撫運
執禮
朝。
萬邦而盡被無私
四海而咸歌有道(臣)叨
聖代
幸預真徒。
是敢遠詣明廷
仰祈寵
錫。
伏乞俯迴督造
降勅命。
指揮賜(臣)當院
真額圖記
所冀天恩顯授
梵剎遐傳
俾光佛
法之門永贊成平之化。
干犯宸聽(臣)無任瞻
激切屏營之至。
進狀奏聞
伏聽
公元981年
旨。
太平興國六年十二月日。
明州傳教院(臣)
延德狀奏。
**省牒
中書門下牒。
明州傳教院僧延德乞改院額
事牒。
奉勅宜令明州分折。
本院見在殿宇
廊。
功德佛像
住指僧人數目
并起置年代
聞奏
牒至準勅。
故牒。
太平興國六年十二
二十四日牒。
中書侍郎兵部尚書平章
事盧(押)。
左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押)
司徒侍中(押)。
**勅黃
中書門下明州
明州奏準勅。
分析傳教
院。
見在殿宇房廊一百餘間。
佛像七十事。
公元968年
客僧五十八人
開寶元年置建。
奏聞事。
牒奉
勅。
宜賜寶雲禪院為額。
牒至准勅。
故牒。
公元982年
興國七年四月日牒。
中書舍人參知政事
郭(押)。
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竇(押)。
左僕射兼門
侍郎平章事(押)。
司徒侍中(押)。
權知軍州事
趙易知。
通判軍州事周頻。
**使帖
州帖。
傳教今月五日勅黃
明州奏准勅。
分析傳教院。
見在殿宇房廊一百餘間。
公元968年
像七十事。
主客五十八人
開寶元年置建。
奏聞事牒奉勅
宜賜寶雲禪院為額者。
右具
如前已帖。
僧正司知委訖。
事須帖本院仰准
公元982年
勅命指揮
太平興國七年六月七日(押)。
司張
守司權錄事參軍事祝(押)。
通判軍州事周
(押)。
權知軍州事趙(押)。
公元1130年
建炎庚戌春兵火
院宇一夕而空。
聖朝
賜勅黃石刻。
煨燼中文斷裂
已不
可辨。
常慨以無復全之理者。
紹興
巳。
庚戌凡二十載。
一日忽有姚江僧。
墨本來。
(仲旻)忻然如獲重寶
意必先祖通法
師教席餘澤未已
使有天與之幸。
不然何符
公元1131年
如此非常耶。
明年正月戊子再摹于
石。
管內僧正住持真教大師(仲旻)書。
**四明圖經紀院事跡
寶雲教院在縣西南二里
舊號傳教院。
皇朝
公元968年
開寶元年建。
太平興國七年改賜今額。
本漕
使顧承徽捨宅
法師義通傳教處。
乞額寶
雲。
昭其祥也。
義通字惟遠
高麗君族。
自三
韓來。
譽振中國
知禮遵式子衿是其門人
上足
二紀右脇而逝。
荼毘
弟子收骨。
藏于育王山之陽。
累石為塔。
有記。
待制王公
伯庠其後
併刻于石。
**台州螺溪淨光法師傳(此傳見大宋僧傳
今附此刊行)
師諱羲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溫州永嘉人也。
懷娠
不喜葷血
生乃以紫帽蒙其首焉。
二親
堅求去俗。
旋入開元蘭若投師
授法
華經。
期月而徹。
寺之耆老不稱希有
祝髮受具已。
會稽南山宗
通律藏。
乃造天台山
研覈止觀
其所易解。
河南
遍照也。
先是天台智者教迹。
遠則安祿兵殘。
近則會昌焚毀
殘編斷簡折枝摧。
傳者何
憑以正其學。
於是每思鳩集
因適金華
中得淨名而已
後時忠懿王以教相咨
德韶國師
指授尊者
因是奏王。
出金
門。
建講欽若敬奉
為之造寺
螺溪定慧
是也
王又遣十人日本國
天台教藏迴。
賜師以淨光大師之號。
追諡九祖名銜
皆師
之力焉。
由是一家教乘以師為重興之人矣。
而韶公適與智者同姓
毘贊吾宗
又居佛
隴之側。
其後身也。
微師。
宗學者幾握半
公元980年
珠為家寶歟。
太平興國五年
從山入州治寺。
東樓安置
樓近大山
夜夢
剎柱陷沒于地。
意頗惡之。
自徙於西偏僧房
夜春雨驟甚。
山崩樓𡉏。
人咸謂。
先見乃證報得天眼焉。
續受黃巖人請。
乘舟泛江。
放生金光流水
海門靈石寺
智者所居道場
因勸人修
造像
入緣者繁多
今上高品衛紹欽
入山壽昌寺
眾官同命受戒
雍熙初
安縣敦請光明寺受戒
忽古殿佛像墮。
公元865年
中獲發願文。
唐咸通六年
僧希皎為七鄉
人。
戒勸造此像。
願捨報為男子
童真
家。
布衲傳法利生
觀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公元863年
至四年十月寢疾
仲冬四日囑誡門人
不許
哭泣祭奠等事
言已瞑目而終。
壽六十九。
臘五十。
傳法弟子百餘人
外國十僧
義通
實高者也。
如澄或寶翔。
皆亞焉。
時台之民
官曾預傳戒者。
共迎師真相開元寺
盡誠
祭供。
縞素哀泣
天為之變慘。
太守元龜
作詩悲悼歸空。
方丈樹塔志之。
厥後徒屬
葬他所。
開塔顏貌如生
髮長餘寸。
平素講法
華經并玄義二十遍。
止觀
維摩
光明
梵網。
金剛錍。
法界觀
禪源詮。
永嘉集各數遍。
述義
不二門等科節數卷。
然自智者六代傳法
荊溪之後二百餘年。
受遺寄。
克深負荷
炎月講說
曾無流汗沾洽
不久聽而勝
佛乘
一宣揚。
則捉金應玉。
召羽和商。
九旬談妙
相去何若
又甞寓四明育王寺。
夢登國清。
上方寶莊嚴幢座。
題曰文殊臺。
設柢梐欄隔。
求入無由
俄睹觀音菩薩從堂
徐出。
以手攘却行馬
低[道-自+(万-一)]相接
斯須覺已。
觀音泯合不分
因而驚寤
自爾之來。
樂說
無盡矣。
或謂。
普門智乘。
上合佛覺。
無上
故。
下合眾生
同體故。
開則群靈
混成一法
矣。
得是心者。
觀音誰歟
大哉師之解行。
若是可不為世之楷謨乎。
**鉅明州寶雲通公法師石塔
延慶法孫文慧大師(宗正)撰
法師諱義通
字惟遠
德業諸行狀。
海國
高麗君族尹姓。
母孰氏。
妊誕頗異。
因捨龜山
院。
釋宗
及冠染具傳華嚴起信
彼尤仰止
壯游中國
晉禾福時也。
至始訪雲居
契悟
嗣謁螺溪寂師。
天台宗
繄道且逢源
體之聲浹聞四遠
姑曰。
圓頓之學畢茲轍矣。
欲以此導諸未聞。
生地始乃括囊
東下
道由四明
太師錢公惟治問以心要
洊辟
戒師
繼此道俗蘄嚮請留依怙
師曰。
非始心
也。
公曰。
或尼之。
或使之。
弟子之力也。
利生
何必雞林乎。
緣既汝合。
辭不我却。
止焉。
漕使顧承徽捨宅傳道處。
第乞額
寶雲
昭其祥也。
既而日[改-己+易]教觀逾二祀
知禮
遵式子矜之高者。
其餘升堂及門
可勝紀。
凡諸著述並逸而不傳
嗟。
夫君子曰。
天台
勃然中興師之力也。
俗壽六十有二。
端拱
公元868年
元龍戊子十月十有八日示疾
越三日
左脇而逝。
荼毘
門弟子收骨。
藏于育王山
公元945年
之陽寺西北隅禮也。
後七十有七載
甓甃
乃就之累之為方墳
增顯其處。
爾時皇宋
公元1064年
五葉歲在甲辰
天王即位明年
改元治平
暮春十日
重法孫(宗正)記。
公元1160年
右通法師石塔記。
紹興歲在庚辰。
十月二
十一日
嗣法住持謙之所重立也。
通公
來自三韓
譽振中國
寶雲二紀餘。
第一代。
法智慈雲
乃其高弟
天台之教
中墮。
而興繄師之力。
一時事跡行業等。
石刻今不復存。
公力搜訪之。
始得塔記。
乃再刊刻
又闢真堂
塑師坐像
越國
王所頂相併上石碣
阿育王烏石
塔所
屋之以石。
表示後世
於是通師
道益以昭著
謙之來纔半歲餘爾。
寶雲
自通始建傳二百載。
比年頹𡉏特甚
謙睹
慨然
支傾飭蠹。
浸復其舊。
亦可謂不負
祖師付囑荷擔之意矣。
宋天寶間
漕使
顧承徽捨其第。
處於師。
其後推官陳雲
者。
又捨西嶼之田四百三十畝。
歲久不復
知。
謙亦塑二公像。
而表出之。
人益重其
知本。
得法於延慶第五代明智師。
其淵
源亦有所自云。
左朝散郎主管台州崇道
王伯庠謹書
**寶雲法師移塔記
臨安府靈隱山月堂(道昌)撰
余住育王時。
寶雲法師相訪。
因語。
法師
寶雲啟教之宗主也。
有塔葬此山。
余詢勤
舊。
云在西隅
遂往尋之。
荒榛蓬棘中
塔已墮毀矣。
是時烏石有山。
僉云。
風水
佳。
貴人富家數來求之。
余以常住地。
非余
私有
若自與之。
必招因果也。
其間人情有大
不悅者。
而余獨守之如初。
是時先師妙湛
人居西塔
因以稟之。
先師云。
法師天台
宗主也。
此地人皆欲得之。
若遷通公骨。
於此地。
非獨免求地者源源而來
抑亦
通公之骨葬得其所
余遂從先師之言。
擇日
同威師并妙湛老人
集眾遷葬之。
至取其骨。
香水洗沐
日光中。
所謂堅固子者。
青或黃或紅或白
滋生於骨上。
見者無不
作禮贊嘆
如是殊勝世所未有
育王
持人遷寂其徒知此地之勝。
而欲邀其福。
彼葬之。
未久而皆為人所移。
通師之塔巍
然而獨存。
是知。
用心善不善者。
報應
公元1158年
効曉然可見也。
紹興廿八年戊寅歲八月廿
八日
延慶權上人訪余於冷泉
通師
石塔記。
欲求余書遷葬之因。
故特以此
之云。
靈隱月堂比丘(道昌)謹題
**草菴紀通法師舍利
四明寶雲法師新羅人也。
得法天台
溪。
入滅骨塔於阿育王山門徑之左。
積有
年矣。
後因別改寺門
此地蕪沒塔亦隨壞。
公元前254年
丁未冬
蔣山禪師育王
徙其骨塔
烏石山
時大半千同送之。
雪峯
禪師寶雲法師亦預焉。
其骨晶熒可愛
琅琅有聲
雪峯默念之。
果若人骨也。
不止如是而已
少頃杲日既昇。
見骨中。
所謂堅固子者。
二三眾驚且譁。
須臾變。
百千熣燦的𣋵瑟瑟如珠璣。
人或求之。
至有
公元1131年
盈掬得之者。
紹興辛亥閣錫於廣利
禪人
以此語余。
余尚疑之。
續至烏石
法師
之塔。
菴有老僧某者
能道其事。
果然
曰。
老僧甞求二顆。
掌中握之
移刻開示
之。
已滋七八矣。
余始信之。
老僧非妄
者。
法師有奇表。
吳越國王所欽重。
甞贊之有曰。
白毫異相
滿月奇姿
千里
風。
瞻之仰之。
又詩曰。
平生慈眼
南望一咨
嗟。
當是時台既微
賴師持之。
法智慈雲
起家焉。
所謂宗之命脈也。
**紀通法師著述遺跡
天台正傳荊溪禪師九世祖。
然自荊溪
後之傳者。
亦復不絕焉。
定慧雙弘。
未可
九祖
然截瓊枝栴檀
則皆行天台之道
者也。
寶雲公實荊溪之後
復得法智
慈雲
分化江浙
此道遂再振矣。
師解行
高深洪通甚力。
石塔記。
師所著述並逸而
不傳
然考諸四明章記。
則甞秉筆觀經疏記
光明玄贊釋。
若餘之法義法智悉面承。
之於記鈔。
其贊釋一部尚存
不廣傳耳。
哉。
師所建院宇已二百二十二年。
兵塵之後
古跡掃地而盡。
甞訊諸耆宿
知師有藏衣塔
一所景清興法院。
遂訪之。
奉安懺殿尊
像前。
雕布奇巧飾以渾金
內空外方五尺
許。
此寶寶雲舊物
不知何緣留墜彼剎。
合浦珠還
豈不為山家傳持之標幟乎。
**寶雲通公法師真贊
吳越國王錢俶
不離三界
生我大師
 白毫異相
 滿月奇姿
 戒珠普炤。
 慧海無涯
 人天福聚。
 瞻之仰之。」
寶雲法師四明天竺所稟。
中興教觀
鼻祖也。
而古無塑像
不亦殆於忘本乎。
智謙既立坐像
復圖是本。
併錢王贊摹刻
諸石。
瞻拜可以想見當時形容云。
公元1160年
紹興庚辰孟冬
第六住持法孫圓澄大
師智謙謹題。
**詩寄贈四明寶雲法師
吳越國王錢俶
海角天涯
 形分道不賖。
 燈青讀圜覺。
 香煖頂袈裟
 戒比珠無類
 心猶鏡斷瑕。
 平生慈眼
 南望一咨嗟。」
***其一
相望幾千里。
曠然違道情。
 自茲成乍別。
 疑是隔浮生
 得旨玄寂
 無心利名
 苑齋正秋夜。
 誰伴誦經聲。」
***其二
宗曉甞閱草菴教苑遺事
得所平生賴慈
南望一咨嗟之句。
蓋昔越國忠懿王
寶雲法師所作也。
惜乎不睹其全。
每以
為恨。
一日訪舊得之
喜不自勝
荊玉隋珠
未足喻。
有以古人不以勢位為間
而道
眼相照於天人之際
有如此者
是必靈山
付囑故。
一以忠烈輔世
一以願力洪法。
世出世殊。
而澤及後昆
至於無窮
其揆一
也。
(宗曉)以晚生幸霑慈蔭
祖宗盛事其可弗
傳。
敬以所贈二章登諸琬琰
用補茲山故事
公元1202年
云。
嘉泰壬戌歲中秋
石芝比丘(宗曉)謹識
**明州寶雲四祖師贊
會稽郡王文惠公史浩
***天台智者禪師
庖犧畫易。
 眹兆太極
 一陰一陽
 已墮形迹
 瞿曇說法
 身心泯寂。
 三止三觀
 忽漏消息
 箇中至妙。
 杳冥昏默
 何假言詮。
 焉庸訓釋
 猗歟智者
 生稟岐嶷
 八彩重瞳
 人固莫識。
 南嶽一見
 頓明宿昔
 悟旋陀羅
 既非他得。
 云胡止觀
 紛紛藉藉
 蓋以慈緣。
 憫世迷惑
 作是筌罤
 如援嫂溺。
 豈期後學
 紙上尋覓
 文字猥繁。
 道益薄蝕
 精義入神
 蟬蛻筆墨
 不離當處
 靈山一席
 師之本願
 於是乎塞。
 祠宇巋然
 遺容殊特
 凡百君子
 過之必式。」
***寶雲通公法師
止觀宗旨
 鼎盛于隋。
 末法不競
 將遂堙微。
 通師崛起
 三韓之湄。
 風帆萬里
 捨筏從師
 得道已竟。
 言歸有期
 四明檀越
 顧氏承徽
 捐宅為寺。
 盡禮邀祈。
 名曰寶雲
 金剎巍巍
 師既戾止
 學徒影隨。
 戶外屨滿。
 聲走天涯
 台山墜緒
 接統興衰
 有二神足。
 真師子兒。
 慈雲法智
 迭和塤箎
 人皆謂師。
 蟠英孕奇。
 植根堅固
 獨幹䨥枝。
 花開五葉
 異轍同歸
 抵今禪教。
 遂得並馳
 續佛壽命。
 師其以之。」
***四明法智尊者
靈山之會。
 龍象雲蒸
 羊鹿牛車
 同歸一乘
 雨勝法雨。
 普潤有情
 逮及後世
 止觀爰興。
 慈鋒慧劒
 摧墮疑城
 誰其嗣之。
 粵有四明
 講席雄峙
 淵默雷聲
 天台正統
 於焉繼承
 章聖在御。
 使馹馳星。
 問佛大旨
 得其精英
 宸恩載錫。
 法智鴻名
 是為釋子
 萬古光榮。」
***天竺慈雲法師
英英式師。
 文中之虎。
 口角珠璣
 筆端繡組
 王侯欽承
 聖君眷與
 慈雲錫號
 天竺是處
 法智為兄。
 通公為父。
 濟濟一門
 龍掀鳳翥
 積功累行。
 知幾寒暑
 四眾仰止
 如子依母
 梵音洋洋
 周浹寰宇
 凡曰禮文
 悉由纂敘
 普賢願力
 金手摩撫
 盡未來際。
 作懺悔主。」
寶雲古道宗瑩固陋承乏
大傅大丞
魏國公幸臨之。
首訪祖師遺趾
一龕
風雨
智者寶雲二大士像頹然其中
公指
寶雲
顧謂宗瑩曰。
法智慈雲二尊得非
老親出乎
至今邦人目為通師道場
蓋為二弟子設也。
可闢一堂塑繪四祖
作新斯剎。
(宗瑩)𢥠然有愧王臣護法
意。
遂即東廡作振祖堂
堂成像設亦具。
請魏公作贊。
公不墮知見
不涉思惟
立成
大以發明吾祖骨體
足以開四
觀聽之益。
(宗瑩)既揭之扁榜
復鑱諸堅
石。
寶雲既闕之典。
吾宗無盡之傳。
公元1144年
十四年四月旦
寶雲教院住持天台
教觀(宗瑩)謹識
**寶雲公教真贊
阿育王山野普崇稽首
「豁大千戶牖
 識虛空面目
 不容正祝。
 聊以旁矚
 一時花現於優曇
 萬里香飄瞻蔔
 以截流辯。
 卷學海鯨濤
 以徹法眼
 轉義天之雙轂
 見法界性
 入螺溪門。
 是知。
 遇白牛而難駕。
 注黃金而易昏。
 闢三觀之祕楗。
 操凡聖宏略
 通玄峯頂巍巍
 淮海清風寥廓。」
**寶雲始祖通公法師真贊
南湖竹菴比丘可觀稽首
「呼一切人。
 皆是鄉人
 冷雲掃電
 枯木
 決定願力
 再來歸命
 天台後身。」
**寶雲開山法師忌疏草菴道因
右伏以。
道無今古
學有宗承
一滴分流
千車
共轍。
功勳莫大
中興知自於根源
授受非常
正教弘傳於師弟
先推嫡嗣法智慈雲而間
生。
欽仰師翁道德形儀如在
恭惟
傳持
教觀寶雲大尊者。
台崖的派。
鷲嶺耿光
分為
不盡明燈
散作無方法雨
垂形海國
神洲
真慈妙德之身。
夢幻苾芻之像。
流芳甬水
一家至教重輝大備鄞江
二子
敷宣烈焰白毫異相
檀那已播於伽陀
殊方窣睹競分於室利。
某等叨逢勝化。
睹肖容。
但有翹勤
徒增悁結。
今則孟冬
候。
諱日斯臨。
傾誠聊備於蘋蘩匪薄
少伸於
追遠
伏乞
我祖享我差無差之供。
示我來
不來之儀。
憑茲微妙之緣。
感以中和之氣。
使民康物阜時和歲豐
醍醐上味處處
神。
白牛太車則人人脂軸。
家令四海
遵。
情與非情咸歸祕藏
但某無任拜手歸依
之至。
謹疏。
**南湖師祖寶雲尊者齋忌疏鏡上義銛
右伏以。
法源自遠。
剎海周流
慧日
中。
寶雲而下飾。
群機煥發
此道光嚴式臨
示滅之辰。
敢怠如生之敬。
恭惟
中興敬觀寶
雲尊者大法師
應身日本
命世山家
視一
切人
皆若同鄉
大方無外
兩高第。
咸於
實地
游刃有餘
正派螺溪
真風於象
扇。
某等仰高彌甚
向若茫然
玉凡橫經
恨不
當時聽眾尼壇下拜
媿濫稱今日之孫
謀。
庶憑明信之熏。
幾展慈憐之鑒。
伏願無
生智焰永聯從上之光。
常住妙華益粲後來
之秀。
盡空末學
同趣圓乘。
謹疏(昔鄮峰未更為禪剎
大洪天
台教觀。
清涼大法眼禪師亦稟教于中。
寶雲通公蓋甞預講
四明慈雲皆為聽眾
其說見于鄮峰古碣。
所謂玉凡峰者今阿育王是也)。
**四明法師稟學寶雲尊者
吾祖法智興起大教
始者二十歲參學寶雲
法師
登門三日
座元謂之曰。
法界自有次
第。
若當尋之。
師曰。
何謂法界
座曰。
總相
法門圓融無礙是也
師曰。
圓融無礙
次第
無對
一月
自講心經
人皆駭
聽。
二年
厥父偶夢。
師跪于通公之前
瓶水注其口。
自是一家教觀頓然超悟
通講授。
僅數載。
洎通之滅。
又自夢。
穿通
首。
擐于左臂而行。
自謂。
二夢初表受習流
通。
次表操持種智
自後遷住乾符
四載方赴
南湖之請也。
**慈雲懺主稟學寶雲住持
慈雲法師台之寧海人也。
脫素東掖山。
為僧。
即入國清。
普賢像前燼指。
誓學天台
教。
負笈趍于寶雲
道中忽夢。
一僧自言。
文殊和尚
及至禮通之足。
自省
所夢
之僧即師也。
因爾服膺受道。
值通歸寂
公元990年
天台
淳化改元師年二十八。
眾請住寶雲
公元1002年
凡十二載。
四大部經。
咸平五年還東山
晚遷天竺
大闡法化
棲遁終焉。
師居寶雲
有四
一師寶雲講經次。
一旦忽有施氏胎驢。
座下
講罷而去。
自爾而至者凡四十日。
而乃已。
驢果有人之意。
能聽法。
不亦
乎哉
二師寶雲
甞建淨土會。
著書曰誓生西方
記。
作念三昧詩。
其敘曰。
念佛三昧踐聖
妙道揭厲法流者。
莫由斯矣。
遠公尋陽群賢
皆為念佛三昧詩。
遠為
公元996年
序。
宋丙申
遵式四明高尚之賓百餘
人。
春冬二仲一日一夜
寶雲講堂
公元1002年
無量覺行。
漢魏壬寅
既廢適台之東山
無述焉。
乃擬晉賢作詩。
寄題于石。
垂於
後世也。
三師寶雲
幸得觀音幽贊
命匠造旃檀
悲像。
像成工有誤折手執楊枝
師驚且恐
即自接之。
不施膠漆泯合如故
即撰一
公元999年
十四願文。
其略曰。
巳亥咸平二年四月。
沙門遵式刻像
懼晦于後世
手題記云。
沈淨月刻相貌
章淨修等須像財物
像成
立于大法堂。
召僧百人
奉行經法而證之。
公元1000年
咸平三年
四明大旱
人資祈雨法。
公元999年
用請觀音三昧冥約。
三日不雨。
自焚
期果大霈
郡守蘇為異而敬之
即題石為
記。
**明智法師寶雲住持
晁說之作師行業記曰。
明智中立師明之鄞
人也。
元祐間延慶
一日辭去
大守
不得而留也。
且曰。
待余六十歲再來
自是
隱學山。
眾方從之
會缺僧職。
不能捨。
太守
躬請出住寶雲
實其祖師公道場。
寶雲
頹𡉏無一全椽。
師復新之
咸曰。
師前曰隆
三世祖之居。
今又興其四世祖之室。
孰謂
像法末哉。
先是伽藍神中得願文一帋
曰。
後更百年肉身菩薩
重興此地
師復退去
公元1001年
築菴白雲山
四年
亦無一日不講。
大守
又命住延慶
得辭
時年六十歲。
果符前言
矣(草菴教苑餘事載。
明智寶雲
經于八年)。
**史太師請瑩講師住寶雲疏
右伏以。
寶雲大弟子。
渥洼出䨥馬駒
天台正見知。
猗蘭脫眾蕭艾
後世
寂寥之際。
阿師付授之難。
共惟。
新命寶雲
瑩公講師既以心傳
不為塵累
遍歷雨華
肆。
親出烹金之爐。
鶴髮霜眉
道人卒歲
之託。
晨香夕火居士華封之誠。
所歸依。
公無退轉
謹疏。
**寶雲利益長生庫
祖師雞林來首訪螺溪
盡得天台之道。
欲杭海。
太守錢公固留之。
使者顧公亦舍其
室。
師傳授業之所。
法智慈雲二大
從是出焉。
寶雲之居邦人目為通師翁道
是也
其間廢興相襲
不得而詳。
住持瑩公
坐席未溫。
首斂巾盂以估於眾。
得錢一百萬。
內外道俗得錢百萬。
太師國史捐國
夫人簪珥
以施之。
為利長生庫
以備
公元1006年
歲時木鐘無窮之須。
後五年建大講堂
半取其贏以助工役。
實其志也。
瑩公性淳直
御眾以寬。
寶雲初歸。
侈心者。
起重
輕之議。
至有僧吏恃權以橈之權虎而寇。
人為震栗
而瑩自若也。
師魏公實知之。
是則人皆悅服
余聞先佛捐軀求道
無一
芥子許地空無佛身。
空劫積塵之初。
所謂
草樹巖崖成道利生之所率先成就
此豈智
術所能致哉。
寶雲盧焰之餘才一甲子則
氣象復還舊觀
瑩之心與昔人願轂俱馳
而不忘也。
後世因循苟且之事。
瑩恥而不為
如石之堅。
如地之載。
其所植立如此故。
不得不書。
瑩嗣東堂元慧師。
公名宗瑩云。
公元1192年
紹熙三年七月旦橘洲老衲寶曇記。
**建法堂慶筵致語同前
右伏以。
梵宮成列
無越寶雲故家
邦人
至今知有雞林古佛
斯文冀北震大
聲於斗南
劫灰之後
而樹王先成
歷國
以來
人物尤盛。
譬諸琵琶琴瑟必資妙
指乃發至音
草木叢林
雖曰無情
亦知
所嚮
一堂壯觀
閱數世之宏規
螮蝀
飛。
欲上于於雲漢
迦陵清徹
遍滿於人
寰。
恭惟
寶雲堂上法師塵外孤蹤林間老
斵。
接龍象之步武
鐘梵晨昏
輪奐
咄嗟兩辦朱明在候
鼓吹薰風
緇白
臨筵。
徘徊於華雨檀。
某人高情落落
融融
肯同蓮社清游
是亦靈山勝友
某等獲觀殊勝
辱在伶倫
不揆才。
輒陳
口號
又見南風舜弦
幾多龍象差肩
一堂
雲霄上。
萬口齊稱古佛先。
坐穩猊床如大
定。
揮塵極重玄。
鄮山鄞水人長在。
總是
吾廬不計年。
**法雨題名
公元1191年
紹熈辛亥歲
住山瑩講師大法堂。
廣袤
曠殆甲諸方
是時竹院禪師公謁是院。
立名
應聲曰。
院額寶雲
雲能致雨。
潤物
茲院乃台宗中興發源處。
佛祖雨法
雨沃群生一日
當以法雨為堂之名。
宜矣。
宗曉深愛此名因依。
山門未暇揭是榜。
久而堙沒
特表而出之。
經不云乎
慈意妙大
雲澍甘露法雨
又曰。
無上法雨雨汝身田
曰。
能雨無上甘露法雨
法雨之名遍出諸大
乘經。
吾祖通公大法師高明之識。
來自
三韓
淨光法道
於此地洪通。
四明
二尊者蟠英蓄秀。
傳斯宗。
迄今垂二
百載
其道未艾
此非雨法雨群生乎。
楊無為甞贊宗門尊宿曰。
叢林處處蒙霑
潤。
莫測風雷老龍
今於寶雲通公亦云也。
寶雲振祖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