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579-012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河源纪略卷十六
 證古三
 和阗河
   谨案水经云其一源出于阗南山北流与葱岭
   所出河合是于阗河自出南山不出葱岭水经
   注此文别画显然北魏书谓于阗在葱岭之北
   二百里盖误以南山为葱岭汉书西域传云于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579-0123d.png
   阗在南山下不云在葱岭下也伏读
御制翻译名义集正讹知和阗为自古及今不易之回
   部其域郭疆圉确凿如昔河流所径尤可按里
   而稽水经注载于阗河为北流以今舆图证之
   哈喇哈什玉隆哈什二河合而注叶尔羌河自
   南方直向北流与经注最合以是知西域水道
   虽僻在远方而以今證古往往不爽也
  史记大宛传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于阗之西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579-0124a.png
  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汉书西域传其河有二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
  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
  水经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
  合
  水经注源导于阗南山俗谓之仇摩置自置北流
  径于阗国西又西北流注于河即经所谓北注葱
  岭河也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579-0124b.png
  北魏书西域传于阗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
  树枝水即黄河也一名计式水城西五十五里亦
  有大水名达利水与树枝水会俱北流
  后周书异域传于阗国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
  号树拔水即黄河水也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达
  利水与树拔水俱北流同会于计戍
  北史西域传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城东二
  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即黄河也一名计式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579-0124c.png
  水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达利水与树枝水会
  俱北流
  西域记城东南百馀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
  通典于阗河名首拔河亦名树枝河或云即黄河
  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戍水一名计首水即葱岭南
  河同入盐泽
  册府元龟城东有大水号计戍水即黄河也
  太平寰宇记一名首拔河一名树拔河或云即黄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579-0124d.png
  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戌水一名计首水
  通志于阗名首拔亦名树拔河或云即黄河也北
  流七百里入计戍水(通考作计首水/一名计戍水)
   谨案北魏书及后周书谓于阗城东有树枝水
   当即今伊里斋城东玉隆哈什河又谓于阗城
   西有达利水当即今伊里齐城西哈喇哈什河
   北史又云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城东二
   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则是于阗城东相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579-0125a.png
   距十里内又有两水矣考今玉隆哈什河自皮
   什雅南流至玉隆哈什南分为东西二支流六
   十里复合以舆图测之二水相距东西约十里
   正与北史两河相距里数相合北史所云树枝
   河当为玉隆哈什西支之水距里伊齐甚近故
   云城东二十里其首拔河当为玉隆哈什东支
   之水距伊里齐差远故云城东三十里也又考
   今哈喇哈什河在伊里齐城西北十八里而北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579-0125b.png
   魏后周书达利水在于阗城西五十五里与今
   道里不合五十五里句上五字当为衍文达利
   水距于阗城西十五里与哈喇哈什距于阗城西
   十八里正相符合耳又考通典通考通志太平
   寰宇记皆谓树枝河北流七百里入计戍水今
   和阗河北流会叶尔𦍑河入塔里木河则所谓
   计戍水者当为今塔里木河也北魏书载龟兹
   国南二百八十里有大河东流号计戍水即黄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579-0125c.png
   河也后周书载龟兹国南三百里有计戍水考
   龟兹为今库车今塔里木河正当库车之南二
   百馀里与北魏书后周书合盖同一计戍水在
   于阗北者树枝诸河入之在龟兹南者则又自
   于阗之北折而东注也今和阗河入塔里木河
   河自皮什雅南发源处计之流长千里自额里
   齐计之长七八百里通典谓于阗河北入计戍
   水长七百里盖自于阗城计之也又考西域记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579-0125d.png
   云时有外道负大匏盛满水而进曰我知地理
   遂以其水屈曲周而复始因疾驱忽而不见依
   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兴功即斯国治今玉隆
   哈什河哈喇哈什河环夹伊里齐或即所谓其
   水屈曲周而复始者欤河流城邑形势显然是
   可参考而得其详实也
   又按后汉书言河源出葱岭一出于阗南山下
   水经注南源导于阗南山俗谓之仇摩置證之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579-0126a.png
   今西域图志皮什雅在伊里齐域西南一百六
   十里其南即玉隆哈什哈喇哈什二河发源处
   分流于城之东西二面距河各二十里许河以
   外连山环抱即汉书所谓南山也考大宛传云
   河源出于阗南山下其山多玉石天子按古图
   书名河所出山曰昆崙盖指于阗之山言之也
   西域图志以皮什雅南诸山当之惟是昆崙者
   浑沦磅礴之名不得专指一山以概其全体谓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579-0126b.png
   葱岭和阗皆昆崙之蟠根结体延亘之处可也
   而欲举一山以尽之则未免挂漏之虑且河出
   昆崙古有明言今源所出喀什噶修叶尔𦍑
   和阗实非一源而皆不外于回部则知昆崙所
   在洵不得偏指以一山而要不越于回部诸境
   矣又考和阗四境西接葱岭东近沙碛汉书言
   于阗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则皮山之西非复
   于阗国界北魏书于阗在葱领之北二百馀里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579-0126c.png
   虽误以南山为葱岭而其国在南山之北则固
   为可据汉西域传于阗在南山下疆域画然则南
   山之南亦非复于阗国界又考游宦纪闻载高
   居诲使于阗记云玉河在国城外流出昆山西
   一千三百里至国界牛头山分为三牛头山即
   西域记之牛角山后汉书所谓南山水经注所
   谓仇摩置也云置牛头山始为国界则和阗四
   境实有可据者二河并发蜿蜒北向与西来之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579-0126d.png
   大河合并东赴史传所载固昭昭不爽矣
    右于阗河即和阗河
  汉书张骞传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
  汉书西域传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流
  东流注盐泽河源出焉多玉石师古曰玉石玉之
  璞也一曰石之似玉也
  梁书西南夷传于阗国有水出玉名曰玉河
  北史西域传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出玉石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579-0127a.png
  新唐书西域传于阗有玉河国人夜视月光盛处
  必有美玉
  五代史四夷附录其河源所出至于阗分为三东
  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乌玉河三河皆有
  玉而色异
  宋史外国传于阗国城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
  次西有乌玉河源出昆冈去国城西千三百里每
  岁秋国人取玉于河谓之捞玉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579-0127b.png
  高居诲使于阗记其河源所在至于阗分为三东
  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乌玉河三河皆有
  玉而色异
  册府元龟于阗国城之东有曰白玉河西有绿玉
  河次西有乌玉河
  宦游纪闻晋天福中高居诲使于阗作记纪其采
  玉处云玉河在国外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曰
  绿玉河在城西二十里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579-0127c.png
  里源虽一玉随地变故色不同
  张匡邺行程记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
  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
  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二
  十里三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里其源虽一而
  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
  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随水之大小七八月
  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国之法官未采玉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579-0127d.png
  禁人辄至河滨者故其国中器用服饰往往用玉
   谨按于阗玉河之名虽始见于梁书北史而史记
   汉书先已言之其水东流注盐泽河源出焉多
   玉石是也考于阗河出玉历古相传有三河北
   史谓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指玉隆哈什
   河也五代史及宋史皆谓东曰白玉河西曰绿
   玉河又西曰乌玉河则出玉者不特玉隆哈什
   矣游宦纪闻载高居诲使于阗记谓白玉河在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579-0128a.png
   城东三十里绿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乌玉河在
   绿玉河西七里以今舆图考之所谓城西二十
   里当为喀喇哈什河所谓又西七里者当为卑
   洼勒河卑洼勒河在喀喇哈什西即喀喇哈什
   之分流者也河水出玉伊古以来历有明證河
   源所在益可按籍而稽矣
   又按新唐书贞观六年于阗遣使献玉带太宗
   优诏答之五代史晋天福三年于阗国王李圣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579-0128b.png
   天遣使进玉辔鞦装等物宋使外国传建隆二
   年圣天遣使贡玉圭一以玉为柙玉枕一本开
   宝二年遣贡使云本国有玉一方凡二百三十
   七斤愿以上进天圣三年遣使贡玉鞍辔白玉
   带凡此皆因于阗产玉壤奠偶徵献珍既届于
   要荒列史遂矜为盛美然要皆部限毗沙国别
   豁旦虽待徵方物之贡而未闻率土之归惟我
皇上德化滂洋瀛墺涵洽东起鸣山之山西抵极疑之
钦定河源纪略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579-0128c.png
   岭悉按籍而疆理之和阗采玉诸河与内地池
   潢无异管子曰玉产于禺氏之边山是昔日传
   为边壤者今皆属我域中矣书言五服礼载九
   畿岂足以罄
皇舆之广远哉
    右和阗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