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325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七之一 横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初来意者前众既集
光示法主今将说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
为近方便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普贤明说法主以说普法故三
昧是业用以非證不宣故此则人法合举
普贤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
昧境界名为普贤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
故此则普贤即三昧拣馀定也若准梵本
普贤三昧威德神变品威德神变皆定之
用摄用从体但云三昧也纵佛加光赞皆
因定故馀会入定受加起定即说同为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初来意者前众既集
光示法主今将说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
为近方便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普贤明说法主以说普法故三
昧是业用以非證不宣故此则人法合举
普贤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
昧境界名为普贤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
故此则普贤即三昧拣馀定也若准梵本
普贤三昧威德神变品威德神变皆定之
用摄用从体但云三昧也纵佛加光赞皆
因定故馀会入定受加起定即说同为一
音释¶ 第 326a 页
品今此开者文多义广劝修学故言义广
者建立普贤之行愿故故此比馀粗相而
说四同六异言四同者入住加出言六异
者一数异馀会入起唯一此会入起俱多
故二者类异类馀方故三利益异定起多
人益故四光赞异如来毛孔光明赞故五
众请异从定起已待众请故六證相异馀
会经终方有證相此品益巳即便地动雨
云等故四五二种十地虽有而不具六今
此具六故别立品以此说果馀皆因故又
为诸会本故总故七八九会虽是果定说
通因果又非总故(纵佛加下二解妨难总有二难一义广名局难
难云文中具有佛加光赞何以偏名三昧释意可知馀会下通第二违例开品难难
云诸会之中皆入定等在于本品今何开耶故疏牒此以答答文有二一释馀不开
所由四五二种下展转生难云光赞众请十地亦有何名六异彼何不开今此别开
者建立普贤之行愿故故此比馀粗相而
说四同六异言四同者入住加出言六异
者一数异馀会入起唯一此会入起俱多
故二者类异类馀方故三利益异定起多
人益故四光赞异如来毛孔光明赞故五
众请异从定起已待众请故六證相异馀
会经终方有證相此品益巳即便地动雨
云等故四五二种十地虽有而不具六今
此具六故别立品以此说果馀皆因故又
为诸会本故总故七八九会虽是果定说
通因果又非总故(纵佛加下二解妨难总有二难一义广名局难
难云文中具有佛加光赞何以偏名三昧释意可知馀会下通第二违例开品难难
云诸会之中皆入定等在于本品今何开耶故疏牒此以答答文有二一释馀不开
所由四五二种下展转生难云光赞众请十地亦有何名六异彼何不开今此别开
音释¶ 第 326b 页
答意可知七八下通蹑迹难难云若说果法别立此品七八九会亦说果法何不立
耶答意云彼唯有一而无有二义故)三宗趣者入法界定法
界佛加为宗令法界众成法界德为趣望
于后品亦说世界海为趣。】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
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四释文者文有六分一三昧分二加持分
三起定分四作證分五毛光赞德分六大
众偈请分初中有二一明此界入定二类
通十方就初分三一承力入定二彰定名
字三明定体用今初有六一时说偈竟时
二主显佛普德唯普贤故三处依如来者
常对佛故四所依座大集云菩萨得莲华
陀罗尼故说法处皆有莲华表所入三昧
自性无染含果法故五所依因谓所入深
耶答意云彼唯有一而无有二义故)三宗趣者入法界定法
界佛加为宗令法界众成法界德为趣望
于后品亦说世界海为趣。】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
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四释文者文有六分一三昧分二加持分
三起定分四作證分五毛光赞德分六大
众偈请分初中有二一明此界入定二类
通十方就初分三一承力入定二彰定名
字三明定体用今初有六一时说偈竟时
二主显佛普德唯普贤故三处依如来者
常对佛故四所依座大集云菩萨得莲华
陀罗尼故说法处皆有莲华表所入三昧
自性无染含果法故五所依因谓所入深
音释¶ 第 327a 页
广要承力故六正入三昧心境冥故。】
「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
【二此三昧下彰定名字毗卢遮那前巳广
释复有释言广大生息具此三义名如来
藏身身即体也依也此有二种一者修成
二者本性本性者凡圣俱成修成者唯诸
佛有诸佛有者慈悲无边故名为广智慧
无上故称为大生相已尽故云生息涅槃
云离有常住故名如来万德含摄是谓藏
身即是出缠之法身也言本性者谓即藏
识包含种子建立趣生故名为广本觉现
量与佛等故名之为大新新生故名之为
生染净苦乐所不能动故名为息即上法
身在缠名藏谓空不空空为能藏藏不空
故(复有释下先总释中毗广大也卢遮生也那者息也即安国意诸佛下初释修
「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
【二此三昧下彰定名字毗卢遮那前巳广
释复有释言广大生息具此三义名如来
藏身身即体也依也此有二种一者修成
二者本性本性者凡圣俱成修成者唯诸
佛有诸佛有者慈悲无边故名为广智慧
无上故称为大生相已尽故云生息涅槃
云离有常住故名如来万德含摄是谓藏
身即是出缠之法身也言本性者谓即藏
识包含种子建立趣生故名为广本觉现
量与佛等故名之为大新新生故名之为
生染净苦乐所不能动故名为息即上法
身在缠名藏谓空不空空为能藏藏不空
故(复有释下先总释中毗广大也卢遮生也那者息也即安国意诸佛下初释修
音释¶ 第 327b 页
成三义即是三德谓恩智断言生相尽者即起信意彼有三细谓业转现总名生相
在赖耶识今言尽者论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
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释曰远离细念即生相尽也故次引涅槃离有常住释如来
义即第四经离有即生息也常住之义同上起信言本性下释本性本觉现量者本
觉即是所證本性唯真现量方能證故与佛等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
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故以等佛而释大
也新新生者释生息义虽别名二字竟取即生而息上约本净今约随染言染净苦
乐所不能动者上约随缘此明不变又上约生灭此约真如故约生灭随缘常生约
真如不变常息即上法身下别释藏字兼释如来非报身也谓空不空摽二藏名起
信论云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
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释曰上即双标空为能藏者即次论意论云所
言空者从本巳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
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
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
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
在赖耶识今言尽者论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
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释曰远离细念即生相尽也故次引涅槃离有常住释如来
义即第四经离有即生息也常住之义同上起信言本性下释本性本觉现量者本
觉即是所證本性唯真现量方能證故与佛等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
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故以等佛而释大
也新新生者释生息义虽别名二字竟取即生而息上约本净今约随染言染净苦
乐所不能动者上约随缘此明不变又上约生灭此约真如故约生灭随缘常生约
真如不变常息即上法身下别释藏字兼释如来非报身也谓空不空摽二藏名起
信论云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
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释曰上即双标空为能藏者即次论意论云所
言空者从本巳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
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
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
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
音释¶ 第 328a 页
变清净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證相应故释曰上引论文即
双释二藏而疏引意释于空藏不空意犹难见此有二义一者据论标中本意自性
清净心不与妄合则名为空性具万德即名不空及至释文乃云若离妄心实无可
空即显空藏因妄而显而不空藏要由翻染方显不空故云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
是真心等如本有檀德今为悭贪本有尸德今随五欲本有忍德今为嗔恚本有进
德今为懈怠本有寂定今为乱想本有大智今为愚痴藏于慧是故论云以知法性
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万行例然故下论释本有真实识知义云若心有
动非真识知明妄心之动藏其真知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万德故经云知妄本
自真见佛则清净故上论云以能究竟显实故名为空故知空藏能藏不空能藏既
空则显不空之藏本来具矣二者自性心上无妄为空随所无者即不空德如空无
悭吝即显有檀空无妄动显有性空故是空藏藏不空也)若以光明遍
照解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即是能观大智
如来藏身即所观深理凡虽理有佛智方
照又毗卢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
遍照法界义故斯即本觉迷而不知不得
双释二藏而疏引意释于空藏不空意犹难见此有二义一者据论标中本意自性
清净心不与妄合则名为空性具万德即名不空及至释文乃云若离妄心实无可
空即显空藏因妄而显而不空藏要由翻染方显不空故云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
是真心等如本有檀德今为悭贪本有尸德今随五欲本有忍德今为嗔恚本有进
德今为懈怠本有寂定今为乱想本有大智今为愚痴藏于慧是故论云以知法性
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万行例然故下论释本有真实识知义云若心有
动非真识知明妄心之动藏其真知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万德故经云知妄本
自真见佛则清净故上论云以能究竟显实故名为空故知空藏能藏不空能藏既
空则显不空之藏本来具矣二者自性心上无妄为空随所无者即不空德如空无
悭吝即显有檀空无妄动显有性空故是空藏藏不空也)若以光明遍
照解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即是能观大智
如来藏身即所观深理凡虽理有佛智方
照又毗卢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
遍照法界义故斯即本觉迷而不知不得
音释¶ 第 328b 页
其用唯佛觉此能无不为故云一切诸佛
拣非凡也亦非因也(若以光明下二约光明遍照释犹有二意
一以毗卢遮那为能證即是修成如来藏身以为本有是故结云凡虽本有佛智方
證又二毗卢下以毗卢遮那以为所證则以如来而为能證本有真实识知义者即
是起信生灭相大中文论云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以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
义故若心有动非真实识知意云若无动念即真识知既云即是遍照则毗卢遮那
亦本有矣)显于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故入
此也。
贤首释云诸佛遍于一切即显诸佛无不
周遍法界刹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刹诸刹
尘中复有诸刹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言如
来藏身者明即此遍刹之身包容所遍法
界刹海无不皆在如来身中故名藏身是
故融通总有四句一身遍刹海二刹在身
中三身遍身内刹四刹入遍刹身即内即
拣非凡也亦非因也(若以光明下二约光明遍照释犹有二意
一以毗卢遮那为能證即是修成如来藏身以为本有是故结云凡虽本有佛智方
證又二毗卢下以毗卢遮那以为所證则以如来而为能證本有真实识知义者即
是起信生灭相大中文论云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以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
义故若心有动非真实识知意云若无动念即真识知既云即是遍照则毗卢遮那
亦本有矣)显于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故入
此也。
贤首释云诸佛遍于一切即显诸佛无不
周遍法界刹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刹诸刹
尘中复有诸刹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言如
来藏身者明即此遍刹之身包容所遍法
界刹海无不皆在如来身中故名藏身是
故融通总有四句一身遍刹海二刹在身
中三身遍身内刹四刹入遍刹身即内即
音释¶ 第 329a 页
外依正混融无碍无障是此三昧所作故
以为名将说此法故入兹定(贤首云下三叙昔异同意
以身包刹海尘容法身得藏身名但是下文用中一义摄义不周不为正释顺经宗
意故存而不论)。】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
【三普入下明体相用此是定相无量无边
皆悉依于如来藏说略举其要句有十三
门乃有十以后二门收五句故摄为六对
后之二门各一对故文有四节义唯有三
至下当明言六对者初二句明体用一对
谓无分别智證平等性以为定体影现法
界为胜用也。
谓以因因性證彼因性成彼果性显果果
性如是佛性则具七义一真二实三善四
常五乐六我七者清净生佛之性本末不
以为名将说此法故入兹定(贤首云下三叙昔异同意
以身包刹海尘容法身得藏身名但是下文用中一义摄义不周不为正释顺经宗
意故存而不论)。】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
【三普入下明体相用此是定相无量无边
皆悉依于如来藏说略举其要句有十三
门乃有十以后二门收五句故摄为六对
后之二门各一对故文有四节义唯有三
至下当明言六对者初二句明体用一对
谓无分别智證平等性以为定体影现法
界为胜用也。
谓以因因性證彼因性成彼果性显果果
性如是佛性则具七义一真二实三善四
常五乐六我七者清净生佛之性本末不
音释¶ 第 329b 页
殊况佛果果岂不平等佛平等性即如来
藏是故但入如来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
性此为第一契合佛性门也(因因等者即涅槃二十七
师子吼菩萨品云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因者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
𤼵心巳去果者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无上大涅槃今疏文意因因即观
缘之智通发心已去因即所證之理能證至果为大菩提所證至果名大涅槃前二
是因后二是果而有重因重果言者谓十二因缘是正因性虽有此性若无观智不
能成果今由观智令彼成果即与因作因故名因因菩提对前已名为果而大涅槃
由菩提显故此涅槃即是菩提果家之果故彼经喻云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缘
识果则无明亦因则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举此无明为因因则在行前行如十二因
缘无明如观智则观智在于十二因缘前而远公云十二因缘近起观智远为涅槃
正因故名为因方依前因以起观智依因起因故名因因者则因因在于十二缘后
理则可矣而不顺喻无明因因在于行前耳然上四句之后经中复有四句云一是
因非果如佛性二是果非因如大涅槃三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四非因
非果名为佛性此之四句三即是前二三两句智慧菩提皆依十二因缘生故初及
藏是故但入如来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
性此为第一契合佛性门也(因因等者即涅槃二十七
师子吼菩萨品云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因者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
𤼵心巳去果者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无上大涅槃今疏文意因因即观
缘之智通发心已去因即所證之理能證至果为大菩提所證至果名大涅槃前二
是因后二是果而有重因重果言者谓十二因缘是正因性虽有此性若无观智不
能成果今由观智令彼成果即与因作因故名因因菩提对前已名为果而大涅槃
由菩提显故此涅槃即是菩提果家之果故彼经喻云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缘
识果则无明亦因则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举此无明为因因则在行前行如十二因
缘无明如观智则观智在于十二因缘前而远公云十二因缘近起观智远为涅槃
正因故名为因方依前因以起观智依因起因故名因因者则因因在于十二缘后
理则可矣而不顺喻无明因因在于行前耳然上四句之后经中复有四句云一是
因非果如佛性二是果非因如大涅槃三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四非因
非果名为佛性此之四句三即是前二三两句智慧菩提皆依十二因缘生故初及
音释¶ 第 330a 页
第四皆前中初一以十二缘约相是因若约缘性即非因果是中道正性法身理也
二即第四而菩提望前是果望后是因故言亦因亦果涅槃之后更无所显故唯是
果又第四句非前四句总为四句之体就缘成四与此为因名为因性与此为果名
为果性犹如真如出烦恼障名为涅槃出所知障名为菩提而体无二随出得名佛
性亦尔因等四句皆望缘取而佛性体体绝四句俱非因果四句巳亡思之若总合
上二种四句成五佛性复成四句一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是前因性之中
一分之义以未成佛时善恶无记皆名佛性亦取其恶故云一分阐提有也二或有
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即因因性三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因性中通十二缘亦
非因非果之性四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即彼果性及果果性对前两重四句可以意
得十二因缘名佛性者一当体净故是法身性二能知名义成反流故名报身性又
前灭后生非断非常显中道故故初四句后经云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生
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又三杂染即三德故翻烦恼杂染以
成般若翻业杂染以成解脱翻苦杂染以成法身当相即是性净三德观之则是观
行三德證之则是圆满三德又初因性即染净缘起二因因性即内熏发心三果性
即始觉巳圆四果果性即本觉巳显又初随染隐显二微起净用三染尽净圆四还
二即第四而菩提望前是果望后是因故言亦因亦果涅槃之后更无所显故唯是
果又第四句非前四句总为四句之体就缘成四与此为因名为因性与此为果名
为果性犹如真如出烦恼障名为涅槃出所知障名为菩提而体无二随出得名佛
性亦尔因等四句皆望缘取而佛性体体绝四句俱非因果四句巳亡思之若总合
上二种四句成五佛性复成四句一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是前因性之中
一分之义以未成佛时善恶无记皆名佛性亦取其恶故云一分阐提有也二或有
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即因因性三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因性中通十二缘亦
非因非果之性四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即彼果性及果果性对前两重四句可以意
得十二因缘名佛性者一当体净故是法身性二能知名义成反流故名报身性又
前灭后生非断非常显中道故故初四句后经云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生
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又三杂染即三德故翻烦恼杂染以
成般若翻业杂染以成解脱翻苦杂染以成法身当相即是性净三德观之则是观
行三德證之则是圆满三德又初因性即染净缘起二因因性即内熏发心三果性
即始觉巳圆四果果性即本觉巳显又初随染隐显二微起净用三染尽净圆四还
音释¶ 第 330b 页
源显实又初与四俱是理性但染净分二二之与三俱是行性但因果有殊又初染
而非净二净而非染三亦净亦染四非染非净又初自性佛性二是引出佛性三四
皆是至得果性又初二因中理智后二果中理智因果虽异理智不殊理智似分冥
𢍆无二唯一心转绝相离言无不包融故名佛性由此名为佛性𢍆合门也如是佛
性下即涅槃三十五经云善男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乃至如是等法是佛佛性如
是佛性则具七事一常二乐三我四净五真六实七善今但义引故小不次泽州云
(四)不迁名常(六)自在名我(五)安隐名乐(七)无染名净(一)离妄是真(二)不空显实(三)体
顺成善后明菩萨性有六种于前七中略无我乐加一少分见以其未得八自在我
故无我德未得大涅槃无真实乐德未见自身佛性故加少分见生佛之性下释平
等义言佛平等性即如来藏下会别归总此为第一下结十门之一)言胜用
者即示众影像门谓能现能生身土智影
也(言胜用下即释经能于法界示众影像是第二门言能现能生者即唯识论释
大圆镜智之文谓三身三土三智之影皆是镜智之所现故如前已引)。】
「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
【次二深广一对广者无边不在内外故大
而非净二净而非染三亦净亦染四非染非净又初自性佛性二是引出佛性三四
皆是至得果性又初二因中理智后二果中理智因果虽异理智不殊理智似分冥
𢍆无二唯一心转绝相离言无不包融故名佛性由此名为佛性𢍆合门也如是佛
性下即涅槃三十五经云善男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乃至如是等法是佛佛性如
是佛性则具七事一常二乐三我四净五真六实七善今但义引故小不次泽州云
(四)不迁名常(六)自在名我(五)安隐名乐(七)无染名净(一)离妄是真(二)不空显实(三)体
顺成善后明菩萨性有六种于前七中略无我乐加一少分见以其未得八自在我
故无我德未得大涅槃无真实乐德未见自身佛性故加少分见生佛之性下释平
等义言佛平等性即如来藏下会别归总此为第一下结十门之一)言胜用
者即示众影像门谓能现能生身土智影
也(言胜用下即释经能于法界示众影像是第二门言能现能生者即唯识论释
大圆镜智之文谓三身三土三智之影皆是镜智之所现故如前已引)。】
「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
【次二深广一对广者无边不在内外故大
音释¶ 第 331a 页
者无上究竟实际故无碍者无所障故同
于虚空成上三义通为广大无碍门后句
即入法海漩澓门漩即深也。】
「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
【三有二句出纳一对初出生三昧门谓若
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从此生此为
诸定本故后摄受法界门终归此故法界
体性故(谓若自相等者谓观色等六尘入正定故名为自相若观无常空等
入定则名共相并皆不离如来藏性性即真如故起信云真如三昧是诸三昧之根
本上释出生一切诸三昧法后摄受下即释普能包纳十方法界终归此者约事法
界法界体性约理法界)。】
「三世诸佛智光明海智从此生十方所有诸
安立海悉能示现。」
【四有二句境智一对初句能成佛智门谓
不体此理非佛智故后示现诸境门然安
于虚空成上三义通为广大无碍门后句
即入法海漩澓门漩即深也。】
「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
【三有二句出纳一对初出生三昧门谓若
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从此生此为
诸定本故后摄受法界门终归此故法界
体性故(谓若自相等者谓观色等六尘入正定故名为自相若观无常空等
入定则名共相并皆不离如来藏性性即真如故起信云真如三昧是诸三昧之根
本上释出生一切诸三昧法后摄受下即释普能包纳十方法界终归此者约事法
界法界体性约理法界)。】
「三世诸佛智光明海智从此生十方所有诸
安立海悉能示现。」
【四有二句境智一对初句能成佛智门谓
不体此理非佛智故后示现诸境门然安
音释¶ 第 331b 页
立言总有三种一者世界安立依报二者
圣教安立妙义三者观智安立谛相皆法
界藏显示现前(四有二句前句即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言
不体此理下体谓体达若能證入藏身之性即名佛智正用起信始觉同本名究竟
觉故生公立体理成照义云理不待照而自了智必资理而成照故知理无废兴弘
之由人智虽人用不在人出矣故人有照分功由理发失理则失照故要见此理方
成佛耳后句示现者释经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上摄受法界即言终归此
故今此即言此能现者文影略耳皆自此生皆归此故故知万物依地而生终归于
地)。】
「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
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
【五有二句即依正含容门为内外含容对
谓内含因果智力外令尘容法界由尘全
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五有二句即依正含容门二句共成
一门一门便成一对内含因果智力释经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外令尘下
圣教安立妙义三者观智安立谛相皆法
界藏显示现前(四有二句前句即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言
不体此理下体谓体达若能證入藏身之性即名佛智正用起信始觉同本名究竟
觉故生公立体理成照义云理不待照而自了智必资理而成照故知理无废兴弘
之由人智虽人用不在人出矣故人有照分功由理发失理则失照故要见此理方
成佛耳后句示现者释经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上摄受法界即言终归此
故今此即言此能现者文影略耳皆自此生皆归此故故知万物依地而生终归于
地)。】
「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
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
【五有二句即依正含容门为内外含容对
谓内含因果智力外令尘容法界由尘全
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五有二句即依正含容门二句共成
一门一门便成一对内含因果智力释经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外令尘下
音释¶ 第 332a 页
释经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悉能容受无边法界释云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即是事尘
顿变万境故言同真性者约理法界)。】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显示如来诸大愿海一
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使无断绝。」
【六有三句即成就摄持门为成持人法对
谓初成果人功德大愿后持法轮令不断
绝由斯玄理法眼常全故(六有三句成一门一门分二一
对前二句成人即经云成就一切佛功德海二显示如来诸大愿海是故疏云初成
果人功德大愿即二句也后持法轮即是持法释经一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
使无断绝由斯玄理下法眼长全无缺减即第十四经由真理湛然故悟亦冥符理
既无亏法眼常全矣)上言四节者初四句明无幽不
入释上毗卢遮那遍照之义次四句无德
不生释上一切诸佛之义次二句内外含
容释上藏义后三句成德持法释上身义
(上言四节下第三结束称赞言次四句者即出生一切下言二句者即含藏下言后
顿变万境故言同真性者约理法界)。】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显示如来诸大愿海一
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使无断绝。」
【六有三句即成就摄持门为成持人法对
谓初成果人功德大愿后持法轮令不断
绝由斯玄理法眼常全故(六有三句成一门一门分二一
对前二句成人即经云成就一切佛功德海二显示如来诸大愿海是故疏云初成
果人功德大愿即二句也后持法轮即是持法释经一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
使无断绝由斯玄理下法眼长全无缺减即第十四经由真理湛然故悟亦冥符理
既无亏法眼常全矣)上言四节者初四句明无幽不
入释上毗卢遮那遍照之义次四句无德
不生释上一切诸佛之义次二句内外含
容释上藏义后三句成德持法释上身义
(上言四节下第三结束称赞言次四句者即出生一切下言二句者即含藏下言后
音释¶ 第 332b 页
三句者即成一切下三义皆是结束此三圆融称赞也)言义唯有三
者入平等性是定体也广大同空是定相
也馀皆定用此三圆融总为无碍普贤三
昧。】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此三昧。」
【二如此下类通十方及诸尘道于中有二
初举此。】
「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
大光明佛眼所见佛力能到佛身所现一切
国土。」
【后如是下类彼中二初明平遍法界后明
重叠无尽前中十一句初一总明谓尽穷
法界后十别指以彰曲尽一尽虚空界二
于空中尽十方处三于十方中遍三世时
四于三世中微细物处谓毛端等五凡诸
者入平等性是定体也广大同空是定相
也馀皆定用此三圆融总为无碍普贤三
昧。】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此三昧。」
【二如此下类通十方及诸尘道于中有二
初举此。】
「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
大光明佛眼所见佛力能到佛身所现一切
国土。」
【后如是下类彼中二初明平遍法界后明
重叠无尽前中十一句初一总明谓尽穷
法界后十别指以彰曲尽一尽虚空界二
于空中尽十方处三于十方中遍三世时
四于三世中微细物处谓毛端等五凡诸
音释¶ 第 333a 页
小隙无碍之处六或广大百千由旬等处
七人天日月光明等处八尽佛眼见处九
尽神力到处十佛身能现之处此第十句
有二义一者结上国土之言通十一段二
者成下以是身内之刹为微细故(第十句有二义
者昔人唯有后义则是佛身中尘有诸佛刹遂令普贤不遍如来身外刹也)。】
「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
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
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皆亦
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二及此下重叠遍中略有四重一尽法界
尘言及此国土者指前十处之国也二尘
中多刹三刹中多佛四一一佛前有多普
贤(此国指前十处之国者即前第十句中初义谓及尽法界国土中尽虚空国土
尽三世国土等其第十义身中国土以文近故疏不指)于上诸处皆
七人天日月光明等处八尽佛眼见处九
尽神力到处十佛身能现之处此第十句
有二义一者结上国土之言通十一段二
者成下以是身内之刹为微细故(第十句有二义
者昔人唯有后义则是佛身中尘有诸佛刹遂令普贤不遍如来身外刹也)。】
「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
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
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皆亦
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二及此下重叠遍中略有四重一尽法界
尘言及此国土者指前十处之国也二尘
中多刹三刹中多佛四一一佛前有多普
贤(此国指前十处之国者即前第十句中初义谓及尽法界国土中尽虚空国土
尽三世国土等其第十义身中国土以文近故疏不指)于上诸处皆
音释¶ 第 333b 页
入此定故普贤身不分普遍粗细深广平
满重叠(于上诸处下总结能遍上之四重但所遍故于中三初正结遍身)
此处入定类通既然法界入定类通亦尔
(二此处下类通)故约主定佛前唯一普贤一切一
故若就类通佛前各有尘数一一切故(三故
约主定下解妨谓难云别明入定佛前唯一普贤今此结通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
耶疏含二义一约主伴二明即入初主伴中谓为主须一为伴必多难云此中普贤
应不为伴应答云若为伴时亦得有多二者即由上义故此一是即多之一故疏云
一切之一故彼类通中多是全一之多故疏云一一切故前是举一结多此是即一
即多前是通辩缘起相由今明力用交彻一有一切等故普贤身不可思议略有三
类一随类身随人天等见不同故二渐胜身乘六牙象等相庄严故三穷尽法界身
帝网重重无有尽故今当第三含有前二所由有三等)。】
「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
现其前。」
【第二尔时一一下加分有三初口加次意
满重叠(于上诸处下总结能遍上之四重但所遍故于中三初正结遍身)
此处入定类通既然法界入定类通亦尔
(二此处下类通)故约主定佛前唯一普贤一切一
故若就类通佛前各有尘数一一切故(三故
约主定下解妨谓难云别明入定佛前唯一普贤今此结通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
耶疏含二义一约主伴二明即入初主伴中谓为主须一为伴必多难云此中普贤
应不为伴应答云若为伴时亦得有多二者即由上义故此一是即多之一故疏云
一切之一故彼类通中多是全一之多故疏云一一切故前是举一结多此是即一
即多前是通辩缘起相由今明力用交彻一有一切等故普贤身不可思议略有三
类一随类身随人天等见不同故二渐胜身乘六牙象等相庄严故三穷尽法界身
帝网重重无有尽故今当第三含有前二所由有三等)。】
「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
现其前。」
【第二尔时一一下加分有三初口加次意
音释¶ 第 334a 页
加后身加初中有四一诸佛现前以此口
加后无结通故此总举重重时处一一普
贤前也。】
「彼诸如来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
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
昧。」
【二彼诸下赞其得定此虽果定菩萨门入
故云菩萨三昧。】
「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
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
愿力故。」
【三佛子下明得定所由所由有三一伴佛
同加佛佛道同故二主佛本愿此二为缘
三自修行愿是入定因(疏文有三初当句释)又上三
义前前由于后后(二又上三义下展转释谓由自有行愿方得主
加后无结通故此总举重重时处一一普
贤前也。】
「彼诸如来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
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
昧。」
【二彼诸下赞其得定此虽果定菩萨门入
故云菩萨三昧。】
「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
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
愿力故。」
【三佛子下明得定所由所由有三一伴佛
同加佛佛道同故二主佛本愿此二为缘
三自修行愿是入定因(疏文有三初当句释)又上三
义前前由于后后(二又上三义下展转释谓由自有行愿方得主
音释¶ 第 334b 页
佛愿加由主佛愿方得伴佛同加故云前前由于后后)馀岂无斯行
耶法门主故表说普法故(三馀岂无下通难难言一切菩
萨皆修行愿何故不加法门主下疏答答中二意一约教相二表说下约表法说如
金刚藏表地智等)。】
「所谓能转一切佛法轮故开显一切如来智
慧海故普照十方诸安立海悉无馀故令一
切众生净治杂染得清净故普摄一切诸大
国土无所著故深入一切诸佛境界无障碍
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诸法实相
增智慧故观察一切诸法门故了知一切众
生根故能持一切诸佛如来教文海故。」
【四所谓下辩加所为此文二势一辩加所
为二显上行愿之相故云所谓也所为谓
何为转法轮故有十一句初总馀别别中
初一总摄十智馀九即是十海一即安立
耶法门主故表说普法故(三馀岂无下通难难言一切菩
萨皆修行愿何故不加法门主下疏答答中二意一约教相二表说下约表法说如
金刚藏表地智等)。】
「所谓能转一切佛法轮故开显一切如来智
慧海故普照十方诸安立海悉无馀故令一
切众生净治杂染得清净故普摄一切诸大
国土无所著故深入一切诸佛境界无障碍
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诸法实相
增智慧故观察一切诸法门故了知一切众
生根故能持一切诸佛如来教文海故。」
【四所谓下辩加所为此文二势一辩加所
为二显上行愿之相故云所谓也所为谓
何为转法轮故有十一句初总馀别别中
初一总摄十智馀九即是十海一即安立
音释¶ 第 335a 页
海二即众生及业海三即世界海四即佛
海五即名号寿量及解脱海变化大用皆
功德故六即波罗蜜海到实相岸故七即
转法轮海八即根海九即演说海与下十
智令知此十(馀九即是十海者就十海名二处具出影带钩锁文该五
处言二处者一现相品众海问中十海二成就品初摽章答中十海然文小异开合
不次问中十者一世界海二众生海三长行阙中即有谓世界安立海四诸佛海五
波罗蜜海六解脱海七变化海八佛演说海九佛名号海十佛寿量海二成就品初
答中十者世界海众生海一切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众生业海一切根欲海一
切佛转法轮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来愿力海一切如来神变海若将此十对现相
品者此中一二名次俱同三即问中第四四即彼三五六带第二众生海中开出亦
可第六根海通下诸海须知根故至成就品当更会之七是前第八演说及第五波
罗蜜海是所演故八即第六解脱九即前九十二海谓名号寿量皆由愿力而得成
故十即前变化海上言此者此成就品言文该五处者二处如前三即此所为中是
为十海故四者即下意加与智即十海智故五世界成就品答中称叹十智即是知
海五即名号寿量及解脱海变化大用皆
功德故六即波罗蜜海到实相岸故七即
转法轮海八即根海九即演说海与下十
智令知此十(馀九即是十海者就十海名二处具出影带钩锁文该五
处言二处者一现相品众海问中十海二成就品初摽章答中十海然文小异开合
不次问中十者一世界海二众生海三长行阙中即有谓世界安立海四诸佛海五
波罗蜜海六解脱海七变化海八佛演说海九佛名号海十佛寿量海二成就品初
答中十者世界海众生海一切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众生业海一切根欲海一
切佛转法轮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来愿力海一切如来神变海若将此十对现相
品者此中一二名次俱同三即问中第四四即彼三五六带第二众生海中开出亦
可第六根海通下诸海须知根故至成就品当更会之七是前第八演说及第五波
罗蜜海是所演故八即第六解脱九即前九十二海谓名号寿量皆由愿力而得成
故十即前变化海上言此者此成就品言文该五处者二处如前三即此所为中是
为十海故四者即下意加与智即十海智故五世界成就品答中称叹十智即是知
音释¶ 第 335b 页
此十海之智正是此中诸佛所与十智也此上五处三处是海二处是智其所为中
虽无海言而是海义然其五处决定相承谓由问十海故加所为中为于十海佛与
十智令知十海普贤得智将欲说之故观察十海智海难思唯佛智能知故称赞十
智亦是赞所得之智方能遂佛所为答前问也而其五处开合广略者显义无方故
文似译人不相对会故今疏文并为会释使前后无违下成就品更委会释今此所
为中十句正对问中十海有三两海兼下答名以文同故谓一即问中第三安立海
二即问中第二海言业者问中所无即兼下名答中开出然有众生必有于业以此
经中有净治杂染得清净言故疏加之及业海也三同问中第一四同问中第四五
中摄前四海谓九名号海十寿量海六解脱海七变化海以其上四皆佛随机之大
用故故云一切佛功德也六即问中第五其七九二海皆是问中第八答中但有转
法轮海而无演说问中但有演说而无法轮今此所为及与叹智并开成二八亦问
中第二众生开出然上九句七九合成问中一演说海八复合归第二故此九句唯
有于七而第五佛功德中独有其四兼七中馀六故十海具矣与下十智者上来正
释经文今对后生起如前巳说)。】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即与普贤菩萨摩诃萨
虽无海言而是海义然其五处决定相承谓由问十海故加所为中为于十海佛与
十智令知十海普贤得智将欲说之故观察十海智海难思唯佛智能知故称赞十
智亦是赞所得之智方能遂佛所为答前问也而其五处开合广略者显义无方故
文似译人不相对会故今疏文并为会释使前后无违下成就品更委会释今此所
为中十句正对问中十海有三两海兼下答名以文同故谓一即问中第三安立海
二即问中第二海言业者问中所无即兼下名答中开出然有众生必有于业以此
经中有净治杂染得清净言故疏加之及业海也三同问中第一四同问中第四五
中摄前四海谓九名号海十寿量海六解脱海七变化海以其上四皆佛随机之大
用故故云一切佛功德也六即问中第五其七九二海皆是问中第八答中但有转
法轮海而无演说问中但有演说而无法轮今此所为及与叹智并开成二八亦问
中第二众生开出然上九句七九合成问中一演说海八复合归第二故此九句唯
有于七而第五佛功德中独有其四兼七中馀六故十海具矣与下十智者上来正
释经文今对后生起如前巳说)。】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即与普贤菩萨摩诃萨
音释¶ 第 336a 页
能入一切智性力智与入法界无边量智与
成就一切佛境界智与知一切世界海成坏
智与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与住诸佛甚深
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与入一切菩萨诸根
海智与知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词辩智
与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与得一切佛
音声智。」
【二尔时下明意加于中有二先加后释前
中亦二先此土后类通前中与十种智初
一总谓与果海之智而言与者佛力灌注
令增长故一切智性即果海也智性即力
无倾动故具十力故末后智字即能入也
馀九为别即是成就品中十智由与此智
故后能说彼智观彼十海而文少不次一
即第三法界安立海智安立无边量故二
成就一切佛境界智与知一切世界海成坏
智与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与住诸佛甚深
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与入一切菩萨诸根
海智与知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词辩智
与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与得一切佛
音声智。」
【二尔时下明意加于中有二先加后释前
中亦二先此土后类通前中与十种智初
一总谓与果海之智而言与者佛力灌注
令增长故一切智性即果海也智性即力
无倾动故具十力故末后智字即能入也
馀九为别即是成就品中十智由与此智
故后能说彼智观彼十海而文少不次一
即第三法界安立海智安立无边量故二
音释¶ 第 336b 页
即第四佛海佛海唯佛分齐之境三即第
一四即第二众生业海业因微细故云广
大五含二句一即第八佛神变海解脱作
用即是神变神变依定加三昧言二含三
世智下文一念知三世由佛不思议解脱
力故由加总句故合此二六即第五七即
第九八即第七愿海以愿力故入法界中
一切世界九即第十建立演说(二意加中二别别对
释欲对下智须知十智名字次第彼云诸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
智不可思议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下略不可思议而加次第三知一切法
界安立海智四知说一切无边佛海智五入一切欲解根海智六一念普知一切三
世智七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八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九转法轮智十建立
演说海不可思议经脱智字然疏中易者则但对次第难者巳为会释并可知也)
又菩萨根更有多义修十善道有三善根
修诸地度精进为根摄受正法信慧为根
一四即第二众生业海业因微细故云广
大五含二句一即第八佛神变海解脱作
用即是神变神变依定加三昧言二含三
世智下文一念知三世由佛不思议解脱
力故由加总句故合此二六即第五七即
第九八即第七愿海以愿力故入法界中
一切世界九即第十建立演说(二意加中二别别对
释欲对下智须知十智名字次第彼云诸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
智不可思议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下略不可思议而加次第三知一切法
界安立海智四知说一切无边佛海智五入一切欲解根海智六一念普知一切三
世智七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八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九转法轮智十建立
演说海不可思议经脱智字然疏中易者则但对次第难者巳为会释并可知也)
又菩萨根更有多义修十善道有三善根
修诸地度精进为根摄受正法信慧为根
音释¶ 第 337a 页
摄养众生慈悲为根为成佛道悲智为根
种种差别皆善知故。】
「如此世界中如来前普贤菩萨蒙诸佛与如
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
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
【二如此下类通可知。】
「何以故證彼三昧法如是故。」
【第二何以故下释所因中二先徵意云诸
佛有力能与有慈能普何以十智偏加普
贤释云普贤得此三昧法尔应与。】
「是时十方诸佛各舒右手摩普贤菩萨顶。」
【三是时下身加中亦二初此土后如此下
类通前中复二先佛手摩顶明加被摄受
又准梵本明十方佛身皆不来此舒臂不
必长而同时摩顶各全触顶互不相碍皆
种种差别皆善知故。】
「如此世界中如来前普贤菩萨蒙诸佛与如
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
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
【二如此下类通可知。】
「何以故證彼三昧法如是故。」
【第二何以故下释所因中二先徵意云诸
佛有力能与有慈能普何以十智偏加普
贤释云普贤得此三昧法尔应与。】
「是时十方诸佛各舒右手摩普贤菩萨顶。」
【三是时下身加中亦二初此土后如此下
类通前中复二先佛手摩顶明加被摄受
又准梵本明十方佛身皆不来此舒臂不
必长而同时摩顶各全触顶互不相碍皆
音释¶ 第 337b 页
是如来自在业用。】
「其手皆以相好庄严妙网光舒香流燄发。」
【二其手下辩手相用于中十句以显无尽
前五德相圆备谓𦟛纤直等故云相好庄
严(谓𦟛圆者𦟛纤之言言兼相好案大般若三十二相中第九双臂修直𦟛圆如
象王鼻斯则𦟛直是相手连臂故纤者三十二中云五世尊手足所有诸指圆满纤
长甚可爱乐言兼好者八十好中手足指为二十以一指为一好谓十指端皆圆纤
可喜故而言等者即妙网光舒此言显故三十二中云四世尊手足二指中间犹如
鹅王咸有网鞔金色交络文同𦂶画即是相也略举此五广如十身相海品)。】
「复出诸佛种种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过
现未来一切菩萨普贤愿海一切如来清净
法轮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于中现。」
【后复出下五句明妙用自在意明此手亘
十方而包三世收因果而该人法深广体
用无边自在非言能说也(亘十方者一切诸言即横亘十
「其手皆以相好庄严妙网光舒香流燄发。」
【二其手下辩手相用于中十句以显无尽
前五德相圆备谓𦟛纤直等故云相好庄
严(谓𦟛圆者𦟛纤之言言兼相好案大般若三十二相中第九双臂修直𦟛圆如
象王鼻斯则𦟛直是相手连臂故纤者三十二中云五世尊手足所有诸指圆满纤
长甚可爱乐言兼好者八十好中手足指为二十以一指为一好谓十指端皆圆纤
可喜故而言等者即妙网光舒此言显故三十二中云四世尊手足二指中间犹如
鹅王咸有网鞔金色交络文同𦂶画即是相也略举此五广如十身相海品)。】
「复出诸佛种种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过
现未来一切菩萨普贤愿海一切如来清净
法轮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于中现。」
【后复出下五句明妙用自在意明此手亘
十方而包三世收因果而该人法深广体
用无边自在非言能说也(亘十方者一切诸言即横亘十
音释¶ 第 338a 页
方也过现未来即三世也菩萨因也诸佛果也上二皆人法轮法也顿具为深横该
为广相好即体出生等用皆悉圆融名无边自在谓即横即竖即人即法等)。】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为十方佛所共摩顶
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
有普贤悉亦如是为十方佛之所摩顶。」
【后结通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七之一
** 音释
𧇊
(驱为切缺也)。
隙
(乞逆切与隙同𦉑隙也)。
𦟛
(丑凶切圆直也)。
鞔
(莫官
切)。
为广相好即体出生等用皆悉圆融名无边自在谓即横即竖即人即法等)。】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为十方佛所共摩顶
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
有普贤悉亦如是为十方佛之所摩顶。」
【后结通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七之一
** 音释
𧇊
(驱为切缺也)。
隙
(乞逆切与隙同𦉑隙也)。
𦟛
(丑凶切圆直也)。
鞔
(莫官
切)。
音释¶ 第 338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七之二 假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普贤菩萨即从是三昧而起。」
【第三尔时下起定分所作事竟故于中二
初此界后类通十方前中亦二初起定后
众益前中亦二初起主定。】
「从此三昧起时即从一切世界海微尘数三
昧海门起。」
【二起眷属定于中亦二初总谓一起一切
起由此妙定即是一切三昧海故馀定为
门皆入此故彼全同此亦受海名(初一总明谓一
起一切起者此上正释由此下出所以有三初总摄故二终归此故三彼全同下通
妨难谓有云若取归此如百川归海何以能归亦受海名故今通云约随机别用故
曰终归实则体同更无异味即是总中之别义耳如于海中说百川味)。】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普贤菩萨即从是三昧而起。」
【第三尔时下起定分所作事竟故于中二
初此界后类通十方前中亦二初起定后
众益前中亦二初起主定。】
「从此三昧起时即从一切世界海微尘数三
昧海门起。」
【二起眷属定于中亦二初总谓一起一切
起由此妙定即是一切三昧海故馀定为
门皆入此故彼全同此亦受海名(初一总明谓一
起一切起者此上正释由此下出所以有三初总摄故二终归此故三彼全同下通
妨难谓有云若取归此如百川归海何以能归亦受海名故今通云约随机别用故
曰终归实则体同更无异味即是总中之别义耳如于海中说百川味)。】
音释¶ 第 339a 页
「所谓从知三世念念无差别善巧智三昧门
起从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尘三昧门起
从现三世一切佛刹三昧门起从现一切众
生舍宅三昧门起从知一切众生心海三昧
门起从知一切众生各别名字三昧门起从
知十方法界处所各差别三昧门起从知一
切微尘中各有无边广大佛身云三昧门起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二所谓下别辩尘数既多略列其十一即
能知智三昧谓无一念暂差故云念念无
差而六废遍知为善巧智二即所知尘境
上能所一对(所知尘境者此有二义一尘即微细之尘知其相虚又能
容纳及为物因如八地中知微尘差别智二即六尘境亦名微尘境故安国云谓色
等五尘界是现量境五识亲證都无尘相如来藏中顿现身器亦无尘相六七妄想
谓有我法想所现相是分别变分别变相但可为境而无实用如日发燄带微尘而
音释¶ 第 339b 页
共红非实红也如水澄清含轻云而俱缘非实缘也如观本质知画像而非真若了
藏性悟尘境而为妄故经云非不證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故
法界微尘以为三昧释曰此义易了亦非经宗故疏含有而释之似巧故钞引之)。
三现广刹四现居处即于世界总别一对
楞伽经云如来藏识顿现一切身器及诸
受用器即广刹受用即是舍宅。
五知心念差别六知身相名字即众生色
心一对。
七知广处八知广身即依正一对虽说微
尘意彰佛广虚空无方有物处则现唯如
来藏是实物有依此建立处所各别随菩
萨行刹有净秽随众生业趣类别故微尘
中佛复有一义谓如来藏是真佛身其体
广大无能知者恒在六七微尘之中一一
有情各有藏识故云各有无边大身(楞伽经云
藏性悟尘境而为妄故经云非不證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故
法界微尘以为三昧释曰此义易了亦非经宗故疏含有而释之似巧故钞引之)。
三现广刹四现居处即于世界总别一对
楞伽经云如来藏识顿现一切身器及诸
受用器即广刹受用即是舍宅。
五知心念差别六知身相名字即众生色
心一对。
七知广处八知广身即依正一对虽说微
尘意彰佛广虚空无方有物处则现唯如
来藏是实物有依此建立处所各别随菩
萨行刹有净秽随众生业趣类别故微尘
中佛复有一义谓如来藏是真佛身其体
广大无能知者恒在六七微尘之中一一
有情各有藏识故云各有无边大身(楞伽经云
音释¶ 第 340a 页
者上即第一经文然彼明四顿义此是第三藏识顿知喻喻于报身顿成经云譬如
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喻也经云彼诸依正亦复如是顿熟众
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释曰今疏不取所喻但取能喻藏识顿
变之文从器即尘刹下以楞伽经配属今经上引楞伽双證三四二句广刹即第三
句从现三世一切佛刹三昧门起舍宅即第四句故疏以受用二字配之彼经但云
受用境界受用有二一共乘所虑外诸器界即如来蕴识顿变其宅舍即是共中不
共皆属受用其器一字乃是义引欲配二句故微尘中佛即观心释广如出现品)。
九从知一切法理趣者上八约事别别门
显此约理趣总该诸法故云一切大般若
经理趣分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
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
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思益经说处处避
空皆不离空深密经说理趣有六一者真
义理趣谓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二證得理
趣谓于真义得如实知三教导理趣谓自
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喻也经云彼诸依正亦复如是顿熟众
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释曰今疏不取所喻但取能喻藏识顿
变之文从器即尘刹下以楞伽经配属今经上引楞伽双證三四二句广刹即第三
句从现三世一切佛刹三昧门起舍宅即第四句故疏以受用二字配之彼经但云
受用境界受用有二一共乘所虑外诸器界即如来蕴识顿变其宅舍即是共中不
共皆属受用其器一字乃是义引欲配二句故微尘中佛即观心释广如出现品)。
九从知一切法理趣者上八约事别别门
显此约理趣总该诸法故云一切大般若
经理趣分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
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
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思益经说处处避
空皆不离空深密经说理趣有六一者真
义理趣谓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二證得理
趣谓于真义得如实知三教导理趣谓自
音释¶ 第 340b 页
證巳开示众生此三为本后三解释四离
二边理趣谓有问言云何名为真义理趣
应答彼言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五不思议
理趣谓有问言云何證得应答彼言谓不
思议若于诸法远离戏论尔时證得真胜
义性故知言说皆非真义六随众生所乐
理趣谓有问言云何教导应答彼言随诸
众生意乐各异顺彼所欲方便开示彼真
义者即此藏身彼不思议即此三昧无著
菩萨说四意趣释一切经亦理趣也如摄
论辩(大般若下二引教成立引三经一论初引大般若即第十理趣分经当第
五百七十八彼经叙云此经并乃覈诸会之旨归绾积篇之宗绪明是六百卷之理
趣也佛在他化自在天为八十亿大菩萨说今疏义引两节经文初至不可愿求自
为一节经云尔时世尊复依一切无戏论法说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甚深
理趣轮字法门谓一切法空无自性故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法无愿无所愿
二边理趣谓有问言云何名为真义理趣
应答彼言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五不思议
理趣谓有问言云何證得应答彼言谓不
思议若于诸法远离戏论尔时證得真胜
义性故知言说皆非真义六随众生所乐
理趣谓有问言云何教导应答彼言随诸
众生意乐各异顺彼所欲方便开示彼真
义者即此藏身彼不思议即此三昧无著
菩萨说四意趣释一切经亦理趣也如摄
论辩(大般若下二引教成立引三经一论初引大般若即第十理趣分经当第
五百七十八彼经叙云此经并乃覈诸会之旨归绾积篇之宗绪明是六百卷之理
趣也佛在他化自在天为八十亿大菩萨说今疏义引两节经文初至不可愿求自
为一节经云尔时世尊复依一切无戏论法说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甚深
理趣轮字法门谓一切法空无自性故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法无愿无所愿
音释¶ 第 341a 页
求故一切法寂静永寂灭故一切法无常无常性故一切法无乐非可乐故一切法
无我不自在故一切法无净离净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寻其相不可得故等释曰
此上显性空理趣然第二义者义引彼经显真实理而为理趣若唯用前非真趣故
故彼经云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一切有情
住持遍满甚深理趣胜藏法门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一切众
生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一切众生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语转故一切众
生皆妙业藏一切事业加行依故释曰前明有法非有后明无法不无非有非无是
中道理趣故疏结云当知即是此如来藏亦空不空一种之藏又摄别从总即藏身
三昧之所有也思益经下即彼经第一时有五百比丘闻说法空从座起去等网明
令思益梵天为作方便(云云)梵天言善男子纵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是
法门譬如痴人畏如虚空舍空而走在所至处不离虚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虽复
远去不出空相不出无相相不出无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
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此诸比丘亦复如
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犹如虚空但有名
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尔但有名字而不可得尔时五百比丘闻说是经不受诸法漏
无我不自在故一切法无净离净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寻其相不可得故等释曰
此上显性空理趣然第二义者义引彼经显真实理而为理趣若唯用前非真趣故
故彼经云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一切有情
住持遍满甚深理趣胜藏法门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一切众
生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一切众生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语转故一切众
生皆妙业藏一切事业加行依故释曰前明有法非有后明无法不无非有非无是
中道理趣故疏结云当知即是此如来藏亦空不空一种之藏又摄别从总即藏身
三昧之所有也思益经下即彼经第一时有五百比丘闻说法空从座起去等网明
令思益梵天为作方便(云云)梵天言善男子纵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是
法门譬如痴人畏如虚空舍空而走在所至处不离虚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虽复
远去不出空相不出无相相不出无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
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此诸比丘亦复如
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犹如虚空但有名
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尔但有名字而不可得尔时五百比丘闻说是经不受诸法漏
音释¶ 第 341b 页
尽心得解脱得阿罗汉道作如是言世尊若人于诸法毕竟灭相中求涅槃者则于
其人佛不出世释曰上经有二意一不离空以有遣空求空不得以空空遣空二不
离空显空体妙有求空不得显空离相非有非空亦非空非不空而诸比丘但得初
意故成罗汉令毕竟无求今疏通用二意皆为理趣略引初喻以彰体周为真意趣
深密经者即第五经如来所作事品为文殊说其第六事亦名意趣亦名理趣即今
所引而但列名不别解释今疏已略释疏中有二先引经正释六理趣义在文可知
彼真义下后会释经文而但释二者由前六中前三为本后三解释则以三摄三也
今以真义摄于第四即以前摄后以不思议摄其第二即以后摄前以真义直举藏
身之体不思议正同三昧之相故十地论释所以金刚藏入三昧者显此法非思量
境故其第三与六即是利他后普贤说法是此一趣今言出定故略不言无著菩萨
者但指摄论而杂集第二庄严论第十三皆同说四一平等意趣谓如说我昔曾于
彼时中名毗婆尸即名胜观正等觉者无性释云谓一切佛由资粮等互相似故说
彼即我非昔毗婆尸即今释迦楞伽经中约四义释一字等二语等三身等四法等
故说即彼而实非彼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但颂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
菩提巳得决定又由唯𤼵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无性释云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
其人佛不出世释曰上经有二意一不离空以有遣空求空不得以空空遣空二不
离空显空体妙有求空不得显空离相非有非空亦非空非不空而诸比丘但得初
意故成罗汉令毕竟无求今疏通用二意皆为理趣略引初喻以彰体周为真意趣
深密经者即第五经如来所作事品为文殊说其第六事亦名意趣亦名理趣即今
所引而但列名不别解释今疏已略释疏中有二先引经正释六理趣义在文可知
彼真义下后会释经文而但释二者由前六中前三为本后三解释则以三摄三也
今以真义摄于第四即以前摄后以不思议摄其第二即以后摄前以真义直举藏
身之体不思议正同三昧之相故十地论释所以金刚藏入三昧者显此法非思量
境故其第三与六即是利他后普贤说法是此一趣今言出定故略不言无著菩萨
者但指摄论而杂集第二庄严论第十三皆同说四一平等意趣谓如说我昔曾于
彼时中名毗婆尸即名胜观正等觉者无性释云谓一切佛由资粮等互相似故说
彼即我非昔毗婆尸即今释迦楞伽经中约四义释一字等二语等三身等四法等
故说即彼而实非彼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但颂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
菩提巳得决定又由唯𤼵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无性释云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
音释¶ 第 342a 页
勤学者故作是言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于千解云以后别
时而得彼千也以一钱为千钱因念佛为菩提因𤼵愿为安乐因也三别义意趣谓
如说言若巳逢事尔所殑伽沙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无性释曰意约證相大乘不
就教相大乘故作是说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
者随此人得成何心故若人于财物有悭吝心为除此心先为赞施若乐行施施是
下善欲令渴仰馀胜行故所以毁之不达言违皆佛别意趣耳馀行例然今明普贤
亦善穷究)上来九句唯第三四从现得名馀七
皆从所知立称如此等类有一切世界海
微尘数合为一定即知此定是一切定耳。】
「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
【二普贤下大众得益初标益时分亦是得
益所由。】
「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
云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世界海微尘
数诸法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辩才门海
时而得彼千也以一钱为千钱因念佛为菩提因𤼵愿为安乐因也三别义意趣谓
如说言若巳逢事尔所殑伽沙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无性释曰意约證相大乘不
就教相大乘故作是说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
者随此人得成何心故若人于财物有悭吝心为除此心先为赞施若乐行施施是
下善欲令渴仰馀胜行故所以毁之不达言违皆佛别意趣耳馀行例然今明普贤
亦善穷究)上来九句唯第三四从现得名馀七
皆从所知立称如此等类有一切世界海
微尘数合为一定即知此定是一切定耳。】
「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
【二普贤下大众得益初标益时分亦是得
益所由。】
「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
云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世界海微尘
数诸法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辩才门海
音释¶ 第 342b 页
云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
【后其诸下正明得益减数说九初五得菩
萨法门句各一义皆以前定含此诸义故
又此五句后后成前前。】
「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一切如来功德藏
智光明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诸力
智慧无差别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
如来一一毛孔中各现众刹海云世界海微
尘数一一菩萨示现从兜率天宫殁下生成
佛转正法轮般涅槃等海云。」
【后四得佛果法即如来三业一得照藏身
之实智二得藏身力用之权智三身毛现
刹四应垂八相义兼口转亦以藏身含此
义故普贤出定他人益者感应道交故如
春萌芽阳气久满东风一拂众蕊齐敷诸
【后其诸下正明得益减数说九初五得菩
萨法门句各一义皆以前定含此诸义故
又此五句后后成前前。】
「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一切如来功德藏
智光明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诸力
智慧无差别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
如来一一毛孔中各现众刹海云世界海微
尘数一一菩萨示现从兜率天宫殁下生成
佛转正法轮般涅槃等海云。」
【后四得佛果法即如来三业一得照藏身
之实智二得藏身力用之权智三身毛现
刹四应垂八相义兼口转亦以藏身含此
义故普贤出定他人益者感应道交故如
春萌芽阳气久满东风一拂众蕊齐敷诸
音释¶ 第 343a 页
菩萨众积善以深久同行愿才观胜境万
德顿圆冥显双资于何不可(冥显双资者谓宿善为冥
资以暗成故现业为显资事昭著故今当俱句亦有冥而非显但有宿善故复有显
而非冥现身精勤宿无善故其非冥非显此非机感设欲成机乃是大悲通相所被
此上四句但约于机对机说应亦有四句一冥应令所得功德不自觉知二显应现
形说法光炎现相等三俱四俱非俱非不名为应若取大圣无心即应无应亦得名
应以机对应乃成九句谓一冥机显应二显机冥应三冥机冥应四显机显应上单
四句二单复相对复成四句一冥机冥显应二显机冥显应三冥显机冥应四冥显
机显应三以复对复复成一句谓冥显二机感冥显二应今此乃成第九句也谓宿
善冥著精心显彰是谓冥显机也入定冥资起用显益即冥显应也今举冥显之机
成前得益故云冥显双资于何不可)。】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从三昧起诸菩萨众
获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
有微尘一一尘中悉亦如是。」
【二如此下类通可知。】
德顿圆冥显双资于何不可(冥显双资者谓宿善为冥
资以暗成故现业为显资事昭著故今当俱句亦有冥而非显但有宿善故复有显
而非冥现身精勤宿无善故其非冥非显此非机感设欲成机乃是大悲通相所被
此上四句但约于机对机说应亦有四句一冥应令所得功德不自觉知二显应现
形说法光炎现相等三俱四俱非俱非不名为应若取大圣无心即应无应亦得名
应以机对应乃成九句谓一冥机显应二显机冥应三冥机冥应四显机显应上单
四句二单复相对复成四句一冥机冥显应二显机冥显应三冥显机冥应四冥显
机显应三以复对复复成一句谓冥显二机感冥显二应今此乃成第九句也谓宿
善冥著精心显彰是谓冥显机也入定冥资起用显益即冥显应也今举冥显之机
成前得益故云冥显双资于何不可)。】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从三昧起诸菩萨众
获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
有微尘一一尘中悉亦如是。」
【二如此下类通可知。】
音释¶ 第 343b 页
「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诸佛威神力及普
贤菩萨三昧力故悉皆微动。」
【第四尔时下现相作證分然得益心喜喜
则地动及有诸瑞诸会闻竟得益故现相
居后此会虽即未闻巳先得益故先现瑞
以此会辩果显殊胜故文中有四一世界
微动兼出瑞因由因果二力言微动者是
前相故。】
「一一世界众宝庄严。」
【二众宝庄严。】
「及出妙音演说诸法。」
【三出音说法。】
「复于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海中普雨十种大
摩尼王云何等为十所谓妙金星幢摩尼王
云光明照曜摩尼王云宝轮垂下摩尼王云
音释¶ 第 344a 页
众宝藏现菩萨像摩尼王云称扬佛名摩尼
王云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刹道场摩尼王
云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称赞一切
菩萨功德摩尼王云如日光炽盛摩尼王云
悦意乐音周闻十方摩尼王云。」
【四佛会雨宝略举十种以显无尽前三事
相宝后七法化传通宝并是出世善根所
生。】
「普雨如是十种大摩尼王云巳一切如来诸
毛孔中咸放光明于光明中而说颂言。」
【第五普雨如是十种云巳下毛光赞德分
于中二初结前生后后正显偈词。】
「普贤遍住于诸刹坐宝莲华众所观一切神
通靡不现无量三昧皆能入。」
【词中十颂分三初一总述前定次八别显
王云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刹道场摩尼王
云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称赞一切
菩萨功德摩尼王云如日光炽盛摩尼王云
悦意乐音周闻十方摩尼王云。」
【四佛会雨宝略举十种以显无尽前三事
相宝后七法化传通宝并是出世善根所
生。】
「普雨如是十种大摩尼王云巳一切如来诸
毛孔中咸放光明于光明中而说颂言。」
【第五普雨如是十种云巳下毛光赞德分
于中二初结前生后后正显偈词。】
「普贤遍住于诸刹坐宝莲华众所观一切神
通靡不现无量三昧皆能入。」
【词中十颂分三初一总述前定次八别显
音释¶ 第 344b 页
遍相后一结赞所由。】
「普贤恒以种种身法界周流悉充满三昧神
通方便力圆音广说皆无碍。
一切刹中诸佛所种种三昧现神通一一神
通悉周遍十方国土无遗者。
如一切刹如来所彼刹尘中悉亦然。」
【别显中二前二偈半直述前遍。】
「所现三昧神通事毗卢遮那之愿力。」
【后五偈半举因显遍于中二初半偈缘力
遍。】
「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随诸众
生心所欲示现普身等一切。」
【后五因力遍于中四初偈即体而用故遍
前半体后半用身相如空法性身也依真
而住法性土也随机普应受用化也(身相如空
「普贤恒以种种身法界周流悉充满三昧神
通方便力圆音广说皆无碍。
一切刹中诸佛所种种三昧现神通一一神
通悉周遍十方国土无遗者。
如一切刹如来所彼刹尘中悉亦然。」
【别显中二前二偈半直述前遍。】
「所现三昧神通事毗卢遮那之愿力。」
【后五偈半举因显遍于中二初半偈缘力
遍。】
「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随诸众
生心所欲示现普身等一切。」
【后五因力遍于中四初偈即体而用故遍
前半体后半用身相如空法性身也依真
而住法性土也随机普应受用化也(身相如空
音释¶ 第 345a 页
者疏大有二先略释经文具四身土前半即一法性身土具如疏释后半有一身土
谓受用字即他受用化字即是变化顺经示现故其自受用含在前半以身如虚空
自受用相良以经有非国土言故但属法性身土耳)问法性身土为
别不别别则不名法性性无二故不别则
无能依所依答经论异说统收法身略有
十种土随身显乃有五重。
一依佛地论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
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
分二别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
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
唯识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
相异故谓法性属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
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尔也今言如虚
空者唯识论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摄虽不
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
谓受用字即他受用化字即是变化顺经示现故其自受用含在前半以身如虚空
自受用相良以经有非国土言故但属法性身土耳)问法性身土为
别不别别则不名法性性无二故不别则
无能依所依答经论异说统收法身略有
十种土随身显乃有五重。
一依佛地论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
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
分二别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
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
唯识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
相异故谓法性属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
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尔也今言如虚
空者唯识论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摄虽不
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
音释¶ 第 345b 页
虚空遍一切处故如虚空言通喻身土(一依
佛地下第二双释二章然净土之义次二品广明问明贤首第五回向等复当广说
法身之义玄文巳具一经往往显甚深旨此中亦即一段寄如来身显普贤身今十
中第一文中有四初依论正立二论自解妨三为论引證四会释经文性虽一味下
二解妨即正答前问也谓与身为性名法性身与土为性名法性土即三土三身之
真性也未失一味智论云下三为论引證共答前问亦犹外典天地万物同禀阴阳
之元气也佛者是觉人有灵知之觉今第一义空与之为性故名佛性非情无觉但
持自体得称为法今真性与之为性故名法性是故结云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唯识
下亦为證前即第十论云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
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
切处释曰此文兼證后段如空论文易了谓法性属佛下是疏释论准彼疏云佛义
是相为功德法所依止故众德聚故二身自体故法是性义功德自性故能持自性
故诸法自性故体为土义相义为身此公意云属佛是相属法是性直语所依名土
故云体为土义以能依名所依为法性身故云相义为身今疏意小异谓佛有觉义
故名属佛土无觉义但持自性故名为法性随相异 身土约相则有二差随所依
佛地下第二双释二章然净土之义次二品广明问明贤首第五回向等复当广说
法身之义玄文巳具一经往往显甚深旨此中亦即一段寄如来身显普贤身今十
中第一文中有四初依论正立二论自解妨三为论引證四会释经文性虽一味下
二解妨即正答前问也谓与身为性名法性身与土为性名法性土即三土三身之
真性也未失一味智论云下三为论引證共答前问亦犹外典天地万物同禀阴阳
之元气也佛者是觉人有灵知之觉今第一义空与之为性故名佛性非情无觉但
持自体得称为法今真性与之为性故名法性是故结云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唯识
下亦为證前即第十论云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
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
切处释曰此文兼證后段如空论文易了谓法性属佛下是疏释论准彼疏云佛义
是相为功德法所依止故众德聚故二身自体故法是性义功德自性故能持自性
故诸法自性故体为土义相义为身此公意云属佛是相属法是性直语所依名土
故云体为土义以能依名所依为法性身故云相义为身今疏意小异谓佛有觉义
故名属佛土无觉义但持自性故名为法性随相异 身土约相则有二差随所依
音释¶ 第 346a 页
性则无差别今以无差之性随有差之相故云性随相异也今言如虚空下四会释
经文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者以变化等三身三土事既无边与之为性岂有边耶既
如虚空则遍一切色非色处疏结云故如虚空通喻身土者按于经文但言身相如
虚空按唯识云此之身土皆喻如空则显虚空喻兼下句)二或唯大智
而为法身所證真如为法性土无性摄论
云无垢无𦊱碍智为法身故若尔云何言
相如虚空智体无碍同虚空故。
三亦智亦如而为法身梁摄论及金光明
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此
则身含如智土则唯如。
四境智双泯而为法身经云如来法身非
心非境土亦随尔依于此义诸契经中皆
说如来身土无二此则依真之言显无能
所方曰依真成如空义。
五此上四句合为一无碍法身随说皆得
经文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者以变化等三身三土事既无边与之为性岂有边耶既
如虚空则遍一切色非色处疏结云故如虚空通喻身土者按于经文但言身相如
虚空按唯识云此之身土皆喻如空则显虚空喻兼下句)二或唯大智
而为法身所證真如为法性土无性摄论
云无垢无𦊱碍智为法身故若尔云何言
相如虚空智体无碍同虚空故。
三亦智亦如而为法身梁摄论及金光明
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此
则身含如智土则唯如。
四境智双泯而为法身经云如来法身非
心非境土亦随尔依于此义诸契经中皆
说如来身土无二此则依真之言显无能
所方曰依真成如空义。
五此上四句合为一无碍法身随说皆得
音释¶ 第 346b 页
土亦如之。
六此上总别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迥
然无寄以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单就境
智以辩。
七通摄五分及悲愿等所行恒沙功德无
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故
融摄无碍即此所證真如体大为法性土
依于此义身土迥异今言身相即诸功德
言如虚空即身之性下经亦云解如来身
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
(下经亦云者即第五回向经下更一句云于一切处令诸众生积集善根悉充足故
前明自利此明利他)八通收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
是此法身收故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法
身摄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
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是功德法
六此上总别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迥
然无寄以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单就境
智以辩。
七通摄五分及悲愿等所行恒沙功德无
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故
融摄无碍即此所證真如体大为法性土
依于此义身土迥异今言身相即诸功德
言如虚空即身之性下经亦云解如来身
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
(下经亦云者即第五回向经下更一句云于一切处令诸众生积集善根悉充足故
前明自利此明利他)八通收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
是此法身收故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法
身摄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
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是功德法
音释¶ 第 347a 页
故名为法身其所依土则通性相净秽无
碍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众生见烧净土不
毁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
持通有四句谓色身依色相土色身依法
性土法身依法性土及依色相故又以单
双互望亦成五句谓色相身依法性色相
土等准以思之(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即净名第一众生见烧净土不
毁即法华第五并如下引色即是如相即非相即义引大品等经身土事理互交彻
故结前生后然结前三文成上三义谓引净名成第三当相即是功德身土则具妙
庄严通自他受用二引法华成智法身土亦通性相智所现身者若大圆镜智现自
受用身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成所作智现变化身此三身融则三土亦融变化则
毁自他受用皆悉不毁我此土安隐即自受用天人常充满即他受用三义引大品
色即是如成第一义相即如故如即法性土相通诸土即法性身与色相身无碍依
土亦性相无碍是故结云皆事理交互言生后者生后四句文有两重四句初四唯
单相对其色相言通于报化自受用报化他受用报皆色相故二又以单对复成四
碍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众生见烧净土不
毁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
持通有四句谓色身依色相土色身依法
性土法身依法性土及依色相故又以单
双互望亦成五句谓色相身依法性色相
土等准以思之(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即净名第一众生见烧净土不
毁即法华第五并如下引色即是如相即非相即义引大品等经身土事理互交彻
故结前生后然结前三文成上三义谓引净名成第三当相即是功德身土则具妙
庄严通自他受用二引法华成智法身土亦通性相智所现身者若大圆镜智现自
受用身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成所作智现变化身此三身融则三土亦融变化则
毁自他受用皆悉不毁我此土安隐即自受用天人常充满即他受用三义引大品
色即是如成第一义相即如故如即法性土相通诸土即法性身与色相身无碍依
土亦性相无碍是故结云皆事理交互言生后者生后四句文有两重四句初四唯
单相对其色相言通于报化自受用报化他受用报皆色相故二又以单对复成四
音释¶ 第 347b 页
句唯出其一令准思于五上即第一二法性身依色相法性土三法性色相身依色
相土四法性色相身依法性土第五有一俱句谓法性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则是
性相无碍之身依性相无碍之土)此上犹通诸大乘教(此上
犹通者结前生后生后唯属一乘华严之宗结前不出法性色相之身土及四身四
土之义故谓一及第四唯法性二三法性及如智五六具上诸义亦不出如智七八
方具事理无碍上之八门不出事理无碍实教之宗故通诸大乘即同教一乘义也
故此下二方是事事无碍法界别教一乘宗也)九通摄三种世间
皆为一大法身具十佛故其三身等并此
中智正觉摄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
普身于何不具此唯华严(九通摄者如八地中十身即三
世间故谓众生身国土身等已见玄文即如空身者会释经文谓观恒昙身相如空
等何有十身之义故令释云如虚空言即十身中虚空身也八地之中十身相作今
云示现普身则两重十身皆悉具矣如下云以虚空身作众生身作国土身作业报
身作声闻身作缘觉身作菩萨身作如来身是为虚空示馀九身其如来身上既具
菩提身愿身化身法身智身等则有百身千身一一类身复各摄多故云示现普身
相土四法性色相身依法性土第五有一俱句谓法性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则是
性相无碍之身依性相无碍之土)此上犹通诸大乘教(此上
犹通者结前生后生后唯属一乘华严之宗结前不出法性色相之身土及四身四
土之义故谓一及第四唯法性二三法性及如智五六具上诸义亦不出如智七八
方具事理无碍上之八门不出事理无碍实教之宗故通诸大乘即同教一乘义也
故此下二方是事事无碍法界别教一乘宗也)九通摄三种世间
皆为一大法身具十佛故其三身等并此
中智正觉摄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
普身于何不具此唯华严(九通摄者如八地中十身即三
世间故谓众生身国土身等已见玄文即如空身者会释经文谓观恒昙身相如空
等何有十身之义故令释云如虚空言即十身中虚空身也八地之中十身相作今
云示现普身则两重十身皆悉具矣如下云以虚空身作众生身作国土身作业报
身作声闻身作缘觉身作菩萨身作如来身是为虚空示馀九身其如来身上既具
菩提身愿身化身法身智身等则有百身千身一一类身复各摄多故云示现普身
音释¶ 第 348a 页
等一切也又如虚空言舍法身智身即是真身即真而现何不具矣)十土分
权实唯有第九属于此经若据融摄及摄
同教总前九义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
身土普贤亦尔义随隐显不可果安达者
寻文无生局见(十土分权实者为拣浅深以分权实故前八非实若
不摄权亦非真实如说海水异于百川不摄百川非海水矣随义布列有十不同得
意而谈一一融摄)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属
前三身二者双泯属于第四三具性相五
六七八所依四融三世间属于第九五总
前诸义即第十依(上言土有五重下三别示土相谓前三如智有
离合之殊故分三身其所依土唯一法性馀可思准)。】
「普贤安住诸大愿获此无量神通力一切佛
身所有刹悉现其形而诣彼一切众海无有
边分身住彼亦无量。」
【二普贤安住下一偈半大愿故遍兼显遍
权实唯有第九属于此经若据融摄及摄
同教总前九义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
身土普贤亦尔义随隐显不可果安达者
寻文无生局见(十土分权实者为拣浅深以分权实故前八非实若
不摄权亦非真实如说海水异于百川不摄百川非海水矣随义布列有十不同得
意而谈一一融摄)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属
前三身二者双泯属于第四三具性相五
六七八所依四融三世间属于第九五总
前诸义即第十依(上言土有五重下三别示土相谓前三如智有
离合之殊故分三身其所依土唯一法性馀可思准)。】
「普贤安住诸大愿获此无量神通力一切佛
身所有刹悉现其形而诣彼一切众海无有
边分身住彼亦无量。」
【二普贤安住下一偈半大愿故遍兼显遍
音释¶ 第 348b 页
于正中之依也重重皆遍今不见者机不
应故不见即是虚空身故亦遍不见处故
(重重皆遍下通其妨难难云如上所说则无一处无有普贤今何不见释有三意一
约机不见是盲者过二不见是见见虚空身谓以虚空不可见故若不见故若不见
者真见虚空三亦遍不见处故者明见则不遍何者以可见不可见皆是普贤身要
令可见为身则普贤身不周万有如智不可见岂非智身耶明知由有不见之处方
知遍耳此第三身何人能见慧眼方见非肉眼所见慧眼无见无不见故)。】
「所现国土皆严净一刹那中见多劫普贤安
住一切刹所现神通胜无比震动十方靡不
周令其观者悉得见。」
【三有一偈半明所现超胜。】
「一切佛智功德力种种大法皆成满以诸三
昧方便门示巳往昔菩提行。」
【四有一偈果德巳满不舍因门。】
「如是自在不思议十方国土皆示现为显普
应故不见即是虚空身故亦遍不见处故
(重重皆遍下通其妨难难云如上所说则无一处无有普贤今何不见释有三意一
约机不见是盲者过二不见是见见虚空身谓以虚空不可见故若不见故若不见
者真见虚空三亦遍不见处故者明见则不遍何者以可见不可见皆是普贤身要
令可见为身则普贤身不周万有如智不可见岂非智身耶明知由有不见之处方
知遍耳此第三身何人能见慧眼方见非肉眼所见慧眼无见无不见故)。】
「所现国土皆严净一刹那中见多劫普贤安
住一切刹所现神通胜无比震动十方靡不
周令其观者悉得见。」
【三有一偈半明所现超胜。】
「一切佛智功德力种种大法皆成满以诸三
昧方便门示巳往昔菩提行。」
【四有一偈果德巳满不舍因门。】
「如是自在不思议十方国土皆示现为显普
音释¶ 第 349a 页
入诸三昧佛光云中赞功德。」
【第三一偈结赞所由者自在难思现无不
普标入一定实则普游非佛光云安能赞
述。】
「尔时一切菩萨众皆向普贤合掌瞻仰承佛
神力同声赞言。」
【第六大众赞请分前众问佛佛示法主众
睹定起故赞请普贤前但旧众此通新旧
故云一切所问同前故但略举。】
「从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来愿力起真如平
等虚空藏汝巳严净此法身。」
【十颂分三初八叹主请彰其能说次一举
法请正陈所疑后一叹众请明有堪闻之
器前中二初五颂叹普贤因果深广德明
有说因后三叹能遍尘刹雨法德明有说
【第三一偈结赞所由者自在难思现无不
普标入一定实则普游非佛光云安能赞
述。】
「尔时一切菩萨众皆向普贤合掌瞻仰承佛
神力同声赞言。」
【第六大众赞请分前众问佛佛示法主众
睹定起故赞请普贤前但旧众此通新旧
故云一切所问同前故但略举。】
「从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来愿力起真如平
等虚空藏汝巳严净此法身。」
【十颂分三初八叹主请彰其能说次一举
法请正陈所疑后一叹众请明有堪闻之
器前中二初五颂叹普贤因果深广德明
有说因后三叹能遍尘刹雨法德明有说
音释¶ 第 349b 页
果今初偈各一义初一赞已净法身三句
明因一句明果因有三义一因修法生义
通缘了二由大愿起即是缘因三依如来
藏證真平等此为正因真如即是不空虚
空即是空藏平等与藏通上二义(一因修法生等
者然准涅槃缘因对于正因了因对于生因而缘亦名了如酵煖等为酩缘因即能
了彼乳中之酪令得成酪而今开异义小殊故了谓照了不通于生缘谓众缘义通
生了今从别义又对正因是真如故云通缘了如不可生故但名了偈云出生者出
于二障故曰出生非生真如诸佛法言通教理行果通于二因义如上说真如即是
不空者此言不空自有二义一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是谓真如涅槃二对下空藏
是不空藏妙有之中含性德故平等与藏者藏通真如是不空如来藏藏通虚空是
空如来藏平等通二者一真如体性平等二虚空无相平等此二不二是真平等悟
法性空是真如故经云汝巳严净此法身者对上真如即是法身出障名净因华行
满是巳庄严易故不释)。】
「一切佛刹众会中普贤遍住于其所功德智
明因一句明果因有三义一因修法生义
通缘了二由大愿起即是缘因三依如来
藏證真平等此为正因真如即是不空虚
空即是空藏平等与藏通上二义(一因修法生等
者然准涅槃缘因对于正因了因对于生因而缘亦名了如酵煖等为酩缘因即能
了彼乳中之酪令得成酪而今开异义小殊故了谓照了不通于生缘谓众缘义通
生了今从别义又对正因是真如故云通缘了如不可生故但名了偈云出生者出
于二障故曰出生非生真如诸佛法言通教理行果通于二因义如上说真如即是
不空者此言不空自有二义一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是谓真如涅槃二对下空藏
是不空藏妙有之中含性德故平等与藏者藏通真如是不空如来藏藏通虚空是
空如来藏平等通二者一真如体性平等二虚空无相平等此二不二是真平等悟
法性空是真如故经云汝巳严净此法身者对上真如即是法身出障名净因华行
满是巳庄严易故不释)。】
「一切佛刹众会中普贤遍住于其所功德智
音释¶ 第 350a 页
海光明者等照十方无不见。」
【二赞遍住佛刹第三句遍因馀皆遍相因
中具智庄严故能等照具功德严令无不
睹。】
「普贤广大功德海遍往十方亲近佛一切尘
中所有刹悉能诣彼而明现。」
【三赞近佛。】
「佛子我曹常见汝诸如来所悉亲近住于三
昧实境中一切国土微尘劫。」
【四赞常定实境中者不随想转故曹者辈
也。】
「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诣十方诸国土众生大
海咸济度法界微尘无不入。」
【五赞度生曲尽微尘者细处有多众生故
(细处有多众生者即离言问二五十五经十种如金刚大乘誓愿心中第二心云菩
【二赞遍住佛刹第三句遍因馀皆遍相因
中具智庄严故能等照具功德严令无不
睹。】
「普贤广大功德海遍往十方亲近佛一切尘
中所有刹悉能诣彼而明现。」
【三赞近佛。】
「佛子我曹常见汝诸如来所悉亲近住于三
昧实境中一切国土微尘劫。」
【四赞常定实境中者不随想转故曹者辈
也。】
「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诣十方诸国土众生大
海咸济度法界微尘无不入。」
【五赞度生曲尽微尘者细处有多众生故
(细处有多众生者即离言问二五十五经十种如金刚大乘誓愿心中第二心云菩
音释¶ 第 350b 页
萨摩诃萨人作是念于一毛端处有无量无边众生何况一切法界我当尽以无上
涅槃而灭度之是为第二如金刚大乘誓愿心今云法界微尘无不入与一毛端处
大意同也)。】
「入于法界一切尘其身无尽无差别譬如虚
空悉周遍演说如来广大法。
一切功德光明者如云广大力殊胜众生海
中皆往诣说佛所行无等法。
为度众生于劫海普贤胜行皆修习演一切
法如大云其音广大靡不闻。」
【二有三颂说法果中初一赞常演大法如
空之言下喻广大前喻无尽无差(明有说果者此
有二意一说法即果对上说因詺为说果二称根令喜是说法果今具二意谓具功
德光明广大胜力等即说法因今能遍说即是说果是初意也二由上遍说胜法能
度众生即是后义以称根故)次一赞说无等法无等有
二一能说力胜具二严故二所说无等说
涅槃而灭度之是为第二如金刚大乘誓愿心今云法界微尘无不入与一毛端处
大意同也)。】
「入于法界一切尘其身无尽无差别譬如虚
空悉周遍演说如来广大法。
一切功德光明者如云广大力殊胜众生海
中皆往诣说佛所行无等法。
为度众生于劫海普贤胜行皆修习演一切
法如大云其音广大靡不闻。」
【二有三颂说法果中初一赞常演大法如
空之言下喻广大前喻无尽无差(明有说果者此
有二意一说法即果对上说因詺为说果二称根令喜是说法果今具二意谓具功
德光明广大胜力等即说法因今能遍说即是说果是初意也二由上遍说胜法能
度众生即是后义以称根故)次一赞说无等法无等有
二一能说力胜具二严故二所说无等说
音释¶ 第 351a 页
佛所行故(一能说力胜者即是说因功德是福德庄严光明名为智慧庄
严此以前半力殊胜言释此无等下释易知)后一颂举因结果
显德有由旷劫因圆故故能云雨说法。】
「国土云何得成立诸佛云何而出现及以一
切众生海愿随其义如实说。」
【二一颂举法请中前品所问虽有多门统
其要归莫过三种世间故今三句各显其
一又前问总该诸会此令当会答故(又前问等
此有二意唯问于三一以要摄广故二明总别不同故总即广问别故唯三)。】
「此中无量大众海悉在尊前恭敬住为转清
净妙法轮一切诸佛皆随喜。」
【末后一颂叹众请亦名自述此有二义一
恭敬一心内堪受法二诸佛随喜外有胜
缘故应说也说则上顺佛心下随物欲。】
「世界成就品第四」
严此以前半力殊胜言释此无等下释易知)后一颂举因结果
显德有由旷劫因圆故故能云雨说法。】
「国土云何得成立诸佛云何而出现及以一
切众生海愿随其义如实说。」
【二一颂举法请中前品所问虽有多门统
其要归莫过三种世间故今三句各显其
一又前问总该诸会此令当会答故(又前问等
此有二意唯问于三一以要摄广故二明总别不同故总即广问别故唯三)。】
「此中无量大众海悉在尊前恭敬住为转清
净妙法轮一切诸佛皆随喜。」
【末后一颂叹众请亦名自述此有二义一
恭敬一心内堪受法二诸佛随喜外有胜
缘故应说也说则上顺佛心下随物欲。】
「世界成就品第四」
音释¶ 第 351b 页
【初来意者前说缘既具此下正陈所说总
明果相别答法界安立海问故此品来(初来
意者疏文有二初总明分来对前二品以为说缘生下三品为正所说总明果相下
二别明品来此句对下华藏为别别明本师之所严净故指此品以为总明诸佛果
相是古德意下句指前答问二问不同故二品别答后品自答世界海问是疏新意
然答问虽异总别无违故双存二义)二释名者世谓三世堕
去来今故界谓方分有彼此故又世谓隐
覆界亦分齐谓诸有为可破坏世即隐覆
无为不可坏法从真性起同无为法即隐
覆有为可破坏世各不相杂是其分齐是
故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感华藏者
对娑婆而见华藏成就者即能成之缘谓
十缘等能所合目若以世界之成就即依
主释也准梵本中云世界海成就下文辩
海译人略也意云佛果依正闻修方起众
音释¶ 第 352a 页
生业报本自有之故但标世界耳(二释名世界有
其二释一以破坏释世二以隐覆释世若唯前解令华藏刹是可破坏今为此释令
华藏刹从无为起同于真极不可破坏故感娑婆下双出不杂隐覆之义言成就下
二释成就二字能成之缘通因及果起具因缘此一是因体性依住等是果故总具
十门世界成立准梵本下四会梵文疏唯会一海字若具梵云噜迦驮都(世界)三慕达
罗海湿第奢(演说)匿缚怛囊(观察亦云照曜)三牟陀(十方)俭摩(合集)娜妘名钵里勿多(品)若依回文
总云观察十方世界海演说合集名品今经译家存略太甚馀言可略海字切要故
疏会取意云佛果下出无海意以刹海庄严是佛修起直语世界众生业成无始有
之故但云世界虽为译家出理实则海言切要)三宗趣者标列无
边胜德广释所知世界海为宗然其意趣
乃有多种一令诸菩萨发大信解悟入为
趣谓令知佛及菩萨大悲行海广覆无尽
众生界仿而行故世界无边悉严净故众
生无边悉化度故刹由心异当净自心及
他心故世界重重无尽无尽以大行愿悉
其二释一以破坏释世二以隐覆释世若唯前解令华藏刹是可破坏今为此释令
华藏刹从无为起同于真极不可破坏故感娑婆下双出不杂隐覆之义言成就下
二释成就二字能成之缘通因及果起具因缘此一是因体性依住等是果故总具
十门世界成立准梵本下四会梵文疏唯会一海字若具梵云噜迦驮都(世界)三慕达
罗海湿第奢(演说)匿缚怛囊(观察亦云照曜)三牟陀(十方)俭摩(合集)娜妘名钵里勿多(品)若依回文
总云观察十方世界海演说合集名品今经译家存略太甚馀言可略海字切要故
疏会取意云佛果下出无海意以刹海庄严是佛修起直语世界众生业成无始有
之故但云世界虽为译家出理实则海言切要)三宗趣者标列无
边胜德广释所知世界海为宗然其意趣
乃有多种一令诸菩萨发大信解悟入为
趣谓令知佛及菩萨大悲行海广覆无尽
众生界仿而行故世界无边悉严净故众
生无边悉化度故刹由心异当净自心及
他心故世界重重无尽无尽以大行愿悉
音释¶ 第 352b 页
充满故佛界生界非一非异能正了知成
大智故未能了者熏成种故皆意趣也亦
为显此深意故此品来故下颂云离诸谄
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
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若不闻此无边无
尽无二之境滞于权小普贤行愿何由可
成故普贤自说为令众生等文皆是此品
之意趣也(然其意下趣中有六初总标一令诸菩萨下二别显别显之中
总有六意唯初有一字馀无次第但以故字而为拣别亦为下三结成来意故下颂
下四引文證成双成来意宗趣若不闻下五反以成立故普贤下六引普贤结经文
具之)。】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佛神力遍观察一
切世界海一切众生海一切诸佛海一切法
界海一切众生业海一切众生根欲海一切
诸佛法轮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来愿力海
大智故未能了者熏成种故皆意趣也亦
为显此深意故此品来故下颂云离诸谄
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
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若不闻此无边无
尽无二之境滞于权小普贤行愿何由可
成故普贤自说为令众生等文皆是此品
之意趣也(然其意下趣中有六初总标一令诸菩萨下二别显别显之中
总有六意唯初有一字馀无次第但以故字而为拣别亦为下三结成来意故下颂
下四引文證成双成来意宗趣若不闻下五反以成立故普贤下六引普贤结经文
具之)。】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佛神力遍观察一
切世界海一切众生海一切诸佛海一切法
界海一切众生业海一切众生根欲海一切
诸佛法轮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来愿力海
音释¶ 第 353a 页
一切如来神变海。」
【四释文者三品正陈法海于中分二初二
品明果后一品辩因然有二意一约兼明
则前二品通答前三十句果问后一品答
前十句因问说因为欲成果从多而说分
明举果二将前二品望前品末三问通答
依正若望下广文正明于依傍显于正留
其正报后分广故于中初品通辩诸佛及
诸众生所有刹海后品别明本师之所严
净又此品明成刹之缘后品别辩果相故
此品答安立之问其中虽明形等亦是缘
故(又此品者前释对二种来意中前义此释对后义此品成刹之缘具果具因后
品唯果)今初分二先总标纲要即为本分后
正陈本义即是说分前中亦二先承力遍
观后牒问许说今初上入三昧内契其源
【四释文者三品正陈法海于中分二初二
品明果后一品辩因然有二意一约兼明
则前二品通答前三十句果问后一品答
前十句因问说因为欲成果从多而说分
明举果二将前二品望前品末三问通答
依正若望下广文正明于依傍显于正留
其正报后分广故于中初品通辩诸佛及
诸众生所有刹海后品别明本师之所严
净又此品明成刹之缘后品别辩果相故
此品答安立之问其中虽明形等亦是缘
故(又此品者前释对二种来意中前义此释对后义此品成刹之缘具果具因后
品唯果)今初分二先总标纲要即为本分后
正陈本义即是说分前中亦二先承力遍
观后牒问许说今初上入三昧内契其源
音释¶ 第 353b 页
今云遍观外审其相十海之义已如问释
但小不次耳但观于十巳含馀三十佛海
之中具身等故大愿之中含因等故(但观于十
下通难难云问有四十何唯观十故答意云十海为总已含所馀三十别问佛海之
中者是佛必有六根三业为体相显著之十必有德用圆傋谓佛地等故具二十大
愿海中巳摄因中𤼵趣等十故四十无遗)。】
「如是观察已普告一切道场众海诸菩萨言。」
【第二如是观察已下牒问许说于中分四
一牒问略叹二许说分齐三说所成益四
赞胜诫听今初分二先结前生后。】
「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
不可思议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知
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不可思议说一切无边
佛海智不可思议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不可
思议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海智不可思议显
但小不次耳但观于十巳含馀三十佛海
之中具身等故大愿之中含因等故(但观于十
下通难难云问有四十何唯观十故答意云十海为总已含所馀三十别问佛海之
中者是佛必有六根三业为体相显著之十必有德用圆傋谓佛地等故具二十大
愿海中巳摄因中𤼵趣等十故四十无遗)。】
「如是观察已普告一切道场众海诸菩萨言。」
【第二如是观察已下牒问许说于中分四
一牒问略叹二许说分齐三说所成益四
赞胜诫听今初分二先结前生后。】
「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
不可思议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知
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不可思议说一切无边
佛海智不可思议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不可
思议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海智不可思议显
音释¶ 第 354a 页
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不可思议示现一
切佛神变海智不可思议转法轮海智不可
思议建立演说海不可思议。」
【后佛子下正牒称叹即从后向前牒上果
问三十句也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问
观乃观海叹乃叹智者智之与海反覆相
成谓前自智观海微细难知知唯佛智方
能究尽海难思故佛智难思佛智难思故
海为深广(观乃观海下释妨难即心口相违难此难因前而生)若尔
何不说智而但说海智离海境安知其相
又表唯所證知故但说海(三若尔下重难即叹说不同难
此难望后说分而生四智离海境下再答中二先约教相谓智之异相因所知故又
表以下二约證相海是所證故)十智望海与问开合小异
名或小差谓一中前问及观但云世界海
今加成坏望前与智中亦有成坏之言此
切佛神变海智不可思议转法轮海智不可
思议建立演说海不可思议。」
【后佛子下正牒称叹即从后向前牒上果
问三十句也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问
观乃观海叹乃叹智者智之与海反覆相
成谓前自智观海微细难知知唯佛智方
能究尽海难思故佛智难思佛智难思故
海为深广(观乃观海下释妨难即心口相违难此难因前而生)若尔
何不说智而但说海智离海境安知其相
又表唯所證知故但说海(三若尔下重难即叹说不同难
此难望后说分而生四智离海境下再答中二先约教相谓智之异相因所知故又
表以下二约證相海是所證故)十智望海与问开合小异
名或小差谓一中前问及观但云世界海
今加成坏望前与智中亦有成坏之言此
音释¶ 第 354b 页
乃广略之异耳言清净智者离所知障决
断分明故初句贯下置清净言馀皆略也
然皆以多故广故深故细故重叠难知迥
超言念皆云不思议也二知众生业海者
众生即报类差别业即善恶等殊从此别
义观中开为二句而因果虽殊同是所化
众生故此及问并与智中并合为一三即
世界都称或化众生法谓安立施设方便
轨则等也四能化诸佛数量无边五即所
化根欲差别难知而问中合在后之五海
五海皆须知根欲故六即所应之时前就
所观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一念能知
其问及与智皆云佛解脱海者以一念普
知三世是佛不思议解脱故七称性大愿
为现身说法遍化之因故前问是名号海
断分明故初句贯下置清净言馀皆略也
然皆以多故广故深故细故重叠难知迥
超言念皆云不思议也二知众生业海者
众生即报类差别业即善恶等殊从此别
义观中开为二句而因果虽殊同是所化
众生故此及问并与智中并合为一三即
世界都称或化众生法谓安立施设方便
轨则等也四能化诸佛数量无边五即所
化根欲差别难知而问中合在后之五海
五海皆须知根欲故六即所应之时前就
所观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一念能知
其问及与智皆云佛解脱海者以一念普
知三世是佛不思议解脱故七称性大愿
为现身说法遍化之因故前问是名号海
音释¶ 第 355a 页
及寿量海与智之中名普入法界一切世
界海智皆由愿力故也八应机作用神变
无方九转称性大法轮海若据问中摄法
轮海在演说中若约向观摄演说海在法
轮中今此开二演说第十谓随方施设言
音差别及法轮随机故与智中亦开名佛
音声智(十智望海下正释经文于中有二先总明十海之名总有五节巳如
前品今对三文并此为四言望海者即前所观言与问者即第六经初此唯对二下
别释中兼对与智即是前品意加一中前问下别释钩锁相连令义无遗今当具出
问中十海一世界海二众生海三法界安立海四佛海五波罗蜜海六佛解脱海七
佛变化海八佛演说海九佛名号海十佛寿量海与智中十海智一能入一切智性
力智二入法界无边量智三成就一切佛境智四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五一切众
生界广大智六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七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入一
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辞辩智九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十得一切佛音声智
观中十海一一切世界海二一切众生海三一切诸佛海四一切法界海五一切众
界海智皆由愿力故也八应机作用神变
无方九转称性大法轮海若据问中摄法
轮海在演说中若约向观摄演说海在法
轮中今此开二演说第十谓随方施设言
音差别及法轮随机故与智中亦开名佛
音声智(十智望海下正释经文于中有二先总明十海之名总有五节巳如
前品今对三文并此为四言望海者即前所观言与问者即第六经初此唯对二下
别释中兼对与智即是前品意加一中前问下别释钩锁相连令义无遗今当具出
问中十海一世界海二众生海三法界安立海四佛海五波罗蜜海六佛解脱海七
佛变化海八佛演说海九佛名号海十佛寿量海与智中十海智一能入一切智性
力智二入法界无边量智三成就一切佛境智四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五一切众
生界广大智六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七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入一
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辞辩智九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十得一切佛音声智
观中十海一一切世界海二一切众生海三一切诸佛海四一切法界海五一切众
音释¶ 第 355b 页
生业海六一切众生根欲海七一切诸佛法轮海八一切三世海九一切如来愿力
海十一切如来神变海叹智中十智一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二一切众生业海智三
一切法界安立海智四一切无边佛海智五一切欲解根海智六一念普知一切三
世智七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八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九转法轮智十建立
演说海智其劝说中十法亦是十海巳如上会文无海言今略不出今对会四文即
分为四第一以叹智对观海辩次第者第一智观第一海第二智观第二及第五海
第三观第四第四观第三第五观第六第六观第八第七观第九第八观第十第九
第十并观第七但看前列次第可知疏中所会正是此对第二若将叹智对与智次
第者所叹第一即与智第四二即是五三即是二四即是三五即是七六即是六七
即是九八即是六九即是八十即彼十彼有总句故彼六中含此六八第三若将叹
智对问十海多同第一对观海辩若具说者前四如次对四海第五通遍后五六即
彼六七即九十八即第七此九与十皆是彼八第四若将十观海对问十海者此观
第一即问第一二即彼二三即彼四四即彼三五亦彼二亦遍后五六可是二七即
彼八八即彼六九即彼九及与第十此第十海即彼第七也复应将观海对问十海
如前问中以对更应将与智对问十海前与智中巳对若更将十海对加所为中十
海十一切如来神变海叹智中十智一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二一切众生业海智三
一切法界安立海智四一切无边佛海智五一切欲解根海智六一念普知一切三
世智七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八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九转法轮智十建立
演说海智其劝说中十法亦是十海巳如上会文无海言今略不出今对会四文即
分为四第一以叹智对观海辩次第者第一智观第一海第二智观第二及第五海
第三观第四第四观第三第五观第六第六观第八第七观第九第八观第十第九
第十并观第七但看前列次第可知疏中所会正是此对第二若将叹智对与智次
第者所叹第一即与智第四二即是五三即是二四即是三五即是七六即是六七
即是九八即是六九即是八十即彼十彼有总句故彼六中含此六八第三若将叹
智对问十海多同第一对观海辩若具说者前四如次对四海第五通遍后五六即
彼六七即九十八即第七此九与十皆是彼八第四若将十观海对问十海者此观
第一即问第一二即彼二三即彼四四即彼三五亦彼二亦遍后五六可是二七即
彼八八即彼六九即彼九及与第十此第十海即彼第七也复应将观海对问十海
如前问中以对更应将与智对问十海前与智中巳对若更将十海对加所为中十
音释¶ 第 356a 页
法巳如前品所为中明故今略出四门而巳馀义疏中具会细寻易了)。】
「清净佛身不可思议无边色相海普照明不
可思议相及随好皆清净不可思议无边色
相光明轮海具足清净不可思议种种色相
光明云海不可思议殊胜宝燄海不可思议
成就言音海不可思议示现三种自在海调
伏成熟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勇猛调伏诸众
生海无空过者不可思议。」
【二清净下九句牒上六根三业十问向十
约智明不思议此下直就法体为不思议
又望前问开合影略显无尽故以总收别
但广身光等一应机之身修短难测二现
金银等色类无边三十莲华藏刹尘数相
好过于此四圆光大小随机无尽五随缘
放光色类非一六常光如焰具众宝色七
「清净佛身不可思议无边色相海普照明不
可思议相及随好皆清净不可思议无边色
相光明轮海具足清净不可思议种种色相
光明云海不可思议殊胜宝燄海不可思议
成就言音海不可思议示现三种自在海调
伏成熟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勇猛调伏诸众
生海无空过者不可思议。」
【二清净下九句牒上六根三业十问向十
约智明不思议此下直就法体为不思议
又望前问开合影略显无尽故以总收别
但广身光等一应机之身修短难测二现
金银等色类无边三十莲华藏刹尘数相
好过于此四圆光大小随机无尽五随缘
放光色类非一六常光如焰具众宝色七
音释¶ 第 356b 页
圆音无尽深广难测八三轮摄化谓神足
等九调令成益得果不空然其调伏曲有
三种一者始终软语应将摄者而将摄故
二者始终粗语应折伏者而折伏故三者
有时软语有时粗语应成熟者而成熟故
由具此三故无空过(以总[(冰-水+〡)*ㄆ]别者以三业之总摄六根之别言
但广身光等者等取前光明及音声智慧二光为身音声属口智慧是意今文并具
故致等言即开三业而为十耳)。】
「安住佛地不可思议入如来境界不可思议
威力护持不可思议观察一切佛智所行不
可思议诸力圆满无能摧伏不可思议无畏
功德无能过者不可思议住无差别三昧不
可思议神通变化不可思议清净自在智不
可思议一切佛法无能毁坏不可思议。」
【三安住佛地下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圆备
等九调令成益得果不空然其调伏曲有
三种一者始终软语应将摄者而将摄故
二者始终粗语应折伏者而折伏故三者
有时软语有时粗语应成熟者而成熟故
由具此三故无空过(以总[(冰-水+〡)*ㄆ]别者以三业之总摄六根之别言
但广身光等者等取前光明及音声智慧二光为身音声属口智慧是意今文并具
故致等言即开三业而为十耳)。】
「安住佛地不可思议入如来境界不可思议
威力护持不可思议观察一切佛智所行不
可思议诸力圆满无能摧伏不可思议无畏
功德无能过者不可思议住无差别三昧不
可思议神通变化不可思议清净自在智不
可思议一切佛法无能毁坏不可思议。」
【三安住佛地下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圆备
音释¶ 第 357a 页
十问前问中略无变化及自在二句以摄
在无能摄取句中义如前会亦以前文十
海有故神变属身自在属智馀并可知。】
「如是等一切法我当承佛神力及一切如来
威神力故具足宣说。」
【第二如是等下许说分齐谓具足说故承
佛力者当会佛也若言具者何以下文唯
说安立及世界海耶经来不尽故又虽说
二世界海亦巳通具三十句问(若言具者下问也答
有二意一经来未尽约显现答遮那品末无有结束故若经具来应更答馀三十八
问)谓界必有生而依住故有佛现故安立
异故行业感故馀可意求(谓界必有生下二出所兼之相
略出三海谓一众生二佛三行业及能兼二巳有五海言馀可意求者即馀五海等
谓一有生必有根欲为一有佛必由愿力为二必有神变普周为三必转法益生为
四必有作用解脱为五则十海具矣具海既尔具馀例然此依别答四十问说若约
在无能摄取句中义如前会亦以前文十
海有故神变属身自在属智馀并可知。】
「如是等一切法我当承佛神力及一切如来
威神力故具足宣说。」
【第二如是等下许说分齐谓具足说故承
佛力者当会佛也若言具者何以下文唯
说安立及世界海耶经来不尽故又虽说
二世界海亦巳通具三十句问(若言具者下问也答
有二意一经来未尽约显现答遮那品末无有结束故若经具来应更答馀三十八
问)谓界必有生而依住故有佛现故安立
异故行业感故馀可意求(谓界必有生下二出所兼之相
略出三海谓一众生二佛三行业及能兼二巳有五海言馀可意求者即馀五海等
谓一有生必有根欲为一有佛必由愿力为二必有神变普周为三必转法益生为
四必有作用解脱为五则十海具矣具海既尔具馀例然此依别答四十问说若约
音释¶ 第 357b 页
十海为总此但答二下别答八巳如现相品明则十海之中兼馀三十)。】
「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为令一切菩萨于
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为令一切世界海一
切佛自在所庄严故为令一切劫海中如来
种性恒不断故为令于一切世界海中显示
诸法真实性故为令随一切众生无量解海
而演说故为令随一切众生诸根海方便令
生诸佛法故为令随一切众生乐欲海摧破
一切障碍山故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令
净修治出要道故为令一切菩萨安住普贤
愿海中故。」
【第三为令下说所成益十句摄为五对一
證智成福对二严刹绍种对亦即时处对
三显义演教对四生善灭恶对五净业普
愿对文并可知此亦通为一经教起之所
「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为令一切菩萨于
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为令一切世界海一
切佛自在所庄严故为令一切劫海中如来
种性恒不断故为令于一切世界海中显示
诸法真实性故为令随一切众生无量解海
而演说故为令随一切众生诸根海方便令
生诸佛法故为令随一切众生乐欲海摧破
一切障碍山故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令
净修治出要道故为令一切菩萨安住普贤
愿海中故。」
【第三为令下说所成益十句摄为五对一
證智成福对二严刹绍种对亦即时处对
三显义演教对四生善灭恶对五净业普
愿对文并可知此亦通为一经教起之所
音释¶ 第 358a 页
因也此十亦对前十海十智恐繁不会(此十
亦对前十海丁智者初一为令即具十智故云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馀九即十
海一即佛海及神变海二即世界海三即三世海四即法界海五即转法轮海六即
众生根海七八皆众生海九即愿海十海[备-用+冉]矣对海既尔对智可知如对海故)。】
「是时普贤菩萨复欲令无量道场众海生欢
喜故。」
【第四是时普贤下赞胜劝听中文二初长
行辩意后偈颂正显今初十一句初一总
标谓令闻法必生喜故。】
「令于一切法增长爱乐故令生广大真实信
解海故令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故令安立普
贤愿海故令净治入三世平等智眼故令增
长普照一切世间藏大慧海故令生陀罗尼
力持一切法轮故令于一切道场中尽佛境
界悉开示故令开阐一切如来法门故令增
亦对前十海丁智者初一为令即具十智故云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馀九即十
海一即佛海及神变海二即世界海三即三世海四即法界海五即转法轮海六即
众生根海七八皆众生海九即愿海十海[备-用+冉]矣对海既尔对智可知如对海故)。】
「是时普贤菩萨复欲令无量道场众海生欢
喜故。」
【第四是时普贤下赞胜劝听中文二初长
行辩意后偈颂正显今初十一句初一总
标谓令闻法必生喜故。】
「令于一切法增长爱乐故令生广大真实信
解海故令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故令安立普
贤愿海故令净治入三世平等智眼故令增
长普照一切世间藏大慧海故令生陀罗尼
力持一切法轮故令于一切道场中尽佛境
界悉开示故令开阐一切如来法门故令增
音释¶ 第 358b 页
长法界广大甚深一切智性故即说颂言。」
【馀十别显喜义亦为五对初二乐法生信
对二證性立愿对三了真入俗对四持法
示佛对五开法增智对如文并显。】
「智慧甚深功德海普现十方无量国随诸众
生所应见光明遍照转法轮。
十方刹海叵思议佛无量劫皆严净为化众
生使成熟出兴一切诸国土。」
【二正颂中十颂分二初八赞后二劝前中
亦二初二明佛出现意。】
「佛境甚深难可思普示众生令得入其心乐
小著诸有不能通达佛所悟。」
【后六辩定法器于中初一拣非器。】
「若有净信坚固心常得亲近善知识一切诸
佛与其力此乃能入如来智。
【馀十别显喜义亦为五对初二乐法生信
对二證性立愿对三了真入俗对四持法
示佛对五开法增智对如文并显。】
「智慧甚深功德海普现十方无量国随诸众
生所应见光明遍照转法轮。
十方刹海叵思议佛无量劫皆严净为化众
生使成熟出兴一切诸国土。」
【二正颂中十颂分二初八赞后二劝前中
亦二初二明佛出现意。】
「佛境甚深难可思普示众生令得入其心乐
小著诸有不能通达佛所悟。」
【后六辩定法器于中初一拣非器。】
「若有净信坚固心常得亲近善知识一切诸
佛与其力此乃能入如来智。
音释¶ 第 359a 页
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
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
安住普贤诸愿地修行菩萨清净道观察法
界如虚空此乃能知佛行处。
此诸菩萨获善利见佛一切神通力修馀道
者莫能知普贤行人方得悟。」
【次四示法器。】
「众生广大无有边如来一切皆护念转正法
轮靡不至毗卢遮那境界力。」
【后一结归佛力。】
「一切刹土入我身所住诸佛亦复然汝应观
我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
普贤行愿无边际我巳修行得具足普贤境
界广大身是佛所行应谛听。」
【及后二劝文并可知然通此十偈亦是牒
音释¶ 第 359b 页
问以赞前长行总显难思此下略示难思
之相而三十句间列不次含义并足欲委
配释恐厌繁文(然通此十下重释偈文结云欲委配释恐厌繁文今
当配之初偈即牒智慧地及无畏功德兼含体相显著等十句以言普现十方光明
遍照等故第二偈即世界海及出现也第三偈牒佛境第四偈牒佛加持第五偈即
业海及乐欲海并调伏海第六偈前半波罗蜜海亦兼佛地次句法界海末句所行
第七偈即神变海第八偈前半众生海后半演说海第九偈即佛解脱海及三自在
第十偈即大愿海馀皆兼含可以意得非益观智疏略不言明欲委寻文故钞重出)。】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大众言。」
【第二广陈本义分中分二初结集生起。】
「诸佛子世界海有十种事过去现在未来诸
佛巳说现说当说。」
【二诸佛子下普贤显说于三十句果问中
广释世界安立海问馀并摄之文分为二
初标举章门后依章别释今初分三一立
之相而三十句间列不次含义并足欲委
配释恐厌繁文(然通此十下重释偈文结云欲委配释恐厌繁文今
当配之初偈即牒智慧地及无畏功德兼含体相显著等十句以言普现十方光明
遍照等故第二偈即世界海及出现也第三偈牒佛境第四偈牒佛加持第五偈即
业海及乐欲海并调伏海第六偈前半波罗蜜海亦兼佛地次句法界海末句所行
第七偈即神变海第八偈前半众生海后半演说海第九偈即佛解脱海及三自在
第十偈即大愿海馀皆兼含可以意得非益观智疏略不言明欲委寻文故钞重出)。】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大众言。」
【第二广陈本义分中分二初结集生起。】
「诸佛子世界海有十种事过去现在未来诸
佛巳说现说当说。」
【二诸佛子下普贤显说于三十句果问中
广释世界安立海问馀并摄之文分为二
初标举章门后依章别释今初分三一立
音释¶ 第 360a 页
数显同二徵数列异三结略显广今初先
告佛子者使时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广深
目之为海谓积刹成种积种成海海无别
体世界都名然事类广多略举其十以表
无尽三世同说彰其要胜又显说决定无
改易也。】
「何者为十所谓世界海起具因缘世界海所
依住世界海形状世界海体性世界海庄严
世界海清净世界海佛出兴世界海劫住世
界海劫转变差别世界海无差别门。」
【二徵列中一明揽缘成立二成巳依住三
外状区分四内体差别五宝等庄校六垢
秽不生七佛出差殊八劫住修短九随业
改变十包容必均此十亦摄十八圆满后
品当会。】
告佛子者使时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广深
目之为海谓积刹成种积种成海海无别
体世界都名然事类广多略举其十以表
无尽三世同说彰其要胜又显说决定无
改易也。】
「何者为十所谓世界海起具因缘世界海所
依住世界海形状世界海体性世界海庄严
世界海清净世界海佛出兴世界海劫住世
界海劫转变差别世界海无差别门。」
【二徵列中一明揽缘成立二成巳依住三
外状区分四内体差别五宝等庄校六垢
秽不生七佛出差殊八劫住修短九随业
改变十包容必均此十亦摄十八圆满后
品当会。】
音释¶ 第 360b 页
「诸佛子略说世界海有此十事若广说者与
世界海微尘数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巳说
现说当说。」
【三诸佛子下结略显广言世界海尘者智
犹难测言岂具陈非證法云安受兹说。
然上十事于一一刹多少不定具缘一种
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或成四句谓一成一
一成一切等清净一种或一或多或亦无
之以有纯秽刹故其次七事各各唯一谓
依空住者非依光等故馀准思之其无差
别一切皆具以约体性平等佛力融摄故
说无差所以染净皆具也有云一切世界
相望互同名无差者则违下经文经云一
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无差别故若
依相望互同则无有差别之事(有云下叙昔即刊定
音释¶ 第 361a 页
意若依下结过谓尽世界海皆作无差别故刹海中无差别事馀可知)若将
此十望刹种者具缘一种多少不定不得
云一以其种中含有多类刹故清净一事
不得定言有无以其种中必含净秽故其
无差别多少亦均佛出劫住随业转变不
得云一依形体严不得云多以其刹种别
有体等故。
若以此十独望刹海形体依住庄严等四
许其唯一馀必兼多故经云一一世界海
有种种形故。
今言有世界海尘数者约融摄无尽之说
也有云约一一刹海中所有诸刹各各一
因等故有刹海尘数者孟浪之甚何者且
如刹海中刹虽多岂如刹海尽末为尘之
多若欲相同即一尘一缘方得相似何得
此十望刹种者具缘一种多少不定不得
云一以其种中含有多类刹故清净一事
不得定言有无以其种中必含净秽故其
无差别多少亦均佛出劫住随业转变不
得云一依形体严不得云多以其刹种别
有体等故。
若以此十独望刹海形体依住庄严等四
许其唯一馀必兼多故经云一一世界海
有种种形故。
今言有世界海尘数者约融摄无尽之说
也有云约一一刹海中所有诸刹各各一
因等故有刹海尘数者孟浪之甚何者且
如刹海中刹虽多岂如刹海尽末为尘之
多若欲相同即一尘一缘方得相似何得
音释¶ 第 361b 页
以一刹一缘充一刹多尘之数况积具缘
等十有刹海之尘其一具缘自有刹海尘
数是则通有刹海微尘数个刹海微尘数
矣一刹一缘一依一体安得充耶亦不得
言通一切世界海说以下依住云一一世
界海有世界海尘数所依住故(孟浪之甚者浪谓流
浪孟亦猛也庄子齐物篇云瞿鹊子问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
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
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释曰今不取其事但取孟浪所出耳
孟浪者率略之言也明其无当向秀云澜漫无所趣舍之谓二字要连用何者下三
彰非所以尊意可知犹恐难见请以喻明如一槃中盛于十楪十楪之中各盛十弹
子一槃如刹海一楪如刹种弹子如一刹若言一槃之中有一槃弹子尘数无差岂
得以一槃之内弹子无差以充其数一槃弹子但有一百一弹子之尘巳难知数况
一百弹子尽抹为尘则数不可量便将一百之数以充一槃弹子之尘数故为孟浪
也得斯喻意寻数易了亦不得言者第四逆遮昔救恐有救云一刹海中刹不充一
等十有刹海之尘其一具缘自有刹海尘
数是则通有刹海微尘数个刹海微尘数
矣一刹一缘一依一体安得充耶亦不得
言通一切世界海说以下依住云一一世
界海有世界海尘数所依住故(孟浪之甚者浪谓流
浪孟亦猛也庄子齐物篇云瞿鹊子问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
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
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释曰今不取其事但取孟浪所出耳
孟浪者率略之言也明其无当向秀云澜漫无所趣舍之谓二字要连用何者下三
彰非所以尊意可知犹恐难见请以喻明如一槃中盛于十楪十楪之中各盛十弹
子一槃如刹海一楪如刹种弹子如一刹若言一槃之中有一槃弹子尘数无差岂
得以一槃之内弹子无差以充其数一槃弹子但有一百一弹子之尘巳难知数况
一百弹子尽抹为尘则数不可量便将一百之数以充一槃弹子之尘数故为孟浪
也得斯喻意寻数易了亦不得言者第四逆遮昔救恐有救云一刹海中刹不充一
音释¶ 第 362a 页
刹海中尘今取一切刹海中刹以充一刹海中尘数岂不得耶亦如一槃弹子之多
不充一槃之尘若多槃弹子岂不充一槃之尘耶故今遮云若依此义义则粗通奈
何违文文中既云一一世界海中则一海中即有世界海尘数不言一切世界海共
为一世界海尘数岂得将此而为救耶亦犹一槃弹子即有一槃弹子尘数不言多
槃有一槃之尘也)。】
「诸佛子略说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巳
成现成当成。」
【第二依章别释者十事不同则为十段一
一皆有长行与偈长行中各三谓标释结
今初起具因缘标中略举十种通成三世
一切佛刹。】
「何者为十所谓如来神力故法应如是故一
切众生行业故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萨
严净国土愿力故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
不充一槃之尘若多槃弹子岂不充一槃之尘耶故今遮云若依此义义则粗通奈
何违文文中既云一一世界海中则一海中即有世界海尘数不言一切世界海共
为一世界海尘数岂得将此而为救耶亦犹一槃弹子即有一槃弹子尘数不言多
槃有一槃之尘也)。】
「诸佛子略说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巳
成现成当成。」
【第二依章别释者十事不同则为十段一
一皆有长行与偈长行中各三谓标释结
今初起具因缘标中略举十种通成三世
一切佛刹。】
「何者为十所谓如来神力故法应如是故一
切众生行业故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萨
严净国土愿力故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
音释¶ 第 362b 页
故一切菩萨清净胜解自在故一切如来善
根所流及一切诸佛成道时自在势力故普
贤菩萨自在愿力故。」
【二何者下释然佛土之义虽有多种不出
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若开
受用有自有他则成四土统为二种谓净
及秽或性及相融而为一有异馀宗(然佛土下
疏文有三一辩类中初说三土二开三为四三合四为二四融二为一前二则唯识
第十意然初说三者依三身故报有自他故为四身四身还依四土论云又自性身
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
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释曰此义前品巳引为下文用
之故重委引论云自受用身还依自受用土谓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
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
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
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
根所流及一切诸佛成道时自在势力故普
贤菩萨自在愿力故。」
【二何者下释然佛土之义虽有多种不出
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若开
受用有自有他则成四土统为二种谓净
及秽或性及相融而为一有异馀宗(然佛土下
疏文有三一辩类中初说三土二开三为四三合四为二四融二为一前二则唯识
第十意然初说三者依三身故报有自他故为四身四身还依四土论云又自性身
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
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释曰此义前品巳引为下文用
之故重委引论云自受用身还依自受用土谓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
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
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
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
音释¶ 第 363a 页
切处释曰功德随所依身智慧随所證如馀并可知论云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
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
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若
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
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大或小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
依身量亦无定限释曰上皆论文文并易了下疏用之须知所在统唯二种者三摄
四为二也诸经论中皆有于此二种之二先摄上四为净秽者乃有多义一前三皆
净四中有净有秽则三𩔗半为净半𩔗为秽二前三为净以他受用断分别障已證
真如故得名净变化皆秽设有七珍秽众生住故亦非净三后二皆秽仁王经云三
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而生公说有形皆秽无形为净则唯法性为净若
尔自受用土岂称秽耶此以𡨋同真性不可说其形量大小则同净摄二摄前四为
性相者略有二门一法性为性馀三皆相二自受用土𡨋同真性亦可名性馀二唯
相四融而为一则净秽性相三土四土无不圆融即此经意故云有异馀宗)又
此净土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
理齐平有质不成搜源则冥无质不成缘
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
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若
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
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大或小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
依身量亦无定限释曰上皆论文文并易了下疏用之须知所在统唯二种者三摄
四为二也诸经论中皆有于此二种之二先摄上四为净秽者乃有多义一前三皆
净四中有净有秽则三𩔗半为净半𩔗为秽二前三为净以他受用断分别障已證
真如故得名净变化皆秽设有七珍秽众生住故亦非净三后二皆秽仁王经云三
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而生公说有形皆秽无形为净则唯法性为净若
尔自受用土岂称秽耶此以𡨋同真性不可说其形量大小则同净摄二摄前四为
性相者略有二门一法性为性馀三皆相二自受用土𡨋同真性亦可名性馀二唯
相四融而为一则净秽性相三土四土无不圆融即此经意故云有异馀宗)又
此净土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
理齐平有质不成搜源则冥无质不成缘
音释¶ 第 363b 页
起万形故形夺圆融无有障碍(又此净土下第二融
摄因上第四义故略为此融然东安庄公本有三句无有质不成今加此句以成二
对谓净秽域绝不可言一理唯一味不可言异冥同性空不可言有随缘成立不可
言无然一为遣异无相遣有然其释中一亦约理实则一义有其二种一约理一二
约事一如自受用十方如来同有净土不可言无而得称一故疏成四句二对不同
又上略举四句一向遮过实则即异即同即有即无若互相形夺则一异两亡有无
双寂若圆融无碍则即一即多即无即有有是无有无是有无多是即一之多一是
即多之一有无即事理无碍一多兼事事无碍由此重重故华藏刹一一尘中皆见
法界馀如玄中)土既不等因缘亦殊今文十中初
三通显次四别明后三则融摄转变言初
三者一如来神力者谓一切净秽等土皆
是如来通慧力成为物而取拟将普应佛
应统之皆称佛土故莲华藏海佛所严净
而内含净秽然就佛言之故无国而不净
也既即秽而净故不思议二法如是者梵
摄因上第四义故略为此融然东安庄公本有三句无有质不成今加此句以成二
对谓净秽域绝不可言一理唯一味不可言异冥同性空不可言有随缘成立不可
言无然一为遣异无相遣有然其释中一亦约理实则一义有其二种一约理一二
约事一如自受用十方如来同有净土不可言无而得称一故疏成四句二对不同
又上略举四句一向遮过实则即异即同即有即无若互相形夺则一异两亡有无
双寂若圆融无碍则即一即多即无即有有是无有无是有无多是即一之多一是
即多之一有无即事理无碍一多兼事事无碍由此重重故华藏刹一一尘中皆见
法界馀如玄中)土既不等因缘亦殊今文十中初
三通显次四别明后三则融摄转变言初
三者一如来神力者谓一切净秽等土皆
是如来通慧力成为物而取拟将普应佛
应统之皆称佛土故莲华藏海佛所严净
而内含净秽然就佛言之故无国而不净
也既即秽而净故不思议二法如是者梵
音释¶ 第 364a 页
云达磨多此云法尔或曰法性若是法性
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起
外诸器界若云法尔者谓有问言何以诸
佛众生起于刹土答云法应如是不可致
诘若会此二谓法应如是藏识变起三众
生业力者业有善恶国有净秽故净名以
万行为因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谓
法性虽一随业成异佛随异类取土摄生
涅槃微善观经三心等其类非一上三初
因二缘三因(初三者下第二正释经文释第一句疏文有二一正释言
一切净秽者此通三土唯除法性以言通慧力所成故此即偈文智慧神通力如是
也言为物而取拟将普应者除自受用皆为物故佛应统之下解妨此有二妨一皆
名佛土妨谓土有净秽秽岂佛土故今答云秽亦佛土三界朽宅属于一人娑婆杂
恶居华藏内是我佛土然就佛言者通秽土称净妨此由净名经中宝积愿闻得佛
国土清净而佛答云众生之𩔗是则不拣净秽秽亦净土故生疑云秽名佛土就统
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起
外诸器界若云法尔者谓有问言何以诸
佛众生起于刹土答云法应如是不可致
诘若会此二谓法应如是藏识变起三众
生业力者业有善恶国有净秽故净名以
万行为因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谓
法性虽一随业成异佛随异类取土摄生
涅槃微善观经三心等其类非一上三初
因二缘三因(初三者下第二正释经文释第一句疏文有二一正释言
一切净秽者此通三土唯除法性以言通慧力所成故此即偈文智慧神通力如是
也言为物而取拟将普应者除自受用皆为物故佛应统之下解妨此有二妨一皆
名佛土妨谓土有净秽秽岂佛土故今答云秽亦佛土三界朽宅属于一人娑婆杂
恶居华藏内是我佛土然就佛言者通秽土称净妨此由净名经中宝积愿闻得佛
国土清净而佛答云众生之𩔗是则不拣净秽秽亦净土故生疑云秽名佛土就统
音释¶ 第 364b 页
以言秽名净土复㨿何理故有此答就佛皆净所以身子所见邱陵坑坎佛言我此
土净而汝不见既即秽而净故不思议者即以上义会下偈文偈云世尊境界不思
议故若是法性者约如来藏随缘成立净秽诸土如三昧品引楞伽说此从通相不
局众生亦不局佛若云法尔者即法尔道理如十地说业有善恶下先总释故净名
下后引證引三经四文净名有二皆佛国品初云以万行为因者经云宝积当知直
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謟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
是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次列
六度等故云万行为因又云众生之𩔗是菩萨净土等者亦是此文谓法性虽一下
双释上二疏文有三初随业成异释上万行为因此是土因佛随异𩔗取土摄生释
上文又云众生之𩔗是菩萨佛土此是土缘即佛国品宝积献盖佛为现变见净土
相便求其因故初问云愿闻得佛国土清净举果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徵因)
佛答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摽也下根释云)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
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释曰上二句总明取土一向为物经云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
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释曰此明土异之由下
徵释云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释曰经意云菩萨修因取土
土净而汝不见既即秽而净故不思议者即以上义会下偈文偈云世尊境界不思
议故若是法性者约如来藏随缘成立净秽诸土如三昧品引楞伽说此从通相不
局众生亦不局佛若云法尔者即法尔道理如十地说业有善恶下先总释故净名
下后引證引三经四文净名有二皆佛国品初云以万行为因者经云宝积当知直
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謟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
是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次列
六度等故云万行为因又云众生之𩔗是菩萨净土等者亦是此文谓法性虽一下
双释上二疏文有三初随业成异释上万行为因此是土因佛随异𩔗取土摄生释
上文又云众生之𩔗是菩萨佛土此是土缘即佛国品宝积献盖佛为现变见净土
相便求其因故初问云愿闻得佛国土清净举果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徵因)
佛答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摽也下根释云)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
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释曰上二句总明取土一向为物经云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
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释曰此明土异之由下
徵释云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释曰经意云菩萨修因取土
音释¶ 第 365a 页
皆缘众生若无众生取土何用此皆他受用土及变化土缘故唯识中二土皆以利
他行成明为物取故彼经举喻欲造宫室须依空地若于虚空终不能成欲修净土
必缘众生若无众生无修土处涅槃微善下别引他经成其初义即二十一经高贵
德王菩萨品琉璃光菩萨从不动世界而来无畏菩萨问佛此土众生当造何业而
得生彼不动世界佛以偈答广列十善一一皆生言微善者彼有偈云若于佛法僧
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因若为怖畏故利养及福德书是经一偈则生
不动国造像若佛塔犹如大拇指常生欢喜心即生不动国是也观经三心者有三
种三心第一佛为韦提希现净土竟韦提希愿生求因佛言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
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
者𤼵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阿难及韦提
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正因释曰若具此三何净不致然
以生就佛总名为生如上引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謟众生来生其国第
二上品上生文中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𤼵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
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𤼵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第三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
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
他行成明为物取故彼经举喻欲造宫室须依空地若于虚空终不能成欲修净土
必缘众生若无众生无修土处涅槃微善下别引他经成其初义即二十一经高贵
德王菩萨品琉璃光菩萨从不动世界而来无畏菩萨问佛此土众生当造何业而
得生彼不动世界佛以偈答广列十善一一皆生言微善者彼有偈云若于佛法僧
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因若为怖畏故利养及福德书是经一偈则生
不动国造像若佛塔犹如大拇指常生欢喜心即生不动国是也观经三心者有三
种三心第一佛为韦提希现净土竟韦提希愿生求因佛言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
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
者𤼵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阿难及韦提
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正因释曰若具此三何净不致然
以生就佛总名为生如上引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謟众生来生其国第
二上品上生文中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𤼵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
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𤼵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第三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
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
音释¶ 第 365b 页
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释曰第三三心多同初三而
合初一开其后一此上诸心非但得生彼国而为生因亦能成彼净国得为修因故
观经云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故今引为佛国因也上三初因二缘三因者然因略有
二一变化因即第一如来通慧二感净刹因即是第三缘亦有二一约境利他众生
为缘二摄境从心皆自识变此中第二义是真心随缘变耳)次四别明
者有因有缘初一自受用土因大圆镜智
之所成故二变化土因谓众生菩萨共构
一缘各随行业来生其国凡圣同居三四
二种他受用土因然初即初地以上如十
大愿中修净土愿是也后即八地已上功
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净土分(次四
别明有因有缘者如镜智所成是缘变化土因通因通缘佛以生为缘生以佛为缘
谓众生菩萨共搆一缘者上已总明即直心是菩萨净土等若菩萨自修直心众生
謟曲何由得生故劝物同修直心故菩萨以直心之因取直心土以应直心众生为
同搆一缘来生其国万行皆然故云随其行业言凡圣同居者即变化土若他受用
合初一开其后一此上诸心非但得生彼国而为生因亦能成彼净国得为修因故
观经云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故今引为佛国因也上三初因二缘三因者然因略有
二一变化因即第一如来通慧二感净刹因即是第三缘亦有二一约境利他众生
为缘二摄境从心皆自识变此中第二义是真心随缘变耳)次四别明
者有因有缘初一自受用土因大圆镜智
之所成故二变化土因谓众生菩萨共构
一缘各随行业来生其国凡圣同居三四
二种他受用土因然初即初地以上如十
大愿中修净土愿是也后即八地已上功
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净土分(次四
别明有因有缘者如镜智所成是缘变化土因通因通缘佛以生为缘生以佛为缘
谓众生菩萨共搆一缘者上已总明即直心是菩萨净土等若菩萨自修直心众生
謟曲何由得生故劝物同修直心故菩萨以直心之因取直心土以应直心众生为
同搆一缘来生其国万行皆然故云随其行业言凡圣同居者即变化土若他受用
音释¶ 第 366a 页
唯圣所居变化之上凡圣同居圣居有二一就机化故二于凡身中初證圣果亦当
居之他受用土因者略如上引唯识一向就佛说因今通菩萨谓佛因中修此二因
成他受用即是佛因二住地菩萨修此二因得他受用约菩萨因初地八地地经广
说)后三融摄者通于因缘初一即八地已
上搅大海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以染为
净以净为染自在摄生故十自在中有刹
自在穷其因者清净胜解胜解印持随心
变故次一谓成正觉时其身充满十方世
界微尘刹土念劫圆融一时成立由二种
因一善根所流语因中也二成道势力明
果用也此一受用变化相融也即如经初
即摩竭陀地坚固等后一无问成与不成
常能融摄又前是妙觉此是等觉(胜解印持者胜
解以于境印持为性印持万境随心转变一善根所流者即圆融修行自他二利无
障碍行故得尔也)其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穷其
居之他受用土因者略如上引唯识一向就佛说因今通菩萨谓佛因中修此二因
成他受用即是佛因二住地菩萨修此二因得他受用约菩萨因初地八地地经广
说)后三融摄者通于因缘初一即八地已
上搅大海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以染为
净以净为染自在摄生故十自在中有刹
自在穷其因者清净胜解胜解印持随心
变故次一谓成正觉时其身充满十方世
界微尘刹土念劫圆融一时成立由二种
因一善根所流语因中也二成道势力明
果用也此一受用变化相融也即如经初
即摩竭陀地坚固等后一无问成与不成
常能融摄又前是妙觉此是等觉(胜解印持者胜
解以于境印持为性印持万境随心转变一善根所流者即圆融修行自他二利无
障碍行故得尔也)其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穷其
音释¶ 第 366b 页
因者有正有助谓法尔为其正因以一切
智及总以诸因而为缘因故其后三亦融
前土非有别体(其法性土下第三料拣妨难问上之十句含于四土
何以特明三土因耶故为此释次复问云四土之外别说圆融应有五土故今答云
故其后三但融他四即是我宗非别有体圆融之因亦如上说又说净土总有二义
一者行净业为因感净相果二以德业为因感自在净果行业始自凡夫终至十地
德业始起不动终至如来故第二别明是行业净第三融摄是自在净第一总明具
斯二净故疏为三)又此十事展转生起谓诸佛土
总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尔云何
而有异耶业不同故众生由业佛复由何
成一切智之所变故生佛有异何以凡圣
同居同构一缘故何以复有纯菩萨国菩
萨愿行力故既由行业何可转变胜解自
在故云何复得融摄重重佛及普贤自在
力故(又此十事下生起钩锁)。】
智及总以诸因而为缘因故其后三亦融
前土非有别体(其法性土下第三料拣妨难问上之十句含于四土
何以特明三土因耶故为此释次复问云四土之外别说圆融应有五土故今答云
故其后三但融他四即是我宗非别有体圆融之因亦如上说又说净土总有二义
一者行净业为因感净相果二以德业为因感自在净果行业始自凡夫终至十地
德业始起不动终至如来故第二别明是行业净第三融摄是自在净第一总明具
斯二净故疏为三)又此十事展转生起谓诸佛土
总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尔云何
而有异耶业不同故众生由业佛复由何
成一切智之所变故生佛有异何以凡圣
同居同构一缘故何以复有纯菩萨国菩
萨愿行力故既由行业何可转变胜解自
在故云何复得融摄重重佛及普贤自在
力故(又此十事下生起钩锁)。】
音释¶ 第 367a 页
「诸佛子是为略说十种因缘若广说者有世
界海微尘数。」
【三结略显广如前已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七之二
** 音释
蕊
(如累切花心须也)。
泯
(弥尽切灭也)。
覈
(下革切考也)。
绾
(乌版切钩
系也)。
绪
(徐与切[𮈔]端也)。
詺
(弥正切詺目也)。
娜妘
(娜奴可切妘音云)。
分
齐
(分扶问切齐在诣切分齐限量也)。
软
(乳兖切柔也)。
徵
(知陵切验也)。
揽
(鲁敢切取也)。
秽
(乌废切污也)。
诘
(契吉切问也)。
构
(居候切合也)。
谄诳
(谄丑琰切佞言曰谄诳古况切欺也)。
音释¶ 第 367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七之三 假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所说无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
界不思议智慧神通力如是。」
【第二偈颂多以果显因文有九偈束为八
段第一偈颂佛神力据此无边刹海皆遮
那严净则下严华藏犹是分明理实而言
愿周法界。】
「菩萨修行诸愿海普随众生心所欲众生心
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
【次一超颂众生菩萨同集善根。】
「菩萨趣于一切智勤修种种自在力无量愿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所说无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
界不思议智慧神通力如是。」
【第二偈颂多以果显因文有九偈束为八
段第一偈颂佛神力据此无边刹海皆遮
那严净则下严华藏犹是分明理实而言
愿周法界。】
「菩萨修行诸愿海普随众生心所欲众生心
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
【次一超颂众生菩萨同集善根。】
「菩萨趣于一切智勤修种种自在力无量愿
音释¶ 第 368a 页
海普出生广大刹土皆成就。」
【三一颂颂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前
半因后半果成唯识云大圆镜智相应净
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
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
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配经可见(成唯识下此下
之文前已总引今当略释大圆镜智相应净识即果位第八此是依因依此顿变故
由昔所修下此是行因从初成佛下辩其果相初明竖长后周圆下明其横广)。】
「修诸行海无有边入佛境界亦无量为净十
方诸国土一一土经无量劫。」
【四一颂颂第六严净愿力及第七不退行
愿修诸行海无有边者论云谓平等性智
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
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
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变上经虽云
【三一颂颂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前
半因后半果成唯识云大圆镜智相应净
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
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
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配经可见(成唯识下此下
之文前已总引今当略释大圆镜智相应净识即果位第八此是依因依此顿变故
由昔所修下此是行因从初成佛下辩其果相初明竖长后周圆下明其横广)。】
「修诸行海无有边入佛境界亦无量为净十
方诸国土一一土经无量劫。」
【四一颂颂第六严净愿力及第七不退行
愿修诸行海无有边者论云谓平等性智
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
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
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变上经虽云
音释¶ 第 368b 页
愿力非无有行为分功用有无长行成其
二句皆他受用故偈为一初句颂第六次
句颂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
趣佛境故后之半偈通其二文(论云等者上已具引
先智及行俱是缘因亦以行为因以智为缘故云因缘亦上二皆因随十地菩萨为
缘如上随所化众生等变为净土即是果相初地见刹等百三千故名为小二地即
千三地即万等后后大于前前前前即劣后后渐胜下所引地义并如本品)。】
「众生烦恼所扰浊分别欲乐非一相随心造
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
【五一偈却颂第三众生行业加造业因烦
恼所扰造于秽刹欲乐非一感土有殊前
与菩萨同修必多善业故此明于烦恼。】
「佛子刹海庄严藏离垢光明宝所成斯由广
大信解心十方所住咸如是。」
【六一颂颂菩萨胜解。】
二句皆他受用故偈为一初句颂第六次
句颂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
趣佛境故后之半偈通其二文(论云等者上已具引
先智及行俱是缘因亦以行为因以智为缘故云因缘亦上二皆因随十地菩萨为
缘如上随所化众生等变为净土即是果相初地见刹等百三千故名为小二地即
千三地即万等后后大于前前前前即劣后后渐胜下所引地义并如本品)。】
「众生烦恼所扰浊分别欲乐非一相随心造
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
【五一偈却颂第三众生行业加造业因烦
恼所扰造于秽刹欲乐非一感土有殊前
与菩萨同修必多善业故此明于烦恼。】
「佛子刹海庄严藏离垢光明宝所成斯由广
大信解心十方所住咸如是。」
【六一颂颂菩萨胜解。】
音释¶ 第 369a 页
「菩萨能修普贤行游行法界微尘道尘中悉
现无量刹清净广大如虚空。」
【七一颂超颂普贤愿力以普贤有三一位
前普贤但发普贤心即是非今所用二位
中普贤即等觉位故此居佛前三位后普
贤谓得果不舍因行故长行居后。】
「等虚空界现神通悉诣道场诸佛所莲华座
上示众相一一身包一切刹。
一念普现于三世一切刹海皆成立佛以方
便悉入中此是毗卢所严净。」
【八有二偈却颂如来自在前偈颂果用后
偈颂善流略不颂法尔法尔即是法性通
故略之又第七偈依中有依第八偈正中
有依第九偈融于三世故三共显融摄无
碍然其无碍通有十种诸教说土或谓但
音释¶ 第 369b 页
是无常或云心变理事悬隔多一不融故
今经宗要辩无碍(又第七下以义料拣成无碍行门此即贤首华
藏观意彼有五门一成立因缘正当此门起具因缘二相状布列即华藏品风轮香
海等三具德圆满四依正融摄五摄成观智今初有二先牒经略明即彼第四然其
无碍下即彼第三但解此二自成观智略无第五然彼具德指一香树亦明十义一
此香树即佛智身德二即转法轮三事理无碍四悲智德五难思德六体用无碍七
定乱无碍八微细德九佛境界德十缘起无碍德而内外相参以成十门亦不引證
今为顺经加减废立皆引文證而具事理事事无碍初总摽也二立意或是无常者
通大小乘或云心变唯是大乘理事悬隔明非实教)一理事无碍谓
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经云华藏世界海
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故(一事理下三开门别释一
中引经即第十经偈末句云安住于空虚今但取庄严为事法界为理无差别言即
是无碍)二成坏无碍谓成即坏坏即成等(二成
坏中不引文者义易了故亦是此偈故云一一刹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
处常坚固)三广狭无碍不坏相而普周故经云
今经宗要辩无碍(又第七下以义料拣成无碍行门此即贤首华
藏观意彼有五门一成立因缘正当此门起具因缘二相状布列即华藏品风轮香
海等三具德圆满四依正融摄五摄成观智今初有二先牒经略明即彼第四然其
无碍下即彼第三但解此二自成观智略无第五然彼具德指一香树亦明十义一
此香树即佛智身德二即转法轮三事理无碍四悲智德五难思德六体用无碍七
定乱无碍八微细德九佛境界德十缘起无碍德而内外相参以成十门亦不引證
今为顺经加减废立皆引文證而具事理事事无碍初总摽也二立意或是无常者
通大小乘或云心变唯是大乘理事悬隔明非实教)一理事无碍谓
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经云华藏世界海
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故(一事理下三开门别释一
中引经即第十经偈末句云安住于空虚今但取庄严为事法界为理无差别言即
是无碍)二成坏无碍谓成即坏坏即成等(二成
坏中不引文者义易了故亦是此偈故云一一刹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
处常坚固)三广狭无碍不坏相而普周故经云
音释¶ 第 370a 页
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等。
四相入无碍下文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
切入一亦无馀及此文云身包一切等其
文非一亦是一多无碍(三中经云体相如本者即第八经释
刹种章偈及后四相入中所引即前偈前半具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
馀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五相即无碍文云无
量世界即一界故(五相即无碍證文即第十七经)六微细
无碍经云清净珠玉布若云炳然显现诸
佛影等(六清净珠玉等即第八香水河偈具云清净珠玉布若云一切香河
悉弥覆其珠等佛眉间相炳然显现诸佛影今但取初后二句是显微细之义)七
隐显无碍谓染净异类隐显等殊见不同
故(七隐显中略不引经以义多故即此中偈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土斯成立
即其义也以同处异见故不思议又形状偈云一切尘中所现刹皆是本愿神通力
随其心乐种种殊于虚空中悉能作释曰既一尘随乐种种皆作则隐显自在也然
疏中略出二种隐显一染净隐显如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则净隐染显感华
四相入无碍下文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
切入一亦无馀及此文云身包一切等其
文非一亦是一多无碍(三中经云体相如本者即第八经释
刹种章偈及后四相入中所引即前偈前半具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
馀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五相即无碍文云无
量世界即一界故(五相即无碍證文即第十七经)六微细
无碍经云清净珠玉布若云炳然显现诸
佛影等(六清净珠玉等即第八香水河偈具云清净珠玉布若云一切香河
悉弥覆其珠等佛眉间相炳然显现诸佛影今但取初后二句是显微细之义)七
隐显无碍谓染净异类隐显等殊见不同
故(七隐显中略不引经以义多故即此中偈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土斯成立
即其义也以同处异见故不思议又形状偈云一切尘中所现刹皆是本愿神通力
随其心乐种种殊于虚空中悉能作释曰既一尘随乐种种皆作则隐显自在也然
疏中略出二种隐显一染净隐显如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则净隐染显感华
音释¶ 第 370b 页
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则染隐净显故摩竭提国其地金刚等二明异类隐显如须
弥山形世界一类显时江河等形即皆隐也长刹显时短刹则隐馀可例知)八
重现无碍谓于尘中见一切刹刹内尘中
见刹亦然重重无尽如帝网故(八重现无碍亦不引
文以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已频引故若更引者依住偈云或有国土
周法界清净离垢从心现如影如幻广无边如因陀罗各差别等)九主伴
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为眷属下经
云毗卢遮那昔所行种种刹海皆清净种
种刹即眷属也(凡所引即第八经释小海中偈)十时处无
碍谓或于一刹现三世劫或于一念现无
量刹如今第九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
诸庄严摩尼果中皆显现(十中又下文云即第八经河閒
树林偈)此十无碍同时具足自在难知散在
诸文可以六相融之(此十无碍下结释六相之义略如前说广
如十地别章)。
起具因缘竟。】
弥山形世界一类显时江河等形即皆隐也长刹显时短刹则隐馀可例知)八
重现无碍谓于尘中见一切刹刹内尘中
见刹亦然重重无尽如帝网故(八重现无碍亦不引
文以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已频引故若更引者依住偈云或有国土
周法界清净离垢从心现如影如幻广无边如因陀罗各差别等)九主伴
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为眷属下经
云毗卢遮那昔所行种种刹海皆清净种
种刹即眷属也(凡所引即第八经释小海中偈)十时处无
碍谓或于一刹现三世劫或于一念现无
量刹如今第九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
诸庄严摩尼果中皆显现(十中又下文云即第八经河閒
树林偈)此十无碍同时具足自在难知散在
诸文可以六相融之(此十无碍下结释六相之义略如前说广
如十地别章)。
起具因缘竟。】
音释¶ 第 371a 页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一一世
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第二段所依住通染净也。】
「所谓或依一切庄严住或依虚空住或依一
切宝光明住或依一切佛光明住或依一切
宝色光明住或依一切佛音声住或依如幻
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住或依一切世
主身住或依一切菩萨身住或依普贤菩萨
愿所生一切差别庄严海住。」
【长行释中十事文并可知然依异者由于
心乐有差别故谓一依庄严住者乐饰好
故二乐无碍故三乐即质光故四怖众苦
故五爱离质光故光作宝色非宝发光六
奉圣教故七求神护故八求天护故九菩
萨愿力所任持故十普安众生故。
音释¶ 第 371b 页
如何广大世界依有情等小类而住此有
二义一外由内感故说依身此复有二一
宿因力颂云业力之所持故二现在转变
力即世主菩萨神力任持摄属已故二由
无漏体事大小无碍得相依住(如何广大下随难别
释释第八九有二义释前通诸教后由无漏下即事事无碍宗故上普贤云一切刹
土入我身所住诸佛亦复然汝应观我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
「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所
依住。」
【三结。】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遍满十方虚空界所有一切诸国土如来神
力之所加处处现前皆可见。」
【颂有二十二文分两别初一总显一切世
音释¶ 第 372a 页
界依佛神力而住故梵本云一切依佛神
通现长行不列者若列则馀九非佛神通
故偈以此文该于前十皆佛神力。】
「或有种种诸国土无非离垢宝所成清净摩
尼最殊妙炽然普现光明海。」
【后二十一偈别颂前文分之为九初一颂
依庄严住举能显所庄严之具皆宝成故。】
「或有清净光明刹依止虚空界而住。」
【二半偈颂依空。】
「或在摩尼宝海中复有安住光明藏。」
【三半偈颂依宝光明。】
「如来处此众会海演说法轮皆巧妙诸佛境
界广无边众生见者心欢喜。」
【四一偈颂佛光禀佛教光成世界故。】
「有以摩尼作严饰状如华灯广分布香燄光
通现长行不列者若列则馀九非佛神通
故偈以此文该于前十皆佛神力。】
「或有种种诸国土无非离垢宝所成清净摩
尼最殊妙炽然普现光明海。」
【后二十一偈别颂前文分之为九初一颂
依庄严住举能显所庄严之具皆宝成故。】
「或有清净光明刹依止虚空界而住。」
【二半偈颂依空。】
「或在摩尼宝海中复有安住光明藏。」
【三半偈颂依宝光明。】
「如来处此众会海演说法轮皆巧妙诸佛境
界广无边众生见者心欢喜。」
【四一偈颂佛光禀佛教光成世界故。】
「有以摩尼作严饰状如华灯广分布香燄光
音释¶ 第 372b 页
云色炽然覆以妙宝光明网。」
【五一偈颂宝色光明住以严及覆影显依
住。】
「或有刹土无边际安住莲华深大海广博清
净与世殊诸佛妙善庄严故。
或有刹海随轮转以佛威神得安住诸菩萨
众遍在中常见无央广大宝。」
【六二偈颂佛音声谓妙善所感音声有威
神故。】
「或有住于金刚手或复有住天主身毗卢遮
那无上尊常于此处转法轮。」
【七一偈颂七八二住兼显说法。】
「或依宝树平均住香燄云中亦复然或有依
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
或有依止金刚幢或有住于华海中广大神
【五一偈颂宝色光明住以严及覆影显依
住。】
「或有刹土无边际安住莲华深大海广博清
净与世殊诸佛妙善庄严故。
或有刹海随轮转以佛威神得安住诸菩萨
众遍在中常见无央广大宝。」
【六二偈颂佛音声谓妙善所感音声有威
神故。】
「或有住于金刚手或复有住天主身毗卢遮
那无上尊常于此处转法轮。」
【七一偈颂七八二住兼显说法。】
「或依宝树平均住香燄云中亦复然或有依
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
或有依止金刚幢或有住于华海中广大神
音释¶ 第 373a 页
变无不周毗卢遮那此能现。
或修或短无量种其相旋环亦非一妙庄严
藏与世殊清净修治乃能见。
如是种种各差别一切皆依愿海住或有国
土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
或有在空悬覆住或时而有或无有或有国
土极清净住于菩萨宝冠中。
十方诸佛大神通一切皆于此中见诸佛音
声咸遍满斯由业力之所化。」
【八有六偈颂依菩萨身住若树若水皆菩
萨身菩萨现故长行但云菩萨此中兼依
佛身此中虽有愿力是上宿善所持非普
贤愿。】
「或有国土周法界清净离垢从心起如影如
幻广无边如因陀网各差别。
或修或短无量种其相旋环亦非一妙庄严
藏与世殊清净修治乃能见。
如是种种各差别一切皆依愿海住或有国
土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
或有在空悬覆住或时而有或无有或有国
土极清净住于菩萨宝冠中。
十方诸佛大神通一切皆于此中见诸佛音
声咸遍满斯由业力之所化。」
【八有六偈颂依菩萨身住若树若水皆菩
萨身菩萨现故长行但云菩萨此中兼依
佛身此中虽有愿力是上宿善所持非普
贤愿。】
「或有国土周法界清净离垢从心起如影如
幻广无边如因陀网各差别。
音释¶ 第 373b 页
或现种种庄严藏依止虚空而建立诸业境
界不思议佛力显示皆令见。」
【九馀八颂皆颂普贤愿所生住于中三初
二偈明广大国土周法界故前偈明净识
所生心外无体故如影像后偈难思业起
起不离空。】
「一一国土微尘内念念示现诸佛刹数皆无
量等众生普贤所作恒如是。
为欲成熟众生故是中修行经劫海广大神
变靡不兴法界之中悉周遍。
法界国土一一尘诸大刹海住其中佛云平
等悉弥覆于一切处咸充满。
如一尘中自在用一切尘内亦复然诸佛菩
萨大神通毗卢遮那悉能现。」
【次四偈明微细国土调生自在然佛力现
音释¶ 第 374a 页
此亦普贤愿[(冰-水+〡)*ㄆ]故二段文皆兼佛力。】
「一切广大诸刹土如影如幻亦如燄十方不
见所从生亦复无来无去处。
灭坏生成互循复于虚空中无暂已莫不皆
由清净愿广大业力之所持。」
【末后二偈彰刹体性结归有在初偈明刹
依性有有即非有次半成坏更起犹若寻
环后半结归普愿兼显广业。
依住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世界海
有种种差别形相。」
【第三形相亦通染净。】
「所谓或圆或方或非圆方无量差别或如水
漩形或如山燄形或如树形或如华形或如
宫殿形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
【长行释中非圆方者三维八隅皆非圆方
「一切广大诸刹土如影如幻亦如燄十方不
见所从生亦复无来无去处。
灭坏生成互循复于虚空中无暂已莫不皆
由清净愿广大业力之所持。」
【末后二偈彰刹体性结归有在初偈明刹
依性有有即非有次半成坏更起犹若寻
环后半结归普愿兼显广业。
依住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世界海
有种种差别形相。」
【第三形相亦通染净。】
「所谓或圆或方或非圆方无量差别或如水
漩形或如山燄形或如树形或如华形或如
宫殿形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
【长行释中非圆方者三维八隅皆非圆方
音释¶ 第 374b 页
故云无量差别山焰形者如山似焰皆取
上尖对上方圆等故馀并可知。】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三结。】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诸国土海种种别种种庄严种种住殊形共
美遍十方汝等咸应共观察。」
【颂中十偈初之一颂总赞劝观。】
「其状或圆或有方或复三维及八隅摩尼轮
状莲华等一切皆由业令异。
或有清净燄庄严真金间错多殊好门闼竞
开无壅滞斯由业广意无杂。」
【馀皆正颂前义兼举因显果于中初二颂
前十段后七颂前无量差别今初摩尼轮
上尖对上方圆等故馀并可知。】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三结。】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诸国土海种种别种种庄严种种住殊形共
美遍十方汝等咸应共观察。」
【颂中十偈初之一颂总赞劝观。】
「其状或圆或有方或复三维及八隅摩尼轮
状莲华等一切皆由业令异。
或有清净燄庄严真金间错多殊好门闼竞
开无壅滞斯由业广意无杂。」
【馀皆正颂前义兼举因显果于中初二颂
前十段后七颂前无量差别今初摩尼轮
音释¶ 第 375a 页
者即水旋之类净焰庄严颂上山焰门闼
竞开义兼宫殿。】
「刹海无边差别藏譬如云布在虚空宝轮布
地妙庄严诸佛光明照耀中。
一切国土心分别种种光明而照现佛于如
是刹海中各各示现神通力。
或有杂染或清净受苦受乐各差别斯由业
海不思议诸流转法恒如是。」
【后七中分二前三彰刹由因异。】
「一毛孔内难思刹等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
有遍照尊在众会中宣妙法。
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
下各不同佛悉往诣转法轮。
一切尘中所现利皆是本愿神通力随其心
乐种种殊于虚空中悉能作。
竞开义兼宫殿。】
「刹海无边差别藏譬如云布在虚空宝轮布
地妙庄严诸佛光明照耀中。
一切国土心分别种种光明而照现佛于如
是刹海中各各示现神通力。
或有杂染或清净受苦受乐各差别斯由业
海不思议诸流转法恒如是。」
【后七中分二前三彰刹由因异。】
「一毛孔内难思刹等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
有遍照尊在众会中宣妙法。
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
下各不同佛悉往诣转法轮。
一切尘中所现利皆是本愿神通力随其心
乐种种殊于虚空中悉能作。
音释¶ 第 375b 页
一切国土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普为众
生起神变毗卢遮那法如是。」
【后四明自在由佛一毛孔内难思刹者更
有一理谓修行者居自报土各各不同佛
摄众生所现国土似彼报故重重而现不
离一毛(所现国土等者如千盏灯共照一毛则一毛之上有千重光也准喻
思法)。
形状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
界海有种种体所谓或以一切宝庄严为体
或以一宝种种庄严为体或以一切宝光明
为体或以种种色光明为体或以一切庄严
光明为体或以不可坏金刚为体或以佛力
持为体或以妙宝相为体或以佛变化为体
或以日摩尼轮为体或以极微细宝为体或
以一切宝燄为体或以种种香为体或以一
音释¶ 第 376a 页
切宝华冠为体或以一切宝影像为体或以
一切庄严所示现为体或以一念心普示现
境界为体或以菩萨形宝为体或以宝华药
为体或以佛言音为体。」
【第四刹体唯约净刹长行略辩二十种体
然其刹体诸教不同或以八微为体或以
唯心为体或法性为体或一切法为体今
皆具之谓众宝等即是八微加之佛音声
即九微也一念心现是唯识顿变佛变化
者或通果色或一切法令三世间互相作
故又融上诸说为无碍刹体言日摩尼轮
即日轮也香通质气佛言为体者无碍体
事故又依如来说力起故(诸教不同下即五教出体释有
二意一则别配八微是小乘唯心是始教法性是终顿二教或一切法是圆教二则
通明圆教具四义顿教唯法性小乘唯八微始终二教通于前三若三各别即二是
一切庄严所示现为体或以一念心普示现
境界为体或以菩萨形宝为体或以宝华药
为体或以佛言音为体。」
【第四刹体唯约净刹长行略辩二十种体
然其刹体诸教不同或以八微为体或以
唯心为体或法性为体或一切法为体今
皆具之谓众宝等即是八微加之佛音声
即九微也一念心现是唯识顿变佛变化
者或通果色或一切法令三世间互相作
故又融上诸说为无碍刹体言日摩尼轮
即日轮也香通质气佛言为体者无碍体
事故又依如来说力起故(诸教不同下即五教出体释有
二意一则别配八微是小乘唯心是始教法性是终顿二教或一切法是圆教二则
通明圆教具四义顿教唯法性小乘唯八微始终二教通于前三若三各别即二是
音释¶ 第 376b 页
始教若三无碍性相圆融即是终教故法相宗出体云一法性土以真如为体二实
报土力无畏等一切功德无漏五蕴以为体性若摄相归性亦真如为体三色相土
摄境从心自利后得智为体故佛地论云最极自在净识为相相即体相若约相别
即四尘为体四他受用土摄境从心利他后得智为体摄相归性亦以真如为体若
约相别亦是四尘五变化土同前他受用体是知始教具用三法圆教则以性融相
相无碍故通一切法则事事无碍而为其体是故疏云今皆具之次引经具收后融
无碍)。】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或有诸刹海妙宝所合成坚固不可坏安住
宝莲华。」
【颂中十偈初偈颂三谓初二及第六不可
坏金刚。】
「或是净光明出生不可知一切光庄严依止
虚空住。」
报土力无畏等一切功德无漏五蕴以为体性若摄相归性亦真如为体三色相土
摄境从心自利后得智为体故佛地论云最极自在净识为相相即体相若约相别
即四尘为体四他受用土摄境从心利他后得智为体摄相归性亦以真如为体若
约相别亦是四尘五变化土同前他受用体是知始教具用三法圆教则以性融相
相无碍故通一切法则事事无碍而为其体是故疏云今皆具之次引经具收后融
无碍)。】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或有诸刹海妙宝所合成坚固不可坏安住
宝莲华。」
【颂中十偈初偈颂三谓初二及第六不可
坏金刚。】
「或是净光明出生不可知一切光庄严依止
虚空住。」
音释¶ 第 377a 页
【次一偈颂第三第四。】
「或净光为体复依光明住光云作严饰菩萨
共游处。」
【三有一偈颂第五一切庄严光明。】
「或有诸刹海从于愿力生犹如影像住取说
不可得。」
【四有一偈颂二种体愿力生者颂佛力持
如影像现颂妙宝相若兼二事颂佛变化。】
「或以摩尼成普放日藏光珠轮以严地菩萨
悉充满。」
【五有一偈颂二种体上半颂日轮下半颂
微细宝。】
「有刹宝燄成燄云覆其上众宝光殊妙皆由
业所得。」
【第六偈颂宝焰殊妙之言亦兼香也。】
音释¶ 第 377b 页
「或从妙相生众相庄严地如冠共持戴斯由
佛化起。」
【第七偈颂宝冠宝冠亦佛变化非正颂佛
化也。】
「或从心海生随心所解住如幻无处所一切
是分别。」
【第八偈颂一念普现境界。】
「或以佛光明摩尼光为体诸佛于中现各起
神通力。」
【第九偈颂一切宝庄严示现及颂后三体
摩尼光者颂菩萨形宝及宝华叶佛光明
者颂佛音声声光成刹故。】
「或普贤菩萨化现诸刹海愿力所庄严一切
皆殊妙。」
【第十偈结归普贤。
体往竟。】
音释¶ 第 378a 页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
界海有种种庄严所谓或以一切庄严具中
出上妙云庄严或以说一切菩萨功德庄严
或以说一切众生业报庄严或以示现一切
菩萨愿海庄严或以表示一切三世佛影像
庄严或以一念顷示现无边劫神通境界庄
严或以出现一切佛身庄严或以出现一切
宝香云庄严或以示现一切道场中诸珍妙
物光明照耀庄严或以示现一切普贤行愿
庄严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第五段刹庄严中唯明净刹其中或宝为
严或人或法或说法修行示现融摄皆为
严刹以人法为宝故又由说法因等得庄
严果以果名因为庄严也(或宝为严者然庄严有三即名
三净一处所净即众宝为严二住处众生净即人宝为严三法门流布净即以法为
音释¶ 第 378b 页
严对文可知)。】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广大刹海无有边皆由清净业所成种种庄
严种种住一切十方皆遍满。」
【十颂分二初一总显刹严。】
「无边色相宝燄云广大庄严非一种十方刹
海常出现普演妙音而说法。
菩萨无边功德海种种大愿所庄严此土俱
时出妙音普震十方诸刹网。
众生业海广无量随其感报各不同于一切
处庄严中皆由诸佛能演说。
三世所有诸如来神通普现诸刹海一一事
中一切佛如是严净汝应观。
过去未来现在劫十方一切诸国土于彼所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广大刹海无有边皆由清净业所成种种庄
严种种住一切十方皆遍满。」
【十颂分二初一总显刹严。】
「无边色相宝燄云广大庄严非一种十方刹
海常出现普演妙音而说法。
菩萨无边功德海种种大愿所庄严此土俱
时出妙音普震十方诸刹网。
众生业海广无量随其感报各不同于一切
处庄严中皆由诸佛能演说。
三世所有诸如来神通普现诸刹海一一事
中一切佛如是严净汝应观。
过去未来现在劫十方一切诸国土于彼所
音释¶ 第 379a 页
有大庄严一一皆于刹中见。
一切事中无量佛数等众生遍世间为令调
伏起神通以此庄严国土海。
一切庄严吐妙云种种华云香燄云摩尼宝
云常出现刹海以此为严饰。
十方所有成道处种种庄严皆具足流光布
迥若彩云于此刹海咸令见。
普贤愿行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无边国
土悉庄严一切处中皆显现。」
【后九别颂上文于中初一偈颂初妙云次
一偈颂第二菩萨功德及第四菩萨愿海
次一偈却颂说众生业报后六偈如次颂
后六事。
庄严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
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方便海。」
一切事中无量佛数等众生遍世间为令调
伏起神通以此庄严国土海。
一切庄严吐妙云种种华云香燄云摩尼宝
云常出现刹海以此为严饰。
十方所有成道处种种庄严皆具足流光布
迥若彩云于此刹海咸令见。
普贤愿行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无边国
土悉庄严一切处中皆显现。」
【后九别颂上文于中初一偈颂初妙云次
一偈颂第二菩萨功德及第四菩萨愿海
次一偈却颂说众生业报后六偈如次颂
后六事。
庄严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
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方便海。」
音释¶ 第 379b 页
【第六段明刹清净方便者唯约净也若约
随宜摄物佛应统之则净秽皆称佛土若
就行致唯净非秽(第六段明刹清净文中有四一总摽大意言唯
约净者以言清净故不同形等通于染净若就行致者即生公意彼净名注云行致
净土非造之也造于土者众生类矣十四科中释致义云问云何致而非得耶答夫
称致者体为物假虽获非已释曰谓因他而得故名为致谓佛修万行直趣真极不
取色相他受用等因他众生遂以大悲为物取土故云行致既因万行而致于土必
招净也)然净有二种一世间净离欲秽故以
六行为方便上二界为净土(然净有二下第二别显其
相展转开之乃成四重皆以方便为因清净为果第一对中言以六行为方便者谓
欣上净妙离厌下苦粗障故以色无色界而为净土)二出世间净此
复二种一者出世所谓二乘以缘谛为方
便权教说之无别净土约实言者出三界
外别有净土二乘所居智论有文二出世
间上上净此谓菩萨即以万行而为方便
音释¶ 第 380a 页
以实报七珍无量庄严而为其土今此正
明菩萨兼显二乘(此复二种下第二对二乘净土玄中已明)然
出世上上净中复有二种一者真极佛自
受用相累兼亡而为方便二者未极等觉
已还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
人居净土(仁王经云者即菩萨行品波斯匿王赞佛此前一偈半云正觉
无相遍法界三十生尽智圆明寂照无为真解脱大悲应现无与等湛然不动常安
隐光明遍照无所照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在文易知若璎珞经亦云
佛子有土名一切贤圣所居之处是故一切众生一切圣贤各有自居果报之土若
凡夫众生住五阴中为正报土山林大地为依报土初地圣人亦有二土一实智土
前智为住后智为土二变化净秽经劫数量应现之土乃至无垢地土亦如是一切
众生乃至无垢地尽非净土住果报故唯佛独居中道第一法性之土是故我昔在
普光堂广为一切众生说净土门以上二经唯佛为净)未极之中复
有二种一八地已上一向清净以永绝色
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故其净土色相难
明菩萨兼显二乘(此复二种下第二对二乘净土玄中已明)然
出世上上净中复有二种一者真极佛自
受用相累兼亡而为方便二者未极等觉
已还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
人居净土(仁王经云者即菩萨行品波斯匿王赞佛此前一偈半云正觉
无相遍法界三十生尽智圆明寂照无为真解脱大悲应现无与等湛然不动常安
隐光明遍照无所照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在文易知若璎珞经亦云
佛子有土名一切贤圣所居之处是故一切众生一切圣贤各有自居果报之土若
凡夫众生住五阴中为正报土山林大地为依报土初地圣人亦有二土一实智土
前智为住后智为土二变化净秽经劫数量应现之土乃至无垢地土亦如是一切
众生乃至无垢地尽非净土住果报故唯佛独居中道第一法性之土是故我昔在
普光堂广为一切众生说净土门以上二经唯佛为净)未极之中复
有二种一八地已上一向清净以永绝色
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故其净土色相难
音释¶ 第 380b 页
名二七地已还未出三界无漏观智有间
断故非一向净若依瑜伽入初地去方为
净土三贤所居皆称非净此分受用变化
别故约此经宗十信菩萨即有净土故今
此文始自近友终成佛力皆净方便故通
万行(永绝色累者即生公十四科净土义云夫未免形累者八地已前在生空
观即居净土出即居秽八地己上长在生空即长在净土故须托土以自居八地已
上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土复何为意云八地已净无生忍得色自在舍于
分段故云永绝色累一切世间出世间心悉不现前故云照体独立称性普周故云
神无方所神即心神易云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既无色累故
其土相难以名目二七地已还者依直往者未舍分段故无漏观智有间断者即六
地已下若至七地观无有间依十地经六地已下为染八地已上为净七地亦名中
间亦可名染亦得名净或名非染非净今取染义故非纯净若依瑜伽下第三对教
拣定)然净方便即是净因长行亦可为等流
果如云久近善友得生有善友之刹中故
断故非一向净若依瑜伽入初地去方为
净土三贤所居皆称非净此分受用变化
别故约此经宗十信菩萨即有净土故今
此文始自近友终成佛力皆净方便故通
万行(永绝色累者即生公十四科净土义云夫未免形累者八地已前在生空
观即居净土出即居秽八地己上长在生空即长在净土故须托土以自居八地已
上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土复何为意云八地已净无生忍得色自在舍于
分段故云永绝色累一切世间出世间心悉不现前故云照体独立称性普周故云
神无方所神即心神易云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既无色累故
其土相难以名目二七地已还者依直往者未舍分段故无漏观智有间断者即六
地已下若至七地观无有间依十地经六地已下为染八地已上为净七地亦名中
间亦可名染亦得名净或名非染非净今取染义故非纯净若依瑜伽下第三对教
拣定)然净方便即是净因长行亦可为等流
果如云久近善友得生有善友之刹中故
音释¶ 第 381a 页
即十事皆净相也然望庄严有同约门别
故望具因缘当知亦尔又起具因缘通于
染净此则唯净庄严多约其果清净多约
其因又前多修善此多治恶故于世界此
如洗涤彼如粉绘(然净方便下第四对文拣滥于中有二先对此
文上来四对皆约清净为果方便为因今以义通方便亦果近友即是方便今得人
宝为严则兼于果故极乐等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等流果也然望庄严下第二
对前文拣也如庄严中云或以说一切菩萨功德庄严与此增长大功德云遍法界
故文同又彼偈中多举因显果与此长行同此云慈悲广大遍众生以此庄严诸刹
海与庄严同起具因缘诸净刹因与此长行修净因同故为此拣疏文有二一明门
别谓所用虽一用处不同犹如说法在布施门名为法施在智慧门名为方便等又
起具下更以别理拣于二门则具缘是通此章则局故前疏云唯约净也对于庄严
则多少不同如多药和合从强得名定中有慧但资于定慧中有定但名般若等故
云彼多约果此多约因从前多修善者亦从多少前则以因对果论其多少此则唯
就因中自有多少前云菩萨无边功德海及普贤行愿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此
故望具因缘当知亦尔又起具因缘通于
染净此则唯净庄严多约其果清净多约
其因又前多修善此多治恶故于世界此
如洗涤彼如粉绘(然净方便下第四对文拣滥于中有二先对此
文上来四对皆约清净为果方便为因今以义通方便亦果近友即是方便今得人
宝为严则兼于果故极乐等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等流果也然望庄严下第二
对前文拣也如庄严中云或以说一切菩萨功德庄严与此增长大功德云遍法界
故文同又彼偈中多举因显果与此长行同此云慈悲广大遍众生以此庄严诸刹
海与庄严同起具因缘诸净刹因与此长行修净因同故为此拣疏文有二一明门
别谓所用虽一用处不同犹如说法在布施门名为法施在智慧门名为方便等又
起具下更以别理拣于二门则具缘是通此章则局故前疏云唯约净也对于庄严
则多少不同如多药和合从强得名定中有慧但资于定慧中有定但名般若等故
云彼多约果此多约因从前多修善者亦从多少前则以因对果论其多少此则唯
就因中自有多少前云菩萨无边功德海及普贤行愿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此
音释¶ 第 381b 页
多修善也今文云净修广大诸胜解成就方便清净力即治恶多喻显可知)。】
「所谓诸菩萨亲近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增
长广大功德云遍法界故净修广大诸胜解
故观察一切菩萨境界而安住故修治一切
诸波罗蜜悉圆满故观察一切菩萨诸地而
入住故出生一切净愿海故修习一切出要
行故入于一切庄严海故成就清净方便力
故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别释中一近友同善根者如善财夜神处
广说二智导慈云大弥法界三法门胜解
皆已净治约位地前也四即初地證遍行
如故云观察一切境界生如来家故云安
住五修治等者见道之后修道位故馀虽
未满一切皆修若约圆融亦得称满六初
地胜进遍学十地行法后后但是依法行
「所谓诸菩萨亲近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增
长广大功德云遍法界故净修广大诸胜解
故观察一切菩萨境界而安住故修治一切
诸波罗蜜悉圆满故观察一切菩萨诸地而
入住故出生一切净愿海故修习一切出要
行故入于一切庄严海故成就清净方便力
故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别释中一近友同善根者如善财夜神处
广说二智导慈云大弥法界三法门胜解
皆已净治约位地前也四即初地證遍行
如故云观察一切境界生如来家故云安
住五修治等者见道之后修道位故馀虽
未满一切皆修若约圆融亦得称满六初
地胜进遍学十地行法后后但是依法行
音释¶ 第 382a 页
故上三皆初地七初地发愿顺行至第八
地一切皆成故名出生一切愿海而言净
者纯无漏故八即九地二乘出要唯止与
观菩萨出要唯无碍辩令众出故九一切
庄严者十地二严皆成满故十净方便力
即是普贤佛功德也十中前三变化净因
后七受用净因上欲总[(冰-水+〡)*ㄆ]诸土故依次竖
配若约横修初心即可圆具其十(如善财者七十
三经大愿精进力夜神善财初见起于善知识同巳等十心便得佛刹微尘数同行
所谓同念心常忆念十方三世佛故同慧心分别决定一切法故等广如彼说此下
数段皆如十地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刹海诸庄严无数方便愿力生一切刹
海常光耀无量清净业力起。」
地一切皆成故名出生一切愿海而言净
者纯无漏故八即九地二乘出要唯止与
观菩萨出要唯无碍辩令众出故九一切
庄严者十地二严皆成满故十净方便力
即是普贤佛功德也十中前三变化净因
后七受用净因上欲总[(冰-水+〡)*ㄆ]诸土故依次竖
配若约横修初心即可圆具其十(如善财者七十
三经大愿精进力夜神善财初见起于善知识同巳等十心便得佛刹微尘数同行
所谓同念心常忆念十方三世佛故同慧心分别决定一切法故等广如彼说此下
数段皆如十地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刹海诸庄严无数方便愿力生一切刹
海常光耀无量清净业力起。」
音释¶ 第 382b 页
【其十颂中九偈分二初一总明能所净前
半方便后半清净皆上句果下句因(前半方便
后半清净者以各下句有方便清净言故言皆上句果下句因者从多分说则方便
为因清净为果若从通说俱通因果方便约因善巧出生于土方便约果依正业用
是净土相清净约因离诸障盖清净约果无有三恶八难等故)。】
「久远亲近善知识同修善业皆清净慈悲广
大遍众生以此庄严诸刹海。
一切法门三昧等禅定解脱方便地于诸佛
所悉净治以此出生诸刹海。
发生无量决定解能解如来等无异忍海方
便已修治故能严净无边刹。
为利众生修胜行福德广大常增长譬如云
布等虚空一切刹海皆成就。」
【后八别颂前文于中初四如次颂上四净
初地慈悲为首故云为生修行遍满真如
音释¶ 第 383a 页
故云广大。】
「诸度无量等刹尘悉巳修行令具足愿波罗
蜜无有尽清净刹海从此生。」
【第五偈颂修治净及超颂第七愿净以愿
通初地八地此据初地故超颂也。】
「净修无等一切法生起无边出要行种种方
便化群生如是庄严国土海。」
【第六偈颂前第八出要。】
「修习庄严方便地入佛功德法门海普使众
生竭苦源广大净刹皆成就。」
【第七偈颂第九及却颂观菩萨地地义通
前后故。】
「力海广大无与等普使众生种善根供养一
切诸如来国土无边悉清净。」
【第八偈颂方便力上来且配长行其间亦
「诸度无量等刹尘悉巳修行令具足愿波罗
蜜无有尽清净刹海从此生。」
【第五偈颂修治净及超颂第七愿净以愿
通初地八地此据初地故超颂也。】
「净修无等一切法生起无边出要行种种方
便化群生如是庄严国土海。」
【第六偈颂前第八出要。】
「修习庄严方便地入佛功德法门海普使众
生竭苦源广大净刹皆成就。」
【第七偈颂第九及却颂观菩萨地地义通
前后故。】
「力海广大无与等普使众生种善根供养一
切诸如来国土无边悉清净。」
【第八偈颂方便力上来且配长行其间亦
音释¶ 第 383b 页
兼馀义。
清净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一
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出现差别。」
【第七段佛出差别者十事五对于海及种
有此差别。】
「所谓或现小身或现大身或现短寿或现长
寿或唯严净一佛国土或有严净无量佛土
或唯显示一乘法轮或有显示不可思议诸
乘法轮或现调伏少分众生或示调伏无边
众生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五中初二随彼类故次一缘广狭故次一
随机宜故五熟未熟故(初二随彼类者如佛出娑婆但可丈
六若生极乐无量由旬不可无边身如来以化三尺众生丈六之佛化万丈之人寿
亦然矣居于此刹不满百年弥陀人民寿皆无量然此一对亦通化机多少次一缘
广狭者缘广则刹广如文殊普见之邦缘狭则刹狭如迦叶光德之国三宜闻三则
清净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一
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出现差别。」
【第七段佛出差别者十事五对于海及种
有此差别。】
「所谓或现小身或现大身或现短寿或现长
寿或唯严净一佛国土或有严净无量佛土
或唯显示一乘法轮或有显示不可思议诸
乘法轮或现调伏少分众生或示调伏无边
众生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五中初二随彼类故次一缘广狭故次一
随机宜故五熟未熟故(初二随彼类者如佛出娑婆但可丈
六若生极乐无量由旬不可无边身如来以化三尺众生丈六之佛化万丈之人寿
亦然矣居于此刹不满百年弥陀人民寿皆无量然此一对亦通化机多少次一缘
广狭者缘广则刹广如文殊普见之邦缘狭则刹狭如迦叶光德之国三宜闻三则
音释¶ 第 384a 页
秘一乘之妙宝宜闻一则废羊鹿之小车根熟者化多如释迦之化未熟则化少如
须扇多如来亦是因中缘广狭故)。】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诸佛种种方便门出兴一切诸刹海皆随众
生心所乐此是如来善权力。」
【十颂分三初一颂总标。】
「诸佛法身不思议无色无形无影像能为众
生现众相随其心乐悉令见。
或为众生现短寿或现住寿无量劫法身十
方普现前随宜出现于世间。
或有严净不思议十方所有诸刹海或唯严
净一国土于一示现悉无馀。
或随众生心所乐示现难思种种乘或有唯
宣一乘法一中方便现无量。
须扇多如来亦是因中缘广狭故)。】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诸佛种种方便门出兴一切诸刹海皆随众
生心所乐此是如来善权力。」
【十颂分三初一颂总标。】
「诸佛法身不思议无色无形无影像能为众
生现众相随其心乐悉令见。
或为众生现短寿或现住寿无量劫法身十
方普现前随宜出现于世间。
或有严净不思议十方所有诸刹海或唯严
净一国土于一示现悉无馀。
或随众生心所乐示现难思种种乘或有唯
宣一乘法一中方便现无量。
音释¶ 第 384b 页
或有自然成正觉令少众生住于道或有能
于一念中开悟群迷无有数。」
【次五偈别释如次颂前五对。】
「或于毛孔出化云示现无量无边佛一切世
间皆现睹种种方便度群生。
或有言音普周遍随其心乐而说法不可思
议大劫中调伏无量众生海。
或有无量庄严国众会清净俨然坐佛如云
布在其中十方刹海靡不充。
诸佛方便不思议随众生心悉现前普住种
种庄严刹一切国土皆周遍。」
【后四颂总结既随心总遍故刹海尘数未
足为多。
佛出差别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
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劫住。
音释¶ 第 385a 页
所谓或有阿僧祗劫住或有无量劫住或有
无边劫住或有无等劫住或有不可数劫住
或有不可称劫住或有不可思劫住或有不
可量劫住或有不可说劫住或有不可说不
可说劫住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第八段劫住不同谓刹住经停时分也随
能感因有长短故长行略列有十大数更
有多少不同如标结中及颂所显并通诸
刹不谓净长如大地狱其寿更长人趣却
促故极恶极善受时即多更约异门亦不
可定也十中唯九者欠不可说不可说也
并如阿僧祇品。】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世界海中种种劫广大方便所庄严十方国
音释¶ 第 385b 页
土咸观见数量差别悉明了。
我见十方世界海劫数无量等众生或长或
短或无边以佛音声今演说。」
【偈中十颂然劫但时分无别义理故此偈
文转势颂之略分为三初二总标许说颂
上标也。】
「我见十方诸刹海或住国土微尘劫或有一
劫或无数以愿种种各不同。」
【次有一偈通颂上列兼显修短之因以愿
力故。】
「或有纯净或纯染或复染净二俱杂愿海安
立种种殊住于众生心想中。」
【馀七颂总结偈各一义一明修短通于染
净结以心想。】
「往昔修行刹尘劫获大清净世界海诸佛境
我见十方世界海劫数无量等众生或长或
短或无边以佛音声今演说。」
【偈中十颂然劫但时分无别义理故此偈
文转势颂之略分为三初二总标许说颂
上标也。】
「我见十方诸刹海或住国土微尘劫或有一
劫或无数以愿种种各不同。」
【次有一偈通颂上列兼显修短之因以愿
力故。】
「或有纯净或纯染或复染净二俱杂愿海安
立种种殊住于众生心想中。」
【馀七颂总结偈各一义一明修短通于染
净结以心想。】
「往昔修行刹尘劫获大清净世界海诸佛境
音释¶ 第 386a 页
界具庄严永住无边广大劫。」
【二净劫住久释以因深。】
「有名种种宝光明或名等音燄眼藏离尘光
明及贤劫此清净劫摄一切。」
【三列诸劫名染净相聂。】
「有清净劫一佛兴或一劫中无量现无尽方
便大愿力入于一切种种劫。」
【四佛兴愿异故入劫不同。】
「或无量劫入一劫或复一劫入多劫一切劫
海种种门十方国土皆明现。」
【五一多互融齐摄双现。】
「或一切劫庄严事于一劫中皆现睹或一劫
内所庄严普入一切无边劫。」
【六时法相摄普入无边。】
「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一切刹
【二净劫住久释以因深。】
「有名种种宝光明或名等音燄眼藏离尘光
明及贤劫此清净劫摄一切。」
【三列诸劫名染净相聂。】
「有清净劫一佛兴或一劫中无量现无尽方
便大愿力入于一切种种劫。」
【四佛兴愿异故入劫不同。】
「或无量劫入一劫或复一劫入多劫一切劫
海种种门十方国土皆明现。」
【五一多互融齐摄双现。】
「或一切劫庄严事于一劫中皆现睹或一劫
内所庄严普入一切无边劫。」
【六时法相摄普入无边。】
「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一切刹
音释¶ 第 386b 页
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
【七结由想心示以方便一方便者即了唯
心也一念与劫并由想心心想不生长短
安在非长非短是谓清净不坏于相则劫
海无边(一念与劫下释唯心方便之义然一念与劫并由想心此有二意一
者由有想念即有刹那积此刹那终竟成劫心想若灭生死长绝此顺经文二者一
切境界皆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此顺经意成唯心观是
故疏云心想不生长短安在无长无短即心体清净是以经言以一方便皆清净也
此约真性故第三句是不坏相义相性无碍刹海义也)。
劫住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
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劫转变差别。」
【第九段劫转变差别者此有二种一者但
约感成住坏劫皆名转变二唯约住劫之
中居人善恶令染净转变(二唯约住劫之中居人善恶复
有二义一约众生引因所得二约菩萨居中作用心纯善故染净交彻耳)。】
【七结由想心示以方便一方便者即了唯
心也一念与劫并由想心心想不生长短
安在非长非短是谓清净不坏于相则劫
海无边(一念与劫下释唯心方便之义然一念与劫并由想心此有二意一
者由有想念即有刹那积此刹那终竟成劫心想若灭生死长绝此顺经文二者一
切境界皆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此顺经意成唯心观是
故疏云心想不生长短安在无长无短即心体清净是以经言以一方便皆清净也
此约真性故第三句是不坏相义相性无碍刹海义也)。
劫住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
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劫转变差别。」
【第九段劫转变差别者此有二种一者但
约感成住坏劫皆名转变二唯约住劫之
中居人善恶令染净转变(二唯约住劫之中居人善恶复
有二义一约众生引因所得二约菩萨居中作用心纯善故染净交彻耳)。】
音释¶ 第 387a 页
「所谓法如是故世界海无量成坏劫转变。」
【释中具二初一即是前义故云无量成坏
劫转变言法尔者法尔随业转也若尔何
异起具因缘因缘意在于因转变意彰于
果又因缘通有唯成不坏如自受用因是
也馀九释后义。】
「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转变。」
【一遇恶缘故净变为染下文云泉池皆枯
涸等(遇恶缘故变净为染即是经中染污众生住故七十二经云往昔此城邑
大王未出时一切不可乐犹如饿鬼处众生相杀害窃盗纵淫佚两舌不实语无义
粗恶言贪爱他财物瞋恚怀毒心邪见不善行命终堕恶道以是诸众生愚痴所覆
蔽住于颠倒见上恶缘也天旱不降泽以时无雨故百谷悉不生草木皆枯槁泉流
亦乾竭大王未兴世河池悉枯涸园苑多骸骨望之如旷野即劫变也)。】
「修广大福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
【二修人天大福令世界多染少净故先云
音释¶ 第 387b 页
染如下文云粳米自然生等(粳米自然生等即是上经
次文云大王升宝位广济诸群生油云被八方普雨皆充洽乃翻十恶成其十善其
中翻偷盗云往昔诸众生贫穷少衣服以草自遮蔽饥羸如饿鬼大王既兴世粳米
自然生树中生妙衣男女皆严饰即其事也)。】
「信解菩萨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
【三即地前以未断障故非纯净以净多故
故先云净经多云染净与前何别或译人
之失或传写之误(即地前者信解是地前通称亦名胜解行住未
證真如但依解力而修行故)。】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世界海纯清净劫转
变。」
【四即證发心居受用土故但云纯净。】
「诸菩萨各各游诸世界故世界海无边庄严
劫转变。」
【五各各游者即二地至十地诸菩萨游戏
次文云大王升宝位广济诸群生油云被八方普雨皆充洽乃翻十恶成其十善其
中翻偷盗云往昔诸众生贫穷少衣服以草自遮蔽饥羸如饿鬼大王既兴世粳米
自然生树中生妙衣男女皆严饰即其事也)。】
「信解菩萨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
【三即地前以未断障故非纯净以净多故
故先云净经多云染净与前何别或译人
之失或传写之误(即地前者信解是地前通称亦名胜解行住未
證真如但依解力而修行故)。】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世界海纯清净劫转
变。」
【四即證发心居受用土故但云纯净。】
「诸菩萨各各游诸世界故世界海无边庄严
劫转变。」
【五各各游者即二地至十地诸菩萨游戏
音释¶ 第 388a 页
神通以多庄严而严一刹或以一严而严
多刹所至染刹则能庄严也(以多庄严者如第五回向
即愿普摄十方三世所有佛刹一切庄严而严一刹一切亦然至登地竟能如愿成
如八地十地中说或以一严而严多刹者第二回向云以一庄严严一切亦不于法
生分别如是开悟诸众生一切无性无所观)。】
「十方一切世界海诸菩萨云集故世界海无
量大庄严劫转变。」
【六大庄严者即普贤位严于微尘内刹如
上口光召众等是(如上口光召众者即第六经其诸菩萨既至会
中现自在用云如是坐巳其诸菩萨身毛孔中一一各现十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宝
种种色光明一一光中现十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皆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此诸菩
萨悉能遍往一切法界诸安立海所有微尘彼一一尘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
广大刹一一刹中皆有三世诸佛世尊此诸菩萨悉能遍往亲近供养等即严净尘
中刹也)。】
「诸佛世尊入涅槃故世界海庄严灭劫转变。」
多刹所至染刹则能庄严也(以多庄严者如第五回向
即愿普摄十方三世所有佛刹一切庄严而严一刹一切亦然至登地竟能如愿成
如八地十地中说或以一严而严多刹者第二回向云以一庄严严一切亦不于法
生分别如是开悟诸众生一切无性无所观)。】
「十方一切世界海诸菩萨云集故世界海无
量大庄严劫转变。」
【六大庄严者即普贤位严于微尘内刹如
上口光召众等是(如上口光召众者即第六经其诸菩萨既至会
中现自在用云如是坐巳其诸菩萨身毛孔中一一各现十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宝
种种色光明一一光中现十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皆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此诸菩
萨悉能遍往一切法界诸安立海所有微尘彼一一尘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
广大刹一一刹中皆有三世诸佛世尊此诸菩萨悉能遍往亲近供养等即严净尘
中刹也)。】
「诸佛世尊入涅槃故世界海庄严灭劫转变。」
音释¶ 第 388b 页
【七庄严灭者此明失善缘而恶现谓如来
示灭能事随灭佛灭百年乳不及水况今
之世况于减极稗为上味铁为上严(佛灭百年
者育王经说育王常供养诸圣僧上座食乳稍多育王白言乳若多食恐生疾患上
座云此乳有何力不及世尊在世时水今佛灭度一切精淳皆沉地下育王愿见佛
在时水上座展手地下取水育王尝之实过于乳明知福人灭矣能事随灭百年上
尔况今去圣将二千年尤更淡薄况于减极铁为上严稗为上味如起世经说)。】
「诸佛出现于世故一切世界海广博严净劫
转变。」
【八如弥勒来也(如弥勒来者即弥勒下生经说佛告舍利弗云四大
海水以渐减少三千由旬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名华
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人寿
八万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隐快乐有一大城名翅头末底长十二由旬广七由
旬其城七宝上有楼阁户牖轩窗皆是众宝真珠网覆街广十二里巷陌处处皆有
明珠柱处处皆有金银之聚便利不净地裂受之受已还合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
音释¶ 第 389a 页
诸饥馑毒害之事园林池沼入功德水众华异香皆悉盈满不生草秽一种七穫味
甚香美增益色力等广如彼说)。】
「如来神通变化故世界海普清净劫转变如
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九以佛神通于何不净净名足指案地法
华三变净土即其类也(净名足指案地者即佛国品说随其
心净则佛土净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
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意即告之言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世尊即以足指案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众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
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等是也法华三变净
土即见宝塔品大乐说请开塔户佛言须集分身大乐说请集分身世尊放光远召
为欲受分身佛故一变娑婆二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坐
佛不足第三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故云三变)上之十事
初总馀别不出业故又初二属凡次四菩
萨后三属佛又约佛菩萨即染令净约于
甚香美增益色力等广如彼说)。】
「如来神通变化故世界海普清净劫转变如
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九以佛神通于何不净净名足指案地法
华三变净土即其类也(净名足指案地者即佛国品说随其
心净则佛土净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
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意即告之言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世尊即以足指案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众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
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等是也法华三变净
土即见宝塔品大乐说请开塔户佛言须集分身大乐说请集分身世尊放光远召
为欲受分身佛故一变娑婆二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坐
佛不足第三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故云三变)上之十事
初总馀别不出业故又初二属凡次四菩
萨后三属佛又约佛菩萨即染令净约于
音释¶ 第 389b 页
凡夫即净成染。】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诸国土皆随业力生汝等应观察转变
相如是染污诸众生业惑缠可怖彼心令刹
海一切成染污若有清净心修诸福德行彼
心令刹海杂染及清净信解诸菩萨于彼劫
中生随其心所有杂染清净者无量诸众生
悉发菩提心彼心令刹海住劫恒清净无量
亿菩萨往诣于十方庄严无有殊劫中差别
见一一微尘内佛刹如尘数菩萨共云集国
土皆清净世尊入涅槃彼土庄严灭众生无
法器世界成杂染若有佛兴世一切悉珍好
随其心清净庄严皆具足诸佛神通力示现
不思议是时诸刹海一切普清净。」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诸国土皆随业力生汝等应观察转变
相如是染污诸众生业惑缠可怖彼心令刹
海一切成染污若有清净心修诸福德行彼
心令刹海杂染及清净信解诸菩萨于彼劫
中生随其心所有杂染清净者无量诸众生
悉发菩提心彼心令刹海住劫恒清净无量
亿菩萨往诣于十方庄严无有殊劫中差别
见一一微尘内佛刹如尘数菩萨共云集国
土皆清净世尊入涅槃彼土庄严灭众生无
法器世界成杂染若有佛兴世一切悉珍好
随其心清净庄严皆具足诸佛神通力示现
不思议是时诸刹海一切普清净。」
音释¶ 第 390a 页
【十颂如次颂前可知。
劫转变差别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
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无差别。」
【第十无差别者谓前九辩诸世界约相不
同随业染净由于众生有差别故今云无
差性无二故故偈云业性起也(谓前九下皆释摽名
于中有三一约性相相对相则有差性则无差)又约权设则种种
差别今约实说则一切无差如教法中或
说三乘即是差别说华严时一切无差(又约
权设下二约权实相对实则无差)又皆是诸佛之所用故
一一融摄等无异故故前九差别是此无
差之差今此即是前九差之无差也故法
华云众生见烧净土不毁二皆相即由依
此义说净土中十八圆满一一称真皆周
遍故(又皆是诸佛下三[(冰-水+〡)*ㄆ]差与无差皆归果用前之二对性相权实二不相即
音释¶ 第 390b 页
今则融即言无差之差者是圆融之行布也差之无差者是行布之圆融也若离圆
融非圆教法若无差别无可圆融如揽别成总非离别外而有此总故法华下但明
二不相离由依此义下显十八圆满由此而成)。】
「所谓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
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诸佛出现所有威力
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道场遍十方法
界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如来道场众
会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光明遍法
界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变化名号
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音声普遍世
界海无边劫住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法轮
方便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海普
入一尘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一微尘一
切三世诸佛世尊广大境界皆于中现无差
别。」
融非圆教法若无差别无可圆融如揽别成总非离别外而有此总故法华下但明
二不相离由依此义下显十八圆满由此而成)。】
「所谓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
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诸佛出现所有威力
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道场遍十方法
界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如来道场众
会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光明遍法
界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变化名号
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音声普遍世
界海无边劫住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法轮
方便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海普
入一尘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一微尘一
切三世诸佛世尊广大境界皆于中现无差
别。」
音释¶ 第 391a 页
【二释中十事一海中包数同则尽海之尘
一尘一刹巳是含摄之义二佛示威力同
三道场同同真性故四众会同常随众故
五光明六名号七音声八法轮方便上七
皆约不动一而普遍无差九尘含刹海十
尘容佛境此二约不坏相而广容无差(则尽
海之尘者以经云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无差别谓一个世界海还
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则义当一尘是一世界竟唯就此一句已显融摄释无差别
义善成矣若界界相望论无差者无差全少今十句中句句各有世界海尘则一海
之中巳有十世界海尘数无差故须融摄)_。】
「诸佛子世界海无差别略说如是若广说者
有世界海微尘数无差别。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
十方而说颂言。
一微尘中多刹海处所各别悉严净如是无
音释¶ 第 391b 页
量入一中一一区分无杂越。
一一尘内难思佛随众生心普现前一切刹
海靡不周如是方便无差别。
一一尘中诸树王种种庄严悉垂布十方国
土皆同现如是一切无差别。
一一尘内微尘众悉共围绕人中主出过一
切遍世间亦不迫隘相杂乱。
一一尘中无量光普遍十方诸国土悉现诸
佛菩提行一切刹海无差别。
一一尘中无量身变化如云普周遍以佛神
通导群品十方国土亦无别。
一一尘中说众法其法清净如轮转种种方
便自在门一切皆演无差别。
一尘普演诸佛音充满法器诸众生遍住刹
海无央劫如是音声亦无异。
一一尘内难思佛随众生心普现前一切刹
海靡不周如是方便无差别。
一一尘中诸树王种种庄严悉垂布十方国
土皆同现如是一切无差别。
一一尘内微尘众悉共围绕人中主出过一
切遍世间亦不迫隘相杂乱。
一一尘中无量光普遍十方诸国土悉现诸
佛菩提行一切刹海无差别。
一一尘中无量身变化如云普周遍以佛神
通导群品十方国土亦无别。
一一尘中说众法其法清净如轮转种种方
便自在门一切皆演无差别。
一尘普演诸佛音充满法器诸众生遍住刹
海无央劫如是音声亦无异。
音释¶ 第 392a 页
刹海无量妙庄严于一尘中无不入如是诸
佛神通力一切皆由业性起。
一一尘中三世佛随其所乐悉令见体性无
来亦无去以愿力故遍世间。」
【颂中十颂如次颂上十义但第六约身与
前名体异耳而前但约平漫无差今显尘
内重叠共融摄无差之义若云约同事者
何以不言染同业苦同岂世界海中都无
此耶(而前但约下即长行云一一世界海中所有佛威力无差别今乃皆云一
一尘中无量光等即是重叠无差也若云已下结弹古人谓经举十事皆约融摄若
依昔义何以不言一一世界海中染刹无差别一一世界海由众生受苦无差别以
世界海中皆有染有苦故岂世界海中都无此耶今经不言明知约融摄无差别耳)
无差别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七之三
音释¶ 第 392b 页
** 音释
扰
(而沼切乱也)。
绘
(胡对切画也)。
稗
(旁卦切似稻秽草也)。
顷
(丘颖切顷
刻也)。
俨然
(俨疑检切俨然端庄貌)。
蕊
(乳捶切花须也)。
翅
(丑智切痴去声)。
涸
(曷各切音鹤水竭也)。
粳
(古衡切音耕与杭同)。
佚
(弋质切音逸)。
穫
(胡郭
切黄入声刈禾也)。
牖
(因九切音有)。
骸
(雄皆切音鞋)。
羸
(卢回切音雷廋
也)。
音释¶ 第 39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