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96c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往复无际等者回向品说回向众生即往复无际
也回向实际即动静一源也回向菩提即含众妙而
有馀也彼疏中广以十门三义配三回向今略引彼
配释此文一依三法初句眷属般若次句实相般若
三句观照般若既是即寂之照何德不具而照功无
涯故云有馀次句融拂末句结属下皆准此二灭三
道初句灭业道次句灭苦道三句灭惑道三净三聚
初句饶益戒来往不息故二句律仪戒动静皆寂故
三句善法戒广含众德故四显三佛性初句缘因万
行无际故二句正因一源清净故三句了因智含万
德故五成三宝初句僧宝众多和合故二句法宝理
法为最故三句佛宝佛含众妙故六会三身初化次
法后报可知七具三德初句恩德化生无穷故次句
断德證真无惑故三句智德智为能含故八三菩提
初句方便菩提一切菩提树下示成正觉故二句实
相菩提三句实智菩提九證三涅槃初句方便净涅
卷二 第 97a 页
槃隐迹双林根尽应移故二句性净涅槃三句圆净
涅槃万德俱圆故十安住三种秘密藏初句解脱藏
往复自在故二句法身藏三句般若藏可知大疏又
云十内举一为首展转相由成三百门乃至无尽随
一一义具摄德用即入无碍等故知五句摄义无边
历劫宣演亦莫能尽故经云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
祇劫无能尽斯之谓也问此十门三义准会解记云
是终顿宗义不可配圆宗标举宗体今何故又配而
释之耶答若据各门本义实唯同教一乘之宗不可
配法界之宗体也今各以第四句而融拂之融则三
一无碍拂则三一双寂二义同时岂非法界宗体故
大疏云随一一义具摄德用即入无碍等。」
【钞顺经四分等准大疏科经有其十例一本部三
分科二问答相属科三以文从义科四前后襵叠
科五前后钩锁科六随品长分科七随其本会科
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遍收科十主伴无尽科虽
具十例以无尽然正释文时唯用前二例科故今
科疏亦以此二例也其问答相属科即四分故谓
准经大位问答总有四番第一会中大众起四十
问或当会答尽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二从第二会
有四十问至第七会末答尽名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八会初起二百问当会答尽名托法进修成行
分四第九会初起六十问如来自入师子嚬呻三
昧现相答尽名依人證入成德分问依贤首说善
涅槃万德俱圆故十安住三种秘密藏初句解脱藏
往复自在故二句法身藏三句般若藏可知大疏又
云十内举一为首展转相由成三百门乃至无尽随
一一义具摄德用即入无碍等故知五句摄义无边
历劫宣演亦莫能尽故经云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
祇劫无能尽斯之谓也问此十门三义准会解记云
是终顿宗义不可配圆宗标举宗体今何故又配而
释之耶答若据各门本义实唯同教一乘之宗不可
配法界之宗体也今各以第四句而融拂之融则三
一无碍拂则三一双寂二义同时岂非法界宗体故
大疏云随一一义具摄德用即入无碍等。」
【钞顺经四分等准大疏科经有其十例一本部三
分科二问答相属科三以文从义科四前后襵叠
科五前后钩锁科六随品长分科七随其本会科
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遍收科十主伴无尽科虽
具十例以无尽然正释文时唯用前二例科故今
科疏亦以此二例也其问答相属科即四分故谓
准经大位问答总有四番第一会中大众起四十
问或当会答尽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二从第二会
有四十问至第七会末答尽名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八会初起二百问当会答尽名托法进修成行
分四第九会初起六十问如来自入师子嚬呻三
昧现相答尽名依人證入成德分问依贤首说善
卷二 第 97b 页
财求法别问别答名渐證分立其五分今何不开
答清凉意以顿渐虽殊證法界是同故总立一分
也问何故有此四分答入法方便信解行證理应
尔故今疏顺此故科为四。
钞若顺序正等者三分之始自道安法师如前巳
叙经三分者以初品为序分三世间庄严是起法
之由绪故现相品巳下为正宗分法界品内善财
巳下为流通分今疏三分可知。
▲钞今初总序名
意者名即一部疏文意即纲领大义言亦名教迹
者如寻象迹必获象身寻此疏序得疏本意故或
可名意教之三言皆通大经以虽是疏序而疏正
释经故谓经序唯序经疏序该序经疏钞序通序
经疏钞故通亦无妨。
钞顺无尽者回向钞云十是一周圆数顺无尽故。
▲钞言意多含者前于疏中巳解四义今于钞外
又申六解足其十意以彰无尽一顺一多无碍义
故初句一不碍多二句多不碍一三句一多双融
四句一多双泯五句结属法界二顺法界缘起义
故初句诸缘各异次句互遍相资以一切法同一
源故互相资也次句俱存无碍不坏相资故含众
妙不坏各异故有馀也四句废识从智末句结属
三顺经宗十一字初句即因果二字次句即理实
二字次句即法界缘起四字次句即不思议三字
末句结属四顺题中所證法故初句广字次句大
答清凉意以顿渐虽殊證法界是同故总立一分
也问何故有此四分答入法方便信解行證理应
尔故今疏顺此故科为四。
钞若顺序正等者三分之始自道安法师如前巳
叙经三分者以初品为序分三世间庄严是起法
之由绪故现相品巳下为正宗分法界品内善财
巳下为流通分今疏三分可知。
▲钞今初总序名
意者名即一部疏文意即纲领大义言亦名教迹
者如寻象迹必获象身寻此疏序得疏本意故或
可名意教之三言皆通大经以虽是疏序而疏正
释经故谓经序唯序经疏序该序经疏钞序通序
经疏钞故通亦无妨。
钞顺无尽者回向钞云十是一周圆数顺无尽故。
▲钞言意多含者前于疏中巳解四义今于钞外
又申六解足其十意以彰无尽一顺一多无碍义
故初句一不碍多二句多不碍一三句一多双融
四句一多双泯五句结属法界二顺法界缘起义
故初句诸缘各异次句互遍相资以一切法同一
源故互相资也次句俱存无碍不坏相资故含众
妙不坏各异故有馀也四句废识从智末句结属
三顺经宗十一字初句即因果二字次句即理实
二字次句即法界缘起四字次句即不思议三字
末句结属四顺题中所證法故初句广字次句大
卷二 第 97c 页
字三句方字四句融拂末句结属问此与钞配三
大何别答钞泛就三大说不约经题故异也五顺
因门果海故谓前三句是普贤因门缘起法界第
四句是遮那果海离言即同因果法界末句结归
六顺先解后行故前三句约解故如前五门所释
以为解境第四一句约行说故言思斯绝也末句
结属可知。
▲钞初句明用者问配释三大何不次
耶答含馀法界故显圆融相故彰无碍理故随作
者意故表摄末归本先用次体后表依本流末中
体后相故又以义就文故此本标举宗体显法界
义故以法界为次今以义相当故略配二大耳三
大正义在后冥真体于万化之域等故如后说仪
周普中配十身亦不次之例也。
▲钞往者去也下
钞释用大一句序文义如繁杂而各有所归今以
科分庶令易见。
钞无际有二下此总说事理二种无际下三解中
随义别分乃成异义问若即事同真岂不滥于体
大耶答此有二师所说不同一助正师云唯取能
同事相绝于边际名为无际亦约事用(意云前无际约成事
之体此无际约体空事用)非取所同之理故不滥体二寂照师
说此但当下静义非即真体一源方是体大今又
助解此别教三大许相即故若用中无体体中无
用与终顿何异故体大中亦有广多无际之用也
问岂不相滥答为门不同亦无杂乱。
大何别答钞泛就三大说不约经题故异也五顺
因门果海故谓前三句是普贤因门缘起法界第
四句是遮那果海离言即同因果法界末句结归
六顺先解后行故前三句约解故如前五门所释
以为解境第四一句约行说故言思斯绝也末句
结属可知。
▲钞初句明用者问配释三大何不次
耶答含馀法界故显圆融相故彰无碍理故随作
者意故表摄末归本先用次体后表依本流末中
体后相故又以义就文故此本标举宗体显法界
义故以法界为次今以义相当故略配二大耳三
大正义在后冥真体于万化之域等故如后说仪
周普中配十身亦不次之例也。
▲钞往者去也下
钞释用大一句序文义如繁杂而各有所归今以
科分庶令易见。
钞无际有二下此总说事理二种无际下三解中
随义别分乃成异义问若即事同真岂不滥于体
大耶答此有二师所说不同一助正师云唯取能
同事相绝于边际名为无际亦约事用(意云前无际约成事
之体此无际约体空事用)非取所同之理故不滥体二寂照师
说此但当下静义非即真体一源方是体大今又
助解此别教三大许相即故若用中无体体中无
用与终顿何异故体大中亦有广多无际之用也
问岂不相滥答为门不同亦无杂乱。
卷二 第 98a 页
* 大科分三
* 初散训略释(二)
* 初三对释往复(往者)
* 后二义释无际(无际)
* 二总徵广释(二)
* 初徵列(何法)
* 二别释(三)
* 初双约迷悟说(二)
* 初具释往复(二)
* 初合明二对(今初)
* 二别明起灭(二)
* 初明妄(迷则)
* 后明真(二)
* 一随缘有起灭(然真)
* 二不变无起灭(二约)
* 后略释无际(言无)
* 二唯约妄说(二)
* 初标(二唯)
* 次释(二)
* 初往复无际合明(二)
* 初广多无际明往复(二)
* 初竖(一竖)
* 次横(二约)
* 次绝际无际泯往复(若约)
* 次引證(二)
* 初證竖绝际(中论)
* 次證横无际(横寻)
* 三返不还源说(二)
* 初释往复(二)
* 初对前唯复(二)
* 初正对显(三约)
* 二引外文(故属)
* 后有往复(三)
* 初总标(就此)
* 二引證(故文)
* 三结释(释曰)
* 后释无际(此中)
* 三结法所属(然上)
钞何法往复下徵列也问何故唯徵往复而略无
际耶答往复是法体无际是义用今但徵体义用
自来或但要言词稳便故。
钞今初迷法界下具释往复三对六义以前二对
诸教少说又去动属迷来静属悟其义无差故先
卷二 第 98b 页
合明起灭一对诸教多谈而又起灭俱通迷悟真
妄其义有差故后别显言迷者能迷法界所迷能
迷之体有其二说一云根本无明三细六粗十重
惑也一云所迷既无尽法界能迷亦帝网之惑六
趣者毗昙论云趣者名到亦名为道谓彼善恶业
因道能运到其生趣处故名为趣又趣者归向之
义谓所造业能归向于彼天乃至地狱也言悟法
界等者悟为能悟法界所悟能悟之体亦有二说
一云翻十重染灭异住生四位始觉为能悟体一
云所悟既无尽法界能悟亦是无障碍智不同起
信之分齐也言复一心者即众生之自心前法界
之异名也就寂名法界就照名一心又一心有轨
持名法一心有性分名界其体无异也。
▲钞皆法
界用也者略结二对也谓如同教中准起信等说
唯以出生世间出世间善因果为用大则拣其恶
染不拣善染今此别教一切染净迷悟乃至六趣
旋还披毛戴角皆法界用也故知同别之义亦天
隔矣问此用大中有三义而第一义中亦有三对
六义及二无际等今唯明初二对之义文义未尽
何故便有此结文耶答有二一云此中间结该初
后故二云此上迷悟义巳略毕后不出此故略结
也。
▲钞迷则下此妄法起灭虽唯妄有生灭而妄
灭由悟故属双约迷悟也然真下约真说起灭也
然字不尽之辞意言妄法无体可言生灭真则不
妄其义有差故后别显言迷者能迷法界所迷能
迷之体有其二说一云根本无明三细六粗十重
惑也一云所迷既无尽法界能迷亦帝网之惑六
趣者毗昙论云趣者名到亦名为道谓彼善恶业
因道能运到其生趣处故名为趣又趣者归向之
义谓所造业能归向于彼天乃至地狱也言悟法
界等者悟为能悟法界所悟能悟之体亦有二说
一云翻十重染灭异住生四位始觉为能悟体一
云所悟既无尽法界能悟亦是无障碍智不同起
信之分齐也言复一心者即众生之自心前法界
之异名也就寂名法界就照名一心又一心有轨
持名法一心有性分名界其体无异也。
▲钞皆法
界用也者略结二对也谓如同教中准起信等说
唯以出生世间出世间善因果为用大则拣其恶
染不拣善染今此别教一切染净迷悟乃至六趣
旋还披毛戴角皆法界用也故知同别之义亦天
隔矣问此用大中有三义而第一义中亦有三对
六义及二无际等今唯明初二对之义文义未尽
何故便有此结文耶答有二一云此中间结该初
后故二云此上迷悟义巳略毕后不出此故略结
也。
▲钞迷则下此妄法起灭虽唯妄有生灭而妄
灭由悟故属双约迷悟也然真下约真说起灭也
然字不尽之辞意言妄法无体可言生灭真则不
卷二 第 98c 页
尔有二义故故云然也问初随缘中既有妄生灭
言何故科中唯判属真答虽有妄言对显真故标
中亦唯云真有二义故问既约真说生灭何属双
迷悟答真生即悟真灭即迷亦双之义也言随缘
者能随即真所随即染净二缘也此有二义若同
教义无性真如随无明缘成十重染法即真灭妄
生悟即反此若别教无障碍理随缘成无尽染法
即性起之义故所起染如帝网重重此染缘起若
净缘起无障碍理起无障碍智灭帝网惑等此则
真妄虽有生灭皆以不生生为生不灭灭为灭皆
法界用也问三对六义何唯起灭中明真随缘馀
二对不说耶答起灭既尔馀二亦然谓随染缘起
而真往六趣亦去动也随净缘起而真复一心亦
来静也但二对别说起灭通说为异耳。
钞二约不变下具足应云迷悟动静生灭来往纷
然真界湛若虚空体无生灭去来动静谓此不变
义非唯约生灭中说亦该前二对之中皆不变也。
▲钞此义在下体中者问此明用大何故显体义
耶答有二一云真如有随缘不变二义今相对以
立因便明之二云理实随缘不变二义俱是用大
即二无际故所依无障碍体方是体大若尔如何
指在体中答真如二义一随缘义是违自顺他与
体疏故不属体二不变义是违他顺自与体近摄
属体也如唯识中识以了别为行相(如不变属用大)亦复
言何故科中唯判属真答虽有妄言对显真故标
中亦唯云真有二义故问既约真说生灭何属双
迷悟答真生即悟真灭即迷亦双之义也言随缘
者能随即真所随即染净二缘也此有二义若同
教义无性真如随无明缘成十重染法即真灭妄
生悟即反此若别教无障碍理随缘成无尽染法
即性起之义故所起染如帝网重重此染缘起若
净缘起无障碍理起无障碍智灭帝网惑等此则
真妄虽有生灭皆以不生生为生不灭灭为灭皆
法界用也问三对六义何唯起灭中明真随缘馀
二对不说耶答起灭既尔馀二亦然谓随染缘起
而真往六趣亦去动也随净缘起而真复一心亦
来静也但二对别说起灭通说为异耳。
钞二约不变下具足应云迷悟动静生灭来往纷
然真界湛若虚空体无生灭去来动静谓此不变
义非唯约生灭中说亦该前二对之中皆不变也。
▲钞此义在下体中者问此明用大何故显体义
耶答有二一云真如有随缘不变二义今相对以
立因便明之二云理实随缘不变二义俱是用大
即二无际故所依无障碍体方是体大若尔如何
指在体中答真如二义一随缘义是违自顺他与
体疏故不属体二不变义是违他顺自与体近摄
属体也如唯识中识以了别为行相(如不变属用大)亦复
卷二 第 99a 页
用彼显自性云识以了别为自性(如更以用属体大)问妄
亦有体空成事二义何故不明答理合具明今以
真不变即妄体空真随缘即妄成事故影略耳。
▲
钞言无际下略明无际理实此中具八无际迷悟
横竖各二种故今此唯二影取馀六谓迷中一义
唯约竖论广多无际影取竖中绝际及二横也若
具作者应云钞中有一迷来无始即无初际二迷
无迷源竖无初际既无有始岂得有终绝初后际
上二竖论若约横说一迷心障翳广无边际二横
寻迷心不在内外故亦绝际上四皆迷若悟四者
钞中一云悟绝始终即无后际此唯竖论绝际影
取馀三若具作者应云二竖论去来洞彻三际广
无初后上二约竖若约横者一横说悟心通廓浩
无边际二横寻悟心不在内外故亦绝际问何故
钞家行文如此影略答欲使学者虚巳而求发生
观智故往复三对与二无际前后具阙下皆类此
其与夫寻文数字之流不可同日而语也。
钞二唯约妄说等者问此中何以但释无际不解
往复答六趣往复即唯约妄也易故不言承上相
传于此皆说七十二往复谓六趣相望举一望六
皆有往复则每一趣中亦十二往复六趣总论具
七十二种矣如人往人趣复人趣往天趣复天趣
等馀趣亦然又若约妄心则缘彼境时为往缘此
境时为复妄念攀缘往复何限故下钞云动即往
亦有体空成事二义何故不明答理合具明今以
真不变即妄体空真随缘即妄成事故影略耳。
▲
钞言无际下略明无际理实此中具八无际迷悟
横竖各二种故今此唯二影取馀六谓迷中一义
唯约竖论广多无际影取竖中绝际及二横也若
具作者应云钞中有一迷来无始即无初际二迷
无迷源竖无初际既无有始岂得有终绝初后际
上二竖论若约横说一迷心障翳广无边际二横
寻迷心不在内外故亦绝际上四皆迷若悟四者
钞中一云悟绝始终即无后际此唯竖论绝际影
取馀三若具作者应云二竖论去来洞彻三际广
无初后上二约竖若约横者一横说悟心通廓浩
无边际二横寻悟心不在内外故亦绝际问何故
钞家行文如此影略答欲使学者虚巳而求发生
观智故往复三对与二无际前后具阙下皆类此
其与夫寻文数字之流不可同日而语也。
钞二唯约妄说等者问此中何以但释无际不解
往复答六趣往复即唯约妄也易故不言承上相
传于此皆说七十二往复谓六趣相望举一望六
皆有往复则每一趣中亦十二往复六趣总论具
七十二种矣如人往人趣复人趣往天趣复天趣
等馀趣亦然又若约妄心则缘彼境时为往缘此
境时为复妄念攀缘往复何限故下钞云动即往
卷二 第 99b 页
复有去来故问往复二字各有三训何故双约迷
悟中具配释之唯约妄中全不说耶答应准知故
若具说者去来约处起灭约时上皆动乱静即体
虚而随缘真如亦随妄起灭去来动静约不变则
迷倒动静起灭来往纷然真界湛若虚空体无生
灭去来动静此义在下体中。
▲钞过去无始未来
无终者问如起信云以从无始巳来念念相续未
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今言无始则可然妄有断
尽之时生死有终又言无终何耶答略有三义一
约一人则可终通一切则无终二若言有终以彼
定执长邪见故三此约妄为门故无终。
▲钞中论
云下即彼本际品文十藏品疏钞释云初偈引教
立理显无始终次偈二句仍上遣中以无始终可
对待故二句遣先后共略有三义谓有问言生死
二法为先生后死为先死后生为生死一时一时
名共今且总非下偈出所以云若使先有生后有
老死者不老死有生生不有老死若先有老死而
后有生者是则为无因不生有老死释曰前偈破
先生后死生必因死今先有生则不因老死而有
故云不老死有生则亦令生无有老死先独生故
后偈破先死后生生者是死因今死在前为无因
矣次破一时偈云生及于老死不得一时共生时
即有死是二俱无因释曰以生不因死死不因生
故后结法空云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
悟中具配释之唯约妄中全不说耶答应准知故
若具说者去来约处起灭约时上皆动乱静即体
虚而随缘真如亦随妄起灭去来动静约不变则
迷倒动静起灭来往纷然真界湛若虚空体无生
灭去来动静此义在下体中。
▲钞过去无始未来
无终者问如起信云以从无始巳来念念相续未
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今言无始则可然妄有断
尽之时生死有终又言无终何耶答略有三义一
约一人则可终通一切则无终二若言有终以彼
定执长邪见故三此约妄为门故无终。
▲钞中论
云下即彼本际品文十藏品疏钞释云初偈引教
立理显无始终次偈二句仍上遣中以无始终可
对待故二句遣先后共略有三义谓有问言生死
二法为先生后死为先死后生为生死一时一时
名共今且总非下偈出所以云若使先有生后有
老死者不老死有生生不有老死若先有老死而
后有生者是则为无因不生有老死释曰前偈破
先生后死生必因死今先有生则不因老死而有
故云不老死有生则亦令生无有老死先独生故
后偈破先死后生生者是死因今死在前为无因
矣次破一时偈云生及于老死不得一时共生时
即有死是二俱无因释曰以生不因死死不因生
故后结法空云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
卷二 第 99c 页
戏论谓有生老死既言本际不可得亦不应定谓
无始无终况有始终之见邪故證前妄无妄源竖
无初际等也。
▲钞是以远公云者准远公传云远
闻罗什入关中即遣书通好(云云)什答书中有偈
一章问其所解法云既巳舍染乐心得善摄否(此二
句问戒)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否(二句问定)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虚诳等实
无无非停心处(六句问慧)仁者所住法幸愿示其要是
以远公复以书遣什并报此偈也然迷途非一致
下更有四句云时无悟宗匠谁将握玄契来问尚
悠悠相与朝暮岁今引此者有二意一寂照意云
通證上四种无际初二句證妄无妄源等竖论绝
际次二句證横说中妄念攀缘浩无边际次二句
横寻妄心不在内外等后二句證竖论过去无始
未来无终等以致字有本为世字故二玄镜及助
證等唯證妄心不在内外一义也谓虽有上下诸
句唯以触理自生滞一句为引證之本文也馀句
皆是兼来无劳异说后义为正然上四种无际犹
是总相据实迷中往复皆各具四以为八种也。
钞初义是总下谓三义对说约横竖以分异也泛
言横竖而有二义一约时处论横竖如常可知二
就法论横竖谓约彼此论也横则彼此不相望竖
则彼此相望也今钞中三义就法论横竖也横论
则三义不相望各各具往复以钞中三番消释往
无始无终况有始终之见邪故證前妄无妄源竖
无初际等也。
▲钞是以远公云者准远公传云远
闻罗什入关中即遣书通好(云云)什答书中有偈
一章问其所解法云既巳舍染乐心得善摄否(此二
句问戒)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否(二句问定)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虚诳等实
无无非停心处(六句问慧)仁者所住法幸愿示其要是
以远公复以书遣什并报此偈也然迷途非一致
下更有四句云时无悟宗匠谁将握玄契来问尚
悠悠相与朝暮岁今引此者有二意一寂照意云
通證上四种无际初二句證妄无妄源等竖论绝
际次二句證横说中妄念攀缘浩无边际次二句
横寻妄心不在内外等后二句證竖论过去无始
未来无终等以致字有本为世字故二玄镜及助
證等唯證妄心不在内外一义也谓虽有上下诸
句唯以触理自生滞一句为引證之本文也馀句
皆是兼来无劳异说后义为正然上四种无际犹
是总相据实迷中往复皆各具四以为八种也。
钞初义是总下谓三义对说约横竖以分异也泛
言横竖而有二义一约时处论横竖如常可知二
就法论横竖谓约彼此论也横则彼此不相望竖
则彼此相望也今钞中三义就法论横竖也横论
则三义不相望各各具往复以钞中三番消释往
卷二 第 100a 页
复无际一句也若各不具则释文不备故若约竖
论彼此相望则总别有异故初义为总二三别也。
▲钞复本源者影取往流转故斯即静义者影取
妄中斯即动义此唯竖论故六义中真妄各一生
灭二义皆通真妄故此不论。
▲钞故周易复卦云
下双引二卦證其复字初复卦者彼疏云天地养
万物以静为心不为而物自为不生而物自生寂
然不动此天地之心也今引巳證静义泰卦跮云
天体在上此卦阳爻居下地体在下此卦阴爻居
上即天地气相交而生万物天体将上地体将下
故云无往不复今證无但迷往而不悟复也然天
地上下阴阳往复具十二卦今当略示正月为地
天泰二月为雷天大壮三月为泽天夬
四月为纯乾五月为天风遘六月
为天山遁七月为天地否八月为风地
观九月为山地剥十月为纯坤十
一月为地雷复(谓阳巳往而初复一爻故云然往必复)十二月
为地泽临其阴阳往复终而复始盖如此也
故以为證。
▲钞此一义下约横论影取前唯约妄
中亦往复也。
▲钞故文殊下问前唯约妄中不引
经證往复义今返本中焉何引證答前妄中往复
易知故不引證今返本中意在勤修故广引證言
文殊初说双行之行者彼经云菩萨虽不舍生死
而不为生死诸过恶所染等释曰此约生死涅槃
论彼此相望则总别有异故初义为总二三别也。
▲钞复本源者影取往流转故斯即静义者影取
妄中斯即动义此唯竖论故六义中真妄各一生
灭二义皆通真妄故此不论。
▲钞故周易复卦云
下双引二卦證其复字初复卦者彼疏云天地养
万物以静为心不为而物自为不生而物自生寂
然不动此天地之心也今引巳證静义泰卦跮云
天体在上此卦阳爻居下地体在下此卦阴爻居
上即天地气相交而生万物天体将上地体将下
故云无往不复今證无但迷往而不悟复也然天
地上下阴阳往复具十二卦今当略示正月为地
天泰
为天山遁
观
一月为地雷复
为地泽临
故以为證。
▲钞此一义下约横论影取前唯约妄
中亦往复也。
▲钞故文殊下问前唯约妄中不引
经證往复义今返本中焉何引證答前妄中往复
易知故不引證今返本中意在勤修故广引證言
文殊初说双行之行者彼经云菩萨虽不舍生死
而不为生死诸过恶所染等释曰此约生死涅槃
卷二 第 100b 页
也彼又有六对双行之行一有为无为二大小乘
三空有四相无相五愿无愿六生灭无生灭故名
说双修之行次云下标徵释结可知菩萨往复之
道义通诸位有以局配则非也言修空无相无愿
者准第七下钞云三解脱门亦名三三昧三昧即
当体受名解脱即依他受称此三能通涅槃解脱
故名为门但是一法以行因缘说有三种观诸法
空名空门空中不取相转名无相于无相中无所
愿求转名无愿等如智论说应度者有三种故一
见多者为说空门二爱多者为说无作门三爱见
等者为说无相门也言三种觉观心者有二解一
云是三解脱所对治故言觉观者疏主云觉观旧
名新译为寻伺唯识云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
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
转为性皆以思慧为体即觉粗观细也今三皆空
无故断觉观也一云准瑜伽第十一云以不净治
欲以慈治恚以悲治害如是对治三种恶觉观故
即能治非三解脱也。
钞皆上句自利者问初义云观诸众生心之所乐
应是利他何言自利答有二一虽观于他成自观
行故二云以少从多故言往涅槃故者涅槃岂有
方所以巳求诸义言往耳生死无始在中对前往
故名复。
▲钞虽往复下问正明复义何故上说往
复钞中答也影取妄中虽有往复总为妄往流转
三空有四相无相五愿无愿六生灭无生灭故名
说双修之行次云下标徵释结可知菩萨往复之
道义通诸位有以局配则非也言修空无相无愿
者准第七下钞云三解脱门亦名三三昧三昧即
当体受名解脱即依他受称此三能通涅槃解脱
故名为门但是一法以行因缘说有三种观诸法
空名空门空中不取相转名无相于无相中无所
愿求转名无愿等如智论说应度者有三种故一
见多者为说空门二爱多者为说无作门三爱见
等者为说无相门也言三种觉观心者有二解一
云是三解脱所对治故言觉观者疏主云觉观旧
名新译为寻伺唯识云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
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
转为性皆以思慧为体即觉粗观细也今三皆空
无故断觉观也一云准瑜伽第十一云以不净治
欲以慈治恚以悲治害如是对治三种恶觉观故
即能治非三解脱也。
钞皆上句自利者问初义云观诸众生心之所乐
应是利他何言自利答有二一虽观于他成自观
行故二云以少从多故言往涅槃故者涅槃岂有
方所以巳求诸义言往耳生死无始在中对前往
故名复。
▲钞虽往复下问正明复义何故上说往
复钞中答也影取妄中虽有往复总为妄往流转
卷二 第 100c 页
矣问前散训字义中往复各有三训今属法中何
以全不言耶答可以意得故若具说者应云去来
约处起灭约时上皆动也静即上皆相待寂故而
随缘真如亦随悟心去来起灭动静约不变则悟
心动静去来起灭纷然真界湛若虚空体无动静
去来起灭此义在下体中。
▲钞此中无际下唯略
显总二义影取横竖若具作者一菩萨行海穷劫
而行竖论无际随一一行遍尘方修横说无际上
二广多无际二二称真即前二无际皆称真故名
绝际无际自利利他又各四种亦具八也。
▲钞对
上三义等者问释体要对用三义释相大何不对
耶答体用相翻义可尔故疏之文势理亦通故相
大不然。
▲钞所迷真性下影取所悟真性言一源
莫二者离世间品疏云随客尘去而莫归见本往
则还源返本有还有去皆是起心还去两亡寂然
不起起则诸善失坏不起则出离盖缠触境寂知
方冥真体。
钞动即往复有去来故者此證影显前用大唯妄
中有往复三对义故言静即体虚下谓往必对复
来必对去既相待立故知体虚无自性也应知动
即前随缘义静即前不变义所依无障碍体方是
一源也。
▲钞不释动下即肇公物不迁论注释者
舍离也此则成事与体空一相不相舍离也则动
静名殊下方归体大。
▲钞自利静也者亡心遗照
以全不言耶答可以意得故若具说者应云去来
约处起灭约时上皆动也静即上皆相待寂故而
随缘真如亦随悟心去来起灭动静约不变则悟
心动静去来起灭纷然真界湛若虚空体无动静
去来起灭此义在下体中。
▲钞此中无际下唯略
显总二义影取横竖若具作者一菩萨行海穷劫
而行竖论无际随一一行遍尘方修横说无际上
二广多无际二二称真即前二无际皆称真故名
绝际无际自利利他又各四种亦具八也。
▲钞对
上三义等者问释体要对用三义释相大何不对
耶答体用相翻义可尔故疏之文势理亦通故相
大不然。
▲钞所迷真性下影取所悟真性言一源
莫二者离世间品疏云随客尘去而莫归见本往
则还源返本有还有去皆是起心还去两亡寂然
不起起则诸善失坏不起则出离盖缠触境寂知
方冥真体。
钞动即往复有去来故者此證影显前用大唯妄
中有往复三对义故言静即体虚下谓往必对复
来必对去既相待立故知体虚无自性也应知动
即前随缘义静即前不变义所依无障碍体方是
一源也。
▲钞不释动下即肇公物不迁论注释者
舍离也此则成事与体空一相不相舍离也则动
静名殊下方归体大。
▲钞自利静也者亡心遗照
卷二 第 101a 页
定慧兼修故利他动也者涉有化生拖泥带水故
又前十对之中以自利为往利他为复而前总配
中以往配动以复配静今不尔者约对往涅槃为
静复生死为动故也又前约用大生死无始在中
故涅槃云往生死云复今约体大众生本具故涅
槃云复生死云往化而无化者影修而无修不失
一源下归体也问何故对上用大三义释于体耶
答此中意欲摄用归体谓初摄迷悟动静之用次
摄唯迷动静之用后摄唯悟动静之用同归一源
体也。
▲钞若对上二种无际下总就事法明广多
无际具十二种别约一一事皆有分齐(谓前双约迷悟中迷
悟各具横竖二种成四唯约妄中往复各具横竖二种为四种返本还源自利利他各具横竖二种为四
种总为十二种也)而各即事同真际即无际亦有十二种
(三义横竖亦然)又前散训略释中总明二种即依总开别
今此二种即摄别归总总别合论有五十二无际
也。
▲钞动静无碍下明混无障碍方显一源之体
意融二无际义为一源故言际与无际者谓前事
理二种各各有际及与二种无际亦相待而立既
无定异方显一源之体也。
钞清净法界杳杳冥冥者即性净无障碍理以为
能含之体如金含器故恒沙二字释众字性德下
释妙字上虽举能含之体意在所含之相又或带
因以明也相依乎性下释有馀二字问如言常德
其体皆常何所不遍而言有馀答性德无外无德
又前十对之中以自利为往利他为复而前总配
中以往配动以复配静今不尔者约对往涅槃为
静复生死为动故也又前约用大生死无始在中
故涅槃云往生死云复今约体大众生本具故涅
槃云复生死云往化而无化者影修而无修不失
一源下归体也问何故对上用大三义释于体耶
答此中意欲摄用归体谓初摄迷悟动静之用次
摄唯迷动静之用后摄唯悟动静之用同归一源
体也。
▲钞若对上二种无际下总就事法明广多
无际具十二种别约一一事皆有分齐(谓前双约迷悟中迷
悟各具横竖二种成四唯约妄中往复各具横竖二种为四种返本还源自利利他各具横竖二种为四
种总为十二种也)而各即事同真际即无际亦有十二种
(三义横竖亦然)又前散训略释中总明二种即依总开别
今此二种即摄别归总总别合论有五十二无际
也。
▲钞动静无碍下明混无障碍方显一源之体
意融二无际义为一源故言际与无际者谓前事
理二种各各有际及与二种无际亦相待而立既
无定异方显一源之体也。
钞清净法界杳杳冥冥者即性净无障碍理以为
能含之体如金含器故恒沙二字释众字性德下
释妙字上虽举能含之体意在所含之相又或带
因以明也相依乎性下释有馀二字问如言常德
其体皆常何所不遍而言有馀答性德无外无德
卷二 第 101b 页
非体今别举其德显体有馀问真体为是常德否
若不是常德何称无外既非无外望相德何名有
馀答相离体无故无德而非体故称无外相虽恒
沙各具随名数异故体有馀若尔体若是一何非
有名之数如其多法为难亦尔答真理寂寥不堕
诸数设说为一为欲破数强曰一源如法句经一
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等。
▲钞恢恢焉下借庄子
养生篇文具云庖丁为文惠君(粱惠王也)解牛彼节者
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焉其于
游刃必有馀地是以十九年而刃若新发于硎。
▲
钞阿僧祇品等者上能所含犹带因以明此正约
宗以證故释所以中还带因论故云毛约称性等
兼前总涉三义初由理事无碍故得事事无碍此
复约法性融通以释所以即别教因也然此等三
句含于同别故作此释也问准前段则体大甚深
相大则有名之数有名之数不遍无外之体何名
众妙称大耶答常乐等即是大义而不妨名相各
异显体有馀虽称体无涯而名相分齐各异故云
众妙。
钞然此略有二义下文外别明相之同别体用准
知谓无障碍理为别教体大无性真如为同教体
大全法界真妄为别教用大世出世善为同教用
大言本自具足者拣非业用故。
▲钞亦老子意者
前则众妙二字意目佛教相大恒沙功德不为佛
若不是常德何称无外既非无外望相德何名有
馀答相离体无故无德而非体故称无外相虽恒
沙各具随名数异故体有馀若尔体若是一何非
有名之数如其多法为难亦尔答真理寂寥不堕
诸数设说为一为欲破数强曰一源如法句经一
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等。
▲钞恢恢焉下借庄子
养生篇文具云庖丁为文惠君(粱惠王也)解牛彼节者
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焉其于
游刃必有馀地是以十九年而刃若新发于硎。
▲
钞阿僧祇品等者上能所含犹带因以明此正约
宗以證故释所以中还带因论故云毛约称性等
兼前总涉三义初由理事无碍故得事事无碍此
复约法性融通以释所以即别教因也然此等三
句含于同别故作此释也问准前段则体大甚深
相大则有名之数有名之数不遍无外之体何名
众妙称大耶答常乐等即是大义而不妨名相各
异显体有馀虽称体无涯而名相分齐各异故云
众妙。
钞然此略有二义下文外别明相之同别体用准
知谓无障碍理为别教体大无性真如为同教体
大全法界真妄为别教用大世出世善为同教用
大言本自具足者拣非业用故。
▲钞亦老子意者
前则众妙二字意目佛教相大恒沙功德不为佛
卷二 第 101c 页
教意亦老子前则义意此则文意又前引内教證
此引外教證故云亦也或可有馀是道教文意众
妙亦道教之文故云亦也道可道下因具引章释
曰下具释彼意言以一真法界为玄妙者问准下
别叹能诠中说于一真法界义分心境境中大方
广即是三大何故今以一真法界而为体耶答以
全总法界作体大故谓彼以义门阶降此据法体
不分故不相违也依此总门或可全作相作用等
思之。
钞融则三一互收者问三中举一摄二应云一二
互收今何尔耶答别得总名故亦犹七处中菩提
场遍馀六处下钞云普光忉利等七处皆有菩提
场亦是馀六别得总名故彼既得尔此亦应然故
纲要云体相用三非异犹一宝珠宝珠之体圆满
之相鉴照之用三无离理举一全收。
▲钞云何超
下具徵释一句义也而但云超者从文便当略而
言也。
▲钞并皆超之故云迥出者显超迥二字唯
一重释也钞何者下释融拂相也融存拂泯既莫
能羁岂言象之能到其法故云迥出即以迥出二
字释其超字然所以超者有三义故一于人超权
教菩萨及凡小故二于心非三慧及报生智之境
故三显法体佛菩萨亦不思议故。
▲钞又借斯下
显超及迥出作二重释谓前超唯超言思今又迥
出上超言思也故经云下上句證超言思下句證
此引外教證故云亦也或可有馀是道教文意众
妙亦道教之文故云亦也道可道下因具引章释
曰下具释彼意言以一真法界为玄妙者问准下
别叹能诠中说于一真法界义分心境境中大方
广即是三大何故今以一真法界而为体耶答以
全总法界作体大故谓彼以义门阶降此据法体
不分故不相违也依此总门或可全作相作用等
思之。
钞融则三一互收者问三中举一摄二应云一二
互收今何尔耶答别得总名故亦犹七处中菩提
场遍馀六处下钞云普光忉利等七处皆有菩提
场亦是馀六别得总名故彼既得尔此亦应然故
纲要云体相用三非异犹一宝珠宝珠之体圆满
之相鉴照之用三无离理举一全收。
▲钞云何超
下具徵释一句义也而但云超者从文便当略而
言也。
▲钞并皆超之故云迥出者显超迥二字唯
一重释也钞何者下释融拂相也融存拂泯既莫
能羁岂言象之能到其法故云迥出即以迥出二
字释其超字然所以超者有三义故一于人超权
教菩萨及凡小故二于心非三慧及报生智之境
故三显法体佛菩萨亦不思议故。
▲钞又借斯下
显超及迥出作二重释谓前超唯超言思今又迥
出上超言思也故经云下上句證超言思下句證
卷二 第 102a 页
迥出言况言相本绝下进显一义谓前遣犹带诠
明况言相本寂何待遣之故云亡绝亦亡斯则下
约相待门遣拂前但直遣故不重繁但可清耳虚
襟自冥契矣。
▲钞具上诸德独在法界者问上迷
法界而往六趣等岂法界德耶答约具德门无法
非德今既融拂无碍全称法界何非德耶虽悟法
界而情谓不忘何名德耶。
钞初句从本起末者此有二说一云依无际理体
为本起往复之事为末一云此句疏中但有其末
非谓无际是理问既无其理何言依本起末耶答
岂不前云言意多含也言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及
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此四句即大品及智论等文
也各一句本一句末思之可见然此本末不同前
三大释但以理事为本末也第三句能含为本所
含为末第四一句融拂理事或生佛性相生死涅
槃等准上释之。
▲钞末后结属通四义焉者若通
具上四即同教意若取法界普融四句随举一句
即摄四句者亦别教意文意双含故。
钞法界类别中言第三无障碍法界者即事理无
碍法界言属上三法界者以上三法界融拂自在
归总无障碍法界也上属四法界五法界准此可
知。
▲钞往复与动下纲要云有为即事法界无为
即理法界依理成事事能显理即亦有为亦无为
法界真理夺事事能隐理名非有为非无为法界
明况言相本寂何待遣之故云亡绝亦亡斯则下
约相待门遣拂前但直遣故不重繁但可清耳虚
襟自冥契矣。
▲钞具上诸德独在法界者问上迷
法界而往六趣等岂法界德耶答约具德门无法
非德今既融拂无碍全称法界何非德耶虽悟法
界而情谓不忘何名德耶。
钞初句从本起末者此有二说一云依无际理体
为本起往复之事为末一云此句疏中但有其末
非谓无际是理问既无其理何言依本起末耶答
岂不前云言意多含也言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及
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此四句即大品及智论等文
也各一句本一句末思之可见然此本末不同前
三大释但以理事为本末也第三句能含为本所
含为末第四一句融拂理事或生佛性相生死涅
槃等准上释之。
▲钞末后结属通四义焉者若通
具上四即同教意若取法界普融四句随举一句
即摄四句者亦别教意文意双含故。
钞法界类别中言第三无障碍法界者即事理无
碍法界言属上三法界者以上三法界融拂自在
归总无障碍法界也上属四法界五法界准此可
知。
▲钞往复与动下纲要云有为即事法界无为
即理法界依理成事事能显理即亦有为亦无为
法界真理夺事事能隐理名非有为非无为法界
卷二 第 102b 页
此二由上事理无碍法界而生言含众妙而有馀
即无障碍法界者即事事无碍法界亦由事事无
碍故总融上四为斯一界混然不乱重重无尽此
犹归别门名事事无碍法界不同下所归无障碍
法界无得相滥今约圆融门故非普摄门也然法
界二字义含多类故上四句配释种类不同故疏
主下云然法含持轨界有多义梁论十五云欲显
法身含法界五义故转名法界一性义以二无我
为性一切众生不过此性故二因义一切圣人四
念处法缘此生故三藏义一切虚妄法所隐覆故
非凡夫二乘所能缘故四真实义过世间法以世
间法或自然坏或对治坏离此二坏故五甚深义
若与此相应自性成净善故若外不相应自性成
染故上五义皆理法界复有持义族义及分齐义
然持曲有三一持自体相二持诸法差别三持自
种类不相杂乱与法义同族者种族即十八界上
二并通事理分齐者缘起事法不相杂故于中性
通依主持业因唯依主后六唯持业(上下疏文)今事法
界并有为法界皆分齐义并持诸法差别与持自
种义及无为法界皆性等五义及持自体义种族
中意识所知名为法界摄十六法谓受想行蕴及
五种色(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并八无为(谓六
无为中开真如为三性也杂集第二言无为法有八种谓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择灭
非择灭不动及受想灭)今取所知八无为为无为法界义唯
即无障碍法界者即事事无碍法界亦由事事无
碍故总融上四为斯一界混然不乱重重无尽此
犹归别门名事事无碍法界不同下所归无障碍
法界无得相滥今约圆融门故非普摄门也然法
界二字义含多类故上四句配释种类不同故疏
主下云然法含持轨界有多义梁论十五云欲显
法身含法界五义故转名法界一性义以二无我
为性一切众生不过此性故二因义一切圣人四
念处法缘此生故三藏义一切虚妄法所隐覆故
非凡夫二乘所能缘故四真实义过世间法以世
间法或自然坏或对治坏离此二坏故五甚深义
若与此相应自性成净善故若外不相应自性成
染故上五义皆理法界复有持义族义及分齐义
然持曲有三一持自体相二持诸法差别三持自
种类不相杂乱与法义同族者种族即十八界上
二并通事理分齐者缘起事法不相杂故于中性
通依主持业因唯依主后六唯持业(上下疏文)今事法
界并有为法界皆分齐义并持诸法差别与持自
种义及无为法界皆性等五义及持自体义种族
中意识所知名为法界摄十六法谓受想行蕴及
五种色(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并八无为(谓六
无为中开真如为三性也杂集第二言无为法有八种谓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择灭
非择灭不动及受想灭)今取所知八无为为无为法界义唯
卷二 第 102c 页
取真如无为为理法界义其理事无碍法界并两
亦双非法界皆通上义而无碍也其无障碍法界
以性义融馀义故皆无障碍由法界具如是义故
所以种类不同也其配五法界下疏具云随义别
显略有五门一有为法界有二一本识能持诸法
种子名为法界如论云无始时来界等此约因义
而其界体不约法身二三世之法差别边际名为
法界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知过去一切法界悉
无有馀等此即分齐之义二无为法界亦二一性
净门在凡位中性恒净故真空一味无差别故二
离垢门谓对治方显净故随行浅深分十种故三
亦有为亦无为法界有二一随相门谓受想行蕴
及五种色并八无为此十六法唯意所知十八界
中名为法界二无碍门谓一心法具含二门一心
真如门二心生灭门虽有二门皆各总摄一切诸
法然其二位恒不杂乱其犹摄水之波非静摄波
之水非动故第四回向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
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
无为之性此明事理无碍(今钞唯无碍门)四非有为非无
为有二一形夺门谓缘无不理之缘故非有为理
无不缘之理故非无为法体平等形夺双泯(今钞唯此
门)二无寄门谓此法界离相离性故非此二又非
二诸故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非(形夺门要二相
假无寄门则当法自离故不同也)五无障碍法界二一普摄门谓
亦双非法界皆通上义而无碍也其无障碍法界
以性义融馀义故皆无障碍由法界具如是义故
所以种类不同也其配五法界下疏具云随义别
显略有五门一有为法界有二一本识能持诸法
种子名为法界如论云无始时来界等此约因义
而其界体不约法身二三世之法差别边际名为
法界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知过去一切法界悉
无有馀等此即分齐之义二无为法界亦二一性
净门在凡位中性恒净故真空一味无差别故二
离垢门谓对治方显净故随行浅深分十种故三
亦有为亦无为法界有二一随相门谓受想行蕴
及五种色并八无为此十六法唯意所知十八界
中名为法界二无碍门谓一心法具含二门一心
真如门二心生灭门虽有二门皆各总摄一切诸
法然其二位恒不杂乱其犹摄水之波非静摄波
之水非动故第四回向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
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
无为之性此明事理无碍(今钞唯无碍门)四非有为非无
为有二一形夺门谓缘无不理之缘故非有为理
无不缘之理故非无为法体平等形夺双泯(今钞唯此
门)二无寄门谓此法界离相离性故非此二又非
二诸故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非(形夺门要二相
假无寄门则当法自离故不同也)五无障碍法界二一普摄门谓
卷二 第 103a 页
于上四门随一即摄馀一切故是故善财或睹山
海或见堂宇皆入法界二圆融门谓以理融事故
令事无分齐微尘非小能容十刹刹海非大潜入
一尘也以事显理故令理非无分谓一多无碍或
云一法界或云诸法界然由一非一故即诸诸非
诸故即一乃至无尽上五门十义恐学者要知故
笔于此也。
▲第四总彰立意者前三番别消疏文
此一番总出初立法界之意言先叙如来为物应
生者如梵天请问疏云如来大悲随机摄诱兼齐
十恶非直五乘所以化创憍陈道终须跋是也言
先小后大者彼疏又云或谈权道之三乘乃分羊
鹿之殊驾或论究竟之一实复合白牛之同体是
也言或无像现像者如上生疏序云原夫性质杳
冥超蹄象而含摄觉体玄妙绝视听而融贯方智
云于縠月察神理而犹迷假慧刃于丛筠揆灵机
而不测乃至然后俯提十地疏海月于宝方下控
三乘挺山仪于垢域等是也言无言示言者如唯
识疏序云无言之言风警韬遂彩而月悬等是也
(上并依集玄记中引释)。
钞答云以是此经之所宗故者此经正宗法界故
言又是诸经通体故者如摄论云多闻熏习从最
清净法界所流等释论云所流者正说正法谓十
二部经疏主下云佛證体智證最清净法界而于
后得安立教法名为所流故知十二部经皆从法
海或见堂宇皆入法界二圆融门谓以理融事故
令事无分齐微尘非小能容十刹刹海非大潜入
一尘也以事显理故令理非无分谓一多无碍或
云一法界或云诸法界然由一非一故即诸诸非
诸故即一乃至无尽上五门十义恐学者要知故
笔于此也。
▲第四总彰立意者前三番别消疏文
此一番总出初立法界之意言先叙如来为物应
生者如梵天请问疏云如来大悲随机摄诱兼齐
十恶非直五乘所以化创憍陈道终须跋是也言
先小后大者彼疏又云或谈权道之三乘乃分羊
鹿之殊驾或论究竟之一实复合白牛之同体是
也言或无像现像者如上生疏序云原夫性质杳
冥超蹄象而含摄觉体玄妙绝视听而融贯方智
云于縠月察神理而犹迷假慧刃于丛筠揆灵机
而不测乃至然后俯提十地疏海月于宝方下控
三乘挺山仪于垢域等是也言无言示言者如唯
识疏序云无言之言风警韬遂彩而月悬等是也
(上并依集玄记中引释)。
钞答云以是此经之所宗故者此经正宗法界故
言又是诸经通体故者如摄论云多闻熏习从最
清净法界所流等释论云所流者正说正法谓十
二部经疏主下云佛證体智證最清净法界而于
后得安立教法名为所流故知十二部经皆从法
卷二 第 103b 页
界流出故是诸经通体也又是诸法之通依故是
即依理成事故所以根本法界与一切事法为通
依也言一切众生迷悟本故者以真如法界为迷
悟依故一切诸佛所證穷故者以未證无碍法界
未證穷故诸菩萨行自此生故者不悟法界行非
真流但名假名菩萨尔初成顿说等者不离菩提
树顿彰七处九会等既非权渐之教故先叙法界
也故云不同馀经有渐次故言最后一意正答初
问者以上问何不先叙为物应生先小后大等故
今正答由顿说故非叙渐次也而前诸意共成后
意者恐有问云初成顿说故不同馀经此则闻命
矣何不别叙馀法而便叙法界耶答云以此法界
此经宗故所以顿说又法界是诸经通体故所以
顿说乃至诸菩萨行自此生故所以顿说问若尔
何不先答后意耶答欲以前六意成于第七意故
正意答之于后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
即依理成事故所以根本法界与一切事法为通
依也言一切众生迷悟本故者以真如法界为迷
悟依故一切诸佛所證穷故者以未證无碍法界
未證穷故诸菩萨行自此生故者不悟法界行非
真流但名假名菩萨尔初成顿说等者不离菩提
树顿彰七处九会等既非权渐之教故先叙法界
也故云不同馀经有渐次故言最后一意正答初
问者以上问何不先叙为物应生先小后大等故
今正答由顿说故非叙渐次也而前诸意共成后
意者恐有问云初成顿说故不同馀经此则闻命
矣何不别叙馀法而便叙法界耶答云以此法界
此经宗故所以顿说又法界是诸经通体故所以
顿说乃至诸菩萨行自此生故所以顿说问若尔
何不先答后意耶答欲以前六意成于第七意故
正意答之于后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