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自动笺注)
華嚴懸談玄記卷第二十一
蒼山再光寺比丘瑞集
「疏波頗三藏者按傳云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唐言作
明知識或云波頗此云智光中天竺人也本剎利
種姓十歲出家師習學誦一洛叉大乘經可十萬
受具巳後便學律藏博通戒網心樂禪思又隨勝
修習定業因循不捨經十二年後復南遊伽陀
那爛陀寺值戒賢論師盛弘十七地論因復採聽
以論中兼明小教又誦一洛叉小乘諸論傳燈
同侶所推承化門人般若陀羅䟦摩等學功樹
深達義網今見領徒本國匡化王臣所欽波頗
道俗十人展轉北行西面可汗葉護衙為戎王
公元626年
伏時武德九年高平王出使入番因與相見將使東
歸而葉護君臣留戀許王奏聞下敕徵入乃與
高平王同來謁帝以其年十二月達京敕住興善寺
公元1101年
翻譯等然今鈔引般若燈論序云貞觀元年武德
公元1109年
九年貞觀元年也。」
公元1101年
【鈔云十一月二十日傳云十二月傳且通舉耳
云頂梵文至于京輦傳由高平王奏請宣入有
小異耳。
▲鈔波頗蜜多梵語略且如上傳唐
朋友者傳云作明知識知識即友義也。
▲言附
杙(音亦橛也)傳身舉烟召伴者據曇無竭傳說龜茲
沙勤諸國登葱嶺雪山障氣千重層氷萬里
大江水急若箭於東西兩山之脇繫索為橋十
一過到彼岸巳舉烟為識後人見烟知前巳度
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烟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
(故此云舉烟召伴也)行經三日復過大雪山懸崖壁立無安
處石壁皆有故杙孔處處相對人各執四杙先
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轉相代三日方過乃到平地
罽賓國(即附杙傳身也)上傳說曇無竭西域今敘三
藏自彼而來故先附杙傳身度雪山而次過索橋
也。
▲言冐氷霜而越葱嶺者據法顯傳云葱嶺
積雪有惡龍吐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壁立
仞奘三藏又云葱嶺贍部洲中南雪山
熱海東漸烏鎩西極波斯縱廣統國各數千里
冬夏積雪巖崖隘嶮過半巳下多出山故用名
昔人葱嶺停雪即雪山也今親目覩則知其
雪山葱嶺之南。
▲言犯(干也侵也)風熱而度沙河
法顯傳云自長安西度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
四顧茫茫莫測所之視日為準東西人骨以
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今三藏自彼
而來先過葱嶺次度流沙也。
▲言娵觜者(上子于切下音
咨)爾雅娵觜之口營室東壁也注云室東壁(營室
室宿合是壁宿在室宿之東故云營室東壁)星四方似口因以為名其
壁宿直歲下亥年也。
▲言秦徵重壽等者傳
云鳩摩羅耆婆云童壽以童稚時巳有耆壽
智或云羅什羅字梵語之略也以其善解文什故
云羅什即華梵相兼言苦戎兵以前秦符
堅時有德星現於外分野呂光伐龜(音丘)茲(音慈)取
什公巳如前引
▲言漢請等者漢明帝金人
空而至明旦召之通人傳毅曰聞西域有神人其
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悅即遣郎中蔡愔
博士秦景等往天竺尋訪佛法行至中途果見摩
竺法蘭白馬䭾經而來乃同至洛陽教法
興也詎可下比對顯勝(奏見音現也)。
耆闍法師法華玄義耆闍寺法師立一
即毗曇二即成實論三即大品三論四者法華
尊法久後要當真實五即涅槃華嚴常住
佛性本自湛然六即染淨俱融法界普圓義。
言前四名即衍公四宗者即隋朝大衍法師所立
以後二宗不同故今但云前四名即衍公也此
法師但以如幻法名不真宗真空理為真宗
是衍公不真宗故故破云其三與四但法喻之
別也衍公真實宗明法性真佛性等教即凜法
常宗也。
▲言在立宗之初者宗趣通局之初也
彼當破之言又真宗玄義云真若非常真
生滅若非真常虗偽
▲言但法喻之別者三
真宗但以幻化等喻顯真理即與第四真宗
法喻異耳何分二宗耶以有此等妨難故疏並不
引也。】
「疏第二西域等者探玄記云即西域本立性相
宗今現傳性相二宗依附於彼多異少同。」
【鈔然真諦等者問真諦等亦是西域法師何以
方中收由探玄記科屬西域故以然字牒之而
答也以親到此方判教故屬此方中下二大德
只在西方分教不來此土故別為西域耳言笈多
者具云達摩笈多此云法密隋開皇中京城
前不敘此師今所以指者以下立宗中敘故。
▲鈔
那爛陀者此云施無厭者按唐三藏傳云贍部洲
中寺之最者無高於此五王興造供給倍隆故
因名焉其寺有五院或云九院同一大門周圍
十八里閣高八丈並用甎壘其最上壁猶厚六
尺廓三重墻亦甎壘高五丈許中間各繞極深池
備有華畜嚴麗可觀自置巳來防衛清肅女人
非濫未曾容隱常住僧眾四千餘人外客道俗
邪正乃出萬數周給衣食無有窮竭故復寺
號為施無厭也(以前云菴沒羅園中有池池中龍名那爛陀寺近龍池從彼立名
又云佛昔為王建此地常行惠施物念其恩故名也)中有佛院備諸聖迹
精舍高者二十餘丈佛昔於中四月說法國常
法論師有智識清遠王給封戶乃至十城漸降量
不減三城現有受封大德三百餘人通經巳上
不掌僧役自烏耆巳西被海內出家者皆多
義學任國諸師皆無隔礙學徒博聞該贍也。
言按唐三藏傳似智光乃戒賢弟子者故傳說
印土般若麴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論七百頌時
戒日討伐烏茶國諸小乘寶重此論以用
上王請與大乘決勝時王作書與戒賢可差四
僧善大小內外者詣行在所擬有議論時戒賢差
弟子海慧智光師子光及奘應命而行評曰此智
光決戒賢弟子也又按傳說那爛陀大德師子
光等立中百論瑜伽等義奘曰聖人作論終不
相違學者向背耳因造會宗論三千頌以呈
戒賢諸師稱善准此則奘師在彼時師子光等巳
中百論宗既云師子光等必智光亦在其中
師雖為會通後時智光中百論盛行故與戒賢
同時那爛陀弘宗也若今鈔兩楹未定斷。
無行禪師書云等者正證西方有其二宗兼證
其勝劣也言玄飈纔舉者龍猛持亦幡五天立論
無有勝者今云玄飈恐是斯類言無著牽羊者意
公元前681年
說無著宗義墮故也此用左傳彼云宣公十二年
公元1101年
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去聲
呼也)于太宮且巷出車吉國大臨(去聲)守陴者皆哭
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入自皇
至于逵路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
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
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
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前好徼福於厲宣桓武
不泯社稷使改事君夷於九縣君之惠也孤之
願也非所敢望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左右不可
也得無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
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潘尫入盟鄭伯
弟子出質宋微子啟庶兄武王既克
殷啟乃持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伏左牽右把
膝行而前武王乃什之(注曰肉袒牽羊為臣僕也)言翎羽
暫騰者翎羽羽扇也此用諸葛武侯白羽
三軍龍樹論義亦然也言陳那亂轍者亦
公元前684年
左傳魯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即莊公也)曹劌
請見鄉人肉食者謀之又何間肉食
者鄙能未遠謀入見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
之屬也可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
公元1101年
(音杓)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
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車迹也)登軾
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
勇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
靡故逐之。
▲鈔躬親之者探玄記說賢首自問
日照三藏西域諸德於一代聖教有分判權
以不日照云近天竺那爛陀同時二大
論師一名戒賢一稱智光神解超倫聲齊五印
羣邪稽顙異部歸誠大乘學人之如日月獨步
天竺一人而巳以所承宗別立教同等。】
「疏戒賢遠承彌勒等者先有室商佉王威行海內酷
無道摧殘釋種菩提樹絕其根苗選揀名德
百餘人坑之餘者悉充奴隸時戒賢將就坑為賊擎
潛淪草莽後復於那爛陀盛興佛法(其室商佉王即為戒
王所戒日王因至菩提發願若我有福統臨海內堪見佛法願菩提樹從地而生言巳尋視菩提巳萌
坑中上踊遂舉其誅室商佉王也)當奘師見時巳年一百六歲眾所
欽重正法戒日增邑十城科稅以入戒賢以
其所成立寺廟焉言遠承彌勒著者無著初得
小乘空觀意謂未安因乘神通兜率天諮問彌勒
菩薩為說大乘空觀閻浮提如說思惟即便得悟
地六震既得空因此立名僧佉此云無著爾
後數兜率大乘經義人間為人說之人多不
信因發願彌勒閻浮提解說大乘彌勒如其
下人放大光明廣集有緣法堂誦出十七
地經隨誦隨解經四月夜解之方畢雖同一堂聽
法唯無著得近菩薩餘人但遙聞聲無著夜聞晝即
解說釋曰戒賢盛弘十七地論(即瑜伽是也)木因彌勒
出解釋無著申解說故云遠承也言近踵護法
陀者據二師唯識等義西域唯識者乃杖林
勝軍論師亦奘師所宗今云戒賢近踵者以瑜伽
識並法相宗唯識瑜伽十支中高建法一支
故作此敘耳或護法難陀非唯唯識也。」
【鈔護法難陀未有得聖之文者准唯識摳要云護
菩薩臨終日天樂霄迎悲聲動域空中響報
婆羅門曰此是賢劫千佛一佛若爾乃權菩
薩也今就迹而言亦當時英彥爾英謂英傑彥謂
俊彥言近踵者足踵後人前人踵迹也。
鈔具如西域記及三藏傳廣說者傳云奘歷諸國
風聲久遠將至其寺眾差大德四十人迎奘至莊
宿即目連本村也明日食後僧二百餘俗人千餘
擎輿幢蓋迎引都會眾相慰問唱言令住
寺又差二十人至正法藏所即戒賢論師也年
百六歲眾所欽重故正法博聞強識內外
一切經無不通達禮讚並命令坐問從
何來答從脂那國來欲學瑜伽論問涕泣
弟子覺賢說舊事賢曰和尚三年前患困如刀剌
不食而死夢金色人曰汝勿厭身往作國王
物命自悔何得自盡脂那僧來此學法
公元1103年
在道三年應至以法惠彼彼復流通汝罪自
滅吾是曼殊師利故來相勸和尚疾今損矣正法
藏問在路幾時奘曰去三年矣既與夢同悲喜
集禮謝訖寺素立法通三藏者員置十人由來
一奘風聞便處其位日給上饌二十盤大人米一
斗(即粳米也大如烏豆飯香百步唯此國有王及知法者預焉)檳桹豆蔻龍惱
香乳酪蜜等淨人婆羅門一行象輿三十人
從然唯二十日過此漸減通一經者猶給五盤
日過巳復依僧次奘請戒賢講瑜伽聽者數千
十有五月一徧重為講九月方了自餘順理
顯揚對法等並得咨稟然於瑜伽偏所鑽仰經於
公元1105年
五年晨夕無輟將事博識未忍東旋賢誡曰吾老
公元1110年
見子殉命求法經十年方至本國今不辭老
朽力為申明法流通豈期獨善更參他部恐失
時緣智無涯矣唯佛乃窮人命如露非旦即夕
可還矣便為奘俶裝贐送付給經論奘因至西鉢
伐多國停二年學正量部根本論攝正法論等却
東還那爛陀參戒賢巳復往杖林勝軍論師
士所學唯識決擇意義論成無畏論等首尾
年從於此方漸東旋准此奘師所學非一師
本國偏宗戒賢故云即唐三藏師宗也。】
「疏第二中下疑云第二時中即依遍計說一切
自性皆空而實依圓是有何故但說於空不說依
是有耶釋意云第二時雖依下縱然依佗下奪
上彰勝前下彰劣後可知。」
【鈔至下當辨者三性空有即離義中辨也言此有
兩重者初說因緣故諸法生明是依佗故有次說
諸法皆空即約徧計故咸空(上疏云依徧計所執說諸法皆空)三
具說三性徧計所執都無體用故空依佗圓成
執寄詮名有二智境界故(依佗俗智境圓成真智境)此以第三
時疏中三性一句前二時之意。
▲二者下第
雙取疏中具說三性三無性等二句一對
第二三無性皆空第一三性皆有第三時
雙具三性三無性故非空非有也初時三性皆有
者如所執實我為遍計色心等法為依佗生空之
理即圓成也餘二教可知(上釋兩重大意也)。
▲故唯識
下釋三無性義清涼釋云謂依遍計所執性
相無自性性由彼體相畢竟非有猶如空華繩上
蛇故依佗起性立生無自性性此如幻事託眾緣
無所妄執自然性故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自
性性謂即勝義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既
三性無立三性未說三性亦有而但說三無
空故云佛密意說也。
▲謂若顯了說者成立第三
教也對前密意云顯了對前不具雙明不礙
緣生說有三性不礙無性故說三無性方是不
不離中道也。
下說十重者即別會二宗之初疏標十重別是
也言且就深密略有四義十重猶約宗通論
義專在深密望前二時說也一即前鈔之中第
重二即第一重問前及下鈔皆云三性空有此標
何言心境空有耶答有二意一云三性心境影略
而明謂深密三時三性妙智三時心境
故互影取各具二義也二云彼宗三性亦約心境
也依圓為心是有五位百法唯識總名
心識自性故(八識心王)識相應故(五十一位心所)識所變故(十一
種色法也)識分位故(二十四種不相應行)識實性故(六種無為)五位
中前四位依佗有後一位圓成有遍計所執我法
等皆名境心外境故俱空也准此正立中應云
前二時教不說唯識故或有或空今第三時俱明
唯識則境空心有為中道也。
鈔此中且約下正釋疏中徧計空依圓有對二時
了不了也且者不盡之義此正立中雖標四義
且約前二義明故今約第二義合前正立中明第
義故二義也有本鈔云屬第三時含約三性
三無性論者義亦通也以前第三中含兩重
正屬此義也言餘二門下即別會性二宗
一乘三乘一性五性別中顯隱以明謂性顯則
隱相顯則性隱也然約深密四門中雙具三
三無為了但說三性等為不了空心有為
了心境俱空為不了一乘不了三乘為了一性
皆成佛為不了五性不成為了也若後妙智
四門義皆反此以了不了也。】
「疏此依深密所判者即第二卷云世尊初於一時
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法輪
雖是甚奇而有上有容未了世尊昔在第二
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
奇亦是有上有所容受未了世尊於今三時
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
第一甚奇無生無容是真了義
疏二智光論師遠承文殊等者以文殊諸經中說法
多顯般若旨趣龍樹造智論中論正申般若旨趣
故云遠承也。
▲近稟青目青辨者賢首云近稟提
婆青辨故無行書亦云龍樹提婆也今所以之者
龍樹第十三提婆十四(二十八祖中)今分遠近不可以提
婆為近稟故又提婆造百論今取青目辨對護法
難陀等皆是注家故今改作中論序云天竺諸國
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翫味斯論以為喉襟染翰
釋者甚亦不少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羅伽秦
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詞不雅中其
乖僻煩重法師皆裁而裨之(法師即什公也)西域記云
辨論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樹之學聞護法
薩在菩提樹宣揚法教命門人往問訊曰仰德虗
心為日久矣然以宿願未果乖禮菩提樹者誓
空見見當有證稱人天師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
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談議竟不會見論師由是
還本土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遂於觀音
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經涉三年菩薩現身謂曰何所
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菩薩人命難保
修勝善生覩史天乃見慈氏論師曰志不可奪也菩
曰若其然者宜往䭾那羯𥖜國城南山巖執金剛
所至誦持金剛陀羅尼當遂此願也於是往而
誦之三載之後神出問曰伊何所願論師曰願留此
待見慈氏神曰此巖石內有修羅如法行請石
壁當開開即入中慈氏出世我當相報於是又誦
三載乃呪芥子以擊石壁壁乃開論師乃與六人
石壁入巳還合。」
【鈔等取涅槃法華等者若心境皆從緣生空無
平等一味不礙二諦者顯依般若及中觀論十
二門論百論智論等兼法華涅槃等若今趣寂二
乘等普得成佛者顯依法涅槃等兼依智論等
也。】
「疏心境有等者廣鈔云心為能緣即第六心境
所緣四諦理等各執為有故。
▲境空心有者謂
唯識觀遮外妄境名義自性差別唯有心也唯遮境
有故境空(即徧計所執心外實我法皆空也)識揀心空故識有故
唯識道理
言心境俱空者謂所緣名義等境既
空能緣識心不立故中邊論云以塵無有故本識即
不生。」
【鈔上約心境空有乃至蓋影略耳者准此故知
宗所立各有心境三性二義前後影略也言今
三性空有者初教緣生定有即是遍計以言總
相執為定有為破執實我故說緣生決定是有
次教依他似有後教緣生即空平等一味圓成
也從淺至深故是則前約合故名心境今就開
義分三性如上二宗中前約於心境此亦約
三性云影略也或可就自宗中前亦約於三
性今亦約於心境云影略也。
▲鈔如空澤之空
下有水曰澤今以小乘聞空時如曠野空無
水草之空也言故經者即廣百論所引契經也弘
決志指為楞伽經第四無常品中文也經音義
寧者願詞也。
▲鈔但除其病下二句即淨名經問
疾品中文天台疏云如火是燒法若觸燒痛謹
慎不觸即是除病不可除火除則失溫身照暗成
食等用以況但除小乘緣生實有之執而不除緣
生之法。
▲鈔不存依佗者不同相宗存於依佗但
空徧計也顯依佗亦空故也。
▲言平等一味下此
中含二義一法性宗緣生無性空空圓成
無二體則依佗性上無徧計性故依佗即空空
無性之理故密嚴云名為徧計性相是依佗起
名相二俱遣是為第一義圓成真空依佗緣有二
既同何故法相要留依佗但空徧計耶二空
三性空華病眼二月依捏目及本月而有
故名依佗迷情為實即是徧計二義別所
目之法不別此等無所有方圓成但約依佗
徧計空理而說亦無其體故說三性無性不同
法相宗依於三性密意三無性如廣鈔說巳上
亦以第三時教意釋前二時教也。
鈔題云分別菩薩者題謂人題顯造論人也言
人譯異者翻譯之人異耳謂分別明是波頗所譯
智光日照所譯也或譯造論之人名成異耳會
義即同言釋論稱般若燈者問既釋中論何稱
般若故此答也意顯本論釋般若故故今本
般若之理幽隱難彰之處如燈照般若之燈
釋論從本論以彰名依主釋也。
▲言體即般若
論中所明般若云智體也照了諸法如燈用也般
若如燈持業釋也故彼論序云借燈為名者無分
別智有寂照之功也然般若燈論即中論異名
序云般若燈論者一名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
之所造也准此則以全所釋論名為能釋論目也
以今有十五卷分別菩薩造故異本中論也。
鈔但依賢首引耳探玄記云此三次第如智光
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具引蘇若那摩訶衍經說
大乘妙智經此昔所未聞也然今波頗所譯論
即無是說恐是日照引出說耳。
▲言或云即般
若經等者若據論說頻引諸部般若逐一標名
豈獨此經而轉名大乘妙智耶故鈔主疑之而
或云也問論標為分別明菩薩今以義會乃是
未審是戒賢弟智光否答據波頗親依戒賢
學十七地論當貞觀之初至此方奘師亦貞觀
中往天竺師子光等巳造論破瑜伽恐是時智
光巳有釋論解中論偈而波頗於彼傳來故譯也
所以不妨智光是戒賢弟子而同時弘宗於那爛
陀也。
鈔然此二三時下第二辨順違下一段文科
為二。
*初總相和會(二)
*初賢首正會(二)
*初問(然藏)
*後答(二)
*初總答(自答)
*後別釋(二)
*初無會(言無)
*二可會(三)
*初總標二門(言無)
*二別二門(二)
*初深密二意(二)
*初攝生寬俠(初門)
*後言教具缺(二約)
*後妙智二意(二)
*初益物漸次(第二)
*後顯理增微(二顯)
*後總結上意(依此)
*後清涼出意(三)
*初總解二了勝劣(今觀)
*二翻相宗了為不了(三)
*初總明(二者)
*次別釋(二)
*初攝生寬成不了(四)
*初牒彼所立(何者)
*二約喻反難(則得)
*三約法反難(純菩)
*四結不了(是故)
*後言教具不了(四)
*初牒彼所立(又如)
*二約喻反難(言皆)
*三約法反難(法華)
*四結不了(是故)
*三結成(上二)
*三出疏不引所以(恐法)
*二別消疏文(疏文)
鈔藏和尚起信疏者此圭峰未移疏於論文下作
以前之古疏也當上卷伍張中文鈔。
▲各合為
悉檀悉檀梵語此云義宗有四種為佛所
說法有此四宗義類一世界為人三對治四
第一義天台云悉者布也檀者此云施也若會
二義者以四義宗布施於眾生皆令霑益今言
各各為人者謂或聞說空則戒定慧增長聞說
有則戒定慧增長以為眾生便宜不同天親
樹等宗師得佛意故不假和會亦攝論四意趣中
眾生意樂意趣也於一法中或讚或毀等又成實
論云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五百羅漢
各釋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誰當佛意佛言並
非我意諸人愧復問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不佛
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有福無罪等故
不須會也。
▲鈔即可會者以護法清辨等立宗諍
所以會之。
▲鈔一約攝生寬狹(約人)言教具闕(約人
及法)二約益物漸次(約人)顯理增微(約法)鈔既皆二義
法相宗攝生寬故了言教具故了故云二義了
攝生狹故不了言教闕故不了故云二義了法
性宗中益物皆當作佛故了顯理相盡故了故云
義了益物不等不了顯理未盡故不了故云
二義不了二宗相對各有二了二不了理則
探玄記云二說各據別門互不相豈有相違
鈔今觀賢首意下探玄記敘初門竟斷云戒賢所
判亦有道理後門斷云智光所判甚有道
既彼但云亦此云甚者意似偏許智光故今作此
賢首意也鈔凡小同居下以深密云普為發趣
一切乘者凡以人天乘化小以四諦緣生化大以
三性化則菩薩凡夫同居次云彼三且約
出世為言(意顯實被五乘機故)。
▲鈔雜以無稽尚書云無
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注云無考無信驗也
不詢專獨也終必無成故戒無聽用疏云為人君
不當受用人語無可考驗之言勿聽受不是
詢眾之謀勿信用之問彼依深密等立此三時
言雜以無稽耶答以彼引勝鬘證一乘密意
句讀文引楞伽五性不曉無性義成立趣寂
聲聞便判法華論錯此等皆考之失據無稽
言故云雜以也。
鈔上二本是下即攝生為了言教為了今成
不了後二又成下即深密中顯法性狹闕二
不了今翻成了謂攝生中彼以唯大名狹以無小
人天故今小及人天凡有心者皆當作佛何名
狹耶則汝謂狹此亦名了彼以言教大名闕以
不具五乘故今以方便三乘唯一故何名闕
耶則汝為闕此亦成了對前益物作佛為了及顯
相盡為了故下云四種了義皆在法性
▲言四
不了皆屬前宗者益物不等不了顯理不盡
不了并此攝生寬故不了言教具故不了為四不
了也二宗所立初時一教彼此無諍故並不言
明中後二教耳。
▲鈔恐法相下問生是非故
疏不引今鈔引何不還生是非耶答疏文不
引實乃恐生是非今還引者當體斯意蓋法義
途故難默耳反生是非之情豈當文意佛地論第
四說聲聞藏去佛世百年後即分二十部而菩薩
千載前清一味無有乖諍千年巳後乃興
空有二種異論故說正法一千年也大乘宗義隨
無邊論空二宗佛滅後各隨所樂結集
行造論弘傳破執解後學不知根源隨學即當
故有異同故智論云佛以無倚心說弟子無著
心受能得解脫非如外道說聽皆以著心現世
諍死入地獄當慎誡之。
▲鈔不可一非餘者離
世間品云受一非餘魔所攝持故言不可二文
取者圭峰云如一人訪路一令南行一令北往不
雙取
其如二經等者深密妙智各有三時之文何故
不許耶今為下答可對疏文出二經之意以善
通達故。
鈔若得經意下是知聖教在乎得旨除患為功如
二儀互闕故云離之兩傷猶目足更資故曰合之
雙美是以昔人云通文文妙藥執則字字瘡疣。】
「疏然欲會二宗等者巳上西域本立竟自下明今現
傳此方性相二宗或可上唯約二經對辨但明二經
之意各別為機此約宗計所宗非唯一經其意寬通
故別會之。
疏三一權實者三一皆通權實也。」
【鈔以有聲聞等者一切有情大分五類一從無始
第八識中或惟有聲聞菩提無漏種以聲聞乘
法化之二或唯有緣覺菩提無漏種以緣覺乘
化三或唯有菩薩菩提無漏種以菩薩乘法化四
不定性復分四別以無漏種本有寬狹故謂三乘
菩提種性中或有二有三而發心修行先後不同
一聲緣覺不定聲聞緣覺乘法化二聲
菩薩不定聲聞菩薩乘化三緣菩薩不定
緣覺菩薩乘法化之四聲緣覺菩薩不定
聲聞緣覺菩薩乘法化之今鈔只就此寬處云不
定性通成三乘五總無前三乘無漏種子名無
種性五戒乘法化或十善等天乘法化也。】
「疏又初二卷等者探玄第二乃至說法要謂
相無自性勝義自性乃至聲聞乘種性
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涅槃一切
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同此一究竟更無
第二乘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
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
根性有情差別解云此約三乘同一所觀無性道故
密意說此名為一乘理實三乘各證涅槃非是一也
(上並是探玄文)。」
【鈔雖明有性無性者通妨也妨云此科正明三乘
為了何故引經有性無性故此也可知。
小乘中說佛性第一云薩婆多等諸部說
一切眾生無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菩薩十迴
向巳上即得佛性今約不許佗方佛者云釋迦
一人有大覺性(准百法鈔此宗但許一三千界中有出現不許三千界別有佛
不唯同時無亦立理唯一世尊普於十方教化若不爾者於薄伽婆功能有礙又若有一處
佛於中無教化能餘亦應爾此引證云契經無處無位前非後有二如來出現於世此會違者問若
三千世界無佛者何故梵王經說我今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有宗會云彼有密意謂若
世尊不起加行唯能觀此三千大千若時世尊發起加行無邊世界佛眼境故無相違也)。
▲鈔
一向成下圭峰云此是彼宗指法性唯說一乘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第二時教非深
密經本文深密判第二時但說空也鈔有性皆成
下唯有菩薩菩提無漏種者名一分聲聞菩薩
不定緣覺菩薩不定名半以不定性中非全故即
一分眾生皆有大乘性故成佛非不及也聲聞
定性緣覺定性無種性此名三分及四不定性中
聲聞緣覺不定云半三分眾生大乘性故
不成佛非大過也。】
「疏又勝髮經等者經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
唯有一乘無有二乘法苑云此意即顯攝二乘人說
一乘者隨他意語彼宜聞故亦是方便說有一乘
玄贊云如勝鬘經所說一乘是權三乘實故。
疏大般若下以經初善勇猛請說般若如來讚歎
巳復問言汝以何意請問般若菩薩言我欲一切
利益安樂事故請問般若何以甚深般若通攝
獨覺菩薩乃至正等正覺一切法等同疏文陳
此意畢如來方說般若義玄讚疏云諸論雖說
迴心今說不受變易生死迴心者故言未入
性離生又大般若四百六十五云若第八巳成預
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能入菩薩正性離生無有
是處乃至成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巳能入菩
正性離生必無是處(言第八者以見道苦法忍望前七方便名第八也)。」
【鈔五段引經等者前三段單引經四引楞伽經莊
嚴論瑜伽依附經文引出五引善戒經地
持論之而出雖此段中亦附瑜伽論然與前第
四段瑜伽合故但是附出持論是以下云
三論附出也。
▲鈔不定性人下梁攝論第十五云
小乘聲聞若至頂位不定以不四惡趣故
若至忍位名為定性以免四惡趣故(百法鈔云加行四位中初
具造三界五趣第三忍位但造人天業不造三塗業故)故俱舍二十三云
聲聞種性成佛三餘麟角佛無轉一坐成覺
長行論釋曰聲聞種性暖頂巳前(煖頂二位名不定性)容
可轉成無上正覺若得忍位無成佛理惡趣
超越菩薩利物為懷必往惡趣彼忍種性不可
迴轉是故無得成佛義聲種性暖頂忍三皆
有可轉成獨覺義在佛乘外故說為餘麟角佛言
麟角喻及無上覺暖頂忍世第一並無移轉向
餘乘義皆以第四靜慮為依一坐便成自乘覺故
此以四善根為緣覺菩薩定性
▲今言未入
道者聲聞忍位巳前緣覺及小乘六度菩薩暖位
巳前為不定性也言若入見道者若言見道
為正定者何故下鈔說世第一位為正定耶答下
鈔約世第一決定近能引入見道故作說問
云若無為正位不能覆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生公注云苦法巳上也(謂見道十六心苦法智忍巳上
無間八解脫證入擇滅無為得初果也此上方正定位也)則與今鈔正同何
前梁論等說入忍位為定性耶答前諸論等約
尅體而言云至忍位定性淨名及今鈔皆約聲
定性者相顯處說云見道巳去定性故不相違
是以梁論亦云小乘說若得未知欲知等三根(見道
巳去)則名定根巳得聖故若未得定根性則可轉小
為大若得定根性不可轉小為大若爾梁論前
何故說至忍位名為定性耶答以免四惡趣故
問准涅槃五果迴心八六四二萬十千劫方至
十信何故鈔今依般若未入正性離生之言說
聞見道終迴心菩薩人耶答此般若經為約
漸悟(從小大名漸)二乘劣根(廣慧二乘大乘名劣)說大乘法未
顯大乘特(奇也)異(未說五果𢌞心故)猶尚隨彼小乘轉變
理門(隨順彼宗轉大乘理且作是說故也)帶小說大故入見道後
不許迴心理實二乘五果皆許迴心般若涅槃
各別一類定者說也鈔至下更釋者離世
品疏抄云正性離生即見道異名一名聖諦現觀
一名正性生一正性決定言正性者有釋云
正性即是涅槃理體性離邪妄故名為正性
離生者即見道無漏智名生生者謂道所迷煩
惱能令有情三界受生故名為生或能令有情
不熟生故離生有二初離却二離生澁等。】
「疏深密第二大意此者即前探玄所引非於一切
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等此大意與大般若
同也。
疏又云一切等者此文連前探玄引文連次云何
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一向慈悲薄弱
一向恐畏眾生故。
疏又十輪下地藏十輪經第九云聲聞乘補特伽
羅說聲聞不為彼說獨覺乘法大乘法為獨覺
補特伽羅獨覺不為彼說聲聞乘法及大乘
法為於大乘補特伽羅大乘不為彼說聲聞
獨覺乘法諸有情根器所能說法釋曰既隨根器
定故說三乘故疏云皆性定五故。
疏故楞伽四卷云有五種無間法性七卷云有
五種種性十卷云我說五種乘性證法三經廣釋大
小異第五無性下性宗中引釋即十卷文也。
言大莊嚴論者即種性品論種性有體四種
別一由界二由信三由行四由果由界差別眾生
有種種界差別應知三乘種性有差別由信差別者
眾生有種種性信可得於三乘隨信一乘非信一切
若無性差別無信差別由行差別眾生行行
有能進或有不能進若無性差別則亦無行差別
差別眾生菩提上中因果相似故若無性
差別則亦無果差別(次下論釋有性次釋無性二種謂時邊畢竟即下疏引
是今楞伽皆順相宗引也)。
▲言及瑜伽者三十七云補特伽羅
成就略有四種有聲種性者以聲聞乘成就
之有獨覺種性者以獨覺乘而成就之有佛種性以
無上乘成就之無上種性以善趣而成就之。
疏善戒地持者即菩薩善戒經并地持論也據開元
錄云菩薩地持經亦名菩薩戒經亦名菩薩持論
編入律中存其經名除論錄目故今在律藏中名
地持經也今鈔引名論爾若善戒經即善行性品
經云菩薩菩提心名之為支菩薩發心具足
阿耨菩提是故名支(由經標十法一切善法第一名支若地持第一名持上
有種性者也)若菩薩性者雖復發心勤修精進終不能得
阿耨菩提是故知非發心勤修精進菩薩
以是義故菩薩性者名之為支若地持論種性
文云初發心名為菩薩行方便菩薩行方便滿
阿耨菩提是故當知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猶得
名為種性持評曰經論大同小異疏中撮略二處
爾其但以人天善根成熟之者清涼義用瑜伽
等意非善戒地持等文故然次疏云無性瑜伽亦同
此說者意雖似言上瑜伽三十七云無種性者以善
趣而成熟之亦同此善戒經說其實以善戒經同瑜
伽論中說也思之。」
【鈔彼論云種性有二一有種性二無種性等者若
持論云云種性略有二種一者種性二者
種性種性者是菩薩六入殊勝展轉相續
始法爾是名性種性從先修善所得名習種
性若菩薩戒經云云何名性性有二種一者本性
二者客性言本性陰界入次相續無始
法性自爾是名本性客性者謂所修集一切
法得菩薩者是名客性然鈔舉有無二性恐是性
習二性未敢詳定
▲言無始爾等法華明鈔
言總意別故意第六處中第八識內(以三科百法
十二處攝法第六意處收八王故故八在六內)含藏無漏種子故不
同自餘有漏諸法故名殊勝自無始來法爾而有
展轉相續未來相續不盡(種子引種子故)即性種性
以此種子藏識中第八識屬意處攝是故
總名六處殊勝而言亦云下正是七卷楞伽第二
云五者無性復次大慧此中亦闡提何故解脫
中不生樂欲巳捨一切善根故謂謗菩薩藏言此
隨順契經調伏解脫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
不入涅槃十卷楞伽不得涅槃四卷楞伽第一
云不般涅槃故善戒等不能無上菩提之言全
楞伽不得涅槃之義以前疏引但言五者無
性不引彼楞伽經釋無性義經文故今例釋疏
家不欲繁文但言亦云也。】
華嚴懸談玄記卷第二十一
*音釋
(子亦切功也積字)。
(如震切八尺曰仞)。
(力的切小石也)。
(所界所黠二切矛也
音曬)。
(魚檢切山嶮也)。
(魚記致果也)。
(於斟切安和悅兒音音字)。
(旬為切國名)。
(音累壘山名)。
(布遙切狂風也)。
(婢支切城上女牆也)。
(奇歸切九逵道也)。
(芳符切云軍所獲也左氏傳曰以為俘馘)。
(魯丁切箭羽也)。
(古么切要也求也又古弔切驍
字)。
(居衛切利傷也)。
(甫遙切杓柄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