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前总释名¶ (自动笺注)
No.1780[cf.Nos.475,1781]
淨名玄論第一
吉藏法師
金陵沙門釋吉藏
陪從大尉晉王
長安
芙蓉曲水日嚴精舍
養器乖方
抱脚
疾。
恐旋南尚遠
朝露非奢。
每省慰喻之言。
遊心調伏之旨。
藏青裳之歲。
頂戴斯經。
首之年。
翫味彌篤。
願使經胎不失歷劫逾明
因撰所聞
著茲玄論
僧叡僧肇悟發天真
道融道生神機秀拔
並加妙思
具析幽微
意極清玄
辭窮麗藻
但斯經。
文約義富。
意遠
義深。
略闡未彰。
廣敷似現。
博採南北
捃拾
古今
復撿經論
微加檀思。
有過半之功。
徒勞之弊。
敘其論意。
略為三別
第一名題
第二宗旨
敘會處。
第一名題有三。
一總釋名。
二眾經同異
三別論此經。
一總釋名有三。
前總序名。
次釋
立名本門。
後釋本名門
***前總釋名
說曰。
法身元像。
物感即形。
至趣無言。
而玄
藉彌布。
故知無像無不像。
無言而無不
言。
無像無不像故。
住如幻智。
遊戲五道
無言而無不言故。
張大教網。
生死流。
知斯經人法雙舉
言其人者。
所謂淨名
以淨
內充
嘉聲外滿。
天下藉甚
故曰淨名
豈止
降伏魔怨。
制諸外道
五百聲聞自稱不敏
菩薩失對當時矣。
所言法者。
謂不思議
脫。
統其大歸
凡有三種
一不思議境。
二不思
議智。
三不思議教。
由不思議境。
發不思議智。
以不思議智。
吐不思議教。
欲令受化之徒。
通理
理發智。
故此三門無不攝。
但門
雖有三。
兼本跡。
境之興智。
謂不思議本也。
教謂不思議跡也。
要由境發智。
然後應物
教。
謂以本垂跡
藉教通理
謂以跡顯本。
所言
思議者。
謂內無功用。
不假思量
外化幽微
物莫能測。
故曰不思議也。
解脫者。
略有二。
法身之位。
結業之形。
謂果解脫
二者道
雙流
二慧常竝。
縱任自在
塵累不拘
解脫也。
***次釋立名
略開十門
一教廣為三門
合三為二論不二門
三會二為一門
四泯一
絕門
同異門。
六迷悟門
七釋入門
八攝
法門
九體用門。
十共說門。
****一教廣為三門
 凡有十句
維摩詰思議解脫本者。
不二法門
以然者。
由體不二之道。
故有無二之智。
由無
二之智。
故能適化無方
是以經云。
文殊法常
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
不二眾聖之原。
夫欲敘其末。
要先尋其
本。
是以建篇論乎不二
問曰。
不二法門
既為
其本。
請聞其要。
答曰。
一道清淨
名不二
真極可軌。
所以云法。
至妙虛通。
稱為門。
是總眾教之旨歸。
統群聖之靈府
淨名現病
本意
文殊問疾所由
子欲聞之。
今當略
說。
大論不二
凡有三品
一眾人言不二
不二無言。
所謂下也。
二文殊雖明不二
言。
猶言於無言。
所謂中也。
三淨名吐默鑒
不二無言。
能無言於無言。
所謂上也。
良以
道超四句
至聖以之沖默
不二為極。
意在
於斯
三階之說。
實妙會誠文。
以後觀前。
似如相害。
云至趣無言。
玄藉彌布。
即是
於無言。
乃見文殊之言深。
淨名之默淺。
三階
之論。
意所未詳
三階之說為明理淺深
應物垂教
以末難本
豈詣玄宗
當為
當陳其意。
夫不二理者。
謂不思議本也。
應物
垂教
謂不思議跡也。
非本無以垂跡
故因理
說教
非跡無以顯本。
故藉教以通理
若然
者。
要須體理無言。
然後得應有言耳。
人雖言於理。
未明至理之無言。
即未詣理也。
文殊唱理無言。
猶言至理
未稱理。
淨名鑒理無言。
能無言於理。
詣理也。
如理無言。
能無言而言。
稱理無像
能無
像而像。
眾人未能如理無言。
安能無言而言。
未能如理無像
安能無像而像。
文殊之言
淺。
淨名之默深。
三階之論。
意彰於此
難曰。
三階之說若成。
不二之言即壞。
何者
既稱不
二。
寧有三耶。
如其有三。
何名不二
即事
違。
義如桙楯。
答蓋是以教惑理。
故謂相違
識理一教三。
有如符契
何者眾人以言泯
法。
未息泯法之言。
則為淺也。
文殊欲息泯法
之言。
借言以止言。
借言以止。
言猶未免
言。
則為次也。
淨名欲息文殊借言
故默顯
於無言。
乃為極也。
故教有三階
而理無二轍。
問。
至理無言。
文殊言於無言。
得以言為
教。
淨名鑒理無言。
能無言於無言。
此則是
理。
云何稱為教。
答。
子未細尋其旨。
故有
疑。
審察之。
前言已顯。
何者
淨名默然
之相。
以顯無言之理。
所詮無言。
即為是理能
表之相。
故稱之為教
是以教有三門
而理無
二矣。
問。
至理無言。
文殊言於無言。
未極
者。
至理無相
淨名相於無相
詣理耶。
答。
文殊既言於無言。
相於無相
淨名既體
理無言。
能無言於無言。
體理無相
故能
無相無相
名相斯寂。
乃窮不二
問。
淨名
體理無相
何故相於無相
答。
若不相於
相。
何由得止於言。
為欲止於言。
相於無相
耳。
問。
若然者。
在言雖止而相復存。
其猶逃峯
赴壑。
但不免患
答曰。
言猶名也。
名則為
妙。
相猶形也。
形則麁。
淨名悟理無名
領道形相
峯壑俱逃。
患難都免。
問。
若然
者。
眾人之言未極
淨名之默始詣。
何不
顯無言。
迂迴三轍。
答。
仲尼之遇伯雪。
可目
擊而道存。
妙德之對淨名
亦爾。
默而相領。
玄悟之賓既寘。
級引之教須明。
故開此三門
以通入不二
問。
玄悟之賓既寘。
級引之教塵
沙。
何故唯敞三門
不廣階位
答。
初門以
言泯法。
次則借言止言。
後假默除借言
斯乃
無不備。
無不周。
故但明三矣。
*****二約人釋
三門
問。
夫適化無方
陶誘非一。
若但明三
教。
將非限局聖心
答。
悕玄之士。
唯有三根
通理之門。
無勞廣說。
問。
三已顯。
根義未
報。
請陳其相。
答。
淨名既為一經之主。
不二
是眾教之宗。
而不自談
命眾共說者。
必有其
深致
蓋是欲寄優劣以彰教有淺深耳。
人止為翼從樂。
道根尚劣。
但能以言泯法。
能息泯法之言。
文殊既銜高命。
而親對擊揚。
神機為次。
既能借言泯法。
假言止言。
當今教主
悟入最深。
故寄默然
顯理
絕。
問。
就教主。
亦約悟緣。
答。
所以託迹
根。
本為引物。
下根悟淺但詣初門。
中人小深
漸階第二
上根徹理蔚登玄室
上根聞初
則領。
中人二始下根三方曉。
*****三約三慧三門
雖悟不二
未離名言
如始習浮必須依岸。
聞慧也。
次悟既漸深。
不須文字
但猶未會理
假名言。
如習浮稍
久漸能深入
學猶未善。
或時憑岸。
則思慧也。
已能契理。
不假名言
如妙習浮不須依岸。
謂修慧也。
問。
為就一人三慧
為約三人
三慧
答。
就彼三人
明於三慧
約其悟緣。
則不定。
自有所化三根還同能化說。
初門則
聞慧
乃至後二方具思修。
自有上根一聞
即具三慧
中人二始圓滿
下根三慧
門乃備。
*****四就三位釋三門
三門
可得擬於三位。
一者十信以上
迴向以還
雖學無生
未免
名相
如雖明不二尚未息言
次從初地以上
七地以還
雖悟無生
猶有功用
如雖唱理
猶有絕理之言。
三者始自八地。
終乎佛果
無生
無功用。
不二無言。
能無言於
不二矣。
*****五就三忍釋三門
此之三門
可配三忍。
忍尚淺。
如未離名言
無生忍已深。
名相都寂。
順忍。
前則勝。
故云無言。
望後猶劣。
所以
言。
此皆就登地以上
佛果以還
真聖位中。
三忍也。
問。
文無此言。
云何輒配。
答。
此章建
首。
則云得無生法忍。
名入不二門
以此觀之。
可得相擬也。
*****六約治病三門
問。
聖心以息患為主
統教意以開道為宗。
不二之興。
為治何病。
答。
總而言之
為泯生心動念
令悟無得無依
生死以取相為原。
涅槃以無著為本。
約人不
同。
總為三類
凡夫之惑。
二小乘勞累。
三菩
煩惱
凡夫惑者。
所謂愛見。
九十六術諸見
紛紜
在家之流
嘉生貪愛
故此門云。
所為
二。
知此二不二
名入不二門
謂破見也。
眼色
為二。
知眼本空。
不生貪染
則破愛也。
如此
門。
謂破凡夫惑矣。
小乘之流
無漏解生。
滅斯
愛見。
此生滅觀。
二乘煩惱
故今門云。
生滅
為二。
惑本不生。
今亦無滅。
名入不二法門
菩薩之人。
聲聞小心
菩薩大道
乘則唯破二輪
士則具傾五住
捨小取大。
菩薩煩惱
故今門云。
聲聞菩薩心為二。
達此二無二
名入不二門
問。
此門俱通泯諸
二。
何以則別破三人
答。
斯經垣平等大道
不二洪門
無累不夷
無人不化
方便
品。
破彼凡夫
弟子品。
行於小道
菩薩章。
於大見。
然後攝此三人
同歸一道
今悟不凡
不聖非大非小。
然後從緣大小適化聖凡。
凡聖
凡聖之所能。
良以非凡非聖
故能
凡能聖耳。
問。
破此三人
何門所攝。
答。
三病
雖殊。
同皆是二。
故並屬初門。
是以門歷
諸法。
然後從初轉入第二
第二入第
三。
便等淨名默然
釋迦之掩室。
僧那乙
願。
豈不滿哉。
*****七就三法三門
問。
此門破顛倒二明
不二
為破不顛倒二以明不二
答。
歷覽眾門
略為三例。
一就顛倒二明不二
如云我所
為二。
達此二不二
名入不二門
次約不顛倒
二明不二
如云三寶為二。
知二不二
名入
不二門
三合顛倒顛倒不二
如云
涅槃為二。
知此二不二
名入不二門問。
為破三種二明不二
為耶三種二明不二
耶。
答。
倒心所見三種二者。
並須破之。
若因
緣之二即是不二
不壞假名
而說實相
無可
破也。
又倒情謂二。
實無二可破。
故但除其病。
而不除其法。
又病本性空。
亦無可除。
但約謂
情。
故言除耳。
所以此門明不二之道。
異於小
乘析法辨空。
三種二。
則屬初門。
次遣三法
之名。
屬於後二
*****八約三句三門
初門寄言不二
後門
假無言明不二
中間亦言亦無言明不二
問。
經論之中。
多備四門
一無言門。
有言門。
亦言亦無言門。
非言非無言門。
今何故但
三門
無第四門
答。
餘經四句
各有所
由。
今此三門
無不攝。
前說也。
*****九約三絕三門
問。
上云道超四句
至聖
以之仲默。
今此三門
但明不二
唯絕有無
句。
四絕也。
明理未圓。
何名滿教。
答。
是未體無二之言。
故興未圓之難耳。
何者
三門同皆絕四。
故理無不圓。
無不滿。
問。
既同絕四。
寧有三階
答。
雖同絕四。
四絕
同。
初門寄言明理絕。
辨理絕言亦絕。
次門
明理絕言亦絕。
但猶借言二絕
後門辨理
絕言亦絕。
借言亦復絕。
故眾人得一絕
文殊
二絕
淨名三絕
故有三門不同
蓋是契
玄之妙術
寂累之要門。
雖為一篇之經。
而實
網羅眾教。
*****十約攝法以釋三門
問。
三門雖明絕四。
俱明不二
則是唯絕於二。
未泯亦二亦不二
非二非不非非非非不二
何謂無不
無不足。
答。
子亦未體其旨。
故猶生向
疑。
今重敘之。
便煥然可領。
總取諸二。
凡有
階。
初以兩法為二。
空有等。
二者以空有
二。
空有不二
此二不二相對
還復成二。
三者二與不二
皆名為二。
非二非不二。
方名
不二
此二不二相對
還復成二。
四者上來
句皆名為二。
非非非非不二
名為不二
不二相對
還復是成二。
五者不泯生心
念。
名為二
若泯生心動念
方名不二
即此
不泯
還復成二。
故自二之外。
無更有法。
不二
則教無不周。
無不足。
無不盡。
無不淨。
問。
絕此五階
何門所攝。
答。
絕此五
階。
通是釋不二義
若欲分三門絕異者。
五階法體
則屬初門。
若絕五階之言。
歸於
第二
五階借言
則第三門
此則釋前三
門。
同絕四句
而絕四不同
問。
三絕釋三
門。
與攝法明三門
有何異。
答。
三絕門但明
有無四句
絕義猶淺。
今攝法門
明絕一切
句。
故此門則深。
問。
雖有四句
上已絕之。
得復云後深前淺。
答。
雖同四句
四句不同
三絕門。
但絕有無四句耳。
今明二不二
句者。
則是重複四句
問。
何者為單。
何為
複。
一有
二無。
三亦有亦無。
四非有非無。
此為單四句也。
不二四句。
則是複論四句
此二不二相對
此之兩句
已攝前四句
三者
此二不二相對
上三句為二。
非非非非
以為不二
此二不二相對
還復成二。
後之
兩句
超上四句
故以初門四句為單。
後門
為複
絕前四句則淺。
絕複四句則深。
問。
四句
明義已周。
何用第五復泯生心動念
耶。
答。
四句絕緣
第五盡觀。
故復說也。
問。
中明絕百非四句
屬何門耶。
答。
亦備三門
若有非非法體
則屬初門。
若有非非於言。
第二若絕於借言
是後門故也。
問。
若歷
泯諸二。
屬初門者
中論明八不。
泯於八法
屬初門。
則不二之門深
中觀之旨淺。
答。
不二
之門。
中實之理。
一道清淨
故云不二
二邊
目之為中。
中對偏以受稱。
不二待二
得名
約義不同
無有異。
不二之門。
既有
三階
中實理亦則三實
以言泯八法
則屬初
門。
次息不足言
便入第二。
若絕借言
即歸
第三
不二既竪究五句
不生亦可然乎。
答。
此猶一類義耳。
如生既生。
是不生亦是生。
生亦不生。
非生非不生。
非非非非不生。
生心動念
並皆是生。
今唱不生。
五生皆絕。
故釋論云。
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
不共
無生忍
問。
五皆辨生。
皆屬二攝。
種之二。
可得皆是生耶。
答。
此亦一類義耳。
五種之二。
皆是生心動念
悉是生矣。
唱一不生。
無教不周
無理不足
無緣不盡
無不絕。
所以八不。
方等之旨歸。
環中之妙
術矣。
問。
大小經論
攝法多門
或以一門攝法
二三四門。
乃至眾多
今以何義。
但明二耶。
答。
二是別法之始。
乖道之初。
失於一道
則便
成二。
今泯於二。
歸一道。
故但云不二
又二
異義
九十六術五道三乘
皆名為二。
今泯
斯異。
故云不二
又此異道
對於一道
則復成
二。
為息此二。
故云不二
所以但約二門
明攝
法也。
****二會二為二論不二門
又有三雙。
初明語默二攝於三門
佛勅弟子
常行二事
一聖說法
二聖默然
實相法。
聖說法。
實相理。
名聖默然
從實相觀
還說
實相法。
實相法。
還入實相觀。
動靜四儀
皆合實相
若語若默。
並應般若
今此三門
聖旨
眾人以言泯法。
文殊借言以止言。
言明不二
聖說法。
淨名無言明不二
默然
若然者。
要由眾人之說。
故顯淨名
默。
淨名之默。
以顯眾人之說。
命眾共談
在於此。
問。
何故
理說即廣。
聖默便略。
答。
則易悟。
故須廣明
默然難曉。
所以略示。
又說
明教
教有多門
默然觀理。
理則無二
又能
國土多用音聲
無言世界廣明寂漠
次就
名體二。
以攝三門
總收萬化
凡有二種
物體
二者物名
此二是生累所由
起患
根本
故善吉問言。
眾生何處行。
如來
曰。
一切眾生
皆在名相中行
名謂名言
相則
法體
眾人以言歷泯諸二。
無物體。
文殊
言以止言。
□□□淨名默然
息借言。
同辨
無名無相
無名無相則紛累斯寂。
故門雖有
三。
攝唯此二。
問。
何故法則廣。
息言便略。
答。
廣略不竝
二門互現。
法體為本。
本則
難傾。
名為其末。
末則易泯。
以本難傾。
故須廣
破。
末則易除。
二人略遣。
後就假名相二以攝
三門
經云。
無名相中
強名相說
欲令因此
相悟無名相。
蓋是垂教大宗
群聖之本意
若然者。
眾人之與文殊
寄名以辨不二
維摩
默然假相明道
故雖有三門不同
有名
相跡
以因名相之迹。
無名相之本也。
問。
二是名。
其義易了。
後門為相。
事猶未彰。
答。
眾人假言說之名。
維摩杜口
默然之相。
故以名相二門
顯重玄之道。
命眾共說。
在於斯。
問。
何故借名則廣。
假相便略。
答。
略互現已漏前通。
難易之言。
如上說。
言說
則易悟。
眾人並知。
寂然則難明。
文殊可獨
領。
又名是音聲
起緣多用
相為色法。
教門
少明
****三次二歸一門
問初建三門
後明二轍。
觀其文殊
似如
麗。
考其大旨
則不二未成。
何者
不二之理
無言。
應物之教有言
即無言之理。
不可有言
有言之教。
不可無言。
則理教天乖。
何名不二
答。
子乃曉不二無言。
而未悟言不二
故教
滿大千而不言
形究八極無像
故無言而
言。
雖言不言
無像而像。
雖像不像
乃為一
致。
何謂天乖。
難曰。
若言不二
文殊之言
常默。
若不二即言。
淨名之默常言
三階
渾然
二轍之言便喪。
答。
三階論說
寄迹
淺深
二轍之言。
提引未悟。
如其窮達
不二
常言
言常不二
未始不二
未始不言
莫二
之道始成。
得一之宗便建。
****四次泯一以歸絕門
論曰。
有無相生
高下相傾
有故有無
有故無無
因二故不二
若無二。
則亦無不二
故經云。
不著不二法
以無一二故。
斯則非語
非默。
不俗不真。
絕觀絕緣
何二不二
****五同異
問。
義宗乃廣陳不二
未詳不二何等法。
答。
有人言。
不二法門真諦理也。
有人言。
不二
法門實相般若
有人言。
不二法門則性淨
涅槃阿梨耶識。
有人言。
不二法門謂阿摩羅
自性清淨心。
四宗之中。
初二約境。
後兩據
心。
雖識境義殊。
而同超四句
釋迦掩室於
摩竭
淨名杜口毘耶
斯皆理為神御故。
以之默。
豈曰無辨
所不能言也。
今總問眾
師。
且明其正。
次開十門四句
別詳得失
眾師
既云理不可言者。
為有不可言之理。
為無此
理耶。
答有此不可言理。
即名有句
名絕四
若無此不可言理。
則皆無所會。
不可革。
何由成。
撫臆論情。
二關之中。
雖複絕言。
終有
絕言之理。
既終有此理。
終是有見
何由
道。
又終有此理。
不可說其有無者。
犢子
部我。
有何異耶。
犢子執我在第五不可說藏。
今計真諦理法不可說在第五藏。
彼執有我
可說
為我見。
今計有真諦理不可說
為法見。
若然者。
具人二見
不得兩空
道之有耶。
又終有此理。
以為宗極者。
則此經
有為宗極矣。
明識君子可詳而覽焉。
真理可說
俗理可說
真理可說
可說義。
世諦可說
無有不可說義
世諦
若不可說
則入於真諦
真諦可說
便入於
俗諦中。
以此詳之。
還成二見
何名不二法門
大品云。
諸有二者。
無道無果。
涅槃云。
明與無
明。
愚者謂二。
皆者了達其性無二
明與無
既爾
真俗亦然
愚者謂二。
智者了達其性
不二也。
問蓋是未悉義宗
故興是問耳。
明。
俗雖可說則真不可說
真雖不可說則
可說
二諦一體
名不二
即是不二法門
乃是智人所了。
豈是愚者謂二耶。
答。
子亦
未領今之難意。
故有斯通耳。
既言真即俗者。
俗既可說
真可說不耶。
若俗可說真亦可說
者。
便成二負。
一違宗負。
二失諦負。
違宗負
者。
本立俗諦有三假。
三假可說
真理即四忘。
四忘不可說
淨名杜言。
釋迦掩室。
真則
俗。
俗既可說
俗真亦可說。
既。
三假。
真亦
三假。
何有四忘之宗。
故名失宗負。
二失諦負
者。
真既即俗俗。
可說
真亦可說。
即皆是俗。
何有真諦本有真諦
可有俗諦
既無真諦
有俗耶。
故二諦俱失。
真即俗。
既有二失
即真
亦招兩過
俗既即真
真不可說
俗亦不
可說
真既四忘。
則俗非三假。
謂失宗負也。
者俗即真
真不可說
俗亦不可說
皆是真諦
有何俗耶。
失俗諦。
亦無真諦
故二諦共失。
若真即俗。
自可說。
真不可說者。
亦有二負。
違教負。
違理負。
違教負者。
經云。
即是
空。
即是色。
若俗自可說。
真不可說者。
何名
即是
違理負者。
若俗即真
可說
真不可說
者。
請問
可說之法與不可說
為一耶。
為異
耶。
既言其一。
互相類。
說類不說。
相與
說。
不說類說。
相與不說。
若言可說異不可說
則應色異於空。
空異於色故。
進退二關
俱不
可也。
問。
真俗體一故。
俗恒即真
真常即俗。
真義恒非俗。
義俗義常非真義
故真不可
說。
而俗則可說
答。
俗體既則真體者。
俗義為
真體
不即真體
若俗義即真體。
真體
可說
俗義亦不可說
若俗義不即真體者。
俗義應非三假。
俗義既則是三假。
豈不即真
耶。
又經云。
無有一法出於法性
寧言俗義
即真耶。
以此推之。
無相即。
無相即故。
便
無不二。
若有不二
可有於二。
無不二。
何得
有二。
故有所得宗皆是戲論義。
今更開十門
四句
以詳得失
何以四句得失
眾師皆
言。
道超四句
至聖以之沖默
故宜就四句
詳其是非
一前明單四句
天竺外道九十六術。
略而言
之。
不出人法四句
言人四句者。
僧法計神
與陰一。
世師執神與陰異。
娑婆明亦一亦
異。
若提子云一非異。
四句者。
如破長爪
經云。
一切法忍。
即是有見
一切不忍
名為無
執。
亦忍亦不忍
謂亦有亦無。
非忍不忍
名非
有非無。
但明四句之義。
無絕四句之宗。
無絕
四句之宗。
無不二之道也。
二佛滅度後。
五百論師
諸部異宗
亦不出四
句之義。
如龍樹所引。
犢子計有我有法。
名為
有見
方廣無我無法
名為空見
薩婆多謂
無我有法
即是亦有亦無。
訶梨世諦有我
有法故非無。
真諦無我無法故非有。
二諦
合明中道非有非無也。
問。
犢子計我。
外道
何異
犢子明假我。
外道執實我。
是故為異。
廣如俱舍論辨犢子假之宗。
又如釋論所
引云。
犢子五陰和合故有人法。
四大和合
故有眼法。
既稱和合
即是假也。
故知是假
我。
問。
既是假我。
訶梨所辨。
有何異耶。
答。
犢子計。
別有假人體。
陰體不一不異
在第
不可說藏中。
故俱舍論出彼義云。
如因薪
有火。
別有火體
雖因陰有人
別有人體
問。
不然
今明假有體者。
世諦故有
即真故無。
犢子計我不可令空。
非類也。
答。
蓋是未悉
犢子之宗。
故作此說耳。
如俱舍論云。
犢子
空無我觀。
是故有我。
入觀之日。
知我
是故當知全同彼說。
如此諸部所立義宗。
四句
無絕四句言。
無絕四句言故。
不二
之道。
本有不二
故有於二。
無不二。
無有
二。
故理教不成
皆是戲論
不二法門也。
三明即世行塵四句
一薩婆多部。
不得
法空
計有塵有識
二方廣道人。
學毘佛略。
無之義。
無識無塵
三藏什未至之前
無之說。
明有塵無識
如肇公不真空論云。
無心者。
無心萬物萬物未甞無。
公評
云。
此得在於神靜。
而失在物空也。
四計無塵
有識
如執唯識無有境界
如此等說。
皆墮四
門。
亦無絕四。
無不二之道。
如上斥之。
問。
有塵有識
是毘曇執有之見。
無塵無識
方廣
無之宗。
無識有塵。
人師自心。
此三可得非
之。
唯識之旨。
蓋是方等之宏宗。
菩薩大論
何以排斥
答。
天親唯識意者
蓋是借心
忘境
忘境存心
肅然無寄
理自玄會
謂塵為橫計心是實有。
未學不體其旨。
故宜
須斥之。
故咎在門人
非和脩之過。
淨土中。
具詳得失也。
四複論四句
上來所列眾師。
皆墮單四句
內。
今次複明四句
一者有有有無
名之為
有。
二者無有無無
目之為無。
三者亦有有有
無亦無有無無
為亦有亦無。
四非有有有無
無有無無
名非有非無。
如釋論就生滅
生滅
複論四句也。
次明不二法門絕此四句
者。
非有有有無
無有無無
非亦有有有無
非亦無有無無
非非有有有無
非非有無
無。
不二法門
淨名沖默之旨也。
問。
何故
絕複四句也。
答。
諸部立宗。
不得預複四句
況有絕複四句耶。
今欲釋淨名默然之旨深。
顯異執之宗淺。
故須明絕複四句
五明重複四句
上來四句
皆名為有。
所以
然者。
有有。
有無
有亦有無。
有非有非無。
皆名為有。
如龍樹云。
無法中有心生。
即名為
有。
次絕此四句
名之為無。
亦有四句亦絕四
句。
為亦有亦無。
非有四句非無四句
為非
非無。
次明絕此四句
非有四句
非無四句
亦有四句
亦無四句
非非有四句。
非非無四
句。
故名絕四句也。
問。
何故明此四句義也。
答。
異部眾師。
大乘之宗者。
但在複四句
有無二句之義耳。
不得四句之宗。
安有
四之旨。
何以知然。
南方真諦之境。
北方
羅之心。
皆明絕於有無四句
故墮第二句中。
世諦之與八識
皆在四句之中。
即為有門
攝。
故知皆墮二句之內。
無絕四句之言也。
重複四句者。
所上單複四句之有。
為有句。
單複四句之無
為無句。
乃至亦有亦無非
有非無。
如此絕四。
其致淵遠
眾師之宗。
都不
預斯四句內義。
況有絕四之言耶。
明鑒
四句
初階絕單四句
次階絕複四句
三絕
複重四句
雖復次第漸深。
而或者終謂窈[穴俱]
之內有妙理存焉。
即名為有。
若無此妙理
名為無
亦有此理亦無此理。
名為亦有亦無。
非有此理非無此理。
為非有非無。
若然者。
四句之內。
何有四之宗。
是故今明生心
動念
便是魔。
若能懷無所寄。
方為法印
問。
何故明絕此四句
答。
經云。
是法不可示。
言辭寂滅
淨名所以杜言。
釋迦所以掩室
者。
在斯一轍之內。
方言始得為極。
是故明此
四句也。
七明四句
四句者。
非謂絕於四句名絕
四句
乃明雖復洞絕而宛然四句
名絕四
句也。
問。
何故明此義耶。
答。
稟教之徒。
聞上
來絕諸四句
便謂窈[穴俱]洞絕。
同啞法外道
故今明。
至道雖復妙絕
四句宛然
是以
云。
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豈聞妙絕而謂妙
絕之內不能言哉。
雖復妙絕四句宛然
者。
明聖人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大小
經論
諸佛菩薩
有無一切四句者。
皆此
一節之內說之。
文殊問經
明諸部義云。
八及本二
皆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
來起。
如此諸部異義不同
皆是無異相中
異相
無分中善分別
以不體斯意。
執紛論。
戲論也。
八明四句絕。
前明雖絕而宛然四句
今明雖
四句而都絕。
天女之詰身子
汝乃知解
脫無言。
而未悟言解脫
故教滿十方
即是
四句常絕。
故明四句絕也。
問。
何故辨此義耶。
答。
據緣而言。
上拔其況情。
今息其動念
善吉
曰。
無所論。
乃至不說一字
般若云。
若言
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如此皆是不壞假名
而說實相
故明四句絕也。
九明一句絕。
如一有則四句
所以然者。
假有不可定有。
假有不可定無。
假有不可定
亦有亦無。
假有不可定非有非無。
故此假有
絕於四句
問。
有何不可定有。
答。
既言假
有。
豈可定有。
若是定有。
便是定性
何名假
有。
或者云。
有若不可言有。
有便是無。
故今明。
既稱假有。
寧是定無。
但言假有。
何得亦有亦無。
唯稱假有。
寧言非有非無。
故此假有絕乎四句
問。
何故明此義耶。
答。
者云。
真諦無言可絕四句
不知則假有一句
便具四絕
故明一句四絕也。
十明絕一假有。
上雖明假有絕四句
未辨絕
於假有。
是故今明絕於假有。
論云。
因緣所生
法。
我說即是空。
故知有無所有
次云。
假有
若非有。
有便是無。
故今明。
有若是有
有可言無。
假有竟非有。
故假有亦非無。
次云。
若爾世諦有假有。
真諦無假有。
即假有亦有
亦無。
是故今明。
若有有有無
可有亦有亦無。
無有無無
即何有亦有亦無。
次云。
若假有
不得亦有亦無。
便是非有非無。
故今明。
有無
成者。
可有非有非無。
竟無亦有亦無。
何有
非有非無。
次云。
若爾者。
即非四句之內。
應有
四句之外。
故今明。
若在四句之內。
可在四句
之外。
既非四句之內。
豈在四句外耶。
次云。
四句內外
便應有此假有。
故今明雖不在
四句內外
而假有宛然
雖假有宛然
不在
四句內外
問。
此句與上一四絕何異
答。
明假有絕性有四句。
今辨絕假四句
就世
諦門絕。
今就真諦門絕。
是故異也。
此之十門
乃是眾經之祕奧
群聖之良術。
入道之內路。
洗累之要門。
坐禪規模
敷講之弘範也。
****六
迷悟
問。
若道超四句
至聖以之沖默
則非俗非真。
無二不二
今以何因而辨不二
答。
無名相中
假名相說
不知何以字之。
強名不二
問。
既非二不二
何不強名為二。
而名不二
答。
之流
多滯二見
為泯斯二。
強名不二
強名二。
問。
息何二見
強名不二
答。
欲明一
眾生本來是佛。
顯斯不二
泯於二見
故明
不二
所以經云。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實相
觀佛亦然
涅槃論云。
眾生即是佛。
名為蜜
正觀論云。
生死涅槃本無二際
方等之良津。
還源要術
大士興于世者。
在斯一門
難曰。
眾生法身
何由六道
答。
處幽
微。
難以言辨。
必須觀悟。
乃契玄宗
髣髴
之。
子宜空心領會
於道未始二。
於緣未始一。
於道未始二。
故眾即是佛。
於緣未始一。
六道法身
六道法身
六道法身
如來藏。
如來藏者。
謂如來胎。
以失於不二
故起二見由斯二見
纏裹不二
不二道不得
現前
故此二見不二之胎。
不二之道。
二見
如來藏。
涅槃又稱為無明㲉
胎與
藏義殊體一。
難曰。
斯乃由來舊轍。
何謂則曰
靈宗
答。
隱顯之說。
親經聖口。
斯言不可異
其意不可同。
問。
既同唱斯言。
云何異。
答。
非別有一物以覆法身
亦非別有法身隱手
胎內。
若別有法身在於胎內。
其猶辟內有
柱。
我在色中。
蓋是身見之流
何名中道佛性
問。
若非別有一物以覆法身
又非如來隱於
胎內。
能覆所覆。
云何成。
答。
道本無二
虛妄
失於不二
橫謂二。
不悟二本無二
故二覆於無二
二覆無二
無二隱橫二。
無二隱橫二。
故名如來藏。
若悟橫二本無二
無二顯現
名法身
隱顯大宗
其意若此
問。
經云佛性遍覆
猶如虛空
眾生可覆佛性
云何眾生
答。
佛性通之。
小成難見今約
法界
以釋此文。
經云。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
空。
法界廣大
六道常在法界
於倒謂眾生
常出法界
常在法界故。
法界眾生
於眾
生常出法界
故眾生覆法界
佛性遍覆
義同
於此
法界佛性異名
法身別目
是故
經曰。
無盡平等妙法界。
皆悉充滿如來身。
界既滿如來如來身。
亦滿於法界
如來
身即法界
法界即如來身矣。
問。
既得互覆應得互藏。
如來為所藏故。
名如
來藏者。
如來是能藏。
眾生為所藏。
應名
生藏
答。
亦有斯義。
眾生無二橫謂二。
故二
覆於無二
無二隱橫二。
故眾生是能藏。
如來
為所藏。
名為如來藏。
雖復橫謂二。
不出於無
二。
常在無二
無二恒覆二。
如來為能藏。
眾生為所藏。
故名眾生藏。
問。
二覆不二
二既不現。
不二覆於二。
二亦應不現。
答。
二覆
不二
隱覆故名覆
不二不現。
不二覆於
二。
廣大名覆
於緣二常現。
問。
於緣二常
現。
二可覆不二
於道未甞二。
應不覆於二。
答二常在不二
不二恒抱二。
虛空含萬
像。
法性無法
問。
於迷恒見二。
於悟恒不
二。
於迷恒見二。
六道法身
於悟恒不二
眾生恒是佛。
答。
妙語誠如所言。
難曰。
於迷
恒見二。
不見不二
於悟恒見不二
不見
迷二。
答。
了悟不二
不見迷二。
是以
云。
我有五眼
不見菩提
凡夫無目
豈有
覩。
問。
不見不二
凡不覩於聖。
不見
二。
即無聖應不接凡。
非凡絕交感應便
隔。
答。
蓋是未領不見之宗。
故興絕交之難耳。
上云了悟不二
無復迷二。
不見二。
若猶
見二。
即猶有迷二。
何名為悟。
了悟不二
於迷恒是二。
凡聖交感應不絕。
難曰。
不見迷二。
可得異於迷。
見於迷恒是二。
應與迷同是惑。
答。
雖復見於迷。
不如所見
是故不同迷。
故法華云。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華嚴云。
隨順眾生故。
普入諸世間
智慧常寂
然。
不同所見
問。
悟人見不二
復見於迷恒
是二。
此之二照。
是何智耶。
答。
波若與方
便。
般若
恒照不二
六道常是法身
方便
即照於迷恒二。
故眾生異佛。
問。
於迷恒見二。
不見不二
可無有般若
既見恒是二。
應有
方便
答。
迷人不見迷。
不見不迷。
無有
二慧。
迷見不迷。
皆是悟人見。
是故權實
問悟人入不二
可得見不二
不入於二門
何得見二。
答。
由悟二不二
名為悟不二
既悟
不二
名為悟不二
既悟二不二
了不
二。
是以悟人具有二慧。
迷緣既不悟不二
不了不二二。
無二慧。
稱為無明
大品云。
諸法無所有。
如是有。
如是有無所有
是事不知。
名為無明
即其事也問經云。
若無
明轉
即變為明。
寧言眾生即是佛耶。
如其
佛。
復何所轉。
二文相害。
請為會通
答。
無二
橫謂二。
故稱為無明
若悟橫二本無二
以名為轉。
二本無二
雖轉無所轉。
名為
即是
義實冥符
不相害也。
問。
佛名為覺。
眾生即是佛。
眾生即是覺。
答。
覺名為悟。
悟橫二本無二
是故名為覺
二本無二故。
眾生即是覺。
又緣觀俱寂。
乃為妙覺
眾生
本來寂滅
即是覺。
是以經云。
一切眾生
菩提相。
本來寂滅
不復更滅。
法華云。
諸法
本來
常自寂滅相。
故知眾生本來寂滅
是佛也。
又如即是佛也。
一切眾生本來是如。
本來是佛。
故此經云。
夫如者不二不異
異者。
三世竪論。
大品云。
如名為實不虛如
教。
中後亦爾。
三世雖殊。
如體無改變
故云
不異
不二者。
此則橫論
雖有凡聖
同皆一如
名為不二
故云彌勒亦如也眾生亦如也。
無二故。
眾生是佛。
問。
凡聖同一如。
一人
見如。
一切亦應見。
答。
雖復同一如。
有悟有未
悟。
是故有見不見
問。
迷悟異於如。
可有見
有未見。
迷悟既同如。
應得同見。
答。
如常
異迷。
常與如異。
故迷不見如。
問。
雖引眾經
眾生是佛。
即是之言。
未可領。
眾生
與佛俱空故。
眾生是佛。
為有佛有眾生
以眾
生即佛故。
名為即是
若無佛無眾生
寧言眾
即是佛。
若有眾生有佛。
復何猶即是
答。
子之情。
有無二門
俱非即是
所以然者。
有佛
眾生
斯則有見
猶是佛。
眾生無佛。
無執
豈是佛耶。
若能息此二見
故眾生即
是佛。
是以經云。
寂滅菩提相。
諸相故。
曰。
若非有非無。
亦非佛非不佛。
眾生非不
眾生
何得眾生是佛。
答。
良由悟非佛非不
佛。
所以名為佛。
若見佛見非佛。
乃是佛見非
佛見。
何名為佛耶。
問。
若息佛見非佛見。
即了
眾生非不眾生
方是佛者。
斯乃佛是佛耳。
未息諸見。
即名眾生
若爾眾生非佛。
何得
即是佛。
答。
不言見方名無見。
以無見名
為佛。
良由諸見本來無故
眾生本是佛。
問。
諸見本來無故眾生本是佛。
何得復云一切
眾生皆有佛性未是佛耶。
答若悟諸見本無
見。
眾生本是佛。
不名佛性
但無見而起
見。
不見本無見故。
無見隱於見。
故稱為佛性
未得名性佛。
問。
佛性與如。
為同為異。
若言
者。
經云。
凡聖一如
不言凡聖一佛性。
若言
異者。
復何得云如即是佛。
答。
此義紛綸
由來
久矣。
今略敘之。
會通異說
若不二二義。
開如
二門
如是二不二義
佛性不二二義。
如是不二義故
凡聖一如
佛性不二
二義故。
不得凡聖同一佛性
問。
何故爾耶。
答。
佛名為覺。
覺是智照之名。
眾生佛性
有於覺性
故照用不同
不可全一
釋論云。
無所知。
是所照空境。
空無有異。
故得凡聖
一如
此是不二義故
開境不同
空有
為異。
若二不二義
如即佛性
佛性即如
論云。
亦名如法涅槃
涅槃豈是無知
亦非
空境。
若了斯二門
異說同歸
無違背。
矣。
問。
十方諸如來。
同共一法身。
為就如門。
為約智用
答。
北土以如為法身佛。
凡聖
如故
同一法身
南方云。
如是頑境。
即是
靈智
以眾德均等故。
云同一法身。
詳其得
失。
餘科已明。
略陳之。
大品云。
如無去來
即是佛。
此則以如為法身。
凡聖同一如故
同共一法身。
若云如無所知
佛名為覺。
則眾
德均等故。
同共一法身。
故各舉一門
亦無相
背。
問。
在經何故二說耶。
答。
由體如故名為
如來
故用如為法身。
若言佛名為覺。
覺是智
照。
即智。
可軌名法
用智為法身。
是以二文
各舉一義。
此皆不二二義。
故開二門
若二不
二義
即是如。
即是智。
但照義名智。
如實
名如
更無二也。
般若云。
如無去來
即是
佛。
離是之外。
更無有佛。
豈可以如為境。
佛自
是心也。
問。
不二二義。
不得凡聖同一佛性
一人佛性一切皆見。
凡聖同一如。
一人見如。
一切應並見。
答。
迷悟不同故。
有見不見
問。
迷悟異於如。
可有見有不
見。
迷悟既同如。
應得同見。
答。
如常不異
迷。
常與如異。
故迷不見如。
問。
迷悟同一
如。
悟人既得於悟如。
亦證於迷如。
既是一。
如則更無二證
故證如之時。
凡聖並皆如。
外無凡聖異也。
問。
即是佛。
自是如。
既其
自佛。
了他亦是如。
應用法身
答若二不二
義。
以如為法身。
既同一如
同一法身
自他異。
以不二二義。
德均等。
名同一
法身
即悟緣眾德。
即用法身
迷緣隱未
現。
未有法身
即悟緣不得用
問。
此經正明不二法門
云何釋法身佛
性。
答。
引經論。
眾生是佛。
稱為不二
將就此義以辨佛性法身
眾生是佛。
故六
道即法身
於迷者恒非。
故隱名為佛性
問。
不二法門品。
眾生與佛俱空。
故云不二
論明生死涅槃不可得。
是知生死涅槃
斯乃明真諦空義
云何佛性法身
答。
生死涅槃二。
是故名生死
了悟二本
無二
所以名涅槃
生死涅槃二法既爾
眾生
與佛兩人亦然
見有眾生有佛二。
即名為眾
生。
了無佛無眾生
此乃為佛。
是以不二法
門。
得辨法身佛性
問。
涅槃可說佛性
顯。
法身是常義。
淨名經宗。
何得明斷義。
答。
下云我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乃明法身
百非
體含於萬德
豈是明空。
空可絕百非
真諦云何含於萬德
以此詳之。
明不二義
佛性法身義。
若言此經未明法身常者。
何得復言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
諸數。
漏盡無復諸漏
無為即不生不滅。
豈非
常耶。
又云。
但以名字故有三世
非謂菩提
去來今
前文法身無為
此句明菩提
常住
二文徵之。
五時之教土崩
四宗
瓦解
改舊同栖不二矣。
****七釋門義
今次入門不二之理。
稱門凡有五義
一者
至妙虛通常體為門。
二欲簡別法門戶各
異。
今是不二法門
非餘門也。
三欲引物悟入
稱為門。
四通生觀智所以為門。
五因理通
教故名為門
此四皆從他受稱也。
問。
既是門。
何得入。
答。
藉不二教
通不
二理
即是以迹顯本教為理門。
問。
正應以
教為門。
云何乃以理為門耶。
答。
文云不二
法門
可言但入教耶。
良以入理稱為入。
以因理為門。
問。
常云二諦教門
為通不
二理
何故不用不為不二門
耶答。
自有二
不二
以二為不二門
今此中云入不二法
門。
云從二入不二
不以二為門。
問。
諦為門。
遂入不二理者。
亦應不二為門。
應入
非二非不二。
若不二虛通當體名門
二諦
垂。
當二名門
答。
通即義例
二諦未極
可得更從二入不二
今此不二既為究竟
云從不二入非二非不二矣。
問。
不二當體是門。
何為證。
答。
其例甚
多。
如法法門
不可非法界入於法界
不可從法界更入非法非不法界
法界
當體為門。
問。
法界何故不得更入非法界非
法界
答。
經云廣大如法界。
法界圓滿
究竟
不得更有所入。
問。
法界不二
異耶。
答。
同是一道
名字不同
何以知之。
經云。
無盡平等妙法界。
皆悉充滿如來身。
平等即是不二
不二廣大
無法不含。
即是
法界也。
問。
今但稱不二
即唯攝不二
不攝於二。
何同法界耶。
答。
若爾者。
法界即但攝於法。
非法
云何廣大耶。
今明無一法非法
界。
亦無一法非是不二
但失不二
謂為二。
竟不曾二。
如迷法界而成非法界。
所以言出
法界
無所出。
問。
誰入此門。
答。
無人入也。
所以然者。
有能入之人所入之法。
即是人法
二見
云何不二門
問。
不見人法。
無能
所入。
云何稱入不二門
答。
以不見能入所
入。
方入此門。
般若開宗身子問。
云何菩薩
般若
如來答云。
若不菩薩
不見波若
見行
不見不行
如是菩薩行於波若
見能行
所行。
即是諸見。
豈行波若耶。
問。
了無入不
入方入門者。
二乘亦悟無入不入。
何故不入
此門。
答。
此門明二即不二
名入不二門
二乘
在有不見空。
在空則捨有。
恒是二見中行
猶得入不二
問。
文明二乘不入不二
答。
論云。
摩訶衍中。
生死即是涅槃
三藏
無有此說。
何猶入耶。
問。
經云三乘同入法
性。
法性即是不二
何故言不入耶。
答。
二乘
法明空。
小分氣。
是故云入。
理言之。
實不
入也。
此義後當具明
問。
何位菩薩得入此門。
答。
五十二位。
皆入
此門。
所以然者。
十信則信不二
名信入
解解不二
名為解入。
十行從解起行
名為行
入。
十迴向解行純熟
名為順入。
登地以上
名為證入。
佛則究竟入也。
問。
外凡十信云何
已入。
答。
發心畢竟二不別。
故從始發心
終乎
後念
皆習中道
恒觀不二
是故能入。
問。
凡尚入。
二乘云何不入。
答。
二乘法中
無有
說。
何猶入耶。
又十信一阿僧祇劫修行者。
不二之觀難成。
小乘極多雖至百劫者。
捨之心易習故也。
問。
佛入空觀
猶見如外有佛佛外有如不。
答。
若如佛為二。
猶為二觀
何名不二
不見
二。
不見一。
如是不見五句
而如佛宛然
處幽微。
佛境界。
問。
不見五句
何名不
二。
答。
良以見五明二見
以不見五。
故稱不
二。
問。
如佛不異
可名不二
而境智宛然
名不二
答。
二常不二
名不二
****八攝法門
問。
不二法門
與三波若
三觀
中。
觀。
論。
佛性等諸法門何異
答。
題云入不二法門
三義
一不二教
次不二理
三不二觀
據能
為言
由不二理
發不二觀
由不二智
說不
二教
所化辨者。
藉不二教
悟不二理
生不
二智也。
不二理謂實相般若
不二觀則觀照
般若
不二教則是文字波若
三眼異名
更無別體也。
不二理則相觀
二觀謂心
行觀。
不二教謂名字觀
不二理即中道
不二
觀謂正觀。
不二教則名為論。
但為佛印定。
名不二經
菩薩所造。
名不二論
更無別體也。
不二理即因佛性
二觀因因性。
不二
境。
發不二智
故是因因
但觀智圓滿
即是
提。
菩提無累
即是涅槃
以此因果
顯非因
果。
即是正性
五性二理
及不二觀
既不
立文字性故。
不二教不攝之也。
問。
不二法門
云何攝此耶。
答。
經云。
從癡有愛。
則我病生。
此之二句
總攝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能化所
化。
無不周。
所以然者。
由失不二道故名為
癡。
成論云。
不見空者。
有無明。
小論
然。
大乘亦爾。
由癡故所以起愛。
涅槃云。
生貪
貪愛受身
受身則有死生
以失
不二故。
六道四生
是以不二為生死本也。
諸佛菩薩體悟不二
故有波若
眾生失於
不二
無二謂二。
而起大悲
此則空悲二道
空觀故。
則體其二不曾二。
大悲門。
眾生
無二橫謂二。
大悲內充
故散身六道
方便
誘引
令歸不二
是故不二眾聖之根。
豈但
斯一教。
問。
經云。
波若為母。
方便為父。
故生眾聖
不二
但有波若
無有方便
云何眾聖皆由不
二。
答。
余昔亦疑此言。
今已悟矣。
夫論悟不二
者。
必由識二宛然而是不二
方名不二耳。
既識二即不二
便具二慧。
何者
二既宛然
二。
不二宛然而二。
既識二即不二
名為波
若。
即解不二而二。
名為方便
波若方便
一觀
如二不二
猶是二法
由悟二即是
二故。
波若即是方便
問。
既其即是
云何
於二慧。
答。
一觀兩照。
故開權實
照二不二
名為波若
不二二。
故稱方便也
問。
波若
照何法不二
方便照何法二耶。
答。
波若照六
顛倒二是不二
亦照佛菩薩顛倒二是
不二
方便六道無二謂二。
亦照佛菩薩
緣故二。
問。
顛倒二。
應是不二二。
顛倒
云何亦是不二二耶。
答。
顛倒無二橫謂二故。
亦是不二二。
但於顛自成二故二耳。
了不
二。
則具二慧。
二慧生一賢聖
淨名由二慧
而生。
二慧由不二故有
所以不二淨名
本。
云立道本也。
****九體用門
不二既為本。
最初則說。
不爾最後方陳
何故非初非後。
中間說耶。
答。
收用歸體。
起用
故處中說也。
收用歸體者。
謂攝經初
二用
歸於不二也。
淨名說二。
本意令悟不
二。
欲示從二入不二
故初明二。
後方不二
次從二更二用
即是香積品等奇特
之事。
非但一經如此
眾教皆然。
但此經文約
意含。
偏說耳。
最初即說。
但得從體起用
最後說者。
唯得收用歸體。
處中明之。
故義
得兩兼也。
又眾教所起。
各自有原。
此經之興。
事由於疾。
六道癡愛為原。
總群聖以大
樹本
癡愛故。
託疾毘耶
有緣之徒。
皆來
問疾
即說生死過患法身四德
令厭已體求
於佛身。
即初集意也。
佛在菴薗。
為其集眾。
使慰之。
至門疾品。
還論二疾
菩薩大悲
疾。
眾生癡愛之病。
說此二病
說法門。
思議品現神通門。
觀眾生品所化非有。
故興無緣大悲
佛道品辨能化菩薩無方
用。
反常會道。
四品兩雙。
並未得論於不二
今始收此二。
歸乎不二
次從不二更興
矣。
****十共釋門
問。
不二既攝前生後。
何不自說。
乃與眾共談
答。
凡有十義
欲示不二眾教同歸千聖共轍。
故命異人令同說不二
在人雖異。
所悟是同。
即是顯不二義
託人優劣顯入有三根
者示惑病非一教門不同
四顯不二義廣非
一法
五示階級次第令從淺入深
六顯淨
入深令尊重法
七將散席各陳妙悟
上已淨名文殊德。
今次大眾之德。
一切菩薩能說能入。
小乘之流闕此二用
十明諸菩薩與物各有因緣
顯非由一人
能化也。
淨名玄論卷第一(名題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