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后释本名门¶ 第 863a 页
净名玄论卷第二(名题中)
*** 后释本名门
论曰。由体不二之理故。有无二智。由无二之
智故。适化无方。适化无方则施教不一。施教
不一故称诏不同。是知不二之门为名本也。
上已显其名本。今次叙其本名。叙其本名。略
有二种。第一总论众教。第二别叙此经。
第一总论众教。凡有五门。一立名不同门。二
转不转门。三释首题门。四具义多少门。五人
法不同门。
***** 一立名不同门
后释本名门¶ 第 863b 页 T38-0863.png

众圣敷经。凡有二种。一者直说不别立名。如
大品等。九十章内。无有侍者问名如来答题。
良以一部明波若事显。即知是波若经。不烦
别立。二者说经亦立名字。如云此经名为大
般涅槃。良由名义未彰。故须别立。此立名不
立名一双也。就自立名之中。复有二种。一佛
自立。如云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
华。二待问方立。如金刚波若。待善吉问名。如
来始答。此谓自他一双。就自立名中。复有二
种。一序品已立。如金光明之流。二就正说方
立。众经多尔。此序正一双也。待问立名中。复
有二种。一说经未竟。随一义说。即立名字。亦
如小波若等。二就说经究竟。方始立名。此经
是矣。谓前后一双也。就说经竟立名。复有二
种。一者但立一名。众经多尔。二者立于多名
即净名等是也。故云一名维摩诘经。二名不
可思议解脱法门。此一多一双也。众经虽多。
立名所由。略明十义。问。华严一部。何故文无
立名。答。此经凡有十万偈。传译未尽。立名当
在后也。至长安。见僧昙法师从于阗还。于彼
处。见龙树传云。华严凡有三本。大本有三千
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中本有
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二本
并在龙宫。龙树不诵出也。唯诵下本十万偈
三十六品。此土唯有三万六千偈三十四品。
故知华严名数在数分矣。菩提流支云。佛灭
度后六百年。龙树从海宫持出也。
***** 二论立名转不转门
三世佛经。立名有二。一名字不转。二随佛世
后释本名门¶ 第 863c 页 T38-0863.png

法莲华。现在释迦。同有斯号。此经名字不转。
二者随佛出世。名字不同。如十二部中伊帝
目多伽经。拘留秦佛出世之转名甘露谷。拘
那含佛为法镜。迦叶佛时名分别空。释迦兴
世称为契经。盖是适缘不同。故名随世异也。
***** 三论标题意门
天竺经题在后。而初皆云悉昙。悉昙云成就。
亦云吉法。而回后置初。道安名之也。问。众经
何故首题名字。答。欲令因名知法。因法起行。
得解脱果。又根欲不同。说教非一。若不别立
名题。则诸部不分。为令众部各分。故别立名
题。又诸佛说法。有略有广。广谓一部之文。略
即一经之题。摄广为略。为受持故。开略为广。
为解义故。又摄广为略。为利根人。若闻经名。
即解其义。如龙树等入于海宫。但看经题。具
鉴文理。开略为广。为钝根人。皆闻名未悟。寻
文乃解。是以众经首题名字。
***** 四论立名具义
多少门
自有一义立名。或但从人。或但因法。或单就
譬。次二义立名。或人法双举。或法譬两题。或
因果合说。次三义立名。如胜鬘为人。师子为
譬。一乘大方便为法。华严亦然。大方广为法。
佛即是人。华严为譬。次四义立名。亦如华严。
大方广即众经之通称。诸大乘经皆云方等。
亦名方广。如云大方广大集经。涅槃亦云方
等为甘露。即十二部中。名毗佛略。故方广之
名通称也。方广既为通称。佛华严即是别
名。谓通别两义也。就别之中。佛为其人。华严
后释本名门¶ 第 864a 页 T38-0864.png

广名含二义。一者对别。即是通义。二者对人。
复是法名。足前四义。故成五也。次六义立名。
即方广为法。对华严为辟。复为法辟一双
也。合上为六也。次七义立名。加以经字。上六
为理。经即是文。谓文理一双也。如涅槃七善
中云。知法知义知法。即是十二部经。故以经
文对上义也。若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即以此
七字。亦得为七义立名。以具上七义也。如华
严题目。作此释之。自馀众部。可随义多少
也。问。众经皆是佛说。何故华严独标佛耶。
答。欲显华严教圆理满。故偏题佛也。问。馀大
乘亦皆教圆理满。何故偏叹华严。答。馀经从
半入满。华严之满。不因于半。故偏叹也。问。
既不因半。何由得满。答。因有多门。不可一
例。因于满理。故有满教。亦因满人。故有满
法。不必待半。有人言。七处八会。是一佛华严
三昧现此法门。故须标佛也。又华严偏题佛
者。此是佛初成道说之。故题于佛。自尔之前。
未有佛说。从此以后。不须标佛。是故斯经独
标佛也。又华严七处八会加菩萨说。客谓是
菩萨经。非是佛说。是故释云诸菩萨等承佛
神力在佛前说。即是佛说。故题佛也。问。既是
佛经。何故不题佛说。但标佛耶。答。非佛自
言。但加菩萨说。故不题佛说也。问。佛为教
主。应在题初。何故方广居首耶。答。欲示诸佛
所师所谓法也。故先标于法。又如前明佛华
严三昧。故称佛华严经。则佛与华严合为一
句。若发趾标佛。则义隔华严。故不可也。问。
后释本名门¶ 第 864b 页 T38-0864.png

如题佛以释之也。良由教圆理满。纯化大人。
又是初成道说。故独标之。
***** 五论人法不同门
众经从人立名。凡有四种。一从能说人立名。
如维摩等。二从所为人受称。如提谓经等也。
三从能问人立名。如文殊师利所问经等。四
从所说人受称。如无量寿佛经等。以说无量
寿佛事。故以标名。就能说人。复有五种。一者
佛口自说。二者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仙人
说。五化人说。此经即是弟子说也。问。弟子所
说。既得单从人受名。如来所说。亦得尔不。
答。通义得齐。别则不类。弟子所说。多从人受
称。如来所说。多从法得名。所以然者。佛说经
无量。若皆云佛经。则诸部无别。今欲分诸部
各别。故从法为名。弟子若从法立名。则师资
相监。如直云不思议解脱经。不题净名者。
容谓此经即是佛说。今简师资不同。故从人
受称。故佛经不从人。为欲别师。弟子不从法。
为欲简人。问。人法双题。凡有几义。答。略有
二种。一者人法双题。合为一名。如仁王波若
等。二者人法两举。开为二名。谓人为一名。即
维摩诘所说经。法为一名。谓不思议解脱法
门。
**** 第二别叙此经
复有三门。一总释是人法门。
二别释人门。三别释法门。
***** 一总释人法门
问。此经何故人法双题。答。略有十义。一者道
不孤运。弘之由人。题净名。标说教之主。辨不
后释本名门¶ 第 864c 页 T38-0864.png

名。则为明人别。标不思议。辨其法通。所以然
者。此经凡二化主。一者佛说。二者维摩说。若
但题净名之人。不题不思议法者。但得维摩
之说。便不得佛说。今举不思议。则具含二说。
故人法双题。三者欲互相显释。故人法双题。
所以称为净名者。以有不思议解脱德。处秽
不染。故称净名。即此则以法释人。次标不思
议。举经之大体。题净名。辨法起之所由。故举
人释法也。四者题净名。尊其人也。标不思议。
重其法也。以净德内充嘉声外满。闻其名者。
莫不尊仰。下云。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重其
法者。既闻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谁不重哉。五
者明此经题具足三业不可思议。故人法双
题。维摩诘者。举人辨其意业。次云所说。明其
口业。次云不可思议解脱。叙其身业。问。何故
身业独云不思议。答。以后贯初。身业既不思
议。口意亦尔。故最后说之。又以身业现神通。
明不思议事显。故偏说之。此之三业。即是次
第。先明意业察缘。次口说法。后即身现神通。
六者人法双题。即是三事示现。显净名谓他
心轮。标所说明说法轮。辨不可思议即神通
轮。三轮之义。法华玄广明。今此所用者他心
轮。谓知病识药。说法现神通。应病授药。又说
法轮明闻事不思议。神通轮谓见事不思议。
六尘境皆为佛事。但见闻既要。故圣人偏示
形色。又说法轮但明音声为教门。神通具以
六尘为佛事。又神通轮多现不可思议迹。说
法轮多明不思议本。如借座请饭。皆是神通
后释本名门¶ 第 865a 页 T38-0865.png

即是本也。又他心轮知根鉴药。神通轮则拔
苦与乐。说法轮则灭惑生解。灭惑生解。名为
利益。拔苦与乐即是安乐。是故众经皆云利
益安乐一切众生。则义无不备。六者题维摩。
则明托疾方丈。标所说因病演教。举不思议。
明现神通。一部始终。蕴在于题。七者题维摩。
为欲简异于佛示师资不同。次云所说者。上
虽标弟子。客谓是对扬之人。今明所说。则
知是弘教之主。虽知是弘教之主。或恐说浅
近法门。故次明不思议解脱也。八者题净名。
欲简异邪师。邪师内无净德。外阙嘉名。标不
思议。简异耶法耶。法浅劣近末。非不思
议。正法甚深。莫能测度。九者标净名。明是菩
萨简非二乘。二乘结习不除。不得称净。如后
品云。观诸菩萨华不著者。结习已免。即其事
也。举不思议。简小乘。明大教甚深不可测度。
小乘浅近。易可思议。十者题净名。叹高行大
士异下位菩萨。举不思议。显究竟之宗。简未
了之说。五时之流。谓此经是大乘义犹未了。
今明既称不思议。则是穷微尽化妙绝之称。
***** 二别释人门
复有四门。一释名。二因无因
门。三德位门。四现生门。
****** 一释名门
外国称毗摩罗诘。罗什僧肇。番为净名。道
生昙诜。云无垢称。真谛三藏云。具存梵本。应
言毗摩罗诘利帝。毗为灭。摩罗云垢。吉利帝
为鸣。合而言之。谓灭垢鸣。初从所得为名。次
从所离为目。灭犹是所离。以声闻天下。故称
后释本名门¶ 第 865b 页 T38-0865.png

****** 二因无因门
总论立名。凡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有
因缘者。在名既多。则因缘非一。今略明四种。
一从生所立名。如六道等。以生天趣故名为
天。二从相貌立名。如有黑白长短等相。即以
为称。三从过失立名。如贼盗之流。四从功德
为目。如三乘贤圣。无因缘立名者。涅槃云。低
罗婆夷。名为食油。实不食油。释论云。草名末
末利。此云贼草。不劫盗而受贼名。皆无因缘。
强立名字。维摩立名。可具二义。一无因缘强
立名字。所以然者。既称诸佛菩萨有解脱名
不思议。即是绝名。以心行既断。名意不思。言
语亦灭。故口不议。入法身之位。形不以像测。
心不可以智知。岂有名经。但为出处众生强
立名字。故是无因缘也。问。法身既无形名。由
佛所感。便有形名。谓即是因缘。何名强立。
答。须识强立之义。以法身不可名。而为法身
立名。故云无因缘强之名耳。若就物感立
名。名因感立。则是有于因缘。故一名中具含
二义。问。为法身立名。此名为属法身。为属应
迹。答。宜两望之。若为法身立名。则属法身。
此名应物。则名属迹也。若以无名为本。用名
为迹。非是法身为本。应身为迹。故本迹多门。
不可一例。问。但法身无名。假为立名。亦生死
无名。假立名耶。答。法身体。绝百非。名相不
及。可得无名假为立名。生死是名相之法。不
可言生死无名强为立名。二者非但法身无
名强为立名。亦生死无名强为立名。是故经
后释本名门¶ 第 865c 页 T38-0865.png

强号涅槃。生死非杂乱。亦假名生死。问。此据
何门。二名强立。答。此望于正道。未曾生死。
亦非涅槃。故生死涅槃皆是强立。问。得云生
死无名强立为名。涅槃有名非强立耶。答。亦
有斯义。生死虚妄。实无所有。故强名生死。对
生死虚妄。叹涅槃真实。故涅槃有实德。依德
立名。故涅槃之名。非强立也。问。此据何门。
明生死无名涅槃有名。答。此明生死无本。故
生死可空。所以无名。涅槃有本。涅槃不空。是
故有名。如此经云。身孰为本。贪欲为本。贪欲
孰为本。乃至以颠倒为本。既称倒相。是故无
本。以其无本。则无生死。故生死可空。所以无
名强为立名。对生死无本。明涅槃有本。涅槃
有本。即是佛性。故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
是以佛性为佛之本。涅槃有根本。便有涅槃
故涅槃有名。非是强立也。问。有生死涅槃俱
非强立。答。复有斯义。于生死人有生死故。
之生死名。非是强立。于涅槃者有于涅槃。故
涅槃之名。亦非强立。此之四门。各据一义。可
随文用之。虽有四句。合而言之。唯成生死涅
槃名无名二句。合此二句。以归一句。盖是无
名无名名。因缘一句义耳。无名名。岂是名耶。
名无名。岂是无名耶。故非名亦非无名。非生
死亦非涅槃。是以经云。生死及涅槃。二俱不
可得。故泯一句。入于无句。无句而句。故非名
非无名。而能名能无名。虽能名能无名。而不
动非名非无名。以纵任自在。尘累不拘。即是
净德。有斯净德。故称净名。即此净德无累。名
后释本名门¶ 第 866a 页 T38-0866.png

二而二故统御名人。可轨称法耳。自上以来。
明无因缘故强立名字。今次辨有因缘故立
名。无因缘立名。即就法身为论。有因缘立名。
据迹而言。维摩既托迹毗耶。现从父母。必有
名字。父母见此儿生时。有其净德。依德立字。
故号净名。次即如来印叹。兼世人嗟美。以有
三义。故立净名。问。一切菩萨。皆有净德。何
维摩独受其名。答。如诸菩萨。虽皆有慈。弥勒
即以慈德为称。今亦然矣。又此是在家菩萨。
居五尘而不染。处众秽而常净。故偏受斯名。
问。净名父母姓字云何。答。汎论凡圣。有二种
父母。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以有痴爱。是故受
生。谓凡夫因父母也。虽有痴爱。要假男女为
缘。方得受生。名缘父母。诸佛菩萨。亦有二种
父母。一权实二熏。谓法身父母。实慧虚凝。与
阴同静。故配之如母。权义流动。与彼阳齐。故
喻之如父。由斯二慧。法身得生。故名法身父
母。生身父母者。如佛喻经说。净名姓硕。名大
仙。王氏。别传云。姓雷氏。父名那提。此云智
基。母姓释氏。名喜。年十九嫁。父年二十三
婚。至二十七。于提婆罗城内生维摩。维摩有
子。字曰善思。甚有父风。佛授其记。未来作
佛。别有维摩子经一卷。可寻之也。
****** 三论德位门
问。维摩是何位人。能真俗并观。答。方便品
云。净名得无生忍。不判其浅深。释但无生并
观。凡有三说。灵味法师云。初地得无生忍。即
能真俗并观。次关中旧说。七地得无生。真俗
后释本名门¶ 第 866b 页 T38-0866.png

极于戒而未尝戒。故七地并也。江南旧云。七
地虽能并观。未能常并。至于八地。始得令并。
净名即是八地以上人也。复有人释云。净名
文殊。皆往古如来。现为菩萨。如首楞严云。文
殊为龙种尊佛。发迹经云。净名即金粟如来。
今明圣迹无方。难可测度。但无生并观。经有
四文。一对地前凡位。但名顺忍。故未有无生。
亦未能并观。初地称为圣位。始得无生。二
观方并。仁王璎珞经摄大乘论。并有此文。二
者初地以上。六地以还。无生尚浅。并义未彰。
与顺忍之名。至于七地。名等定慧地。故始是
无生。名为并观。问。七地何故名等定慧。答。释
论云。前三地慧多定小。后三地定多慧少。故
定慧不等。今定慧平等。故云等定慧。又一义。
此说二慧为定慧耳。六地波若静鉴为定。以
方便动照为慧。六地妙于静鉴。拙于动涉。故
定慧未等。至于七地。名为方便。则二慧具足。
名定慧等也。问。定慧既等。何故名无生耶。
答。释论云。七地具了众生及法皆悉无生。名
无生忍。不偏著有。有心不生。不偏滞于空。空
心不起。故慧常方便。方便常慧。空有双游。无
所偏著。故云无生。三者七地虽得无生已能
并观。但犹有功用心。八地于功用心。永不复
生。名为无生。而复任运恒并。四者八地虽无
功用。犹未究竟。究竟无生。在于佛地。方便品
云。久于佛道。心已纯就者。当知是佛地无
生。金粟如来。则斯文已显。以无生具在四处。
众师各偏执一涂。故失其旨也。又取相之流。
后释本名门¶ 第 866c 页 T38-0866.png

闻浅位则谓定浅浅。不得为深浅。若定浅。岂
可从浅以至深深。若定深深。云何得作浅。今
明因缘浅深。无有定相。故浅具浅深。深可得
为深浅。浅可得为浅深。故经中凡有四句。一
浅为深用。初发心菩萨八相成佛。二深为浅
用。往古如来为能仁弟子。三深为深用。即佛
为佛化。四浅为浅用。其义易知。问。深为浅
用。浅为深用。可是方便。深为深用。浅为浅
用。亦是方便耶。答。旧云深为浅用是方便。深
为深用则非方便。今明非但深为浅用是方
便。深为深用亦是方便。良以道门未曾浅浅
深深。皆为化物故。并称方便也。又有所得人
皆云后心是净名。初心非净名。今明发心毕
竟二不别。非但后心是净名。初心亦是净名。
所以然者。后心净诸见。既称净名。诸见亦是
净名。问。此经三品破于三见。方便品破凡夫
见。弟子品破二乘见。菩萨品破菩萨见。后心
净名可破三见。初心既是净名。亦应破三见
也。答。若后心破三见。初心未破三见。今说破
三见。可为后心人耳。初心复何所益耶。又佛
在世时。有诸罗汉。弟子品可破之。有弥勒等。
则菩萨品可破之。末世无此大小之人。经流
像教何所益耶。故知初后心皆破三见。问。初
心后心皆破三见。则初后何异。答。是故经云。
发心毕竟二不别。初心称为佛心。是三世佛
之种子。则与佛无异。故始名初心佛。终称后
心佛。初心佛亦净三见。后心佛亦净三见。但
初净三见则晦。后净三见则明。故开初后有
后释本名门¶ 第 867a 页 T38-0867.png

净名升六道之外。但凡夫感于净名。净名应
入生死。故托疾略耶。兴以斯教。今明一往
非无此义。但恐成凡圣道隔成高下二见耳。
复须识一心之内即是众生亦即是佛藏。于
此心中。起三种见。便是烦恼。净此三见。即是
净名。问。云何一心内具起三见。答。若于此
心。起凡夫见。名凡夫也。起二乘见。名二乘
也。起菩萨见。名菩萨也。未与波若相应以来。
于念念中。多堕三见。便见三惑。若先念起此
三见。后念能净此三见。则前念名为烦恼。后
念即是净名。故经云。众生身内。既有毒草。即
有药王。迷悟不离。其犹反掌。岂可定谓凡夫
局在四生之内。诸佛升乎六道外耶。故行道
坐禅讲说忏悔。宜依此门。不尔。于事无益也。
问既劝修观行。今请问研心。若前心起三见
称为垢。后念破三见为净名者。非但三见名
为见。则净名亦是见。所以然者。前心起三见
为有。后念破三见为无。既是有无。名为垢染。
何名为净名。答。不言前起三见为有。后净三
见为无。但了前三见本自不有。今亦不无。故
名净三见耳。问。若了三见本自不有。今亦不
无。名净三见者。此乃息于有无。还染非有非
无。何名为净。又有有有无名之为有。无有无
无此即是无。还随有无。何名离染。答。释论
云。破二不著一。乃名为法忍。今若能进忘两
是。退泯二非。萧然无寄。乃名为净。问。若遣是
忘非。乃名净者。夫有是有非。则名为有。无是
无非。始是大无。何名为净。答。本进弹两足。
后释本名门¶ 第 867b 页 T38-0867.png

名数。随逐想心。则取悟无由。若内息情想。无
心于内。外夷名相。无数于外。无数于外。则
缘尽于观。无心于内。则观尽于缘。缘尽于
观。故无缘。观尽于缘。则无观。无观无缘。则
纷累都寂。乃名为净。岂复染无。问。若缘观都
寂。何异灭智灰身。灰身故无缘。灭智则无观。
欲行大道。乃尔小乘。答。缘是生心动念。即是
难家。观谓无生妙悟。名为答者。以无缘则子
无所问。以绝观余无所通。不应更复修环反
覆。问。若缘观俱寂。问答并遣。则任运成哑。
答。天亲龙树盛许哑言。故云汝證我法时。汝
尔时自哑。但子犹未达其旨。今略陈之。夫论
哑者。言而常哑。辨其言者。哑而常言。言而不
哑。所谓凡夫。哑而不言。名二乘观。故至之
缘观俱寂。而境智宛然。应愈动神愈静。智愈
寂照愈明。宁以哑法目圣心。灰断榜玄道。
****** 四论现生门
经云开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六道。以现其
身。夫法身无生。而无处不生。以无生故。诸趣
门闭。无处不生故。而生五道。生五道则有五
生。一息苦生。二随类生。三者胜生。四增上
生。五最后生。息苦生者。菩萨以自在力及与
愿力。受生三界。随所生处。为息物苦。名息苦
生。言随类生者。菩萨愿力自在力。与物同生。
教令离恶。化之住善。名随类生。言胜生者。菩
萨自以功德善业。于人天中。受诸胜报。谓寿
命色力并皆殊胜。故云胜生。增上生者。初地
已上十地王果报。名增上生。最后生者。菩萨
后释本名门¶ 第 867c 页 T38-0867.png

一切佛事。名最后生。问。净名五生之中。何生
摄耶。答。据本而言。久成种觉。位在法身。故
非五生摄。就迹论者。适化无方。浅深随物。则
具五生。就位而言。此之五生。通遍诸地。约其
阶级。则前之三生在地前。后之二生则欢喜
以上。净名既得无生忍。则属后二生但后之
二生。受十王果报。名增上生。最后身作佛。称
后边生。净名迹居长者报。非十王果报。非作
佛身。异最后生。就事言之。谓胜生也。五生之
说。地持广明也。
净名玄论卷第二(名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