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43-A¶
343-A¶ 第 152c 页

* No. 343-A
维摩诘所说经疏叙例

曰余向也读妙经文句若记而邃然见其会本之弗
若夫各函也何居夫古之疏记之体制也非夫后世
之注解之比也后之以为注解者也自有意于截章
嵌注也古之以为疏记者也自有意于经疏别行也
盖古之疏记也譬诸一巨幅山水之图也有人而割
之离间而列次焉其列也弗失次则弗失矣然其势
巳弊也苟其势蔽则观焉者或有以惑矣盖后之注
解也譬诸若而幅小画以张乎壁间也每幅其为势
尽而其为观全也是以夫会本也盖非古也然而夫
法华杂华诸部也其函三而其袟巨矣会焉则利于
初机之者者亦弗复鲜也乃今斯经疏也函但两而
帙且小矣会焉则为利也鲜而为害也有矣然则是
断不可以会者也而今会之也何也有弗得巳也盖
是疏也原书林某尝借古刹之所藏本以令佣书者
写焉而欲经疏并刻之之需分会若国字傍训于余
余于在乎泠之以前之画譬曰其为单刻焉也是所以
得夫作者之意也不亦善乎然彼面则曰唯唯而退
343-A¶ 第 153a 页 X19-0153.png
则亦曰噫噫竟以弗肯余曰唉不为会焉则不为刻
焉然乃教其法门之伟宝而复废置箧衍而以充蠹
鱼之饥而巳矣爱也夫弗会之与其无以行于世宁
孰会之而有害是所谓弗得巳也是以今之分会也
务在不割裂文义而莫敢逐支科以分裁焉闻之也
垂轮之为造器千奇百思尚有遗工是余之谫陋舛
讹奚鲜第是所谓拥彗清道企望尘浊云尔几乎君
子之涉于此而且研焉且钻焉也。

经也用吾邦黄檗藏本也本之十有四品为卷三曰
上曰中曰下其之上卷双题并举之中之下单题曰
维摩诘所说经今之会本离卷为五也是以随疏以
造卷尔既是随疏为卷故于经之首题除卷上二名
及以下去不复安经题也若经文藏本之与疏牒字
有异也乃标出于格上。

译者之名也经本每卷出焉今既无随经而釐卷是
以独卷首乙处出焉尔。

疏原本五卷矣若高丽天法师教藏总录曰吉藏维
摩经疏十二卷或六卷恐是釐卷以异尔其或六卷
者也为是共科牒一弓与亦有曰尝以读本邦旧教
章录乃藏师有广略二疏所未能详焉而元本题目
不一一谓之疏一谓之义疏一谓之略疏乃今并各
处存旧也若其为体制也当宜称略疏矣夫斯疏乎
渐于吾邦也盖当千载几而刻木也实始于今日巳
今会本之首题曰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疏第一
343-A¶ 第 153b 页 X19-0153.png
也是为于经题也除卷上之字于疏题也除维摩经
之字以合为题号也由其第二卷以降单举疏题也
所以弗复随经而离卷也于疏之三名也独用疏之
目也所以仍古也若品题也疏之元本别行安焉今
也厌繁故但以﹂界之而弗复别乎行。

经文之疏释之不敢文字之作大小以甄别之惟疏
也低乙字而别于经文。

近世圣行诸氏诸部会本力欲前以科名次以经文
而后之疏释故差讹亦夥也何居夫古之人之于疏
记也必别出科文所以其为释也亦弗标母科而举
子科也亦略子科而独出母科也亦趋牒科名以直
消文旨也皆为由夫科文之别出巳然后之人之视
科文也犹弁髦也为之多弗之存焉夫夫也不知有
是是以讹尔乃今不必科也前之经也次之唯力而
俾文以帖帖然尔经文也既弗敢细柝是以其中支
科也概以﹂断焉盖令之易见也亦经文疏释隔远
而其节段难以照应者之属也标科格上盖令之易
绎也。

疏文焉玄释大章者也安圈于章首以举其疏文也
疏之为文字或恐羡剩焉者或恐失脱焉者今无复
馀善本之可以雠也世之君子苟能得善本请参校
焉。

疏之原本其为书也古拙颇以异体余断为是写隋
唐间之本而莫一字之以历后进之改易者亡论法
343-A¶ 第 153c 页 X19-0153.png
间之伟宝即天下之奇珍乎苟有嗜古之士观焉岂
庶几犹鲁之玙璠为重矣今本之字也佣书者更为
者十常五六亦不可得而复旧也惜夫其馀之存者
标之格上曰某某同也一曰某也某异体也。

斯之疏文字假借以读者为多也今者私读而标之
格上然今疏之所以特多借读以颇疑好奇诡也何
也曰其繇为二其一曰夫诸部之以流行于世也是
后之人刊之误校之文而改易者居多矣今疏弗尔
是以尔也其二曰盖当时识字者写之为欲奇古其
书而令读者以沈潜然后得焉勿然草草尔惧是非
必尽疏家之所用也然夫古之章疏之文字假借以
读也往往而然若其消为帖影为檠德为得(是也于天台法
华疏中趋举斯之三)性作姓渊作泉待作得(是也于慈恩唯识疏中且出斯之三)
之汇不可胜计也若章疏既尔经论亦然讵以不复
用心也与哉亦且旧之钞写间有释为尺辨为弁之
类今之人也姗其用此而为讹俗其无乃非识之故
书也乎偷人之以读此之本也党乎悟而迥乎通于
是以阅诸部之章疏也恶在莫灵灵尔也是譬若夫
陆逊之束炬先攻乎一营而遂晓破蜀之法然恶余
乎斗筲之人漫焉校文僭踰固巳宁乎逃罪诸宁乎
逃罪诸。

元禄戊寅相月庚子沙门释(道空)
343-A¶ 第 154a 页 X19-0154.png

* 维摩经疏目次



* 卷第一

* 叙例
* 佛国品第一
* 卷第二

* 方便品第二
* 弟子品第三
* 卷第三

* 菩萨品第四
* 文殊问疾品第五
* 卷第四

* 不思议品第六
* 观众生品第七
* 佛道品第八
* 卷第五

*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 香积佛品第十
* 菩萨行品第十一
*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 法供养品第十三
* 嘱累品第十四


维摩经疏目次(终)
343-A¶ 第 154b 页 X19-0154.png
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疏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胡 吉藏 撰

* 佛国品第一

【佛国品第一
维摩诘者尊其人也不思议解脱
者重其法也夫至韵无言玄藉弥布法身无像物
感则形故无言而无不言无像而无不像以无言
而无不言故张大教网亘生死流无像而无不像
故住如幼智游戏五道是故斯经人法双举维摩
诘者此云净名以净德内充喜声外满天下藉其
故曰净名岂唯降魔劳怨制诸外道尔乃五百声
闻自称不敏八千菩萨失对当时言其法者即不
思议解脱故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
六度为根济矇或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
二为言故能室抱乾象手接大千借座灯王请饭
香土眇漭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不
思议解脱也然此一经乃是大乘之心髓方等之
膏油是故睿师叹曰馀之发心启矇若此又僧肇
序曰此乃穷源尽化妙绝之称也其人家贫常以
佣书为业恒读老庄每喟然叹曰美最美矣游神
[穴/俱]理之方而未尽善也后见斯经即顶戴受持谓
343-A¶ 第 154c 页 X19-0154.png
亲友曰吾知所归极也寻便出家遇什师长安受
学肇师出家睿公启悟并由此经所以大经云众
生善知识非一国土非一缘教非一乃有无量善
知识无量教门虽有无量善知识佛与菩萨是众
生真善知识佛菩萨是人善知识佛菩萨所说教
是法善知识是故善知识莫出人法二种然遇此
善知识复不同自有一人遇无量人无量人遇一
人具有四句一人遇无量即如善财入法界始见
文殊后值弥勒凡一百一十善知识复遇三千大
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一一善知识各说一法门
即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法门故是一人遇无量
也无量人遇一者如无量众生遇一佛一菩萨馀
二句可知(云云)然善财是净土中人净土多诸菩萨
说法故善财遇多善知识今娑婆秽土唯佛及净
名胜鬘等说法为众生善知识也今略于馀句且
明净名为众生善知识维摩诘即是人善知识不
思议解脱即是法善知识是故见人禀法皆得悟
道也然此经文不同今当作一种分裁超越南北
343-A¶ 第 155a 页 X19-0155.png
殊古异今何者从来开为三段序正流通即四品
为序说从文殊问去讫香积有六品为正说从菩
萨行品去讫经为流通说所以作此判者约室内
外故为此分斯经既称净名经故以净名室内为
正前非室内说故为序后室外说故为流通从来
所用也今所明者华严有七处八会此经即有二
处四会言二处者即是庵园方丈二处言四会者
庵园有二方丈亦二庵园二者佛国品四众皆聚
八部云集佛说净土法门并命弟子及菩萨问净
名之疾即是庵园一会从菩萨行品文殊与净名
并天龙大众往至佛所即是庵园重会也方丈二
者初即是方便品未命问疾之前净名现疾长者
国王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净名因以身疾而为说
法即是方丈初会次佛命文殊往五百声闻八千
菩萨从文殊去入方丈内问疾复是一会也然此
之二处即道俗二处佛菩萨二处道俗方便佛菩
萨方便(云云)问曰庵园二会二会何异方丈两集两
集何殊解云此两处两会并异言庵园二会异者
即广略不同初略明净土因果法门但是旧众后
即广明菩萨行具客旧二众也方丈二会异者初
但说二法门一毁生死过患二赞如来法身功德
即逼引叹毁二教后即广说诸法辨不思议等事
人亦异初唯有国王长者百千人但有俗人唯是
显众若是后会即具道俗异幽显两众故四会不
343-A¶ 第 155b 页 X19-0155.png
同也然虽有二处四会差别不同束为三段还是
序正流通也此之三章有异从来从来室内外判
今即不然言三章者从初至说偈竟为序从宝积
问净土因果讫法供养品为正属累一品为流通
也问从来约室内外判有何过失而辄不用解云
有大过失何者汝若用前四品为室外序说者方
便品在何处说耶不可言方便品在室外说方便
品是净名为诸问疾人说岂应是室外说若是室
内说应嘱正说云何判为序耶二者从前至法供
养品明菩萨观行岂复是流通何者前之四品明
净土行方便品破凡迷次弟子菩萨两品破圣病
圣病有大小既其如此云何为序耶后明菩萨行
辨尽无尽法门岂复应是流通耶又如汝所说室
内外为序正者即隐义而显事显事者约室判故
为显事而不取义分文故为隐义今取义分文非
但得义而复得事事义双明彼即双失故不应约
室内外判也问约室内外分是谁作此判耶解云
根本是庄严解后招提所用故不可依也问若尔
大师何故用耶解云师乃是一时作此说岂可永
为定耶问汝作此判为何承耶解云此乃古老相
承关中旧说何者故肇师云此经始自净土终讫
法供养其文虽殊不思议一既置前六事略后嘱
累故知前六事为序后嘱累为流通中间不思议
为正也肇公亲对什师后注此经竟寄昙邕与刘
343-A¶ 第 155c 页 X19-0155.png
遗民云贫道语虽不文义承有本以是义故斯判
可依也三说之中今是序说就此章中后开为二
第一通序第二别序通别有数意巳如馀经记释
(云云)问今是序说应是序品何故题佛国品耶解云
品是后人所安斯有何定或从前为品或从后为
品或从事从义等今此中从后为名从义立目故
云佛国品又且多明义少明事言义者即是净土
因果法门品多明此义从多为论故安佛国品也
问何故不云净土品耶解云佛国语通净土言别
通得包别别不含通为因缘从通为名不从别为
目言佛国通者直云佛国净秽等土无非佛国若
言净土但得净不兼秽为是故佛国通净土别也
又依现盖事为名盖中有十方佛土土有净秽故
但得题佛国不标净土也又依佛与宝积说土因
果为名此中明非但明净亦复辨秽故文云应以
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
取佛土若使如此即明净秽诸土以利众生众生
应见净即现净宜见秽即现秽此即随众生所宜
即为现土不得偏应宝王不现土沙以是义故但
题佛国不得净土也问此云佛国品为从前宝积
献盖如来现土为名为从后如来明净土因果为
名耶解云具此二义品中明此二事从此为名故
佛国品也。】

「如是。

我闻。

一时。

佛。

在毗耶离庵罗树园。」
343-A¶ 第 156a 页 X19-0156.png

【如是者即是第一通序此中即六事巳如馀处广
释今略而解之如是者解此虽复众多不出合离
二判今释者大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
能度如是者信也虽有如是二言总名为信如是
者即信不如是即不信也信何物法信不思议解
脱法即不思议解脱信也婆薮节经云如是者决
定也明阿难传佛语决定如是也离解者从来云
文如理是二物相似曰如一物无非曰是明阿难
说如佛说故云如阿难说理不异佛理故云是也
又梁武云如斯之文是佛所说又云如即如佛所
说是即是佛所说故云如是也。

我闻者第二明传经之人然我闻有三种自有闻
称我闻自有不闻而称我闻自有闻不闻而称我
闻闻而称我闻者即是大品等经终始侍佛亲承
音旨故是闻而称我闻也不闻而稍我闻者即是
大经说涅槃时阿难不在座而为魔所乱不闻说
涅槃而经前亦称我闻此即当时不闻而称我闻
也亦闻亦不闻称我闻者即是此经前在庵园亲
侍如来故是亦闻未命问疾前有国王长者无数
千人问疾而说法阿难不闻次文殊与八千菩萨
五百声闻天人八部俱往问疾阿难亦不闻何者
其不在方丈内故下文阿难问如来云此为是何
香佛答云是彼菩萨所食之香饭毛孔之香若使
如尔故知阿难不在方丈内斯即四会两闻两不
343-A¶ 第 156b 页 X19-0156.png
闻故是亦闻亦不闻而称我闻也问闻可称我闻
既不闻何得亦称我闻耶解云虽复不闻阿难悬
领故得称我闻大经云阿难多闻士自然当解了
也大金刚藏经云阿难得法性觉三昧云何不闻
而不悬领又舍利弗问经阿难得不忘禅佛觉三
昧也又释道安云阿难得佛意三昧若依报恩经
云阿难为侍者求于四愿最后愿云所未闻经愿
佛重为我说若尔前虽不闻后更得闻也又此闻
闻不思议法即是不思议闻不思议闻即不闻而
闻也然有三阿难持三藏复有一阿难持三藏今
此阿难与佛同行释迦精进故为佛阿难多闻故
持佛法也问若尔何意被呵解云共为开道然道
非得失能得失耳说不思议名居士持不思议名
阿难。

一时者第三事释此非一今略而明之一时者可
有二种一者根缘开发之时二者阿难领悟之时
根缘开发正是此时阿难领悟此意为傍何者如
来彼教正为众生众生欲开发故菩萨说教故此
意为正若是阿难领悟即是如来去世后安令人
信耳故大论云说时方人令人信故故是傍也又
肇师云法王启运嘉集之一时也。

佛者第四事佛即说教之主外国云佛此间番为
觉者外国詺佛为天鼓何者卅三天有鼓贼来自
然鸣贼去亦鸣鸣时诸天勇如来说法亦尔如馀
343-A¶ 第 156c 页 X19-0156.png
处辨(云云)

在毗耶离城下第五明住处亦云毗耶离国此是
六大城中一大城十六大国中一大国毗耶离或
云毗舍离或云鞞舍离此云广博严净亦云好稻
复云好成有通别广狭二处可知庵园者即是别
处亦云捺女园此事如祇陀园祇陀园给孤长者
买为佛起精舍此处是捺女自舍为佛起精舍然
王舍城有六精舍今毗耶离城有三精舍一在城
内名弥获陀一在城南即是重阁讲堂今此在城
北去城二里名捺女园精舍也捺女因缘事出捺
女经如彼经所辨也。

○大比丘众下第六列然众有二一者證阿难无
传闻之谬合后人信前既云我闻为阿难自闻为
与他共闻若自闻未足可信为是故今列同闻众
明阿难非独自闻乃与无量人共闻證阿难无传
闻之谬故可信也二者前明佛是说教主以庵园
是说教处今列众即是教所被缘就此中列众为
二第一列众第二结众就列众中为三第一列声
343-A¶ 第 157a 页 X19-0157.png
闻第二列菩萨第三列凡夫而不次第有数义一
者显示教明声闻心形两胜故前菩萨不定心胜
形劣故处中凡夫两劣故居后二者声闻乐涅槃
畏生死凡夫乐生死畏涅槃声闻住涅槃凡夫滞
生死并是二边二边故在前后菩萨不著二边故
处中故文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也问
引声闻何意不叹德耶由来解云此是第三抑扬
教抑声闻扬菩萨为法华之由渐故彼云将会众
徒归于一致故叹凡夫有及复毁声闻如败种为
是故不叹声闻今明不然汝若仰声闻高菩萨亦
呵声闻不呵菩萨既呵声闻不叹声闻亦应呵菩
萨不叹菩萨俱呵俱不叹俱呵俱叹又将法华难
此经呵声闻不叹声闻法华破声闻不叹(云云)又一
家云有但小但大以但小被呵此解亦不勉难何
者既呵但小不叹但小不叹但小不叹但小亦呵
但大不叹但大若言叹不但大亦应叹不但小浅
(云云)但不但义别释今所明者关中释望前显示
教即便可解何者关中云声闻不须叹菩萨须叹
何者声闻形仪胜人皆信故有时叹有时不叹菩
萨形无定方人不皆信故须叹又且愚人多智者
少外形易识内德难知以形易识故不叹声闻内
德难知故须叹菩萨也又声闻常众无馀人故不
须叹菩萨不常众复有馀人故须叹也。】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343-A¶ 第 157b 页 X19-0157.png

【三章之中此即第一列声闻众大比丘如常释也。】

「菩萨。

三万二千。

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
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巳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
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巳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
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
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深信坚固
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馀习演法无畏
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巳过量集众
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
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
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
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无量功德皆
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
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菩萨三万二千下第二列菩萨众为五标名唱数
叹德列名第五结菩萨即总标名三万二千即唱
数众所知识即第三叹德然此中叹德古来释不
同有一师约位释此是初地二句是叹二地等次
关中诸师直擿句释今所明者不出二种一出家
343-A¶ 第 157c 页 X19-0157.png
二在家又有二种一他方二此土复有二种一者
结业身二者法性身释论云七地得无生忍舍肉
身得法身虽然此中正叹法身菩萨法身通道俗
客旧又此中叹不出二种一即钩璅相生二即当
句而叹相生者前句生后句后句释前句当句迥
生者即不然也故婆沙中说法有二种次第一者
依义二者随缘义次第者前后相成随缘即未必
如此今文具足有之众所知识者人牵此句不同
有云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合为一句明菩萨
无量此等三万二千是众所知识也有云菩萨即
总标名三万等是唱数众所知识即叹德今明此
句属叹德也。

言众所知识者此有数意一者知菩萨内德为知
识菩萨外形为识二者远众为知近众为识如即
时人近即见识远即但知名而不识形也三者成
论法门品云知为真谛识为世谛世谛浅为识真
谛深为知菩萨具二谛智故云知识四者约六根
而判六根不出见闻觉知眼见耳闻鼻舌身三根
343-A¶ 第 158a 页 X19-0158.png
为觉意根为知也复有四句一知不识二识不知
三亦知亦识四非知非识知而不识者如今人知
有观音弥勒有大德行而不识识而不知者自有
识此菩萨而不知内之德行故大论云有人见佛
只言是一好形沙门而巳三者亦知识者知其内
德识其外形也非知非识今时不取也又肇师释
云大士处世犹日升天有目之徒谁不知识也问
菩萨出世何故为众所知识解云菩萨内有大悲
外现一切身吐一切教欲度一切故大品云云何
菩萨为大事故起所谓度一切众生既度一切众
生一切众生岂当不识又若显识幽不识不得名
众知识以幽显皆识故云众识问菩萨既普为一
切何故有不度者解云必由内因若无内因菩萨
虽应终自无益犹如天雨枯木不受菩萨亦尔有
因必感也。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者上众所知识显其外德今
大智本行列其内德亦得释上何因为众之所识
良由有大智本行故为众所知识若无内德行何
得为人所知识者耶以十方三世诸佛平等之智
故云大智所以法花云平等大慧为众生说法也
本行者菩萨此行为大智之本修于行得大智故
云大智本行正是叹因行上句叹德此句美行上
句标此句释标释德行两双也。

诸佛威神建立者上句明修胜法此句辨值胜人
343-A¶ 第 158b 页 X19-0158.png
亦上句明修胜因此句明值胜缘菩萨虽修因修
须诸佛加护令其成就也加护有二种一者近二
者远言近者即如金刚藏等加其辩才令其说法
言远者从初发心终至成佛所有善根皆悉加护
普令成就举喻如鱼母念子故成也问鱼子从母
腹生筋血相开可令得成菩萨不从佛腹生云何
言加护得成就耶解云一家有本净义佛与众生
其源是同故相关也二者就事亦相关由佛说教
故有菩萨所以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也。

为护法城者上句明佛菩萨缘此句明菩萨为佛
缘上句明犹诸佛建加护故菩萨行成今菩萨行
既成就还报佛恩为护法之城然此有二意并得
一以正法为城故经云正法宝城菩萨为护此法
城故云为护法城二者为作也菩萨作法之城故
世间言此人可为篱猿后意为正也然城有二一
者防敌二安王菩萨法城亦尔一者防邪二者立
正故云为法城也。

受持正法者上为护法城叹菩萨外德今云受持
正法叹菩萨内德亦是释上句何由能护法城良
由受持正法故也初领在心为受康不忘为持初
受后持也。

能师子吼者招提云此是叹九地菩萨何以知然
引华严经云九地菩萨具四无碍堕法师位今云
能师子吼故是九地今明不然初地菩萨亦能师
343-A¶ 第 158c 页 X19-0158.png
子孔乃至十地亦能师子孔何止局在九地耶终
是预无生忍菩萨无生忍菩萨无生忍即通也前
受持正法叹内德今云能师子吼叹外德亦是释
上良由内受持正法故外能演说也师子吼具如
大经及思益所辨也。

名闻十方者上师子吼叹因名闻十方叹果亦由
能师子吼故所以名闻十方也问前巳云众所知
识竟今何故复云名闻十方耶解云前众所知识
即狭今名闻十方即广何者前众所知识但在一
天下及四天下一世界等今闻十方无量世界故
广为是故前后为异。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者然大经云莫炽燃说莫非
时说莫不请说今何故云不请说解云彼经叹请
说此经叹不请说请不请各有所以不可一向非
解今云不请说者肇云真友不待请如慈母之赴
婴儿慈母不待子请乳母方与乳今菩萨亦尔不
俟众生请说方说有所宜即而安之宜人天即人
天安宜三乘即三乘安故友而安之也友者父慈
343-A¶ 第 159a 页 X19-0159.png
子孝兄友弟悌又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菩萨与
众生同志求佛道故称友又菩萨前悟为兄后悟
为弟不取年高下但论前悟后悟以判兄弟故云
友而安之也。

绍隆三宝能便不绝者上句明下有所齐此句明
上有所兴即兴隆三宝使不断绝也兴隆三宝可
有二一者因中兴二者果地兴言因兴者即龙树
提婆之流破邪三宝显正三宝破有得三宝弘无
得三宝也果兴者明菩萨习无得之观不绝悟无
生忍得成于佛今还此悟悟于未悟众生不尽三
宝不断故云使不断绝也。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者前句叹显正今句叹破邪
明菩萨德过三界所以三界莫敌德过天魔魔无
敌矣德过外道人无敌矣天人既其无敌四趣故
自不论故云降伏魔怨制外道也然怖之以威称
降屈之以辨曰制也。

悉以清净永离盖缠者上句叹菩萨永离天魔此
句叹菩萨内无盖缠也盖即五盖一切盖缠即十
缠无量缠菩萨并离也。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者上明永离盖缠叹菩萨离
此句明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叹菩萨得然无碍解
脱者释不同数云无碍断解脱證论云无碍伏解
脱断大品差别品云菩萨无碍道中行诸佛解脱
道中行此就因果判就因自有无碍解脱前念为
343-A¶ 第 159b 页 X19-0159.png
无碍后念名解脱今此中明并非此释只詺无碍
为解脱即是不思议解脱故云无碍解脱。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者此就四法为叹念是一句
定是一句总持是一句辩才复是一句不断通贯
上四句以念不断慧踰明定不断心常一持不断
忆识强辩不断化无碍也所以四句不断者欲异
凡殊圣凡即经胎便忘二乘无复更生菩萨经胎
不忘历劫踰明故云念定总持辩才不断也。

布施下叹菩萨二慧二慧多种此中权六度实为
方便实方便为实方便故大品云慧方便明菩萨
具慧方便行乃成行若无慧方便行不成行若无
六事即堕空见若有六事即成有见故须方便慧
也今此中亦然六度无方便亦不具足方便无六
度亦不具足今具此二事故云无不具足。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者逮之言及无所得还是无
所受如大品所明也不起法忍者还是无生法忍
然释此不同三大法师八地真俗并观名曰无生
今明不然七地即真无生大品云七地等定慧地
又且七地是阿鞞位即是无生不退又抑阿罗汉
经云有三种事无生是七地菩萨事般舟是八地
事首楞严是九地事问若尔大论何故云初地得
无生解云有二种初地无生七地无生亦初地不
退七地不退也。

巳能随顺转不退轮者上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即
343-A¶ 第 159c 页 X19-0159.png
叹菩萨自行今转不退轮即叹菩萨化他亦上叹
菩萨如说而行此句叹菩萨如行而说也随顺者
可有三义一者随顺众生众生根性不同欲乐非
一故菩萨随顺而为说法二者随顺诸佛不违如
来之意前即下随众生此即上顺诸佛也三者随
顺实相故云随顺也又唯佛真转菩萨顺佛而转
也不退者有三谓位行念此三并不退故云不退
问何者为轮云何言转耶数有二师故彼文云牟
尼说见道疾故名法轮或复说八支转至于他心
上半即萨卫下半即瞿沙此之二释同是见谛而
自他为异今明不然但以无生忍为转自得无生
为自转复以无生转与他名他转悟有自悟他悟
故转有自转他转也问用何为能转解云以二慧
为能转用二慧手转于此轮也关中云流演负通
不的系于一人称之为轮自此于彼名之为转此
句与上相成上不起法忍即自悟今转不退转即
他悟也。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者此句亦得释上句何由能
343-A¶ 第 160a 页 X19-0160.png
转法轮良由善解法相知众生根故能转法轮又
上转不退轮即是知一相门此句知众生根即知
种种相门上句是知一相门者只是一无生令众
生修一无生故是一相门此句叹知种种法知种
种根性欲乐而为说法故是种种相门所以大品
金刚品云知一相门知种种相门然一相门即道
慧知种种相门即道种慧也。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者盖有二种一者覆盖二者
映盖言覆盖者明菩萨以大慈悲覆盖大众言映
盖者菩萨以智慧威德映弊大众故得无所畏亦
得释前菩萨何由盖诸大众由得无所畏故盖诸
大众也无畏即四无畏如经论所辨(云云)问菩萨亦
四无畏佛亦四无畏菩萨四无碍智佛亦四无碍
智此为齐不解云通齐而不齐者法门多种那可
一例又请何所以解云佛无畏中有一切智无畏
此是果地菩萨是因中所以无有若是四无碍即
通故不齐也。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者就福慧门叹关中云心以
智德为严形以相好为饰严心可以进道饰形可
以靡俗斯即三严具足也。

舍诸世间所有饰好者有二意一者明菩萨自有
相好严身不须世饰故舍二者释疑菩萨既相好
严身人谓菩萨爱著此身故今释云菩萨严身者
为化世人所以严身菩萨心巳舍于事故云舍也
343-A¶ 第 160b 页 X19-0160.png
名称高远者此复是一句叹然至此凡三过叹并
有何异解云前众所知识者即一天下识知菩萨
说名闻十方即是叹菩萨名远今云须弥叹菩萨
誉高然自远而不高高而不远今菩萨远彻十方
高至有顶也。

深信坚固者然此中叹无生法忍菩萨云何乃叹
信信乃是菩萨初基云何复叹于此事耶解云信
有二种一初信二后信举喻好医药初上信好后
治病差方信定是好医今菩萨得无生后方深信
也无生之信不可阻坏犹若金刚故作斯叹也。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者大海出宝即如意珠从大
海出放光普照雨甘露雨菩萨亦尔从佛智慧海
出放智慧光雨正法雨优婆塞经云舍身施物后
得如意珠报也。

于众言音下叹菩萨口业上叹心心第一次叹身
身第一今叹口口第一三业皆第一贤愚中有八
种声唯有梵声第一今菩萨即梵音第一也。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者他云此叹八地菩萨数于
色尘众生为若干尘所成世界为若干尘所成今
谓不然地经别有其义今言深入缘起者明菩萨
深达因缘灭诸邪见故中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
诸戏论今亦尔便入缘起即能说因缘断诸邪见
即灭诸戏论也。

有无二边无复馀习者明菩萨了达因缘非但正
343-A¶ 第 160c 页 X19-0160.png
使无遗亦乃习气皆尽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
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以因缘即中
道故离二边二边正使既尽所以习气亦净也。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者上句由菩萨了达因缘之
法离于结习也问前巳云得无所畏竟今何故复
云无畏耶解云上无畏通今无畏别上云一切无
畏故通今但云演法无畏故别何者以菩萨悟无
所得还演无所得故云无畏所以大经云有所得
者无四无碍无所得者有四无碍亦有得者无四
畏无得者有四无畏问上巳明能师子吼竟何故
犹师子吼耶解上明菩萨自无畏如师子今明令
他畏如师子也。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者明菩萨智慧如震说向若
雷凡夫人有慧无辩有辩无慧今菩萨内有智慧
外足辩才故说如雷。

无有量巳过量者三界内分段为有量菩萨以法
身为身过三界内生死故云无量过量也。

习众法宝如海导师譬叹可知也肇师云导众生
343-A¶ 第 161a 页 X19-0161.png
入大乘海采众法宝使必获无难犹海师导商人
必获夜光了达诸法深妙之义者叹菩萨二慧了
达诸法深妙之义叹实慧善知众生往来即叹方
便慧问上巳云善解法相竟何故复云了达诸法
深妙义耶解云上善解法相无差别差别义世谛
今云了达深妙之义即差别无差别真谛也又上
巳知众生根竟今何故复云善知众生往来所趣
耶解云知众生根此即略今善知即广上直云众
生根故略今云善知众生三世身心因果故广何
以知然往即过去来即未来所行即现在所行即
因所趣即果也近无等等者前齐菩萨叹此中邻
佛叹近无等等者前佛为无等后佛等前佛故云
无等等佛若无等等菩萨邻佛故名之为近又实
相无等唯佛能尽故云无等等菩萨邻此故云近
无等等也佛自在慧者出无等等之位佛有自在
之慧力无畏等菩萨并皆邻之也。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者此复是一叹明法身无生
无不生以无故恶趣门闭无不生故而生五道以
现身也为大医王下释而生五道以现身菩萨何
意生五道以现身由为作大医王故现生五道也
善疗众病等者释医王医王语通有能治病有不
能治病若不能善疗众病虽医不名为王(云云)是故
重正善疗众病应病与药即得消药也。

无量功德皆成就者上来历别叹此下总结此有
343-A¶ 第 161b 页 X19-0161.png
二句今第一叹依正二果亦自行化他无量功德
成就即叹正果无量佛土皆严净即叹依果亦无
量德叹自行无量佛土净叹化他菩萨何故净土
为化他故所以土净故文云菩萨成佛时众生来
生其国。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者第二叹感应两益其见闻
无不蒙益即叹感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叹应益
言前叹感益者见即见菩萨形闻即闻菩萨教见
形生福闻教长慧福慧两益故云无不蒙益言叹
应者诸有所作并为利缘诸有所作悉不唐捐唐
言徒捐言弃动无非时无有徒劳之弊也。

如是一切功德下第三总欢如文。】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
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
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
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
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
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
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
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
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
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
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
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
343-A¶ 第 161c 页 X19-0161.png

如是三万二千人。」

【其名曰等观下第四列名然此中列五十二菩萨
摄一切菩萨尽何者有深有浅有此土有他方有
道有俗有巳成佛有当成佛如是摄皆尽在文可
寻言等观者即不二观方便实为名不等观即是
二观实方便为名此二章举耳既有不二即有二
既有二即有不二因缘度之(云云)等不等者具二不
二两慧具足斯亦不异前有一即有二也定自在
者于诸定中胜故云定自在王馀如文。

如是等即第五总结众也。】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馀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
听法。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馀四天下来在会坐。

并馀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脩罗迦楼罗
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

诸比丘比丘尼优
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

【复有万梵下第三列凡夫众就文为二初列幽众
次列显众若作天众人众即局若作幽显则广今
用第一列幽第二列显就列幽为二第一别列两
界二天第二总列一切是鬼神今初列欲色二天
初即色界初天即摄色界复次列欲界初天主即
摄欲界复所以的列此二天者有二义一者梵王
请转法轮主天帝即佛檀越故别列二者梵王得
阿那含果天主得须陀洹果故别列也并馀大威
力下第二总列一切鬼神诸比丘下第二列显众
343-A¶ 第 162a 页 X19-0162.png
如文。】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
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
诸来大众。」

【彼时佛与下列众中本开为二第一列众第二结
众今即第二众彼时佛与大众而为说法此句难
解见作两问一者问云既云维摩经应云维摩为
说既云佛说名佛经二者问云而为说法说何物
法解前问应名佛经者有二义不得名佛经一者
维摩说多如来说少二者两人相鉴居士知佛心
佛知居士心故如来为居士集众为显不思议之
渐大众宜闻居士不思议之法得悟故名居士说
也说何物法者此似法华法华前说无量义经论
无量义经此中亦尔从来云说普集经未见其文
不知明何物事也。

○尔时毗耶离下即第二别序从来就此中分于
三序一缘起序二述德序三显德序言缘起者净
名与五百长者为护法城等侣每问道参玄无不
同集今五百皆来净名不至故知有疾此即为问
疾之缘起也次述德者净名既有疾未知此疾为
是业报为是横遭故有第二方便一品述净名之
德明此疾非业报非横遭乃是方便疾耳次云显
德序者居士方便现疾如来命问疾人五百声闻
八千菩萨皆陈不堪显净名之德故云显德序作
343-A¶ 第 162b 页 X19-0162.png
此亦好但序是傍若用此为序即失正意故不应
用今明上来是通序从此下讫偈为别从问净土
因果即属正经所以前是通序此去是别序者前
六事众经皆有故是通言别者或天雨四华地六
种动或父母送书宝积献盖今此宝积献盖众经
不同故云别序古云此为发起修多罗序前之六
事證信说经之时不以此为开经序今正因此事
以开净土法门故云开经序就此为三第一奉盖
第二如来受第三偈叹今即第一。】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
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
佛。」

【问长者近在此城住云何后至耶解云此事同大
经纯陀纯陀知时故后至今此长者知时亦后至
也问长者持盖来为业心奉佛为不尔耶解云二
义一者诸长者悉是贵族行时皆持七宝盖而行
既至佛所即以奉佛二者此诸长者是如来同行
必知因此开发不思议之宗故以其盖奉佛也。】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
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
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
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343-A¶ 第 162c 页 X19-0162.png

【佛以威神下第二如来受盖为二初合盖次现土
今即合盖所以合盖者有数义一者所表明盖虽
殊合成一盖表五百长者虽复不同皆悟无生道
二者诸长者虽不同同得法身故也三者欲于盖
中现不思议事令众见如此权变悉皆得道故也
又所以合盖者将说不思议之法故前现不思议
之瑞此即是净土即不思议何者盖遍覆三千而
不大世界在盖中而不小即是不思议也如来启
于前净名来于后也文中有二初现一世界次现
十方世界从狭至广也。】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
尊颜目不暂舍。」

【尔时一切大众下第三说偈称叹为二第一大众
欢喜称叹第二宝积说偈别叹今即初如文。】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目净修广如青莲
心净巳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
首。」

【长者宝积下第二宝积说偈别叹此之二叹不同
343-A¶ 第 163a 页 X19-0163.png
上内心叹今说偈口叹前意业今口业也就初为
二初经家生起次正说偈叹就偈中为五第一叹
本第二叹迹第三重叹本第四重叹迹第五总结
叹就本迹义无量舍那为本释迦为迹此释迦舍
那台叶相开判本迹也今即第一有两行四句只
是一偈何者莫问四言五言七言终取四句为一
偈也就初行两句为二上句叹形下句叹心亦上
句叹外德下句叹内德上句叹外形有法说有譬
说目净修广即法说叹问身有四支百体何故的
叹目不难馀耶解云有无量义今略而释之所以
的叹目者宝积瞻颜而叹故偏美其目又相书云
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
眼也复次佛以慈眼等视一切众生重其等故叹
之也如青莲者即譬说叹然陆生须梦为胜水生
青莲为最故借青莲以喻如来之眼青而且白有
大人之相心净巳度诸禅定者即叹如来内德叹
禅定者由禅定所以有不思议之事故先叹定也
言度禅定者禅定大海二乘凡夫不能尽底唯如
来能极故称曰度此取其了达究竟为度也关中
云目为一身之最心为众德之本是故叹目美心
也久积净业称无量者前来叹果竟今即是叹因
何由得上内外之德良由久积无量净业故致之
然也所以一家云不生不灭因得不断不常果又
上叹德今叹名故序云净德内充嘉声外满也言
343-A¶ 第 163b 页 X19-0163.png
称无量者如大论云无有得名如佛者故云称无
量也道众生寂故者前来叹自行今即是叹化他
道众以寂者示道众生微妙寂灭之法故云道众
巳寂故稽首者此即一周叹竟何者良由如来有
此名德自行化他故所以屈膝顶礼又上来口业
叹今身业叹上口叹今身敬敬叹具足也。】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
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既见大圣巳神变者第二叹迹有两行既见者见
上现土神变之事大圣者三乘中上故云大圣神
变者见现土见土中佛又见说法即见依正二果
如文于是一切悉见闻者即见佛等事闻即闻说
法也。】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
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巳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
法王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
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
灭觉道成巳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三转
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證三
宝于是现世间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毁誉不动如须
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
敬承。」

【法王下第三广叹本德无量略叹不尽故今重广
343-A¶ 第 163c 页 X19-0163.png
叹也此中有数种叹今作法王叹故关中释云如
俗王以俗力胜民故风被一国法王以法力超众
故道济无量也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
动者巧分别一切法而不动第一义如大品善吉
问诸天子汝不解那诸天子答不解善吉云我无
所说说而无说今亦尔分别而无分别故云不动
等觉而建立诸法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业不
亡者由来云无我无外道耶我善恶不亡不无佛
正法今谓不然若无外道人即无外道法既有佛
法法亦有佛法人何得以无外道人对有佛法法
耶今时作数意释之极精何者一家有法长人短
四句今此中正是法长人短一句言法长人短者
明法通生死佛地故法长生死无人唯佛地有人
故人短问既无生死人亦生死法也解云明释迦
出此土偏迮人病故作此说也二者欲破断常二
见无我无作无受便谓无复因果故明虽无人而
善恶不忘无人即破常有业即破断今悟不常不
断也始在下叹一化始终方便前叹上叹大乘今
具叹始终也三转法轮者即示劝證即十二法轮
广如法华释也彭城云示生闻慧劝生思慧證生
修慧也其轮本来常清净者数论闻此言不知是
何成论云三轮即世谛本净即真谛师云此是两
證义闻有即安世谛中闻无即置真谛中今明不
然只转而清净清净而转岂开二谛之理耶毁舆
343-A¶ 第 164a 页 X19-0164.png
不动如须弥者然释迦具遭八风而不倾动具如
大论中辨故关中云裁手不戚捧足不欣善恶自
彼慈覆无二也孰闻人宝者在天为天宝在人为
人宝故云人宝也。】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
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
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圣法
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
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
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
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
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今奉世尊此微盖第四重叹迹为二初报恩叹既
云稽首故是报恩也文中具叹三密今即第一叹
身密一身一切皆见在前此有二释一云只是一
佛一切皆见是人但各见在前二者只是一佛随
类各见人即见人天即见天不共者不与二乘等
共佛以一音下第二叹口密为三第一叹一音说
法各谓同音第二叹一音说法随所解第三一音
说法欣畏兼生今即第一一音者有解云一法身
音地论云一员音此音无所不出故云各解今明
如身一天竺身各见亦一天竺音众生各有所解
馀如文。】
343-A¶ 第 164b 页 X19-0164.png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巳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
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巳到于
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
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
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稽首十力下第五叹上虽四叹不尽故今结难也。

○尔时长者下一经大发初序说竟今即第二正
说然此中虽有二处四会不同[纺-万+死]其大归不出二
种之行故大智论云菩萨行虽无量不出二事一
者净佛国土二者成就众生为是义故明斯二种
何处文是佛国品即净土行从方便去并属成就
众生此之二行行中之要故发初即明此二行次
意有二种初会后会即是佛说中间二会是净名
说即是道俗因果等法门然未曾道俗因道俗因
果方便也问方便品及问疾等可是净名说难声
闻诘菩萨云何是净名说耶解云亦是菩萨说何
者此等声闻菩萨皆陈菩萨前说即陈菩萨说故
知是菩萨说方便文殊问等品是菩萨今说弟子
菩萨品是菩萨古说菩萨既有二说如来亦有二
说初四众围烧而说法即巳说为长者说净土即
今说而不明未来者未来不相閞也。】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巳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
者子皆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
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343-A¶ 第 164c 页 X19-0164.png

【四会之中今即是庵园初集为四一问因果二诫
许三受旨四广释今即第一宝积问有二初问果
次问因然此问有旧有新言旧者此诸长者皆巳
发菩提心未解修菩萨行如善财见诸智识皆云
前巳发菩提心未知修菩萨行今宝积亦尔也言
新问者从上献盖生宝积献盖如来现土既见净
土是故致问也愿闻得佛土清净者即是问果愿
说菩萨净土之行者问因此即带请问也。】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佛言善哉下第二叹问诫听许说。】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下第三宝积受旨而听如
文。】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
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
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
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
343-A¶ 第 165a 页 X19-0165.png
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佛言宝积下第四佛广解释答因果二问即为二
初答果次答果中三第一法第二譬第三合今即
第一法说为二初正说次释疑今即初略明二种
士一报土二应土众生修行所得名为报土佛随
众生所宜而现名为应土报多约能所应多就所
能须知此是应报报应能所所能众生佛佛众生
因缘义也然报应土各有五一净二秽三杂四净
不净五净不净成土种土言众生之类是菩萨佛
土者此明菩萨未曾土不土为他众生故土为众
生故土土云何言众生是土众生为正为依耶解
云菩萨如行而说众生如说而行则能所能所皆
净皆净即正报净正报既净故依果净也所以者
即释疑佛未曾土不土随众生故土也随所调伏
众生而取佛土者上明生善此明灭恶如文随诸
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者第二明应土报土有
二句一生善二灭恶今应土中亦二一入佛智慧
即终二起菩萨根即始关中云七地无生忍为入
佛智慧初地至六地为起菩萨根故大品云七地
菩萨等定慧地得佛眼故也彭城云卅心为起菩
萨根初地为入佛智慧然初地无生七地无生并
出释论皆可用所以者何菩萨取佛土释如文。】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
终不能成。」
343-A¶ 第 165b 页 X19-0165.png

【譬如有人下第二譬说有此譬来者上明报应二
土并为众生若使如此菩萨不自修行是故今释
菩萨修净土要为众生若不为众生菩萨不修净
土如地起室有地故起室无地不得起室菩萨亦
尔为众生故修净土无有众生即不修也又虽修
净土为众生而不妨毕竟空虽知毕竟空而取净
土化众生具足二行乃得立此正斥凡夫二乘二
乘唯著空不能化众生故今云若于虚空终不能
成也。】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
于空也。」

【菩萨如是为成就下第三合譬如文可寻。】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謟众生
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
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
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
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
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
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
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
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
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
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
343-A¶ 第 165c 页 X19-0165.png
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
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阂众生来生其国三十
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
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
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
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
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
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
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宝积当知直心下前答果问竟今第二答因问就
中开为三第一正答净土因问第二身子疑念第
三如来释今第一为三初标三心及万行第二明
万行相资第三结净土义今即第一言直心者邪
曲之心为曲正直之为直心一往凡夫二乘为曲
心菩萨为直心大经云二乘为邪曲之见二者有
所得心即曲无所得乃名直心何者还是诸见故
非净土因所以经云有所得者是魔伴傥邪见之
人也问直心是因净土是果云何言直心是净土
耶释有二义一者就事释明直心是菩萨净土者
就因中说果如百论食金也二者只此直心是净
土土以何为义土以栖托为义菩萨栖托实相实
相只是净土故直心是菩萨净土也不謟众生来
生其国者菩萨无生正悟悟于未悟令一切众生
343-A¶ 第 166a 页 X19-0166.png
同菩萨悟今既同悟无生来世界同生净土也深
心者上明直心未知为深为浅故今明深心菩萨
既悟深心还悟众生以深心故具足功德众生来
生其土大乘心者上明深心未名广大是故今明
广大之心遍度四生咸济六道并令悟大乘心也
布施者此明万行为净土因万行之中六度为首
故先明之也四摄是净土成佛时解脱众生来者
此句难解既云四摄是菩萨净土何故复云解脱
所摄耶解云有二义一者菩萨因中四摄摄众生
若在果地解脱摄众生也二者菩萨虽四摄摄众
生不为众生属菩萨律中云有婆罗门设人食即
作贯拟穿其鼻今菩萨不尔虽四摄摄众生但为
解脱众生不为属于菩萨故也。】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
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
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
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
则一切功德净。」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下第二明万行相资如
文。】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
佛土净。」

【是故宝积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下第三结明净
343-A¶ 第 166b 页 X19-0166.png
土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者成论人云心为善恶
解脱之本除心上之或留此心置故心净名土净
地论云除妄心何者佛非妄心岂妄心作佛故六
识悉除留第八阿梨耶识又有三藏师云亦除八
识此识亦不净第九阿摩罗识番此乃净斯等诸
释终有净心有净心即有见终不净今明悉净如
此心净此秽心得此净心妄心净真心悉净如此
心净即佛土净故云当净其心即佛土净也。】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
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
若此。」

【尔时舍利承佛下第二身子疑念疑云若使心净
即佛土净者今此土不净如此如来为菩萨时心
应不净将因难果将果徵因有似信相亦同迦叶
此即将正徵依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
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
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
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
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
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
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
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
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
343-A¶ 第 166c 页 X19-0166.png
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
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
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
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
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告
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
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
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
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
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
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佛知其念下第三释疑身子疑谓如来土不净今
如来及质云身子日月常净盲者不见言日月不
净是盲者过非日月不净如来土常净而汝罪垢
不见言不净也尔时螺髻者螺髻菩萨释净土还
成如来意上如来明土净时众谓云如来自说土
净无有见者是故今螺髻菩萨亲见如来土净然
此具四句二人俱失二人俱得三梵王得身子失
四身子得梵王失俱二失者土未曾净不净净不
净皆失二俱得者各得一种方便身子得梵王失
者众生正宜秽得度即净非也梵王得身子失亦
尔此中正弹秽见应以净土法门得悟故弹云勿
343-A¶ 第 167a 页 X19-0167.png
谓此土为不净也譬如自在天宫者明天即见天
宫明人即见人宫故二缘不同也于是足指案地
下次如来变土所以有此文来者前身子见秽梵
王见净但身子见秽事彰梵王见净未显是故今
现净成梵王之言也问如来土本净何意足指案
变净耶日月本净不可变令不净今何故变土解
云土变不变但众生心变故言土变如盲眼开见
净耳为欲度斯下劣人者此句即是秽者为得若
无秽土何以化下劣人下劣人见秽得悟故秽为
得也亦是释疑我此土净何意如来现秽耶释云
为度众生故现耳譬如诸天者诸天生时欲诫其
福福厚者即饭白福薄者食即赤众生亦尔心有
净不净见净秽耳又意饭白无福横见赤亦土本
净无福横见秽也当佛现此土下时众得道有二
初时众悟深次时众悟浅大乘中有深悟有浅悟
今即深悟悟无生忍也问众止见净土何因得无
生忍耶解云所明净一切心除净秽见即得无生
直置净土无有是处所馀如文。】

维摩经疏第一
343-A¶ 第 167b 页 X19-016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