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737b 页
No. 672
八大人觉经略解
西土圣贤集 后汉沙门 安世高 译
皇明藕益释 智旭 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今初。】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
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
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言诵念者。明
其文义淳熟。记忆不忘也。八大人觉。释现结叹文
中。】

【△二别明即为八。初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
渐离生死。」

【此入道之初门。破我法执之前阵也。先观世间无
常。国土危脆。如高岸为谷。深合为陵等。则于依报
无可贪著。次以四大观身。地水火风互相陵害。故
有四百四病之苦。各无实性故究竟皆空。次以四
阴观心。所谓受想行识。并此色身。共名五阴。于中
实无我及我所。但是生灭之法。刹那刹那迁变转
异。不实故虚。非真故伪。递相乘代故无主。则于正
卷一 第 737c 页 X37-0737.png
报无可贪著。又此正报身心。不惟空爱惜之。于事
无益。而且一迷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则心便为众
恶之源。一迷四大为自身相。则形便为众罪之薮。
倘不直下觑破。害安有极。若能如是观察。则身心
二执渐轻。即渐离生死之第一方便也。】

【△二常修少欲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身心自在。」

【此既以第一觉降伏见惑。次以第二觉降伏思惑
也。思惑虽多。欲贪为首。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
而得自在矣。】

【△三知足守道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
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此既修少欲。复修知足。以专心于慧业也。多欲不
知足人。最能障慧。今于少欲之中。又复知是。则慧
业任运可进矣。】

【△四常行精进觉。】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
出阴界狱。」

【夫所谓少欲知足者。正欲省其精力以办出要耳。
倘托言知足而反坐在懈怠坑中。则坠落不浅矣。
故必常行精进以破见思烦恼。烦恼之魔既破。则
阴魔天魔死魔皆悉摧伏。而五阴十八界狱乃可
卷一 第 738a 页 X37-0738.png
出也。】

【△五多闻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虽云精进。若不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则成暗證之
愆。又有闻无慧。如把火自烧。有慧无闻。如执刀自
割。闻慧具足。方可自利利他。】

【△六布施平等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虽有智慧。而无福德。亦不可以自利利他。故须具
行三檀也。知贫苦之多怨而行布施。即财施也。知
怨亲之平等而不念不憎。即无畏施也。法施巳于
上文明之。今以财及无畏圆满三檀耳。】

【△七出家梵行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
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虽修智慧福德。若不永离居家五欲。终不可以绍
隆僧宝。住持佛法。当知三世诸佛。无有不示出家
而成道者也。三衣。一安陀会。二优多罗僧。三僧伽
梨也。然使身虽出家。而不能守道清白。梵行高远。
慈悲一切。则为窃佛形仪。罪加一等。不可不知。】

【△八大心普济觉。】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卷一 第 738b 页 X37-0738.png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虽复出家。不发大乘普济之心。则慈心不周。不发
代众生苦之心。则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绍佛
家业之真子也。】

【△三结叹。】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
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
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如此八事下十六字。结成名义。精进行道下十六
字。结成自觉功德。法身船。指所悟性德。涅槃岸。指
修德所显也。复还生死下三十二字。结成觉他功
德。惟自觉方能觉他也。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结
成诵念功德。能诵其文。必能精思其义。能思其义。
必能以此自觉觉他。故能灭罪而断生死苦。趣觉
而證常住乐也。】

八大人觉经略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