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49c 页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四
沙门清远 述
「〔经诠于定律诠于戒论诠于慧〕」
【
大疏云然此三藏
约其所诠略有二门一则(克性)经诠三学律唯戒心二
学论唯慧学二则(兼正)三藏之中经正诠定毗尼诠戒
论诠于慧兼各通三与清凉玄文同清凉克性约克
的所诠体性各诠其一兼含本末之义以谓经诠戒
定律唯戒定论唯慧以摄至相之本末故与至相克
性义不相违也言兼正者与至相同至相之兼正者
经正诠定兼诠戒慧律论亦尔但清凉兼正各为一
门谓兼各通三也由至相义具文未备故清凉开之
其义无别若贤首起信疏克性各诠于一与至相同
约克的能證体性各證一学如经主意于心学虽诠
戒慧亦为了心故馀二藏亦尔兼正依杂集论经诠
三学律唯戒心二学论唯慧学以经宽故具三律论
次第狭也约诠旨本末以论亦是至相之义本末门
经是本论馀二次第为末也盖兼含本末义故经既
为本正诠于定兼诠戒慧律正诠戒兼诠于定论唯
末故唯诠于慧与至相清凉兼义少殊者以贤首依
杂集论释相兼含至相之本末故律反兼定者亦依
彼论所释故亦同次文所引摄论之文谓能成办增
上戒学增上心学故立毗奈耶藏等贤首清凉不立
本末门者文中义各含具故然诸祖不同各有主意
乍观虽曰小异细评初不相违也。】
「
〔增上心学注云
沙门清远 述
「〔经诠于定律诠于戒论诠于慧〕」
【
大疏云然此三藏
约其所诠略有二门一则(克性)经诠三学律唯戒心二
学论唯慧学二则(兼正)三藏之中经正诠定毗尼诠戒
论诠于慧兼各通三与清凉玄文同清凉克性约克
的所诠体性各诠其一兼含本末之义以谓经诠戒
定律唯戒定论唯慧以摄至相之本末故与至相克
性义不相违也言兼正者与至相同至相之兼正者
经正诠定兼诠戒慧律论亦尔但清凉兼正各为一
门谓兼各通三也由至相义具文未备故清凉开之
其义无别若贤首起信疏克性各诠于一与至相同
约克的能證体性各證一学如经主意于心学虽诠
戒慧亦为了心故馀二藏亦尔兼正依杂集论经诠
三学律唯戒心二学论唯慧学以经宽故具三律论
次第狭也约诠旨本末以论亦是至相之义本末门
经是本论馀二次第为末也盖兼含本末义故经既
为本正诠于定兼诠戒慧律正诠戒兼诠于定论唯
末故唯诠于慧与至相清凉兼义少殊者以贤首依
杂集论释相兼含至相之本末故律反兼定者亦依
彼论所释故亦同次文所引摄论之文谓能成办增
上戒学增上心学故立毗奈耶藏等贤首清凉不立
本末门者文中义各含具故然诸祖不同各有主意
乍观虽曰小异细评初不相违也。】
「
〔增上心学注云
卷四 第 50a 页 X10-005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0.png)
【
问三藏所诠谓戒定慧也何特经之所
诠云增上心学耶答世亲摄论云能说三学故立素
怛缆藏能成办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立毗昙奈耶
藏谓具尸罗即无悔等渐次能得三摩地故能成办
增上慧学故立阿毗达磨藏标以增上心学释以三
摩地故知心者即定心也今钞所注即彼论意是故
三藏之中经正诠定者定即心也如来出世说教但
为众生显发定心虽诠戒慧亦为了心故云诠于定
清凉云经正诠定学者一大藏教皆如来定心所演
故义天僧统航海至钱塘南山慧因师承晋水法师
因问何故经诠定学邻华严代云从定起而发言言
必真当今然之今谓不然从定起而发言乃说经因
也经诠定学乃诠旨也安得是同苗从清凉定心所
演故诠定学。】
「
〔疏修多罗摄〕」
【
钞云此经非馀二藏所
能摄也。】
「
〔若约此摄彼藏者亦兼于律论〕」
【
然二藏不
能摄此经者三藏约能诠为门不同此经兼摄彼二
者约十二分中修多罗摄之此即义该意在文外。】
「〔二藏者一声闻藏二菩萨藏〕」
【
约所为别故分二藏
之异谓以教就机以分之故大小乘相对各分经律
论之别大乘三藏者华严般若等为大乘经菩萨戒
善戒为大乘律瑜伽智度等为大乘论小乘三藏者
四阿含等为经五部律为戒婆娑等为论。】
「
〔若此摄
彼即亦兼之者〕」
【
约义该也。】
「〔据诸经论乘有开合合者统为一乘谓十方佛土
卷四 第 50b 页 X10-005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0.png)
【
大钞开二云即二藏略钞不言者
影略在二藏中故开三者于声闻藏中开出缘觉乘
故(二藏中二乘合而不开者理果同故今开而为二者教行别故)开四者加最上乘
故开五者除一乘于三乘之上加人乘天乘略钞先
五而后四者为以梁论四乘同光宅四乘虽约权实
相对料简故开六即无量乘。】
「
〔注小乘三乘一乘〕」
【
问
今立正法具四乘何故列三宗耶答要见一乘最胜
辨权实故通引彼文若论四乘则合小在大中谓合
愚法同回心总属权三以对一实耳。】
「
〔注第三最胜
一即为四也〕」
【
然此中一字或节在上句或节在下
句其消释义相苦不相违今谓论具云于此三中第
三最胜故名善成立若尔理宜即在上句。】
「
〔光宅四
乘〕」
【
玄文云临门三车即权教三乘大白牛车即实
教大乘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约人就法)并无体
故(直就法明)诸子皆索故(明皆无体此明三乘皆是方便)是知三皆虚指
以为方便此则前三是三乘后一是一乘无乖教理
(言其顺理也其次明其违理云)若唯说法华为实则抑诸般若及诸
大乘了义之经(次明会不会之意云)是知昔大亦有权实法华
但会昔权故说三皆虚指昔实不滞方便故不会之
(难云既许昔三皆权何言抑诸实教释云非不许其四但昔大不分权实故成抑诸实教耳次明会二会三之
意云)若约会权归实即是会三为一若破小显大即会
二归一(难云为是会三为是会二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会三归一昔应无实若会二归一昔应无权
无权四则乘之义不成无实乃不抑昔时圣教此是光宅难意次明取昔废昔之意云)若开权显
实即三是一更无别一若废权立实义说为四如揽
卷四 第 50c 页 X10-005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0.png)
兼权今一全兼成四无爽(难云为会昔三而为一邪为会昔三归今之一邪释
云具上二义先明会三为一则会取昔三后明会于昔三归今之一以废昔三立今之一若约会取则昔小亦
取行是佛因故若约废昔则昔大亦废以其约教虚设果亦虚指故然约教则废三立一约理则开三显一约
行则摄三为一约果则会三归一次三互通各通三义废立唯教不通馀也三点喻于三乘以成一伊喻为一
乘别说三乘三皆是权合三为一故得称实法合云昔三既别实不兼权者合上点别非伊纵昔有实实不兼
权今一全兼者今合上伊具三点成四无爽者结成正义三总合为一故成四也其次彰今异昔云)若依
昔未显说一切具有如来知见根败之种今并说成
则今昔有异(昔所未说而今说之一乘三乘昔权今实睿公云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
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今法华三根声闻皆与授记故言今并说成今昔有异)于文有据
义亦极成(巳上皆玄文疏钞恐要见始末故具录之)大钞第三云问若约
法华巳前但是三权若据法华会中乃至涅槃是一
实进退推求皆无四义光宅疏主何立四乘答但于
一代时教权实相对立有四乘何必同时况法华之
前亦有一实谓对一类利根顿说如来藏性真常之
理又诸部般若及净名之类皆密约实理弹呵二乘
但以机闻各殊不兼权故乃至云今法华三根声闻
皆与授记则是开权会权唯是一实法华云妙妙在
于此然所归之实即昔实也但以昔未会今会之而
为妙矣是则说权说实皆是法华故生公云此经不
说则巳说则权实双辩谓昔佛说权不言权也故上
云方便门闭故知四乘进退皆成但光宅不显出昔
因自有一乘实教(法华唯会昔权不会昔实昔实不滞方便故)而乃唯说
法华为实则抑诸大乘了义之经斯为阙事也若四
卷四 第 51a 页 X10-005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1.png)
凉彰今异昔之疏钞也但彼引睿公此引生公为特
异耳此中不会昔实莫大分明文不云乎所归之实
即昔实也不云会昔实归今实注中唯会昔权等句
全是清凉之会疏也但彼会不会之意居于前彰今
异昔第于后故人便谓清凉前虽会权后亦会实此
文彰今异昔第于前会不会之意居于后钞更无馀
词而不知却如何加诬祖师会实耶又引清凉如上
疏钞大义云法华破会义极于此意极分明何涉无
稽忘言会实若谓清凉纵之则昔日有实则会于权
夺之则实体不足并皆通会昔之权实归今实者是
则唯有今日之实更无昔实相对彰异科家谓之彰
今异昔可乎应立科之误耶又何于辨吉藏处无夺
而通会耶祗由光宅并以昔经属权属会故清凉特
列数科而破之今却谓清凉亦是通会昔经何昧之
甚耶若谓光宅不分昔实一混会之故成其违清凉
分出昔实然后却约实体不足并皆属会故成其顺
者是则于昔权实虽分与不分为异一等是会止类
五十步与百步虽远近不同一等是走奚必清凉之
是而光宅之非乎设若光宅云我正约实体不是总
以为权故皆会之清凉之破以燕伐燕何克之有岂
清凉若是之薰巳斥人哉又引贤首探玄云或闻唯
破二乘即谓唯约不定种性或云无二亦无三即云
大乘实教亦破或闻不破大乘即谓大乘权教亦存
卷四 第 51b 页 X10-005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1.png)
权教许入寂二乘不成佛故但深破二乘即是破三
是故破二破三皆不相违也评曰此贤首腾昔解之
非若谓会前四教此何不评破实今释下显今释之
是也既云破二实灭又云会大乘权教即小始明矣
(巳上皆定师所述之文耳)议曰玄谈之文义有纵有夺纵之则昔
日有实法华不会会者但权权皆属始尔则三车唯
属始门若或夺之昔日未曾显说一切具有如来知
见纵说涅槃真常之理实体不足皆属法华佥须破
会虽有权实尽属三车一乘三乘昔权今实尔则权
通三教总判昔经望今一乘权实差别正与教章旨
趣相符不然则清凉直与教章相违无由乳合奈何
探玄复唯简始小从容两势清凉得之故有纵夺圭
山承袭初无有异此之正辙吾宗学者今古同遵苟
或二者偏取教章之与光宅异术同非耳定师新意
不知其可也第有所疑者圭山云法华之前亦有一
实谓对一类否若云是者利根顿说如来藏性真常
之理未知此顿是圆觉否若云是者不应言法华之
前也以圭山谓此经不属五时故又不应止云对一
类利根顿说也(此即渐机之利者为显地言之理护之顿即五时中之顿也)切谓
圆觉不在纵夺之数耳况清凉纵夺即不明言此经
何属圭山力弘斯典乐兹玄妙不应反指斯经属乎
纵夺有志此者去情思之。】
「
〔大乘与一乘异者法相
宗中学人多不信之乃至引二十馀部经论證之〕」
卷四 第 51c 页 X10-005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1.png)
【折薪云引證法相繁兴作章唯简始教又以法相通
终顿引此證不会终顿焚薪力破之贤首自言但以
和尚章疏义丰文简学者多难趣入故录微言勒成
教义分齐记不言为法相繁兴故也问钞中文势明
有此意那曰非耶答据钞有故制等字似蹑法相而
说也意则不然意在文中等言不在法相繁兴也又
曾不言拣终顿其意但取一居三后权实不同先用
梁摄论大外有一一为最胜次申贤首数义分齐文
中引二十馀部经论證之亦大外有一大乘与一乘
之异故知汝宗多不信者学识寡浅耳尔则折薪不
得此意。】
「
〔一乘所摄〕」
【
大疏有六重初谓一乘钞云此
是会三所归之一非三中之一四即光宅四乘开一
乘三乘之别结云初及四中一乘所摄问若尔何故
今钞云一乘所摄者此是四乘之一乘非通相但一
之一乘耶答今钞约权实料简故简对三之一非是
通相之一若就前通相一乘不妨是彼一乘所摄然
一乘摄此经者既云此是会三所归之一非三中之
一则别教明矣第十钞云序及玄谈明言此是别教
一乘于此见矣。】
「〔注然此别相亦名直说成实论直说语亦名法本
谓经为论本初名为后本略为广本也〕」
【
静法苑公
藏部各立两重总别斥于古德总别不分言两重者
三藏为总经律论为别经为总律论为别二十二部
为总修多罗祇夜等为别修多罗为总祇夜等为别
卷四 第 52a 页 X10-005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2.png)
藏三藏中修多罗名唯通十二不通二藏二藏中有
契合义自属十二中修多罗耳问经藏既通十二安
得不通律论二藏耶答三藏得名各就能诠为门不
同若经藏能通二藏者安分三藏之别乎其十二分
虽亦为门不同但约所诠之义谈之耳大疏(三十五)云
十二分教各二相(每分二相各通大小乘)唯修多罗或二(总别)或
三(总别略)二相者一总相通摄十二分涅槃经云始从
如是我闻终至欢喜奉行皆修多罗二别相唯摄十
二分中契经杂集论云谓长行缀葺略说所应说义
略说所应说义者即略为广本如经云尔时世尊欲
显示菩提心功德即略也经一卷半说菩提心功德
是广也然修多罗有四种异名一名法本二但名经
三名直说四名圣教圣教及经前藏摄中巳释法本
者隋远法师以五义释之一教为理本二经为论本
此二虽在略相中开出契合之义通故即是四名中
经与圣教三总为别本四初为后本五略为广本清
凉圭山云初二可见次三如次配总别略三相以彼
立三修多罗故一总相二别相三本相亦名略相(大钞
云异名中法本即当第三相据此则略说所应说义通十二分及通五本其三相后二不违杂集长行中缀葺
等言其第三相亦顺成实论直说语言直说语者总相而言名为直说斯则通十二分教皆有此一总相而言
者即略说所应说义与法本同也)然彼三相总相不异前别相者就
前总相分出十二分十一分所不摄者还复摄在修
多罗中名为别相用斯别相望祇夜等为本故故名
卷四 第 52b 页 X10-005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2.png)
修多罗后广释者随别名之即前略说所应说义欲
显示菩提心等故云略为广本今钞注云然别相亦
名直说牒前杂集论别相以释略说所应说义若远
法师开别相以成别略二相略相亦名本相其本相
同成实论直说并通十二分不同别相十一分不摄
也杂集论则以略说所应说义合在别相中问略说
相既通十二与总相何别耶答总相则通目于经略
相则于十二分中取各各略标举之义若演义(三十一)
及大钞取彼成实论直说同彼略说相通十二分言
之故指后三本如次配三相若今钞则顺杂集论合
在别相中故牒别相以释也。】
「
〔然此别相亦名直说〕」
【者但取彼通相中一分义故虽云直说语亦名法本
意在别相以彼二相中别相义局故唯指经为论本
等若依演义大钞应改经为论本总为别本以彼取
直说法本略相契合之义通故与总相契经同故若
依此钞则不必改也以此彼所据别故或云应除去
经为论本今谓不必除也以经为论本通别相故或
云应须加二具足五本今谓设欲加之止加教为理
本则可也总为别本不可加也以彼总为别本虽属
略相祖师以契合之义通故亦通总相所以法本与
上亦名为经同别今钞唯论别相恐文相紊乱所以
不著总为别本及五本耳辨疑误云应除去亦名法
本下十八字然又不可也以义连上成论七字故安
卷四 第 52c 页 X10-005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2.png)
「
〔六自说
者不因请故〕」
【
依此钞只一相若大疏还有二相一
为令知而请法故如金刚菩萨列十地名即无问自
说二为令所化法殷重故无问而说钞云如阿弥陀
经等。】
「
〔就别相中此经直说法门即广云云〕」
【
亦合略
相于别相之中故云就别相等。】
「〔权实对辨〕」
【
豫华藏立三种权实一互望权实二诠
真权实二究竟权实且初互望权实者谓依教章乘
教开合中小乘为始教之方便遂立此名意云始教
望前为实望后为权然凡言权实者实则有实果故
今始教云实还有实果否且诸祖止就菩萨藏中分
于权实或前四俱权或唯简始小初无大小对分之
权实二诠真权实者谓依觉钞第七后三教皆诠真
成一心而立然实教可云诠真权教安受此名三究
竟权实者谓依清凉云前四因中即有至果皆无而
立然究竟实教可以受称究竟权教义亦难成前四
皆为方便以方便非究竟故辨疑误云此科所述初
明开合次于开中明五教后明判摄而但科云权实
对辨者止科得始终二教三宗对辨耳但是清凉藏
教所摄中一门之义此乃以别为总备引清凉大疏
意欲与彼相同乃至云应云约教摄或云别明所摄
则不妨于中对辨权实意在实教摄此经耳评曰此
从清凉亦依贤首教门权实中来正约合后三为实
以简始小之义清凉亦依贤首显教分齐定权实中
卷四 第 53a 页 X10-00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3.png)
岂曰立名之句哉见禅源诠不心疑也今圭山之意
欲明权实教中实教摄此经先辨权实后明摄属何
不可乎然今三宗但约始终对辨者盖后三教并属
性宗且以终教简异空相以分权实其显圆不言可
知耳。】
「
〔龙树之释大品〕」
【
龙树别传云梵语那伽阿周
那此云龙树以树下生身龙宫成道故以为名释论
云龙阿周那阿周那或云阿顺那此云树慈恩翻为
猛并非敌对正翻龙即那伽之唐言智者大师云树
为生身龙为法身即别传之意若义净三藏云阿离
耶曷树那此云龙猛或云龙胜据此则树亦略梵语
耳奘三藏西国传云正云龙猛讹云龙树宗致义记
云近问日照三藏云西国俗说前代有猛状之人名
阿顺那翻为猛者但指彼人非正译其名又西国有
树名阿顺那在彼树下生故因以为名翻为树者亦
指彼树非正翻名虽俱无正翻就义指事树得人失
以树下生身龙宫悟道故云龙树此颇合别传今从
首然此菩萨道出四角逢缘不少值业良多嗅药不
爽于[金*四]铢览文匪逆于本末(释论自云位起毛头三角乃起十信三贤位登
初地)即吾宗第二祖师亦为天台空宗禅宗之祖师论
释大品般若而不分教。】
「
〔无著之解金刚〕」
【
梵云阿僧
伽此云无著初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因入日光定
上升兜率咨问弥勒为说大乘观还阎浮提如教思
惟即得悟既得空观因此得名于兜率请问弥勒金
卷四 第 53b 页 X10-00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3.png)
论三卷以二十七疑消释经文然佛意多含经有出
生涌泉之义无著尔后复于弥勒意外造论二卷作
一十八住科判经文皆不判教问下文云若龙树之
判四门无著之扶五性何谓不分耶答无著解金刚
不分教释法相而扶五性其义易见唯龙树释大品
前后分不分之意难明辨疑误云龙树直释经文不
别开章判教故云不分随文释义中不妨分于四门
今取前意下文取彼后意或云此据序正二分不判
教故下文云分教者据彼流通分中判四门之异故
若臻师通赞云龙树遇大品佛对机不分故不分之
遇机当分佛自分之故分四门之异者四门者空有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谓空有两亦双非辨疑误又云
前纵后夺意云纵之以前五义不可分故引龙树为
證夺之得少失多故须分教亦引龙树四门为證评
曰辨疑误二义中宁取前义若后义则但见能引所
證分不分之义未见龙树前后不同之意然则前义
与通赞校之宁取通赞耳。】
「
〔东夏〕」
【
孔安国云美服彩彰
曰华大国曰夏清凉云泰洛为华亦云华夏今云东
夏者以对西域故又书云尹兹东夏即中国之名也。】
「〔僧肇之解净名〕」
【
本传云京兆人才识慧解率由天
纵善通三藏力究一乘即罗什高弟关中四圣之一
也造宝藏论宗本义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涅槃
等论呈什什称誉之笺注净名昭灼圆顿未始判教
卷四 第 53c 页 X10-00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3.png)
曰此与四城义同而在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
得相见什甚奇之疏解思益文义超迈众皆推仰。】
「〔或开宗料简〕」
【
大钞次有成上离字一句对前或一
味不分成上合字此钞从略亦无乖于大旨。】
「
〔生公
之立四轮〕」
【
本传云龙光寺竺道生从长安什公受
业因说阐提成佛义旧学以为邪说机愤滋甚遂显
大众摈而遣之生于四众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
于经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违背者显
舍寿时踞师子床言竟拂衣而去后涅槃大本至于
南京与生说合诸僧惭疾追而信服此师立四轮教
一善净法轮谓始说一善乃至四空令去三涂之秽
即人天乘二方便净法轮谓以无漏道品得二涅槃
即二乘三真实法轮谓破三之伪成一之美即法华
四无馀法轮谓会归之谈常住妙旨即涅槃。】
「
〔诸德
见开有失则合见合有失则开矣〕」
【
问开合俱有失
者贤首何故分教耶答贤首会通古德离合之得失
况分别则得多失少故不妨分之问分既得多失少
今家分教宁免少失耶答得多失少是亦纵之若夺
之则虚巳求宗离之合无施不可何失之有哉况今
家立教开合自在故出于得失之表耳。】
「〔周易云天下殊途一致而百虑〕」
【
然此文与彼相反
者理本一味故钞顺疏文故彼则虽同而异此则虽
异而同。】
「
〔九流百氏大道宁差〕」
【
一儒家者流盖出于
卷四 第 54a 页 X10-005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4.png)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也
于道最为其高六经亦云六艺谓乐诗礼书春秋易
二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宦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
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音让)此其所长也及
放者为之则欲绝礼乐弃仁义独任清虚也三阴阳
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宦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舍人事而任于鬼神四法家者流盖出于
理宦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饰法此
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致治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溥厚五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宦
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
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言欲为政必先正其
名此其所长也及謷者为之则苟钩鈲析乱而巳叫
(〔土〕钓反训讦也)六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釆椽是
以贵俭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此其所长也及蔽者
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体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
疏七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宦诵诗三百使于
四方不能颛对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
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许违切)而乖其信八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宦兼儒墨合名法百家者之说
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
心九农家者流盖出农稷之宦播百谷劝耕桑以足
卷四 第 54b 页 X10-005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4.png)
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十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
宦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诸子十
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巳(意不取小说家流见西汉艺文志)。】
「
〔体外无
权权即是实〕」
【
法华前所说三乘名證自果是体外
之权法华说三乘无实果證三即是一故云体外无
权谓伊外无点点即伊也。】
「
〔三草二木〕」
【
小草即人天
乘经云或处人天转轮圣王梵释诸王是小药草中
草即二乘经云知无漏法解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
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證是中药草上草
即菩萨乘经云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
药草此通说大乘为上于中以登地巳上慈阴义广
复加二树七地巳前即小树经云为诸佛子专心佛
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八地巳
上为大树经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
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
「
〔一相一味之法〕」
【
佛平等
说如一味雨。】
「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
寂灭相终归于空等〕」
【
文有五句前四句显四德后
一句显一性解脱即我德脱二障得自在故离相即
乐德离变易苦故灭相即净德灭智障故寂灭相即
常德离生灭喧动故。】
「
〔如经说一无常等〕」
【
文有六义
乃含多意。】
「
〔或云生灭代谢故云无常〕」
【
此则因缘生
灭是无常也即小乘中意亦通人天乘。】
「
〔或云无彼
卷四 第 54c 页 X10-005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4.png)
【
有本无真字此中多却大钞演
义皆无若不加真字其义通于真妄若加真字其义
反局断然不可加此有二义一依他法上无彼遍计
常(无彼无相之妄常)亦无彼圆成常(无彼有相之真常)故云无彼常
故名为无常即始教中意二亦依佗法上约染分同
遍计净分圆成故云无彼常故名为无常染分同遍
计可见净分同圆成者依他净分无性即是圆成实
性故云无彼依佗净分常此通实教中意。】
「
〔或云不
生不灭名无常〕」
【
大经疏(二十七)云若依中边论约三
性说则初后二性不生不灭是无常义钞(二十五)云初
后者偏计无可生灭故圆成体常湛然故谓体常湛
然名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如次文远公所释即终教
义以论约圆成实性释圆成义故远公释净名多用
中边论意意取圆成实性释不生不灭是无义故云
实相理穷名为毕竟(净名云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体寂无为名
不生不灭是彼无常真实性故名无常义生公释云
(亦释净名)无常者以事验之终苟有灭始无然乎始若果
然则生非定生不定生灭孰定哉生灭既其不定真
体复何所在哉推此无在之理是诸法实义实以不
生不灭为义岂非无常之所存乎故云不生不灭是
无常义此则正就生灭推之即无生灭耳又云无常
者乃明常之为无则所以无无常也故不生灭是无
常义(此以常为无常前义谁生灭即不生灭皆实义也)又彼疏云庵提遮经
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生灭却是常义等钞释云此
卷四 第 55a 页 X10-00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5.png)
不生不灭是无常义随缘变易常即无常则生灭是
常义也又性即相故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相即性故
生灭是常义互夺则双非互成则双立评曰今唯不
生不灭是无常义耳又肇公释净名云小乘观法以
生灭为无常大乘之士以不生不灭为无常名同而
幽致殊绝矣耳道虚彻故非常情之所能测妙得其
旨其唯净名乎遣常故言无常非谓有无常无常常
无故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彼钞更引大乘法师释以不顺净名意故此不
引)或即无法可常绝待真理无彼对待可常故名无
常是故真门随顺但具非常无常之言念耳今遮可
常故名无常亦可无法可常者约真望俗俗谛门中
无有一法可谓常者(初即顿教义次则通相真俗相望)。】
「
〔或云真如
一法随染净缘转变不常故名无常〕」
【
即终教义。】
「
〔或
云无常者对常以说无常非常非无常以为中道
等〕」
【
此即双非显中亦顿教义而言等者等取圆教
中义如演义云若华严宗一切法趣无常无常摄法
无遗义理无尽方真如常总取收诸义以为一致皆
定此宗一义所收也评曰即此一无常自含五教摄
乎多义故云随一一文众解不同如何定分邪。】
「
〔生
灭四谛〕」
【
大疏(二十)云性相云何逼迫名苦即有漏色
心增长名集即业烦恼寂静名灭即涅槃出离名道
谓止观等此约相说通大小乘智论云小乘三是有
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钞(十九)云并上句释
卷四 第 55b 页 X10-00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5.png)
「
〔无生四谛〕」
【
大经疏云涅槃云解苦无
苦名苦圣谛谓达四缘生故空则超筌悟旨成大又
涅槃云凡夫有苦而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而无真实
菩萨无苦有谛而有实谓若苦即谛三途之苦岂即
谛耶二乘虽审知之而不达法空不见真实钞云云
何言无生四谛从缘无性即是空故名之为无非断
无也诸菩萨人以达缘生故解苦无苦等名为无生。】
「〔无量四谛〕」
【
大经疏云又二乘虽知苦相不知无量
相故此经云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瑜伽
说苦有一百一十如此经说有四百千亿名义然虽
彰名异即表义殊以名必召实故是无量四谛义也。】
「〔无作四谛〕」
【
大经疏云又究此四非唯但空便为真
实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
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边邪皆中正无道可
修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不取
不舍同一实谛钞云简上无生但显空义便为真实
正是所宗前云即空今云即如故知别矣疏问云佛
所说法多门何以唯陈四谛答以名虽在小义通大
小事理具足谓苦集是世间因果所知所断无改易
故灭道是苦世间因果所證所修事决定故钞云名
虽在小者以经中多言为求声闻者说四谛故义通
大小者即生灭无生等此四位有其二或名有作无
作或名有量无量有作有量是小乘无作无量是大
乘事理具足者三是事灭谛是理十二因缘但事而
卷四 第 55c 页 X10-00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5.png)
故六波罗蜜但显出世故有道灭无苦集故广释四
圣谛名义具如彼疏又台宗四义通四教在今教大
钞(五)涅槃说十二因缘之法四类所观大钞(四)云问
四生六道性类虽殊十二有支等无优劣如何上说
或异或同答万法皆空无非真性迷真执倒有十二
支支分权齐悟由根器根器既别设教宁同欲使指
南即唯佛性注云涅槃四类人皆观十二因缘所證
深浅者由教机俱有深浅故又云唯涅槃四类之意
唯专俱舍义信解修习者即得二乘菩提依唯识者
得菩萨菩提依华严者即得佛菩提也钞(十七)云言悟
由根器者明设教令其观察所化机异故设教有殊
注引涅槃经證成深浅之證本随深浅之教欲使等
者谓据实理唯是佛性都无十二故涅槃经云十二
因缘即是佛性又疏云净名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
见乃至云如是十种逆顺观诸缘起钞云六识缘起
是小乘所解俱舍论小乘缘生义是也八识缘起大
乘法相宗所解唯识论摄大乘论法相缘生义是也
法性缘起即华严法性缘生义是十地论说此等诸
论皆天亲所造(唯识本颂是天亲造长行非天亲)评曰今云下智观
十二因缘得声闻缘觉菩提者即俱舍谓观六识缘
起是也其次观八识法相缘起法性缘起如次得菩
萨佛菩提者准故唯识华严可知问圣教常谈谛缘
度三声闻缘觉菩萨所修之别今何言声闻观十二
卷四 第 56a 页 X10-00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6.png)
闻三者一声闻声闻因果同故本求声闻亦观四谛
于最后身值佛成果故二缘觉声闻因是缘觉果成
声闻谓昔求缘觉观十二因缘于最后身值佛为说
十二因缘依声悟故三菩萨声闻因是菩萨果成声
闻故部行亦有三种一缘觉缘觉因果同故谓本求
缘觉于最后身不值佛自藉现事因缘得道故二声
闻缘觉因是声闻果成缘觉谓先求声闻悟得初果
未现涅槃人天七返生死满巳值佛世藉现事缘觉
得道果故三菩萨缘觉因是菩萨果成缘觉故今钞
云声闻观十二因缘者乃缘觉声闻。】
「
〔又如中论偈
云因缘所生法乃至有四宗人解之不同〕」
【
此偈天
台四教之下所说不同演义四云既言因缘所生那
得即空假名者有为空虚弱势不独立假众缘成赖
缘故假非施权之假亦是中道义者离断常故名为
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此解者虽三句皆空尚不成
即空何况即假即中此生灭四谛中义也或云因缘
所生法不须破灭体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设作
假中皆顺入空何者诸法皆即空无主我故假亦即
空假施设故中亦即空离断常二边故此三翻语异
但顺入空退非二乘折法进非别圆乃是三兽渡河
之意耳或谓即空即假即中三种逦迤各各有异三
种皆空者无生故空(此云无生故空演义四云无主故空应彼刀笔误也)虚设
故空无边故空三种皆假者名字故假皆中者中机
卷四 第 56b 页 X10-00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6.png)
不住化不化故中名中者约一实谛之中道故此得
别失圆或谓即空即假即中虽三一而三不相妨碍
三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三种皆假者但有名字故
三种皆中者即是实相故但以空为名即具假中悟
空即悟假中馀亦如是是知随闻一法起种种解圆
机受教无教不圆偏机受教圆亦偏矣既随一一文
异解何须分判不同。】
「
〔如大钞中说〕」
【
今钞指于彼彼
却指在补阙卷中或要改大钞字为补阙字然此例
颇多不必改也。】
「
〔攻乎异端斯害也〕」
【
矣即助语今钞
正顺论语正文。】
「
〔疏即后魏流支〕」
【
即北朝元魏拣异
曹魏故云后也姓拓跋都云中至孝文时迁都洛阳
改姓元氏故云元魏菩提流支此云觉希北印土人
魏宣武朝至洛阳为译经匠异术颇众备如本传。】
「〔疏姚秦罗什〕」
【
凡秦有四一大秦姓嬴名政二前秦
姓符名坚三后秦姓姚名苌四西秦即乞伏秦今云
姚秦姚苌之子名兴都于长安罗什具云鸠摩罗什
此云童寿本印度人父以聪敏见称龟兹王闻名以
女妻之生什什居胎日母增辨慧七岁出家日诵千
偈义旨亦通年九岁与外道论义辨挫其邪母生什
巳亦即出家得第三果符坚以太子史奏云有星现
外国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既闻西域有罗什襄
阳有道安遂遣将军吕光率兵伐龟兹什与光同来
在道数言应变光尽用之光归至凉州闻坚为姚苌
卷四 第 56c 页 X10-00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6.png)
亦请什留不得入关中至姚兴灭光什方入长安秦
主敕僧睿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凡译经论九十八
部晋书云什尝讲经于草堂寺君臣及大德沙门千
有馀人肃容观听什下座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
欲障须女人召宫人进之因生二子兴又谓什曰大
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可寝法种少嗣遂以妓女十
人逼令爱之尔后什不住僧房别立廨舍诸僧多效
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曰若能见效食此乃可
畜室因举以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焉南
山感通传云宣律师问天神曰什师有别室事人颇
疑之天神答曰此非悠悠者之所议今什师位居三
贤耳。】
「
〔无私普应〕」
【
玄文用思字谓无念也今用私字
谓无私用耳。】
「
〔各得圆音一义耳注互行则俱非会
之则是一义耳〕」
【
圆音有十经约十喻(大疏五十一)一劫
尽唱声喻(喻第六无主宰音)二响声随缘喻(喻第五无生灭音)三天
鼓开觉喻(喻第九无断绝音)四天女妙声喻(喻第三随根信解音经云善口
天女一声之中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佛音亦尔于一音中出无量声随众生心各生意解钞五十三引净名
次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评曰此亦佛音具异之义演义四指流支同此一义)五梵
声及众喻(喻第四化不失时音)六众水一味喻(喻第八无邪曲音经云譬如众
水皆同一味随器异故水有差别水无念虑亦无分别佛音亦尔示一切解脱味随根差别评曰此即异自在
机罗什得此一义)七降雨滋荣喻(喻第二随其心荣音)八渐降成就喻
(喻第十无变易音)九降霔难思喻(喻第七甚深音一音具多音故)十遍降种
种喻(喻第一普遍无量音亦云随类音经云娑竭大龙王出大雷音普遍无量音同天女龙女歌音
卷四 第 57a 页 X10-00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7.png)
三一叙昔二辨违三会通钞(五十三云)昔有三解一云诸
佛无有色声犹空谷无声随呼发响约佛言之无音
是一约机言之众音非一故云一圆音二云就佛言
之实有色声其音遍满但无五音四声无异曲故名
为一音无不遍故名为圆音犹如长风随其众窍声
有多种故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
解(私曰即罗什异自在机)三云如来于语业之中演出一切众
生言音令彼各闻巳语非是唯发一音但以语业同
故名为一音所发多故名为圆音如舍支声尚多音
齐发况如来耶(私曰此即流支佛音其异)二辨违者上来三解偏
取皆失第一无形无声非一音义故但随他音非自
音故第二唯是一语无多音故一不即多岂成圆音
第三虽但是多又无一故若语业同一切众生岂一
音耶故并非也(即此圭山云互行则俱非谓齐楚俱失也)三会通者上但
责偏不谓全失合上三义方是圆音之义耳谓多即
一一即多若多不即一则非一音一不即多即非圆
音镕融无碍即是圆音十中三义(初即十中无生灭〔生灭〕音第二喻次
即无邪曲音当第六喻后即普遍音当第十会喻即圭山云会之则是一义耳)钞又云净名
有三偈一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
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释曰此即词无碍
解二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
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释曰此即法无碍解三
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
卷四 第 57b 页 X10-00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7.png)
宝积经偈云净名宝积长者子偈)然清凉以三辨释此三偈不以此
分异自在机佛音具异以初偈于第十喻下注之以
偈于第四喻下注之此之二喻皆佛音具异之义即
知二偈流支双用义无别耳五十三钞引初偈證罗
什玄文则用次偈亦知罗什双用二偈而圆音之义
异说多矣或云罗什止得后偈流支亦具异自在机
双得二偈或云教章标流支之一音用罗什之义释
相此乃标人不举法举法不标人或云贤首教章探
玄二处明文清凉止玄文一处应玄文传写之误今
谓若玄文之错岂圭峰广略疏钞俱错耶亦不可云
圭峰因循玄文也圭峰岂不见教章探玄直如此华
严第十喻娑竭罗大龙王出大雷音普遍无量音同
天女歌音等(玄文钞又指同第四喻善口天)罗什云异自在机者同
第六喻众水同皆一味随器异故等(上并清凉疏钞配释)教章
唯叙流支立一音教释相却用罗什之义止引初偈
者良以贤首不辨顺违据圆音通相言之且举一人
而巳清凉既辨顺违以二师建立虽曰大同不无小
异佛音具异异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而与之若偏
责之则俱非也故知不可以所引之偈或彼二师之
立义矣。】
「〔疏一理虽一味诠诠有浅深故〕」
【
理本一味者如虚
空不可割般若心经疏云理乃常圆即此理不可分
也今以门户窗牖中所见之异故分之分教不分理
卷四 第 57c 页 X10-00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7.png)
「
〔一音但是教
本〕」
【
夺之二家所立但是教本非即是教是故今疏
用在不分中纵之各得圆音一义故清凉用在立教
中。】
「
〔教方在机不分不同〕」
【
方字误也大钞是乃字以
彼为正。】
「
〔一雨亦就佛说〕」
【
一雨就喻而言前云一雨
普滋以一雨夺三草二木今不折一雨令异而取草
木差别之义以分教四十年前未显真实问四十年
前岂无真实耶答法华巳前非无真实以虽说一乘
含在大乘中不直显说故清凉云实体不足皆属法
华破会即斯义也。】
「
〔佛有三语〕」
【
一随自意语二随他
意语三随自他意语既有三语今分后二不分初一
如大般若。】
「
〔明空理则文显明觉性则文隐等〕」
【
般若
明空非不显性但不明言显示故名文隐言等者诸
显性之经非不明空理之文隐然据佛说既有隐显
今就显说以分教何为而不可。】
「
〔不说方便为真实〕」
【说字误也大钞云不执以彼为正。】
「
〔开方便门〕」
【
演义
云有二义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名之为开即初施
权故信解品末云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就未
成就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巳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等
是也二开者开除开发故第四经云此经开方便门
示真实相斯则说为方便名为之开。】
「
〔疏王之密语〕」
【此正翻前众解不同义全取事别之义以对于前谓
洗时食时食巳欲游显然事别故。】
「
〔先陀婆〕」
【
即山名
此云盐器水马一名四实于此山中出好盐器水马
卷四 第 58a 页 X10-00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8.png)
「
〔先陀婆若王洗时索先
陀婆即便奉水〕」
【
初标中盐在初者以苦空无常无
我而为其次如常所明喻中以水盐器马为次依此
则无常苦空无我为次合法中以无常苦无我空为
次者前三是劣三修故此但引證演义(四)释云以水
方圆任器是无常故盐是味故苦器当其空有器之
用故马由人策不自在故善解大王四种密语语同
事别故云密语若约法说者于生死无常等中显真
常乐我净故云密也然此只在空正解脱中显耳。】
「〔有四无常〕」
【
此下法合四法皆云无常者经以无常
为总句故苦等皆称无常也清凉所释亦以无常为
总句集玄决释皆云若分相门苦等不同若摄相门
无常为主统摄诸义悉成无常如来涅槃即无常合
前水如来入大涅槃表无常故正法当灭即苦合前
盐有法依之而修则离苦正法既灭无法依修则是
苦也众僧破坏即无我合前马僧即众和合义破坏
则五蕴失和合义五蕴和合则有我五蕴坏则我无
所依故无我上三合无常苦无我劣三修法此三属
生死故劣尔后合空以是正解脱故正解脱是具净
非颠倒故空者是正解脱即空合前器(此中不引不动等文者但
为合法演义具引者于此空中兼欲密显四动权行故在境名德在心名行以是观行故)次云。】
「
〔如
来说正解脱无二十五有(无我)乃至是正解脱则名为
空〕」
【
(遮无我密显真我)演义连次前文云亦名不动谓不动者
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故不动(遮苦密显真乐)是正解脱为
卷四 第 58b 页 X10-00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8.png)
净密显真净)是正解脱常不变易是解脱中无有无常热
恼变易云云(遮无常密显真常)巳上并明于空是正解脱中
空无我苦不净及无常即常故故一生中明有四义
并以器喻此空中四义遮无常苦无我不净于生死
无常等中密显真常等以对前文大王四种密语彰
权四行(无常苦无我不净)显胜三修法此钞从略故具彰其
妙有即合为马(以第四空中诸义合前第三器以为真空此义佛性为妙有者有即空之
有当真谛常亦当无我法中有真我如马由策故调顺)显是真常亦应具说我
净乐等以含在次前正解脱中谓不动是乐无相是
净无变易热恼即是常马又是我义即此彰实四行。】
「〔如解深密立三时不同解节金光明立三轮之异〕」
【解深密经与解节经二经同本但二译之别解深密
立三时解节经立三轮以轮就时以时释轮遂成一
揆(大周目录云解节经一卷见深密第四一品十纸真谛所译目为解节者谓解于义节即解深密义也流
支译云深密解脱经唐奘译云解深密经求那跋陀译言解脱了义经有二卷上四译同本)教章
云玄奘法师依解深密金光明经立三种教以此推
之解节经即是解深密经明矣又据宗致义记云深
密说三轮义与三时及金光明三轮全同。】
「
〔金光明
立三轮之异〕」
【
者此经有三译此即真谛所译七卷
中业障灭品文谓转照持法三轮也然教章云玄奘
法师依解深密经金光明经立三种教释相则全用
真谛三轮之义贤首既不辨顺违二家立教义相大
同但通叙而巳其所依之经亦通相指之故慈恩释
卷四 第 58c 页 X10-00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8.png)
深密经云三时真谛依光明经立三轮及乎释义三
时三轮互通之但指所宗之经各有所归耳又玄文
叙武丘岌法师三种教谓有相教无相教常住教指
云大同奘三藏三时亦大同真谛三轮故知三时三
轮大分是同故互得用之问教章三处明文指唐三
藏三时同真谛三轮到于终教清凉叙西域中指彼
三时始教何耶答教章据彼所依之经所立三种之
大分后于探玄据彼释义并辟之于始教之下故清
凉因循贤首也今钞为叙佛自分教故具引二经以
明之而三时三轮以人取之则不妨异故。】
「
〔涅槃自
分半满〕」
【
演义云半满之言显在小大密意复有以
权为半以实为满则大乘中有半满矣亦犹缘觉声
闻开之有异则成二乘合之有同总称为小权实亦
尔开之有异权可称半合之大同故并称满是则实
教唯满小乘唯半权大乘者亦满亦半谓约所说法
以立也。】
「
〔又约五味之差别皆佛分也〕」
【
涅槃经第十
四卷南本十三云无垢藏王菩萨问佛云如佛所说
诸佛菩萨所可成就功德智慧无量无边百千万亿
实不可说我意犹谓故不如是大乘经典何以故因
是大乘方等经力故能出生诸佛世尊阿耨菩提佛
言如汝所说是诸大乘方等经典虽复成就无量功
德欲比是经不可为喻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
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是上
卷四 第 59a 页 X10-005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9.png)
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
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
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即是如来以是义故说言如
来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泽州远公以佛合
牛约应身佛十二部经合乳即小乘经修多罗合酪
即大乘相教(自酪以后四俱大乘)方等合生酥即大乘空教般
若醍醐合涅槃即法华南水诸师以十二部合乳为
有教(即小乘)修多罗合酪即空教方等合生酪即抑扬
教般若合熟酥即同归教醍醐合涅槃即常住教天
台以十二部合乳即华严修多罗合酪即阿含方等
合生酥即方等般若合熟酥即般若醍醐合涅槃即
法华然上诸说多约经文义多不顺如远公以方等
为空教复以般若为般若又是何教南中复以般若
为般若以涅槃为法华天台以修多罗为小乘还以
般若为般若以涅槃为法华若清凉释云佛自拣此
经异小乘今牛出乳是大乘教耳若尔何成五味谓
十二部经辨所说教出修多罗者十二分教出生契
理合机之义故修多罗出方等者由契理故显正理
广拣为方等故从方等出般若者依理生智故般若
出涅槃者以智契理成极果故故云涅槃犹如醍醐
醍醐喻于佛性即是如来文理昭然何须屈曲今谓
无垢藏意唯推功归本果从教生如来述成其推功
之义醍醐最上功本由乳如来至极功归于教涅槃
卷四 第 59b 页 X10-005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9.png)
小大法报别耶(具如演义十六)。】
「
〔若无著之扶五性及与三
时〕」
【
显扬论二十云(即无著造)云何种性五种差别五种
道理答一切世界差别可得故无根有性不应理故
乃至唯现在世非般若涅槃法不应理故五性者一
菩萨性二缘觉性三声闻性四不定性若于三行随
一修行未至本位尔时立定种性五无性即阿阐提
若于三行全未修行尔时立于无有种性。】
「
〔扶三时〕」
【者深密三时也。】
「
〔龙树之判四门共与不共皆拣权
实有取有舍即菩萨亦分也〕」
【
智论开空有两亦双
非四门释相通妨巳具前文(当卷)。】
「
〔疏开则得多失少〕」
【以五八相对而纵之故作是说开纵有失失亦少矣
故钞云双结离合而舍合从离言舍合从离者合既
失多开既失少故今开之又夺之则但能虚巳求宗
开之何失之有哉。】
「〔昙无谶三藏判半满教〕」
【
亦云牟谶亦云摩谶此云
法丰中印土人六岁出家日诵万言初学小乘后遇
白头禅师教以大乘十旬交诤方悟大旨遂得树皮
涅槃经本因专大乘谶明解咒术西域号为大神咒
师以北凉沮(七余)渠蒙逊玄始元年至姑臧赍涅槃经
前分十卷并菩萨戒止于传舍蒙逊闻谶名厚遇请
译以玄始三年起译至十年译大般涅槃等经二十
三部初译涅槃品数未足更至于阗得经中分复还
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续译为三十三
卷四 第 59c 页 X10-005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59.png)
月谶固辞请西行更寻涅槃经后分逊忿其欲去密
图害之伪以资粮发遣厚赐宝货临发之日谶乃流
涕谓众曰谶业对将至众圣所不能救矣以本有心
誓义不容停既发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秋四十
九然玄谈云西秦昙牟谶三藏立半满二教即声闻
菩萨二藏今大疏亦承用若据会解广引文證时北
凉遣世子兴国为前验伐西秦后为吐谷浑所破兴
国国遂为乱军所杀逊大怒谓事佛无应即斥沙门
谶谏乃止又魏虏托跋寿闻谶道术遣使迎请逊既
事谶不忍听去魏复遣使云若不遣谶即便加兵逊
终不与据此则谶始终只在北凉不在西秦明矣评
曰清凉必有所据岂伪妄事迹乎。】
「
〔泽州远法师亦
判半满教〕」
【
即大隋远法师名慧远姓李氏燉煌人
述地持疏五卷华严疏七卷涅槃疏十卷维摩胜鬘
等皆有所述又制华严十地十卷疏讫梦登须弥四
顾周望唯海水又见佛像色身紫金在宝树下北首
而卧体有尘埃初见敬礼后以衣拂周遍光净觉知
所撰文疏颇有顺化之益今云判半满若大钞云彼
涅槃疏立声闻菩萨二藏然后会云亦同半满若教
章探玄唯指彼立渐顿二教玄文亦云立渐顿二教
然后会之谓不出半满二教然大略是同义无差别
也。】
「
〔唐初印公判屈曲平道二教〕」
【
教章云敏公立此
二教若探玄云江南印敏二师立屈曲平道二教则
卷四 第 60a 页 X10-006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60.png)
曲教随机说故即涅槃法华等经是也二舍那平道
教称性说故即华严是也兰盆疏云释迦化身说随
机权教舍那真身说究竟实教与此大略相似然外
宗讳之如法华涅槃皆释迦化身所说岂得立为权
教耶答祖师云且顺印敏二师立教通相之意也后
连半满辩顺违云前且对小显大(半满)后则约佛化仪
(屈曲平道)但满及屈曲阙分权实了不了馀亦有理谓半
字小乘平道一乘义无殊也故知且顺彼师故作是
说焉可执为定量又亦可且据法华先说三乘故通
相指之问法华属三车耶答否也文在三乘意在一
乘后破三显一故然则圆觉了义之经是舍那所说
犹不可同日而语也若会解五云圆觉虽云本末无
遮顿开演涅槃虽空不空等一时顿演只是屈曲并
属同教评曰法华涅槃既属同教巳显屈曲中自有
了义明矣同教一乘非是权故问圆觉多云属会会
解云同教一乘者毕竟何属耶答圭峰云是会三所
归之一摄此经尚非能会之一岂属所会之三耶。】
「〔齐梁晋宋之间南中诸师同判三种教〕」
【
谓顿渐
不定天台云南朝即京江之南以此四代皆都建康
而曰南朝顿渐二教约佛化时分说非约所诠之理
有顿渐三不定者不定是成顿说又不定是三时五
时先小后大渐次而说。】
「
〔始自鹿苑终于鹤林三时
五时名为渐教〕」
【
三时者注云一有二空三不空不
卷四 第 60b 页 X10-006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60.png)
之二辨疑误云既标齐梁晋宋之间南中诸师同判
三教初顿二渐三不定第二渐中分五时据南中诸
师有二五时刘虬云初人天二有三空四同归五常
住又慧观师亦有五时若约三时岌法师初有次空
三常住虽清凉谓大同唐奘师及真谛三轮然以常
住为第三故云大同亦非有空中道为次有空中道
之三时即奘师所立又属唐时今指南中不应直指
奘师三时注之若前后汎说三时不妨作此说此中
正叙南中便以奘师三时铭之似乎小滥评曰今谓
不然凡言五时有四种之别此即今家五时常所指
用谓戒贤三时之后加二以为五时者是也(巳见三中)然
此三教不辨违者前二大同前二师故又总在次文
违妨诸德中故随遇上根即顿诠一真觉性常住之
理问依此所指顿诠一真觉性等圆觉即逐机顿门
矣何故下文本末无遮顿演说指作化仪耶答顿有
三势一化仪顿有二一最初顿说华严一乘后渐说
三乘故二大同光统前后说空不空为渐同时说空
不空为顿演义指如涅槃经说依此则化仪顿亦通
终顿二化法顿即华严经佛初成道称性说故此唯
华严圆教前四皆化法渐演义云约化法言之顿中
化法不异渐中俱名为渐则知前四并是化法之渐
三逐机顿不局三时五时随遇上根凡夫顿诠觉性
故此唯第四顿教即圆觉胜鬘等经清凉有此三势
卷四 第 60c 页 X10-006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60.png)
机之义见禅源诠又禅源诠唯指华严为化仪顿今
化仪者本末同时演故注。】
「
〔注六年便说央堀乃至
圆觉皆此类也〕」
【
清凉云成道六年内说央堀那得
专于先小后大为遮此难故立不定次云别有一经
而明佛性常住即胜鬘等为不定若大疏云别有一
经而明常住圆顿之理即胜鬘圆觉次云又亦有大
先于小经即央堀等在小乘之前或曰今注既云六
年说央堀及如来藏经皆明大乘深理乃至胜鬘圆
觉皆此类也即合圆觉在六年中故知此经不出五
时说也今谓结云皆此类者但显皆明大乘深理不
定之类耳圆觉若六年内说岂得彼二处指在前后
耶又于大先于小经之下注云央堀者可见唯央堀
在其六年内说耳苟曰不然五时都不开圆觉斯言
应虚说耶。】
「
〔天台大师立藏通别圆四教〕」
【
然此即化
法四教又有化仪四教谓顿渐秘密不定顿教通圆
别二教馀三通四教以华严兼别故故云华严顿中
之圆法华渐中之圆渐顿之仪二经则异圆教化法
二经不殊止就化仪论又詺圆教亦名顿教故云华
严是顿顿法华是渐顿此约化法大师本意如是荆
溪却云法华非顿非渐双收华严与诸渐教人云过
头台教见演义(五)然只依前说吾宗未必肯受况又
他说一人斥南中诸师云若不加不定则招难尤多
虽加不定犹有妨难故今钞结云上来诸德判教皆
卷四 第 61a 页 X10-006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61.png)
传备陈只如智者大师灵山听法忆在于斯抑扬圣
教建立差殊殊途同归理无别也。】
「〔疏今依贤首大师统收为五〕」
【
本传云释法藏者梵
语达多藏字贤首梵云跋陀罗室利帝赐别疏国一
法师今钞云谥号贤首大师恐后追谥以字首师之
号俗姓康氏本康居国人高曾蝉联为彼国相祖自
康居来朝庇身辇下孝讳谥皇朝赠左侍中母氏梦
吞日光而孕年甫十七游太白山闻云华寺俨法师
讲华严经投为上足至泻瓶之受纳以芥投针之因
缘名播招提誉流震极属荣国夫人奄捐馆舍未易
齐衰至咸享元年藏年二十八则天圣后广树福田
大开讲座策名宫禁落发道场住太原寺證圣年中
奉敕与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华严经神龙年中
又与于林光殿译大宝积经惟圣之所归依惟皇之
所回向爰受论旨为菩萨戒师太子上皇脱屣万机
褰衣四海亦受菩萨戒因行菩萨心法师粪扫其衣
禅悦其食前后讲华严经三十馀遍楞伽密严经起
信论菩萨戒经凡十部为之义疏阐其源流如千灯
光明自不隔碍如一音演说各随类信解延载元年
于云华寺讲华严至十地品感香风四合五云凝空
后于佛授记寺译新经毕讲至华藏海震动之说感
六种震地又感天华糁空光明口出先天元年十一
月十四日终大荐福寺春秋七十其年十一月二十
卷四 第 61b 页 X10-006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61.png)
鸿胪卿赠绢一千二百疋朝序饰终威仪导引莫不
备具其馀神为异十科备于崔致远传中师判五教
谓小始终顿圆然兹五教草创云华周流贤首取文
义大备故以为名亦犹天台四教草创衡岳周流智
者取教义圆备此之谓也然至相搜玄唯渐顿圆三
教至孔目问答从渐开三五教方立贤首用仁含容
为务叙十家之判教不辩顺违五教正义既申诸家
是非可见春秋之法褒贬存焉清凉普学力究诸宗
备叙二十馀家广辨顺违之理辞辟刊定褒贬前贤
择善而从贤首可尚用大功至正之道继华严圆顿
之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亦犹孟轲之用智辞而辟
之杨墨之道息矣孔子之道著焉。】
「〔疏一小乘教〕」
【
至相始立为愚法二乘教如新译华
严云(即贞元经清凉有贞元疏今云新经疏者是)阿陀那识行相微细究
竟无边唯佛能知愚法声闻亦不能觉密严经亦同
此说教章承之亦有此称此约褒贬拣显立名褒者
既言愚法以显不愚于人空贬者拣异始教分解法
空故云愚法至于探玄但云小乘教意谓望上大乘
教小对立拣贬亦彰清凉圭峰承之本传云于天台
四教加于顿教以成五教玄文亦云大同天台但加
顿教然亦大槩言之所立稍异如天台云藏教者依
法华经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依此立名藏教
然既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明知自有大乘三
卷四 第 61c 页 X10-006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61.png)
滥涉大乘失二大无三藏失等故清凉救云三藏虽
通大小为对外道旧医之特立三藏教故以大乘虽
有三藏并融拂故亦犹五尘皆色而色独得总名故
智论独以三藏詺于小乘又况小乘亦有修大乘行
者如三十四心断结成真佛等故不名小乘而名藏
教亦有理在问若尔今家何不依之却立小乘教耶
答瓜田不纳履清凉纵之故作是说若夺之如探云
虽有修大乘行者所入涅槃与二乘无别又教章云
小乘中三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既俱小乘之异名曰
小乘即无所滥是故真云小乘更加愚法二字拣异
通大之小耳然此小乘教亦得云始教即渐教之始
大钞云小乘亦可名为渐之始教等。】
「〔二大乘始教〕」
【
大乘二字贯下终教。】
「〔三终教〕」
【
对上大乘之始今是大乘之终也。】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