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74a 页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六
沙门凊远 述
「〔性自本有〕」
【
大钞云拣因修生得报身故云性上本
有河沙功德此文初钞引證称体实德性自本有不
待修生今大钞兼證拣因修生得报身略钞不拣报
身文略也。】
「
〔不待机缘〕」
【
钞云拣权教应化佛集解云
略钞不拣报身者文脱也今谓影略在应化中耳以
佗受用身属应身故问终实教佛岂非待缘如法华
涅槃亦生身说何不拣耶答终教巳去二身三身相
即无碍即常即法何简之有今此明言唯简权教应
化佛不简实教应化佛也。】
「
〔众生性空教如筏喻〕」
【
空
宗以非乘非性而为了义一切境界唯是妄念外境
中本空唯是妄念妄念无自本无不但境界无色。】
「〔悟妄皆空空则不变〕」
【
大钞云空不变易义无别也
空宗真如有云随缘有云不变有云双具然据今钞
卷六 第 74b 页 X10-007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4.png)
彼空宗依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纵说菩
提涅槃我亦说如幻又大品云若诸法不空则无道
无果一切法既空真如安得随缘又空则不变者无
可变故故知空宗非随缘非不变也问若尔何故玄
镜引此中论大品之文释云空义者即无性也由真
如随缘故谓真如之理无性故随缘也得非空宗亦
说随缘耶答彼所引如上经论同真空观即性之空
属乎实教所对相宗真如不变故说随缘耳空宗今
云非随缘非不变者就彼宗计所执以性拣空故是
故性相二宗无出彼方相对科拣三论之宗自是性
宗但过归后辈故别简之以为空宗其诸部般若三
论之宗在今家圆顿祖师未尝不通也。】
「
〔照体无本〕」
【此单用一句通空性二宗前大疏云照惑无本即是
智体双用二句唯是性宗对相宗说彼约能所断二
而不二烦恼即菩提故故云照惑无本即是智体谓
菩提是智菩提断是惑以所断之惑无体故当体即
是能断之菩提也故钞引智论云菩提菩提断俱名
为菩提(演义亦同)此云照体无本(集解云体字谓当用惑字者非也)即能
断惑之智。】
「
〔空宗但无而巳〕」
【
性宗照体即离念无相
之妙慧此慧以无住为本无住即真如也以真如即
能断智之本体故云照体无本也。】
「
〔照体无自〕」
【
此亦
单用一句约能所照(亦云能所證)通二宗说若空宗能照
之智当体无自谓了一切法之智亦不可得故经云
卷六 第 74c 页 X10-007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4.png)
也应云以了五蕴等法之智为自或云五蕴中四蕴
是心故照体约五蕴言之然亦在人取舍若性宗本
觉心体自知不可将智还自知若以知自知非无缘
知也谓以体自照故无能照之自体故云照体无自
问行愿疏云如珠发光光还自照今何云不可将照
还能自照如眼不自见眼等耶答此约性上本照乃
即性之照唯是本觉彼约始觉照本故云如珠发光
等然彼疏有五门第二能所无二第三能所俱泯第
二能所无二者以即体之智还照心体如珠发光等
即是此大钞前文能證所證无二无如外智能證于
如等故云照体无自第三能所俱泯者复有二义一
互夺故双泯谓智即理故智非智理即智故理非理
等二本心顿现故双泯谓眼不见眼等即能所本绝
故云双泯智无别体全是本心故云照体无自。】
「
〔亦
同智都无所得非无智也〕」
【
下智字误也大钞是知
字以大钞为正今性宗唯是本心能所本绝故亦同
空宗智都无所得但以性宗非但空无而巳非无本
觉自知之心体也如解拳论云如手自作拳非是不
拳手手若不作拳本手自然在然但无拳非谓无手
也若空宗拳空便休即此见显体之别耳。】
「
〔且约以
五蕴云云〕」
【
此十七字多却不然则改云非约了五
蕴等法之智为自都无此自等或云通證二宗智都
无所得故在此用之亦得然亦在人取舍若大钞云
卷六 第 75a 页 X10-007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5.png)
亦在人取舍若大钞云且熟约绳上蛇等颇合智都
无所得等义等。】
「
〔无性本性但是一也〕」
【
约空宗执计言
之无性是诸法缘起之无性与性宗之义不同彼始
教空宗不说真心缘起无性义故今会之故无别耳。】
「〔疏教有始终渐顿之殊法非浅深之异〕」
【
上句明能
诠谓佛一味之法化生之仪有曲有直故云教有殊
也次句明所诠言非异者会始终二教所诠归一此
一即顿教所诠真性以始教是终教之方便故为一
渐教其渐教终极所显菩提涅槃即是顿教所显寂
知故云法非浅深之异又以始会小以终会始结会
渐教终极所显与后顿教所显之法是同故云非异
也。】
「
〔或约顿开但悟至此便入圆教〕」
【
约能所诠外复
约机證入故云或约顿开者开即开悟也若顿教开
悟即此经观成同佛若渐教开悟即法华开显渐修
顿悟也但悟至此等者谓顿悟菩提涅槃及与寂知
即入圆教故钞云以圆教具顿渐等义如海具百川
故。】
「
〔疏四顿教〕」
【
贤首云顿教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
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名为佛等故楞伽云顿者如
镜中像顿现非渐以一切法本来自正不待言说不
待观智言顿者速也有其四种一言说顿绝以一切
法本来自正不待言说教速也二理性顿显如镜中
像顿现非渐理速也三解行顿成不待观智不依地
位渐次而修行速也四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果速也
卷六 第 75b 页 X10-007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5.png)
「
〔疏但一念
不生〕」
【
此正明立教但者约绝之辞一念有二遍计
一念依佗一念遍计妄执依佗缘起此之一念未起
之时本如来藏故云即佛又次文云不生即佛佛谓
本觉故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
身依此法身说若名本觉清凉云念想都寂方曰不
生寂照现前岂不名佛又真如无分别空一念即成
其佛又一念所谓无念。】
「
〔疏不依地位〕」
【
此正释名大
钞云不同二三之渐不同第五之圆故此立名则圆
顿义异不同天台约化仪而立圆即是顿也疏引二
经者正显顿教不立地位以应上文不依地位渐次
而说也。】
「
〔疏注思益云〕」
【
彼经云若人闻是诸法正性
勤行精进如说修行不从一地至一地若不从一地
至一地是人不住生死涅槃。】
「
〔疏注楞伽云〕」
【
即分流
楞伽演义五云彼经七偈后二偈明不立地位此二
偈共八句前七句以义配同后一句据理都泯若释
论云杂乱住即真如明往向住即生灭门杂乱住者
即杂乱位具引三经證之结云此真如门中唯有一
向杂乱地位初引大本楞伽云回向即信心信心即
佛地佛地即十地十地即发心通赞云此明因果贤
圣杂乱住位次引分流楞伽即此二偈通赞云此约
真如理性一味平等无差别地位之相次引真修经
一岁母一时生五十岁儿等前后二经叙地前信心
即佛地者以信为因果之母举信即同佛地由了论
卷六 第 75c 页 X10-007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5.png)
伽以證杂乱地位清凉云此二偈明不立地位盖楞
伽虽寄前教地位而不次者意显顿教不历阶降(释论
据前七句清凉取后一句)是故楞伽地位亦得言有亦得言无清
凉与今疏引證不立地位思益亦然其馀寄言等义
进退取与具如前文(三初)。】
「
〔十地则为初云云〕」
【
十初同
證如故初地不为烦恼动故同八不动地九同七无
生忍故七地无想观与八同故二三同信忍故四五
同忍顺故三地行慧光六得胜般若义同故问此引
楞伽以證顿教无位若行愿钞引之云意显圆融之
行圆融之说何异圆教耶答楞伽经三乘谓地上圆
融者但取初地则为八等不从一地至二地故清凉
亦云三乘地上圆融后以圆宗拣之。】
「〔疏唯辨真性〕」
【
顿教有二义一经中一向辨其性处
即属顿教如诸部般若方等经等以对三乘机显真
性故二别为一类云云巳见前文。】
「
〔疏一切所有唯
是妄想〕」
【
一切所有即心所诸法大钞云八识心王
尚无定差别况心所从心所变岂当有耶。】
「
〔唯依妄
念〕」
【
下现见诸法差别由遍计故犹如病眼妄见空
华。】
「
〔若离心念〕」
【
下云何得知依妄念有翳眼若差别
无空华诸圣所见性无生灭以离妄念故。】
「
〔是故一
切〕」
【
下结真如本离妄念毕竟平等虽通染净性恒
无二无有变异在缘时无改变故。】
「
〔唯是一心〕」
【
下结
归法体依此等义立名真如。】
「
〔以一切〕」
【
下明言教非
卷六 第 76a 页 X10-007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6.png)
「
〔但随〕」
【
下出无实所以。】
「
〔疏一切
法界〕」
【
下通四法界今文正约顿教理法界名言之
迹俱拂故云绝言言说之极不立馀名者以真如是
言说之极故立此极名遣名言故云因言遣言无有
可遣诸法悉真故无可遣亦无可立诸法悉如故无
可立。】
「
〔当知一切法〕」
【
下以离言绝虑故名真如。】
「
〔疏
五法三自性皆空〕」
【
演义(十四)云三性文显不释五法
相者(约能迷云)谓遍计无物故云名也妄计无相绝妄想
也(约所迷云)缘起无相故云相也既不迷能所则悟真如
即圆成成正智又五云楞伽虽明五法五皆空寂谓
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言三自性者一遍计所执自性
二依佗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三皆无性故云皆空。】
「〔五皆空寂〕」
【
迷时有名想悟则本无唯如及智矣此
五虽该一切法而不同时以妄想正智不并立故名
相不生境如矣妄想不生心如矣了心境如是为正
智智因如立则以如摄智智体亦空假智明则以智
摄如本来常寂故并空也。】
「
〔并空〕」
【
者互夺双亡故何
者公羊传注云将误事类之辞也。】
「
〔为迷如〕」
【
为字大
钞用谓字大钞为正。】
「
〔故今皆离〕」
【
大钞云故令然二
字皆通若据文云一令离教二令离法令字为正。】
「〔如不生之解〕」
【
如一切法不生而解虽如是解而无
解相多却之字非空解于不生非作空解于不生又
非止空解于不生灭而巳又非作依空解而不见觉
性耳。】
「
〔难曰云云〕」
【
大钞云刊定难藏和尚云上所引
卷六 第 76b 页 X10-007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6.png)
教更何是理今为通此故云顿诠此理故名顿教谓
所诠是理今顿说理岂非能诠教耶又难云五教摸
搭天台故今释云若全同彼何以别立有小异故所
以加之若天台四教皆有绝言之文四教具之故不
立顿贤首意云四教绝言并令亡诠会旨今欲顿诠
绝言之理别为一类离念之机若无此门云云。】
「
〔钞
若不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
【
演义云一言直示
者即心是佛也若禅源诠都序云一言直示者即知
之一字也彼注云达磨之指一言直示后人不解寻
思何言是一言若云即心是佛为一言此是四言何
名一言耶据此似破演义及乎今钞复依演义云耳
会解七和会云作钞时未解一言是知字至禅源诠
方作是说依荷泽立知故又设问云今四字为一言
应非耶答有二意一如云子贡问一言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又五言等诗皆以一字为一言
二如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如知为君
难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皆以多字为一言故知四
字一字二皆有理评曰既二皆有理当知今钞顺演
义故禅源诠顺荷泽以四禅门宗旨故非但钞时未
解一言是知字也。】
「〔疏五圆教〕」
【
此与天台圆教但依华严经为善伏太
子所说名为圆满修多罗故立此名然彼以四义释
之谓圆明圆妙圆满圆足真俗交彻理事无碍一即
卷六 第 76c 页 X10-007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6.png)
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无尽事
事无碍谓以一法称性含性皆尽故一切法随所依
理尽在一中馀一一事含性亦然能含所含之事各
随其性涉入重重良由立教必约断證阶位等殊故。】
「〔疏十信满心即摄五位〕」
【
钞云即梵行品初发心时
得阿耨菩提等发心功德品疏(二十八)云初者有二义
一是三种发心之初二是十住之初发亦二义一发
起上求二三德开发能知三世佛智故云云又(二十九)
云才发心即得此用言即得者有二意故一约诸法
圆融初心即能摄诸位故通说诸位互相收摄总有
三类初以行摄位如信中具一切位如贤首品说二
以位摄位十住满即得成佛如十住品及法界品海
幢比丘处说其行向地皆尔各如自品说三初心摄
终如十住初心即摄诸位如此品说(发心功德品)并就因
位满说如普贤作用大分同佛犹未是佛此中亦尔
二约见性齐故说与佛等具诸佛法竖论位次优劣
非无若尔此与历别何异请以喻显若彼一灯光周
室内加二加三乃至百千虽同周遍不妨后后益明
初心等佛若彼一灯妙觉等初同第百千贤首品疏
(二十四)会云此初发心与下文十住初发心住及发心
功德品各何别耶此中(十信)发心该于初后取其成德
乃是信终取其为本乃在初发虽如轻毛功归一篑
故十住发心即是此终成彼初发此终为能发彼初
卷六 第 77a 页 X10-007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7.png)
之发义兼发起其发心品正显十住初心功德以斯
甄别非无有异评曰今疏钞梵行品初发心摄五位
者即第三类初心摄终寄同终教十信满心胜进分
上初发心住即成正觉以摄五位双约因果以分六
位(三贤十圣等妙二觉)同玄文六位不乱以更收若华严自宗
即第一类以行摄位开前十信合后妙觉为六位之
因成五十二位此钞上下云信成位者然约圆顿宗
此从是万行万德根本初心同佛方名信故华严特
开信作一会六品说之此经起信皆开为一位权渐
教中多不开者但信教便名为信未必悟解故如道
上轻毛随风不定七千劫修方入初发心住问初发
心住成佛应言住位成佛何名信满答由信成故是
行佛非位佛也由不妨十信胜进分上成佛故信亦
成位此约自宗说则知满心之言双通二意第三既
会合性相相对料简大钞云第二既会合空相相对
料简然二三空性虽别大意颇同或云大疏三宗料
简在于贤首判教之前叙彼二宗所立之后而伸料
简空相二宗俱为始教故大钞云第二空相其相对
料简之言即指所列六句也略疏三宗料简却在第
二终教文中故略钞云第二既会合性相其相对料
简之言即指三宗料简处也故两钞各有所由但疑
略钞只云性相料简正欲成下六句岂可阙于空宗
应云空相议曰二疏皆以性简彼空相二宗并属始
卷六 第 77b 页 X10-007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7.png)
相相对当云第二若云会合性相相对当云第三盖
二钞互影略也若见六句中有空宗非相非性之一
句便谓钞中合云空相相对者如小乘唯相一句又
是如何是知二钞料简二字皆性宗对彼二宗料简
耳。】
「
〔疏巳知五教〕」
【
贤首清凉与今大疏皆有总相会
通贤首就五教开合便会诸师多约三一前四并作
三乘今即后三合为一实。】
「
〔疏彼此克体全相摄属
即终顿也〕」
【
大钞云经虽有小及圆教之义非其所
宗故但云此分摄彼今钞云此经摄终教者勤修观
行阶位胜劣全是起信等宗故又此经五名第五名
如来藏自性差别然钞中不云终教摄此经者文中
含具故此中义相正是终教是故能摄此经又云分
摄圆教者不明显备说诸佛身相国土乃至重重融
摄等义但约直显一真之体及观行中一多无碍等
义故但分摄彼言分摄小始者虽说断我除爱修二
空观等不委明有漏因果等义故但分摄彼以经约
圆明觉心假设方便显示修习故非彼所摄然则今
云克体者即体质谓义体也前云分摄彼者即支分
也今云全摄者全体摄之耳问既终顿二教克体全
相摄属何故修證仪云五时都不关圆觉圆觉前三
不可窥真是顿门当第四分通第五义融之耶答此
唯摄属彼唯判教彼意云义虽同终教皆是顿教门
中差别义相即上根凡夫顿悟渐修也如华严先以
卷六 第 77c 页 X10-007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7.png)
先说依位渐證后以忘心顿證该之皆属顿教所以
云圆觉前三不可窥真是顿门当第四故知约义虽
同终教宗旨是顿门然兹克体其说有殊或云约法
体或云约教体或云约宗旨或云约体者喻也如人
四体随一能摄然圣教多含随别取一义耳有云既
终顿二教全相摄属不妨此经是同教此恐非疏主
之意问判教与摄属为同为异若云异者何以大经
云巳知此教总属圆摄别不判教心经疏云权实教
中实教所摄亦不别教又于今疏亦唯摄属若云同
者何以起信疏先判教后杂摄属耶答判不同华严
大疏不判教者前巳备言故心经略疏不叙五教故
今疏累言是顿教故亦与修證仪互影故畏由摄属
约义门判教约宗旨如此经义通终顿宗旨唯顿门
故问何故大疏云文唯二十八纸义具终教顿教注
云此二正是所宗之旨耶答既云义具终教顿教明
知二教之义是经所宗之旨正合摄属约义耳。】
「
〔十
八空十二空等〕」
【
智论云不为内空行般若波罗蜜
不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
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
空无法空有法空有无法空故行般若波罗蜜或开
为二十或二十五或合为十一或七三二一等。】
「
〔疏
分齐幽深〕」
【
圆觉本无分齐就起信约染净诸法生
起五重次第以显诸宗分齐浅深耳。】
卷六 第 78a 页 X10-00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8.png)
「〔疏初唯一心为本源〕」
【
论有五分一因缘分二立义
分三解释分四修行信心分五劝修行利益分立义
分者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法二义所言法
者谓众生心(出其法体即大总持如来发心谓法指一心)是心则摄一切
世间出世间法(染净诸法同依此心随流返流成二种世间法)依于此心显
示摩诃衍义(依此一心显示大乘三大之义)大疏注云起信欲究妄
本故约凡标心(谓一真心源)此经意显净源故约佛标觉
华严称性不逐机宜对待故直显一真法界能起染
净一切诸法则三义皆同三法体一也大钞云三义
皆同者皆为染净之本(起信圆觉华严皆一心为染净之本)三法体一
者论中一心即是此经觉心华严一真法界(俱是初重圆教
所诠法体)大疏释题云问华严亦云大方广与此同异答
配属三大则同释义随宗则异大经疏释大云一切
相用皆同真性而常遍持则双持性相具十玄门轨
则一切诸法一一皆能生解广则能包能遍相即相
入重重无尽大钞七云此中大唯克体方唯持性广
阙事事相入及重重无尽圆觉从起妄与起信同然
会妄法无体无妄可翻起信起妄则染翻妄则净翻
对妄染同异可知辨疑误正体大是同相用有异然
不知何据往往以谓三法体一故谓之体大是同今
谓若尔则法义不分也然真如门显示摩诃衍体不
言相用体上本具相用但离言故不说以真如门是
总相故生灭动门必赖真如故真如示在动门但以
动门具示三大理智相对以对始觉故名曰本觉不
卷六 第 78b 页 X10-00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8.png)
大举一无双谓随举一则馀相皆尽若生灭门三大
翻对妄染故论云从本以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
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乃至具有过恒沙妄染之
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
义示现即大钞第七释相大巳于释用大中所引仍
注云一一翻对故染净皆过恒沙也又云此是释相
大中文今于用大中引者以德相是起应用所依之
本故标本蹑之以明妙用又文句相近便亦反證得
相大之文免两度重举甚为其宜便矣然前性起为
相钞中明德相业用染净融通之义即此经分圆之
义钞中唯拣起信翻对妄染故得知也(拣彼生灭门义)若谓
不然应非分圆耶问何以大钞七云此经大唯克体
乃至广阙事事相入重重无尽之义耶答如上所引
大钞约顿教义与华严对拣故若性起为相钞乃约
分圆之义耳。】
「〔疏二依一心开二门〕」
【
解释分又分三初显示正义
二对治邪执三分别发趣道相初显示正义者依一
心开真如生灭二门真如门则不变自性绝相义生
灭门则不守自性随缘义彼疏云然此二门举体通
融齐限不分体相莫二。】
「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
法〕」
【
钞注即彼疏通别各摄义又云通别虽殊齐广
无所遗故云各摄若释论皆各总分三义一二门皆
摄一切法真如门摄诸法无不皆如生灭门摄诸法
卷六 第 78c 页 X10-00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8.png)
随缘生灭诸法生灭门不能摄真如门一切诸法三
二门总摄一切法随门摄法无所遗故论云以是二
门不相离故疏云如金与具全体遍收以金收具具
无所遗以具收金金无不尽。】
「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
界大总相法门体〕」
【
无二真心故云一依生圣法故
云法界中边论云法界者圣法因义故二门之中不
取别相但取总相然亦该收尽故云大也此一法界
举体全作生灭门举体全作真如门故云体也轨生
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
「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
释
上法体随妄不生修治不灭又修起不生处染不灭
若离心念何以得知诸法依妄念而生诸圣人离妄
故无此境验知境从妄法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之体
钞六以一心出真如体指前文第四门巳释辨疑误
云大钞曾释略钞不曾释作此指者应释之恐前人
削去评曰今钞见有恐见别本故作是说。】
「
〔疏依如
来藏〕」
【
下如来藏者标体也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
而作波浪动静虽殊而水体是一谓自性清净心名
如来藏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云依如来藏心。】
「
〔疏
阿梨耶识不生不灭〕」
【
与生灭和合者不生灭是上如
来藏自性清净心动作生灭不相离故故云和合非
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如合谓不灭之心心之生灭无
二相故因此二义不二之心名阿梨耶识或云阿赖
耶识但梵语楚夏耳此中具能所熏义染法有力能
卷六 第 79a 页 X10-00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9.png)
云藏具能所藏我爱执藏三义即大摄主阿梨耶识
释论有十种梨耶此是总馀九是别。】
「〔疏三依此识明觉不觉二义〕」
【
觉义中有本始二觉
本觉体即真如本觉与真如体同义别真如约体绝
相本觉约性功德说然此复分清净随染之别清净
本觉即不变义谓性真如理即本有法身即清净本
觉阿梨耶识随染本觉即随缘义自性清净心受熏
流转故为恶习所熏成染缘起复有能熏净用与无
明作内熏故今起厌求成净缘起即随染本觉阿梨
耶识此随染本觉为因无明为缘生三细等法。】
「
〔心
体离念〕」
【
下显本觉体离于妄念本无不觉非但无
于不觉乃有大智慧光明义等虚空遍法界即本有
法身法身之觉理非杂成故云本也。】
「
〔乃至依本觉
故〕」
【
正明始觉论牒云始觉义者依本觉等故此亦
分清净随染之别清净始觉即无明中自性清净心
即清净始觉阿梨耶识谓果位恒沙功德在因位应
得性时巳能摄尽故随染始觉谓诸染法为始觉智
所摄持故即随染始觉阿梨耶识此约杂在果位一
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不觉
义者谓不如实知即根本不觉亦名大力无明亦名
不思议熏当根本无明阿梨耶识亦名提王识等觉
巳前众生不了此故谓不了真如之理一味故云不
如实知真如法一以不知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
卷六 第 79b 页 X10-00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9.png)
有无体即空义有有成事义由后义故黑品眷属增
长(即枝末无明)由前义故而可断灭。】
「
〔念无自相不离本
觉〕」
【
依觉成迷三细六粗妄念之法无别体相不离
本觉。】
「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
【
喻中邪方无别体不离
正方大疏云自此之前正是此经宗旨始末所诠之
义分齐(一一注配经文)。】
「〔疏四依后义生三细〕」
【
论云依不觉故生三种相谓
本觉为因无明为缘生三细次以业识为因境界为
缘生六粗谓境界虽能熏心海但为缘也业识犹梦
现境自执为实故为因也(本论云现识为因举粗显细举著显微故今云业识
为因是最初根本故)若别约一义谓真心不变却是无明托之
而现染相无明却为因净心却为缘(如风托水成波风为因水为缘
也)次境界为因业识为缘生六粗谓境界及无始妄
想因熏分别事识起惑造业受报是则三细六粗各
有两重因缘今取三细中无明现染之义故名无明
为因生三细也即三种梨耶业相业识阿梨耶识转
相转识阿梨耶识现相现识阿梨耶识合之为一梨
耶亦名了别识释论于此义立性真如理阿梨耶识
成上十种(本论无文故云义立)即无分别智所證清净真如理
非了别识也然自此寄四相显返流四位以明始觉
分齐故此当生住二相息业相悟生相證究竟觉(十地
离业相至妙觉位离根本无明始本不二)息转现智相相续悟住相證随
分觉(初地至十地)息执取计名悟异相證相似觉(三贤)息业
卷六 第 79c 页 X10-00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79.png)
「
〔疏业相〕」
【
或名业识未分相见
即能所作用之体第八自證分也或云业相或名业
识相约暗钝义顺无明流转边说识约神义顺本觉
流转边说依真心故有无明无明熏习真如故有妄
心为二死之根本钞依论云无明业相(标也)以依不觉
故心动(释论标中无明即根本无明)说名为业(释标中业)。】
「
〔疏转相〕」
【
亦
名能见相亦名转识妄心熏无明故不觉前动转成
能见分故名转相亦名转识谓依业相故转作能缘
若无业相则无此了别见分即第八能见分体即第
七也钞依论云能见相(标也)以依动故能见(依前业识故转成能
见)。】
「
〔疏现相〕」
【
亦名境界相亦名现识妄心熏习无明
不了真如法界故境界妄现故名现相即第八相分
谓六根六尘器界钞依论云境界相(标也)以依能见故
境界妄现(依转相故能现境界)巳上三细并属赖耶即三种不
相应染心唯识宗唯齐此门以此为诸法生起之本
此三并是梨耶体故以彼宗未显此识与真如同以
一心为源故又不言依如来藏说为此识故所诠分
齐不到前之三重问彼说赖耶说不约如来藏与生
灭和合而有何得云是彼分齐耶答由此论后段亦
云依赖耶有无明则同彼故问前云无明熏真如则
依无明有赖耶后说妄心熏无明则依赖耶有无明
岂不相违耶答有三释一由梨耶有二义谓依真心
有无明无明熏真如方有梨耶三相又即此梨耶还
却与无明为依故论云三相与不觉相应不离前义
卷六 第 80a 页 X10-00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0.png)
义迷似为实即依赖耶有无明乃约资熏义二云梨
耶有二义谓觉不觉前别就本说故云依真心有无
明今就都位论故云依梨耶有无明三云此中正意
唯取真心随缘之义此随缘之义难名因故或就未
起说依真如有无明或约成就起巳说依赖耶有无
明唯识于此三释二义之中各唯约后义以说无明
今亦唯指后义为彼分齐以前义是性宗义故问中
间一释云梨耶是都位具觉(不生灭)不觉(生灭)二义唯识
中赖耶但是生灭岂同此耶答约此所通不约彼执故。】
「〔疏五依最后生六粗〕」
【
即现识为因境界为缘生六
粗。】
「
〔依最后〕」
【
者论云以有境界缘故生六种相妄境
熏习妄心令心念著造业受苦念则前二著则中二
造业受苦则后二(此六合为一意识亦名分别事识即前六识)问何故不
立第七末那识耶答今依性宗以现识为因六粗为
缘故生起前六分别事识故不立末那也以第七微
细故合在前六中若相宗以末那是所依生起前六
故立末那识耳然性宗有二意一遮即前说是也二
许如本论立五种末那谓三细智相相续为五末那
后四粗方为分别事识。】
「
〔疏智相〕」
【
于前现识所现相
上不了自心所现故创起慧数分别境尘染净之相
执有定性谓于境作实解故名为智相兼前转现是
法执俱生。】
「
〔疏相续相〕」
【
亦名相续识依前分别(依于智相)
爱境起乐受觉(生乐觉心)不爱境起苦受觉(生苦觉心)起念相
卷六 第 80b 页 X10-00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0.png)
业引持生死令佗相续即法执分别兼前智相是分
别事识细分之位。】
「
〔疏执取相〕」
【
从能缘行解立名执
取即相即我执俱生小乘断此及计名免分段生死
犹有变易生死。】
「
〔疏计名字相〕」
【
从所缘别异境界立
名即我执分别兼前执取是分别事识粗分之位兼
前相续执取即三种相应染心。】
「
〔上四皆惑〕」
【
以发润
业苦故。】
「
〔疏五起业相〕」
【
造业即因前招业果。】
「
〔疏业
系苦相〕」
【
依业受报即业因所招之果。】
「
〔疏所诠分
齐〕」
【
如上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即能量之法此则
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即所量之教彼宗但以此识
为无始根本相宗唯以第八妄识为染净诸法所依
之本但在六七识中性宗无明在梨耶前即迷自真
我为无明此经云依方故迷谓离觉无不觉也相宗
无明在梨耶后以第八识是净识所以无明在六七
识中则以第七识中恒行无明为体则迷无我理又
约迷理事即第六识中根本六烦恼中痴为体谓独
头无明也巳上即所迷之境不知迷自真我故阙迷
自及即空义。】
「
〔疏法相极于三细〕」
【
性宗梨耶即不生
不灭与生灭和合谓大摄主阿梨耶识彼宗生灭迁
变之赖耶即起染之识故不能诠本问既云诸宗分
齐何不配空宗耶答空宗进非三细退非所诠本末
故略而不言但合在真如门以密含顿旨故如起信
疏说。】
「
〔疏终顿通诠本末〕」
【
顿即第四顿教所以钞云
卷六 第 80c 页 X10-00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0.png)
耶答合在顿中不别配也如钞云顿教即华严等所
以长水开之云终顿圆通诠本末今谓此中正因如
来藏缘起宗不妨合圆教在其中开之则别为第五
圆明具德宗开合虽殊不害圆教也。】
「
〔疏方穷初一心
源〕」
【
者方正也谓三教正穷初一心源华严圆觉起
信三法体同俱至一心若不诠至一心法无从起也
又终顿皆诠一心一心通乎本末故真如生灭二门
皆贯以心字权如未能穷一心源终顿方穷以对始
教故云方穷圆教不要言方穷也长水之说甚有理
但不必加圆教耳或云顿教非本非末圆教全本全
末却破长水然则大钞五初有此说文虽有据但彼
云全本全末与此通诠本末稍异应须审彼非本非
末全本全末对何以言之既顿教非本非末何故今
云通诠本末则知彼拣本末广略此是通论所诠本
末意谓法华涅槃华严圆觉等经皆能通诠本末也
问此经既通诠本末何故唯配终顿耶答钞云此正
明此经所诠分齐幽深虽诠五重唯终顿文显故此
经但分含圆教故不配之问终顿通诠本末者末即
六粗中二障二执等此则小始之义与彼小乘法相
何别耶答深必该浅宗教常谈然晋水立马鸣为初
祖盖推宗经造论之功或云起信疏云此唯摄五前
四既不摄圆教故不当立马鸣为祖师世亲造十地
论正释华严十地品遂立为第二却以龙树为初祖
卷六 第 81a 页 X10-00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1.png)
严一真法界三义是一三法体同祖以约义门故判
为终顿降杀受称也况马鸣通宗百洛叉经别宗百
部了义大乘经以造起信论华严亦百部之数藏中
正有数十部馀经未传此土圆觉法华涅槃大般若
等亦是所宗祖云影在通宗故不列之起信论通宗
不二摩诃衍法当第十圆明具德宗别宗一体摩诃
衍法当等九相想俱绝宗圭山依此判为正终兼顿
若约正判属终教当第八真德不空宗(马鸣所造百部论起信即
其一也)若尔则立马鸣为初祖得非公当乎。】
「
〔种种幻
化〕」
【
今钞取所生觉心义故配初重大疏取能生染
净义故配生灭门。】
「
〔二空观及法界观成〕」
【
问法界观
成便得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唯配始觉者何故下文
科此为一真法界耶答今从分析身心根识尘境二
空等至于觉所显发即始觉分齐故配之其中證得
诸幻至觉所显发科为一真法界者约克体指觉绝
诸对待故不约分析四大等义耳问二空观成法界
圆现时何用法界三观耶答此约观成者言之具如
下文(九)。】
「
〔注后意识〕」
【
六七识体是一约相续不断名
末那(第七)约分别六尘名意识(第六)今即次义正粗不配
末那也若相宗赖耶识起(第八)必与末那相应又意识
缘外境时必内依末那为染污根方得生起前六依
第七转前五亦依眼识等唯第六依第七不共意根
独名意识耳。】
「
〔疏三细二粗〕」
【
我人等四相经文若取
卷六 第 81b 页 X10-00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1.png)
我法二执故若大钞不取四相经文唯用本起无明
为巳主宰巳前经文配三细而巳。】
「
〔疏即后四粗〕」
【
大
钞(五)以刚藏章先断无始轮回根本配智相以弥勒
章故有轮回至爱为根本配相续相(兼配智相)即法执及
所知障欲因爱生巳下配执取计名等今钞通前经
文但配执取计名即我执及烦恼障然爱为根本经
文大钞取润业故属法执今钞取发业义故俱属我
执以经文通含二义故如钞指云同上通诠二执之
说也。】
「
〔欲因爱生〕」
【
等无爱欲则不生无欲身则不有
既有此身还生于爱由爱身故还为欲因复感未来
生死果报如是展转相续无穷宿惑俱舍颂云宿惑
位无明宿诸业名行长行释曰于宿生中诸烦恼位
至今生果熟总谓无明彼与无明俱行故于宿生中
福等业位至今生果熟总得行名大钞十复生地狱
饿鬼即恶业苦报修善生人天即善业乐报经云知
欲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现天人(欲天)。】
「
〔修舍便现有
为增上善果皆例此配〕」
【
即上二界不动业报经云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欲本便现有为
增上善果疏知其爱善俱未免苦弃彼爱心乐修舍
法即四禅八定而不知乐舍之心还同彼爱故云还
滋欲本钞注云舍即禅定或者以次前人天乐报舍
恶乐善之义释之而谓所注舍即禅定之非者失疏
意也。】
「
〔归心真如故正当终顿二教〕」
【
谓以觉觉于不
卷六 第 81c 页 X10-00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1.png)
心真如门故由是判为正当终顿二教若或唯取觉
不觉义翻对妄染故判为正终。】
「〔疏初谓乐著名相〕」
【
拣非器有五前二拣法相次二
拣空宗第五双拣二宗此五总障信解若清凉拣非
器亦有五一无信非器以闻法生谤故二违真非器
依此经求名利故三乖实非器至理不入心故上三
即凡愚四狭劣非器即二乘五守权非器谓三乘共
教菩萨云云。】
「
〔乖实非器〕」
【
今钞以取文为解配同乖
实非器但汎举取著名相不照心者不局地位。】
「
〔不
正信〕」
【
等此文虽證乖实非器其义亦当无信非器
守权非器问清凉所拣守权非器谓三乘共教菩萨
等随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圆融具德之法出现品
云设有菩萨乃至不闻此经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良
以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极一念便契佛
家未审此唯拣权或通终顿若终顿俱拣圆觉亦属
所拣今此引用何为岂终顿实行谓之多劫终成败
坏又顿教非无心体极亦同行位耶若唯拣权始今
以圆融具德对彼不信应终顿称圆融具德耶又不
闻此经之言应该圆觉耶至相贤首多通拣前四先
达虽各释通或唯拣权始或唯顿或通拣前四对今
疏钞并有所违未知如何和会耶答或云若约以体
就诠终顿虽谈一性如来藏圆觉等义并是屈曲随
机对病善巧俱非无心体极称性极谈诠旨圆融故
卷六 第 82a 页 X10-00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2.png)
义皆同三法一终顿俱为能拣唯拣始小终顿二教
会泯见性不同体极之旨无别故大钞云终顿二教
俱以为净一心为究竟实理又约圆融不圆融终顿
不融属所拣圆融具德唯是华严不该圆觉以观成
圆融废诠谈旨同一觉故及结归宗不同法尔如是
诠旨无碍如海一滴具百川味岂待观成方见故大
疏云重重融摄等义此经不说但约直显乃至观中
一多无碍等义此经则同宗趣中又指圆觉唯摄如
来藏缘起宗内染相本寂故得觉性本圆融摄法身
缘起全是众生之义故知圆觉华严或同或异约体
约教拣不同(成师守权非器章)评曰以体就诠则前四俱
权以诠就体则权唯始小者然则诸方所谈会三归
一或通会前四或唯会始小盖亦常问未知与此系
滞行位是同是异耶若云是异引用何若云是同今
此所拣或唯是始小或通拣前四乎又况圆融不圆
融乃分同别也不融为同是所拣之权教乎与今教
所被机所拣系滞行位有何交涉耶今谓疏钞之意
就教所被机中约滞行位不滞行位以对拣也以系
滞行位者同华严所拣三乘共教菩萨守权非器以
圆觉□□□□顿经俱圆顿宗故所被之机上根凡
夫圆顿之器不历地位非共教菩萨故若约證道(唯拣
小始)及终教地前系滞行位渐进之流也以终教登地
亦是顿故法华巳前诸部般若等修三乘行未登地
卷六 第 82b 页 X10-00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2.png)
耳问渐中登地亦是顿者属何教耶答即法华开显
之机如前文云但悟至此即入圆教即圆中同教亦
即华严中同教也问顿悟圆觉寂知即入圆教与法
华开显者何别耶答二空观成法界圆现即入华严
法界三观證道归圆与华严圆别初无异耳亦不违
清凉所谓唯圆教中因果俱有实事前四因中则有
至果皆无由修权因若入地后即入实故犹如百川
浩荡千里亦无究竟归处究竟归处即海也然顿悟
菩提涅槃即悟寂智顿悟寂知即入圆教所悟虽殊
所入无非圆教良由机有渐顿教分同别若是渐机
设證普法无非同教顿机入圆无非别教若不承疏
主之意恐失此经宗旨耳。】
「
〔微滴入于天池〕」
【
大钞云
微露滴入于天池义亦无别若准大疏(二十八)今钞颇
优。】
「
〔破三家异论〕」
【
支敏度心无义支道林即色义竺
法本无义非有即彼所计有即无无却此有也。】
「
〔非
有非真有〕」
【
即肇论之意以缘生之有非实有缘灭
之无非实无也。】
「
〔何必〕」
【
下正破彼所立岂能顺通中
道即物之情哉。】
「
〔欲求圆觉〕」
【
或云此一句照本疏乃
属下文意云不当如此节而注之今谓如次前修舍
二字下注释何害读文节之于下文之上耶此例颇
多况今此斥彼任病欲求圆觉理宜如是节而注之
耳。】
「
〔注七贤岂是大道〕」
【
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
少连柳下惠也又晋有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阮
卷六 第 82c 页 X10-00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2.png)
「
〔注四皓〕」
【
即终南山四
皓避秦归汉谓绮理夏黄禄生周角或云东园公角
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初二小异恐人同名异或所
据之别耳。】
「〔疏反上即皆是器〕」
【
前五非器障于信解类各有人
反上即能信解是此经所被约一人具此五德五非
器中随有一病则非所被今言反上非便是前之五
类改心亦非后时释行乃约当世即时不堕此五数
者矣虽寻文而本性离渐教登地證理方离今经上
根凡夫初机顿离故下疏云巳悟者文字性离而持
法此之谓也。】
「
〔因该果海〕」
【
华严信位即具果海即此
经观成同佛。】
「
〔中道了然〕」
【
非二谛中道。】
「
〔疏普收〕」
【
辨
疑误云大钞次有拣修證一科初拣四相非器次离
四病是器复以五性三聚收机三病亦非器今疏删
去不说又普收唯约阐提三病不拣二乘不收又不
收引为权为设普收中收二乘何不拣三病耶议曰
今疏拣非器即新熏则五约当世即时而说明普收
即本有无二就毕竟论一切无非所被不言二乘者
既曰普收通明皆益即一切皆成义亦具矣但影略
之耳四相四病唯障修證乃微细之障信解故不拣
之今疏从略唯拣粗浅备之于大疏者亦影在彼中
于中任病兼障信解故别拣之清凉五为。】
「
〔一正为〕」
【谓一乘圆机。】
「
〔二兼为〕」
【
即地狱天子。】
「
〔三引为〕」
【
寄同
三乘行布十地引权教菩萨。】
「
〔四权为〕」
【
即五百聋盲
卷六 第 83a 页 X10-00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3.png)
「
〔五远为〕」
【
即凡夫外道阐提悉
有佛性今云宿机深者悟入即正为浅者信解同彼
兼为熏成种性同彼远为阙引为权为者经宗不同
无彼义故然彼拣之则前五非器收之则无非所被
权为则收狭劣非器谓二乘也引为则收守权非器
远为则收前三谓无信违真乖实议曰清凉远为既
不收二乘今亦不配但影略于通明皆益一切皆成
中若贤首第四名转为以一乘能转为二乘故展转
无非所被意约五百六千示现引摄令彼二乘先入
共教后入一乘由是立转为之名清凉意谓义虽无
爽似恐滥引为共教菩萨故直约权理而说耳是则
各主一意初不相违立名虽异所引无别问寄同三
乘引权教菩萨者所引三乘从三入一属何教耶答
能引即别教所引即三乘从三入一圆中同教也如
教章云此经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
前后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云
云问权必化实无实化谁彰小非器令发大心者必
有二乘入此普贤法界何故却云文无回小之说答
探玄云无有二乘不入共教无彼共教菩萨不入此
普贤法界问与引为中所引权教菩萨何别答无非
从三入一圆中同教。】
「〔疏能诠体性略作四门〕」
【
能诠体性者望下所诠宗
趣亦望上分齐及所被言之体即性故云体字通体
性体相字然体即性为正如次释大字云大是圆觉
卷六 第 83b 页 X10-00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3.png)
名句文三通取四法四通摄所诠五诸法显义等共
通五教今作四门亦通五教四门者一随相收彼前
五彼第五云诸法显义大疏改云第四通于六尘谓
诸法虽多不出六尘以于尘显义故即随相门今钞
含通摄所诠中云一切所知境界二唯识门收彼第
六摄境唯心一半谓本影无碍三归性门收彼第六
一半谓说听全收彼第七会缘入实四无碍门收彼
第八理事无碍及第九事事无碍不摄第十海印炳
现然清凉十门前四通小后六唯大前七通三乘后
三唯一乘前八约同教后二唯别教而小乘教体止
到初四三乘教体止到前七同教止到前八圆觉到
前九华严具十圆融融前八故前七通三者会解八
云合云前六通三必疏之误今谓第七约会相显性
义属一乘约以本收末义亦通三乘会相显性者一
切教法从缘无性即是真如虚相本尽真性本现故
以本收末者相宗真如虽不随缘由真如起无分别
智无分别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生大悲心于大悲
心说十二分教以法相宗但说如为教本不言如即
是教故如即教者一切法皆如也又(清凉)第六摄境唯
心通于五教于中分二一本影无碍(今为唯识门)自具五
教如钞作四句即前四教总合四句即圆教二说听
全收(今为归性门)具同别二教一同教自在四句一唯说
无听谓佛真心之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
卷六 第 83c 页 X10-00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3.png)
众生真心故三说听双存佛真心现时不碍众生真
心现故四说听俱寂谓互夺双亡佛即众生故非佛
众生即佛故非众生二别教亦四句一果门摄法无
遗举佛无众生生尚全摄况所说教二因门摄法无
遗佛尚在众生心中况所说教三因果交彻生佛互
在四两相形夺无听无说。】
「
〔言音者谓佛唱(唱号)辞(言词)
评(评量)论(论说)语路注语所行处〕」
【
瑜伽云即有情增语
释有二义一是名名能诠表增胜于语二意识是语
行处(小乘不取于名)。】
「
〔语业注语用〕」
【
业即用也恶言即恶业
用善言即善业用。】
「
〔语表注令他生解〕」
【
表亦是业有
有表无表别今但用表者婆沙论云但言语表者令
佗生正解故(即用有表拣无表也)。】
「〔经云如空中彩画如空中风〕」
【
单取声为教体或单
取名句文俱非尽善今双取前二故云声名句文体。】
「〔风喻言音画喻文字〕」
【
乃證双取喻中不单用风亦
不单用画法中不单用声亦不单用名句文此是正
意(又不单取风画又亦不单取虚空为要生起归生门故亦云双取也)。】
「
〔以无画处空
不〕」
【
下说一风字。】
「
〔注兼显实教〕」
【
等此显兼意由经
含二义故以空中之风画体性空故清凉兼證四皆
如空谓声名句文皆无自性净名云文字性离无有
文字是则解脱此明即言忘言通圆顿意十地论释
空中风画云风喻音声画喻名字以风画合空皆不
可取是故今钞云不单取虚空不单取风画正取空
卷六 第 84a 页 X10-008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4.png)
即属初教二顿寂诸相即属顿教今正当顿也于是
今钞云兼显实教中声等无自性等也然清凉玄文
云以余之意亦应双取(俱取声名句文)若就前二去取者
宁依名等净觉法师破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但不取声为教体却取名句文耶议曰若欲破人先
须善自他意清凉之意叙昔大小乘宗或取声或取
名等于中略示似评量取舍名等颇优虽然不以十
门配释然后摄融无碍则皆为未尽善也而辄加破
斥夫何太率愚耶其犹破无情作佛不审他意于理
可乎。】
「
〔唯本无影〕」
【
大钞云小乘教既不知佛所说教
唯是自巳心识所变影像谓自心外别有佛教故云
唯本。】
「
〔亦本亦影至妙观察智等〕」
【
大钞云因位说听
由于意识故果位亦唯意识故云妙观察智相应净
识以果位中智强识劣故说此识与智相应此智所
依心王即是第六故云净识之所显现而言净者纯
无漏故然此智即第六所转佛所说若文若义即此
智相应第六所现名本质教影像者虽托佛本质唯
自心变故有漏心变则名等有漏故唯影像。】
「
〔疏宗
趣通别〕」
【
五教之轨则诸祖不易十宗之规矩开合
不同或合作四宗或开为五宗或作空性相三宗又
于十宗或浅深不次或改易不同次当随文和会。】
「〔注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
者大钞云约传
习教者即当部所崇等若约人情见即心之所尚曰
卷六 第 84b 页 X10-008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4.png)
遵尚义然宗之与趣各有通别通宗则通论佛教以
因缘为宗仍有五宗之异别则唯就当经问何故通
中唯有宗无趣耶答宗有两重通别趣唯一重即疏
云此经又有总别者是也。】
「
〔内谓十二因缘〕」
【
大钞云
于十二中行有二业为因无明爱取三或为缘生识
等七支果即小乘二重因果令说也今开释之无明
即惑缘行即业因望现在五支果俱为因(过去二支因现在五
支果)爱取即惑缘有即业因望未来二支果俱是因(现在
三支因未来二支果)。】
「
〔生死成坏〕」
【
生死指有情成坏指无情此
即小乘因缘不自他共生暗引中论偈云诸法不自
生(因无自性)亦不从他生(缘无自性)不共(无和合性)不无因(非自然性)是
故知无生(结成空义)。】
「
〔贤圣弟子〕」
【
大钞云婆沙诸罗汉宗
计各殊即小乘圣也天亲在小乘宗时未得圣果及
诸未證初果人皆小乘贤也马鸣龙树无著即大乘
圣也天亲护法青目青辨等大乘贤也。】
「
〔一随相法执
宗〕」
【
二十部宗计教章类束为六一我法俱有宗(摄五全一
少分法上贤胄正量密林犊子经量一半)二法有我无宗(三全一少分萨婆多雪山住多闻化
一地半)三法无去来宗(七全一少分鸡胤大众制多西山住北山住法藏饮光化地一半)
四现通假实宗(一全一少分说假经量一半)五俗妄真实宗(一全说出
世部)六诸法但名宗(一全一说部)大疏又束六宗为三一如
名二无我因缘宗(收中间四宗)三因缘但名宗(即第六宗)又束
为三一随相法执宗二真空无相宗三唯识法相宗
空先相后者亦由三时之教空居于先今家五时于
卷六 第 84c 页 X10-008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4.png)
也。】
「
〔中观等论〕」
【
等于十二门论百论智度论大无异
论菩提资粮论等流类。】
「
〔龙树等造〕」
【
者约多分言之
如门论疏云清辨造掌珍论般若灯论龙树造中论
门论圣天菩萨造百论唯识等论无著天亲造言等
者等于瑜伽杂集杂心摄大乘佛地庄严论等流类。】
「〔四如来藏缘起宗〕」
【
大疏云于中复有二义初众生
相尽唯是法身乃至众生寂灭即法身故(经云非作故无等钞
云与前空宗异者空宗以幻化空无即为真理无别理体)后法身缘起全是众生
(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良由如来藏是法身在缠之称故约
在缠及法身反覆互夺曲成此二此经宗于前门谓
唯摄如来藏缘起宗染相本寂故得觉性本圆兼摄
法身缘起全是众生之义。】
「
〔起信等论〕」
【
马鸣坚慧造
等于宝性论法界无分别论大甘蔗论等流类。】
「
〔五
圆融具德宗〕」
【
谓事事无碍主伴具足重重无尽即
华严经天亲造论立六相圆融义辨疑误云大疏起
信疏本无此文又前四皆宗论今约释论乃后人添
入议曰曾捡古本无有此文有则为优但以立六相
等六字似觉未稳然亦无害岂以释论为妨且如前
文等宝性论等岂非释论乎大疏云五教五宗互有
宽狭谓一宗容有多教一教容有多宗(非谓必然故云容有)初
宗宽教狭如唯识宗兼摄终教圆教彼判法华为第
三不空不有教故又说依华严造唯识论故(且顺彼宗故作
是配)空宗则用佛密意摄顿教如来藏缘起宗则正摄
卷六 第 85a 页 X10-008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5.png)
说时仪式不同故成多教(为利根凡夫直说则名顿会权教人令入实则名终)
唯小乘宗及圆宗各为一教圆宗者知前四教未圆
故次教宽宗狭如小乘教自有二十部宗计类束为
六等始教具空宗终教亦具性相两义顿教以显性
即为破相以缠染本空即法身则具第二宗及第四
宗一分法义圆教则总具五宗中所宗之法故又教
约佛意权实有殊宗约人心所尚差别故宗与教其
旨不同大钞云又教约下体式异也此乃教则皆是
宗则或非也若约佛所宗则大同于教唯终顿一宗
意宗于真性然宗有约佛教得名者如云佛教以因
缘为宗有约乘为宗者如云一乘三乘小乘三宗等
又无差别论疏分三宗云如次是智光三时教又禅
源诠都序叙三宗云密意破相显性教等又贤首随
教辨宗大同于教故教章探玄十宗皆顺五教次第
也言大同者约大分是同不妨宗教有异于是分教
之后别开十宗十宗者以五宗之初随相法执宗开
为六宗七云一切法皆空宗收始教空相二宗八云
真德不空宗收终教九云相想俱绝宗收顿教十云
圆明具德宗即圆教清凉十宗就人心所尚故与小
教有不次前六同七云三性空有宗收相宗八云真
空绝相宗摄空宗及顿教九云空有无碍宗即终教
十同名又大乘法师开八宗前六同此七云胜义俱
空宗八云应理圆实宗彼以前浅后深为次清凉回
卷六 第 85b 页 X10-008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i0561/buddhist/X10-0085.png)
宗次第以性拣相分浅深权实故又以真空绝相通
始终顿故兼收顿教又空有无碍彻于同教若空有
双绝亦收顿教故辨疑误云清凉谓有不安者颇为
改易今谓不然但取意别耳又起信古疏及无差别
论疏唯四宗不开第五圆融具德宗或云宗旨不到
第五故此亦不然如圭山移注起信还复加之与今
无别而贤首不开者以如来藏缘起宗通后三教故
则知开合不同随作者意也。】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