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总括群经录上之四¶ (自动笺注)
開元釋教卷第
公元730年
庚午藏西崇福寺沙門智昇
**總括群經錄上之四
秦姚氏都常安(亦云後秦)
公元384年
姚萇(謚為昭武皇帝)白雀元年甲申
姚泓(無諡)永
公元386年
三年丁巳
凡經三主三十四年沙門五人
所出經律論等。
總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
公元401年
(於中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見在二十八部九十六卷闕本准大智度論後記弘始三年歲在辛丑王道珪云庚子
公元461年
一本亦云歲在辛丑房及甄鸞更差一載今依後記正次第排之)。
*(姚秦)沙門竺佛念(一十二部七十四卷經律集)
*沙門鳩摩羅什(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經律論集)
*沙門弗若多羅(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門佛陀耶舍(四部八十四卷經律)
*沙門曇摩耶舍(三部二十四卷經論)
*十住斷結十卷(初云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亦云十地斷結十一卷十四卷第二出見三秦高僧僧祐錄)
*菩薩瓔珞十二卷(一名現在第二出或十三卷十四卷十六卷符秦建元十二
*菩薩處胎經五卷(初云菩薩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亦直云胎經或四卷八卷見二秦錄高僧僧祐錄)
*中陰二卷(見二秦錄高僧僧祐錄)
*菩薩瓔珞本業二卷(或直云瓔珞本業經初出見長房錄)
公元378年
*鼻奈耶律十卷(一名因緣經亦云鼻耶經亦云戒果因緣沙門景筆受安公經序符秦建元十四年壬午正月十二日出)
公元383年
*出曜經二十卷(亦云出曜論或十九卷秦建元十九年出見二秦錄高僧僧祐寶唱等錄)
見在
已下闕。
*持人菩薩三卷(第二出與法護持人羅什持世同本見長房錄)
*大方無相五卷(亦名大雲經或四卷曇無讖方等大雲本初出見長房錄)
*菩薩普處經三卷(見長房錄)
*十誦比丘尼所出本末一卷(第三出僧純於拘夷國得梵本佛念為譯文煩後竺法刪改正之見寶唱錄)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一卷(或云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第三出見僧祐錄)
右一十二部七十四卷(出曜上七部六十一卷見在持人下五部一十三卷闕本)。
沙門竺佛念。
涼州人
弱年出家志業清堅
外和內朗有通敏之鑒。
諷習眾經粗涉外典。
蒼雅詁訓尤所明練
少好遊方備觀風俗
家世西河洞曉方語
華戎音義莫不兼釋。
故義學之譽雖闕。
洽聞之聲甚著。
符氏建元年中有曇摩持。
摩羅佛提。
僧伽跋澄。
提婆難提等。
來入長安
安公趙政等請出眾經。
當時名德莫能傳譯。
眾咸推念以為明匠。
自安支謙之後
莫踰於念。
在符姚二代譯人之宗。
關中僧眾咸共嘉焉。
念於符姚二代
公元403年
*摩訶般若波羅蜜四十卷(亦名大品般若經祐云新大品第三出與放光等同本或三十卷或二十四或二十七弘始五年癸卯四月二十三日出至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訖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公元408年
*小品般若波羅蜜十卷(題云摩訶般若波羅蜜小品云新小品經與道行明度等同本第七譯或七卷弘始十年二月六日出至四月三十日訖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卷(亦云金剛般若經佛在舍衛國者初出與元魏留支等出者同本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二卷(亦云仁王般若經或云一卷第二出與晉世法護與梁朝真諦譯者同本異出房云見別錄)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一卷(亦云摩訶大明呪經初出與唐譯般若心經等同本見經題上)
公元405年
*菩薩藏經三卷(一名富樓那問經亦名大悲心經編入寶積當第十七會名富樓那會弘始七年出或二卷第二出與法護出者同本見二秦錄僧祐錄)
*善臂菩薩二卷(今編入寶積第二十六會見法上錄)
*須摩提菩薩一卷(第二出與寶積妙慧等同見長房錄)
公元407年
*自在王菩薩二卷(或無菩薩字初出與奮迅王經同本弘始九年尚書令姚顯第出僧叡筆受并製序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第四出法護菩薩十地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十住四卷(或五卷華嚴十地品異譯什與佛陀邪舍共出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公元406年
*妙法蓮華八卷(僧祐錄云新法初為七卷二十七品後人天授品成二十八弘始八年夏大寺僧叡筆受并製序第五譯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維摩詰所說三卷(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或直云維摩詰僧祐錄云新維摩詰弘始八年大寺僧肇筆受序第六譯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亦云說不可思議品或直云大樹緊那羅第二出與支讖伅真陀羅同本見長房錄)
*集一切福德三昧三卷(與竺法護等集眾德經等同異出第三譯見真寂寺錄)
公元402年
*思益梵天問經四卷(或直云思僧祐云思義經弘始四年十二月一日逍遙園第二譯與法護持心留支勝思惟並同本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持世四卷(一名法印三卷第三出與法護人經等同本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諸法無行二卷(或一卷與隋崛多諸法本無經等同本初出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阿彌陀一卷(亦名無量壽弘始四年二月八日譯初出與唐譯稱讚淨土等同本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彌勒成佛一卷(第二出與法護彌勒成佛同本弘始四年出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彌勒下生一卷(一名彌勒受決初云大智舍利弗與彌勒來時本第四出亦云彌勒成佛云下生成佛或云當下成佛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文殊師利問菩提一卷(亦直云菩提一名伽耶山頂一名菩提無行初出與伽邪山象頭精舍等同本見僧祐圖中別載菩提一卷者誤也)
*孔雀王呪經一卷(第四出亦名大金孔雀王經逍遙園出并結界場法悉備具房云見別錄)
*首楞三昧三卷(或二卷亦直云首楞僧祐錄云新首楞九出方等首楞嚴勇伏定等同本見僧祐錄)
*不思議菩薩問經一卷(亦云不思議菩薩所說亦云無思議孩童菩薩第二出與竺法護思議孩童同本見長房錄)
公元406年
*華手十三卷(或為華首一名攝諸善根亦名攝諸福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弘始八年譯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一卷(亦云佛臨般一名遺教經見僧祐錄)
*千佛因緣一卷(見法上錄)
*梵網經二卷(第二弘始八年草堂寺三千學士最後出此一品梵本有六十一品譯訖融影等
公元405年
*佛藏四卷(一名選擇法經三卷二卷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清淨毘尼方廣一卷(與文殊淨律等同本第三出法上錄)
公元402年
*大智度論一百卷(或云大智經論亦云摩訶般若釋論或七十卷一百一十卷弘始四年夏逍遙園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訖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公元409年
*中論四卷(亦云中觀論或八卷弘始十一年大寺僧叡製序見二秦錄及僧祐錄兼前智度論並龍樹菩薩造)
公元408年
*十二門一卷(龍樹菩薩弘始十年大寺僧叡製序見僧祐錄及寶唱錄)
公元404年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弘始六年僧肇製序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十住毘婆沙論十四卷(或無論龍樹菩薩造或十二卷十五卷見長房錄)
*大莊嚴經論十五卷(或無經字馬菩薩造或十卷見長房錄)
*發菩提心論二卷(或云發菩提心經云經論見李廓錄)
*放牛一卷(亦云牧牛經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異譯房云見別錄)
*海八德一卷(第三出與法海等同本見法上錄)
*禪祕要三卷(或云禪秘要無經字或四卷支謙等出者同本第二出房云見別錄)
*燈指因緣一卷(見李廓錄)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十誦羅提木叉戒第三出與曇摩持等出者同本見僧祐錄)
公元411年
*成實論二十卷(或二十四或十六或十四弘始十三年九月八日尚書令姚顯請出至十四年九月十五日訖曇晷等受佛滅後九百年訶梨跋摩造見僧祐錄)
公元402年
*坐禪三昧三卷(一名菩薩禪法經初出或直云禪經或云禪法要或云阿蘭若禪法三名同是一本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至九年閏五月重校正見寶唱三錄)
*菩薩色欲一卷(或云菩薩色欲經或直云菩薩色欲初出見僧祐錄)
*禪法要解二卷(或云禪要經初出見僧祐錄)
*思惟要略一卷(或云思要略法經或直云思惟經第二出見長房錄)
公元405年
*雜譬喻一卷(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馬鳴菩薩一卷(見長房錄)
*龍樹菩薩一卷(見長房錄)
*提婆菩薩一卷(見長房錄)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與寶積法界體性會同本初出見法上錄)
從此下闕。
*大善權經二卷(與寶積大乘方便等同本第四出見李廓錄)
*大方大集三十卷(或加新字或二十四卷支讖無讖所出者同本見二秦錄及李廓錄)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與法護等出者同本第出見長房錄)
*阿闍世經二卷(與支讖等出者同本第五譯房云見別錄)
*睒本起經一卷(亦直云睒六度異譯第三出見李廓錄)
*請觀世音一卷(初出與竺難提出者同本見李廓錄)
*寶網一卷(第二出與法護出者同本見李廓錄)
*稱揚諸佛功德三卷(一名集華經初出弘始七年譯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觀普賢菩薩一卷(第二出見李廓錄)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初出見法上錄)
公元402年
*賢劫七卷(第二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與法護譯者同本曇恭筆受見二秦錄及僧祐一名賢劫三昧一名賢劫定意經凡三名錄云新賢劫經)
*善信摩訶神呪二卷(見李廓錄)
*持地經一卷(見長房錄)
*觀佛三昧一卷(見李廓錄)
*菩薩戒本一卷(初出見長房錄今疑此菩薩戒本即梵網下卷是)
*文殊悔過一卷(第二出見長房錄)
*舍利悔過一卷(第三出見法上錄)
*十住十卷(龍樹菩薩造弘始年譯未訖第八末似六度集見二秦錄及僧祐錄今疑此十住論即
*檢諸罪福十卷(房云見別錄)
*十二因緣觀經一卷(見長房錄)
*婆藪盤豆傳一卷(初出見翻經圖)
右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提婆菩薩上五十二部三百二卷見在法界體性下二十二部八十二卷闕本)。
沙門鳩摩羅什
秦言童壽(一名摩羅耆婆外國製名多以父母為本什父鳩摩羅母字耆婆故兼取為名也)。
天竺人也。
家世國相
祖父達多。
倜儻不群名重於國。
父鳩摩炎聰明有懿節。
將嗣相位辭避出家
東度葱嶺
龜茲王聞其棄榮捨俗。
敬慕之。
自出郊迎
請為國師
王有妹年始二十。
才悟明敏
過目必能。
一聞則誦。
體有赤黶法生智子。
諸國娉之並不行
及見炎心欲當之。
王聞大喜逼以妻焉。
遂生於什。
什之在胎其母慧解倍常
往雀大寺聽經
忽自通天竺語。
難問之辭必窮淵致
眾咸歎異
羅漢達摩瞿沙曰。
此必懷智子。
為說舍利弗在胎之證。
既而生什
岐嶷若神。
什生之後還忘前語
頃之其母。
出家修道學得初果。
什年七歲亦俱出家
從師受經日誦千偈
偈有三十二字。
凡三萬二千言。
誦毘曇既過師授。
其義即自通解無幽不暢。
龜茲國人
以其母王女利養甚多
乃携什避之。
什年九歲進到罽賓
名德法師頭達多。
罽賓王之從弟也。
淵粹大量
三藏九部莫不縷貫。
日誦千偈
名播諸國。
既至師事之。
遂誦雜藏中長二阿含。
凡四百萬言。
達多
*十誦六十一卷(僧祐云是什譯出今以前五十八卷是什度語非什正翻後之三卷摩羅叉續出置之於後已備餘錄此不存之)
*放光般若波羅蜜二十卷(房云第二出見別錄今以放光梵本大品同譯大品時興舊經出新若言放光什譯舊經何者是耶故知大品為新放光為舊重載二本誤之甚也)
*般若經論二十卷(房云見吳錄今謂此集乃是廬山法師大智論文繁積初學難尋乃刪煩剪亂令質有體撰為二十卷亦云大智要略亦云釋論要抄此乃遠公撮略前論非什別翻也)
公元399年
*禪法三卷(下注云先譯弘始元年校正叡製序既云先譯重校不合存其二名僧叡經序即坐禪三昧是也)
*阿蘇若習禪法二卷(房云見別錄無經字與坐禪三昧同本異出今謂不然此即坐禪三昧別名也尋其文句首末大同是初出本非校正者)
*樂瓔珞莊嚴一卷(房云見李廓錄令准後記乃是曇摩耶舍所譯非什翻也今移附彼錄)
*實相一卷(高僧傳云二卷什為姚興撰出非梵本傳故闕之也)
*往古和佛願行法典經(或作生和出文殊佛土嚴淨經)
*佛𡄇徹十方
*佛齊化出菩薩
*魔業經
*過去無邊光淨佛土
*虛空菩薩問持經
*得幾功德經(亦云得幾福經)
*過魔法界經
*太白魔王信經
*佛弟子化魔子偈頌
*開化魔經
*魔王變身經(佛𡄇下十經並出大集)
*觀世音經(出法華經)
*陀羅尼法門六種動經
*彌勒菩薩本願待時佛經
*佛變時會身經
*東方善華世界佛座震動經(陀羅尼四經並出悲華經)
*雀王經
*佛昔為鹿王經
*菩薩身為鴿王經(雀王等三經並出六度集)
*無量佛土(亦云國土出央崛)
*佛問阿須倫大海有減(出中阿含)
*佛跡千輻輪相(出雜阿含)
*佛心總持
*水牛王經
*兔王經(佛心三經出生)
*獼猴與婢共戲致變
*王后蜣蜋(獼猴二經並出雜譬喻)
*比丘應供法行(祐注入疑經今亦在疑錄)
上都有三十五部一百三十六卷
公元404年
*十誦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中寺出見二秦錄)
右一五十八卷本在。
公元408年
沙門弗若多羅
言功德華
罽賓國人
出家戒節見稱
備通三藏
專精十誦律部。
外國師宗。
時人咸謂已階聖果
弘始十年振錫入關。
秦主興待以上賓之禮。
羅什亦挹其戒範厚相崇敬
先是經法雖傳律藏未闡。
多羅既善斯部。
咸共思慕
弘始六年甲辰十月十七日
集義沙門六百餘人
常安中寺
延請多羅
誦出十誦梵本
羅什譯為秦文
三分獲二。
多羅遘疾奄然棄世
眾以大業卒而匠人殂往。
悲恨之深有踰
*虛空菩薩一卷(初出或無菩薩字與虛空孕經等同本是大集別分三藏後還外國罽賓得此經附商人送致涼州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公元412年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弘始十四年出至十五年涼州沙門佛念傳譯秦國沙門道含筆受僧叡二秦錄及僧祐高僧傳等)
公元408年
*四分六十卷(亦云曇無律本四十五卷或云四十卷或云四十四卷今亦有七十卷弘始十年於寺中出慧辯傳譯見晉世雜錄僧傳等)
*四分僧戒一卷(或無僧字亦云曇無德戒本見晉世雜錄僧祐錄)
四部八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佛陀耶舍
秦言覺名。
或云覺稱(耶舍是名稱高僧傳中翻為覺明義稍乖也)。
罽賓國人
婆羅門世事外道
一沙門從其家乞。
其父瞋怒令人歐之。
父遂手脚攣躄不能行止
乃問於筮師。
對曰。
坐犯賢人鬼神使然也。
即請此沙門竭誠悔過
數日便瘳。
因令耶舍出家為其弟子
時年十三。
從師遠行曠野逢虎。
師欲走避
耶舍曰。
此虎已飽必不侵人。
俄而虎去。
前行果見餘肉。
師密異之。
至年十五。
誦經日得五六萬言。
住寺常於外分衛廢於誦習
有一羅漢
重其聰敏
乞食供之。
十九誦大小經數百萬言。
然性簡慠頗以知見自處
謂少堪己師。
不為諸僧所重。
但美儀止善談笑。
見者忘其深恨。
年及受戒莫為臨壇。
所以向立之歲猶為沙彌
乃從其舅學五明諸論。
世間法術多所通習
二十有七方受具戒。
恒以讀誦為務手不釋牒。
端坐思義
不覺虛中而過。
專精如此
後至沙勒國。
太子達摩弗多(秦言法子)見其容貌端雅
所從來。
耶舍詶對清辯
太子悅之
仍請宮內供養。
待遇隆厚
羅什後至從其受學
甚相尊敬什隨母東歸
耶舍留止
頃之王薨太子即位
時符堅遣呂光龜茲
龜茲王急求救於沙勒
王自率兵救之。
使耶舍留輔太子
以後任。
救軍未至而龜茲已敗。
王歸具說羅什為所執。
乃歎曰。
我與羅什相遇雖久。
未盡懷抱
其忽羈虜相見何期
停十餘年王薨。
因至龜茲法化甚盛。
時什在姑臧遣信要之
裹糧欲去。
國人請留
*差摩經一卷(東晉隆安年達廣州白沙寺為清信女張普明譯此應入晉錄隨人附秦見高僧傳及長房錄)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一卷(一名女身菩薩問答第三出與法護順權方便等同本李廓錄云羅什譯准經後記云耶舍出故移編此)
*舍利阿毘曇二十二卷(或無論字或二十卷三十卷曇摩多於石羊寺出釋道標製序見僧祐寶唱二錄高僧傳)
公元404年
三部二十四卷(初一一卷闕本後二二十三卷見在)。
沙門曇摩耶舍。
秦言法稱(高僧傳翻為法明義乖也)罽賓國人
少而好學
年十四為弗若多羅所知
長而氣幹高爽有神慧。
該覽經律明悟出群
陶思八禪
遊心七覺
時人方之浮頭婆馱。
孤行山澤不避虎兕
獨處思念動移宵日
嘗於樹下每自剋責。
年將三十尚未得果
何其懈哉。
於是累日不寢不食
專精苦到以悔先罪。
夢見博叉天王
語之曰。
沙門
當觀方弘曠濟為懷。
何守小節獨善而已
道假眾緣復須時熟。
非分強求死而無證。
覺自思惟
遊方授道。
既而踰歷諸國冒涉艱危
晉隆安中
初達廣州白沙寺。
耶舍善誦毘婆沙律
人咸號為大毘婆沙
時有清信女張普明。
諮受佛法
耶舍為說佛生緣起。
并為譯出差摩經一卷
至義熙中來入常安
姚興僣號。
乞伏氏都苑川(亦云西秦)
公元385年
乞伏國仁(諡宣烈王)建義元年乙酉
乞伏
公元431年
慕末(無諡)永弘四年辛未
凡經四主四十七年。
沙門一人譯經
及三秦代新舊失譯經
論等。
總五十六部一百一十卷(於中三十二部七十九卷見在二十
四部三十一卷闕本)。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一十五部二十四卷經)
*三秦代新舊諸失譯經(四十一部八十六卷七部七卷舊集三十四部七十九卷新附)
*羅摩伽三卷(是華嚴法界品少分異見內典錄)
*太子大拏一卷(出六度集第二卷異譯於江陵辛寺出庾爽筆受或云須達拏見始興錄及寶唱錄應入晉世隨人附秦)
*睒子經一卷(一名孝子睒經一名菩薩睒經一名佛說睒經一名本經一名孝子隱經凡六名第四
*摩訶剎頭經一卷(亦名灌佛形像經亦直云灌佛第二出與灌洗形像經同本見始興錄)
*無崖持法門經一卷(一名無際經與尊勝菩薩問經等同本初出見始興錄及法上錄)
*演道業經一卷(第二出與支謙譯者同本見法上錄)
*除恐災患一卷(第二出與帛延譯者同本見始興寶唱法上三錄)
*賢首一卷(一名賢首夫人經見始興錄)
*阿難分別一卷(亦名阿難問事吉凶第三出見始興錄及法上錄)
*婦人遇辜經一卷(一名婦遇對經見始興法上二錄見存已下闕)
*方等虛空藏經八卷(亦云虛空藏所問經一名勸發菩薩莊嚴菩提經或五卷大集虛空藏品異譯見晉世雜錄法上錄云與羅摩伽經同本非也)
*菩薩所生地經一卷(一名摩竭問經第二出見趙錄未知前後趙逐人西秦始興錄)
*孛經一卷(第三出見法上錄)
*僮迦葉解難一卷(亦云童迦葉經與鳩摩迦葉經同本祐云出長阿含庾爽筆受始興王寶唱支敏度等四錄)
*七女本經一卷(亦名女本心明經亦名七女第三出見支敏度都錄)
右一十五部二十四卷(婦人遇辜上十部一十二卷見在方等主下五部一十二卷闕本)。
沙門釋聖堅。
或云法堅。
亦謂堅公。
未詳是故備列之。
器量弘普利物為心。
乞伏秦太初年間
河南國為乾歸(謚武元王)譯羅摩伽等經一十五部。
尋其聖堅遊化
隨處出經。
既適無停所。
弗知附見何代世錄為正。
依法上總注。
乞伏秦世錄云。
*沙彌羅經一卷(第二出與五母子經同本)
*薩惒薩王經一卷
*阿多三昧一卷(或作阿陀)
*陀賢王經一卷
*颰陀悔過一卷
*方等決經一卷
*比丘二事一卷(祐錄云三事七部僧祐云安關中異經)
七部七卷(初沙彌羅經有本餘者並闕)。
長房錄云。
並是沙門僧祐出。
三藏集錄釋道安所記關中異經。
今還附入三秦世錄。
總為失譯時代處。
云房錄復有梵本四卷(脚下注云似是長安中出)後漢失譯錄中已有。
此中復載。
既是重上刪之不存也。
已下新附此錄。
*天王太子羅經一卷(或無天王字亦云太子羅經)
*菩薩本行一卷
*大珍寶積惟日經一卷
*墮迦羅菩薩一卷
*阿難蠱道呪經一卷(舊錄云阿難為蠱道所呪經今疑是藏中摩鄧女經)
*王舍城靈鷲山一卷(舊錄云王舍城靈鷲山真經)
*思道經一卷
*佛在竹園一卷
*法為人一卷
*道意一卷
*阿夷比丘一卷
*八德一卷(今疑是海八德經)
*善德一卷
*摩訶揵陀惟衛羅盡信比丘等度經一卷(舊錄云盡比丘經)
右一十四部一十四卷(初太子羅經有本餘孝並闕)。
僧祐錄云。
安公關中異經。
長房等錄。
並闕不載。
載安關中異經。
總二十四部二十四卷於中七部如房錄中列
今更出一十四經通有二十一部。
餘之三部
長房等錄皆標譯主
故此闕之。
*大寶積經一卷(今編入寶積當第四十三會改名普明菩薩第三出與摩訶衍寶嚴佛遺日摩尼二經同本異譯)
*度諸佛境智光嚴經一卷(初出與佛華嚴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等同本舊云與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等同本者全乖也)
*大悲分陀利經八卷(亦云大乘悲分陀利經第二出與曇無讖悲華經等同本)
*大金孔雀王呪經一卷(第五出)
*佛說大金孔雀王呪經一卷(第六二經同本)
*大方如來祕密藏二卷(大周錄云與大方如來藏經同本者非也)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一卷(亦名金剛清淨長房等錄云吳支謙後漢失譯中復載並非也今尋文句秦時譯故移編此)
*師子月本生一卷(長房等錄云西晉竺法護譯今尋文句非是公所出似秦代譯故移編此)
*十吉祥一卷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一卷
*淨業障經一卷
*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
*出家功德一卷(非是賢愚抄出者)
*毘尼母經八卷(亦云毘尼母論)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九卷
*三彌底部論三卷(或無部字或云四卷)
*辟支佛因緣二卷
*十八部論一卷(初出與部異執等同本房等並云真諦譯者非也)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一卷
*無明羅剎一卷(亦云無明羅剎經或二卷)
右二十部六十五卷
並是見入藏經。
似是秦時譯出(數本經中並有秦言之字)諸失譯錄並未曾載。
今附此秦錄。
庶免遺漏焉。
通前舊失譯經七部七卷
新附安公關中異經等。
總四十一部。
八十六卷
並為三秦失譯云。
前涼張氏都姑臧(新上餘錄無年甄鸞多從年號)
公元301年
張軌(諡為武王)永寧元年辛酉天錫(秦封驃騎大將軍涼州)
公元404年
咸安六年景子凡經八主七十六年。
外國
婆塞一人譯經
四部六卷(於中一一卷見在三部五卷闕本)。
(前涼)優婆塞支施崙(四部六卷經)。
公元373年
*須賴經一卷(與曹魏支謙功德所出須賴經同本見經後記第三咸安三年出)
*如幻三昧二卷(第四出與安高法護如幻三昧寶積善住意會等同本見首楞嚴經後記咸安三年出)
*上金光首經一卷(第二出與晉法護大淨法門經隋耶舍大莊嚴法門經同本咸安三年出見首楞嚴經後記)
*首楞嚴經二卷(第八出與漢支讖吳支謙魏白延晉法護所出首楞嚴同本咸安三年出見後記)
四部六卷(須賴經一部一卷見在如幻等五部三卷闕本)。
優婆塞支施崙。
月支人也。
博綜眾經特善方
等。
意存開化傳於未聞。
奉經來遊達於涼土
公見而重之。
請令翻譯
咸安三年癸酉
(從晉年號也)於涼州州內正廳堂後湛露軒下
出須
賴等經四部
龜茲王世子帛延傳語
常侍西
海趙潚會水令馬亦內侍來恭政三人筆受
沙門釋慧常釋進行同在會證。
涼州屬辭
不加文飾也。
出須賴經後記首楞嚴經後
記(前涼之代應更出經後進遇之幸續編附)。
北涼沮渠氏。
初都張掖
後徙姑臧
自蒙遜
公元401年
(諡武宣王)永安元年辛丑
茂虔(魏封河西王)承和七年
公元439年
己卯
凡經二主三十九年。
緇素九人所出
律論等。
并新舊集失譯諸經。
總八十二部。
三百一十一卷(於中二十五部二百九卷見在五十七部一百二卷闕本)。
*(北涼)沙門釋道龔(二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釋法眾(一部四卷經)
*沙門僧伽陀(一部二卷經)
*沙門曇無讖(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經律集)
*安陽沮渠京聲(一部二卷集)
*沙門浮陀跋摩(一部六十卷論)
*沙門釋智猛(一部二十卷經)
*沙門釋道泰(二部四卷論)
*沙門釋法盛(一部一卷經)
*
新舊諸失譯經(五十三部七十五卷五部一十八卷舊集四十八部五十七卷新附)
*寶梁經二卷(今編入寶積當第四十四會見道祖河西錄及僧祐錄)
*悲華經十卷(第三出與法護閑居經及大悲分陀利曇無讖悲華經等同本房云見古錄似是先譯龔更刪改今疑即無讖出者是)
右二一十二卷(前寶梁經一部二卷見存後悲華經一部十卷闕本)。
沙門釋道龔。
虛心廣運弘利為道
北涼河西王(蒙遜僭號)永安年間
張掖為蒙遜譯寶梁等經二部
*大方陀羅尼四卷(或無大字一名方等檀持陀羅尼經或直云檀持陀羅尼經見道祖晉世雜錄僧祐錄)
右一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眾。
高昌郡人。
亦以永安年中
張掖河西王蒙遜。
大方陀羅尼一部
寶唱錄云。
高昌郡譯。
未詳孰是。
*慧上菩薩大善權經二卷(一名大善權經一名慧上菩薩一名大乘方便經凡四名並同第五出與漢佛調晉法護所出大善權經及寶積大乘方便等同本)
右一二卷本闕。
沙門僧伽陀。
涼言饒善。
西域人
意存兼濟化誘居懷。
亦以永安年中
張掖為蒙遜。
大善權經一部
始興錄及法上錄。
公元414年
*大般涅槃四十卷(或三十六卷第五玄始三年十年十月二十三日梵本具足有三萬五千偈今所譯者止萬餘偈三分一耳見竺道祖涼錄及僧祐錄)
*大方大集三十卷(或直云大集第三出與漢世支讖姚秦羅什出者同本或二十九或三十一或三十二或四十卷良由初出即寫分卷不同見竺道祖涼錄及僧祐錄)
*大方三戒三卷(初出與寶積三律會同本見法上錄)
*悲華經十卷(第四出大悲分陀利經等同本見竺道祖河西錄及僧祐別錄或云龔上出今疑道龔與讖同是一經二處並載未然也)
*金光明經四卷(初出一十八品見竺道祖河西錄及僧祐錄與新譯金光明最勝王經等同本今入八卷中此四卷者在刪繁錄)
*大方大雲六卷(一名大方無相大雲一名大雲無相一名大雲密藏或云方等大雲四卷五卷內苑寺譯第二出見僧叡李廓僧祐三錄)
*腹中女聽經一卷(一名不莊校女無垢賢女女身等同本第三出見長房錄)
*菩薩地持十卷(或無經字亦云論亦名菩薩又名菩薩地經八卷瑜伽本地分中菩薩地見竺道祖河西錄及僧祐錄)
公元426年
*優婆塞七卷(或無經是在菩薩戒或五卷六卷十卷玄始十五年丙寅四月二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中第二出與大唐法師所出本等同本別錄燉煌出見僧祐錄)
*文陀竭王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一卷異譯見長房錄)
*佛所行讚經傳五卷(或云經無傳字或云傳無經字馬菩薩造亦云佛本行見長房錄)
見在已下闕。
*勝鬘經一卷(亦云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初出見長房錄與宋功德所出勝鬘經及寶積勝鬘夫人會同本)
*羅摩伽一卷(第四出與曹魏安法賢等所出同本但廣略異是華嚴法界品少分見長房錄)
*楞伽四卷(初出與宋功德元魏菩提留支唐實叉難陀所出同本見長房錄)
*須真天子經一卷(第二出與西晉法護出者同本房云見吳錄又云羅什出似再譯)
公元418年
*海龍王四卷(或加新字第二出與竺法護出者同本玄始七年出見道祖河西錄及僧祐錄)
*功德寶光菩薩一卷(見長房錄)
*菩薩戒壇一卷(亦云優婆塞戒壇文祐云菩薩優婆塞戒壇文見僧祐寶唱二錄)
右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所行讚上一十二部一百一十八卷見在勝鬘經下七部一十三卷闕本)。
沙門曇無讖
或云曇摩懺。
亦云曇謨懺。
蓋取梵音不同故也。
涼云法豐。
中印度人
婆羅門種。
六歲父亡。
母以傭織養讖。
沙門達摩耶舍(此言法稱)道俗宗敬豐於利養
其母羡之。
故以讖為弟子
十歲與同學數人讀呪。
聰敏出群
讀經日得萬餘言。
初學小乘兼覽五明諸論。
講說精辯莫能詶抗
後遇白頭禪師
共讖論議
習業既異交諍十旬
讖雖攻難鋒起
禪師終不肯屈。
讖服其精理
乃謂禪師曰。
*菩薩戒經八卷(祐房等錄並云讖譯今以是地持之別名不雙載也)
*虛空藏經五卷(祐房等錄亦云讖譯今以即是大集虛空藏品析出別行今載別生錄中此不復存也)
*優婆塞戒本一卷(寶唱錄云讖譯復云出優婆塞戒經今亦載別生錄中不別存也)
*善信女經二卷
*無為道經二卷
*居士請僧福田一卷
*決定罪福一卷(上之四經長房等錄皆云讖譯復云世注為疑今並依舊附疑此中不載)
*禪法要解二卷(第二出與羅什出者同本見長房錄)
右一二卷本闕。
安陽侯沮渠京聲。
河西王蒙遜從弟
為人強志疎通敏朗。
少有智鑒
涉獵書記善於談論
幼稟五戒銳意內典
讀眾經即能諷誦
以為
務學多聞
大士盛業也。
少時甞度流沙到于填國。
瞿摩帝大寺
天竺法師佛陀斯那(涼言覺將)安陽從之諮問道義
斯那本學大乘
天才秀出
誦半億偈明了禪法
*阿毘曇毘婆沙論六十卷(或加八揵度字初出與唐譯大毘婆沙論同本或分成八十四卷一百九卷佛後六百餘年五百應真造見僧祐寶唱二錄)
右一六十卷其本見在
公元437年
沙門浮陀跋摩。
或云佛陀跋摩。
涼言覺鎧。
西域人也。
幼而履操明直聰悟出群
習學三藏偏善毘婆沙。
誦持此論以為心要
和年中達姑臧
先有沙門道泰
志用強果
少遊葱右遍歷諸國。
得毘婆沙梵本十有萬偈。
還至姑臧
側席虛襟企待明匠。
聞跋摩遊心此論。
請為翻譯
時蒙遜已薨。
茂虔襲位
以虔承和五年丁丑四月中旬
涼州城內閑宮寺
請跋摩譯焉。
泰即筆受
沙門慧嵩道朗義學三百餘人考正文義
至七年己卯七月方訖。
凡一百卷
沙門道挻為之製序。
有頃魏太武帝西伐姑臧
土崩經書什物皆被焚蕩
遂失四十卷
今唯有六十存焉。
跋摩避亂西反。
莫知所終(序云乙丑歲出即蒙遜玄始十四年丁卯歲訖即玄始十六年也與不同未詳何以)。
*般泥洹二十卷(見道慧宋齊錄反僧祐錄第六譯與無讖大般涅槃等同本)
右一二十卷本闕。
公元404年
沙門釋智猛。
京兆新豐人
稟性端明厲行清白
少襲法服修業專至諷誦之聲以夜續晝
每見外國道人釋迦遺跡
又聞方等經布西域
慨然有感馳心遐外
以為萬里咫尺千載可追也。
遂以姚秦弘始六年甲辰之歲。
招結同志十有五人
發跡長安
渡河
*大丈夫二卷(提波羅菩薩造見翻經圖)
*入大乘二卷(堅意菩薩造見唐舊錄亦見內典錄及翻經圖)
右二四卷其本見在
公元445年
沙門釋道泰。
才敏天冲氣疎朗。
博聞奇趣遠參異言
往以漢土方等既備。
幽宗粗暢。
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
杖策冒嶮爰至西。
綜覽梵文承高旨。
并獲婆沙梵本十萬餘偈及諸經論
東歸於涼。
遂遇浮陀跋摩。
共翻毘婆沙論。
泰後自譯大丈夫論等二部(又長房內典二錄云於其涼代復有沙門曇覺於高昌國賢愚一部
即當宋元嘉二十二年也。
今謂不然
元嘉十六年己卯涼國已絕如何二十二年乙酉仍有譯經
故知二錄誤也。
今依靖邁經圖編在元魏之代魏宋雖並宋居建業魏都恒安以地而論合屬魏錄)。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一卷(僧祐錄云以身施餓虎經見後記)
右一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盛。
高昌人也。
亦於涼代譯投身餓虎經一卷
前高曇無讖傳末云。
于時高昌沙門法盛。
亦經往外國有傳四卷
投身餓虎經後記云。
爾時國王佛說已。
即於
*不退法輪四卷(一名不退轉經第二出與竺法護阿惟越致遮經等同本)
*金剛三昧二卷(或一卷)
*大忍辱經十卷
*金輪王經一卷
*賢劫五百佛名一卷
右五部一十八卷(前二六卷見在後三一十二卷闕本)。
長房等錄並云。
沙門僧祐新集。
釋道安涼土異經。
今還附入涼世目錄為失譯源。
知時代顯譯有無卷部多少出之處所
已下新附此錄。
*優婆夷淨行法門二卷(或無經字亦直云淨行經)
*長者法志妻經一卷
*大愛道比丘尼二卷(亦云大愛道受戒經舊錄云大愛道經)
*三慧一卷
*菩薩行經一卷(此已下闕)
*四無畏經一卷
*權變一卷(舊錄云文殊師利權三昧經或直云權變三昧經)
*十漚惒經一卷
*七言禪利經一卷(舊錄云漚惒七言禪利經)
*菩薩十漚惒經一卷(今疑與前十漚惒同)
*瓶沙王經一卷
*有無一卷
*五百偈經一卷
*須耶越國貧人一卷(舊錄云須耶越國貧人賃剔頭經)
*浮木經一卷
*坯喻經一卷
*妖怪一卷
*阿般計泥洹一卷(一本作陶射計泥洹經)
*四非常一卷
*五失蓋經一卷
*要真經一卷
*本無經一卷
*勸德經一卷
*十五德經一卷
*父母因緣一卷(今疑與父子因緣經同)
*慧行經一卷
*未生王經一卷(今疑是未生怨)
*內外無為一卷
*道淨經一卷
*七事本末一卷(舊錄云七事本行經)
*百寶三昧一卷
*三乘一卷
*耆域術經一卷(舊錄云耆域四術經)
*五蓋疑經一卷(今疑是五蓋疑結失行經)
*太子智止經一卷
*道德章經一卷
*苦相一卷
*須佛得度一卷
*由經一卷
*分然洹國迦羅越經一卷
*五陰事經一卷
*義決法事一卷
*十思惟經一卷
*分別六情一卷
*三失蓋經一卷
*佛寶三昧一卷
*法志女經一卷
公元439年
右四十七部四十九卷(唯初四六卷有本餘者並闕)。
僧祐錄云。
安公涼土異經。
長房等錄闕而不載。
今還附入涼錄。
以為失譯載安公涼土異經總五十九部。
於中五部房錄已載。
今更出四十七部。
通前五十二部。
餘有七部一十四卷
謹按長房等錄。
皆有所憑。
即非失譯。
是故此錄刪之不存
今具條件之如左。
*須菩提品經七卷(般若鈔經異名前秦曇摩蜱譯)
*文殊師利示現寶藏二卷(西晉法護譯)
*七知經一卷(或作七智吳安謙譯)
*難龍王經一卷(或云難龍云龍王兄異名吳支謙譯)
*阿陀三昧一卷(即阿多三昧異名安公關中已載)
*大五濁一卷(舊錄云大五濁世經群錄云偽今亦編之)
*首至問十四章一卷(舊錄云首至問佛十四意或云首至問十四事經亦云後漢支曜譯今為抄經載別生錄)
*大方廣十輪八卷(初出與唐譯地藏十輪同本是大集第十三分似涼代譯群錄不載今附此涼末庶免遺漏耳)
通新及舊總五十三部。
七十五卷
並為北涼失源云。
開元釋教卷第四(總錄之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