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六¶ (自动笺注)
開元釋教錄卷第六
公元730年
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
**總括群經錄上之六
蕭氏建業(亦云南齊)
公元479年
高帝建元元年己未和帝中興二年
午。
凡經七主二十四年。
沙門七人
譯經
總一十二部三十三卷(於中七部二十八卷見在五部五卷闕本)。
*(蕭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一部一卷經)
*沙門摩訶乘(二部二卷經律)
*沙門僧伽陀羅(一部一十八卷律)
*沙門達摩摩提(二部二卷經)
*沙門求那毘地(三部六卷經集)
*沙門釋曇景(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法化(一部一卷經)
*無量義經一卷(第二出見僧祐錄)
右一一卷其本見在
公元481年
沙門曇摩伽陀邪舍。
齊言法生稱。
中印度人
悟物居情導利無捨。
高帝道成建元三年辛酉
廣州亭寺無量義經一部
*五百本生一卷(見僧祐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他毘利律一卷(齊言宿德律見僧祐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右二二卷其本並闕。
沙門摩訶乘。
西域人也。
栖心妙道結志弘通
武帝賾永明年中
廣州譯五百本生經等二部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或云毘婆沙律亦直云善見律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右一一十八卷其本見在
公元730年
沙門僧伽陀羅
齊言眾賢
西域人
懷道放曠化惠無窮
師資相傳云。
涅槃優波離既結集律藏訖。
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自恣竟。
香花供養律藏
便下一點律藏前。
年年如是
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寫俱。
陀寫俱欲涅槃弟子須俱。
須俱付弟子婆。
婆付弟子目揵連子帝須。
目揵連子帝須付弟子旃陀跋闍。
如是師師相至今三藏法師(不出其名)三藏法師律藏廣州
臨上舶反還去
律藏弟子僧伽陀羅
跋陀以武帝永明六年戊辰(房云己巳)共沙門僧禕
廣州竹林寺譯出。
為善見律毘婆沙。
因共安居
永明七年己巳歲(房云庚午)七月半自恣竟。
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下一點
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
點是一年
伯休梁大同九年廬山苦行律師弘度
得此佛涅槃眾聖記年月訖齊永明七年
伯休弘度云。
永明七年已後云何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品第十二一卷(今編入妙法華在第五卷沙門法獻於于填國得梵本見道慧宋齊錄僧祐錄云於高昌郡獲梵本未詳孰正)
*觀世音懺悔
公元490年
*除罪呪經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出見僧祐錄及寶唱錄)
右二二卷(提婆達多品見在觀世音呪經闕本)。
沙門達摩摩提。
齊言法意
西域人
悟物情深隨方啟喻。
武帝
永明八年庚午
沙門法獻於楊都瓦官寺譯提婆達品等二部
時為僧正
初獻宋元徽三年遊歷西域
於于填國得經梵本并及佛牙
有迦毘羅神衛護還宋。
經至齊永明中沙門法意譯出。
佛牙安置鍾山定林寺(佛牙長三寸圍亦如之色帶黃白其牙端䆘凸若今印文溫潤光潔頗類珠玉謹按內經有四一在忉利天一在龍王宮一在師子國一在烏萇國此即烏萇國牙也後忽失之乃現于填獻於于填請還)。
公元522年
梁普通三年正月
忽有數人並執器仗
初夜扣門臨川殿下奴叛。
有人告云。
佛牙閣上開閣檢視
寺僧從其言主帥佛牙座前
開函取牙作三禮已。
錦巾盛牙繞東山去。
後尋却得還安定林。
隋文併陳仍在鍾
公元495年
*須達一卷(一名須達長者經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僧祐建武二年出異譯見長房錄及高僧傳)
公元492年
*百喻經四卷(亦云百句譬喻經或五卷天竺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譯見僧祐等並云譯成十卷此之四卷百事足矣)
公元495年
*十二因緣一卷(第五出與貝多樹下等同建武二年出見高僧傳及長房錄)
三部六卷(前二五卷見在後一一卷闕本)。
公元492年
沙門求那毘地。
言德進。
中印度人
弱齡從道師事天竺大乘法師僧伽斯。
聰慧強記勤於諷習
所誦大小乘經十餘萬言
學世明解陰陽
候時逢占有徵驗。
故道術之稱有聞西域
建元初來江淮毘耶離寺。
執錫從徒威儀端肅
王公下競請謁
僧伽斯於天竺國
抄集修多羅十二部經中要切譬喻。
撰為一部凡有百事教授新學
毘地悉皆通誦兼明義旨
武帝永明十年壬申秋九月
譯為齊文即百喻經也。
復出須達十二因緣
宋大明已後譯經殆絕。
及其宣流法寶世咸美之
毘地為人弘厚有識度。
善於接誘勤躬行夙夜匪懈
是以外國眾萬里歸集。
南海商人悉共宗事
供贈往來歲時不絕。
性頗福積富財寶
營建法事已無私焉。
建業淮側造止觀寺。
重閣層門殿房整飾
養徒施化德業甚著。
中興二年冬卒。
*摩訶摩耶一卷(第二一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云摩耶經或二卷王宗寶唱法上三錄)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度羅睺沙彌序亦直云未曾有經第二出見始興錄)
右二三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曇景。
不知何許人
齊代摩耶經等二部
群錄直云齊世譯出。
不顯未詳何帝。
*腹中女聽經一卷(第五出與無垢賢女等同本房云見右錄)
右一一卷闕本。
沙門釋法化。
廢帝寶卷永元年中
出腹中女聽經一部
錄相承並云誦出。
未詳誦意依而列之。
以有先譯故免疑失。
(又長房內典等錄云。
齊時江州沙門道政刪改彌勒成佛一卷
此或不然
後大乘錄中廣述。
又房等復云。
齊代沙門法度楊都出灰河經一卷
毘跋律一卷
今以灰河經出雜阿含。
其毘跋律隋法錄云。
法度偽造以濫律名今廢不立。
房等又云。
齊代沙門釋法尼譯益意經二卷
以此即是齊末梁初僧法尼閉目誦出者。
今見有本文差舛不可流行
若言齊末出者。
祐錄何故不載。
今編疑部正錄不存
房等又云。
齊代沙門道備出九傷等經五部五卷
群錄並疑。
依舊為定也)。
蕭氏建業(亦云前梁)
公元502年
武帝天監元年壬午敬帝太平二年
丑。
凡經四主五十六年緇素八人
所出經律
論及傳記等并新集失譯諸經。
總四十六
二百一卷(於中四十部一百九十一卷見在六部十卷闕本)。
*沙門僧祐(三部三十九卷譜錄集)
*沙門曼陀羅仙(三部一十一卷經)
*沙門伽婆羅(一十部三十二卷經論傳)
*沙門釋寶唱(二部五十四卷經集尼傳)
*沙門明徽(一部一卷尼戒)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卷經)
*沙門波羅末陀(一十一部二十四卷經論)
*沙門釋慧皎(一部一十四卷僧傳)
*新集失譯諸經一十四部二十五卷經論
*釋迦十卷(於齊代撰別有五卷本與此廣略異房云四卷恐誤見僧祐錄及長房內典等錄合入齊錄隨人附梁)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錄自云十卷見有十五卷長房內典二錄十六卷僧祐長房內典等錄亦齊時撰)
*弘明十四卷(三錄並云十卷今見十四卷僧祐長房內典等錄)
三部三十九卷其本並在。
沙門僧祐楊都建初寺僧也。
本姓俞氏
其先彭城下邳人
父世居建業
年數歲入建初寺禮拜
踊躍樂道不肯還家
父母怜其志且許入道
師事僧範道人
年十四家人為訪婚。
知而避至定林投法達法師
達亦戒德精為法梁棟
師奉竭誠
年滿具戒執操堅明
受業沙門法頴。
頴既一時名匠律學所宗。
迺竭思鑽求無懈昏曉
遂大精律部有勵先哲
武帝衍相禮遇。
凡僧事顧疑皆勅就審決
年衰脚疾勅聽乘輿入內
六宮受戒
見重如此
竟陵文宣王子良梁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儀同陳郡袁昂永康定公貴嬪丁氏等。
並崇其戒師資之敬。
白黑門徒萬有餘眾。
洞明律藏兼善文藻
搜集記錄撰為部帙
庶尋覽之者功省而博達
法門綱要釋氏元宗也。
自蕭齊末爰及梁代
釋迦譜等三部
自外法苑世界師資傳等。
以非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二卷(或一卷亦直云文般若波羅蜜經初出與僧伽婆羅出者及大般若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同本亦編入寶積當四十六會見李廓錄及續高僧傳)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第二出今編入寶積第八會見李廓實唱二錄及續高僧傳)
*寶雲七卷(初出與陳代須菩提大乘寶雲經及唐達摩流支寶雨經等同本異譯見東錄及續高僧傳)
三部一十一卷其本並在。
公元503年
沙門曼陀羅仙。
梁言弱聲。
亦云弘弱。
南國人
神解超悟幽明畢觀。
無憚夷險志存開化
大齎梵經遠來貢獻
武帝天監二年癸未屆于梁都
勅僧伽婆羅令共翻譯
遂出文殊般若等經三部
雖事傳譯未善梁言。
所出經文多隱質。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一卷(第二出與前曼陀羅出者及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同本房云少勝前曼陀羅所出二卷者)
*大乘十法一卷(初出與元魏定所十法經同本普通年譯亦直云十法經)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一卷(第二出與元魏曇摩流支入佛境界經同本)
*八吉祥一卷(若人聞此八佛名號不為一切鬼神眾難所侵第四出與八吉祥呪及八陽神呪等同本)
*孔雀王呪經二卷(亦云孔雀陀羅尼經第七譯與唐義淨孔雀王經等同本見寶唱錄)
*舍利陀羅尼一卷(此呪有大神力若能持者雪山有八夜叉王常擁護所欲隨心第九譯支謙所出無量微密等同本)
公元518年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亦直云文問經天監十七年占雲館譯袁曇允筆受光宅寺沙門法雲祥定)
*菩薩藏經一卷
公元515年
*解脫道論十二卷(亦云十三卷天監十四年占雲館譯)
公元512年
*阿育王十卷(或加大字第二出與西晉安法欽育王傳同本異譯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日楊都壽光殿譯見寶唱錄)
右一十部三十二卷
其本並在(並見長錄續高僧中都有部數名不備列)。
公元506年
沙門伽婆羅
梁言眾鎧。
云僧養。
扶南國人也。
幼而頴悟附法津。
經論具探而偏習對法。
聲聞漸布垂譽海南
具足已後廣精律藏
勇意觀方樂崇開化
齊國弘法舶至都住正觀寺
天竺沙門求那跋陀弟子
復從跋陀研精方等
未盈炎燠博涉多通
解數國書語。
值齊曆亡墜道教陵夷
婆羅靜潔身心外絕交。
故擁室栖閑養素資業
大梁御㝢搜訪術能。
天監五年被勅徵召
梁都壽光殿華林園觀寺占雲館扶南館五處傳譯
即以天監五年景戌普通元年庚子
譯文般若等經十部(其梵本並是曼陀羅獻者長房等錄復云婆羅更出育王五卷者非也前育王即是其傳不合重載)初翻經日於壽光殿武帝躬臨法座筆受其文。
然後乃付譯人盡其經本。
沙門寶唱慧超智法雲及袁曇允相對疏出。
華質有敘不墜譯宗。
天子禮接甚厚引為家僧
所司資給道俗改觀
婆羅不畜私財
以其嚫施成立住寺
太尉臨川王宏接遇隆重
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觀寺
春秋六十有五。
公元516年
*經律異相五十卷(天監十五年奉勅撰錄云并目錄五十五卷今闕其目但五十卷其目但纂篇題應無別事見寶唱錄及長房錄)
*比丘尼四卷(述晉宋齊梁四代尼行新編入錄)
右二五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寶唱
梁都莊嚴寺僧也。
俗姓岑氏吳郡人
僧祐律師高足也。
博識洽聞罕有其匹。
武帝甚相崇敬
天監年中勅撰集皆愜帝旨。
十五年景申勅撰經律異相一部
唱又別撰尼傳四卷
房錄之中復有名僧傳七部
非入藏故闕不論
餘竝備在續高僧傳。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尼戒本見寶唱錄)
右一一卷其本見在
公元522年
沙門明徽
梁都建初寺僧也。
戒行精苦習彌沙塞部。
徽以宋代覺壽譯彌沙塞律。
但出比丘戒本而無尼戒。
遂以武帝普通三年壬寅
大律內抄出尼戒一卷
即今見行者是(撰錄者曰檢此戒中眾學之後無七滅諍律本雖略准義合安豈可尼僧有諍不殄祇律正文與僧同有故彼律第四十云眾學法中唯除污草及水七滅諍法隨順並同比丘彼師不安不通也)。
*大乘王經一卷(亦云維摩西晉法護方等頂王及隨=【三】隨=】【元】【明】隨崛多善思童子等同本隨崛多善思童子等同本第三出見長房錄及續高僧傳等)
右一一卷其本見在
王子月婆首那。
中印度優禪尼國王之子(此優禪尼國或云在南天竺云在西天竺未能定矣或可此國據在中天之維博西近南故傳說差誤不定一方也)。
生知俊朗體悟幽微
學佛尤工義理
洞曉音韻兼善方言
先於東魏興和年中譯經三部
梁大同中從魏之梁武帝留住
勅遣總知外國使命
因譯頂王經一部
公元552年
*金光明經七卷(或六卷二十二品承聖元年於正觀寺楊雄宅出涼世無讖出四卷者有十八品真諦更出四品前成二十二分為七卷今在刪繁錄)
公元557年
*無上二卷(梁紹泰三年丁丑九月八日平固縣南康內史劉文陀請令譯出見後記房云陳代出者非也諸家年曆並無紹泰三年別錄中會)
公元550年
*涅槃本有今無偈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檢諸年曆太清不至四年已下並同)
*決定藏論三卷(中有梁言字是梁代譯尋其文句真諦出也)
公元553年
*大乘起信一卷(初出與唐實叉難陀出者同本承聖二年癸酉九月十日衡州始興郡建興出月婆首那等傳語沙門智愷執筆并製序見論序)
公元550年
*如實一卷(初題云如實論反質難品房云太清四年出)
公元554年
*仁王般若一卷(承聖三年豫章寶田寺譯第三出與西晉法護等出者同本)
*彌勒下生一卷(承聖三年豫章寶田寺譯第五出與羅什等出者同本)
公元550年
*十七地論五卷(與唐譯瑜伽師地論同本翻得五卷遇難遂輟見續高僧太清四年富春陸元哲宅為沙門寶瓊等二十名德譯)
*中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
*三世分別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
已上並見長房內典等錄 右一十一部二十四卷(如實論上六部一十五卷見在王經五部九卷闕本)。
沙門波羅末陀。
梁言真諦
或云拘羅那他。
此曰親依。
梵文名字也
本西印度優禪尼國人
婆羅門種姓
頗羅景行澄明器宇清肅
風神爽拔悠然自遠。
群藏廣部罔不厝懷
藝術異能素精練。
雖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名
遠涉艱關無憚夷險歷遊。
諸國遂止中天
梁武大同中直省張氾等。
扶南獻使返國。
仍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國。
名德三藏并求大乘諸論雜華等。
真諦遠聞行化儀軌聖賢
搜選名匠惠益氓品。
彼國乃屈真諦并齎經論恭膺帝旨。
素蓄在心渙然
公元516年
長房內典等錄有十八部論一卷亦云諦譯。
今尋文句非是諦翻。
既與部執本同不合再出
今此刪之如別錄中述
復有金光明疏等六部二十六卷
並是真諦所撰亦並刪之(長房內典等錄復云天監十五年木道賢獻優婁頻經一卷直云獻上不辯委曲且編疑錄此刪不載)。
公元519年
*高僧十四卷(序錄一卷十三卷共成十四天監十八年見長房內二錄)
右一一十四卷其本見在
公元67年
沙門釋慧皎
未詳氏族
會稽上虞人
學通內外訓經律。
嘉祥春夏弘法秋冬著述
涅槃梵網義疏
又以唱公所撰名頗多浮冗
因遂開例成廣著高僧一部
始于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年
凡四百五十三載。
二百五十七人
又傍出附見二百三十九人
都合四百九十六人
開其
*新集失譯諸經
*摩利支天經一卷(或云小摩利支天經陀羅尼集經第十卷初摩利支天經分異譯)
*六字神呪王經一卷(第二出與六字王經同本)
*虛空菩薩佛經一卷(亦云虛空菩薩七佛陀羅尼亦云七佛神呪初出與隋譯如來方便善巧同本)
*三劫三千佛名經三卷(過去莊嚴千佛名經卷上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卷中未來星宿千佛名經下見長房入藏錄彼為三本今合為一部)
*牟曼陀羅呪經一卷(或無經字)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一卷(亦直云阿吒婆拘呪)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一卷
*大普賢陀羅尼一卷
*大七寶陀羅尼一卷
*六字陀羅尼一卷
*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一卷
*菩薩五法懺悔一卷(亦名菩薩五法懺悔經)
*陀羅尼雜集十卷
*大乘五陰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見陳朝大乘寺藏錄初出與唐譯大乘五蘊論同本)
右一十四部二十五卷五陰論餘並入經房等失譯錄中闕而不載。
尋其文句非是遠代
故編梁末以為梁代失源云。
魏元氏初都恒安
南遷洛陽後遷鄴(亦云後魏)
公元396年
始從道武帝皇始元年丙申(即東晉太元二十一年也)終東
公元550年
孝靖帝武定八年庚午
凡一十三一百
公元494年
五十五年(五帝恒安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南遷七帝洛陽一主都鄴)緇素一十
二人
譯經論傳等。
總八十三部二百七十
四卷(於中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見在一十部一十九卷闕本)。
*(元魏)沙門釋慧覺(一部一十三卷集經)
*沙門釋曇曜(三部七卷經傳)
*沙門吉迦夜(五部一十九卷經論傳集)
*沙門曇摩流支(三部八卷經)
*沙門釋法場(一部一卷經)
*沙門勒那摩提(三部九卷經)
*沙門菩提留支(三十部一百一卷經論)
*沙門佛陀扇多(一十部一十一卷經論)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一十八部九十二卷經戒論)
*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經)
*沙門毘目智仙(五部五卷論)
*沙門達磨菩提(一部一卷論)
*賢愚十三卷(或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亦云賢愚因緣經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右一一十三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覺
一云曇覺。
祐云曇覺涼州人
牆仞連霄風神爽悟
地清慧鑒通微於于
*大吉神呪二卷(或四卷法上錄)
*淨度三昧一卷(第四出見竺道祖錄及續高僧傳)
*付法藏四卷(第二出見菩提流支錄及續高僧傳)
三部七卷(吉義呪經一部二卷見在淨度經等二部五卷闕本)。
公元446年
沙門釋曇曜
未詳何許人也。
出家攝行堅貞風鑒閑約
魏和平年中北臺
昭玄統。
綏緝僧眾妙得其心。
恒安石窟通樂寺。
即魏帝之所造也。
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北石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
名曰靈巖
龕之大者舉高二十餘丈可受三千許人
面別鐫像窮諸巧麗
別異駭動人神
櫛比相連三十餘里。
東頭僧寺恒供千人
碑碣見存未卒陳委。
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年
司徒崔皓邪佞謏詞。
令帝崇重道士寇謙之拜為天師
敬老殘害釋種焚毀寺塔
至庚寅年太武感致厲疾方始開悟
兼有白足禪師來相啟發
愧悔心即誅崔皓。
埋之都市以口為廁令眾穢之。
至壬辰年太武云崩
孫文成立。
起塔搜訪經典
毀法七載三寶還興。
曜慨前陵廢欣今重復
和平三年壬寅故於北臺石窟集諸德僧。
對天
*大方菩薩十地一卷(第五出與羅什莊嚴菩提心經等同本見始興錄及道慧宋齊錄)
*稱揚諸佛功德三卷(亦名集諸佛華經亦直名集華經一名現在佛名經或四卷第三出與羅什等出者同本見道慧宋齊錄)
*方便心論一卷(或二卷四品第二出與東晉覺賢出者同本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付法藏因緣六卷(或無因緣字亦云付法藏經或四卷或云二卷見道慧宋齊錄第三出與宋智嚴曇曜出者同本亦見僧祐錄)
*雜寶藏經八卷(錄云十三卷未詳只有八卷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右五部一十九卷其本並在。
公元472年
沙門吉迦夜。
云何事。
西域人也。
遊化在慮導物為心。
孝文帝延興二年壬子
昭玄沙門曇曜大方十地等經五部
劉孝標筆受
公元504年
*信力入印法門五卷(正始元年華嚴眷屬經)
公元501年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亦名如來一切佛境界經景明二年白馬寺第一譯與伽婆羅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同本)
公元507年
*金色王經一卷(初出與瞿曇流支譯者同本正始四年法上錄云菩提留支後更重勘)
三部八卷(前二七卷見在後一一卷闕本)。
公元501年
沙門曇摩流支。
魏云法希。
亦云法樂
印度人
棄家入道偏以律藏傳名
弘道為務感物而動。
宣武帝遊化洛陽
景明二年辛巳正始四年丁亥
宣武帝信力等經三部
沙門道寶筆受
見長房等錄。
*辯意長者子經一卷(或云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一名長者辯意經見法上錄)
右一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未詳何許人也。
亦以宣武帝時
*妙法蓮華經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亦云法華經論侍中崔光僧朗筆受見長房錄初出與菩提留支譯者大同小異題云妙法蓮華優波提舍)
*究竟一乘寶性四卷(亦云寶性分別七乘上論三卷五卷於趙欣宅出見寶唱錄第二譯與菩提支出者同本)
*寶積經論四卷(第二出與菩提留支大乘寶積經論同本見寶唱錄)
三部九卷(前二五卷見在後一四卷闕本)。
公元508年
沙門勒那摩提
或云婆提。
魏言寶意
中印度人
學識優贍理事兼通
三藏教文凡誦一億偈。
偈三十二字。
尤明禪觀意存遊化
宣武帝正始五年戊子初屆洛邑
譯法華論等三部
沙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筆受
翻經日於洛陽內殿
菩提留支傳本
勒那扇多參助。
其後三德乃徇流言
各傳師習不相訪問
帝以弘法盛略敘曲煩勅三處
各翻訖乃參校
其間隱沒互有不同
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
寶唱等錄(所以法華寶積寶性等論各有兩本耳)。
寶意沙門神理標異
領牒魏詞偏盡隅隩。
帝每令講華嚴經。
披釋開悟精義每發。
一日正處高座
忽有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
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華嚴經。
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訖經文從來命。
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
都講香火維那梵唄咸亦須之可請令定。
使者即如所請。
見講諸僧既而法事將了。
又見前使奉天帝命來下迎。
*毘耶問經二卷(長房等錄並云寶意洛陽譯今按經序乃云與和四年瞿曇流支於鄴都譯今移在瞿曇錄中)
*十地經論十二卷(注云初譯論時未善魏言名器世間為盞子世間後因入殿齋見諸宿德從弟子索器乃總授鉢幞因悟器是總名改為器世間十地長房等錄勒那菩提二處俱載今按崔光論序乃云菩提留支勒那摩提洛陽殿內二人同譯佛陀扇多傳語帝親筆受二錄存理未可今合為一本在留支錄中)
*龍樹菩薩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今以非三藏教故不錄之)
上之三部今並刪也。
公元509年
*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卷(永平二年胡相國第譯是第二僧朗筆受與秦世羅什及大般若九會能斷金剛等同本見法上錄)
*彌勒菩薩問經一卷(第二出與大乘方等要慧經同本於趙欣宅譯覺意筆受編入寶積當第四十一會改名彌勒菩薩八法會)
公元518年
*勝思惟梵天問經六卷(神龜元年洛陽譯是第三出與法護持心羅什思益並同異出法上錄及續高僧傳)
公元514年
*深密解脫五卷(全本初延昌三年洛陽僧辯筆受與唐譯解深密經及相續解脫節經等並同本見法上錄及續高僧傳)
公元513年
*入楞伽十卷(延昌二年譯是第三出與宋功德四卷楞伽及唐譯大乘楞伽經等並同僧朗湛筆受見續高僧傳)
公元520年
*大薩遮尼乾所說十卷(或加受記無所說字或七卷八卷一名菩薩境界奮迅法門正光元年洛陽司州汝南王於第出第二譯與神通變化經同本)
*無字寶篋一卷(初出僧朗筆受與唐譯大乘離文字經等同本)
*伽耶山頂一卷(亦云伽耶頂經第二出與羅什文殊菩提等同本)
*謗佛經一卷(第二出與西晉法護決定總持經同本)
*大方修多羅王經一卷(初出與覺定轉有同本)
*文殊師利巡行一卷(初出與隋崛多文殊尸利行經本覺筆受)
*佛語經一卷(初出與周世崛多出者同本僧朗筆受)
*佛名經十二卷(或云十三卷分為二十卷光年胡相國第譯見續高僧傳)
公元515年
*法集六卷(或七卷八卷延昌四年洛陽僧朗筆受法上錄及續高僧傳)
*護諸童子陀羅尼一卷(亦云護童子請求男女陀羅尼經)
*差摩婆帝受記一卷(正光年洛陽出)
*不增不減一卷(正光年洛陽七紙錄云二卷者誤)
公元508年
*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天親菩薩造釋十地永平元年四月太極紫亭譯帝親筆受後付沙門僧辯訖盡論文四年夏首畢見崔光序)
*彌勒菩薩問經五卷(或六卷七卷十卷彌勒問經寶積第四十一會是在洛陽趙欣宅出)
*大乘寶積經論四卷(第一譯與寶意出者同本釋單卷寶積經即大寶積第四十三會普明菩薩會是)
公元509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天親菩薩永平二年胡相國宅出僧朗筆受第一譯與唐義淨所出能斷金剛論釋等同本)
公元535年
*文殊師利菩薩菩提經論二卷(一云伽耶山頂經論婆藪盤豆菩薩天平二年鄴城殷周寺出僧辯湛筆受)
*法華經論二卷(題云妙法蓮華優波提舍或一卷林筆受並製序第二出與前寶意出者同本初歸敬頌者是見續高僧傳)
公元531年
*勝思惟梵天問經四卷(或三卷普泰元年洛陽元挑湯宅出僧辯僧朗筆受錄云十卷應誤見續高僧傳)
公元529年
*無量壽經論一卷(題云無量壽優波提舍願生偈婆藪盤豆菩薩永安二年洛陽永寧寺出僧辯筆受)
*十二因緣一卷(淨意菩薩造)
*百字一卷(提婆菩薩造)
*破外道小乘四宗一卷(提婆菩薩造)
*破外道小乘涅槃一卷(提婆菩薩造)
*寶性四卷(或五卷初出與寶意出者同本已上並見長房錄及內典錄)
右三十部一百一卷(前二十九部見在寶性一部闕本)。
公元516年
沙門菩提留支。
言道希。
印度人也。
遍通三藏妙入總持
志在弘法流視聽。
遂挾道宵征遠莅左。
魏永平歲至東華
宣武下勅慇懃敬勞。
後處之永寧大寺供待甚豐。
七百梵僧並皆周給
勅以流支為譯經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帝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
宮前閶闔門御道之東。
中有九層浮圖架木為之。
舉高九十餘丈。
上有金剎復高十丈
出地千尺去臺百里遙見之。
初營基日掘至黃泉金像三十二區。
太后以為嘉瑞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飾制瓖奇窮世華美。
剎表置金寶瓶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槃一十一重。
鐵鎖角張。
槃及鎖上皆有金鐸如一石甕
九級諸角皆懸大鐸。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間六窓三戶
朱漆扉扇垂諸金鈴
層有五千四百枚。
復施金鐸鋪首
佛事精妙土木之工。
繡莊金鋪驚駭心目
高風永夜鈴鐸和鳴
鏗鏘音聞十餘里。
有正殿形擬太極
諸像金玉珠繡。
作工巧綺冠絕當世
僧房周接千有餘間。
臺觀星羅參差間出
彫飾朱紫繢以丹青
栝栢異草叢集
院牆周匝皆施㭬瓦。
正南三門樓開三道三重
地二百餘尺。
狀若天門赫奕華麗
夾門列四力士師子
飾以金玉莊嚴煥爛
東西兩門例皆如此
可異者唯樓兩重北門通道但路而置。
四門
*奮迅問經二卷
*不必定入印經一卷
*一切法王經一卷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順中論二卷(已上五部七卷長房等錄並云菩提留支所譯今按經初本譯序記並云瞿曇留支非菩提也今移在瞿曇錄中)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
*三具足經論一卷
*轉法輪經論一卷(已上三三卷房等亦云菩提留支所譯今按序記乃是毗目智仙故此三部亦移彼錄)
*眾經論目錄一卷(此是留支所撰非是梵本別翻今目錄中敘此不復存也)
*菩薩境界奮迅法門十卷(寶唱錄云菩提留支譯今以即是薩遮尼乾子經異名故不別存也)
公元539年
*十法一卷(元象二年鄴都第二譯與伽婆羅出者同本今編入寶積當第九會大乘十法會)
*無畏菩薩一卷(亦云無畏德女經元象二年鄴都第五出與阿術達經等同
公元525年
*如來師子吼一卷(正光六年洛陽第一譯與唐日照方廣師子吼經同本)
公元539年
*銀色女經一卷(元象二年鄴都第二出與西晉法炬前世轉經同本)
*正恭敬一卷(一名威德陀羅尼中說經或名正法恭敬元象二年鄴都第一譯與隋闍那崛多善敬經同本)
*轉有經一卷(元象二年鄴都第二出與菩提留支方等修多羅經同本)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隣尼經一卷(第八譯與支謙無量微密持經等同本)
公元525年
*金剛上味陀羅尼一卷(正光六年洛陽第一譯與隋崛多金剛場經同本)
公元531年
*攝大乘二卷(普泰元年洛陽出與陳真諦玄奘所出攝論同本阿僧佉作)
公元539年
*無字寶篋一卷(元象二年鄴都第二譯與留支等出者同本上十部並見隋費長房錄及唐內典錄等)
右一十部一十一卷(前九部十卷見在後一一卷闕本)。
公元525年
沙門佛陀扇多。
魏言覺定。
印度人
神悟聰敏內外博通
特善方言尤工藝術
孝明帝正光六年乙巳孝靖帝元象二年己未
洛陽白馬寺鄴都金華寺
十法等經十部
沙門曇林等筆受
公元541年
*得無垢女經一卷(或無得一名論義辯才法門興和三年鄴都第三譯與寶積無垢施會及法護離垢施經同本見長房錄)
*聖善住意天子問經三卷(興和三年鄴城金華寺出曇林筆受第五譯或四卷寶積善住意會法護如幻三昧等同本見長房錄)
公元542年
*毘耶問經二卷(初出與寶積廣博仙人會同興和四年七月七日尚書令儀同公第譯三十日畢沙門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奮迅問經二卷(第二出與羅什自在王經同本興和四年七月三十日尚書令儀同公第內啟挾創譯沙門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不必入定入印經一卷(初出與唐義淨入定不定印經同本興和四年九月十九日尚書令儀同公第沙門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一切法王經一卷(一名一切法王經第三出與諸法勇王經等同興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竇太尉定昌寺譯沙門林筆受前序記)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初出與大威燈光仙人同本興和四年九月一日尚書令儀同公第沙門林筆受前序)
*金色王經一卷(興和四年金華寺沙門林筆受第二出與曇摩支出者同本見長房錄)
*八部佛名經一卷(亦云八佛名興和四年金華寺沙門林筆受長房錄)
公元543年
*順中論二卷(無著菩薩武定元年八月十日尚書令儀同公第沙門林筆受前序記)
*唯識一卷(一名破色心或云唯識境界論在金華寺天親菩薩造第一譯與陳真諦唯識論及唐譯二十唯識並同本見長房錄)
*一輸盧迦論一卷(龍樹菩薩造在金華寺出見長房錄錄云伊迦輸盧迦論)
公元539年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興和元年於鄴城大承相高澄第譯曇林僧昉等筆授見長房錄)
公元542年
*無垢優婆夷問經一卷(興和四年出見長房錄)
公元543年
*解脫戒本一卷(出迦葉毗部武定元年鄴都侍中尚書令高澄出見經前序僧昉筆受并製序亦見長房錄)
*菩薩四法一卷(金華寺出曇林李希義筆受長房錄)
*寶意猫兒一卷(於金華寺高仲密出見長房錄)
*犢子道人問論一卷(於金華寺高仲密李希義筆受)
右一十八部九十二卷(解脫上一十五部八十九卷見在菩薩四法經下三部三卷闕本)。
公元516年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
云智希。
中印度波羅㮈城淨志之種。
少學佛法妙閑經旨。
神理標異領悟方言
孝明帝熙平元年遊寓
*迴諍論一卷
成就一卷(已上二論長房等錄皆云瞿曇流支譯今按經初本譯序記乃云毘目智仙今依經記為正)
又續高僧傳云。
魏時沙門菩提流支
般若支前後出經。
而眾錄傳寫率多輕略
各去上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錄譯目相涉難得詳定
搜訪實錄件注如前。
餘所未見者俟諸後進耳。
公元541年
*摩訶迦葉二卷(亦云大迦葉經或無大字興和三年驃騎大將軍左僕射內侍司徒孫騰第譯見經前序今編入寶積第二十三會)
公元538年
*僧伽吒經四卷(元象元年司徒孫騰第譯見續高僧傳)
公元541年
*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一卷(興和三年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六卷異譯)
三部七卷(前二六卷見在後一一卷闕本)。
公元538年
王子月婆首那。
魏言高空
中印度優禪尼國王子。
孝靖帝元象元年戊午興和三年辛酉
於鄴司徒孫騰之第。
迦葉等經三部
沙門僧昉筆受
首那從魏之梁。
及於陳代更譯諸經。
別所述。
公元541年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題云寶髻四法優波提舍天親菩薩興和三年九月一日金華寺為御史中尉高仲密沙門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三具足經論一卷(題云三具足優波提舍天親菩薩興和三年九月十三日金華寺驃騎大將軍高仲密沙門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轉法輪經論一卷(題云轉法輪優波提舍天親菩薩興和三年八月十一日金華寺
*業成就一卷(天親菩薩造初出與唐譯大乘成業論同本興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高仲密金華寺沙門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迴諍論一卷(龍樹菩薩興和三年三月二十日金華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史中尉勃海高仲密沙門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右五部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毘目智仙
印度烏萇國人
剎利王種釋迦苗裔
曩者流離王壞迦毘羅城誅殘釋種
當斯時也有四釋子
忿其見逼不思犯戒出外軍流離遂退歸還本國城中不受。
告曰。
為法種誓不行師
汝退彼軍非吾族也。
既被放斥遠投諸國。
本是聖胤競宗樹之。
四釋支離皆王一國
烏萇梵衍王等並其後也。
嗣胤相承于今不絕。
智仙法師即斯王種。
妙閑三藏最善毘曇。
瞿曇流支同遊魏境。
瞿曇流支尊事為師。
孝靖帝興和三年辛酉
於鄴城內金華寺
瞿曇流支譯寶髻論等五部沙門林筆受
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史中尉勃海高仲密檀越啟請供養
並見經前序記。
智仙法師遊方弘化
踰越沙險志在利生
既啟梵文應多部卷。
但余見淺狹尋覽未周。
所覩五經件述如右
後進儻遇幸希續補。
使法門無謬豈不善歟。
自魏及唐傳錄非一。
智仙法師未蒙編載。
弘法之名莫著。
高行之迹靡彰。
傷哉悲哉深可嗟矣。
*涅槃一卷(或云大般涅槃經論婆藪盤豆菩薩造略釋大經見內典錄初出)
右一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達磨菩提此云法覺。
內典錄云。
達磨菩提涅槃論。
不顯帝代而編魏末。
今亦同彼附於此中(復有涅槃三卷亦題達磨菩提譯尋文乃釋前論或疑是人造也)。
高氏都鄴(亦云北齊)
公元550年
文宣帝天保元年庚午高恒(無謚)承光
公元577年
丁酉
凡經六主二十八年。
緇素二人
所出
經論八部五十二卷
*(高齊)沙門那連提黎耶舍(七部五十一卷經論)
*居士萬天懿(一部一卷經)
公元568年
*菩薩見寶三昧十六卷(或十四卷天統四年天平寺出今編入寶積當第十六會)
公元566年
*大集月藏經十卷(題云大集經月藏分或十二卷十五卷或直云月藏經天統二年天平寺出)
公元558年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內題云大乘大集須彌藏分第十五或直云須彌藏經天保九年天平寺出)
*大悲五卷(天保九年天平寺大周錄云涅槃支派)
公元557年
*月燈三昧十一卷(或十卷天保八年天平寺出)
公元558年
*施燈功德一卷(亦名然燈天保九年天平寺出)
公元563年
*法勝阿毘曇論經六卷(大德優波扇多造或七卷無經字或無法勝字或加別譯字或云法勝阿毘曇河清二年天平寺出並見長房錄)
七部五十一卷其本並在。
沙門那連提黎耶舍。
齊言尊稱
印度烏場國人
正音應云鄔荼(音持耶反奘法師云烏仗那唐翻云苑謂昔輪王苑囿也)。
其王與佛同氏。
亦姓釋迦
剎帝利種(齊云土田主也由劫初之時先為分地主因即號焉今所謂國王是也)舍年十七發意出家
尋值名師備聞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聞諸宿老歎佛景迹
或言某國有鉢某國有衣頂
*尊勝菩薩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陀羅尼一卷(第三出與無崕持法門經等同本或直云尊菩薩問經亦直云入無量陀羅尼經)
右一一卷其本見在
居士萬天懿。
本姓拓跋
北代雲中人也。
魏分十姓因為萬俟氏。
世居洛陽故復為河南
開元釋教錄卷第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