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自动笺注)
開元釋教錄卷第八
公元730年
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
**總括群經錄上之八
***大唐李氏長安
高祖神堯皇帝武德
公元798年
歲次戊寅
開元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
公元730年
庚午之歲。
兼天后代凡經一百一十三載。
緇素已有三十七人
所出經律論及傳錄
等。
總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於中二百八十一部二千一百
四十三卷見在一十部二十七卷訪本未獲)。
*(大唐)沙門波羅迦羅蜜多三部三十八卷經論
*沙門釋法琳一部一十卷集論
*沙門釋玄奘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經律論記傳)
*沙門釋道宣八部(八十一卷譜錄傳集)
*沙門釋玄應一部二十五卷音義
*沙門釋靖邁一部四卷圖記
*沙門釋智通四部五卷
*沙門伽梵達摩一部一卷
*沙門阿地瞿多一部一十二卷
*沙門釋玄惲一部二十卷經集
*沙門釋彥悰一部六卷集議
*沙門那提三部三卷
*沙門若那跋陀羅一部二卷
*沙門地婆訶羅一十八部三十四卷經論
*清信士杜行顗一部一卷
*沙門復禮一部二卷集論
*沙門釋慧立一部一十一卷集傳
*沙門釋懷素四部八卷戒本羯磨
*沙門佛陀多羅一部一卷
*沙門佛陀波利一部一卷
*沙門提雲般若六部七卷經論
*沙門釋慧智一部一卷讚頌
*沙門釋明佺一部一十五卷目錄
*沙門實叉難陀一十九部一百七卷
*婆羅門李無諂一部一卷
*沙門彌陀一部一卷
*沙門釋玄嶷一部三卷集論
*沙門阿儞真那七部九卷
*沙門釋義淨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經律論傳)
*沙門菩提流志五十三部(一百一十一卷經論)
*沙門釋愛同一部一卷羯磨
*沙門釋慧苑一部二卷音義
*沙門釋智嚴四部六卷經集
*沙門日羅菩提四部七卷
*沙門釋懷一部一十卷
*沙門輸波迦羅四部一十四卷
*沙門釋智昇五部二十五卷經錄懺儀
公元629年
*寶星陀羅尼十卷(或八卷見內典錄貞觀三年三月興善寺四年四月沙門法琳製序佛於大集會中重說此經即大集寶幢是非重譯也)
公元630年
*般若燈論釋十五卷(龍樹菩薩本分別明菩薩見內典錄貞觀四年六月勝光寺出至六年十月十七日沙門慧賾製序)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或十五卷無著菩薩造見內典貞觀四年夏勝光
三部三十八卷其本並在。
公元790年
沙門波羅迦羅蜜多羅。
言作明知識。
云朋友。
或一波頗
唐言光智。
中印度人也。
剎利王種。
姓剎帝利
十歲出家師習學
誦一洛叉大乘經可十萬偈。
受具已後便學律藏
既通戒網心樂禪思
又隨勝德修習定業
因循不捨十二年
末復南遊摩伽陀國那陀寺。
值戒賢論師盛弘十七地論。
復聽採。
以此論中兼明小教
又誦一洛叉小乘諸論。
波頗識度通敏器宇沖邃
博通內外研精大小
傳燈教授同侶所推。
承化門人般若陀羅跋摩等。
學功樹勣深達義綱。
相繼領徒本國匡化。
為彼王臣所欽重。
但以出家釋子不滯一方
六月一移任緣靡定。
北狄貪勇未識義方
法藉人弘敢欲傳化
乃與道俗十人展轉北行
西面可汗葉護衙所。
以法訓勗
曾未浹旬
特為戎主。
深所信伏
日給二十人料旦夕祗奉
同侶道俗咸被珍遇。
生福增敬日倍於前。
武德九年高平王出使入蕃因與相見
承此風化將事東歸
葉護君臣留戀不許
王即奏聞下勅徵入。
乃與高平同來謁帝。
貞觀元年歲次丁亥十一月二十日達京勅住興善
釋門英達不修造。
自古教傳詞旨有所未喻者。
皆委其宗緒括其同異
內計外執指掌釋然
徵問相詶披解無滯
上簡聞蒙引內見。
傳法理無爽對揚
賜綵四十段并宮禁新納一領
所將五僧加料供給
重頻慰問勞接殊倫
三年
*破邪二卷(或一卷見內典錄)
*辯正八卷(見內典錄)
右二十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琳
姓陳氏
川人
遠祖隨官寓居襄陽
少而出家遊獵儒釋博綜詞義
金陵楚郢從道問津
自文才林靡不尋造。
而意存綱梗不營浮綺。
野栖木食青溪等山。
晝則承誨佛經
夜則吟覽俗典。
故於內外詞旨經緯遺文
會所歸咸肆其抱。
風韻閑雅韜德潛形
氣揚釆飛方陳神略
隋季承亂入關觀化
流離八水顧步三秦
每以槐里仙宗互陳名實
昔在荊楚梗槩其文。
祕法奇章猶未探括。
自非同其形服塵其本情
可體彼宗師靜紛結
乃權捨法服長髮多年
外統儒門內希聃術。
遂以義寧初歲。
被巾褐從其居館。
琳素通莊談吐清奇
道侶服其精華膜拜從遊處。
情契莫二共敘金蘭
故彼所禁文竝用諮琳取定。
致令李宗奉釋之典包舉具舒。
張偽妄之言銓題品錄。
武德
公元660年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見翻經圖佛於四處十六會說顯慶五年正月一日玉華宮玉華殿譯至龍朔三年十月二十日沙門大乘光大欽嘉尚等筆受)
公元648年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見內錄第四出姚秦羅什等出者同本貞觀二十二年十月一日坊州宜君縣玉華宮弘法臺譯直中書杜行顗筆受)
公元649年
*般若波羅蜜多心一卷(見內錄第二出與摩訶般若大明呪經等同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終南山翠微宮沙門知仁筆受)
公元645年
*大菩薩藏經二十卷(見內典錄今編入寶積當第十二會貞觀十九年五月二日西京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九月二日沙門智證筆受道宣證文)
公元651年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見內典錄是大集第十三分與方廣十輪同本永徽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西京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六月二十九日沙門大乘光等筆受)
公元654年
*顯無邊佛土功德一卷(見內典錄是華嚴經壽量品異譯永徽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0年
*說無垢稱經六卷(見內錄第七譯與羅什維摩等同永徽元年二月八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八月一日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7年
*解深密五卷(見內典錄全本第二譯與深密解脫解節相解脫並同貞觀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弘福寺譯至七月十三日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0年
*分別緣起勝法門經二卷(見內錄第二出與隋笈多緣生經同本永徽元年二月三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八日沙門大乘筆受)
*藥師瑠璃如來本願功德一卷(見內錄第二出與隋笈多等出者同本永徽元年五月五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慧立筆受)
*稱讚淨土攝受一卷(見內錄第三出與羅什阿彌陀等同永徽元年正月一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9年
*甚希有一卷(見內錄第三出未曾有經等同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終南山翠微宮沙門大乘筆受)
*最無比一卷(見內錄第二出與隋譯希有校量功德經同本貞觀二十三年七月十九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4年
*稱讚大乘功德一卷(見內典錄初出與決定業障經同本永徽五年六月五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9年
*如來示教勝軍王一卷(見內錄第二出與諫王經等同貞觀二十三年
*緣起聖道一卷(見內錄第六出貝多樹下等同貞觀二十三年正月一日西京北闕紫微殿右弘法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9年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一卷(見內錄第二出與隋崛多等出者同本顯慶四年四月十九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6年
*十一面神呪心經一卷(見內錄第二出與周耶舍崛多等出者同本顯慶元年三月二十八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則筆受)
公元664年
*呪五首一卷(見翻經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玉華玉華殿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4年
*勝幢臂印陀羅尼一卷(見內典錄初出與妙臂印幢陀羅尼同本永徽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0年
*諸佛心陀羅尼一卷(見內典錄永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4年
*拔濟苦難陀羅尼一卷(見內典錄永徽五年九月十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八名普密陀羅尼一卷(見內典錄永徽五年九月二十七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持世陀羅尼一卷(見內典錄永徽五年十月十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神察筆受)
公元645年
*六門陀羅尼一卷(見內典錄貞觀十九年七月十四日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
*佛地一卷(見內典錄貞觀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
公元651年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一卷(見內典錄永徽二年正月九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2年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一卷(見翻經永徽三年四月四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63年
*寂照神變三摩地一卷(見翻經龍朔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玉華玉華殿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9年
*菩薩戒本一卷(見內錄第三譯出瑜伽本地分中菩薩地與曇無讖等出者同本貞觀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大乘筆受)
*菩薩羯磨一卷(見內典錄出瑜伽本地分中菩薩貞觀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佛地經論七卷(見內典錄親光等菩薩貞觀二十三年十月三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一月二十四日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6年
*瑜伽師地一百卷(見內典錄彌勒菩薩貞觀二十年五月十五日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沙門靈會朗𤀹等筆受)
公元645年
*顯揚聖教二十卷(見內等錄無著菩薩貞觀十九年十月一日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二十年正月十五日沙門智證等筆受)
公元650年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見翻經圖最勝子菩薩永徽元年二月一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5年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見內典錄無著菩薩貞觀十九年六月十日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
公元649年
*王法正理一卷(見內典錄彌勒菩薩貞觀二十三年七月十八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林筆受)
公元652年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見內典錄無著菩薩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三月二十八日沙門大乘光大乘雲筆受)
公元646年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見內典錄安慧菩薩貞觀二十年正月十七日弘福寺翻經院譯至𨳝三月二十九日沙門玄賾筆受)
公元650年
*廣百論本一卷(見內典錄聖天菩薩永徽元年六月十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大乘廣百論釋論十卷(見內典錄護法菩薩永徽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沙門敬明筆受)
公元648年
*攝大乘論本三卷(見內典錄無著菩薩造第三出貞觀二十二年𨳝十二月二十六日北闕紫微殿西弘法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大乘筆受)
*攝大乘論世親釋十卷(見內錄第三出陳真諦隋笈多出者同本貞觀二十
公元647年
*攝大乘無性十卷(見內典錄貞觀二十一年三月一日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畢沙門大乘大乘林等筆受)
公元661年
*辯中邊論頌一卷(見內典錄彌勒菩薩龍朔元年五月一日玉華嘉壽殿譯沙門大乘筆受)
*辯中邊三卷(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第二出與中邊分別論同本龍朔元年五月十日玉華嘉壽殿譯至三十日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1年
*大乘成業一卷(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第二出與業成就論同本永徽二年𨳝九月五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9年
*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見內典錄大域菩薩造初出與義淨出者同本貞觀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知仁筆受)
公元647年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見內典錄商羯羅主菩薩貞觀二十一年八月六日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知仁筆受)
公元661年
*唯識二十論一卷(見翻經世親菩薩造第三出元魏智希陳真諦出者同本龍朔元年六月一日玉華慶福殿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8年
*唯識三十論一卷(見內典錄世親菩薩貞觀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9年
*成唯識十卷(見內典錄護法菩薩顯慶四年閏十月玉華雲光殿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9年
*大乘掌珍二卷(見內典錄清辯菩薩貞觀二十三年九月八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三日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7年
*大乘五蘊一卷(見內典錄世親菩薩造第二出與五陰論同本貞觀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等筆受)
公元657年
*觀所緣緣一卷(見內典錄陳那菩薩造第二出與無相思塵論同本顯慶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東都大內麗日殿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8年
*大乘法明門論一卷(見內典錄世親菩薩貞觀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北闕弘法院譯沙門玄忠筆受)
公元661年
*緣起一卷(見翻經圖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異譯龍朔元年七月九日玉華八桂亭譯沙門神晈筆受)
公元650年
*本事七卷(見內典錄永徽元年九月十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一月八日沙門靜邁神昉等筆受)
公元648年
*天請問一卷(見內典錄貞觀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辯機筆受)
公元657年
*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見內典錄迦多衍尼子造第二出與舊八揵度論同本顯慶二年正月二十六日西京大內賢閣譯至五年五月七日玉華寺畢沙門玄則筆受)
公元659年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見內典錄大採菽氏造顯慶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九月十四日沙門大乘光等筆受)
公元660年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見內典錄舍利子顯慶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玉華明月殿譯至龍朔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沙門弘彥譯詮等筆受)
公元649年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見內典錄提婆設摩造貞觀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北闕弘法院譯至八月八日慈恩寺沙門大乘光等筆受)
公元660年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見內典錄筏蘇蜜多造第二出與眾事阿毘曇同本顯慶五年九月一日玉華雲光殿譯至十月二十三日大乘光等筆受)
公元663年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三卷(見翻經圖筏蘇蜜多羅造龍朔三年六月四日玉華八桂亭譯畢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6年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見內典錄五百大阿羅漢等造顯慶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四年七月三日畢畢沙門嘉尚大乘光等筆受)
公元651年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見內典錄世親造第二出與真諦出者同本永徽二年大畢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元瑜筆受)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十卷(見內典錄世親造第二出與真諦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五月十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沙門元瑜筆受)
公元653年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見內典錄眾賢永徽四年正月一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五年七月十日沙門元瑜筆受)
公元651年
*阿毘達磨顯宗四十卷(見內典錄眾賢永徽二年四月五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三年十月二十日沙門慧朗嘉尚筆受)
公元658年
*入阿毘達磨二卷(見內典錄塞建地羅顯慶三年十月八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三日沙門釋詮嘉尚筆受)
公元663年
*五事毘婆沙論二卷(見翻經圖法救造龍朔三年十二月三日玉華玉華殿譯至八日沙門釋詮等筆受)
公元662年
*異部宗輪論一卷(見翻經圖世友造第三出與十八部論部異執並同龍朔二年七月十四日玉華慶福殿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54年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所說法住記一卷(見內典錄永徽五年閏五月十八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筆受)
公元648年
*勝宗十句義論一卷(見翻經慧月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靈雋筆受)
公元646年
*大唐西域十二卷(見內典錄貞觀二十年奉勅弘福寺翻經院撰沙門辯機承旨綴緝秋七月絕筆)
右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玄奘
本名禕
俗姓陳氏
陳留人也。
漢太丘長仲弓之後
曾祖後魏上黨太守
祖康北齊國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孫因家。
又為緱氏人也。
父惠英潔有雅操通經術。
形長八尺美眉明目
江陵令解纓而返。
大業年。
識者以為尅終。
隱淪之候故也。
有四男奘最小。
幼而珪璋特達聰悟不群
八歲父坐於机側口授孝經。
曾子避席整襟而起問其故。
對曰。
曾子聞師命尚猶避席
某今奉慈訓豈宜安坐
父甚悅知其必成。
宗人語之。
皆賀之曰。
此公之揚烏也。
早慧如此
自後備通經奧。
兄長捷先出家東都淨土寺
以奘少罹窮酷携以獎之。
授精旁兼巧論。
年十一誦維摩法華
東都恒度便預其次
自爾卓然梗正不偶朋流。
口誦
*四分刪補隨機羯磨一卷(序題云曇無德部四分刪補隨機羯磨見內典錄)
公元665年
*釋迦氏略譜一卷(或無略字見內典錄麟德二年九月十八日西明寺撰訖)
公元650年
*釋迦方志二卷(見內典錄永徽元年撰)
公元664年
*大唐內典十卷(見內典錄麟德元年西明寺撰)
公元661年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見內典錄前三卷龍朔元年西明寺撰第四卷麟德元年撰或二卷)
公元664年
*東夏三寶感通三卷(亦云集神州三寶感通見內典錄麟德元年夏六月清官精舍集)
*續高僧三十卷(見內典錄)
*廣弘明三十卷(見內典錄)
八部八十一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道宣
俗姓錢氏
吳興人也。
彭祖之後胤。
宣少尋教相長尋師
關之東西河南北
追訪賢友無憚苦辛
外傅九流內精三學
戒香芬潔定水澄漪
存護法城著述無輟。
尤工律藏刪補章儀常於終南山以堅其志。
凡所修撰並行於代。
護法綱要此錄載之。
餘別行門在於內典
貞觀末年方事修緝
四分刪補羯磨八部
內典中更有後高僧十卷
尋本未獲故闕。
*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見內典錄)
右一二十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玄應
大慈恩寺翻經沙門也。
博聞強記林苑之宏標。
討本通古今之互體
故能讎校源流閱時代。
刪稚古之野素
澆薄浮雜
通俗顯教
舉集略而騰美。
真可文字鴻圖言音龜鏡者也。
貞觀之末勅召參傳綜經正緯咨為實錄。
因譯尋閱捃拾藏經為之音義
注釋訓解援引群籍
證據卓明煥然可領。
高齊沙門釋道慧為一切經音。
依字直反曾無追顧。
失教義寔迷匡俗
應所作者全異恒倫。
徵覈本據務存實錄
萬代師宗
當朝之難偶也。
*古今譯經圖紀四卷
右一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靖邁
簡州人也。
博學馳譽
唐三藏翻譯眾經。
召充綴文大德
大慈恩寺翻經堂中
壁畫古來傳譯緇素
靖邁於是緝維其事。
成圖紀題之于壁。
但略費長房錄續皇朝
直述譯經無所紀。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呪二卷(或一卷貞觀中在內譯初出與唐流志千眼千手身經同本沙門波崙製序)
公元653年
*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呪經一卷(或無經永徽四年總持寺譯)
*觀自在菩薩隨心呪經一卷(亦云多心經永徽四年總持寺譯)
*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一卷(永徽四年總持寺譯見大周錄)
四部五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智通
律行清苦兼明經論
總持門特所留意
通以隋大業年中出家
住京大總持寺
遊方之志。
遂於洛京翻經館。
梵書語早通精奧。
唐貞觀中北天竺僧
齎千臂千眼梵本奉進
文帝通共梵僧相對譯出。
勒成二卷
後於天皇永徽四年癸丑總持寺又出千囀等經三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尼一卷
右一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伽梵達摩
唐云尊法
西印度人也。
譯千手千眼大悲心經一卷
然經題云西天竺伽梵達摩譯不標年代
推其本末似是皇朝
公元782年
*陀羅尼集經十二卷(見大周錄永微四年三月十四日慧日寺譯至五年四月十五日沙門玄揩筆受)
右一一十二卷其本見在
公元652年
沙門阿地瞿多。
唐言無極高
中印度人
學窮滿字行潔圓珠。
精練五明通三藏。
加以大士利生無悋鄉國
志弘像教罔懼艱險
遂西踰雪嶺東越沙河
載歷艱難來儀帝闕
天皇永徽三年壬子正月
廣將梵本來屆長安
勅令慈恩寺安置
沙門大乘琮等一十六人
英公鄂公一十二人
請高於慧日寺浮圖院。
陀羅尼集會壇。
緣壇所須並皆供辦
法成之日屢降靈異。
京中道俗咸歎希逢。
沙門玄揩等遂固請翻其法本
後以四年癸丑五年甲寅慧日寺
金剛大道場經中撮要鈔譯。
集成一十二卷
沙門玄揩等筆受
于時中印度菩提寺阿難律木叉師迦葉師等。
經行寺譯功德天法。
編在集經第十卷內故不別存也。
*諸經要集二十卷(顯慶西明寺撰)
右一二十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玄惲
本名世道
律學高譽慕重前良
綴緝為務兼有鈔疏注解眾經。
西明創居召為大德
顯慶年中一切經
諸要事撰成一部
名諸經要集。
餘如內典錄載。
*集沙門不拜俗議六卷(見內典錄)
右一六卷其本見在
公元662年
沙門釋彥悰
識量敏博群經
屬文尤工著述
天皇龍朔二年壬戌詔令拜君親。
恐傷國化百司遍議。
于時沙門道宣等共上書啟聞于朝廷
眾議異端所司進入
聖躬親覽下勅罷之。
悰恐後代無聞故。
纂斯事并前代故事先賢答對
名為集沙門不拜俗議
之後代永作楷模。
牆壍法城玄風不墜也。
兼撰大唐京師寺錄。
行於代。
開元釋教卷第八(總錄之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