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689b 页
卷一 第 689b 页
No. 1815 [cf. No. 1484]
梵网经古迹记卷上
青丘沙门太贤集
将释此经七门分别。时处故。机根故。藏摄故。
翻译故。宗趣故。题名故。本文故。言时处者。
本即卢舍那佛在莲华台藏世界说。末即释
迦初成佛时于摩伽陀国寂灭道场说。言机
根者。有菩萨性得发心者。为谤不信不得说
故。藏摄故者。通菩萨藏毗奈耶摄。翻译故者。
后秦有西域三藏鸠摩罗什。此云童寿。持菩
萨戒偏诵此品。与义学沙门三千馀人。遂于
逍遥园及长安草堂寺翻译经论五十馀部。
最后因秦主欲受禁戒。别诵译出。慧融等笔
受。法藏师云。西域有十万颂六十一品。具译
成三百馀卷。此经序云。可有一百二十卷。
又上代诸德相传云。真谛三藏将菩萨律藏
拟来此。时于南海上船。船即欲没。省去馀
物仍犹不起。唯去律本船方得进。真谛叹曰。
菩萨戒律汉地无缘。深可悲矣。又昙无谶三
藏于西凉州。有沙门法进等。求谶受菩萨戒
并请戒本。谶曰。此国人粗。岂有堪为菩萨
卷一 第 689c 页 T40-0689.png
道器。遂不与授。进等苦请不获所愿。于佛像
前立誓求戒。七日才满梦见。弥勒亲与授戒
并受戒本。并皆诵得。觉已见谶。谶睹其相异
喟然叹曰。汉地亦有人矣。则与译出戒本。与
进梦诵文义相同。今别行地持戒本首安归
敬偈者是。又闻西域诸小乘寺以宾头卢为
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为上座。合众共
持菩萨戒。羯磨说戒皆作菩萨法事。菩萨律
藏常诵不绝。言宗趣者。语之所表曰宗。宗之
所归曰趣。此经正以心行为宗。證觉利生以
为其趣。言心行者略有二门。一教正行门。二
诫恶行门。教正行者。即经初说三贤十圣内
證之行。诫恶行者。即经后说十重四十八轻
戒行。经自广说如后应知。所归趣者亦有二
门。一如来性门。二发趣相门。所趣能趣如
次应知。如来性者即真如性。如经寂灭者名
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谓众生心似生无
生之性寥为一心之海。似生之相流成六道
之波。如不增不减经云。即此法身飘流生死
名为众生。即此法身修行诸度名为菩萨。即
也法身住于彼岸名为诸佛。此复云何。生死
之梦唯有迷心。虚妄习气扰浊心故。或似眼
等或似色等。犹如翳眼所见空华。天地山河
虽无边际。如梦所见莫据之方。色等境风之
所击动。藏识海中转识浪起涌于六处分别
六尘。然色声等唯如梦尘。除心行相都无所
得。境既即心。心如境空也。迷故生死。悟故涅
槃。是以空性名如来藏。第二发趣门者。如
是内有如来性。故闻诸有情同如来藏妄念
前立誓求戒。七日才满梦见。弥勒亲与授戒
并受戒本。并皆诵得。觉已见谶。谶睹其相异
喟然叹曰。汉地亦有人矣。则与译出戒本。与
进梦诵文义相同。今别行地持戒本首安归
敬偈者是。又闻西域诸小乘寺以宾头卢为
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为上座。合众共
持菩萨戒。羯磨说戒皆作菩萨法事。菩萨律
藏常诵不绝。言宗趣者。语之所表曰宗。宗之
所归曰趣。此经正以心行为宗。證觉利生以
为其趣。言心行者略有二门。一教正行门。二
诫恶行门。教正行者。即经初说三贤十圣内
證之行。诫恶行者。即经后说十重四十八轻
戒行。经自广说如后应知。所归趣者亦有二
门。一如来性门。二发趣相门。所趣能趣如
次应知。如来性者即真如性。如经寂灭者名
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谓众生心似生无
生之性寥为一心之海。似生之相流成六道
之波。如不增不减经云。即此法身飘流生死
名为众生。即此法身修行诸度名为菩萨。即
也法身住于彼岸名为诸佛。此复云何。生死
之梦唯有迷心。虚妄习气扰浊心故。或似眼
等或似色等。犹如翳眼所见空华。天地山河
虽无边际。如梦所见莫据之方。色等境风之
所击动。藏识海中转识浪起涌于六处分别
六尘。然色声等唯如梦尘。除心行相都无所
得。境既即心。心如境空也。迷故生死。悟故涅
槃。是以空性名如来藏。第二发趣门者。如
是内有如来性。故闻诸有情同如来藏妄念
卷一 第 690a 页 T40-0690.png
所飘苦轮无际。生死大海誓为舟楫。不畏其
中所受大苦。发不可坏无碍意乐。谓大菩提
若可得法。我亦丈夫。三大阿僧企耶虽绝。期
之者要可出之。无上正等菩提虽远。誓之者
定有至也。盖决无明之㲉掌融法界之雄。亲
近善士。听闻正法。智慧为母。方便为父。广摄
众生为自眷属。空寂为家法喜为妇。慈心为
女。至诚为男。虽在居家不著三有。虽现受
欲常住梵行。游于衢路利物为心。欲成他义
能舍自命。诣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
开童朦。风前交友必简其师。月下忘怀影中
味道。草系之功自有风云。交游美色亦知其
空。大悲般若之所辅翼。乘不住道至心实际。
但于诸心返照自性。明昧位立佛菩萨故。云
何名为不住道耶。于空有边不住慧也。谓颠
倒缘有世间相。既颠倒有即离有无。如圣天
言。有非真有。故无亦非真无。谓于妄识似有
而现。即于證智似无所得。然于胜义非毕竟
无。诸胜义无俗亦无故。既离有性。般若證空
亦离无性。大悲拔有。拔有之故不住涅槃。證
空之故不住生死。不住二边异凡二乘。异凡
小故自发菩提。如瑜伽云。于空性相有失坏
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是以菩萨行六度时
皆无所得以为方便。无所得者即不住道。若
唯空有便可得无。而复空空故无所得。无所
得故三轮清净。是名究竟修菩萨行。言题名
者。梵网经一部都名也。卢舍那佛说心地法
门品第十者此品别名也。梵者能净之义。网
者摄有情义。谓此经者乃至有顶生死大海
中所受大苦。发不可坏无碍意乐。谓大菩提
若可得法。我亦丈夫。三大阿僧企耶虽绝。期
之者要可出之。无上正等菩提虽远。誓之者
定有至也。盖决无明之㲉掌融法界之雄。亲
近善士。听闻正法。智慧为母。方便为父。广摄
众生为自眷属。空寂为家法喜为妇。慈心为
女。至诚为男。虽在居家不著三有。虽现受
欲常住梵行。游于衢路利物为心。欲成他义
能舍自命。诣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
开童朦。风前交友必简其师。月下忘怀影中
味道。草系之功自有风云。交游美色亦知其
空。大悲般若之所辅翼。乘不住道至心实际。
但于诸心返照自性。明昧位立佛菩萨故。云
何名为不住道耶。于空有边不住慧也。谓颠
倒缘有世间相。既颠倒有即离有无。如圣天
言。有非真有。故无亦非真无。谓于妄识似有
而现。即于證智似无所得。然于胜义非毕竟
无。诸胜义无俗亦无故。既离有性。般若證空
亦离无性。大悲拔有。拔有之故不住涅槃。證
空之故不住生死。不住二边异凡二乘。异凡
小故自发菩提。如瑜伽云。于空性相有失坏
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是以菩萨行六度时
皆无所得以为方便。无所得者即不住道。若
唯空有便可得无。而复空空故无所得。无所
得故三轮清净。是名究竟修菩萨行。言题名
者。梵网经一部都名也。卢舍那佛说心地法
门品第十者此品别名也。梵者能净之义。网
者摄有情义。谓此经者乃至有顶生死大海
卷一 第 690b 页 T40-0690.png
拘持有情。终致无上寂灭之岸。无尽饶益诸
饥渴类。如世网故。为显此义故。诸梵王持罗
网幢供佛听法。佛因此说世界差别犹如网
孔。佛教门亦如是。世界别者。须弥树形覆世
界等遍涉入故。佛教门者。虽一味法蕴界处
等法门别故。是则如梵主网孔多网一。法王
戒法当知亦尔。虽尘沙门终归一道。万行一
门所谓得意。得意而行皆称法性。是故从喻
名梵网经。经谓契经。贯持为义。贯义持生
不散失故。卢舍那者此云净满。无障不净
无德不圆故。法藏师云。梵本皆名毗卢舍那。
此云光明遍照。智照法界身应大机故。梵网
字下标此名者。为简馀品释迦说故。佛谓觉
者。三义如常。说谓圆音。巧应生解。唯识万德
从此生长名为心也。出苦之津入净之户称
之法门。文义类别故名为品。此心地品总有
二门。一本师说故。二化传说故。初中有五。处
众故。警觉故。启问故。见问故。付属故。
经。尔时至心地法品。
述曰。处众之中有三。
处所故。大众故。所说故。如文可解。
经。是时释迦至亦生疑念。
述曰。第二警觉
中亦有三。放光故。众喜故。疑念故。如文可
知。
经。尔时众中至为何等相。
述曰。第三启问
亦有三文。起定故。集众故。启问故。玄通华光
王者。所證真理名玄。能證真智曰通。能生大
果名华。能除闇障名光。三乘中胜名王。彼所
起定华光亦尔。众德庄严名大庄严。金刚白
云色者。以不可坏无漏清白含众德水故标
饥渴类。如世网故。为显此义故。诸梵王持罗
网幢供佛听法。佛因此说世界差别犹如网
孔。佛教门亦如是。世界别者。须弥树形覆世
界等遍涉入故。佛教门者。虽一味法蕴界处
等法门别故。是则如梵主网孔多网一。法王
戒法当知亦尔。虽尘沙门终归一道。万行一
门所谓得意。得意而行皆称法性。是故从喻
名梵网经。经谓契经。贯持为义。贯义持生
不散失故。卢舍那者此云净满。无障不净
无德不圆故。法藏师云。梵本皆名毗卢舍那。
此云光明遍照。智照法界身应大机故。梵网
字下标此名者。为简馀品释迦说故。佛谓觉
者。三义如常。说谓圆音。巧应生解。唯识万德
从此生长名为心也。出苦之津入净之户称
之法门。文义类别故名为品。此心地品总有
二门。一本师说故。二化传说故。初中有五。处
众故。警觉故。启问故。见问故。付属故。
经。尔时至心地法品。
述曰。处众之中有三。
处所故。大众故。所说故。如文可解。
经。是时释迦至亦生疑念。
述曰。第二警觉
中亦有三。放光故。众喜故。疑念故。如文可
知。
经。尔时众中至为何等相。
述曰。第三启问
亦有三文。起定故。集众故。启问故。玄通华光
王者。所證真理名玄。能證真智曰通。能生大
果名华。能除闇障名光。三乘中胜名王。彼所
起定华光亦尔。众德庄严名大庄严。金刚白
云色者。以不可坏无漏清白含众德水故标
卷一 第 690c 页 T40-0690.png
此色。光明非一故言光光。为何等相者。问所
为相。
经。是时释迦至光明座上。
述曰。第四见问
中有二。见故问故。此初也。化归本体言还至
也。加力见胜如戒本疏。百万亿紫金刚光明
宫者。如兜率天弥勒菩萨五百亿宫也。百万
莲华者。座莲华也。
经。时释迦至菩萨种子。
述曰。第二问中有
二。问故答故。此初也。有云三问。地者问有为
行。虚空者问无为中行。众生者备上二行众
生也。非也。据所居处问彼因果故。菩萨种子
馀品广问故今不问(旧疏云。六处殊胜名为种子。如地持说)。
经。尔时至卢舍那佛。
述曰。第二答中有二。
果故因故。此答果也。大欢喜者。见大利故。无
分别智名虚空光。照法性空故。正了因体亦
名体性。智为正因故。彼所依定名为本原。此
能显成常住法身也。佛现此定示大众也。根
本因故修行心地以之为因。舍凡夫等举因
答果也。成等正觉已下显成佛相也。显正依
报及化相故。世界海者。如智论云。数此三千
大千世界如恒河沙为一世界种。数此种复
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数此海复至十万恒沙
为一佛世界。虽在千叶中央台上。而言在于
世界海者。如化身在一阎浮州言在娑婆为
一佛土。二身游化量亦尔故。千百亿释迦身
土如戒本记释。
经。尔时莲华至智身满足。
述曰。第二答因
中有二。略故广故。此初也。疏云。坚信忍者。
明习种性解德法门。亦名闻慧。坚法忍中明
为相。
经。是时释迦至光明座上。
述曰。第四见问
中有二。见故问故。此初也。化归本体言还至
也。加力见胜如戒本疏。百万亿紫金刚光明
宫者。如兜率天弥勒菩萨五百亿宫也。百万
莲华者。座莲华也。
经。时释迦至菩萨种子。
述曰。第二问中有
二。问故答故。此初也。有云三问。地者问有为
行。虚空者问无为中行。众生者备上二行众
生也。非也。据所居处问彼因果故。菩萨种子
馀品广问故今不问(旧疏云。六处殊胜名为种子。如地持说)。
经。尔时至卢舍那佛。
述曰。第二答中有二。
果故因故。此答果也。大欢喜者。见大利故。无
分别智名虚空光。照法性空故。正了因体亦
名体性。智为正因故。彼所依定名为本原。此
能显成常住法身也。佛现此定示大众也。根
本因故修行心地以之为因。舍凡夫等举因
答果也。成等正觉已下显成佛相也。显正依
报及化相故。世界海者。如智论云。数此三千
大千世界如恒河沙为一世界种。数此种复
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数此海复至十万恒沙
为一佛世界。虽在千叶中央台上。而言在于
世界海者。如化身在一阎浮州言在娑婆为
一佛土。二身游化量亦尔故。千百亿释迦身
土如戒本记释。
经。尔时莲华至智身满足。
述曰。第二答因
中有二。略故广故。此初也。疏云。坚信忍者。
明习种性解德法门。亦名闻慧。坚法忍中明
卷一 第 691a 页 T40-0691.png
性种性行德法门。亦名思慧。坚修忍中明道
种性行实法门。亦名修慧。坚圣忍中明圣种
性亲證法门。名出世慧。此中三贤十圣四十
后次第解故不释之。蹬者登也。言无为者。非
烦恼业之所为故。无相者法身故。大满者智
身故。常住者自性无间及相续故。
经。尔时至品中已开。
述曰。第二广中有二。
请故答故。此初也。诸佛会中有菩萨问。释名
准前。凡此经文难可解者。佛佛相对梵语巧
妙。犹如此间五言诗等。以汉语翻。失妙难解。
经。尔时至入空三昧。
述曰。第二答中有四。
如次广说四十法门故。初亦有十。此发趣中
初舍心也。菩萨请者。千佛所加故。今告言千
佛谛听。知千佛众未解了故。舍心三文。章门
故行相故结成故。言一切舍者。举章门也。次
行相中谓国土等。一切舍之。无为无相者。标
舍所舍之时离三轮也。无为者人空故。无相
者法空故。次释三轮。初施者空。谓即我人知
者见者十二因缘假会合成。故能执彼主者
造作之我见者于彼所缘十二因缘无合无
散。于境无我故言无合。而有似我亦言无散。
次受者空。谓无受者。以蕴界处一合空相无
我我所相故。后施物空。假成诸法若内身等
若外财等一切之法空。无自之所舍无彼受
故。第三结言。尔时观成如境假会。能观现前。
经。若佛子至一道清净。
述曰。第二戒心。戒
者举章。非非戒者。离有无边重言非非。何
者。无受者故。及十善戒无师说法。谓无能说
宁有所说。受者授者及所受戒不可得故三
种性行实法门。亦名修慧。坚圣忍中明圣种
性亲證法门。名出世慧。此中三贤十圣四十
后次第解故不释之。蹬者登也。言无为者。非
烦恼业之所为故。无相者法身故。大满者智
身故。常住者自性无间及相续故。
经。尔时至品中已开。
述曰。第二广中有二。
请故答故。此初也。诸佛会中有菩萨问。释名
准前。凡此经文难可解者。佛佛相对梵语巧
妙。犹如此间五言诗等。以汉语翻。失妙难解。
经。尔时至入空三昧。
述曰。第二答中有四。
如次广说四十法门故。初亦有十。此发趣中
初舍心也。菩萨请者。千佛所加故。今告言千
佛谛听。知千佛众未解了故。舍心三文。章门
故行相故结成故。言一切舍者。举章门也。次
行相中谓国土等。一切舍之。无为无相者。标
舍所舍之时离三轮也。无为者人空故。无相
者法空故。次释三轮。初施者空。谓即我人知
者见者十二因缘假会合成。故能执彼主者
造作之我见者于彼所缘十二因缘无合无
散。于境无我故言无合。而有似我亦言无散。
次受者空。谓无受者。以蕴界处一合空相无
我我所相故。后施物空。假成诸法若内身等
若外财等一切之法空。无自之所舍无彼受
故。第三结言。尔时观成如境假会。能观现前。
经。若佛子至一道清净。
述曰。第二戒心。戒
者举章。非非戒者。离有无边重言非非。何
者。无受者故。及十善戒无师说法。谓无能说
宁有所说。受者授者及所受戒不可得故三
卷一 第 691b 页 T40-0691.png
轮空也。欺盗乃至邪见无集受者。明所防恶
体空无集。还属众缘。无定性故。欺者蔑也。蔑
中之极谓害命故。慈良等者。明能防戒体性
亦空。一慈防杀也。二良防盗也。三清防淫也。
四直防妄也。五正防酤酒。六实防赞毁。七正
见防邪见。八舍防悭也。九喜防瞋也。旧疏云。
等言等取悲防说过。防十恶时。制止有为无
为八倒。有无性离一味清净也。
经。若佛子至不可得。
述曰。第三忍心。忍者
举章。有无相慧体性者。总标真俗忍体。次辨
行相差别。言空空忍者。缘胜义忍。下此名为
无生行忍。一切处忍者。缘世俗忍。下名此为
一切处得名如苦忍。遍一切处如俗苦相而
忍解故。得名如苦者。耐怨害等随境目故。如
是真俗无量行相一一皆名忍者结也。明真
俗已。次明三轮。自空无受。彼空无打。法性
空故无刀杖无瞋心。三轮一味言皆如如。事
事无实言无一一。谛理无二言谛一相。理亦
实空名无无相。而俗非无言有无有相。次能
所相对门。非非心等明忍空相。谓能忍心非
都无故言非非心相。似有缘虑无实缘故言
缘无缘相。立住等者空所忍境。能打人等四
威仪中染净性空。故言一切法如。既能所空
忍相不可得。
经。若佛子至进分善根。
述曰。第四精进心。
苦四威仪一切时行者。以精进行举章门也。
行住等位无时不策故。次明行相。伏空假者。
伏初二性。空谓遍计。假谓依他。会法性者。会
圆成实。伏初事相会真理故。空智德聚名无
体空无集。还属众缘。无定性故。欺者蔑也。蔑
中之极谓害命故。慈良等者。明能防戒体性
亦空。一慈防杀也。二良防盗也。三清防淫也。
四直防妄也。五正防酤酒。六实防赞毁。七正
见防邪见。八舍防悭也。九喜防瞋也。旧疏云。
等言等取悲防说过。防十恶时。制止有为无
为八倒。有无性离一味清净也。
经。若佛子至不可得。
述曰。第三忍心。忍者
举章。有无相慧体性者。总标真俗忍体。次辨
行相差别。言空空忍者。缘胜义忍。下此名为
无生行忍。一切处忍者。缘世俗忍。下名此为
一切处得名如苦忍。遍一切处如俗苦相而
忍解故。得名如苦者。耐怨害等随境目故。如
是真俗无量行相一一皆名忍者结也。明真
俗已。次明三轮。自空无受。彼空无打。法性
空故无刀杖无瞋心。三轮一味言皆如如。事
事无实言无一一。谛理无二言谛一相。理亦
实空名无无相。而俗非无言有无有相。次能
所相对门。非非心等明忍空相。谓能忍心非
都无故言非非心相。似有缘虑无实缘故言
缘无缘相。立住等者空所忍境。能打人等四
威仪中染净性空。故言一切法如。既能所空
忍相不可得。
经。若佛子至进分善根。
述曰。第四精进心。
苦四威仪一切时行者。以精进行举章门也。
行住等位无时不策故。次明行相。伏空假者。
伏初二性。空谓遍计。假谓依他。会法性者。会
圆成实。伏初事相会真理故。空智德聚名无
卷一 第 691c 页 T40-0691.png
生山。见有无者。有相名有。无相名无。如龙树
论有为名有无为名无。如有者。世俗似有。如
无者。胜义似无。已上总观一切法也。大地青
黄赤白一切入者。十遍处也。包胜处解脱等
故言乃至。已上别观共功德门也。三宝智性
者。大乘功德门也。以具三宝摄一切法故。明
境界已。次明功德。以一切信上升进道必三
三昧空慧为门。无生者无相。相必生故。从胜
义观趣世俗。故言起空入世谛法。了真即俗
言亦无二相。第三结言续空心通达进分善
根者。所有进道皆空为首。故言续前空心。通
达而进善根名进心也。
经。若佛子至生一切善。
述曰。第五定心。寂
灭无相者举章门也。寂灭散动照无相故。次
行相中无相无量行三昧者。生空定也。唯有
诸行无实我故。无相无量心三昧者。法空定
也。唯有诸识无实法故。并趣真空总名无相。
凡夫圣人无不入三昧者。八禅定也。彼二类
定得淳熟故言体性相应。于一切行以定力
故诸障灭也。谓我人受者人执也。一切缚者
馀烦恼也。见性者。且举法执摄所知障也。皆
是障定因缘。散风动心者。不生思惟皆心不
寂。而灭空空及以八倒无攀缘也。假静慧观
者。学观有情法假定慧。由此定慧一切假会
苦谛伏灭。能受三界罪性集灭。言而生一切
善者。道资粮也。
经。若佛子至为慧用故。
述曰。第六慧心中
空慧者。举第六度。明行相中非无缘者。标有
所依缘也。慧亦无性。依他起故。何为所依。谓
论有为名有无为名无。如有者。世俗似有。如
无者。胜义似无。已上总观一切法也。大地青
黄赤白一切入者。十遍处也。包胜处解脱等
故言乃至。已上别观共功德门也。三宝智性
者。大乘功德门也。以具三宝摄一切法故。明
境界已。次明功德。以一切信上升进道必三
三昧空慧为门。无生者无相。相必生故。从胜
义观趣世俗。故言起空入世谛法。了真即俗
言亦无二相。第三结言续空心通达进分善
根者。所有进道皆空为首。故言续前空心。通
达而进善根名进心也。
经。若佛子至生一切善。
述曰。第五定心。寂
灭无相者举章门也。寂灭散动照无相故。次
行相中无相无量行三昧者。生空定也。唯有
诸行无实我故。无相无量心三昧者。法空定
也。唯有诸识无实法故。并趣真空总名无相。
凡夫圣人无不入三昧者。八禅定也。彼二类
定得淳熟故言体性相应。于一切行以定力
故诸障灭也。谓我人受者人执也。一切缚者
馀烦恼也。见性者。且举法执摄所知障也。皆
是障定因缘。散风动心者。不生思惟皆心不
寂。而灭空空及以八倒无攀缘也。假静慧观
者。学观有情法假定慧。由此定慧一切假会
苦谛伏灭。能受三界罪性集灭。言而生一切
善者。道资粮也。
经。若佛子至为慧用故。
述曰。第六慧心中
空慧者。举第六度。明行相中非无缘者。标有
所依缘也。慧亦无性。依他起故。何为所依。谓
卷一 第 692a 页 T40-0692.png
能知体名之为心。了别一切法假名主者。心
王性故。与道通同者。与慧相应故既住圣胎。
当入圣等尽是慧心体性功用也。一切能执
四倒烦恼皆由染慧性不明故。故对治之以
慧为首。修不可说种种闻慧。以为方便入于
中道一真谛也。次明障空。谓其无明能障慧
者。离众缘合无自相故言非相。不即缘故非
来于缘。既无自性故非罪非八倒无生灭也。
由此慧明照而乐空。明真实智已。更智方便
转变神通亦智体性所为。以慧用故。
经。若佛子至一切行本原。
述曰。第七愿心。
愿愿大求一切求者举章门也。双求二利故
言愿愿。求断名大求。求智名一切求。明行相
中。以求远果修行因故愿心连也。必由愿心
连相续故百劫得佛即灭罪也。百谓多义。罪
即生死。灾患聚故。专注连求法空一相。故言
求求至心于无生空一。一者一相。所谓无相。
乘愿增观而入定照。则无量见缚以求愿心
故得解脱。其能證行以求心成。由此菩提无
量功德以愿为本。既成佛已圆證法界离有
无边。言观一谛中道也。万德相融能照智分
所照法界虽无差别。非如二乘灰身灭智。亦
言非没。亲圆證已于后得智起无量用。言生
见见。然不谓言我有所作。言非解慧。结文可
解。
经。若佛子至观法亦尔。
述曰。第八护心之
中。护三宝护一切行功德者举章门也。以护
所依及自行故。次明行相。初护外道不令娆
正信者护三宝也。以无相行伏倒心故。灭我
王性故。与道通同者。与慧相应故既住圣胎。
当入圣等尽是慧心体性功用也。一切能执
四倒烦恼皆由染慧性不明故。故对治之以
慧为首。修不可说种种闻慧。以为方便入于
中道一真谛也。次明障空。谓其无明能障慧
者。离众缘合无自相故言非相。不即缘故非
来于缘。既无自性故非罪非八倒无生灭也。
由此慧明照而乐空。明真实智已。更智方便
转变神通亦智体性所为。以慧用故。
经。若佛子至一切行本原。
述曰。第七愿心。
愿愿大求一切求者举章门也。双求二利故
言愿愿。求断名大求。求智名一切求。明行相
中。以求远果修行因故愿心连也。必由愿心
连相续故百劫得佛即灭罪也。百谓多义。罪
即生死。灾患聚故。专注连求法空一相。故言
求求至心于无生空一。一者一相。所谓无相。
乘愿增观而入定照。则无量见缚以求愿心
故得解脱。其能證行以求心成。由此菩提无
量功德以愿为本。既成佛已圆證法界离有
无边。言观一谛中道也。万德相融能照智分
所照法界虽无差别。非如二乘灰身灭智。亦
言非没。亲圆證已于后得智起无量用。言生
见见。然不谓言我有所作。言非解慧。结文可
解。
经。若佛子至观法亦尔。
述曰。第八护心之
中。护三宝护一切行功德者举章门也。以护
所依及自行故。次明行相。初护外道不令娆
正信者护三宝也。以无相行伏倒心故。灭我
卷一 第 692b 页 T40-0692.png
缚见缚无生等者护自行也。伏烦恼障言灭
我缚。伏所知障言见缚无生。以何行相如此
护耶。谓护根本三宝以无相行护。护自三空
门以心慧连慧连等也。二空相资故言慧连
慧连。如是相连入无生者。止道观道则明光
明光。以伏二障无挂碍故。如是护观入于空
境。俗假相别。故言分分。似我似法妄识中似
有。故言幻化幻化所起。俗相性空。空智中似
无故言如无如无。以下结云。缘合所起言法
体集。还属众缘言法体散。无定自性言不可
护。如所观理能观亦尔。
经。若佛子至一切法。
述曰。第九喜心。见他
人得乐常生喜悦者举章门也。及一切下明
行相也。假谓依他。空谓遍计。遍伏二相言
及一切。二相不现名为照寂。不见初二性言
不入有为。真如影现言不无寂然。内證乐中
境智俱空。故言大乐无合。般若虽證空大悲
犹化物攀缘有境。故言有受而化有法而见
也。玄假法性等者。见二谛性平等一观心心
中行也。玄者胜义。假者世俗。般若大悲而相
融故。多闻一切佛行功德等者。多闻果德及
因行德。普以无相随喜之智连生正念而专
照也。既一无生佛即我故。以下结云。乐心缘
一切法者。离嫉妒等喜悦缘故。
经。若佛子至光品广说。
述曰。第十顶心。是
人最上智者举章门也。次释名义。前九心上
三义如顶。一灭障如顶。言我轮者。执我为首。
轮回烦恼利见疑身。及以钝品瞋等烦恼皆
灭无故。胜如顶也。二智胜如顶。最上智连如
我缚。伏所知障言见缚无生。以何行相如此
护耶。谓护根本三宝以无相行护。护自三空
门以心慧连慧连等也。二空相资故言慧连
慧连。如是相连入无生者。止道观道则明光
明光。以伏二障无挂碍故。如是护观入于空
境。俗假相别。故言分分。似我似法妄识中似
有。故言幻化幻化所起。俗相性空。空智中似
无故言如无如无。以下结云。缘合所起言法
体集。还属众缘言法体散。无定自性言不可
护。如所观理能观亦尔。
经。若佛子至一切法。
述曰。第九喜心。见他
人得乐常生喜悦者举章门也。及一切下明
行相也。假谓依他。空谓遍计。遍伏二相言
及一切。二相不现名为照寂。不见初二性言
不入有为。真如影现言不无寂然。内證乐中
境智俱空。故言大乐无合。般若虽證空大悲
犹化物攀缘有境。故言有受而化有法而见
也。玄假法性等者。见二谛性平等一观心心
中行也。玄者胜义。假者世俗。般若大悲而相
融故。多闻一切佛行功德等者。多闻果德及
因行德。普以无相随喜之智连生正念而专
照也。既一无生佛即我故。以下结云。乐心缘
一切法者。离嫉妒等喜悦缘故。
经。若佛子至光品广说。
述曰。第十顶心。是
人最上智者举章门也。次释名义。前九心上
三义如顶。一灭障如顶。言我轮者。执我为首。
轮回烦恼利见疑身。及以钝品瞋等烦恼皆
灭无故。胜如顶也。二智胜如顶。最上智连如
卷一 第 692c 页 T40-0692.png
顶故。三境胜如顶。周遍法界因果圆融如如
一道最如顶故。如人顶者。总喻上三也。次明
行相。不同身见六十二见。简二类见。故言非
非。五众即五蕴也。于蕴刹那刹那生灭。谬执
神我体常流转。观识蕴空也。多计识蕴为我
相故。无受者观受蕴空。无行可捉缚者观馀
三蕴空也。行即行蕴。无可捉者色蕴空故。无
可缚者想蕴空故。妄想缚本故。如契经云。
识如幻化乃至色如聚沫。言入内空直道者。
即入内门纯一味道。上明般若。次明大悲。刹
那刹那于诸众生不见有缘不见非缘。恒以
无缘大悲攀缘住顶三昧寂灭定。亦发加行
于趣證道。尔时设有性实我人常见八倒生
者。则缘不二法门。性实见者法执也。我人见
者生执也。由此不受八难者三途等也。幻化
果毕竟不受者。道分善根不造生死引业故。
同体大悲离我无化。故言唯一众生。四威仪
中灭恶生善。言入道者总句。馀三别句。满十
解位名为正人。立福智资粮名正智正行。行
即福也。下总结言。菩萨达观现前故不受六
道果。必不退于佛种姓中也。以背流转向还
灭故。生生入佛家者。十住毗婆沙云。以真如
为佛家。相应解成故言入也。十天光品者指
上品也。
经。卢舍那至体性三昧。
述曰。第二十长养
中牒问可知。此初慈心中。常行慈心生乐因
已者举章门也。慈与乐故此无缘慈。慈行既
成自亦乐俱入所缘法。谓即五蕴大真法中
空蕴三相如幻如化真如无二。故则堪当成
一道最如顶故。如人顶者。总喻上三也。次明
行相。不同身见六十二见。简二类见。故言非
非。五众即五蕴也。于蕴刹那刹那生灭。谬执
神我体常流转。观识蕴空也。多计识蕴为我
相故。无受者观受蕴空。无行可捉缚者观馀
三蕴空也。行即行蕴。无可捉者色蕴空故。无
可缚者想蕴空故。妄想缚本故。如契经云。
识如幻化乃至色如聚沫。言入内空直道者。
即入内门纯一味道。上明般若。次明大悲。刹
那刹那于诸众生不见有缘不见非缘。恒以
无缘大悲攀缘住顶三昧寂灭定。亦发加行
于趣證道。尔时设有性实我人常见八倒生
者。则缘不二法门。性实见者法执也。我人见
者生执也。由此不受八难者三途等也。幻化
果毕竟不受者。道分善根不造生死引业故。
同体大悲离我无化。故言唯一众生。四威仪
中灭恶生善。言入道者总句。馀三别句。满十
解位名为正人。立福智资粮名正智正行。行
即福也。下总结言。菩萨达观现前故不受六
道果。必不退于佛种姓中也。以背流转向还
灭故。生生入佛家者。十住毗婆沙云。以真如
为佛家。相应解成故言入也。十天光品者指
上品也。
经。卢舍那至体性三昧。
述曰。第二十长养
中牒问可知。此初慈心中。常行慈心生乐因
已者举章门也。慈与乐故此无缘慈。慈行既
成自亦乐俱入所缘法。谓即五蕴大真法中
空蕴三相如幻如化真如无二。故则堪当成
卷一 第 693a 页 T40-0693.png
圣道法轮。言化被已下教他生信。大悲门故。
言非实者。谓所利益信心空故。非善恶果者。
谓所安乐乐果空故。言解空体性三昧者结
慈行成也。
经。若佛子至起大悲。
述曰。第二悲心中。以
悲空空无相者举章门也。有性空故言空。空
亦空故言空无相。次明行相。悲缘行道自灭
一切苦者标句也。缘谓攀缘。如下有情缘等
三故。如何灭苦。先于众生苦中生智。生何
等智。谓有三种。一有情缘。如经不杀生缘故。
二法缘悲。如经不杀法缘故。三无缘悲。如
经不著我缘故。由此于一切众生不恼也。次
明行相。夫发大悲心者于空性中见一切法
如实性。若失坏空性则失一切大乘故。种性
行中生道智心者。出斯位行也。如仁王云。银
轮三天。性种性故。父等六善于我为亲。翻彼
六恶于我为恶。彼二各有上中下品。欲与上
乐而拔苦之且上品。恶随器各得九品乐者。
即观果空欲与上乐。而九品别乐还属器。无
自性故。乐果空相慈心中现。以一乐行引起
大悲也。
经。若佛子至苦故喜。
述曰。第三喜心中。喜
悦无生心时者举章门也。喜心观空名无生
心。种性体相道智者位体相也。自他空故名
为空空。犹随喜他名为喜心。此有二种。一者
性空。不著我及所故。二者法空。达流转无集
故。出没即流转义。诸缘所起还属众缘。无一
定相。故言无集。尔时一切万有入空即观行
成。以同体之喜等喜一切。起此空观入有相
言非实者。谓所利益信心空故。非善恶果者。
谓所安乐乐果空故。言解空体性三昧者结
慈行成也。
经。若佛子至起大悲。
述曰。第二悲心中。以
悲空空无相者举章门也。有性空故言空。空
亦空故言空无相。次明行相。悲缘行道自灭
一切苦者标句也。缘谓攀缘。如下有情缘等
三故。如何灭苦。先于众生苦中生智。生何
等智。谓有三种。一有情缘。如经不杀生缘故。
二法缘悲。如经不杀法缘故。三无缘悲。如
经不著我缘故。由此于一切众生不恼也。次
明行相。夫发大悲心者于空性中见一切法
如实性。若失坏空性则失一切大乘故。种性
行中生道智心者。出斯位行也。如仁王云。银
轮三天。性种性故。父等六善于我为亲。翻彼
六恶于我为恶。彼二各有上中下品。欲与上
乐而拔苦之且上品。恶随器各得九品乐者。
即观果空欲与上乐。而九品别乐还属器。无
自性故。乐果空相慈心中现。以一乐行引起
大悲也。
经。若佛子至苦故喜。
述曰。第三喜心中。喜
悦无生心时者举章门也。喜心观空名无生
心。种性体相道智者位体相也。自他空故名
为空空。犹随喜他名为喜心。此有二种。一者
性空。不著我及所故。二者法空。达流转无集
故。出没即流转义。诸缘所起还属众缘。无一
定相。故言无集。尔时一切万有入空即观行
成。以同体之喜等喜一切。起此空观入有相
卷一 第 693b 页 T40-0693.png
道。远邪近正。正谓示我好道。及使众生入佛
法家。得法在怀。行体怡悦。故言法中常起欢
喜。自入法位复于他入正中随喜也。
经。若佛子至常修其舍。
述曰。第四舍心中。
常生舍心者举章门也。无造无相空法中三
空门也。如虚空者喻于三空无障碍。行于善
等中法空人空为大舍。舍谓治染且显治贪。
幻等如次喻虚流转及刹那灭。无生心者舍
心空故。虽空恒进言常修舍。
经。若佛子至现前行。
述曰。第五施心中。能
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者举章门也。无心行化
者。无执著故。达理达施者。了真俗性。言一切
相现在行者。施行成就也。
经。若佛子至发起善根。
述曰。第六爱语心
中。入体性爱语三昧者举章门也。体性者真
性也。粗语耎语皆趣胜义可爱乐。故名爱语
也。实谛之中。法语之义实语之言皆顺纯净
一语之门能调一切。乃至无诤发语之智法
空无缘而生恩爱之心。下总结言常行如心
发起善根者称真心也。
经。若佛子至但益人为利。
述曰。第七利行
心也。利益心时者举章门也。实智体性者所
缘真如也。广行智道者能缘智慧也。集一切
明炎法门者。集智资粮故。集观行七财者。集
福资粮故。用之益人言前人得利。时还益己
法身慧命。言益受身命。言一切意者。作用多
故。皆令他人次第行成也。言法种者习种行
成故。空种者性种行成故。道种者道种行成
故。皆生佛果故言种也。令他人入此三十心
法家。得法在怀。行体怡悦。故言法中常起欢
喜。自入法位复于他入正中随喜也。
经。若佛子至常修其舍。
述曰。第四舍心中。
常生舍心者举章门也。无造无相空法中三
空门也。如虚空者喻于三空无障碍。行于善
等中法空人空为大舍。舍谓治染且显治贪。
幻等如次喻虚流转及刹那灭。无生心者舍
心空故。虽空恒进言常修舍。
经。若佛子至现前行。
述曰。第五施心中。能
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者举章门也。无心行化
者。无执著故。达理达施者。了真俗性。言一切
相现在行者。施行成就也。
经。若佛子至发起善根。
述曰。第六爱语心
中。入体性爱语三昧者举章门也。体性者真
性也。粗语耎语皆趣胜义可爱乐。故名爱语
也。实谛之中。法语之义实语之言皆顺纯净
一语之门能调一切。乃至无诤发语之智法
空无缘而生恩爱之心。下总结言常行如心
发起善根者称真心也。
经。若佛子至但益人为利。
述曰。第七利行
心也。利益心时者举章门也。实智体性者所
缘真如也。广行智道者能缘智慧也。集一切
明炎法门者。集智资粮故。集观行七财者。集
福资粮故。用之益人言前人得利。时还益己
法身慧命。言益受身命。言一切意者。作用多
故。皆令他人次第行成也。言法种者习种行
成故。空种者性种行成故。道种者道种行成
故。皆生佛果故言种也。令他人入此三十心
卷一 第 693c 页 T40-0693.png
中。次云得益者證地上际行故。得乐果者得
佛后际果也。形居六道处苦甘心。下结意者
但益他人为己利故。
经。若佛子至同法三昧。
述曰。第八同事心
中。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者举章门也。谓此
位智称空理也。次明行相。生无二者生空真
如也。智行相应言同于彼。又法空行同最本
原法空如相。世间诸法以恒转故言常生常
住常灭。于此流转随入事同。虽了法空同而
无生及自他我同而无物。犹为益物入同事
三昧。
经。若佛子至而不可得。
述曰。第九定心中。
复从定心者举章门也。次明行相。从定发慧
念念寂照。离戏论故。于我所法者即所遍计
十八界也。此文可言我法所法。谓七心界名
为我法。多计识蕴以为我故。十根尘色法处
色等名为所法。下出体云识界色界。于此不
著言不动转。十禅支者。一寻。二伺。三喜。四
乐。五心一境性。六内等净。七舍。八念。九正
知。十不苦不乐受。以一念智双观二空。一切
我人无合散者。观生空故。内外现种无合散
者。观法空故。言众生者诸现行也。无一定性
言无合。缘合似有言无散。所以者何。众缘集
成之所起作。求彼实性不可得故。
经。若佛子至百法明门。
述曰。第十慧心中。
作慧见心者举章门也。缠名为结。随眠名患。
众苦本故。言顺忍者境顺智故。慧性起光光
者运运照故。一炎明明者一体多用故。见虚
无受者缘空不执故。总结云其慧方便者。慧
佛后际果也。形居六道处苦甘心。下结意者
但益他人为己利故。
经。若佛子至同法三昧。
述曰。第八同事心
中。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者举章门也。谓此
位智称空理也。次明行相。生无二者生空真
如也。智行相应言同于彼。又法空行同最本
原法空如相。世间诸法以恒转故言常生常
住常灭。于此流转随入事同。虽了法空同而
无生及自他我同而无物。犹为益物入同事
三昧。
经。若佛子至而不可得。
述曰。第九定心中。
复从定心者举章门也。次明行相。从定发慧
念念寂照。离戏论故。于我所法者即所遍计
十八界也。此文可言我法所法。谓七心界名
为我法。多计识蕴以为我故。十根尘色法处
色等名为所法。下出体云识界色界。于此不
著言不动转。十禅支者。一寻。二伺。三喜。四
乐。五心一境性。六内等净。七舍。八念。九正
知。十不苦不乐受。以一念智双观二空。一切
我人无合散者。观生空故。内外现种无合散
者。观法空故。言众生者诸现行也。无一定性
言无合。缘合似有言无散。所以者何。众缘集
成之所起作。求彼实性不可得故。
经。若佛子至百法明门。
述曰。第十慧心中。
作慧见心者举章门也。缠名为结。随眠名患。
众苦本故。言顺忍者境顺智故。慧性起光光
者运运照故。一炎明明者一体多用故。见虚
无受者缘空不执故。总结云其慧方便者。慧
卷一 第 694a 页 T40-0694.png
行善巧故。能生此位十长养心也。是心入空
理起空道故。杂修智悲堪发无生圣心之因
也。
经。卢舍那至名无相信。
述曰。第三十金刚
也。初发心趣。次长养已。今不可坏喻金刚
故。此初心中。信者举章门也。诸见名著者训
释见义。以执著故。结有造业者招苦造集故。
于此必不受方入空无为。言三相无者总标
三相寂灭。无无生下别破三相。谓生住灭有
能所相。今双空故重言无无。遣能所生言无
无生。此文可言。无无生故无生之住。无生住
故住所住无。住住无故灭灭亦无。言有一切
法空者。存法无我真如也。遮减过故。言尽灭
异空者。二谛智泯故言尽灭。犹有分见亦言
异空。色空者色阴空也。细心心空者四阴空
也。三世心空故。二谛信寂灭无体性和合。还
属众缘无一定性。故所属缘亦空。故言亦无
依。次总结言然主者我人名用者。举实我体
名字功能也。三界假我我者。人法二假我也。
无得集相者。实我假我无可得一聚集相故。
既人法空名无相信。
经。若佛子至亦如是。
述曰。第二念心中作
念者举章门也。六念中常觉者念佛也。乃至
摄法僧戒三也。言常施者念施也。观彼实性
皆言常也。第一义谛者念天也。佛常涅槃果
第一义天故。言空无著无解等者。观所念境
空无可缚著。况有解脱耶。既空三相之所不
动不到去来。以迹绝故。然于作者一合真相
还归本际入法界智。运运增明言慧慧相乘。
理起空道故。杂修智悲堪发无生圣心之因
也。
经。卢舍那至名无相信。
述曰。第三十金刚
也。初发心趣。次长养已。今不可坏喻金刚
故。此初心中。信者举章门也。诸见名著者训
释见义。以执著故。结有造业者招苦造集故。
于此必不受方入空无为。言三相无者总标
三相寂灭。无无生下别破三相。谓生住灭有
能所相。今双空故重言无无。遣能所生言无
无生。此文可言。无无生故无生之住。无生住
故住所住无。住住无故灭灭亦无。言有一切
法空者。存法无我真如也。遮减过故。言尽灭
异空者。二谛智泯故言尽灭。犹有分见亦言
异空。色空者色阴空也。细心心空者四阴空
也。三世心空故。二谛信寂灭无体性和合。还
属众缘无一定性。故所属缘亦空。故言亦无
依。次总结言然主者我人名用者。举实我体
名字功能也。三界假我我者。人法二假我也。
无得集相者。实我假我无可得一聚集相故。
既人法空名无相信。
经。若佛子至亦如是。
述曰。第二念心中作
念者举章门也。六念中常觉者念佛也。乃至
摄法僧戒三也。言常施者念施也。观彼实性
皆言常也。第一义谛者念天也。佛常涅槃果
第一义天故。言空无著无解等者。观所念境
空无可缚著。况有解脱耶。既空三相之所不
动不到去来。以迹绝故。然于作者一合真相
还归本际入法界智。运运增明言慧慧相乘。
卷一 第 694b 页 T40-0694.png
运运会空言乘乘寂灭。念念泯相言炎炎无
常。上古传说。慧慧住相名光光。即彼灭相
名无无。后后生相名生生。相虽迁流然性不
起。熏修力故。转易空道。变舍前劣转得后胜
运运增长。本有劣无故言变变。本无胜有故
言转化。展转胜生言化化转转。如是后转前
变之时。如称两头同时住也。炎炎一相者。念
念虽别而恒一相。所谓无相。生灭一时者。生
灭虽异融于一念。次例生灭三世亦如是。已
变者过去。未变者未来。变者正变即现在也。
三世同时故言变化。亦得一受。受谓容受。一
念融故。
经。若佛子至心解脱。
述曰。第三深心中深
心者举章门也。即回向心也。期远深故。第一
义空者标句。于遍计空智照有中道。谓十二
支非常非断名为实谛。执有情等名为俗谛。
于此二谛了二空故重言深深。出入相寂言
无去来。结中道言。十二因缘幻化受果故离
减边。而无实受故离增边。是故伏障心解脱
也。
经。若佛子至不可得。
述曰。第四达心中达
照者举章门也。忍顺一切实性者。印顺真俗
无倒性也。俗性无缚。真性无解。言无碍者总
标也。法达等四别出也。如次法义辞辨无碍。
无碍名达。所达三世因果所化众生根行。如
如不增不减。体性既空。无实法用无假法用
无假名用。既无三用故言用用空。彼体用空
亦空。故言空空。如处缘空能照亦空。是名通
达一切法空。结智行相云空空如如相不可
常。上古传说。慧慧住相名光光。即彼灭相
名无无。后后生相名生生。相虽迁流然性不
起。熏修力故。转易空道。变舍前劣转得后胜
运运增长。本有劣无故言变变。本无胜有故
言转化。展转胜生言化化转转。如是后转前
变之时。如称两头同时住也。炎炎一相者。念
念虽别而恒一相。所谓无相。生灭一时者。生
灭虽异融于一念。次例生灭三世亦如是。已
变者过去。未变者未来。变者正变即现在也。
三世同时故言变化。亦得一受。受谓容受。一
念融故。
经。若佛子至心解脱。
述曰。第三深心中深
心者举章门也。即回向心也。期远深故。第一
义空者标句。于遍计空智照有中道。谓十二
支非常非断名为实谛。执有情等名为俗谛。
于此二谛了二空故重言深深。出入相寂言
无去来。结中道言。十二因缘幻化受果故离
减边。而无实受故离增边。是故伏障心解脱
也。
经。若佛子至不可得。
述曰。第四达心中达
照者举章门也。忍顺一切实性者。印顺真俗
无倒性也。俗性无缚。真性无解。言无碍者总
标也。法达等四别出也。如次法义辞辨无碍。
无碍名达。所达三世因果所化众生根行。如
如不增不减。体性既空。无实法用无假法用
无假名用。既无三用故言用用空。彼体用空
亦空。故言空空。如处缘空能照亦空。是名通
达一切法空。结智行相云空空如如相不可
卷一 第 694c 页 T40-0694.png
得。
经。若佛子至而不受。
述曰。第五直心中直
者举章门也。行无邪曲故名直心。言直照者
释直心名。次出境体。言取缘我境入无生理
之智名直心也。由无明力所计神我二空中
泯。虽其缘二空理之心在无我有在实我无。
然不著有无不失坏空理。空理名为佛道种
子。如瑜伽云真如所缘缘种子故。不失坏空
名大乘故。相似无漏中道一味观而教化十
方。转一切众生者。转凡向圣也。转众生时皆
以萨婆若空直直性也。以趣菩提真空性故。
二空正性名直直性。次总结言。直行于空故
三界缚而不受也。烦恼根本名为主者。
经。若佛子至一道一照。
述曰。第六不退中
不退心者举章门也。唯进无虑名不退心。古
师云。凡夫有二。习种已前名外凡夫。地前三
十心名内凡夫。今不退入于外凡也。不起新
长养诸见者。伏分别惑故。不起习因相似我
人者。渐伏俱生故。虽入三界业中流转。而亦
行空位不退也。又解脱现行障于第一中道
境智合行故行不退也。又于本性空正念不
退也。證空生解言空生观智也。如如相续如
是。如是乘胜心入于不二。结云。常时于空生
心一乘纯净。此为不退一道一照也。
经。若佛子至得度苦海。
述曰。第七大乘心
中。独大乘心者举章门也。独谓不共义。次明
乘行运载功中。解解一空者。双依二空證一
真法界故。法界同故。了三乘行皆一乘也。如
是菩萨乘一空智双修福智名智乘行乘也。
经。若佛子至而不受。
述曰。第五直心中直
者举章门也。行无邪曲故名直心。言直照者
释直心名。次出境体。言取缘我境入无生理
之智名直心也。由无明力所计神我二空中
泯。虽其缘二空理之心在无我有在实我无。
然不著有无不失坏空理。空理名为佛道种
子。如瑜伽云真如所缘缘种子故。不失坏空
名大乘故。相似无漏中道一味观而教化十
方。转一切众生者。转凡向圣也。转众生时皆
以萨婆若空直直性也。以趣菩提真空性故。
二空正性名直直性。次总结言。直行于空故
三界缚而不受也。烦恼根本名为主者。
经。若佛子至一道一照。
述曰。第六不退中
不退心者举章门也。唯进无虑名不退心。古
师云。凡夫有二。习种已前名外凡夫。地前三
十心名内凡夫。今不退入于外凡也。不起新
长养诸见者。伏分别惑故。不起习因相似我
人者。渐伏俱生故。虽入三界业中流转。而亦
行空位不退也。又解脱现行障于第一中道
境智合行故行不退也。又于本性空正念不
退也。證空生解言空生观智也。如如相续如
是。如是乘胜心入于不二。结云。常时于空生
心一乘纯净。此为不退一道一照也。
经。若佛子至得度苦海。
述曰。第七大乘心
中。独大乘心者举章门也。独谓不共义。次明
乘行运载功中。解解一空者。双依二空證一
真法界故。法界同故。了三乘行皆一乘也。如
是菩萨乘一空智双修福智名智乘行乘也。
卷一 第 695a 页 T40-0695.png
言乘智者。牒上显运。谓乘者牒上所修福智。
智者牒上能修空智。言心心者念念也。刹那
刹那任载行者任用自利。任载行者任度众
生。言度三界河者度苦也。度结缚河者度惑
也。度生灭河者度业也。是故行者坐乘如上
任用载用智相应心趣入佛海也。故诸众生
未得乘用但名乘所得度之海。
经。若佛子至故无相心。
述曰。第八无相心
中。无相心者举章门也。次明行相。谓亡相心
照实相般若无二。复于一切烦恼业果。如如
一谛亦行无生空。自知成佛。了平等故。佛是
我性等者。贤圣是我行同者。结言皆同无生
空故无相心。
经。若佛子至入一切法。
述曰。第九慧心中。
如如慧者举章门也。次举所缘云。无量法界
无集因无受生果。亦非生生烦恼所缚。如知
胜义境。世俗一切法门三贤所行道十圣所
观法亦如是知。非但所知。外化方便皆集
心中。达正方便故。外道邪见功用幻化魔说
及与佛说差别之中皆分别也。入二谛处。谛
故非一。解故非二。非有阴界入即是慧光之
所映夺。然慧光照性即入一切法。以證真时
思惟一切法故。
经。若佛子至广说。
述曰。第十不坏心者举
章门也。次明行相中。堪入圣智近于分别二
障解脱。但得圣道方便正门。于此终心开四
善根。明得明增故名明菩提心。伏忍之中极
顺空理。八魔者。一苦二空三无常四无我五
生六老七病八死。非此八种之所惑乱。传说
智者牒上能修空智。言心心者念念也。刹那
刹那任载行者任用自利。任载行者任度众
生。言度三界河者度苦也。度结缚河者度惑
也。度生灭河者度业也。是故行者坐乘如上
任用载用智相应心趣入佛海也。故诸众生
未得乘用但名乘所得度之海。
经。若佛子至故无相心。
述曰。第八无相心
中。无相心者举章门也。次明行相。谓亡相心
照实相般若无二。复于一切烦恼业果。如如
一谛亦行无生空。自知成佛。了平等故。佛是
我性等者。贤圣是我行同者。结言皆同无生
空故无相心。
经。若佛子至入一切法。
述曰。第九慧心中。
如如慧者举章门也。次举所缘云。无量法界
无集因无受生果。亦非生生烦恼所缚。如知
胜义境。世俗一切法门三贤所行道十圣所
观法亦如是知。非但所知。外化方便皆集
心中。达正方便故。外道邪见功用幻化魔说
及与佛说差别之中皆分别也。入二谛处。谛
故非一。解故非二。非有阴界入即是慧光之
所映夺。然慧光照性即入一切法。以證真时
思惟一切法故。
经。若佛子至广说。
述曰。第十不坏心者举
章门也。次明行相中。堪入圣智近于分别二
障解脱。但得圣道方便正门。于此终心开四
善根。明得明增故名明菩提心。伏忍之中极
顺空理。八魔者。一苦二空三无常四无我五
生六老七病八死。非此八种之所惑乱。传说
卷一 第 695b 页 T40-0695.png
如此。应厌生死欣小涅槃退菩提心。立为魔
也。明自分行已。次明胜分众圣与力。言诸佛
劝发者。佛见此人而发悟故。彼受加已入摩
顶定得三业加力。初身加力中自身放光。入
佛仪神者。传说习佛威仪行也。次意加力与
證地心相似无别。而非实證。中观智道此真
门也。又以定力世俗门中见无量土。后语加
力现为说法。尔时顶善所依三昧。登所取空
平等地中。摄相归识总持满足。心心行空者。
下忍之时印所取空故。言空空慧中道无相
照者。初空中忍。顺能取空。后空上忍。印能取
空。更无馀相言无相照。由此世第一法位中
双印二空。故言一切相灭。此无间定永无退
还言金刚三昧门。从此入圣于一身中修一
切行。故言入一切行门。即入初地虚空平等
地也。佛华经者指馀经也。
经卢舍那言至毛头许事。
述曰。明十地
中牒问可知。此初地中举章门。言平等慧体
性地者。平等慧者能證智也。体性者所證真
也。地即总也。次行相中。真实法者内證门也。
真实化者外化门也。具此二利言一切行。真
无漏行正感佛果言华。实破闇种名光。遍證
法界言满足。四天果者摄报果也。乘用任化
者世俗门化。无方理化者胜义门化。于十力
等皆得入者。如瑜伽云。初地已上分得百四
十不共佛法故。净土大愿者。堪住他受用土
愿故。一切论者五明论也。一切行者。于彼五
明多有所作。坐佛性地者。已入大地故。一
切障碍分别起障。凡夫因果恶趣北州无想
也。明自分行已。次明胜分众圣与力。言诸佛
劝发者。佛见此人而发悟故。彼受加已入摩
顶定得三业加力。初身加力中自身放光。入
佛仪神者。传说习佛威仪行也。次意加力与
證地心相似无别。而非实證。中观智道此真
门也。又以定力世俗门中见无量土。后语加
力现为说法。尔时顶善所依三昧。登所取空
平等地中。摄相归识总持满足。心心行空者。
下忍之时印所取空故。言空空慧中道无相
照者。初空中忍。顺能取空。后空上忍。印能取
空。更无馀相言无相照。由此世第一法位中
双印二空。故言一切相灭。此无间定永无退
还言金刚三昧门。从此入圣于一身中修一
切行。故言入一切行门。即入初地虚空平等
地也。佛华经者指馀经也。
经卢舍那言至毛头许事。
述曰。明十地
中牒问可知。此初地中举章门。言平等慧体
性地者。平等慧者能證智也。体性者所證真
也。地即总也。次行相中。真实法者内證门也。
真实化者外化门也。具此二利言一切行。真
无漏行正感佛果言华。实破闇种名光。遍證
法界言满足。四天果者摄报果也。乘用任化
者世俗门化。无方理化者胜义门化。于十力
等皆得入者。如瑜伽云。初地已上分得百四
十不共佛法故。净土大愿者。堪住他受用土
愿故。一切论者五明论也。一切行者。于彼五
明多有所作。坐佛性地者。已入大地故。一
切障碍分别起障。凡夫因果恶趣北州无想
卷一 第 695c 页 T40-0695.png
天等。从一佛土入无量土者。不动一国至诸
国故。从一劫入无量劫者。于一念中摄三际
故。或舒一劫为多劫故。不可说法为可说者。
堪说内證甚深法故。摄法归智名反照见一
切法。常入二谛等者。游照二谛宅心真故。知
十地次第者地位也。一一事示众生者地行
也。身心不变者会一味故。十恶者杀生等也。
虽知黑品住白品故。一智见有无二相者达三
性故。分分了起者别别了知色故。别别生起
色故。入受色报者。趣入领受有色报故。即不
生无色也。而心无缚者。虽住静虑生欲界等。
慧光恒照遍满真故。无生理中信忍空慧常
现前也。即五忍之第二初故。其中间一切法
门者十度也。略出下结初地大海今略出也。
经。若佛子至体性地。
述曰。第二地中有三。
章门故地行故指广故。此初举章。言善慧者
离犯戒恶故。
经。清净明达至功德本。
述曰。第二地行中
有二。总标故别释故。此初也。清净明达一切
善根者。举行体也。谓有三种。一慈与乐为最
故。二舍离染之本故。或有经本具四无量。三
慧證达之原故。一切功德本者。释上善根名
义也。
经。从观入至为苦苦苦。
述曰。别释有三。逆
次第释惠舍慈故。初亦有二。观察故化导故。
此初也。言观入大空慧者。谓初观入于最胜
真如大空之慧。从初入心遂起后得巧方便
道智中。见诸众生无非苦谛。何以故。皆有识
苦之心。三途乃至善趣。苦缘中生识领故。何
国故。从一劫入无量劫者。于一念中摄三际
故。或舒一劫为多劫故。不可说法为可说者。
堪说内證甚深法故。摄法归智名反照见一
切法。常入二谛等者。游照二谛宅心真故。知
十地次第者地位也。一一事示众生者地行
也。身心不变者会一味故。十恶者杀生等也。
虽知黑品住白品故。一智见有无二相者达三
性故。分分了起者别别了知色故。别别生起
色故。入受色报者。趣入领受有色报故。即不
生无色也。而心无缚者。虽住静虑生欲界等。
慧光恒照遍满真故。无生理中信忍空慧常
现前也。即五忍之第二初故。其中间一切法
门者十度也。略出下结初地大海今略出也。
经。若佛子至体性地。
述曰。第二地中有三。
章门故地行故指广故。此初举章。言善慧者
离犯戒恶故。
经。清净明达至功德本。
述曰。第二地行中
有二。总标故别释故。此初也。清净明达一切
善根者。举行体也。谓有三种。一慈与乐为最
故。二舍离染之本故。或有经本具四无量。三
慧證达之原故。一切功德本者。释上善根名
义也。
经。从观入至为苦苦苦。
述曰。别释有三。逆
次第释惠舍慈故。初亦有二。观察故化导故。
此初也。言观入大空慧者。谓初观入于最胜
真如大空之慧。从初入心遂起后得巧方便
道智中。见诸众生无非苦谛。何以故。皆有识
苦之心。三途乃至善趣。苦缘中生识领故。何
卷一 第 696a 页 T40-0696.png
等为苦。谓有三苦。言如者。相传云。相似如
也。指事言故。言身初觉者五识也。从刀杖者
外缘也。从身者内缘也。根境并色故言色阴。
二缘中生识觉故。此识名为行苦之缘。率尔
多分起舍受故。次意识觉同缘刀杖及身疮
等。引生五识相应苦受及自忧根。名苦苦缘。
重故苦苦者。释逼迫重名苦苦也。次起第三。
追念意识名受行觉。于前所受追缘行故。于
前二觉所缘身等会妙坏中。生忧恼故名坏
苦缘。是以三位识渐生三苦。故为苦苦苦。此
三苦字如次结前行等三苦。
经。一切有心至是初善根。
述曰。第二化导。
诸有心者。见是三苦起八苦等之因缘故。此
地菩萨入教化道三昧。说诸过患令生厌背。
于中入定意业自在。现身六道身业自在。十
辩说法语业自在。十者传说。一自相。说事相
故。二同相。说理相故。三行相。四说相。五智
相。六无我慢相。七大小乘相。八菩萨地相。九
如来地相。十作住持相。即古今恒尔相也。
(如十地论)。苦识者苦体也。于此且说四谛门故。苦
缘者所依也。依自心王及根起故。刀杖缘具
者外触境也。苦识行身疮肿发坏者内触境
也。以觉苦识所行执受内身触故。刀等破身
故具二触。疮等自生故言不具。具所依缘生
了别故名为生识。识作思也。识受受也。触识
触也。如是一聚合名苦识。以随显胜且举三
心所。然此苦谛差别有三。一者苦苦。依根境
故言行二缘。由此念念缘身疮等故言心心缘
色。此心触对触恼之境领受烦毒为苦苦也。
也。指事言故。言身初觉者五识也。从刀杖者
外缘也。从身者内缘也。根境并色故言色阴。
二缘中生识觉故。此识名为行苦之缘。率尔
多分起舍受故。次意识觉同缘刀杖及身疮
等。引生五识相应苦受及自忧根。名苦苦缘。
重故苦苦者。释逼迫重名苦苦也。次起第三。
追念意识名受行觉。于前所受追缘行故。于
前二觉所缘身等会妙坏中。生忧恼故名坏
苦缘。是以三位识渐生三苦。故为苦苦苦。此
三苦字如次结前行等三苦。
经。一切有心至是初善根。
述曰。第二化导。
诸有心者。见是三苦起八苦等之因缘故。此
地菩萨入教化道三昧。说诸过患令生厌背。
于中入定意业自在。现身六道身业自在。十
辩说法语业自在。十者传说。一自相。说事相
故。二同相。说理相故。三行相。四说相。五智
相。六无我慢相。七大小乘相。八菩萨地相。九
如来地相。十作住持相。即古今恒尔相也。
(如十地论)。苦识者苦体也。于此且说四谛门故。苦
缘者所依也。依自心王及根起故。刀杖缘具
者外触境也。苦识行身疮肿发坏者内触境
也。以觉苦识所行执受内身触故。刀等破身
故具二触。疮等自生故言不具。具所依缘生
了别故名为生识。识作思也。识受受也。触识
触也。如是一聚合名苦识。以随显胜且举三
心所。然此苦谛差别有三。一者苦苦。依根境
故言行二缘。由此念念缘身疮等故言心心缘
色。此心触对触恼之境领受烦毒为苦苦也。
卷一 第 696b 页 T40-0696.png
二者行苦。二苦本故处中说。言心缘识者名
之差别。初在根发多分率尔觉所缘境名行
苦觉。思受及触才觉境触未受毒时。舍受现
前名为行苦。三者坏。苦境切生苦如𣃆石火。
谓由缘逼𣃆行苦石。出坏等苦烧身心也。此
有二种。刹那生灭即细坏苦。若一期身散坏
转变如幻化。识于中了故言识入坏缘也。妻
子珍等存名缘集。彼后败坏名为缘散。尔时
心苦转增心恼。虽现受念。后散坏缘恋著前
存念念不舍是为坏苦。总结上云三界一切
苦谛也。次明集谛。谓观无明引集无量善恶
之心作一切业。习气相续烦恼习因诸业集
因名为集谛。次明道谛。正见因也。解脱果也。
空空智道体也。谓二空智以世间正见为因。
出世解脱为果。群圣之迹名道。见修等别名
心心。总结名以智道道谛。次明灭谛。尽有苦
果尽有集因。离障清净一味所照体性。以圣
妙智择力寂灭一谛也。慧品具足已下总结
初慧善根。起空者俗智。入观者真智。
经。第二观舍至舍品具足。
述曰。逆次第二
观舍善根。初总标云。第二观彼舍一切贪障
而行平等空之舍也。次明行相。以无缘行观
法空际一真如相。又观世俗平等之门。谓观
地土吾所已用旧故土等。四大皆然。我今入
此地者离垢地也。毕竟不受不净身者。如十
住论。初地菩萨于五欲中烦恼作患。上地不
然。无始淫爱受胎生身。所弃尸身成大地等。
今于五欲不作过患。更不应受胎生身故。
经。第三次观至无量法身。
述曰。逆次第三
之差别。初在根发多分率尔觉所缘境名行
苦觉。思受及触才觉境触未受毒时。舍受现
前名为行苦。三者坏。苦境切生苦如𣃆石火。
谓由缘逼𣃆行苦石。出坏等苦烧身心也。此
有二种。刹那生灭即细坏苦。若一期身散坏
转变如幻化。识于中了故言识入坏缘也。妻
子珍等存名缘集。彼后败坏名为缘散。尔时
心苦转增心恼。虽现受念。后散坏缘恋著前
存念念不舍是为坏苦。总结上云三界一切
苦谛也。次明集谛。谓观无明引集无量善恶
之心作一切业。习气相续烦恼习因诸业集
因名为集谛。次明道谛。正见因也。解脱果也。
空空智道体也。谓二空智以世间正见为因。
出世解脱为果。群圣之迹名道。见修等别名
心心。总结名以智道道谛。次明灭谛。尽有苦
果尽有集因。离障清净一味所照体性。以圣
妙智择力寂灭一谛也。慧品具足已下总结
初慧善根。起空者俗智。入观者真智。
经。第二观舍至舍品具足。
述曰。逆次第二
观舍善根。初总标云。第二观彼舍一切贪障
而行平等空之舍也。次明行相。以无缘行观
法空际一真如相。又观世俗平等之门。谓观
地土吾所已用旧故土等。四大皆然。我今入
此地者离垢地也。毕竟不受不净身者。如十
住论。初地菩萨于五欲中烦恼作患。上地不
然。无始淫爱受胎生身。所弃尸身成大地等。
今于五欲不作过患。更不应受胎生身故。
经。第三次观至无量法身。
述曰。逆次第三
卷一 第 696c 页 T40-0696.png
观慈善根。妙花三昧者。一乘三昧总摄因也。
佛乐果也。后结成言无痴无贪无瞋。如次结
前慧舍慈品善根成也。入平等智诸菩萨行
本也。现化无量法身者。如水中月法身影故。
经。如一切众生天华品说。
述曰。第三指广。
馀地准此。
经。若佛子至名一义别。
述曰。第三地名光
明者。发光地故。次行相中有二。自利故利他
故。初亦有二。知能诠故知所诠故。此初也。三
昧解了智者。以依胜定发三慧故。三世佛法
门者。十二分教。名句文身遍摄能诠故。重诵
者应颂。此不了义。对记别故在前立二。直语
者契经。此唯长行。对讽颂偈故次立二。不请
说者自说。戒律者因缘。佛界者本生。昔事者
本事。方正者方广。未曾有者希法。谈说者论
议。言名一者。一种名句文故。义别者。开为十
二分故。
经。是名味句至因缘果观。
述曰。第二知所
诠也。分分受生者分段生也。初入识于胎即
识支位也。四大增长色心者名色支也。名六
住于根中起实觉者。堪发识位为六处支故。
未别苦乐名触识者触支也。觉苦乐识名三
受者受支也。连连觉著受无穷者爱支也。恒
著爱故。欲谓欲取。我谓我语取。见即见取。戒
即戒禁取。合取支也。善恶有者有支也。识
初名生生支也。识终名死死支也。言是十品
者。除无明行支故。现在苦因缘果观者。识等
五支名现在苦。爱取有三名现在因缘。生老
死二名因缘之果。能观察彼名之为观。
佛乐果也。后结成言无痴无贪无瞋。如次结
前慧舍慈品善根成也。入平等智诸菩萨行
本也。现化无量法身者。如水中月法身影故。
经。如一切众生天华品说。
述曰。第三指广。
馀地准此。
经。若佛子至名一义别。
述曰。第三地名光
明者。发光地故。次行相中有二。自利故利他
故。初亦有二。知能诠故知所诠故。此初也。三
昧解了智者。以依胜定发三慧故。三世佛法
门者。十二分教。名句文身遍摄能诠故。重诵
者应颂。此不了义。对记别故在前立二。直语
者契经。此唯长行。对讽颂偈故次立二。不请
说者自说。戒律者因缘。佛界者本生。昔事者
本事。方正者方广。未曾有者希法。谈说者论
议。言名一者。一种名句文故。义别者。开为十
二分故。
经。是名味句至因缘果观。
述曰。第二知所
诠也。分分受生者分段生也。初入识于胎即
识支位也。四大增长色心者名色支也。名六
住于根中起实觉者。堪发识位为六处支故。
未别苦乐名触识者触支也。觉苦乐识名三
受者受支也。连连觉著受无穷者爱支也。恒
著爱故。欲谓欲取。我谓我语取。见即见取。戒
即戒禁取。合取支也。善恶有者有支也。识
初名生生支也。识终名死死支也。言是十品
者。除无明行支故。现在苦因缘果观者。识等
五支名现在苦。爱取有三名现在因缘。生老
死二名因缘之果。能观察彼名之为观。
卷一 第 697a 页 T40-0697.png
经。是行相中至身心则化。
述曰。第二利他
也。菩萨念言。于是缘生行相。以中道智我久
已离有无著故无自体性。知所證已亦为利
他入总持辩。事佛受法现身六道。随应说法。
现劫化者。如维摩经一日舒为七大劫等。展
转化故言转化百千劫。国土不同身心别化
者。随其国欲三业别化。
经。是妙华至三昧品说。
述曰。第三存略指
广。如彼二品已广说故。
经。若佛子至寂灭忍。
述曰。第四地行相中
有二。自分行故胜进行故。此初也。梵云尔炎
即知所义。今配二谛故言尔真炎俗。离增减
故言不断不常。如无量劫即是一念。况生住
灭一世一时一有。一有者一妙有也。虽真一
味因缘不杂。故言种异异。如因缘别。果亦不
同。故言现异。既虽无相不坏假名。故言因缘
中道也。既无定性名中道故。非一二等。如文
可知。然随假相佛与凡等一一差别名为世
谛。然胜义智道观。彼无一二。如何等法观彼
真耶。故总举言玄道定品也。玄即所缘。道
谓慧也。定谓所依。言佛心行者举果显因。初
觉定因者初悟空理定即因也。觉之因故。何
等名品。谓有十种。初三如次闻思修慧。次七
證位七觉支也。上觉精进。以上升故。观觉定
也。从果名故。倚觉安也。旧翻倚故。乐谓喜
也。四地菩萨渐断障时。方便道力念念进入
定果觉慧。是人住定起慧炎故。见世俗法行
胜义空。若起念定者。定之亲因并举念也。起
者出也。出前缘法缘空定者。即入有情缘心
卷一 第 697b 页 T40-0697.png
定中生慈心爱。以顺道法化生。既爱法乐名
法乐忍。持德不退名为住忍。入真名为證忍。
出妄名寂灭忍。名之差别也。
经。故诸佛至已明斯义。
述曰。第二胜进行。
于彼菩萨所入定中。诸佛现影而起发故。百
千起发者精进法门也。著定者释住定也。贪
定者释味乐定也。然善法欲非贪烦恼。已断
定爱故。发起者觉发也。警彼定品三种相故。
菩萨定力超三有故。名为出相。超二乘灭名
为进相。向大乘果名去向相。佛光觉发出相
之故。菩萨不没生死不退涅槃。觉发进相之
故。不堕二乘。觉发去向相故。不住因位。是
则定品功德满足。谓摩顶发起名顶三昧法。
离没等劣名上乐忍。功德圆备名永尽无馀。
无量功德品福也。行行皆光明智也。见佛体
性常乐我净者。令心解故。馀文可解。上日月
下指馀品也。
经。若佛子至因果分别。
述曰。第五地举章
云。慧照者始双照故。地行有二。自分故胜进
故。初亦有二。智故通故。此初也。总标云十力
生品者。起一切功德行故。一以一慧至处力
品者。处非处智力也。二自业智力。三种种胜
解智力。能知六道意乐胜劣故。现行意乐名
为果欲。四种种界智力。知种姓故。五根上下
智力。六静虑解脱智力。能知凡圣定差别故。
正定圣也。七遍趣行智力。能知趣果方便故。
谓知乘是因必至果处。及乘是果由乘因道
故。如对法云。悟入大小乘教所摄境故。八死
生智力。言五眼知一切法者。类举总数。慧法
法乐忍。持德不退名为住忍。入真名为證忍。
出妄名寂灭忍。名之差别也。
经。故诸佛至已明斯义。
述曰。第二胜进行。
于彼菩萨所入定中。诸佛现影而起发故。百
千起发者精进法门也。著定者释住定也。贪
定者释味乐定也。然善法欲非贪烦恼。已断
定爱故。发起者觉发也。警彼定品三种相故。
菩萨定力超三有故。名为出相。超二乘灭名
为进相。向大乘果名去向相。佛光觉发出相
之故。菩萨不没生死不退涅槃。觉发进相之
故。不堕二乘。觉发去向相故。不住因位。是
则定品功德满足。谓摩顶发起名顶三昧法。
离没等劣名上乐忍。功德圆备名永尽无馀。
无量功德品福也。行行皆光明智也。见佛体
性常乐我净者。令心解故。馀文可解。上日月
下指馀品也。
经。若佛子至因果分别。
述曰。第五地举章
云。慧照者始双照故。地行有二。自分故胜进
故。初亦有二。智故通故。此初也。总标云十力
生品者。起一切功德行故。一以一慧至处力
品者。处非处智力也。二自业智力。三种种胜
解智力。能知六道意乐胜劣故。现行意乐名
为果欲。四种种界智力。知种姓故。五根上下
智力。六静虑解脱智力。能知凡圣定差别故。
正定圣也。七遍趣行智力。能知趣果方便故。
谓知乘是因必至果处。及乘是果由乘因道
故。如对法云。悟入大小乘教所摄境故。八死
生智力。言五眼知一切法者。类举总数。慧法
卷一 第 697c 页 T40-0697.png
眼等知一切法。以天眼见诸受生故。九宿住
随念智力。十漏尽智力。一切受者顺现受等。
润生烦恼灭。发业无明灭故。
经。而身心口至下足事。
述曰。第二通力。三
业变化自在用故。既从众生现不可议。下地
不知觉举足下足事。
经。是人大明智至现在前。
述曰。第二胜进
分行。大明智者总举也。惭惭进者加行道也。
分分智者无间道也。光光无量无量者解脱
道也。不可说不可说法门胜进道也。
经。若佛子至品中说。
述曰。第六地举章云。
华光者。般若正因照境破闇故。次地行中初
总标已。天眼明下别显十通。十通者。一天
眼通。知微尘数大色分成六道众生身。及一
一身细分成大亦分分知。二天耳通。言非非
音非非声者。传说。并知音声空故。一切法
声者馀一切声。有说。闻法蠡等教也。三天身
通。即神境通。知一切色及知色之非色等性。
于一念中通于十方国土之量三世劫量。随
国大小现齐尔所时尘数身故。四天心通。即
他心智。五天人通。知人事故。即宿住智。六天
解脱通。即漏尽智。知诸众生解脱方便故。灭
灭皆尽者。灭十障故。已后四通皆是他心通
之差别。如次知他定慧念愿立为四故。非定
非不定者。以上二心体性空故。三十心者地
前心也。一切求者。于法非法求修断也。言而
尔所者。但明尔所十通明者。于释迦略说也。
经。若佛子至听法故。
述曰。第七地中举章
云。满足者功用满故。地行有二。实行故化相
随念智力。十漏尽智力。一切受者顺现受等。
润生烦恼灭。发业无明灭故。
经。而身心口至下足事。
述曰。第二通力。三
业变化自在用故。既从众生现不可议。下地
不知觉举足下足事。
经。是人大明智至现在前。
述曰。第二胜进
分行。大明智者总举也。惭惭进者加行道也。
分分智者无间道也。光光无量无量者解脱
道也。不可说不可说法门胜进道也。
经。若佛子至品中说。
述曰。第六地举章云。
华光者。般若正因照境破闇故。次地行中初
总标已。天眼明下别显十通。十通者。一天
眼通。知微尘数大色分成六道众生身。及一
一身细分成大亦分分知。二天耳通。言非非
音非非声者。传说。并知音声空故。一切法
声者馀一切声。有说。闻法蠡等教也。三天身
通。即神境通。知一切色及知色之非色等性。
于一念中通于十方国土之量三世劫量。随
国大小现齐尔所时尘数身故。四天心通。即
他心智。五天人通。知人事故。即宿住智。六天
解脱通。即漏尽智。知诸众生解脱方便故。灭
灭皆尽者。灭十障故。已后四通皆是他心通
之差别。如次知他定慧念愿立为四故。非定
非不定者。以上二心体性空故。三十心者地
前心也。一切求者。于法非法求修断也。言而
尔所者。但明尔所十通明者。于释迦略说也。
经。若佛子至听法故。
述曰。第七地中举章
云。满足者功用满故。地行有二。实行故化相
卷一 第 698a 页 T40-0698.png
故。此初也。言十八圣人智者。以随分得十
八不共法故。古有作疏云。初六中身无漏过
者。离杀盗淫业及习故。二口无语罪者。离妄
语等四罪语故。三念无失念者。离贪离瞋及
邪见故。乃至广说。非也。如此十恶前第二地
已永离故。今解。身无漏过者身无误失也。口
无语罪者无卒暴音也。念无失念者无忘失
念也。离八法者无不择舍。罗汉由执世间八
法专求自利舍利他事。菩萨远离八法性故。
一切法中舍者无种种想也。于生死涅槃无
差别想。由住第一大舍故。常在三昧者无不
定心也。此六入地之所满足。第二六者。一欲
具足。于三界结无所怖畏。堪求所知障清净
故。言具足者今云无减也。二精进具足。所求
能满故。三念具足。远忆诸法劫人事故。四慧
具足。众生者世谛也。一切法者第一义谛也。
四重之中且举初故。五解脱具足。知诸解脱
未得不退故。六知他解脱足。即定不退也。必
由定力知弟子心亦无染故。是人入此中六
足中更欲起后满分六故便起智也。一身随
六道心行而现。二口辨说法示众生故。三随
众生心入定振动。言虚空化花者。以雨花故。
能令众生心有所行。上三如次三业随智行
也。四以大明具足见过去佛。亦令众生心眼
得见。五以无著智见现在佛等。六以神通智
见未来佛等。此中大明无著神通者。达三世
智名之差别也。
经。住是十八至国土中。
述曰。第二化相中。
先观平等慈悲门。次量自力能。后现变化。力
八不共法故。古有作疏云。初六中身无漏过
者。离杀盗淫业及习故。二口无语罪者。离妄
语等四罪语故。三念无失念者。离贪离瞋及
邪见故。乃至广说。非也。如此十恶前第二地
已永离故。今解。身无漏过者身无误失也。口
无语罪者无卒暴音也。念无失念者无忘失
念也。离八法者无不择舍。罗汉由执世间八
法专求自利舍利他事。菩萨远离八法性故。
一切法中舍者无种种想也。于生死涅槃无
差别想。由住第一大舍故。常在三昧者无不
定心也。此六入地之所满足。第二六者。一欲
具足。于三界结无所怖畏。堪求所知障清净
故。言具足者今云无减也。二精进具足。所求
能满故。三念具足。远忆诸法劫人事故。四慧
具足。众生者世谛也。一切法者第一义谛也。
四重之中且举初故。五解脱具足。知诸解脱
未得不退故。六知他解脱足。即定不退也。必
由定力知弟子心亦无染故。是人入此中六
足中更欲起后满分六故便起智也。一身随
六道心行而现。二口辨说法示众生故。三随
众生心入定振动。言虚空化花者。以雨花故。
能令众生心有所行。上三如次三业随智行
也。四以大明具足见过去佛。亦令众生心眼
得见。五以无著智见现在佛等。六以神通智
见未来佛等。此中大明无著神通者。达三世
智名之差别也。
经。住是十八至国土中。
述曰。第二化相中。
先观平等慈悲门。次量自力能。后现变化。力
卷一 第 698b 页 T40-0698.png
能之中。一切功德者福品也。一切神光者智
品也。一切佛所行法等者。證果法门及胜进
法门中已入解也。
经。若佛子至入心三昧。
述曰。第八地中有
五种行。此初定行。初无功用名入法王位三
昧也。其智似果说法定故。虽有所说而于无
相无功用住。故言似佛。下内空等十大明慧
所入定门。任运流故。诸佛得果除闇教音入
菩萨心定也。花能得果。光除闇义。
经。其空慧者至不可说。
述曰。第二慧行。谓
内空等如辨中边智论广说。于此第十泯第
九也。总结十空性平等地。可以十门假说。而
不著故亦不可说。
经。神通道智至一时行。
述曰。第三通行。谓
神通智遍知诸事。入无量土神通照境如眼
见色。馀真实智达事达理。行解深细如意识
了。转法度与一切众生者。以己之解授与众
生也。菩萨法身示现诸化与果相似。言入佛
果。是诸佛数。况是九地十地数也。平等门者。
陀罗尼门等所行真如门中。而大自在一念
一时而修行也。
经。劫说非劫至佛说非佛。
述曰。第四说行。
劫空非劫。然不都无。非劫说劫。馀皆准此。
经。而入出至品中已明。
述曰。第五照行。诸
佛体性三昧者。传说。果德相应故。反照者还
照自故。言顺逆者。如顺逆观缘起。馀皆随境。
不动已下明智行力。离功用故言不动。永伏
染故言不倒。恒證生空言不出。法空不续言
不入。永不复受分段生死故言不生不灭也。
品也。一切佛所行法等者。證果法门及胜进
法门中已入解也。
经。若佛子至入心三昧。
述曰。第八地中有
五种行。此初定行。初无功用名入法王位三
昧也。其智似果说法定故。虽有所说而于无
相无功用住。故言似佛。下内空等十大明慧
所入定门。任运流故。诸佛得果除闇教音入
菩萨心定也。花能得果。光除闇义。
经。其空慧者至不可说。
述曰。第二慧行。谓
内空等如辨中边智论广说。于此第十泯第
九也。总结十空性平等地。可以十门假说。而
不著故亦不可说。
经。神通道智至一时行。
述曰。第三通行。谓
神通智遍知诸事。入无量土神通照境如眼
见色。馀真实智达事达理。行解深细如意识
了。转法度与一切众生者。以己之解授与众
生也。菩萨法身示现诸化与果相似。言入佛
果。是诸佛数。况是九地十地数也。平等门者。
陀罗尼门等所行真如门中。而大自在一念
一时而修行也。
经。劫说非劫至佛说非佛。
述曰。第四说行。
劫空非劫。然不都无。非劫说劫。馀皆准此。
经。而入出至品中已明。
述曰。第五照行。诸
佛体性三昧者。传说。果德相应故。反照者还
照自故。言顺逆者。如顺逆观缘起。馀皆随境。
不动已下明智行力。离功用故言不动。永伏
染故言不倒。恒證生空言不出。法空不续言
不入。永不复受分段生死故言不生不灭也。
卷一 第 698c 页 T40-0698.png
结文可解。
经。若佛子至出入无时。
述曰。第九地中言
佛华严者。具四无碍庄严行故。地行有二。内
證故外化故。此初也。现佛威仪定及说法自
在王定。恒现前故更无出入别时也。
经。于十方至无量意。
述曰。第二外化。十世
界者十方大千故。所现身别相好具足自在
无碍与虚空同。无量大悲智慧光明福相智
相庄严法身。言一切法外等者。非趣生法而
行趣生。转魔界等入佛界等。性平等故说无
碍也。光光照者二空故。慧慧者彼后智故。明
炎明炎者无间解脱故。备四无畏四无量十
力十八不共法八解脱等。无住涅槃不住二
边。无为一道所知障净。为诸众生作父母等。
说法穷劫令得道果。从生死际起者。从初发
心至金刚心。所有愿行于一心现。入众生界
而教化也。
经。若佛子至名佛界地。
述曰。第十地中举
章云。入佛界者受职位故。次地行中有二。行
功德故行胜利故。此初也。先出体用言大慧
空。然二空用亦复空故言空空复空。复空所
取能取。既平等空故言如虚空。性平等智有
果德性十德具足。此总标也。十者十号。一者
如来。清净法界一相无为。其中法身神虚体
一。一切事法泯同法性无所去来名如来故。
然经举义末后配名。二者应供。智应顺境。断
应不受后有。法身无二应正法养故。三者正
遍智。遍覆有情及器世事。周知诸法及有情
故。正觉所知名为正知。无所染著名圣解脱
经。若佛子至出入无时。
述曰。第九地中言
佛华严者。具四无碍庄严行故。地行有二。内
證故外化故。此初也。现佛威仪定及说法自
在王定。恒现前故更无出入别时也。
经。于十方至无量意。
述曰。第二外化。十世
界者十方大千故。所现身别相好具足自在
无碍与虚空同。无量大悲智慧光明福相智
相庄严法身。言一切法外等者。非趣生法而
行趣生。转魔界等入佛界等。性平等故说无
碍也。光光照者二空故。慧慧者彼后智故。明
炎明炎者无间解脱故。备四无畏四无量十
力十八不共法八解脱等。无住涅槃不住二
边。无为一道所知障净。为诸众生作父母等。
说法穷劫令得道果。从生死际起者。从初发
心至金刚心。所有愿行于一心现。入众生界
而教化也。
经。若佛子至名佛界地。
述曰。第十地中举
章云。入佛界者受职位故。次地行中有二。行
功德故行胜利故。此初也。先出体用言大慧
空。然二空用亦复空故言空空复空。复空所
取能取。既平等空故言如虚空。性平等智有
果德性十德具足。此总标也。十者十号。一者
如来。清净法界一相无为。其中法身神虚体
一。一切事法泯同法性无所去来名如来故。
然经举义末后配名。二者应供。智应顺境。断
应不受后有。法身无二应正法养故。三者正
遍智。遍覆有情及器世事。周知诸法及有情
故。正觉所知名为正知。无所染著名圣解脱
卷一 第 699a 页 T40-0699.png
智。四者明行足。因行增明已到满故。五者善
逝。善逝于三世佛法其所至法同于先佛。佛
去世时多有所益言去时善善。来现世时亦
有所益言来时善善。名善善者结善逝也。六
者世间解。菩萨修行上说五种德行。入世间
中教化众生令解脱故。七者无上士。诸行法
上入威神似佛所行义形处故。八者调御丈
夫。为世间解脱调顺众生刚强烦恼故。九者
天人师。彼所咨受法言师故。十者佛世尊。法
身无二智身恒时。大满名佛。一切礼拜及所
尊敬名世尊故。次总结释佛界地名。一切世
人受教之处。是故此地是觉地也。下地来入
亦名界地。能持群圣圆满处故。
经。尔时至与佛道同。
述曰。第二行胜利。十
地菩萨坐莲华上。蒙法身佛授记摩顶。及蒙
同见同学赞叹。言法身者。如隔轻縠见报身
故。内德已满更得一切佛菩萨请转法轮。饶
益世间。所转法轮名虚空藏。周遍容受化导
门故。
经。尔时至一心而行。
述曰。第五付属也。不
可说数名也。此数为一。积至百千恒沙法门。
恒河者。香山顶无热恼池流出四河。此东河。
水宽四十馀里。梵语应言殑伽。无别正翻。义
天堂来。河源山顶人所不见。如俱舍云。无
通不能至。但见彼水高澍而下。时俗遂言天
堂来也。此一河沙为一数量至百千故。就彼
门中。今此第十心地品者如毛头许。佛付属
言。三际佛菩萨之所说学。我已多劫修故成
佛。放光非一故言光光。告千叶上净秽土佛。
逝。善逝于三世佛法其所至法同于先佛。佛
去世时多有所益言去时善善。来现世时亦
有所益言来时善善。名善善者结善逝也。六
者世间解。菩萨修行上说五种德行。入世间
中教化众生令解脱故。七者无上士。诸行法
上入威神似佛所行义形处故。八者调御丈
夫。为世间解脱调顺众生刚强烦恼故。九者
天人师。彼所咨受法言师故。十者佛世尊。法
身无二智身恒时。大满名佛。一切礼拜及所
尊敬名世尊故。次总结释佛界地名。一切世
人受教之处。是故此地是觉地也。下地来入
亦名界地。能持群圣圆满处故。
经。尔时至与佛道同。
述曰。第二行胜利。十
地菩萨坐莲华上。蒙法身佛授记摩顶。及蒙
同见同学赞叹。言法身者。如隔轻縠见报身
故。内德已满更得一切佛菩萨请转法轮。饶
益世间。所转法轮名虚空藏。周遍容受化导
门故。
经。尔时至一心而行。
述曰。第五付属也。不
可说数名也。此数为一。积至百千恒沙法门。
恒河者。香山顶无热恼池流出四河。此东河。
水宽四十馀里。梵语应言殑伽。无别正翻。义
天堂来。河源山顶人所不见。如俱舍云。无
通不能至。但见彼水高澍而下。时俗遂言天
堂来也。此一河沙为一数量至百千故。就彼
门中。今此第十心地品者如毛头许。佛付属
言。三际佛菩萨之所说学。我已多劫修故成
佛。放光非一故言光光。告千叶上净秽土佛。
卷一 第 699b 页 T40-0699.png
汝各转化一切众生。佛等展转说也。
经。尔时千华至世界而没。
述曰。自下大段
第二化传说中有二。报恩故别化故。此初也。
法可重故。
经。没已至品中说。
述曰。第二别化也。各还
本土别化众故。于中有二。传上贤圣内门行
故。传初发心外门戒故。初亦有二。经家总
序故别释故。此初也。其三昧名如前已释。
大小乘机所见不同。菩萨众见初成佛已往
第四禅大自在天王宫放光接众。事卢舍那
听心地品。还来树下出定而说十世界海。菩
提树者毕钵罗树。在伽耶城西南二十四里。
金中精牢名曰金刚。可宜金刚体之座也。光
中最胜名光王座。妙光堂者。即华严云普光
堂也。因佛放光而立名也。在摩伽陀国寂
灭道场界。去菩提树三里也。灭生死处名寂
灭道场。十世界海者。华严第二云。莲华藏
世界海。次东方有世界海。名净胜光庄严。中
有佛刹。名众宝金刚藏。如是十方各说异名。
广如彼说。除莲华藏言十世界海。世界海量
如前已说。十住十行十回向者。即前所说十
发趣等。十禅定者。此文次第当四善根。一向
修慧故偏说定。禅那此云寂静。其十者何。如
华严经十定品说。善戒经第六禅品中有十
寂静清禅。一世法寂静净禅等。彼十何义。颂
曰。漏无漏近分。根本与胜进。入住出边际。决
择分为十。准此上卷十金刚者即十回向。四
天中说。何故色界重说回向。北并州真藏师
云。色界所说诸位通行。如华严三十九说。十
经。尔时千华至世界而没。
述曰。自下大段
第二化传说中有二。报恩故别化故。此初也。
法可重故。
经。没已至品中说。
述曰。第二别化也。各还
本土别化众故。于中有二。传上贤圣内门行
故。传初发心外门戒故。初亦有二。经家总
序故别释故。此初也。其三昧名如前已释。
大小乘机所见不同。菩萨众见初成佛已往
第四禅大自在天王宫放光接众。事卢舍那
听心地品。还来树下出定而说十世界海。菩
提树者毕钵罗树。在伽耶城西南二十四里。
金中精牢名曰金刚。可宜金刚体之座也。光
中最胜名光王座。妙光堂者。即华严云普光
堂也。因佛放光而立名也。在摩伽陀国寂
灭道场界。去菩提树三里也。灭生死处名寂
灭道场。十世界海者。华严第二云。莲华藏
世界海。次东方有世界海。名净胜光庄严。中
有佛刹。名众宝金刚藏。如是十方各说异名。
广如彼说。除莲华藏言十世界海。世界海量
如前已说。十住十行十回向者。即前所说十
发趣等。十禅定者。此文次第当四善根。一向
修慧故偏说定。禅那此云寂静。其十者何。如
华严经十定品说。善戒经第六禅品中有十
寂静清禅。一世法寂静净禅等。彼十何义。颂
曰。漏无漏近分。根本与胜进。入住出边际。决
择分为十。准此上卷十金刚者即十回向。四
天中说。何故色界重说回向。北并州真藏师
云。色界所说诸位通行。如华严三十九说。十
卷一 第 699c 页 T40-0699.png
金刚心。谓菩萨发如是心。我当觉了三世一
切诸法悉无有馀。是第一发金刚心。乃至广
说。十忍者。瑜伽忍品云。清净忍有十。如彼广
说。又善戒经忍品说十。十愿者。如华严说。发
菩提心经下当引释。
经。尔时释迦至八千返。
述曰。第二别释。谓有
疑云。从初成佛何时说耶。故今释云。此化释
迦初莲华界从本佛现。自东来入兜率天宫。
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入胎。乃至号吾释迦牟
尼佛。此举成道也。馀诸经云。树下降魔。云
何此经魔受化已方始下生。解云。魔众非一。
化有前后。如大集经云。魔王有百亿。若一已
伏更无馀者。佛灭度后谁乱结集。为显力胜
时时降魔。如华严云。为显菩萨功德之力不
可坏故。下阎浮提者入胎相也。梵云瞻部。此
云胜金。如阿含经阎浮提品。阎浮树下有金。
厚四十由旬。号曰胜金。金中胜故。即阎浮檀
金也。摩诃摩耶此云大术。七岁出家等者。此
经应错。既说娶嫁方出家故。西域传云。诸部
见闻不同也。其正义者如金光明记。寂灭道
场已下显时。谓成佛已从第四禅事卢舍那
受心地法。还来道场说十世界海。如次前说。
历十住处。乃至第十摩醯首罗天王宫中说
心地时。诸大梵王供网罗幢。因此说法乃至
告言。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
经。为此娑婆至一戒光明。
述曰。大段第二
诫恶行门。于中有三。开序故正说故流通故。
初亦有三。时处故劝策故结戒故。此初经家
序时处也。为化此娑婆界。从金刚座乃至四
切诸法悉无有馀。是第一发金刚心。乃至广
说。十忍者。瑜伽忍品云。清净忍有十。如彼广
说。又善戒经忍品说十。十愿者。如华严说。发
菩提心经下当引释。
经。尔时释迦至八千返。
述曰。第二别释。谓有
疑云。从初成佛何时说耶。故今释云。此化释
迦初莲华界从本佛现。自东来入兜率天宫。
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入胎。乃至号吾释迦牟
尼佛。此举成道也。馀诸经云。树下降魔。云
何此经魔受化已方始下生。解云。魔众非一。
化有前后。如大集经云。魔王有百亿。若一已
伏更无馀者。佛灭度后谁乱结集。为显力胜
时时降魔。如华严云。为显菩萨功德之力不
可坏故。下阎浮提者入胎相也。梵云瞻部。此
云胜金。如阿含经阎浮提品。阎浮树下有金。
厚四十由旬。号曰胜金。金中胜故。即阎浮檀
金也。摩诃摩耶此云大术。七岁出家等者。此
经应错。既说娶嫁方出家故。西域传云。诸部
见闻不同也。其正义者如金光明记。寂灭道
场已下显时。谓成佛已从第四禅事卢舍那
受心地法。还来道场说十世界海。如次前说。
历十住处。乃至第十摩醯首罗天王宫中说
心地时。诸大梵王供网罗幢。因此说法乃至
告言。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
经。为此娑婆至一戒光明。
述曰。大段第二
诫恶行门。于中有三。开序故正说故流通故。
初亦有三。时处故劝策故结戒故。此初经家
序时处也。为化此娑婆界。从金刚座乃至四
卷一 第 700a 页 T40-0700.png
禅所化类故说心地竟。复还树下始说。如下
菩萨戒本。戒破罪闇名为光明。
经。金刚宝戒至自性清净。
述曰。第二法王
劝策。于中有二。策发故劝信故。此初也。佛
举戒云金刚宝者。坚牢能持一切功德令不
漏失。破诸恶故。因果万德以戒为初。名曰本
源。如下广释。佛性种子者戒实性也。意谓那
末。识即六识。心谓第八。色即五根。凡有如是
情及心者皆入佛性当得作佛。所以者何。当
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三菩提因重
言当当。其当果因法尔有故。有当当报化及
常住法身。如是十戒出于世界等者。释迦传
说出现于世。则是法戒应受持也。由此显自
佛性果故。故今为此大众传说。言一切众生
戒本原自性清净者。举戒实性表诸众生皆
有佛性故得成佛也。
梵网经古迹记卷上
菩萨戒本。戒破罪闇名为光明。
经。金刚宝戒至自性清净。
述曰。第二法王
劝策。于中有二。策发故劝信故。此初也。佛
举戒云金刚宝者。坚牢能持一切功德令不
漏失。破诸恶故。因果万德以戒为初。名曰本
源。如下广释。佛性种子者戒实性也。意谓那
末。识即六识。心谓第八。色即五根。凡有如是
情及心者皆入佛性当得作佛。所以者何。当
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三菩提因重
言当当。其当果因法尔有故。有当当报化及
常住法身。如是十戒出于世界等者。释迦传
说出现于世。则是法戒应受持也。由此显自
佛性果故。故今为此大众传说。言一切众生
戒本原自性清净者。举戒实性表诸众生皆
有佛性故得成佛也。
梵网经古迹记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