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义¶
音义¶ 第 347b 页
音义¶ 第 502c 页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第十四
唐京兆祟义寺沙门 道宣 撰集
金陵华山后学比丘 读体 续释
音义¶ 第 503a 页 X41-0503.png

【●忏六聚法篇第九之四

○遮不至白衣家法并解

续 此二法准白四纲目。今依呵责揵度续入。佛
言。若居士有信乐作檀越。多有利益。供养众僧。比
丘乃以下贱言骂他。告诸比丘。自今巳去。听僧与
此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白四羯磨。若白衣家有
五法不应作此羯磨。不恭敬父母沙门婆罗门。所
应持者而不坚持。有五法应作此羯磨(反上五法是)。比
丘有十法应作此羯磨。恶说骂白衣家。方便令白
衣家损减。作无利。作无住处。斗乱白衣。于白衣前
谤佛谤法谤僧。在白衣前作下贱骂。如法许白衣
而不实。如是十法。但有一法。恶说骂白衣家。应与
作此羯磨。应如是作。集僧已为作举。乃至与罪(法仪
准上)。作前方便答云。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秉法
者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某)居士信乐檀越常好布施。
供给众僧。而以下贱恶言骂詈之。若僧时到僧忍听。
僧今为(某甲)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某)居士信乐檀越常好布施。供
给众僧。而以下贱言骂詈之。僧今为(某甲)比丘。作遮
不至白衣家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为(某甲)比丘。作遮
不至白衣家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
第三亦如是说)。僧巳忍与(某甲)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音义¶ 第 503b 页 X41-0503.png

【佛言。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巳。有七五事不应作。
有三法五法作此羯磨。非法非毗尼不成就。有三
法五法作此羯磨。如法如毗尼成就。皆同上。

非 馀非准前。
唯异事非。谓俗不恭敬。失持僧
言。误戏非真等。

△差人忏白衣法

续 此准白二羯磨纲目。今依呵责楗度续入。佛
言。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竟。听僧差使至居士家。
为比丘忏悔居士。白二羯磨。有八法应差使。一多
闻。二能善说。三巳自解。四能解人意。五受人语。六
能忆持。七无阙失。八解善恶言义。

释 此法释德及列具单。并准前明。唯称量现前
具德实者应差。作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差(某甲)比丘为使。为(某
甲)比丘。忏悔(某)居士。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僧差(某甲)比丘为使。为(某甲)比丘。忏悔
(某)居士。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为使。为(某甲)
丘。忏悔(某)居士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差(某甲)
比丘为使。为(某甲)比丘。忏悔(某)居士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佛言。僧差使竟。至居士家。如是与居士忏悔。僧巳
(某甲)比丘作罚谪。彼若受忏者善。若不受。应安
羯磨比丘。著眼见耳不闻处。教令如法忏悔(所犯者是
恶说突吉罗罪)。复来语居士言。彼比丘先犯罪。今巳忏除。
音义¶ 第 503c 页 X41-0503.png
若受忏者善。若不受者。犯罪比丘应自往忏悔(谓自
言无知。以恶说相犯。愿求恕喜悦)。十诵律云。若是居士多知多识。
有大力势。自能作恶事。恼乱众僧。若令人作。僧应
语是比丘。汝当离是住处去。若是比丘强住者。众
僧无罪。

僧祇律云。此名发喜羯磨。羯磨巳。应遣到所犯俗
人家悔过。若俗人言。尊者故在精舍住耶。若故在
彼住者。我常断彼食及衣钱财物。僧应语言。此非
僧过。汝应更往向彼下意。令其欢喜。若彼欢喜者。
即名为舍。

非 一人非。乏德差使等。
二法非。对俗忏悔等。

三事非。巳恕复求等。
馀非准知。

△解遮不至白衣家法

佛言。若彼被羯磨比丘随顺众僧。无所违逆。从僧
乞解羯磨。应与解白四羯磨。有七五法作不作不
应与解应与解如上。彼被羯磨比丘应至僧中。待
鸣槌集僧巳。具修威仪。胡跪合掌。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僧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我今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众僧乞解遮不至白衣
家羯磨。愿僧慈悯故。为我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如是
三说)。」

【僧中上座作前方便答云。与解遮不至白衣家羯
磨。差秉法者。作白云。】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僧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彼
音义¶ 第 504a 页 X41-0504.png
比丘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众僧乞解遮不至白衣
家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为解遮不至白衣家
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彼(某甲)比丘。僧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彼比丘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遮不至白衣
家羯磨。僧今为(某甲)比丘。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谁
诸长老。忍僧为(某甲)比丘。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者
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巳忍为(某
甲)比丘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
如是持。」

【释 如法解巳。堪能授人大戒等。皆听不禁。但须
依制为善。
其中显非。准前解法。

○不见举法并解

续 此二法。准白四纲目。今依呵责揵度续法。佛
言。若比丘犯罪。诸比丘语言。汝犯罪见不。答言不
见。告诸比丘。自今巳去。听僧与此比丘作不见罪
举白四羯磨。应如是作。集僧巳。为作举。乃至与罪
(法仪同上)。索欲问缘。答云与不见罪作举羯磨。善羯磨
者。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犯罪。馀比丘语言。汝犯罪见
不。答言不见。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为(某甲)比丘作
不见罪举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犯罪。馀比丘语言。汝犯罪见不。
答言不见。今僧为作不见罪举羯磨。谁诸长老。忍僧
音义¶ 第 504b 页 X41-0504.png
(某甲)比丘。作不见罪举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巳忍为(某甲)比丘作不见罪
举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佛言。作此羯磨巳。有七五事不应作。有三法五法
作此羯磨。非法非毗尼不成就。有三法五法作此
羯磨。如法如毗尼成就。并如前法。十诵律云。僧欲
作不不见摈时(本律云举。彼云摈也)。先应思惟五事。我等与
是比丘作不见摈。不共布萨说戒自恣。不共作诸
羯磨。不共中食。不共住止。不随上座礼迎送。以是
因缘故。斗诤事起。相言相骂。僧破僧诤僧别异。思
惟是巳不应作。若思惟五事。不共布萨等。以是因
缘故。不起斗诤等应作。犯罪比丘亦应思惟五事。
若诸比丘与我作不见摈。不得共布萨等五。何以
故。诸比丘乐持戒有惭愧。不能为我故随爱恚怖
痴。思惟是法巳。应受。

僧祇律云。作举羯磨者。应随顺行五事等。应安著
僧伽蓝外边门。向阿练若处。若来入塔院僧院中
扫地者。比丘应逆扫其迹。若益洗脚处水大小行
处水者应还潟去。若共行弟子依止弟子者。不得
唤作和尚阿阇黎。弟子不应语言被举。馀人应语。

非 馀非同前。
唯异事非。谓戏非真众。为实作
等。

△解不见举法

律云。彼不见举比丘。众僧若在大食小食上。若说
音义¶ 第 504c 页 X41-0504.png
法。若布萨时。在一面住。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著
地。合掌白言。大德。受我忏悔。自责心意。从今巳去
不敢复作。从僧求解不见罪举羯磨。诸比丘白佛。
佛言。若随顺众僧。无所违逆。求解不见罪举羯磨
者。听僧与解白四羯磨。有七五法作不作应与解
不应与解同上。彼被羯磨比丘应至僧中。候鸣槌
集僧巳。正衣服。脱革屣。胡跪合掌。白如是言。】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僧与作不见罪举羯磨。随顺
众僧。不敢违逆。今从僧乞解不见罪举羯磨。愿僧慈
悯故。为我解不见罪举羯磨(如是三说)。」

【僧中上座作前方便答云。解不见罪举羯磨。秉法
者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彼(某甲)比丘。僧与作不见罪举羯磨。彼随
顺众僧。不敢违逆。今从僧乞解不见罪举羯磨。若僧
时到僧忍听。今僧为(某甲)比丘。解不见罪举羯磨。白
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僧为作不见罪举羯磨。随顺众
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不见罪举羯磨。僧今为(某甲)
比丘。解不见罪举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为(某甲)比丘。
解不见罪举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
第三亦如是说)。僧巳忍为(某甲)比丘解不见罪举羯磨竟。僧
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如制解巳。夺事不禁。
显非同前。

○不忏法并解
音义¶ 第 505a 页 X41-0505.png

续 此二法。准白四纲目。今依呵责揵度续法。佛
言。若比丘犯罪。馀比丘语言。汝犯罪忏悔。答言不
忏悔。告诸比丘。自今巳去。听僧与此比丘作不忏
悔罪举白四羯磨。应如是作。集僧巳与作举。乃至
与罪(法仪同上)。作前方便答云。与不忏悔罪作举羯磨。
差羯磨人。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犯罪。馀比丘语言。汝犯罪忏
悔。答言不忏悔。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
作不忏悔罪举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犯罪。馀比丘语言。汝犯罪忏
悔。答言不忏悔。僧今与(某甲)比丘。作不忏悔罪举羯
磨。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作不忏悔罪举羯磨
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巳忍为
(某甲)比丘。作不忏悔罪举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
如是持。」

【佛言。作不忏悔罪举羯磨巳。有七五事不应作。有
三法五法作此羯磨。成就不成就并同前。
显非
亦尔。

准十诵僧祇。思惟五法等。如不见举所明。

△解不忏悔罪举法

律云。彼被作不忏悔罪举羯磨人。若众僧在小食
上乃至若布萨时。具修威义。胡跪合掌。白言。大德
受我忏悔。自责心意。从今巳去不敢复作。从僧求
解不忏悔罪举羯磨。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彼随顺
音义¶ 第 505b 页 X41-0505.png
众僧。无所违逆。求解羯磨者。听僧与解白四羯磨。
有七五法作不作不应与解应与解如上。彼被羯
磨比丘应至僧中。待众僧集巳。具修威仪。右膝著
地。合掌白言。】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僧与作不忏悔罪举羯磨。随
顺众僧。不敢违逆。今从僧乞解不忏悔罪举羯磨。愿
僧为我解不忏悔罪举羯磨。慈悯故(如是三说)。」

【僧中上座索欲问缘。答云。与解不忏悔罪举羯磨。
差堪能羯磨者。作是白云。】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僧为作不忏悔罪举羯磨。彼
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不忏悔罪举羯磨。若
僧时到僧忍听。今僧为(某甲)比丘解不忏悔罪举羯
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僧与作不忏悔罪举羯磨。随顺
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不忏悔罪举羯磨。僧今为
(某甲)比丘。解不忏悔罪举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为(某
甲)比丘。解不忏悔罪举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
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巳忍与(某甲)比丘解不忏悔罪
举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如法解巳。若先所犯罪。是十三僧残中事者。
推情难免。仍须如制忏悔。若馀有犯。不须再除。即
此解之。名曰清净。
不禁七五事。并显非准上。

○不舍法并解

续 此二法准白四纲目。今依呵责揵度续入。佛
音义¶ 第 505c 页 X41-0505.png
言。若比丘生恶见。僧与作诃谏白四羯磨巳(即前谏恶
邪法是)。故不舍恶见者。听僧与此比丘作不舍恶见
举白四羯磨。应集僧巳。与作举乃至与罪(法仪同前)。作
前方便答云。与不舍恶见作举羯磨。差秉羯磨者。
如是白。】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恶见不舍。僧与作诃谏。故不舍
恶见。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恶见不舍
举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恶见不舍。僧与作诃谏。故不舍
恶见。僧今为(某甲)比丘。作不舍恶见举羯磨。谁诸长
老。忍僧今与(某甲)比丘。作恶见不舍举羯磨者默然。
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巳忍与(某甲)
丘。作不舍恶见举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佛言。作此羯磨巳。有七五事不应作。有三法五法
不应作羯磨应作羯磨。成就不成就。并同上法。

十诵云。应以五法思惟等。如不见举中明。

僧祇律云。恶邪比丘不应共语。不应共住。不应共
法食。不共佛。不共法。不共僧。不共布萨。不共自恣。
不共羯磨。得语外道欲坐便坐。不得语被举令坐。
若病者不应看病。得语彼檀越若亲里。言被举人
病。汝往看。若无常者不应与华香供养尸。不应为
作饮食非时浆供养僧。不应分衣钵。不应与烧身
取其所眠床以尸著上。衣钵系咽曳床而出。作是
言。众僧事净。众僧事净。于恶邪比丘。不应起恶心。
音义¶ 第 506a 页 X41-0506.png
何以故。乃至燋炷不应起恶。应作是念。莫令后人
习此邪恶。若放牧人取薪草人。持衣钵来施者得
取。即彼为施主。

△解不舍法

律云。彼被举比丘如上。若众僧在小食上乃至若
布萨时。求僧受忏。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彼随顺众
僧。不敢违逆。乞解不舍恶见举羯磨。听僧与解白
四羯磨。有七五法作不作不应解应与解如上。被
举比丘应至僧中。候集僧巳。具修威仪。胡跪合掌
白言。】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僧与作恶见不舍举羯磨。今
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恶见不舍举羯磨。愿
僧为我解不舍恶见举羯磨。慈悯故(如是三说)。」

【众中差羯磨人。作前方便答云。与解不舍恶见举
羯磨。应如是白。】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僧与作恶见不舍举羯磨。今
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不舍恶见举羯磨。若
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某甲)比丘解恶见不舍举羯
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僧与作恶见不舍举羯磨。随
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恶见不舍举羯磨。僧今
(某甲)比丘。解不舍恶见举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为
(某甲)比丘。解不舍恶见举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巳忍为(某甲)比丘。解不舍恶
音义¶ 第 506b 页 X41-0506.png
见举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解巳夺事不禁。并显非皆同上。

○忆念法

续 此准白四纲目。今依灭诤揵度之二续入。佛
言。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诸比丘
皆言犯重罪。数数问彼忆犯。难诘不止者。听僧为
此比丘作忆念毗尼白四羯磨(云何忆念。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
应作忆念。使诸比丘莫更问是)。应如是与。此比丘应往僧中。如上
具仪合掌跪白。】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不犯重罪。诸比丘言我犯重
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诸比丘问我言。汝忆犯重罪
波罗夷僧残偷兰遮。我不忆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
兰遮。答言我不忆犯如是重罪。诸长老不须数数难
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我今不忆念。从僧乞
忆念毗尼。愿僧与我忆念毗尼。慈悯故(如是三乞)。」

【僧中差羯磨者。索欲问缘。答云。与忆念毗尼羯磨。
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
遮。诸比丘皆言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诸比丘
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不。彼不忆犯
重罪。即答言。我不犯重罪。诸长老不须难诘问我。而
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不忆念罪。今从僧乞忆念毗
尼。若僧时到僧忍听。与彼忆念毗尼。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
音义¶ 第 506c 页 X41-0506.png
遮。诸比丘皆言犯波罗夷僧残偷兰遮。即问言。汝忆
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不。彼不忆犯重罪。即答
言。我不忆犯重罪。诸长老不须数数难诘问我。而诸
比丘故数数难诘不止。彼不忆罪。今从僧乞忆念毗
尼。今僧与(某甲)比丘作忆念毗尼。谁诸长老。忍僧与
(某甲)比丘忆念毗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巳忍与(某甲)比丘忆念毗尼竟。僧忍默
然故。是事如是持。」

【十诵律云。忆念毗尼有三非法。有比丘犯无残罪。
自言犯有残罪。从僧乞忆念毗尼。若与者非法。应
灭摈。一有比丘狂痴还得心。从僧乞忆念毗尼。若
与者非法。应与不痴毗尼。二有比丘有见闻疑罪。
自言我有是罪。后言我无是罪。从僧乞忆念毗尼。
若与者非法。应与实觅毗尼(即罪处所。亦名觅罪相也)。有三如
法。有比丘被无根谤。若人常说是事。应与忆念毗
尼。一有比丘犯罪巳忏除。若人犹说是事。应与忆
念毗尼。二有比丘未犯是罪。将必当犯。若人说是
事。应与忆念毗尼。

萨婆多论云。此法是守护毗尼。五众五篇尽与忆
念。必要白四羯磨。小三众不现前。

释 是中显非。准十诵三种。并首篇七非法羯磨。
不应作。

○不痴法

续 此准白四纲目。今依灭诤揵度之三续入。佛
音义¶ 第 507a 页 X41-0507.png
言。若比丘癫狂心乱。多犯众罪。后还得心时。诸比
丘言。彼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数数问彼忆
犯。难诘不止者。听僧与此比丘不痴毗尼白四羯
(云何不痴。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作忆念)。应如是与。此比丘当诣
僧中。如上具仪。合掌白言。】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癫狂心乱时。多犯重罪。行来
出入。不顺威仪。后还得心。诸比丘问我言。汝忆犯重
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不。我答言。先癫狂心乱时。多
犯重罪。行来出入。不顺威仪。非我故作。是癫狂心故。
诸长老不须数数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我今不痴。从僧乞不痴毗尼。愿僧与我不痴毗尼。慈
悯故(如是三乞)。」

【僧中差羯磨人。作前方便答云。与不痴毗尼羯磨。
应如是白。】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癫狂心乱。多犯众罪。言无齐
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后还得心。诸比丘语言。汝忆
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不。即答言。我先癫狂时。
多犯众罪。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此是癫狂。
非是故作。诸长老莫数数难诘我。而诸比丘故难诘
不止。此比丘今不痴。从僧乞不痴毗尼。若僧时到僧
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不痴毗尼。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癫狂心乱。多犯众罪。言无齐
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后还得心。诸比丘语言。汝忆
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不。即答言。我先癫狂心
音义¶ 第 507b 页 X41-0507.png
乱。多犯众罪。出入行来不顺威仪。此是我癫狂心乱
非是故作。诸长老莫数数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
不止。此比丘今不痴。从僧乞不痴毗尼。僧今与(某甲)
比丘不痴毗尼。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不痴毗
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巳
忍与(某甲)比丘不痴毗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持。」

【十诵云。不痴毗尼有四种非法。有比丘不痴狂。现
痴狂相。问时答言我忆痴故作(一)。他人教使作(二)
忆梦中作(三)。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四)。是人乞
不痴毗尼。若与者非法。
有四种如法。有比丘实
狂痴心颠倒。问时答言不忆念(一)。他不教我(二)。不
忆梦中作(三)。不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四)。是人
乞不痴毗尼。若与者如法。

萨婆多云。此亦守护毗尼。五众尽与不痴毗尼。必
要白四。小三众不现前。

释 是中非相作法不成。准十诵。四种并首篇七
种羯磨。

○罪处所法

续 此准白四纲目。今依灭诤揵度之五续入。佛
言。若比丘喜论议。共外道论。得切问时。前后言语
相违。于僧中问时。亦复如是言语相违。在僧中故
作妄语。及外道讥嫌者。听僧与此比丘作罪处所
白四羯磨(亦名觅罪相)。应如是与。集僧巳为作举乃至
音义¶ 第 507c 页 X41-0507.png
与罪(法仪准前)。上座作前方便答云。与罪处所羯磨。差
羯磨人白云。】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好论议。与外道论。得切问时。
前后言语相违。设于众僧中问。亦前后言语相违。众
中故作妄语。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作
罪处所羯磨。汝(某甲)无利不善得。汝得切问时。前后
言语相违。设众僧中问时亦复如是。在众中故作妄
语。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好论议。与外道论。得切问时。
前后言语相违。在众僧中问时。亦复如是。在众中故
作妄语。今僧与(某甲)比丘。作罪处所羯磨。汝(某甲)
利不善得。汝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在众中问时
亦复如是。在众中故作妄语。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
比丘。作罪处所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巳忍与(某甲)比丘作罪处所羯磨竟。僧
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佛言。有三非法。与罪处所毗尼不应作。不作举。不
作忆念。不作自言。有三如法应作(反上是)。复有三非
法。无犯。犯不可忏罪。若犯罪巳忏。有三如法(反上是)
僧祇云。与觅罪相羯磨巳。此人尽形寿应行八事。
一不得度人。二不得与人授具足戒。三不得与人
依止。四不得受比丘按摩。五不得受比丘供给。六
不得作比丘使。七不得次第差会。八不得为僧作
说法人。
音义¶ 第 508a 页 X41-0508.png

萨婆多论云。此觅罪相。是折伏毗尼。一切五篇。一
切五众。尽与实觅毗尼白四羯磨。小三众不现前。

释 是中非相。准律三三并首篇七种羯磨不应
作。
九忏六聚法篇竟。】

【●杂法住持篇第十

释 一切羯磨制旨。无越成善治罚。前列巳详。后
攻不滞。此于前篇未收者。复撮聚之。编次居十。审
住持正法之要。非戒乏其本也。

○六念法

律中并有其事。而文意散落。正本出在僧祇。而彼
言略意广。又当世盛行。故须义加文云。

△第一念日月数

僧祇律云。念知月一日乃至十四十五日。月大月
小。悉应知之。

五分律云。诸比丘应知半月数。知布萨日。悔过清
净。

律云。念知黑月白月两种数法。若入聚落。先须知
之。

此则具含道俗两法。应作念言。今朝黑月小一日
乃至十四日言之。若大言大也。其白月者。以纯大
故。但言今朝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

释 具含道俗两法者。道谓令出家僧徒。忆黑白
布萨。忖巳德行。每于晨朝。心念日数。知光阴巳过
则寿命随减。所修道业为勤怠不。所持戒品为净
音义¶ 第 508b 页 X41-0508.png
染不。若勤而清净。更当乐欲增修。若怠而犯染。必
须惭愧忏削。日日如是念之。乃名如法沙门。不致
坐待死魔。此法特为出家者制。按说戒揵度中。于
布萨说戒日。时有长者。问比丘云。今是何日比丘
答言不知。众僧皆生惭愧。佛言。自今巳去当数日。
数日复忘。故听作三十数法。以十五染黑十五染
白。黑月以黑者数之。白月以白者数之。若王改日。
随王者法。所以比丘凡入聚落。先须知之。有问便
答。此法为护世讥兼制。故云具含道俗两法也。

△第二念知食处

僧祇律云。清旦当作施食念等。今以诸部会通。随
实作念言。】

「我常乞食。若言我常自食巳食。若言我常食僧食。」

【释 常乞食者。谓不受请食。不随僧供。为折我慢
现谦。俾以修净行不择贫富。令居家而除饥馑。此
行往圣通持。后贤当效。乃入正道之第五。四依法
之次制。是抖擞行。常自食巳食者。谓不纳转施。不
分钵分。任缘资形。绝思美好。止贪无望。唯志真修。
此是居家信归。恒送食供。常食僧食者。谓与众同
居。利均共活。不须时至入里乞食。是依四方僧常
住之处。

若不常定者。应作念言。】

「我无请处。今乞食。」

【若食巳食。若檀越及僧常食等。例知。
音义¶ 第 508c 页 X41-0508.png

释 以上三种心念食法。有比丘坚志所持。为一
定之行。此下为随缘受食。故云若不常定也。例知
者。若言今日无赴差请。不受长施。不食僧食。不往
乞食。我今有檀越送供。而食巳食。若言今日无人
送食。不用常住僧食。亦不乞食。今僧应轮差。我赴
请食。若言今日无差次食。不自乞食。无人送食。我
今当同众僧。食常住食。】

「若言今有请处。今依背缘。」

【佛言。迦提月中。若施衣。若病等。并开背请。

释 迦提月者。从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是
梵语迦提。华言昂星。谓昂星直此月也。背者。即别
众义。为诸比丘。九夏功满。三事自恣竟。诸居士来
请与食。不敢别众。佛知开听作衣时。施衣时。有病
时。途次行时。乘船行时。大会集时。沙门施食时。如
是七缘不犯别众。然虽听开。亦是时食不得过午。
除迦提月外。若别众食。则犯罪结单堕。若但二人
三人受请乞食。皆无犯。非僧数故。】

「若言我有请处。今舍与人。」

【佛言。若一日受众多请。自受一请。馀者施与人。应
言。】

「长老。我应往彼。今布施汝(一说)。」

【释 此是但对首中舍请法。乃九十事之第三十
二展转食戒所制。除此馀皆是心念法。若彼此不
明。则犯法非。
音义¶ 第 509a 页 X41-0509.png

僧祇云。】

「我今得食。施与(某甲)比丘(乃至沙弥尼)。若言。

(某甲)比丘今朝檀越施与正食。回施比丘(某甲)。檀越
于我不系。我当食(三说)。」

【释 檀越若有所系。是著相请。不得回施。若虽请
而无所系者。为僧福田。意无分别。此则任施。须简
三破。

十诵律云。此念法唯五种人得作。谓阿兰若。独住。
远行。长病。饥时依亲里住人。如此得行心念。

释 此引十诵为證。僧祇之心念法也。兰若则幽
栖无侣。独住则不共众居。远行则缘急卒往。长病
则乏人瞻侍。饥时依亲里住者。犹同独处。故知有
人须作对首转施。

△第三念知受戒时夏数

僧祇律云。日日自忆若干腊。诸部律论皆尔。应言。】

「我于(某)(某)(某)(某)(若云若干影)受具戒。今无夏。
后若有夏。随多少称。」

【释 律制凡出家受具者。不论生年分尊卑。唯依
夏腊。序长幼。于月日时影。并须记念。应知无夏无
腊有腊无夏有夏有腊有夏无腊。无夏无腊者。谓
于七月十五日巳后受具。未至来年安居自恣。有
腊无夏者。谓于四月十六日巳前受具。即随众安
居竟自恣。有夏有腊者。谓于七月十五日巳后受
具。至次年历安居自恣。若经一夏腊零。若干月日
音义¶ 第 509b 页 X41-0509.png
时影。乃至四五十夏亦如是。日日念知。若会聚行
坐。礼敬腊次。一一无紊。有夏无腊者。谓未圆具沙
弥虽制同僧安居。唯数夏数。无腊可序。仍以生年
论长幼也。

△第四念知衣钵受净

僧祇律云。当忆受持三衣。及不受持作净施者。】

「我今三衣钵具。并受持长财。并说净。」

【后有不受持不说者。随有念持念说念多少等。

释 若不忆念受持三衣钵者。或阙或离莫知。若
不忆所得长财说净者。或净不净糅杂。如是日日
忆念。则不干缺畜之过尔。

△第五念念食同别

僧祇律云。念别众食。又应念言。】

「我不别众食。」

【若准佛言。别众食有七缘开者应白入。若无别缘
者应白出。若有者白言。】

「我有别众缘(作此白巳得食)。」

【释 此复引出入制者。非心念法。亦非对首法。是
白众之词也。七缘如上作衣时等。别众食者。若四
人若过四人。五分云。界内别请四人巳上。名别众
食。若遘此开缘时。则四人过四人巳上。并听受食。
若巳亦在此缘中有分者。如是白众求入。白巳随
上座次。得往受食。若此缘于巳无分者。即白众求
出云。我无别众食缘。白巳。不随次受食。
音义¶ 第 509c 页 X41-0509.png

△第六念身强羸

僧祇律云。念若病不病。应言。】

「我今不病。堪行道。(若有病者。应言)我有病。念须疗治。」

【释 修福业。须藉身力强健。修慧业。必依心境对
观。福慧虽分身心。用时二皆兼济。身强若怠道业。
何以克成。体羸若勤色力。难于进办。是故调御垂
慈。而令比丘朝朝念身。当行则行。应疗则疗。托此
幻躯。以立梵德也。

○白同利食前后入聚法

释 此准但对首中。白入聚法。是九十事之第四
十二。若比丘前食后食诣馀家者犯。故听白巳入。
先引开缘。

尔时罗阅城中。众僧大有请处。皆畏慎不敢入城
受请。佛言。听诸比丘相嘱授入城。应告同请比丘
如是言也。】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先受(某甲)请。今有(某)缘事。
欲入(某)处聚落。至(某)家。白大德知(一说)。」

【佛言。若嘱授巳。欲至村而中道还。或诣不至所嘱
家。或嘱至白衣家。乃更至库藏处尼寺中。若即白
衣家还出。如是等皆失前嘱授。若欲往者。当更嘱
授。除施衣时者。谓迦提一月五月。除此巳。馀时中
劝化作食。并施衣者。若迦提时通开。

释 更至库藏处者。谓巳至所嘱白衣家。而往彼
边房贮积米谷处。则处与嘱不相应也。除一五凡
音义¶ 第 510a 页 X41-0510.png
馀时中。劝化作食。并施衣者。皆遵嘱授。若迦提时
者。由是安居欠未初到故。尔通开也。

非 一人非。谓白向小俗。
二法非。谓三说称僧。

三事非。谓嘱诣两乖。
馀非准取。

○白非时入聚法

释 此目法同上。是九十事之第八十三。若比丘
非时入聚落。不嘱比丘者犯。

佛言。若入聚落。当嘱同住比丘。而不出嘱法。前条
亦尔。僧祇云。食虽早竟。若入即名非时。既无正文。
应义设言。】

「长老。我非时入聚落。(十诵律云)至(某)城邑聚落(某甲)舍。(前人
〔答〕言)可尔。」

【释 若比丘频入聚落。则有废真修。熏发旧习。复
招世讥。损人净信。实逢有益因缘。白巳而往。俾众
知其去来方所。于巳不违受持禁章。若非时市稀
缁流。乃显法道清正。而僧宝之名。诚不虚矣。

中非相准上。

○作馀食法

释 此法是但对首。乃九十事之第三十五。若比
丘足食竟。或时受请。不作馀食法而食者。犯单堕。

佛言。若比丘食有二种。一者不正食。谓食枝叶华
果食。油胡麻黑石蜜磨细末。若粥出釜。持草画之
无处。非食非请非足食。二者正食。谓饭[麨]乾饭鱼
肉等。是请是食是足。若于正食中。若食饱足巳舍
音义¶ 第 510b 页 X41-0510.png
威仪。不作馀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若依僧祇。伹前食堪足饱食。咽咽巳舍威仪者。若
更食。即名犯足。

又依律本。诸比丘受不作馀食法者(此是头陀行人)。见上
座来告云。我受不作馀食法。便不须起。而得食竟。
故知前境是足。若起须作馀食法。又尼敬僧戒中
亦尔。故知尼亦有馀食法。

释 尼百七十八单堕之第百七十五。慢新比丘
戒云。若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送恭敬礼
拜问讯请与座。不者除因缘波逸提。因缘者。或一
坐食。或不作馀食法食。或病或足食。语言。大德。忍
我有如是因缘不犯慢僧戒。故今引例。

若犯足者(谓巳舍威仪)。持食至未足者前(谓至未舍威仪者前)。白
言。】

「大德。我巳足食。汝知是看是(彼取少食巳还与彼。若不食者。亦得与言)。长
老。我巳食巳。止汝贪心(彼便取食之)。」

【律云。一足食。毗尼作法。巳通一切足食者。同食也。

释 此谓五足食中。以一足食依毗尼。作馀食法
巳得食。通于一切足食者。同准此法。作巳得食也。

非 一人非。彼此俱舍威仪。
二法非。不取食而
默然。
三事非。非食非请非足。
馀四非准知。

○呵责弟子法

尔时诸弟子不顺弟子法。不承事和尚阿阇黎。无
惭无愧。不受教授。作非威仪行。不恭敬难与语。与
音义¶ 第 510c 页 X41-0510.png
恶人为友。好往淫女家。妇女家。大童女家。黄门家。
比丘尼精舍。式叉摩那精舍。沙弥尼精舍。好往看
龟鳖。佛言。和尚阿阇黎应作呵责。有三种。一者唤
弟子现前。二者出过令伏。三量过设呵。

释 始方剃染。须恒侍师。请益出要。学修本业。若
道种熏成。则习性不退。发心为僧。乃弗辜尔。倘背
良师。狎近恶友。恣荡身心。润兴宿业。而乐往不当
往处。辄看龟鳖。异交思化者。于生何益。没婴极苦。
故佛慈怜。制斯三种呵法。令师范紏正有方。俾弟
子行止无僻。一唤弟子现前者。恐遥呵惮避。徒费
慈心。人不现前。孰听谴责。二出过令伏者。事无本
据。言发成怨。示过无谬。闻令伏首。三量过设呵者。
过有重轻。呵有宽严。若威仪误失。当劝诫而宥之。
如事微过重。应严折以呵之。是为如法如律善教
也。

又自量喜怒。非分畅志。并反欺负。

释 为师教诫弟子时。勿得心存逆爱见重过。而
默然弃置。意或暴怒。无大愆而枉言苦呵。如是非
分畅志者。于上自欺。模范不端。在下负辜。承事艰
恒。应须自量喜怒。依律教呵。乃名良导也。

呵词五种应言。】

「我今呵责汝。汝去。(若言)汝莫入我房。(若言)汝莫为我作使
(若言)。汝莫至我所。(若言)不与汝语。」

【是为和尚呵责弟子法。
音义¶ 第 511a 页 X41-0511.png

释 此法五呵。初重后轻。一一降次摄之。初呵令
去者。例折伏摈法。次呵莫入房者。虽恕同居。无容
亲近。三呵莫为作使者。役劳不用。执事尽遮。四呵
莫至前者。侍侧既革。承事绝分。五呵不语者。舍其
训策。法益不施。如此苦切严呵。似大冶之镕精金。
如巧匠以直曲木。佛慈师恩。诚难报答。

阿阇黎呵责词亦同。唯改第四呵词言。】

「汝莫依止我。」

【弟子被呵责巳。应日三时。朝中日暮向和尚阿阇
黎忏悔。当如是忏悔。偏袒右肩。脱革屣。右膝著地。
合掌作是忏悔言。】

「大德和尚。我(某甲)今忏悔。更不敢作(如是三说)。」

【若听者善。不听当更日三时如上忏悔。犹不许者。
当下意随顺。求方便脱其所犯。若下意随顺。而师
不受其忏者。如法治。亦令馀比丘。为将顺故。令共
至和尚阿阇黎所调和。令早受忏悔。彼和尚若尽
形寿呵责。竟安居呵责。又呵责病者。不出过。不现
前。并名非法。反治其师。

释 呵责之法犹如调象。若狂奔则加以钩挽。设
驯伏以免其禁治。其弟子被呵随顺求悔亦复如
是。讵忍永弃。不兴慈怜。按十诵云。共行弟子有五
事。和尚不折伏得罪。谓无爱。无敬。无惭。无愧。乐不
应行处。有五事应受共行弟子悔过。谓于和尚有
爱。有敬。有惭。有愧。乐应行处。不受得罪。此与本律
音义¶ 第 511b 页 X41-0511.png
不受其忏者如法治同也。

若弟子被治罚。未相忏悔。而受供给及以依止者。
非法。须治其师。

释 呵责不容亲近奉事。乃苦切折伏。而令愧求
悔。若未随顺谢愆。仍受供给者。此则自语相违。既
不令知非忏犯。抑且纵无忌更为。盖由循情侮法。
故须反治其师。

若弟子被轻呵责。而不为和尚阿阇黎及馀比丘
执事劳役者。佛言得罪。应如法治之也。

释 凡乞济度。须观品器堪可琢磨。乃与出家。若
依族姓以骄矜。或恃聪明而逆傲。但任重习。不受
轻呵。侍违师尊之职。不勤供众之劳。罪与恶性同
科。理应如法责治。

○弟子辞和尚白谢法

佛言。若弟子见和尚五种非法。应忏谢而去。白和
尚言。

释 忏者。忏其不能久侍巾瓶而辞别。谢者。谢其
初始剃度洪恩以难忘。应具修威仪。白和尚五种
非法。作如是言。】

「我如法。和尚不知。(若言)我不如法。和尚不知。(若言)我犯戒。
和尚舍不教诃。」

【若弟子犯过。和尚舍者。得今据合呵。而痴故不责
不开。

释 谓凡弟子犯过。和尚舍置而不教诃者。谓今
音义¶ 第 511c 页 X41-0511.png
五非后三为据。合当呵辞谢去。由和尚痴故。不责
令悔。所以律制不开依止也。】

「若有犯亦不知。(若言)若犯而忏者亦不知。」

【僧祇云。应软语谏师。若不受者。和尚应舍远去。依
止师者。持衣钵出界宿。明日当还更依止比丘。

释 此谓居下谏上。不得仓卒发言失礼傏揬。须
悦颜具仪。软语进谏。勿越弟子之节。若上纳言。仍
复相依。若不受谏。如律远舍。应更请知法律德实
者依止。

十诵云。有四种和尚。若法食俱与名乐住。若与法
不与食者。馀处觅食。名为苦住。若与食不与法。忏
谢而去。若不与法食。不问昼夜。即应舍去。由出家
本意志存道业。俗坏围绕。翻结生死。故成实言。染
著眷属。爱乐住处。故堕迦陵伽等饿鬼中生。馀广
如钞。

释 若思钞义者。谓弃白披缁。真寂趣修。染缘顿
绝。履贤圣迹。以至为期。度众生愿毕终未罄。庶罔
极难报之恩。得以少酬。多生怨积之业。仗斯尽脱。
虽出家本意志存如斯。然则力藉师德方生。功由
法济乃克。从训依栖。必择莫易。若法食俱与者。名
曰乐住。当竭心承事。尽寿依止。若与法无食者。以
法资慧命。食养幻躯。勿惮乞食为苦。宜应久久亲
侍。若有食无法者。则与发心志欲相背。当须具仪
忏谢。别往更觅有法者师之。若法食皆无者。依居
音义¶ 第 512a 页 X41-0512.png
徒尔。似僧同俗。不论昼夜。速应舍去。岂坏眷属围
绕之情篱。碎富贵萦缠之欲锁。而翻与无益绸缪
业结生死。一息不返。万劫沉沦。再复为人办道。恐
如芥子投针。故引成实论云。染著眷属住处。堕共
命等饿鬼中生。以贪爱是生因缘故。按马鸣菩萨
侍师颂云 彼师及弟子 当互审其器 若不
先观察 同得越法罪 今拟钞意大略如斯。】

毗尼作持续释卷第十四


** 音义

除饥馑
谓世人贫乏。未植福田。比丘梵行清白。
戒体圆净。开大法施。利益有情。见闻生信。供兴四
事。得种福良因。除当来贫乏苦。是故梵语比丘。此
翻云除饥馑也。


广肩无雄。以蛇为雄。


鹤影生鳖。思生鳖。伏于渊。而卵剖于陵。此思
生也。


音窄。责也。罚也。


音边。简次也。列也。


熟究也。


音雷。病也。困也。


音烟。咽也。吞也。


音洽。亲近也。
音义¶ 第 512b 页 X41-0512.png


聘入声。邪僻也。


牵去声。问也。责也。


音谬。诈也。妄言也。差误也。

畅志
上音唱。悦也。凡琴曲和乐而作。命之曰畅
忧愁。


音又。宽也。


汪上声。屈也。冤抑也。


庖去声。卒起貌。


音晚。引也。


音益。反言之辞。


音技。畏惮也。


音旬。顺也。


音捉。治玉。

骄矜
上音娇。下音今。自有所负也。


音敖。慢也。


音只。分也。


樵去声。以辞相责也。

傏揬
上音唐。下音突。不谦恭也。


冀也。幸也。

绸缪
上音俦。下音谬。缠绵也。
音义¶ 第 512c 页 X41-051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