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3a 页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卷中之一
终南山沙门释 道宣 撰

*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一配其三毒成业之相者媒嫁二房此是遮恶自
馀十戒体是不善名为性恶此中初有七戒因三事
起贪染心成次有二戒因瞋心起瞋嫉心成次有二
戒因三事起痴慢心成次有二戒因瞋痴起瞋痴心
成祇律云有罪从欲生弄身摩触一切染心语媒嫁
是名从欲生有罪瞋恚生无根谤毁呰驱出打搏等
是名从瞋恚生有罪从愚痴生邪见边见等有罪非
三毒生谓阿罗汉犯罪。

第二配身口二业成犯之义者身者漏失摩触及以
二房身业犯漏失摩触唯身心成非口房亦有教人
口业犯义也自馀九戒口业犯亦有身业助成之意
地是通故须别配僧祇律云有罪非身口从心生应
当问何心取他物杀人触女人断草掘地是名取心
不取事有罪取事不取心不应问以何心淫欲酒与
女人宿未受具人过三夜若犯者当如法治。

第三教遣自作同不同相者先明自作教人位分有
三有五戒自作成重教人一向轻者谓二粗语媒嫁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3b 页 X44-0773.png
二房教人作此五事于身无润不同犯若二粗语能
所互有染心能所互轻重能所俱有染心能所同犯
媒嫁能所有润利益亦如是二房亦有共作义亦得
有同犯次有二戒自作教人一向同犯勿问为巳不
为巳以损境畅思不殊计义应然然善见云慈地得
残尼得吉罗义云若教他言汝持我三根谤彼人所
教轻何者若僧捡校不问所教又六戒自作正犯重
教人一向轻谓漏失摩触自作成重教人偷兰以无
润巳故下四谏戒若僧未谏教勿舍轻吉未有僧命
可违故若僧巳谏教勿舍兰有众法可违故问上教
人漏失等若作教者兰未作教吉今教他未成巳得
兰者解云彼教人者伹自坏损他以无僧命众法此
事违过义是小故故待事成教者偷兰今教人者自
坏损他复违僧命众法故不待成重问若调达违白
未竟教言勿舍受教之人但犯吉罗何有能教犯重
所教犯轻者答调达正是所谏之人有谏法可违结
罪分齐为白竟果果既是兰故白未竟因犯小罪若
教遣者初九自作遣人俱犯正罪馀四无遣人为巳
令得罪也若论沙弥时方便任运有犯不者二粗语
媒嫁二房及以二谤如是七戒沙弥作方便遣人为
巳进受具竟前所遣人事成任运三性心中犯七僧
残馀无遣人同犯义故无任运犯。

第四配初篇种类之别者如婆沙论云十三中初五
戒三十中取衣浣衣染羊毛三九十中女人说法同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3c 页 X44-0773.png
宿女坐强坐露坐教尼下十合有十五悔过中后戒
众学中高瞻视等此是淫类二房畜宝贸宝贩卖乞
缕夺衣回僧物藏衣钵不问主贼期行四悔中第三
戒众学中饭覆羹草净水此是盗类十三中污家三
十中憍奢耶九十中用饮虫水搏打他杀生等四悔
中初戒众学中大抟饭净草水此是杀类十三中二
谤二破戾语三十中有一二居士王臣遣使九十中
初戒悔过中第二戒众学中一切说法戒等是妄语
戒种类。

第五持犯方轨者唯有二房具二持犯馀戒止便成
持作即是犯二房二持者止不作房名止持从僧乞
法名作持言二犯者止不乞法名止犯作造房边名
作犯此罪体一而名有异止持作持名体各别此中
但解作持九句上品唯一识法识犯随僧乞造故名
作持识犯无愚不犯二罪名为上品中品四句得法
无罪名为作持各带愚痴不及上品故制为中品四
句者一识法疑犯二识法不识犯三疑法识犯四不
识法识犯下品亦四句唯痴多为别制以为下品四
句者一疑法疑犯二疑法不识犯三不识法疑犯四
不识法不识犯广如大疏。

第六僧尼犯异者有六戒轻重不同漏失一戒大僧
重尼犯轻何者如婆论云女人要在屏处多缘多力
苦乃盈流故轻男子随事能出故重摩捉一戒尼重
僧轻何者尼惑厚重更受摩捉必为前境所陵成大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4a 页 X44-0774.png
过故方便之内制与重名男子必无陵坏不须深防
限分中制故轻二粗语大僧重尼轻僧为之义数故
重女人志劣粗语稀故轻二房僧重尼轻何者僧得
孤游独宿二房得残尼即不尔媒嫁二谤巳下七戒
僧尼同犯义即可思。

第七随难略解者问善见云梦通三性既有善恶应
招果报何故四分漏失戒中梦不犯耶答就总报故
言不犯若望别报罪通善恶五分律云得五吉罗此
之谓也问如九十中制坐虽同而对道俗分戒摩捉
何合隐师云结罪便故合制对比丘通道俗二女俱
残论尼二男俱夷故随便合坐中僧对二女俱提理
应得合但结尼时道俗轻重不同故须离分问若尔
尼离五衣俱提如比丘对二女坐提僧三重二轻如
尼对二男坐轻重不同不应得合答若就三五结罪
不便义亦应离俱莫不皆对受法以辨离是故须合
屏露二女直事讥故随义别结故不同衣有对法义
故问若触中结罪便故合者如下行戒二女俱提尼
共二男俱吉此亦是便何故不合答结罪义便亦应
合但就开缘不同与尼同行有疑恐怖佛开以力将
援彼难俗人即无所以不合问摩触邻近重境独得
究竟残不名方便残盗四钱亦邻近重境得名方便
兰不得究竟名者答盗人五钱要假四成五是以少
一结方便增一结究竟行大淫欲不假摩触是以婆
多云或有犯淫非身相触如巳身二处者是也首解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4b 页 X44-0774.png
盗有相续成重义作方便名触无成重义故作究竟
如律云再盗不满五佛言以相续心前后满五夷问
房同依位得戒四制不行圣不制犯戒后四开有违
何禁轻重者答四制少欲依成上品若使不行便当
中下是故戒制不行圣不制犯四开非胜称彼自分
然今自分不行是故轻重别制但房是疏缘义不要
急营过即多有于五种是故制残馀三依者资身正
要事不可阙情过轻微唯制于提问初后皆房何故
不合答房相虽同而主有无及以量异作法是难故
须离也问若尔前房二戒既别何故不分答就得罪
别边应分然过量不处分皆由作房生缘同故合又
欲显作一口房具得四罪欲使行者惧而不为所以
不分又显处分不处分俱有过量罪故不分之此中
前房过量后房不处分而初文不次者此是结集者
意如似杀人戒中巳言杀生提此经家乘势而结非
谓此提是迦留陀前若不尔者迦留杀畜即是第二
不应诃言最初犯戒问妨难处法得成不昔解成问
若尔律云不应与处分答本不防妨难所防不同虽
有妨难但随僧乞免专任之过故四分云有难有妨
不过量僧处分二吉罗故知成也首解不成以作羯
磨要须事如称法故四分云妨难互无不应与处分
而言二吉者是处分先成妨难后起以法先成不坏
无残妨难后生不应作而故作犯二吉问若妨难处
处分不成者如受戒中难重障戒此即义齐百遮同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4c 页 X44-0774.png
此何成受戒答非根本故可得避此馀处作房受是
自身不可避之于馀处受所以不尔问若妨难生法
犹有者人病衣重与羯磨离病差法存不答要期离
故差即法灭如受戒后难生不失前戒命终及舍过
期即失问若尔那狂病止须解者答此元得不由心
本无期限是故病差法存须解问处分羯磨防妨难
不答不防问若尔说净应不防长答若有防难本不
听处分要待无妨即听是故处分不防妨难说净是
悬防过限所以防长以是义故巳处分竟得有妨难
生若巳说净必无长过起问处分法为与人相应为
与处相应答与处相应故多论云处分处得作房馀
处不得问既与处相应馀人就此处作房得不答不
得问若尔结界亦与处相应馀人亦应不得就此处
作一切羯磨答结界时不称人名法无局故此僧结
竟馀僧得作处分不尔问若初处分依限乃至作时
过而未知于过限之处得不处分罪不答此非全不
处分但可小犯而不得残又解得残虽本处分之内
不作反在外作故然四分云处分过量得一残故知
此解非也问沙弥乞处分巳至大僧竟方得作房云
何解云更不须乞位虽不同委僧巳讫人复不异故
又解人虽不异具不具别故更乞之问为互过结罪
为俱过结罪答善见云长中减一搩手广中过一搩
手广中减一搩手长中过一搩手皆犯残互过尚犯
何况长广俱过问无根谤人望僧虚解犯妄语提不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5a 页 X44-0775.png
答善见云不犯也以谤一向假虚成此就专语谤而
说若兼诳僧意者望前人得残望僧得提问僧尼互
随吉何故谤同大僧打同沙弥耶答打即就位谤就
具修若依馀律打谤相似问若言比丘要须是净缘
起净故一向入狱何故律云彼人不清净者答犯下
四篇故言不净又解云不净者亦成谤众法俱取见
闻中净得作法事今故违见净横说言犯自恼恼他
不问净秽皆成谤罪又解打破戒比丘犯提者总就
位论谤取治罚故简净浊尔问若前所谤实不净能
谤心中谓是净向他道不净得究竟残者我前境是
非人心中作人想杀亦应得究竟夷若所杀实非人
我所谤实不净心中作净解心中作人解若净想说
不净即便得僧残亦应人想杀非人同得波罗夷若
言谤他是恶望心结罪者亦可发意杀人最恶不啻
望心结其罪但当作意谤不欲断命此之恶心轻而
故就心结我发大恶心断人命何为不就心结又后
实净作不净想向他道不净此无僧残罪实人作杌
木想杀此亦无波罗夷又杀亦心境违此谤亦心境
违何得一究竟一不究竟答谤就心虚为义杀就心
境俱实便犯如四分云沓婆自言清净慈地自言引
谤问佛是一切智人善知净秽何故不发言證沓婆
是净慈地是犯而取自言答论言有二义一佛若證
一是一非生人毁谤谓佛有爱憎故二若證沓婆是
犯现在不犯故若不言犯过业果就故所以须自言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5b 页 X44-0775.png
治罚云何名根答见闻是根能生举罪语故问若尔
无见闻能生谤语何不名根若谤即就瞋心说根我
举亦就心说根解云实亦应通近皆由心远根有别
然彼由有见闻然后生举心是故见闻作根此是无
事横加要须发有瞋心后起于谤此即有者为根问
若尔我亦无根是有后起谤心亦应先有者为根答
此不必因无根故起谤心彼即因见故起举心若尔
自有无根不起谤故无根不得为谤根如自有见而
不举罪亦可有见非举根解云有根佛制举无根不
制谤故不相成例问三根中何故唯表见闻不存触
知答触者即唯合不得尝彼犯故知者即是见闻后
知故落见闻中触后知无准上取解若直言我意知
不从见闻知不成證故问若尔见闻后有顺见闻心
顺彼即是知何故无顺知答此不自知要由见闻故
知前犯是外境要由见闻故若无见闻即不知犯问
若尔小妄语中何得有知答小妄中未必要取外境
故须立知是故谤境非是别名法尘故不名为知准
了论疏说疑通五尘五尘之中不分明了名曰疑根
思之可知又解从闻生疑各有四事伹于见生疑中
唯有淫杀二事以相显故盗无疑根见根唯三不得
言见妄语故问若尔九十小谤中见粗恶语者答此
亦当时眼见闻说故尔问但有从见闻后生疑而不
从见疑后生闻复不从闻疑后生见答虽同见闻后
生疑有生不生疑者若见闻根实者即不生疑若不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5c 页 X44-0775.png
了者得生疑心然闻本对于声见疑非是声以见对
于色疑者唯是心并非耳所闻故不得从见疑后生
闻又见对于色闻疑非是色以闻对于声疑者唯内
心并非眠所瞩故不得从闻疑后生见问若不得从
闻后生见者何故律中言若从彼闻是谓见根答此
见从闻说见根非从闻生见根说者本有生者后起
又闻中通五尘故从闻得说五又不得从见后说闻
者见是局不通又五尘与闻不并生义如前说问何
以谤初二得罪不同覆说初二同结一提答凡论谤
者罚有轻重初篇枉灭第二是轻故结不同覆二同
提者重屏覆稀轻露覆数稀须轻制数须重制故同
一科又解初二虽殊护心义一坏众不异故同一提
说二同提者以重稀轻数同坏外护俗人不练轻重
讥齐故同一提问谤覆说下三罪何故俱结吉者答
罪虽阶降罚微故吉问谤得三覆说得二毁谏等同
结一提者解云谤就治罚覆说坏众损有轻重故二
三不同毁疑谏等汎恼义齐不专对犯逆及十三难
谤其净人皆得僧残及毁得根本提然于难中无覆
说过非比丘故问灭诤文云覆他过重自覆过轻覆
他有本自覆无本故提吉不同自说义稀轻说他数
重故提吉不同然律亦云自谤无犯自说得吉者何
答谤对僧故不犯说对僧俗未具招讥故致得吉问
十三中初九无谏后四须谏者何答初九条然是非
更无有滥及以倚傍至显都不须谏后四皆有倚滥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6a 页 X44-0776.png
理行二教是非交杂真伪难分迷坠恶故事是可悯
故须僧谏问破僧违谏所以二戒馀者即单答破僧
事大要假主伴相助以谏主不舍立初戒当谏主时
四伴影助僧即设谏若不舍者立第二戒馀二一人
独辨不假主伴故无二戒问违谏得残利吒违谏应
得残耶答一解今四戒皆倚傍行教言说相滥朋党
相助事成破僧前二坏法轮后二坏羯磨又前二所
谏事重谏心亦重故得僧残后二事虽非重皆犯多
罪污家恶性容犯下聚根本之罪又非理谤僧恃巳
陵物皆过积集僧三谏不舍亦结重罪其利吒说欲
不障于理教有违僧法无滥又复口说未犯根本所
为事微三谏不舍故结提罪问若尔调达是主犯逆
可重四伴犯轻何故不舍违谏同残又尼立主伴相
影响但作方便毕竟不成何故违谏亦得僧残又违
一人谏来验所谏之事通于七聚违谏之罪同结一
提故知不就谏事轻重一解就心虚实此之四戒所
谏之人可了知所作事虚僧谏实是故违情过重不
舍得残其说欲不障情迷执实谓巳见者是僧谏为
非无心违众情过轻微但得逸提何以得知如破僧
中以五法为非初句心虚重第四心实轻又违一人
谏来验心实得吉虚即得提况僧谏之中宁不心虚
罪重实即得轻等同虚实但违僧命重别人不尔故
有轻重一解不可言心虚实得罪轻重若尔应言利
吒心虚得僧残如婆论云利吒是外道弟子聪明利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6b 页 X44-0776.png
根遣入佛法学得倒说此即心虚应得僧残破僧第
四句心实应提应心虚杀畜得夷心实杀人得提若
得将残比提我亦以波罗夷拟提若言人畜不并者
我亦逆与说欲不同不复上言情迷执实首解心虚
实前后理乖今存初解随事轻重结罪不同如杀盗
媒谤乃至众学并望违教处齐罪应一例以事升降
得罪阶差又破僧四句虽有虚实违谏同残将知就
事不论虚实婆论问经中说但自观身行谛视善不
善戒本中云何展转相教等何以相违答佛因时制
戒言乖趣合不相违背但以前人心有爱憎钝根无
知少闻少见无利发言如是等人故言但自观身行
若为慈心有益者利根发言有益广闻若为利他闻
法如是等人故言共语相谏问律云不得强逼令忏
然复言强与者答此望前别人治取行净故须强与
而不得逼者彼取众法当时心事恐癈说戒说戒巳
过然后须问广如八卷。

* 将讲二不定戒略存五门

第一释名昔解屏露二别名二四法无准名曰不定
不定有四一犯不定以夷残提或单或并犯不定故
二举不定俗女举罪不识罪名称非法事一二三举
犯不定故三自言不定举罪既多自言何一故四治
不定随自犯三罪中三法治故此中圣意防过欲令
制定犯既不定何为戒本又举不定意有何失若非
过者非戒所防列来何为其自言者为是对僧自言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6c 页 X44-0776.png
为是屏处自言若是初者便非屏处自言僧未检校
有何因缘辄尔自言治若不定何得治之若随一法
名不定者此即一定何名不定以是义故前解不定
实无一二三四之名但以屏露不同故言二戒中未
言实犯故律云是中无定法故名不定又可信女但
应见过显状不知实犯及以不犯其实不决故名不
定。

第二论体者有解如法自言为能治行非法自言为
所防失此序罪法七灭中存治罪法非自言者犯夷
残三如是例也问若尔我七聚罪皆有非法自言何
独此三馀四不彰又复尼亦有非法自言何无不定
答屏序三罪露取二过为不定体癈罪论处废处论
罪二各是定据处序罪得言不定今指三二罪为所
防过离染净行为能治行故律多明三罪问若指三
二为所防者云何说戒不举三罪二罪问清净但举
二不定问者答我举处序为戒故唯举处问不问罪
也若尔三罪二罪轻重各异何合一戒又此比丘为
犯三竟举来白佛为未犯三罪举来白佛若犯三罪
竟馀属先制各权十利何假于此更复重制若恐重
犯复须制者馀亦重制是即无穷若未犯三豫先制
者一切诸戒皆亦应尔无别因故又以三二罪为不
定体束成一戒者名作何罪凡戒者皆能治行一对
防一罪今屏即名三露便称二能治亦尔何为戒体
又且名作何戒若言不定戒者不定乃是犯缘起作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7a 页 X44-0777.png
罪名亦非能治何得名戒由此失故首解房室私礼
常俗所宜而比丘独共一女屏露二处同坐粗语于
三罪中令他生疑犯相难分故言不定何者如此疑
心自前未有故知但取三罪差互生疑以为戒本若
以罪为不定者诸篇巳彰何假此中方言最初又复
律中学以白佛佛集比丘痴人最初犯波罗夷等篇
文巳显讫此中复说故知取三罪疑以为不定体不
以三罪名作不定体又如毗跋律云此是未来中事
容有无实犯是故世尊作不定说广如彼说以此定
知非实犯也而此三戒受染气分私屏所为外涉疑
似损坏时心污辱僧众是故未犯预制此戒问二不
定不犯者何故律云自言犯夷等即如比丘语治答
若实犯夷自言犯者落在前篇中治今以犯而不犯
者作不定体问二不定中既有二戒何不辨轻重名
直出治人治罪法者答正以比丘处在屏露生他疑
心若不治直尔制戒不可信致疑无以可息故废其
轻重罪名直就治罚以为宗耳问二不定中犯何等
罪答犯吉罗问七聚中无二不定名云何犯吉若尔
我七聚中无不应尔如法治名不应尔如法治为有
犯无犯答不应尔如法治亦吉罪若尔我二不定戒
七聚中虽无其名何为不得结吉罪。

第三最初同异者昔解不定是第二如戒本云如婆
私说治下无最初五篇戒本一向无治罚法下有最
初问若尔前戒摩触言犯广后犯僧残复最初者答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7b 页 X44-0777.png
废处不成今就别论各自得初前五篇者制广补略
云初今言不定是制总广补他别广处问若尔应在
五篇后制何故婆论或在五篇前制答前制五篇随
事别制犯相分班旨虽易见随事难故就处总制各
别得初故善见云此戒下有开通不犯问若有最初
复有下开何以戒本如婆私说治答此出法者言拟
治后犯问若尔说戒序召问有默妄罪不问即无此
即别犯云何言总又如序中问总问下犯故名为总
今不问即无故知非总今解同是最初而义有异五
篇实犯得初此未必犯此得初者前来未制被举疑
似今开不犯生疑虽同屏露不同故各得初。

第四通塞同异者斯有五种一篇聚同异者若从所
作通七五罪举唯犯吉罗二犯处同异者凡论犯罪
不离屏露犯通五七又序二三者以染讥极故三默
罪同异者问屏露得犯五篇戒者僧说戒时举屏问
三举露问二同外有犯不序名问有默妄不答有犯
问者隐默有过除二三外护犯无默以无问缘可违
问若尔何故七灭中七药之外设不过者皆是默过
答比丘举此七药问能秉法僧用此七药与他灭诤
今不定中若总举二处有犯者不即是总举处别问
是知总别不同四僧别同异者此问别人以举罪问
故罪是别人犯下唯问僧以举药问故是僧秉故五
罪药同异者问彼此皆有药罪何故此唯问罪下即
问药答毗尼之兴为殄于诤此圣举罪不与物违即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7c 页 X44-0777.png
是无诤故不问药下七毗尼所举之人通于凡圣罪
诤俱有若单问罪诤互不相收若罪诤俱问谓当俱
有皆有妨故并废不论今从能治故问异也问此不
定中治罪治人与下灭诤有何差别答此中治罪治
人为欲止息道俗疑心其灭诤中正为除诤不论息
疑有斯别故所以不同又此中有三毗尼与七毗尼
有无不同此有三者如比丘语治即是自言毗尼如
可信婆私语治即是罪处所此二毗尼要须三五现
前方灭罪诤即是现前何无馀四者忆念不痴清人
被谤逐彼诤讼用二毗尼而定人情此圣女举罪得
实无诤故二无用多人语定理邪正以灭于诤此圣
女举罪不诤邪正复无诤可灭何用多人此从圣举
不诤轻重非经年难灭何用草覆又此中自言引犯
未即灭罪无诤可殄远有灭义通名毗尼下七自言
引罪忏悔灭诤是别名毗尼又此中自言伹引上三
不言下二其七灭中伹引下三不言上二彼此互收
理皆通五又此自言治药具出亦不当宗略而不辨
灭诤自言当宗故出自言药此现前者即未灭罪又
无诤殄伹治人相伏息外疑谤通名毗尼下即治人
灭罪诤别名毗尼通别两异不得言一广如别章。

第五僧尼有无者一解僧屏犯有三露犯有二致有
差殊故有不定尼屏犯有二容可差殊有一不定露
即犯一犯即是定处无差殊是以尼无若如前释就
处总制一一处中各犯众多何故今言尼无不定又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8a 页 X44-0778.png
解佛制举罪要假男女二众迭相鉴举见闻并同方
了比丘同法得举当男女众举者尼是弟子举师违
敬故取可信女人类尼举处由多得实义同前引不
识名种致有差殊故唯僧有尼犯须举二众各备不
须俗男类比丘处比丘识犯即无不定又解尼不得
独行行即有伴屏露二中由无第三犯故所以尼无
若如此者尼应无屏露二处与男共坐戒首解尼所
以无二不定者若比丘共他女人屏露坐夫主见生
不信或时诃责乃至驱𢷤外招讥过为患处深故须
圣制然尼虽共男坐妇生不信理无驱遣夫义过微
不制所以尼无如是(云云)

* 将讲三十舍堕略存二门

第一释名前后者此名为舍舍有三种财相续贪心
及罪皆须舍故舍虽有三而此名舍舍财物故不由
馀二若不尔者九十亦有二舍何不名舍三十九十
虽复文别先后舍异罪均之悔轻重义齐故百二十
戒合为第三篇然三十舍由于财事取济失方广生
罪过故洗心忏先须对僧舍财相续贪心心事既舍
罪方除灭作法是难先识于难次及于易所以序在
九十前云第二依位别解者略开八门第一三十九
十同因财犯而舍不舍异者凡须舍三义一是属巳
之财二体现在受用生过故三舍巳归主受用无𠎝
三十具三义九十中有二十七戒所以不舍三义不
具故因食十四财有十三坐脱脚床屏露二敷高脚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8b 页 X44-0778.png
等四阙初第三财中真净施食中过三与外道食入
他手他物共他食阙初缘问取三钵未食生罪何不
入舍财体现故答虽取过有罪然是施主所舍理通
无局佛制共分即非属巳阙乎初缘问若尔味通不
舍者生姜买食亦是味通何故舍乎答以巳私物易
得此食体是非法不合同食即是缘局故得入舍食
中十二阙第二缘未食无罪食巳方生体不现故叹
施展别足劝非残受美药酒财中八戒阙第三缘者
覆屋白衣兜罗牙角尼疮雨等强敷与衣作衣遗落
藏他等亦因财生罪亦须分别真实净施以辄用有
罪属施主阙初缘若尔三十戒尽不说净耶答使尼
浣打二离雨衣此受持故非说净长衣一月钵药四
由不说净此即不疑五敷担擗乞缕等犯由造作成
即过生若作未成不应尺量自馀诸戒多由领受一
往生过皆不合说净夺衣一戒或是受持或可说净
舍与他时失其净法故夺得入舍自馀易知问白色
三衣舍竟归主受用生罪染坏听忏不须舍者白毛
卧具类亦应然答此由自造生过不制受用是故归
主不染得用故得入舍高床巳下舍竟归主受用有
罪故不须舍牙角针筒打破便罢不须持舍问若尔
绵褥斩破不须舍答绵褥斩坏归主和泥有受用益
三义无阙针筒少物损功甚大若坏巳听用贪心不
息还无用故不入舍又解且如乞钵等一恶还主不
听受用馀入僧库七日药与守国人若十四日口舍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8c 页 X44-0778.png
等可用无𠎝又夺衣中定与不定取失净法其不定
者不失净法云何而言舍与前人失其净法又取过
三钵与他同味真实净施皆属施主若盗此物望谁
得罪施主若死即应入僧又五敷具若妨业中制虽
杂亦应犯若体不如中制虽舍犹不如何言还主不
犯又浣衣二离雨衣等四受持犯舍者戒本何不除
不受持亦应馀衣是不犯若言五敷二毛乞缕等八
不应尺量不令说者戒本下文应除说净是故前解
三义难具所以今解有二意一三十中由贪心尤重
取物失方二即妨道招讥过重故须舍却违本贪心
九十不尔设因财犯皆因造作受用失方不为贪储
故不对舍离衣一种虽非贪取离宿违敬污受持法
舍忏令说。

第二犯人同异者一人尽犯此即易知四方僧一向
不犯同活人中五戒一向不同二离衣六年卧具不
揲坐具雨衣何者此戒皆别人受持无共受义何有
我离令彼得罪七戒不定长衣一月衣钵药过后畜
浣衣夺衣等如长衣同主人俱现前不说皆有情过
是故同犯若一人远去敕在者说而彼不说在者有
犯行者无过是故不定馀四亦然若受持衣浣夺亦
不共犯若共有长共浣共夺亦得同犯馀十八中若
不同作巳为他亦不同犯如一人在道遇贼打失夺
三衣居士为夺故施而过知足受在家者不知可有
同犯今言同者共行皆失共计过取故言同犯馀者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9a 页 X44-0779.png
易知约现前僧应犯七戒谓共作绵褥黑白卧具共
担过三畜宝易宝共夺衣。

第三自作教他同异者自作一向正犯教人同异不
定者直教他十七戒能教者一向轻以无财润巳故
但不应教他为恶故犯吉罗有十三戒教人为巳得
物润巳与至作无殊准三性心中不善无作任运起
异何者十三谓五敷具夺衣受宝取尼衣浣故衣染
擗毛过反索衣自乞缕织赞织师如是等知。

第四重犯有无者四戒得重犯浣故衣担羊毛擗羊
毛用雨衣此物现前容了更作故重也自馀二十六
皆无重犯又解浣衣更使浣打但犯小罪而文云浣
打染三尼萨耆者非谓一衣生于三罪各使为一婆
论云一时作三事亦得一舍若使浣不净染不成色
打不熟皆吉浣染相别尚无重犯何有二浣得重犯
乎善见亦无重犯文义相似诸部云云不须广引。

第五舍忏方法者三舍如上且论舍财有五门第一
对境者绵褥是坏息贪故对境无也畜易二宝由体
长贪僧受亦犯故对俗舍其对僧境通别一二三等
可解第一全坏如上可解第三处所处所无遮第四
集众三戒不集第五还财还财五例一坏还主二入
俗反体还主三入僧还主不复本用四入僧入俗不
复本用五一向还主四分如之十诵云易宝畜宝贩
卖得宝少者永舍多者付同意净人作四方僧卧具
要僧中悔馀一同四分五分五舍一入僧永舍畜宝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9b 页 X44-0779.png
等舍与僧差人永弃若僧不尔令净人为僧贸衣食
与僧食用唯本主不得食恐遂本心故二永入僧舍
五敷具入常住用唯本主不得坐三入僧俗舍药入
僧僧舍与俗人沙弥涂足然灯本主不得用一切比
丘不得食馀二同此祇律五舍一舍入僧无尽物谓
畜宝贸宝若出息利作僧房舍中衣僧不得分用及
食为折伏本主贪心故二舍入僧用谓五敷具回僧
物随僧作何等用其中纯黑憍奢耶僧不得著用得
作地敷及作向㡘帐幔等六年不揲不得作地敷僧
得著用俱不衬身白毛卧具中好如前解不好如后
解馀三亦同此若存重犯还法者绵褥畜宝贸宝不
对僧二十七中四戒即日归主二离二毛非相染故
七日药虽相染以还主制身外用故亦即日还有四
戒要经宿馀十八戒别舍不须经夜若二十三戒共
长月过合舍之时六戒即日归主二离二毛药钵若
以二十三戒共长钵合舍唯乞钵一戒共长钵经宿
馀皆即日归若以二十三戒共长药合舍一切即日
归以内外资别衣钵不同皆不相染故广如大钞其
罪中绵褥二宝舍财不集众故悔于别众得成自馀
诸戒舍财及罪皆悉尽集别作不成论其舍心有五
戒长月钵药过由相续储贪若欲还财畜心须断所
舍长财体不得即日归主要须经夜若有远行急难
开即日展转自馀诸戒皆无经日相续畜过但使财
罪巳舍即归无染此中婆多云即日得受异财不犯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79c 页 X44-0779.png
长以心断故非如本财曾经畜过故若心未断皆不
得受唯除七日归主涂足然灯以不得作药服故即
日得受异药不染以心断故此约不得即日归主。

第六持犯方轨者九是作持止便是犯长月钵药过
此五顺教作法不犯长名为作持止不说净名为止
犯二离衣宿减六年作卧具作此三事得羯磨故名
为作持反此名止犯畜宝一戒说付俗人净主当受
名为作持不作名止犯三十九十虽同一篇二处问
净者前有财可舍不得别众九十反此故分二问意
在于此也。

第七僧尼同异者此中十八僧尼同犯十二不同不
过有三一有无不同过前求雨衣离衣六夜僧有尼
无何者尼浴衣常听用故尼无兰若故二犯同缘异
者长钵是僧尼俱堕名曰同犯开缘不等僧过十日
尼便一夜故名缘异何者僧不制有伴若独孤游无
伴可对故开十日使觅伴对说尼即不尔故开一夜
问若尔尼畜长衣不应同僧答钵若巳成不须营造
宜即说净受持故唯许一夜衣营未成皆有长过一
日簪缝不可即成故开十日问若尔长衣未成有伴
可对何不说巳作衣与钵成者竟有何异而不同耶
答衣开十日据但三衣者若就说净尼亦制一日过
即犯长而开十日者一开巳后同听十日三轻重不
同者有九戒所作事一得罪阶降名曰轻重谓五敷
具取尼衣浣故衣担羊毛擗羊毛尼吉僧提故。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0a 页 X44-0780.png

第八沙弥任运者未受具前先教人作十五戒谓长
衣钵一月衣急施衣过后畜此四戒沙弥时受财属
巳受具巳后数过十日不须营助三性心中任运犯
提亦可通前日数前后满十药法不尔沙弥时虽作
手口二受进受具竟即失口受既无法药故无任运
更有十一戒沙弥教人为巳作五敷具持衣与尼使
浣染打擗羊毛过三反索衣取非亲尼衣自乞缕使
非亲织师织教人为巳夺衣此十一戒作方便巳进
受具后任运犯自馀诸戒虽本作方便进受具后要
须更作受领方法故无任运犯。

第三随难别解者三十戒中长衣为先唯除九戒傍
染二十一戒皆令犯长九戒是何二离二毛二钵二
宝七日药如律云犯长尼萨耆更易馀衣得犯贩卖
复由续心畜不断故复犯长罪以此證知馀皆重犯
若存此解贩卖入手要说净作三衣过十日无长不
尔即犯若贩卖不说无长者何由为长所染既为长
染明知理合说净作三衣问若尔何故衣法云尼萨
耆衣不应说净作三衣答得小罪故云不应非谓说
净不成若贩卖财说净竟若悔本罪此衣不须舍巳
入净故此中先得长衣过十日后取尼衣得犯二罪
是名傍染及先无长衣而取尼衣便犯取罪过日犯
长是名傍通既有必存竖通言竖通者前得净财过
十日犯舍忏巳复过十日后犯长罪及一日得衣乃
至十日日日得衣乃至十一日初日位过犯下九日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0b 页 X44-0780.png
衣相与俱犯故名竖染问若尔贩卖得药手口二受
亦应得成答不同贩卖有过说净与他好断相续是
以得成药本不受即是离贪由作二受即是长贪所
以不成又解财无二舍何有重犯又云既言不应说
净明知体无长过宁容有染但以人之喜犯故在初
而解问若尔何故律云更贸馀衣一尼萨耆此便成
重染答此五众边贸又复遣人二众边贸不犯贩卖
是故有染若自俗边贸但犯贩卖即无染过以是义
故得长作三衣贩卖无长作三衣不成者何有三衣
可名为长今失三衣次须三受三衣无长即好断相
续故作衣得问若尔过量衣房不应成受持处分答
贩卖等举体有过过量等外有过内无𠎝故不相并
问若尔十九条大衣长短不如亦条内有过何故成
受得用答是佛制畜故成受用贩卖不尔问若尔白
色三衣亦是制畜何不成受答以非道服讥过即多
故不成受婆论云三衣虽不受持过日无离衣罪有
坏仪缺衣二罪若本说净今作三衣即失本净以三
衣无长可防故乃至比丘有因缘得一端氎指作三
衣即不犯长问若尔何故一月戒云不割截簪缝过
日犯者答彼先有三衣堪受持故须截作衣相方得
免长此论先无三衣故不相并。

问功德衣与长衣等五戒何者为先若功德衣先开
者何为长等五事开功德衣若长等先制者迦絺无
缘何言巳出故答依五分长衣等戒实是先制功德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0c 页 X44-0780.png
后开广如彼说四分难解问唯初三戒独有迦絺开
者何答此三戒皆是属巳之物开即有益使无长离
之咎又不恼施主故馀即不尔问若尔自作五敷具
过三由旬用雨衣等可非属巳何恼他主何不开耶
若言作故致诃不开者我亦长故离故致诃亦应不
开答长离无多讥诃妨道馀即不尔问此三戒得时
衣利著巳竟等馀三食者得利处齐戒本不著竟何
答此三戒专得功德衣利无彼馀缘开故此本得著
馀无此义故戒本外开又解食中三戒时衣利者亦
在戒本戒本言作衣时是也时中不犯故急施戒本
例此可解此中长者十诵云长佛四肘不言广婆论
云四肘者七尺二寸祇律云广一肘长二肘应作净
善见补三衣云长尺六广八寸须说净长衣云长二
搩手广一搩手犯舍堕母论云广佛四指长八指应
作净施又开限十日者祇律云数极至十故十诵云
不缓不急故四分若行十日还故开十日若言一月
佛法应开不言长量尔所长广。

问祇云若俗人畜生无心人边作净不名作净是谓
非处何故药戒中开五众俗人及畜生边皆成施主
答衣唯防长更无受及净同位即得药防长及受净
故通俗人畜生皆由成受及净故问犯长衣不舍而
用著著得罪何不脱脱得罪耶答著有情过故得罪
脱无情过何有𠎝为如非法房入即有过出时无咎
此亦如是善见云若犯舍衣无比丘故未得舍忏得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1a 页 X44-0781.png
著无罪首解此言在于三衣戒故似开三衣非谓馀
衣。

问何故衣畜重著轻食即食重畜轻答圣听说净故
不作而畜衣有体在随畜心重以体在故随著用制
轻食本不听畜畜心微故罪轻随食即尽无有所续
故得罪重又解欲明衣食等皆是资缘衣是外资食
充内饥衣有别属畜即壅巳是故罪重者用罪轻食
取除饥畜食义通不成属巳要食方资是故食重畜
轻内外资异故不相并问若尔何故畜七日药亦重
食不净药亦轻著用白色衣亦重更问舍财实有谓
无成舍者界内有人谓无亦应成答舍衣不集以彼
非情不能碍舍又说净与他是故成舍人俱是情彼
可碍此法令同遵故不得成问何意要须舍物答若
不舍财畜心不遣故然不听别众舍者良以财物利
重人之喜犯须僧尽集众视详悉欲令犯者对众既
愧内生惭耻息过于后问既知还衣极疾即坐未知
极远答如祇律云亦不得停久过半月还乃至说白
四还不同四分作白二法。

问舍财不作法还作羯磨者何答舍是别人出在内
心非和能决僧衣还彼无容自专所以不同又受忏
非正灭罪正灭更假馀缘故以单白还衣准僧作法
即成故须白二又伽论问颇有比丘过十日衣即此
衣一夜离宿耶答有过十日衣作三衣巳受出界外
明相出故知犯长衣得作三衣。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1b 页 X44-0781.png

问若重缝三设有因缘摘分持行致于异处不离衣
宿比丘若死云何答本界内分又解应与看病人以
本是一衣同受持故律师云后是定义。

问如来差阿难令作袈裟巳前无三衣耶答准有粪
扫衣无割衣故又解虽有割衣而无如法。

问初得衣钵过于五日若被摈等若狂乱人上入天
宫至北单越后解摈若得本心若还本处以何日为
限而作说净答一解更得一日又解取前五日律师
云后义定也此中首解真实施主若命终者勿问先
作及以未净皆须说净以守人亡故有说若得长财
作成被及得先成不合说净是重物故问若尔如尼
十六枚器七日药等岂是轻物圣开说净法耶更问
离三衣重离馀衣轻有何意耶答夫三衣者道标服
式资身要用无时不须生善最胜以受时要心不许
离宿今既离宿达本要心失于受持故得罪重馀衣
钵等非是道服又用有时非常所须是以受时不言
不离今虽离宿不失受法所以罪轻又解三衣制畜
是上中下违制故提馀衣为此中下对开有违故犯
吉问若尔钵亦对制有违何故犯吉而不失受答衣
障形丑无时不须犯提失受钵用时限故不相并善
见云受持三衣巳转根即舍。

问十日衣一月衣分为二戒者离衣有病得僧羯磨
病差离衣何以不分二戒而合一也答凡论分离一
财体不同故二日月长短不同故此中合者一同是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1c 页 X44-0781.png
三衣二若病未差无离衣宿若差离宿与本无病不
异是故合也问羯磨离衣于三衣中得离何衣几时
得离答四分云唯离伽梨十诵云下二亦得明知三
衣随意离一五分云得留中衣上下不得若有贱者
好者随留十诵云从七月至九月夏分不开五分云
今听前安九月后安八月祇律云白四羯磨限一月
夏中亦得今律白二善见云病僧为羯磨离衣往馀
方若差欲还路崄不得还恒作还意虽差不失婆论
云羯磨病重不行病差不行更得病即先羯磨同一
月内得。

问有时衣有非时衣就何立月望衣耶答就非时衣
此中祇律云前十日得故衣若细衣得巳不自作不
教他作过前十日犯舍中后二十亦如是说四分分
之若前十日五日巳过得望衣用后五日中十日前
五日此十日应作中十亦尔后十日前五日过得望
衣乃至九日过一日中作十日得衣即日作多论云
勤求不断待满一月若想念断不至一月若初得衣
日自知必无望处过十日犯舍若初日得衣停衣待
望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二种十日内不净施与人
作衣至十一日犯舍堕乃至十日不得所望非望而
得应合成十一日犯舍堕善见云若有望处一月得
畜若二十九日得望衣细先粗者说净细者复得一
月为望得故若后得衣粗复停一月如是乃至勿过
一月义云若三衣俱故并少勿问皆开一月若十日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2a 页 X44-0782.png
中大衣上同衣足者当日不割绵[打-丁+迸]十一日明相出
犯下二衣财少不足者亦染犯长若无根本者得开
一月。

问既为作三衣体自无长何以染也答少财若无故
坏受持三衣自实无染今言染者以有故坏三衣故
不如昔解问先有长衣三衣望未断为被染不答此
是法衣彼是长衣何得相染问若尔三衣望断得少
馀财为被染不答既同犯长何得不染乃至二十九
日亦如是足即不开不足便开故。

问何故取尼衣重不制取钵答衣有五故喜能舍与
致受义数故须制钵唯有一尼舍稀故设令受者伹
得小罪又解无犯祇云尼与比丘钵及馀小物取而
无犯故广说乃至出界二十五肘离见闻处一切犯
提问尼取僧衣何故小罪答大僧上尊与尼义稀故
问若尔能与之人亦应犯轻何僧得提答大僧与尼
就讥过中制生染义深故得罪重尼取僧衣就稀数
而制故得轻罪。

问浣染打实是三戒总制者何答皆是使尼处同复
是始终由一衣生故问既制令尼洗衣何故不制熏
钵答染浣义易尼多闲解为洗义数熏治是难尼多
不闲作之义稀故圣不制问令洗新衣何以轻耶答
使洗义稀且不生过故制轻之又下二众无有师义
为洗即稀是以犯轻式叉尼是下众使上尊浣衣义
稀故犯轻罪。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2b 页 X44-0782.png

问衣中所以制过知足取不制钵耶答衣有三领失
即多少不定钵唯有一失一受一本自无罪所以一
制一不制。

问衣中既立劝增价钵无增者答衣资身义宽喜增
故制钵资身狭义稀所以不并问若劝钵增轻者乞
钵如何制同衣耶答实以钵无多用然彼全乞一钵
恼处深故犯舍堕劝增非一故犯小罪问劝增缕何
故乃至一缕亦犯乞衣一条与此相违答乞本施主
先无心舍乃至乞时任彼筹量施与多少恼义是微
故得一条方犯其劝增中虚心自施分限巳定不荷
其恩嫌少更索长贪恼彼情过最深故勿问多少随
增皆犯。

问若劝二居士增价一增一不增为犯前后答犯后
戒唯增者犯不增者不犯犹是二人合作故问所以
但劝二居士不劝三者答二合作一衣劝增损恼是
多所以须制三合作多损恼是微是以不制问若三
居士各为巳作一布衣今劝三人合作䌷衣岂可非
损何以不制答此戒要本施衣体上增方犯今劝作
䌷落前乞衣戒中首解本为买绢今劝增买䌷落在
乞戒此戒要本施衣体上方犯下求缕亦尔。

问衣价中制过索罪何故不制过索钵价者答钵本
用食得一便足更无多用何可开之若全无钵过百
千反索亦无罪故不制之。

问忽切索衣为损王臣为损净主边得罪答由王臣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2c 页 X44-0782.png
心勤恐失此物致索忽切恼彼施主损一境结罪。

问绵卧具黑白毛卧具皆乞贵物同不听作何故舍
法全坏不同答绵由害命得并乞贵物令斩坏息贪
黑白虽贵不由害命故得生患义微是以全舍问绵
褥二宝七药何以牒舍作开通者答凡舍竟得复本
用者不得牒舍辨开今此四戒舍竟反前故得又解
此四戒舍竟或时体变坏或不听复本用长衣等义
反前故不同十诵云若巳成者受用无犯非如五分
卧褥应舍与僧。

问得羯磨竟得减六年作若作纯黑白为犯前犯后
戒耶答不犯减六年以得法故纯黑白边别犯前戒
如得僧处分过量造房不坏处分得过量罪。

问卧具制年限不制其揲坐具反前者何答卧具为
取煖气资身受用年多巳去久故陈朽无资身义故
制年限不制其揲坐具不取资身煖气但恐污僧卧
具障身便罢伹使体在不限年数既有坐具常得受
用贪好更作是以制揲息著好心问若不揲者揲巳
便忏复何须舍答不揲举体有过今虽更揲犹有本
过体在故须舍其过量量内无咎先割量外然后忏
罪故不须舍又可舍巳便归主无受用义故须割却
不须舍也问若尔不揲舍巳还主犹好亦应须揲答
不揲为好舍巳还我义同新得非我情过过量他与
犹亦是犯母论云不揲坐具得羯磨巳无不揲过。

问八不净物中展转相易犯何罪耶答以金绵褥等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3a 页 X44-0783.png
二相易者提得馀六互者吉六六相易得小罪得馀
二者犯舍此中若以八不净物贸得十种衣皆得犯
舍以十种衣贸得金银钱绵褥氍毹转得尼萨耆得
馀六者吉多论云说净钱宝得易衣外财作三衣钵
器入百一物数不须说净巳外须说若舍堕钱宝者
易得衣财作百一物数先畜钱边吉对首忏先畜宝
边僧中舍堕忏巳贸衣财作百一物不须舍巳入净
故。

问贩卖之物持净戒者生时不听受用何故死后得
分答此业最重若存食用者彼比丘念虽贩卖有罪
犹有供僧福续作无巳故不听用比丘既死更无作
理故羯磨分。

问长衣戒本得有迦絺衣开钵何故无答衣钵体别
益不及钵有过不相损有利不相及所以无也问衣
不利钵何不受迦絺钵答衣有三领为伽梨重故开
功德衣虽离无罪兼益长故钵唯有一常随身受用
何得受功德钵既不开受不益长钵故不言巳出。

问何故不问迦提一月答钵若未成本自无长何假
开也其钵若成巳开十日足得说净故无一月又馀
衣有四时不同令洗浣故开有时限钵即不尔故不
相并伽论问颇有一钵即尼萨耆不答有谓不受持
十诵问颇有比丘过十日畜长钵不得舍不答有得
钵巳转根作尼者是也尼畜十日转亦尔婆论问白
色衣畜过十日犯白色钵畜过十日何故不犯答衣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3b 页 X44-0783.png
可染令如意必成坏色更无增损储畜义强故犯长
过钵若烧熏或令损坏难可如意是故不犯。

问衣若过减皆成受持钵何无此答衣者过可截减
可续是以成受钵无此事故不成受问乞钵钵无多
用好者留置夺入僧库为本寺故者乞得多衣亦恼
施主兼损寺舍何不如钵答衣本资身用宽故归主
钵无多用资身义狭故须入僧问若尔长钵过日亦
无多用何不一钵还主馀者入僧答畜长钵或自巳
物易得或施主虚心舍施无损他义虽无多用生患
处少故悉还主其乞钵者一长贪求二恼施主三损
寺舍四无多用如是生患义非一故须入僧。

乞缕令织中何故伹制俗非亲里不制尼耶答俗属
官故尼即不尔又尼无自织法大僧知法使尼义稀
假令为织但得小罪问若尔亦可但制使俗人浣衣
不制尼耶答圣教听尼自浣染衣是故大僧喜令尼
浣妨彼修道又浣染义易更无多损故不犯也。

问劝织师戒损居士缕与前劝一二居士问缕何异
而别制之答前对缕主面劝此屏处劝织师所以有
异问前戒有劝二居士合作衣戒此中何故无劝二
织师合作衣戒答前对二居士面劝皆是缕主得有
合衣义故制此中若二居士各遣一织师织衣比丘
屏处劝二织师合作一衣既非缕主何有合义所以
不制问此中亦与织师犯由前缕师何异答前戒损
织师不损缕主以自得缕故此戒损缕主不损织师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3c 页 X44-0783.png
以与价故又前非亲犯亲即无犯此戒不问亲不亲
皆有损缕主义故又前织成犯此领受犯所以别制
问若夺沙弥衣不犯者下九十中随沙弥不应与大
僧同犯亦应犯轻答本与衣为欲共行沙弥非巳同
类与之义稀夺亦不数是故犯轻下僧作法摈举竟
皆不听随顺同遵僧法损恼无殊是以同犯问夺沙
弥衣及犯重比丘同得小罪者何故打即轻重不同
答与衣本欲共行沙弥及犯重俱不得共行共宿义
齐故同犯轻罪打本取恼犯重比丘与巳同位损恼
义深沙弥位别是其下众受恼义微故轻重不同。

问如四分云自三月十六日始求雨衣四月一日用
浴婆论云闰三月者要后三月十六日始求若闰四
月前四月十六日安居者即受用至七月半未识用
中何故听闰前四月十六日用求中何故不听闰前
三月半求答求贪恼他用中无恼故前后不同问雨
衣闰月中得多日用受功德衣亦应闰月得多利答
衣益处多闰中开者有长贪之过雨衣巳物夏闰开
用无多长贪首解明其制意时开一月求畜而大制
时半月应求半月应畜设未受持不须说净是百一
受持衣若前安居至四月十六日应如法受持用至
七月十五日应著一处不应畜用畜用者越亦不须
舍至后安居不须更受如前畜用故多论云从三月
半至三月尽应作若得成衣四月一日应畜若不成
衣乃至四月半听求听作设三月十六日得一二日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4a 页 X44-0784.png
即成者律师云亦得畜用祇律云四月一日要受持
巳用至八月十五日当舍多论又云尼弱劣担持即
难不听畜得畜浴衣一切常开又五分云至八月十
五日应舍众中作唱云大德僧听今僧舍雨浴衣三
说此律无也。

问急施衣与长衣有何异答此戒时非时俱犯故与
彼不同违教长贪之深重所以制之如五分云前后
安居十日未至自恣时得急施衣应受首解以此證
知后安居未竟亦得受急施衣问非时受衣过一月
五月外更增九日时中何故不增乎答非时受衣还
得非时开今既时受何得非时开若尔非时受亦应
不得时中开又解要是急施非时受时外增九日时
中受者既非急施衣受无时限何须更开九日问长
衣入十日不说净越十日明相入十一日犯此急施
衣七月六日受越十日明相入十六日应犯何故律
云乃至五月畜不犯答长衣不与时分相接但有前
开故越十日入十一日犯今急施衣六日受者至十
五日明相未出开前无犯入十六去日复有开时分
两开相接是以无犯十五日者破夏离衣安居未竟
不听出界伹有后开无彼前开越此便犯。

问一月衣摄十日衣共为一月功德衣摄迦提月以
为五月何故迦提月不摄十日衣过一月五月巳更
增日者何答一月衣摄十日衣有三义一同是非时
位二同防长罪功能处齐三十日是本不足开一月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4b 页 X44-0784.png
此是以长收短故得相摄功德衣摄迦提者亦有三
义一同是时位二俱得五利功德处齐三迦提本位
五月不足故开此亦以长收短所以得摄迦提月不
摄十日衣者亦有三义一时非时别二利有宽狭三
本末不相摄五月不摄十日亦如是。

问离衣戒中有功德衣开六夜戒中何故不存答上
士不受功德衣故不开问若尔应无迦提月答功德
衣由作法有迦提月不由作法受故不相并又解聚
落比丘得聚落中受衣向兰若处兰若比丘不得来
到聚落中受功德衣向兰若处何以得知异界比丘
不成受故。

问转许僧物犯提何故转许佛物不犯提耶答许僧
之物于巳有滥转可称心喜受因制许佛物于人无
滥转之义稀故不制提舍堕略要粗制如是。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卷中之一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卷中之二


* 将讲单提略存六门

第一配三业解成犯相者九十之中有三十一戒是
身而非口如总颂言女未强脱覆与屏施别过非残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4c 页 X44-0784.png
不外坐屏露四三军酒水击半白二随打搏宫有二
十一戒是口而非身如颂言故毁两同说道女异嫌
尼讥法恐怖疑发起欲拒毗同欲无根谤二十一毗
尼昔解与年不满是口业犯今解不然律云和尚提
众僧吉故知自身作业假他口也三十八戒亦口亦
身三十一戒口家作业共身心犯有七戒口家止业
共身心犯论前作业亦有三一身口作业假他身成
有十九戒若论自作唯身心犯若就教人名自口作
业假他身故颂言掘坏牵用劝然藏饮杀驱与尼捉
落宝高床七戒俱次有七戒自口作业假自他身犯
且如与尼同行要假自口共期后身业行越界方犯
如颂言屏露二处敷四期索美食有五戒自身作业
假他口者如食尼叹食假尼口业叹身业咽方犯馀
者亦例同颂言赞谏及二听与年不满五违谏之罪
亦有口违谏且就一相言不尽理次论止业共身犯
者覆藏一戒论解不同伽论云意业犯此就根本说
非但意犯摩夷亦尔十诵亦说尼覆重罪亦单心犯
善见云身心犯者见闻他犯此通名身业未即成犯
若口发露本自无罪由所见闻止不发露意地覆藏
故口家止业假身心故颂言覆背足非时家真不与
欲。

第二身口业自作教他不同之义者有十二戒自作
教他同犯馀者自作正犯教人即轻颂言掘坏牵用
劝恐然藏杀饮无根捉落宝自作教他同莫问为巳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5a 页 X44-0785.png
不为巳过中是损悉同犯有十戒教人不为巳于身
无润虽损是可巳得小罪何者是耶颂言屏露与尼
衣高床七戒俱此前十戒教人为巳能教犯提受使
者吉若不为巳受教者提能教犯吉此义未尽如打
搏等亦自他俱恼何不同犯而独无根谤饮虫水等
俱是无文义决即齐故知不尽此中善见云辄教诫
尼是遮非性故但三十戒以为性恶自馀六十悉名
为遮今且序性不须遮名故颂云故毁两说异嫌强
牵用讥不驱恐覆疑故饮发说随随拒毁同与不屏
打搏无。

第三持犯差别者九十中有十二戒具二持犯何者
是耶由得羯磨得说粗罪教诫尼受功德衣得背请
别众食嘱授入不犯非时食前后入他家作馀食法
不犯足食劝足七日尽形作口法受故不犯残宿不
受净施问主著如法僧事与欲起此十二戒由圣开
听作法顺教即无其罪名为作持若止不作法身作
有违名止犯若据作事边名作犯此二犯业思体一
而名有异止法止事毕竟不为名止持止作二持名
体各别昔解七日手口受竟防无非时名作持今解
不然七日药未作口法体合非时食本无日限由作
口法过七日名非时此乃由口法生如何得言防名
为作持覆藏昔解亦言作持此亦不然颇有顺圣教
作法覆藏得无罪耶我非时入村顺教作由是非时
入村而无罪得名作持故知昔非今存十二馀无作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5b 页 X44-0785.png
法顺教义不名作持问教人掘地圣开知净得防教
人无罪岂非作持答此之十二顺教作法自身得作
而无罪过得名作持知净语中但开教人由不开自
作故不名作持次有二戒作便是持止即是犯谓覆
藏不摄耳听戒馀七十六戒止持作犯作持作犯义
如上解今明止犯止持言止持者有九句分三品上
品一句识法识犯不犯根本复无愚痴不学无知清
净皎然名上品中品四句初识法疑犯二识法不识
犯三疑法识犯四不识法识犯此四不犯根本制为
止持有四无知不及于上名为中品下品四句初疑
法疑犯二疑法不识犯三不识法疑犯四不识法不
识犯此四皆不犯根本名止持有八罪劣前二名为
下品次论止犯九句有立八句无识法识犯此翻进
趣修学以明止犯既言止犯由不学生何有识法识
犯是以但八今解若翻解以明止唯得八不得有九
若翻修明止即有九句如不受三衣说净等解而不
作云何不得有九识法识犯望根本不作法名止犯
然识教相无有愚痴名为下品中品四句各得一罪
上品四句各得二罪以犯门解义罪多为上翻前持
中无罪为上句法回换上下可解。

第四僧尼差别者九十中六十九戒僧尼同犯下尼
律有文不烦更数有二十一戒与尼不同有三种别
一有无不同谓辄教尼说法至日暮讥诃教授师此
三尼无次第相生无意可解有十三戒轻重不同故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5c 页 X44-0785.png
颂言作衣持屏坐三期受赞食劝足美牙角过量覆
三衣此之十三作事同罪有阶降故曰轻重不同之
义如律中解次有五戒犯同缘异颂言背请足外道
与年雨浴衣如此五戒得罪处齐名为犯同缘异故
落在不同戒中广如律说文虽如是今就义更立应
有三一牵他出春冬房僧尼同犯夏房僧吉尼提二
毁呰尼通二众僧轻重别三覆藏一戒二篇同尼初
篇覆尼重僧轻诸部不同如别章解。

第五沙弥时作方便进受具戒者二十二戒有任运
义自馀诸戒无教人同犯故无任运何者是耶即前
第二番教人同犯者是不烦更数虽然犹少有差别
露处全非任运屏处容有半是若永去全非若暂去
者二宿在界外即得有任运受戒竟犯更约九十以
明条相有九种别一始从妄语至坏鬼神村有十一
戒明守口摄意身莫犯善调三业行二从异语恼僧
尽覆屋过三节有九戒明善将人心随护众意不相
恼行三从辄教诫尼至与俗女同行巳来有十戒明
远避嫌疑离染净行四从施一食尽过受四月请巳
来有十七戒明内资节量少欲知足行五从观军阵
至不作三染色巳来十三戒明计意任缘离诸放逸
修习出道无著行六从故断畜生命至与贼同行有
七戒明常行远离修慈悯物行七从说欲不障道至
不摄耳听戒有六戒明深心信解敬顺诸佛教法行
八从同羯磨后悔尽无根谤有七戒明同住安乐不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6a 页 X44-0786.png
相娆恼详和无二共相遵奉行九从突入王宫尽此
篇来有十戒明衣服外仪节量谨摄无违行。

第六随难问答者问故作为重戏即犯轻何故藏他
衣钵二俱犯提答妄语非恼境故有情过犯戏即无
情过论藏恼境虽能藏者心有轻重前人受恼不殊
是故俱犯问下众犹是恼境故应犯提答同类比丘
受恼情重复能碍于布萨故重提异类设令毁破受
恼未有诤讼不能障碍僧事所以犯轻。

问谤戒中七聚谤罪阶降何故毁呰一提答谤既损
恼有增微故结罪阶降毁呰直就受恼边制问若尔
我以四重毁受恼重吉罗毁亦应轻答毁呰有二恶
法皆提善法皆吉其谤中唯有恶法谤无善法谤故
不相并问若尔毁呰恶法中何故无阶降答谤本有
三义一为损恼二为治罚三要对人前毁呰唯有损
恼阙无治罚故无阶降。

问谤通二众如何尼毁比丘及尼别人提僧局同类
答谤据摈治毁呰有尊卑上下违敬之咎故有轻重
尼骂大僧众吉为之义稀应可僧骂尼众提为之数
故若尔谤大僧稀亦应轻答以别人相恼数故大僧
知法骂众义稀故二众俱吉。

问妄语戒著于大众中馀戒何故不著答妄语七众
俱犯提毁呰两舌等唯比丘提馀皆轻所以不著。

问同室戒通道俗坐行船等道俗别者何耶答比丘
共二女坐尽日教授不教授有异所以须离答论宿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6b 页 X44-0786.png
者比丘及尼俱无教授义比丘共二女同行者尼兼
二开一难故二多伴故俗女即异故宿即义齐其同
船者招讥损重不如俗女故不相并。

问共女宿何故无过三夜戒答佛制不听与女同室
故本不开故伽论云若与一女人相续过三夜但有
同室罪无过三夜罪今解与女同宿虽制不听亦有
过三夜罪若与女人同宿不结过三夜者过量不处
分即是犯不应有妨难罪。

问若结二罪者何故四分唯言天男者答前巳制故
为异前戒故著天男若言男故女不犯者同诵中亦
言修罗男可共女人共诵不犯是故未受具者除比
丘及尼馀者是也除中通二众故知取中通五众伽
论更问初禁其宿后开二三夜犯何故观军戒中初
制见犯后开二三夜别立戒本犹有直见犯者何答
未受戒中本犯由从宿后开二三夜永无初宿犯军
本由于观犯后缘开三夜戒本过三犯观军非是宿
犹有观军犯。

问依此律破僧出血二兰名虽轻而业甚深说亦坏
众同犯于提者何故四分说粗戒中云伹除二篇不
序偷兰答以名轻重若序兰名人谓馀兰亦提止滥
故略。

问说初二篇同犯于提者谤他初二罪轻重者何答
谤他初二有治罚义损有深浅故罪轻重说他初二
无治罚义就坏众处齐故结一品。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6c 页 X44-0786.png

问大妄语身现相与口同重者我得道现通亦应得
提何故宾头卢现通得吉答妄语身现表口是重问
若尔王舍城人言得罗汉者取钵即身表口亦应得
重答口言得道凡圣俱能说有滥故说重通唯圣现
凡夫不能无滥故轻问凡夫亦得通者即是俱滥答
凡夫说即易得通者少即是难也。

问此戒凡夫一向无犯圣人一制巳后更无重犯此
教便成无用答今制此戒正为凡夫问凡夫无实何
能得犯答今制圣以遮凡圣巳被制更无说理后若
说者即知是凡。

问此戒本何不除增上慢答起时无故略在通开钉
杙著树随钉多少一一结提畜生何故不随坏提答
草木多有生分出相随所坏处皆障他一分生不起
故是以随坏得提畜生唯一假命以要待死方名断
命故犯一罪又解遮性不同制意轻重故。

问馀三口过但作即犯不待僧制者何故恼僧戒中
要待僧制耶答馀之三业一正相违二损恼处重是
故即犯绮语不尔故要待僧制。

问一切谏戒谏竟即随犯何故此戒白竟未犯答此
是恼僧非是谏法直是僧制白竟未违制要待更作
方是违制就后结犯与谏不同。

问上转僧物下尼互用及屏处敷具戒各序三种僧
物同异云何答回僧中正取许僧敷具及互用唯取
巳舍与僧以俱是僧物故各序三种须辨不同。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7a 页 X44-0787.png

问恼他戒中开亲友不简净秽出房戒中局是清净
不除亲友者何答前是俗人处属先借者亲友无强
故开非僧住处故不简净秽此是僧房净者有共住
义秽者驱出无犯。

问有看覆戒何故无自覆戒答不看覆时房成得受
用自覆过三节结罪竟房无用义亦可看覆尚不听
岂况自覆乎。

问教诫戒中何故伹请比丘不请佛者答若请佛教
授有二种过一违八敬教二违本要期自誓受心若
请大僧反前二失问若尔佛巳遣尼半月往僧制请
教授爱道何故不往请僧而更求佛者答尼虽蒙佛
制大僧未制半月教尼爱道悬知请亦不得故来求
佛请敕比丘往教诫尼问佛何故不自教授答佛作
即不可不通末代故僧作便通。

问僧不差中说八敬法何故不犯提答昔解八敬文
定过微故说法滋广邪正难分故吉提有异日非说
法及敬皆得吉罗以不言故今解说法八敬无别轻
重二名互显故又日非说法八敬亦得二罪而律云
吉罗者此结日非罪不结不差罪者戒本巳结竟故。

问教诫戒中差与不差日非教授俱犯吉者后戒亦
差与不差说至日暮亦应俱提答僧差说法至日暮
者众法摄尼不敢辄往故犯提不差说者无于众法
摄受于尼尼去无罪过由我微俱提不含轻重故作
异名日非之中亦僧差者重不差罪轻俱吉罗通于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7b 页 X44-0787.png
轻重故同结一名理有阶降彼此相似竟有何妨。

问受尼赞食犯提何故受酥油等犯吉答财物利重
情著难舍劝舍义稀致受不数是以制轻食无独食
劝辨义易致受义数所以须重酥油外用叹劝亦稀
是故亦轻大僧叹尼义稀受亦不数是以制轻问若
尔何故过受戒中亦食提衣等吉者答食是资身最
急人喜受故又受用体坏损恼施主是以重然施主
造福德舍安衬身衣听一宿受用不听将去过受义
稀设过受用衣钵不坏犹属施主损恼义微过受然
灯及涂足油虽体坏尽身外而用过受义稀故轻。

问别众戒中开有七缘何故展转戒中唯开病缘及
施衣时不开馀五答作衣道行船行大会如此四时
由饮食难得施主好心请食于身有益不恼施主故
须开之今既二家请食食即丰饶何得开耶开即长
贪恼他唯损无益故不开之其沙门食者彼为益外
道亦无施主可恼故须开今若开背佛弟子受沙门
请者损佛弟子失利处深开成大损是故闭也而为
利比丘故益施主具得衣食二福果故准此二戒言
衣时者不受衣一月受衣五月除此巳馀时劝化作
衣并施衣者故知时中勿问病与不病有衣无衣施
问若尔何故戒本唯言病及施衣不别开时答戒本
无时下有时文即疑不开戒本无舍请下有舍请亦
应不开。

问衣本背前家取后家不犯者亦可食背前家取后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7c 页 X44-0787.png
家应无犯答食本体坏致恼施主故犯衣本体现常
存不恼施主故不犯如似背九十日安居止得吉罗
以是生食体未坏故背一日请重以是熟食体坏故
问准祇律作念而舍须至三说不如今律要须实舍
未知六念中第二三说馀一说者何答第二念一防
不作念吉二防背请提以防二罪故须三说馀阙后
义故俱一说问第四念何不作念巳防不说净提答
衣本别属不得即当说净所以不防食味通故得防
问若尔别众食亦是味通作念竟应防别众提答食
味虽通若听别者致念破僧是故不开又解前舍义
通味复是通故念当舍别众者念不别后时更别不
顺味通故不得也此中四分云若一日受十家请第
二家若食犯一提八吉以初是前馀九皆是后请故
若背九家得九吉以不舍故舍即无罪伽论云若受
前家请往至座上未食前家更有异家送食若食后
家食犯背罪先食前家食巳即座上更食后家食不
犯四分云或食巳更得食者受前家食巳更受馀家
食乃可犯足不犯背请或一处有前食后食者谓一
施主前后再设五正食食虽有二以主是一亦无背
请乃可犯足明了论云家边请不具足食疏云有施
主请比丘中食即往赴彼从馀施主家边度此家施
主见比丘请暂过路远乞大德为我食小食即设蒲
阇尼比丘进少许而去后于彼家食无罪由非先时
逆请故论云教化作得食解云比丘入施主家教化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8a 页 X44-0788.png
得蒲阇尼食不得饱更进馀家得蒲阇尼食亦无罪
非先时逆请故论云常食解云于施主家食蒲阇尼
竟还本住处食常住僧食无罪若巳受他请中前于
本住处食蒲阇尼巳往施主家食得提论云怜悯食
此食不碍次第传食解云若受三家请依前请次第
传食二家蒲阇尼无罪若逆次第食得提食第三家
食时不得罪第二家食进一黏方得提若衣食具若
病故逆受无犯论云有因缘受四月请解云比丘受
请得极四月过即吉罗若久请者属施主故一年三
时听一时若受四月请中前馀处食蒲阇尼中前还
此受请处更食蒲阇尼无犯是常食处故广如别章
问别众戒中言施主者为通道俗为伹俗人答婆论
云不问道俗皆成施主俱有别众过又解要是俗人
而作施主方有别众何者在家贮畜食具或有别请
故出家不尔故律云为悯自衣家故又善见云沙门
食不犯者或有同法沙门及外道沙门是也首解云
四方僧食无别众罪故须说有施主者为简此也二
解既尔宜就急好故云沙门施食者在此沙门释子
法外出家者是故知内道沙门亦是犯位而言悯白
衣者亦可从多或从缘起说虽然要是持戒人来不
与者犯犯戒非也安居云善比丘来应与恶比丘来
不应与。

问若有请坐禅等师然次至不能者何答有解坐禅
诵经佐助众事人亦应食唯除恶戒如五分说又解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8b 页 X44-0788.png
禅师等是别请非僧次法师律师亦复如是。

问要一处四人食方犯别提耶答不尔故善见云一
时受食巳各分二处食犯何故为一时受食故别乞
亦尔故彼云各去一时受各一处食及别乞别去一
时受食皆犯问何故得僧次者不犯答即是杂众异
人不敢异计故亦可既遍四方僧皆蒙请故无别众
首解虽是别请若非正食无一日充身长道之义本
自无罪故婆论云四人巳上非正食故无罪昔解不
净食不合同味不犯别众若尔非法羯磨亦不合同
遵应不犯别众答非法详集容可反非为如故制令
犯食中不尔既是不净设往不能回令作净往而无
益是故不犯今解成别虽是不净得同情异计还成
背别非时不受足食劝足以不相假异计故亦犯问
若尔何故贩卖衣不净药不犯长耶答彼有过故不
合说净而不净食得犯别者以罪不择境净法简境
故。

问按婆论云四人各乞于一处食无别众罪何故律
云家家乞食通巳五人佛诃制戒答论就散乞一处
食律据一家并乞共食是故无违问比丘有物一处
共三人食并犯提不答婆论云四人中一人有食于
僧界内或行路中于俱卢舍界内一处与三人食三
人犯提食主无犯善见云二俱不犯以比丘不成施
主故二论既别不须通和问如僧尽集未食僧食或
食檀越食有一施主别请四人在僧中次第并坐受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8c 页 X44-0788.png
此食食犯提以不答不与僧同味咽咽犯提若四人
先取僧中食一口巳后得益者无犯婆论如此。

问沙弥不成足数不成别者僧次请来不应免四比
丘罪答别得破僧沙弥无破僧故不成别众而同是
福田故成僧次此中若对法食能别处要四人巳上
方犯以广诵作法作僧事故法食无限多即转好故
若论所别亦有三一食有丰俭开不开别由人有多
少如婆论云食难得处所别四人巳上便开不犯以
食无倍供故三人巳下犯以容有兼济故若食易得
多少悉犯四分许村落既小食复难得彼此限局各
不相容不问多少悉开不犯不尔皆犯其法食者所
别之处若一乃至百千悉皆是犯理无限故二作法
不作法别所别不作轻就作法中秉于众法别三人
巳下对首作法但犯轻非正众故若彼此成众俱秉
众法相知俱重食即不尔三人巳下不问正不正足
不足无犯四人巳上正足俱提不正足吉三损有轻
重所别之处但使不秉于法假令秉法非正法不问
多少能别得吉以法食远资别不同味即恼情微故
所以轻别众食中食资身近别不同味即恼情重故
别得提若作法者别三即吉人不得益别四得兰僧
不得益。

问法与食开缘何异答食中有僧次无与欲者食是
事资食方成益故法是理资送心表和彼此获益故
无僧次而有与欲。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9a 页 X44-0789.png

问别众食中开有九缘何意答病谓脚[月*(臣-巨)*辛]以异恼僧
义故难济命故言作衣者十诵云不问应量不应量
衣一切尽听要食难得处易得不听首解作衣久延
恐废正业故言施衣者施时不受后须难得自得济
形亦福施主故言道行船行者昨日来今日食明日
行今日食皆犯即日行极小半由旬来去食者不犯
婆论云若到所至受食亦无犯义言道中多难亦难
得食故言大众集者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者谓四
人中长非谓四外别有一人乃至百人长一例此可
知又解彼此成众八人巳上名为大众食无倍供食
难得故开使不犯七人不尔故言长一为患若食易
得处虽大众集别食得提又解大众者四人巳上故
尼律云大众者四人若过又婆论沙门施食者外道
沙门除佛五众一切出家皆名沙门义云为小益外
化以道法改邪入正开使不犯若沙门请巳复俗作
白衣或作五众持食与比丘白衣请巳入外道出家
作沙门手持食与此二俱提先是出家五众请后作
沙门外道亦犯十诵云白衣请比丘后作外道沙门
持食乞受请吉食者无犯。

问所以白衣俗人不开者答阇王信心施主爱重比
丘遂助破僧外道情疏无相亲附助成破僧以小益
故开。

问将九缘配时非时者解云九中作衣衣时唯在时
中不通非时馀七通时非时施衣时内不犯时外亦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9b 页 X44-0789.png
开问若尔时外作衣亦应不犯答施对新得彼此有
益作衣巳物更无胜利是故不同故四分作衣时者
自恣竟无迦絺一月有衣五月广如彼说问若尔直
就时中自得别何须作衣答此举受持之时。

问若有缘不白入不犯重者我有三宝缘不白入聚
落亦应犯轻答此须白者为释他意非所防故白入
聚落不同此也问若尔行覆藏六夜有缘出界不白
应轻不应失夜答明其病等六缘对治别众不防于
白六夜出界正防失宿不防于白何得将对治难不
对治也。

问别众食何以不计所别境界多少结罪而结咽咽
罪者答本制意为悯白衣为恼僧众故制不专为损
于所别何得偏就所别境界故随业结不就于境。

问足食劝足二戒有馀食法开赞叹过一食背请别
众过三钵索美食非时不受残宿如是九戒何故无
耶答二戒曾前犯足贪心更食须法作残息彼贪过
是药病相当故须开之馀九戒中前六未足一向即
犯非对治药故后三亦未犯足然是非时食体不净
若开作法前人得罪巳自招殃复非对治故所以不
开。

问别众戒有六缘此不开何答彼未犯足故以六开
既得食充身又长道益此曾前食五正饱足堪一日
资身长道若更以六开转增贪心开成大损非对治
药依四分云对俗人作成小罪足食人前不成法明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89c 页 X44-0789.png
了祇律皆许成也。

问足食非足想亦应犯提何故律无答竟虽正食心
作不正想无情过故不犯所以不论问食中有数戒
足食戒独劝人同犯何答此戒有馀食法开可有不
犯日既未过人多滞俗谓言无过不问心之好恶人
情随世轻违佛制一切同犯。

问准十诵劝人非时食杀生草木然火掘地啖残宿
食等劝他为巳不为巳前人作者二俱得提与此不
例何答此戒有四义故离一足食身业犯劝足口业
犯二足食病开劝足无病开三足食贪心犯劝足通
三性四足食咽犯劝足巳身不食犯故不得合。

问南浮提比丘至馀三方以何时食耶答如十诵云
南阎浮比丘到俱耶尼用阎浮提时俱耶尼食三方
亦如是乃至天食过中无犯伽论问颇有比丘非时
食祛阇尼不犯耶答有若往北单越用彼时食不犯
若在单越以阎浮时至彼中夜一切三方亦似阎浮
提十诵云馀三方残宿食三方人不得互食北方宿
食彼无我心所随意食无犯乃至受法不受法比丘
得更互受食得食无犯明了论云能受者具戒比丘
住于自性伽论云以北郁单法不受食不犯。

问既知与在家外道食犯轻未知何故与出家食犯
重答出家名同真伪难分生人惑倒故制以重其白
衣者道俗位别不生惑倒故所以轻婆论云外道男
女若病若求出家与不犯出家者四月试四分亦然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0a 页 X44-0790.png
问佛道为是九十六种外为内答祇律贩卖戒云似
是内故彼律云一切九十六种出家人边买无罪不
言七故知是内婆论三衣戒云现未曾有法九十六
道无此三衣名正释此戒云自手与九十六种异见
人食不问在家出家有衣无衣悉提贩卖戒云外道
根本六师教十五弟子各各受行异见六师各别有
法与弟子不同师弟子通九十六如是师师相传常
有不绝佛道是外不疑尼亦应提今结小罪是方便
为作不同。

问施一食受过受酥油所以轻四月请戒中过受酥
油何故重答彼施作身外涂足然灯既是外用过受
义稀故轻此施中内资受用过受义数故所以重。

问违僧谏中谏竟即犯不待事成别人谏中谏竟未
犯要待事成违谏成犯者答彼僧谏中有僧命众法
违情过重谏竟便犯不待事成此一人谏无僧命众
法违情过轻要待事成若不作事便成受劝故不相
并问若尔拒劝学亦是一人无僧命众法可违谏竟
即犯与此相违者答彼谏止犯之人发言拒谏道巳
不学即是止犯违谏义成此谏作犯虽言拒谏未是
作犯违谏未成要待作事违谏义足故不相并。

问怖他戒中怖佛为缘者答欲明前人怖与不怖闻
知即犯问若尔我杀佛为缘死与不死亦应得重答
不尔然杀戒凡人为缘因明破僧业以明杀佛非将
杀佛因即制戒。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0b 页 X44-0790.png

问四分真实净五众不得更互作何故戒序施五众
者答律辩相中总明二种净施法故戒本中兼五众
又解僧尼同戒故序五众。

问疑恼戒中不问前人恼不恼若闻知得罪者戒本
何言少时不乐者答非待前人少时不乐方犯就恼
他者意故与咎。

问覆初二同谤何有轻重答谤以重事诬讪于人众
僧摈弃损恼处深故初篇重以二篇谤人既是可忏
不永配众外损微故轻此直覆藏不经众首露无治
罚义同是粗罪坏众义齐故结一品与谤不例问覆
他重自覆轻何答自覆名轻而治重又解覆他有本
重制令发露自覆本坏不须重制婆论云覆罪有三
覆夷残得提覆二逆得对首兰首云依四分若覆二
逆理应犯残。

问何故如来不听减二十出家受具答如大集云佛
告频婆娑罗王太子几年不听入宫世尊过二十不
听入宫佛告我亦如是沙弥未二十乃至得道不听
入众。

问和尚疑弟子不满疑应犯轻所以重者答受戒人
有情可问何不安详细问取实既自有疑轻慢法故
而与受戒令不得戒恼他处深故与知同问若尔有
情可问不问得重与知同者我能造房人疑前处分
成不成前羯磨人有情可问而慢法造作亦应得重
答受戒事重复是根本心既带疑心轻慢法恼众损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0c 页 X44-0790.png
他房则不尔此中昔解本受戒时弟子俗年不满日
月复少不开数胎及闰若受戒时俗年满日月不满
者开疑亦如是今解但数胎闰得满二十设俗年不
满开亦何失又解此国三年一闰得度首解沙弥胎
闰者且就极小腊月尽日生年满二十正月一日受
具总计年月始有十八年二日以胎中二百七十日
数计九月四日通前有十八年九月六日次计闰月
俗云十九为章以七为闰计十八年九月六日有六
月二十七日闰通前有十九年四月三日次计频大
月总破前年成二百三十二月三日四十九月为一
章草有三频大月一百九十六月成四章得十二日
馀三十六月有两频大足前合成十四日次计十四
日布萨一年成得十八日总计十九年四月得三百
四十八日用三百三十六日为年馀十二日在贴频
大中十四日又贴胎闰中三日成一月一日通前为
二十年五月一日计此沙弥二十受戒十二月为一
年长五月一日假使沙弥腊月尽日生年满十九至
八月十二日受戒者缩前五月一日中七大布萨减
得七日又减闰馀弱得五日又减频大弱得半日总
计弱得十三日减前五月一日馀有四月十八日在
计此沙弥腊月尽日生年满十九八月十二日受戒
者得故伽论问从何处数成年从母胎数取一切闰
月五分云时童子迦叶不满受具后方生疑乃至佛
问比丘童子迦叶有所得不答得须陀洹佛言此人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1a 页 X44-0791.png
乃是第一受具不名白四如法受戒自今巳后听数
胎中若不足听数闰月若以满听以沙门年足母论
云不满者听数胎中年若不满者听数闰月复不满
者听数十四日布萨复不满者言实得罗汉果此是
上法受具虽不满二十得受具足不犯义云虽五分
师不存十四日二十三法次第子开母论别论十四
二十故知数十四日布萨祇律云冬时生冬时受春
时生春时受前安居生还前安居受后安居生后安
居受此四皆未经安居竟皆名不满若冬时生经安
居竟受春时生前安居生后安居生此四皆经安居
竟受悉名满若不满二十两半谓满无犯半谓不满
犯提此名受具足解云按此文满二十两方名为满
年故上文云不满二十两减二十年满二十年过二
十年皆名不满若满二十两减二十年过二十年皆
名满广如彼说十诵云若年不满二十自想不满或
忘不知不满僧问满不答言满得戒乃至若年满二
十若知满或不知满或疑答僧言不满不得戒若答
不知若言疑皆得戒僧犯吉罗不详问故又五分本
制五年一闰十诵许瓶沙王六年一闰。

问沙弥不见不忏是邪见不作摈名何故顺摈戒中
独表摈名答不见不忏条然是非与教不滥又无谏
可违情过是微复无随顺他人之义故宜作举名说
欲不障一一反此故作摈名与彼异也伽论云夏安
居中摈比丘得共住又言𢷤沙弥不应舍若向僧忏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1b 页 X44-0791.png
悔布萨应摄取此律云共行不净行者谓第二篇非
重以灭摈沙弥成与受戒故祇疏四分义记皆言犯
重若是犯重何得须谏又若摈多是重何故七羯磨
中轻于三举。

问不摄耳听戒中说五篇过揽二百四十九吉成一
提者尼从四月十六日不安居至五月半得二十九
吉亦应揽前二十九吉成后一提答欲明说戒从序
至下共成一说相故揽前吉巳成后提安居不尔日
日当分皆得结成。

问此律云止不学一切法唯犯吉罗何故不摄耳听
得提答对事解止犯得通上四若对进趣学唯犯吉
问戒序非戒何故呵言杂碎得提答戒序说二百五
十戒义若呵序即是通呵一切戒故通犯一提。

问斗诤戒中若往闻便犯者何故戒本云听此语巳
向彼说者犯答此就听者意本拟为向彼说作斗乱
意听即得罪不待向说若向彼说得罪者落在两舌
戒不在此也。

问此戒何故闻便犯提两舌戒要待传此向彼方犯
答前戒先未有诤一往闻时未必生诤要向彼说此
戒先有诤事若往听时必生忿诤情过最重故听即
得罪。

问入聚落戒中若在本界得大小互白何故到聚落
则唯大白小答在聚落边令白小不令自在本界得
互者为令知处不碍僧事故互白无妨。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1c 页 X44-0791.png

问过量尼师坛覆疮衣等戒尼轻僧重何故雨衣戒
僧尼同犯答雨衣资身外用女人漏身丑相外彰喜
广长作故制同僧馀三资身著用尼好小衣过量义
稀是故尼轻十诵云畜覆疮衣乃至痛差过十日者
提五分云无因离雨衣宿越。

问就衣制佛等量戒钵何不制答衣是法衣不可定
量身有大小事须相称故制不过问若尔钵应法器
何以定量答钵唯用食更无大小可对故限定量问
若尔佛衣何以定量答弟子无限不可定准世唯一
佛故不同也又解衣若过得截用人喜过所以制钵
若过截无用不喜过故不须制。

问何故不与佛等量作钵答衣体同故得有过钵体
别不得有过应引智论。

* 将讲提舍尼略存四门

第一存四所以者凡讥过之来一托内眷属起二托
外眷属起就托内中不过私屏及众就私屏起失比
丘与尼黑服是同而男女相别躬在聚落自手取食
容生深心招讥损道对离此过故制初戒若在众中
偏心指授迹涉私曲默受不呵于众不显对离此过
故制第二戒托外起过不过聚兰此中学家过受令
他竭尽招致讥过故制第三是谓聚落起也比丘懈
怠在于迥险安坐受食使诸贼触娆送食女人招致
讥过对离此恶故立第四而无别罪故婆论云此戒
体无罪名一人边说悔过若息念皆能灭也。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2a 页 X44-0792.png

第二犯罪所以者就此四戒中第三戒违僧制得罪
此学家羯磨僧未作时无制可违受食无罪由僧唱
制受便犯此罪由僧作法而生此僧制不异佛制随
人用有异自馀三戒皆由佛制得罪。

第三持犯相者第二第四具二持犯二持者若尼指
授止而不食是止持若见过呵责后食无罪名为作
持此二名体俱别二犯者若见指食默然不呵食便
得罪由止而生故曰止犯虽指不呵身业不食无犯
犯由身业食食而生名曰作犯望前名止望后为作
此罪体一而名有异。

第四兰若止而不食名止持顺教作法语言莫送来
受食无犯名作持二犯反前可知馀二止即成持作
即有犯第四二行异者前之三戒就自分行中以离
讥过后就胜进分中以离讥过如僧祇云学家者夫
妇俱得见谛巳上乃至俱是那含一人不得不名学
家问学家羯磨诸羯磨中以何法耶答按诸律或用
单白白四或白二结白四解不定广如别章。

* 将讲众学略存四门

第一序名不同者所以此篇不序头数但言众者今
篇威仪违失乃有尘沙不可以限数法局故称名众
今且标人之喜犯百戒重者集在篇内馀在杂威仪
中如善见云式叉迦罗尼翻学应当语倒故言应当
学婆论问何故此篇独名应当学答馀戒易持而罪
重犯忏是难此戒难持而易犯常须念学不结罪名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2b 页 X44-0792.png
故言应当学首解若就所防彰名应言众突吉罗今
隐其所防就能治行受称故名学问论其学也实通
上四非局此篇何故偏得此名答此篇威仪微细自
非专玩在心勤加护持其行难成故特加劝学之名
又复能持此戒满足无缺学行成就之终彰学功义
显故偏受学名。

第二持犯相者若就学心皆具二持二犯起心修理
名作持不作何事名止持反此成二犯若望作法名
作持者唯杖络囊一戒具二持犯馀皆止持作犯此
中一向无教人为巳犯设教人不为巳前人重吉巳
犯轻吉。

第三僧尼同异者趍行生草有二戒不同馀者同犯
无教人为巳故无任运犯此中有四一从初至立大
小便有五十一戒明敬僧威仪二从不恭敬人不得
与说法至骑乘人有八戒辨敬法威仪三从不得止
宿佛塔中至安佛在下房有二十六戒明敬佛威仪
四从人坐巳立讫末有十五戒出能敬之人若大乘
一体三宝法先师故佛后资故若就别相佛初成道
次转法轮后当机悟圣今就住持由僧教化断恶修
善法由人通依法洁净安置尊像故得住持初五十
一戒中初二戒明教诸比丘著衣服式齐整应法二
从不得反抄至不得戏笑坐二十三戒明入村落受
请行来坐起方法三不用意受食至洗钵水弃白衣
舍有二十三戒明食上方法四大小便生草下有三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2c 页 X44-0792.png
戒明大小便利进止方法大意如是。

问五篇戒中何故制泥洹僧著三衣独观过去未来
佛及净居天答婆论云佛结五篇戒皆应观三世诸
佛及净居天伹年岁久远文字漏落馀篇尽无此篇
独有又本结五篇此最在初后结集者诠次在后以
初贯后故馀不论之又云三世诸佛结戒有同不同
五篇戒中不必尽同著泥洹僧袈裟一切尽同是故
此戒观佛及天如十诵云佛观过未诸佛齐整著内
衣及闻净居天空言齐著故制此戒此中婆论云极
高著者如释种千人同时出家羯磨受者非善来也
乃至踝上一搩手上下过名高下若比丘沙弥远行
来时应踝上二搩手上至膝下比丘尼等一切时踝
上一搩也母论云踝上三指应法过是不应长四肘
广一肘半是名量。

* 将讲七灭诤略存六门

第一释字得名者夫按经论毗尼名灭以无为体但
无理一揆更无殊状何有七灭今随缘而表且序七
而巳此中体非过未名曰现前能灭于诤故曰毗尼
所以目云现前毗尼毗尼不须更论义无异故世局
受称若在过未不能灭诤故忆念者由僧作法念彼
清净情即息故就能治得名不痴者详心作法證彼
前人黠来不犯诤情即息故从境受目不痴对痴痴
在僧故自言者引过忏悔定罪轻重而灭于诤故约
能立名多人语者详心捉筹表多人语定理邪正以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3a 页 X44-0793.png
灭于诤故亦约能治立名罪处所者前引后违或前
言犯后言不犯轻重亦尔言致相违徵其犯处故于
前后中以前为实后便是虚何者初言伏罪义可好
心僧未许治故言多是实后见僧欲治便复更言此
是惧罚之言义可不实故不信也约境为名草覆地
者众僧共犯因评致诤言既翻覆若寻捡者恐成深
重难可从灭故圣大慈开不说名种直尔二众和合
迭相忏谢以息其诤如草覆地掩尘使不用故引喻
得名问既忆念不痴二俱清净得更互彰名不答望
同清净应得俱成增诤不得互彰然忆念本来清净
若与不痴者所举不息以他诤谓巳曾作故若不痴
与忆念名者能举之人诤复难息以他谓我妄举清
人故问忆念不痴律皆言不作举忆念何故罪处所
中律独云作举作忆念答彼实不犯但执三根大众
知情故言此罪更不作举忆念此人实犯须作举忆
念是知不例。

第二定体异者且论现前必有五法五法者何起诤
名人秉法名僧僧住处名界轨用名法能灭名毗尼
此有四解一解五名四体人僧界别有名体法与毗
尼更无别体轨用边名作法灭诤名为毗尼第二解
五名四体少异言毗尼无别体用上四法为体故第
三解五名五体既言五法故以调逆进不名法正殄
于诤名毗尼问有法起时名作毗尼毗尼起时有法
巳息如何乃言五法现前答虽不并头而有相续在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3b 页 X44-0793.png
现故言现前第四解能所相对在现前故言五法僧
界法毗尼是其能起诤者是其所要以能对所方有
灭诤义得名现前毗尼故问为当四人巳上作法一
向具五法为当亦有不具者答义即不定如伽论云
十种羯磨不现前但具四法何者覆钵舍学家舍作
房摈沙弥颠狂不礼不共语不供养等是也唯有僧
界法毗尼毗尼者远有诤义又说戒自恣等唯有僧
界法如结大小界唯有僧法若三人巳下作能灭者
但须三种现除僧界设四人巳上但使不秉羯磨者
亦有三问五法中能断通僧人但与一僧名所为通
僧人隐僧彰人何答秉法故存僧名所中就数分实
有僧别之位皆不秉法故从别名人问五中能所别
故使僧人立二名者如三中亦有能所别何故不从
能所立僧人答若就数分实应僧人立二但以别人
及僧不秉羯磨处齐故同作人名若与僧名恐滥于
作法故问瞻波中一人举一人乃至僧举僧皆不如
法何故上云一人乃至为僧僧为僧皆如法者答瞻
波中对羯磨治人是故皆非此中直是定理是非非
治人故所以如法问既知五法未知五法中法毗尼
人与三法中法毗尼人有何差别答五中法指羯磨
法三中法者或是言语定是非为法或自言忏法名
法三中人者起诤人及判诤人通名人现五中人者
但取起诤人不取于僧其毗尼者勿不皆是诤无之
处此是正体故五三同也若就诠相三五皆异何者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3c 页 X44-0793.png
五法中无指羯磨判灭为无名毗尼三法中无者言
语判灭为无名毗尼或以自言忏灭名为毗尼汎论
五三异者五法是宽三法是狭何者五法独灭于言
诤若配馀六通灭四诤三法不通故广如别章。

第三总别通塞者总以收摄为义别以区分立称通
以体遍诸处塞乃唯局自分此中名有总别体殊通
塞毗尼之名是总以有收摄义故若论现前名等是
则以名各不相收然现前是体通用通故名为总馀
六不独行要假现前方得灭诤即是明用通馀六六
自相望六六常别忆念现前非是不痴现前故知是
别若以馀六望现前现前常是总若以现前望下六
即是其别如似羯磨望受日结界受日结界是别若
以结界受日望羯磨羯磨即是总问现前该六名为
通者自言亦通何故落在塞中答汎尔自言应说为
通伹今自言唯取揽短归巳名自言毗尼故不在通
馀无揽短之义如忆念之人本亦不犯木痴之人病
差不为多人语者各言我是罪处之人后便解违草
布地者不说名种是故不说自言为通指文辨相广
如别章如此七灭论义皆有三法现前若如文辨者
唯现前自言二毗尼有三五现前馀五各五其中界
现前五中皆同法灭位通随相各别人亦通五毗尼
唯多人语中人可在断诤数中馀皆不尔僧亦位通
随相不同何者现前毗尼中僧具十德者集馀不在
例多人语中僧不问愚智悉集并起诤人自判草覆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4a 页 X44-0794.png
中僧不拣愚智要是两朋众皆集即此彼互作僧人
忆念不痴罪处所中僧应简取具不爱等四诸门如
律。

第四灭罪诤及以治人者自言草覆罪诤俱灭罪处
一种不灭罪俱灭诤自馀四种唯灭诤而无罪可灭
其七中六种但灭诤不治人以人无过故诤是𩰖乱
故须灭之罪处所亦灭诤亦治人诤须灭如上以人
讳罪触僧故须治人与处所竟应夺三十五事又五
分云本言治有二种一可悔二不可悔不可悔者与
作尽形寿不可悔白四羯磨馀无此过故不论解此
中问法之与药有何别答如现前毗尼法者简集智
慧羯磨是也药者正用三藏教法判者是也不如忆
念等三法药同体今疏家作法药通解所以不出法
药体者一解灭不究竟故若作此解不出法者且得
如是药是究竟何以不出此责难自言毗尼诤应得
灭从多论同言未灭第二作不定解者觅中三品上
中下定言犯二诤执情流转不定用药无准故不出
义可尔又解馀四所以不出法药者现前通灭四诤
智出何体若欲具论谓皆并用正欲随分少序恐谓
常定谓皆灭诤是故隐之如现前中五法三法人有
增灭等是名不定虽简众白竟诤复未灭故言不究
竟如自言或对一二三四或自引犯不犯轻重等故
知无准虽假和白诤罪未灭故知亦不究竟多人语
中三种行舍罗五四不同故知无准虽作差白羯磨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4b 页 X44-0794.png
等诤情未息灭亦不究竟草覆中用法应定伹以灭
不究竟是故不出法体。

第五灭人多少者二通五局如律中解依阿含经要
罗汉被举得作忆念凡夫不得何故凡夫有故犯戒
罗汉无故犯止误犯耳善见云忆念毗尼者为爱尽
比丘至那含不为凡夫婆论云比丘比丘尼现前三
众不现前与忆念羯磨不痴罪处亦尔婆多云若比
丘犯戒内烂举众共知不须自言直尔遣出伽论云
若不语彼而摈比丘得成摈僧犯吉罗不作忆念亦
如是不作白羯磨亦得成摈众僧犯吉不现前如是
祇律云觅罪相羯磨人尽形行八事一不得与度人
二不得与受具戒三不得与人作依止四不得受比
丘按摩供给五不得作比丘使六不得受次第差会
义云都尽时得七不得为僧作说法人八不得与僧
作说毗尼及羯磨人。

第六病药相当者药虽有七所除有二凡灭诤之来
要从下至上是故初四毗尼拟灭诤中下二品药后
三毗尼拟灭诤上品药此中问言诤以几药灭答以
现前多人语二何故言诤由评理邪正法相是非各
言巳是不能刊定遂生其诤然法相是非唯教所备
是故三藏法师依于圣教用现前多人语定理是非
邪正既分诤情即息药病相当故唯有二馀五无此
义如觅诤中三毗尼诤由人起清浊未分是以生诤
用忆念不痴定人清罪处所定人浊清浊巳分诤情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4c 页 X44-0794.png
遂息故是对治言诤评理而生若以忆念等三定人
清浊理相不分犹自生诤非此对治何得用也其犯
诤由人犯之轻重而生起须以自言定犯轻重若彼
相朋党不听自言诤情遂深不须检校罪之轻重以
草覆灭言诤评理不诤罪事不同犯有轻重何须自
言及草覆也问颇有言诤以一灭灭不以多人语耶
答若一比丘乃至僧为比丘现前好言教语如法如
毗尼如佛所教令息诤事是名一灭灭然僧评断应
差十法者别住一处共断此事馀有不诵戒者不知
戒毗尼便舍正义作非法语僧作单白出此比丘十
法如律若多人法者先差五德人谓不爱等为行舍
罗者以白二差令行行有三种三种者若念众中非
法者多而和尚阇梨皆如法应显露行舍罗舍罗即
二一破二完法非法者各执随一若念诤事如法人
多而和尚等不如法即应覆藏行舍罗恐诸比丘随
和尚捉舍罗故若念如法人多而和尚等非法者彼
应耳语而行舍罗舍罗有二如初可知此中若如法
多者彼应作白言诤事巳灭若如法少即应作乱巳
便起去应遣使往比丘住处僧中白言彼住处非法
比丘多善哉长老能往至彼若如法多诤事灭功德
多此比丘闻应往若不往当如法治问觅诤以几灭
灭答此四灭灭现前忆念不痴罪处何故觅诤由人
而起须用此四定人清浊诤情即息药病相当是以
用觅既不诤理何用多人复不诤前犯轻重故不用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5a 页 X44-0795.png
自言草覆问颇有觅诤用二灭灭不以不痴罪处所
耶答若比丘不犯重残及兰诸比丘言犯此三罪数
诘不止僧应与此比丘忆念灭然不现前不自言不
清净非法别众皆不如法是名为觅诤以二灭灭问
颇有觅诤以二灭灭不以忆念罪处所耶答若有比
丘颠狂心乱犯众罪后后还得心诸比丘皆言犯重
残兰数诘不止僧以自四与此比丘不痴毗尼五事
如法名为觅诤以二灭灭不以忆念等问颇有觅诤
以二灭灭现前罪处所不以忆念不痴耶答若有比
丘好论议与外道论时得一切难便前后语相违若
在众僧中问时亦前后语相违众中故作妄语僧以
白四与此比丘罪处所五事如法名为觅诤以二灭
灭问颇有得草覆以现前灭不答如觅三中或初一
人二人三人众僧等一往和谐得者是问犯诤以几
灭灭答此三灭灭现前自言草覆何故自言忏悔定
罪轻重诤情即息药病相当故若约不听流至上品
作草覆灭之既不诤理故不用多人又不诤人之清
浊何用忆念等三然自言罪诤共灭草覆灭诤广如
磨夷问颇有犯诤以二灭灭现前自言不以草覆耶
答若比丘犯罪若罪在一比丘前忏应至一清净比
丘所而作忏法是也二三四等皆亦如是问颇有犯
诤以二灭灭现前草覆不以自言耶答若比丘诤事
是中比丘多犯众罪非沙门法云无齐限出入行来
不顺威仪寻究此事恐令罪深重不得如三藏教令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5b 页 X44-0795.png
灭诤事智慧比丘以单白作如草覆忏亦有犯诤唯
现前灭义同觅诤问事诤以几灭灭答以一切灭灭
随所犯故首解事诤中更无别趣唯有前三故以一
切灭灭恐滥并用故言随所犯问馀诤用药皆别一
一问事诤之中唯有总问者何答馀诤用药灭当品
即尽是故别问此诤三品用药不定若当问一当品
不尽是以阙而不解然言诤中事作以现前多人灭
觅诤中事作用忆念等三灭犯诤中事作以自言草
覆灭故言以一切灭灭随所犯十诵又云常所行事
唯一现前灭。

* 将讲四诤略存五门

第一辨相得名者夫理不自班藉言以显详法是非
定理邪正彼此诤言遂成乖分名之为诤诤由言起
故名言诤内有三根伺觅前罪举来诣僧遂生其诤
诤由觅起故名觅诤具缘造境违教作事名之为犯
因评此犯而致纷纭名之为诤诤从犯起故名犯诤
评他巳起百一羯磨彼此不和遂生其诤诤由事起
故名事诤如母论云二人同竞名𩰖徒党相助名诤
往彻僧者名言各说其理名讼诤虽有四得名有二
言觅约因犯事从境何者境别尘沙诤乃无量故不
从境言即通含要而省约故就因名问理亦是通何
不就境名为理诤答理通于四更无别也问若尔言
亦是通不可就言受名答理均一揆本自无过执情
三品兼复通四是以不彰言虽通四为彰言过有执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5c 页 X44-0795.png
情三品是以初诤从言立目馀三随事论其觅诤境
别清浊便有二文然境虽违顺莫不由觅生诤是故
隐境从因犯事二诤从因受名不出言觅今隐因从
境疏人解言诤若是从境彰名境别尘沙我犯别无
量不可从境得名答言诤从境摄诤不尽诤于二谛
更不摄故不相假故论其犯诤由诤轻重方名犯诤
此即相假轻重非一若从犯者摄诤斯尽是故从境
又问觅诤若从境彰名境别清浊诤便有二者事诤
亦境有是非不应从境立名答犯境唯浊觅通清浊
事亦是狭唯是羯磨巳作者不通馀事及未作者是
非皆事故问举事名事诤举罪何故不名罪诤乃云
觅诤答举事是其必有事得从于境名事诤举罪未
即有罪是故因其必有觅由此言之事诤就业而立
馀三就行而立理实随缘诤乃无量今且就一方化
仪略表此也。

第二僧尼同异者谓尼僧各自有四诤不殊是名为
同而有异者如僧尼论义两情乖竞此虽言诤然不
假灭灭故不名言诤摄何故一二众既别为之义稀
二住处别故不碍羯磨说戒三复无共用药灭故言
诤反三如是乃至事诤亦尔此中有异者比丘与尼
诤二众犯二比丘诤尼犯或二尼诤比丘犯罪事不
同者皆不在犯诤或比丘诤尼犯事同见不同者在
言诤摄或比丘与尼诤二众羯磨亦非事诤或二比
丘诤尼羯磨成与不成在言诤中事诤摄以得有破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6a 页 X44-0796.png
僧共用药灭故二尼诤比丘羯磨亦尔论起诤人多
少者言犯二诤得通多少人起觅诤唯得三人巳下
起事诤无别如前三判。

第三辨诤根义者言根有四一贪无贪等就体性说
根二僧界人就事说根三六诤等就业说根四十八
法就法说根若泛评四种僧是非而生诤由僧起故
言僧为根界人准此又摩夷云诤根本六分别十八
何者为六一瞋恚二恼害三约为四恼疾五见取六
边邪二见广说法非法乃至说非说十八种是名诤
根本聚觅根有三初二同前三者以三举事为根此
是所犯事僧界人等是所评事故不同贪根者谓三
不善心举而生诤无贪等准此可知又由举僧犯而
生诤者故言僧为根僧根由犯界就远缘说界为根
馀者可解犯根亦四初三同觅四者六犯所起如增
六说三举等就所犯事说六犯者就能犯说故不同
贪等为根者三不善心犯远生于诤说为根既言是
犯故无三善为根若就起诤行者得有三善心为根
义事根有三如前三中初二说问四诤何故根有不
同答言中多评法相故以十八事为根馀三不同故
不说觅犯三中唯求犯不犯轻重故以三举六犯等
为根与事不同故不说事中同前二位故不说十八
三举六犯等根又解亦可准通互举而巳。

第四三性之义者言觅犯事皆通三性义准可知问
不善犯中凡圣何异答凡夫遮性俱犯三果唯犯遮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6b 页 X44-0796.png
戒亦可凡夫犯广略学人唯犯略十诵云凡夫通三
性犯戒阿罗汉唯无记作四分亦似通善问四诤为
善为不善答不善问若尔何故文云或善等耶答若
据始心评理是非说作善后心乖恼即是诤今灭时
灭诤不灭善言觅二诤中无记是善无记犯诤中无
记是不善无记事诤中无记不定若言觅二诤中无
记名善无记犯诤中事诤无记是不善无记问既言
无记如何乃说王不善耶答论解不定此说微品善
恶不能引于总报说为无记望感别报边说善不善
非谓泛尔无记心起故言无记问从三诤生事诤如
何昔解若诤制言诤羯磨以七药灭名言诤中事作
若诤制觅诤中羯磨亦以七药灭名觅中事作若诤
制犯诤中羯磨亦同七药灭名犯中事作若尔诤受
日等羯磨何诤所收今解但使诤其一切巳作百一
羯磨道理是非事同见异者是言诤中事作若诤治
人举罪能举證犯所举讳犯不肯引过者觅中事作
若前人羯磨恶心懈怠心者是犯中事作指事显相
品之差别广如别章。

第五定诤多少者如律中云或有言即是言诤或有
言非言诤或有言诤即是言或有言即是诤或有言
非诤或有诤即是言或有诤非言广如彼说此中首
解诤有二种初言单诤者因其论义两情乖背无伴
势者是名单诤以是义故或有言者举单言即言诤
者是单诤或有言者举单言非言诤者非单诤是往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6c 页 X44-0796.png
复单言恐此单言诤滥馀三诤故须简言或有言诤
即言者谓是言诤非三诤后言重诤者两人论义执
情致斗复有馀人即伴势力自重诤故或有言即是
诤是初总显也或有言非诤者或有诤即是言者正
是重诤恐此重生诤谓是馀三诤故须简之或有诤
非言诤谓是馀三诤犯觅等诤准此类解故律不论
广如首解。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卷中之二
* No. 747-B
新罗国寄还书

寄南山律祖义钞三轴于唐国左神策军李侍御伏
侍御状切析义钞侍御识能通古存心利物寓二乘
之奥典达万品之未谕遗训先被于东国圣教却流
于西秦广布中华宣扬胜业轨范阙而复全学功寡
而易晓诚心至重愿普传之幸甚谨状。

大中三年五月三日新罗国王城慧明寺沙门(自相)

专检校写东泉寺沙门(玄灵)
将讲僧残略存七门¶ 第 797a 页 X44-0797.png

* 唐法宝律师批

此之三轴名拾毗尼即集义钞也国初南山祖师述
助释行事钞矣于时草藁才成新罗僧之所窃历今
二百馀载不睹其文去会昌五年春幸因大檀越李
侍御字元佐附海东金舍人于本国求之蒙彼国王
城慧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