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自动笺注)
No.748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輔要記卷第一
(并序起鈔文總題終轉業變根)
天台沙門釋(允堪)述
茲鈔者吾祖於大毗尼藏撮其機要成文也懷
鉛始畢新羅學者潛竊歸國歷二百載此方絕本
公元845年
會昌五年侍御元佐海東金舍人本國
求之彼國王慧明寺自相東泉寺玄靈
公元850年
寫附至當大中四年二月八日也噫人或咎其竊
者予謂不然何哉蓋大師之道將施及天下故神
假其手以滋法利繇是此土文之將行不遠而復
景祐中嘗於佛隴撰戒本疏記淛河沖羽律
師躬持斯本扣關為惠故凡執筆得鈔兼閱其猶
旃檀之林復嗅薝蔔之氣法理潛益豈虗言
大中至今復逾二百載其間抄寫紕繆駕說
壅尋抵抗崇法寺粗事科判阻以疲苶罔逮筆
記後遷淨住一日講餘遂發篋再覧凡厥引據
考正文帝虎之訛於焉辨矣因出記六卷題曰輔
要庶輔翼先聖至要者也覬諸英選無誚狂斐
公元1042年
大宋慶曆二年龍集壬午孟夏三日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題中十字初三標本宗通
號下七字示今別名四分律與毗尼五字屬能
詮義一字所詮拾鈔二字撮略之目卷者可
卷可舒上者別中下梵云只埵理等華言四分
疏云四分顯宗目也佛滅百年興斯名教相傳
上座搜括要契同已見集為一部四度傳文
所詮相故云四分據說所至非義判也如二
犍度離分三分可是義開耶律西音耶等
此言律也則此方之刑制風俗通云皐陶虞舜
造律故知華梵名異體一如本宗毗尼及律二名
是也
終南山者所宅之靈岳漢書太一山古以為
南即長安南山也詩云節彼南山石巖巖茲山
一名地肺可避洪水高士傳曰綺里季等共入商
隱地肺山是也沙門云沙門那此云勤息謂勤
眾善息滅諸惡後漢書祀郊志云沙漢言
削髮出家絕情洗慾而歸於無為也釋者姓氏
興本欲召其質也故隨物類而命其形名焉至如東
源本惟有九大種姓有四但明佛姓自分五
一曰瞿曇(星名或曰泥土非)二曰甘蔗(菩薩徃於甘蔗遊止修道因園命
氏)三曰釋迦(此云能仁因父之嘆)四曰舍夷(律云佛舍夷種亦國號也)五曰
日種(律云父姓名為目也)統明五異同一氏隨事流變故有
分然一姓羣籍多明自餘出沒任緣而舉故祐
律師云仰惟定光授記表號釋迦玄符冥契故託釋
種名出於未形之前跡孚於既生之後炤灼天人
綿曠劫其為源也邃矣乎今言釋則簡天竺道言
沙門別本釋種故合而稱焉道宣大師諱也字
法徧姓氏生年感通行業遷神等事具如別傳撰謂
撰古遺文述謂述而不作鄭康成云述謂訓其義也
公元635年
且此鈔撰述唐貞觀九年戒疏是八年再出
公元651年
在後矣故批文永徽二年九月十九日方為疏訖
將講者將且也詩云方將萬舞又助也言毗尼藏中
文義煩愽故今聊且掇拾翼助之也既非廣故乃曰
略存六門嘗試論之先德謂此鈔有三失一曰
魯質多云首解二曰著述不全埋名沒代無序
引後無批文三曰備其遺忘略示義章云將講四波
羅夷如此立言何誣先聖之甚乎觀其文理尚乎
淳正外爾雕飾直疏祕邃董狐之筆何魯質之有
乎又言首解者由師資傳道跡相祖述如禮子春
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亦然也夫復何患其
三分不全者蓋鈔主纔撰文畢便為他竊故未暇
撰序也或可詞尚簡要故前後省之爾亦猶心經
序及流通蓋括略大部般若之要斯實可擬又始毗
大綱迄滅諍法各闢義門探摭奧旨一發問慮
重關之鑰難開及一伸答見大川之氷頓釋自非
覃思何能究盡豈止遺忘者哉但由古人不考
文義相㳂其說寄言後學可不慎歟。
第者居也一者數之始也如來龍樹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故曰如來涅槃云不生不滅即是解脫
解脫即是如來也世者俗以三十年為世又父子
相繼為世今云世即世間一器世間山河大地是二
有情世間四生九類是謂巍巍大覺蕩蕩垂化出器
世間有情世也五名五部名也既如來在世
五名所以不即分者。
鹿苑鶴林謂如既成道巳說必託處故略舉初
後以攝中間不越四十九年矣若示一生在世凡八
公元856年
十年謂十九踰城五載游歷六年苦行三十道成五
十年說法合八十矣今多云四十九年說法者蓋於
公元前687年
周莊王十年四月而生至惠王十九年二月入滅
年雖滿以月數其實七十九以當年入滅大論
鹿苑云昔波羅入山遊獵二鹿群數各五
百各有一主一鹿主身七寶色是釋迦菩薩復有
一主是提婆達菩薩鹿主見王殺其群黨大悲
直至王前白言若以供饌當差次送每日一鹿
善其言於是二主差次送次當調達中有一母
鹿白其主言我死分當而我懷子子非死次乃至
鹿王云唯我當代即至王所備陳其事王聞語巳
即說偈言實是畜獸名曰人頭鹿汝雖是畜生
鹿頭人以理而言之非以形為人能有慈悲
實是人我從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無畏施
安汝鹿群所居故名鹿苑婆沙亦名施鹿林謂
梵摩達王以樹林施眾鹿故亦號仙人輪處謂羅勝
仙人始於彼轉法輪故是如來於此處轉四諦
輪始度五俱隣也鶴林者在拘尸城阿夷羅䟦提河
邊樹有四雙復曰雙樹四方各雙故涅槃分云
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合為一樹垂覆寶床
如來其樹即時慘然變白猶如白鶴故名鶴林
於此將欲圓寂乃於中夜復茲顧命垂示遺教
不對利鈍之機隨制遮性兩戒數既不等故曰
萬差
下推釋差義良由下二句示根差不越上中下三
根也故令下示法差即七五輕重之聚遮性緩急
相也諸部明了論云律中說罪有五部者解云此間
為篇如波羅夷部有十六罪是也雖復下會差成益
以是下因差有異也若然則具含五部名計盡在
其中矣。
又下引經皆約如來在世時說言我滅後有五部
若然五部之名早預彰於佛世也引付法藏者彼
無文其實反證意云若如來說法律實有五意
傳中應須言佛在世時分便成五義是則然故
論云牟尼大聖主悉斷一切見今若於傳字下義
應字則文顯也又下方等經中亦說有五部之異彼
不斥人法之非故戒疏云斯但說有不斥人法又
大方廣中亦證有五部此既明文顯指豈可須引雖
然亦未明示滅後所分故大集中方云滅後分五斯
懸記亦非本意世父記子後必分異文殊
利經分別部品云爾時文師利白佛言佛入涅槃
未來子云何諸部分云何根本枝末部佛
告文師利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
十部並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
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以此證知五部二十皆如來
在日懸記分耳令即記莂之言也成道一乘者本
欲但以利他所證一乘微妙法樂止由眾生根行
有殊故於一覺池分出三也此蓋權巧方便爾故
經云唯有一乘無二亦無三除方便說。
今下此亦相翻取解云若本有五意亦應如彼三
乘立五種名分五部良由無五意所以結集
時仍為八十誦一部文爾故文殊問經偈云十八及
本二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是知末
後挹流歸源尚無有況乎在時實彰五異輕重
來對根立制互有輕重五部所計亦有輕重如四
分重犯夷結重十誦但吉若無五意不應互執有輕
重義抑又大集經中云滅後分五既懸記五則
五意何言無耶答中既言滅後則反知在日本無
五意理非失矣例彼例十夢經非約在日五意
五人迦葉等五聖宗論疏云佛有五德任持
不分不可化者皆能化之(人無異執)二能斷疑網(有疑皆決
無異執)三人崇敬眾德所遵四說法必益伹有聞者
皆出盡塵勞五能邪論天魔外道皆能伏故由斯
五義在日不分若爾滅後何不便分答教主雖無蓋
由有迦葉五聖任持故至百年根機差別方乃
分之由五聖次等付法故云異世即竪五師聖者
指佛也第一即毗婆尸此云勝觀在賢劫前九十一
出世由中間劫空遠取有劫佛以成七世乃至
彌勒佛興即以尸棄為第七祖第二即式棄此
云持髻在賢劫前三十四劫中出第三毗舍
云徧一切自在同前式棄佛時出前後兩分空劫
無佛也第四即抅留孫此云所應斷即賢劫成時第
九減時出賢劫四佛中初佛也第五即抅那含
牟尼此云金色賢劫第二第六迦葉賢劫
三佛文略第七釋迦人壽百歲時出十二年後方說
廣教賢劫四佛也問前之六佛八七六四二萬歲
互望少減或減半等今釋迦減壽何極少乎答機未
熟故善見云我今世應取迦葉半壽一萬歲時
出世觀於眾生根無熟者五千歲應出次第至五百
歲應出又復無根眾生乃至百歲然後眾生
是故佛出世短壽住滅。
言六佛俱說廣者應無久住不久住義何以佛答身
子有住滅之說耶首解指首師所解也下云大疏首
疏義一耳二佛第三第五身子舍利翻身云子
以母好身形故母名身是身之子也若云二佛隱其
說廣生請制之由則六佛通有廣略何言二佛法不
久住作業羯磨受業疏云以成道初用三語法八
制斷令興羯磨則知未宣廣教早彰羯磨廣略
二教通有又安恣之設何止於制廣之後故曰同之
今謂受戒安恣既在法亦非滅今言不久住者且抑
而談之故戒疏云適化無方隨機隱顯斯乃聖心
盛衰非凡所謀四受善來破結三語八敬內凡即
加行中煗頂忍世第一若據業疏善來者此人宿樹
善因早蒙開悟斷惑一輪道成初果即陳如為首
分須證初果五分亦通凡夫以須提那是善來度故
破結者此人修慧惑盡道證無學會正理窮自然
戒從所破為名故號破結三語一位此人積行非
遠未登聖位於羅漢先有別緣得由三語八敬女
機發深厭生死令傳八敬言下感戒今就多分
言故云凡爾不通末代者業疏云善來三語八敬三
受局在佛世破結戒通佛滅後鈔據像末四果
得戒者少故言不通又善來八敬局在南洲由中
道佛自秉故羯磨破結通於三洲三語一受八年
興未擯賓頭二洲無法何得通也故知羯磨一受約
通三方通故法不滅矣。
問下此指涅槃十八卷迦葉菩薩問也彼具云
迦葉菩薩白佛世尊親從佛受如是迦葉
公元前658年
佛法住世七日然後滅盡今鈔借彼問以發起答中
利根如輕病鈍根如重病病輕易治差則藥亡喻
教滅也病重難治治難故藥存喻教住也不可定言
其法滅矣故彼經云寧說蚊[𠿘](即委切)盡大海不可
說言如來法滅寧言以索擊縛猛風口吹須彌散壞
不可說言如來滅化教如經論化教非無廣略
何者鹿野初唱但示四諦終乎一化則八萬四千法
蘊先略後廣次第可思。
包含利鈍俱攝未張輕重總機緣也皆下被純
淨之士於行增益第下十二年後方付弟子則通
二教俾乎眾法自行二法成就
又下以羯磨眾法非佛所秉佛不入僧數故問何故
愛道施衣令與僧中我即在者答佛在應供僧中不
羯磨僧也所以羯磨一受唯是僧秉不通於佛有
十義故始自第一成等化終乎第十通末代故別教
對略名別以鈍根不解違略起非是教行俱闕後別
廣通收利鈍則教行俱補佛若宣廣不利滅後故
曰不普又廣則巳顯輕重十誦云若為犯說頭破七
分既無利益故又不說。
四分下引付弟子時文弟子淨名云師謙讓
如弟資則敬師如父故稱子也又大師云學居師
後故言弟解從師生故稱子五分等等十律天眼
若於深禪定中發得四大清淨造色住眼根中即能
六道眾生此生彼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
天眼以此眼觀者如駃雨肉眼非通但取相
七分即神杵之所碎也如來則有弟子則無。
善見下彼論第五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二
年中皆說教授羅提木叉復一時於富婆僧伽藍
眉伽羅母殿中諸比丘坐巳佛語言從今不作
布薩說教授木汝輩自說何以故如來不得
不清淨眾布薩等故曰後付弟子無事者光律師
云由未最初犯故曰無事又釋容有初犯不在
得行說戒故曰無事釋云如律五年制廣教便有
犯人最初不犯即名無事也至十二年方有重犯
佛言我不說戒汝今說等隨根下善見云二十婆論
云十二此亦見聞不等善下舍利弗品文彼問曰
過去諸佛何不聲聞弟子結戒答聲弟子不犯
非故彼論下文云過去諸佛先觀聲聞然後
授緣諸聲聞悟理故佛亦不為廣說諸天來白
如來六年一說諸天人心思欲聞佛說戒故恒
年歲應到六年即集大眾往佛所也未得通者承
天人力到布薩堂時毗婆尸佛知眾巳集即說教授
木叉云忍辱第一涅槃佛最勝出家他人不名
沙門一切惡莫作當具足善法自淨自意是則
佛教等大疏然本無大字南山尊之故特加耳。
公元前657年
二十年一師凡五師經一百年也後方分部故婆沙
論及長耳三藏傳云一百年後分為五部二百年後
分成十一部四百年後分十八部若付法藏傳但說
迦葉至毱多五師相則不年數也文下即文殊
問經分別部品云我入涅槃後一百歲此二部當起
摩訶僧祇(此言大眾老少同會共集律部也)二體毗履(此言老宿老宿
同會出律部也)迦葉摩訶迦葉波此云飲光氏上古
仙身真金色能發光耀又尊者自有光耀因以名也
故傳云迦葉過去毗婆尸佛時為金師貧女丐得
一金珠倩令修造用補像面共誓曰願我二人常為
夫妻真金以是因緣九十一劫身作金色理行
二教理收定慧行據戒律也。
大悲經指彼經第四卷迦葉中文也。
雞足方志
梵云屈吒播陀山(言雞足也)亦謂窶盧播陀山(言尊足也)直上
三峯狀如雞足峭絕孤起逈然空表半下茂林半上
蔓草尊者迦葉波於中寂定也又大悲經云有四
石山迦葉所覆障至身合成一是迦葉身在彼
四山石中不變壞等現大悲之願者案彼經云佛
阿難迦葉比丘涅槃時作誓願願我滅後以
神力加持故令我身不變不壞髮毛膚色
支節不變乃至彌勒如來出世時令我此身
見彼世尊共作初會如是第二三會以我願力
持故乃至當令百千億那由他眾生聖道果巳而
般涅槃故曰願力任持也。
化下彼經又云彌勒出時初會共九十六億諸比丘
二會共九十四億三會共九十二億眾皆到迦葉
彌勒示眾言此迦葉比丘釋迦牟尼如來法中
大聲聞住勝頭陀少欲知足等又舒金右手
迦葉種種讚嘆尊者本願所持故住虗空
中現種種神變巳方以已身火闍維乃至諸比丘天
人得聖道果有斯利益故曰化彌勒弟子十八變
瑜伽一振動二熾然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
七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同類往趣十一億十二
顯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辯才
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十八放大光明如經中
即付法藏傳亦號佛說付法藏經彼第二云阿難乘
舡在河中是也恒河方志殑伽河即古恒河
婆沙論云有四大河阿耨達池出流趣大海一名
恒伽二名辛頭三名愽叉四名私陀彼恒伽河從金
象口出繞阿耨達池一帀流趣東海辛頭河從銀牛
口出亦繞大池一帀流趣南海博叉河從瑠璃馬口
出繞大池一帀流趣西海私陀河從頗梨師子口出
繞池一帀流趣北海四河復各有四河以為眷屬
四王阿闍毗舍國王婆竭龍王帝釋皆來
請於我國我宮入滅阿難曰我若向一處涅槃即不
得分身與餘處供養即於恒河中流而入涅槃乃化
水為金地地皆振動踊身虗空十八變入風奮迅
三昧分身四分與上四處起塔供養也。
商那和修亦曰舍那婆斯此云胎衣先施一衣
辟支故五百生與衣俱生在胎為胎衣出胎嬰孩
衣等後至出家為法西域記云正梵語商那諾縛
蹉此云草阿難將滅先付法藏田地慶喜
滅度時度五百仙皆成道果四百九十九人不忍
師滅先自趣寂最後一人即末田地亦名末田底迦
此云金地被師留住付法行化也摩突羅亦云秣菟
羅古云摩偷羅中印土境也周五十餘里都城二十
餘里尊者修行化於彼罽賓即迦濕彌羅國北印
土古罽賓周七千里四面負山雖有門經狹而劣
通城西臨大河長十三里廣四里末田於彼行化
緣。
以此下示先後也若論得法和修合居第三今望嗣
法與第五多故反在末田之後也八十誦者即尊
優波結集時八十𢌞誦出蓋一夏之功爾毱多
具云鄔波毱多此云近護秣菟羅國城東六里有山
崖寺尊者毱多所造寺石巖室高二丈三丈
細籌四寸填之近護導夫妻俱證羅漢者送一籌
此則在不室記也殊方言各有方法耳。
育王舊云阿育訛也正云阿恕伽晉言無憂本傳
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後小兒當作轉輪聖王
四分之一於華氏城作正法王號阿恕伽分我舍
利而作八萬四千寶塔饒益眾生方志云即頻毗
婆羅王之曾孫分塔當此土周厲王之時異部
輪論云薄伽梵涅槃後百有餘年去聖時如日
沒摩揭陀國俱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贍部一白
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莫不悟道者言其
五部見雖少異而會正理同大集五部各別
妨諸佛法涅槃
曇摩毱多此云法正明慧卓朗除邪倒也或曰法藏
含弘正法藏之密也先果後因者戒疏云如四
諦法苦初道後是也部主大集經中所明我身
應是謂經中言顛倒解義顛倒說法我今欲說無而
說有說有先說無即是顛倒解義況我又名曇
摩毱多名字既同我所執法合名四分準此遠因
記近據分宗云者皆指大集也受有三世受即執
也言執有三世等法故破壞道者異道所執誅
惡人畜道女人陵皆無罪此部難言但煞得罪
善惡又戒是出離因要身器淨非一切性悉得受
三世有即上受三世義同迦葉亦名迦葉遺
眾生空即了人空也重空者從法得名重重了空
也此有戒本相五分乃至水火風空也此名下
二名從法為名也。
婆麤富羅此云犢子從姓立名上古有仙染牛生子
部主是彼苗裔也今云著有行從法執為名謂
非是即蘊亦不離蘊而有實我若言蘊與我一即
蘊滅我滅便成斷見若言蘊與我異蘊滅我在便成
常見皆墮其邊故知我與五蘊一異斷常也又梵
波羅吒拏此云愚異生亦法執為名也無本
即法不傳此又云如是下大集結文具善男子
五部各別不妨佛法界及大涅槃問古師
多謂僧祇本律即婆麤所執今如何分答非敢苟分
大集明異若合婆麤文不應遍覽五部遺教亦名
遺教法律三昧經古師引此經便許著五大色衣
師雖引但證分五之意故二衣遺教法律中五
色者此非正錄無知者用之若分部中佛令著五種
律衣者不正色也故善見云袈染赤色鮮明(準此木蘭色也)
四分云青黑木蘭豈是正色章服云上明青
名同五色論律中似而非正文愽通二句
三千威儀愽通敏智通利法化譯語乃巧三藏
長耳三藏
薩下示十二部名數四百下標示十八部二十部者
文殊問經云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初摩訶僧祇部分
別說有七一執語言二世語言三高柯四多
聞五只底舸六東山北山此七皆一百年內次第
生出次體毗履部分出十一部一一切語言雪山
犢子四法五賢六一切所貴七芿八大不可
法護迦葉十一修妬路句巳上十一亦百年
次第分出各兼本部共成二十經云譬如海水味無
有異二十部者亦爾皆從般若波羅蜜出。
經云即大集彼云五部各別異經既曰異故是別
也又僧祇實先滅後便有以廣愽故通含五意故是
總也亦無妨者即大集不妨佛法涅槃專下
若據四分一部不分可說為總故戒疏序云自
諸部遠流開衢術獨斯一宗未懷支派良由師稟
有蹤知時不墜故也又疏云唯曇無德部始終不分
若論異者約後人傳授異故又疏序云蘊西土
千有餘年譯傳東夏將四百載諸有傳授同異非無
具如戒疏故曰別鈔也。
一輪者即見惑也故雜心云須陀洹雖有修道斷不
淨業見道斷業無對事故不墮惡趣不具足故
如車二輪具則所運隨一輪壞則無所唱善來者
業疏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白衣位來入出家位
從無戒位入具戒位佛親召命因教感戒也百年
奈耶云於佛言下鬚髮自落乃至威儀具足百歲
苾蒭毗尼母云如二十年學法見論八事
具普皆隨身比丘僧祇雜跋渠云諸比丘亦效如
來喚善來度人威儀進止左右顧視著衣持鉢皆不
如法世人所譏乃至舍利白佛言從今日
受具十眾和合一白羯磨受若付法藏說雪
山中有五百仙觀阿難將滅即便飛空往詣其所
作禮求哀出家即化恒河變成金地為諸仙人
鬚髮自落成阿羅漢
上法破結也謂修慧惑盡道證無學會正理窮自
然感戒從所破為名今望了諸法性空無我故稱上
法故律中迦葉與五百弟子如來世尊為說布
持戒訶欲不淨迦葉等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
眼淨佛言未來比丘於我法中修梵行得盡苦際
即名受具足戒也言無欲者律中迦葉說偈答佛云
飲食美味愛欲女及祀我見如是垢故捨事火具
今言性空不言相空者以觀諸法相空屬小菩薩
大聖佛也小聖羅漢也業疏云此人積行非遠未登
位於羅漢先有別緣託仗出家得由三語
八敬一百歲尼見初受戒比丘迎逆禮拜二不罵
比丘不舉比丘四從受具依僧出罪
從僧求教授人七不應無比丘處住八依僧自恣
道本經云大愛道裘曇彌亦云波闍波提又曰鉢羅
闍鉢底此云生生主姨母是也本律言是初果五
百女通內外凡問此八敬受從佛邊得比丘邊得答
業疏云佛邊得若爾何須阿難傳佛之言方乃得戒
答約緣須二推本由故疏云緣在二人故稱佛秉
若是僧者遣人敬已義終不便理從佛也故愛道
世尊有教我當奉行故也。
下作業即羯磨明了論疏翻為業也若非假託
人僧界法勝緣扶助勝因塵沙無表不能發也有
人下業疏云有人不立破結是戒破名是通初果亦
不同餘受文列人破結不爾但列空名以為
乞求割截應是戒。
而下引古通意云此言成者在羯磨前年若未滿
羅漢者後以羯磨增其戒爾猶如在前後以筭
滿得戒又解下今義若在作業前成道者斯則破結
得戒巳成何須復用羯磨今反於古人故曰後成
業疏云若小年者自開胎如戒本中全無羅漢
開未滿故知後成不是小用羯磨受(巳上疏文)若滿下
謂若年滿羅漢者亦自得戒不假羯磨也。
五分下彼云童迦葉不滿二十受具足戒後方
疑不知云何以事白佛集比丘僧問曰童子迦葉
所得答言須陀洹佛言此人乃是第一受具
足戒然不名白四羯磨以此證知初果尚然況復
無學如次即中十邊五也以中國僧多信少機欲
漸虧增至十人方為勝境
邊地持律五人者以邊隅荒儉僧少遊行致令三
年方獲受具盖因事曲開也十誦伽論邊僧若多用
開法得戒得罪如前即中國二十邊地十人且初
二十者為明女報惑深智淺喜生慢怠必欲受具
尼各十方發勝心因二眾為名也又邊方義立十眾
者謂邊邑大僧少故便開五人尼脫有緣依僧亦五
彼此十義應得遣信者姿皃瓌逸素染俗心
寺詣僧恐成陵染故開差使詣僧乞受如常作法
告便獲因使感戒即以為四下小年曾歸者既
事人深閑儀禮便耐惱辱有持戒能故減八年
行具戒因其時緣而得名也得沙彌得戒眾僧犯
罪答中全引古義今師不爾持律之言豈局中表
如業疏第三卷明之若爾何故邊方獨言持律答中
持律者眾故不言邊方反上特簡
一謂下以懺罪是滅惡之大倍緣方濟故不開也又
慈利開懺不可更減開於十也二下以受戒是總
發懺罪是別悔別若開十則有損總之義故須增十
反本淨律云若一人是罪不得出又受取相淨
懺須體淨義可見也三下如受戒有難遣信開受若
以懺例受亦應有不至其罪即滅是義不然未可
相準四下中國十出罪則邊國應宜開五若許
五犯者則數以易求懺故或邊僧後多懺法無準
故知一定制限二十則僧不敢輕犯數悔故僧祇
因數數犯僧殘如波逸提乃至毗尼悔故便制六
懺悔二十人中出罪。
羯磨者如真諦疏約單白是也彼論云依他圓德
七種比丘有四一善來二三歸三略羯磨四廣
磨方得比丘尼三種圓德一善來二遣使三廣羯
四人下業疏云與今不異四人秉白即發具戒
下疏云善根轉薄戒法難生加至白四方乃得戒尼
三受無歸及略是聖人者佛呼善來非聖人者三
歸單白所不感也故曰尼無此也了論復立獨覺
量功德至得諸佛無量功德波羅蜜至得并前成九
種圓德言圓德者即戒體也所受周遍無境不備
奉修德充一切故曰也奢誕奢縱欺誕遣信
言懺殘既不可減二十例今遣信懺罪亦不可也故
曰亦同是釋。
下意造業善惡能所俱齊何為遣信要待還報
煞盜事成便結所以不同者答下謂受願在緣緣
思具故待報也為惡在境境損即罪故非待報六受
羯磨中僧二尼四也對前善來等四成十受隱別
羯磨一通六種別受故言五受。
七種受論云一見二善來三三語四三歸五自誓
六八法七白四六下論云見諦得戒唯五人(即陳如等)善
三語三歸在世自誓唯大迦葉一人八法
愛道故曰六局羯磨佛在滅後僧尼皆得故曰一
通也摩夷即論也通備備具也撰下彼經第八寶珠
女見佛心生憙樂求索入道佛即告言善來比丘尼
頭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進修習阿羅漢
三明六通八解脫又善愛白淨須澷等尼皆善
來度故曰非唯一二若爾多論何不通耶答業疏云
多論止謗義在凡夫必是聖人能遣邪執則非教限
故了論是聖人者佛唱善非聖人者則不度也蓮
花色法顯傳云優鉢羅比丘尼因中為醜婬女以蓮
華獻辟支佛遂感今生正日丐五百分食賢愚
經說叔離比丘尼出家佛言善來頭自墮斯皆通
也。
下意謂若約及不及者善來既及理應開度云何
有說不通邪答下為三歸八年制斷十四年後愛道
方自剃髮求受八敬約時不及故言不度然此答意
問中自顯此但相因生下此言不通者等文恐言不
通三受具故便謂五八十戒三歸不通尼故曰
理即通也又觀此中答文俱釋上尼約時不及故不
通三受具而闕答善來時及不度文然前文巳顯
故此彰略故前云為誹謗如來不以善來度女
非謂約時不及故業疏引多論云佛不度為止
故若善來度者外道當言本在王宮󳼶女自娛出家
還度以自樂故若是聖人佛亦度之義同上引此不
下言不可獨行八敬法度尼也以緣在二人故。
五百年者大集經明五種五百歲第一五百解脫堅
第二五百禪定堅固第三五百持戒堅固第四五
多聞堅固第五五百闘諍堅固今鈔指最初也羯
下通佛在滅後也。
閻浮亦曰剡浮贍部傍及鐵圍海內唯有四洲即約
蘇山分方面今即南洲方志云水陸所經東西
二十四萬里南北二十八萬里又依論說三邊等量
二千由旬南邊由旬半是則北闊而南狹人面
焉若約佛成道在此洲地之中也即金剛座是故
云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中央三天西北
洲也通三東西三洲如律四分第三十云諸比
丘汝等人遊行二人共行等是百一十人
以度一百一十羅漢分頭廣化也而賓頭盧不在
數故曰無名受戒世間在一百一十阿羅漢
是也頭盧是字頗羅墯是姓因樹提長者作旃
檀鉢施尊者現通取之佛訶言未受戒人前現過人
法訶巳𢷤之故往二洲也則知擯時三語巳廢故言
不通俱耶尼即西牛貨洲俱舍云人長十六肘其面
圓壽五百歲其地徑量二千五百踰繕那唯下彼律
三十七中無上毗奈耶同但於多度弟子如云
僧坊房舍爾婆提即東勝身洲人長八肘面如半月
壽二百五十歲其地三邊廣二千踰繕那東邊廣三
百五十踰繕那北方即北俱盧洲俱舍云人長三
二肘面方壽千歲地四邊各廣二千踰繕那在八
難之數故多論云唯鬱單越無有佛法亦無得戒以
福報障故愚癡故不受聖法
果中約成道時也最後心此約三十四心中最後
剎那心解脫道時與盡智相應證於佛果爾時圓德
具也若以下大師義斷也然下謂菩薩隱護明之相
乘白象之瑞託摩耶宮示太子相盖垂應而來非實
生也至乎鶴林告寂金棺掩耀於無滅中而示有滅
非實也是大聖人雖現生滅之身本絕去來
之迹豈以因果之位而定得戒之限乎首陀天長
含云首陀天知如來譬如力士屈申臂頃從彼
天沒忽然至此云淨天奉落髮授與法衣
感傳世尊告文大眾言我初踰城出家入山
道以無價寶衣貿得鹿裘著有樹神現身手執僧伽
告我過去迦葉佛涅槃時將此布僧伽梨付囑
於我令善守護至仁出世準此教文不同
下凡戒者所以防非也佛既無過何用戒為答下
萬善功德因戒而有一切惡業由戒而滅豈可
滅無戒無戒則功德不滿如來萬德莊嚴豈可
也果頭三十四心頓斷結惑證果當頭故也三護
口意護也謂凡夫過在故懃加三護非不起果頭
過盡不須三護非不不妨戒是善法不可無也
所謂四句中一心謝境不謝無煩惱以境不盡
戒在不失斯可例也(餘句如大鈔中)獨覺簡緣覺也一名麟
喻二曰部行以此聖人出無佛世故外境榮枯
內身起滅因斯覺悟理感戒故曰緣於別事多論
離俗出家獨處閑靜而自說偈遠離惡法當得
善惡俱滅然後得道爾時身口教二俱成就
漏盡戒也準此鈔中二解脫字上屬有漏解脫
下屬無漏解脫是二俱得故多論問無漏心中
有漏戒答曰其法應爾也以業力無漏心中
有漏無漏二戒
佛下多論云波羅提木叉戒佛在世則有禪無漏
一切時有今云何得解脫戒耶如彼論云佛不入僧
數若墮僧數無有佛寶若無佛寶不成三歸三歸
闕何言得戒耶就初說者即在家三歸等彼論問
若稱佛法不稱乃至法僧不稱佛寶三歸
若不三歸得五八齋十戒不答一切不得
則不爾故論云若受具戒要白四得不三歸也準
此具既不局三歸獨覺得戒雖非佛在理得無疑。
得具別解脫者言二種得也形俱即盡形也設過
去時有形終戒謝不至今身又言三歸五戒不得
者盖準婆論也以彼云佛出世有故佛若未出必
無自加受法若依善見不約具分通一切時也故彼
第七云五戒十戒是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世間
中此戒常有故自然戒者多論中佛及辟支無師
受又十律自然無師戒謂佛不假師教會理盡故因
感戒也今例證獨覺既同佛得自然戒此則於無佛
世得具不疑佛下一句反質意云佛既樹下而得豈
在家耶又佛自王豈須從佛得耶此證自然得戒
故知別脫非專佛世明了雙證具分俱得性成性
即體也苦法忍見道十六心之初心爾時得無
漏又有道俱戒起盡智者金剛道後與漏盡得俱
故名盡智或云盡智是解脫解脫道中一切惑染
皆巳盡故名盡智
弟下謂弟子須假五緣業疏云一假佛教二立
三依教苦修四三毒皆盡五見空感戒故與佛不同
如來得戒巳別有十方佛秉法授法王位故靈感
傳云盧舍那佛出金色手摩釋迦頂又說妙法我今
十方佛欲白羯磨釋迦文佛成無上法王位諸佛
秉此羯磨金壇上天人大無量恒沙聞佛羯磨
一時寂然猶如比丘入第三禪諸佛秉羯磨法王
位巳地之六種大動佛放光普照十方廣作佛事
利益凡聖不可具述則知弟子雖得上法戒望之遠
矣廣下言獨覺亦自具身口二教也如多論獨處
靜即自身教也自說偈遠塵離惡即自口教善惡
俱滅然後得道即具漏無漏二戒也。
比丘者則比丘中行善來度也優婆塞律云耶輸伽
父至佛所佛為說法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自審果證前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法僧唯願世尊
我為優婆塞等是最初優婆塞三自歸耶輸伽
為首優婆夷三歸即耶輸伽母及本二為首斯皆
親承佛化故曰從佛得也後方羅漢三語
如下為引業疏要具五緣一形同文剃髮著衣二
無學及教也三有求心文云欲往佛所四心境合
五作沙彌如母論云受沙彌十戒亦名受具止謗
如上所引也復次佛為法王一切眾生大導師
導引眾生背俗入道先令眾生信向無疑然後道教
化流天人是故如來捨近取遠自不度也報下證上
沙彌有從佛度麤習麤惑習氣也如鴿入舍利弗影
中猶有怖入佛影中而無怖盖佛大慈悲習氣盡故
亡盡也詩云人之云亡轉緣轉彼機緣也。
比丘反上二義也如身子錯授人法又祇律比丘
學佛呼之𩯭髮在故為人所呵佛言汝不可如來
無畏口也多論下以此三種得戒必從佛得問得稱
佛作和尚闍梨不答佛於弟子和尚闍梨義佛不
為人和尚闍梨是故不得稱也三下謂從諸比丘
三歸受戒稱比丘作和尚闍梨不下是論中答
語具云不得和尚得稱阿耆闍梨也八
敬以大愛道八法受戒阿難言下得故得稱為
四不壞多論云為成四不壞淨故若作和尚則無
佛不壞淨又為成六念故若作和尚無念佛故今
鈔但舉四義若據彼論具有十義一為成等化故二
為止闘諍故三為止誹謗四成三歸五成四不
壞故六成六念故七為息滅眾生福故如為比丘一
富羅轉輪王一時滅盡八不供養下人如作和
弟子有病當看視等豈是自在法王九不惱眾
生故十為通末代故以因緣不為弟子和尚
也。
論義者增一中佛令須陀耶解有常色等義說法無
滯又無怯弱是也又母論云於毗尼中選是非
信行故名為受具又善語亦名受具智慧受也
尼無此用故不可對談得戒。
梵行四分云本時婦大童女淫女黃門伏藏皆因
人來欲誘調比丘恐為淨行留難也又解下大鈔
往來是非中引四分云若作本法巳即日大僧
中不者犯罪有人尼寺受戒不成薩婆多師
資傳云非法不成端正難緣尚自遣信無難緣蹤
不合有人尼寺外結界而受者律無定決然
為尼故來非法有罪
陀驃是云陀羅驃專頭亦名均提生舍衛婆羅門家
七歲父付舍利弗將至祇洹聽為沙彌漸為說法
心意開解阿羅漢均提得道巳自以智力過去
作餓犬蒙舍弗法食恩今得人身而獲果證當盡
供給永作沙彌不受大戒緣備賢愚第十三二沙
彌本老虎之二子也老虎命終毱多以食飼之而
諸行無常一偈後終雙生婆羅門八歲出家
羅漢道尊即使採華答言瞻蔔樹高不能得及
尊者語言豈無神足時二沙彌即處空中經行樹上
採花意云四分果得上法餘文證果未滿具足
沙彌何耶答如文又下簡上義也從俗沙彌
道巳成羅漢者果與戒俱得也迦葉者彼云唯迦
一人得更無得者又云大迦葉來詣佛所言佛是
我師我是弟子世尊修佉陀是我師我是弟子是名
自誓受故曰從勝緣羯磨前成得果戒在羯磨
前也故律云修道羅漢即名出家受具足者今從
得果勝緣受名故曰也經言指涅槃矛盾矛戈
盾干也楚有鬻矛盾者兩皆譽之買者曰以子之矛
擊子之盾如何鬻者不答今謂相違之言也如前即
論經律各一者律據佛邊聞法受八故言證四果
經中反此故曰不證五欲聲香味觸也阿那含
大經伹證第三何言四果解下經分三四為一往
出家在俗分於差別故婆塞但言證三非四也。
聖位以初果得無漏道故二凡外凡則觀事麤淺
眼未明內凡雖緣四諦以身居有漏故不應聖人
也須提那犯初戒知在凡也二人三歸八敬二
種人所得能持故不羸誓無退道故不捨非受餘
報故不變根復離邪見不斷善始下二句結示多
論云以福德深厚故又由勤神根於此內凡增故
所以堅固不退
災患即上羸變等四是今至此位根
勝故無不壞信以內凡忍中有信根增世第一中有
信力不可傾動如根不可屈伏如力既有根力故
稱不壞又堅固不動不屈故曰不退
何下律第三十云諸比受教人間遊行說法時有
聞法得信受具足時諸比將欲具足戒者詣
如來所未至中道失本信意不得受具乃至佛令諸
比丘自今巳去聽三語受具以此文證何言三歸
信不壞退耶答下業疏云今云失者失事疲苦非理
信也即母論云於其中有生悔心者即還歸家是
失事信也。
解下約四分明愛道是初果五百女亦通內外
三人初果及二凡羯磨云若羯磨初為凡。
後通果向涅槃淨梵即初果人四分花尼亦同受也
五分陀驃十六成聖二十受具亦通四果應作四句
料簡一得不得戒均提陀驃是二得戒不得果內
凡等是三果戒俱得迦葉等是四俱不得如下
論但受翻邪三歸是。
前三下論云爾諸比生疑云何三語即是出家
即是具足佛曰歸依佛法僧即是出家第二歸依
意等即是受具業疏問云四分律文但云三語此文
更列三歸者答以義約之歸猶結也化法既久宗奉
漸離結成受故多論云宿業力故應三語得戒者
三語則止三歸亦然四分文中云歸三寶隨佛
出家本無結歸故知位分也翻邪翻於邪師邪邪
侶也三歸歸者多論云𢌞轉義由翻三邪𢌞轉三正
也不發戒品簡下五八十具三歸有分具所發故五
六道中除地獄五逆下此簡帶難人也先犯下
薩婆多云若受五戒破其重者後捨五戒更受五八
十具戒并禪無漏一切不得乃至八戒中重者
如前答下準論文也彼云受三歸竟爾時巳得五
而下應先問云所以說五戒名者將文答之亦如
受具巳說四依使令知也。
又下亦論中文彼具云有言三歸竟說一不殺戒
爾時得戒所以說一戒得五戒者為能持一五戒
盡能持故兼本下既誓心受五不但發一也首解此
論師自定故彼論云諸說中三歸得五戒者
此是定義八下謂八十兩戒如上三歸巳得八
十戒或說一戒得八戒等並例如上五戒廣下彼云
下至阿鼻上至非想及三千世界乃至如來一切
命之類盡得四戒三千世界一切上咽咽得
戒復將七毒對境歷之則其數無量諸難即五逆
等得戒時亦約受三歸巳得八戒故曰準五戒
先受下文不言八戒以是一宿之戒故智論云
一日戒法長跪合掌應作是言我某甲一日
歸依佛法僧淨行優婆塞薩婆多云若從五眾
受必無人者但心念口言自歸三寶我持八戒亦得
五戒者是盡形受故能作諸戒根本善生云此
戒甚難能沙彌大比丘及菩薩戒而作根本是也
更有所加者母論云優婆塞不止三歸更加五戒
始得為優婆塞故今作法時云我某甲歸依佛法僧
盡戒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正覺是我世尊
具戒三歸則不爾也又未制五八十戒等異故下
云八年後方有羯磨自此巳後說十八戒法所以
制斷三語者因病比丘供養看病者故制十僧
四加受使師資攝問凡歸三寶其境是何答多論
歸佛一切知無學功德是以法身不歸色身
出血何逆答以色身是器法身所依故害色即得
歸依法身者斷欲無欲盡諦涅槃是問為歸自身
盡處他身盡處答自他盡處俱歸歸依僧者聲聞
無學功德是問僧有真俗為歸何者第一義諦
也以常在世間故又俗諦僧是第一義諦僧所依故
問為歸一佛耶三世耶答歸三世也以法身同故歸
一即三世若爾諸天歸一佛者何耶答諸天
一佛亦歸三世直以一佛為證耳問三歸何為
性有論者言三歸是教無教性受三歸胡跪合掌
口說三歸是名身口教若淳重有身口無教有云
三業為性有云善五陰也釋論即智論羯磨竟大
鈔問云羯磨竟時其文何所答解者多途今一法
定謂第三說巳云僧巳忍與某事竟此羯磨竟不
同前第三說巳名為竟也故律云忍者默然不忍
者說今即說其不忍之意便成訶破必其忍默三說
巳無訶亦成任兩得餘廣如義鈔即指此及下問
答中也又應知第一念具作無作第二念但有形俱
無作一發續現戒體具足問意以三結例三羯磨
一夏一形不下此反例答釋也如忘成及界即
名前坐何俟三結
又下謂受者要期一形脫或形盡始發其戒者則無
可對在三竟時發也安居不爾要心是短期
月坐限滿形存是有所對故非並也。
一時之間有多
法者如三時中九十日為一時而有眾多人受是也
一時之中不得多時者如九十為一時即此九十
中復無別九十日也要下安居要九十日滿法成
是前謝後生也受法頓起故又不並
五種順彼論文合云七種今除見諦自誓局論餘五
也羯下論云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
善心轉深然後受具如遊大海漸入漸深餘四即
善來三語三歸八法準律但有三語上法為四多
所以分者以三歸加結故異三語今謂上四論
頓得大師考理其義似失。
下推釋意云先受五八後應善來則通漸也可
為頓如下既言沙彌則巳受十戒後證無學方圓
何為不漸又八敬一受文列五戒則是通漸可曰
頓乎三時初五次十後具則顯三時不亂也。
一時
得也以無三時次第故以前即上引善來等巳受
八十驗之則多論頓得未可確定不下不應五種
開其頓受且如羯磨一受必先十戒文中不與受十
戒眾僧得罪餘下謂善來三語破結等通於漸頓業
疏云先受五戒來從三受則通漸也直本白衣徑投
授法此局頓也八敬一受文列五戒則是通漸五百
女人未必曾受聞敬得戒應是頓也。
依下證羯磨雖云局漸既無併不得之言理似通
頓多論云不受五十二戒直受具戒者一時得三
戒又律但云得戒得罪不言併受不得明了下既
不得具戒顯須先受十戒也以十是具之方便
又十戒是有具戒無願無願假有願而起故不
可不受此下指了論。
問下此亦出多論彼問曰若受具一時得三者何
須復說先五次十後具以為次第邪引論自答染習
者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戒善心
深後受具退敗文略入海之喻彼云如遊大海
深漸入佛法海者亦爾不如是者即失次第又破威
儀也又下亦彼論也彼具云復次或有眾生應受五
戒而得道果或有眾生因受十戒而得道以是
緣故如來此次第又下論師別義雖曰一時得三
無別洎乎捨戒其失苑異故云若言我是沙
彌非比丘即失具戒二種在即五戒十戒也若言
我是優婆塞沙彌即失十戒五戒在若次第得三
種戒捨法次第如一時得戒中說無下此說次第
受也故彼云先受五戒十戒後受具戒捨五戒不答
不捨也但失優婆塞名次不失戒也隨時受名
譬如樹葉春夏青秋隨時異故一體
失矣雖爾非無說三之別巳上皆證有三戒義也首
下首解但得樓炭之語未知出自彼經故今的指也
受時要期一形不破設後破時其戒莫失不若無失
義亦應要期一夏不出設後出宿時應破夏答下
以遍發在巳一戒雖破餘戒儼然不失期有
限限滿方得今既先出是故名破
善來對佛下似問若望下是答若世下引律愛道
證彼云若世尊有教我當奉行也又愛道弃家心切
渴法情深機感俱勝故伹一徧大師又云以唱教人
不假叮嚀渴法心重不須結故在一徧三語
無學者意云八敬對學人但局一徧三語無學
增至三。
答下是釋形報不同曰異以求戒者身口
緣心是正因因親而緣踈也今愛道緣劣因勝故限
一徧豪子勝因劣故限至三中路心悔劣可知
大師三語之法初授法弱故須三說前受心奢
又假三結
羯下以通凡聖及以滅後故例加四又業疏云羯磨
在僧通和非易故須四徧眾心齊忍與奪巳決故結
一也。
稍薄以機緣望善來則又薄矣羯磨疏云三歸
得戒善根稍薄戒法生後三說歸竟感戒。
引文
下律中如來始度陳如故善來居首次度一百一十
羅漢分頭廣化三語二文三語息故羯磨
故當第三十四年後愛道求度故。
八敬在四四分沙
彌年減方興上法故常第五十戒中列和尚明知
非是前也三語巳前未論相攝因過須師方制
和尚羯磨興者意存師資道成彼此兼濟三語
後興羯磨羯磨後有十戒是為次也。
羯下逆去羯磨
前五年行三語也以善見云佛告乞比丘汝可度
須提那出家受具足等此時羯磨未興理是三語
以下僧祇犯證亦在五年彼初戒末云世尊
公元前672年
毗舍離成佛五年分為耶舍制(即四分須提那)八見論
別家巳經八年後還本家勸留續種也此證犯在
八年後反驗耶舍是三語受在八年前也後興羯磨
斯則與多論應故彼論問曰佛在世幾年便聽白四
受戒有言佛初得道一年後聽有言四年後有言
八年後以義而推八年者是正義也(論師自定)不下遮偏
執也其下業疏亦云八戒淨信未惻其時
非色心者順成宗也是第三聚故若有部還用色為
無作戒體大乘中雖以心性為戒體若發無作
亦依身口雖依身口體必在心也廣如業疏對事
受隨皆為對淫盜等事防故據大鈔中更第五
品同成論戒得重發肥羸不定方便色心俱者八
中作俱無也與方便色心俱故三性善惡無記
性也謂受中無作一發續現始末有四三性
藉緣辨故雜心云身動滅巳與餘識俱是也。
善性下以從善對治生故唯善有惡性無記
無無作故曰狹也義同皆防七支故體同咸以色心
為體故短同受局壇場第一念隨據對境方便起故
斷望一切情非情境皆起斷惡故別斷境不頓
故懸防以正受時過未起一品至無學隨一品
定故雜心云羅漢有下品年少比丘上品戒多品
由境有優劣心有濃淡故心三品
勤䇿奘師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䇿男室利摩拏
理迦此云勤䇿女淨三藏云室利羅末尼羅翻為求
若言沙彌者古訛略方軌法則也廣雅軌迹
善生律文似對僧所理須建立勝緣應問遮
一同僧法必若有者五戒不發何況具十準此
所生必須無難不同飜邪三歸未發戒品
四性殺盜婬妄四是性惡體性是惡故六遮一不
飲酒二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三不歌舞倡伎亦不往
觀聽不得高廣大牀上坐不得非時食不得
捉錢生像金銀寶物此六妨亂修道招世譏謗戒疏
云能遮正道故言遮惡自餘即餘情非情同大僧
四分律文俱發七支戒戒下文皆結吉羅理須通護
在師別教也。
四依一糞掃衣二乞食三樹下坐腐爛藥依於此
四能生聖種故亦名四聖種以四依為行大者
四重防禁之極者也故制受後即先示焉息慈
未堪伹告十戒懦奴亂乃臥二反軟弱小尼式义沙
彌尼也成就十戒六法等行自有大尼為所依故不
大僧也又彰漸次所依故丈夫戴禮大者
也夫扶也言長扶制萬物古者冠而成人通名
夫今目僧為丈夫爾新章云一切男女若具四法
丈夫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而
行。
若爾下若云大尼制必依僧何以受時僧但秉法尼
和尚文炳梵云式义摩那尼此云學法女何
以僧無學法男者懷妊汝鴆切身懷孕也恐帶胎而
來故限二年委練身器二下彰其學法本為練心以
尼女煩惑重故不能故以少法先驗持毀六法
一染心相二盜四錢三斷畜生四小妄語
非時食六飲酒前四深防為護根本後二放逸重禁
過源此方復禮法師始因奏請盧獻之女首事遵行
慨令法水去不復矣行法一切大尼戒行並須學
之若有犯者則名缺行直令改悔若下前云更與二
年約未滿說今據滿巳由未正受若再犯理須
二年羯磨
下若云滿再犯前法壞者亦可行覆竟復犯時
法應壞。
隨日隨覆日長短而行如百夜應與百夜
覆藏羯磨蓋治覆藏過爾不例猶言不可例也十
八法一在大尼下沙彌尼上坐二式义不淨食大
尼淨大尼不淨食彼亦不淨三大尼得與三宿自與
沙彌尼三宿四得與大尼授食除火淨五生種取金
銀錢自從沙彌尼受食五尼不得為說七聚名六得
語云不淫盜殺如是等憶持七八至布薩自恣
入僧中互跪合掌云阿耶僧我某甲清淨僧憶持
三說而退九十十一十二後四羅夷犯者更從始
學十三十九僧殘下若犯一一作吉羅悔十四不
非時食十五不停食食十六不捉錢寶十七不飲酒
十八不著華鬘出家人即先有諸遮受戒不得
此問亦出伽論彼論但云得戒不言結罪故引首
僧須結吉以非比丘用故與無和尚師約現前
為無此中所引皆異宗也若準四分並不開之律云
不名具足戒結集迦葉秉白差波離等是
作業師即羯磨師也後人受戒本法人也。
若爾下若不異所聞且如後差教授出眾問先
既未聞何非難解下巳聞羯磨對眾問難單白
差問雖異作白是同故後得非是難攝不可下謂
不可類例上文便言本法尼往大僧受時亦未受
具得預聞以不異所聞故且單白羯磨雖曰是同
二部大僧不可輙預又前約本法此約納具故不
可相擬若受具畢聽在尼下大鈔云得戒巳令在大
下坐待意總為說相八重淫盜殺妄摩觸捉手
八事隨舉比丘覆麤罪四喻喻前四戒也彼云諸佛
善能說喻示現於事猶如針鼻缺不復任用如人死
終不更生多羅樹心斷不生長如石破不可
合八不越即八敬如上具引四下尼雖無樹下坐彼
將依麤弊臥具替其第三若業疏解四依中樹
依者非蘭若中尼輕易不行此教何妨餘樹得受
頭陀又尼鈔中受具後亦為說糞衣乞食樹下腐藥
四上行也故復引十誦以證之四重據僧八重約尼
千途泛標大數也業疏云難隨染起染是生因則無
量也且據重者能障聖道標舉十三與此意同也邊
罪者業疏云曾受佛戒理宜謹奉捉心不固具緣犯
重為過不輕業果生報不思捨悔返戒更受義無再
攝分在眾外名之為邊一生永障名之為難難由邊
罪障戒不生故曰邊罪
問下此一科皆是假立以難其實佛戒毀破
禁捨戒還來欲更受具此人罪重名佛海邊外之人
不堪重入淨戒海也今假立殺盜者意在生下難
於若上先加答云縱以殺盜為邊復有何咎方
若爾下難辭也謂俗有輪王戒殺盜同僧亦可
名邊耶是義不爾以下又立云若望犯重受戒
得立邊名者亦可污尼等難皆得名邊以受戒不得
若下若云簡在清淨僧外立邊名者且如滅擯之
人可爾應滅擯人既未作法擯弃應非邊人若下
若以波羅夷罪名立邊號者沙彌淫盜等應非是
以下眾但犯吉故何以云沙彌十戒破於重者
同名邊罪今下此中一答文義隱括今析而通之既
曰違佛制教且俗未受五八則無邊過又污尼亦約
在俗未受五八又應滅擯人本不名邊將自有擯法
故又沙彌但取犯根本為邊豈約夷吉以定邊名故
知邊名於上諸位立義非便也不作則巳言不作
非名邊也下句反上
下若云違佛制名邊者犯重被擯豈非違佛制耶
何不名邊又邊罪應名滅擯耶以犯重是一違制
不殊故答中實一句是縱但下是奪據理犯重是
一應可言邊伹由邊罪者約先受曾犯捨後再來
佛制之不堪受名邊外人今擯無此義故二人
犯邊罪滅擯二種人也但以滅擯一位比丘中望
犯重後僧得法擯棄為言邊罪不爾無法擯故但從
本所犯重名邊故曰乃從本稱斯則各隨一義使有
區別矣。
羅漢三界見思斷盡故那含九品欲思盡故樂心
既忘全為淨境初中後人污皆成難斯陀含人方
欲思六品須陀洹斷見全未思樂未間
人成污中後非愆持戒凡夫初後例爾問意云羅漢
那含境屬在聖既不可如何言壞尼解下前境
既聖慢污成業不待前壞即成戒難自樂著者反顯
與著則成難攝故大鈔云若白衣俗服強與尼著
而行淫者成難又雖曰自著不障出家大師義求若
受具緣事著於俗服亦應成難但壞淨境不論
知淨不淨未滿之人即式义沙彌尼也善見云若
下二眾不障出家皆亦如是皆但言壞尼不明清
三部四五十律僧祇判正大鈔四分等律並
云污尼不明淨穢故世行事者云汝不犯清淨尼不
依僧祇而問又業疏云三律俱無正決斯則不了
之文宜用僧祇明判淨穢
意謂三果支佛殺尚非逆何以污尼位在凡夫
淨者便成難耶殺損福者以人天等於四果供之獲
福多由是福田之極故殺犯逆三果反此又支佛
化他義薄是以非逆故須簡之污據陵慢淨境故凡
清淨亦犯況三果乎答下以凡尼見思惑在具能
發業入地若斯須二尼唯有修惑潤業無見惑
故但招別報無總報可入地也是不成相並
下意云俗男可有壞尼俗女應無壞尼故曰一邊
若下躡上生難若降一邊不成污者應可破羯磨
輪二破中尼無破法輪僧耶又不應犯殘耶解下
云尼同犯中雖無破輪體得立主堅持五法
誘人也亦須諫之故曰諫法是通又解下大鈔
先問云何不言比丘耶將壞男下通之。
未受應受者大師判云據未解也若聦智一聽亦未
可也首下此約非眾法對自故非障戒或四人巳上
和合法不秉羯磨不成難。
下準業疏先立義云沙彌戒願未是具法雖背無
難然後將鈔問之大小大比丘小即沙彌
黃門者秦官也漢因之漢書云禁門黃闥中人
故號黃門然古用閹官今亦取人陰藏者曰黃
門故鈔主云黃門者不男之相也一下從生不能
婬二下即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三下見行非
分方四下他人己身分方勇彼律但曰精不
能男下朽朽爛等取若墮若虫噉也。
此下料簡
云生半妬精是四種不應出家受具若與出家
受具應滅擯以不生我善法毗尼第五即病不能
男者先出家受具足巳若落若朽爛若虫噉若不動
聽住雖不動若捨戒還欲出家受具不應與若與出
受具應滅擯。
二下彼正文妻妾生兒共相嫉妬
小時捺破今作夫誤身生即男根也彼曰因他者
前人觸故身生起五下見行非然後身生起前
三即生捺割後三因他妬半月也揵者以刀去勢
或作㓺通用文云揵者生巳都截却大師今時
截少分心性未改兼有大操大志者準依五分應得
四變律云與他行婬時失男根變為黃門違緣即被
怨家惡獸業報落等應同比丘自割本律不明分
五分若都截者滅擯猶留一卵者依篇懺之。
善下以報卑故異想不作父母想也若準善見實是
父母作非父母想殺亦不得出家因緣者彼問曰
若作方便欲殺非母而自殺母得波羅夷五逆罪
耶答不得但得偷又云自手奪人命更無異想異
方便是人不應出家
伽下彼云欲殺凡人而殺阿羅漢遮不得逆罪
故知得受十輪下彼有四句簡辨一犯根本非逆罪
(殺支佛是)二是根本亦逆罪(鈔引此句故曰是逆亦根本也)三非根本是
逆(於法誹謗出其過惡等是)四非根本非逆(殺餘類是)彼具釋第二
云若出家具足戒得見諦道斷其命根是名逆
罪亦是根本罪也如是眾生於我戒律中應驅令
故曰是人等三果不障者福田未極故。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輔要記卷第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