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422b 页
卷四 第 444b 页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四

灵峰藕益沙门智旭述

二明染净熏习四。初总标熏习义。二释熏
习染法。三释熏习净法。四结判断与不断。今
初。

复次以四种法熏习力故。染净法起。无有断
绝。一净法。谓真如。二染因。谓无明。三妄心
谓业识。四妄境。谓六尘 一净法谓真如者。
举凡无漏种子现行。及心心所所依理性。并
名真如。盖理性固即真如。而无漏种现。顺真
如故。亦即名真如也。二染因谓无明者。唯指
不共无明。谓恒行不共。即第七识相应之法
痴。独行不共。即第六识相应之迷理无明。或
是分别。或是俱生。通为一切染法所依。故名
为染因也。三妄心谓业识者。通指八识心体。
及彼相应心所之体。依之能起见相二分。以
有动转。故名业也。四妄境谓六尘者。通指心
心所之相分。总不出于六尘。即是所缘缘也。

熏习义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熏。则
有彼气 衣服非臭非香。喻随缘不变之性。
本自非染非净也。以臭物熏。则有臭气。喻不
变之性。随于染缘。有染相也。以香物熏。则有
卷四 第 444c 页 T44-0444.png
香气。喻不变之性。随于净缘。有净用也。

真如净法。性非是染。无明熏故。则有染相
 性德真如。虽非染净。以无染故。且名净法。譬
如未熏之衣。意指无覆无记识而言之。本是
全体真如。故即名真如也。无明熏故有染相
者。从所熏染种。起染法现行。具如前文所明
三相六相等也。

无明染相。实无净业。真如熏故。说有净用
 无明染相。通指无明所起心心所等。亦是真
如举体所成。性非染净。特以既受染熏。譬如
臭衣。故无净业也。真如熏故者。是以修德无
漏净法而熏习之。如以香熏彼臭衣也。说有
净用者。譬如因除臭气。方显香之用也。夫有
染相。必有染用。而染用流转生死。过失深重。
故不言之。夫有净用。必有净相。而净相冥合
净体。非世所测。故不言之。初总标熏习义
竟。

二释熏习染法二。初正明熏义。二释义差
别。今初。

云何熏习染法不断。所谓依真如故。而起无
明。为诸染因。然此无明。即熏真如。既熏习
已。生妄念心。此妄念心。复熏无明。以熏习
故。不觉真法。以不觉故。妄境相现。以妄念心
熏习力故。生于种种差别执著。造种种业。受
身心等众苦果报 众生无始已来。法尔有
八种识。此八种识及诸心所。真故相无别。其
体即一法界。亦名真如。真如为迷悟依。由无
始来从未悟故。第七识起迷理无明不如实
知真法本一。故云依真如故而起无明。为诸
卷四 第 445a 页 T44-0445.png
染因也。若谓先有真如。方起无明。由有无明。
方有阿赖耶识。由有阿赖耶识。方有前七转
识。则众生有始。何异冥初生觉之外道耶。然
此无明即熏真如者。谓一念无明现行。即熏
于藏识中。成无明种。藏识体即真如。譬如动
水之时。即动湿性。故云熏真如耳。此约识与
真如非异言之。然水虽动。湿性不改乃是随
缘不变之体依于此义。唯识复言不熏真如。
是约识与真如非一言之。正可互显妙理。无
违妨也。既熏习已生妄念心者。依生灭门。俗
故相有别。则有八识及诸心所。体用四分。种
现差别不同。然此差别。悉皆无性。由无明故。
不达无性。生第六识相应之差别法执。名为
妄念心也。此妄念心复熏无明者。第八识中。
既本有无明种子。令第七识。念念起于迷理
无明现行。而此第六识之法执妄念现行。熏
于第八本识。自成妄念种子。又能助彼无明
种子势力。故即名为熏无明也。以熏习故不
觉真法者。从于法痴。更起我痴等也。以不觉
故妄境相现者。由我痴故。乃现三界分段生
死六尘境也。以妄念心熏习力故。生于种种
差别执著者。即界内界外见思诸惑也。造种
种业者。有漏善恶不动业。无漏偏真等业也。
受身心等众苦果报者。分段变易二种生死
也。然虽惑业苦三。循环不息。究其根原。止由
无明迷真法界。而无明无体。不离真如本觉
之性。如人眠梦。梦中受于无量轮回。俄然睡
醒。空无所得。若无醒时之心。安有梦心。若非
研此梦心。何处别觅醒时之心也哉。
卷四 第 445b 页 T44-0445.png

二释义差别

妄境熏义。有二种别。一增长分别熏。二增长
执取熏 妄境本唯心现。由不了故。还熏于
心。一增长分别熏。即助界内界外见惑。二增
长执取熏。唯助界内思惑。若助界内见思。令
诸凡夫不出生死。若助界外见惑。令二乘人
速求涅槃。

妄心熏义。亦二种别。一增长根本业识熏。令
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受生灭苦。二增长
分别事识熏。令诸凡夫受业系苦 界外见
思。增长业识。受变易生死。名之为生灭苦。界
内见思。增长事识。受分段生死。名之为业系
苦。

无明熏义。亦二种别。一根本熏。成就业识义。
二见爱熏。成就分别事识义 法痴名根本
熏。我痴名见爱熏也。二释熏习染法竟。

三释熏习净法二。初正明熏义。二释义差
别今初。

云何熏习净法不断。谓以真如熏于无明。以
熏习因缘力故。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槃
乐。以此妄心厌求因缘。复熏真如。以熏习故。
则自信已身有真如法。本性清净。知一切境
界。唯心妄动。毕竟无有。以能如是如实知故。
修远离法。起于种种诸随顺行。无所分别。无
所取著。经于无量阿僧祇劫。惯习力故。无明
则灭。无明灭故。心相不起。心不起故。境界相
灭。如是一切染因染缘。及以染果心相都灭。
名得涅槃。成就种种自在业用 真如。指本
识中无漏种子。及佛菩萨果中胜用。此二并
卷四 第 445c 页 T44-0445.png
顺真如法性。故皆名真如也。种子内熏为因。
诸佛菩萨外熏为缘。只此内因外缘。并不离
于众生现前介尔之心。以此心性。实无外故。
以无始无漏种子。不离现前心性故。以十方
诸佛菩萨。皆證众生心性。不在众生心性外
故。言熏于无明者。一是诸佛菩萨外熏。熏第
六识及前五识。令其见色。闻声。嗅香。读诵。
身蒙光照。或手摩头。或衣覆体。意识领受。以
此现行熏成种子。二是无漏种子内熏。令其
信受。不疑不谤也。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
槃乐者。即是起于有漏闻思修慧也。以此妄
心厌求因缘复熏真如者。谓有漏闻思修慧。
内则增长无漏种子势力。外则感扣诸佛菩
萨慈悲也。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等者。信成就
发心也。以能如是如实知故等者。解行发心
也。无所分别等者。證发心也。无明灭故心相
不起等者。證佛根本智也。成就种种差别业
用者。證佛后得智也。

二释义差别二。初释妄熏义别。二释真熏
义别。今初。

妄心熏义有二种。一分别。事识熏。令一切凡
夫二乘厌生死苦。随已堪能。趣无上道。二意
熏。令诸菩萨发心勇猛。速疾趣入无住涅槃
 一分别事识熏者。谓或秉三乘共教。不知
七八两识。但以第六意识修生空观。破见思
惑而取涅槃。或秉大乘渐教。虽知七八两识。
但以见思重故。畏生死故。先依第六识修生
空观。次第乃修法空观等。故云随已堪能。然
此外凡内凡菩萨。固是趣向菩提。即彼二乘。
卷四 第 446a 页 T44-0446.png
亦必从权入实。故总云趣无上道也。二意熏
者谓或是渐教菩萨。入净心地。转第七识。令
与平等性智相应。任运流入大涅槃海。或是
顿教菩萨。从初便观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
真如门。所谓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證得
如来智慧。虽此能观之心。仍是第六意识。而
即以根本无明为所观境。故名为意熏也。

二释真熏义别三。初标。二释。三结判。今
初。

真心熏义。亦二种别。一体熏。二用熏 只此
心性真如之体。佛与众生。平等无二。虽本无
二而一一佛。一一众生。乃至一一微尘。各全
揽真如为体。非是真如少分。虽一一佛。一一
众生。乃至一一微尘。并是真如全体。然非有
多真如。此乃不可思议一心法门。譬如千灯
共照。互遍互含。无杂无障碍也。故约佛言。则
一切众生。并是佛心内之众生。以佛心竖穷
横遍更无外故。约众生言。则一切诸佛。并是
众生心内之佛。以众生心竖穷横遍。更无外
故。约我只今现在介尔心言。则一切佛。一切
众生。并是我心内之佛生。以现前介尔之心。
竖穷横遍。更无外故。是谓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也。所以阿赖耶中本具无漏种子。即我心
真如之体。内因欲发。名为体熏。诸佛菩萨果
上慈悲大用。即我心真如之用。外缘资助。名
为用熏也(凡内外字。皆随情说。并不在心外也)

二释二。初释体熏。二释用熏。初中二。初正
释。二释疑。今初。

体熏者。所谓真如从无始来。具足一切无量
卷四 第 446b 页 T44-0446.png
无漏。亦具难思胜境界用。常无间断熏众生
心。以此力故。令诸众生厌生死苦。求涅槃乐。
自信己身有真实法。发心修行 真如者。体
大也无量无漏者。相大也。胜境界用者。用大
也。众生之心。全揽真如体大为体。故本具此
相大用大也。如人迷方。方仍不动。如水成冰。
冰之湿性如故。则融相润用亦复本具。即此
名为阿赖耶中无漏种子。譬如冰中融润之
性。不离于冰。而与冰违。所以无漏道起。则舍
赖耶及异熟名也。

二释疑二。初疑问。二答释。今初。

问。若一切众生。同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而
有信不信者。从初发意乃至涅槃。前后不同。
无量差别。如是一切。悉应齐等 问意有二。
一者同有真如。则不应有信不信。二者等皆
熏习。则应一时发意。一时修行。乃至一时涅
槃。不应复有前后。尤不应有退与不退。三乘
一乘。若渐若顿。无量差别也。

二答释二。初直约无明烦恼厚薄释。二更
约因缘互相成辨释。今初。

答。虽一切众生。等有真如。然无始来。无明厚
薄。自性差别。过恒河沙。我见爱等。缠缚烦
恼。亦复如是。唯如来智之所能知。故令信等
前后差别 无明厚。则信心难生。无明薄。则
信心易发。烦恼厚。则难断。烦恼薄。则易除。
而无明烦恼。又各有界外界内之不同。故唯
如来能尽知也。

二更约因缘互相成辨释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事乃成辨。如
卷四 第 446c 页 T44-0446.png
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或虽有知而
不施功。欲令出火。焚烧木者。无有是处。众
生亦尔。虽有真如体熏因力。若不遇佛诸菩
萨等善知识缘。或虽遇缘。而不修胜行。不生
智慧不断烦恼。能得涅槃。无有是处 木中
火性。譬赖耶中无漏种也若无人知。譬不遇
善知识缘也。不施功譬不修胜行也。出火。譬
生智慧也。烧木。譬断烦恼。坏和合识也。法合
可知。

又复虽有善知识缘。倘内无真实习因力。亦
必不能厌生死苦。求涅槃乐 此如极湿之
木。不能即钻出火也。瑜伽依此。权立五性差
别。以其无明烦恼尤厚。覆无漏种。虽有而竟
似无故也。

要因缘具足。乃能如是。云何具足。谓自相续
中。有熏习力。诸佛菩萨。慈悲摄护乃能厌生
死苦。信有涅槃。种诸善根。修习成熟。以是复
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令修胜行。乃至成佛。
入于涅槃 自相续中。谓全揽真如以为阿
赖耶识。此识无始展转传来。依之建立假名
众生。虽念念灭。即念念生。恒转如流。故名自
相续也。有熏习力者。一无始本住种性熏。二
积劫闻所成种熏。此二皆名为内因也。诸
佛菩萨慈悲摄护者。一平等缘摄护。二差别
缘摄护。此二皆名为外缘也。须知必要差别
摄护。及闻所成种熏。方能展转增其胜因胜
缘。以至成佛入大涅槃耳。初释体熏竟。

二释用熏二。初略标。二各释。今初。

用熏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有无量义。略说
卷四 第 447a 页 T44-0447.png
二种。一差别缘。二平等缘 真如无二。亦无
不二。以无二故。一切生佛。唯一真如。以无不
二故。一一生。一一佛。各皆全体真如。以无二
故。即无能熏所熏。以无不二故。得论能熏所
熏。又设唯无二。固无能熏所熏。设唯无不二。
亦无能熏所熏。以生与佛一向二故。生不能
感。佛不能应。今由不二而二。乃得论用熏也。
又由无二即无不二。所以有差别缘。由无不
二即是无二。所以有平等缘。又由有差别缘。
故佛不能度无缘者。有平等缘。故佛度生终
不休息也。

二各释二。初释差别缘。二释平等缘。今初。

差别缘者。谓诸众生从初发心乃至成佛。蒙
佛菩萨等诸善知识。随所应化而为现身。或
为父母。或为妻子。或为眷属。或为仆使。或为
知友。或作冤家。或复示现天等形。或以四摄。
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萨提行缘。以大悲柔
软心。广大福智藏。熏所应化一切众生。令其
见闻。乃至忆念如来等形。增长善根。此缘有
二。一近缘。速得菩提故。二远缘。久远方得
故。此二差别。复各二种。一增行缘。二入道
缘 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即是无漏种现体
熏。内因为能感也。随所应化而为现身。即是
果上真如用熏。外缘为能应也。或为父母。乃
至天王等形。令其见也。或以四摄乃至菩提
行缘。令其见且闻也。或作冤家者。如提婆达
多等。馀皆可知。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
事。六度。谓施。戒忍进禅慧。菩提行。谓四
种三昧。三十七道品等。无量行门。大悲柔软
卷四 第 447b 页 T44-0447.png
心者。同体大悲。视诸众生。犹如自已。无粗犷
也。广大福智藏者。圆极修德。等真法性。恒作
利益。无穷尽也。熏所应化令其见闻者。即是
感应道交也。乃至忆念如来等形增长善根
者。不唯见闻应化事法。能为增上胜缘。即如
来及菩萨等所有形像。令人忆念瞻礼。并属
真如用熏。良以三身宛然。四德无减故也。速
得菩提。名近缘。久远方得。名远缘。可见从初
发心乃至成佛。并赖善知识缘也。从初发心。
即赖此缘增行入道。乃至成佛。亦赖此缘增
行入道。可见若欲增行入道。并赖善知识缘
也。福德缘因。名增行缘。智慧了因。名入道
缘。

二释平等缘

平等缘者。谓一切诸佛及诸菩萨。以平等智
慧。平等志愿。普欲拔济一切众生。任运相续。
常无断绝。以此智愿熏众生故。令其忆念诸
佛菩萨。或见或闻而作利益(令其)入净三昧。随
所断障。得无碍眼。于念念中。一切世界。平等
现见无量诸佛及诸菩萨 平等智慧。即了
达一切生佛唯一真如之智慧也。有此平等
智慧。则必有平等志愿。所谓无作四弘誓也。
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所以任运无
断。熏众生也。净三昧。即是真如三昧。随所断
障等者。如初地断异生性障。能见百世界中
诸佛菩萨。二地断邪行障。能见千世界中诸
佛菩萨。乃至地地转增。具如华严十地品中
所明也。二释真熏义别中。初标。二释竟。

三结判
卷四 第 447c 页 T44-0447.png

此体用熏复有二别。一未相应二已相应。未
相应者。谓凡夫二乘。初行菩萨。以依意意识
熏。唯依信力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修行。未与
真如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未与真如
用相应故 凡夫。谓三乘外凡。二乘。谓有学
无学。初行菩萨。谓内凡也。二乘不知有第七
识。唯依第六修生空观。名为依意识熏。菩萨
已知有第七识。虽依第六修法空观。即名依
意及意识熏。然第七识。未能转与平等性智
相应。第六识。未能转与法空无漏妙观察智
相应。虽得生空妙观察智。未是大乘根本无
分别智。以其未證法空所显真如体故。既未
證体。何能起后得无分别智。而成真如自在
业用也哉。

已相应者。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一切
如来自体相应故。得自在业。与一切如来智
用相应故。唯依法力。任运修行。熏习真如。灭
无明故 法身菩萨。谓渐教初欢喜地。顿教
初发心住也。所證真如。即是一切如来自体。
无二体故。既已分證其体。即必分同其用。故
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清净妙法身。湛
然应一切也。此后并是无功用道。故云任运
修行等。三释熏习净法竟。

四结判断与不断

复次染熏习。从无始来不断。成佛乃断。净熏
习。尽于未来。毕竟无断以真如法熏习故。妄
心则灭。法身显现。用熏习起故无有断 染
至成佛乃断。所谓无明无始而有终也。净则
毕竟无断。所谓始觉有始而无终也。染净皆
卷四 第 448a 页 T44-0448.png
依真如本觉。所谓本觉无始而无终也。譬如
依方故迷。迷与方皆无始。依迷有悟。悟与
方皆无终。方外别无迷悟。迷悟之外亦别无
方。以不变之方。必随迷悟两缘。故真如即生
灭。以迷悟两缘。终不能令方改。故生灭即真
如。然迷则违方而举足咸非。悟则顺方而去
来如意。故须返迷归悟也。问。唯识论云。佛果
更无能熏所熏。今云用熏习起故无有断。如
何会通。答。今言妄心灭法身显。即唯识佛无
能熏所熏义也。唯识论言。所化有情为尽期
故。穷未来际。四智心品无断无尽。即今用熏
习无断义也。思之。初正释生灭因缘相竟。

二显示大乘体相用者。由前立义分云。此心
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今释此
心生灭因缘相既毕。故须显示此心大乘体
相用也。文为二。初显示体相。二显示用。初中
二。初正显示。二释疑。今初。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
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常
恒究竟 此先示大乘体也。一切凡夫。即六
凡法界。并声闻等。则成十法界也。一一凡夫。
乃至一一诸佛。无不各具真如全体。而亦无
二真如。在迷不减。在悟不增。前际无始。后际
无终。故云常恒究竟也。

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谓大智慧光
明义。遍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清净义。
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是等过恒
沙义。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依此
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身 此示大乘自体
卷四 第 448b 页 T44-0448.png
相也。一切众生心。既本具真如体。即本具真
如相。非俟成佛而后有之。故名真如自体相
也。非同非异者。约翻染差别。故非同。约唯一
真如。故非异也。依真如体。本具如此真实德
相。故约凡夫日用不知。但名为如来藏。约诸
佛出障圆明。转名为法身也。初正显示竟。

二释疑

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
诸功德相 上说真如离一切相。即指真如
门中所说义也。

答。虽实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
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 同
一味者。同无漏味也。同一真者。如如及如如
智。即是一真法界也。离分别相者。非诸凡夫
二乘权位菩萨所能测识也。无二性故者。唯
是圆成实性所摄也。

以依业识等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
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
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然而)
性本净。无明不起(是故)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
明义(也)若心生见境。则有不见之相(然而)心性无
见。则无不见(是故)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也)
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
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由是具起过于恒
沙虚妄杂染(然而)以心性无动故(是故)即立真实了
知义。乃至过于恒沙清净功德相义(也)若心有
起。见有馀境可分别求。则于内法有所不足
(然而)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馀法而
可更求。是故满足过于恒沙非异非一不可
卷四 第 448c 页 T44-0448.png
思议之法。无有断绝(由其本具如此德相)故说真如名如
来藏(由其證此本具德相)亦复名为如来法身 因该果海。
名如来藏。亦可名为理即法身。果彻因源。名
为法身。亦可名为究竟如来藏也。初显示体
相竟。

二显示用三。初正明用即真如。二广明随
机见别。三结示真如妙用。今初。

复次真如用者。谓一切诸佛在因地时。发大
慈悲。修行诸度四摄等行。观物同已。普皆救
脱。尽未来际。不限劫数。如实了知自他平等。
而亦不取众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灭无
始无明。證本法身。任运起于不思议业。种种
自在差别作用。周遍法界。与真如等。而亦无
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来。唯是法身第
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作用 一切诸佛在
因地时者。即与我等同为凡夫时也。由信自
心有真如法。便能发大慈悲四弘誓愿。修行
六度四摄等行。普救众生。尽一切劫。即是修
行观门如实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众生
之相。即是修行止门。止观二门。修必并运。后
修信中。是约自行之功。故先明止。今文为显
化他之用。故先明观也。又此中观物同已。即
般若中发广大心。普皆救脱。即般若中发第
一心。了知自他平等。即般若中发爱摄心。亦
名常心。而亦不取众生之相。即般若中不颠
倒心。只此四心念念相应。名为大方便智。故
能證体而起用也。然此自在差别作用。在凡
夫人所见。则名世谛。以其有分别故。在圣人
心中所见。即唯第一义谛。以其无分别故。故
卷四 第 449a 页 T44-0449.png
曰。所言二谛。其实是一。譬如醉人。妄见屋
转。谓有转屋及不转屋。其实醉人所见转屋。
即是醒人所见不转之屋。无二屋也。

二广明随机见别二。初约所依识以判二
身。二约机所见以判粗细。今初。

但随众生见闻等故。而有种种作用不同。此
用有二。一依分别事识。谓凡夫二乘心所见
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转识影现。见从外来。
取色分限。然佛化身。无有限量 应有问曰。
如来既无世谛境界作用。云何众生见佛各
各差别。乃至去来坐卧。示生涅槃等事。非世
谛耶。故今释曰。但随众生见闻等也。转识影
现者。八识现行转时。于见分上。现佛身影为
相分也。即彼凡夫二乘心之所见。并由共相
识转。所以现此影像。原不从心外来。但彼凡
夫二乘。不知有藏识故。不知众生心内诸佛
所现之身。能与诸佛心内众生而作本质。不
知诸佛心内众生所见佛身。即托众生心内
诸佛所现之身而自变为影像。故云见从外
来。取色分限也。然彼虽妄计外来。其实原不
在外。彼虽妄取分限。其实化身原无限量。以
此化身。即真如用。则便即报即法。非离真如
体相。得有真如用故。所以应持不见其顶。目
连不穷其声。乃至合土。范金。刻木。画纸。所
有佛像。咸悉三身宛然。四德无减。不可谬随
凡夫生盲。二乘眇目。谓非真佛。自堕曲见中
也。

二依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萨究
竟地。心所见者。名受用身。身有无量色。色有
卷四 第 449b 页 T44-0449.png
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具无量功
德庄严。随所应见。无量无边。无际无断。非于
心外如是而见 即彼菩萨所见佛身。亦必
由眼识见。意识观察。但由知有藏识。全揽真
如为体。本与如来非一非异。故随所见。即知
是托自心中佛之身以为本质。还于自心变
影而缘。本质不在我心性外。影像不在能缘
心外。故名依业识也。初发心。即顿教初发心
住。以其分證真如。能见佛受用身。此受用身。
称法性故。所以有无量色。随一一色。亦复称
法性故。所以有无量相。随一一相。亦复称法
性故。所以有无量好。所住依果。即是实报无
障碍土。亦复称法性故。所以具无量功德庄
严也。然此亦是托佛自受用身及土以为本
质。自变相分为亲所缘。是故名为他受用身
及土。是故各随菩萨心之分量。初地见百世
界。二地见千世界等。种种不同。乃至菩萨究
竟地。见之方尽。并名他受用身土也。譬如灯
光。虽光光相入。而互为能照。互为所照。重重
无尽。仍各无杂故也。思之思之。勿谓有本有
影。便非具分唯识。非即事事无碍法界也。问。
发心住前菩萨。所见云何。答。若在渐教。即同
凡夫二乘所见。若在顿教。能同初住所见。但
未能任运恒见耳。

此诸功德。皆因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
思议熏之所成就。具无边喜乐功德相故。亦
名报身 一一功德。虽皆性具。仍须称性起
修。修德圆满。方获成就。虽云成就。而于性德
亦无所加。但对修因。故名报果。在佛分中。即
卷四 第 449c 页 T44-0449.png
自受用报身。与法身合。无二无别。菩萨仗之
为本质境。变影而见。即名他受用报身也。初
约所依识以判二身竟。

二约机所见以判粗细

又凡夫等所见。是其粗用。随六趣异。种种差
别。无有无边功德乐相。名为化身。初行菩萨。
见中品用。以深信真如。得少分见。知如来身。
无去无来。无有断绝。唯心影现。不离真如。然
此菩萨。犹未能离微细分别。以未入法身位
故。净心菩萨。见微细用。如是转胜。乃至菩
萨究竟地中。见之方尽。此微细用。是受用身。
以有业识。见受用身。若离业识。则无可见。一
切如来。皆是法身。无有彼此差别色相互相
见故 凡夫等者。等取二乘。及渐教外凡也。
初行菩萨者。渐教内凡。及顿教内外凡也。净
心菩萨者。顿教初发心住。渐教初欢喜地也。
粗用名化身者。劣应身也。中品用者。带劣胜
应身。亦名报化合身也。微细用者。他受用报
身也。皆是法报所现之影。不离法报。佛岂有
粗细哉。粗细并在机耳。又粗用者。大乘止观
名为清净分别性。中用细用。皆名清净依他
性。若离业识。则證清净真实性故。各各周遍
法界。无杂无碍。更无彼此差别色相之可得
也。二广明随机见别竟。

三结示真如妙用

问。若佛法身。无有种种差别色相。云何能现
种种诸色。答。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
色。谓从本已来。色心无二。以色本性。即心自
性。说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说名法
卷四 第 450a 页 T44-0450.png
身。依于法身。一切如来所现色身。遍一切处。
无有间断。十方菩萨。随所堪任。随所愿乐。见
无量受用身。无量庄严土。各各差别。不相障
碍。无有断绝。此所现色身。一切众生心意识
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 法身即
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实体。故即是色
实体。既即是色实体。何难现种种色。况从本
已来。色心无二。非俟成佛。方无二也。谓色
即真如。故即非色非心。亦即能色能心。心即
真如。故亦非心非色。亦即能心能色。是以色
即是心。即可名为智身。则一切唯心。心即是
色。即可名为法身。则一切唯色。依此非色非
心而色而心之法身。是以如来所现色身。横
遍竖穷。名为自受用报。菩萨托之为本质境。
各见差别。名为他受用报。虽复互遍。亦无所
在。是以不相障碍。无有断绝也。言随所堪任
者。即所谓初地见百。二地见千等。言随所愿
乐者。即所谓若以自在愿力。复过于此百倍
千倍。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倍。不可数知等。
此所现色身。并是真如自在甚深妙用。虽原
不离众生心意识性。由其无明不觉。妄想自
萦。所以不能思量也。二各释二门竟。

三结示不离二。初正示观门。二喻显不二。
初中二。初标意。二明观。今初。

复次为令众生从心生灭门。入真如门故
 众生无始已来。从未悟故。真如举体而成生
灭。舍生灭心。何处更有真如可观。故须即从
心生灭门。观其生灭本不生灭。乃能入真如
门也。
卷四 第 450b 页 T44-0450.png

二明观

令观色等皆不成就。云何不成就 此总举
色等以为所观境也。等者。等馀四蕴及无为
法。

谓分析粗色。渐至微尘。复以方分。析此微尘。
是故若粗若细一切诸色。唯是妄心分别影
像。实无所有 此先观色蕴不成就也。微尘
设有方分。便可分析。决非实有。若无方分。便
是非色。故知粗细诸色。皆是妄心所现相分。
心外实无色也。问。析色是小乘观。云何大乘
用之。答。小乘析色。但显人空。大乘析色。即
显色法本空。故曰法无大小。大小在人。不龟
手药之喻。可深思也。

推求馀蕴。渐至刹那。求此刹那。相别非一
 次观受想行识四蕴不成就也。四运推求刹
那心法。谓未生。欲生。生。生已。无暂时住。毫
无实法。但有名字而已。

无为之法。亦复如是。离于法界。终不可得
 次观无为之法不成就也。色心念念生住异
灭。名有为法。对此有为。假施设彼无为名字。
有为尚不可得。无为止是十八界中法界所
摄。乃第六识所缘影像。岂离色心之外。有实
常法名无为哉。

如是十方一切诸法。应知悉然 有为无为
既不成就。则十方世界。更有何法可成就耶。
此则生灭无性。当体即是真如明矣。初正示
观门竟。

二喻显不二

犹如迷人。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
卷四 第 450c 页 T44-0450.png
明迷故。谓心为动。而实不动。若知动心即不
生灭。即得入于真如之门 只此现前介尔
之心。性即真如。众生于真如中妄见生灭。犹
如迷人谓东为西。则真如之外无生灭也。迷
人虽复谓东为西。而东仍自东。则迷人之所
谓西。原即悟人之东。可譬生灭之外无真如
也。谓心为动。合前谓东为西。是即真如而成
生灭。心实不动。合前东仍自东。是离生灭更
无真如。故苟能知动心即不生灭。譬如能知
所谓之西。原即是东。即入真如门也。一心而
分迷悟两门。两门究竟只此一心。但贵以知
翻彼迷谓而已。迷者。即无明也。谓者。即妄想
也。知者。即始觉也。本应如是了知。更无别
知。故云始觉即本觉也。初显示实义竟。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