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28-A¶ (自动笺注)
*No.428-A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擷敘
嗚呼
人生如夢
轉瞬皆虗。
富貴等於浮雲
功名同於
朝露
當年恩愛
頓入壟邱。
塵世繁華
倐歸樵牧
而況
茫茫孽海
盡沉地獄泥犂
漠漠泉臺
難避森羅鐵面
冤魂對簿
刀山劍樹
豈是空談
隨業受生
馬腹
驢胎。
皆為惡趣
西方阿彌陀佛
發宏誓願
慈悲
心。
接引眾生
同游樂國
無量光明徧覆
思議
莊嚴
珠網麗空
瑤林界道
耀樓臺金碧
寶地
華。
池水青黃
蓮香潔。
樂音嘹喨
華雨繽紛
和雅禽聲
無非佛法
鏗鏘風韻
即是道心
淨業道場
彌陀願力也。
而生斯土者。
專一
持名。
九品咸登於彼岸
哀憐滅罪。
十念亦證於無生
感化佛之來迎。
勝餘門之學道
帆揚順水
得迅達
利津
似石載大舟
沉淪苦海
如斯便捷
切勿
遲疑
(廷)󱢴染霜華。
途愁日暮
深懼披毛帶角。
挽救
無從
欲求脫垢離塵
進修宜力。
彌陀一卷
得度慈航
佛號千聲
可通覺路
貪嗔從前諸惡
永劫難消。
行願今後奉持
資糧具足
謹申夙志
敢告同心
公元1867年
同治六年歲在丁卯二月淨居士徐廷謹識時
年六十有九
*例言
*是經彌陀願力
釋迦讚揚
其中先後段落
自有妙緒可尋。
茲仿梁昭明金剛經之例。
定為十二分
每分標立名目
將各分要義
註明於下。
條分縷析
開卷了然
*是經分四大段讀。
第一段。
總提依正二報。
(二分)先明依報。
(三四五分)次明正報。
(六分)以四番莊嚴結之。
樂土勝妙也。
第二段。
往生說。
先言巳生。
(七分)次言未生。
(八分)以發願生彼結之。
往生之宜發願也。
第三段。
就經文說。
先言諸佛共讚。
(九分)次言諸佛護念
(十分)以信受發願結之。
言聞經之宜生信也。
四段
佛佛互讚難事
(十一分)以難信勸深信
總結全經
眾生之宜斷疑生信。
報佛恩也。
聞必發願
必先信。
層層勸導
一片慈心
細意推尋
意味無盡
*是經以佛土標準
以信願為入門
以持名為實行。
以往生為徵應
經文教法
標提處用方圈□。
入門處用連圈○。
實行處用雙圈◎。
徵應處用雙點丶丶。
教法處用連尖△。
以醒眉目
*彌陀疏鈔。
蓮池大師
主張淨土
持正法之書。
廣稱博引
證據詳明
共十萬餘言。
最為該洽
滋擷其精華
分註於經文每句之下。
易於觀覽
名之曰彌陀疏鈔擷。
讀者庶無忘雲棲嘉惠後學至意焉。
淨居謹識
*法會眾證分第一
*佛土正分第二
*寶樹蓮池第三
*天人供養分第四
*禽樹演法第五
*佛德無量第六
*往生發願分第七
*脩持正行分第八
*同讚勸信分第九
*聞法信願分第十
*互讚感發分第十一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擷
雲棲蓮池大師疏鈔
淨業弟子廷擷
【佛者即本師釋迦牟尼也。
此土釋迦牟尼佛
說彼
阿彌陀佛
依正莊嚴
信願往生之經也。
此經本
名稱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護念經。
今名
什師改定。】
*法會眾證分第一
此屬序分
法會說法而會也。
眾證者眾所共證
也。
○初聲聞眾。
菩薩眾。
三天人眾。】
如是我聞。」
如是信順之辭。
我者阿難自謂。
聞者言親聞於
佛也。
智論云。
涅槃時。
阿難言。
一切經初。
皆云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某國某地
葢遵佛遺勅也。】
一時佛在舍衛國。」
一時說經之時也。
佛是釋迦牟尼
衛國
波斯
王所居。】
祇樹給孤獨園。」
祇陀
王太子也。
樹是祇陀手植
王之宰臣須達
挐。
賑濟貧人
給孤獨長者
深重佛法
祇陀
園。
黃金布地
因建精舍
佛說法也。】
「與大比邱僧。」
與共也。
比邱三義
乞士
二怖魔。
破惡
大者
得道之深也。
僧眾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
迦葉三人
一優頻螺
有五百弟子
伽耶
有三
弟子
三那提。
有二百弟子
目連舍利二人
共有
二百五十弟子
來歸佛。
共成此數。
俱者合上共
義。】
「皆是大阿羅漢。」
【初果至四果
聲聞位。
此是四果也。
阿羅漢有三
義。
一應供。
梵行巳立。
理應受供也。
二殺賊。
巳斷思
惑。
亂流悉殄也。
三無生。
生緣巳盡。
不受後有也。
有智無悲。
不來塵世教度眾生
故謂之自度漢。】
「眾所知識。」
德高望重
名滿天下
眾人共知共識。】
長老舍利弗。」
德長臘老之稱。
貫下十六尊宿
舍利此云鶖鷺
云子
其母眼淨如鶖鷺
連母得名
八歲登座
無雙
七日之內。
徧達佛法
故智第一。】
摩訶目犍連。」
摩訶此云大。
目犍連此云釆菽氏。
姓也
名拘律陀。
稱大以別同族
佛昇忉利
毒龍障佛。
目連化身
小。
龍懼遂服
神通第一。】
摩訶迦葉。」
【此云大龜氏。
姓也
畢鉢羅
一云飲光
迦葉有三。
亦稱大以別之
迦葉年老不捨頭陀
佛深讚其
頭陀行
頭陀第一
○按世尊靈山會上
拈花
示眾
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
付於汝。
遂傳為第一祖。】
摩訶迦旃延。」
【此云文飾。
姓也
南天竺婆羅門族也。
分別義。
教道
論議第一。】
摩訶拘絺羅。」
【此云大膝。
從狀得名
舍利弗舅。
發憤精勤
四辯
才。
觸問能答。
答問第一。】
「離婆多。」
【此云星宿。
從星乞子而生。
心正故不顛倒
心定
散亂
故無倒亂第一。】
周利槃陀伽。」
【此云繼道
其母於中路誕生
繼續道故名。
愚暗
久無所解。
佛使誦笤帚二字
記一忘一。
之忽悟。
垢盡惑除。
阿羅漢。】
難陀。」
【此云善歡喜
難陀有三。
阿難陀
陀羅難陀
兼此
放牛難陀也。】
阿難陀。」
【此云慶喜
佛之從弟
成道誕生
舉國欣慶
名。
阿難侍佛二十五年。
所說法。
不忘一字
故多
第一
迦葉傳法阿難
第二祖。】
羅睺羅。」
【此云覆障。
能以手障蔽日月故名。
之子也。
積行
而人不知。
故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
過去世中。
輕弄沙門故。
乃因病得名
常居天上
諸天敬奉
故受天供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
上三字此云不動。
名也
三字此云利根
姓也
名後姓
別其餘也。】
「迦留陀夷。」
【此云黑光。
顏色麗黑。
光耀也。】
摩訶刼賓那。」
【此云房宿。
房星而生。
不假璣衡
通曉天象
故知
星宿第一。】
「薄拘羅。」
【此云善容。
顏貌端正
昔持不殺戒
九十一刼。
壽不
中夭
年百有六十。
壽命第一。】
「阿㝹樓䭾。」
【此云無貧。
昔於饑世。
曾以稷飯
辟支佛
九十一
刼。
資用充足
出家喜眠。
佛說法時
昏睡不覺
佛呵
責之。
發憤精進
眼不交睫
失其雙目
佛教習樂
照明金剛三昧
得天眼。
天眼第一。】
如是等諸大弟子。」
如是結上。
等例餘。
大弟子即大比邱。
阿羅漢。】
「并諸菩薩摩訶。」
承前佛說此經。
不但聲聞與會
大士亦同聞也。
菩薩此云覺有情
摩訶薩。
菩薩中之大菩薩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
文殊師利
亦云曼殊室利
此云妙吉祥
生時有光
明滿室。
象生六牙諸瑞
佛為法王
菩薩法正位。
名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
【此云無能勝。
彌勒菩薩也。
彌勒此云慈氏姓也。
阿逸多名也。
以在母胎中。
即有慈心
故以名族
華經云。
發願刀兵刼中。
擁護眾生
即是慈隆即
世。
悲臻後刼。
無能勝。】
乾陀訶提菩薩。」
【此云不休息
行諸梵行
恒沙劫
曾不休息。】
「常精進菩薩。」
【為一眾生。
久化不受。
曾無一念棄捨故。】
「與如是等。
諸大菩薩。」
【結上例餘同前。】
「及釋提桓因等。」
承前淨土法門
不但諸聖與會
一切凡眾。
皆同
聞也。
釋提桓因
此云能天主
帝釋也。
迦葉佛
時。
一女發心脩塔。
三十二人佐之。
今王忉利
四方三十二天
故曰天主
等者等三十二。
以及
餘也。】
無量諸天大眾俱。」
無量諸天者。
統欲色無色天也。
大眾者。
諸天而下
人及修羅
六道眾生也。
俱者結上文
上言與大
比邱眾俱。
此言與諸菩薩諸天大眾俱也。】
*佛土正分第二
【此總示依正二報。
全經提綱也。
○土是所依名
依報。
佛是能依名正報。
初標土顯依。
二標主顯正。】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佛告者。
佛自說也。
法華白毫放光
一乘之教。
維摩毗耶示疾
不二之談。
圓覺金剛
以及
經。
多因有問在先
然後佛為宣演
今經不然
良以
末世眾生
根鈍障深。
難解脫。
佛以大悲
出此一
門。
橫截生死
急救眾生
唯恐不及
不待請。
而自
宣說也。
告舍利弗者。
智慧第一故也。】
從是西方
過萬十億佛土
世界名曰極樂。」
【此標土顯依也。
是者指此界而言。
娑婆極樂
均在
華藏中第十三重。
二土相望
過者從此向西。
橫亘
而過也。
大千界。
一佛土。
娑婆世界
佛土
至十萬億。
遠之遠也。
然觀經云。
彌陀佛國
去此不
遠。
淨業巳成。
臨終定之心。
淨土受生之心。
一念即得往生
不須愁遠也。
極樂一云安樂
亦云
安養極樂有四
常寂光土
經云。
毗盧遮那。
徧一
切處。
其佛住處
常寂光。
極果所居
二實
莊嚴土。
真實法。
殊勝報。
七寶莊嚴
法身
所居
三方便有餘土。
斷四住惑。
方便道。
無明
未盡。
名曰有餘
三乘聖人所居
凡聖同居土。
四聖六凡所共居
今既曰菩薩聲聞諸天大眾
同居土也。】
「其土有佛。
號阿彌陀。」
【此標主顯正也。
其字承上。
土必有主
指能依之主
曰佛。
出本佛之號。
阿彌陀
悲華經云。
往昔劫中。
轉輪王
名無諍念。
發願云。
我脩大乘
取於淨土
終不願於穢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界
生。
無諸苦惱
不得如是佛剎
不成正覺
今既果
滿。
號阿彌陀
故現淨土
大本云。
法藏比邱
於世
自在王佛所。
無上意。
廣說四十八願。
若不爾者
誓不成佛
時大地震動。
天雨妙華
空中同聲
言。
決定成佛。】
「今現在說法。」
【佛皆度生。
指度生之軌曰說法
大雲經云。
爾時
尊。
熈怡微笑
從其面門
無量光。
西方世界
國。
名安樂
佛號無量壽
現在說法
正當釋迦
法時
彌陀亦在彼說法
故云現在說法。】
*寶樹池蓮第三
以下明依報莊嚴
此言極樂世界水陸光華之勝
也。
○初總示。
二欄樹。
三寶池。
四階閣。
五蓮華。
末總
結。】
舍利弗。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此釋所依之土。
土名極樂
異於娑婆
應為詳陳
使
欣樂。】
「其國眾生。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名極樂。」
【先總攝
分解
眾苦者。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愛別
離苦
冤憎會苦。
不得苦。
五陰盛苦。
名八苦
而彼
蓮華化生
無生苦。
寒暑不遷
則無老苦
身離
分段
則無病苦
壽命無量
無死苦。
無父妻子
則無愛別離苦
上善同處
則無冤憎會苦。
所欲自
至。
無求不得苦。
觀空照寂
則無五陰盛苦。
諸樂
即下支所說是也。】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
【此下明樂事也。】
七重欄楯。」
【橫曰欄。
直曰楯。
欄楯圍於樹外。】
七重羅網。」
羅網覆於樹上
大本云。
其網柔軟
兜羅綿
觀經
云。
真珠網。
彌覆樹上
一一樹有七重網。
一一網
間。
有五百億妙華宮殿。】
七重行樹。」
【行樹者。
次第成行也。
大本云。
寶厓上。
有無數栴
檀香樹。
吉祥果樹
行行相值
為行樹。
七重者。
重欄網。
圍覆一重行樹。
重重相間
其數七也。】
「皆是四寶
周帀圍繞。」
四寶金銀琉璃玻瓈也。
周帀圍繞者。
瑞相經云。
寶網
皆以金縷珍珠
百千雜寶
莊嚴較飾。
周帀
四面
垂以金鈴
光色華耀
羅覆樹上
欄楯寶飾
可知
大本云。
七寶諸樹。
滿世界
金根金莖
枝葉花果皆以金。
名一寶
金根銀莖。
枝葉花果
分金銀。
名二寶
如是三寶四寶
乃至七寶
與此言
四寶稍異。】
是故彼國。
名為極樂。」
【結前例後。】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
七寶池。」
【承上言
不但陸地莊嚴
池水亦復勝妙也。
大本
云。
內外左右
有諸浴池
猶如大海
七寶合成
又云。
黃金為池。
白銀為池。
水晶琉璃為池。
珊瑚
琥珀為池。
乃至七寶為池。
七寶見下。】
八功德水
充滿其中。」
一澄淨。
二清冷。
甘美
四輕輭。
潤澤
六安和。
饑渴
長養諸根
八種功德
利益眾生。】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觀經云。
真金為渠。
渠下皆雜色金剛
為底沙。
本云。
黃金池者。
白銀底沙。
水晶池者。
琉璃底沙。
寶為池。
底沙亦二。
乃至七寶
亦復如是
今止言金
沙。
省文也。】
四邊階道
金銀琉璃玻瓈合成。」
【此言池外也。
四邊者。
中為池水
周圍四邊堦道
也。
離地為階。
坦途為道
金銀四寶也。】
「上有樓閣
亦以金銀琉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
而嚴
飾之。」
重屋曰樓。
岑樓曰閣。
金銀七寶也。
觀經云。
地上
一一寶中。
五百色光
其光如華。
成光明臺
樓閣千萬。
百寶合成
大本云。
阿彌陀佛
講堂精舍
宮殿樓閣
皆以七寶
菩薩所居
亦復如是
諸天
人。
宮宇樓閣
稱其形色
高下大小
或以一寶二寶
至無量寶。
華嚴云。
危樓迴帶
閣道旁出
棟宇相承
窗闥交映
階墀軒楹
種種滿足
一切皆以七寶
嚴。】
池中蓮華
大如車輪。」
【此言池中也。
車輪言其形也。
觀經云。
一一池有七
寶蓮華。
團圓正等
十二由旬
大本云。
寶蓮華。
世界
一一寶華
有無量百千億葉。
華之大可
知。
如來藏經云。
爾時世尊
栴檀重閣。
正坐道場
而現神變
千葉蓮華。
大如車輪
華中化佛
各放
百千光明。】
青色青光
黃色黃光
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
【言其色也。
不但舉色。
而言光者。
彼土蓮華
至為
潔。
故有光也。
大本云。
青色青光
白色白光
黃朱
紫之色。
其光亦然
煒煜煥爛
耀日月。
一一華中
出三千六百千億光。
一一光
出三千六百千億
佛。
一一諸佛。
又化百千光明
普為十方眾生
說微
妙法
此言四色省文也。】
微妙香潔。」
【言其德也。
七寶成為微。
佛化生為妙。
清馨
然為香。
託質金沙為潔。
彼國蓮華
於此土。
○六
眾生
求生淨土
一彈指頃。
蓮華化生
下文一心
不亂。
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即生此蓮華中也。
脩淨
土者。
念佛時。
常想已身。
蓮華中。
結跏趺坐
蓮華接引於我。
然後一心持名。
昔有二僧
蓮華開合想。
遂得往生
況復加之一心持名。
未有
不生者。】
舍利弗。
極樂國土。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結上欄網行樹。
池閣蓮華
種種莊嚴
阿彌陀佛
功德之所成就也。
行願功德
功德圓滿成就
法藏願云。
我作佛時。
生我剎者。
於七寶水池蓮
化生
又云。
我作佛時。
我剎中自地以上
至於
空。
皆有宮殿樓閣
池流華樹。
悉以無量眾寶。
百千
種香。
共合成。
今來成佛
所願悉皆成就。】
*天人供養分第四
【此言極樂世界
天人供養之勝也。
○初天樂
二金
地。
三雨華。
供佛
還國
自適
總結。】
「又舍利弗。
佛國土。
常作天樂。」
【此言天樂也。
大本云。
第一天王天。
諸天人。
香華
百千音樂
供養佛。
及諸菩薩聲聞之眾。
於是第二忉利天王。
欲界諸天
以至第七梵天
諸天
香華音樂
相倍勝。
觀經云。
無量諸天
伎樂
又有樂器
懸處虗空
天寶幢。
不鼓自鳴
今人念佛
臨終之日。
天樂迎空。
正以淨土常作天
樂故也。】
黃金為地。」
【此躡前起後。
黃金地上。
不獨耳聞天樂
亦且
天華也。
黃金者。
琉璃地上
間以黃金
觀經云。
琉璃地。
內外映徹
下有金剛七寶金幢
琉璃地。
上以黃金繩。
雜廁間錯
據此黃金者。
琉璃地面
莊嚴也。】
晝夜六時
雨天曼陀羅華。」
【此言黃金地上。
常雨天華也。
六時成晝。
六時成夜
一日
曼陀羅
天華名。
白華也。
大本云。
一切諸天
皆賷天上百千華香。
來供彼佛。
及諸菩薩聲聞
眾。
須菩提
善說般若
帝釋散華
是知淨土往生
之眾。
一心不亂。
則諸念不生。
萬法空寂
即是善說
般若
諸天何疑。】
「其土眾生
常以清旦
各以衣裓
眾妙華。
供養他方
十萬億佛。」
【此言天所雨華
眾生取以供佛也。
菩薩而下
以至
往生國初凡夫
皆名眾生
平旦清明之氣為
清旦
常者日日恒然。
各者人人皆然。
衣裓華之
器。
或言衣襟
他方者。
本國而他國也。
十萬億佛。
一佛大千土。
廣遠也。
供養者。
大本言。
菩薩
承佛威神
一食之頃。
徧至十方無量世界
供養
佛。
華香伎樂
衣葢幢幡
無數供具
欲獻華。
則於
空中化成華葢
勢皆下向。
以成供養。】
「即以食時
還到本國。」
食時齋時也。
清旦晨齋
為時至少
以至少時
至多佛。
明其速也。
大本云。
供養巳。
忽然輕舉
還至本國
猶在未食之前。】
飯食經行。」
【承上食時。
故次言食。
言飯後自適也。
大本云。
諸往
生者。
飯食時。
銀鉢金鉢
隨意現前
百味飲食
滿其中
酸鹽甘淡。
各如所願
食巳自消。
無遺滓。
或見色聞香。
以為食。
自然飽適
食畢化去
時至
復現
經行者。
循環不斷
食巳而行。
徜徉自適也。】
舍利弗。
極樂國土。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結上天雨華等。
種種莊嚴
阿彌陀佛功德
成就也。
法藏願云。
我作佛時。
剎中菩薩
香華
種種供具
欲往他方世界
供養諸佛。
一食之頃。
即可徧至
又云。
我作佛時。
我剎中人
欲食之時。
鉢之中。
百味飲食
化現至前。
今來成佛
所願悉皆
成就。】
*禽樹演法第五
【此言極樂世界眾生聞法之勝也。
初化演法
二風演法
總結。】
復次舍利弗。
國常有種奇妙雜色之鳥。」
【此下言化禽演法也。
種種言非一。
奇妙異常
色言美觀。】
白鶴孔雀
鸚鵡舍利
迦陵頻伽
共命之鳥。」
【此從多種中舉一二也。
白鶴孔雀鸚鵡
皆此土所
貴。
舍利鶖鷺
迦陵頻伽
此云妙音
出殻時。
音聲
共命二首一身
雪山二頭是也。】
「是諸眾鳥。
晝夜六時
和雅音。」
【彼國諸鳥。
晝夜出音。
優柔平中為和。
正大謹嚴
雅。】
「其音演暢五根。」
【演張大也。
暢條達也。
五根一信二進三念定五
慧。
能生聖道為根。】
五力。」
【即前五根增長
具有大力。】
「七菩提分。」
【即七覺支。
一擇法二精三喜四除五捨六定七
念。
隨分而用也。】
八聖道分。」
亦名八正道
一正二正思惟三正四正業五
正命六正精進正念正定
不依偏邪為正。
涅槃為道。】
如是等法。」
【上二十五品。
及等一切法。】
「其土眾生
聞是音已。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雕鑄塑繪名佛寶(常身尊特)。
黃卷赤軸名法寶(教行理果)。
邱五眾
僧寶(三賢十聖)。
鳥能說法
能令聞者。
繫念三寶
正明其勝也。】
舍利弗。
汝勿謂此鳥。
實是罪報所生。」
【恐疑淨土
何因而有畜生
不符法藏本願
復言
之。】
所以者何。
佛國土。
三惡道。」
申明上意
愚癡暗蔽。
生畜生趣
慳貪愱姤。
餓鬼
趣。
十惡五逆
生地獄趣。
三惡道
法藏願云。
我作
佛時。
剎中無餓鬼畜生
以至蜎蝡
明彼國原無惡
道也。】
舍利弗。
佛國土。
無惡道之名。
何況有實。」
三惡者。
彼國非唯目所未覩。
亦復所不聞。
曾無
三惡名字
況其有實乎。
法藏願云。
我剎中人
皆不
不善之名。
何況實是也。】
「是諸眾鳥。
皆是阿彌陀佛
欲令法音宣流
變化所作。」
【既無惡道。
白鶴等何來彼國。
良由佛欲法音
無間
不獨以人說法
使彼鳥音
皆能說法
無處
無時而不聞聽
此則大神力之所變化
真實有。
觀經云。
如意珠王。
湧出金色微妙光明
化為百寶
色鳥是也。】
舍利弗。
佛國土。
微風吹動。
寶行樹。
及寶羅網
微妙音。
譬如百千種樂。
同時俱作。」
【此言風樹演法也。
風曰微音微妙
美之至也。
樹羅網。
皆是七寶
被以微風
互相敲叩。
自然出微
妙之音。
宛如六律交暢
八音克諧
和雅之至。
其音
演暢根力覺道等法可知
不言省文也。】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經中但稱妙音。
其實意含說法
若非法音
何能使
繫念三寶
大本云。
微風徐動。
吹諸寶樹
或作音
樂。
作法音。
是其證也。】
舍利弗。
佛國土。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結上化風樹
種種莊嚴
阿彌陀佛功德之所
成就也。
法藏願云。
我作佛時。
我剎中人
隨其志願
所欲聞者。
自然得聞。
又云。
佛法僧
信重恭敬
來成佛。
所願悉皆成就。】
*佛德無量第六
【上明依報莊嚴
明正莊嚴
阿彌陀佛
為萬
德之所成也。
○初光明無量
壽命無量
三道
無量
四化無量
總結。】
舍利弗。
於汝意云何
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此釋主土之佛。
佛號彌陀
其義廣大
應為開闡
使
嚮慕。】
舍利弗。
佛光無量。」
【此言光明無量也。
光明有二。
受用身。
真法界。
名智光
受用身。
徧照大眾身光
有常光者。
常所顯光
無放不放。
圓光一尋等是也。
放光
者。
放眉頂上口齒臍足之類是也
大本云。
阿彌陀佛
從其面門無量光。
又云。
我以智慧
光。
廣照無央界。】
「照十方國。」
十方諸佛。
頂中光明
至遠照二百萬世界
阿彌
陀佛。
照千萬世界
無有窮盡
號無量光佛
無邊
光佛。
無礙光佛。
乃至日月光佛。
觀經云。
彼佛有
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一一好
有八萬四千光明
徧照十方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無所障礙。」
【日雖有光。
猶有所礙。
唯佛之光明
通幽達冥。
無能
遮障隔礙
須達老女
不願見佛。
入深閨。
佛光
所及
垣壁俱徹。
內外四方
恆與佛對是也。】
是故號為阿彌陀。」
彌陀之號。
光明故。】
「又舍利弗。
佛壽命。」
【此言壽命無量也。
壽之所歷。
有長有短。
今當減劫。
壽僅百年
彼增劫時。
亦止八萬。
輪王天帝諸佛
住世
亦有限量
唯彼佛壽
至為久遠
不局常數。】
「及其人民。」
【佛為法王
生彼國者。
依佛學佛
有人民義
一心
淨。
蓮華化生
不同質礙肉身
老病死。
故有壽命。】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阿僧祇
此言無央數。
劫此言世。
倍之為無量無邊
言佛及人民
壽命無量也。】
「故名阿彌陀。」
彌陀之名。
又以壽命故。】
舍利弗。
阿彌陀佛
成佛以來
於今十劫。」
【此言道無量也。
一大劫
成住壞空
各二十小劫
八十劫終。
方成大劫
十劫大劫也。
阿彌陀佛
法藏所成之佛。
成佛以前因地
不但法藏一因
有多種因。
一法華經云。
大通勝如來時。
十六王
出家
淨脩梵行
九王子。
西方成佛
王子
者。
阿彌陀佛是。
二悲華經云。
無量劫前。
轉輪
王。
名無諍念。
時王發願
西方世界作佛。
國王
者。
阿彌陀佛是。
總持經云。
無垢𦦨稱起王如
來時。
淨名比邱
總持諸經。
廣為說法
比邱者。
阿彌陀佛是。
四賢劫經云。
雲雷如來時。
有王
子名淨福報眾音。
供養彼佛。
王子者。
阿彌陀
佛是。
金龍決光佛時。
法師無限寶音
宏經法。
法師者。
阿彌陀佛是。
六觀三昧
云。
空王佛時。
有四比邱煩惱覆心。
空中教令觀佛。
遂得念佛三昧
第三比邱
阿彌陀佛是。
七無
量印法門經云。
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
國王
勝威。
尊重供養彼佛。
禪定行。
國王者。
阿彌
陀佛是。
八一向出生菩薩經云。
阿彌陀佛
昔為太
子。
聞此微妙法門
奉持精進
七千歲中
不至席。
教化八千億萬那由他人
得不退轉
太子者。
阿彌陀佛是。
若其多劫多因
亦應無量。】
「又舍利弗。
彼佛有無無邊聲聞弟子
阿羅漢
算數之所能知。」
【此言化伴無量也。
因聲教而得悟。
名聲聞
前三
果言阿羅漢四果也。
算數者。
言多也。】
「諸菩薩眾。
亦復如是。」
【承上不獨小乘
大乘菩薩
亦無量無邊
不可
數也。
華嚴云。
如來所都。
清淨眾。
中止住。】
舍利弗。
佛國土。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結上光明壽命成道伴種莊嚴
阿彌陀佛
功德之所成就也。
法藏願云。
我作佛時。
頂中光明
勝於日月百千萬倍。
又云。
我作佛時。
十方眾生
計我年壽幾千億劫
無能知者
大本云。
定光
前。
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
法藏時為國王
捨位出
家發四十八願。
法藏願云。
我作佛時。
剎中菩薩
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
悉皆如佛。
今來成佛
悉皆成就。】
*往生發願分第七
上言佛土莊嚴
依正二報巳明。
下就往生者說。
言巳生者。
精進之多。
勸人發願也。
○初大眾
二上
首。
三結勸。
申明。】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
眾生生者。」
【此下就往生者言。
故先提明眾生
統攝一切
言生
者。
往生也。】
「皆是阿鞞䟦致。」
【此言不論聖凡。
但有生者。
悉皆不退也。
阿鞞䟦致。
此云不退轉
念佛之力。
得依如來海含潤而生。
故有進無退。
疑論云。
五因緣。
得不退。
一彌
大悲願力攝持不退
二佛光常照。
故菩提心
增進不退
三水樹林
風聲樂響。
皆說苦空
聞者
起念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四純諸菩薩
勝友
無邪魔。
無煩惱。
不退
壽命永劫
與佛齊等
不退。】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承上言生彼國者。
豈唯不退
復有補處菩薩
超越
殊勝也。
補處者。
止此一生
次超佛位
即等覺菩薩
也。
此土脩行
千生萬生
未有窮已
乃至證三果者。
猶尚有生
阿羅漢斷後有。
不得成佛
今此唯餘
一生
次即補佛。
前如護明。
後如慈氏
菩薩極位
也。
大本云。
生彼國者。
皆具三十二相
究竟深入
法要義。
皆當一生
遂補佛處。】
「其數甚多
非是算數所能知之。
但可無量無邊
僧祇說。」
【兼上不退補處兩層言。
大本云。
佛告彌勒
世界
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彼。
菩薩如此
大眾可知。】
舍利弗。
眾生聞者。
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
【此第一重勸也。
經中反覆
勸聞勸願勸信。
有四
重。
首言眾生聞者。
是聞依正莊嚴勝妙功德之說。
發願也。
二言聞是說者。
是聞一心持名決定
之說。
發願也。
三言聞是經者。
是聞持名佛護
退菩提之說。
信受也。
四言若有信者。
總結
深信
信有願者。
無一不生之說。
發願也。
信然
後願。
然後行。
信行願三者。
淨土資糧具足
往生
無疑
普賢頌云。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
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發願
如此說。】
所以者何。
得與如是上善人。
俱會一處。」
【申上發願生彼意。
如是者。
如上言聲菩薩
補處
上善人也。
今得往生
即與俱會一處
觀音勢至
把手同行
文殊普賢
親為勝友也。
如是勝會
故當發願求生。】
*脩持正行分第八
【此言未生者。
脩行之易。
勸人發願也。
是為一經
宗。
○初緣起
二正行。
三感果。
末結勸。】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
【此言生彼國者。
必多善多福也。
發聲聞心。
不發
菩提心。
為少善根
一心持名。
回向菩提
為多善
根。
種人天小有漏之因。
為少福德
一心持名。
德圓就。
多福德。
因緣者。
發起為因
助發為緣也。
言欲生彼國。
須多善多福
今以持名為正行
乃善
中之善。
福中之福。
所謂菩提心。
為生彼國
之大因緣也。
大悲經云。
一稱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
槃界。
不可窮盡
功德經云。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
名者
一心信樂。
持誦諷念
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是
也。】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此正為多善多福人也。
宿生善因者。
大本云。
前世為善
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
一聞佛名。
慈心喜悅
志意清淨
毛髮聳然
淚即出者是也
今生善類者。
華嚴云。
甯在諸惡趣。
恆得聞佛名。
生善道。
暫時不聞佛是也
又蓮華九品
上該盛
菩薩
下及悠悠凡夫
乃至惡人等。
念佛者。
往生
是善男女
利鈍而言。】
聞說阿彌陀佛。」
【此標念境也。
彼佛萬德成就
淨土攝生
故以阿彌
陀佛四字洪名
為所念之境。
初學凡夫
重業
深。
全資勝境
發我妙心。
四字佛名。
實為脩行
術。】
執持名號。」
【此明念法也。
執者不搖奪
持者不遺忘
持有數種。
一明持。
出聲稱念也。
二默持。
無聲密念也。
半明
半默持。
微動唇舌念。
呪家名金剛是也
或記數
持。
或不記數持俱可。
般若經云。
告文殊。
欲入一
行三昧者。
應處空閒。
捨諸亂意。
不取相貌
繫心
佛。
稱名字。
毗婆沙論云。
佛法有無量門。
行疾
至。
應當念佛
稱其名號
阿彌陀佛
本願如是
○按
念佛四種
一稱名。
即此是也
二觀像。
設立
像。
注目觀瞻是也
三觀想。
以我心目
想彼如來
也。
四實相。
即念自性天真之佛是也
然觀像則像
去還無。
因成間斷
觀想心麤境細。
妙想難成。
相之佛。
雖云本具。
眾生障重。
解悟者希。
唯此持
名一法
簡要直捷。】
「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若七
日。」
【此尅念期也。
利根一日
鈍根七日。
中根或三四等
日。
得不亂。
初學要期法。
利根七日。
鈍根
日。
中根或五六等日
能不亂。
久學鍊習法。
二種
如七日未辦。
乃至多七。
一一七中。
分利鈍。
長期辦法
法藏云。
一心繫念於我。
雖止一
晝夜不絕。
生我剎。
觀經下下品云。
其人苦迫。
念佛
十聲稱佛等。
則知一日至七。
隨日多少
定力
往生期。
力行如耳。】
一心不亂。」
【言執持之極也。
一心者。
專注萬德洪名之正境也。
不亂者。
不為貪嗔煩惱諸念之所雜亂也。
如成
光明定意經所謂
空閒寂寞
而一其心。
在眾煩惱
而一其心。
乃至褒訕利失。
善惡等處。
皆一其心者
是也
又云。
即寂照難思
若言其有。
則能念之心本
體自空。
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若言其無。
則能念之
心靈不昧
所念之佛歷分明
若言亦有亦無。
則有念無念俱泯。
若言非有非無。
則有念無念
存。
非有則常寂
非無則常照。
非雙亦。
非雙非。
則不
不照
而照而寂。
思路絕。
無可名狀
有何雜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眾。
現在其前。」
【其人指持名者。
承上但能一心不亂。
臨終之時。
現前也。
佛兼報化言
聖眾兼菩薩聲聞言。
凡人
命終
平生善惡
自然現前
十惡五逆
地獄現前
慳貪嫉妬
餓鬼現前
乃至五戒十善
人天現前
念佛
一心不亂。
則淨念成就
清淨心中
豈不
現前乎。
楞嚴經云。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是也
法藏願云。
我作佛時。
諸天人民
有發菩提心。
脩諸功德
生我剎。
壽終時。
我與大眾
現其人
前。
觀經九品
或言阿彌陀佛
至行者前。
云至
人所。
現前意。】
是人終時。
心不顛倒。」
上言臨者。
將欲命終
此言終時。
正煖盡識去時
也。
顛倒者。
平日隨順妄想
不脩正念
心多散亂
入地獄者。
刀山劍樹
視作園林
應墮畜生者。
腹驢胎。
認為堂宇
所謂顛倒也。
乘此顛倒
三界
趣。
隨業受生
今既一心不亂。
則內凝正念
外感
迎。
故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此言往生也。
得言其速也。
智者云。
臨終定之
心。
淨土受生之心。
動念往生淨土時也。
大本
上輩生者。
菩提心。
專念阿彌陀佛
脩諸功德
願生彼國。
便於七寶池內。
蓮華化生
住不退轉
勇猛
神通自在
所居七寶宮宇
虗空中。
去佛
為近。
中輩生者。
不能大脩功德
而亦菩提心。
回向
命終生彼。
功德智慧
次於中輩
下輩生者。
不能作諸功德
而亦菩提心。
一向專念。
乃至
念。
生彼宮宇
在於地。
又次於中輩
觀經又有九
往生
三輩例。
那先經云。
王問那先。
人生造惡
臨終念佛
往生佛國
不信是語。
答云。
如持大石
置於船上
得不沒。
人雖本愚。
念佛故。
墮泥
犁。
而得往生
正復如是。】
舍利弗。
我見是利。
故說此言。」
【是利指上見佛往生言。
此土脩行
多劫沉淪
不能
解脫
今以稱名往生遂登不退
眾生大有利益
佛說此言。】
「若有眾生
聞是說者。
應當發願
生彼國土。」
【此第二重勸也。
初言眾生聞者。
止得聞彼國莊嚴
勝妙
故起願樂
未知如何得生
一心持名。
接引
得生彼。
如此易生。
則願當益切矣。】
*同讚勸信分第九
【此言是經為諸佛所共讚。
人生信也。
初本
讚。
二他佛讚。】
舍利弗。
如我今者。
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利。」
【承上言不獨我見是利。
而說此言。
十方諸佛。
見是利。
而說此言也。
讚稱讚。
感歎
世間因曰
利。
出世間因。
功德之利。
出世間上上因。
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彌陀功德
如上所說種種
莊嚴
及七日功成
一生不退
超越常情
故云不
思議
昔英法師
淨業道場
深入三昧
歎曰。
恨多年。
空尋文疏
身心耳。
何期念佛
不可思議。】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
以下引諸佛讚者
見此淨土法門
無量諸佛。
同聲之所讚歎
深信不疑也。
阿閦鞞此云不
動。
法身不動也。】
須彌相佛。」
須彌此云妙高
佛之相好
百福所成是為妙。
菩薩
莫及是為高。】
「大須彌佛。」
【佛德高廣
如大須彌。】
「須彌光佛。」
佛光遠照。
猶如須彌
映蔽眾生。】
妙音佛。」
法音圓妙
說法稱機。】
如是恆河沙數諸佛。」
如是等。
多難悉舉。
恆河西域
其沙極細。
喻諸佛
之多也。】
「各於其國。
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其國所住本國也。
各者佛佛皆然。
左右為廣。
前後
為長。
徧覆者。
極言舌相之廣長也。
小千中千大千
名三千
其實大千也。
大千世界
一佛土也。】
「說誠實言。」
【佛無妄語。
故言誠實
明言可信也。】
「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
護念經。」
【此東方諸佛。
勸信是經也。
稱讚不可思議
連下十
六字
此經原名也
護念者。
念佛之人。
佛力保護
安隱
佛心憶念
令其精進
故經云。
念佛之人。
彌陀佛。
常住其頂是也
六方諸佛。
本國中語
釋迦述之。
以證已言也。】
舍利弗。
南方世界
有日月鐙佛。」
日照晝。
月照夜。
照日所不及。
普徧繼續
無有
窮盡
佛之大智猶是。】
名聞光佛。」
名稱普徧
聞於十方
如日光照
無所不被。】
「大𦦨肩佛。」
【肩喻荷擔佛法
兩肩發𦦨。
雙照不昧。】
須彌燈佛。」
須彌為鐙。
四天下。
佛光遠照如是。】
無量精進佛。」
無量有時無量
無量二義
比常精進
更為深廣。】
如是恆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
廣長舌相
徧覆
三千大千世界
誠實言。
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
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護念經。」
【此南方諸佛。
勸信是經也。】
舍利弗。
西方世界無量壽佛。」
【與本佛同名。】
無量相佛。」
相好無盡
三十二相
或八萬四千相。】
無量幢佛。」
功德高顯
之如幢。
無量者廣且多。】
大光佛。」
佛光映蔽一切
故云大。】
大明佛。」
【佛以大智
破諸惑盡。
杲日當空
無所不照。】
寶相佛。」
相好殊特
如目相毫相相肉髻相。
皆為寶相。】
淨光佛。」
【佛德清淨發光明。】
如是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
廣長舌相
徧覆
三千大千世界
誠實言。
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
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護念經。」
【此西方諸佛。
勸信是經也。】
舍利弗。
北方世界
有𦦨肩佛。」
義同前。】
「最勝音佛。」
【佛音極好
一切音聲不能及。】
「難沮佛。」
【佛證法身
得金剛不壞之體。
煩惱橫流
莫能衝蕩
故難沮。】
日生佛。」
慧光普照
如日初生。】
「網明佛。」
【梵網千珠。
光明洞徹
佛智寶網
無所不照。】
如是恆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
廣長舌相
徧覆
三千大千世界
誠實言。
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
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護念經。」
【此北方諸佛。
勸信是經也。】
舍利弗。
下方世界
師子佛。」
師子百獸王
遊行無畏
如佛為凡聖尊。
自在
礙。】
名聞佛。」
釋義同前
不言光者。
表其德也。】
名光佛。」
【名如日光。
無所不被。】
達摩佛。」
【此云法。
令眾生皆證法身故也。】
法幢佛。」
佛法高顯如幢。
人天宗仰。】
持法佛。」
【善持妙法
流通三世。】
如是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
廣長舌相
徧覆
三千大千世界
誠實言。
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
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護念經。」
【此下方諸佛。
勸信是經也。】
舍利弗。
上方世界
梵音佛。」
【佛音清淨。
一染雜。】
「宿王佛。」
【月為宿王。
一云即宿中王
佛勝一切如王也。】
「香上佛。」
法身之香。
普熏無量世界
是香之最上者。】
香光佛。」
諸惡淨盡為香。
靈明普照為光。
香發光也。】
「大燄肩佛。」
同前。】
雜色寶華嚴身佛。」
積德累功
助顯法身
萬種寶華
莊嚴色身也。】
娑羅樹王佛。」
娑羅樹極堅固
佛證法身
德不變易
三界獨尊
故曰樹王。】
「寶華德佛。」
【佛德華貴。
寶華也。】
「見一切義佛。」
【世出世間
一切法無量
義亦無量。
無不見。】
「如須彌山佛。」
此以德言
佛德超絕
須彌山。】
如是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
廣長舌相
徧覆
三千大千世界
誠實言。
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
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護念經。」
【此上方諸佛。
勸信是經也。
以上六方佛讚。
亦是阿
彌陀本願力。
法藏願云。
我作佛時。
十方諸佛。
大眾中。
稱我功德
故今成佛
如其所願。】
*聞法信願分第十
【此言是經為諸佛所護念
勸人信受
發願也。
初聞持。
二信受。
隨願得生
總結信願。】
舍利弗。
於汝意云何
何故名為一切諸佛護念經。」
題本十六字。
此但徵下八字者。
不可思議功德
釋迦所讚。
其義巳明。
他佛所讚。
增此八字
故徵其
義。】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經受持者。」
【聞是經者。
上依正信願持名往生言。
聞即信義
受即願義。
持即行義。】
「及聞諸佛名者。」
上六方佛名也。
華嚴偈云。
甯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
名。
不願生天中。
而不聞佛名。
知聞佛名。
大非易
事。】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
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皆得
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佛護念。
不退也。
阿此云無。
多羅云上
藐此云正等
三菩提此云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
也。
法藏願云。
聞我名巳。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退轉者。
不取正覺
是佛之願力如是
云阿
䟦致。
正此不退菩提義。
前言生彼國者。
得不
退。
此言聞經聞佛。
得不退。
則不往生彼國也。】
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
及諸佛所說。」
【此第三重勸也。
上言持名得生以勸願。
此言不但
得生
并於無上菩提
永不退轉
以勸信。
信者不疑。
受者不忘。
六方佛。
巳勸當信是經。
復明言。
信我語。
以不由於不信
不信起行無由
於此經。
重重勸信。
諸佛所說
即諸佛同讚勸信
語也。】
舍利弗。
若有人。
發願發願發願
欲生阿彌陀
佛國者。」
上言信受
言信生願也。
巳願今願當願。
該過
現在未來三時也。
欲生者。
願所欲也。】
「是諸人等。
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先言不退菩提
起下往生。】
「於彼國土
若巳生若今生當生。」
【此言有願即得生也。
巳願巳生。
佛說之前
巳有
求生彼國。
得生也。
今願今生
佛正住世時也。
當願當生
聞經巳後。
至今日後也。
若者往生
甚多也。】
是故舍利弗。
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
應當發願
生彼國土。」
【此第四重勸也。
從初至再。
皆勸發願求生
祇恐不
信。
三勸信。
此言過去現在未來
但有願者。
無一
不生。
方知願力
如是廣大
可不信。
可不願。
以信願。
總結上文。】
*互讚感發分第十一
【此言佛佛讚功德。
勸人感發信心
求生淨土也。
○初已讚諸佛。
二諸佛讚己。
總結難事
以難信
深信
收拾全部經旨。】
舍利弗。
如我今者。
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此言已讚諸佛也。
不曰彌陀
而曰諸佛。
彌陀
內。
下言諸佛。
彌陀與諸佛。
同讚釋迦也。】
「彼諸佛等。
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而作是言。」
【此言諸佛讚已也。
佛佛互讚。
以此念佛求生淨土
不但釋迦讚於祇園
諸佛讚於六方
又此佛彼佛。
遞相互讚。
豈非超生脫死
最要法門。】
釋迦牟尼佛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此以下諸佛言也。
釋迦此云能仁
牟尼此云寂默
本師佛號也。
悲華經云。
往昔劫中。
大臣寶海
穢土
成就有情
今巳果滿。
號釋迦牟尼
甚難者。
下二難。
佛行之。
古今聖賢
無與等倫者。
希有。】
「能於娑婆國土。」
娑婆此云堪忍
以此眾生
堪能忍受三毒煩惱
輪迴生死之苦。
釋迦世尊
所主大千世界也。】
五濁惡世。」
五濁即下五者。
五事交擾。
渾濁真性
譬之清水
投以沙土
汩然渾濁
故云濁。
惡世釋迦見世言。】
「劫濁。」
人壽減至二萬。
入劫濁。
釋迦世時。
人壽百歲
濁世
當此濁中。
眾濁交湊
昏亂駁雜
故云濁。】
「見濁。」
根塵既接。
苦樂相乘
諸見紛擾
渾亂真性
故云濁。】
煩惱濁。」
貪嗔癡慢疑五者。
亂心神。
使真明不朗。
故云濁。】
眾生濁。」
【攬眾陰而生為眾生
輪迴六道
備受諸苦。
故云濁。】
命濁中。」
【依業所引。
以息煖識三為命根。
當此減劫。
不滿
百歲
而復泡沫風燈
尤為短促
故云濁。】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第一重難事也。
五濁惡世
人生其中
為時
勢所逼惱
內為惑障縈纏
況乎身屬四生
命存
呼吸
是以欲潔偏汙。
求升反墜。
於此中。
斷無
高超三界
而得無上菩提
同火宅。
馭寶車。
溺愛河。
卓登彼岸
是為自利功德不可思議也。】
「為諸眾生。
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此言第二重難事也。
難信之法。
略舉有十。
今居穢
土。
聞彼國清淨莊嚴
疑無此事一也。
縱信彼國。
十方佛剎
皆可徃生
何必定生極樂二也。
縱信
當生
又疑娑婆極樂十萬億剎。
云何極遠
而得
生彼三也。
縱信不遠。
又疑凡夫罪深障重。
云何
得生彼國四也。
縱信得生
又疑生此淨土
必多種
功德
云何但持名號
遂得徃生五也。
縱信持名。
疑持此名號
必歷多劫乃克成就。
云何一日七日。
便得生彼六也。
縱信七日得生
又疑七趣受生
胎卵濕化
云何彼國。
悉是蓮華七也。
縱信蓮生
又疑初心入道
多涉退緣。
云何一生彼國。
便得不
退八也。
縱信不退
又疑接引鈍機眾生
上智利根
不必生彼九也。
縱信利根亦生。
又疑他經。
說有
佛。
或說無佛。
或有淨土
或無淨土十也。
故難信。
一切世間
不伹惡道難信。
人天或疑之。
不但
愚迷難信。
賢智或疑之。
不但初機難信。
而久脩
或疑之。
不但凡夫難信。
二乘或疑之。
於此世。
演說此法。
為利功德不可思議也。
以上皆諸
佛讚釋迦語。】
舍利弗。
知我五濁惡世
行此難事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一切世間
說此難信之法。
為甚難。」
【此重述諸佛語。
申明之。
見此二難
古佛不虗為
讚辭
今佛濫膺美譽也。
得道之難有二。
一謂善
得道
未足為難
今於惡世
二謂惡世得道
而成
小果。
猶未為難。
今得無上菩提
是以難也。
說法
難亦有二。
一謂善世說法
未足為難
今於惡世
惡世說法
而易信者。
猶未為難。
說難信之法。
是以難也。
如來不憚劬勞
備艱苦。
為我等故。
難中難。
一至於此
聞斯難者。
皆當喜悲交集
感激
涕零
勇猛精進
報佛恩矣。】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此屬流通分。
佛說法。
普度一切眾生也。
○初重
聽眾
二信奉行。】
佛說此經巳。
舍利弗及諸比邱。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
羅等。」
【經初明眾聽法
終明眾生受法也。
獨舉舍利子者。
當機故。
不言菩薩
比邱中故。
一切世間
所該
者眾。
阿修羅此云非天。
等者等八部六道也。】
「聞佛所說
歡喜信受
作禮而去。」
歡喜所聞
信受所聞
作禮所聞
去者退而
脩持也。
聞而喜即信資。
信而受即願資。
受而去即
行資
首標如是
信順之辭。
今復未言信受。
則知
因信生願
因願起行
從初發心
次得徃生
究竟成
佛。
皆資信力也。
大本云。
佛說此經巳。
無量眾生
無上正覺心。
萬二千那由他人
得法眼淨。
二十
二億諸天人民
阿那果。
八千萬比邱
漏盡意解。
四十億菩薩
得不退轉
三千大千世界
六種震動
大光普照
十方國土
百千音樂
自然而作。
無量
華。
芬芬而降
乃至阿迦膩吒天。
皆作種種微妙
養。】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擷(終)
*彌陀應驗(附)
**一誦應驗
智論云。
比邱彌陀經。
命欲終時。
弟子言。
彌陀佛。
與諸大眾
俱來迎我
後從火化
舌根不灰。
色相自若
宋唐世良
彌陀經十萬遍。
一日家人曰。
佛來
迎我
言巳作禮坐逝。
其夜有人西方異光
旛華
繽紛
音樂嘹喨
空中聲云
世良巳生淨土
上虞王珉
少時遊獵
見巨蛇。
巖石斃之。
屢為祟。
修懺念佛
經年蛇不能害
一日彌陀
合掌而化。
智仙法師
白蓮寺十三年。
西向十念
十二時
不暫廢。
一夕微疾
命觀堂行人
彌陀經未終卷。
安然坐脫
宋釋處謙
精修淨土
一夕彌陀經畢。
稱讚淨土
告眾曰。
吾以無生而生淨土
入禪定。
奄然而化。
懷玉禪師
台州人
常坐不臥。
精進念佛
彌陀
三十萬遍。
一日西方聖眾。
多若恒沙
一擎銀臺
玉曰。
一生精進
誓取金臺
何為得此。
銀臺遂隱
感激
倍復精進
三七日後
見佛滿空中。
乃謂弟
子曰。
金臺來迎。
吾生淨土矣。
含笑而逝。
公元774年
元子華禪師
大歷九年
潤州觀音寺
彌陀經。
六月忽得疾。
夜聞香氣樂音
空中告曰。
麤樂巳過。
細樂續來。
君當往生
良久念佛而化。
異香連日不散。
大行禪師
大藏彌陀經。
日夜誦咏
至三七
日。
琉璃地上
佛及二大現前
僖宗聞其事。
入內庭。
號常精進菩薩
琉璃地復見。
即日命終
異香經夕。
肉身不壞。
道珍法師
涅槃經。
天監中忽見海上
數百人
乘寶舫前邁問之。
云往極樂國
因求附載
云師
善講涅槃
然未誦彌陀經。
豈得同往。
師遂誦彌陀
經。
及二萬徧。
將終見西方銀臺至。
空中皎如白日
聲云
法師當乘此臺往生
時眾聞天異香
日猶未散
**一持名應驗
晉慧遠法師
廬山
蓮華漏。
六明念佛
澄心
公元793年
念。
後十九年。
七月晦夕。
般若臺
方從定起。
見阿
彌陀佛。
身徧虗空
圓光之中。
無量化佛
菩薩眾。
水流光明
演說妙法
佛言。
我以本願力。
來安慰。
七日後。
當生我國。
至期端坐而逝。
康法師
烏龍山
淨土道塲
勸人念佛
眾見
念佛一聲
口出一佛
至於十念
十佛次出。
猶連
珠。
臨終之日。
口旋異光數道
奄然而逝。
禮部楊傑字次公
耽禪悅。
晚年彌陀丈六尊像
隨行觀念
將終之日。
感佛來迎。
端坐而化。
侍郎王古字敏仲
祖父七世
戒殺放生
纂集
經論
備陳往生淨土要門。
精勤念佛
數珠去手
有僧神游淨土
侍郎葛繁同在焉。
龍舒居士王日休
常修淨業
布衣茹素
持戒甚嚴。
淨土勸世
將卒如常禮念。
厲聲阿彌陀
佛。
唱言佛來迎我
屹然立化
邦人有夢二青衣。
公西行者
自是家家供事云。
邵彪
諸生時。
至一公府
主者問。
汝知所以
不第否。
對不知。
使人至一處。
大鑊中。
蛤蜊作人語。
名。
怖。
遂念阿彌陀佛
蛤蜊
黃雀飛去。
及第
官至安撫使
元鄭氏女。
錢唐人
念佛虗日
得疾聞空中曰。
往生期至。
不可怠惰
又見佛身金色
奮起面西
坐。
請僧諷阿彌陀經。
倏然而化。
其女夢母報曰。
得生淨土
元末。
張士誠湖州
江浙相與戰。
四十人
檻送戮。
夜宿西湖鳥窠寺。
大猷禪師
徐步廊下
見師神觀閑雅
持誦不輟
求救拔。
師教至心
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
中有三人
信受其語。
念不絕口
天曉發囚。
枷鎖
三人刑具不足
繫以繩。
既而審鞫
良民被虜者。
遂得釋。
唐張善和
屠牛為業。
臨終見羣牛索命
於是大怖。
喚其妻云。
速延僧為我念佛
僧至諭云。
臨終惡相
現者。
至心念佛
即得往生
和云
地獄至急。
取香
爐來。
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
面西專切念佛
滿十聲
自言佛來迎我
化去
黃巖正等寺觀公。
鴝鵒
常念佛不絕。
一日
化籠上。
公葬之。
巳而土出紫蓮一朵
舌端
而發。
靈芝律師為之讚。
有立亡籠閉渾閒事。
紫蓮華也太奇句。
*No.428-B
玉峯大師要語
**剌血寫經
娑婆教主
祇園會上
說出一卷阿彌陀經。
六方
沙諸佛。
同聲稱讚
同為護念
復出廣長之舌。
徧覆
世界
普勸眾生
應當信受何哉。
蓋此經乃直顯眾
生久迷之自性
暢諸普度本懷故也。
故經云。
將來經法滅盡。
特留此經百年
眾生遇斯。
皆可得度
若有眾生
聞斯經者。
無上道
終不退轉
是故應當
專心信受
持誦說行。
古崑為此
述禮想儀。
奉為日課
再欲將斯經典
為人說。
報佛恩。
舌鈍心昏。
不能
滿願
豈不恨極。
障深福薄。
乃至如此
想在俗不遇
經。
決不發意出家
出家不仗此經。
決不死心
佛。
此恩此德。
難報難酬。
是故每想剌血。
書寫此經。
公元1873年
自供奉。
愧無忍力。
不敢下手
直至同治癸酉
忽得舌
病。
經久不除。
定是累生妄語之報。
若不懺悔
必墮三
途。
因此發決定心
釋迦像前。
刺舌血。
書寫阿彌
陀經。
又然臂香九炷。
供養娑婆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
佛。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六方世界
恒河沙數諸佛。
願云。
弟子古崑。
見經中說
發願若巳生。
發願
今生
發願當生
是故我今。
至心發願
「我得舌病難除滅
 定是累生多妄說
 發心書寫彌陀
 為表至誠剌舌血
 以此剌血之善因
 懺除舌根諸惡業
 願我臨欲命終
 下品蓮華定得入
 唯願蓮華速速
 早得如來廣長舌
 誓入娑婆惡世
 將此妙經細解說
 隨聲出現妙莊嚴
 見聞歡悅
 人人皆念阿彌陀
 箇箇同生極樂國
 仰願彼佛及本師
 并此經中六方
 大慈大悲同證明
 我願如是休歇
直顯者。
中鈔云。
瓊林玉沼
直顯於心源
壽量光
全彰於自性
舉假名。
全收實法。
故曰一稱
號。
萬德齊彰。
是則依此經修。
但以稱佛名號
六字
音聲
而為所緣之境。
無以觀佛相好
以濫經宗。
解云。
阿彌陀佛
萬德洪名
以名召德。
無不盡。
故即以執持號為正行
不必更涉觀想參究
行。
至簡易至直捷也。
徹悟云。
一句所念之佛。
立名
德外無名
以名召德。
名外無德
本徧一切
本含一切
絕待圓融
不可思議
蓮宗行者
從者
裏信入。
又云。
深信切願。
專懇持名。
能於念念中。
澄眾染。
圓顯本空。
頓契靈源
直趣果海。
徑路序所
謂。
一句彌陀
橫絕迷源。
直投覺海
至簡易至直
捷之大方便也。
如上引證。
皆直顯之旨。
願持名者。
同盡心焉
**有佛土
甞見學者
一卷彌陀經。
說是心本性。
並無彼
佛彼土。
豈非撥境求心
斬頭覔活
崑聞之不忍
遂述
佛土頌。
以警童蒙
大哉一卷彌陀
佛字算有八十五。
只見三心在厥
中。
敢云無佛甯非忤。
土字覔成二十一。
徧尋性字無踪跡。
分明有土是圓
談。
不比小乘多說寂。
**稱名自慰
我稱佛。
相同
全賴妄心顯大功。
平世安知兵有力
賊臨始見將威風
妄想
如絲
不念彌陀那得知。
心鏡初磨諸影現。
當知佛號難思
稱佛名。
珠算
轉凡成聖功難判。
欲求極樂超生
只要朝朝數不亂。
口稱佛。
心必清。
如人重魘聞呼聲
因茲不怕心多亂。
只怕中斷佛音。
蓮宗初祖
念佛三昧序云。
玄音之扣。
塵累每銷
滯情融朗
天下之至妙。
其孰能與於此
古崑所
以每勸持名者。
切莫妄想
罪垢
而先求一心
不亂。
只要出音記數。
畢命為期
一出音。
一記
數。
塵累每銷。
滯情融朗
功愈勝矣。
經云。
念念中。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塵累每銷。
又云。
散心
一聲
皆巳成佛道。
滯情融朗
豈有不令妄想
時而輕。
罪垢時時而減。
一聲一聲相應
聲聲佛
聲聲相應
亦此之謂歟。
當知出音記數。
畢命為期
縱未到一心不亂。
信願必然堅固
往生決定可期。
不過品位暫低而巳。
要解云。
得生與否。
全由信
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淺
奉告有緣
之士。
於持名時。
只要令音聲不絕。
不必一心
亂。
音聲不絕是因。
一心不亂是果。
因行若真。
果必
成就
自然而然
所謂形直則影端
聲和則響順。
今時人。
佛尚不肯常稱。
於句句中。
有銷塵融滯
功德
亦不知。
便先想一心不亂。
豈非無翼
欲飛。
無根而欲茂。
所以每每彌陀
每每沒滋
味。
念得妄想多。
便向別門去。
嗚呼哀哉
淨土法門
衰敗至此
可謂極矣。
願我同流
出音記數。
努力
力又當知出音是口。
記數是身。
妙叶禪師云。
身口之念。
毋論其散。
但不間斷
自能一心
亦可
即名一心
惟行之不休為度。
不必散亂矣。
母喪愛子
失命珠。
不期心一而自一。
豈制之令
一也。
不可實在行人勤怠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