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念佛正论说¶ 第 302c 页
念佛正论说¶ 第 343a 页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论卷第十
(二十五章)
* 念佛正论说
夫奉教念佛之士。叨法正之遗荫。作如来之
所使必以摧邪显正。激浊扬清为后学蓍龟。
作生灵耳目为己任也。苟弗能而默默自守。
则尸禄备员于佛门矣。虽讲授亦奚以为。岂
不闻因筌然后得鱼。体教然后修行。名教未
正行如之何哉。故不得不论也。是以仲尼为
政正其不正。涅槃遗诫急在纠过。余尝观吾
佛世尊之主西竺也。象无象之象言无言之
言。以复群生之性由是顿教。渐教大乘小乘
盈溢乎龙宫海藏。无非摧邪显正。激浊扬清
之旨。而大地生民率其化。而复其性者可胜
计乎。其间偏赞西方。谓捷径修行之道者。盖
以阿弥陀佛有广大愿力。摄娑婆众生而归
净邦。是令反妄而證真也。所以诸佛共赞。菩
萨同遵。晋社创修千古之高风不坠。慈照集
念佛正论说¶ 第 343b 页 T47-0343.png

体也。以弥陀即本性。其为宗也。以净国即唯
心。其为用也。以仁恕即灭恶生善。此之三者
盖显三世报应制其事。一心空寂穷其理。俾
达乎理者反其妄。信其事者迁乎善。以斯而
利于上下。实助于周孔之教。赞翊皇化其亦
至矣。使一人能行是道。以训于家。家以导
于乡。乡以达于邦。以至于无穷。则天下之民
涵道泳德。融神实相高步无何而极佛境界。
岂止以为善人君子而已哉。夫如是则何患
乎。忠孝不修礼让不著欤。以此观之。岂非能
仁之道。与仲尼之道共为表里以训于民耶。
洎乎历朝敬之。广其教像法事之。非其人广
其教则弊倖生。非其人则淳朴泯。而乃以佛
堂高大为奢誇声利。温饱为能事。徒以多为
贵。则坏其道者众矣。言以怪为美则惑其听
者庶矣。递相沿袭以成鄙吝。日复一日红紫
乱朱。使夫清静仁恕之风消荡矣。于是蚕食
蠹耗之谤由兹而盛焉。斯乃敬之事之者之
失。非其教之咎也。今之人多不察其所由。
视其徒之不肖者。而迁怒于善人教法焉。亦
何异乎以丹朱而罪尧。因商均而过舜。服药
失度归咎于神农。纵火致焚反怨于燧人也
耶。愚乃不佞学佛之道有年矣。既粗领其旨
而颇有扶倾之心。非敢私于己而欲公于众。
以救其弊也。尝谓教门之利害有四。一曰。师
授不明。邪法增炽而丧其真。二曰。戒法不行。
纲常紊乱而犯其禁。三曰。教理未彰。谬谈非
义而惑其众。四曰。行愿不修迷入邪岐而堕
念佛正论说¶ 第 343c 页 T47-0343.png

伤乎哉。自是叨滥之徒一以传十。十以传百。
百以千万。流毒于海内速若置邮。何以知其
然。正说难行邪风易染。此必然之理也。噫祖
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者难矣。吾虽
不敏而实悲焉。思欲分条析理广被前闻。截
伪续真开兹后学。恨无慧辩徒事管窥。由是
斋沐一心投诚三宝。询求大教参考玄文。楷
定正宗破诸异说。总成念佛正论。剖證佛祖
格言。普告诸方咸跻觉路。庶使圣教隐而复
彰。众生罪而还福。有客至而问之曰。修行了
自己生死。何须论他人长短。予应之曰。理不
然也。岂不闻如来出世。无一法不是利生。菩
萨修行肯纤毫而为自己。佛子示同外道。方
便转彼邪心。楞严十种魔民皆因错解。华严
十类魔业。示其正归。嗟恶慧之邪修。自甘
心于险道遇斯境界。岂可缄言念彼愚痴宁
容坐视。况世尊悲心付嘱。留大愿而普济迷
津。菩萨如教修行。示同事而化令成佛。是其
本行夫复何疑。如其见迷路而不指正途。慈
悲安在。睹沈溺而不思拯接。方便何存。随顺
正法而破魔。是无上大智之业。调伏众生而
入道。是诸佛之所摄持。誓当舍命而立真宗。
终不为已而忘佛嘱。众生尽而悲心益固。空
界殒而我愿无穷。倘逢有识之贤。必能助弘
斯道。可谓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
恩。
* 西方弥陀说
佛说西方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如
念佛正论说¶ 第 344a 页 T47-0344.png

此性无形无相不变不坏。历劫坚刚。譬彼精
金。在易卦则曰兑。为寂静故。谓之西方也。金
者其色明。金体白净举之喻法性。盖世间之
人迷于尘境。妄念不息纷然动作。在易卦则
曰震。故谓之东方也。人能反妄归真。复其本
静。得见自性即名舍。东方执著之秽土。登
西域净明之金地也。在方无方以法喻表其
理体。华严合论谓。文殊自东方来者。盖文殊
是。根本不动智也。东是万物发生。震动之者
初明之地。从此智则生信。故华严以信位为
初生佛家。丑寅之间为清朝。智日初明。像
文殊发起凡夫入信。见道智门渐增故。巽为
风。为教化风能去秽拣净。辰巳之间上应角
宿。为僧道。为斋戒。为众善之门。喻进修地
位。至午为中道易。卦曰离。为南方为正为日
为明。丽离中虚故明。像诸法空则智日当阳
遍照天下。法华龙女南方成佛。是其义也。西
南为坤。为地为安静。为柔顺为母为生养。正
西为兑。金旺之地日没之所。火死在酉为肃
寂。为收藏。西北为乾。为天为父为金为刚健。
北方为坎。为水为君为师。利生济物垂教正
治。以水制火。以君对臣臣明君正。又水多则
滥。故东北为艮。为山为止下方为禅定。为谦
下。上方为观照。为智慧。为空界。如日月三光
处空。照临万物也。经中不举馀方。而单指西
方者。盖取净对秽也。以悟摄迷也。以静对
动也。以果对因也。过十万亿国土者。出四维
上下十方之限量也。超乎四恶道之十恶业
念佛正论说¶ 第 344b 页 T47-0344.png

拘也。有世界者。真如实际理地。即自性西方
极乐者。即言此性无忧恼也。何以知其然。见
性之人不为尘境惑。了知诸法空。心常坦然
无念无为无思无虑。安住大寂灭之地。念念
常生智慧法法皆如。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故
名极乐也。论其迹则实有此个世界也。佛叮
咛详复言之岂虚语哉。有者非方域处所之
有。乃不有之有。即是真空妙有也。真空者。即
是实相。妙有者。森罗眩目法界交参。岂有东
西之辨哉。圆觉经云。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
诸众生清净觉地。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
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阿弥陀是梵语。此
云无量寿也。佛者觉也。即当人分上广大圆
觉之性。清净法身之佛也。此性不生不灭亘
古亘今。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六道众生。各
各具此觉性。所以称同名同号也。噫世人昧
之久矣。妄取色相颠倒驰求。甘自沈沦我佛
应世开方便门。赞说净邦令其信慕。苟能自
肯自信方悟坚明。为西方尽西矣。惑火灭尽
土皆净焉。则知十方世界总是弥陀。触目遇
缘无非极乐。百千三昧应念现前。无量法门
随心显发。高超彻见是楼阁。含育利生名宫
殿。防非护善名栏楯。清净无染是莲华。彻底
澄清谓之池。随方逐圆谓之水。仁慈济利谓
之宝。戒定慧薰谓之香。七菩提树覆荫重重。
八圣道路游行坦坦。众善庄严花簇秀。万德
成就果周圆。化禽演于法音。风树传于道品。
到这般田地更要保持涵养。直至命终永无
念佛正论说¶ 第 344c 页 T47-0344.png

遗。山认培弃宝拾薪。妄认色身便为究竟。信
知生死事大莫作等闲。寻访真知决择心要。
确实念佛求悟大乘。了见本性弥陀。直达唯
心净土。可谓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
始休。
* 真如本性说
真如本性者。父母未生已前。一真无妄之体。
谓之本来面目。禅宗则曰正法眼藏。莲宗
则曰本性弥陀。孔子则曰天理。大易则曰太
极。名虽有异其实同一真如本性也。此性虚
而灵寂。而妙与天地同根。万物一本历尘劫
而不朽。世界坏而不迁。人不能任其自如之
真。而梏于地水火风。和合之质方其受形也。
已为阴血浊气。昏其本然清净之体。及其生
也六尘五欲之迷倒。昧于本有之天真。是故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导人反妄而归真
也。其捷径易行者惟念佛一门。修之者心不
散乱三昧现前。是复其本性也。今有一等不
究佛理之人。却将道门修养法冒滥莲宗。妄
说气是主人教人般精运气。劳其筋骨枉用
身心。甘受苦辛终无所济。尝观道门张紫阳
说。精气神者先天地之元精元气元神也。元
精非淫泆之精。元气非呼吸之气。元神非念
虑之神。痴人不晓此意。唤瓮作钟眼。既不明
理亦不达矫。诱他清信之士。一向在臭皮袋
上。造作昧却一真佛性。妄言此是修行可悲
也哉。普告同修切宜仔细。究心念佛启悟真
源。若也了了自见。法法现前。是名见性成
念佛正论说¶ 第 345a 页 T47-0345.png

* 辨真妄身心
夫身者。有法身有色身。传曰。智明真境尽法
为身。故曰法身。父母缘生虚幻不实。故曰色
身。心者。有真心有妄心。真净明妙虚彻灵通。
故曰真心。随境生灭忽有忽无。故曰妄心。祖
师劝修念佛三昧者。于自己真心中。流出一
句阿弥陀佛。念念观照法法圆通。是谓都摄
六根净念相继。于一念中普现色身三昧。今
时有一等人。不知真妄错认色身为我身。以
妄念为究竟。多是吐纳按摩做模打样。希望
成道不亦谬乎。可谓弃却真金而拾瓦砾也。
大凡学道要辨真伪。故宗镜云。修道以心为
宗。理须仔细究竟。约有情界真妄似分不可
雷同。有滥圆觉金矿共爇。真伪才分。沙米同
炊生熟有异。三乘慕道见有差殊。错指妄心
以为真实。认妄贼为真子。劫尽家珍。收鱼目
作骊珠空迷智眼。遂使愚痴之子陷有铁之
重关。邪险之人溺见河之识浪。戏炽焰于朽
宅。忘苦忘疲卧大梦于长宵。迷心迷性。皆由
执斯缘虑作自己身。遗此真心住他声色。斯
则凡夫外道之失也。或有法学禅宗执佛方
便。致使撒开八网乘。对四机越一念。而远
骤三祇功虚大劫。离宝所而久淹化。垒迹困
长衢。斯则迷循妄心。不得真心之失也。心赋
云。性非造作理实镕融。明之者即动而静。昧
之者迷西作东。任竭海移山未是无为之力。
纵蹑虚履水。皆为有漏之通。辨玉须真探珠
宜静。若向境外以求心焉。知圆光而在眚。顺
念佛正论说¶ 第 345b 页 T47-0345.png

比之著相修皮袋者。岂可同日而语矣。
* 辩明三宝
教云。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
僧功德难思议。三宝者有三种。一曰。同体三
宝谓真如之理。自性开觉名为佛宝。德用轨
则。自性正真名为法宝。动无违诤自性清净
名为僧宝。二曰。出世三宝。谓法报化身随类
应现是为佛宝。六度诠旨四谛缘生名为法
宝。十地菩萨四向五果名为僧宝。三曰。世间
住持三宝。谓泥龛塑像名为佛宝。黄卷赤轴
名为法宝。剃发染衣名为僧宝。归依者。感诸
天护持。供养者。获福田无量。今有邪愚。不解
伪撰真宗妙义经。妄言。精是佛宝。气是法宝。
神是僧宝。递相传习。致使入善门者信其邪
说。不敬三宝。实可怜悯。若夫不敬世间三宝。
则自昧其心。自昧其心则迷失本性。同体出
世三宝何所得哉。自赚犹可。又赚他人。可谓
岐人天之正路。瞎人天之正眼。昧因果之真
教。浇定慧之淳风。无甚于此也。佛言。一切众
生若不归依三宝。永劫堕三恶道。况我慈照
集经成忏。使学者依大乘经甚深妙义。从今
身至佛身。为法界众生归依常住佛。归依常
住法。归依常住僧。正信善人既已得闻。闻已
诵礼。固当自敬自信。即此敬信之心。端可近
于佛道矣。凡见一切佛像起如来想。见一切
圣教生难遭想。见一切比丘僧起祖师想。礼
拜供养无得轻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如此
则一体三宝唯心备具矣。若也执于鄙见昧
念佛正论说¶ 第 345c 页 T47-0345.png

恶趣。是谁之咎欤。
* 辨见闻觉知
古德云。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
曰闻。在鼻嗅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
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
佛性。不识唤作精魂。比来有等愚人不知佛
理。潜吾教中。专以传受为宗。妄说六门见性。
指四大色身以为佛体。自立三十六关七十
二信。捏合怪事诳惑善人。妄谓这边肉动。某
人来那里疼痛。某事至吉凶祸福。言是先知。
愚者得闻将谓佛法灵感。倾心谛信布施供
养。传此邪言切切记心。未尝暂舍。殊不知
一真佛性清净湛然。为有妄身乃有妄识。盖
覆本性不见光明。一念心空名为悟道。故楞
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
槃。是故祖师立教。但以念佛三昧为正宗。未
尝有毫发许实法系缀于人。何期蚩蚩薄俗
迷宗昧旨。弃忠孝而不履。背仁义而不修。假
莲宗之名行差别之法。贪求冥感以奇怪惑
人。则有邪魔魍魉附人身体。挠乱正信尽遭
魔摄。可不悲哉。大凡修净业人。善察邪正本
分。究心确办信诚忆佛念佛。愿生净土慎勿
他求。智觉寿禅师云。莫摘枝苗须搜祖祢。豁
尔而无明顿开。湛然而情尘自洗。可谓直截
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 破妄说灾福
夫佛祖正法。以本性弥陀为体。念佛信愿为
宗。自行化他为用。乃佛祖之格言。后人之龟
念佛正论说¶ 第 346a 页 T47-0346.png

以之引权归实耳。比来学者迷失宗旨。贪著
事相不遵教典。向外妄为心眼不明竞称师
长。实法门中一弊事也。或搜鬼窍有若师巫。
或称弥勒下生。或言诸天附体。或向烛光上
见神见鬼。或在香烟上断吉断凶。瞒昧三光
欺贤罔圣。诳謼阎闾邀求利养。及乎问他平
实行愿。杜口无言。本性弥陀罔知下落。热
乱一生尽是虚诳。误人自误。实可悲哉。故楞
严经云。善男子心爱悬应。尔时天魔候得其
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口中好说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是
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供养。破佛律仪潜行
贪欲。此名历劫精魅。大力鬼神年老成魔。恼
乱是人不觉魔著。谓言證圣。压足心生去彼
人体。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
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嗟乎初心善人不知
真伪。信彼邪说不务存心。积德妄想求福。见
之谬焉。吾闻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
家必有馀殃。故知吉凶祸福系乎人心。乌可
谄求富贵。而苟免祸害哉。永明寿禅师云。恶
从心起。如铁孕垢。而自毁铁形善逐情生。如
珠现光而还照珠体。故吾劝诸善人。举心用
事必择道而行之。择礼而从之。择友而交之。
择里而处之。择师而事之。兢兢焉而存心。
战战焉而守节。念念不昧无失于顺天之道。
以奉西方之教。而其观烛谈祸福不与焉。
* 辩明空见
空者破诸有也。大觉世尊开示正法。欲令一
念佛正论说¶ 第 346b 页 T47-0346.png

也。真空者。是如来之法界。众生之本心。空而
不空。有而非有。悟之者于不有中。运出自家
宝藏。探之无穷。用之无尽。谓之一乘妙道。
非顽空之空也。今有一等愚人。一向说空拨
无因果。步步行有。口口言无。便道饮酒食
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纵横放旷
驰逞颠狂。谤佛谤经轻毁一切。胡挥乱统以
当宗乘。欺侮圣贤自称得道。如此者滔滔皆
是也。永嘉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
殃祸。非斯类而何耶。又楞严经云。心若著空
则有大力空魔。入其心腑。其人不知是其魔
著。口说经法潜行贪欲。轻毁经像。惑乱是人
尽遭邪坠魔。心生厌去彼人体。师及弟子俱
陷王难。命终自为魔家眷属受魔业。尽堕无
间狱。嗟乎去圣远。微言绝异端起大义乖。不
著于有则荡于空。著于有则执名相。滞有为
固。物我泥。怨亲缚于近教丧于远理。荡于空
者。则迷因果混善恶。弃戒律背礼义。盖不知
中道之为至善也。或曰。何谓中道。曰有亦不
著。无亦不空。空不离有有不离空。怨亲等焉。
物我齐焉。因果明焉。善恶分焉。戒律用焉。礼
义修焉。近教通焉。远理至焉。大矣哉中道
也。妙万物之名乎。称本性之谓乎。苟达斯理
则不堕于偏。是谓得正受念佛三昧者矣。
* 辩一合相
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
名一合相。良由世人一性昏迷。与尘境相合
即非一合相。智者明见自己真心背尘合觉。
念佛正论说¶ 第 346c 页 T47-0346.png

一合相理也。永嘉云。我性同共如来合。但
凡夫不悟此理。贪著事相妄自坚执。情心意
识。与山河大地墙壁瓦砾相合。昧却理性之
真空即非也。六祖云。心有所得即非一合相。
心无所得即是一合相是也。今有愚人。不识
佛法坐吾教中。妄说夫妇是一合相者误矣。
盖其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业累殃深。背因昧
果。曲解圣典毁辱教门。净业正宗岂容是说。
真实修行之士。切宜坚秉正信专念弥陀。于
一念中不取于相。内心外境了了一如。自然
冥符真理是也。故佛果勤禅师示众云。汝等
诸人但向十二时中。上不见有诸佛。下不见
有众生。外不见有山河大地。内不见有见闻
觉知。好恶长短打成一片。一一拈出更无异
见。此则一合相理历然明矣。可谓日可冷月
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实履道之通衢。乃悟
宗之正诀。
* 辩明双修
双修者。修福修慧也。教云修福不修慧。象
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福慧二
庄严乃能成正觉。古德云。福不得不作。慧不
得不学。龙舒云。修净土者虽专以念佛为行
门。亦须福慧兼修。庶得事理两融也。内则修
慧。究竟涵养深彻渊源。使慧性增广。含虚空
界无所不知无不照了。外则修福。慈悲方便。
柔和善顺利济世间。见一切人。平等恭敬随
机说法。教化众生行一切善。此是福慧双修
也。今有一等愚人。常行异教诈称莲宗弟子。
念佛正论说¶ 第 347a 页 T47-0347.png

迷欲乐。甘堕险坑。岂不谬乎。是真狐魅妖精。
何异畜生类也。楞严云。若诸众生其心不淫。
则不随其生死。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
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必落魔道。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下品魔女。诸修行人先断淫心。
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若
不断淫修菩提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
千劫终不名饭。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
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终不能出。
如来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
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说者名为
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今劝在家菩萨依
戒修行。勿犯邪非清心寡欲。双修福慧回向
西方。龙舒云。修福又修慧。深信念阿弥。当生
上上品。决定更无疑。其或不然欲饭蒸砂。徒
费力担柴入火定殃身。
* 辩明三车
法华经譬喻品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
信受慇勤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
智。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故知众生
喻诸子。三界喻火宅。三乘喻三车。如来见众
生。在三界中不得出离。说三乘法引令离苦。
譬如诸子在火宅中嬉戏。长者以三车引之
令出也。有等愚人假说文殊问佛妄称。性是
牛车。心是羊车。意是鹿车。又云。牛车载妙
法。羊车载莲花。鹿车载经。所谓醍醐上味为
世所珍。遇斯人等翻成毒药。夫法华经者。诸
法之王佛所护念。其可妄议哉。何期邪师谬
念佛正论说¶ 第 347b 页 T47-0347.png

诳于人谤于佛毁于法。岂非负五逆之大罪
乎。经云。若有诽谤是经典者。当知是人入阿
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好是展转至无数
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细思此等哀哉。切心敢以忠言痛告道友。于
自己心中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则此心清净
如莲华开。是谓之法华三昧。悟斯理者是乘
白牛车。出三界火宅也。又不见法达禅师见
六祖大师呈偈云。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粗牛权设。初中
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于是曹溪
六祖大师。乃说偈以證之云。心迷法华转。心
悟转法华。诵久不明已。与义作雠家。无念念
即正。有念念成邪。若能如是解。长驾白牛车
是也。若有执迷不省自取沈沦者。吾末如
之何也已矣。
* 辩明三关
三关者。兜率悦禅师示众语。一云。拨草参玄
只图见性。只今上人性在甚处。二云。识得本
性要脱生死。生死到来作么生脱。三云。脱得
生死。要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是故透
此关者则奚拘生死。彻此道者岂碍去来。自
是天下丛林宿师大衲靡不洞究渊源。故能
脱白露净。其旨晓然决无异说。今有愚人。妄
指人身三丹田作内三关。教人般运气血。谓
之透过三关。又说。自足至腰三处疼痛为外
三关。妄以此处要定临终时节。世多传习尽
入邪路。详观念佛之教。乃简径法门。祇令
念佛正论说¶ 第 347c 页 T47-0347.png

想寂更能回光自看。阿那个是我本性弥陀。
四大分离向甚处去。常有此疑蓦然识得便
知落处。即此是直捷省力底修行正道。舍此
之外稍涉一毫异说。即堕在邪见林矣。呜呼
痴人背真向伪良可悯焉。若也于斯信得截
断露布葛藤。豁开透地通天眼。觑破邪思妄
相心。
* 辨明大小二乘
原夫大法王之垂化也。统摄群品各有司。存
小律比礼刑之权。大乘类钧衡之任。营福如
司于漕挽。制撰若掌于王言。在国家之百吏
咸修类。吾教之群宗。竞演果明此旨。岂执
异端应须量己才能。随力演布。达则兼济为
善。穷则专门是宜。虽各播于宗猷。而皆处于
慈济。同归和合之海。共坐解脱之床。夫如是
则迷途之司。南教门之木铎也。奈何源远流
别大道浇漓。好朱者憎其素。爱甘者恶其辛。
未契圆宗各权所据。又岂知生佛本一凡圣
性均。而不能自复者。由迷昧于身心。致笼槛
于生死。是知身之过恶非戒律。不能捡心之
昏散。非定慧不能融捡之。融之尚虑乎道之
不明性之不复。况埋没于邪岐。而互相是非
也耶。或云。我学小乘。却又不知戒施礼诵是
渐修之法。或言。我学上乘。却又不识本性弥
陀。唯心净土之旨。不著于事相。又堕于顽空。
大似深村草里生盲之人。坐在一隅不知东
西南北。妄生分别。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所谓
执著死蛇头错路。修行者在秽恶则无所间
念佛正论说¶ 第 348a 页 T47-0348.png

身始学慕于上贤。终见沈于下恶。如斯之辈
诚可哀哉。永明寿禅师云。譬如庭雀焉攀鸿
鹄之心。还似井蛙岂测沧溟之阔。或徇他求
如钻冰而觅火。但归己解犹向乳而生酥。慎
勿立我慢幢张邪见网。轻侮先觉荧惑后人。
至哉斯言也。昭昭乎天日在上。荡荡乎佛祖
有灵。奉教之者可不惧乎。但能信念弥陀。可
以免斯过咎矣。
* 辩明不生不灭
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
又维摩经云。不善不生善法不灭。故知色相
有去有来。佛性不生不灭。今有愚人。妄以不
产后嗣为不生。不断欲心为不灭。骇世怪言。
惑人妖祟。密互邪淫作不净行。断佛种性悖
乱人伦。故楞严云。善男子爱极发狂炽然。贪
欲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
化诸白衣平等行欲。疑误众生入无间狱。盖
以愚迷不知触净。不觉遭魔以致斯苦。谛观
天地肇分有阴阳而有男女。有男女而有夫
妇。有夫妇而有父子。有父子而有君臣。有
君臣则有三纲五常之道。三纲统其人伦。五
常正其教化。此圣人立世间之法也。吾祖远
公有云在家者。厚身存生我倒未忘。以情欲
为苑囿。以声色为游观。耽湎世乐不能特出。
吾佛示化令反本以求宗。在家奉法则是顺
化之民。不遗奉亲敬君之礼。是故先导之五
戒。不杀存乎仁。不盗存乎义。不淫存乎礼。不
念佛正论说¶ 第 348b 页 T47-0348.png

以出世之法。令修念佛三昧。以为西方之归。
达乎不生不灭之道。是以王臣外护法流天
下。千载犹一日也。其奈当斯之际薰莸共囿。
菽麦同畦未易分也。敢以衷赤之忱普告信
士。但除却。一心不乱系念弥陀之外。凡所有
相皆是邪解。切须子细真实修行善则从之
恶则远之。邪则遣之正则守之。若乃立身行
道之事。息心达本之旨。前篇备述明。则典刑
不为不多矣。遵而行之则吾门眷属。违而作
者魔之党类。所以生遭王法。死堕阿鼻。殃及
累世。莫言不道。何故聻。欲得不招无间业。莫
谤如来正法轮。
* 辩明曹溪路
昔永嘉大师。往曹溪礼拜六祖。印證心地述
證道歌云。自从认得曹溪路了了生死。不相
干是故。天下禅宗出乎曹溪之源。目曰曹溪
路也。何期愚人妄指人身有浃湷双关作。曹
溪一派又妄说。六祖云。宁度白衣千千万。
不度空门半个僧。如斯之辈非特惑于后人。
是亦诬于先圣。岂不闻。永嘉云。第一迦叶首
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法。东流入此土。菩提
达磨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无
穷数。又岂有度白衣而不度空门乎。于戏邪
妄之徒。不知来历。窃祖师之名。同魍魉妖孽。
见解迷误善人。正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
坑也。吾知祖宗实德是以称而传之。吾知阐
提薄福谤辱吾宗。是以恐而惧之。吾尚知而
大惧。汝谤圣师之道诳后学之人。安得不益
念佛正论说¶ 第 348c 页 T47-0348.png

之为愈也。
* 辨佛法隐藏
佛法者。出世间之道。无为之法也。涅槃经
云。如来开发显露清净无翳。迷者不解谓是
秘藏。智者了达即不名藏。有等愚人妄说官
法。堂堂佛法隐藏。伪撰一落索邪言。闭门传
度谓之生死。奥典幻惑后人。至死不与人说。
逗到临时一场漏逗。大似贫儿得锡唤作黄
金。明眼人前如何拈出。自不知非反誇能会
正。是瞒人更自瞒也。岂知佛说一切法为度
一切心。盖以众生心体本来是一。用处不同
故说一切法也。祖师云。瓶盘钗钏本是一金。
名相不同至体无二。嗟乎末运法出奸生。往
往失其本体者多。是将新罗漆高丽。鍮间货
错出巧言令色。瞒昧世人一伪既行百真莫
辨。况爱小利者。上人铺席不拣好恶。苟图
价廉好看易得。等闲被他将一团灰炭寒却
眼孔。拖向黑地里脱换去了。及至眼开握著
黄土也认不得。又何金鍮真伪之辨哉。痴人
但得入手贵乎密。密珍藏以为奇货。生怕人
知蓦然撞著。识者为伊点破始知分文不直
如斯之类。比比皆是只为愚暗福薄。眼里无
觔粗心卤莽。兼以不遇真正师匠。以致然也。
殊不知绕指精金从本来有。自非作家陶镕
痛下。钳锤煅炼一回转见性。柔金莹灿然一
块。觌体全真。然后随意作用。造成众器飞光
散彩耀人心目。永无变色者。固知自馀皆不
足言矣。可不至宝哉。正信道流切宜著眼。
念佛正论说¶ 第 349a 页 T47-0349.png

* 辨明超日月光
大弥陀经云。阿弥陀佛光明极大。而为诸
佛光明之王。故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
光佛。无对光佛。光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
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
光佛。超日月光佛。其光明所以照无央数天
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诸天人民。禽兽蜎飞
蠕动。见此光明莫不喜悦。而生慈心悉得解
脱。是故十方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悉皆称赞。
因名曰超日月光佛。盖以日能照昼月能夜
明其德不全。佛之光明昼夜常照无亏无欠。
故名超日月光也。今有一等愚人。妄指教人
于日月初出之时。以口吸采其光。吞咽入腹。
欲其成宝。以当修行秘法。谓之超日月光者。
其错大矣。譬如痴猿联臂攀树。悬崖下捉水
月劳心费力到底成空。若是智人达观速须
舍离。早求正法免堕迷津。专念弥陀究明心
地。不见祖师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自己灵
光照天烁地。人人分上本自圆成。一点灵源
无内无外。头头上显物物上明。若能悟此即
如来一段光明超日月。
* 辨明髻中珠
髻中珠者。法华经云。如转轮王得法国土王
于三界。而诸小王不肯顺伏时。转轮王起种
种兵而往讨伐。战有功者赏赐诸物。独王顶
上有此一珠。而不与之。末后付与。如来亦复
如是。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
战。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
喜。为说诸法。而不为说是法华经。今乃说之。
念佛正论说¶ 第 349b 页 T47-0349.png

后说是大乘法宝。超出诸圣之上。以轮王髻
珠为喻。此珠者即诸佛之圆智。乃众生之理
性。悟之则三祇顿越。迷之则六道沈沦。今有
一等愚人。错会经旨。妄以运气入顶。作髻
中珠。谓之最上乘法。密密相传。教人般精运
气冲入头顶。要学世尊顶上有肉髻珠。何其
愚哉。殊不知世尊肉髻。乃无见顶相表一乘
大法也。无见者自不能见。离自见故。向上极
则诸圣皆不得见。离他见故。寿禅师心赋云。
高高法座。非声闻矬短之能升。赫赫日轮。岂
外道婴儿之所见。无偏无党至极至尊。嗟乎
愚痴之人。罔知正法。颠倒错乱。嫁祸移殃于
后人。赚他向善俗子堕落深坑。可痛惜哉。奉
劝信士细参本教。恪心念佛悔悟前非。了知
诸法本无。髻珠自然显现。堂堂独露。岂假他
求哉。
* 辩明无漏果
法华经云。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此乃罗汉声
闻修行。至习漏俱无也。无漏者盖人之六根。
常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惑。心随境转成
有漏缘。所以轮回不息。修行人六根自静。不
被六尘所转即无漏也。今有一等愚人。妄将
眼眵鼻涕尽皆吃了。谓之修无漏者。何蠢乎
哉。予尝悯而问之曰。六根四大脓血之袋屎
尿之囊。眵泪涕唾皆属不净。何得取而食之。
彼则曰。人身之中有七宝不可弃之。善收拾
者结成舍利證无漏也。苦哉苦哉。如斯颠倒。
诚可忍耶。更有一等众生。以秘精是无漏者。
念佛正论说¶ 第 349c 页 T47-0349.png

是妖精鬼怪夜聚晓散。吃菜事魔之徒。非是
莲宗之弟子。比年以来多有此样扇动人家。
清信男女不觉不知鼓入魔道。故楞严经云。
善男子。心爱根本穷览物化。天魔得便飞精
附人。说佛涅槃即是现前肉身。父父子子递
代相生常住不绝。无别净居。愚人信受亡失
本心惑为菩萨。常说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
女二根即是菩提。或食屎尿广行淫秽。彼无
知者信是秽言易入邪悟。此名蛊毒恶鬼恼
乱。是人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
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受得地狱业消复
入畜生饿鬼。今观邪师妄作之徒。假吾佛祖
之教门。造不净之恶业。逆二仪背三光。谤佛
祖乱人伦。碌碌如蜣蛆之逐秽。现受众苦没
后沈沦。是罪果何逃哉。宜乎不足怪也。非惟
死后受报。抑且官法不容。语云。道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诚哉是言。今劝善流谛观圣训。宜自
知耻。勿惮改过。捐情绝虑正己修行。有能古
教照心。则其心自明。古镜照精则其精自形。
若专于净行。趣于菩提决无误矣。其或不然。
三涂业海无边际。千佛出来难救伊。
* 辩明赵州茶
昔赵州和尚。见僧问曰。汝曾到此不。僧云。
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僧云。曾到此不。僧
云。不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问曾到。且从
不曾到如何也吃茶去。州乃唤院主。主应诺。
州云。吃茶去。丛林因此有赵州茶话公案。今
念佛正论说¶ 第 350a 页 T47-0350.png

灌漱三十六次咽之。谓之吃赵州茶。或有临
终妄指教人。用朱砂末茶点一盏吃了。便能
死去。是会赵州机关。更可怜悯者。有等魔子
以小便作赵州茶。何愚惑哉。非妖怪而何耶。
真正修心者。但依本分念佛期生净邦。切不
可妄将祖师公案杜撰穿凿。是谤大般若之
罪人也。不见道乍可粉身千万劫。莫将佛法
乱传扬。
* 辩明教外别传
圜悟勤禅师云。西方大圣人出迦维罗国。作
无边量妙用。启迪群灵。其方便顺逆开遮。馀
言遗典盈溢宝藏。以至下梢始露一机。谓
之教外别传。迦叶破颜承当以来。的的绵绵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阶梯。不生知见。利
根上智向无明窟子里。瞽地烦恼根株中。活
脱应时超證得大解脱。西天四七东土二三。
皆龙象蹴踏师胜资强格外领略。当下业障
冰消。直截承荷。自能管带打作一片。顿契佛
地。尚不肯向死水里浸却唱出透玄妙句。超
越佛祖。刬断露布葛藤。如按太阿。凛凛神
威阿谁敢近。作家汉确实论量。才有向上向
下谈玄说妙。作用纤毫即便叱之。谓不是种
草。直下十成煅炼得熟。履践得实。始略放过。
犹恐他时异日落草。累人瞎却正眼。嗟见一
等拍盲野狐种族。自不曾梦见祖师。妄言达
磨归空。谓之传法。救迷情以至借他从上最
大宗师。马祖赵州名目脱赚后人。及誇初祖
只履西归。普化空棺皆谓此术有验。谓之形
念佛正论说¶ 第 350b 页 T47-0350.png

者。生怕腊月三十日慞惶。竞学归程之法除
夜拜影。唤主人公。真是诳謼闾阎捏伪造窠。
贻高人嗤鄙。复有一种假托达磨。胎息赵州。
十二时别歌。庞居士转河车颂。递互指受。密
付传持。希望生天。更要预知死日。殊不知
此真妄想邪心爱见。本是善因反招恶果。多
见豪杰之士。高谈阔论者。不知宗因往往信
之。那知失却故步。画虎成狸。遭明眼人觑破
默观怜悯。岂诸佛与列祖体裁。止如是耶。曾
不自回照始末。居然可知矣。海内学此者如
麻似粟。习以成风。恬不知怪。其高识远见自
不因循。恐乍发意。未入阃奥。立志虽专。跋涉
虽远。遇增上慢导入邪见稠林。末上一错。永
没回转。其流浸广莫之能遏。因出此语。以痛
告之。庶有志愿。于大解脱大总持者。可以辨
之。而同入大萨婆若海。汎慈舟接济郡品。
俾正真妙道流于无穷。岂不快哉。
* 辩关闭诸恶趣门开示涅槃正路
诸恶趣门者。乃身口意三业也。所谓身杀盗
淫。口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贪瞋痴。修净业
人正心向道。截断已上十不善行。则不入恶
道。谓之关闭诸恶趣门也。开示者指出也。涅
槃者不生不灭也。正者不偏路。即西方之道
也。今有愚人指口为诸恶门。鼻为涅槃路。
教人临终时紧闭其口。令气从鼻出。谓之出
门一步。又妄将㘞字以为公案。教人口里著
力忍了气透这一关。或云。㘞字四围是酒色
财气。或言。地水火风。或言。生老病死等。皆
念佛正论说¶ 第 350c 页 T47-0350.png

少人。殊不知此字。玉篇明载户卧切。即阿字
去声呼也。此个㘞字一切世人。口中未尝不
说。喻如失物人忽然寻见。不觉发此一声是
㘞字也。宗门多言此字者。盖寻师访道之人。
参究三二十年。忽然心花发现。会得此事。不
觉㘞地一声。如失物得见。庆快平生。是其字
义也。如是则念佛之人。但于念念中。仔细究
竟本性弥陀。忽然亲悟亲见真实。到㘞地一
声处。自然明彻矣。故智觉寿禅师云。心外求
法。望石女而生儿。意上起思。邀空花而结果。
本非有作。性自无为。智者莫能运其意像者。
何以状其仪。言语道亡。是得路指归之日。心
行处灭。当放身舍命之时。可谓唯此一事实
馀二即非真。
* 辩明四生
大珠慧海禅师云。九类众生一心具足随造
随成无明暗蔽。为卵生。烦恼包里为胎生。爱
水浸润为湿生。欻起妄念为化生。悟即成佛
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心
体空寂。名为度众生也。智者于自本际。上
度于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
者。有等愚人不识自心。胡卜乱度妄说。临终
之时眼见轿马楼台幡盖铙钹之类。为四生
六道胎窠。不随他去者脱四生也。殊不知临
终现境。是你平时所作善恶业相。神识自现
即非外来。故先德云。作恶而恶境现前。念佛
而佛界自至。若是时中把捉不住。做不得主
常被妄想颠倒所使。临当风火散坏之时。如
念佛正论说¶ 第 351a 页 T47-0351.png

禅师云。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
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
临终能转业。今以此语直告诸人。当自念言。
我今修行净业本为生死。佛祖垂教岂欺我
哉。当依正法真实存心。专念弥陀舍诸虚妄。
朝思夕想念念愿生西方。如此则尘劳业识。
当下瓦解冰消。反观自己生死尚不可得。又
唤甚么作众生乎。故忏云。于一念中得念佛
三昧普度十方六道一切众生。各各出离苦
轮同生净土者是也。可谓妄心无处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 破妄立十号
西方文云。念佛之人于相好光明之中。得见
阿弥陀佛。则无明顿破烦恼永忘。法界之门
忽然通达。一乘之路卓尔开明。十号俱彰三
身圆显。比明修行人得證佛果十号俱彰也。
十号者菩萨戒经云。一曰如来(无虚妄故)二曰应供
(良福田故)三曰正遍知(知法界故)四曰明行足(天眼智明。宿命智明。
漏尽智明。具三用故)五曰善逝(不来还故)六曰世间解无上士
(知二世间故。一国土世间。二众生世间)七曰调御丈夫(能调伏众生恶故)八
曰天人师(为众生作眼目故)九曰佛(知善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故)十
曰世尊(一土之中无二佛故)何期愚人不知佛法。妄立十
号归程称为。达磨大师传来生死秘法。却云
鹊巢灌顶。芦芽穿膝。玉柱粗混。蛇入裈裆。波
斯献宝。天鼓不鸣。莲花池乾。二祖断臂立雪
齐腰。神光不现。以此十件。谓之大事因缘。往
往莲宗被此等盲师瞎汉。递相传授赚人性
念佛正论说¶ 第 351b 页 T47-0351.png

大师初至此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又安得有一法传授乎。岂不闻。五祖弘
忍大师谓六祖曰。佛即以心传心法。即以心
印心。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是也。庄
子云。使道之可传人。莫不传之子孙。道之可
献人。莫不献之君亲。其不可传献者。无他中
无主。而外无其證也。又尝闻。我佛释迦世尊
千生炼行。百劫修心。乃从兜率降迹王宫。弃
万乘荣贵。向雪山修行。餐麻食麦。苦行六年。
睹见明星悟道成佛。人中圣中称为大觉。十
号具足作天人师。至于鹊巢顶上。芦芽穿膝
之类。皆当年实事初无表法。止是端坐不动定
久忘形之意。后之学者不近智达。不体我佛
建立教门。大不容易。才得入他门户。行愿不
习识见俱无。便要为师传度弟子。做大模样
逞我能会。撞入邪魔党类中。学他许多邪法
杂毒入心。如落水鬼相似。黑地里拖人入地
狱去。苦哉苦哉。且如二祖断臂立雪齐腰。的
是当时为法忘躯。猛烈之志。本传备载分明。
学者自当详究。岂可妄为甘受。谤法之罪永
沈苦海之诛。永嘉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
釐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
坠。信么尽情扫荡闲家具。铁树花开别有春。
* 誓愿流通
切惟。最初一念。元从净土中来。泊没多生。未
脱娑婆世界。幸逢莲社得遇正宗。仰藉三宝
馀庥。感沐导师化育。伏为教门之下多有错
路修行。嗟信心尽作魔民致良善俱遭邪坠。
念佛正论说¶ 第 351c 页 T47-0351.png

持功德。睹斯境界以长吁。痛切身心而不忍。
是乃搜大藏之要旨用證本宗。扫百家之是
非开明大道。并是依经辨理显正摧邪。照了
无私故名宝鉴。俾夫后学照心目而妍丑自
知。导彼迷途达家乡而免诸流浪。是集克就
鄙志当陈百拜祖庭。重申大誓。告白十方诸
佛诸大祖师。望赐慈光證明祈祷。普度敬自
发心立愿照依。所集莲宗宝鉴篇。字数一字
三礼。每一礼念楞严咒心一遍。三称南无观
世音菩萨尊号。望悲心而怜悯。赐法力以冥
加。俾魔外以归依。冀真乘之流布。与彼盲
瞑开眼目。于诸病苦作良医。昏衢黑暗之中
为灯为烛。苦海洪波之内为舟为航。危险处
作大桥梁。迷路中示其正道。普为十方莲社
诸上善人。同期忏涤于身心。各愿消除于业
障。非法说法之咎。法说非法之愆。一智能灭万
年愚。一灯能破千年暗。妄意消而空花灭。正
信生而净行彰。信礼弥陀普同回向。与诸大
众并从今日发菩提。尽于未来永劫。常行菩
萨道离非梵行。远邪见师。愿尽此报身同生
安养国。常修六念及六波罗。广运四心与四
弘誓。发四十八愿如阿弥陀。得念佛三昧如
大势至。修普贤之行愿。等观音之慈悲。学大
智慧如文殊。次登补处如弥勒。顿入法界圆
證上乘。分身遍至于十方。大悲普度于一切。
建法幢立宗旨。耀慧日除痴冥。诸魔外道悉
归降。匝地普天皆向化。辩才无碍广利尘沙。
威德无边拯济含识。父母师长俱登解脱之
念佛正论说¶ 第 352a 页 T47-0352.png

起护法心。荡历劫之迷情。破千重之疑网。
顿豁正眼。明悟本心。净土道场不动足到。西
方大圣如对目前。万法了然妙在兹也。惟冀。
天龙欢喜。闻正法以护持。凡圣归依扫邪风
而绝迹。弘扬祖道广播宗风。融大千同为清
泰之邦。俾四海共乐无为之化。正见邪见尽
入无生。
皇恩。
佛恩一时等报。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
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
生界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念
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
菩萨发愿如是。诸大祖师发愿亦如是。我今
发愿亦如是。普为莲社大众发愿亦如是。尽
未来际一切情与无情发愿亦如是。如是如
是。无不如是。愿同如是恒沙众。尽入如来愿
海中。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论卷第十(终)
* 名德题跋(十一章)
余尝观夫今之所谓崇莲宗者。多不本远祖
之意。非惟夫其进修之序。亦且惑于邪师谬
解。深恨未有能救其弊者。优昙大师乃采经
论传记。至于古今名儒宿衲。集诸善言删润
著述而成一书。凡十卷。曰莲宗宝鉴。立正论
以破邪说。发真智以袪妄情。其言理也深而
明。其叙事也详而尽。会三教而归一源。正一
已以规众信。如镜照像洞然明白。岂特俾诸
念佛正论说¶ 第 352b 页 T47-0352.png

心见自本性立地成佛而已。以余尝主东林。
欲求转语为證。返复数过真得我心之所同
然者。乃合掌西向而归之曰。善哉善哉如是
如是。时乙巳大德八年八月十五日。明州天
童圆应叟净日题。
宝鉴者照心之镜也。镜主乎明则烁一切昏
□。辨一切妍丑。悬之当台靡所不见。东林祖
堂优昙大师名普度。具正知见。每念莲宗谬
解乖真。折衷儒释之书。撰为宝鉴十卷。发明
念佛正宗三昧。凡一字字一句句。质之佛祖
龙天。并是扫空魔说。实为法门一大条贯。其
用意诚且公勤且苦。扶宗勇敢之心与十八
贤立教之心共个关纽。闻者见者咸趋通途。
或顺或违同一清泰。复为偈云。千载莲宗宏
正论。明逾宝鉴挂青霄。今将印板打成去。万
两黄金也合消。
莲宗 书
参禅主乎见性。阅教贵乎照心。予谓念佛一
门禅教并行者也。今有优昙度法师。纂集古
今念佛要旨。总成一部。目曰莲宗宝鉴。若其
自信得及净念相继。奚以文为。若其执妄谬
解妍丑不分。白日迷程投吴适越者。是当取
此为司南。大德乙巳良月望日。婺西峰宗信
跋。
弥陀自性时时现。净土唯心法法彰。谁忆远
公千载后。莲宗宝鉴见重光。
大庆寿西云题
东林莲社度宗师述
念佛正论说¶ 第 352c 页 T47-0352.png

莲宗宝鉴复以谒远寄嘱□再读起敬敬说偈
就简以谢。
大地众生病痛深。向膏盲际巧施针。白莲池
□优昙现。万斛香浮卢阜阴。
荐福月而
参禅予所不去。念佛亦非予所去者。闻禅有
禅病。佛有佛魔。去圣时遥比比皆是优昙师
眼不忍见。广援正经尽袪邪说。是集不为无
补矣。噫安得尽大地人披翻宝鉴洞见法源
能所识销是非情尽。以惟心净土本地风光
并相忘于言象之表。此予所以不能无说焉。
平江幻住明本敬跋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剑离匣为不平。药出瓶
因救病。优昙大师伤莲宗之凋瘵。搜索大藏
讨究百家。发明念佛三昧捃摭成书。目之曰
宝鉴。事分十门理符一致。排斥邪说订审舛
讹。咸有准凭非私臆论。洗顽嚚于意地。破偏
执于心源。坐进觉城光扬。祖道使正教大。明
于一统释疑。情桎梏于畛畦。导黎庶于重昏。
报皇恩于万世。赞莫及矣贻诸后云。
荆岑接待主智通拜书
结莲社以开宗。远祖垂范于千载之上。集法
宝以为鉴。优昙示现于像季之时。以莲为名。
显一心□本净。其为宗也摄三根圆證真□。
以宝为喻。济万有以无穷。其为鉴也烁群昏
洞超□劫卓然为一家正论。廓然破诸宗异
说。披文三复实非小补。尝观□□集中禅经
序有。所谓千载之下优昙再證可不圻乎。祖
师远记果符于今日。信而有徵矣。
念佛正论说¶ 第 353a 页 T47-0353.png

天峰比丘 致祐 拜手书
礼云。其人存则其政举。旨哉斯言三宗。
圣人垂世立教。觉斯民之未觉。途殊而归同。
中古以降支分派列。愈出而愈政。失其本旨
者可胜道哉。莲教自东晋庐山尊者启其端。
当时名流如刘雷诸贤皆在社中。其盛集概
可想见矣。逮至宋末群不逞辈指莲宗而聚。
众不知本旨有玷。前贤为世所嗤久矣。东林
祖堂优昙大师悯斯教之湮微。救流俗之邪
舛。搜集善言纂成一编。目曰莲宗宝鉴。使佛
祖之道复还旧贯。确然正论皎如日星。愿诸
佛子见自性弥陀悟本来清净。又何独称扬
圣号。想念西方然后得生净土耶。作如是见
者辜负庐山尊者不少矣。至大改元良月立
冬日。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
国史畴斋张仲寿书。
裂盖网出爱河。破无明超有漏。惟念佛法门
为最。苟不越一念而契證。则尘沙刹海廓然
归乎。智照无东西之间净秽之殊。四生九有
咸入神通大光□藏自远祖立教见闻薰修获
益者。不可周知而悉数也。嗟乎去古时遥法
久成弊。优昙老师终见不平。集大藏要文群
贤明迹。曰莲宗宝鉴。亲捧纶音流通于世。真
万古不易之论。俾后之学者鉴斯文。具正见
同游常寂光土。岂小补哉。岁甲寅正月旦日
庐山无住道人竺源永盛 拜手。
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是
最道者。古洪水月居士何道升。为母持斋施
财。率众同缘刊莲宗宝鉴一部。流通佛法报
念佛正论说¶ 第 353b 页 T47-0353.png

子历生不相违。远心开意解同證菩提。可谓
孝慈之心至矣博矣。亲恩佛恩一时报毕。余
嘉其志合掌赞叹。为说偈云。
「 流通佛法报慈恩
母子天真一会人
为报诸方求佛者
看他样子重生身」
庐山优昙 普度 谨题
吾佛生于西方。大教流于中国。不言而自
信。不化而自行者。以其机感相投自然而
然也。至于东晋。庐山远祖与诸高蹈贤士
大夫。同结净土妙缘。专修念佛三昧。惺惺
寂寂寂寂惺惺。发扬先觉之微言。永为后
人之明鉴。上以阴翊皇度。下以化利生民。
可谓尽善尽美而已。垂之千年复有继踵。
苾刍优昙应□每见称莲宗者未谙念佛旨
趣。谬解错路修行目睹耳闻比比皆是拟
避水溺却遭火焚。悯斯愚辈痛切哀怜。由
是□寻大藏。博采微言。图写四土。缀文
十篇。目曰宝鉴。不唯照分妍丑。抑亦明验
伪真。与盲者点开眼睛。与迷者指归觉路。
言言有据字字无虚。修行要旨勿越于斯。
兹者奉佛弟子众善人等生居圣世。感荷
皇恩。幸闻佛祖正传。得获莲宗宝鉴。坐阅
行披欢喜踊跃。是以鸠集同志谨舍净财。
命工刊印流通。请师慈悲跋语。提携晚进
接引后来。苟勿拒焉实为幸矣。余再三辞
义不从让。遂乃焚香说偈赞曰。东晋庐山
十八贤。凿池引水种金莲。莲生华发心明
朗。华落莲成道果圆。普度缀文名宝鉴。善
念佛正论说¶ 第 353c 页 T47-0353.png

天作正传。
大明宣德四年岁次己酉夏末秋初禅林解
制日。僧录司右讲经古并沙门 敬跋
* 西蜀楚山和尚示众念佛警语
原夫佛不自佛。因心而佛。心不自心。由佛而
心。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心佛殊名体无二致。
是故念佛念心念心念佛。无念无心无心无
佛。心佛两忘念不可得。只这不可得处。脱
体分明纤尘不间。是以真机触目遍界难藏。
山色溪声头头显露。性相平等理事混融。个
里觅一毫自他净秽之相。了不可得。何圣凡
迷悟之有耶。于此果能豁开智眼顿悟其旨。
直下知归。不妨庆快。设或未能领契须假方
便而入。所谓方便而入者。何用别觅玄妙。但
只要发起一个勇猛坚固信心。将一句阿弥
陀佛顿在心目之间。不拘经行坐卧静闹闲
忙。默默提撕频频返照。了知佛即是心。未审
心是何物。要看这一念从甚么处起。又复要
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如是观照念念无
间。久久自然炼成一片水泄不通。忽于闻声
见色应机接物处。不觉蓦然冷灰。豆爆烈崩
虚空之时。管取参究事毕到此。便见自性弥
陀。头头显现常光净土。触处洞然。始信吾言
不欺于汝。而其平生修行之志。亦乃验于兹
矣。恐犹未谕。重说偈言。
「 心佛由来强立名
都缘摄念遣迷情
根尘顿处心珠现
幻翳空来慧镜明
念佛正论说¶ 第 354a 页 T47-0354.png

全机拶碎未为平
直须揣见虚空骨
看取优昙火内生」
* 淮阳晓山和尚劝修净业箴
三途罪报因业重。六趣沈沦为恶多。若欲出
离生死海。速须回首念弥陀。
一个弥陀佛。人人本具足。秖缘痴嗔爱。生死
虚出没。苦海业因循。万劫受迷津。不发回头
念。转入展转深。劝君须猛烈。念佛宜超越。西
方有世界。名曰安养国。九品妙莲台。三空真
实际。宝殿宝楼阁。黄金以布地。光明常照耀。
无三恶道惧。示汝诸有情。可以整心趣。弃却
贪嗔痴。大家秉智慧。冷眼挂眉间。看破红尘
事。积金玉如山。难买三寸气。眷属与恩亲。暂
如傀儡戏。生前一聚欢。死后谁能替。终有
散场时。有甚风流譬。静里细思量。一场无滋
味。何不早休心。念佛修三昧。提个古弥陀。始
终莫令退。犹如患目人。投医王所治。远近与
高低。柱杖为凭据。信手把坚持。一念无有二。
步步著脚牢。点点知落处。但无能所碍。终有
时节至。亲叩得医王。示出真妙剂。豁开正眼
睛。点破虚幻翳。光明照十方。廓尔通三际。来
去得自由。一体无拘系。快乐任逍遥。高唱哩
啰哩。若能依此修。至道无难易。是人命终时。
莲池定有会。只要办肯心。山僧无赚意。各各
早回光。想念西方去。九品悟真空。一念超实
地。生佛体元同。了證无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