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64-9a¶
1164-9a¶ 第 701a 页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七

述曰。闻夫法外之异见易除。法内之异见难涤。
慈氏所谓谤菩萨藏。说相似法也。净土法门。如
大小权实诸疑。皆自外来者也。胥徒入境望为
1164-9a¶ 第 701b 页 X61-0701.png
敌国。壁垒虽坚而亦可攻。唯认自性弥陀唯心
净土者。以虚妄识神为自性。以胸中缘影当唯
心。痴守迷情。妄拨身土。此自内发者也。以法谤
法。真似难明。袭我旌旟而来。人皆认贼为巳。在
昔像季。此说尚未炽然。末法渐深。毒气渐碜。古
今师匠未有认定此病以为时證而专治之者
也。妙喜者人。痛呵默照邪禅。埽清黑山鬼窟。妙
叶禅师著念佛直指。暴斥土外立心之谬。二师
所治者同一病。所投者同一药。所显示者同一
不思议心性。而净土尤难。良以自性二语乃诸
祖诚言。天下古今所共据。奸生肘腋多易忽难
图举国皆狂。每一呼众哗。余读十疑.或问以迄
直指。深叹运愈移。人根愈陋。时日降。见网日张。
所幸至人出兴。恰应时节萧。墙祸起。干蛊诞生。
十方广长无处不遍。诸佛恩德其在兹乎。谨奉
直指次天如禅师或问而流通焉。至于此书显
晦之缘。详在别序。
* No. 1164-9a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1164-9a¶ 第 701c 页 X61-0701.png

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珠。普雨一切诸
三昧宝。如转轮王普统一切诸三昧王。盖是至圆至
顿之法门也。始自华严。终至法华。一代时教无不赞
扬此宝王三昧。始自文殊.普贤。乃至永明.楚石。一切
菩萨圣祖无不修證弘通此宝王三昧。而世之昧者。
犹以为自性弥陀非即乐邦教主。惟心净土不在十
万亿西。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全不知十方法界
一一无非即心自性也。可不哀哉。元末明初。鄞江有
大善知识。厥名妙叶。深悯邪见。述为念佛直指二十
二篇。世久失传。故云栖老人每欲见之而不可得。神
庙年间。古吴万融禅伯偶于乱书中得此遗帙。与唐
飞锡法师所撰宝王论同为一编。皆云栖老人所未
见也。韩朝集居士先刻宝王论板置于云栖。予续刻
此直指。板留于佛日。客岁幻寓长干。有车蔤蕃居士
秉受归戒。听讲唯识心要及南岳大乘止观。遂专心
修净土行。今夏禁足九旬执持名号。因念今时狂妄
之徒薄视念佛法门。以大悲心手。辑古今净土法语
一册。名曰念佛须知。分为信解.发愿.修行.證验四门。
盖信愿行三乃生西之要筏。而證验则举果以劝因
也。节录甫成。适予应祖堂请。重到长干。遂虚心乞予
1164-9a¶ 第 702a 页 X61-0702.png
雠较可否。予曰。居士之志则善矣。但净土法语从古
迄今充楹积栋。曷择其简切精到者而流通之。不尤
易取信乎。以予观居士命名立科之旨。则叶师直指
最为相似。何以言之。彼第一极乐依正。第二斥妄显
真。第三诃谬解。乃至第八示折摄。皆居士所谓信解
门也。第九劝修。即居士所谓发愿门也。第十劝戒杀
乃至第十八罗显众义。皆居士所谓修行门也。第十
九一愿四义谓戒解行向。是重申以愿摄信行也。戒
亦是行。解即是信。向仍是愿。一愿便具四义。四义乃
满一愿。明信愿行本非条别。愿居于中而统前后。厥
义彰矣。第二十示灭罪义。第二十一示列祖行。皆居
士所谓證验门也。第二十二正示回向普劝往生。例
同经论有流通分。从始至终雅合居士之旨若此。居
士何不舍巳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乎。于是居士踊
跃欢喜。再拜稽首而谢曰。某乃知妙叶大师先得我
心之所同然。又能发我之所未发也。今得奉此遗编。
誓当刊布流通。用荐先人早生净土。又愿普与法界
有情决定信入此门永不退转。请更序厥缘以为同
志者告。噫。如车居士亦可谓勇于自利利他者矣。读
是书者慎勿负此苦心也哉。
1164-9a¶ 第 702b 页 X61-0702.png

庚寅冬十有一月之吉古吴藕益道人智旭识于
祖堂幽栖寺之大悲坛右
* No. 1164-9b
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藕益道人 智旭 著

夫念佛三昧名为如来胜异方便。凡圣均收。利钝悉
被。以一念顿归佛海。可谓至圆至顿第一了义者也。
而世之迷义徇名者。见有五逆众恶十念往生之说。
反以为专摄凡劣伹化钝根。可谓昧佛妙旨。谤讟深
经矣。予因慨末世行人多疑多障。难悟难开。于此深
妙法门。非著事而忘理。必执理而拨事。著事者犹堪
作下品生因。执理者竟沦于恶取空见。盖至此而直
指之道翻成断灭深坑。非藉金錍谁抉翳膜。爰有妙
叶导师。法绍宗乘教兴莲社。应永明角虎之记。畅宝
王三昧之谈。境观并彰。纤疑悉破。阐惟心之致。依正
宛然。示自性之源。感应不忒。俾达者以理融事而理
非事外。愚者亦因事入理而事挟理功。诚除惑之前
茅。生西之左劵也。顾二百馀年几成废典。流通机塞。
1164-9a¶ 第 702c 页 X61-0702.png
莲大师尚欲见而未能。而愿力不磨。韩居士乃从万
融禅师处遘得之。予既获借读。如饫醒醐。悲劫浊之
方殷。喜津梁之有在。急谋付梓以广厥传。普愿见闻
随喜。种乐土之圆因。读诵思惟。證宝王之法印。转相
晓悟。共脱沉沦。庶不负此希有良缘也巳。

右序编录乎净信堂初集。今钞出冠于篇首也。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总目


* 卷上

* 极乐依正第一
* 斥妄显真第二
* 诃谬解第三
*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
* 辟断空邪说第六
* 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
* 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
* 劝修第九
* 卷下

* 劝戒杀第十
* 劝持众戒第十一
*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 正行第十三
* 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 三昧仪式第十五
* 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1164-9a¶ 第 703a 页 X61-0703.png
* 十大碍行第十七
* 罗显众义第十八
* 独示一愿四义之门第十九
* 示念佛灭罪义门第二十
* 略示列祖行门第二十一
* 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
* 附真妄心胜劣图说
* 附破妄念佛说
* No. 1164-9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
四明鄞江沙门 妙叶 集

念佛三昧者。三昧中最上三昧也。倡于庐山。流于
天下。历代所修。往生非一。若禅若教。无不尊崇。是
圣是凡。悉皆景仰。但末代浅根。因药致病。极乐净
土不求于西方。而求之分别缘影。多流此见。内怀
痛伤。嗟彼唐丧其功。虽修无感。乃以净土诸经及
各宗疏钞。采其奥旨述以成编。以宝王三昧念佛
直指定其名焉。

** 极乐依正第一

无上正遍知觉。普应机宜。说法三百馀会。皆令群有
同證真常。求其机宜相感。生佛缘深。至简至易而功
高径捷者。无越求生净土一门也。首因法藏比丘无
1164-9a¶ 第 703b 页 X61-0703.png
量劫前为大国王。闻世自在王佛说法。弃国出家。佛
为广说佛刹庄严。即发四八大愿。愿成佛时国无三
途.三毒.八苦.八难.九恼.十缠等一切障碍。生者皆住
正定。乃至十念得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时地动雨
华。空乐自鸣。佛与其记。从是多劫依愿修行。今巳成
佛十劫。功德.神通.光明.力.无畏等超过十方佛。号阿
弥陀。国从娑婆西过十万亿土。名曰极乐。以大愿神
力说法。摄取十方念佛众生。得不退转。刹那尚莫胜
数。何况历劫生者有何限极。微尘所不能喻。国土庄
严亦超十方。诸池皆七宝成。有大池其量盈广。正住
其中。底布金沙。边铺阶道。上有楼阁千层万叠。广博
妙好光明赫奕。池内八功德水。香美清彻盈溢充满。
为十四支。于无量严具中寻流上下。声演无量法门。
水中六十亿七宝莲团圆正等。三辈九品行列次第。
香洁微妙映蔽其国。宝地平正。上有七重栏楯行树。
宝幢台榭幡盖珠缨。各各无量殊特妙好。周回间列
庄严其国。雨诸天衣香花缯乐。缤纷散漫遍虚空界。
如是严具。皆金.银.琉璃.毗楞伽.甄叔迦等金刚摩尼
如意珠王不思议宝所成。众宝各放无量百千万亿
光王互映大千世界。其光交罗不相障碍。极虚空际
1164-9a¶ 第 703c 页 X61-0703.png
不可穷尽。如是一一光明庄严。与天乐香花珍禽铃
网。其声雅正铿锵应节。流出无量微妙之音。其音遍
满不间不断。悉演说苦.空.无我诸波罗蜜。叹菩提道。
赞佛法僧。或说念处.正勤.根.力.觉.道诸菩萨行。谛.缘.
愿.度.力.无畏等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不可
思议无量法门。其所说法。三世十方依正色心融通
无碍。众生闻巳。念念随其所乐。速證三乘胜行。一切
道品无量解脱。凡夫闻此尚无一念倦心。云何更有
退转。又无女人。莲华化生。不处胎胞。妙服美味。能成
法喜。从其所欲悉随念至。无寒暑昼夜生老病死。无
土石诸山三途恶道。往来虚空经行树下。欲作佛事
示现神通悉从心念。又复寿命无极。如是种种故名
极乐。弥陀世尊功德光明。威神相好各八万四千。如
紫金山处大莲华。庄严赫奕超过虚空。大海弥卢所
不能及。眉间白毫功德增胜。如日舒光众明悉绝。光
中化佛.菩萨.声闻各放光明。远照尘刹摄受众生。彼
二大士亦复如是。一生补处其数甚多。文殊.普贤诸
大菩萨皆住彼国。悉为良友。以佛为师。亲近慈容。闻
第一义。念念中供养十方三宝。成就一切法门。游戏
神通净佛国土。三途六道舒光破暗。救苦众生尘刹
1164-9a¶ 第 704a 页 X61-0704.png
分身。堕机化导念念圆满普贤行愿。同證菩提。同佛
所住。当知彼佛过去行愿无边。庄严无尽。是故大愿
圆满。宝土斯成。依正庄严。悉皆具足。假使十方各百
恒沙微尘刹数菩萨.声闻大辩称扬。尽未来时不可
穷极。若闻是说。至心信乐。欲生彼者。应圆发三心。具
足众戒不犯威仪。直心正向观彼国土及如来身。或
取一相一境乃至眉间白毫。远离虚妄。或一念至十
念。或一日至七日。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其直
信有彼土有彼如来。不生疑惑。一心不乱执持名号
者。不出所期亦得生彼。阿弥陀佛引生离苦。过彼慈
亲。于先劫中巳立大誓。无苦不忍。无行不臻。无愿不
立。无法不说。为度我故方便百千。今正是时。目睛不
瞬。垂臂待我巳历十劫。念念不舍甚于剖心。其心激
切入生死中。地岳猛火不辞劳倦。我若回心向佛。正
慰所怀。不逾当念便得往生。何必经十念然后得生。

** 斥妄显真第二(附真妄心境图说并破妄念佛说)

欲生彼国出离生死。当识求生彼土真妄之心。且如
是极乐世界为在境。为在心。在心。但有虚想无土可
生。在境。虽有生处又复失心。若心境二俱求生。则我
宁生两处。若心境是一。一心求生。则今心境宛尔。四
1164-9a¶ 第 704b 页 X61-0704.png
句既不可求。或谓处处皆是西方。或谓心净则是。或
云不离这个。若此皆名邪见。而余因不得以默矣。彼
谓极乐在心。住我身中。岂世尊不知而说西方十万
亿土之外耶。又岂不指说内心而伹说外境耶。今西
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实境宛然。正即是
我真心。真心如大海不增不减。而汝妄谓为境。缘影
心如海一沤。生灭全妄。而汝妄谓为心。缘影心无体。
不可求生。极乐虽在西方。即我真心。真心无性。即彼
名体以显我心。名体本空。亦即我心而示其相。心境
一体。生佛同源。求彼佛即求自心。非外求也。究自心
须求彼佛。岂他惑哉。如是则取舍忻厌炽然著相。岂
复外心。心能具故。圆裹一切依正境界色心净秽生
佛因果三世十方含摄无外。同一受用。求一外相了
不可得。当如是而求。岂可求之妄心也。如是愿求。佛
所印可。与世之不识本心愚痴无智。西方极乐之佛
向肉团缘影中求。谓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实辽
远矣。极乐土。弥陀身。非同众生阴体。身心生灭佛亦
生灭。佛生灭故三昧不成。纵求生灭佛。生生灭土。不
成正行。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彼圆觉性亦同轮转。即
此义也。若求西方十万亿土外极乐弥陀之佛。以称
1164-9a¶ 第 704c 页 X61-0704.png
性妙观如实观之。如来本觉相好显现。众生始觉真
心发明。始本相冥。生佛互感。三昧乃成。正行斯立。不
生灭土始可生也。此心遍一切处尚不间于地狱。何
止极乐。但苦处顺性求离。乐品顺性求生。依修多罗
教求离苦得乐。而实不出吾之心性。故名惟心净土
本性弥陀。妄心无体焉得为惟心本性耶。向缘影妄
心求者。以色身及山河大地十方刹海为外境也。向
不动真心求者。即十方刹海大地山河为内心也。知
即内心任意于中舍秽取。净厌东忻西。自心实有大
愿果佛。能接引故。求无不得。若为外境。则打作两橛。
才动念便乖法体。不得自心。但有性具因佛。无力用
故。虽求无得。又妄心伹是虚妄缘影。惑为色身之内
无土可生。真心含育一切尘刹。本具极乐依正。求之
必生。妄心舍外趣内。真心即外为内。妄心心境宛然。
真心即心即境。妄心生灭无据。真心不动不摇。妄心
在因无果始终生灭。真心因果一致性修交彻。真妄
心求。其别若是。论时何啻日劫相倍。论处何但天地
悬殊。论体真则裹十虚。妄则居身内。论用真则截娑
婆直出生死。妄则煮砂饭经劫难成。行人发菩提心
求生净土。妄求真佛良可痛伤。如认贼为子。其家财
1164-9a¶ 第 705a 页 X61-0705.png
宝必被消灭。四明大师有指妄即真观佛观心之谈。
不拨极乐依正实境。奈何后世邪见蜂起魔侣炽然。
灭正法眼。断佛种性。妄计缘影不肯西求。闾巷之人
未闻正说。以此邪见密相传授。倘真为生死。必以正
说为是。若障重者当更审缘影妄心境界。云何妄心
无体。妄认住我色身之内。身住世界。世界住空。虚空
广大遍含尘刹。如是则空大界小心劣于身。一念转
微不可举示。不可求而求。岂不甚惑。既了此义。则知
空性无边不出我大觉清净心中。况诸世界在虚空
耶。况色身在世界耶。况妄心在色身耶。妄微身著。界
大空圆。不出我心。我心广大。十方三世及一切众生
色身妄念。欲求一法在心外了不可得。经云。认悟中
迷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
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
物。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
穷尽瀛渤即是迷中倍人。又云。妙觉明心遍十方界。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又云。十方
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
空耶。既十方空刹依正色心是我本有。我今求生本
有之土。见本有之佛。正是翻破无始无明。不随颠倒。
1164-9a¶ 第 705b 页 X61-0705.png
彼佛为我显现时。即我本有心佛显现。我心显时。即
彼佛显。我心彼佛之心。彼佛我心之佛。一体无二。性
本圆融。何可舍西方极乐内心之佛。妄计别有惟心
佛也。或曰妄心岂不亦具依正之法。答。妄心设具依
正。岂不亦具极乐。若极乐如娑婆之实境可求。可说
心具。若无实境但是虚想。有何实焉而谓心具。当知
即境之心名真。离境之心名妄。真妄虽同。即离为异。
即得离失。其旨明矣。

*** 附真妄心境图说

(左大方相喻大觉不生灭心。心不可喻。姑以方相拟
之。太圆相喻十方无边虚空。十小方相喻十方各微
尘数世界。心字喻胸中所蕴之六尘缘影。此妄影在
我身内。身在世界。界在空。空在大觉心中。故知东秽
西净。实境两形。远隔十万亿国。佛祖云。惟心净土本
性弥陀者。正在含里十虚大觉心中。若谓在妄想缘
影中。可谓惑甚。楞严。百千大海弃之。认一浮沤目为
全潮。此是迷中倍人。即此义也。又空生大觉中。如海
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是则净秽等
土不离真心。了远即近。求即无求。自合理趣)。
1164-9a¶ 第 705c 页 X61-0705.png

真妄心境图



*** 又附破妄念佛说(一名直指心要)

大雄氏观娑婆有生老病死业系诸苦。教人念阿弥
陀佛求生极乐国土。去圣逾远。人世浇漓。错解诸法
在心。便认胸中六尘缘影。谓乐土在内不求生彼。此
六缘影皆属前尘。本无自体。前尘若无。此心即灭。云
何有土在此内耶。或谓悟道便为佛土在心。既见性。
岂有反执缘影之理。魔外恶贼亦超此见。世无此见
最下劣矣。汝欲悟真实本心者。当观所认六尘缘影
1164-9a¶ 第 706a 页 X61-0706.png
之心。本在汝胸。胸住于身。身居国土。土及一切净秽
刹海悉在虚空。虚空无际。十界依正一切在中。此空
虽大。我不动真实本心非大极大。彼空在我真心。如
小片云点太清里。云何净秽刹海不在本心中耶。然
则佛说诸法在心者。非在胸中妄想缘影心内。乃在
现前一念本真心内也。此心离知觉。超闻见。永断一
切生灭增减之相。非始非今。本真如。含众妙。乃十界
迷悟之本。不可得而议其广大者。既一切身土皆在
大觉真心。与佛同證。则知极乐.娑婆等实境。乃全我
心任意于中舍东取西厌秽忻净炽然著相而求。皆
不离我心也。故极乐弥陀相好现时即自心显。自心
显时即彼佛现。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一体无二。
故云惟心净土本性弥陀。非谓西方无土无佛不须
求生。但在汝生灭缘影之中。名为惟心本性也。求彼
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须求彼佛。云何今时破法散僧
闲道游儒与泛参禅理者。不知即境即心求不碍真
之理。反于不二法中分内分外辨境辨心。教人舍外
取内背境向心。使憎爱转多分别更甚。一分其境。便
以极乐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指六尘
缘影虚伪妄想为心。谓极乐在内。又思此心无质。本
1164-9a¶ 第 706b 页 X61-0706.png
无一切因果善恶修證之法。从是恣意妄涉世缘。教
人不须礼佛烧香然灯诵经忏愿等。谓之著相。其上
者使缚心不动如顽石相似。坏乱禅法。甚者更令放
旷自如。杀盗淫业悉是空华。无妨于道。因此邪见直
向阿鼻最下一层而住。直待此见悔时彼狱随坏。又
于身外依境。虽见实有不敢说无。亦皆指为外物。打
作两橛。不能心境一如。惟著衣吃饭。因贪口体。不敢
叱之为外。而于天堂地狱及乐土尘刹。虽曾闻名。因
不见故。直说为无。反言快乐便是天堂。苦楚便是地
狱。其见卑哉。如来说为可怜悯者。是以我心实与佛
心同一理。故弥陀顾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
愚痴之力作一切佛事。无时不引导于我。我心亦于
弥陀愿心之内。修念佛求生一切善行。无行不具含
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弥陀愿力始发心终
究竟。无一法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亦于
无始至今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不摄归佛
海成本来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
净秽虽同一心。而实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以一
心故。虽净秽不同。所求不出于真心。以自分故。虽一
心而必舍秽取净也。舍秽取净则感应道交。见彼本
1164-9a¶ 第 706c 页 X61-0706.png
性弥陀。了悟一心则净秽自分。可悟惟心净土。如是
而修。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巳也。岂
有一行虚弃不成功德者哉。村愚夫妇虽不识理。以
信实有彼土。故于命终时反得往生。畏有陷空之人
因认缘影为心。谓无外土。故虽修道行还受生死。是
故凡求生者。当深心起胜愿行。或称名持咒。或旋绕
礼拜烧香散华。六时忏悔。尽拨世缘。一心专注观白
毫相。心不懈废。命终便生。更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劝进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也。
如此念念求生。正是无念无求无生。何故。即精修是
无修。非不修是无修也。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尘事连
环。钩锁不断。若不能于尘劳郁结及得志歇手不得
处一割割断。起愿立行尽力一跳。焉得应念生彼。我
今作礼奉劝佛子。当一心而行也(自注。因大方李居士作劝念佛国。请
著语。故述。洪武乙亥九月廿日)。

** 呵谬解第三(堪为前祖吐气)

念佛三昧。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
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我禅宗
亦极明显。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异见多途寻门未得。
1164-9a¶ 第 707a 页 X61-0707.png
将六祖坛经说净土处。暗地抟量随语生解。便谓本
无净土不必求生。不知大师所说义符经旨。纵随其
语亦不说无净土。净土既有。生理昭然。何故。初机执
指为月。大师云。东方人心净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
亦有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
佛求生何国。此极言当净其心不可造罪。岂西方果
有造罪不净之人耶。如云。心净凡夫即佛。心不净佛
即凡夫。岂真有不净之佛复为凡夫耶。故又言。净土
远近但随众生善根不同。而佛土焉有远近之异。要
众生永断十恶八邪。具修十善八正。若悟则能行慈
悲喜舍。能净平直等善。即是观音.势至.释迦.弥陀。若
迷则分别人我邪心虚妄尘劳。即是须弥海水龙鬼
地狱。今详师意。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岂不称可佛心。
但圣人说法遮表不同。遮诠一切非。表诠一切是。同
出佛口。义无有殊。若果不必舍秽取净。伹净其心亦
当净心而巳。不必断恶修善。既于人断恶行善。必于
土舍秽取净。其义益明。故佛说遮诠正显表诠令求
生。说表诠正依遮诠知无生。曹溪令人因心先净则
报境自净。不令求生。遮诠也。庐山令入佛报境净则
因心自净。教必求生。表诠也。说法非前非后。二义未
1164-9a¶ 第 707b 页 X61-0707.png
尝相离。奈何才闻遮诠谓是。便谓表诠为非。自生退
障。良可悯伤。释尊一代圣教诸部历谈。盖欲应机使
无犹豫。像季扶宗树教。岂无抑扬之时。正当圆摄无
馀。岂可妄生二见。又大师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
用修禅。若依此语。不必持戒修禅矣。不知心平则不
杀他自利分男女相。真实戒行皆在其中。岂全不持
戒与劫杀人等而云心平。是知何劳持。正显大戒也。
禅翻静虑。或翻正定。或翻一行三昧。岂有行直之人
虑不静。定不正。行不一者。是知何用修。正显深禅也。
师恐后学著法泥迹。于戒体中说何劳持戒。禅境中
说何用修禅。例此则知于净土法中说不必求生。后
学转泥。谓实不必求生。愚之甚也。盖大师所说。反劝
也。诸祖所谈。顺赞也。非顺无以启进修之路。非反无
以示愓厉之严。反劝顺赞悉应时机。无有实法。苟随
古人语。不求古人心。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
翻成毒药矣。师称圆妙三谛。有生说无生。无證说修
證。二边叵得。中道不存。合教乘圆顿法门。坦然明白。
而谓禅宗于净土旨趣有所未尽可乎。若夫河西绰
公.长安善导.信源禅师.智觉慈觉岂非继其后者。皆
能远禀遗音力弘斯道。道珍怀玉行业厥彰。圆照诸
1164-9a¶ 第 707c 页 X61-0707.png
师其验益著。馀风尚在。更奚惑焉。

**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此净宗根本法轮。持名者亦须于此悟入理持)

念佛三昧自昔至今有自来矣。独天台三观理冠群
经。超乎众说。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空则一
切皆空。假则一切皆假。中则一切皆中。俱破俱立俱
非。破立圆融绝待。四明大师发扬其旨。以圆妙三观
释十六观。初观落日。先标送想之方。初心行人虽了
根尘皆法界。而心想羸劣。胜境难现。如来设异方便。
即落日为想。令起观中之日。圆人妙解。知能想心本
具一切依正。今以具日之心。缘于即心之日。令本性
日显现其前。以法界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
界。岂不即空假中。又根境空寂。则心日无碍。缘起假
立故。累想日生。心日皆法界故。当体显现。日观既成。
三观同在。非一三而一三。不可思议。日观既尔。馀观
例然。又经题观无量寿佛者。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
主以包徒众。则但观彼佛也。观佛从一相好入。但观
眉间白毫极令明了。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
量寿佛即见十方诸佛。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毫相
如五须弥。疏中令观劣应毫相。示初心可观故。慈云
法师令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
1164-9a¶ 第 708a 页 X61-0708.png
间白毫一相。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棱。中
表俱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
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坚固勿移。此想若成三
昧现前矣。经谓。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
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谛
观彼佛。夫法界身始本相冥。能起应用。然非生能感。
佛岂能应。能感如水。能应如日。是故始觉合本。犹白
日升天应入净想。如影现百川感应道交。为入众生
心想。又佛身无所不遍。以法界为体。若得此观佛三
昧。则观解心契入佛体。佛体入观解心。斯乃始觉解
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解入相应。为入众生心
想也。当知今观非直于阴心观本性佛。乃托他佛以
显本性。是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
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惟心观立。二义相
成。是今观法。又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此明性
修不二之旨。作佛二义。一者净心能感他方应佛。谓
诸佛法身本无色相。由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
身。故见佛胜应色相。二者三昧能成自巳果佛。谓众
生以净心想。成就观佛三昧。使自巳终成作佛。此二
1164-9a¶ 第 708b 页 X61-0708.png
义。初作他佛。次作巳佛。当知果佛从證非是自然。即
是而作。全性成修。显非性德自然是佛也。是佛二义。
一者心即应佛。前言佛本无相。心感故有。则心佛有
无条然永异。今泯此见。故即众生心全是应佛。以离
心外更无佛故。二者心即果佛。以众生心中巳有如
来结加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此二义。初是应佛。
次是果佛。当知果佛本具。非从缘成。即作而是。全修
成性。显非修德因缘成佛也。空破假立。皆名为作。不
破不立。名之为是。全是而作。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
是。三谛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则能破三惑立
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
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
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三观也。或曰。
何不惟以事想。乃显慧观。使初心难入。答。观慧事想
乃至微善。但得一心。皆生净土。而矗妙不同。良以圆
解全异小乘。小昧惟心。佛从外有。大乘知我一心具
诸佛性。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
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
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
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1164-9a¶ 第 708c 页 X61-0708.png
作根作境。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故趣。举一
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
又果佛圆明之体。是凡夫本具性德。故此观门托彼
安养依正。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须知依正
同居一心。心性周遍。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法从
心外生。不名大乘观也。又经云。丈六八尺像者。随顺
下凡。使观小见大也。矗妙异想悉从性而起修。小大
殊形。咸自本而垂迹。能观性初无差别。所观境宁可
度量。圆顿之谈一音普被。示次第而非渐。顺根器而
非偏。并启观门。全彰实相。像教之源岂不在兹。

**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

夫观极乐依正心境理一。道场圣像庄严供具。即与
极乐依正一体。而观行人虽未离娑婆。如巳生净土。
于命终时莫不感应。且忏悔行事至一香一华。岂不
即彼三谛之理。若不以此谛理事事正念观察。则大
乘圆顿之道不能开显。如佛土无量庄严。皆彼佛因
行所感。道场庄严等无差别皆佛所感。亦即严具为
妙身相。依正互融显法界理。岂可视为土木所成境
耶。故知心境身土同一受用自在无碍。经云。波罗蜜
生一切宝盖。于一切境界清净解生。一切华帐。无生
1164-9a¶ 第 709a 页 X61-0709.png
法忍生。一切衣。入金刚法无碍心生。一切铃网。解一
切法如幻心生。一切坚固香。周遍佛境界如来座心
生。一切宝众妙座。供养佛不懈心生。一切宝幢。解诸
法如梦。欢喜心生一切佛所住处宝宫殿。无著善根
生一切宝莲华云等。因是义故。香华灯烛幡盖一切
供具乃至衣服卧具饮食医药及一微尘。无非三昧。
无非法门。皆能发人妙解悟心證圣。亦即一切生佛
之身境智无碍。亦能与我同行为真法侣。发妙悟。俱
生彼国。经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能
作此观则根境一致。何但我之三业为能修也。如地
狱苦具刀杖剑火。以彼恶因所使。皆能摇动为蛇为
狗为虫为鸟。穿骨入髓作诸苦事。况道场严具不皆
解脱共成三昧。又况所奉尊像恭敬供养。尽心竭志
如父如母。岂不能令我速生安养。且如一佛二菩萨
像。神通愿力同佛真身。扣则灵。求则应。有何差别。岂
可作土木胶漆金彩之见。不作西方极乐大愿相好
真佛观耶。若像不真。则心不一。三昧难成。失之甚矣。
盖佛慈普遍。于无二身随机应现。示真示化。或示形
像。我眼障深。一法中见异。于佛真身而谓像耳。此像
岂实像哉。如三辈接引之佛。随其品位胜劣不同。我
1164-9a¶ 第 709b 页 X61-0709.png
所见像实亦当我所见。岂佛慈不普示我以像。然见
有不同。皆即弥陀一体。华严会上大菩萨众。见佛广
大无量天冠庄严舍那之身。三乘见是王宫降生老
比丘。我等凡夫故应见是土木所成。昔人刻木为母。
人有借觅能形喜愠。世孝所感尚能若是。古今造像
徵验不一。光明瑞应乃至舍利水火不坏。载之传记
不可具陈。经云。佛清净身遍一切处。一切诸法无非
佛法。何特此像而非佛乎。问。离一切相即为佛。佛身
尚非。何况此像。答。若一切非佛。即一切是佛。何非佛
耶。若知此义则悟尊像不离愿海。具大神力能摄能
受。所有一切力.无畏.不共.大慈大悲.常乐我净.相好
光明与弥陀全身等无差别。而我于中忏悔行事。当
如乞人得近帝王。常怀惭战畏爱兼抱。渴仰摄受冀
求出离。况复历劫难遇。今既遭逢。岂可轻易使胜行
不进自作障难耶。又念彼佛哀悯我故。垂示像身。受
我忏悔。一切重罪定得消灭。必生净土心得欢喜。忽
如天廓地清。获得法眼。彼极乐国可如目睹。故知真
像一致之说。非不甚深。学者宜尽其诚。莫生异解。

** 辟断空邪说第六

一代圣教一本于因缘正教。虽百非超脱之句。岂离
1164-9a¶ 第 709c 页 X61-0709.png
因缘法哉。今时有一等断人善根极恶阐提。不识佛
祖破执除疑解粘去缚之谈。随他脚跟。妄谓除此心
外诸行皆空。无佛无法。非善非恶。错认妄识是真。谓
此心外无法可得。遂即拨无因果。排斥罪福。言诸佛
菩萨形像是土块木头。一大藏教是揩不净故纸。一
切善行功德谓言著相一路。谈他之短。显巳之长。或
存所参话头。又谓不可固执。索性使人内外空索索
豁达地了。即乃潜行诸恶。反谓于道无碍。自赚赚他。
此等见解其类甚多。教律既不可容。一概滥入吾宗。
必是波旬昔恨未消。遣来同我形服。坏我道法而无
遗馀。呜呼痛哉。经云。诸佛说空法。为度于有故。若复
著于空。诸佛所不化。又云。宁可说有如须弥山。不可
说无如芥子许。纵證小乘空见。是大乘菩萨所弃。况
佛即有显空。空不离有。得名真空。今人说空。离有方
空。空成断见。如陷坑阱永不可出。永嘉云。弃有著空
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也。善星妄说法空。宝莲私
行淫欲。皆生陷泥犁。后人不戒。复蹈其辙。盲引盲众。
师及弟子自甘没溺。可悲甚矣。子闻父过犹尚不忍。
况我释子负出世恩。反于形象法言恣意轻毁。此人
必向五无间狱大热猛𦦨中。各各自受今日谬解之
1164-9a¶ 第 710a 页 X61-0710.png
报。岂虚语哉。纵德山.丹霞亦如文殊仗剑。一时为人
破执耳。岂以此作话杷教授耶。佛法久住。全赖经像。
形服威仪。善行乘法而巳。舍是何据而得久住哉。佛
说经像敬之不至尚获大罪。况更轻毁。罪逆可知。又
佛说法空。欲人体空断恶。奈何不识佛意。而反滞空
退善。岂不颠倒。又诸不善尚说无碍。不知善法何碍
而欲不修。又将素食人比之牛羊。说法人叱为虚解。
不知慧解如目。道行如足。无足虽见而不能行。无目
虽行而不能见。以不见故必堕坑堑。以不行故奚到
宝所。文殊解深。为诸佛之师。普贤行大。作群生之父。
禅宗南岳尚以不无修證为悟道入门之要旨。今人
邪见若是之深。岂不速陷极苦之处。楞严云。自谓巳
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
位声闻.缘觉。又云。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
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不礼塔庙。摧毁经
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
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
者从其毁碎。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
坠。世尊于妄说法空。及未得谓得。未證谓證者。预巳
授其入狱之记。今人岂能逃佛所记哉。
1164-9a¶ 第 710b 页 X61-0710.png

** 禅佛不二法门第七

念佛法门统法界群机而无外者也。实文殊.普贤所
證大人境界。与华严.法华同部。味属醍醐。永明谓。无
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诚
向上又向上一路也。今人因不遂志。乃噫云。我生平
都罢了。参禅非所望。不如且念佛。于是反怠其身。曾
未深省。傥遇些些得志。无量恶作依旧现前。念佛如
此。何益之有。彼谓。参禅妙而难。如造万间大厦。念佛
粗且易。如作一隙草窟。见地若此。饥遇王膳认作草
茹。如意珠王视为鱼目。可不哀哉。不知禅佛二门。发
行虽异到家是同。参禅拈来即是。不著佛求。若自不
具正知见。又不遇正知见人。纵不退转。多入魔道。无
佛力救护故也。念佛一切不取。惟念彼佛。纵无正解
及师友开发。但直信有佛身土。发志即生。纵滞邪小
亦还于正。有弥陀愿力救护故也。是名发行有异。若
论法门深浅。参禅即念佛。念佛即参禅。禅非佛不得
往生。佛非禅不得观慧。念佛参禅岂有二致。若知此
义。当乘得志。一刀割断。猛发大心。力行斯道。于世所
有妻子宝货头目髓脑乃至身命。不自吝惜。决志求
生。岂可不得巳以最上法门作草窟鱼目小道。苟且
1164-9a¶ 第 710c 页 X61-0710.png
而修。可惜甚矣。若能从公。放下生大乘宝所之见。办
决定不退转心。随风顺流更加橹棹。何幸如之。问。佛
是乾屎橛。及一棒打杀。与念佛尊敬恋慕如何同耶。
答。洪名六字。端拱太平。稍涉思惟。未免劳他多口阿
师种种淘汰。只如阿弥陀佛身为土。土为身。身土无
碍。心境圆通。或彼或此同一受用。乃至蕴.入.界.处一
切诸法。直至无上菩提。一切时一切处无障无碍。非
缚非脱。纵横逆顺皆即弥陀清净色身。尚不间于淫
怒痴是梵行。尘劳俦是法侣。何特乾屎橛耶。此既是
佛。何须净地上挖肉做疮。起度生想。于无生灭平等
法中倡生倡灭。弄千般。恼一切。使平地上死人无数。
咦。到者里。切忌错会。错会则吃我手中痛棒有分。若
谓此是曹溪门下搕𢶍堆头触著得底。且未梦见在。
问。恐不容如此计较。答。亦不外此计较。汝莫谓计较
有心。计较无心。我几曾计较来。问。早是计较了。答我
适来说什么底。问者不会。良久又问。一切是佛。粪箕
苕帚皆可酬。何以乾屎橛答耶。答。一切是佛。门窗户
闼皆可问。何取佛问耶。故知问者太高。答欲破执耳。
岂可谓语有不同。妄认禅佛异行哉。问。念佛法门如
此。如何得相应去。答。一声佛一声相应。声声佛声声
1164-9a¶ 第 711a 页 X61-0711.png
相应。古宿如上淘汰。更有何不了耶。但肯发行。何虑
不成。如空谷间有声皆答。声大大鸣。声细细响。乐国
以三辈九品摄受众生。随根而导。无遗机矣。能勤精
进。必不唐捐。以是义故。岂特禅佛不二。举释迦一代
化道。不出念佛一法门矣。奉劝后贤。莫生异见。

** 诸佛折摄法门第八

行人闻上依正之境。了知此土实苦。彼土实乐。虽观
慧法门圆融微妙。而直见二土俨然皆即实境。非如
浅信谓彼土心有则有心无则无。光影幻化虚妄不
实。若具此智。不为邪解偏见诸恶知识之所回转。则
当正观二土苦乐净秽。于其境上生二种心。以为方
便。非此二心不能生彼。一于娑婆厌离。顺释迦所说
折门。二于极乐忻乐。顺弥陀所示摄门。以此二门精
进修行念佛三昧。必定成就。何谓折门。娑婆苦。无一
乐。三涂日夜烧然不可堪忍。修罗忿战。人处何安。根
尘八苦交煎。因果四生升坠。时有寒暑。境是沙泥。昼
夜推迁无常不住。又受身臭秽。男女异形。所需衣食
艰难粗恶。寿命不永。众苦相生。纵生天宫。报尽还归
极苦。又不知乐即是苦。亲正是冤。颠倒攀缘。不求出
路。从业致业。展转不休。如是苦恼不可具陈。故当厌
1164-9a¶ 第 711b 页 X61-0711.png
离也。何谓摄门。极乐宝地宝池无三恶道。庄严妙过
十方。无寒暑昼夜推迁。无生老病死结业。纯男无女。
莲华化生。衣食自然。能成法喜。寿命无量。身光莫穷。
闻法音则应念知归。睹相好而刹那悟道。如是种种
快乐无量。故当忻乐也。若能日夜不休随顺佛教。于
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
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诸眷属作夜叉罗
刹啖人鬼想。于彼佛愿力国土庄严。念念称彼理趣。
生安隐想。宝所想。家业想。解脱处想。弥陀如来菩萨
僧众如慈父想。慈母想。生接引想。津梁想。怖畏急难
称名即应速来救护想。应念出离想。若于折门厌离
不深。则娑婆业系不脱。若于摄门忻乐不切。则极乐
胜境难跻。无发行初步。虽了观慧之旨。但成虚解。纵
欲生彼。以不忻厌无因可得。若修此二门不识观慧。
但事想故位非上辈。若能炽然忻厌圆修。观慧既生
而复上品矣。或曰。诸缘放下。心与理会。境与神融。自
然合法。何必忻厌取舍若是。答。若谓诸缘放下是道。
只起一念放下心便与道反远。鹅湖云。莫秪忘情与
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若还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
做工夫。且放下者。放下世间业缘耳。岂放下精进体
1164-9a¶ 第 711c 页 X61-0711.png
道之心哉。坐在无事甲里。岂得心会境融与道合耶。
若知不放下是放下。炽然忻厌取舍即不忻厌取舍。
修无修。念无念。则名无功用行。无作妙心。奚难速證
中道之理。又修故离断。无修离常。断常既离。则异乎
所问而直生安乐世界。以二大士为同修。与弥陀相
对。何法不可问。何行不可学。何疑不除。何求不得。则
此忻厌岂不是成无上觉之大因行哉。

** 劝修第九

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奚假劝修。其奈迷
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
易觉知。故须勤劝苦海众生求生极乐世界。行人既
深知净秽苦乐真实不谬。便当如农趋利止之不得。
然农为一岁饥寒。日夜不休。经年不倦。行者超历劫
之苦。何止一岁饥寒。登九品之安。何止一年温饱。折
摄二门如金玉。砂石虽三尺。孺子必弃石求金。不劝
自取。此土苦。彼土乐。此生死沉溺。彼自在解脱。亦皆
孺子所能辨者。亦必舍秽求净如救头然。闻教便行
奚待更劝。苦乐二土是佛所说。谛信不疑修则自得。
今人见𦳊尿则搐鼻攒眉。嫌其臭秽欲速去。见锦绮
则舒颜展笑。贪其莹洁欲速得。暂时美恶幻境尚不
1164-9a¶ 第 712a 页 X61-0712.png
能一忍而憎爱炽然。长劫极乐极苦而不速生忻厌。
愚之甚。惑之深矣。又此界释迦巳灭。弥勒未生。贤圣
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
为归。谁为救护。神仙未离空地尚不易至三品。十善
之因生三界天。自劣至优各历多劫尤难如愿。成小
败广如海如滴。中间或遇邪恶魔党。永退永失。敢言
得出三界望四果四向。况历信.住.行.向诸地而超此
耶。若修念佛法门。凡地不出。一生横截三界五道。蒙
佛接引得生安养。华开见佛闻法悟道。不离当念。阔
步大方。供养一切三宝。教化一切众生。弥勒生时再
来此地。所有历劫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冤亲等境。谕
以道品。告以昔因。皆令證果。则其行愿岂不广大耶。
如是功德。一念失修便属后世。岂宜自缓。况世事千
端连环不断。心则念念不住。身则在在无休。役我升
沉。障我本性。历劫至今曾未休息。无常迁变不可久
留。纵寿百年不逾弹指。今日明日难保其存。忽然眼
光落地。不觉刹那异生。随其业因受形别类。披毛戴
角著地飞空。今日见解都忘恍惚。三涂六趣飘零多
劫不自知归。纵弥勒出生而我生处何定。尚不闻父
母三宝名字。况经教圆谈。虽受异身保惜深重。因业
1164-9a¶ 第 712b 页 X61-0712.png
致业从冥入冥。惧死贪生不异今日。若非即于当念
之间。效彼先觉丈夫猛发大心。立决定志。奋扬举鼎
拔山之力。一截截断。安能行业昭著光动人天。群有
蒙恩诸佛护念。闭三恶趣。开总持门。不待娑婆报满
便得往生者也。若待处所稳便。衣食丰饶充足。香华
事事称意。思前算后卜彼良时。报尽恩冤。圆成善事。
然后发行。虚空界穷。无此日矣。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上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下)

** 劝戒杀第十

圆觉序曰。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以是
观之。蜎飞蠕动与十方佛圆觉妙心同一真净。生佛
既同。人虽至灵岂不亦等。共禀五行之质。同生天地
之间。如虚鼠危燕之类。应乾象。肖日月。反能司人灾
福。焉得不及人也。彼所以异于人者。因无始妄想恶
业所牵。不觉不知改头换面。人但业对未至耳。岂真
优于彼哉。彼有报尽当为人者。为天者。我障不识。忽
1164-9a¶ 第 712c 页 X61-0712.png
尔人业报尽。反不反彼。奚谓是我食啖而定不及我
乎。况昔同彼类。互为父母兄弟妻子姊妹诸亲眷属。
今杀食之。即杀食先亲也。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以未来必成佛故。若杀之。是杀未来佛也。可不惧乎。
嗟今伤杀之人。不识先因。为亲之时多生违逆。从亲
起冤从冤结恨。冤恨连雠世世不失。相生相杀展转
不巳。故梵网经禁自杀乃至教他.方便.赞叹.誓咒等
杀。及因缘法业皆制永断。此诚诫也。且彼物类性具
先知。避不择时。逃不择处。天地宽阔尽可自养。今不
能自生。两恰相值。必入人手者。盖先因不可逃耳。彼
既不可逃。我当思痛戒。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
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世尊示头痛金鎗之
报。使人知佛尚尔。何况于人。世人平生友善。一言忤。
一物负。尚结冤至死。况加白刃食其肉。可忘深恨乎。
世典不合围。不掩群。钓不网。不射宿。及闻声不食。正
与三藏教许食三净颇同。虽不如大乘方等尽止杀
业。亦止杀之渐也。止杀之渐尚有德及禽兽之誉。且
枯骨无知。心犹不忍。况有命血肉同灵之物。可杀食
耶。老子曰。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又射飞逐走。发蛰
惊栖。纵暴杀伤。非理烹宰。空中司命轻重悉记。使彼
1164-9a¶ 第 713a 页 X61-0713.png
生则减纪。招不如意。死则堕狱。备受众苦。所有刀山
剑树斩剉煎煮抽肠拔肺剥皮啖肉切骨削髓缴首
挑眼焚脚烧手。诸大地狱靡不经历。拂石尘沙无可
喻其寿命。报尽复堕饿鬼于如是劫。又堕畜生。于畜
生中必杀一酬一。杀心若重一报千万乃至无尽。方
与相杀之人如前相值。杀食偿债锱铢无差。如先有
微善得生人中。尚世世贫穷孤苦多病短命癫痫失
志盲聋瘖哑疥癫痈疽脓血诸衰。百千等苦以自庄
严。众怨境界毕集其身。亲族弃舍不可堪忍。此皆杀
业既深故受如是极苦也。又异类亦有仁心。理不可
杀。羔跪乳。乌返哺。有行孝之礼。犬护主。豸不屈。有忠
直之能。蜂蚁君臣。鸳鸯夫妇。雁行兄弟。嘤鸣友朋。观
彼群生与人何异。人反不能推同体之慈。杀彼养巳。
可谓灵乎。世俗延宾及行时祭。岂无蘋藻瓜果得全
斋戒。昔有屠子不肯杀。父以刀羊并子闭密室。谓不
杀羊当杀汝。其子即自杀。缘是生天。于多劫中受天
快乐。是知不杀之人既生善处必善其身。世世得长
寿之报。又必能以德远及子孙。今佛法欲灭。多有为
佛弟子不能体佛慈悲。饮啖自若。见素食人反谤其
心太毒。百般绮语讦露其过。此等恶人。天神见而怒
1164-9a¶ 第 713b 页 X61-0713.png
之。其如世人得彼类巳反谓之条直也。子产得其所
哉。齐王无伤仁术。戴记杀兽不孝。况释氏四众乎。楞
严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汝偿我命。我偿
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生生死死互来
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又偈云。若欲杀生者。应作
自身观。自身不可杀。物命无两般。有邪人谓众生妄
生妄死。罪福本空。杀之无报。何不道我亦妄求妄食。
舌味本空。食之无益。既有贪心。岂无报境。以上所述
乃审巳例彼。平等不杀。仁人合行之道。修念佛三昧
正欲清净三业。解冤结。生净土。岂可不断杀食。于临
终时自障乎。大藏广有教旨。三教莫不皆然。片纸岂
能备引。愿闻斯义趣。体道好生。同跻仁寿。俱尽天年。
免诸冤结。更能如法化人。充圣人慈济之道。使彼巳
悉證慈心。必同造莲华之域成正觉矣。

** 劝持众戒第十一(皆净业正因)

问。诸恶悉宜戒。何语之略也。答。经有具足众戒之说。
奚独戒杀先。令断杀庶可具众戒耳。戒德不修。凭何
立行。器贮醍醐。先涤不净。修三昧亦如是。众戒清净
乃可得成。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
自心省身悔过。修四念处。了知世间乐少苦多。无常
1164-9a¶ 第 713c 页 X61-0713.png
败坏不久磨灭。一切诸法皆不清净。设诸方便而使
必断。岂可随念失宰。又世问伎能杂术乃至一切善
恶能分念者。设不屏去。何能一心三昧。不一往生。何
由众生。无明业识遍周法界。苟起一念世心。便被如
是等尘劳魔党牵拽将去。全身陷没求出无期。鱼虽
逸。一丝可系。害非不大也。心念尚尔。况身行哉。修三
昧如箭取的。不待报尽便欲跳出稠林决生净土。岂
可失戒攀缘志行因循使更入恶道。若闻之不戒。临
终无验。莫谓佛力无感应也。

**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不为身心异见大小病
缘而怠其行也。行人欲入三昧。于中或被一切强软
二魔内外惑乱。当坚强其志。重加精进。如金刚幢不
可摧毁。如须弥卢不可摇动。如大海众毒莫坏。假使
佛云汝不得生。即当答言。我先受释迦佛记。一切众
生皆当发愿愿生彼国。尚不间于十恶五逆。我不造
五逆。数过十念。必当得生。佛岂自诳肯违本愿。况十
方诸佛示广长舌證明斯事。故必求生不退转也。是
为行人金刚延幢勇健之力。佛记尚不退其初志。况
天魔恶党水火盗贼强邪境界及妻妾情爱而能动
1164-9a¶ 第 714a 页 X61-0714.png
我行愿哉。或曰。世人修而不得生。何耶。答。见异而行
不庄也。然则虚丧其功耶。答。亦必承弥陀愿力。今世
不生二世必生。二世不生三世必生。一念归向当来
定得往生。是名皆不退转。但枉受多劫轮回之苦。故
须一生取决。岂可自二其志堕在他世往生者乎。若
宿业所使。愿行有亏。当一心诵拔一切轻重业障得
生净土陀罗尼。持一遍即灭身中一切五逆十恶等
罪。持十万即得不废忘菩提心。持二十万即感菩提
芽生。持三十万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决生净土。此咒
世本音声句读多讹。近代三藏法师沙罗巴所译最
详要。故宜诵之为正行直指。咒曰。

奈麻辣怛纳 特啰耶也 奈麻阿哩也 阿弥打
跋也 怛达哿怛也 阿罗喝帝 三迷三不达也
 怛的也挞 唵 阿弥哩帝 阿弥哩打 嗢巴
伟 阿弥哩打 三巴伟 阿弥哩打 葛哩比
 阿弥哩打 薛帝 阿弥哩打 帝际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帝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帝 哿弥你
 阿弥哩打 哿哿奈 羯哩帝葛哩 阿弥哩打
 顿度比 苏哇哩 萨哩哇 阿勒挞 萨怛你
 萨哩哇 哿哩麻 吉哩舍 吉哩也 葛哩 莎
1164-9a¶ 第 714b 页 X61-0714.png
(与奈同音)

亦名无量寿如来根本真言。诵得大精进。速生净土。

** 正行第十三

上皆圆妙求生之方。未为正行。行者发志必使入于
道场。先观我及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常在生死大海
历劫不休。飘零沉溺于六道中。无归无救。若不令其
普脱。何名正行。于是等观冤亲之境。起大悲心如虚
空量广大普覆。又念我身疮疣冤业苦聚。若不以此
布施众生等修三昧令彼解脱。则违佛教诫。违我本
愿。众生受苦甚可悲悯。我今发心如师王出窟。不求
伴侣不求护助。嚬呻哮吼摧伏一切。定不为弊魔恶
党退转。如是大心既立。然后审古贤念佛正行。择自
然寂静非曾秽染之地。所费尽巳所有乃可丐人。如
法建立道场极令严净。供事毕备皆令莹净微妙。无
始所有一切善根普为众生回向净土庄严行愿。若
不如是回向生因。奚得于是。三心圆发五体投诚。观
佛相好胡跪合掌。运心普缘无边刹海一切众生及
我此身。自昔至今流浪不返深为可痛。涕泪悲泣求
佛垂慈。不觉身如大(如字)山崩。归命三宝。手擎香华。想
遍法界敬礼投诚。剖腹洗肠发露过罪。昼夜六时克
1164-9a¶ 第 714c 页 X61-0714.png
期练行。或障深未感。至死为期。于中不得刹那念世
五欲。如是若不往生。佛是大妄语者。故此三昧其神
若是。诸佛所赞。诸圣同遵。三昧仪轨惟慈云得中。宜
熟味之。此是第一上行。境界甚深。学者于中当竭其
力不可舍此趋彼也。若根机不等。胜行难全。亦必处
于净室。使内外肃清。随意立行礼佛忏悔。日定几陈。
精进一心誓不中悔。或专诵经。或专持咒。或但执持
名号。若得见好相即知罪灭缘深。经谓不可以少善
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
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故知执持名号即
是多善根多福德之因缘也。又有未能尽断世缘亦
修世善。于极乐国谛信不疑。念念恋慕。不忘于前行
门随意修习。四威仪内以此为归。触境达彼渊源。临
事力行方便。临命终时必生彼也。然诸行不同。法力
本等。但存心缓速。故佛应迟疾。学者不可不知。又有
慈云十念法门。每晨盥漱。静处面西修行。此往生初
因。必不可失。或曰。如何用心得不散乱。答。能运身口
之念。毋论其散。但不间断。自能一心。亦可即名一心。
惟行之不休为度。固不必忧散乱矣。如母丧爱子。龙
失命珠。不期心一而自一。岂制之令一也。心不可制。
1164-9a¶ 第 715a 页 X61-0715.png
实在行人勤怠耳。

** 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有客作礼而问曰。余生晚。机钝寡闻。自昔至今竛竮
湖海。处静进功。量力未得。若即旅次不假道场。六时
三业皆可奉行。伏愿弘慈曲垂方便。答世。人欲修三
昧必百事具足然后发行。今子之志拔乎类矣。念佛
三昧普摄群机。四威仪中皆为道用。子若力行。最初
当立不欺心。藏德露玭。慎毋矜耀。从脚跟下便内外
稳当。熟读净土经咒忏法极令通利。习所行威仪使
端庄雅重。乃如前说起真信心。运大悲智。普为众生。
如理观察二土净秽。苦乐两报实可厌忻。清净身心
随分净服。于六斋日具蕞尔香华供三宝前。拜跪稽
颡。立广大愿。在处生世以此为归。更不中悔。是日为
始至形寿尽。每日六时修行此法。香灯有无毋固必
矣。问。三昧一心。人事万绪。如何修行不相妨碍。答。如
鸟入笼。身在笼。心忆园林。两不妨碍。笼系身不能系
彼求出之心。事拘身不能拘我愿往之志。三界如笼。
此身如鸟。求出即愿往园林。乃净土也。故知妄缘万
绪不碍真心。日三夜三若有像处。或自有像随身。当
口诵身礼。或默诵身礼。如无佛像或对经卷。或面西
1164-9a¶ 第 715b 页 X61-0715.png
遥礼。或除东向随方修礼。若在道登舟及治身动用
之事不可拨置。则佛事世事同运。念此世务本为养
身。我身行道。世务即与三昧同体。问。心无二用。如何
二事同运。答。一心不妨眼见耳闻身作心忆。应用无
尽何止二事。便就动用中一心诵小弥陀经一卷。或
上品。或楞严势至章。及诵净土咒或三或七至百多
遍。又称佛号或三五百至千。为入忏佛事。回向巳方
入忏。随其文义节段。想我身恭对净土佛前。或形像
佛前。跪拜瞻绕一一明了。不使昏乱。礼毕观白毫相
等。量时而止。如前诵经咒佛号回向。此想礼与前道
场行法同。但身礼异耳。其音随人境好恶而轻重之。
当令声默相半沉大雅重。俾两肩隐闻。切不可与人
多语。先于佛前烧香一炷。或拈物为香。至时但运想
耳。馀时宜独坐独行。远离喧杂及聚首闲谈戏谑侮
弄哂笑歌叹吟咏笔砚。使人忘失正念等事。夜中人
定境寂。用功正宜不同。生死事大岂随懈怠而恣睡
眠。纵寒暑之极。慎勿脱衣。法服数珠宜置近处。手巾
净水不离坐隅。或有所需皆应预备。又应观彼信根
厚薄。不恼他人。不使人厌。于此无碍。则当微出其声
如琴如瑟。细而沉重。大而不雌。使天神欢喜。鬼畜闻
1164-9a¶ 第 715c 页 X61-0715.png
声。其功弥深。或在船及他家卑隈处。皆当察境察人。
一心精进方便宛转以竭其行。切不可于中起人之
过彰人之恶。又不可尽人之欢倾人之美。时闲处便
而有他事异人为碍者。亦当择僻处端坐面西合掌
至膺。声嘿随宜。如前想礼。又作务时一句一拜未圆。
事讫。身闲当身礼圆满。佛前礼时忽有他事急为。一
句一拜未圆。当随作处想礼圆满。切不可入忏未多
而重起忏。又想礼盖不得巳。不可暇时亦想礼。又不
可想礼于作务时而闲时反虚掷也。浅信人不可遽
然劝修。深信人不可不密启之使其自肯。又不可使
功归巳。如春育物不见其功。依道场修。顺中易行。从
客中修。逆中易行。逆中易行其功益著。问。想与身同
否。答。意为身口之主。主既注想。焉得不及身口。如运
香华身心遍至。岂不亦但念想。问。若尔。可不运身口
耶。答。意业虽胜。若全身口。名三业圆修。问。六时之外
如何用心。答。观佛相好.持咒.诵经.称名.顶礼等行。念
念不舍克期往生。如行路。人步紧到速。步缓到迟。当
如是用心也。若身心力弱不能具修六时。但克定每
日若干时。虽不厌加多。亦不可一时增减而改其所
立之行。问。若尔。道场所修为不必耶。答。如人堕海求
1164-9a¶ 第 716a 页 X61-0716.png
船未得。忽遇横木执之达岸。岂可有船必求其木。况
客中去住随主厌忻。得无挂碍。可不进功。如上为客
途所修三昧。境界甚深。四三昧中名非行非坐三昧。
亦名随顺四威仪三昧。正被大机。小智小根随分受
益。余观世人闻易即作易想。妄谓得證。闻难即生退
屈。尽失其志。信心切者又入邪见。密相传授。以误多
人。其传授之法千形万状。有不可闻者。皆能罗罩人
心。非行渐张。师徒俱陷。岂能若尔正心下问之切也。
此既可修。则一切奔驰世务流荡四方。邸店市廛百
工伎艺。奴婢黄门受人驱役。及被牢狱者。未有不可
修时。况出家四众。在家四民。有居有暇。所欲皆具。得
自在者宁不进其行也。客名行一。字志西。自言读智
觉禅师万善同归集甚熟。后游庐山见远公遗迹。因
发愿念佛云。

** 三昧仪式第十五

道场法则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必使身
心静定。期于忏内障尽行圆。起首前三日或七日。香
华净水等供不宜不谨。有佛天先降森严此处。辟除
魔事秽恶等障。使行人三昧成就。故于道场当作净
土想。解脱处想。宝所想。定得往生。无轻视之。又当观
1164-9a¶ 第 716b 页 X61-0716.png
世间无穷之苦。如得避冤永不再入。不可将平日难
割舍事蕴之于心。存其馀念与忏时作障。使胜行不
进虚丧其功。恐难再会。仪云。不得刹那念世五欲。

行者十人巳还。多则不许。须审其人。平日行止无大
粗过。信根淳厚离诸卒暴。音声和雅仪轨端庄。受人
约束。为生死故不生悔恼。肯存谦下不贪名利。若无
是人。四三亦善。一巳尤妙。不可失察。使败坏轨则恼
乱清修。于中尊德重行熟者一人。或别请久为师范
者作方等道场之主。一众观仪听其举扬作大依止。
或现逆顺毋见过失。其人亦可审巳谦辞。或赴或止。
礼诵仪式拜跪坐立。合掌旋绕一一端庄雅重。收视
隔听摄境归心。未达者当问先觉。慎勿自恃其力。使
身心摇动或欹或倚。

隔宿沐浴盥漱换服履等。使道具如仪。忏首领众入
道场。除内护二人馀不许入。各周旋烧香依位三礼。
以祈感降。礼毕环绕立定。主忏出众白文一篇。祈三
宝加护證明。俾无体障。必生净土。就举过去正法明。
赞念大悲咒.如意轮咒.毗卢灌顶咒各七遍。主忏举
咒即执水盂炉上请熏。约半卷许方传与右边之人。
次砂次香次华亦然。如是右旋展转三匝三咒毕。复
1164-9a¶ 第 716c 页 X61-0716.png
举大悲咒周围洒净各处。先明灯。最前挑灯照路。次
执盂洒水。次捧盘撒砂。次提垆行香。后随处散华。从
佛座后右绕三匝。使砂水边皆遍。次从道场外及施
生所禅悦堂亦绕转一匝。次净厨。次东净浴室脱著
处晏息处闲处及要路。凡行人经过处或绕彼屋。皆
熏洒一匝。名为结界。界如金刚城墙。又撒砂结地界。
洒水结方隅界。行香结空界。散华庄严法界也。如上
一切法。用是大悲圣主及神咒加持故。砂水到处为
佛宝土。魔冤不能入。邪外不能坏。而三昧可成也。界
相慎不可破。破界大为不祥。且使一众道行难成多
障。界相有内外。内界相即道场四方际畔。外界相即
屋际外八方砂水到处。内人至外。界里止。越外为破。
外人至内。界外止。越内名破。办事人手指衣裾等入
内界帘幕一分许。荤秽恶人入外界片时。皆为破界。
当重建道场。乃远破界之相。可不畏哉。

其有身心之力不及。欲修五时。当止日中。四时又止
夜中。三时再止日后。二时惟在早晚。立定不易。但增
不减。纵病缘官事亦当想念。岂可随勤怠兴废朝立
暮改。使正行不纯。修此道者再三审实我能行不。如
浮身渡水。察水远近不致疲绝乃渡之。行人亦尔。观
1164-9a¶ 第 717a 页 X61-0717.png
自勤怠。观法广略乃取之。不当趁一时立。即时而废。
又不可别有诵持心不专注。如人发箭心一则中。行
纯心一应念得生。于一念中所获功德岂易量哉。

** 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巳上所述是众生上求之心。而世尊下化愿力过于
众生上求。百千万倍不得为喻。经谓。阿弥陀佛慈悲
光明遍照法界。普作救护不令坠堕。慈悲愿力遍周
法界。普作摄受不令漏失。阴入界身遍同法界。普令
了悟不令退转。是故十方一切众生皆我弥陀愿力
所持。世世不舍。以是义故。于我佛大愿之中。一称其
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弥陀常在世间救苦众
生。众生能念岂不速应。母救儿难何待儿求。惟不逃
逝必得受救。纵五逆具造。十恶满心。命终阿鼻相现
之人。若一念改悔。十称其名。皆能变地狱为净土而
得往生。问。入地狱之人蒙佛救脱。如经所明。因缘不
少。然有终不能救者何也。答。屠肆之内聚生而杀日
夜不休。有能止其杀者。有终不能止其杀者。狱无能
救正复如是。又如人知经义合佛妙心。而身三口四
等恶承宿习故不能灭除。故命终时不遇善友提奖
念佛。直入地狱。虽受诸苦善因不灭。于诸苦事触境
1164-9a¶ 第 717b 页 X61-0717.png
知心。既知是心亦知生佛一体。以一体故即知正是
如来微妙清净之身。由能觉了生佛一故。正受苦时
悉如梦事。了彼苦相即是菩提。此心淳熟无错谬故。
又能促多劫极苦之报一时轻受。其人虽受众苦得
无苦相。反起代受苦心。以此妙解合佛心故。昔曾所
供养佛名像。所归敬佛经卷。所信解佛及念弥陀机
感相投之佛。如我解境还现如是。广大如虚空量。威
德炽盛光明至彼地狱最上之顶。垂肩弹指慈音告
敕。于其支体放大光明。其音随光直至地狱渊源之
底。所有铁城铁门铁网铜柱乃至刀山剑树镬汤垆
炭一切苦具。承光照者无不摧碎。如影如风了无踪
迹。一切鬼吏狱卒铜狗铁蛇铁嘴诸虫鸟等。承光照
故如菩萨相。慈视爱念。其人忽得本心。增益善念。见
彼光明。又闻告敕如深井底仰望云汉。举眼上视见
佛胜身。踊跃欢喜头面顶礼。悔过自责与同苦者发
菩提心。随光直上至佛所巳。摩顶授记接足作礼。听
佛说法应念悟道。即能净佛国土同佛生处。如大菩
萨成无上道教化众生难可穷极。如恶逆人罹官入
狱。一恶为因众过俱生。展转累妻子父母亲戚知识
人等同受苦果。善人出狱亦复如是。令同苦者展转
1164-9a¶ 第 717c 页 X61-0717.png
生善。悉承佛力皆生乐处。若非佛光。报尽自出者于
恶道生。自重至微。展转历无量不思议劫。方至人中
犹贫穷下贱癃残百疾受诸大苦。又因求不得苦。恶
念转甚还堕地狱。盲入棘林何由能脱。若承光照威
力则能转重轻受。转长短受。转多少受。一出地狱便
生佛土。又能感佛恩德。耑念罪苦众生。悲誓深重。经
云。弥陀如来悲心激切。乃至于无间狱大火轮中代
诸众生受诸苦恼。方便救脱令生安养。又云。于彼佛
身刀斫香涂。以慈力故不二摄受。下化众生激切之
心于兹可见。况种种身同众生界。于诸时处作化事
者实难可测。若不谛信。未可谓知法者。或谓众生全
体是佛。谁是能救所救。只向他道。汝欠悟在。

** 十大碍行第十七

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
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
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
相仿效。易地皆然。使如来三大阿僧祇劫不惜身命
所得法门。因兹障碍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灭。可不
痛伤。既为释迦之子。不以力争。坐令法界群有永失
慧目。甚于割切身肉也。今依经立十种大碍之行。名
1164-9a¶ 第 718a 页 X61-0718.png
十不求行。或不得巳障碍现前。众魔诸恶不能侵。悉
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十大碍行者。一念
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
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
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
分。十被抑不求申明。此十摄一切碍。惟上智堪任。中
下之人不敢希冀。若照察觉悟。省身体道。持之不
失。则能入诸魔界不为群魔沮伤。循诸色声不为色
声惑乱。乃至憎爱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场。我心先
居碍中。彼碍岂能为碍。碍若无碍。道行可以直进。若
非以碍为通。则于非碍反成为碍。何以故。身无病则
贪欲乃生。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行无魔则誓愿不坚。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情益我则
亏失道义。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利沾分则痴心必动。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十无碍道
能生是过。及成一切不吉祥事。何以故。贪欲生必破
戒退道。骄奢起必欺压一切。学躐等必未得谓得。愿
不坚必未證谓證。志轻慢必称我有能。亏道义必见
人之非。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意有图必华名欲扬。痴
心动必恶利毁巳。存人我必怨恨滋生。是十种过从
1164-9a¶ 第 718b 页 X61-0718.png
凡妄生。皆名邪见。展转生起无量恶法遍虚空界。必
令众生堕于地狱。岂可于此不生敬慎。若能体兹碍
境。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体难本妄。难亦奚伤。解障无
根。即障自寂。究魔无根。魔何能娆。成事随业。事不由
能。察情有因。情乃依缘。悟人处世。人但酬报。明德无
性。德亦非实。世利本空。利莫妄求。忍抑为谦。抑何伤
我。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解脱。以
障碍为逍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乐。以弊交
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市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
贵。以受抑为行门。如是则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
障碍皆成妙境。得之与失自不能知。人奚于中强生
取舍。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半偈之罗刹。仙人之
歌利。瓦石来击之比丘。木盂为孕之嬖女。及鸯屈提
婆之徒皆来作逆。而佛悉与其记。化令成佛。岂不以
彼逆为吾之顺。以彼毁为吾之成也。况时薄世恶人
事异常。于学道人岂无障碍。若不先居于碍。莫能排
遣。使法王大宝因兹而失。可不惜诸。

** 罗显众义第十八

念佛三昧名一行者。世出世间诸助道行。悉为净土
而修。无别岐路。如众流入海同得海名。万善同归得
1164-9a¶ 第 718c 页 X61-0718.png
名一行。是故一切念处.正勤.根.力.觉.道.四弘六度皆
净土行。乃至弹指之善及散心念佛。一称名一举手。
礼诵瞻仰。一香一水一华一灯一供养具。或一念至
十念。或一施一戒一忍禅定智慧。一切善根回向极
乐。愿力持故。虽有迟疾。皆得往生。如滴水寄海。虽经
多劫不坏不失不异不竭。以小善根回向极乐。虽经
异生善根不失亦不坏竭。惟除外道种性及因心未
起。善行未立。身心未屈。先期感应者不可同语也。是
故三昧解脱行愿总持无量法门。惟念佛一门圆摄
无外。悉皆具足。如大海吞纳众流性无增减。如如意
珠满一切愿体无亏损。故又名为三昧宝王。世尊以
此三昧遍告众会大根之士。若文殊等。三乘八部无
不倾心。法流东土。庐山阐扬。天下之望咸美其教。自
佛至今圣贤之人。高僧巨儒或自行而劝人。或著文
而作誓。重法如宝轻身若尘。挺身立行力修此道者。
列宿尘沙莫况其多也。信不决人尚生边地。况正行
者哉。纵欲别修道品。但假自力有退转著魔之患。此
仗佛力。修则必成。无复魔业。永不退转。又此三昧非
但远魔。一切县官口舌是非患难水火盗贼恶人凶
事乃至虎狼虫兽鬼魅妖精不吉祥事不能侵害。亦
1164-9a¶ 第 719a 页 X61-0719.png
不为一切疫痢伤寒痈疥下贱眼耳鼻舌诸病所恼。
愿行无亏皆能排遣。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
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人当深加精进以攘却
之。一念因循必为所夺。然软魔但害浅信贪怠失念
之人。其精进者如刚火。得水反坚。焉敢小近而睥睨
也。此身天人护助。临终正念往生。天乐盈空异香满
室。光明照体宝座现前。弥陀臂迎菩萨手接。预知时
至。正念不谬诸障忽空。沐浴加趺。会众说法叉手告
别。或更勉人进道。书偈掷笔合掌而逝。临终之后举
体如生。齿骨数珠烧之不坏。光𦦨异常五色鲜明。祥
物于空盘旋不散。烟所至处舍利流珠。此耳目所常
有者也。非平日履践明白精进力感焉能若是。嗟今
之人修而无效。盖信根浅薄。因地不真。未会立行先
欲人知。内则自矜。外欲显曜。使人恭敬冀有所得。甚
至妄言得睹净境或见小境及梦中善相。未识是非
先欲明说。此等卑下必为魔惑。愿行退失随生死趣。
可不慎哉。虽有道场仪式。或被人知。盖不得巳。岂可
特露其迹。使观行倾败哉。还当审谛密实自行。内怀
惭愧勿露其德。中有宿障欲灭。微见好相。如不蕴德
闻人之耳。其行必覆。远公三睹圣相。平日未尝言也。
1164-9a¶ 第 719b 页 X61-0719.png
但除临终时耳。至祷至祷。又此三昧体性虽圆。宜尽
微细条章。革诸猥弊。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解随大乘。
行依小学。乃能合此三昧。小不自小。小随解圆。圆不
离小。小即是大。小大解行一理无分。即超世见经云。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劝进行者。上每句是一法行。古人各有法训一章。又
复当护人心。勿使誇嫌。动用自若。诵大乘经解第一
义。亲近善友请问先觉。不执巳见不引巳长。志存忍
辱行当依经。听闻正法。不毁僧尼。息世杂善。不贪名
利。远离邪恶。处事必忠。将过归巳。深诫绮语。一心不
乱。视人如佛。捐弃伎能惟求往生。身必清净。如是等
无量善行悉宜修习。能助正道。更能割世染心。于憎
爱境无诸留难。凝心如一。必生净土。其功甚大。不可
尽述。密修斯行高而不名。得生彼者何知其几。彼有
名传记之人。如大海之滴耳。

人依教诫尚能利益无
量冤业众生。况父母师长法门眷属兄弟姊妹。及平
日解我患难提挈我者不得其利。但修此行恩无不
报。阿弥陀佛及二大士境界甚深。于苦海中难得亲
近。难得忆念。能忆念者必解脱。故经云。但闻佛名二
1164-9a¶ 第 719c 页 X61-0719.png
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此是人中芬
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是
故十方如来示大舌轮殷勤劝励。娑婆教主告诫叮
咛其辞激切。五浊众生必修此道乃得度世。盖彼五
浊身心俱苦。以苦为命犹水火聚。而佛特于苦处行
悲最深。世尊自成正觉至入涅槃。其音不二。有识之
流须铭肌骨。弥陀愿力代不乏人。圣倡之前。贤继于
后。廓然遍十方三世。霈然充六道四生。天神向化鬼
物顺之。载诸行事具诸典章。盈溢乎海藏龙宫。遍布
乎人间天上。皆我弥陀愿力致然也。佛言。最后恶世
我法灭时。惟此教典多留百年以度群有。然则此法
岂非我等殿后之至训也。飞禽八八堕在愚痴。随人
称名莲生舌上。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余生末世后五
百岁。人根浅薄。疑惑不信。异见邪解各执不同。正行
之人多被惑乱。伤感盈怀。是故集我禅教净土诸文。
取其极深至要之义述作此说。类以成编流布世间。
斥邪显正。普愿法界众生于此说中。一见开解了悟
真心。知弥陀依正还在西方。达西方依正不离本性。
但含识者皆悉深阶。更愿先觉不吝慈悲。见未悟人
如法教导。前人若昧。随根应病剖析幽微更为宣说。
1164-9a¶ 第 720a 页 X61-0720.png
彼若一念信解。行愿必成。往生可期。功莫称述。纵异
执牢固信乐不深。一句染神亦成缘种。展转利益无
尽无穷。若能不师于心。不欺不妄。随此正教诲人不
倦者。纵自不行即为巳行。纵自未学即为巳学。何以
故。法界一相无自他故。昔有人二次倾巳。有建会劝
人念佛。命终往生其事昭著。能发慈悲之心。示摄受
之相。及能利彼劝人念者。所得弘多。法王所使但不
可执谓定不必自修耳。法门如海岂能尽言。聊记所
闻为世劝发。

** 一愿四义之门第十九

此三昧说既详且明。还可一句一言而尽。一言。愿也。
一句。戒解行向也。一部之义不出戒解行向。戒解行
向必从愿起。行人既修三昧。若不持戒。虽有信心。为
世间恶缘杂染侵夺。尘劳难遣毁坏法身。令解入邪
不得往生。经云。若一日夜持沙弥戒。持具足戒。即得
往生。故必当持戒也。戒根清净。若不以深慧妙解知
净秽两土东西敌立真实不谬。即此净秽两土全具
我心不离当念。从何法修可得生彼。经云。读诵大乘
解第一义乃得往生。故必当正解也。慧解既正。必依
解立行。六时行道三业无亏。直进不退决期生彼。经
1164-9a¶ 第 720b 页 X61-0720.png
云。修行六念回向发愿。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故必
当立行也。如是戒解行等所生功德。及一切时处与
无始来大小善根。一一回向净土。临终乃得决生。经
云。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如办事于家。归家得用。故必
当发回向也。此一句义摄一切善法。如四时成实谷
果。失一不成。此四法门亦复如是。若失其一。三昧不
成。当四义具修乃满一愿也。问。匹夫匹妇一言四义
懵然无知。惟一心称名或专勤礼拜皆得往生。何也。
答。既信有二土。发行称名回向求生。岂更破乎佛戒。
四义既具。遂得往生。成其初愿。岂无知者哉。问。若尔。
但当一心。诸行自具。答。知四义而一心者。基地坚牢
永无退转。若一心具四义者。忽遇魔恶邪党多退转
也。问。净土之书作者多矣。今更有作。愿闻其要。答。世
去人逝。所解异端。虽决甲疑复增乙病。乙病既复丙
疾又生。展转多岐流于岐见。又今人之辟古所未闻。
古人之偏今人莫至。去圣既远。故当依古辨明今疑。
如满室之药。若不诊疾择其对者用之。非但弗瘳。命
亦难保。经中一义万解(如字)万明。何厌乎言之再闻。何
惮乎言之未闻也。

** 示念佛灭罪义门第二十
1164-9a¶ 第 720c 页 X61-0720.png

问。称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今观世人未
有不一称名者。依旧业识茫茫如落汤螃蟹。灭罪之
义何在。答。此佛真实之说。必不我欺。世尊成道经尘
点劫。我造结业同佛至今久远无异。假使称佛名声
声不绝。尽一生以及他生。灭罪劫数虽多。若比如是
极大久远尘点之劫。正如指上土比大地土。耳炬火
虽热。消大地雪岂尽融泮。况与佛同为凡夫之前。劫
数转倍烦恼无始。发心在近。可不思之。夫一日七日
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及临命终时一心不乱。称佛一
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至极恶逆人临终狱火
相现。十念生净土者。盖仗我称佛名号威神一隙之
功。承佛速疾救护大愿之力。如壮士正战堕围。得一
勇夫与之强弓锐刀良马善策。即便踊身突围而出。
战胜获功偃寇施恩。归奉其主永享丰乐。故云称佛
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非今日三明朝四。且犹
且豫。或见些儿声色境界全无把捉。与不曾念一般。
欲因灭罪便不障生净土。其可得乎。故知散心念者。
及虽志诚未离妄想者。被如是劫外之罪所障。若竭
志者既灭尔所劫罪。由勇疾力。馀劫罪不为障。便得
成就往生净土。佛力广大遍覆一切时处。能摄小善
1164-9a¶ 第 721a 页 X61-0721.png
入佛大愿。使同一味。一切劫罪皆得消灭。何止八十
亿耶。如是功德实难可测。大乘圆顿横超直截之旨
于斯可见。十疑论。十围之索千夫莫制。童子挥刃须
臾两分。此喻才念灭罪即生者也。又佛世有人于无
量劫前采薪。为虎逼上树。忽失声称南无佛。贤劫之
中得度会道。此明念佛于后世得生者也。又称佛属
口。惟论其功。念佛在心。乃彰其德。论功则在我不倦。
彰德乃见佛现前。二义不同。优劣可见。

** 略示列祖行门第二十一

法门广大遍摄群机。易进功高众行莫及。鹫峰初演
大器所归。震旦流辉三乘共證。法化益盛振古绝今。
东晋远祖匡庐倡教。继时和者百二十三人。祖师三
睹圣相如愿往生。朝士刘遗民作文立誓。见佛摩顶
衣覆其体。又与同志阙公则等。于命终时悉从其行。
晋翰林张抗但持大悲咒十万遍。宋江陵僧昙鉴以
平日毫芒之善悉回净土。南齐扬都僧慧进愿诵法
华为净土行。抗见净土在西屋间良久而化。鉴睹弥
陀以水洒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
严净。又睹瓶中生花。定起与寺僧话别。进因诵经致
病。愿造法华百部填所诵。造毕病愈。忽闻空中赞善。
1164-9a¶ 第 721b 页 X61-0721.png
随即往生。后魏壁谷僧昙鸾弃仙学佛。临终令弟子
高声念佛向西叩头而亡。空中天乐从西而去。隋僧
道喻以旃檀造三尺弥陀像发愿求生。后死而复苏。
冥中亲睹瑞应见。佛谓云。明星现时吾来接引。及期
果逝。唐京师善导和尚。台州怀玉.汾州芳果二师。真
州自觉。睦州少康及并州惟岸等。皆不离大乘。建誓
立愿。灵验昭著感动天人。法云普覆含摄无穷。陈隋
天台智者国师。洎传法列祖法智.慈云等。国初永明
智觉禅师.长芦慈觉禅师。此大圣师。行超人天。德临
三有。揭昏衢之慧日。破苦处之导者。皆以此三昧为
自利利他杰世化人之道。化仪既毕皆生上品。又唐
长安尼净真诵金刚经十万遍。将终五月内十度见
佛。两度神游极乐。唐房翥劝一人念佛。感动幽冥。长
安李知遥五会念佛。见空中神僧来接。得生净土。上
党姚婆念佛立化。并州温静文妻修行如愿。又张钟
馗.张善和皆为杀业。狱相巳现。十念便归。石晋凤翔
僧智通.宋明州僧可久。观智者遗文。一心修习。神游
净土。见标名华座者。出定之后悉如其言。宋金太公.
黄打铁.吴琼。初皆为恶业。改悔精修。于往生时悉有
瑞应。荆王夫人.观音县君冯氏夫人。虽在女流。其德
1164-9a¶ 第 721c 页 X61-0721.png
反著。此胜法门凡有心者皆可修行。奚间缁白男女
老幼愚智异流极恶最逆阐提之辈。今依传记聊述
所闻。至若四海八极古往今来耳目不接。所闻未广
历时既久。亡失者多。岂能尽述。

** 回向普劝第二十二

祥夫邪见之源由于师友之教。虽夙业所召岂免自
心见惑哉。惑既不离我心。报必难逃苦趣。一染于识。
万化莫回。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由是而作也。余立斯
志。缘娑婆业系之大苦。念极乐依正之逍遥。净秽交
参生佛互显。无量义海聚之于心。我以如上功德及
未来际观集发心求生净土一切善根。如法性理展
转无穷。自果从因遍周尘刹。为行为愿。回施众生一
切圆成同生净土。又愿承兹念力。十方刹海并娑婆
一切众生。若同若别依正色心一时趣入乐邦教主
无量光明一毫端中。皆为乐国。变现自在。游戏神通。
如佛所住。永无遗馀。我愿方满。重复一心摄我。无始
至今尽未来际。若大若小三业所修一切善根。皆现
在前。普与众生于极乐国一心回向。仰祈诸佛神力。
弥陀愿力。及二大士功德之力。愿此法门。愿此善根。
遍我六根及诸支体。令我六根境智自在。满虚空界
1164-9a¶ 第 722a 页 X61-0722.png
皆为色身。悉能宣说如是法门。以此根身即于一切
众生之前。尽未来际不生疲厌。供养恭敬如事世尊。
五体投地。胡跪合掌。志心劝以偈曰。

「 极乐世界最清净
 庄严微妙超世间
 弥陀愿力同虚空
 相好光明亦如是
 念念不离众生界
 普度我等生其邦
 我等自甘生死中
 历劫沉沦莫超越
 彼佛垂臂待巳久
 咨嗟弹指诚殷勤
 光明欲发莲华开
 今正是时愿生彼
 身欲无常时欲过
 众苦交煎应当离
 愿速念佛同修行
 尽此报身生极乐」


又愿此法门常在世间。如佛法身。作不请友。利乐一
切同生安养。天龙八部常来护持。于此法门不容毁
灭。如法性理永远流通与佛常住。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1164-9a¶ 第 722b 页 X61-0722.png
* No. 1164-9c
附真妄心境图说

真妄心境胜劣之图

(此方相喻真心大方广)



此图所引乃上卷第二篇斥妄显真之说中来。恐
人观彼犹有昧者。故作此图再述其旨。使后学易
晓云。

此一大方相喻大觉不生灭之真心也。心量不可
为喻。今姑以方相拟之。此一圆相喻十方无边虚
空也。此十个小方相喻十方各微尘数世界也。此
1164-9a¶ 第 722c 页 X61-0722.png
人身中心字喻汝今胸中所蕴六尘缘影之妄心
也。此妄影心在我身中。身在世界。世界在空。空在
大觉本然真心之中。故知此东秽西净二土实境。
两形远隔十万亿国土之外。岂在汝今虚妄缘影
心中。佛祖有云。惟心净土本性弥陀者。正在此。以
方相为喻能含裹十虚大觉不生灭真心中。若谓
在汝即今妄想缘影心中。可谓惑甚。楞严云。譬如
百千澄清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
尽瀛渤。此是迷中倍人。即此义也。又云。十方虚空
生汝心内。如片云点空。况世界在空。岂能离我本
然真心也。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
尘国。皆依空所生。如是则净秽等土不离真心。又
何碍于著相求生耶。若能了远即近。求即无求。自
合理趣此真妄二心。古人广有妙释。不能具引。行
者可不鉴乎。
* No. 1164-9d
附破妄念佛说(一名直指心要)

念佛三昧者。大雄氏观此娑婆有生老病死等业系
诸苦。教人念彼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之法也。以
彼佛身及彼国土清净无比。庄严第一。依正极妙。故
1164-9a¶ 第 723a 页 X61-0723.png
得名焉。彼佛众会所有大心菩萨闻。佛言教得生彼
者。何止万亿。自是法流天下。东土西国。自始至今。如
教生者转多。不可以微尘恒沙比其数量也。去圣逾
远。人世浇漓。不知西方极乐实境见存。乃错解诸法
在心一句以为玄妙。便妄认胸中六尘缘影昏扰扰
相为心。谓乐土在内。不求生彼。颠倒甚矣。此六尘缘
影皆属前尘。本无自体。前尘若无。此心即灭。云何更
有彼土在此心内耶。汝又谓。心本在胸。心小在胸。焉
可著此广大佛土耶。纵谓悟道便为佛土在心者。只
可名为见性悟道。焉可谓之净土在心。若人作此见
者。实名邪见。纵是天魔恶贼外道种性亦超此见。世
间无有。此见最下劣矣。可怜悯哉。汝今若欲悟真实
本然心者。先当观汝所认六尘缘影之心本在汝胸。
胸住于身。身居国土。此土及一切净秽刹海悉在虚
空之内。此虚空界无际无外。十界依正一切在中。广
大难思。此空虽大。我之天然不动真实本心非大极
大。又能圆裹如上最大虚空。彼空在我真心尚如小
片之云忽点太清之里。云何娑婆极乐一切净秽刹
海而不在我本然心中耶。然则佛说诸法在心者。实
非在汝胸中妄想缘影心内也。乃在现前一念本真
1164-9a¶ 第 723b 页 X61-0723.png
之心内也。此真实心。远离知觉。超诸闻见。永断一切
生灭增减之相。非始非今。性本真如。具含众妙。乃十
界迷悟之本实。不可得而思议其广大者。既一切身
土皆在汝今大觉不动真心之中。与佛同證。则知极
乐娑婆等土虽是实境。乃全我心。既全我心。我今任
意于中舍东取西。厌秽忻净。恶娑婆求极乐。乃至憎
生爱佛。恣意炽然。著相而求。皆不离我心也。如是而
求。不离心故。故彼极乐弥陀相好现时即自心显。自
心显时即彼佛现。又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
我心之佛。一体无二。故云惟心净土本性弥陀。非谓
西方无土无佛不须求生。但在汝生灭缘影之中名
为惟心本性也。又云。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须求
彼佛。义意甚明。云何今时有等破法散僧间道游儒
与泛参禅理者。不知即境即心求不碍真之理。反于
不二法中分内分外辨境辨心。又教人舍外取内背
境向心。使憎爱转多分别更甚而深违理趣也。一分
其境便以极乐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
指六尘缘影虚伪妄想为心。谓极乐在内。因思此心
无质又谓本无一切因果善恶修證之法。从是恣意
妄涉世缘。教人不须礼佛烧香然灯诵经忏愿等。种
1164-9a¶ 第 723c 页 X61-0723.png
种善行。谓之著相。其上者又使彼缚心不动如顽石
相似。坏乱禅法。甚者更令其放旷自如。言杀盗淫业
悉是空华无妨于道。因此邪见堕落生死。直向阿鼻
狱底最下一层而住。罪甚屠酤。直待此见悔时彼狱
亦随而坏方乃得出。又于身外田屋山河大地所作
之境。虽见实有不敢说无。亦皆指为心外之物打作
两橛。不能得成片段使心境一如。惟于著衣吃饭。因
贪口体之重。不敢叱之为外。而于天堂地狱及极乐
土等尘刹。虽曾闻名。因不见故直说为无。反言某人
某处快乐便是天堂。某人某处苦楚便是地狱。曾不
知彼真心非幻。而亦实具天堂地狱刹海也。以此教
人不必求生。愚之甚矣。呜呼。汝既不识不生灭真心
含裹太虚。妄认身内方寸缘影为心。以贼为子。不求
于佛。其见卑哉。经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惟认
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如来说为可哀怜者。
正此辈也。是以我心实与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弥陀
愿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痴之力作一切
佛事。无时不引导于我。我心亦于弥陀愿力大心之
内。修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无一善行而不具含佛
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弥陀愿力始于发心终
1164-9a¶ 第 724a 页 X61-0724.png
于究竟。无一法而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
心亦于无始至今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而
不摄归佛海成本来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
色心因果净秽虽同一心。而实不妨一一自分各住
其位于一心内也。以一心故。虽净秽不同。所求不出
于真心。以自分故。虽一心而必舍秽取净也。舍秽取
净则感应道交。见彼本性弥陀。了悟一心则净秽自
分可悟惟心。净土如是而修。譬如一滴投海便同一
味。方知大海即自巳也。岂有一行虚弃不成功德者
哉。今彼三家村里愚夫愚妇虽不识理。以信实有彼
土故。于命终时反得往生。彼畏有陷空之人。因认缘
影为心。谓无外土。故虽修道行还受生死。如是则知
弥陀光明威德愿力常在世间化事不息。尚欲摄取
逃逝专忘众生。况忆念佛者岂不生也。又彼国土既
胜。其求生者亦必当深心起胜愿行。或单称名号专
持一咒及但旋绕礼拜乃至烧香散华六时忏悔。尽
拨世缘一心专注。观佛形容与白毫相。不不懈废命
终定生。更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深信因果。不谤大
乘。劝进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也。若得生彼。非止得
1164-9a¶ 第 724b 页 X61-0724.png
生。又能了知。如上著实努力念念求生之时。正是无
念无求无生之理。何以故。即精修是无修。非谓不修
是无修也。若果谓一切放下善恶无著坦荡无碍为
无修者。又何异断见外道。非愚痴而何。岂不闻古人
以色相反为无相。以深修乃为无修。以彼例此。法法
皆尔。可不审之。今念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又况尘事
连环如钩锁不断。若不能于是事萦心尘劳郁结时。
及正当得志歇手不得处。一割割断。起愿立行。尽力
一跳。焉得应念生彼。是故我今作礼。奉劝佛子皆当
一心精进而行也。

此说因吾卿大方李公居士作劝念佛图请著语。
于中故述此云。

洪武乙亥九月二十日书附
* No. 1164-9e
旧跋

净直向读云栖大师法语。便知有净土法门。然犹
谓净业与禅正如春兰秋菊不妨各擅其美。未知
净业即是无上深妙禅也。自丁亥冬登祖堂礼藕
益大师。闻禅净不二之谈。谓不惟不可分。亦且无
待合。虽慕之而窃疑之。今读此念佛直指。方信藕
1164-9a¶ 第 724c 页 X61-0724.png
师实非臆说。兼信永明大师四料简语直不我欺。
故力募众缘刻印流通。而众友亦各欢喜乐助。当
知阿弥陀佛弘誓愿力贯彻于人心久矣。刻既成。
敬跋数语以识法喜。
辛卯中秋望日净业弟子车
净直书于四莲居时年六十
净土十要卷第七

(弟子邢时俊捐资刻此
念佛直指。奉荐先考邢艮。先妣潘氏。伏愿承斯胜利
净涤娑婆故业。早生极乐珍池。发菩提心。蒙
佛记莂。普与众生同归寂常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