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64-11¶ (自动笺注)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卷第
述曰。
靈峰老人云。
昔人蓮宗七祖太局。
只如
天台教主坐不背西。
臥必合掌
發明淨土
堂堂之陣。
正正之旗。
無敢與敵。
如法冢孫
晝夜彌陀十萬聲。
萬善莊嚴安養
發明淨土
大將軍令出如山無敢動者
非皆蓮宗列祖
乎。
天台幽溪無盡師。
慈雲行願日課
講自
所述生無生論。
每一登座
天樂臨虗
臨終畫空
書妙經題屹然而化。
以為蓮宗嫡裔何媿焉。
要中收幽溪兩作。
今會為一要
近代諸師。
公其
絕倡矣。
*No.1164-11
淨土無生
天台山溪沙傳燈和南
稽首能仁圓滿智。
無量壽大導師
所說安養大乘
經。
了義了義至圓頓。
妙德普賢觀自在
勢至清淨
海眾
馬鳴龍樹天親
此土廬山蓮社祖。
天台智者
法智
古往今來弘法師
我今歸命三寶
求乞
發神識。
敬採經論秘密旨。
闡明淨土無生
普使
將來悟此門。
斷疑生信階不退
將造論。
十門
一真法界門。
二身緣起門。
三心土相即門。
四生
不二門
五法界為念門。
六境觀相吞門。
七三觀法爾
門。
感應任運門。
彼此一門
十現未互在門。
**初一真法界門
一真法性中。
具足十法界。
正本融通
生佛殊致
論曰。
一真法界眾生有心性。
心性無量德。
無量名。
云何無量德。
性體.性量.性具。
性體者。
心性四句百非
體性堅凝清淨無染
不生不滅
常住無壞。
性量者。
此心性豎窮三世橫徧十方
世界
有邊虗空無邊
虗空邊心無邊
現在有邊過未
無邊
未有邊心無邊
無盡無盡無量無量
性具
者。
此心性具十法界。
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
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
法界地獄法界
此是假名
有正報。
謂佛五陰乃至
地獄五陰
此是實法。
復有依報。
佛國乃至地獄
國土
令易解故三分別。
得意為言
即性具是性體
性量。
性體過絕非即。
性具十界過絕非。
性體
凝清無染不生不滅常住不壞。
性具十界亦然
量豎窮橫徧無盡無盡無量無量
性具十界亦然
五陰同性體性量。
清淨周徧報國亦然
此之
三法亦名三諦
性體即中諦。
性量即真諦
性具即俗
諦。
嚴云
如來元心
非心非空。
非地水火風。
非眼耳鼻舌身意
非色聲香味觸法。
眼界乃至
意識界。
非無明乃至老死
非無明盡乃至老死
盡。
苦集滅道
非智非得
檀那乃至非般剌若。
怛答阿羯。
阿羅訶。
三藐三菩。
常樂我淨。
此即
性量無相
是為真諦
如來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
地水火風
即六凡。
二乘
乃至即如常樂我淨。
即性具十界
是為俗諦
如來妙明心元。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此即性體統攝
是為中諦。
又云如來藏性
真空
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地水火風
見識不如是。
地水火風空見識即性具也。
清淨
然即性體也。
周徧法界即性量也。
地水火風空清
本然周徧法界
即依報國土性體性量也。
見識
本然周徧法界
即正報五陰性體性量也。
云何
無量名。
此心性或名空如來藏
或名真如佛性
或名
菴摩羅識。
或名大圓鏡智
或名菩提涅槃
性體性量
名空如來藏。
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空如來藏。
至性體性量名菩提涅槃
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
菩提涅槃
故曰一真法性具足十法界。
正本
通。
生佛殊致
問。
一真法界初心是後心是。
若初
心是應無七名
後心是應無九界
初後俱墮。
立義
不成
答。
正顯初心
是以初心是。
後心是。
如果
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
垂形九界方便度生。
悉由證
因心所具。
故曰諸佛果地融通。
伹證眾生理本
得稱性施設無謀而應。
不然何異小乘外道作意
通。
法智大師云。
六即之義不專在佛。
一切假實三
乘人天。
下至蛣蜣地獄色心。
皆須六即辯其初後。
謂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論十界
理性故。
無非
法界
一不可改
名字去
不唯顯佛。
九亦同彰。
至於
果成
十皆究竟
後心是方顯初心是。
後心果地
全證眾生理本
故果地七種名目悉是眾生德美
稱。
眾生在迷。
性稱不顯
剋論性德。
豈可言無。
初後
俱善。
義成矣。
**二身緣起
一真法界性
不變隨緣
三身及四土。
由心變起。
論曰。
一真法界性
前文所明性體性量性具也。
中說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者。
由性體性量即
性具故。
晉譯華嚴云。
能隨染淨緣。
具造十法界。
謂真
如性中所具九法界。
能隨染緣造事中九法界
真如
性中所具佛法界。
能隨淨緣造事佛法界。
若不
具。
何所稱能
竝由理具
有事用。
此之謂也。
知事
十法界。
三身四土。
悉由真如隨緣變造
既曰真如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則事中染淨身土當體即真
絲毫加損者。
楞嚴。
見(八識見分)與見緣(八識相分
見相二分皆依他起
性)并所想相(此不了依他而起徧計)。
虗空華。
本無所有
此見
及緣。
元是菩提淨明是也
若然娑婆樂此
眾生當生九品
彌陀巳成吾心當果。
由心性之
變造
心具而造豈分能所
即心是佛即佛是心。
心是土即土是心。
即心是果即果是心。
造因緣及
所造法。
當處皆是心性
故明此宗而求生樂土者。
生與無生兩冥之至道也。
**三心土相即門
西方安樂土。
去此十萬億。
與我介爾心。
初無彼此異。
論曰。
彌陀經。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世界名曰
極樂
百億日月須彌大海鐵圍山一佛土。
一土
自廣大況億佛土
乎況十萬億乎。
是則極樂去此
甚遠。
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彈指即到者。
由生吾心所
具之佛土也。
凡夫念佛剎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稱介
爾。
十萬億土居凡夫介爾之心。
即心是土即土是心。
故曰初無彼此異。
問。
介爾之心居方寸
何能包許
佛土
答。
介爾之心。
昧者謂內。
達人大觀
真妄無在
蓋此妄心全性而起。
無在心亦無在。
性如大海
浮漚
全海為漚漚還帀海。
真如不變隨緣
而隨
緣端即不變
隨緣不變
豈以真妄而分大小哉。
**四生不二門
阿彌凡夫
迷悟雖有殊。
佛心眾生心。
究竟無有二。
論曰。
阿彌陀佛果人也。
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無
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凡夫因人也。
無量恒沙煩惱
無量恒沙業繫。
當受無量恒沙生死
迷悟之相譬
雲泥
而言究竟無二者。
謂據相則不二而二。
約性
則二而不二
蓋諸佛乃悟眾生心內諸佛。
眾生乃迷
佛心眾生
悟者悟眾生本具性體性量性具也。
迷者迷諸佛所證性體性量性具也。
心性之妙豈受
其迷。
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故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
所證法身
性量即報身
性具即應身
四智十力四無
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會可知
古德云。
佛心
眾生塵塵極樂
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
彌陀
我心。
我心即彌陀
未舉念時早巳成就
纔舉心念
便圓成
感應道交為有此理。
念佛人功唐捐
**五法界為念門
法界圓融體。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體法界
論曰。
行者稱佛名。
作佛觀行
主伴依正餘觀
三種
淨業
一心不亂。
散心稱名
以至見思浩浩恒沙煩惱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變隨緣而作。
全體法界
法智大師云。
法界圓融思議體。
作我一念之心。
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若然者。
心尚是。
況念
佛心乎。
是故念佛之時。
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
此妙心念阿彌
則彼三身何身不念
求彼四土何
土不生。
但隨功行淺深
品位高下耳。
問。
餘心是法界
何必念佛
答。
餘心是而逆。
念佛而順
以順翻逆。
念佛
非法界有異也。
**六境觀相吞門
十六等諸境。
事理兩種觀。
彼此互相吞。
如因陀羅網。
論曰。
境觀相吞者。
事事無礙也。
事事所以無礙者。
法界圓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
亦復舉體作生
作佛作依作正。
既皆全體而作。
有何一法不即法界
故曰一塵法界不小。
剎海法界不大
多亦法界
少亦
法界
是以西方十六諸境。
心事二觀
一一無非
法界全體
帝釋宮中陀羅網。
彼此各是一珠
而影入眾珠。
雖影入眾珠而東西照用有別。
境觀亦
然。
以境為事則觀為理
理能包事是為觀吞境。
以觀
為事則境為理
理能包事是為境吞觀。
觀若境。
一為事餘為理
或一為理為事
彼此互各相吞。
如因陀羅網。
若然者。
我作觀時
西方依正巳在我觀
內。
今身心巳在依正之中。
了此而求生安養
可謂
鴈過長空影沉寒水
鴈絕遺蹤之意。
無留影之心。
**七三觀法爾門
能觀為三觀
所觀即三諦
全性起修
故稱為法爾
論曰。
三諦真俗中也。
三觀空假中也。
忘情絕解
莫尚乎真。
隨緣應用莫尚乎俗。
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虗靈不昧
吾心自空也。
來斯應。
吾心自有也。
空有
相即。
吾心自中也。
此性也。
非修也。
三諦也。
三觀也。
修之者稱性照了也。
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
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
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
中。
然則虗靈應物也。
應物虗靈也。
空即假
中也。
假即空中也。
中即空假也。
是稱性而修也。
絕待
而照也。
思議三觀也。
首楞大定司南也。
別論
如此
總論者。
或以吾心虗靈為空。
以所觀萬物
假。
心境不二為中。
物吾心之物也。
假而不空。
萬物之心也。
何空而不假
即心即物即物即心。
何中
而不空假
是以極樂依正。
以吾心一觀三觀
一境三諦
無不可者
以吾三觀一心
照彼三
諦之一境
亦無不可者
虎溪大師云。
境為妙假。
觀為
空。
境觀雙忘即是中。
忘照何嘗先後
一心融絕了
無蹤
尚何三觀不法爾乎。
**八感應任運
心感諸佛。
彌陀懸應
天性自相關。
磁石吸鍼。
論曰。
諸佛眾生同一覺源
迷悟雖殊理常平等。
故曰
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
眾生是諸佛心眾生
迹此
而言。
諸佛眾生心精無時不通㳷。
但諸佛無時
欲度生。
眾生念念與之迷背
故云一人專憶一人
忘。
若逢不逢若見非見。
眾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正由一理平天性相關
任運拔苦與樂。
無量壽佛因中所發四十八願。
誓取極樂攝受有情
道果久成僧那久滿。
凡百
生弗憂佛不來應。
但當深信憶念數數發願生西
方。
磁石與鍼任運吸取
然磁能吸鐵不能吸銅。
能合磁不能合玉
猶佛能度有緣不能無緣
眾生
易感彌陀不易感諸佛。
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
淨土者。
願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一門
若人臨終時。
能不正念
見光見華。
巳受寶池生。
論曰。
往生傳。
張抗為翰林學士
大悲呪十萬遍願
生西方。
一日寢疾念佛號。
忽謂家人曰。
西方淨土
在堂西邊
阿彌陀佛蓮花上。
翁兒在花池
沙上禮拜嬉戲
良久念佛而化。
翁兒。
抗之孫也。
蓋西
極樂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
娑婆世界亦吾心之
一土耳。
約土有十萬億彼此之異。
約心而觀原無遠
近。
眾生受生來。
五陰區局真性
契心源。
念佛
人果成熟
將捨現陰趣生陰時
淨土蓮華忽然
在前
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
故楞嚴云
臨命
終時未捨暖觸。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純想即飛必生
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
及與淨願自然心開
見十
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法智師云。
垂終自見坐金
蓮。
身巳是彼國生陰。
亦此意也。
**十現未互在門
行者念佛
功德唐捐
因中巳有果
蓮華開敷
論曰。
頓教頓悟心性無修而修。
修彼樂邦
性中
所具極樂
由修顯發
而此心性豎貫三際
橫裹十虗。
佛法生法正法法因法果法一圓成
是以念佛
名為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全性起修雖名為因
全修
在性因中有果。
以所具因法與所具果法同居一性
心性融通無法不攝。
蓮花開敷花中有果
況此心
常住
無生去來
即今念佛之心便是當來華池
生時
故初發心人。
極樂寶池巳萌蓮種。
精進不退
日益生長華漸開敷
隨其功德大小煒燁
其或懈退
悔雜日漸憔顇
若能自新華復鮮麗
其或不然
芽焦
種敗。
且此蓮華
人誰種植
現未互在。
斯言有歸也。
淨土無生
*No.1164-11a
舊䟦
幽溪大師以性具圓理淨土法門
為生無生
論。
初開演於新昌石城寺。
每一登座天樂盈空。
眾同聞。
事非虗誑
五濁之大津梁
九蓮之勝
方便也。
比丘知識
*No.1164-11b
此論以現前一念無法不具為本(初門)。
具則必造
(二門)。
佛土佛身皆即我心(三門四門)。
今即以此不可
思議一念念佛(五門)。
西方依正圓妙三觀生佛
感應
曠劫誓願因緣
總不出我現前念佛一念
(六門七門八門)。
如是十方彼此
三世因果
凡小偏邪。
種諸疑可以悉斷矣(九門十門)。
後學成時識。
*No.1164-12
幽溪無盡法師淨土法語
門人正知較
修行法門
如來對證之良藥也。
隨病廣。
逾恒
沙。
求其至捷逕簡要者莫念佛求生淨土
可謂
疾成覺道秘訣也。
出離生死三種力。
一自力。
二他力。
三本有功德力。
若惟務悟明心地
無明網。
愛欲河。
成佛作祖
謂之自力
是為沒量好漢真大
丈夫
世及正法中諸大菩薩聲聞及諸大祖師是
其人也。
像末之世根器謭劣
有雖修而不悟
悟而不
精。
內照似脫對境仍迷。
縱使不迷猶然坏器。
菩薩
隔陰之昏。
初果有入胎之昧。
方之博地安免隨流
自力之無功。
出塵不效
一錯百錯實可寒心
是以
諸佛菩薩曲垂方便
有仗他之法門焉。
此之法門
論亦夥。
求其苦口叮嚀極言稱歎
列祖弘通人心
奉。
極樂世界念佛一門究竟
言言淨土之惟
心。
句句演彌陀本性
此者達生心與佛心平等
心土佛土無差。
此者妙觀妙境相符
自力
與他力兼濟
況本有功德之力無始性具者因此
彰。
曠劫積累者藉之頓發。
故得娑婆報滿。
淨土現前
蓮華化生
不迷生陰。
一入永入更不退轉
故生者皆
是阿鞞䟦致。
其數甚多
比在娑婆入道
塵境麤強
難惡塗無處不有者固不侔矣。
然而說之匪難行之
為難
行之匪難心要為難
昔人所誡。
我輩當遵。
次公云。
愛不重不生娑婆
不一不生極樂
念佛
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尚矣。
然或忘而不能
念。
念而不能一。
無他
情愛之所牽也。
夫輕愛以袪其
妄。
斬斷情根脫離愛網尚矣。
然或念而不能忘。
忘而
不能盡。
無他
心之不能一也。
娑婆有一愛之不輕。
臨終為此愛所牽。
矧多愛乎。
極樂一念不一
臨終為此念所轉。
多念乎。
夫愛有輕焉重焉厚焉
薄焉正報焉依報焉。
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
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
園林泉花珍寶玩物不可枚盡。
大而重於泰山
輕於鴻毛
一物之不忘愛也。
一念之不遺愛
也。
有一愛存於懷則念不一
一念不歸一則
得生
嗚呼
愛不重不生娑婆
不一不生極樂
此兩
語刮瞖眼之金錍
膏肓聖藥
凡有志於求生
樂者。
宜書於屋壁
銘於肌膚
時時莊誦。
念念提撕
娑婆愛日求其輕。
極樂之念日求其一。
輕之又輕
之以漸階乎無。
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
果能如此
雖未脫薉邦。
不是娑婆久客
未生寶所
巳是極樂
嘉賓
臨終正念現前
往生極樂必矣。
或問
輕愛有
道乎。
曰。
輕愛莫要乎一念
一念有道乎。
曰。
一念莫要
乎輕愛。
或者筦爾謂曰。
師言首鼠兩端
學者何從
曰。
兩端也。
欲明一念所以也。
蓋念不一
散心
異緣使然
散心緣由逐境紛馳使然。
娑婆一境
眾生一心
眾生一心娑婆一境
聚緣內
搖趣外奔逸。
心境交馳愛若塵沙
故欲輕其愛者
若杜其境。
眾境皆空萬緣都寂。
萬緣都寂一念自成。
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矣。
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輕其
愛。
欲輕其愛莫若一其念。
愛之與念勢不兩立
若明
暗之相背也。
曰。
杜境有道乎。
曰。
所謂杜境者。
非屏
萬有也。
亦非閉目不觀也。
即境以了其虗。
會本以
空其末也。
萬法本自不有
之者情。
故情在物在。
空物空。
法空本性現。
本性現而情念息。
自然
然。
非加勉強
楞嚴所謂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
虗空
花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淨明體。
云何
中有是非是。
是以欲杜其境。
莫若體物虗。
體物虗則
自絕
情絕則愛不生。
而惟心現念一成。
圓覺云。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非漸次
一去一留
不容轉側
功效之速。
有若桴鼓
學道之士於此宜盡
心焉
又曰。
輕愛與一念同乎異乎。
對曰。
能輕娑婆
愛。
未必一極樂之念。
一極樂之念。
必能輕娑婆
之愛。
此約無志有志間說也。
實則愛非念一不忘。
非忘愛不一
兩者工夫初無間然
又曰。
輕愛既聞命
矣。
一念奈何
對曰。
一念之道有三。
曰信曰行曰願。
疑謂之信。
苟有疑焉。
不得一矣。
是以求生極樂
敦信為始。
必須偏讀大乘
廣學祖教
凡是發明淨土
之書。
皆須一一參求
極樂原是我惟心之淨土
是他土。
彌陀原是我本性真佛
非是他佛。
大要
有二。
妙有徧周徧具。
以為欣淨之本。
悟真空圓離
圓脫。
以為捨薉之原。
第二修行敦信目視
修行
如足行。
信而不行猶有目無足
行而不信猶有足無
目。
是故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
如目足兼備能到
凉池。
行門有二。
一正
二助。
正行復二。
一稱名。
二觀想。
稱名小本彌陀經。
七日持名一心不亂。
有事一心
一心
口稱佛名繫心在緣。
聲聲相續心心不亂。
設心外境攝之令還。
須生決定心斷後際念。
棄世放下緣心
使念心漸漸增長
漸至久自少
至多
一日二日乃至七日。
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
巳。
此事一心也。
苟得此巳則極樂淨因成就
垂終
正念必然
身無病苦不受惡纏。
預知時至身心
喜。
吉祥而逝坐脫立亡。
親見彌陀垂光接引
得生
土必矣。
一心亦無他。
但於事一心念念了達
念之心。
所念之佛。
三際平等十方互融。
非空非有非
自非他。
無去無來不生不滅。
現前一念之心便是
淨土之際。
念而不念無念而念。
無生生生而無
生。
無可念中熾然而念。
無生熾然求生
是為
一心明理一心也。
二觀想者。
如觀無量壽佛
經。
境有十六。
觀佛最要。
當觀阿彌陀佛丈六之身。
紫磨黃金色像。
華池上。
垂手接引狀。
身有三十
二種大人相。
相有八十種隨形好。
作此想者亦有事
理。
事則以心繫佛以佛繫心
初觀足下安平如奩底。
次觀具千輻輪相
如是次第逆緣至頂中肉髻
復從
肉髻順緣至足底。
了了分明無分散意
一心者。
云。
諸佛如來法界身。
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
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是心作佛。
心是佛。
諸佛正徧知從心想生。
是故汝等應當
念彼佛。
此義具明微三觀
如觀經疏.妙宗鈔中說
然此二種正行相須而進。
行住睡臥時則一心
稱名
趺坐時則心心作觀。
行倦則趺坐以觀佛。
出則經行稱名
苟於四威儀修之不間。
往生西
方必矣。
二助行。
亦有二。
一世間之行。
孝順父母
仁慈
慈心不殺
具諸戒律
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
西方
無非助道之行。
出世之行。
六度萬行
功德
讀誦大乘
修諸懺法
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
之。
無非淨土行也。
更有一種微妙助行。
當歷緣境處
用心
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
淨土法門
開導之。
令輕愛以一其念。
作將無生眷屬
若生
恩愛時。
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
何當得生淨土
離此愛。
若生瞋恚時。
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
何當
往生淨土得離此瞋。
受苦時。
當念淨土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受樂時。
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
凡歷
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
一切時處無非淨土
助行也。
第三願者。
淨土舟航要以信為柁。
行為
櫓檣纜。
願為風帆
無柁則無所指南
篙櫓檣纜則
不能運行
無風則不破浪疾到。
次行以明願
也。
第願有通別。
廣狹
有徧局。
通如古德所立回向
發願文。
別則各隨巳意。
廣謂四弘上求下化
狹謂量
決志往生
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
徧則時時
處處標心
但須體合四弘
不得師心妄立。
大率
發之願別勝於通。
通恐隨人語轉
別則自巳標心
通文而生決志
雖通而別。
若於別文而生濫漫
亦成通。
又廣勝於狹。
廣則發心大。
剋果勝。
狹則悲願
淺。
獲果劣。
又徧勝於局。
局則數數間斷
徧則念念
成。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淨土速覬彌陀
一切淨土
門。
不外乎是矣。
淨土法語
淨土十要卷第
(弟子戴學修出資參兩(薦母定蓮)吳書達貳兩(薦夫陳黼箴)
 劉氏陳氏各壹兩劉學願五錢刻此
淨土無生論及
淨土法語
伏願□歿雙超。
自他竝利者)。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