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76-A¶ (自动笺注)
*No.1176-A
淨土全書
蓋聞願生淨土者。
必先淨其心。
心淨則其土淨也。
欲淨其心者。
專精其法。
其法專則其功純也。
往生
淨土之書。
實浩且繁。
其持名之專。
用功之精。
莫尚於
龍舒淨土文矣。
余昔甞閱其書。
每置卷三歎
欲廣
流通
九州四海若緇若素。
若男若女。
厭離娑婆
極苦
忻羨安養極樂者。
皆得攝百千萬億三昧
一念三昧中。
十二時間。
純而弗雜。
約而易操。
力省
功倍。
期孚效速。
華開見佛。
永脫輪迴
則此書誠為破
之前陣。
割惑之利鋒
淨域寶筏
入聖要津
茲棲水俞惠公居士
復原龍舒
愽綜經論
彚為全
書。
既以自利
兼以利他
觀其直捷信向願力弘厚
謂入海而取明月之珠。
登山而採連城之璧
無以加
矣。
刻成。
乞余一言
以為序。
余固知法而后功純。
而后心淨
心淨而后土淨
其將旦暮而遇之也。
止多善根多福多因緣而巳哉。
公元1664年
康熈三年仲秋月報恩琇頭陀
*No.1176-B
淨土全書
安養國法王子之言曰。
念相繼。
三摩地
淨土
心。
不必淨土歟。
勢至菩薩欲入於微塵內。
根本
法輪
淨土成住有因也。
曹溪大師之言曰。
東方人
求生西方
西方人求生何國
求生不必往生歟。
盧祖。
慮人於一真界。
起爾我諍端。
淨土跬步可到
也。
是故黃童白叟論年
華屋蓽門不論地。
動靜
不論時。
無人念佛人。
無地念佛地。
無時非念
佛時。
然則一切人是佛本來人。
一切地是佛降生地。
一切時是佛成道時。
聲聲是佛聲。
念念是佛念。
龍舒
居士淨土三昧
倏然而起。
歡喜合掌
告我言。
水善里。
大長者。
現淨清身
與我某甲
分座說法
諸眾生。
同行佛行
同堅佛願。
同證佛心
同生佛土
老人為作證明。
山僧不覺手舞足蹈
敬書是語於
簡端
康熈甲辰初冬靈隱弘禮題於直指堂中
*No.1176-C
淨土全書
禪宗自達西來
派傳五葉
燈續千秋
其間大智
根。
一聞徹悟
妙證無上者固多。
凡夫之人。
根器
鈍。
菩提種子當身具足
雲深霧重。
推盪不開。
痴漢
欲以棒喝喚醒
是猶以盲詔盲。
累劫難明。
安在其為大慈父耶。
釋迦如來為是特說彌陀一經
單指念佛往生
前哲慧遠
首結蓮社
中峯深懷淨
土。
宣暢念佛法門
向慕西方極樂
大抵凡夫所貪
着處
猛然善誘
解者不敢以為非。
昧者深以為可喜
無智無愚大共極便之途也。
柰何末法浸衰。
本原
漸晦。
即知念佛可以往生
不識所念何佛。
遂令西
方有億萬之遙。
苦海回頭之樂。
豈知所謂念佛
非徒齒舌也。
念念是心。
念念是佛。
一動念。
西方
即爾現前
纔一現前
是名極樂世界
然則念佛往生
之說。
其諸即心即佛之謂與。
以為提宗。
離念何處
宗。
以為直證。
舍佛將何作證。
是知列祖傳燈。
超生
死。
眾生篤信
遂脫輪迴
歸一也。
近代蓮池大師
捷徑
啟廸愚迷
今復澤邈而誨湮矣。
寶蓮俞君。
安養虗懸
塵沙罔覺
仰企龍舒之懿訓。
經傳元詮
彚為一書
文愽而不繁。
其義括而
無隱
殆以嗣揚至教
群蒙于弗墜者哉。
予不
敏。
諷覧終編。
頓生歡喜
而為之言。
公元1665年
康熈乙巳仲春既望狀元四明史大成謹序
*No.1176-D
淨土全書
淨土之說。
肇自阿彌陀佛
慈願弘開。
彰于釋迦牟尼
佛。
特告阿難
其言非妄
西土傳教
入中華。
翕然
遵信
響應聲。
至晉慧遠祖師劉遺民諸君
結蓮
百餘人
篤信專修
其中感佛來迎。
脫生淨土者。
屈指
嗣後隋有智者
魏有曇鸞
唐有善導五會
岩。
大振宗風
永明省常慈照諸師。
勸修益勵。
王龍舒先生
嚮往愈堅
修持愈篤。
臨終立化
淨土
較然矣。
自利利他
淨土十三卷
以詔來學
久板翳。
元益重為刊梓。
欲壽其傳。
刊至四卷第九
第十板。
出舍三顆
見之呂師說序中。
章章可攷。
此皆精誠所感。
示現神通
孰謂佛法無靈騐耶。
明蓮
大師
每每導人
念佛往生
其教稍廣。
予生也晚。
間甞竊聞其說。
而未悉其指。
近得龍舒淨土文。
䖍誦
詳覧
恍然先生一片婆心
真法中度世之慈航
也。
然此書大都接引中下居多
其文浩繁
根鈍
不能豁然生信。
竊不自揣
括其要旨
畫為淨土定式
刊板流通
普勸道俗
猶慮淨土之蘊未大備也。
更慱
釆諸經及餘尊宿所緒論
輯為全書
以擴見聞
所以
啟人之信。
破人之疑。
邁往之志。
銳進之階者。
前哲為粗備。
娑婆世界眾生
人人信向七寶池
中。
蓮花日日發生
庶幾淨土一門
永播恒沙無量
焉爾
公元1664年
康熈三年甲辰仲夏寶蓮道人行敏謹題
*No.1176-E
勸修淨土
竊以學佛初機。
大悲菩薩心印
利他要行。
誘進
淨業勝因
社羣贒。
願偕生於極樂
十方海眾
宜彚
拔於娑婆
生死難逃
無常之甚速。
敢不景仰
前哲鼓倡當來
一人以至多人。
沙門法施
一佛以至億佛。
淨土慈航
勉爾同儕
深植善本
常為道侶
勤䇿真功。
一夫退惰
則恊力提撕
一子
昇。
交相接引
庶使眾生不永滯乎迷途
且令善信
咸慶登夫寶所
若徒知而不修
累葉沉黑獄。
苟推
巳而行化
現身即是彌陀
敢冀弘仁
轉加喚醒
立時
下手
猛地回頭
一生遂補佛處。
曠刼不染纖塵
斯誠
超脫輪迴捷徑
而直馳安養康衢也。
寶蓮道人
謹啟
*No.1176-F
淨土文序
阿彌陀如來
大願力
攝受羣品
繫念甚簡。
證果甚
速。
或者疑之。
余甞為之言。
阿彌陀佛即汝性是。
極樂
國土即汝心是。
眾生背覺合塵。
於七趣。
立我與佛
天地懸隔
為是故。
慈悲方便開示悟入
現諸無量
如幻三昧
莊嚴其國。
備極華好
復以辯智而為演說
諸眾歡喜愛樂
日用中。
能發一念
念彼如來
欲生其國。
即此一念清淨堅固
還性所有
與佛無異
當是念時。
不起於坐。
阿彌陀佛極樂國悉皆現前
如是修習
乃至純熟
幻身壞時。
此性不壞。
蓮華臺
由性種生
往生其中
如歸吾廬
諸佛菩薩即我眷屬
無異故。
自相親愛
友人龍舒王虗中
靜簡潔。
羣書
訓傳六經諸子數十萬言。
一旦捐之。
曰是皆
業習
究竟法。
吾其西方之歸。
自是精進
惟佛惟念
年且六十。
布衣蔬茹
重趼千里
以是教人
風雨寒暑
弗皇恤閒居。
日課千拜。
夜分乃寢
面目奕奕有光。
公元1161年
之者
信其為有道之士也。
紹興辛巳秋
過家君於宣
城。
兩月
始見其淨土文。
修習法門
感驗章著
具有巔末
將求信道
鋟木傳焉。
諉予序其書。
故為
題其端云
虗中日休
十月旦
狀元歷陽張孝祥序。
*No.1176-G
重刊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
為道功德母。
長養一切善根
然世
所謂淨土者。
不可以不信也。
淨土西方極樂
世界
其中種種殊勝莊嚴
阿彌陀經載之詳矣。
阿彌
陀乃彼中之佛。
未成佛以前
有四十八願。
願願度人。
眾生願生彼國者。
一稱其名。
隨念往生
末世之人。
命終氣絕之後
令他人稱念十聲
謂之十念
何益
於事。
却不知於平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念念不離
西方淨土
念念見彼彌陀
直至命終
不差不亂。
蓮臺上品
決定化生
五濁惡世
更不再入
闡提
不信有之。
惡業昏翳
不能自修
又障他人修。
入地獄如箭射
誠可憫也。
譬如遐邦絕域之人。
服食
極其荒凉
安知有中國富貴快樂
一旦或有
之者
以為妄。
其中乃至一人聽而信之。
念慕中
國。
大厭彼土。
願身沒而生焉。
今生中國之人。
豈無若
輩乎。
世界中。
豈無遐邦絕域乎。
既有南贍部洲
便
西方淨土
此生彼。
亦理之常。
烏得而不信哉。
無妄語。
佛語不誤人
先賢達士禪門宗師亦多
淨土
龍舒王居士信之篤。
修之勤。
正念現前
明白
淨土之歸無疑矣。
自利利他
又作淨土文十
三卷
三教經書為證。
方便利益
開導後人
可謂
萬年
歲久板翳。
不任披閱
吾侄呂元益
遜齋自號。
康廬隱客。
先兄道山左丞之子
夙植善本
來生
家。
行巳立身
靡不在道
饑寒病苦
周恤有恒
道釋
印施饒益
修行淨業
惟巳自知發心
重為刊梓。
壽其傳。
一切眾生
悉歸淨土
刊至第四卷第九第
十板。
鐵筆有礙。
出舍三顆
嵌罅深隱
光彩熣燦
驚異焉。
此皆阿彌陀佛悲智示現
龍舒居士願力
不泯
吾侄信心堅固所致
佛法無靈騐。
西方無淨
土可乎。
公元1316年
延祐三年。
歲次丙辰中秋。
同修淨土信士
大夫江淮等處財賦都總副總管古壽呂師
說。
書於潯陽寓舍之信堂。
*No.1176-H
重刊龍舒淨土文序
予甞閱龍舒淨土文。
王居士用心
普度一切
三乘
而其接中下二根之功為最多。
何者
葢此事
本來現成
不假修證。
纔涉有想
便落第二義
而世之
人。
不皆上根利器也。
非示以起信修持之方。
證以現
感應之跡。
則其能無所緣
發心者鮮矣。
淨土
文。
修行捷徑
肯心信受
無論根器利鈍
淺深
現世末後均得證果。
誠世之所不可無者。
者以十聲念佛
恐未能深入三昧
觀想不純
未必
受用
殊不知世界皆從想生。
遂成幻有。
何況專修
淨土者。
終身禮拜注念
不能隨意往生
必無是理
也。
直截根原之士。
頓空諸幻者。
無需乎此。
一切
初地學人
是則如盲。
不任倀倀何之。
予故謂。
士接中下二根之功為最多。
在在處處不可無此書
也。
公元1574年
萬曆二年歲次甲戌仲秋吉日
紫雲山人宗門後
操守經書
*No.1176-I
佛祖因緣
鼓音王經云。
過去久遠劫中。
有國名妙喜
王名憍尸
迦。
祖父泰國王。
月上轉輪王
殊勝妙顏
皇后
生三子。
長曰月明
次曰憍尸迦。
三曰帝眾。
時有一佛
出世
號世自在王如來
憍尸迦棄舍國位
投佛出家
名曰法藏比丘
恭對如來
發四十八種廣大行願
十方一切眾生
一願不滿者。
不作佛。
是時諸
散華
大地震動
空中讚言。
決定成佛(號阿彌陀)。
悲華經云。
往昔刼中。
轉輪王
名無諍念。
大臣寶海
善知識
同于寶藏佛所發願
輪王云。
我作佛時。
清淨安樂世界
攝受一切眾生
大臣云。
我作佛時。
在於五濁苦惱世界
度脫一切眾生
無諍念王者
彌陀是也
寶海大臣者。
釋迦牟尼佛是也
此君
臣道合。
名為攝折二門。
是故阿彌陀佛在彼淨土
眾生
釋迦牟尼佛在此娑婆
教化眾生
(柔輭自墮者。
宜以攝受法門化之。
如說安養功德莊嚴等。
剛強自是者。
宜以折伏法門度之。
如說娑婆
昇沉等)。
*No.1176-J
菩薩因緣
悲華經又云。
爾時寶藏如來
復告第一不眴太子
(即轉
輪王之子)今當號汝為觀世音
無量壽佛般涅槃
(此云入寂減)
當成佛道
普光功德如來
又告第二尼摩太
子。
當作佛。
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汝以願力
取清
淨土
復號汝為大勢至
阿彌陀經云。
佛言。
彼佛(即阿彌陀)至般泥洹(即涅槃)時。
世音菩薩當作佛。
掌握化權
教化度脫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皆令得泥洹之道。
教化度脫
一如大師阿彌陀佛
無有窮極
復往無
數劫
般泥洹
其次大勢至作佛。
掌握化權
教化
度脫
一如阿彌陀佛
經歷刼數
永無般泥洹時。
*淨土全書目次
*卷上
*序
*佛祖因緣
*菩薩因緣
*淨土原始
*淨土起信
*淨土定式
*修持要約
*淨土扶迷
*卷下
*淨土果證(沙門往生王臣往生處士往生類尼眾往生婦女往生惡人往生畜生往生類)
*念佛現應
淨土全書目次(終)No.1176
淨土全書卷上
國學進士王龍舒先生
後學行敏惠公甫重輯
*淨土原始
經言。
西方淨土七寶莊嚴
常清自然
一切
雜。
名淨土
其人皆蓮華中生
長生不老
景序
無復寒暑
大受快樂
一切苦惱
故名極樂世界
其佛梵語
阿彌陀者。
此云無量
以我佛光明。
照見
十方世界
無有限量
凡念眾生
無不知之故。
又名
無量光佛。
佛壽命。
與其國中人民壽命
無有
量。
恒河沙劫。
亦無有盡故。
又名無量壽佛
我佛有
大誓願(誓願見後)度人。
威神不可思議故。
至心信向
名號者。
西方七寶池中。
生蓮一朵
他日於其
託生
直脫輪迴之外。
更得阿鞞跋致(華言退轉)。
彌陀經云。
極樂國土。
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
七重行樹。
皆是四寶
周帀圍繞
又有七寶池
八功德水
充滿
中。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四邊階道
金銀琉璃玻瓈
成。
上有樓閣
亦以金銀琉璃玻瓈硨磲赤珠碼碯
嚴飾之。
池中蓮華
大如車輪
青色青光
黃色黃光
赤光
白色白光
微妙香潔
又常作天樂
黃金為地
晝夜六時
雨天曼陀羅華。
有種奇妙雜色之鳥。
白鶴孔雀
鸚鵡舍利
迦陵頻伽
共命之鳥。
諸眾鳥。
晝夜六時
和雅音。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
菩提分。
八聖道分。
如是等法。
其土眾生
聞是音巳。
皆悉念佛
念法念僧。
諸眾鳥。
非罪所生
皆是阿彌陀佛
法音宣流
變化所作。
微風吹動寶行樹。
及寶
羅網
微妙音。
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聞是音者。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又云。
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一日
二日
三日
四日
五日
六日
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眾。
現在
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
國土
彌陀經云。
阿彌陀佛剎中。
自然七寶相間為地
或純以一寶為地
光色照耀
奇妙清淨
超越十方
世界
其國恢廓曠蕩
不可窮盡
地皆平正
須彌
山及金剛一切諸山。
亦無大海小海坑坎井谷
亦無幽暗之所。
無地餓鬼畜生
以至蜎飛蝡動
類。
無諸龍鬼神。
亦無雨露
惟有自然流泉
亦無寒暑
氣象
清快明麗
不可具言
阿彌陀佛
講堂精舍
自然七寶相間而成。
復有七寶
以為樓觀欄楯
七寶
為之瓔珞
懸飾其側。
復以白珠明月珠摩尼
珠。
為之交絡
徧覆其上。
殊特妙好
不可勝言
其餘菩
聲聞所居宮宇
亦復如是
諸天世人
衣服
食。
華香瓔珞
傘葢幢幡
微妙音樂
隨意而現。
所居
樓閣
稱其形色
高下大小
或以一寶二寶
乃至
量眾寶。
化現而成。
宮宇隨意高大
浮于空中
雲氣者。
不能隨意高大
在地上。
世間者。
故非他。
隨意者。
前世求道時。
慈心精進
益作諸
善。
德厚所致
不能隨意者。
求道時。
不慈心精進。
所致
所以別進有勤惰。
德有大小
示眾見之。
其內
外復有自流泉及諸池沼
自然七寶俱生。
有純
一寶池者。
其底沙亦以一寶
黃金池者。
白銀沙。
水晶池者。
琉璃沙。
珊瑚池者。
琥珀沙。
二寶為一
池者。
底沙亦以二寶
三寶四寶
以至七寶
共為一
池者。
其底亦如是
此諸寶池
方四十里者。
有方
六十里者。
展轉漸大。
以至方二萬四百八十里。
皆菩
聲聞上善人生長之所。
若彼佛池。
其方倍此。
諸池者。
八功德水
湛然盈滿
清淨香潔
味如甘露
十方無央世界
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蝡動之類。
阿彌陀佛剎者。
皆于七寶池蓮華化生
自然
大。
亦無乳養
皆食自然之食。
菩薩聲聞上善人。
有時浴于其中
意欲水沒足。
水即沒足。
欲令至膝
至腰。
以至於頸。
水亦如是
欲令其水如初
即亦如初
調和冷煖。
無不順適
神悅體。
滌蕩情慮
清明澄潔。
瑩若無形。
出浴巳。
各坐一蓮華上。
自然微風徐動。
吹諸寶樹
或作音樂
作法音。
吹諸寶華
皆成異香
散諸菩薩聲聞之上。
菩薩聲聞
有欲聞法音者。
欲聞樂音者。
有欲聞華香者。
有皆不欲聞者。
其欲聞
者。
獨聞之。
不欲聞者。
無所聞。
各適其意。
自然
樂。
隨往進修
在地講經者。
誦經者。
說經者。
口授
經者。
聽經者。
念經者。
思道者。
坐禪一心者。
經行者。
有在虗空中講經者。
誦經者。
說經者。
口授經者。
經者。
念經者。
思道者。
坐禪一心者。
經行者。
其間有未
須陀洹者。
因是須陀洹
未得斯陀含者。
因得斯
陀含。
未得阿那含者。
因得阿那含
未得不退轉地
薩者。
得不退轉菩薩
各隨其質而有所得
諸寶
池中
水轉灌注
不疾不徐。
波揚無量自然妙聲
或作說佛聲。
或作說法聲。
或作說僧聲
或作說寂靜
聲。
說空無我聲。
說大慈悲聲。
波羅蜜聲。
十力
不共法聲。
說諸通慧聲。
無所作聲
不起滅聲。
無生忍聲。
乃至甘露灌頂一切妙法等聲。
聞者
喜悅無量
發清淨心
無諸分別
正直平等
成熟善根
不退無上菩提
于彼世界
不復聞于地獄餓鬼
畜生夜叉
殺生偷盜鬪諍惡口兩舌
如是一切
聲。
聞且絕無
況有其實
但有自然清淨之音。
自然
樂之事。
是故其剎名曰極樂
池岸有無栴檀
樹。
吉祥果樹
華果恒芳。
異香流布
又有天優鉢羅華。
曇摩華。
拘牟頭華。
芬陀利華。
雜色光茂。
覆水上。
復有七種寶樹
純一寶樹者。
根莖枝葉花果
皆以
一寶
二寶三寶
乃至七寶一樹者。
根莖枝葉
亦復如是
是諸寶樹
種種各自異行
行行相植。
數百千重。
間以寶池亦復如是
乃至周徧世界
榮色
光耀
不可勝視。
清風時發
自成微妙音聲
無可比者
有種自然妙樂
而其音聲無非妙法
清暢嘹喨
微妙和雅
往生者。
飯食時。
有欲金鉢銀鉢者。
水晶琉璃珊瑚瑪瑙
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
等鉢者。
皆隨其意。
化現在前
百味飲食
充滿其中
亦不餘。
少亦不缺。
食巳自然化去
再欲食時
復現
前。
所欲衣服
隨念即至。
不假裁縫擣染浣濯
菩薩
聲聞眾。
面目
端正靜好
材性
智慧勇健
所欲言。
皆豫相知意。
心所存念。
無非道德
形于談說
無非正事
動合禮義
穆若弟兄
轉相教令
欽悅承受
意皆潔清
無所貪染
淫泆嗔怒愚痴之態。
盡絕無餘。
樂從經道。
啟廸慧性
通其宿命
有道場樹。
高一千
六百由旬
四布枝葉
八百由旬
根入寶地
五百由旬
一切眾寶。
自然合成
華果敷榮
無量百千殊麗
之色。
于其樹上
或時微風徐動。
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其聲流布
徧諸佛剎
眾生聞者得深法忍。
住不退轉
地。
無其耳病。
以至成就無上菩提
若有眾生
見此樹
者。
乃至成佛
其中間。
不生眼病。
樹香者。
不生鼻
病。
樹果者。
舌亦無病。
樹光照者。
身亦無病。
觀想
者。
心得清涼
遠離貪等煩惱之病。
皆得甚深法忍。
不退轉地
有無寶網彌覆其剎。
有自德風
徐動。
不寒不暑。
溫柔和輭
不疾不遲。
吹諸寶網
及諸
寶樹
演發無量微妙法音
流布萬種雅德香。
其有
聞者。
塵勞垢息。
自然不生。
風觸其身。
自然快樂
其間
欲作佛者。
即令菩薩行。
以至成佛
既成佛巳。
其有
宿願度生。
則以弘誓功德
他方生死界中。
獅子
吼。
說法度脫
爾時阿彌陀佛
威神力。
令彼教化
眾生
度脫十方無央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蝡動
之類。
往生其剎者。
不可勝數
作聲聞得泥洹道者
不可勝數
菩薩以至成佛者。
不可勝數
如是
剎。
阿彌陀佛願力無邊
威神廣大
功德圓滿
自然
化現
無窮無極
不可思議
晝夜一劫
不能盡。
今為
汝等。
略言之耳。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至心欲生阿
彌陀佛剎者。
別有三輩
上輩生者。
捨家棄欲。
而作
沙門
無貪慕。
持守經戒。
行六波羅蜜
菩薩業。
向專念阿彌陀佛
修諸功德
是人則于夢中
見佛及
菩薩聲聞
其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
悉來迎致
即于
七寶水池蓮華化生
不退轉地菩薩
所居七寶
宮宇
在于空中
去佛所為近。
其中輩生者。
不能
沙門
大修功德
信受佛語。
無上菩提之心。
念佛
隨力修善
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然燈
散華燒香
以此回向
願生其剎。
命欲終時。
化現其身。
與諸大眾
在其人前。
即隨往生
亦住不
退轉地。
次于上輩生者。
下輩生者。
不能作諸功德
不發無上菩提之心。
每日十聲念佛
願生其剎。
命欲
終時。
夢見佛。
遂得往生
所居七寶宮宇
在于地。
去佛所為遠。
若不能大精進禪定
盡持經戒。
必修
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婬
不調欺。
五不飲
酒。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
八不妄語
九不嫉妬
十不
欲。
靳吝
嗔恨
邪見
篤于孝順
謹于誠信
信受
佛語。
晝夜思維阿彌陀佛
是人命終
心不顛倒
即得
往生
不退無上菩提
其次齋戒清淨
一心常念
阿彌陀佛
欲生其剎。
晝夜不斷絕者。
命終
必得
生。
不能晝夜
當絕慮去憂。
勿與家事
近婦人
端身正心
斷除愛欲
齋戒清淨
至心憶念彼佛。
誦持
名號
一晝夜。
不斷絕者。
勝于阿彌陀剎中為善
歲。
所以者何。
以彼剎中人為善
毫髮之惡。
若此
世界中。
為惡極多。
為善極少。
能自修治
其功勝彼。
終亦得往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菩提心。
持諸禁
戒。
堅守不犯
饒益眾生
作善緣。
悉以施與
得安
樂。
憶念佛及彼剎境界
是人命終往生
賢聖圍繞
速聞無上妙法
往生者。
具足三十二相
究竟
入妙法要義。
諸根明利
其初鈍根者。
成就二忍。
利根
得不可計無生忍
皆當一生遂補佛處。
復無三種
過失
一者心無虗妄
二者住不退轉
三者善無唐捐
所以生于彼者。
有進無退。
直至成佛
若有眾生
修諸
功德
願生彼剎。
有悔心。
亦復疑惑
不信有彼佛剎
不信往生者。
其人雖爾。
續有念心。
暫信暫不信
猶豫
無所專據
臨命終時。
佛乃化現其身。
令彼目
見。
口雖不能言。
其心即喜。
乃悔不勉作諸善。
悔過
故。
亦生彼剎。
不能前至佛所。
方入其剎邊地
見七
寶城
即入其中
蓮華受身
自然長大
飲食亦皆
自然
快樂忉利天人。
惟于城中
經五百歲。
不得
見佛。
不見菩薩聲聞眾。
無由供養
以此為苦。
示其
小謫
是故彼剎名為胎生
當知生疑惑者。
大利益。
世間人民
前世為善
常行道者
乃得聞阿彌陀佛
名號
固非凡人
若不信心
不信佛語者。
惡道
中來。
餘殃未盡。
愚痴不解
未當解脫
又于劇惡極苦
之中。
勤身營務
自給濟。
貴賤貧富。
少長男女
皆憂財物
累念積慮
為心走使
無時安息
有田憂田。
宅憂宅。
牛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
悉共憂之。
貴豪富。
既有斯患。
嬰結于心。
貧窮下劣
常苦困乏
田宅
亦憂欲其有田宅
無牛六畜等物。
亦憂欲
其皆有。
適有一物
復缺一物
適有是事
復缺是事
若此
休息無時
不達道德
迷沒嗔怒
貪恨于
貨色
坐斯不得道
當入苦惡趣。
展轉千億劫。
無有
出期。
不可言
可哀愍。
今語汝等。
世間之事。
擇其
善者。
勤而行之。
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生老病死痛苦
惡露不淨
無可樂者。
自決斷。
端身正行
益作諸善。
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
表裏相應
既得自度
轉相拯濟
現世勤苦
須臾之間。
後生淨土
快樂無極
長與
道德合明
永拔生死根本
吾哀世人教誨切至
正法
難聞
勤精進。
超生淨剎
永離五趣
若不信悟。
無益
其人。
大命將至。
亦何及。
又云。
無量無數以前
有世自在王佛出。
化度眾生
是時有大國王。
聽說法。
遂有覺悟
乃捨國王之位。
而往修行
號曰法藏比丘
阿彌陀佛
對世自在
王。
發四十八願。
願願度人。
中一願云。
我作佛時。
十方
無央世界眾生
至心信樂。
生我國。
十聲念我名
號。
而不生者。
不作佛。
是我佛自有誓願度人。
惟假
人之十念
以表歸依之心。
故人至心信向
念其名號
者。
現世必蒙福佑
消除災障
身後往生極樂世界
若念名號時。
一心觀想阿彌陀佛形像
臨命終時。
必見佛之真身
前來接引
又一願云。
十方無央數世
女人
聞我名號
喜悅信樂。
菩提心。
厭惡女身
之後
來生我剎。
其身不復為女。
以我佛威神廣大
無所不在
人心念。
與佛純熟
自然感通
故佛現
其身也。
又云。
阿彌陀佛
歷大阿僧祇劫
菩薩行。
忍力成就
不計眾苦
常以和顏愛語。
饒益眾生
善護口業
不譏
他過。
善護身業。
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
清淨無染
口中
常出栴檀之香。
諸毛孔。
優鉢羅華香。
無量眾生
聞此香者。
皆發無上菩提之心。
中常一切衣服
一切飲食
一切幢旛寶葢
一切音樂
一切最上所
需之物。
以此施惠眾生
令生歡悅
行教化。
故致無
無數眾生
無上菩提之心。
如是善行
無量無邊
不能盡。
無量無數百千萬億劫
功德圓滿
威神
熾盛
方得成就所願
而入佛位
是以十方無央數世
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蝡動之類。
無所不度
所以
歸依
遂生其國。
皆于七寶池蓮華化生
皆受
然清虗之身。
無極之壽。
徧彼剎中。
皆諸上善人。
無有
婦女
壽命無央數劫
洞視徹聽
遙相瞻見
遙相
語聲
皆求善道者
無復異人也。
又云。
釋迦一日容顏異常
侍者阿難
怪而問之。
善哉
汝所問者。
勝于供養一天下聲緣覺
及布
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蝡動之類。
雖至累劫
猶百千
萬倍
不可以及
所以者何。
諸天帝王人民
乃至
蝡動之類。
皆因汝所問。
得度脫之道。
以此觀之。
釋迦佛。
初欲說阿彌陀佛之時。
其存于心而形于
色者。
巳異于平日
阿彌陀佛
所以感諸佛者。
固巳
非常
況于一切眾生者乎。
觀其初發願偈云。
我至
成佛時。
名聲十方
人天欣得聞。
俱來生我剎。
地獄
畜生
生我剎中。
是則在三六道輪迴之內
者。
無所不度可知巳。
是以此經云。
阿彌陀佛
現在西
極樂世界
又在十方世界
教化無央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蝡動之類。
不過解脫者。
其所以廣
眾生
無有窮極
而人一念歸依
遂生其國。
無足
也。
又云。
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
于此世界
有幾何不退
轉地菩薩
往生阿彌陀佛剎。
佛言。
世界有七百二
十億不退轉地菩薩
往生彼剎。
及諸小菩薩
修習
功德者。
不可勝計
不但我剎。
他方佛剎
乃至十方
佛剎中。
往生甚多
不可復計。
又云。
佛言。
天地之間。
五道昭明
恢廓浩渺
業報相生
轉相承受
美惡慘毒
自當之。
善人行善
從樂入樂。
從明入明。
惡人行惡。
從苦入苦。
從暗入暗。
世人昧此。
惡道不絕。
故有自然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蝡動之類。
展轉其中
累劫無由出離
惟修淨土
直得超去。
無量壽經云。
爾時韋提希號泣
白佛言。
世尊
為我
廣說無憂惱處。
我當往生
不樂閻浮濁惡世也。
于是
世尊放眉間光。
徧照十方世界佛國土。
皆于中現。
時韋提希見巳。
向佛言。
是諸佛土
雖復清淨
皆有光
我今惟願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又云。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
願生彼國者。
三種心。
即便往生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者迴發願心。
復有三種眾生
當得往生
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生彼
國時。
人精勇猛
阿彌陀如來
觀世音大勢
至。
無數化佛
百千比丘聲聞大眾
無量諸天
觀世音
菩薩
金剛臺
大勢至菩薩
至行者前。
阿彌陀佛
放大光明
行者身。
與諸菩薩
授手迎接
行者見巳。
歡喜踊躍
自見其身。
金剛臺
隨從佛後。
彈指頃。
往生彼國。
見佛菩薩色身
眾相具足
演說妙法
聞巳。
即悟無生法忍。
須臾間。
歷侍諸佛。
十方界
於諸
佛前。
次第授記
還至本國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上品中生者。
不必讀誦方等經典
解義趣。
第一
義。
深信因果
不謗大乘
以此功德
迴向求生極樂
欲終時。
阿彌陀佛
觀音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
金剛臺
至行者前。
讚言。
法子
汝行大乘
第一義
是故今來迎接汝。
千化佛。
一時授手
行者自見
紫金臺。
如一念頃。
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紫金臺。
大寶華。
經宿則開。
佛及菩薩
俱時放光
行者身。
目即開明
即下金臺
禮佛合掌
經于七日
應時即于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不退轉
應時即能飛行
十方
歷侍諸佛。
修諸三昧
一小劫。
無生忍
上品下生者。
不信因果
不謗大乘
但發無上道心。
功德
迴向求生極樂國
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及觀
音勢至。
與諸眷屬
持金蓮華
化作五百佛。
來迎此人。
五百化佛
一時授手
讚言。
法子
汝今清淨
無上道
心。
我來迎汝。
自見身。
坐金蓮華
坐巳華合。
世尊
後。
即得往生
七寶池中。
一日一夜
蓮華乃開。
七日
中。
乃得見佛雖見佛身。
于眾好相
心不明了
三七日
後。
了了見。
遊歷十方
供養諸佛。
于諸佛前。
聞甚深
法。
三小劫。
百法明門。
歡喜地。
中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
受持五戒
不造五逆
眾過
患。
以此善根
迴向求生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
阿彌陀
佛。
與諸眷屬圍繞
放金光色
至其人所。
演說空無
無我
讚歎出家
離眾苦。
行者見巳。
大歡喜。
見巳身。
蓮華臺
䠆脆合掌
為佛作禮
未舉頭頃。
往生極樂世界
蓮華尋開。
華敷時。
聞眾音聲
四諦
應時即得阿羅漢道。
三明六通
八解脫。
中品中生者。
若有眾生
一日一夜
受持八齋戒。
一夜
沙彌戒。
一日一夜
具足戒
威儀無缺
功德
迴向求生極樂國
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
眷屬
放金光色
七寶蓮華
至行者前。
行者自聞。
空中有聲
讚言。
善男子
如汝善人
隨順三世佛教
法。
我來迎汝。
行者自見
蓮華上。
蓮華即合。
生于極
樂世界。
寶池中。
經于七日
蓮華乃敷。
開目合掌
世尊
聞法歡喜
須陀洹
半劫巳。
阿羅漢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孝養父母
行世
慈。
命欲終時。
善知識
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
事。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聞此事巳。
即命終。
壯士屈申臂頃。
即生極樂世界
生經七日
觀音
勢至
聞法歡喜
一小劫。
阿羅漢
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
眾惡業。
雖不誹謗方等
典。
如此愚人
造惡業。
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
遇善知
識。
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題名字。
聞如是諸經名
故。
除却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
南無
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爾時
佛即遣化佛觀音勢至
至行者前。
讚言。
善男子
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行者即見。
化佛光明
徧滿其室
即便命終
寶蓮華。
隨化佛後。
寶池中。
經七七日。
蓮華乃敷。
華敷時。
大悲觀世音菩薩
光明
住其人前。
為說甚深十二部經
聞巳信解
無上道心。
十小劫。
百法明門。
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者。
或有眾生
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
僧祗物。
現前僧物。
不淨說法
無有慚愧
以諸惡業
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
惡業故。
墮地獄。
命欲終時。
地獄眾火。
一時俱至。
善知識
以大慈悲
為說阿彌
陀佛十力威德
廣讚彼佛光神力
亦讚戒定慧
知見
此人聞巳。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地獄猛火
化為清涼風
諸天華。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
迎接
人。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七寶池蓮華內。
經于六劫。
華乃敷。
觀音勢至梵音聲。
安慰彼人
為說大乘
經典
聞此法巳。
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
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
具諸不
善。
如此愚人
惡業故。
應墮惡道
經歷多劫。
受苦
窮。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
善知識
種種安慰
為說妙
法。
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
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若不
能念者。
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
念。
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念念中。
除八十億
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
住其人
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蓮華中。
滿十二
大劫
蓮華方開。
觀音勢至大悲音聲
為其廣說諸
實相
除滅罪法
聞巳歡喜
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大悲經云。
佛言。
滅度後。
天竺國
比丘名祁婆
迦。
修習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
巳而命終
生于西
方。
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
于彼佛所。
種諸善根
當作佛。
號無垢光
菩薩生地經云。
佛言。
時摩差竭得不起法忍。
五百清
信士
二十五清信女
得不退轉地。
壽終俱生無量
壽佛清淨國
淨土傳云。
阿彌陀佛
觀世音大勢至菩薩
悲憫
眾生
乘大願船
生死海
就此娑婆世界
呼引眾生
上大願船
送至西方
信心肯往。
雖有罪惡
必得
生彼土。
經云。
佛能度一切眾生
不能一切不信
人。
葢信者一念也。
身壞時惟一念而巳。
一念到處
無不到。
況佛與菩薩
招引往生乎。
華嚴行願品云。
是人臨命終時。
最後剎那
一切諸根
悉皆散壞
一切親屬悉皆捨離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乃至象馬車乘珍寶一切無復相隨
惟此願王
不相
捨離
一切時。
引導其前。
一剎那中。
即得往生極樂
世界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
生疑念。
應當諦受。
藥王菩薩本事品云。
聞是經典
如說修行
於此命終
即往安樂世界
阿彌陀佛
菩薩眾。
圍繞住處
生蓮
華中寶座之上。
法華經云。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成佛道。
大智度論云。
佛是無上法王。
諸大菩薩以為法臣。
臣所尊重者。
惟佛法王也。
有諸菩薩
自念往昔謗般
若墮惡道
無量苦。
復經無量劫來。
雖修餘行。
不能
得出苦海
後遇善知識
教念阿彌陀佛
即得除滅
障。
超生淨土
今應當禮謝阿彌陀佛
何以故。
父母
親友天王等。
不能度我出離苦海
阿彌陀佛
攝受
是以得出苦海
偈云。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
陀。
即得為現身
故我歸命禮。
無為楊傑次公
少登高科
禪門宗旨
眾生根有
利鈍
即其近而易知。
簡而易行者
西方淨土
但一
觀念
仗佛願力
直生安養
(即淨土)故華嚴經載解脫
長者子云
一切佛。
猶如影像
自心如水
我若欲見
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
隨意即見。
是知眾生注念
阿彌陀佛
若生彼土。
則無眾苦
般舟三昧經云。
陀和菩薩釋迦佛云。
未來眾生
云何得見十方
佛。
佛教令念阿彌陀佛
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大寶
積經云。
他方眾生
無量壽如來名號
乃至能發
一念淨信
歡喜愛樂
所有善根
迴向願生其國者。
往生
得不退轉
此皆佛言也。
不信佛言。
何言可信
不生淨土
何土可生
蘇東坡云。
次公晚年
監司
字。
𦘕丈六阿彌陀佛像。
隨行供養觀念
壽終時。
佛來迎。
端坐而化。
辭世頌曰。
生亦無可戀。
死亦無
可捨。
太虗空中之乎者也
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釋迦在世時。
有翁婆二人
用糓一斗記數。
阿彌
陀佛。
生西方。
佛云。
我別有方法
汝念佛。
一聲
多糓之數。
乃教以念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
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出寶王論)甞以秈
糓校之。
一合千八百粒。
此數乃二千石之數。
佛自以
此教二老人。
則其功德甚大可知矣。
(真言字。
本非佛國字。
譯經所用
人以其字難識而不讀。
佛初說時。
止有音聲
今存其聲音
用易識之
字代之
世間點句多差。
用藏兩處點句一同
更不須疑。
誦此呪者。
阿彌陀佛
常在其頂。
不令冤家
為害
現世安穩
命終任意往生
若滿二十萬徧。
菩提芽生。
三十萬徧。
不久面見阿彌陀佛
今依藏經點
句載覽)。
南謨阿彌多婆夜哆拖伽哆夜哆𨽻夜哆阿
彌里都婆毗阿彌里哆悉躭婆毗阿彌
哆毗加阿彌里哆毗加哆加彌膩
 伽伽那止哆加唎娑婆訶
*淨土起信
龍舒云。
徧覽藏經。
及諸傳記
取其意為淨土
文。
一字無所本。
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說。
人人
共曉。
故其言直而不文
淨土之說。
見于日用之間。
而其餘功。
見于身後
知者
以為身後之事而巳。
殊不知大有益于
生前也。
何則
佛之所以訓人者。
無非善。
儒教之所
以訓人。
何以異哉。
故其以淨土為心。
見于日用
間者
意之所念。
口之所言。
身之所為
無適而非善。
則為君子為大賢
世則人敬之神祐之
福祿可增。
壽命可永。
庸人稍知佛理者。
世必目之為善人。
此其
效也。
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
而以淨土為心者。
孰謂
無益生前乎。
或曰
孔子之言。
而以儒教為心。
不益于生前
何必淨土哉。
曰此世間法耳。
出世間
法。
世間法則不出于輪迴
出世間法則直脫輪迴
外。
淨土既益于生前
又益于身後者。
以其兼世間
世間法故也。
淨土之說。
有理有跡。
論其理。
見于日用之間。
而未
常離。
前篇所言是也
論其跡。
見于三時一茶之頃。
不必終日十念法門是也
修持法門九品
人人可以修。
罪惡之人。
佛亦不棄
迴心向善
為善故。
屠宰之人。
放下屠刀
亦可以修。
所以修者
不難。
不妨一切俗事
在官不妨職業
在士不妨
修讀。
商賈不妨販賣
農人不妨耕種
在公門不
事上
僧徒不妨參禪
一切所為
皆不相妨
曰。
修持工夫
見于三時一茶之頃耳。
可以為萬
萬劫不壞之資。
用力甚易。
收功甚大。
何為而不
修乎。
及此不修
可痛惜哉。
可痛惜哉。
驟聞淨土景象
不信之。
無足怪也。
葢處此娑
濁世
惟知生長胞胎
不知彼有蓮華化生
不過百年
不知彼有河沙壽數
衣食由于營作
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
快樂常雜于憂惱
不知彼有
純一快樂
遂將佛之所言。
等于幻妄。
而不之信。
不思佛切戒人以妄語
必不自妄語以誑人。
其言可
信。
無足疑者。
先賢云。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自古
及今
此者感應甚多
不可以不信者也。
世有專于參禪者云。
心淨土。
豈復更有淨土
自性
阿彌
不必更見阿彌
此言似是而非也。
何則
西方
有理有跡。
論其理。
則能淨其心。
一切皆淨。
誠為
心淨土矣。
論其跡。
則實有極樂世界
丁寧詳復
言之。
妄語哉。
人人可以成佛
所謂自性阿彌者。
不妄矣。
然猝未能至此
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
極其華麗
加以雕刻之功。
然後能成。
不可遽指良
材。
而遂謂極物像華麗也。
又或信有淨土
而泥惟
心之說。
現前即是西方
不足生者。
參禪悟性
佛越祖。
阿彌不足見者。
皆失之矣。
何則
此言甚高。
不易到。
西方淨土無貪無戀。
無嗔無痴。
吾心能
無貪戀無嗔痴乎。
西方淨土思衣得衣。
思食得食
欲靜則靜。
欲去則去。
吾思衣而無衣
則寒惱其心。
食而無食。
則饑惱其心。
欲靜而不得靜。
羣動惱其
心。
欲去而不得去。
繫累惱其心。
所謂惟心淨土
者。
不易到也。
阿彌陀佛
福重山海
力挈天地
地獄蓮華
易于反掌
無盡世界
如在目前
福力
不能自為
常恐宿業深重
墜于地獄
況乃
變作蓮華
隔壁之事猶不能知。
況乃無盡世界乎。
所謂自性阿彌者。
不易到也。
然則吾心可以
淨土
而猝未能為淨土
吾性可以阿彌
而猝未能
阿彌
烏得忽淨土不修
阿彌而不欲見乎。
西方
見佛而得道則甚易。
若止在此世界
參禪
悟性
超佛越祖為甚難。
況修淨土者。
不礙參禪
參禪者。
必薄淨土不修也。
阿彌陀經云。
十方
無量菩薩
往生阿彌陀佛國。
菩薩尚欲往生
我何
人哉。
不欲生彼。
是果勝于諸菩薩乎。
仰藉阿彌陀
佛慈力。
往生彼國。
又果勝于阿彌陀佛乎。
由此言之。
心淨自性阿彌者。
高而寡效。
修未到者。
誤人
矣。
不若脚踏實地
持誦修行
人人必生淨土
徑脫
輪迴
虗言無實者。
天地相遠矣。
淨土或問云。
禪者見修淨土
鄙之為愚夫愚婦
非鄙愚夫愚婦也。
乃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
何以
故。
觀佛三昧經文菩薩偈云。
願我命終時。
滅除
障礙
面見彌陀佛。
往生安樂剎。
華嚴行願普賢
薩偈云。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障礙
見彼
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起信論。
馬鳴菩薩
示最
方便
專意念佛
即得往生
終無有退。
楞伽經。
大慧
大名比丘
號為龍樹
得歡喜地。
往生
安樂國。
以上略舉四大菩薩
其餘菩薩淨土者。
可勝紀。
下劣凡夫
焉得忽淨土不修
參禪一法
固為了悟生死
設修淨土一法
亦是令
眾生了悟生死也。
參禪有省。
現世了悟生死
得生
淨土
則見阿彌陀佛
而後了悟生死
況即證無生忍
不退轉地
直至成佛而後巳。
善知識
未甞不以
教人
初機參學人。
何為淨土不修乎。
蓮宗寶鑑云。
世人利根
便輕視念佛
謂是愚夫
勾當
彼徒見愚夫愚婦
口誦佛名。
遊千里。
不知
此等
是名讀佛。
念佛也。
從心心思憶而不忘。
名曰念。
然人之一心
不思正則思邪。
思理則思欲。
今人念念思憶五欲
不覺其非。
反以念佛為非
不亦
惑之甚哉。
人有不信因果
從而不信淨土者。
因果可以
信乎。
要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要知後世果。
今生
者是。
若不信此語。
何不目前之事觀之。
人生所以
富貴貧賤
有苦樂勞逸
榮辱壽夭
禍福種種
不同
雖曰天命
天豈私于人哉。
葢以其人前生所為
有善惡故。
今生受報有禍福
是以此身謂之報身
身者。
報我前生所為故。
生此身也。
以其前生所為
能純乎善故。
今生不得純受其福報
富貴而苦
夭者。
貧賤壽樂者。
榮寵而悴辱者。
如影隨形
響應聲。
纖毫不差
故云種桃
種李得李。
惟種
時少。
收穫時多。
故作善惡時甚小。
受禍福之報甚大。
故云種一
秋收萬顆子。
人生為善惡。
果報
如此
葢造自然之理也。
此理可信
淨土之說必
可信
何則
二者皆佛言也。
誠言因果
必不妄言
淨土
故因不信因果
從而不信淨土者。
可以
其惑矣。
或者疑云
此間念佛
西方七寶池中。
如何便生蓮華
一朵
曰此不難知也。
譬如大明鏡。
凡有物來。
便現其
影。
何甞容心哉。
以其明而自然耳。
阿彌陀佛頂中
光明
淨圓滿。
自然照見十方世界
是故此間念佛
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一朵
無足疑也。
或又疑念
往生真言者。
阿彌陀佛常住其頂。
若無量世界眾生
念此真言
阿彌陀佛豈能一一徧住其頂乎。
曰亦自
然耳。
譬如天上一月
普現一切水中
豈不自然哉。
人生時。
父母妻子
屋宅田園
牛羊車馬
以至檯凳。
衣服
細微帶索等物。
不問大小色色
認為巳物。
倉庫既盈。
心猶未足
金珠巳多。
營猶未止。
舉眼動步
無非愛着
一宿在外
巳念其家。
一僕未歸。
巳憂其失。
種種事務
無非掛懷
一旦大限到來
盡皆拋去。
雖我
此身。
猶是棄物
身外者乎。
靜心思之。
恍如一夢
有言
一日無常到。
方知夢裏人。
萬般將不去。
惟有
隨身
妙哉此言也。
予故用其後二句
續成一偈云。
萬般將不去。
惟有隨身
但念阿彌陀
定生極樂國
葢業者。
善業惡業
此皆將得去者。
豈可不以淨土
為業乎。
昔佛問阿難云。
汝欲見地獄人否。
阿難云欲見。
佛云。
身行惡。
口言惡。
意念惡。
此地獄人也。
葢謂人生善惡
不過身口三業
三業俱惡。
是為純黑業。
所以
地獄
三業俱善。
則為純白業。
生天堂。
三業中。
有一業善。
則為雜業
亦不入地獄
身意雖惡。
而口
念佛名。
亦一業善。
遠勝于三業俱惡。
況口念佛時。
心想佛像
意業善。
端正其身。
而手提數珠
則身
業善。
常能善此三業
以修淨土
上品生。
或曰
人誦
佛名。
連稱不絕。
正如呼一人
頻呼不止
其人必怒。
是專誦佛名者。
未足為善也。
不然
眾生自無始以
來。
口業過惡
如山海。
多誦佛名。
滌蕩之。
猶懼不
足。
豈可稱呼常人之名為比也。
況佛自開此念誦
法門
所以誘掖眾生
善其口業
以漸善其身意者。
矣。
其謂專誦佛名。
未足為善者。
世俗愚昧之說。
非諸
誘掖眾生之言。
何足齒焉。
據佛所言。
口業果報多于身意二業
發意未必
形于外。
出口則遂見矣。
舉身為惡。
猶有時艱阻。
不若
口之易發也。
且如人有一言稱人或勸人。
其人終身
受賜。
有福及子孫者。
一言陷人或唆人。
其人終身
害。
累及子孫者。
口業豈不重哉。
持齋戒。
禮佛念佛
讀誦大乘經典
第一義
迴向
生西方。
上品上生。
所謂齋者何哉。
不食
肉。
飲酒
淫慾
不食五辛
所謂戒者何哉。
殺生
邪婬
是謂身三業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是謂口四
業。
貪慾瞋恨邪見
是謂意三業
總為十戒。
若修淨土
者。
全持十戒。
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
上品上生矣。
若止持五戒
而修淨土
不失中品下生
下品
生也。
若又不能五戒
豈可以不戒殺生乎。
殺生
五戒之首。
亦為十戒之首。
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
首。
不殺則為大善
殺則為大惡
故殺不可不戒
也。
殺生以資口腹
口腹之欲何厭。
放箸之後
味巳空。
殺業具在
殺生待賓
賓則以平日
殺。
亦無過責。
況其罪巳自當之。
經云。
來而獨自來。
獨自去。
輪迴獨自行。
果報獨自受。
觀此則豈可為
人而殺生也。
殺生以祭先祖
豈無素食清羞
孔子
蔬食菜羮瓜。
祭必齋如也。
如是何有不可哉。
若然
香誦經。
佛力
以為薦拔
自得超生
故亦不在殺生
也。
若止能持此不殺之一戒。
以修淨土
不在下品
生矣。
楞伽經云。
有無因緣
不當食肉
眾生肉本非所宜
食。
耳聞目見
慣熟不知其非。
能斷去。
固為上也。
如不能斷
食三淨肉而減省
所謂不見殺。
不聞殺。
不為巳殺。
是也
如食兼味
且去其一。
如兩飡皆肉。
一飡以素。
人生祿料有數
若此自可延壽
當為此。
眾生念誦資薦
庶可釋冤滅罪。
閻羅王告鄭鄰之
言。
至誠為彼念佛
必得超度往生(觀音感應記云。
饒州軍典鄭鄰。
誤追至陰府。
放還
閻王告云。
汝還人間
勉力為善
見人殺生
但念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彼得受生
汝亦
得福
由此推之。
足以見念阿彌陀佛
誠可薦拔亡者。
延福壽。
不獨身後生西方也)。
下品下生者。
臨終地獄形相巳現。
至心十念
阿彌陀佛
則變地獄蓮華
亦生淨土
良由我佛
慈悲至深。
威力至大。
故能如此
所謂十念者。
乃生
前自巳十聲
阿彌陀佛
身後倩人念也。
生前
念者。
臨命終時。
佛與菩薩
自來迎接故。
亦必生淨土
云平生殺眾生
虐人民。
臨死念佛
便得往生
其所殺所苦之眾生
懷冤負枉
何時而可解乎。
答云。
淨土得道之後
然後度脫一切冤親
豈不勝于冤
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
蓮宗寶鑑云。
惡人不回心念佛。
其有念佛者偽也
真念也。
真能一心念佛
取給臨終十念
亦必往生
善人一心念佛
而有不生西方者乎。
輩既修淨土
止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
一心不亂。
任他千譏萬謗。
巍巍不動如泰山矣。
更何疑哉。
淨土指歸云。
欲了生死
修行淨業
當發十種信心
念不忘。
決生淨土
一信所說法。
金口誠言
真實
虗。
二信凡夫迷識神不滅。
六趣循環不息
三信此
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輪迴
四信未出輪迴雖生天
不免墮落
五信極樂世界眾生生者永無退轉
眾生發願願生淨土決定往生
七信一稱佛名能
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信念佛之人阿彌陀佛
通光攝取不捨
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
佛同以神力時常護念
十信既生淨土壽命無量
當得無上菩提
于此十種
不能深信
生疑惑者。
念佛不得往生
又有一種常情
念佛乃老年事
少壯未暇
及此一旦無常
措手弗及咦。
莫待老來
念佛
孤墳多是少年人。
今為再設方便。
少壯時。
即須信向。
每日早晨盥𠻳畢。
䖍心面西。
止用十念
夫。
專精念佛十聲
迴向云。
願我臨命終時。
往生西
極樂世界
持至半老
加功精進
亦必往生
是書廼原本龍舒
推廣至教
以補法寶之所未備。
凡我善信得是書者。
切宜仰體
佛祖弘慈
公諸同志
相勸諭。
萬弗束之高閣
等閒委棄
沉埋法寶
慢褻聖贒
罪莫可逭。
戒之戒
之。
如有遠方善信
欲廣其傳。
捐貲重刻
流播十方
功德無量
決定往生
勉之勉之
*淨土定式
(每日早中晚三時
焚香合掌
西頂禮。
兩目上視
慈顏
先念)。
南謨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南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拜)
南謨大悲觀世音菩薩(一拜)
南謨大勢至菩薩(一拜)
南謨一切菩薩聲聞上善人(一拜)
(拜畢。
復合頂禮
觀想巳身。
蓮華內。
仰對
阿彌陀佛丈六金身
在大蓮華臺上
兩眉中間
向上
白毫一條八稜中空之像。
隨念)。
南謨阿彌陀佛(十聲)
(又觀想
觀世音菩薩丈六金身
在大蓮華內。
垂手接引
隨念)。
南謨觀世音菩薩(十聲)
(又觀想
大勢至菩薩丈六金身
在大蓮華內。
隨念)。
南謨大勢至菩薩(十聲)
(又觀想徧界
菩薩眾俱在蓮華內。
隨念)。
南謨一切菩薩聲聞上善人(十聲)
(復頂禮
大悲菩薩
佛懺罪廻向發願一徧)。
十方三世佛
 阿彌陀第一
 九品眾生
 威德窮極
 我今大歸依
 懺悔三業
 凡有福善
 至心迴向
 願同念佛
 感應隨時
 臨終西方
 分明在目
 見聞精進
 共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念畢廻向云。
弟子某䖍誦聖號。
專求臨命終時。
菩薩慈悲接引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拜
觀想
巳身。
蓮華內。
直達西方
見我
菩薩
良久又念)
南謨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
百同名同阿彌陀佛(七徧畢)。
(迴向云。
弟子某䖍誦聖號。
專為超度
此南閻浮提
宿世
祖宗父母
伯叔兄弟
子孫妻女。
宗親外戚
從使女。
師徒朋友
恩主冤家
相識相識
乃至
殺所食。
為絲為綿之眾生
盡生極樂世界
一拜
念)。
大悲呪(七徧)往生呪(七徧畢)。
迴向云。
願我今生臨命終時。
仗此二神呪力。
往生西
極樂世界
觀想巳身。
蓮華內。
直達西方
親見
菩薩
良久功畢。
餘功誦彌陀一卷
念佛千聲
或五
百聲
或三百聲。
隨力念之。
不拘多寡
每日如此
專志
修持
往生品地必高。
舊法
早中晚三時修習者。
為通緇素而定也。
出家
者。
無事擾心。
應當六時禮誦
在家者。
世事稍暇。
三時禮誦
再或冗忙
早晚亦可。
萬難脫身
一時不可缺。
凡念佛者。
有默持。
高聲持。
金剛持。
高聲覺太
費力
默念又恐昏沉
只是綿綿密密
聲在唇齒之間。
乃謂之金剛持。
三者隨其意之所之
不必執定
久久
自有利益
今之念佛者。
只是隨口叫喊
所以得利
益。
必須句句出口入耳
聲喚醒自心。
則自有得力
處矣。
若有女人愚鈍人。
不能記者
只用前段十念
夫亦可。
不能大悲呪
只誦往生呪
或二十一徧。
四十九徧亦可。
不能彌陀經。
只隨力念佛亦可。
用工不拘多寡
只在信向不輟
亦必往生
*修持要約
平時齋戒潔巳。
心靜慮。
西安坐。
閉目默然
觀想
阿彌陀佛真色金身
在西七寶池中。
蓮華上座
身長丈六
兩眉中間
向上白毫一條
八稜中空
光明照耀
金色面與金色身
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
當令閉眼開眼
悉皆見之。
如此久久念心純熟
自然
感應
見佛金身
此法最為上等
心想佛時。
此心即
是佛。
又勝于口念也。
身後上品上生。
更于行住坐臥
著衣喫飯
一切時中。
默然舉念南無
阿彌陀佛
返觀自照。
念佛求生淨土的是誰。
久。
又念如是參究工夫
勿令間斷
忽然親見彌陀
大地是個西方淨土
蓮宗寶鑑云。
淨土人。
凡欲入觀正念
西向一心
阿彌陀佛而坐。
或欲行時
一心觀想阿彌陀佛
行。
或欲睡時。
一心觀想阿彌陀佛而臥。
功深力久。
于正觀念時。
即得見之。
或于睡夢中見之。
但辦至誠
必如所願
觀經云。
觀想阿彌陀佛身相光明
如百千萬億閻浮
金色
(閻浮檀金者。
極大極美之金也)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
(那由他者。
萬億也。
由旬者。
十六里也)眉間白毫
如五須彌山
佛眼四大海水
白分明。
無緣慈。
攝取眾生
觀想觀世音菩薩
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身紫
金色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
有八萬四千光。
其光
柔軟
以此寶手
接引眾生
觀想大勢至菩薩身。
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舉身光明
紫金色。
有緣
生皆得悉見。
隨想巳身亦在七寶池蓮華內。
跏趺
坐。
見佛菩薩
并見諸佛。
蓮華滿虗空界
如此觀想
根愈大。
倘或未能。
且想丈六小像亦可。
大悲文云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
諸眾生受
大悲神呪
不生諸佛國者。
我誓不成正覺
菩薩
悲願度人。
大勢至菩薩念佛無生忍
究其因
地。
純于念佛上用工。
念念無間
打成一片
葢佛者心
也。
念佛念心。
心心不二
佛佛皆然。
一念貫通
真淨
土。
念佛之旨。
大略如斯
遠公祖師得是三昧
以示百
二十二人及十八大賢
同修同證。
思專想寂。
以至
竟。
六祖讚云。
念此一句阿彌陀佛
萬世出世妙道
成佛作祖正因
此句是三界人天眼目
明心
性之慧燈
此句是十方虗空之無際。
廣大一性之圓
此句是五千大藏骨髓
八萬總持之要門。
此句
是渡苦海舟筏
最尊最上之法門
所有四眾弟子
若要心性明朗
時時念想彌陀名號
念滿成功
徑往
西方極樂世界
面見彼佛。
承授記。
因誓曰。
我若妄
語誑眾生
自遭拔舌塵沙劫
永明禪師料揀云。
有禪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境若現前
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為人師。
當來佛祖
無禪無淨土
鐵床銅柱
劫與千生
個人依怙
靈芝法師云。
愽地凡夫惑業纏縛
流轉五道
百千萬
劫。
受諸苦惱
忽聞淨土
志願求生
一日稱名
即超彼
國。
若人肯念阿彌陀佛
超過一切善根
何則
雖修一
福業
若無正信
求生淨土
皆為小善根也。
若念阿
彌陀佛。
發願求生淨土
是為大善根也。
□□□□。
□□□□。
億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如染香人身香氣
如此繫心
任運常遮一切惡念
設欲作惡。
心常下耎。
不能成。
如身有香自然離臭。
又復覺心微起惡念
即便憶佛。
佛力故。
惡念自息。
又若覺他受苦時。
念佛心。
憐憫于彼。
願其離苦
斷刑獄。
念佛故。
憫念心。
雖依正法
當密作願云。
我行王法
非我本心
願生淨土
相救濟。
凡修淨土
須是自信自行自辦。
工夫努力
向前灼然
要敵他生死始得。
若也半信半疑
如何出得輪迴
信得及
便從今日。
大勇猛大精進
莫問會與不
會。
但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如靠一座須彌山
相似
搖撼不動。
專其心。
一其意。
或參念。
觀念
或十
念。
或臆念。
默念
或禮念。
念茲在茲
朝也念。
暮也念。
行也念。
坐也念。
日日時時
不要放捨工夫
如此把得
定。
得主
縱遇苦樂順逆境界現前
只是阿彌陀
佛。
一念退惰心。
決定生西極樂世界
命終
時。
定生上品
其或力量未充
應須隨力修習
昏禮
念。
縱使家緣冗繁
無忘十念稱名
猛著精彩
積功
行誓畢此生
同登淨域
方為了事
要知此事。
決定
在。
設道場。
多點香燭上。
決定不在有傳有授。
扭揑
做作上。
決定不在會說會道。
廣化人緣上。
此等之人。
所謂著事相而疎正理
順聲色而背真宗
數他寶而
巳無半錢者也。
須是念佛正行
而兼修福德。
惡莫作。
眾善奉行
所修一切善根
悉皆回向
願生淨
土。
自然善果圓成
有行有願。
直入無為
此乃佛祖淨業之本也。
今人
皈依佛會
或為病苦
為報親。
或為消災祈福
或為
修積來生
皆是了還心愿
只求富貴榮華
誇耀塵世
罕有為自巳生死
發願念佛
往生淨土者。
如此妄想
不合佛祖本願
縱使一生修誦。
用工夫
臨終不得
往生
凡曰作福
盡屬有為
世間有漏之因。
出世
無為之道。
修行佛子
善思惟。
一念回光
願捨娑婆
往生淨土
譬如游子
久客他鄉
復歸故里
凡念佛人
塵根未淨。
惡念起時
自檢點。
或有慳貪
心。
嗔恨心。
癡愛心。
嫉妬心。
欺誑心。
吾我心。
貢高心。
曲心
邪見心。
輕慢心。
能所心。
及諸隨染所生一切
善之心。
設或起時
急須高聲
念佛斂念。
歸正直下
淨盡
勿令相續
所有深信心。
至誠心。
慈悲心。
謙下
心。
平等心。
方便心。
忍辱心。
持戒心。
喜捨心。
禪定心。
進心。
菩提心。
一切善心
常常守護
但能依法修持
是為淨土正行
初學對治散之心。
數息最要。
凡欲坐時。
先想巳身。
圓光中。
默觀鼻端
出入息。
一息默念南無
彌陀一聲
方便調息
不緩不急
心息相依
隨其出
入。
勿令間斷
行住坐臥
常自密密行持
久久純熟
心眼開通
三昧現前
即是唯心淨土
天台疑論云。
一切諸佛
悉皆平等
眾生根鈍
亂者多。
若不專心係念一佛
心散漫。
三昧難成。
專令念阿彌陀佛
即是一相三昧
寶王論云。
修持
三昧者。
當于行住坐臥
係念不忘。
縱令昏𥧌。
亦係
念而寢。
覺即續之。
不以餘業間斷
不以貪嗔間隔
隨犯隨懺悔
念念常清淨圓明。
即是一相三昧也。
須發救度眾生心。
至誠心。
堅固心。
深心
禮拜念佛
如此現世蒙佛加佑。
身後上品
生。
救度眾生心者。
願生淨土
見佛得道後。
救度苦海
眾生
非獨自身也。
至誠心者。
直心歸向
無邪曲也。
堅固心者。
堅持精進
更不退轉也。
深心者。
用心深至
直透淨土
如探海底明珠也。
三世諸佛。
法界眾生
由心造。
吾心如是
得不上品上生。
人生如水泡。
生滅不常
或一二歲
或一十二十。
幸而至五六十。
為難矣。
世間無非是苦。
但不思
省。
故不覺知
不稱意時。
固為苦矣。
即或稱意
無多
時。
父母妻兒
疾病死亡
殺傷離散
或自巳大限
忽然而至。
平生罪惡
豈得全無。
自少至老。
積累既多。
閉眼之後
不免業緣去。
墮地獄。
受諸極苦
或為
畜生
受人宰殺
或生餓鬼
饑火燒身。
或入修羅
嗔恨
戰鬪
有善業。
得生天上人間
受盡福報
依舊輪迴
漂流汩沒。
無有出期。
西方淨土
最為超脫輪迴
捷徑
得不退轉
色身難得
康徤時。
辦此大事
作念云。
吾自無始以來
輪迴六道
不知有此法門
故不出離
今日知之。
豈可不即時下手。
年高者固當
急急勉力
年少者亦不可因循
平時豫備
工力純熟
臨命終時。
徑生極樂世界
視死入地見閻王
受譴
責者。
相去萬萬矣。
況其工甚易行。
大藏中。
八萬四
千法門。
無如此之要捷者。
而人或不知。
可痛惜哉。
不可
可痛惜也。
凡受師友訓誨
恩地提挈
交游禮遇
悉皆
淨土而為之報。
以至一切人。
或一一茶
一言
一坐
下至僕隷
有事我之勞者。
以此告之。
使脫離
苦海
一切知與不知。
識與不識
以是化之。
使共
淨土
又一切飛禽走獸蜎飛蝡動之類。
遇彼宰殺
受困時。
當為阿彌陀佛數聲。
往生呪數遍云。
願汝往生極樂世界
乃至形相不可見者。
當作
念言。
如此則吾善念純熟
臨終上品上生必矣。
大慈
菩薩勸修西方偈云。
能勸二人修。
比自巳精進
勸至
十餘人
福德無量
如勸百與千。
為真菩薩
又能
萬數
即是阿彌陀
勸人善道
為法施。
勸修淨土
法施之最大者
齋僧供佛
燒香獻花
懸旛建塔
念佛禮懺
種種三寶
上崇奉。
以此功德
迴向生西方。
或為世間種種
方便善事
若為盡孝
為兄友愛
為弟敬長。
鄉黨
鄰里
姻親相接
禮相與。
以恩以至
事君則盡忠
官則盡仁。
為下則勤以事上
教導愚迷
扶助
弱。
濟急難。
或惠貧窮
或修橋砌路。
施藥散食
減巳奉養
利他人。
臨財饒人
自省約。
教人
為善
讚善止惡。
隨力所作。
世間一切善事
不拘
小。
不拘多少
以此迴向
生西方。
常使一念不斷
茲在茲。
上品上生。
佛言。
欲修淨土
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
具足眾戒。
不犯
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第一義
勸進行者
三世諸佛。
淨業正因
三皈皈依佛法
僧也。
人子父母
服勞奉養以安之。
孝也。
立身行道以顯
之。
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
俾得往生淨土
大孝之大
孝也。
奉告世人
父母在堂
早勸念佛
更須教以至誠
信向
一心專念。
寶積經云。
世尊父王
頂禮佛足。
一心
合掌
白佛言。
云何修行當得佛道
佛言。
一切眾生
即是佛。
汝今當念西方世界阿彌陀佛
勤精進。
當得此道。
觀此則知為人子者。
斷當勸進父母矣。
呂文正公
每晨興禮佛祝云。
不信三寶者。
幸勿生我
家。
子孫世世食祿
護持佛法
呂氏所出
若公著。
好問
用中
貴顯而奉佛。
竟酬所願
求生
土。
取必于自巳。
而有不可必得者乎。
在家菩薩
檀信齋供
必須隨順正法
度日
生。
田疇力作
市井經營
富有家貲
或日求升
斗。
則不缺。
則不奢。
如此修行
方為佛子
所以
黃老打鐵修行
居士龐公笊篱養道
彌陀畫像為業。
戴佛菴發燭資身
可謂一日作一
不食矣。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曰。
一切人命終。
欲生
淨土
須是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
不淨惡業
種種
交纏
得舍穢身
超生淨土
無量快樂
解脫
苦趣
乃是極稱意之事。
如脫獘衣得換珍服。
但當
放下身心
莫生戀著。
凡遇病時。
便念無常
一心待死。
叮囑家人
往來候人
凡來我前。
為我念佛
不得
眼前閒雜之話。
中長短之事。
不須溫言相慰。
願安樂。
病重將終之際。
親屬不得垂淚哭泣
嗟嘆懊惱之聲。
惑亂心神
失其正念
一時同聲
念佛
氣盡良久
可哀泣。
纔有絲毫繫戀
便成罣
礙。
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土之人。
頻來䇿勵
極為
力。
若依此者
決定往生
斷無疑也。
知歸子問曰。
平生
念佛人。
還用得否。
答曰。
此法僧人俗人
念佛
用之。
皆得往生
決定無疑
常見世人
平常念佛
禮讚
發願
求生西方
甚是勤拳
及至臨病。
却又怕死
都不
說著往生淨土之事。
直待氣消命盡。
方始十念鳴鐘
却如賊去關門
何事也。
生死事大
須是自家著力
始得。
一念差錯
歷劫受苦
誰人相代。
思之思之。
無事時。
以此法。
精進受持
是為臨終大事
佛言。
若人命終之際。
豫知時至
正念分明
洗浴著衣。
吉祥而逝。
光明照身。
見佛相好
眾善俱見。
定知此人
決定往生淨土
天台疑論云。
臨終念佛
最後心。
其心猛利
一念
佛名。
即生淨土
垂死時。
其心猛健決定
勝于百歲
行力。
故能感佛來迎。
即生彼土也。
蓮池大師曰。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
不論貴賤
愚。
不論老少疲癃
一心不亂。
隨其功行大小
九品
往生
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試為眾等言之。
若人富貴
受用現成
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
家小累少。
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
宗祀得託
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
孤身自由
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
安受供養
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
免生愛戀
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
趁身康健
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
切近無常
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
精神強健
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
光景無多
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
無事擾。
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
忙裏偷閒。
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
逍遙物外
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
知是火宅
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
通曉淨土
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
無所能。
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
律是佛制。
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
經是佛說
正好念佛
若人參禪
禪是佛心
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
道須佛證。
正好念佛
勸世人。
火急念佛
九品往生
華開見佛。
見佛聞法。
究竟成佛
始知自心。
本來是佛。
真歇了禪師云。
捷徑法門
惟有念佛
功高易進。
若不
念佛而求出離者。
終無所獲。
普勸清信
一心念佛
往生
決矣不悞。
明教大師云。
勸學道者
若不頓悟
且把一句
彌陀佛。
常憶常念
常覺常照。
何以故。
此時縱然未悟。
臨命終時。
仗彼佛力
必得往生
既得往生
何愁不悟
仁者
要知念佛一門
實乃超出餘門之上。
天如祖師云。
世人愚昧特甚
教他念佛往生
每自諉
凡夫
如何敢望
必待來世再修。
不知念佛法門
一念
信心
彈指可到。
總仗佛力接引
何待來生
先德云。
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斯言誠宜三復
宗本法師
禪宗淨土難易說。
今世人提公案做工夫
只期參禪悟道
不願往生淨土
此法何如
答曰。
利根
上智之人。
可以參實悟。
略有差訛
便成大錯
何以
故。
參禪道者難。
念佛往生者易。
古德云。
參禪要了
生死
無二三。
念佛求生淨土
萬不失一
所謂
禪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也。
法門固有八萬四千。
總不
如一阿彌陀佛
*淨土抉迷
**獅子峯如如顏丙勸修淨業文(身為苦本覺悟早修)
只這色身
誰信身為苦本
盡貪世樂
不知樂是苦因
浮生易度。
豈是久居
幻質非空。
總歸磨滅
未入
胎之日。
寧有這男女之形。
只緣地水火風假合而成。
不免生老病死彫殘之苦。
上無絲線可掛。
下沒根株
所生
虗浮如水上泡。
須曳不久
危脆草頭露
倐忽
便無。
長年不過六七十以皆亡。
短命大都三二
十而早夭
又有今日不知來日事。
又有上床別了下
時幾多。
一息不來
便覺千秋永別。
(雪峰頌。
一盞孤燈夜臺
上床
脫了襪和鞋。
三魂七魄夢中去。
未委明朝不來)嘆此身無有是處
誰人
不被他瞞。
筋纏七尺骨頭
皮褁一包肉塊。
九孔常流
不淨
六根恣逞無明
髮毛爪齒聚若堆塵。
涕淚津液
污如行廁。
裏面蛆蟲聚會
外頭招蚊虱交攢。
沾一
災一疾。
皆死得人
更大大寒
催人易老。
被色
餓鬼
耳隨聲去入阿鼻
口頭喫盡味千般
死後只
添油幾滴。
(長魁詩云。
紅紅白白莫相瞞。
無位真人赤肉團。
敗壞不如猪狗相。
只今便作死屍看)
此身無可愛惜
諸人當願出離
如何迷昧底。
逞風
流。
懵懂漢猶生顛倒
或有骷髏頭上簪花簪草。
或有
臭皮袋畔帶麝帶香。
羅衣罩了膿血囊。
錦衣遮却屎
尿桶。
用盡奸心百計
將謂住世萬年
不知頭痛眼花
閻羅王接人來到。
那更鬢斑齒損。
無常寄信相尋
個個戀色貪財
盡是失人捷徑
日日飲酒食肉
非種地獄深根。
眼前快活一時
身後受苦萬劫
(淨土文。
皮包血肉骨纏筋。
顛倒凡夫認作身。
到死始知非是我。
從前金玉付他人)一旦命根
絕處
四大風刀割時。
外則脚手牽抽。
內則肝腸痛裂。
縱使妻兒相惜。
無計留君。
假饒骨肉滿前。
有誰替汝。
(古頌。
父母恩深終有別。
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情似鳥同林宿。
大限來時各自飛)生底只得
痛切
死者不免神識奔馳
前途不見光明
舉眼
伴侶
奈河橋
之無悲傷
鬼門關
到者盡
皆悽慘。
世上纔經七日
陰間押見十王
曹官抱案
人情
獄卒持叉無笑面
平生作善者。
歸天仙道
人道
在日作惡者。
押入湯塗火塗刀塗。
鑊湯沸若崖
崩。
劒樹如山聳。
銅汁徧身肉爛。
銕丸而滿
烟生
遭剉磕則血肉淋漓
寒氷皮膚凍裂
業風吹再活。
命終羅剎重生
人間歷盡春秋
內方一晝夜。
(延光集。
鑊湯爐炭喧幽壞。
劍樹刀山太清
受罪要終八萬劫獄卒
牛頭放行)魂魄雖歸鬼界
身屍猶臥棺中。
或隔三朝
朝。
或當六月七月
腐爛則出蟲出血。
臭穢則熏地熏
天。
胖脹不堪觀。
醜惡真可怕。
催促一堆野火
斷送
萬里荒山。
昔時耍悄紅顏
翻成灰燼
今日荒涼
骨。
變作泥堆。
(寒山頌。
胭脂畫面千樣
龍麝熏衣百般
今日風流不見
綠楊芳草髑髏
寒)從前恩愛
到此成空。
自昔英雄
如今何在
雨灑
時空寂寂
悲風動處冷颼颼
夜闌鬼哭神號
歲久
而鵶飡雀啄。
荒草畔漫留碑石
綠楊中空紙錢
頭難如斯
這裏怎生不醒
(寒山云。
雀啄鴉飡皮肉盡。
風吹日炙
髑髏乾。
目前試問旁觀者。
自把形骸仔細看)大家具眼
休更埋頭
翻身
迷津
彈指裂開愛網
休向鬼窟作活計。
要知
團上有真人
是男是女總堪修。
若智若愚皆有分。
迴光返照
便知本體元無。
若未能學道參禪
也且
持齋念佛
捨惡歸善
改往修來
六賊六神通。
八苦得八自在
便好天行化。
不妨代佛接人。
眾為大眾宣揚
歸家為一家解說
使處處知覺悟。
教人人盡免沉淪
上助諸佛轉法輪
下拔眾生離苦
海。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
他道難修。
莫教
日換了皮。
縱有千佛難救汝。
火急進步
時不待人
直下承當
莫使此生空過(寒山云。
百骸潰散離塵泥。
一物長靈復是誰。
此時通線路。
骷髏著地幾人知)。
**天台智者大師修行專修淨土
設問曰。
諸佛菩薩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秪應
生三界。
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
自安其身。
專為自利
菩提道。
智者答曰。
菩薩有二
種。
一者修行菩薩道。
無生忍者。
實當斯責。
二者
未得巳還。
及初發心凡夫菩薩者。
要須不離佛。
成就
方堪處三界內。
惡世界。
救苦眾生
故智
論云。
具縛凡夫
有大慈心
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
是處
何以故。
惡世煩惱強。
自無忍力。
心隨境轉。
聲色所縛。
自墮三塗
焉能救眾生
假令持戒修福
生人中。
作國王大臣
富貴自在
縱遇善知識
不肯信
用。
貪迷放逸
廣造眾罪。
乘此惡業
一入三塗
無量
劫。
地獄出。
貧賤身。
若不善知識
墮地獄。
輪迴
至于今日
人人如是
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
摩經云。
自疾不能救。
而能救諸疾人
智度論云。
二人各有親眷
為水所溺。
一人情急
直入水救。
無方便力故。
彼此俱沒。
一人有方便。
往取船筏
乘之
救接
悉皆得脫水溺之難。
發意菩薩亦復如是
得忍力。
不能眾生
為此常須近佛。
無生忍巳。
能救眾生
得船者。
凡夫無力
唯得專念阿彌陀佛
使成三昧
臨終斂念。
得生決定
不疑見彌陀佛。
證無
生忍巳。
還來三界
無生忍船。
救苦眾生
廣施佛事
任意自在
故論云。
遊戲地獄行者
生彼國。
無生忍
巳。
還入生死國。
教化地獄
救苦眾生
以是因緣
求生
淨土
此名易行道也。
**真州長蘆慈覺禪師參禪人兼修淨土
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
常見之所失也。
無念
無念無生無生者。
邪見之所惑也。
念而無念
無生者。
第一義諦也。
是以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無諸佛之可念
下無淨土可生
佛事門中不捨
一法
總攝諸根
葢有念佛三昧
還源要術
示開往
生一門。
故經云。
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乃至
是人終時。
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葢以初心入道
忍力未淳。
須託淨緣。
以為增上。
何則
娑婆國土
釋迦巳滅。
彌勒未生。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現在說法
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
極樂世界
二上人。
親為勝友
娑婆國土諸魔競作。
惱亂行人
極樂世界大光明中
決無魔事
娑婆國土邪聲雜亂
女色妖婬
極樂世界水鳥樹林
咸宣妙法
正報清淨
實無女人
然則修行緣具。
無若西方
褊見緇流
橫生
疑謗
切嘗論之。
此方之人。
無不厭俗舍之煩喧
若之寂靜
故有捨家出家
殷勤讚歎
娑婆眾苦
何止俗舍之煩喧
極樂優游
豈止蘭若寂靜
知出
家為美。
而不願往生
其惑一也。
萬里辛勤
遠求知識
者。
葢以發明大事
決擇生死
彌陀世尊願力弘深
一演圓音
無不明契。
參知識。
而不欲見佛。
其惑二
也。
叢林廣眾皆樂棲遲
少眾道場不欲依附
極樂
世界一生補處
其數甚多
上善人俱會一處
既欲
親近叢林
而不慕清淨海眾
其惑三也。
此方之人。
不過百歲
童癡老耄
疾病睡眠
常居大半
西方
人。
壽命無量
一託蓮苞
便獲阿惟越致。
(即不退轉)佛階決
定。
可期流轉
娑婆促景
而不知淨土長年
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
果證無生
在欲無欲。
居塵不塵
方能
無緣慈。
運同體悲。
迴入塵勞
其有淺聞單慧
或與
善相應。
便謂永出四流
高超十地
詆訶淨土
耽戀
娑婆
不知自是
何人擬此大權菩薩
其惑五也。
若夫
信佛言而生淨土
則累繫之所不能拘。
劫波所不
能害
人間八苦
無天上之五衰
無惡道之名。
何況有實。
唯顯一乘之法。
決定無三。
解脫之要門。
修行捷徑
無出此矣。
是以了義大乘
無不指歸
土。
前賢後聖
自他皆願往生
凡以欲得度人。
先須自
度故也。
嗚呼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一失人身萬劫
悔。
故率大海眾。
各念彌陀佛。
則十萬遙程
不勞而至
矣。
**杭州永明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設問曰。
見性悟道
便超生死。
何用繫念彼佛。
求生
他方
答曰。
真修行人
應自審察
如人飲水
冷煖自知
仁者當觀自巳行解見性悟道
能如馬鳴龍樹否。
得無辯才
法華三昧
能如天台智者否。
宗說皆
通。
行解兼修。
能如忠國師否。
此諸大士
皆明垂言教
深勸往生
葢是自利利他
豈肯悞人自悞。
況往生傳
所載。
古今高士事跡
顯著非一。
宜勤觀覽
以自照知
又當自度
臨命終時。
生死去住
定得自在否。
自無始
來。
惡業重障。
定不現前
一報身。
定脫輪迴否。
三塗
惡道
異類中行
出沒自由
無苦惱否。
天上人間
世界
隨意寄託
無滯礙否。
若也了了信得及
何善如之。
若其未也。
莫以一時貢高却致。
永劫沉淪
自失善利。
將復誰尤。
嗚呼哀哉
何嗟及矣。
**蓮池大師序勸往生
世尊始成正覺
諸有情。
普演佛乘
既而機難盡投
一乘中。
三乘法。
而復于三乘中。
淨土一門
佛日遠。
進之不能發神解超聖階
退之倀倀乎有
淪墜之患。
而匪仗此門。
何從脫生死。
大矣哉。
起末世之沉痾。
必効之靈藥也。
顧古之効多。
今之
効尠。
其咎安在。
則亦口淨土
娑婆
而堅勇明悟
前輩云爾
昔有傳往生者。
歲久滅沒
予于斷章
跡中。
摘其因果
昭灼者積之成編。
緇素之流
確知
某也。
如是解脫而生某也。
如是純一而生某也。
如是精誠之極感格而生某也。
如是大悲大願
而生某也。
如是改過不吝轉業于將墮也而生。
如是上生。
如是中生下生
庶幾乎考古騐今
為淨
業者左劵
有過我者。
閱未數傳。
勃然曰。
淨土唯心
心外無土。
往生淨土寓言也。
以為真生乎哉
寧不
乖于無生之旨。
予俟其色定。
徐而謂曰。
談何容易
無生而巳。
一切斷滅
不應尚有唯心
果悟無生
終日生而未嘗生也。
且爾巳盡漏心否乎。
對曰不能
噫漏心未盡。
生緣未休。
生緣未休。
托質有所。
三界大苦海中
不生淨土而生何土。
六道匍匐
九品逍遙
相去天淵矣。
飾虗論而爭高。
吾弗為
之。
淨土而之佛乘
未嘗間隔絲毫
而奚乖之有。
惘然自失
亟請梓焉。
**丞相鄭清之勸修淨土
人皆謂。
淨土
不如禪教律。
余獨謂。
禪教律法門。
如修淨土
真淨明妙。
虗徹靈通
凡在智愚
皆具此
性。
釋氏以禪教律。
假設方便
使之從門而入。
俱得
超悟
無量壽佛
獨出一門
曰修淨土
單方
病。
簡要直截
一念之專。
到彼岸
不問緇白
皆可奉
行。
但知為化愚俗
淺近之說。
其實成佛捷徑
途。
今之學佛者。
不過禪教律。
究竟圓頓莫如禪。
非利
根上器神領意解者。
未免頑空之失。
研究三乘
莫如教。
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
未免鑽故紙之病。
護善遮惡莫如律
身心清淨表裏如一者。
未免
纏縛之苦。
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者。
淨土
門乎。
念佛時。
口誦心惟
諸惡莫作。
豈非繫念
境。
幻塵俱滅。
豈非定念實無念。
心華湛然
豈非慧人
屏除萬慮
一意西方
則不棒喝而悟圓頓機。
大藏經而得正法眼
不持四威儀中而得大自在
不垢不淨
無纏無脫。
當是時也。
孰為戒定慧
孰為禪
教律。
心佛心。
一無差別
此修淨土極致也。
八功
德水
蓮華臺
何必疑哉。
**廬陵李彥弼夢記
公元1173年
彥弼
乾道癸巳
家染疫疾
四月五日
彥弼亦病。
粥藥
不進。
至十九日
早夢一人褐衣神貌清癯
以手撫摩
彥弼肢體
而呼令速起。
彥弼惕然問曰。
公何人耶。
曰。
予即龍舒也。
彥弼因告以疾病
雖欲支持莫能。
何以愈其疾乎。
公曰。
記省闕仲。
雅教捷徑否。
彥弼
曰。
每日持誦阿彌陀佛不輟
公曰。
汝起食白粥。
可既寤。
索粥食之。
病果隨愈。
後見龍舒𦘕像。
儼然
夢中見者。
彥弼稔聞
居士誨人不倦
所至學者輻輳
謝君以靜逸待之
正月十一日
令子姪往承其教。
不久回云
居士夜來講書罷。
如常持誦禮佛三鼓
厲聲阿彌陀佛數聲云。
佛來接我。
言訖立化
邦人有夢。
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
傳為勝異
居士
示寂滅前三日。
徧囑諸人
進道業。
有此後不復
再見之語。
自非功力精深達乎生死者。
未易臻此。
一病垂死
居士陰賜拯接。
遂獲平愈
可謂生死
骨肉者矣。
或曰
夢因想成。
食白粥之效。
安可誣也
謹刻公像。
并著感應事跡
用廣其傳。
非敢飾辭
以惑
耳目
伏冀見聞敬信
同霑利益
公姓王。
名日休
字虗
中。
號龍舒居士云
歲下元。
廬陵李彥弼謹記
淨土全書卷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