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景德传灯录序¶ (自动笺注)
No.2076
*景德傳燈錄序
翰林學士朝散大夫左司諫知制誥
修國史判史館事柱國南陽郡開國侯
邑一千百戶賜紫金魚袋楊億
釋迦文。
以受然燈之夙記當賢劫之次補。
降神演化四十九年。
權實頓漸之門。
垂半
滿偏圓之教。
隨機悟理
爰有三乘之差。
接物
利生
乃度無邊之眾。
其悲濟廣大矣。
軌式
備具矣。
雙林入滅
獨顧於飲光
屈㫬相傳
首從達磨
不立文字直指心源
不踐楷梯
徑登佛地
五葉而始盛。
千燈而益繁。
寶所者蓋多。
法輪者非一。
大雄付囑
旨。
正眼流通之道。
教外別行不可思議者也。
聖宋啟運人靈幽贊
太祖神武戡亂
而崇淨剎
闢度門。
太宗欽明御辯
而述祕詮。
真諦
皇上睿文繼志而序聖教宗風
雲章
義天
金聲覺苑
藏之密契
竺乾
克昌
眾善者滋多。
了義間出
圓頓
化流區域
東吳道原者。
冥心禪悅
索隱空宗
弈世之祖圖。
諸方語錄
序其源派
錯綜辭句
七佛以至大法眼
之嗣。
凡五十二世。
一千七百一人
三十卷
目之曰景德傳燈錄。
詣闕奉進冀於流布
皇上佛法之外護。
嘉釋子之勤業。
載懷
慎。
思致悠久
乃詔翰林學士左司諫知制
誥臣楊億
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李維
太常
丞臣王曙等。
同加刊削
俾之裁定
臣等昧
三學之旨迷五性之方。
臨川翻譯之能。
毘邪語默之要。
恭承嚴命
不敢牢讓
竊用探
匪遑寧居
考其論譔之意。
蓋以真空為本。
將以述曩聖入道之因。
昔人契理之說。
機緣
交激。
若拄於箭鋒。
智藏發光
旁資鞭影
後學
敷暢玄猷
捃摭之來。
徵引所出
粕多在。
油素可尋。
其有大士
示徒。
一音
開演
含靈聳聽
千聖之證明。
概舉之是
資。
取少分而斯可。
若乃別加潤色失其指歸
既非華竺之殊言。
頗近錯雕之傷寶。
如此
類悉仍其舊。
況又事資紀實
由於善敘。
行遠
可以無文
其有標錄事緣。
縷詳軌
迹。
辭條紛糾
言筌猥俗
並從刊削
俾之綸貫。
至有儒臣居士問答
爵位姓氏
著明。
歲歷以愆殊。
史籍差謬
咸用刪
去。
以資傳信
自非投針之玄趣。
激電
迅機。
開示妙明真心
祖述苦空之深理。
何以傳燈之喻。
刮膜之功。
若乃但述感
應之徵符
專敘參遊之轍迹
此已標於僧史
亦奚取於禪詮。
聊存世系之名。
庶紀師承
自然而舊錄所載。
或掇粗而遺精
別集具存
當尋文而補闕
率加釆擷。
爰從附益
逮於序
論之作。
或非古德之文。
問廁編聯徒增楦釀
(楦釀二字唐張燕公文集
冗長也)亦用簡別多屏去
汔茲周
歲方遂終篇
臣等性識媿於冥煩
學問慚於
涉獵
天機素淺。
文力無餘。
妙道在人。
刳心
而斯久。
玄言絕俗
牆面居多
濫膺推擇
之私。
靡著發揮之効。
克終於紬繹。
將仰奉
清間
莫副宸襟空塵睿覽
謹上
*重刊景德傳澄錄狀
湖州路
道場山
護聖萬歲禪寺
耆舊僧希渭。
慶元路昌國州人氏俗姓董
自幼投禮本
路在城觀音禪寺絕照和尚為師。
䚯到法名
投禮慈溪縣開壽普光禪寺龍源和尚薙髮
僧。
仍禮五臺律寺雪涯和尚受具戒。
挾策西
遊。
放包靈隱
後值先師龍源和尚
遷住茲山。
隨師參請
迨今有年。
每念師恩未由報効
覩。
從上佛祖景德傳燈三十卷
七佛至法
公元416年
眼之嗣。
凡五十二世。
景德至延祐丙辰
凡三
百一十七年。
舊板銷朽無存。
後學慕之罔及。
為此發心重刊
忽得本路天聖禪寺廬和
尚所藏廬山穩庵古冊。
為善本。
愜素志。
遂於丙辰年正月初十日
衣鉢估唱得統
金一萬二千餘緡。
是日命工刊行于世。
流通
祖道
此錄總計三十六萬七千九百一十七
字。
至當臘月一日畢工。
隨即印捨三百部
兩浙
安眾名山
方丈蒙堂眾寮各一部
便湖海辦道禪衲參究
集茲善利。
用報四恩
併資三有者。
公元764年
元廷三年臘月一日
耆舊僧希渭謹狀
小比文雅董役
山住嗣祖比丘士洵主緣
*西來年表
公元918年
||南齊|太祖高皇帝姓蕭諱道成受宋禪即位金陵|後魏|高祖孝文皇帝
諱宏
姓拓跋氏
第六
即位改元延興宋明帝泰始七年辛亥歲
至太和十八年
遷都洛陽
二十年改姓元氏|
公元539年
|己未|建元元年|太和三年|
公元480年
|庚申|二年|四年|
公元481年
|辛酉|三年|五年|
公元482年
|壬戌|四年帝崩|六年|
||世祖武帝|諱即位|
公元483年
|癸亥|永明元年|七年|
公元484年
|甲子|二年|八|
公元485年
|乙丑|三|九|
公元486年
|丙寅|四|十|
公元487年
|丁卯|五|十一|
公元488年
|戊辰|六|十二|
公元489年
|己巳|七|十三|
公元490年
|庚午|八|十四|
公元491年
|辛未|九|十五|
公元492年
|壬申|十豫章王嶷薨|十六|
公元493年
|癸酉|十一年正月文惠太子七月帝崩|十七|
||欝林王|諱昭業即位|
公元494年
|甲戌|隆昌元年七月帝廢|十八遷都洛陽|
公元401年
||海陵王|諱昭文即位改元||
公元494年
||延興元年十一月帝廢||
||高宗明帝|諱十一月即位||
||建武元年改元||
公元495年
|乙亥|二年|十九|
公元496年
|丙子|三|二十改姓元氏|
公元497年
|丁丑|四傅大士生|二十一|
公元498年
|戊寅|永泰元年帝崩|二十二|
||東昏侯|諱寶卷即位||
公元499年
|己卯|永元元年|二十三年帝崩|
|||世宗宣武皇帝|諱即位改元|
公元500年
|庚辰|二年|景明元年|
公元501年
|辛巳|三年帝廢|二年|
||和帝|諱寶融即位改元||
||中興元年||
公元502年
|壬午|二年禪位于梁 右南齊蕭氏七主合二十四年禪梁|三年|
|||都金陵|
||高祖武皇帝|諱姓蕭受禪齊建元天監||
||天監元年||
公元503年
|癸未|二|四年|
公元504年
|甲申|三|正始元年|
公元505年
|乙酉|四|二|
公元506年
|丙戌|五|三|
公元507年
|丁亥|六|四|
公元508年
|戊子|七|永平元年|
公元509年
|己丑|八|二|
公元510年
|庚寅|九|三|
公元511年
|辛卯|十|四|
公元512年
|壬辰|十一傅大士納妻|延昌元年|
公元513年
|癸巳|十二|二|
公元514年
|甲午|十三誌公示滅|三|
公元515年
|乙未|十四|四帝崩|
公元516年
|丙申|十五|肅宗孝明皇帝|諱翊即位改元|
|||熙平元年|
公元517年
|丁酉|十六年|二年|
公元518年
|戊戌|十七|神龜元年|
公元519年
|己亥|十八|二年|
公元520年
|庚子|普通元年達磨傅大士逢嵩頭陀|正光元年正宗記。
梁僧寶唱續法記云。
此年達磨
入魏
於理可取|
公元521年
|辛丑|二傅大士唱賣妻子|二|
公元522年
|壬寅|三|三|
公元523年
|癸卯|四|四|
公元524年
|甲辰|五|五|
公元525年
|乙巳|六詔傅大士|孝昌元年|
公元526年
|丙午|七|二|
公元527年
|丁未|大通元年三月改元
本傳燈云。
十月一日達磨金陵
誤也|三傳燈舊云。
十一月二十三日
達磨屆于洛陽誤也|
公元528年
|戊申|二|武泰元年二月帝崩。
幼主四月崩立莊帝五宗記引寶唱續法記云。
達磨此年示滅
於理可取|
|||敬宗孝莊皇帝|諱子攸
四月即位改元建義|
|||建義元年九月改元永安|
|||永安元年|
公元529年
|己酉|中大通元年|二|
公元530年
|庚戌|二|三十二月帝崩。
若依寶唱續法傳即魏使歸
奏遇達磨西歸
當在此年明帝已崩。
孝莊尚在位故也|
公元531年
|辛亥|三太子統薨|前廢帝|諱恭
二月即位改元普泰|
|||普泰元年|
公元532年
|壬子|四|二二月帝廢|
公元531年
|||後廢帝|諱朗
普泰元年六月高懽信都改元中興元年至二年四月廢之|
公元532年
|||出|諱脩廣
普泰二年四月即位改元太昌|
|||太昌元年十二月又改永熙|
|||永熙元年|
公元533年
|癸丑|五|二|
公元534年
|甲寅|六|三年十月迫於其相高懽
出居關中
懽立清河王世子善見為主
是為東魏
於是分為東西
十二月帝遇鴆崩|
||右後魏十二主。
合一百四十九年分東西魏|
|||西魏|都長安|東魏|都鄴|
公元532年
|||文皇帝|諱寶炬
京兆王愉之子宇文泰即位|孝靜帝|諱善見
高懽即位
改元永熙
三年天平|
公元534年
||||天平元年|
公元535年
|乙卯|大同元年|大統元年|二年|
公元536年
|丙辰|二年|二年|三年本傳燈云。
十月五日達磨卒。
十二月葬洛陽熊耳山。
洛陽東魏
誤|
公元537年
|丁巳|三年|三年|四年|
公元538年
|戊午|四年|四年|元象元年|
公元539年
|己未|五年|五年|興和元年舊傳燈云。
奉使西域回。
奏啟達磨壙。
見空棺隻履
誤|
公元540年
|庚申|六年|六年|二年|
公元541年
|辛酉|七年|七年|三年|
公元542年
|壬戌|八年|八年|四年|
公元543年
|癸亥|九年|九年|武定元年|
公元544年
|甲子|十年|十年|二年|
公元545年
|乙丑|十一年|十一年|三年|
公元546年
|丙寅|中大同元年|十二年|四年|
公元547年
|丁卬|太清元年|十三年|五年|
公元548年
|戊辰|二年侯景反|十四年|六年|
公元549年
|己巳|三年五月帝崩|十五年|七年|
||簡文帝|諱即位改元|||
公元550年
|庚午|大寶元年|十六年|八年五月禪于北齊|
||||右東魏一主十七年|
||||北齊|都鄴|
||||文宣帝|諱姓高
懽之第三子。
五月受禪
建元天保|
||||天保元年|
公元551年
|辛未|二年侯景廢帝
而立豫章王
尋弑帝。
十一月又廢
自立僣號。
元帝討而斬之|十七年|二年三祖二祖|
公元550年
|||廢帝|諱欽
文帝長子
即位不改號||
||孝元帝|諱十一月即位江陵|||
公元552年
|壬申|承聖元年|元年|三年|
公元553年
|癸酉|二年|二年|四年|
公元554年
|甲戌|三年十一月帝為魏軍所執尋弑之|三年正月宇文泰廢帝而立王廓|五年思大止大蘇山|
公元555年
||敬帝|諱方智
元帝既被執。
蕭𧫣自立為後梁。
江陵
王僧辯陳霸先
為梁主。
承聖四年九月即位|恭帝|諱廓
文帝子。
宇文泰立之。
不改號。
止稱元年||
|||元年||
|乙亥|紹泰元年|二年|六年|
公元556年
|丙子|大平元年|三年十二月遜位于周|七年|
|||右西魏三主合二十三年||
|||後周|都長安||
|||閔帝|諱覺姓宇文
文帝泰之子
受禪西魏即位止稱元年||
公元558年
|||元年南史次年元年||
公元557年
|丁丑|二年十月丞相陳霸先爵。
陳王
遜位陳|二年九月宇文護貶帝為洛陽公。
尋弑之|八年|
||右梁四主合五十六年|||
公元555年
|||明帝|諱毓
文帝泰長子
宇文護立之。
即位改元武定||
公元543年
|||都金陵|武定元年南史云亦稱元年不改號||
||高祖武帝|諱霸先姓陳氏受禪
即位建元永定|||
公元557年
||永定元年|||
公元558年
|戊寅|二年智者進具|二年|九年|
公元199年
|己卯|三年六月帝崩|武成元年陳紀云方建年號|十年十月帝崩|
||文帝|諱舊始興王長子即位||廢帝|諱殷
文宣帝長子|
公元560年
|庚辰|天嘉元年|二年|乾明元年太后廢帝|
||智者謁思大於大蘇山|武帝|諱邕
文帝四子
遺詔即位|昭帝|諱演
懽之第六子。
八月即位
改元皇建|
||||皇建元年|
公元561年
|辛巳|二年|保定元年|二年帝崩|
公元562年
|||後梁宣帝崩。
子巋立。
是為明帝
改元天保|武成帝|諱湛
懽之第九子
即位改元大寧|
公元561年
||||大寧元年|
公元562年
|壬午|三年|二年|清河元年|
公元563年
|癸未|四年|三年|二年|
公元564年
|甲申|五年|四年|三年|
公元565年
|乙酉|六年|五年|四年帝禪位太子
自稱太上皇|
||||後主|諱緯
受禪即位
改元天統|
||||天統元年|
公元566年
|丙戌|天康元年四月帝崩|天和元年|二年|
||廢帝|諱伯宗
文帝長子|||
公元567年
|丁亥|光大元年大遷南嶽|二年|三年|
公元568年
|戊子|二年帝廢|三年|四年|
||宣帝|諱頊
昭烈王之子
以大后命即位|||
公元569年
|己丑|天建元年傅大士智者金陵|四年|五年|
公元570年
|庚寅|二年|五年|武平元年|
公元571年
|辛卯|三年|六年|二年|
公元572年
|壬辰|四年|建德元年|三年|
公元573年
|癸巳|五年|二年|四年|
公元574年
|甲午|六年|三年釋道二教|五年|
公元575年
|乙未|七年智者天台|四年|六年|
公元576年
|丙申|八年|五年|七年十二月周武所敗。
改元隆化。
隆化元年。
德安王延宗。
即位晉陽
改元德昌
尋為周所虜|
||||幼主|名恒
後主望氣者言有革易
傳位幼主
自稱太上皇|
公元577年
|丁酉|九年大卒|六年|承光元年正月幼主即位
在位十八日。
後主並為周所虜國滅|
|||右北齊六主
合二十八年。
為周所滅|
公元578年
|戊戌|十年|宣政元年總戎北伐
六月崩于乘興|
|||宣帝|諱斌
武帝長子
即位|
公元579年
|己亥|十一年|大成元年正月魯王衍
皇太子二月傳位太子
自稱天元皇帝|
|||靜帝|諱衍
後改名闡
宣帝長子
宣帝於鄴傳位
改元大象|
|||大象元年|
公元580年
|庚子|十二年|二年宣帝崩。
復釋二教
大丞相楊堅相國
進爵為王。
備九鍚|
公元581年
|辛丑|十三年|大定元年正月改元
二月遜位于隋|
|||右後周五主。
合二十六年。
禪于隋|
||||都長安|
|||高祖文皇帝|諱堅
姓楊氏
大定元年二月
受禪周。
即位建元開皇|
|||開皇元年|
公元582年
|壬寅|十四年正月帝崩|二年|
公元581年
||後主|諱叔寶
宣帝長子
即位||
公元583年
|癸卯|至德元年|三年|
公元584年
|甲辰|二年|四年|
公元585年
|乙巳|三年|五年後梁蕭琮立|
公元586年
|丙午|四年|六年後梁改元廣運|
公元587年
|丁未|禎明元年|七年後梁三主
合三十三年。
是歲隋廢之|
公元588年
|戊申|二年|八年|
公元589年
|己酉|三年正月隋將韓擒。
建業後主國亡|九年平陳天下一統|
||右陳五主。
合三十三年。
隋滅之||
公元590年
|庚戌||十年|
公元591年
|辛亥||十一年|
公元592年
|壬子||十二年四祖三祖|
公元593年
|癸丑||十三年二祖卒|
公元594年
|甲寅||十四年|
公元595年
|乙卯||十五年|
公元596年
|丙辰||十六年|
公元597年
|丁巳||十七年智者卒|
公元598年
|戊午||十八年|
公元599年
|己未||十九年|
公元600年
|庚申||二十年|
公元601年
|辛酉||仁壽元年|
公元602年
|壬戌||二年|
公元603年
|癸亥||三年|
公元604年
|甲子||四年七月帝崩|
公元918年
|||煬帝|諱廣
高祖第二子。
即位|
公元605年
|乙丑||大業元年|
公元606年
|丙寅||二年三祖卒|
公元607年
|丁卯||三年|
公元608年
|戊辰||四年|
公元609年
|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
公元614年
|甲戌|乙亥丙子|十年十一年十二年|
公元617年
|丁丑||十三年帝幸江都
遙尊為太上皇|
|||恭帝|諱侑
煬帝之孫。
元德太子昭之子
十一月唐公入京立帝。
改元義寧|
|||義寧元年|
公元618年
|戊寅||二年二月煬帝崩。
五月遜位于唐|
|||右隋三主
合三十八年。
禪于唐|
|達磨中國
取正宗記為定。
蓋依梁僧寶唱續法記。
昔那連耶舍。
萬天懿。
七佛至二十八祖傳法事
梁簡文帝
使臣劉懸運往北齊取其書詔寶唱編入續法記也|
景德傳燈錄卷第一
*七佛天竺祖師
七佛
*毘婆尸佛
*尸棄佛
*毘舍浮佛
*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葉佛
*釋迦牟尼佛
天竺一十五祖(內一祖旁出無錄)
*第一摩訶迦葉
*第二阿難(旁出末田底迦)
*第三祖商那和修
*第四祖優波毱多
*第五祖提多迦
*第六祖彌遮迦
*第七祖婆須蜜
*第八佛陀難提
*第九祖伏馱蜜多
*第十祖脇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
*第十二祖馬大士
*第十三祖迦毘摩羅
*第十四祖龍大士
***敘七佛
古佛應世
綿歷無窮
不可周知悉數也。
故近譚賢劫有千如來
暨于釋迦
但紀七佛
案長阿含經云。
七佛精進力。
放光滅暗冥。
各坐諸樹。
中成正覺
曼殊室利七佛
祖師
金華善慧大士
松山行道
七佛
引前維摩接後。
今之撰述
斷自七佛而下
毘婆尸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
「身從無相受生
 猶如幻出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
 罪福皆空無所住
長阿含經云。
人壽八萬歲時佛出世
種剎
利。
姓拘利若
父槃頭。
母槃頭婆提。
居槃
頭婆提城。
坐波波羅樹下。
說法三會
度人
三十四萬八千人
神足二。
一名騫茶
二名
舍。
侍者無憂
子方膺。
尸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
 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
 幻出無根無實性」
長阿含經云。
人壽七萬歲時佛出世
種剎
利。
姓拘利若
父明相。
光耀
光相城。
分陀利樹下
說法三會
度人二十五萬。
足二。
一名阿毘浮
二名婆婆
侍者忍行。
子無
量。
毘舍浮佛(莊嚴第一千尊)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長阿含經云。
人壽六萬歲時佛出世
種剎
利。
姓拘利若
父善燈。
母稱戒。
居無喻城。
婆羅樹下
說法二會
度人一十三萬。
神足二。
一扶遊。
二欝多摩。
侍者寂滅
妙覺
拘留孫佛(見在賢劫第一尊)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別」
長阿含經云。
人壽四萬歲時佛出世
種婆
羅門
姓迦葉
父禮得。
母善枝。
居安和城
尸利沙樹下。
說法一會
度人四萬。
神足二。
薩尼。
二毘樓。
侍者善覺
子上勝。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
「佛不見身知是佛
 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於生死
長阿含經云。
人壽三萬歲時佛出世
種婆
羅門迦葉
大德
善勝
清淨城。
坐烏
婆羅門樹下
說法一會
度人三萬。
神足二。
一舒槃那。
二欝多樓。
侍者安和
子道師。
迦葉佛(賢劫第三尊)偈曰。
一切眾生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長阿含經云。
人壽二萬歲時佛出世
種婆
羅門
姓迦葉
父梵德。
母財主。
波羅柰城。
坐尼拘律樹下
說法一會
度人二萬。
神足二。
一提舍。
婆羅婆。
侍者善友
子集軍。
釋迦牟尼佛(賢劫四尊)姓剎利
父淨飯天。
大清
淨妙。
位登補處兜率天上。
名曰勝善天人
亦名護明大士
諸天眾說補處行。
亦於十
方界中現身說法
普耀經云。
初生剎利
家。
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
地涌金蓮華自
然捧雙足
東西南北各行於七步
手指
天地師子吼聲。
上下四維無能尊我者。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也。
四十二年二月八日
年十九欲求出家
而自
念言。
當復何遇
即於四門遊觀四等事。
悲喜而作思惟
老病死終可厭離。
於是
子時一天人。
名曰淨居
窓牖叉手
白太子言。
出家時至可去矣。
太子聞已心生
歡喜
即逾城而去。
檀特山中修道
始於阿
公元619年
迦藍處。
三年不用處定。
知非便捨。
復至
欝頭藍弗處。
三年非非想定。
知非亦捨。
象頭山同諸外道
日食麻麥經于六年
經云。
無心意無授行而悉摧伏外道
歷試邪法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
公元618年
普集經云。
菩薩二月八日明星出時。
成佛
公元前961年
號天人師
年三十矣。
穆王三年癸未歲
也。
既而鹿野苑中。
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
法輪論道果。
說法住世四十九年。
後告
弟子摩訶迦葉
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心實
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
汝當護持
并勅
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
而說偈言
法本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
 法法何曾法」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
復告迦葉
吾將金縷
伽梨衣傳付於汝。
轉授補處
慈氏佛出世
勿令朽壞
迦葉聞偈頭面禮足曰。
善哉善哉
當依勅。
恭順佛故。
爾時世尊至拘尸那城。
告諸大眾
吾今背痛欲入涅槃
即往熙連河
娑羅雙樹下。
右脇累足泊然宴寂
復從棺
起為母說法
特示雙足化婆耆。
并說無常
曰。
諸行無常
 是生滅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諸弟子即以香薪茶毘之。
後金棺如
故。
爾時大眾即於佛前以偈讚曰。
凡俗諸猛熾
 何能致火爇
 請尊三昧
 闍維金色身」
爾時金棺從坐舉高多羅樹。
往反空中
化火三昧須臾灰生。
得舍八斛四斗
即穆
公元618年
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也。
世尊
後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
即後漢永平
十年戊辰歲也。
第一摩訶迦葉
摩竭國人也。
姓婆羅
門。
飲澤
母香志。
昔為鍛金師
明金性使
柔伏
付法傳云。
嘗於久遠劫中毘婆尸佛
涅槃後。
四眾起塔
塔中面上金色有少
缺壞
時有貧女金珠金師所請飾佛面
既而因共發願
願我二人為無姻夫妻
由是
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
後生梵天
天壽
中天摩竭陀國婆羅門家。
名曰迦葉波。
云飲光勝尊。
蓋以金色為號也。
繇是志求出
家冀度諸有
佛言。
善來比丘
鬚髮自除袈裟
著體。
常於眾中稱歎第一
復言
吾以清淨
眼將付於汝。
汝可流布無令斷絕
涅槃經云。
爾時世尊涅槃時。
迦葉不在眾會。
佛告諸
大弟子。
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
爾時
迦葉耆闍山賓鉢羅窟。
勝光明即入
三昧
以淨天眼觀見世尊
於熙連河側入
涅槃
乃告其徒曰。
如來涅槃也。
何其駛哉。
雙樹悲戀號泣
佛於金棺內現雙足
迦葉諸比丘。
佛已茶毘
金剛舍利非我
等事
等宜結集法眼無令斷絕
乃說偈
曰。
如來弟子
 且莫涅槃
 得神通者
 當赴結集
於是得神通者。
悉集王舍耆闍山賓鉢羅
窟。
阿難為漏未盡不得入會
後證阿羅漢
果。
由是得入。
迦葉乃白眾言
阿難比丘
總持大智慧。
常隨如來梵行清淨
所聞
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
佛所讚歎聰敏
一。
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
大眾默然
迦葉
阿難曰。
汝今宜宣法眼
阿難聞語信受
觀察
眾心
而宣偈言
比丘眷屬
 離佛不莊嚴
 猶如虛空
 眾星之無月」
說是偈已。
禮眾僧足升法坐說是言。
如是
聞一時佛住某處說某經教
乃至天等
作禮奉行
迦葉諸比丘。
阿難所言不錯
謬乎。
皆曰。
不異世尊所說
迦葉乃告阿難言。
今年久留
今將正法付囑於汝。
善守
護。
聽吾偈言
「法法本來法
 無法非法
 何於一法
 有法不法
說偈已。
乃持僧伽梨衣入雞足山
慈氏
公元前872年
生。
周孝王五年丙辰歲也(五年當作四年自此至第十三祖迦毘摩
年數錯誤今皆依史記年表六甲改正)。
第二阿難
王舍城人也。
姓剎利帝
父斛飯王。
實佛之從弟也。
梵語
阿難陀
此云慶喜
亦云歡喜
如來成道夜生
因為之名。
多聞博達智慧無礙
世尊以為
第一
嘗所讚歎
加以宿世大功德。
受持
法藏如水傳器。
佛乃命為侍者
阿闍世王
白言
仁者
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
多故不能覩。
仁者
般涅槃時願告別
阿難許之。
後自念言。
我身危脆猶如聚沫。
衰老豈堪長久
又念。
阿闍世王與吾有約。
乃詣王宮告之曰。
吾欲入涅槃來辭耳。
門者
曰。
王寢不可以聞。
阿難曰。
俟王覺時當為我
說。
阿闍世王夢中一寶蓋。
七寶嚴飾
萬億圍繞瞻仰
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
珍寶瓔珞悉墜於地。
心甚驚異
既寤。
門者
上事王聞語已。
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即至
毘舍離城
阿難在常河中跏趺而坐。
作禮而說偈言
稽首三界
 棄我而至此
 暫憑悲願力
 且莫般涅槃
毘舍離王亦在河側
復說偈言
尊者一何
 而歸寂滅場
 願住須臾
 而受於供養
爾時阿難二國王咸來勸請。
乃說偈言
二王善嚴住
 勿為苦悲戀
 涅槃當我淨(舊本作靜此依寶林正宗記易此一字)
 而無諸有故
阿難復念。
我若偏向一國般涅槃
諸國爭
競。
無有是處
應以平等諸有情。
遂於常
河中流將入寂滅。
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
雪山中有五百仙人
覩茲瑞應飛空而至。
阿難胡跪白言
於長老當佛法
願垂
大慈度脫我等。
阿難默然受請。
即變殑伽
悉為金地
為其仙眾說大法
阿難復念。
度脫弟子應當來集
須臾五百羅漢從空
而下
為諸仙人出家受具
其仙眾中有二羅
一名商那和修
二名末田底迦。
阿難知是
法器
乃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付大迦葉
迦葉入定而付於我。
我今將滅。
用傳於汝汝
受吾教。
當聽偈言
本來有法
 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
 悟了無無法
阿難付法眼藏竟。
踊身虛空十八變
入風
奮迅三昧分身四分
一分忉利天
一分
娑竭羅龍宮
一分毘舍離(舊本作毘舍離龍王今依寶林正宗記除龍字)王。
一分阿闍世王。
各造寶塔供養之。
公元前847年
厲王十二年癸巳歲也(當作十年)。
第三祖商那和修者(正宗記云。
梵語商諾迦此云自然服。
生時身自有衣也。
覺範志林云
僧伽梨衣與雲巖同也。
傳燈自然服。
西域九枝秀草未詳)摩突羅國人
也。
亦名舍那婆斯姓毘舍多。
父林勝。
憍奢
耶。
在胎六年而生。
梵云商諾迦。
此云自然服。
西域九枝秀草名也。
羅漢聖人降生
草生淨潔之地。
和脩生時瑞草斯應。
如來行化至摩突羅國
一青枝葉茂盛
阿難曰。
林地名優
滅度後一
年。
比丘商那和脩。
於此地轉妙法輪。
後百
歲果誕。
和脩出家證道。
慶喜尊者法眼
有情及止此林。
二火歸順佛教
龍因
施其地以建梵宮
尊者化緣既久思付正法
尋於吒利國優波毱多以為給侍
因問
多曰。
年幾耶。
答曰。
我年十七。
師曰。
汝身
十七性十七耶。
答曰。
師髮已白。
髮白耶。
心白耶。
師曰。
我但髮白
非心白耳
毱多曰。
我身十七。
非性十七也。
和脩知是法器
後三
載遂為落髮受具
乃告曰昔如來無上法
眼藏付囑迦葉
展轉相授至於我。
我今付
汝勿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言
非法亦非心(舊本作非法亦非法今依寶林正宗改作非法亦非心也)
 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
 是法非心法」
說偈已。
即隱於罽賓國南象白山中
後於三
中見弟子毱多。
有五百徒眾常多懈慢
乃往彼。
龍奮三昧調伏之。
而說偈
曰。
通達彼此
 至聖長短
 汝除輕慢
 疾得阿羅漢
五百比丘聞偈已。
依教奉行皆獲無漏
尊者
乃作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
毱多收舍
利葬於梵迦羅山
五百比丘持一幡。
迎導
公元前805年
至彼建塔供養
宣王二十三年乙未歲
(當作二十二年)。
四祖優波毱多者。
利國人也。
亦名優波
崛多。
又名鄔波毱多
姓首陀
善意
十七
出家
二十證果。
隨方行化至摩突羅國
得度
者甚眾。
由是魔宮震動
波旬愁怖遂竭其魔
力以害正法
尊者即入三昧其所由。
波旬
伺便
密持瓔珞縻之于頸。
尊者出定
取人狗蛇三屍化為華鬘
軟言慰諭波旬
曰。
汝與我瓔珞甚是珍妙。
吾有華鬘相酬
波旬大喜引頸受之。
即變為三種屍蟲
壞爛
波旬厭惡大生憂惱
盡己神力不能
移動
乃升六欲天告諸天王
又詣梵王求其
解免
彼各告言
十力弟子所作神變
我輩
陋何能去之。
波旬曰。
然則奈何
梵王曰。
可歸尊者即能除斷。
乃為說偈令其迴向
曰。
「若因地
 還因地起
 離地求
 終無其理」
波旬受教已。
下天宮禮尊者足哀露懺悔
毱多告曰。
汝自今去。
如來正法不作
嬈害否。
波旬曰。
我誓迴向佛道永斷不善
多曰。
若然者汝可口唱言歸依三寶
魔王
合掌三唱
華鬘悉除乃歡喜踊躍
作禮尊者
而說偈曰。
稽首三昧
 十力弟子
 我今願迴向
 勿令有劣弱
尊者在世化導證果最多。
每度一人一籌
置於石室
其室縱十八肘。
廣十二肘。
充滿
間。
最後一長者子。
名曰香眾。
來禮尊者
出家
尊者問曰。
汝身出家出家
答曰。
出家非為身心
尊者曰。
不為身心復誰出
家。
答曰。
夫出家者無我我故。
無我我故即心
生滅
心不生滅即是常道
諸佛亦常。
心無
形相其體亦然
尊者曰。
汝當大悟心自通達
宜依佛法紹隆聖種。
即為剃度具足戒
仍告之曰。
汝父嘗夢金日而生汝。
可名提多
迦。
復謂曰。
如來大法眼藏。
次第傳授以至
於我。
今復付汝。
聽吾偈言
「心自本來
 本心非有法
 有法本心
 非心本法
付法已。
踊身虛空十八變
復本坐跏
趺而逝。
多迦以室內籌用焚其軀。
收舍利建
公元前740年
供養平王三十一年庚子歲也(當作三十年)。
第五祖提多迦者。
摩伽國人也。
初生之時
父夢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
前有大山
寶嚴飾。
山頂泉涌滂沱四流
後遇毱多尊者
為解之曰。
寶山者吾身也。
泉涌者法無盡也。
日從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
照耀天地
智慧超越也。
尊者本名香眾
師因易今名
焉。
梵云提多迦。
云通真量也。
多迦聞師說
歡喜踊躍
唱偈言。
巍巍七寶山
 常出智慧
 迴為真法味
 能度諸有緣」
毱多尊者亦說偈曰。
「我法傳於汝
 當現大智慧
 金日從屋出
 照耀天地
提多迦聞師妙偈設禮奉持
後至中印度
國有八千大仙
彌遮迦為首
尊者率眾
瞻禮
尊者曰。
昔與師同生梵天
我遇阿私
僊人授我僊法
師逢十力弟子修習禪那
自此報分殊已經六劫。
尊者曰。
支離累劫
誠哉不虛。
今可捨邪歸正以入佛乘
彌遮迦
曰。
阿私僊人授我記云。
却後六劫。
同學無漏果
今也相遇宿緣邪。
願師
慈悲令我解脫
尊者即度出家命聖授戒餘
僊眾始生我慢。
尊者示大神通
於是俱發菩
提心一時出家
乃告彌遮迦曰。
如來以大
法眼密付迦葉
展轉相授至於我。
我今
付汝當護念之。
乃說偈曰。
「通達本法心
 無法非法
 悟了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
說偈已。
踊身虛空十八變火光三昧自焚
其軀。
彌遮迦與八千比丘同收舍利
於班
公元前607年
山中起塔供養
莊王七年己丑歲也(當作五年)。
六祖彌遮迦者。
中印度人也。
傳法已遊
化至北天竺國
雉堞之上有金色祥雲
曰。
道人氣也。
必有大士為吾法嗣乃入城。
闤闠間有一人
持酒器逆而問曰。
師何
而來欲往何所
師曰。
從自心來欲往無處
曰識我手中物否。
師曰。
此是觸器而負淨者
曰師還識我否。
師曰。
我即不識識即非我。
謂曰。
汝試自稱名氏
吾當示本因。
彼人
偈而答。
我從無量劫
至于生此國。
本姓頗羅
墮。
名字婆須蜜。
師曰。
我師提多迦說。
世尊
遊北印度
阿難言。
國中吾滅後三百年
一聖人。
姓頗羅墮
名婆須蜜。
而於禪祖
獲第七。
世尊記汝。
汝應出家
彼乃置器禮師
側立而言曰。
我思往劫嘗作檀那
獻一如來
寶坐
佛記我云。
汝於賢劫釋迦法中宣傳
至教
今符師說
願加度脫
師即與披剃復圓
戒相。
乃告之曰。
正法眼藏今付於汝勿令斷
絕。
乃說偈曰。
無心無可
 說得名法
 若了心非心
 始解心心法」
師說偈已。
師子奮迅三昧
踊身虛空高七
多羅樹。
却復坐化自焚
婆須蜜收靈骨
公元前635年
七寶函。
浮圖寘于上級
襄王十七年
甲申歲也(當作十五年)。
七祖婆須蜜者。
天竺國人也。
姓頗羅墮
常服淨衣酒器遊行里閈
或吟或嘯人謂
之狂。
及遇彌遮迦尊者
如來往誌
自惺
前緣投器出家
法行化至迦摩羅廣興
佛事
法坐前忽有一智者
自稱我名佛陀
難提。
今與師論義
師曰。
仁者論即不義
義即
不論
擬論義終非義論。
難提知師義勝
欽伏曰。
我願求道甘露味。
尊者遂與剃
度而授具戒
復告之曰。
如來正法眼藏
我今
付汝汝當護持
乃說偈曰。
心同虛空
 示等虛空
 證得虛空
 無是無非法」
尊者即入慈心三昧
梵王帝釋諸天眾。
俱來作禮
而說偈言
賢劫聖祖
 而當第七位
 尊者哀念
 請為宣佛地
尊者三昧示眾云。
我所得法而非有故。
若識佛地有無故。
說此語已。
還入三昧
涅槃相。
難提即於本坐起七寶塔以葬全身
公元前588年
定王十九年辛未歲也(當作十七年)。
第八佛陀難提者。
摩羅國人也。
姓瞿曇
氏。
頂有肉髻辯捷無礙
初遇婆須蜜尊者
受教
既而徒行化至提伽國城毘舍
家。
見舍上有白光上騰
謂其徒曰。
此家當有
聖人
口無言說真大乘器。
不行四衢知觸穢
耳。
言訖
長者致禮何所須。
尊者曰。
我求
侍者
曰我有一子
名伏馱蜜多
年已五十。
未曾言足未曾履。
尊者曰。
如汝所說真吾
子。
尊者見之遽起禮拜
而說偈曰。
父母非我親
 誰是最親者
 諸佛非我道
 誰為最道者
尊者以偈答曰。
「汝言與心親
 父母可比
 汝行與道合
 諸佛心即是
 外求有相
 與汝不相似
 欲識汝本心
 非合亦非離」
伏馱蜜多聞師妙偈便行七步
師曰。
此子昔
曾值佛悲願廣大
父母愛情難捨不言
不履耳。
長者遂捨令出家
尊者尋授具戒
復告之曰。
我今以如來正法眼藏付囑於汝
勿令斷絕
乃說偈曰。
虛空內外
 心法如此
 若了虛空
 是達真如理」
伏馱蜜多承師付囑
以偈讚曰。
我師禪祖
 當得第八
 法化無量
 悉獲阿羅漢
爾時尊者佛陀難提。
即現神變却復本坐儼
公元前533年
寂滅
眾興寶塔葬其全身
景王十二年
丙寅歲也(當作十年)。
九祖伏馱蜜多者。
提伽國人
姓毘舍羅
佛陀難提付囑
後至中印度行化
時有長
香蓋
一子而來瞻禮尊者曰。
此子處胎
六十歲。
因號難生
復嘗會一仙者
謂此兒非
當為法器
今遇尊者可令出家
尊者即與
落髮授戒。
羯磨之際祥光燭坐。
仍感舍利
十(一作七)粒現前
自此精進忘疲
既而師告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
護念之。
乃說偈
曰。
真理本無名
 因名顯真理
 受得真實法
 非真亦非偽」
尊者付法已。
入滅三昧般涅槃
眾以
香油旃檀闍維真體
收舍利建塔于那爛陀
公元前485年
寺。
敬王三十五年甲寅歲也(當作三十三年)。
第十祖脇尊者
中印度人也。
本名難生
初尊
者將誕。
父夢一白象背寶坐坐上一明
珠。
從門而入光照四眾
既覺遂生
後值伏馱
尊者
侍左未嘗睡眠
謂其脇不至席。
號脇尊者焉
初至華氏國憩一樹下。
手指
地而告眾曰。
此地金色當有聖人入會
訖即變金色
時有長者子富那夜奢。
合掌
立。
尊者問。
汝從何來。
夜奢曰。
我心非往。
者曰。
何處住。
曰我心非止。
尊者曰。
不定
耶。
曰諸佛亦然
尊者曰。
汝非諸佛。
曰諸佛亦
尊者
因說偈曰。
此地金色
 預知於聖至
 當坐菩提樹
 覺華而成已」
夜奢復說偈曰。
「師坐金色
 常說真實
 迴光照我
 令入三摩諦」
尊者知其意。
即度出家具戒品。
乃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
護念之。
乃說偈
言。
真體自然
 因真說有理
 領得真真法
 無行亦無止」
尊者付法已。
即現神變而入涅槃
化火自焚
四眾各以衣裓(古得切)盛舍利
隨處興塔而供
養之
貞王二十二年己亥歲也(當作二十七年)。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
華氏國人也。
姓瞿曇氏
寶身
得法脇尊者
尋詣波羅柰國。
馬鳴大士迎而作禮
因問曰。
我欲識佛。
何者
即是
師曰。
汝欲識佛。
不識者是。
曰佛既不識
焉知是乎。
師曰。
不識佛焉知不是
曰此是
鋸義。
師曰。
彼是木義
復問。
鋸義者何。
曰與
平出
又問。
木義者何。
師曰。
汝被我解。
豁然惺悟
稽首歸依遂求剃度
師謂眾
曰。
大士者。
昔為毘舍離國王
國有一類
人如馬裸露
王運神力分身為蠶。
彼乃得衣。
王後復生中印度
馬人感戀悲鳴
因號馬鳴
焉。
如來記云。
滅度後六百年。
當有賢者馬
鳴。
波羅柰國摧伏異道
度人無量繼吾傳
化。
正是時。
即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付
於汝。
即說偈曰。
迷悟隱顯
 明暗相離
 今付隱顯
 非一亦非二」
尊者付法已。
即現神變湛然圓寂
眾興寶塔
公元前388年
以閟全身
安王十四年戊戌歲也(當作十九年)。
第十二祖馬大士者。
波羅國人也。
亦名
功勝。
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殊勝名焉
受法於夜奢尊者
後於華氏國轉妙法輪。
忽有老人坐前仆地。
師謂眾曰。
此非庸流當
異相
言訖不見
俄從地踊一金色人。
化為女子右手指師。
而說偈曰。
稽首長老
 當受如來
 今於此地上
 宣通第一義
說偈已瞥然不見
師曰。
將有魔來與吾校力
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冥
師曰。
魔之來信矣。
吾當除之。
即指空中現一大金龍。
奮發威神
震動山岳
儼然於坐魔事隨滅。
經七日有
一小蟲。
大若蟭螟潛形坐下。
師以手取之示
眾曰。
斯乃魔之所變。
盜聽吾法耳。
乃放之令
去。
魔不能動
師告之曰。
汝但歸依三寶即得
神通
復本作禮懺悔
師問曰。
汝名誰耶
眷屬多少
曰我名迦毘摩羅有三千眷屬
師。
曰。
汝盡神力變化若何
曰我化巨海極為
事。
師曰。
化性海得否。
何謂性海
未嘗
知。
師即為說性海云。
山河大地皆依建立
六通(舊云六神通依正宗記除神字)由茲發現
迦毘摩羅
言遂發信心與徒眾三千俱求剃度
師乃召
五百羅漢與授具戒
復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
藏今當付汝。
汝聽偈言
隱顯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離」
付法已。
即入龍奮三昧
挺身空中如日
相。
然後示滅
四眾真體藏之龍龕
顯王
公元前332年
三十七年甲午歲也(當作四十二年)。
第十三祖迦毘摩
羅者
華氏國人也。
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
異論。
後於馬鳴尊者得法領徒至西印度
太子
名雲自在
尊者名請於宮中供養
尊者曰。
如來有教沙門不得親近王大臣
權勢之家。
太子曰。
今我國城之北有大山焉。
山中一石窟。
師可禪寂于此否。
尊者曰諾。
即入彼山行數里逢一大蟒
尊者直進不顧
盤繞師身。
師因與受三歸依。
蟒聽訖而去。
尊者將至石窟
復有一老素服而出合掌
問訊
尊者曰。
何所止。
答曰。
我昔甞為比丘
多樂寂靜
初學比丘數來請益
而我煩於
應答瞋恨想。
命終墮為蟒身
住是窟中
千載
適遇尊者
獲聞戒法故來謝耳。
尊者
問曰。
此山更有何人居止
北去十里有大
樹蔭覆五百大龍
樹王龍樹
常為龍眾
說法
我亦聽受耳。
尊者與徒眾詣彼。
龍樹
出迎尊者曰。
深山孤寂龍蟒所居
大德至尊
何枉神足
師曰。
吾非至尊來訪賢者。
龍樹
念曰。
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
大聖繼真
乘否。
師曰。
汝雖心語吾已意知
但辦出家
慮吾之不聖。
龍樹聞已悔謝
尊者即與度脫
及五百龍眾俱受具戒。
復告龍樹曰。
今以如
大法眼付囑於汝。
諦聽偈言
「非隱非顯法
 說是真實
 悟此隱顯
 非愚亦非智」
付法已。
即現神變化火焚身
龍樹五色
公元前328年
利建塔瘞之。
即𧹞王四十一年壬辰歲也(當作
公元前323年
四十六年)。
第十四祖龍尊者
西天竺國人也。
亦名龍
勝。
始於毘羅尊者得法
後至印度
彼國之
人多信福業
尊者為說妙法遞相謂曰。
福業世間第一
徒言佛信誰能覩之。
尊者
曰。
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
彼人曰。
佛性
小。
尊者曰。
非大非小非廣非狹。
無福無報不
死不生。
彼聞理勝悉迴初心
尊者復於座上
自在身滿月輪。
一切眾唯聞法音不覩
師相
彼眾中有長者子。
名迦那提婆。
謂眾曰。
識此相否。
眾曰。
目所未覩安能辨識
提婆曰。
此是尊者佛性體相以示我等。
何以知之。
蓋以。
無相三昧形如滿月
佛性之義廓然
明。
言訖
輪相即隱復居本座
而說偈言
「身現圓月
 以表諸佛體
 說法無其形
 用辨非聲色
彼眾聞偈頓悟無生
咸願出家求解脫。
者即為剃髮命諸聖授具。
其國先有外道五
千餘人
作大幻術眾皆宗仰
尊者悉為化之
令歸三寶
復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垂
之於世。
後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
如來
法眼藏今當付汝。
聽吾偈言
「為明隱顯
 方說解脫理
 於法心不證
 無瞋亦無喜」
付法入月三昧廣現神變
復就本座
禪寂
迦那提婆與諸四眾
共建寶塔以葬
公元前212年
焉。
秦始皇三十五年己丑歲也。
景德傳燈錄卷第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