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七


卷六十七 第 1a 页 WYG1145-030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晦庵集卷六十七     宋 朱子 撰
  杂著
   元亨利贞说元亨利贞性也生长收藏情也以元生以亨长以利收
以贞藏者心也仁义礼智性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
也以仁爱以义恶以礼让以智知者心也性者心之理
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程子曰其体则谓
卷六十七 第 1b 页 WYG1145-0307b.png
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正谓此也又曰言
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言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天命
又曰天地以生物为心亦谓此也
   易象说
易之有象其取之有所从其推之有所用非苟为寓言
然两汉诸儒必欲究其所从则既滞泥而不通王弼
以来直欲推其所用则又疏略而无据二者皆失之一
偏而不能阙其所疑之过也且以一端论之乾之为马
卷六十七 第 2a 页 WYG1145-0308a.png
坤之为牛说卦有明文矣马之为健牛之为顺在物有
常理矣至于案文责卦若屯之有马而无乾离之有牛
而无坤乾之六龙则或疑于震坤之牝马则当反为乾
是皆有不可晓者是以汉儒求之说卦而不得则遂相
与创为互体变卦五行纳甲飞伏之法参互以求而幸
其偶合其说虽详然其不可通者终不可通其可通者
又皆傅会穿凿而非有自然之势惟其一二之适然而
无待于巧说者为若可信然上无所关于义理之本原
卷六十七 第 2b 页 WYG1145-0308b.png
下无所资于人事之训戒则又何必苦心极力以求于
此而欲必得之哉故王弼曰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
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而程子亦曰理无形也故假
象以显义此其所以破先儒胶固支离之失而开后学
玩辞玩占之方则至矣然观其意又似直以易之取象
无复有所自来但如诗之比兴孟子之譬喻而已如此
则是说卦之作为无所与易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者
亦剩语矣故疑其说亦若有未尽者因窃论之以为易
卷六十七 第 3a 页 WYG1145-0308c.png
之取象固必有所自来而其为说必已具于太卜之官
顾今不可复考则姑阙之而直据辞中之象以求象中
之意使足以为训戒而决吉凶如王氏程子与吾本义
之云者其亦可矣固不必深求其象之所自来然亦不
可直谓假设而遽欲忘之也
   易精变神说变化之道莫非神之所为也故知变化之道则知神之
所为矣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所谓变化之道也观变玩
卷六十七 第 3b 页 WYG1145-0308d.png
占可以见其精之至矣玩辞观象可以见其变之至矣
然非有寂然感通之神则亦何以为精为变而成变化
之道哉此变化之道所以为神之所为也所以极深者
以其几也所以研几者以其变也极深研几所以不疾
而速不行而至者以其神也此又发明上文之意复以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结之也或曰至精至变皆以书
言之矣至神之妙亦以书言可乎曰至神之妙固无不
在详考之文意则实亦以书言之也所谓无思无为寂
卷六十七 第 4a 页 WYG1145-0309a.png
然不动云者言辞在册象在画蓍在椟而变未形也至于
玩辞观象而揲蓍以变则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矣推而
极于天地之大反而验诸心术之微其一动一静循环
始终之际至神之妙亦如此而已矣呜呼此其所以不
疾而速不行而至也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说
参以三数之也伍以伍数之也如云什伍其民如云或
相什伯非直为三与五而已也盖纪数之法以三数之
卷六十七 第 4b 页 WYG1145-0309b.png
则遇五而齐以五数之则遇三而会故荀子曰窥敌制
变欲伍以参注引韩子曰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偶三五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又曰参之以比物伍之以
合三而汉书赵广汉传亦云参伍其贾以类相准皆其
义也易所谓参伍以变者盖言或以三数而变之或以
五数而变之前后多寡更相反覆以不齐而要其齐如
河图洛书大衍之数伏羲文王之卦历象之日月五星
章蔀纪元是皆各为一法不相依附而不害其相通也
卷六十七 第 5a 页 WYG1145-0309c.png
综字之义沙随得之然错综自是两事错者杂而互之
也综者条而理之也参伍错综又各是一事参伍所以
通之其治之也简而疏错综所以极之其治之也繁而

   易寂感说
易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
何也曰无思虑也无作为也其寂然者无时而不感其
感通者无时而不寂也是乃天命之全体人心之至正
卷六十七 第 5b 页 WYG1145-0309d.png
所谓体用之一源流行而不息者也疑若不可以时处
分矣然于其未发也见其感通之体于已发也见其寂
然之用亦各有当而实未尝分焉故程子曰中者言寂
然不动者也和者言感而遂通者也然中和以性情言
者也寂感以心言者也中和盖所以为寂感也观言字
者字可以见其微意矣
   舜典象刑说
圣人之心未感于物其体广大而虚明绝无毫发偏倚
卷六十七 第 6a 页 WYG1145-0310a.png
所谓天下之大本者也及其感于物也则喜怒哀乐之
用各随所感而应之无一不中节者所谓天下之达道
也盖自本体而言如镜之未有所照则虚而已矣如衡
之未有所加则平而已矣至语其用则以其至虚而好
丑无所遁其形以其至平而轻重不能违其则此所以
致其中和而天地位万物育虽以天下之大而举不出
乎吾心造化之中也以此而论则知圣人之于天下其
所以为庆赏威刑之具者莫不各有所由而舜典所论
卷六十七 第 6b 页 WYG1145-0310b.png
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与夫制刑明辟之意皆
可得而言矣虽然喜而赏者阳也圣人之所欲也怒而
刑者阴也圣人之所恶也是以圣人之心虽曰至虚至
平无所偏倚而于此二者之间其所以处之者亦不能
无小不同者故其言又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此则圣
人之微意也然其行之也虽曰好赏而不能赏无功之
士虽曰恶刑而不敢纵有罪之人而功罪之实苟已晓
然而无疑则虽欲轻之重之而不可得是又未尝不虚
卷六十七 第 7a 页 WYG1145-0310c.png
不平而大本之立达道之行固自若也故其赏也必察
其言审其功而后加以车服之赐其刑也必曰象以典
刑画象而示民以墨劓剕宫大辟五等肉刑之常法也
其曰流宥五刑者放之于远所以宽夫犯此肉刑而情
轻之人也其曰鞭作官刑扑作教刑者官府学校之
所以驭夫罪之小而未丽于五刑者也其曰金作赎刑
使之入金而免其罪所以赎夫犯此鞭扑之刑而情之
又轻者也此五者刑之法也其曰𤯝灾肆赦者言不幸
卷六十七 第 7b 页 WYG1145-0310d.png
而触罪者则肆而赦之其曰怙终贼刑者言有恃而不
改者则贼而刑之此二者法外之意犹今律令之名例
也其曰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者此则圣人畏刑之心
闵夫死者之不可复生刑者之不可复续惟恐察之有
不审施之有不当又虽已得其情而犹必矜其不教无
知而抵冒至此也呜呼详此数言则圣人制刑之意可
见而其于轻重浅深出入取舍之际亦已审矣虽其重
者或至于诛斩断割而不少贷然本其所以至此则其
卷六十七 第 8a 页 WYG1145-0311a.png
所以施于人者亦必当有如是之酷矣是以圣人不忍
其被酷者之衔冤负痛而为是以报之虽若甚惨而语
其实则为适得其宜虽以不忍之心畏刑之甚而不得
赦也惟其情之轻者圣人于此乃得以施其不忍畏刑
之意而有以宥之然亦必投之远方以禦魑魅盖以此
等所犯非杀伤人则亦或淫或盗其情虽轻而罪实重
若使既免于刑而又得便还乡里复为平民则彼之被
其害者寡妻孤子将何面目以见之而此幸免之人发
卷六十七 第 8b 页 WYG1145-0311b.png
肤支体了无所伤又将得以遂其前日之恶而不知悔
此所以必曰流以宥之而又有五流有宅五宅三居之
文也若夫鞭扑之刑则虽刑之至小而其情之轻者亦
必许其入金以赎而不忍辄以真刑加之是亦仁矣然
而流专以宥肉刑而不下及于鞭扑赎专以待鞭扑而
不上及于肉刑则其轻重之间又未尝不致详也至于
过误必赦故犯必诛之法则又权衡乎五者之内钦哉
钦哉惟刑之恤之旨则常通贯乎七者之中此圣人制
卷六十七 第 9a 页 WYG1145-0311c.png
刑明辟之意所以虽或至于杀人而其反覆表里至精
至密之妙一一皆从广大虚明心中流出而非私智之
所为也而或者之论乃谓上古惟有肉刑舜之为流为
赎为鞭为扑乃不忍民之斩戮而始为轻刑者则是自
尧以上虽犯鞭扑之刑者亦必使从墨劓之坐而舜之
心乃独不忍于杀伤淫盗之凶贼而反忍于见杀见伤
为所侵犯之良民也圣人之心其不如是之残贼偏倚
而失其正亦已明矣又谓周之穆王五刑皆赎为能复
卷六十七 第 9b 页 WYG1145-0311d.png
舜之旧者则固不察乎舜之赎初不上及于五刑又不
察乎穆王之法亦必疑而后赎也且以汉宣之世张敞
以讨羌之役兵食不继建为入榖赎罪之法初亦未尝
及夫杀人及盗之品也而萧望之等犹以为如此则富
者得生贫者独死恐开利路以伤治化曾谓三代之隆
而以是为得哉呜呼世衰学绝士不闻道是以虽有粹
美之质而不免一偏之弊其于圣人公平正大之心有
所不识而徒知切切焉饰其偏见之私以为美谈若此
卷六十七 第 10a 页 WYG1145-0312a.png
多矣可胜辨哉若夫穆王之事以予料之殆必由其巡
游无度财匮民劳至其末年无以为计乃特为此一切
权宜之术以自丰而又托于轻刑之说以违道而干誉
耳夫子存之盖以示戒而程子策试尝发问焉其意亦
可见矣或者又谓四凶之罪不轻于少正卯舜乃不诛
而流之以为轻刑之验殊不知共兜朋党鲧功不就其
罪本不至死三苗拒命虽若可诛而蛮夷之国圣人本
以荒忽不常待之虽有负犯不为畔臣则姑窜之远方
卷六十七 第 10b 页 WYG1145-0312b.png
亦正得其宜耳非故为是以轻之也若少正卯之事则
予尝窃疑之盖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
氏春秋内外传之诬且驳而犹不道也乃独荀况言之
是必齐鲁陋儒愤圣人之失职故为此说以夸其权耳
吾又安敢轻信其言而遽稽以为决乎聊并记之以俟
来者
   周礼三德说
或问师氏之官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
卷六十七 第 11a 页 WYG1145-0312c.png
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何也曰至德云
者诚意正心端本清源之事道则天人性命之理事物
当然之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也敏德云者彊
志力行畜德广业之事行则理之所当为日可见之迹
也孝德云者尊祖爱亲不忘其所由生之事知逆恶则
以得于已者笃实深固有以真知彼之逆恶而自不忍
为者也(至德以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以为行本/司马温公以之孝德以知逆恶则赵无愧徐仲)
(车之徒/是也)凡此三者虽曰各以其材品之高下资质之所
卷六十七 第 11b 页 WYG1145-0312d.png
宜而教之然亦未有专务其一而可以为成人者也是
以列而言之以见其相须为用而不可偏废之意盖不
知至德则敏德者散漫无统固不免乎笃学力行而不
知道之讥然不务敏德而一于至则又无以广业而有
空虚之弊不知敏德则孝德者仅为匹夫之行而不足
以通于神明然不务孝德而一于敏则又无以立本而
有悖德之累是以兼陈备举而无所遗此先王之教所
以本末相资精粗两尽而不倚于一偏也其又曰教三
卷六十七 第 12a 页 WYG1145-0313a.png
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
以事师长何也曰德也者得于心而无所勉者也行则
其所行之法而已盖不本之以其德则无所自得而行
不能以自修不实之以其行则无所持循而德不能以
自进是以既教之以三德而必以三行继之则虽其至
末至粗亦无不尽而德之修也不自觉矣然是三者似
皆孝德之行而已至于至德敏德则无与焉盖二者之
行本无常师必协于一然后有以独见而自得之固非
卷六十七 第 12b 页 WYG1145-0313b.png
教者所得而预言也惟孝德则其事为可指故又推其
类而兼为友顺之目以详教之以为学者虽或未得于
心而事亦可得而勉使其行之不已而得于心焉则进
乎德而无待于勉矣况其又能即是而充之以周于事
而溯其原则孰谓至德敏德之不可至哉或曰三德之
教大学之学也三行之教小学之学也乡三物之为教
也亦然而尤详
   乐记动静说
卷六十七 第 13a 页 WYG1145-0313c.png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何
也曰此言性情之妙人之所生而有者也盖人受天地
之中以生其未感也纯粹至善万理具焉所谓性也然
人有是性则即有是形有是形则即有是心而不能无
感于物感于物而动则性之欲者出焉而善恶于是乎
分矣性之欲即所谓情也又曰物至而知知而后好恶
形焉何也曰上言性情之别此指情之动处为言而情
在其中也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好之恶之者情
卷六十七 第 13b 页 WYG1145-0313d.png
也形焉者其动也所以好恶而有自然之节者性也好
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何也曰此
言情之所以流而性之所以失也情之好恶本有自然
之节惟其不自觉知无所涵养而大本不立是以天则
不明于内外物又从而诱之此所以流滥放逸而不自
知也苟能于此觉其所以然者而反躬以求之则其流
也庶乎其可制矣不能如是而惟情是徇则人欲炽盛
而天理灭息尚何难之有哉此一节正天理人欲之机
卷六十七 第 14a 页 WYG1145-0314a.png
间不容息处惟其反躬自省念念不忘则天理益明存
养自固而外诱不能夺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
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
穷人欲何也曰上言情之所以流此以其流之甚而不
反者言之也好恶之节天之所以与我也而至于无节
宰制万物人之所以为贵也而反化于物焉天理惟恐
其存之不至也而反灭之人欲惟恐其制之不力也而
穷之则人之所以为人者至是尽矣然天理秉彝终
卷六十七 第 14b 页 WYG1145-0314b.png
非可殄灭者虽化物穷欲至于此极苟能反躬以求天
理之本然者则初未尝灭也但染习之深难觉而易昧
难反而易流非厉知耻之勇而致百倍之功则不足以
复其初尔
   中庸首章说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也曰
天命之谓性浑然全体无所不该也率性之谓道大化
流行各有条贯也修道之谓教克己复礼日用工夫也
卷六十七 第 15a 页 WYG1145-0314c.png
知全体然后条贯可寻而工夫有序然求所以知之又
在日用工夫下学上达而已矣又曰道也者不可须臾
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谨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谨其独也何也
曰率性之谓道则无时而非道亦无适而非道如之何
而可须臾离也可须臾离则非率性之谓矣故君子戒
谨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盖知道之不可须臾
离则隐微显著未尝有异所以必谨其独而不敢以须
卷六十七 第 15b 页 WYG1145-0314d.png
臾离也然岂怠于显而偏于独哉盖独者致用之源而
人所易忽于此而必谨焉则亦无所不谨矣喜怒哀乐
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何也曰天命之性浑然而已以其体而言之则曰中以
其用而言之则曰和中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故曰大本
和者化育之所以行也故曰达道此天命之全也人之
所受盖亦莫非此理之全喜怒哀乐未发是则所谓中
卷六十七 第 16a 页 WYG1145-0315a.png
也发而莫不中节是则所谓和也然人为物诱而不能
自定则大本有所不立发而或不中节则达道有所不
行大本不立达道不行则虽天理流行未尝间断而其
在我者或几乎息矣惟君子知道之不可须臾离者其
体用在是则必有以致之以极其至焉盖敬以直内而
喜怒哀乐无所偏倚所以致夫中也义以方外而喜怒
哀乐各得其正所以致夫和也敬义夹持涵养省察无
所不用其戒谨恐惧是以当其未发而品节已具随所
卷六十七 第 16b 页 WYG1145-0315b.png
发用而本体卓然以至寂然感通无少间断则中和在
我天人无间而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其不外
是矣
   已发未发说
中庸未发已发之义前此认得此心流行之体又因程
子凡言心者皆指已发之云遂目心为己发而以性为
未发之中自以为安矣比观程子文集遗书见其所论
多不符合因再思之乃知前日之说虽于心性之实未
卷六十七 第 17a 页 WYG1145-0315c.png
始有差而未发已发命名未当且于日用之际欠却本
领一段工夫盖所失者不但文义之间而已因条其语
而附以己见告于朋友愿相与讲焉恐或未然当有以
正之
 文集云中即道也又曰道无不中故以中形道
 又云中即性也此语极未安中也者所以状性之体
  段如天圆地方
 又云中之为义自过不及而立名若只以中为性则
卷六十七 第 17b 页 WYG1145-0315d.png
  中与性不合
 又云性道不可合一而言中止可言体而不可与性
  同德 又云中性之德此为近之又云不若谓之性中
 又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赤子之心发而未远
  乎中若便谓之中是不识大本也
 又云赤子之心可以谓之和不可谓之中
 遗书云只喜怒哀乐未发便是中
卷六十七 第 18a 页 WYG1145-0316a.png
 又云既思便是已发喜怒哀乐一般
 又云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
 又云未发之前谓之静则可静中须有物始得这里
  最是难处能敬则自知此矣
 又云敬而无失便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也敬不
  可谓之中但敬而无失即所以中也
 又云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
  之理出则不是惟敬而无失最尽
卷六十七 第 18b 页 WYG1145-0316b.png
 又云存养于未发之前则可求中于未发之前则不
  可
 又云未发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涵养久则喜
  怒哀乐发而中节
 又云善观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
右据此诸说皆以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怒哀
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心体流行寂然不动之处而
天命之性体段具焉以其无过不及不偏不倚故谓之
卷六十七 第 19a 页 WYG1145-0316c.png
中然已是就心体流行处见故直谓之性则不可吕博
士论此大槩得之特以中即是性赤子之心即是未发
则大失之故程子正之(解中亦有求中之意/盖答书时未暇辨耳)盖赤子之
心动静无常非寂然不动之谓故不可谓之中然无营
欲知巧之思故为未远乎中耳未发之中本体自然不
须穷索但当此之时敬以持之使此气象常存而不失
则自此而发者其必中节矣此日用之际本领工夫其
曰却于已发之处观之者所以察其端倪之动而致扩
卷六十七 第 19b 页 WYG1145-0316d.png
充之功也一不中则非性之本然而心之道或几乎息
矣故程子于此每以敬而无失为言又云入道莫如敬
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又曰涵养须是敬进学则在
致知以事言之则有动有静以心言之则周流贯彻其
工夫初无间断也但以静为本尔(周子所谓主静者亦/是此意但言静则偏)
(故程子/又说敬)向来讲论思索直以心为已发而所论致知格
物亦以察识端倪为初下手处以故缺却平日涵养一
段功夫其日用意趣常偏于动无复深潜纯一之味而
卷六十七 第 20a 页 WYG1145-0317a.png
其发之言语事为之间亦常躁迫浮露无古圣贤气象
由所见之偏而然尔程子所谓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
言此却指心体流行而言非谓事物思虑之交也然与
中庸本文不合故以为未当而复正之固不可执其已
改之言而尽疑论说之误又不可遂以为当而不究其
所指之殊也周子曰无极而太极程子又曰人生而静
以上不容说才说时便已不是性矣盖圣贤论性无不
因心而发若欲专言之则是所谓无极而不容言者亦
卷六十七 第 20b 页 WYG1145-0317b.png
无体段之可名矣未审诸君子以为如何
   程子养观说
程子曰存养于未发之前则可又曰善观者却于已发
之际观之何也曰此持敬之功贯通乎动静之际者也
就程子此章论之方其未发必有事焉是乃所谓静中
之知觉复之所以见天地之心也及其已发随事观省
是乃所谓动中求静艮之所以止其所也然则静中之
动非敬其孰能形之动中之静非敬其孰能察之故又
卷六十七 第 21a 页 WYG1145-0317c.png
曰学者莫若先理会敬则自知此矣然则学者岂可舍
是而他求哉
   论语或问说一
或曰程子以孝弟为行仁之本而又曰论性则以仁为
孝弟之本何也曰仁之为性爱之理也其见于用则事
亲从兄仁民爱物皆其为之之事也此论性而以仁为
孝弟之本者然也但亲者我之所自出兄者同出而先
我故事亲而孝从兄而弟乃爱之先见而尤切者若君
卷六十七 第 21b 页 WYG1145-0317d.png
子以此为务而力行之至于行成而德立则自亲亲而
仁民仁民而爱物其爱有差等其施有渐次而为仁之
道生生而不穷矣此学孝弟所以为仁之本也
   论语或问说二
或曰子于有子孝弟之章既以仁为爱之理矣于巧言
令色鲜仁之章又以为心之德何哉曰仁之道大不可
以一言而尽也程子论四德而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
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推此而言则可见矣盖
卷六十七 第 22a 页 WYG1145-0318a.png
仁也者五常之首也而包四者恻隐仁之体也而贯四
端故仁之为义偏言之则曰爱之理前章所言之类是
也专言之则曰心之德后章所言之类是也其实爱之
理所以为心之德是以圣门之学必以求仁为要而语
其所以行之者则必以孝弟为先论其所以贼之者则
必以巧言令色为甚记语者所以列此二章于首章之
次而其序又如此欲学者知仁之为急而识其所当务
与其所可戒也
卷六十七 第 22b 页 WYG1145-0318b.png
   巧言令色说
容貌词气之间正学者持养用力之地然有意于巧令
以悦人之观听则心驰于外而鲜仁矣若是就此持养
发禁躁妄动必温恭只要体当自家直内方外之实事
乃是为已之切求仁之要复何病乎故夫子告颜渊以
克己复礼之目不过视听言动之间而曾子将死之善
言亦不外乎容貌颜色辞气三者而已夫子所谓逊以
出之辞欲巧者亦其一事也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
卷六十七 第 23a 页 WYG1145-0318c.png
仪令色则大贤成德之行而进乎此者夫子之逞颜色
怡怡如也乃圣人动容周旋中礼之事又非仲山甫之
所及矣至于小人讦以为直色厉内荏则虽与巧言令
色者不同然考其矫情饰伪之心实巧言令色之尤者
故圣人恶之上蔡引此数条而不肯明言其所以然者
将使学者深求而自得之也然令学者反求之于冥漠
不可知之中失之愈远言仁录中所解亦少曲折故详
论之使学者无淫思力索之苦而有以审夫用力之几
卷六十七 第 23b 页 WYG1145-0318d.png

   观过说
观过之说详味经意而以伊川之说推之似非专指一
人而言乃是通论人之所以有过皆是随其所偏或厚
或薄或不忍或忍一有所过无非人欲之私若能于此
看得两下偏处便见勿忘勿助长之间天理流行鸢飞
鱼跃元无间断故曰观过斯知仁矣盖言因人之过而
观所偏则亦可以知仁非以为必如此而后可以知仁
卷六十七 第 24a 页 WYG1145-0319a.png
也若谓观已过窃尝试之尤觉未稳盖必俟有过而后
观则过恶已形观之无及久自悔咎乃是反为心害而
非所以养心若曰不俟有过而预观平日所偏则此心
廓然本无一事却不直下栽培涵养乃豫求偏处而注
心观之圣人平日教人养心求仁之术似亦不如此之
支离也
   忠恕说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
卷六十七 第 24b 页 WYG1145-0319b.png
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之学主于诚
身其于圣人之日用观省而服习之盖已熟矣惟未能
即此以见夫道之全体则不免疑其有二也然用力之
久亦将自得矣故夫子以一贯之理告之盖当其可也
曾子于是默契其旨然后知向之所从事者莫非道之
全体虽变化万殊而所以贯之者未尝不一也此其自
得之深宜不可以容声矣然门人有问而以忠恕告之
者盖以夫子之道不离乎日用之间自其尽已而言则
卷六十七 第 25a 页 WYG1145-0319c.png
谓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则谓之恕本末上下皆所以为
一贯惟下学而上达焉则知其未尝有二也夫子所以
告曾子曾子所以告门人岂有异旨哉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说
本末精粗无非道也而君子所贵贵其本而已矣盖动
容貌而能远暴慢也正颜色而能近信也出辞气而能
远鄙倍也三者道之得于身者也所谓本也若夫仪章
器数之末道虽不外乎是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
卷六十七 第 25b 页 WYG1145-0319d.png
子之所有事矣曾子之言其亦如此而已至论三者之
所以然则必有内外交相养之功焉积之之久而后能
至于此也二先生发明此意最为详备(朱公掞问学刘/元城手编内各)
(有一/段)至于诸儒往往只以临时强勉修饰为功此固失
之惟上蔡专以动正出三字为用力处以能此则暴慢
鄙倍不期远而自远此庶几得其本矣然亦只是临时
著力不见平日涵养工夫又只以由中而出为正不是
恭敬持守之则以二先生之说格之则亦未免为一偏
卷六十七 第 26a 页 WYG1145-0320a.png
之论也
   尽心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言人能尽其心
则是知其性能知其性则知天也盖天者理之自然而
人之所由以生者也性者理之全体而人之所得以生
者也心则人之所以主于身而具是理者也天大无外
而性禀其全故人之本心其体廓然亦无限量惟其梏
于形器之私滞于闻见之小是以有所蔽而不尽人能
卷六十七 第 26b 页 WYG1145-0320b.png
即事即物穷究其理至于一日会贯通彻而无所遗焉
则有以全其本心廓然之体而吾之所以为性与天之
所以为天者皆不外乎此而一以贯之矣
   太极说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天道也始于阳成于阴本于静流
于动者人道也然阳复本于阴静复根于动其动静亦
无端其阴阳亦无始则人盖未始离乎天而天亦未始
离乎人也
卷六十七 第 27a 页 WYG1145-0320c.png
元亨诚之通动也利贞诚之复静也元者动之端也本
乎静贞者静之质也著乎动一动一静循环无穷而贞
也者万物之所以成终而成始者也故人虽不能不动
而立人极者必主乎静惟主乎静则其著乎动也无不
中节而不失其本然之静矣
静者性之所以立也动者命之所以行也然其实则静
亦动之息尔故一动一静皆命之行而行乎动静者乃
性之真也故曰天命之谓性
卷六十七 第 27b 页 WYG1145-0320d.png
情之未发者性也是乃所谓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
已发者情也其皆中节则所谓和也天下之达道也皆
天理之自然也妙性情之德者心也所以致中和立大
本而行达道者也天理之主宰也
静而无不该者性之所以为中也寂然不动者也动而
无不中者情之发而得其正也感而遂通者也静而常
觉动而常止者心之妙也寂而感感而寂者也
   明道论性说
卷六十七 第 28a 页 WYG1145-0321a.png
生之谓性(止/) 生之谓也
 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命物之禀受于天者谓之性
 然天命流行必二气五行交感凝聚然后能生物也
 性命形而上者也气则形而下者也形而上者一理
 浑然无有不善形而下者则纷纭杂揉善恶有所分
 矣故人物既生则即此所禀以生之气而天命之性
 存焉此程子所以发明告子生之谓性之说而以性
 即气气即性者言之也
卷六十七 第 28b 页 WYG1145-0321b.png
人生气禀(止/)不可不谓之性也
 所禀之气所以必有善恶之殊者亦性之理也盖气
 之流行性为之主以其气之或纯或驳而善恶分焉
 故非性中本有二物相对也然气之恶者其性亦无
 不善故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先生又曰善恶皆天
 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盖天下
 无性外之物本皆善而流于恶耳
盖生之谓性(止/)水流而就下也
卷六十七 第 29a 页 WYG1145-0321c.png
 性则性而已矣何言语之可形容哉故善言性者不
 过即其发见之端而言之而性之韫因可默识矣如
 孟子之论四端是也观水之流而必下则水之性下
 可知观性之发而必善则性之韫善亦可知也
皆水也(止/)各自出来
 此又以水之清浊譬之水之清者性之善也流至海
 而不污者气禀清明自幼而善圣人性之而全其天
 者也流未远而已浊者气禀偏驳之甚自幼而恶者
卷六十七 第 29b 页 WYG1145-0321d.png
 也流既远而方浊者长而见异物而迁焉失其赤子
 之心者也浊有多少气之昏明纯驳有浅深也不可
 以浊者不为水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然则人虽为
 气所昏流于不善而性未尝不在其中特谓之性则
 非其本然谓之非性则初不离是以其如此故人不
 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惟能学以胜气则知此性浑然
 初未尝坏所谓元初水也虽浊而清者存故非将清
 来换浊既清则本无浊故非取浊置一隅也如此则
卷六十七 第 30a 页 WYG1145-0322a.png
 其本善而已矣性中岂有两物对立而并行也哉
此理天命也(止/)此舜有天下而不与者也 此理天命也该始终本末而言也修道虽以人事而
 言然其所以修者莫非天命之本然非人私智所能
 为也然非圣人有不能尽故以舜明之
   定性说
定性者存养之功至而得性之本然也性定则动静如
一而内外无间矣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圣人之所以为
卷六十七 第 30b 页 WYG1145-0322b.png
圣人不以其定乎君子之学亦以求定而已矣故扩然
而大公者仁之所以为体也物来而顺应者义之所以
为用也仁立义行则性定而天下之动一矣所谓贞也
夫岂急于外诱之除而反为是憧憧哉然常人之所以
不定者非其性之本然也自私以贼夫仁用知以害夫
义是以情有所蔽而憧憧耳不知自反以去其所蔽顾
以恶外物为心而反求照于无物之地亦见其用力愈
劳而烛理愈昧益以憧憧而不自知也艮其背则不自
卷六十七 第 31a 页 WYG1145-0322c.png
私矣行无事则不用知矣内外两忘非忘也一循于理
不是内而非外也不是内而非外则大公而顺应尚何
事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怒大公而顺应天理之极也
众人之喜怒自私而用知人欲之盛也忘怒则公观理
则顺二者所以为自反而去蔽之方也夫张子之于道
固非后学所敢议然意其彊探力取之意多涵泳完养
之功少故不能无疑于此程子以是发之其旨深哉
   观心说
卷六十七 第 31b 页 WYG1145-0322d.png
或问佛者有观心说然乎曰夫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
者也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
于物者也故以心观物则物之理得今复有物以反观
乎心则是此心之外复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也然则
所谓心者为一耶为二耶为主耶为客耶为命物者耶
为命于物者耶此亦不待较而审其言之谬矣或者曰
若子之言则圣贤所谓精一所谓操存所谓尽心知性
存心养性所谓见其参于前而倚于衡者皆何谓哉应
卷六十七 第 32a 页 WYG1145-0323a.png
之曰此言之相似而不同正苗莠朱紫之间而学者之
所当辨者也夫谓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也道心之微
者天理之奥也心则一也以正不正而异其名耳惟精
惟一则居其正而审其差者也绌其异而反其同者也
能如是则信执其中而无过不及之偏矣非以道为一
心人为一心而又有一心以精一之也夫谓操而存者
非以彼操此而存之也舍而亡者非以彼舍此而亡之
也心而自操则亡者存舍而不操则存者亡耳然其操
卷六十七 第 32b 页 WYG1145-0323b.png
之也亦曰不使旦昼之所为得以梏亡其仁义之良心
云尔非块然兀坐以守其烱然不用之知觉而谓之操
存也若尽心云者则格物穷理廓然贯通而有以极夫
心之所具之理也存心云者则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若
前所谓精一操存之道也故尽其心而可以知性知天
以其体之不蔽而有以究夫理之自然也存心而可以
养性事天以其体之不失而有以顺夫理之自然也是
岂以心尽心以心存心如两物之相持而不相舍哉若
卷六十七 第 33a 页 WYG1145-0323c.png
参前倚衡之云者则为忠信笃敬而发也盖曰忠信笃
敬不忘乎心则无所适而不见其在是云尔亦非有以
见夫心之谓也且身在此而心参于前身在舆而心倚
于衡是果何理也耶大抵圣人之学本心以穷理而顺
理以应物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其道夷而通其居广而
安其理实而行自然释氏之学以心求心以心使心如
口龁口如目视目其机危而迫其途险而塞其理虚而
其势逆盖其言虽有若相似者而其实之不同盖如此
卷六十七 第 33b 页 WYG1145-0323d.png
也然非夫审思明辨之君子其亦孰能无惑于斯耶
   仁说(浙本误以南轩先生仁说为先生仁说而/以先生仁说为序仁说又注此篇疑是仁)
     (说序姑附此十/字今悉删正之)
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
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
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请试详之盖天地之心
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
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
卷六十七 第 34a 页 WYG1145-0324a.png
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其发用焉则为爱恭
宜别之情而恻隐之心无所不贯故论天地之心者则
曰乾元坤元则四德之体用不待悉数而足论人心之
妙者则曰仁人心也则四德之体用亦不待遍举而该
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
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诚能体而存之则众
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门之教所以必使学
者汲汲于求仁也其言有曰克已复礼为仁言能克去
卷六十七 第 34b 页 WYG1145-0324b.png
已私复乎天理则此心之体无不在而此心之用无不
行也又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则亦所以存此心也
又曰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则亦所以行此心也又曰
求仁得仁则以让国而逃谏伐而饿为能不失乎此心
也又曰杀身成仁则以欲甚于生恶甚于死为能不害
乎此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坱然生物之心在人
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或曰若
子之言则程子所谓爱情仁性不可以爱为仁者非与
卷六十七 第 35a 页 WYG1145-0324c.png
曰不然程子之所诃以爱之发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论
以爱之理而名仁者也盖所谓情性者虽其分域之不
同然其脉络之通各有攸属者则曷尝判然离绝而不
相管哉吾方病夫学者诵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
于判然离爱而言仁故特论此以发明其遗意而子顾
以为异乎程子之说不亦误哉或曰程氏之徒言仁多
矣盖有谓爱非仁而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体者矣
亦有谓爱非仁而以心有知觉释仁之名者矣今子之
卷六十七 第 35b 页 WYG1145-0324d.png
言若是然则彼皆非与曰彼谓物我为一者可以见仁
之无不爱矣而非仁之所以为体之真也彼谓心有知
觉者可以见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实
也观孔子答子贡博施济众之问与程子所谓觉不可
以训仁者则可见矣子尚安得复以此而论仁哉抑泛
言同体者使人含糊昏缓而无警切之功其弊或至于
认物为已者有之矣专言知觉者使人张皇迫躁而无
沉潜之味其弊或至于认欲为理者有之矣一忘一助
卷六十七 第 36a 页 WYG1145-0325a.png
二者盖胥失之而知觉之云者于圣门所示乐山能守
之气象尤不相似子尚安得复以此而论仁哉因并记
其语作仁说
   王氏续经说
道之在天下未尝亡而其明晦通塞之不同则如昼夜
暑之相反故二帝三王之治诗书六艺之文后世莫
能及之盖非功效语言之不类乃其本心事实之不侔
也虽然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彼所谓道者则固未尝亡
卷六十七 第 36b 页 WYG1145-0325b.png
矣而大学之教所谓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者又已具有
明法若可阶而升焉后之读其书考其事者诚能深思
熟讲以探其本谨守力行以践其实至于一旦豁然而
晦者明塞者通则古人之不可及者固已倏然而在我
矣夫岂患其终不及哉苟为不然而但为模仿假窃之
计则不惟精粗悬绝终无可似之理政使似之然于其
道亦何足以有所发明此有志为已之士所以不屑而
有所不暇为也王仲淹生乎百世之下读古圣贤之书
卷六十七 第 37a 页 WYG1145-0325c.png
而粗识其用则于道之未尝亡者盖有意焉而于明德
新民之学亦不可谓无其志矣然未尝深探其本而尽
力于其实以求必得夫至善者而止之顾乃挟其窥觇
想像之彷佛而谓圣之所以圣贤之所以贤与其所以
修身所以治人而及夫天下国家者举皆不越乎此是
以一见隋文而陈十二策则既不自量其力之不足以
为伊周又不知其君之不可以为汤武且不待其招而
往不待其问而告则又轻其道以求售焉及其不遇而
卷六十七 第 37b 页 WYG1145-0325d.png
归其年盖亦未为晚也若能于此反之于身以益求其
所未至使明德之方新民之具皆足以得其至善而止
之则异时得君行道安知其卒不逮于古人政使不幸
终无所遇至于甚不得已而笔之于书亦必有以发经
言之馀蕴而开后学于无穷顾乃不知出此而不胜其
好名欲速之心汲汲乎日以著书立言为已任则其用
心为已外矣及其无以自托乃复捃拾两汉以来文字
言语之陋功名事业之卑而求其天资之偶合与其窃
卷六十七 第 38a 页 WYG1145-0326a.png
取而近似者依仿六经次第采辑因以牵挽其人强而
跻之二帝三王之列今其遗编虽不可见然考之中说
而得其规模之大略则彼之赞易是岂足以知先天后
天之相为体用而高文武宣之制是岂有精一执中之
传曹刘颜谢之诗是岂有物则秉彝之训叔孙通公孙
弘曹褒荀勖之礼乐又孰与伯夷后夔周公之懿至于
宋魏以来一南一北校功度德盖未有以相君臣也则
其天命人心之向背统绪继承之偏正亦何足论而欲
卷六十七 第 38b 页 WYG1145-0326b.png
攘臂其间夺彼予此以自列于孔子之春秋哉盖既不
自知其学之不足以为周孔又不知两汉之不足以为
三王而徒欲以是区区者比而效之于形似影响之间
傲然自谓足以承千圣而绍百王矣而不知其初不足
以供儿童之一戏又适以是而自纳于吴楚僣王之诛
使夫后世知道之君子虽或有取于其言而终不能无
恨于此是亦可悲也已至于假卜筮象论语而强引唐
初文武名臣以为弟子是乃福郊福畤之所为而非仲
卷六十七 第 39a 页 WYG1145-0326c.png
淹之雅意然推原本始乃其平日好高自大之心有以
启之则亦不得为无罪矣或曰然则仲淹之学固不得
为孟子之伦矣其视荀扬韩氏亦有可得而优劣者耶
曰荀卿之学杂于申商子云之学本于黄老而其著书
之意盖亦姑托空文以自见耳非如仲淹之学颇近于
正而粗有可用之实也至于退之原道诸篇则于道之
大原若有非荀扬仲淹之所及者然考其平生意向之
所在终不免于文士浮华放浪之习时俗富贵利达之
卷六十七 第 39b 页 WYG1145-0326d.png
求而其览观古今之变将以措诸事业者恐亦未若仲
淹之致恳恻而有条理也是以予于仲淹独深惜之而
有所不暇于三子是亦春秋责贤者备之遗意也可胜
叹哉
   养生主说
庄子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督旧以
为中盖人身有督脉循之中贯彻上下(见医/书)故衣背
当中之缝亦谓之督(见深/衣注)皆中意也老庄之学不论义
卷六十七 第 40a 页 WYG1145-0327a.png
理之当否而但欲依阿于其间以为全身避患之计正
程子所谓闪奸打讹者故其意以为为善而近名者为
善之过也为恶而近刑者亦为恶之过也惟能不大为
善不大为恶而但循中以为常则可以全身而尽年矣
然其为善无近名者语或似是而实不然盖圣贤之道
但教人以力于为善之实初不教人以求名亦不教人
以逃名也盖为学而求名者自非为已之学盖不足道
若畏名之累已而不敢尽其为学之力则其为心亦已
卷六十七 第 40b 页 WYG1145-0327b.png
不公而稍入于恶矣至谓为恶无近刑则尤悖理夫君
子之恶恶如恶恶臭非有所畏而不为也今乃择其不
至于犯刑者而窃为之至于刑祸之所在巧其途以避
之而不敢犯此其计私而害理又有甚焉乃欲以其依
违苟且之两间为中之所在而循之其无忌惮亦益甚
矣客尝有语子者曰昔人以诚为入道之要恐非易行
不若以中易诚则人皆可行而无难也予应之曰诚而
中者君子之中庸也不诚而中则小人之无忌惮耳今
卷六十七 第 41a 页 WYG1145-0327c.png
世俗苟偷恣睢之伦盖多类此不可不深察也或曰然
则庄子之意得无与子莫之执中者类耶曰不然子莫
执中但无权耳盖犹择于义理而误执此一定之中也
庄子之意则不论义理专计利害又非子莫之比矣盖
迹其本心实无以异乎世俗乡原之所见而其揣摩精
巧校计深切则又非世俗乡原之所及是乃贼德之尤
者所以清谈盛而晋俗衰盖其势有所必至而王通犹
以为非老庄之罪则吾不能识其何说也既作皇极辨
卷六十七 第 41b 页 WYG1145-0327d.png
因感此意有相似者谩笔之于其后云
   观列子偶书
向所谓未发者即列子所谓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
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尔岂子
思中庸之旨哉丙申腊日因读列子书此又观其言精
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书四大各离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之所由出也他若此类甚众聊记
其一二于此可见剽掠之端云
卷六十七 第 42a 页 WYG1145-0328a.png
   参同契说
按魏书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
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纳甲六卦以
见一月用功之进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
卦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而外以兼统岁功其所取
于易以为说者如是而已初未尝及夫三百八十四爻
也今世所传火候之法乃以三百八十四爻为一周天
之数以一爻直一日而爻多日少则不免去其四卦二
卷六十七 第 42b 页 WYG1145-0328b.png
十四爻以俟二十四气之至而渐加焉已非出于自然
吻合之度矣且当日所用之爻或阴或阳初无次第不
知工夫有何分别又况一日之间已周三百六十之数
而其一气所加仅得一爻多少重轻不相权准及此二
十四者进增微渐退减暴疾无复往来循环之势恐亦
后人以意为之未必魏君之本指也窃意此书大要在
于坎离二字若于此处得其纲领则功夫之节度魏君
所不言者自可以意为之但使不失其早晚之期进退
卷六十七 第 43a 页 WYG1145-0328c.png
之节便可用功不必一一拘旧说也故今推得策数一
法似亦齐整其与爻数之法虽皆魏君所不言然此为
粗有理也盖月以十二卦分之卦得二日有半各以本
卦之爻行本爻之策(自八月观卦以后至正月泰卦阳/用少二十八策阴用老二十四策)
(自四月大壮以后至七月否卦阳/用老二十六策阴用少三十二策)阳即注意运行阴即
放神冥寂(一爻已足即一开/目舒气以休息之)十二卦周即为一月之
十二月周即为一岁之运反复循环无有馀欠其数如
左方
卷六十七 第 43b 页 WYG1145-0328d.png
(一至五/)  复(一至三半/) (一阳二十八/五阴百二十)  阳生
      临(三半至五/) (二阳五十六/四阴九十六)
(六至十/)  泰(六至八半/) (三阳八十四/三阴七十二)
      壮(八半至十/) (四阳百四十四/二阴六十八)
(十一至/十五)  夬(十一至/十三半)  (五阳百八十/一阴三十二)
      乾(十一半/至十五)  六阳二百一十六(阳极/无阴)
(十六至/二十)  过(十六至/十八半)  (一阴三十二/五阳百八十)  阴生
      遁(十八半/至二十)  (二阴六十八四/四阳百四十)
卷六十七 第 44a 页 WYG1145-0329a.png
(三十一至/二十五) 否(二十一至/二十三半) (三阴九十六/三阳一百八)
      观(二十二半/至二十五) (四阴九十六/二阳五十六)(二十六/至三十)  剥(二十六至/二十八半) (五阴百二十/一阳二十八)
      坤(二十八半/至三十) 六阴一百四十四(阴极/无阳)
   此说欲与季通讲之未及写寄而季通死矣偶
   阅旧藁为之泫然戊午腊月一十六日
 
 
卷六十七 第 44b 页 WYG1145-0329b.png
 
 
 
 
 
 
 
 晦庵集卷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