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漉囊教意¶ (自动笺注)
緇門警訓卷第
*漉囊教意
鈔云。
物雖輕小所為極大
出家慈濟厥意在
此。
今上高行尚飲蟲水。
況諸不肖焉可言
哉。
故律中為重蟲命
偏制飲用。
二戒由事常
現。
有用多數故也。
記云。
出家之人修慈為
本。
慈名與樂。
無殺為先。
物類雖微保命無異
此乃行慈之具。
濟物之緣。
大行由是而生。
道因茲而剋。
同儔負識勿以為輕。
*引大教說淨以斥倚濫
資持引地持論云。
菩薩先於一切所畜資具
為非淨故。
清淨心捨與十方諸佛菩薩
比丘現前衣物
捨與和尚闍黎等。
涅槃云。
聽受要須淨施。
篤信檀越是也
今時
專務利名
不恥五邪
多畜八穢。
但隨浮俗
豈念聖言。
自下壇場經多夏臘
至於法一
未霑身。
寧知日用所資無非穢物
箱囊所積
並是犯財。
慢法欺心自貽伊戚
學律者知而
故犯
餘宗者固不足言
誰知報逐心成
豈信
果由種結。
現見袈裟離體。
當來鐵葉纏身
人則生處貧窮衣裳垢穢
為畜則墮於不淨
毛羽腥臊
大小兩乘通名淨法。
懷深信。
豈憚奉行
荊谿禪師輔行記云。
有人言。
所有非已物想。
有益便用說淨何為
今問
等非已財。
何不任於四海
有益便用。
何不
付兩田(悲敬二田)而閉之深房封於囊篋
實懷他想
用必招愆(犯盜)忽謂已財仍違說淨。
說淨而施。
於理何妨
任已執心後生倣傚
故知不說淨
人。
深乖佛意。
兩乘不攝。
三根不收。
若此出家
豈非虛喪於戲
*八財不淨長貪壞道
鈔云。
田宅園林
二種植生種。
貯積穀帛
畜養人僕。
五養禽獸
六錢寶貴物。
七氈
褥釜鑊。
八象金飾床及諸重物。
此之八名
論及盛列通數
顯過不應
又律經言。
若有
畜者非我弟子
五分亦云。
必定不信我之法
律。
由此八種皆長貪。
壞道污染梵行
有得
果故。
不淨也。
乃至云。
律中在事小機意狹
故。
多開畜。
涅槃云。
諸弟無人須時
饑饉
飲食難得
為欲護持建立正法
我聽
弟子受畜金銀車乘田穀米貿易所須。
聽受畜。
如是等物要須淨施。
篤信檀越
記云。
公元1081年
上明大乘機教俱急。
下明小乘機教俱緩。
在事違事故。
輕則顯經宗。
於理違理故。
小機意狹不堪故。
反上
大乘堪任故重。
人反謂小乘須戒。
大教通方幾許誤哉。
*勸廣開懷利隨道擁
僧網篇云。
真誠出家者。
四怨之多苦。
厭三
之無常。
六親之至愛。
五欲之深著。
虛妄之俗可棄。
真實之道應歸。
是宜開廓
遠意除蕩鄙懷
不吝身財護持正法。
況僧食
十方普同彼取。
自分理應隨喜
人情忌愜
用心不等
或有閉門限礙客僧不亦蚩乎。
鳴鐘本意豈其然哉。
出家捨著尤不應爾。
危脆之身。
不能堅護正法
浮假之命不肯
遠通。
僧食違諸佛之教。
檀越之福。
一時
眾情
十方僧路。
對謬後生所敗遠矣。
改前
迷而復道不亦善哉(慳食獨啖餓鬼之業是謂大迷)或問僧事有
限外無窮
有限之食供無窮之僧。
事必
不立。
答曰。
此乃鄙俗之淺度瑣人之短懷
謂清智之深識達士高見
四輩供養
三寶福田
天地生長山海受用
有盡哉。
佛藏經言。
一心行道隨順法行
勿念衣食所須者。
如來白毫相中一分。
供諸
一切出家弟子
不能盡。
由此言之。
勤修
行至護法
由道得利以道通用
乃至云。
教尚謂憂道不憂貧。
出家之士高超俗表
不憂護法而憂飲食
其失大甚也。
*辯燒身指大小相違
資持云。
義淨三藏寄歸傳。
廣斥世人燒身然
指。
意謂菩薩大士之行。
出家比丘所宜
來章相傳引誡。
講者寡聞用為口實
此由
不知機有淺深
分化制律明自殺
方便
燒指然香。
違制得吉
梵網所制。
若不燒身
臂指出家菩薩
輕垢罪。
此蓋小機急於
自行
期盡報以超生
大士專在利他
塵劫
弘濟
是以小律結其大過
大教嘆其深功
大小兩教俱是聖言。
一抑一揚豈容乖異
且經明出家菩薩
那云不許比丘(彼云捨身非沙門所為等)傳
苦行遺身豈是專存通俗(彼云經中所明事存通俗)荊谿
謂依小不燒則易。
依大燒之則難。
保命貪生
物情皆爾。
今以義判且為三例。
一若白衣
不在言限。
或全不受戒
依此經中足供養
勝施國城
若依梵網直受大戒順體奉持
之彌善。
二若單受小戒位局比丘
不燒則順
本成持。
燒之則依篇結犯。
三若兼受大戒
出家菩薩
燒則成持
不燒則犯。
若先小後
大。
或先大後小
並從大判不犯律儀
若此
明粗分進否。
豈得雷同一概頓斥為非
然有
勇暴之夫。
情存矯誑邀人利養
規世聲名故。
法門
佛教之大賊。
自殘形體
儒宗
逆人
直是惡因終無善報
今時頗盛聾俗
知則義淨之誡。
亦有取矣。
*律制雜學以妨正業
文云
五分云。
為知若會等(知事差僧及法食會集等)學書
不得為好廢業
不聽卜相及問他吉凶
四分
開學文書
學世論為伏外道
法中
比丘開學算法
十誦作文莊嚴章句
可怖畏不得作
毘尼母論佛言。
教汝
一偈
乃至後世應行即行之。
不應行者
亦莫行之。
後世比丘所說亦爾。
記云。
書算
卜術俗典文頌。
俱是世法出家業。
因緣
時復開之
今時釋子名實俱喪。
書寫
稱為草聖
通俗典則自號文章
擇地則名為
山水
卜術則呼為三命
豈意捨家事隨順
俗流之名。
本圖厭世超昇翻集生死之業。
智論云。
學習外典如以刀割泥。
無所成而
刀自損。
又如視日人眼暗。
往古高僧
亦多異學
或精草隷
或善篇章
醫術馳名
陰陽顯譽
皆謂精窮傍涉餘宗。
無非志在
護持助通佛化
故善戒云。
若為論議破於邪
見。
二分一分外書
不犯四分開誦。
其意耳。
今或沽名邀利附勢矜能
形廁方袍
心染浮俗
畢身虛度
可哀哉。
*解行無實反輕戒律
資持云。
十誦中律比丘
五夏已前專精
部。
若達持犯辦比丘事。
然後乃可學習經論
越次學行失序
入道無由
大聖呵責
非徒爾。
又彼律云。
佛見諸比不學毘尼
讚嘆毘尼面前贊嘆
波離持律第一
後諸
上座長老比丘從波離學律也。
今持纔霑戒
品。
便乃聽教參禪
僧行一無所曉。
況復
輕陵戒檢毀呰毘尼
貶學律為小乘
持戒
執相
於是荒迷塵俗肆恣兇頑嗜杯臠。
通方
婬怒言稱達道
未窮聖旨錯解
乘。
且戒必可輕。
汝何登壇而受。
律必可毀汝
削髮染衣
是則輕戒全是自輕。
毀律還成
自毀
妄情易習至道難聞
拔俗超群萬中
一。
請詳聖訓能無從乎。
*歸敬三寶興意
歸敬儀云。
然則熏習日久取會無由
事須
設儀
開其信首之法。
附情約相顯於成化
之功。
然後肝膽塗地
形骸摧折
宇宙之極
尊。
則敬逾天屬(天屬父母也)曉教義遠大
則道越
常迷(即七略經史等)乃至云。
小乘論云。
敬者。
以慚為體
也。
由我德薄前境尊高故。
行敬也。
今反無慚
不恥可咲也。
大乘論云。
信及智故
敬於
彼信故。
非邪智故
興敬故。
引誠教信智及
敬之本矣。
又引論云。
歸依者回轉之語。
由昔
背正從邪流蕩生趣佛出世興言極尊
即回彼邪心
從正道故也。
於是乃立歸法
五等之差。
始於背俗之初。
終於入道之極。
皆歸三寶以為心師之迹也。
師極矣。
所為
大矣
故增一阿含經云。
恭敬心於佛者。
生龍蛇中。
過去從中來。
今猶無敬。
多睡癡
等斯為良證。
大悲經云。
過去時行菩薩道。
三寶舍利塔像。
師僧父母耆年善友
外道
諸仙沙門婆羅門
無不傾側謙下敬讓
由是
報故。
成佛已來山林人畜無不傾側以敬
佛。
俗禮云。
不敬儼若思。
安定辭。
不可
長。
不可縱。
不可滿是也
*求歸三寶功益
敬儀云。
是知初心後進必須憑師善友
今依
三寶常樂親近故。
大智論云。
菩薩未入
法位。
遠離諸佛壞諸善根
沒在煩惱不能
度。
安能度人。
是故不應遠離諸佛。
譬如嬰兒
不離其母。
行道不離糧食
熱時不離涼風
時不欲離火。
度水不離好船
病苦不離良醫
是故菩薩不離佛。
何以故。
父母親友人天
王等。
不能益我度諸苦海
唯佛世尊令我出
苦。
是故常念不離諸佛。
又如善生經云。
若人
三自歸。
所得果報不可窮盡
四大寶藏
舉國人民七年中運不盡
三歸者。
福過彼。
不可稱計
校量功德經云。
四有洲
中滿二乘果。
有人盡形供養
乃至起塔不如
男子女人如是言。
某甲歸依佛法僧
功德不可思議
以諸福中三寶勝故。
*列示三寶名相
歸敬儀云。
三寶為敬謁之尊。
是以明其相
行者云。
歸命常住法身
所謂如來成就
四無所畏
五眼六通
十八不共法。
大慈大
三念處等。
一切種智無上調御
功德智慧
微妙清淨
廣大如法界。
究竟虛空
安慰
普覆一切
無障無礙無所分別
不可以智
知。
不可以識識。
而能示現三十二相
八十種
好。
常舉右手安接眾生
放大光明無明暗。
百福莊嚴萬德圓滿
甘露雨轉正法輪。
眾生生死海
是故號佛眾聖中尊無上
法王
十二部經(梵語修多羅祇夜三和伽那伽陀五優陀那六尼陀那七阿波陀那八伊帝目多伽九
闍陀伽十毘佛略十一阿浮達摩十二優波提舍唐言一契二重三授記四孤起五無問六因緣譬喻本事
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議)上中下善義味清淨
自然具足
開現梵行
上第一。
度於彼岸甚深實相
大慧自性清淨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而此
正法境界無礙
眾生不違實義。
由是
上出良藥
彼滅眾生無始煩惱
三乘淨僧所有三慧(聞思修也)是菩薩道。
弘誓
策精進馬
執忍辱弓放智慧箭。
煩惱賊
深心
決定正趣無上
第一平等正道不離
念佛念法念僧。
受行諸佛一切言教
常以六
度度諸眾生。
常以四攝攝諸含識
為尊為導。
為依為救。
安置眾生菩提道。
是故號僧法
善友
常以方便利益世間
是良福田
真供
養者。
*三寶住持全由戒法
資持云。
三寶四種一體理體就理而論。
化相
一種局據佛世。
住持一位通被三時
功由戒
運載不絕故。
如舟焉何以然耶。
佛法
寶並假。
僧弘僧寶所存。
非戒不立。
如標宗中
順則三寶住持
違則覆滅正法
又如華嚴云。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能令三寶不斷等。
*明理三寶功高歸之益大
歸敬儀云。
由此三寶常住於世。
不為世法
凌慢
故稱寶也
世珍寶為世所重。
今此
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所歸仰。
故云正
歸。
若無專信雜事邪神
雖受歸戒不得聖法
故經云。
歸依於佛者真名清信士。
終不妄歸
依其餘諸天神。
何故耶。
以真三寶性相
住。
堪為物依。
自餘天帝身心苦惱
有為有漏
無力無能
自救無暇
何能救物
出世寶有
力能持。
言歸依者。
如憑王力得無侵害
今憑
正寶威福無涯故。
使神龍金翅之誅。
信士
夜叉之難。
五種三歸皆歸此寶。
或即名之
同相三寶
由理通三世義十方
常住三寶
此為至極
經云。
若人得聞常住二字
人生
生不墮惡趣
何故耶。
知法本性常故
一時聞解熏本識心
業種既成淨信無失
立願歸依奉為師範
固當累劫清勝義無
陷沒
如經有人三歸依。
彌勒初會解脫
死。
此乃出苦海之律梁。
佛法階位
*住持三寶
住持三寶者。
人能弘道萬載之所流慈
道假
人弘三法於斯開位。
遂使代代興處處
弘。
匪假僧揚佛法潛沒。
至如漢武崇盛初聞
佛名。
既絕僧傳
開緒斯竭及顯宗法遠
身毒
致有迦竺來儀演布聲教
開物成務
歸心
實假敷說之勞。
誠資相狀之力。
名僧
寶也。
所說名句表理為先。
理非文言無由
悟。
得名教。
說聽之緣。
名法寶也。
此理幽奧
非聖莫知。
聖雖云亡影像斯立
佛寶也。
群生福淺不及化源
有餘資猶逢遺法
此之三寶是有為。
具足漏染不足陳敬
是理寶之所依持。
有能遵重相從出有。
如俗
王使巡歷方隅
不以形徵故敬齊一。
經云。
世有銀金為上寶。
無銀有鍮亦稱無價
故末
三寶敬亦齊真。
不加敬更無尊重之方。
何所起歸何寄。
故當形敬靈儀心存真理
導緣設化義極於斯
經云。
造像獲福無
量。
以是法身之器也。
論云。
木土石體是非
情。
造像故。
敬毀之人自獲罪福。
莫不表顯
法身
致令功用無極故。
使有心行者
對此靈
莫不涕泣橫流
不覺加敬。
但以真形已謝。
見遺踪如臨清廟自然悲肅。
舉目摧感如
在不疑。
今我亦爾。
慈尊久謝唯留影像。
導我
幔幢是須傾屈接足而行禮敬如對真儀
說法
今不見聞
心由無信
何以知耶。
但用
心所三界尚成。
豈此一堂頑癡不動。
大論
云。
諸佛常放光說法眾生罪故。
對面不見
一像既爾
餘像例然。
樹石山林隨相標立
導我心路無越聖儀
*化相三寶
化相三寶者。
釋迦如來佛寶也。
所說
為法寶也。
先智苦盡為僧寶也。
此化相三
寶。
或名別相體
無常四相遷滅
千載
但可追遠
用增翹敬
賢劫中三佛已往
我第四群生何依。
長淪苦海解脫無路。
是以
能仁膺期出世
三祇修鍊萬行功圓。
纖瑕
法性凝清
片善具而報化微妙
爾後上生
兜率下降王宮
三十歲居道樹成佛
四十九
住世教化
說法三百五十度。
宣演八萬四
千門
王臣護於四海九州
師僧內傳於人
天上
利益廣大傳法難思故有偈云。
假使戴經塵劫
身為床坐遍三千。
不傳
法度眾生
畢竟無能報恩者。
*傳法有五
受持二看讀三諷誦四解五書
外護內護流傳
佛法僧不斷也。
*仁宗皇帝三寶
**讚佛
天上天下金仙世尊
 一心十號四智三身
 度脫五陰超踰六塵
 生靈歸敬所謂能仁。」
**讚法
萬法唯心須至靜。
 由彼一心能生萬行
 背覺為妄悟真則聖
 稽首法門昭然佛性。」
**讚僧
六度無懈四恩匪常。
 為人眼目助佛津梁
 體潤一雨心熏眾香
 道無不在此土他方。」
*大慧禪師看經回向文
某甲業力障魔神志錯亂
所歷根鈍自然
來。
脫略混淆顛倒重疊
臨文徇意字誤句差。
清濁正音
解會邪見
或事奪其志
不在經。
問對起居斷絕隔越
久誦懈怠
事憤嗔。
嚴潔或涉於垢塵
肅敬或成於瀆慢
身口服用不淨
衣冠禮貌之弗恭。
不如
儀處非其他
卷舒揉亂墜落污傷
種種不專
不誠。
大慚大懼。
恭願諸佛菩薩
法界虛空
一切聖眾。
護法善神天龍等。
慈悲憐憫懺滌
罪愆
悉令誦經功德周圓畢遂。
某甲回向
願尚慮譯潤。
或誤註解
或非傳授差殊音釋
舛錯
校對改之失。
書寫刊刻之訛。
其師其
人悉為懺悔
仗佛神力使罪消除
常轉法輪
起濟含識
*懶菴和尚
佛誡羅睺羅頌云。
十方世界諸眾生。
念念
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爾。
何得自輕而退
屈。
六凡四聖同此一性
彼既如是何不然。
直須內外資熏一生取辦
更若悠悠過日
誰之咎。
古德云。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
度此身。
天台智者大師云。
何不絕語言置文字
破一
微塵大千經卷
一微塵者。
眾生妄念也。
經卷者。
眾生佛性也。
眾生佛性妄念
覆。
妄念若破則佛性現前
老人為固執文
語言者。
興此歎也。
此亦是金鎞刮膜之義。
他日開方知得力。
楞嚴經云。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
種種業。
若不以戒攝心者。
縱饒解齊佛祖
裨販如來
種種業。
平平之人。
清涼國
師以十願律身者。
良有以也。
戒以慎為義。
曰。
洗心曰齋。
防患曰戒。
*四句
經中四句偈者。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
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則不受持
四句偈。
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能
受持四句偈。
山野看來
人人皆能受持
知者
萬中有一。
何故如此
為此經被他前塵
覆。
不自覺知也。
*示比丘忖己德行受食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者。
德行可以應供
行缺則不應供
今之比丘或年三四十歲。
或年五六十歲。
未嘗一日不應供也。
德行
耶。
德行缺耶。
所以云。
學道通理覆身還信
施。
長者八十一其樹不生耳。
年齒既高園中
蕈不生。
有明文。
不可不信
若也一念回光
日消萬兩黃金
*示比丘慎勿放逸
增一阿含經云。
眼以色為食。
耳以聲為食。
以香為食。
舌以味為食。
身以觸為食。
意以法
為食。
涅槃以無放逸為食。
如今叢林中三八
念誦
鳴鐘集眾。
維那白云
等當勤精進如
救頭然。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此語與增一頗
同。
往往聞者以為常例
風過樹略不餐采。
佛祖之意遂成虛設矣。
*菩薩三事無厭
智論云。
菩薩唯有三事無厭
一者供養佛無
厭。
二者聞法無厭
三者供給無厭
今之學
者雖未至菩薩地位
撥棄因果者或有之。
不究先聖微言
殊不知即理而事即事
理。
事理圓融法爾如是
永明云。
擬欲蛭嫌
海量掩日光乎。
*戒定慧
戒定慧三學者。
眾生自性本有之物。
不因修
證而得。
非唯諸佛菩薩具足
一切凡夫悉皆
具足
自性善惡
無持亦無犯。
自性戒。
性無靜亂
無取亦無捨。
自性定。
自性本無
知而無所不知
自性慧。
諸佛菩薩知有故
受用
一切凡夫不知有故不得受用
知有
不知有似乎少異。
戒定慧未嘗少異也。
*誡觀檀越四事從苦緣起出生終南山
律師弟子慈忍
損害生命名苦業。
筋骨斯盡名苦緣。
經云。
者從耕種鋤刈收治
颺簸窖藏運輦舂磨。
爨蒸煮。
設供奉送
種菜造牆溉灌
園。
營為醬酢。
一鉢食出一鉢汗。
汗在皮肉
即是其血。
一食功力出於作者一鉢之血。
一生凡受幾食。
始從耕種乃至入口
傷殺
無數雜類小虫。
是以佛戒日受一食支持
命。
寄過一生
衣服養蠶殺繭。
取柔織絡
裁縫
眾緣調度無量辛苦
上下衣資
殺幾蠶。
出幾氣力
蠶繭入湯受幾痛苦
是故
佛教著糞掃衣。
弊陋質。
冀得修道
房舍者。
起立牆壁穿坑掘地。
傷殺土蟲
斫伐材木
林樹蟲。
磚瓦時殺泥水蟲。
放火陶治殺
柴草虫。
作人苦力施主費財
飲食眾緣勞損
甚大。
始成一房
是故行者依於樹草蓐自
安。
念食是苦節身而食。
念衣殺命著糞掃衣。
公元515年
房舍臥具從苦緣生
樂頭三月一移
四事難消少欲知足。
經云。
檀越食如饑
饉世食子肉想。
施主衣熱鐵纏身
入房
舍時如入鐵鑊。
受床座時如熱鐵床。
寧破此
猶如微塵
不以破戒身受供給
三塗
苦報皆為愛衣貪食樂好房舍
破戒因緣
還償施主
或作奴婢鞭打驅策
或受畜生
披毛帶角。
生償筋骨死還皮肉
負重力盡
而復倒。
虛受施樂不足言
及償施主苦過
萬倍
是故教汝知慚知愧。
慎護後世破戒
受施。
名為淨心
*誡觀末法中校心行
凡夫解義皆因聽學。
知法人。
身犯四重
不淨
財食俗饌無羞無恥
知而故犯
後世
是故令汝校量心行
先淨禁戒後方
聽經
汝用五誡得名淨心
古者大德華嚴
經。
一卷疏。
於後法師三卷疏。
今時講者
十地一品
十卷疏。
逞功能競顯華誦。
浩博寄心無所
然文者當體即義。
何須
語。
今時愚人求於名。
不求於法。
法尚不可
著。
何況文字
離文言語斷故大集
云。
經文是一。
講者異說
各恃己見壞亂正法
天神瞋故三災俱起。
以是因緣佛法淡薄
一斛水解一升酪。
看似酪色食即無味。
諦思
講論人情測佛。
佛智境界豈人能測。
如是
察名為淨心
*誡觀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
僧尼破戒者。
所謂畜養奴婢僮僕
牛驢車乘
田宅種植園林花菓
銀粟帛。
屏風㲲被。
枕細席。
箱匱盆瓮
銅器槃椀。
上好三衣
牙床
坐褥
房舍退屋。
厨庫碓磨。
麫藥酒。
雜鮭醬
酢。
異種口味
王公貴重多人顧識。
生緣富貴
數過親舊
餉送弔問申訴衙府
身為眾首門
強盛
講說相難喜音樂。
常居一寺評量
僧事。
迭相擯罰借問旱潦豐儉
盜賊水火
獸之事。
經過酒店市廛屠膾
獵射之家。
親友
婦女琴瑟詩賦
圍棊雙陸
外書典。
高語
咲。
嫌恨諍競
飲酒食肉
綾羅衣服
五色
勤剃鬚𩬊。
利如鋒。
畜八不淨財寶富足
於此等事貪求愛著。
積聚不離名真破戒
云。
此等比丘名禿居士
名披袈裟賊。
名禿獵
師。
三塗人。
名無羞人
一闡提
名謗三
寶。
名害一切檀越眼目
生死種子
名障聖
道。
遠離此等十種惡名
即為淨心
*誡觀六難自慶修道
一者萬類中人難得
提謂經說
今得
人身難於龜木。
二者雖得人中國難生。
土即當邊地之中。
具足大乘正法經律。
三者
雖有正法信樂復難。
今隨力信不敢疑謗
人身難具。
今受男形根無殘缺
相貌成就
五者雖具男形六根無缺
五欲纏染出家
難。
今得割愛出家修道
披著佛衣受佛淨戒
六者雖受禁戒隨戒甚難。
汝可於戒律中尊
重愛樂。
慚愧慎護
於此六事若不觀察
即便
放逸深障聖道
既超六難常應喜慶
難得
得得已莫失。
如是思量名為淨心
*戒賢論師祈禱觀音
性空持妙無比
思修頓入三摩地
無緣
力赴群機
月影千㵎水。
比丘某甲稽首
歸命
慈悲觀世音菩薩
仰願他心道眼
無礙見聞
動大哀憐冥熏加被
一者某甲
斷漏結速證無生
三業圓明六根清淨
者願某甲一聞千悟獲大總持
具足辯才
無礙解。
凡是聖教熏習其心。
一歷耳根永無
忘失。
功德智慧莊嚴其身。
根塵周遍
界。
三者願某甲上求佛果下度群生
梵行
三輪空寂
直至成佛
其中捨身受身
常為男子隨佛出家
菩提心。
自利利他
無盡
然後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
障礙
見彼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彼國已滿諸大願
菩薩行。
諸眾生皆成
佛道
*永嘉真覺禪師發願
稽首圓滿遍知覺。
 寂靜平等本真源。
 相好嚴特非有無。
 慧明普照微塵剎。
 稽首湛然妙覺
 甚深十二脩多羅
 非文非字非言詮。
 一音隨類皆明了
 稽首清淨諸賢聖。
 十方和合應真僧。
 執持禁戒無有違。
 振錫携缾利含識
 卵生胎生濕化
 有色無色想非想。
 非有非無想雜類
 六道輪迴暫停
 我今稽首三寶
 普為眾生道心
 群生沈淪苦海中。
 願因諸佛法僧力。
 慈悲方便拔諸苦。
 不捨弘願含靈
 化力自在無窮
 恒沙眾生正覺。」
說此
偈已。
復稽歸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僧前承三寶力。
志心發願無上菩提
契從
今生至成正覺
中間決定勤求不退
未得道
前身無橫病。
壽不中夭
正命盡時不見惡相
無諸恐怖
不生顛倒
無苦痛心散亂
慧明了。
不經中陰
不入地獄
畜生餓鬼
水陸
空行。
天魔外道
幽冥鬼神一切雜形。
皆悉
受。
得人聰明正直
不生惡國。
不值惡王。
不生邊地
不受貧苦
奴婢女形黃門二根
黑齒頑愚暗鈍
醜陋殘缺聾瘖瘂。
凡是
可惡畢竟不生。
出處中國正信家生
得男
六根完具
端正香潔無諸垢穢
志意和雅
安心靜。
貪嗔三毒永斷。
不造眾惡
思諸善。
不作王臣不為使命
不願榮飾安貧
度世
少欲知足。
不長畜積
衣食供身。
不行
盜。
不殺眾生
不噉魚肉
敬愛含識
如我無異
性行柔軟
不求人過。
不稱己。
善不與物諍。
平等
不起分別
不生憎愛
他物不悕。
自財
不悋
不樂侵犯
恒懷質直
心不卒暴
常樂
下。
無惡說。
無惡行。
心不諂曲
三業清淨
在處安隱
無諸障難
竊盜劫賊
王法牢獄
鉤鎖
刀鎗箭槊猛獸毒虫
墮峯溺水火燒
飄。
雷驚霹靂樹折岩頹。
堂崩棟朽撾打怖畏
趁逐圍遶執捉繫縛
加誣毀謗橫註鉤牽
難事一切不受。
惡鬼飛災天行毒癘
邪魔
魍魎若河若海
崇山穹嶽居止樹神
凡是
祇聞我名者。
見我形者。
菩提心。
悉相覆護
不相侵惱
晝夜安隱無諸驚懼
四大康強
清淨
不染六塵無亂想。
不有昏滯不生
斷見
不著空有遠離諸相
信奉能仁不執己
見。
悟解明了生生修習
慧堅固不被魔攝。
大命終時安然快樂
捨身受身無有怨對。
眾生同為善友
所生之處值佛聞法。
童真
出家為僧和合
身身之服不離袈裟
食食
器不乖盂鉢。
道心堅固不生憍慢
敬重三寶
修梵行。
親近明師善知識
深信正法
六度
讀誦大乘行道禮拜
妙味香花音聲
讚唄
燈燭臺觀山海林泉
空中平地在間
有。
微塵已上悉持供養
合集功德迴助菩提
思惟了義志樂閑靜
清素寂默不愛喧擾
樂群居常獨處
一切無求專心定慧
六通
具足化度眾生
隨心所願自在無礙
萬行
精妙無窮
正直圓明成佛道。
以此
根。
普及十方界
上窮有頂。
下極風輪
天上
六道諸身。
一切含識
我所有功德。
悉與
生共。
盡於微塵劫。
不惟一眾生。
隨我有善根
普皆充薰飾。
地獄苦惱
南無佛法僧稱佛
法僧名。
願皆蒙解脫餓鬼苦惱
南無佛法
僧稱佛法僧名。
願皆蒙解脫畜生苦惱
佛法僧佛法僧名。
願皆蒙解脫天人
脩羅
恒沙含識八苦相煎迫。
南無佛法僧
因我此善根普免諸纏縛
南無三世佛
南無
多羅菩薩聲聞僧微塵諸聖眾。
不捨本慈
攝受群生類。
盡空諸含識歸依佛法僧
苦出三塗
疾得超三界
各發菩提心。
晝夜
般若
生生勤精進。
常如救頭然。
先得菩提時。
誓願相度我行道禮拜。
我誦經念佛
我修
戒定慧
南無佛法僧
普願諸眾悉皆成佛
道。
我等諸含識堅固菩提
頂禮佛法僧
早成正覺
*隨州大洪山遂禪師華嚴經文
南無毘盧教主華藏慈尊。
寶偈金文
琅函玉軸
塵塵混入剎剎圓融
十兆九萬
五千四十八字。
一乘圓教大方廣佛華嚴經。
若人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
心造
常願供養恭敬七處九會菩薩
常願證入常宣說五周四分華嚴經。
常願
養無休歇九十剎塵菩薩眾。
常願悟入常宣
大方廣佛華嚴經。
伏願某甲生生世世
在處處。
眼中常見如是經典
中常聞如是
經典
中常如是經典
中常如是
典。
心中常悟如是經典
生生世世在在
處。
常得親近華藏一切聖賢
常蒙華藏一切
聖賢慈悲攝受
如經所說願悉證明。
願如善
菩薩
願如文殊師利菩薩
願如彌勒菩薩
願如普賢菩薩
願如觀世音菩薩
願如毘盧
遮那佛。
以此稱經功德
以此發願功德
四恩三有法界一切眾生
無始以來
法界虛空無量罪垢
願與四恩三有法界
一切眾生
無始以來盡法虛空無量
冤業
願與四恩三有法界一切眾生
集無
以來盡法虛空無量福智
同遊華藏
莊嚴海。
同入菩提大道場。
南無大方廣佛
華嚴經。
*桐江法師觀心
心焉心焉
 本自天然
 卓爾獨立湛寂孤堅。
 妙中至妙玄中又玄。
 無來無去不變不遷
 非迷非悟絕聖絕賢。
 思不可及強以言詮
 由體明覺遂生諸緣
 鏡含萬象海納百川
 收之兮神潛方寸
 舒之兮光充大千。
 變化自在作用
 乃生乃佛為實為權。
 迷之則浩浩不返。
 悟之則了了相傳
 心焉靈心焉汝靈。
 語汝莫忘誨汝須聽。
 汝具萬法本自圓成
 萬法具汝兮其體空平。
 境非實境名是假名
 汝昔不悟兮枉受竛竮
 汝今自覺兮可保堅貞
 觸途滯念起即惺。
 六塵不染三毒乃清。
 休更鼓之令濁兮失本明。
 宜自澄之令淨兮歸元精。」
緇門警訓卷四(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