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431-002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奏议卷二
           宋 赵汝愚 编
  君道门
   君道二
    上神宗要务十事    钱 顗
臣每读书传见忠义之臣事圣明之君诚无所不通言
无所不从臣虽至愚未尝不掩卷感激思得其位以竭
卷二 第 1b 页 WYG0431-0022b.png
臣子之节庶几有所补报也而蒙陛下不以臣之疏贱
使待罪言职臣夙夜念虑无以荅陛下恩遇之万分唯
有狂瞽敢言而已又况陛下天临万几焦劳庶政孜孜
求治之心虽尧舜之稽古禹汤之责已无以加也臣岂可
以持禄苟安而不务献纳哉臣谨采当今之要务参以祖
宗之成训条为十事以冒宸听幸陛下赦臣之愚而赐财
择焉一曰为君大体臣闻体者履也自古王者有治世之
常法绥民之要术可履而行之履得其道则天下蒙其泽
卷二 第 2a 页 WYG0431-0022c.png
履失其道则天下受其弊亦势之然也故唐太宗谓长孙
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独运威权不
得专委臣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徵劝朕偃
武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言语天下
大宁我太宗亦尝与吕蒙正言致治之要曰莫若抚夷夏
和阴阳使百度修理一人端拱无为此皆前圣后圣得为
君之体也臣愿陛下法而行之则祖宗之能事复见于今
日矣二曰正心御下臣闻治国者如治家治家者先修其
卷二 第 2b 页 WYG0431-0022d.png
已修巳者先正其心传曰正心以正朝廷修已以安百姓
岂虚言哉唐李珏尝对文宗云贞观中房杜王魏每进忠
言只乞太宗不易初心自古以来靡不有初能克终厥德
者实万世无疆之休臣窃见国史言艺祖大内既成坐寝
殿中令洞辟诸门皆端直开豁无有壅蔽因谓左右曰此
如我心小有邪曲人皆见之矣臣愿陛下鉴此而审思之
则言动好恶无不合于道也三曰审察邪正臣闻治道之
要在知臣下之邪正而审察君子小人之分而巳也巧诈
卷二 第 3a 页 WYG0431-0023a.png
辨给者谓之奇才可乎聚敛彊济者谓之称职可乎沉静
敦厚者不可谓之无能砥砺名节者不可谓之迂阔有一
惑于此足以累于朝政也为国家者其审察君子小人不
可不早也孔子曰远佞人王弼云放善柔乃万世之训也
我太宗尝谓近臣曰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
王用心常须谨此兹见圣人深思远虑以杜未萌之意也
臣愿陛下视此以为戒则天下何忧不治也四曰选任大
臣臣闻之书曰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则知君人者虽
卷二 第 3b 页 WYG0431-0023b.png
有上圣之姿自诚之性必由忠贤辅佐然后优游几席之
上坐视天民之阜也古之言至治者莫尚乎禹汤禹得皋
陶汤用伊尹而王业大也故曰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
之臣咸怀忠良其是之谓乎太宗尝谓宰臣吕端曰庙堂
之上固无虚授但能进贤退不肖便为称职至哉斯言是
辅弼之任系天下之安危不可不选也故曰天子择宰相
宰相择百官然后各称其职而庶政修举臣愿陛下力行
而不倦则天下之幸也五曰听断不惑臣闻圣王端处于
卷二 第 4a 页 WYG0431-0023c.png
法宫之中而大小之臣邪正纷纷群言竞进虽然听之于
耳则必断之于心苟不悦于导谀则无忧于悔吝是知听
断之际其可忽乎傥容片言之惑小则系人心之休戚大则
极天下之安危不可不谨也我太宗尝谓近臣曰人君听断
苟能尽诚人之情伪四方远近无不通达臣愿陛下体蹈
而精思之不行小人浸润之谮不听近习容悦之言进忠
贤而不疑斥邪佞而不用虽尧舜之聪明亦无以过于
此也六曰谨出号令古者命令之出议其经久可用然
卷二 第 4b 页 WYG0431-0023d.png
后宣布于天下吏奉行而不敢慢民听受而不敢忽管
子曰凡国之重器莫重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
故书曰令出惟行弗惟反贾谊亦云先王执此之政坚
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此皆古之激切之言也国
家命令之下随事变更其能取信于天下乎臣闻太祖
一日朝罢御便殿俛首不言内侍王继恩进曰陛下退
朝不同常日不知其故帝曰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早来误指挥一事史官必书之此所以不乐也太祖初
卷二 第 5a 页 WYG0431-0024a.png
临万几偶然一事之差忧形于色况发号出令其肯忽
之哉其肯忽之哉臣愿陛下思祖宗之所以谨于出令
则天下未有不臻于极治也七曰公行赏罚臣闻赏罚
者人主之操柄非至公之道不可以行之也盖赏者所
以旌天下之有功罚者所以惩天下之有罪赏当功则
为善者无不劝罚当罪则为恶者无不沮夫善者有所
劝而恶者有所沮故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由是观之则
赏不可以喜而及罚不可以怒而用要在公行于上而
卷二 第 5b 页 WYG0431-0024b.png
必信于下故曰赏以侔春夏刑以象秋冬此之谓也如
艺祖之黜王全斌罚之公也太宗之升杨延昭赏之公
也臣愿陛下廓日月之明奋乾刚之断谨厥终惟其初
不赏无功不罚非罪克绍祖宗之大业斯亦五帝三王
之举也八曰恭俭惜费窃以国家用度之广其出百端
内外供须日增一日甚可虑也臣闻仁庙庆历中尝令
近臣裁减冗费时议为允以今较之国用空乏民力凋
困又愈于庆历未减时也臣愿陛下酌古今之宜思万
卷二 第 6a 页 WYG0431-0024c.png
事之弊先自一人减损至于后宫服玩工巧奇技一切
屏绝示天下以俭约故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又
曰损上益下其道行也宜乎罢不急土木之役去无益
内外之费大臣迁职无名厚赐皆可寝削以宽民力庶
几可为水旱兵革之备臣闻故老说太祖创业垂统躬
履俭德常服浣濯之衣乘舆服御之物皆尚质素此得
前史所谓敦朴为天下先之义也臣愿陛下遵先训而
行之则恭俭之德不独专美于汉之文景也九曰仁恕
卷二 第 6b 页 WYG0431-0024d.png
恤民臣闻仁者三王之治具也孔子曰君子之道忠恕
而巳仁则济众有方恕则用刑不暴惟仁与恕有国家
者所宜先之也书称民非后罔戴后非民无以守邦孟
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又曰仁民而爱物观斯言则民
其可不恤乎臣谓恤民之道无他在乎薄赋敛谨好恶
而已故太祖尝谓侍臣曰苦民奉已之事朕必不为之
真宗亦曰非理害民朝廷所不可行兹见二帝仁恕勤
恤之心至矣臣愿陛下法此以御四海则治古之道何
卷二 第 7a 页 WYG0431-0025a.png
患不及哉十曰鉴戒安危臣闻观鉴可以见形观古可
以鉴今覆车在前后车必戒故曰不善者善人之师斯
言得之矣臣窃观自古有天下者必鉴于治乱安危之
迹故创业之君劳而易治也守成之君逸而易乱也治
则安乱则危此亦必然之理也何谓守成多逸而召于
乱也臣请言其略方天下无事之时左右进言者必曰
国既治矣民既富矣有前世常行之法令足以施设可
高拱而无为矣有四海所入之财赋足以宴乐可优游
卷二 第 7b 页 WYG0431-0025b.png
而自肆矣于是君志日盈君心日骄纪纲败坏而不知
兴复吁可惜哉后之人君得不以是而为戒也乎故真
宗谓王旦曰前代帝王好穷兵黩武懈于几务惑声色
事奢侈此大过也朕固不为之先皇所以恢治安之业
致太平之道盖由此也臣愿陛下鉴于古视于今循其言
袭其迹夜以思之旦以行之则祖宗之休德尽发扬于
陛下之圣明也非臣之幸乃天下之幸(熙宁元年十月上/时为御史里行)
   上神宗论人主当不为血气所变 孙 觉
卷二 第 8a 页 WYG0431-0025c.png
臣闻血者阴也气者阳也二物合而成人虽合而成人
而无心术之妙精神之运则亦下愚而已矣昔者孔子
深见此理而推言之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以谓二物
之交争则人之欲心甚炽无妙道至神以胜之则至于
违礼义而戕寿命矣又曰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二物既
盛则令人喜斗众人之斗则尚气好胜取必于人以争
浅小而忘后患人主之斗则彊兵右武拓土开边以争
利于夷敌凡斗皆所以伤神明而悖性理矣又曰血气
卷二 第 8b 页 WYG0431-0025d.png
既衰戒之在得凡人之老必啬而贪血气之衰自然及
此故年弥高而德弥邵者谓之孔子之徒此三者盖论
常人之情常人为阴阳所役故一人之身而少壮老三
变圣贤则不然知礼义之可贵寿命之可宝潜心于妙
道至神则少之时不惑于色知神明之可尊性理之可
乐夷敌禽兽不足以校胜负争强弱则壮之时不悦于
斗少而寡欲长而尽性则血气虽衰而不贪阴阳为之
役而不得与之变故心閒而神明体佚而寿考陛下以
卷二 第 9a 页 WYG0431-0026a.png
睿明之质鼎盛之年求治甚切而听览不倦真可谓有
意天下者矣然臣之愚窃独私忧而过计愿陛下深鉴
孔子之言而终始以三者为戒则宗庙幸甚天下幸甚
(熙宁元年闰十一/月上时为右正言)
    上神宗论求治不可太急  范纯仁
臣伏见陛下即位已来切于求治思欲革去旧弊速致
太平此固圣明之君盛德之举也然而道远者理当驯
致事大者不可速成人才不可以急求积弊不可以顿
卷二 第 9b 页 WYG0431-0026b.png
革道不驯致则有揠苗之患事欲速成则有不达之忧
人急求则才佞进而巧伪生弊顿革则人情扰而怨愤
作所以景帝削七国而晁错受戮东汉疾横议而党锢
大兴宋襄公急于求霸以致丧师唐文宗切于除奸而
训注祸作此皆前世之明效而后王之龟鉴也故帝王
之图治必有显仁藏用自下升高人材以长育而成功
德以积累而大通其变而使民不倦神其化而使民不
知无象无为而天下自安矣故传称尧之德曰荡荡乎
卷二 第 10a 页 WYG0431-0026c.png
民无能名焉称舜曰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称
文王则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圣人之治以无为而
成也又称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曰无适也无
莫也义之与比洪范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
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
则圣人之心毋固毋必无适无莫不作偏党好恶而邪
正自辨万事无惑也故水止则方能鉴物心清则可以
理事自古人君有以才略自任果于兴作欲其事功速
卷二 第 10b 页 WYG0431-0026d.png
就必为佥佞所乘迎合之人则以才能被宠忠直之论
皆以沮排见疑以沮排被疑则不暇察其忠以合意为
才则无以觉其佞自然善恶无辨赏罚不明人情怨怒
而不知祸乱已成而莫见以至国家颠危者多矣此果
于兴作之害也孔子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
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此有以见小人承顺之言
可惧也陛下聪明仁孝修已笃躬自有尧舜之资可以
垂衣而治不须急务于近效乃杂五霸之为岂惟徒劳
卷二 第 11a 页 WYG0431-0027a.png
睿思实恐以小妨大伏望陛下清心简事尊德委贤以
知人安民为大方以富国强兵为末务覆之如天容之
如地四海被不言之化生民跻仁寿之域与三王并美
唐虞比隆使后世歌颂无穷在陛下留神而巳(熙宁二年上/时知谏院)
    上神宗论人君在知道得贤务修法度
                 陈 襄
臣闻为人君者在知至道其次务得贤其次务修法度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治天下矣至道之要求之不远在
卷二 第 11b 页 WYG0431-0027b.png
乎养心治性择乎中庸而已天之所命之谓性性之未
变之谓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而有五善其端也若甚
微而不可明及其至也塞乎天地矣感物而动之谓情
情者天下之大欲也而有邪有正率善而行之谓正率
不善而行之谓邪故正者天之道也邪者人之伪也苟
得其正则彼之所谓情者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所处
而不为中矣即易之乾曰利贞者性情是也苟失之邪
则吾之所谓善者仁也义也礼也智也信也无所往而
卷二 第 12a 页 WYG0431-0027c.png
不为伪矣即孟轲所谓物交物则引之而巳是也尧舜
得之天故曰性之也禹汤治之人故曰身之也正矣五
霸失之伪故曰假之也邪矣是王霸之辨而君子之所
以谨择者也其始也在于博学以尽其心尽心以明其
善明善以持其志持志以养其气养气以充其体至诚
高明博厚而不息也然后能定定则至于广大精微而不
惑也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则七情者不能伪而五善者
无所不至矣喜非吾喜也而未尝不喜怒非吾怒也而
卷二 第 12b 页 WYG0431-0027d.png
未尝不怒哀乐非吾哀乐也而未尝无哀乐莫不与天
下公共之也其为貌也必正礼而无所不庄其为言也
必正辞而无所不治其为视也必正色而无所不辨其
为听也必正音而无所不谋其为思也必正道而无所
不达故其应务也举天下之变不得以困吾心其任人
也举天下之才不得以罔吾道其治民也举天下之政
不得以盭吾仁其行法也举天下之情不得以易吾义
迩之则虚一而静远之则通乎伦𩔖而知建诸天地而
卷二 第 13a 页 WYG0431-0028a.png
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斯道也
百王之所相传而不易者也君得之传之臣臣得之致
之君大者以为圣小者以为贤或并世而以其身传或
异世而以其言示尧之于舜禹皋陶则以身传之也彼
则见而知之于汤文王则以言示之也彼则闻而知之
文王之于武王周公太公则以身传之也彼则见而知
之于孔子孟轲则以言示之也彼则闻而知之伊尹之
于太甲也甘盘之于高宗也周公之于武王也尝致之
卷二 第 13b 页 WYG0431-0028b.png
矣而天下平孔子孟轲不得其君而致之也而天下乱
行乎百世之上言乎百世之下而若合符节其用舍则
殊其所以传之者一也为人君者有其道则聪明不足
以自任也可以取而取之有其位则权势不足以自私
也可以与而与之故其心公焉居天下之广居揽天下
之多务而不敢独为之也必求天下之贤者而任之相
与共济焉尧非不圣也方其洪水之时中国犹未乂尧
思天下之贤者宜莫如舜举而敷治焉舜思天下之贤
卷二 第 14a 页 WYG0431-0028c.png
者宜莫如禹又以命禹而平水土水土既平益火山泽
禽兽之害人者去之稷教耕稼民得安居而食又惧夫
无教而乱也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而皋陶以刑辅之
而天下以宁故孔子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孟轲曰
尧以不得舜为已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已忧知其所
以为大也得其小以失其大乌足以为尧舜哉隋文帝
每一临朝或至日昃宿卫之士传飧而食唐文宗议政
延英每对宰臣率漏下十数刻此二主者非不用心勤
卷二 第 14b 页 WYG0431-0028d.png
劳然终无益于治者由亲细务而闇大体不知其术然
也皋陶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此可知矣
夫法度者人情之防范也为国而不修先王之法度是
犹输之不以规矩正方圆而旷之不以六律治五音也
古者先王之建国一事一政无非法者将以定民之志
而立民之极虽其迹之不必因然其制作之意不可一
日而忘也故其车服宫室皆有数度人徒械用皆有等
宜贡赋皆有节师田学射皆有法冠昏丧祭皆有礼奸
卷二 第 15a 页 WYG0431-0029a.png
声奸色者举废乱名乱政者举诛器服不中度者举毁
禽兽不中杀者举禁是以国家优裕风俗淳一而物无
疵疠矣周衰礼乐坏王道陵夷上无圣贤之君下无法
度之臣天下荡然无纲纪制度汉兴有扬雄者可谓法
度之臣矣而无可致之君唐太宗有为之主也而房杜
之徒不足以言礼乐此其所以不王也伏惟陛下飨国
以来孜孜庶政二帝三王之事必欲举而行之臣居斯
时不以尧舜之道陈于陛下之前则不恭之罪莫大焉
卷二 第 15b 页 WYG0431-0029b.png
昔者孟轲见滕文公言必称尧舜文公中才之主也轲
犹以此待之况陛下天资圣德聪明智勇之若此臣敢
隐默而不言哉方今天下之患者皆谓黎民未乂戎狄
未恭政令未明财用不足以臣思之不足为患所以过
虑者在陛下中庸之未择性理之未充贤才之未多法
度之未立也伏望陛下略机务之繁进诚明之学稽经
信道颐养神明精选搢绅有道之臣旁求岩穴笃行之
士日与讲求性命之理道德之源养而充之以至神妙
卷二 第 16a 页 WYG0431-0029c.png
斯可以不言而化矣然后建学校隆师儒首自京师达
于州邑群百辟之才以长育之隆三物之教以统一之
则贤人众多足以任使矣求一德以居论道之司举庶
尹以付任官之责简用儒臣以分按察之权均布循吏
以膺守宰之寄自然百司群吏莫不任职则政令自白
而黎元安矣诏奉常以礼学之士修五礼于朝委大农
以制置之司节百用于国则浮费自省而财用有馀矣
陛下身先恭俭以训于上小大之臣畏法遵绳以守于
卷二 第 16b 页 WYG0431-0029d.png
下民以是化政以是淳国富兵彊可使制梃以挞戎敌
之兵矣凡有司之事一切付之陛下但优游岩廊以神
道设教此尧舜之举也易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
恶扬善顺天休命惟陛下不以臣言为迂阔少赐留意
则天下幸甚(熙宁二年四月上时知/明州被召除脩起居注)
    上神宗论王霸之辨在审其初 程 颢
臣伏谓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用其
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
卷二 第 17a 页 WYG0431-0030a.png
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所回曲霸者崎岖反侧于
曲径之中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诚心而王则王
矣假之而霸则霸矣二者其道不同则在审其初而巳
易所谓差若毫釐缪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审也故治
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
能惑故力进于道而莫之御也苟以霸者之心而求王
道之成是衒石以为玉也故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而曾西耻比管仲者义所不由也况下于霸者哉陛下
卷二 第 17b 页 WYG0431-0030b.png
躬尧舜之资处尧舜之位必以尧舜之心自任然后为
能充其道汉唐之君有可称者论其人则非先王之学
考其时则皆駮杂之政乃以一曲之见幸致小康其创
法垂统非可继于后世者皆不足为也然欲行仁政而
不素讲其具使其道大明而后行则或出或入终莫有
所至也夫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
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适治且志不可慢时不可失惟陛
下稽先圣之言察人事之理知尧舜之道备于已反身
卷二 第 18a 页 WYG0431-0030c.png
而诚之推之以及四海择同心一德之臣与之共成天
下之务书所谓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又曰一哉王心言
致一而后可以有为也古者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诚以
谓不得其人而居之则不若阙之之愈也盖小人之事
君君子所不能同岂圣贤之事而庸人可参之哉欲为
圣贤之事而使庸人参之则其命乱矣既任君子之谋
而又入小人之议则聪明不专而志意惑矣今将救千
古深锢之弊为生民长久之计非夫极听览之明尽正邪
卷二 第 18b 页 WYG0431-0030d.png
之辨致一而不二能胜之乎或谓人君举动不可不谨
易于更张则为害大矣臣独以为不然所谓更张者顾
理所当耳其动皆稽古质义而行则为谨莫大焉岂若因
循苟简卒致败乱者自古以来何常有师圣人之言法先王
之治将大有为而反成祸患者乎愿陛下奋天锡之勇智体
乾刚而独断霈然不疑则万世幸甚(熙宁二年上时为/监察御史里行)
    上神宗论修身配天始于至诚无息
                李常
卷二 第 19a 页 WYG0431-0031a.png
臣闻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夫
尧之为德至民莫能名功业高大法度焕明如此其盛
者配天故也所以配天者能则天也亦何独尧为然王
天下者莫不欲然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则
王者之事也中庸曰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配
天王者之德也夫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求
则天而配其德可乎臣窃闻陛下即位已来圣德日新
卷二 第 19b 页 WYG0431-0031b.png
殆将天纵硕儒元老自愧不及追帝王之盛际将在今
日臣所以乐为陛下言也昔者子思论为天下国家有
九经所以行之者修身而巳诚能修身天下国家之治
尚足道哉其修身之叙亦必始于至诚无息而极乎高
明上配天德然则志在于配天者何可息也诗曰于乎
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孔子曰我学不厌皆言其不息也
臣愿陛下就天质之至明因圣术之巳著法文王孔子
之意勉之又勉极夫广大而尽乎精微比德于唐尧之
卷二 第 20a 页 WYG0431-0031c.png
盛尚虑功业法度不辉耀乎万世不垂誉于无穷乎非
愚臣苟以责难之义事陛下诚以陛下睿智之资为此
甚易故也(熙宁三年春上/时为右正言)
    上神宗论五帝亲事之说  文彦博
臣读汉史晁错之策云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
事臣谓错之言乖缪颇甚因试论之夫易之乾曰天道
也君道也坤曰地道也臣道也天地既位君臣之象著
矣君臣交济邦家之治隆矣而错乃云不及君故自亲
卷二 第 20b 页 WYG0431-0031d.png
事则古之圣帝明王安用辅相而致治乎所谓五帝者
尧舜为圣之优故仲尼删诗书则断自唐虞为万世法
二典之载尧则有命羲和为天地四时之官允釐百工
庶绩咸熙舜则命禹平水土弃为稷官契为司徒皋陶
作士垂为共工益为朕虞伯夷秩宗夔典乐龙纳言皆
选于众而后用其人各任以职且云佥曰汝谐遴拣之
至也所以百工允釐熙帝之载如此则尧舜岂自亲事
仲尼曰舜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错所谓自亲事岂
卷二 第 21a 页 WYG0431-0032a.png
非乖缪乎若后之人君谓错言为是乃以一身一心两
耳两目独任自用以周天下之万务岂不殆哉又将使
厥后自圣无复察迩言好问之裕仲尼云一言几于丧
邦者谓人莫已若则错之言亦几于兹乎臣故著论深
切以明之(元丰三年九月上时除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复判河南府过阙入觐)
    上神宗论人君在至诚至仁 吕公著
臣闻人君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守此二言终身不
易尧舜之主也何谓至诚上自大臣下至小民内自亲
卷二 第 21b 页 WYG0431-0032b.png
戚外至四夷皆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丝毫伪也如此
则四海之内亲之如父子信之如心腹未有父子相图
心腹相欺者如此而天下之不治未之有也丝毫之伪
一萌于心如人有病先见于脉如人饮酒先见于色声
色动于几微之间而猜阻行于千里之外强者为敌弱
者为怨四海之内如盗贼之憎主人鸟兽之畏弋猎则
人主孤立而危亡至矣何谓至仁亲臣如手足视民如
赤子戢兵省刑时使薄敛行此六事而已矣祸莫逆于
卷二 第 22a 页 WYG0431-0032c.png
好用兵怨莫大于好起狱灾莫深于兴土功毒莫甚于
夺民利此四者陷民之坑阱而伐国之斧钺也去此四
者行彼六者而仁不可胜用矣传曰至诚如神又曰至
仁无敌审能行之当获四福以人事言之则主逸而国
安以天道言之则享年永而卜世长此必然之理古今
巳试之效也去圣益远邪说滋炽厌常道而求异术文
奸言以济暴行为申商之学者则曰人主不可以不学
术数人主天下之父也为人父而用术于子其可乎为
卷二 第 22b 页 WYG0431-0032d.png
庄老之学者则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欲穷兵黩
武则曰吾以威四夷而安中国欲烦刑多杀则曰吾以
禁奸慝而全善人欲虐使厚敛则曰吾以强兵革而诛
暴乱虽若不仁而卒归于仁此皆亡国之言也秦二世
王莽尝用之矣皆以经术附会其说书曰惟辟作福惟
辟作威此言威福不可移于臣下也欲威福不移于臣
下则莫若舍已而从众众之所是我则与之众之所非
我则去之夫众未有不公而人君者天下公议之主也
卷二 第 23a 页 WYG0431-0033a.png
如此则威福将安归乎今之说者则不然曰人主不可以不
作威福于是违众而用已己之耳目终不能遍天下要必资
之于人爱憎喜怒各行其私而浸润肤受之说行矣然后从
而赏罚之虽名为人主之威福而其实左右之私意也奸人窃
吾威福而卖之于外则权与人主侔矣书曰威克厥爱允济
爱克厥威允罔功威者畏威之谓也爱者怀私之谓也管仲
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畏威之心胜于
怀私则事无不成今之说者则不然曰人君当使威刑胜于
卷二 第 23b 页 WYG0431-0033b.png
惠爱如是则予不如夺生不如杀尧不如桀而幽厉威灵之
君长有天下此不可不辨也(元丰七年上时为资政殿学/士知扬州此疏实苏轼代作)
    上哲宗论人君修心治国之要三
               司马光
臣闻本固则末茂源浊则流浑昔仁宗皇帝擢臣知谏
院臣初上殿即言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致治之
道三曰任官曰信赏曰必罚英宗皇帝时臣曾进历年
图其后序言人君之道一其德有三其志亦犹所以事
卷二 第 24a 页 WYG0431-0033c.png
仁宗也神宗皇帝新即位擢臣为御史中丞臣初上殿
言人君修心治国之要其志亦犹所以事英宗也今皇
帝陛下新承大统太皇太后同听万几不知臣愚猥蒙
访落臣且愧且惧无以塞责谨复以人君修心治国之要
为献其志亦犹所以事神宗皇帝也所以然者臣历观
古今行事之端尽平生之思虑质诸圣贤之格言治乱
安危存亡之道举在于是不可移易故区区首为累朝
言之不知臣者以臣为进迂阔陈熟之语知臣者以臣
卷二 第 24b 页 WYG0431-0033d.png
为识天下之本源也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原皆在人
君之心仁明武所出于内者也用人赏功罚罪所施于
外者也出于内者虽有厚有薄有多有寡禀之自天然
好学则知所宜从力行则光美日新矣施于外者施之
当则保其治保其安保其存不当则至于乱至于危至
于亡行之由已者也所以能当在于至明所以能明在
于至公是以明君善用人者博收远举拔其殊尤德行
高人谓之贤智勇出众谓之能贤不必能能不必贤各
卷二 第 25a 页 WYG0431-0034a.png
随所长授以位任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其人苟贤能虽
雠必用其人苟庸愚虽亲必弃赏必有所劝罚必有所
惩赏不以喜罚不以怒赏不厚于所爱罚不重于所憎
必与一国之人同共好恶是以古者爵人于朝与士共
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如此安有不当者乎臣故曰所
以能当在于至明所以能明在于至公也昔齐桓公置
射钩而使管仲相汉高祖知人善任使苟为不才虽见
喜亦弃之苟才矣虽负贩酒徒亡将戍卒亦升用之此
卷二 第 25b 页 WYG0431-0034b.png
所以能奋布衣取天下也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不
许而赐钱千万郎贱官也犹惜之况其贵者乎故永平
之治至今称之宋高祖事萧太后甚孝太后欲以子道
怜为扬州刺史高祖以其贪愚不许故功业之高冠于
南朝唐太宗杀建成元吉而用其官属魏徵王圭等与
房杜无异卒得其效宣宗事郑太后甚谨问舅郑光以
政事不能对罢其方镇故时人称美谓之小太宗此用
人之公明者也韩昭侯惜弊裤不以赐左右之无功者
卷二 第 26a 页 WYG0431-0034c.png
汉高祖深怨雍齿而不忘其功魏太祖勋劳宜赏不吝
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唐宣宗重惜服章故当时得
绯紫者以为荣此赏功之公明者也竖牛杀孟丙仲壬
立叔孙昭子昭子数其罪而杀之孔子善其不怀丁公
脱汉高祖于阨高祖以为不忠而斩之武帝妹隆虑公
主且死属其子昭平君昭平君杀人武帝流涕而诛之
唐明皇弄臣黄㼐掀捕盗官坠马明皇杖杀之宣宗谓
乐工汝惜罗程艺我惜高祖太宗法此罚罪之公明者
卷二 第 26b 页 WYG0431-0034d.png
也臣略举此数者以为明验其馀在陛下博览载籍以
考之知臣所言不为谬妄臣以一夫之愚不能周知天
下之务近冒上奏乞下诏书开言路伏望圣慈早赐施
(元丰八年四月/上时知陈州)
 
 
 
 宋名臣奏议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