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论¶ (自动笺注)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之二十
門人大成大奇大然大寧
*論
**各安生理論
高皇聖訓略曰各安生理󳌤作非為秖此二語如揭
日月行於太空普天之下三教九流萬國人民無不
炤被而教誡之雖傳與天終窮亦無弊也何以
其然洪荒之世神聖未生雖有人物滋茂品類
未分身世無制不免有人互相噉食混亂及至
聖人迭作萬類區分三教乃興九流備使民各安
生理勤儉自足不作非為矣夫三教九流彼人
民之生成哉是皆聖人各因其材而教授之使其勤
自勸各有所收則天地無棄物天下棄人
後世人事多亂而不治者亦以聖人務本教戒
嚴遂有無無歸徒作非為以致世人之不得安
生理也使聖人務本教戒能嚴則天下之人士
儒者能調禮樂刑政則世無不治矣道者皆能
存養精神意氣則身無不壽矣釋者皆能明悟生死
性命則心無不真矣如三教大綱既舉則九流
眾目自彰故為農者皆能苦力耕種五穀則食無不
足矣工者皆能精勤營作器使則用無不利矣商者
皆能交易出入貨物則資無不給矣醫者皆能燮理
方脈藥病則生無不衛矣卜者皆能洞究卦兆吉凶
則幾無不見矣相者皆能明辨骨氣貴賤則分無不
定矣算者皆能推詳造化窮通則命無不安矣曆者
皆能仰觀星象變遷則天無不敬矣輿者皆能俯察
形勢聚散則地無不順矣知是三教九流之道無非
天下務本安生之術若以事實覈之秖有士農工
商四者可以通攝三九之術蓋士之一類足以通儒
釋道醫卜算曆輿之術而不可農工商三民之
何則理術乃通虛之玅事業乃執實之精虛通則
三教九流可以收執實則士農工商當以自治
以古聖立士農工商四民者是皆以務實之事而
虛通三教九流之術也故予以為立天下之事當以
四民王通天下之道當以三九為經是則天下
農當倍於工則天下之食足工當倍於商則天下之
用利商當倍於士則天下資給而士又當倍於釋
道及醫卜算曆輿則足以收攝其諸術矣試以近
天下民戶推之食穿衣需器資貨而惰奢者嘗
有七八其為士農工商勤儉事業者嘗無二三孰
能使二三之實事充足天下七八之虛用而不困
乏爭亂也哉禮義生於富足富足生於勤儉天下
弱支繫而致敗亂者正以聖人勤儉務本教戒
嚴使天下人民惰奢趨末所致也使天下人民
各自聖人勤儉務本之教以安生理則自然各正
性命保合太和繇此言之則立天下之事莫過於
四民治天下之道莫過於儒釋範圍天地而不過曲
萬物而不遺教雖名三實以世出世法回互內外
收攝聖祖御製文集亦嘗以老莊之學為儒術
第三教之名巳久不可廢故特以玄學養生以成其
至於推重釋教陰翼王度不逮密輔至治之無
為以罪福因果警醒其諸術以生死性命開悟
通儒其補於聖帝明王之道豈鮮哉是則儒教
悟心性又足以統攝釋道之教而儒類當倍於釋釋
類當倍於道類勢固然也其道甚大百物不廢而本
末知所先後條理自有始終嵞山聖人首舉各安生
一句正是生死無始終而一貫者乎今謹捐出
縣之中天更當編次崇儒崇釋崇道三集振其三綱
士首三民挈其四紀曆算醫卜相表形家收其六目
本條邪說不能矯亂則中和易簡精一勤儉
其中矣。
**士為治本
古立四民以類天下而士獨統天下之治農工商實
所攝焉蓋士為出治之本使農知所以耕工知所以
製商知所以百姓所以能各安厥止守人倫
有常通物理而有變群居方而不亂雜處分不違
有養而終󵊮死有歸而順命世界賴而不壞道法
因而得傳更於生死所以悟聖凡知所以超是皆
士之能治也夫士也者聖賢通稱三教九流
道術輔治化者皆名為士所謂儒士學士道士
高士禪士大士無上士足以互相治也使農工
商等能通道術又何莫非士哉但士獨以出治屬之
是故古今之治獨統於士古今之亂亦責於士而
農工不與焉夫農工等之能各安生不作
為者非彼自能也治之教之化之者士也治賴於教
教神於化故王者勸農來工通商先教士凡治教
化之理皆士主之士之責蓋其重哉農工商等得以
自食其力實各得食士之功也士得以自食功實
全得食民之力也士非民不得食其功民非士不得
食其力今日之士果能出治於民而食其功乎果能
不亂其民而食其力乎嗚呼誰知今日之士全食
聖先出治之功全食窮民苦民出死之力也使今
日無繼治之功則先聖先賢亦無功可食而窮民
民亦無力可食矣安能繼遺功後子世世享之
遺力於後百姓世世食之乎士之所以為士可一
日虛食此名哉名無實不成不成之名誰能久保若
欲久保此名必須真實出治以扶天下之危以安天
下之生以成天下之業以天下本則天下萬世
食士之功也若更坐使亂臣賊子士治威福
天下骨髓天下性命聖賢之治滅國
家之本元當此之際不出真方而救危亡尚可自謂
能為士哉自生民以來未聞有無食力而能自全
天地間也士乎士乎真今日赤子父母乎真今
大旱甘霖乎真今日饑寒衣食乎真今日
兵之放赦乎真今日苦海慈航乎真今日火宅
寶車乎予上不能出治賢聖不能食力
農商深愧乎不能為士也敢以士自勉并勗同人
世法出世法者各當竭力盡忠輔治始不負食此
國王水土也。
**法為國本論
開闢之初先聖生民立法漸次皆從根本而成惟
慮其不備不均使人倫物有常條衣作息
受用生老病死調度身心性命依歸除此之外
不敢添設恐因養生反害生也及其法之備也或因
法而生弊聖人又出而立救弊之法去其先本法
外之甚者奢者泰者救其本法中之變者失者壞者
自後救弊法一而後人又於救弊之法而生
弊焉或執救法為本法而捨本法末法或於救法
生弊復於弊法生弊本法法弊交相
無所揀擇天下顛倒無所適從治心治身治世
三大本法也其法最易最簡人能反巳求之有何
難哉飲食充饑耳食中生浮巧百端窮其財力
衣服禦寒耳衣中生浮巧百端窮其財力亂也
房舍庇身耳房中生浮巧百端窮其財力也夫
身外一法尚生百端而亂天下之性又況三教
流外更有異邪妖怪遊手偷心壞國家務本安生
法窮汗血性命而不互相為亂哉今欲追先王
簡之大治者莫先於明三教九流務本正法而去
本法外之甚者奢者泰者則後聖救弊之法亦可
以去而救法上所生之弊亦無從而借影也本法
生民世界性命聖人未有不死世界未有
壞獨此三教聖人本法九流本法決不可一
日壞世間也此法一則天地無定位人物無安
古今無統紀矣是故儒氏之法在世治也老氏
之法在身治也佛氏之法在心治也士人之法
在教治也農夫之法在食可治也工匠之法在器
治也商賈之法在貨可治也醫藥之法在病可治
也堪與之法在居可治也星學之法在命可治也
筮之法在數治也風鑑之法在相可治也帝王
相之法在則古今三教道化天下萬民身命
可得而治也天下天下人共成之天下也非一
人獨成之天下惟能天下人共成天下為天下
者乃為獨成天下所共成之天下第一人天下
不在則天下人分上去一事矣試觀天下
分上何事可壞世法可壞乎身法可壞乎心法
壞乎教法可壞乎衣食可壞乎器用可壞乎貨財
壞乎乃至醫藥造化吉凶趨避氣數之法可壞乎或
小法不在因而大事有之未有大法不在小事
能保其不弊也是故君師為大綱教養治本衣食
足而四維張禮樂行刑罰大同小康亦在其人
舉之舉之必知天人性命故而一體均平
願安得此中正之法以使富貴不欺貧賤不剝
貧賤劫奪貧賤不激亂貧賤不受害於貧賤
安得此廣大之法以使富貴憐愛貧賤謙敬貧賤
賑濟貧賤教育貧賤之而忘其貧賤共相贊成
以致天下至治富貴貧賤元無定相言之似
麤而行之甚細自古聖賢豪傑陷于貧賤不得
其志而汲汲遑遑行道君侯宰輔之門亦似為
富貴謀也求其在我素位自得因民好惡揚遏裁成
非固達者孰能知之不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萬
乘之尊無道法而徒擁虛器則天危如纍卵幻如
朝露何足以恃哉惟能聖人中正廣大之經法
而求天下聖賢豪傑領之與天下富貧賤務本
生各正性命則萬世無弊之道也管仲日各用所長
使民不爭蘇軾材辯勇力齊之以學譚峭大人
之幾鬼神莫窺忍俊譨譨不得聖人始終條理
就事言事而巳初不露也君以統臣而化及於民師
化民而并以化君上古君兼師統後來師潛君德
可曰民使由而我亦不致知乎知其故而基命宥密
藏於同患矣神深於幾但請學易。
**道治宗旨
道貴中和治貴易簡勤儉安生精一傳心不息法天
主靜法地善用在人此千聖不易宗旨易簡
險阻險阻易簡誰信之乎自反易簡物則
用物易簡晝夜呼吸而知死生之故最易簡
宇宙統類而知身心之故最易簡誰信之乎故必以
大畏知本戒懼見獨學問格通薪火鼓舞而後知好
致道享其中和非以苟且為易簡也博我以勤勤
春夏約我以儉儉法秋冬誰信之乎窮盡惟精定
惟一精義入神參兩貞一誰信之乎真心細心
泯於事非以俗累為勤護慳為儉也史遷孔子
疑為慎斷自唐虞至文武以立人極尊為明證其
所以天地外內貫古今而集大成衡宇縱宙
身心性命本自彌綸者也惟天生民有欲無主則
觀會通以行典禮制數度以議德行三立四教
倫物物此其藏天下天下知能當務者也知
乃能行知即是行同別何如不可日用不知同
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又況知而
無知知本無知知即無知豈齒舌所能及乎默識
既然不知在與知中吾言其可知者而巳孔子
轍環知道不行當世故老志事託之斯文
子曰夫子之道始於詩書終於禮樂詩以情興性書
以事立政禮以表其中樂以和其節春秋律行
忠恕易則統御無後大學中庸傳為禮經之心
孟子七篇稱為易之經正舉時乘權信得
及乎噫今日五經昔日五經遭秦火之
傳漆壁之漏兼以編集差錯儳言謬訛又為傳註
昧晦師說紊亂學者又無精心參討無正眼揀
擇遂使此學陷於曲學見卒不明不行嗚呼
得有仲尼再生世重刪定而集其大成哉而孔
之後無超孔孟者萬萬無能重為刪定而集孔孟
大成雖然莫謂今人無制作古制作目何來
人能求諸自心天然法則自我作祖中和易簡
備於我矣人既知堯舜之後乃有孔子又安知孔子
之後不更有其人哉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
者亦若是則學道者不可自畫而謂後起更無有孔
孟也予不敏有望後起而續此宗旨者。
**生死重超論
世人只知重生不知重死知重生死未必超生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生固死之本也生豈易知
哉又云朝聞道夕死可矣此道非了生死之道何一
聞之便可死乎莊子所謂善乎生者即所以善乎死
然則莊子生死之貫處否大覺日知生之來
處則知死之去處生本無生可生則知死本無死
可死此超然悟心之道也其孰能深知世人知生
可重未必知生之所以不能重且將害之知生之
所以則老之所以病之所以死之所以無不知之也
如不知生之所以則不養生又安知養老養病
盡死之道乎老病難於著力死不可著力所可著力
者獨於生為易耳生能著力則老也病也死也不期
得力自得也得云者猶是幻妄相中得主
云耳達本無生之道又何著力與得力云乎
時可著力者只在一念旋機便足超生死聖凡之幻
其次立命安身之事有如種植之法得好種子
地土時節溉灌異日生芽抽枝開花結果
不卜可知也死時著不得力者如睡夢中行事與所
境界不能作主業力轉也所能作主者皆是
惺寤時旋機行事與所遇境界能繇自巳也惺時作
得主夢中自得少時作得主則老時自得力好
時作得主則病時自得生時作得主則死時自得
力學時著得力用時自得力參時著得力悟時自得
力行時著得力證時自得力閒時著得力忙時自得
力病時著得力死時自得力此必然理非強致
儒者以世善生亦可善老病死而不暴棄此身命也
道者以身善生正能善老病死而不損壞此精神
佛者以心善生獨超老病死而能圓淨靈性
世人信儒則能以生行世信道則能以生度身信佛
則能以生悟心捨儒者是捨生於世也斥道者是斥
生於身也闢佛者是闢生於心也人生天地不容
生於世不保生於身不超生於心是真自暴自棄
三教大聖如此諄諄善誘切切為人爭奈其自捨
自斥自闢其心身世自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湯文武周遞代中和道制易簡之治無非
人善其生老病死四大事而巳至於分其人倫
種類定其方隅辨其貴賤與制飲食衣服宮室
藥生有教老有養病有治死有歸尊其尊親親仁
民愛其物參天地之全功贊化育之能事不盡
盡敬盡人盡天也是聖人之道獨重在生所謂
天地大德曰生而生生不息曰命不重此生則天
人物性命於斯絕矣苟能克此生生之機在心
養此一念生機自無妄想之亂也在身養此四大生
機自無夭折之亂也在家養此骨肉生機自無悖逆
之亂也在國養此胞與生機自無爭奪之亂也在天
下養神化生機自無敗壞之亂也是王者興必
誠身明善而後齊國治以教養天下以恩
天下之老以德養天下之病以澤慰天下之死
視民如傷民疾苦仁沾枯骨化及昆蟲文王
善養天下生老病死之德之純者也今欲王天下
可不師古養生之道哉雖然人之有生也久矣幾
能盡生生之理以超天下萬世生死之道而圓淨
性之玅者苟不深參大覺了悟生死圓證真心
旨恐終未有超生死之大道也予見世人徒重生
不知孔老與佛之所以超生重生之旨適足窮生
害生之事又安知有即身世超生死即生死而超
性命大道乎故予特地拈出以示天下後世必有
真能性命為重者相與使此正法不斷絕也。
**聖主當興世出法論
或曰帝王宰輔崇尚佛教史多不取或有疑似於世
儒者作意分別之以彼不純法王道而以荒唐
稽者誣世惑民吾師何獨不懼異端之闢乃挺然
佛教會聖道而主其說乎雖可使後世有法王真
能令正法常住又安能使後世儒者翻然點筆稱為
出世法功臣乎曰此蓋世見道淺深耳予
孩提時全不知有天地人事但聽吾親所呼我亦呼
之長而見人貪競貨財名色見人之讚毀古今
人求之有得失而生榮辱我亦以為固然何故蓋據
日用指實而名之至有自不曾深造而親證之者
說古人之心與神人之境不免隨人言語淺深
托之想像以故聖賢典墳始知人倫物理
親疏而人復有智愚不肖之太過不及賴有聖人
作之君師教以節情率性之道安身處世之方禮樂
刑政以為勸懲平治於是思齊聖賢之志焉不
意俄遭疾生死之苦雖亦知壽夭不二安時委命
之理奈何驚擾吾人靈心玅性豈可冒昧生死
去來而不自知主宰乎再求於書而不得旨趣
求之世儒益不知其根繇轉見痛切如喪考妣亡子
無依乃聞佛法使人參一念未生前誰是我本來
心性自是日夕自參自疑俄而有感悟焉始知生死
妄想顛倒所使常住真性古今曾不昧滅乃少
自慰然猶未達天地人物善惡凡聖差別遂入空
誓死揜關尋求佛祖教典及諸知識反而參之以
至疑疑而參之以至悟始於凡聖根因淆訛宗旨
穿徹乃有大安樂處然又自念幸得人身生此中
國初聖賢之教又獲佛祖之緣此君佛祖之恩
又將何以焉乃思古聖皆謂若不傳法利生無有
報恩德者於是晝夜思古人云達道容易信道
信道容易參道難參道容易悟道悟道容易行道
難行容易使世人同信同參同悟同行同證為難
中至難也故吾雪山悟曰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
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我今既得此
道當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譬喻言辭開示一切
生解其妄想執著使同證同得也吾受大法之恩敢
自負哉亦當如佛於此堪忍世界說此難信之法行
難行之事雖虛空界盡終不敢自委矣是故從世
間易見者而思之日上古之人遠矣人不能太極
之理微矣人不能外國異域渺矣人不能生死
幽明幻矣人不能知吾乃俯仰此身於日用常物
理之間細而推之上古之人如今人也太極之理如
今理也外國異域如今世也生死幽明今身也何
以知其然洪荒忽闢古聖人仰觀天之有文俯察
地之有理審人有倫如是也為耒耜耕種
以免茹毛飲血禽獸爭製藥餌療治疾病使人
保身延命列廛交易以通百姓之用修德教以撫萬
民習干戈以征不享五官以敘五事五星以推
五行作算定律呂作冕裳定章服制陶木以利器
通水陸以造舟規天條地畫野分州順天地
川之經達生死存亡故我則親見古羲軒諸聖矣
至於讀易詩書春秋諸書而見內聖外王大經
法如天地之無覆載如日月之代明四時之錯
行如鬼神之誠不可揜我則又於此親見堯舜禹湯
文武孔顏曾思孟諸大聖也夫如是則我亦嘗
試求聖賢墳典始能於此世界人倫物理禮樂刑政
種種制度之中而得親見上古神聖故吾曰是
亦在人見道之有淺深蓋天之職秪能懸象其日
月星辰也地之職秪能載象其海嶽山川也山之職
秪能容艸木禽獸水之職秪能涵魚龍珍寶也若
聖賢之職則能明天地之理通萬物之情安人
之身制倫常之教而巳至於窮天地陰陽之所繇生
萬物性情所自出明身心性命所以然悟生
死聖凡之所以異雖推之於盤古三皇之前荒唐
可稽也推之於堯舜周孔之後隱密無能測也使荒
唐而可稽則世人不毀佛氏微玅隱密而能測
世人不毀佛氏為邪異矣今世人之毀佛法為荒
唐邪異者亦猶愚夫愚婦不知神聖創制之密而指
盤古巢燧伏羲神農軒轅與夫堯舜禹湯文武
周孔等之荒唐邪異不可何以異哉或曰先聖
既能知立人安生之法何不立人出死之法而獨
留與西域佛氏言之何也是非此方先聖一人之所
能為也即三皇五帝三王制作亦漸因時而制宜
耳孰能以一時即盡備其制作哉如天地之大不能
一時成熟萬物亦必春生長秋收冬藏歷八節
十四氣以成周歲之運也故就治世道言盤古
以來荒唐不可孔子亦但祖述堯舜章文
武則制治之道於周始備其前此者疑則缺之巳耳
孔子刪詩定禮樂述大易春秋始終條理以集
大成鬼神無疑百世不惑雖法舊章而實
創自神智後世雖有作者孰能過哉然此設教亦不
過人世巳成後之道也至於天地人物未成之先天
人物巳壞之後及人父母生前性命投胎之因
與人四大敗壞後聖凡生死之報應非佛神明
誰提之或曰然則盤古三皇堯舜周孔猶未盡生
死之道歟曰非此之謂也姑以治世而斷之耳然此
神聖超悟生死性命之人特以大權示現身世
治天下故未遑出生死之道教世間也曰然則
先聖何不早開此超生死之道以示後世乎曰有之
今人心麤未嘗窮徹其精微易傳原始反終
故知生死之說精氣為物游魂變故鬼神之情
論語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皆密示其概此方之外
存而弗論未盡闡其旨也況彼神聖出世不能頓立
教化至於周末春秋之法倫常之道尚未盡行
非我佛弟子不辭跋涉生死性命道傳震旦
驚覺之則此震旦之人又安知有超生死顯性命
之道哉或曰誠如所言使西方佛教不來豈我中
國之人皆沉迷生死不復為人世乎曰非此之謂也
吾佛示現中天竺國其教化流布充塞於三千
大千世界視我震旦京師閩越鄉邑也我之
震旦中國而視四夷則如吾閩越之視小聚落
耳我震旦不審國之大小乃以東視為西即將
天竺國西域夷狄胡人豈不謬哉若是則我閩
越視京師巳在西北亦可指京師邊外乎又以吾
震旦自有堯舜周孔之道足以安身處世何復
佛氏超生死顯性命之教為擾亂是則有巢氏
人氏之民乃曰我此世界盤古渾沌開闢以來
飲血以皮蔽身與禽獸相狎木石為群亦足以
天󵊮度歲月矣何復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之徒以
道德仁義而攖人心創制造作亂世界哉所謂
亂天之經悖地之理害人之事皆此道德仁義之徒
也自盤古至有巢燧人之世不知經幾何󵊮不見
空墜春夏倒行何用亂人之徒哉我等當相與
斥之逐之而後相安於無事為快也誠果如是則今
世界猶然禽獸為群矣何復三代禮樂
不如是則堯舜周孔安身處世之法而治天
之後又何求而得此佛氏超生死顯性命之法完
全此身心性命以成其世法出世法井蛙可以
東海何怪或曰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為教
化之地彼諸弟何必拘拘欲以此教垂念吾此方
乎予笑曰是何言與夫佛以大覺慈尊見大千世界
眾生同一體性一眾陷溺性命生死猶自
陷溺生死不見禹稷聖人乎見百姓之溺
洪水也如巳溺之見百姓之饑於無食也如巳饑
之故不辭焦心勞力疏濬九州而教種五穀初非
求於世人知之德之而後為也又不見唐堯之民
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
帝力何有於我哉我佛氏弟子不辭勞苦重譯
貢蓋欲使此出世之教行於震旦開悟其人心耳
或曰如此異域之人知他真是佛國來否或托辭
佛而文其說取此方之名聲利養度活豈必
有是奇特之事乎曰彼異域人既能不辭勞苦又能
具此聰明駕其說以超出此方粵古神聖文字
理使此方人攻之不破摧之不折辨不及思之不
到又能使此方絕大聰明心服神往極大兇暴
者心畏而情枯則彼奇特移來闡揚堯舜周孔致治
之教不亦取將相公卿之爵位乎又何苦自捐其
妻子情欲捨其財貨富貴所食者不過穀粟
果而非有餚饌珍饈美味所披者不過緇衣壞色
而非有錦繡羅綺之麗身或居千峰絕壑木食艸衣
或居城市都甸托缽乞食敕賜印劍生殺之權
無官品位尊卑之職於心則恬淡無為於身則孤
潔無欲如此名聲利養何求不有區區東土
大法濟人而反受此方之詆毀或曰東土人正
佛氏之入我東土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建宮殿
莊嚴朝廷佛法尊貴敕旨僧徒儀軌
官府所有經律論禪教門各自標榜行化
糜費國家錢糧混同天下士類專以教人夫婦
父子恩愛君臣朋友禮義是為可闢可斥以
清天下之至治也曰此蓋未之思耳夫佛之教以離
清淨教化眾生使彼開示悟入身心性命根源
不致認色幻世名利恩愛自墮靈心玅性
生死業累也使佛不以神道設教清淨宮殿
微玅佛法梵行僧伽戒定慧而化貪瞋癡以正
法眼而存真慧命則安能漸使世人斷殺盜淫妄嫉
爭奪之事又安能漸使世人超越生死契證心
性之道哉正以世人不知大道之源而利天下國家
以糜國家錢糧混同天下士類為闢也況今
聖帝明王神道設教治天下使萬物安身命即
僧徒在此國中皆此國中人民一人不安
衣食教化則是帝王不安一人也況此人能以道
法自安性命復以道法而助安天下人民其衣食
天下人民亦未為過也如天下人民人人衣食
自力乎。
士農工商九流百技
交相食養天下
朝廷官府滿天下也。
衣食教化治政文章
禮樂之類。
而工商技藝
則各衣食天下
是豈盡天
下皆耕織之徒哉。
即我僧於此國中
人民之類蓋
千中之一。
衣食道法教化者。
亦千中之一。
其自
食力耕作工用不少
天下名山大嶽
世人
妻子親屬功名恩愛所繫。
不能到者。
則僧開闢
之。
刱制之。
使彼寇盜不仁之人。
不敢據占其地。
居其
國。
則化其國。
居其鄉。
則化其鄉。
曠野
則化其曠野
邊方
則化其邊方
功名富貴者與言因果以悟
之。
恩愛利欲者。
與言生死以悟之。
盜賊仁者
與言善惡報應以悟之。
孤苦貧窮者。
與言三世
福以悟之。
故凡所遇。
觀音大士應以帝王宰官
居士婦女等。
皆為說法以悟之。
如此道化
受朝
爵祿
不有官守民責。
而能到處與人為善
其陰
王化不逮
密助至治之無為。
雖與言堯舜周孔
禮樂
未必如此教化之易入人心。
易救風俗也百
九流
有道化。
佛教大小偏圓麤細俱化。
玅密哉。
即使天下爵位之官
敕命之寄者。
鎮守
天下名山大川
以制曠野邊方
靡費國家俸祿糧餉
輸運
未必有此道術之能與天百姓
相忘
治化也。
佛氏何負於朝廷
何負於百姓
而欲闢之除
之為快哉
佛教性命法教人。
且使人於世不
造業亂世間。
勤修善事以助王化
以至生死
出苦輸。
而人不知此莫大之恩。
有過天地君親師
也。
天地一氣養人民。
父母生育養人民。
師以教化養人民。
不過養此色身
居此幻世也。
有如大慈大悲
能以出生死苦輪之道。
化人
民。
色身而證法身慧命
幻世而證法界之莊
嚴哉。
或曰漢晉以來
元魏孝文修齋聽講
石勒
之於佛圖澄
堅之沙門道安
姚興之於鳩摩羅
什。
梁武之奉佛餓臺城
而皆國祚不永
身家滅亡
佛法之有靈哉。
曰數君者。
皆於篡弒之後
殺戮
罪。
而信佛。
原未能盡信佛法教化也。
使早信佛。
自無暴虐篡弒之事。
取人之國為巳有矣
若不
仁義行。
而但以奉佛即保國祚
則佛亦為佞人矣。
三代之後
國祚之長。
莫如漢唐宋
佛教初興於漢明
帝。
再盛於唐太宗
又盛於宋太宗
如數君奉佛最篤。
何獨不歸功於佛。
乃以亂世之君而責諸僧乎。
蓋自
君臣天下以來
誰不習知堯舜之道而堯舜
道。
亦未能盡使君臣人人成唐虞之治也。
黃帝
神。
不能蚩尤而不戰。
堯舜之聖。
不能四凶而不
誅。
伊尹終吉。
不能化桀而事湯。
微比箕子
不能
去國
武周公
不能管蔡
天生仲尼萬世
棲棲轍環至無所容。
孟氏浩然克塞老作七篇
皆不
行道當世
由此觀之。
可謂帝王聖賢不足
以化人行道者。
則亦闢而除之。
秦始皇一坑乎。
殊不知神聖之道。
教化微密
成就世人者。
人不
自知之。
帝力於我何有也。
豈真帝力之無加於民
乎。
或曰佛法之大。
固有所不見。
爭奈古來
不法之僧。
及殺盜淫穢
身居梵剎
心在利名口誦
佛經
心行垢濁
乃至慳貪嫉妒
貢高我慢
不知因果
罪福
此等不軌
安得使世人見之不生瞋恨
除滅
之。
誠可恨矣。
不可以責佛教也。
此或讀書不成
學武不就
工商不利
技藝不售
或犯王法無所逃。
或敗人倫無所倚。
官法為之漏網
家教為之
墮綱。
以致敗壞之人竊入法門
混為僧侶
包藏
心。
縱惡業。
不親知識不近高明
以故戒律不能
約束
禪慧不知歸依
遂為肆無忌憚之行。
所謂
人假我衣服
破我律儀
而壞我法門也。
此豈天竺國
來者哉。
是亦王正家法所不教化
逋逃以壞我
教門也。
使有如我佛棄金輪王位。
及我諸祖。
世道
虛幻
生死之無嘗。
功名恩愛而入空門
慕性
智慧而歸覺道者
寧有如此瞋恨除滅之賊
人乎。
或曰有如賊人
入此法門
何不微玅
便攝化種類乎。
曰然。
須知佛教慈悲
於此等人
常不攝化也。
蓋彼雖假托為僧。
不曾真知識門
中。
受其攝化
即或有之。
終難容彼非類
自相容納
自成其非類也。
豈真與法門薰染哉。
歷代聖世
不能全無此人。
教化綱紀不壞。
雖間有不作
法者亦不足盡責教化也。
朝庭官府之治化大
不移
少有不法置之刑憲
則亦懲惡勸善之道
聖王之世全無刑罰
若是聖王不制兵刑但制
禮樂矣。
明刑正以弼教
即吾佛戒律之嚴。
罪責
重。
所以弼教化也。
不然
賞善罰惡之教廢矣。
天地
有日月風雲。
不能無雷霜雪
況於人乎。
聖人
春秋大義
正以明賞罰而行上天正道也。
今有
天子
天下一家
萬民一體
為當三教
治化之綱宗。
九流百技治化綱目
使三教聖人
之法。
相與攝授。
九流百技之事。
相與維持
即於佛道
之教。
正者崇之尚之。
異者闢之除之。
朝廷官府
陞降黜陟之法。
舉賢退不肖教化行風美矣
能使佛教亦如官府敕命職掌
使有道德者主其
經。
律。
論。
禪。
淨土
止觀
功行等教以禁制之。
則不法者
法。
不軌者軌。
何有亂法亂僧以壞王化哉。
如有聖
賢臣
相與主持佛教
如主儒教
並行於世。
則互
相為理。
豈不大翼王化至治哉。
或曰此議甚善。
竊有疑焉。
使聖君賢臣
立佛法。
將使天下人盡趣
為僧而廢人倫乎。
予笑曰。
佛氏之教非欲盡使人
削髮為僧。
棄人倫之道也。
云應以佛菩薩身得
度者。
即現佛菩薩身而為說法
乃至應現長老身居
士身。
比丘優婆塞夷身阿修羅非人等身而為
說法
華嚴善財童子
參五十三善知識
皆各類中
人。
曾無數人是僧也。
即佛菩薩緣覺聲聞之稱者。
削髮之僧也。
佛者覺也。
如此方稱聖人也。
菩薩
有情也。
如此方稱大賢也。
緣覺聲聞者。
二乘小果
也。
如此方稱君子賢人也。
況僧者眾也。
亦非以削髮
為僧。
但此方僧與俗異。
故以削髮稱為僧耳。
法義而論。
僧乃梵行清白為名。
非特圓頂方袍也。
佛法東土
悟入此法者。
亦多帝王宰官居士
豈人
盡欲削髮為僧。
然後始可入佛道乎。
毘盧佛皆有髮
有冠。
菩薩位中。
各各皆有寶冠纓絡
何嘗僧俗
哉。
使世主尊重佛法而行之。
世間
出世間
原不
相隔礙。
又況學佛之心。
獨寬於順俗
出家之行尤凜
於禁僧。
先必絕欲枯情不食眾生之肉。
不行殺盜淫
妄之事。
今世間人孰能盡驅之。
不愛功名利祿
捨其
恩愛欲樂。
而盡為僧哉。
放心放心
不必如此過慮也。
或曰成佛之道。
貴證一心正覺
原不分僧俗也。
何從
佛祖
必以出家而成正果
釋迦文佛。
先自捨父
妻子王位國城雪山苦行悟道
非獨
出家後世乎。
曰此正所謂並行不悖也。
使天下
名利恩愛幻妄身世為實證。
則天下古今。
一人
能捨妄想執著矣。
惟佛能捨世間倫常恩愛執著
世間人。
始知妄想執著為生死結縛。
必須於倫
恩愛
而不執倫常恩愛
得心寓根身器界中。
而不
為根身器界之所迷昧也。
不見堯之蕩蕩
無能
舜禹之有而不與乎。
所謂外其身而身存。
不有
下而能治天下者也。
世間人好財者。
不可臨財
色者不可親色。
好氣不可平氣
好酒不可監酒
然則勢利恩愛結心者。
孰能即勢利恩愛而超
然不執著哉。
故必如佛祖能捨勢利恩愛以證自心
性。
始可復於勢利恩愛中。
示現以度人也。
觀世音
初於聞中入流忘所寂滅現前
而後地一聲。
絕後
重甦。
忽然超越出世間二種殊勝
上合諸佛同
一慈力。
下合眾生同一悲仰。
所以能隨應一切身。
說法夫能天能人者。
天人之所能哉。
惟非天非
人乃能天能人
是則觀自在
炤見五蘊皆空。
所以
自有其身乃能普見一切色身也。
世人不達五蘊
以為學佛無人倫。
豈悟超宗過關者。
止有一
寔乎。
析言人倫恩愛
乃色受二蘊所攝。
色受蘊破則
四惡與人天二道之分段生死
了不可得又安
知有超出胎卵濕化等十二類身如二乘菩薩
有戒
定身慧身願身意生身自覺聖智不屬情識
報應哉。
悟本空而發大願
乃可語耳。
土蟲不知水魚
水魚不知空鳥。
空鳥不知山獸
山獸不知人民
人民
中有貧賤不知富貴
愚癡不知聰慧
地獄不知天堂
邊方不知中國
村邑不知京都
凡夫不知聖人
處世
不知出世
色相不知法身
小乘不知大乘
何故
各自
陷於心境差分矣。
何可互相責備
求其逆幾順理
費隱彌綸
皆如通儒大聖之玅盡此旨哉。
使予當󵊮
不親參此出世法透過向上宗旨
不特世法人難
言。
即於出世法中人
與言向上事。
猶與夢人說覺
也。
何能使直下頓悟哉。
入我宗門
更須知有尊貴
一路自別。
何況世人乎。
故吾特舉從來神聖道治
而發其終始本末
蓋於先天不違
後天奉時之中。
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之密。
以待頂門具眼者。
神而
明之。
天下幸甚
法門幸甚
**三教同論
或問師欲會同三教
有是說乎。
三教道原本自
同。
予何人敢會之哉。
昔之為萬世師者。
集群聖之大
成。
周孔子。
今之為萬世君者會三教統宗
惟我
太祖也。
或曰
孔子前有堯舜禹湯武周公
豈有
未及歟。
曰非此之謂也。
天地定位
明方興。
堯舜
受是開宗明道聖人也。
禹湯文武
平水土
禍害
撥亂反正聖人也。
武王周公繼志述事
制禮作
樂。
參贊化成君師也。
此時方成一王之法。
更無
異道
何復會同之事哉。
至孔子時
伯夷伊尹
下惠諸聖各得一道。
跡有異同
孔子祖述堯舜
章文武。
始終條理
玉振金聲
無可無不可之時中。
群聖之大成
生民以來
未有孔子者。
天地
以為大也
老聃隱於周。
柱下史
無人識。
不能
見用於世。
孔子屈身問禮
乃退與門人。
稱為猶龍
老聃函關
關令尹紫氣
留著道德五千言
後世孔子尊稱老子如此
故道家別立門庭
尊始
祖也。
至於釋迦主於西域萬國外人
何得而知之。
宰嚭聖人孔子
推及五帝
從容謙讓
乃曰西方
大聖人焉不治不亂不言而信。
不化自行
嗣後
󵊮。
漢明帝
金人之夢。
佛教始入東土
使當時
孔子
不親問禮老聃
誰知老氏猶龍乎。
孔子
太宰嚭問。
又誰知西方大聖人乎。
老聃雖未
出道五千言
釋迦雖未流教藏於東土
孔子
逆知老為猶龍
佛為大聖則天下之能會同三教
稱尊佛老者。
莫過於孔子矣。
故曰為萬世師者。
獨孔
一人
非敢下堯舜禹湯武周公也。
使七聖生與
佛老同時
安知不如孔子之稱老為猶龍
稱佛為大
聖乎。
蓋求其當機有據證者為標的耳。
或曰老聃
嘗稱西竺有古先生
善入無為真吾師也。
獨稱
孔子而遺老聃之言。
何也。
老聃當時未顯。
世道
孔子
唯得孔子一人
佛老二人
則天萬世
信服
何必老聃乎。
然則亦須問釋迦當時
知能會同三教否耶。
佛教中。
亦曰遣二大士為之
前矛。
故有迦葉儒童菩薩
先往東震示現
不然
老聃孔子
一稱真吾師。
一稱大聖人。
乃儼合符節哉。
要不必舉老聃釋迦會同直以世儒尊尚之孔
子。
言為足徵
則天萬世
未有不足徵也。
徵信
大儒
老氏佛氏之徒不必求其信而又不敢不信
也。
故曰三教道原本自同。
予何人敢會之哉。
或人
踴躍稽首曰此萬世不易之言也。
非師如此直剖
本色孰能令天下人消其攻擊
領其精微
即以三聖
之言為會同之真旨。
此真所謂天地不悖
俟百
世而不惑也。
今世人尚有未聞師論者。
不免竊疑
太祖神聖
何乃先得三聖同然乎。
曰子不聞吾前
言乎。
大凡聖帝明王御極
正人心。
成世道者
莫非
皆佛聖示現為君為師。
始能會通至聖之教。
參贊
位育而化成萬物
不然
出世為君為師。
未有不雜
偏僻之教。
遺害世道也。
聖人迭出
神明
故而因時制宜
補偏救弊
三代之後
孔子顏曾
思孟
維持三才之道。
後來君師
不過循倣其郛廓
為學為治。
或倣之未善。
循之不精
未免流為雜霸
異端
後來生心亂政
流毒日深
天下國家
幾化為賊
禽獸
洪荒垢穢之域矣。
嗚呼
使佛聖不重出生而
龍飛九五
帝王身。
三教統宗
今日無復
威儀矣。
望重三代禮樂哉。
且夫赤手開天
成此德業
堯舜之世於巳壞之時。
言豈容易
是惟
嵞山聖人
夙願力。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憐愍
濟度蒼生赤子也。
所謂能尊三教
所以三教
之尊也。
生民以來
孰能握其樞紐
君臨天下
是者哉。
一為大成孔子
一為時乘聖帝
統宗
定雖千聖復起
不能易也。
孔子佛老於前。
而千󵊮
之後
未有能知佛老孔子
原本自同
能會其原者
孔子曰。
從周
今日鼎定三教者。
誰之力耶。
庭堂奧世皆茫然
各恃所知
爭強闢。
轉使天下
疑惑而亂其道治
開闢至今
有開必先
既有三教
之名。
應當三教之實。
究心其源。
順理其委。
先立
其大。
自反諸巳。
能率循其固然條理
以順大同
無我至治
不則人人私其學。
家家異其教。
遂使天
是非紛紛
聖賢屢出。
扶偏救弊不暇
何暇
天下相忘大同無我之化哉吁。
以時統御
神聖
洞徹古今
鼎足三教天下萬世
尚有未知其
微者。
為此懼。
不辭僭議之罪。
斧鉞之誅。
闡發
之寧得罪無知
不敢得罪於諸聖人也。
或人曰尚
有意外之疑。
請更決焉。
如師云孔子老聃猶龍
此蓋孔子問禮見其超忽世教
不可度數拘束
龍之變化無常耳。
老子之道。
當身未試。
後世去聖巳
遠。
又安能效用實事
學屠龍者。
雖能曲盡其玅
其如無所適用人間世乎。
今師謂後世猶龍
稱者。
遂尊之為道家之祖則可。
直謂孔子必取以適
世用
會同之道則恐未盡然也。
孔子太宰嚭
大聖人為不治不亂。
不言而信。
此秪可行之於西
域。
中國黃帝涿鹿之戰。
堯舜有四凶之除。
武有南巢孟津之舉。
公有管蔡之變。
孔子亦有
三都之墮。
安所用大聖人不治不亂不言乎。
後世好佞聖之稱者。
以為釋氏祖則可。
直謂
孔子必取以適世用為會同之道。
則亦恐未盡然也。
太祖道教可以治身
佛教可以治心
即如度數
以觀天時
堪輿可以地理醫之可以療病
卜之可
知幾
相之可以識神
算之可以定分
凡有於于
民用使民安生理而巳。
如必曰深知孔子有必
佛老之道。
會同儒教之治世。
鼎定三教
以垂
繞宗則不惟妄測神聖淵涵
亦且厚誣先聖之立
極。
聞吾師之論者。
河漢逕庭
無乃使天下後世
不可論而重重翻案遂致異端紛紛
不可以制
乎。
孔子嘗云道不同不相為謀
今師必欲捏合
太多事。
歟曰善哉子之問。
不見同人先號咷而
後笑乎。
子曰。
君子之道。
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
二人
心同乎善。
而不貴同不善也。
孔子之云道不同
者。
蓋曰。
聖人之道。
若不能同諸天人物則天地人
物之性情氣化
不相謀於一人矣。
世儒不達聖人
正言似反耳。
聖人無巳而無所不巳。
故曰會萬物以
為巳者其惟聖人乎。
乾九五曰。
大人與天地合其
德。
日月合其明。
四時合其序。
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不違
後天奉天時。
天且不違而況於人
乎。
況於鬼神乎。
使孔子不能知來藏往
內秘外現。
近不聞老聃之賢。
有資大用
何肯委質問禮於彼而
稱為猶龍
遠不知西方之化。
深於至治
何肯退讓
仁。
而且稱為大聖
高於五帝耶。
鶴鳴在陰。
子和之。
大人神明
先天地通六合
貫古今。
蘊寂感。
而冒
其如斯。
體度如是也。
聖人無常師。
三人
同行必有一言一行之善。
可以為我師者。
自稱
猶龍
天聖治。
而肯昧心以憚勝巳。
不師而從之
哉。
是蓋確有據證為可徵信
漫言捏合之也。
高皇神武不殺而掃亂還治。
刱業之正大
自古
有。
天生命世之聖。
非世黭淺所能窺測者。
又肯
佛老清淨無為不適世用之教。
孔子會同為鼎
定之統宗哉。
若以清淨無為
即謂之不適世用
則上
天之載。
無聲無臭
不顯之德。
端拱無為
不見而彰
不動而變。
無為而成
惟天為大。
蕩蕩無名
亦當稱之
不適世用
不足會同孔子之教也耶
若以戰涿
鹿除四凶。
三都等。
謂非無為之治
則天地亦不應
霜雪雷霆肅殺
但當有風日雲雨生長也。
征伐
因二以濟。
刑一勸百。
小懲大誡
小人之福
君子之慶也。
夫又安知易之包決。
兩端用中
日月
代明
四時錯行
而享無為之化哉。
中國
異於異域者。
以有聖人倫物禮樂身心性命之道交
錯成人文而後鴻圖大業
於斯為盛也。
不然
何以
重輪繼照之昭代
何以並行不悖天地
亦何
以盡此文仁覺之廣大精微也乎。
或人再拜曰。
予亦
痛心三教大聖之道。
無知者。
不究天人費隱
詆訾大聖為世亂階。
故予不惜狂愚之言。
扣擊
精微之論。
以為天下美利
庶不負佛聖示現
欲此
大同天下
使之洋溢覆載
凡有血氣者。
莫不相謀
大公無私之道。
各自尊親
高厚悠久無疆
曰。
有是哉。
予今與爾。
亦可謂同心斷金矣。
戊子冬
因江院王公
屢慕師道化。
求師語錄
因閱
原道七論。
不應明太祖三字
坐師獄中。
師不辯。
陳太宰聞。
一吏
省師索偈。
援筆
云。
問予何事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閒。
流水
杳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太宰得偈嘉歎不巳。
居士
嘗問師安。
師見惟談向上事。
不及寒暄
居獄一󵊮。
未嘗一字王公大人
日於獄中。
金剛心經周易衍義以明內聖外王之道。
成自匡
圓通禮師足。
問云。
不因漁父引
爭得波瀾
甲到這裏
請問和上
是甚所在
師曰看腳下
進云。
鑊湯無冷處。
和尚憑何立命安身
師曰。
還要
別求麼。
進云。
曹山三墮。
和尚即今居那一墮
師曰。
此中無人到。
進云。
風前吹玉笛。
那箇知音
師曰。
要他知作麼
成禮退師微笑
巳丑
操江李公艽。
太平
入獄
詢其事。
道府當事
一時畢集
因索
原道七論閱之。
李公云。
論道書也。
明太祖豈可
不許人稱耶。
亦稱元世祖也
況其書刻在明崇
禎時耶。
一笑而釋之。
師出。
李公顧諸當事曰。
無慍
之無喜。
真道人也。
法子大成記。
東溟志道曰。
迦文
聖之聖者也。
老子
聖之智者
也。
孔子
聖之仁者也。
高皇
聖之時者也。
六德
仁聖中和
豈有次第哉。
吾直以󵊮歲舉之耳。
郭青螺子章
觀我應賓。
從而暢發之。
吾師此論。
正猶日月星辰
照天地間。
午會人法齊彰。
有開
必先信夫
門弟子大中陳丹衷謹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